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效果

近两年高校的理论课改革把原先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改为基本原理概论,内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54学时),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课时减少了,且三门课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有着特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好、教师教好都不容易。可以说这对学生、教师都是严峻的挑战。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是每个两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重视课堂讨论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作用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检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讨论及其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交流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较而言,我国传统教育方式,即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不利于检验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配合讲述式教学的课堂讨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教师小结、课堂练习或课堂讨论、布置参考书或思考题。其中,讲新课前的复习和讲课后的课堂讨论都具有呈前启后的作用,但比较而言,课堂讨论的意义更重要。首先,课前复习旧知识具有检查、验证教学效果的性质,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的过程,具有转化、深化和强化的性质。转化是指通过课堂讨论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深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强化是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其次,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课堂讨论也有着重要作用。我们把教师单纯的讲述课和讨论课做一比较。如下图:

两种授课方式比较(见表1):

很明显,在讲述方式中教师把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方式中没有让学生的反映作出反馈,所以不能考察反映的强化作用和学生的理解程度。”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单向性,缺乏学生的反馈。而在课堂讨论方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沦,最后作出总结,它“能熟练地按照学生的反映,随时引出一系列适当的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标。”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相比较而言,在讨论方式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迫使教师思考并回答学生,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讨论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文流,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所以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另外,课堂讨论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论题为中心的论争,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准备、组织与实施

课堂讨论的准备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必须做到三个熟悉,即熟悉教学大纲、熟悉教科书和熟悉教学参考书。因为教学大纲规定了各章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综合资料,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的工具(桥梁)。只有切实做到三个熟悉,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纲为纲(教学大纲)、以本为本(教科书)。其次,课堂讨论在内容安排上,应难易搭配,有概念理解题、原理阐述题、辨别分析题和联系实际分析题。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讨论熟悉所学内容,也能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题型。再次,教师做好应对焦点、难点问题的准备。第四,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熟悉学生的想法,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也使课堂讨论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所准备,做到胸中有数。

课堂讨论的准备(见表2):

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是一堂好的讨论课的关键。根据讨论内容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是结合一个单元内容进行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由于内容少,在时间上可安排10到15分钟。比如讲完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的内容后,我们出题:“怎样认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把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劳动的两重性以及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都要熟悉。这是考察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的连贯性和总体把握,有一定难度。二是结合几个单元内容的讨论。由于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可安排l5—20分钟。比如,在讲完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部分后,要求学生“把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就几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讨论,难度要大些,因为这需要对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为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便于统计平时成绩,教师在组织讨论时,应把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做简要记录,讨论结束时,发言好的给予表扬,发言不足的给予鼓励。同时,对讨论做出总结。

课堂讨论的实施(见表3):  

课堂讨论的准备既包含当堂课的准备,也包含长期的准备。长期的准备既是教学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没有材料准备,不可能进行研究;仅有材料的准备,没有研究,对问题的把握不可能深入。

三、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

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是对讨论过程和效果作出科学判断的活动,也是改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课堂讨论效果的检验应从师生两个方面。从学生方面看,可以观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踊跃程度;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学生普遍发言积极、踊跃、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较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把握的较好则为优。从教师方面看,可观察所布置讨论题的内容、形式;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对课堂讨论内容的总结。讨论题内容设计全面、形式多样;教师对课堂讨论进程把握的较好;最后的总结准确、无误则为优。实际上,在课堂讨论的进行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从教师的总结方面看,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课堂总结不到位,或是内容有遗漏,或是内容总结不完整、不准确,应及时记录下来,并将其补充、完善。这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第2篇

一、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善,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还是老一套,“满堂灌”,一讲到底,生怕讲不到遍数,生怕学生不懂,事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生动的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效果不会太好,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语文老师预期的目标。

实践证明,长时间机械性的模式会因为缺少变化而使人产生疲劳,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比如,高速公路不是笔直而是设计成弯曲的,笔直的公路容易使驾驶员疲劳驾驶,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发生车祸。我们的课堂也一样,单一的模式会让人疲劳、欲睡。相反,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改变单一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我想学生不致于在多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比如,我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一堂课一讲到底,可谓辛苦异常,处处为学生想好了,生怕学生不懂,但这“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迷茫,毫无生气,读出了“累”字。课后调查,学生反馈:“我们只是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想处于僵化状态。”另一堂课,我讲得很少,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我自己也上得很轻松,我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精神”,有了生气,有了光芒,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神奇的水罐神奇在哪里?神奇的水罐因为什么而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变得富有生气。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语文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是用课堂上的讨论来激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创新了思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讨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狼》专题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同学说:“我读了《蒲松龄》笔下的狼,我认为狼很贪婪,如果它得到骨头不再穷追屠户,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有的同学说:“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的智慧》,我认为狼对它的孩子有慈爱之心,不像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狼追捕其它动物时的残忍”;有的同学又说:“我还从电影上看到狼与人和谐相处,说明不是每条狼都是凶残的,也有它善良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看待事物要有多个角度。

三、有利于得到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躲于勒”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菲利普夫妇良心发现,可怜于勒,把他接回家;于勒赚了一大笔钱,菲利普夫妇和他相认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躲于勒”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内涵,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会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某一问题会发生争论。在争论中,观点和认识得到肯定的学生,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观点和认识受到否定的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的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点认识得到补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能使学生进一步超越自我。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文中的父母的形象时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的父母不负责任,既然家庭贫穷,不能养活孩子,就不要生那么多的孩子;有的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别人的行为是很负责任的,自己不能养活,但总要让孩子生存下去,说穿了,还是为孩子着想。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别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我发觉,小组之间在暗暗较劲,今天这个小组表扬得最多,课后成员们很是得意“我们小组最棒!”其他小组在接下来的课上会表现得更好,从而扩展到整个班级,总要争个“谁第一、谁第二”来,这有利于“互助”、“合作”、“上进”的“ 团队精神” ,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教学法;有效教学

一p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提出了相应要求

(1)教师应创设讨论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能针对疑问进行探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与同学交流想法。

(2)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同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使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敢于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二、课堂教学中讨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学生知道讨论什么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不管问题简单还是复杂,就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有的学生可能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弄明白,就开始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到最后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讨论了些什么?

2.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讨论中有的学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们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3.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这样的课堂讨论能收到实效吗?

4.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讨论教学

为了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环节。

1.营造讨论氛围,激发孩子的讨论欲望和热情,是实施讨论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但学生都只是独立解题,未能加入讨论的行列,使讨论在课堂上的存在流于形式。而要真正的实施讨论教学,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讨论小组,适当调配讨论人员,使大家有想说话的感觉.学生在这个小集体中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进入讨论的情境中。同时,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外,在课后也应适当创造机会。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总会觉得空洞无味,无话可说.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觉得有话可说,有讨论的必要.这样,才能为大多数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教师推导”的教法,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3.加强互动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比如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七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4.教师的情感投入及适时调控的主导性,是讨论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讨论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要适时应变,使讨论有效地进行。

首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课时数少,师生交流少,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古板,严厉的印象.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融洽师生感情。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肯定,赞许的言辞情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发表看法.这样,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思维,提高讨论的效略。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初中物理;问题;对策

许多教师意识到了讨论教学法的优势,却因为不了解讨论教学法的使用策略而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对讨论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指出如何合理运用讨论教学法,接下来,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一、讨论教学法概述

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挥和组织下,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们都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下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方法已经被一些教育工作者引用,而且通过他们的实践,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不单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使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二、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法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足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话如下,“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吧”,“大家怎么看”,“XX起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下这个问题”。可以发现这种讨论是低效的,因为这种讨论要么参与范围过窄,比如第一种说法“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吧”,如果教师这么要求,可以发现大多学生是没有参与到讨论当中的,因为他的讨论对象是不确定的,学生不知道该跟谁讨论。而最后一种说法,“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下这个问题”,虽然确定了讨论对象,但由于学生间可能存在水平差距过大,甚至是性格原因,都难以形成有效讨论。

(二)讨论时间仓促,流于形式

在课堂讨论模式下,由于时间较仓促,在学生讨论到一半的时候,教师不得不叫停,留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不多,无法显示出合作讨论学习的优势,未免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得不出讨论结果。

二、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为了能使课堂讨论的效果更好,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由于分组的依据具有多样性,所以分组结果也不固定,但教师一定要保证分组后学生能体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能有积极、活跃的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在的座位进行分组,方便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时候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保证小组之间的平衡,使每个小组都能有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小组成员的探讨热情,完成讨论任务。

(二)整合教学目标,确定讨论的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讨论式方式并不一定要贯穿课堂情境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正确的时机和内容,进行讨论教学。这些课堂讨论教学法可以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引领下进行不同的讨论方式选择,主要有:

1.整体式课堂讨论教学法。这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中存在争议、疑难知识点的讨论方式,这样可以集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处理和分析讨论,从而增进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如在初中物理知识内容“物理机械效率”一课中,由于影响不同机械效率的因素不同,其计算公式也不同,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把握就可以采用综合性的课堂讨论方式,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分步式课堂讨论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针对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且使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下逐渐形成对物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3.随意提问课堂讨论法。这种课堂讨论方法没有局限性,可以在小组内部、组间提问,也可以点名提问,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竞争的形式,从而增强课堂讨论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例如:在初中物理“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一课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这种课堂讨论方法,预留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互问、互答,使学生在开放性的、随意化的课堂讨论情境中意识到不同能源的优劣之处,并全面地对能源进行分类,经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课堂讨论交流方式,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极大的锻炼。

(三))适当时间适当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

由于初中物理学科的特性,物理知识比较难以理解,而且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并非所有的内容与知识点都能展开讨论式教学,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讨论教学的时机把握得当。首先教师一定要熟悉教材内容与知识点,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展开讨论式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使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最大化。现在教师使用较为普遍的便是整体式讨论方式,教师在完成一章或者一节知识内容的讲解之后,教材中可能会有一些重点内容不是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争议或者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整体式讨论方式,教师选中那些有争议或大多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加深学生对这些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讨论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予以帮助和指导。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状态进行合理的分工搭配,分成不同的就、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质疑,勇于探索和实践,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在交流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励志于为学生创造民主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不怕犯错,勇于实践和质疑,并运用一些手段活跃课堂,满足各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窦万军.关于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2004(02)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讨论 积极作用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学生想要获取更多信息知识,需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而教师更是应该将培养学生自身合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团结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合作意识以及交流能力,主要是借助课堂讨论来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让学生及时阐述自己想法,而且还可以在教师正确指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其他学生思维相融合,从根本上改善整体学习效率,提高高中历史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历史教学长远发展。

一、调动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从本质上来讲,高中历史教学环节中,课堂讨论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其实质与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此,在正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结果的显示,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更是激发学生热情与积极性的重要保障。例如:在《朝鲜战争》课程学习中,首先教师应向学生阐述朝鲜战争的发展背景与经过,甚至是起因,引导学生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但是,往往实际与想象的结果相背离,由于学生生存年代的差异,无法意识到朝鲜战争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对朝鲜战争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女同学而言,其兴趣的激发更是难上加难。针对此,教师可在正式开展朝鲜战争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播放相关朝鲜战争记录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朝鲜战争的残酷与真实,结合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营造课堂讨论的教学氛围,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教学氛围之下,则会造成思维模式的定向,思想与行为等方面更无法得到全面地解放。

二、教学主题的设定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主题的设定进行具体明确。通常来讲,若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之间,教学主题的设定缺少一定的深度,会影响课堂讨论的应用,使学生不能正确找到讨论重点,无需借助其他资料即可完成谈论。换而言之,历史教学设定讨论主题时,应保证讨论过程具有一定价值,论点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本节教学内容,并且在进行不断讨论后,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对“中近代史”进行教学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西制度存在的差异,并对其各自优劣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清王朝所受到的压迫以及原因。对此,教师可以设定“资本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差异”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发现,这一主题虽然和教材相符,但是学生只需借助教材即可完成讨论。所以,教师在对这一内容设定课堂讨论时,可以设定“若清政府被西方列强完全统治,则中国政治体制将会以何种状态呈现?”这一问题的设定,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积极阐述自己观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历史知识会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三、对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的升华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应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教学的主体地位。例如:从中对进行评价,教师可通过讨论问题的设定:“是否将中国带领至富强发展的道路?”根据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战败,可知并没有将中国引入富强发展的道路中。结合讨论的结果,教师可设置相应的教学问题:“如你是清朝参加的官员,如何实现“自救”?”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清末期闭关锁国产生的后果进行强化记忆,并以此为戒,实现中国的长远性发展。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充足地自主发挥时间,实现学生教学主体化的运用,更是将教师作为教学的客观体,促进学生主观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引导作用的展现,使学生能够从深层次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营造活力性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调动。

结束语:

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课堂讨论作为高中历史的教学关键,无论是在教学质量,还是在学习效率方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具体研究后,实际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其原因为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课堂讨论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的教学中,需要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并对课堂讨论给予高度重视,确保课堂讨论可以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改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提供有力帮助,从而提高学生整体历史水平。

【参考文献】

[1]石怀周.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教师,2014(27):107-107.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策略探讨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调动积极思维,更加主动地学习,养成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不应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一味注重结果指向,而应该着眼于讨论方法的掌握、讨论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或是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是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或是为了激发其积极思维。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不宜宏观、艰深、抽象,应选择小而具体、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内容就讨论,适合提问回答的内容就直接提问回答,适合讲述内容的就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述,适合朗读的内容就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二、善于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

问题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抓住以下时机: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二是需要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偏差或者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有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利用它引发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四是教学处于冷场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转移,教师的提问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也不应以不良情绪影响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相互的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讨论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讨论。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方法前进。二是自主式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讨论。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 显.浅谈关于课堂讨论的一些想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5).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组织;数形结合

一、数学课堂讨论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 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数学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

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当堂测试效果,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才会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必然大大提高。组织课堂讨论是适应考试改革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课堂讨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明确问题的目的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 测得小岛S 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 处发现小岛S 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 距离小岛S 为200 海里,求港口A 与灯塔B 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为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 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是什么?(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 向AS 作垂线和过点S 向A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 向S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容易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的根本,且能使问题得以简化,比如行程问题画图就能很好的解决相遇问题,学生看到图形就能很快地列出方程。

2.问题难易适当 要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三、有效地科学组织课堂讨论

1、科学地分组讨论讨论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可以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情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形成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积极的相互依赖,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小组讨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师要有有高度的责任心,无责任心就会出现: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引导;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就会低下。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教师要在讨论中做引导者评判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评判学生讨论时要多鼓励 学生只要张口讲出一个观点,无论对错,老师都要首先赞许。讨论不同于考试,讨论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学生能讲出一个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独立思考了,这是我们要组织讨论的首要目的,当然要赞许。当然,这也是组织好讨论的难点,明明答错了还要赞许,很难为老师,要提炼出学生思路中的可嘉之处也不容易,更需要使劲儿动脑。语言上也要委婉,如:“你的思路很独特”,“你的回答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等等。

4、对小组讨论的点评要言简意赅 每个学生发言之后老师都要点评,要抓住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展开,要是再与之前的学生发言内容联系起来就更好了,这是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方面的基本功。但是切忌点评的时间别太长,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讨论;学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同时,在问题的讨论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意义与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认为课堂讨论正是这样的教学法。

(二)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育作用

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民主”、“求实”等道德意识、时代意识和“团队精神” 的形成和发展。

(三)体现群体效应,实现全员参与

课堂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同龄人的群体活动。而“讨论”则加强了群体中的交往活动,获得了人际间的互补、合作。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令他们心心相印,使这种互补和合作更加有效。在讨论中,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小组(四人)讨论,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分头议论,无疑可以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其全员参与机会,全员参与程度,远非讲述或提问谈话所能及。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实施

(一)明确目的

课堂讨论的着重点不是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为加强知识间的沟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讨论问题的选择应遵循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等原则。

(二)营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尊重他们发言的价值性与合理性,使师生共处于一个民主、平等的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讨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成果,不应随意打断或直接批评。如学习《我的五样》一课时,这样导入课题,营造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氛围:人的一生之中总有许多东西难以割舍,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同样也有些东西非常重要,那么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写下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可能五样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实在太少,真不知该怎么取舍,那么我们先放一放,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三)把握时机

时机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所以,要搞好课堂讨论,还需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常见的最佳时机有:

1.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则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课本中的有些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以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3.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认识偏差(或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利用它引发讨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

4.当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卡壳”的现象并不少见。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一手包揽,也不能“穷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讥,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达到使“卡壳”学生茅塞顿开的目的。

5.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

课堂教学的构思和组织,要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中心。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思维并非时刻都处于亢奋状态,而是有张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处于“低谷”时,可及时组织讨论,将学生的思维重新推向,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四)形式多变

讨论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可以采取以下讨论形式。

1.竞赛式辩论与探讨

青少年往往具有好强、好奇的心理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竞赛式辩论或探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自由式讨论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留足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因此,自由式讨论是开展语文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自由式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培养自我探究与学习意识。

(五)延缓评价

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延缓评价,在学生思路穷尽之时,切不可“强行”向学生推出标准答案。在找出最佳方案之前,应让“劣质”方案充分表演。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讨论的过程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反思、归纳和总结,提高自我评判能力。评价的语言应精练,要切中要害,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9篇

课堂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讨论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对深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收获不到的东西,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给课堂注入活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讨论取得真正良好效果的课堂教学并不多见。那么,如何让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呢?

1 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设计讨论主题是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工作,也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功底。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思呢?

1)议题设计要恰当。要面向全体,精心设计,合理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把讨论的内容放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放在学生易混淆处,同时要做到难易适中,趣味度适宜,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解决的思路,以便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言论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

2)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即能够引发多角度思考和论辩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讨论。

3)要注意对课堂生成性议题的讨论。讨论的问题除了课前教师精心准备之外,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些生成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对知识的疑点所在,也真正体现课堂合作讨论的价值。

2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讨论可有可无时宁可不要,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学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为教学效果服务,这是教学的常规要求。如果教学内容要讨论,讨论后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以及得到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就可以讨论,否则就没有必要。课堂讨论可以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资源,捉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时讨论。

3 理性引导讨论进程

课堂讨论是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巧,培养学生学会组织小组学习、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质疑他人观点、学会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不应是“看客”和“局外人”,而自始至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创设课堂讨论的心理情景和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和动机,促成讨论状态的形成,并且还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冒出一些教师未能预测的问题,对那些与学习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既要巧妙地“忽略”过去,又要不“伤害”学生的情绪。对某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教师则应调整教学预案,临时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丰富了课外知识,拓展了视野。

4 组织课堂讨论经常运用的几个切入时机

1)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当学生真正投入课堂时候,学生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尤其当他们对某一话题真正产生兴趣的时候,众说纷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宜急于得出一个统一的论断,比较好的选择是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安排新的讨论(也可以称作“二次讨论”),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思维集中到新的讨论课题中来,避免了思维分散,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和教材达成一致。因为学生仍然会将教材作为最好的参照物,而不是教师的个人看法。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指的是教师在教授物理这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的调整教学方法,并且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然后对物理教学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最后应用到人类的生活和实践中。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关于物理教学改革的策略也日益增多,或许是目前初中的物理学习存在着一些重理论概念轻动手实验等弊端。因此,导致了学生的物理学习难度增加,下面就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我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点

1.课堂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经常存在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浓厚的现象。再加上学生本就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如果他们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不高,那么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低下了。兴趣是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但是相关资料显示,初中生对物理感兴趣的比例相当之少,甚至有些学生还害怕学习物理,课堂讨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从粒子到宇宙》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分组进行上网收集材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分子动理论、原子结构和宇宙的一些科普知识。在讨论学习中,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讨论法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初中物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记忆,而不是背诵记忆。因此,在物理课堂上,不能只是一味的埋头记笔记,还要时刻关注老师的话题转变方向,多利用机会和同学讨论,遇到不懂的要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课堂提问和讨论是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加强学生智力方面的锻炼,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大致的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然而物理问题的设计和回答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例如提问要把握好时间和时机,而教师的点拨经常有着有让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恍然大悟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会慢慢提升自信,同时在物理的学习上也会更加自信。相信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讨论法在教学中应用也也会提高学生的信心。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在课堂讨论法的前提下需要坚实基础,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时期的物理课是夯实基础的关键阶段,既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也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虽然说有新课程改革的框架定在那里,但是考试命题大多是原有的考试模式,我们所要创新的是物理运用的灵活性,学会信息的迁移,那便是题在课内,而解题方法却是在课本之外。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是物理教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更容易让人接受,这样在讨论物理问题时就有据可依。坚实基础指的一般是学好初中物理课本的理论知识,题海战术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培养物理思维,从而更进一步的把握其内在规律。

2.课堂讨论法下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师以讲授 为主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听课,学生对物理问题意识较弱。教师要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观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进行物理课的教学,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物理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物理问题中讨论学到物理知识。例如:在《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中,提出物体受到力时,它会怎样运动呢?学生在此问题下进行讨论,得出物体会静止、做匀速直线运动。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物体二力平衡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再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实验,从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物理教学中,一旦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使学生的讨论有方向,课堂的讨论才会有实效。

3.课堂讨论法下的初中物理需要重视互动环节

课堂讨论中学习初中物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讨论而得到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学习的,这样的他们能够较好的将已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加工理解。讨论和研究可以最充分的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像物理这种需要多邮质导的学科,只有在探究应用中才能不断地印证那些被推导出来的知识。初中物理的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配合,教学应用措施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才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初中物理是一个物理学习的基础点,如果能在课堂讨论的时候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让学生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话,就能大大提升初中物理课堂的效率了。希望各位师者在通读完本文之后,能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措施和学习方法,最后让应用的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课堂讨论”的重要性

1.“课堂讨论”并不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名词,但是尽管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熟知这个名词,却没有很好地去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也有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把它程式化,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学生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现在学习方面,就是从原来的全盘接受倾向,到怀疑探索倾向的萌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比以前任何一阶段更容易提出合理化的疑问甚至是怀疑。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学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更容易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还是不改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师讲“授”多于“引导”的话,那么势必造成教学的失败。

2.“课堂讨论”根据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多种形式。教师发起的讨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而提出研究课题的讨论;学生在学习当中,肯定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向教师提出此问题,由教师依其普遍性与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再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能是全员参与讨论,全班举手发言,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每组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发言。也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就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诸如此类的讨论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通过讨论带给学生的,更应该是独立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讲到这里,课堂讨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课堂讨论”的作用

1.课堂讨论能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堂讨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果,学生们需要根据这个果,去追根溯源,去探索发现那个引起果的因是什么。

2.课堂讨论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因为在寻找原因时,学生们需要引经据典,举例例证,旁征博引等,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找的这个因是正确的。

3.课堂讨论能锻炼学生当众发言的能力与演讲说服的口才。讨论时所有人的发言权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发言,或者在小组里,或者在班级里,这种当众发言的机会很能锻炼学生。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42―01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无效或低效的做法,主要表现为课堂设计、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方面。

一、课堂设计中的低效现象

1. 教学观念的偏差导致的低效。如今,个别教师仍秉承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漠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思维动态。还有的教师将“教师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一言堂”,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状态。

2. 低效的备课导致的课堂无序。现今教师的备课存在着几种无效现象:一是大部分教师抄教案、抄教参。二是“翻新工程”,老的教案改改弄弄变新的。三是由人代抄教案。这些无效的备课都使得课堂教学无效。

3. 课堂教学导入的低效。有的教师导语总是过长,不能按时完成课程目标;有的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但故事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差甚远,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有的教师利用音乐导入,但音乐主题与课文内容无关。

4. 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5.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缺乏创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拘泥于教材所传递的信息,很少采用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当然,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与劳动。

二、课堂讨论中的低效现象

1. 课堂讨论组织得太早。有的教师上课组织课堂讨论过早,在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讨论,其结果一是无谓地浪费时间,讨论不出什么结果;二是盲从别人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低效行为,这样的课堂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2. 课堂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太难。这里的简单是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且解决方式唯一。这里的太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有思路。

3. 课堂讨论的时间过长。课堂讨论的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应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教师预留的讨论时间过长,有些学生在讨论完后会无事可做,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学习效率会降低。

三、课堂提问中的低效现象

1. 提问内容有缺陷。教师为了促成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但是,这些问题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客观实际,或盲目拔高,或没有挑战性,或缺乏连贯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提问动机扭曲。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少数教师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小动作时,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一些难题来难倒学生,造成学生当众难堪,以此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且频繁使用这种方法,会大大削弱提问的原有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怕被问到的心理。

3. 提问的形式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往往有着功利化的倾向。为了功利化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对提问行为的设计,提问形式常常陷入固定化、模式化,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课堂小结的低效现象

课堂小结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必不可少的环节。画龙点睛的课堂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有的教师的课堂小结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1. 走过场式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没有目标性、针对性,且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结要有浓缩“提炼”的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2. 包办代替式课堂小结。小结中学生参与少,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归纳,将所学的知识默化、内化,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而是一味地包办,这些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13篇

课堂讨论法即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某个问题并对此问题加以认真讨论分析来获取结果,掌握知识。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友爱探究精神以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的不足与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1.传统初中物理教学的不足

(1)教师素质有限。当前国内初中物理教师的学历多以本科为主,缺少高学历者。有些初中物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接受再培训的机会也有限,使他们接受新课改教学观念的速度相对较慢,无法理解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不当。许多初中物理教师面对中考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不顾所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以及学生能否理解,不断进行重复的填鸭式疲劳教学,不仅未让学生有效掌握物理知识,更使其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幅降低。

(3)学生学习方式不当。有些初中生因为自身性格的使然,其在学习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愿与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从而使学习受阻,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2.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课堂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自主开展知识的探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方法。面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课堂讨论均可获得一定的整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新知识,同时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养成,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达成三维教学的目的。此外,课堂讨论,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引导其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上,使学生进行有目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发展能满足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结合教学目标,预设讨论的主题

讨论不同于聊天,要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不能天马行空。教师要充分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建立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讨论主题,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使学生感受到不断攀登的乐趣,又不会失去讨论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目标建立,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都围绕教学的目标展开,取得良好的效果。

2.科学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1)巧妙设计认知冲突,设置悬念。

(2)注重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旧知引新知。

(3)具有讨论的空间。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实验一]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实验二]在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所产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陷入这样的矛盾中,即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用力去维持?由此而产生的困惑不仅成为学生探究、讨论的动力,而且还能够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对于诱发学生思考具有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探讨的目的。学生被实验所激发的好奇心鼓舞他们对问题进行探索。

3.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强化总结反思

第14篇

一 巧设论题——有效讨论的“起始点”

课堂讨论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但并不代表老师就可以袖手旁观。相反,有效课堂讨论开展的前提就是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对象是思维和理解能力均处于待完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特点就是不完全具备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在这样的课堂讨论中,教师首先要给他们创设有效的讨论论题,然后再给予正确有效的讨论指导,从而才能在有效讨论起点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的教学。

第一,论题要有价值。有效课堂讨论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有价值的讨论论题,而论题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围绕教材的重、难点来创设。如在教学“绝对值和相反数”时,本课的重难点集中在正确理解绝对值的含义和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论题:绝对值是一个数学术语,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那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绝对值有什么意义呢?负数和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有两个负数,我们怎样通过绝对值知道他们的大小呢?通过论题的指引,学生很快便投入到了绝对值的探索和论证中。不仅有效地展开了对本课重、难点的教学,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第二,论题要易展开。课堂讨论论题的创设除了要考虑论题本身的价值外,还要考虑论题是否容易展开。那些不易展开的论题,不仅不利于讨论的顺利进行,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即使很有价值也是无效的。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论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三角形,通过对这些图形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怎样的特征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引,不仅很快发现三角形都有三条边和三个顶点,而且还得出有三边相等、两边相等的特殊三角形,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易于展开的论题,不仅利于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延伸,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二 抓准时机——有效讨论的“关键点”

课堂讨论作为小学数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它的成效和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讨论的时机。就像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一样,不是所有的时间都适合讨论。

第一,在教材的关键处展开讨论。之所以要在教材的关键处展开讨论,是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是教学的核心,更是教学上的重难点,仅仅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来理解往往是很困难的。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为全等三角形及利用全等三角形我们可以做什么。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目:全等三角形指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而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及三个角都对应地相等,是几何中全等的一种。已知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如果将它们平移、旋转、翻折,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利用全等三角形,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这样,通过对理解难点进行讨论,不仅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也更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

第二,在认知冲突处展开讨论。认知冲突虽然是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却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和参与学习的本因。因此,在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冲突中成长。例如,在教学“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时,因为在前一节刚学完同底数幂的乘法,导致在这一节的学习上同学们就很容易与前面的知识混淆,搞不清楚在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中,谁是指数相加谁是指数相乘。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同学们出示了这样两个算式:(a2)3和a2?a3,通过对这两个算式的运算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厘清了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的运算方式。

三 调控评价——有效讨论的“保障点”

课堂讨论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和有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方向、有秩序、有动力的讨论中学到真知。

第15篇

关键词 互惠教学 前概念 核心概念 课堂讨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显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可以说是一场教学思想的革命。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呼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应该从固定的单向传授转变为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连的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交流。

一、什么是互惠教学模式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新的学习理论科学的诞生,许多教育学者呼吁个体应在意义获得和知识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者,其课堂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下,1984年美国学者Palincsar和Brown提出了一种被称为互惠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的教学模式。互惠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面对着他们试图共同理解的知识内容,共同发挥各自的特长,并且共同承担着主导课堂互动的责任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课堂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中,教师要给出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做出反馈。当学生有过数次参与并主导互动过程的机会后,这种教学模式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互惠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如下: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讨论对某一疑难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接着在各个小组中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解释和辩论,然后让每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把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分配到各个小组,提醒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应注意的规则,支持各种不同意见的融合和辩论,效仿正规讨论的方式并使用恰当的学术语言,鼓励全班对达成一致的观点进行评价,提供解决学生之间摩擦的策略。当然,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所运用的交流策略并不仅仅是提问问题、评价学生的活动,而且包括对学生所发表的言论进行重述和重组。这种交流策略给学生们提供了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导其过程的广阔空间,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互惠教学模式是一种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重要途径,那么在真实的课堂环境里,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在互惠教学模式所支持的课堂环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三原则。

二、互惠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三大原则

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preconceptions)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之前,通过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头脑中对于该知识已经形成的概念。[2]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学生不是带着空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观念,这些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总是把一些前概念带到现在正在讨论的问题里,这些前概念都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前的知识参与到现在的学习中需要一些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在很多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第一,教师要利用学生带到课堂里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学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头脑里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对于教学诸多问题的基本看法,这些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有时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并无冲突,但有时则与正确的科学概念大相径庭,我们把这些未经科学证明的思维方式与看法统称为教学中的前概念。[3]

学生的前概念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会产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就成为学生新的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或者是扭转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前概念。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带到历史课堂里的日常经验是在大事件改变一切之前似乎什么也没发生。然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依据事物状态来思考变化这个概念,即在大事件发之前,已经有促进大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变化。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事物的状态来思考变化这个概念,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纠正了学生关于历史变化的错误和前概念,有效的、准确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展开。

第二,给学生提供机会来经验一些有差异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日常模式中的不足。

仅仅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开展教学是很困难的,因为日常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很少的东西来熟悉那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学科教学时需要特殊的工具或者是有控制的环境条件,这些特殊的工具和条件都是学生平常很少接触到的。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体验那些与自己前概念有着区别的知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前概念其实是不足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纠正错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例如,在生物课上讲授进化论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的日常观察使他们低估了普通物种发生改变的数量。学生的观察并不是错误的,而是他们不够细心,教师能够意识到变化是因为他们投入到仔细的测量和在细节上进行差异分析,而这些细节是一般人所不能观察到的。教师让学生们根据条纹的数量来给向日葵种子分类,以此让学生明白种子是有不同类型的。学生们发现向日葵的种子与他们原来观察的相比有许多变化。除非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否则让学生能够掌握大自然的变化是因为自然选择起作用,并以此来支持进化论这一观点是很困难的。

第三,给学生提供一个叙述知识的发现和工具发展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会利用一些文化遗产――已有的科学发现、数学发明和历史的重建。对这些文化遗产是如何完成的进行详细描述,能够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提供一扇窗户。地球是怎样被发现是圆形的?而我们从表面上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地球是圆形的。位值(Place Value)到底是什么?难道它跟地球是圆形的一样是被发现的自然现象吗?当你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但是不告诉他们为什么,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理解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能理解地球是圆的,所以必须告诉学生“地球是圆的”是怎么被发现的,也就是被发现的过程。

当然这些理论并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学科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发现。以数学课堂为例,当讲授一个数学定理时,老师应当先让学生搞清楚这个定理的来龙去脉,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性地进行数学应用,但是当学生们认为数学是一门古板的、僵硬的应用时,这种要求就打折扣了。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数学定理的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时,其关于什么是数学的观点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2.教师应该围绕着核心概念组织教学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是要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进展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现象或事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和运用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课堂教学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单纯追求对事实知识的记忆,学生无非是记住了和了解了许多事实。而现代科学教育强调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要超越事实上升到概念,特别是上升到核心概念,所谓核心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框架的概念。据研究表明,人们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能较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有助于形成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4]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仅仅是其认知水平的低层次阶段,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事实知识的基础上去建立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应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精选合适的教学活动内容进行讲授、演示和讨论,以促成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在互惠教学模式下,教师该如何围绕着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呢?

第一,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是一个以核心概念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基本模式,引导学生构建有机知识结构框架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审视本学科内容,识别、精选和提炼那些能反映本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明方向。以历史课堂为例,历史学科中充满了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果历史教学能抓住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历史教学的命脉,掌握了历史知识的精华。

第二,核心概念确定后,教师要把核心概念分解为一般的概念和典型的事实,从而组成教学内容的框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核心概念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脱离一般的概念和事实性知识,教师仍需通过一些必要的事实性知识来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因此由核心概念所搭建的知识网络是学生知识框架的主干,一旦知识框架形成之后,学生就可以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放在该框架的合理位置,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检索。

3.教师应该重视课堂讨论

互惠教学模式倡导课堂讨论的应用,课堂讨论主要通过观察和参与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思和质疑自己已有的观点。例如,学生先自己独立地针对问题,然后相互讨论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各不同解法,这种课堂对话有利于学生认真思考不同解法某个策略为什么行得通或行不通,并且能从不同的解决策略中受益,以助于技能性的学科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并解释推理过程,一个小组不但要向另一个小组解释他们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还要解释得出这样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支持他们观点的背景知识。[5]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学生要吸收的知识灌输给他们,那么学生心理探索的实践和技能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心理探索中去。当我们强调课堂讨论的益处时,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本文所指的课堂讨论都必须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因此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提问对课堂讨论的有效展开至关重要。当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无序的、形式化的、低效的讨论占据着课堂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否则课堂讨论将会迷失方向。

其次,班级讨论或小组讨论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班级内或小组内几个固定的学生控制着讨论的过程,而其他学生只有少许参与机会或者根本不能参与到讨论中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主导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这不利于课堂讨论质量的提高,会造成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消极对待课堂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给学生分组时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成绩,还要考虑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方法是当出现这一现象时,教师先暂停课堂讨论,给学生提供认真思考问题的时间,并把他们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这样就能保证全班同学都对讨论的主题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以上我们所谈到的三个原则都是基于互惠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三个原则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也就是说在一个高效的课堂环境里,教师既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也要以知识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其中每一个特征都表明了不同的关注点,但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这些特征相互之间的平衡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这三个原则可以指导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策略的优点和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平衡和调节各种教学策略,融合多种教学策略的优点为我们的课堂所用,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Kristiina Kumpulainen and David Wray.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social learning:orm theory to practice[M].New York:RoutledgeFalmer 11 New Fetter Lane,London EC4P 4EE,2002.

[2] 王丽娜. 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 钱洪潮.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教学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

[4] 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立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教育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