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供应链金融的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
当今,在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应链金融以数字驱动为基础,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流、物流、商流等的交融,由此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以及融资难、难融资的现象,同时实现整个产业生态圈的良性、高效发展。
1新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背景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36.4万户,而小型企业数量为32.1万户。全国65%以上的GDP、85%以上的就业人口都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如何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同时,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给侧、产业端的优化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其中作为我国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活力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与激活。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管理概念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为发展基础,为生产、采购、销售等多个环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于传统的贷款模式,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对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为研究内容,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进行全面的信用审计,从而降低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
2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融资模式问题
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诉求问题,通过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关系,将存货、购货单等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授信,并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交易和合作关系,融资风险也相应减少。所以对于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而言,形成了“1+N”的融资模式,其中,1表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是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该种融资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确保供应链上资金的稳定性,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及效率,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在融资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所以核心企业的意愿性并不强。因此,核心企业更倾向于构建自有融资平台,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资金方、金融机构搭建桥梁,通过自有融资平台连接各方,从中赚取息差,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核心企业也能从中获取一定的收入。该种操作方式由于存在息差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问题。有效管理链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能从根本上加快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运转,并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由此不断呈现出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实际经营中,自身发挥着强大的优势,物流企业掌握着处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物流信息,以及其业务交易情况,可通过交易信息判断抵押物的真实价值,如采购单、存货等信息,而围绕物流企业这个核心所建立的供应链模式因此诞生,在供应链中,物流企业掌握着物流链条中的大量信息数据,所以能够很好地把控中小企业的征信问题,由此降低供应链上的融资风险。通过引入物流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成本风险降低的目的,但在实际过程中,物流企业是担保的一方,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物流企业的风险,对于其能否成为核心企业的意愿也明显减退。如果其转为提供服务方,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融资面临着成本高的问题。
2.2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此问题背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资金量少、经营风险高、抵押物少或者无抵押物等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不愿意贷款,也不敢尝试贷款或提供低额高价的金融服务。
2.3金融机构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机构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由于其为高风险行业,在交易中必须能够掌握现金流、风险及交易信息。但在实际情况下,对于银行机构而言,在供应链中对链上产品和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的获取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通过第三方平台来获取信息,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而中小企业给出的信息数据的可信度不高,也导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传统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积极性不高,金融活水难以精准滴灌到链条上的中小微企业。
3数字智能时代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数字智能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供应链中大量的信息数据被收集,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分析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偿贷能力,以确定风险程度,从而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实现了去除中间链条的目的,环节越少,效率越高,而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有所降低。另外,随着金融资产交易所互联网化程度不断加深,供应链金融资产的流通变得更加高效,资金的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从根本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投入成本。当下,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4.0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数字智能金融时代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确保数据分析的精准度,而在传统手工操作计算中,无法判断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并对供应链中的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体现中小企业的实际价值,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数据的剖析,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清晰注释,提高企业报表的分析效果和编制质量。另外,在金融科技不断自我优化成长和加速迭代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交易信息,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追溯和还原,使交易变得有迹可循,从而有效避免企业骗贷风险,将风险指数降到最低,同时优化整个供应链信用体系。区块链中可信任的多中心体系,能够很好地去除中介化,大幅增加信用指数,由此形成全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发中小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强劲推动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构建供应链自身发展的物联网体系,并使其与互联网体系进行融合,对供应链上各流程环节的数据进行清晰的记录,以便于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更有助于对企业资质进行评价,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提供数据基础。与此同时,从物联网技术层面而言,其使用范围较广,在供应链仓储管理及实际运输方面通过利用物联网的传感定位技术,可实现对货物的控制,提高交易的真实度。从人工智能技术层面而言,通过利用该技术并加载传感器,可积极更新客户画像,对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并为其匹配相应的额度。通过应用区块链自身的特性,各个节点业务数据的可信度得到了最大的保障,而且信用变得可溯源,金融机构信用评估的可操作性也更强,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更为稳固,由此中小企业便可获得相应的融资。(2)积极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库体系,数据库体系中应包含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构建企业资质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撑,另外,要一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由此实现企业融资中降成本的目的。(3)凭借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和大量的数据,构建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知识图谱、链上企业的知识图谱,清晰明确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合作关系等,以各企业自身建立的数据征信为出发点,通过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对供应链各企业的精准画像进行优化,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根据企业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相关服务。(4)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金融资产交易的清晰记录。在此过程中,在供应链内部建立区块链体系是先决条件,接着要将区块链体系融入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由此来记录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事项,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激发供应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引入外部资源,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5)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风险水平进行测评,对其还贷能力进行评估,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平衡供应链内部风险。综上所述,在数字智能时代下,供应链从以往的对核心企业进行关注,逐渐对链上各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等进行关注转变,这是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态势,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新的尝试。总之,对供应链中关键信息内容掌握得越清晰,越有利于企业实现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结语
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中,协同合作、实现共赢是其内在关系,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时期,企业之间只有联合协作、共同进退、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在以数字为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更应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高速运转,由此实现数字化链条的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构建共生、互利、共赢、和谐、良性的供应链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彦琳.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探索[J].现代金融导刊,2022(3):47-52.
[2]孙国茂,邢之光.普惠金融框架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基于微商零售生态圈理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8-89.
[3]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管理世界,2022(3):182-200.
[4]徐志鹏,张锐,张歆彦.物资一体化管理赋能数字供应链经济创新应用:中建五局安装武汉华星光电项目的实践探索[J].施工企业管理,2022(3):100-103.
[5]王伟姣,陈姗姗.供应链金融文献综述:理论发展与未来趋势[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2(1):67-80.
[6]高明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2(4):180-182.
[7]史浩,戴小红,郁国培.数字贸易产业链、生态链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从供应链金融到区块链金融[J].时代经贸,2021(12):36-41.
[8]窦彦红.普洛斯金融: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J].中国储运,2021(12):38.
[9]张晓慧.探析以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区域经济转型[J].产业创新研究,2021(21):37-39.
[10]李孟军,乔静静,安志勇.数字经济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1(20):145-147.
[11]金晓龙.从1+N到1+N~(2):供应链金融进入数字时代[N].经济观察报,2021-10-18(15).
[12]林仁志.科创企业数字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以高新技术园区中小企业为例[J].黑龙江金融,2021(9):78-80.
[13]袁闽川,官伟民.高效+智能:抓好数字供应链金融,破解金融普惠难题[J].现代商业银行,2021(15):40-43.
[14]杨霖.科技搭建供应链金融桥梁创新助力物联网信息时代:记上海容之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何雄[J].中国高新科技,2019(20):3-8.
陈莉 (1988—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商学院2012级学生,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订做的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本文基于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优势及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并结合现行的企业运作实践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希望对解决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信贷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经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却有大量的资金在沉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究其原因,除了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部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没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困境,银行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创新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业银行与第三物流企业的重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新的渠道。
一、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
(一)三大银行在安徽省推出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安徽省金融供应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安徽省金融机构供应链中处于前列,三大银行根据各自的经营状况推出了相应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1、浦发银行推出全面升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各类信用增级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从而帮助安徽省内的各类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上提高实效、节约成本、增加价值。
2、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了邮政、银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分业经营的格局。在安徽省中小企业间这三大板块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整体优势,实现板块间有效联动。
3、交行安徽省分行,一方面在严格履行内部授信审查审批的同时,还对运营良好、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已在全省搭建“7+36+107”的小企业信贷服务平台,探索出符合安徽省不同地方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融资中实施的效果
供应链金融通过对完整产业链或部分节点给予金融支持,不仅解决了安徽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而且有利于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增强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收到了一项创新三方受益的显著成效。
1、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式成功突破传统贷款业务的评级授信、地质担保押、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且低成本的融资模式,如交行主动给予“降低门槛”、创新质押担保以及提高授信审批效率等方面的信贷服务支持,有利于企业全方位的发展。
2、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第三方物流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升了自己综合价值,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把一些规模大、资质较好的物流企业吸进强势的供应链中,让其获得更多的资金的支持。对于一些低端的物流企业不给予资金支持,使其被市场淘汰。所以,供应链金融的介入无疑会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胜劣汰。
3、开拓了银行业务新渠道
供应链融资为银行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业务渠道,增加了银行的利润。具体表现:(1)优化业务结构,银行根据交易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其中供应链融资与定制化的授信额度成为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2)构建了银行、企业、商品良性互动的产业环境,达到银行与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多方共赢。
二、供应链金融在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的信用体系、评估体系尚未建全
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供应链上的多数企业没有业务往来,银行很难得到企业可靠的信用保证,不便于银行做出正确、及时的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对流动资产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存在分歧,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也就导致了银行贷款的回收难度增加。
(二)供应链金融给各方带来的风险
1、物流业渎职风险
安徽省内管理规范、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较少,且大多数管理系统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对企业出货进货实施严格的监管。在此背景下,如果对物流企业准入不严,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发展,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不能无缝衔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崩溃[1]。
2、银行面临潜在风险
一方面,借款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及审计报告中采取隐藏不利财务信息从而获得贷款[2],实现短期效应的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无法观察到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最终必然导致银行承担极大贷款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操作的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面临潜在的操作风险
3、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会产生“自我扩散”的效应,使供应链金融业务将各方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然而,生产商、物流方、金融机构这种铁三角的关系,意味着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使风险传播整条供应链。如果这种风险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水平较低
信息化建设发展与供应链金融发展不同步的问题较突出,信息化的滞后严重的影响了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电子商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贸易系统的可信度,但是安徽省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融入这类平台,因此信息化滞后的问题仍没有解决。
三、解决供应链金融在安徽中小企业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这一创新的模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并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必须有效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立全方位动态的信用评估体系
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信用档案,对于恶意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权益。其次,应加强企业的信用理念,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企业要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再者,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将信用度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标准,对各加盟成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潜在不良的企业进行及时地淘汰,以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最后,银行必须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评估,评级方法由传统的单一授信主体评价制度转变为“主体+债项”二合一的新型评价制度[3]。同时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历史违约率、授信审批通过率、信用额度通过率三个指标,来评价企业以往的信用度。
(二)加快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地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人才;另外一方面 ,银行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定期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员工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三)完善银行对合作企业评估和约束机制
1、借款企业
对于借款企业银行,你一方面,银行应针对每个供应链的具体的融资项目,成立专门的项目评估小组,并且对该项目所处的行业前景、发展动态、项目生命周期、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国内外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对于存在潜在危险的项目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信贷部门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的责任合同来约束合作企业,使合作企业严格地按照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对于没有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并将贷款投入风险较高项目的企业,银行可以按违约来处理,提前收回贷款、增加违约金甚至解除贷款合同。
2、物流企业
应建立物流企业严格的准入管理机制和灵活的监管制度,从而完善对物流企业的准入标准和评价机制[4],以控制物流企业渎职风险。此外,银行可以根据物流企业的监管资质和信用状况确立不同的贷款额度,在额度范围内监管企业对贷款的使用,从而形成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机制。同时,还要考虑物流企业的信用风险,包括物流企业所处的行业地位、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自身在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历史信用记录。
3、核心企业
对于核心企业银行应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信状况和财务状况,对其存在特殊的交易和账户进行函证和调查,防止经营状况不佳的核心企业因为,为了获得资金而与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合谋。同时还要对核心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行控制测试,了解内部控制活动是否有效执行,进一步发现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的可能。同时鼓励核心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制,防止企业存在虚假的信息。银行应根据建立的内部机制对核心企业从做账方法、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等方面进行审查,力争从信息和流程的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加强供应链的管理
降低供应链金融自身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除了银行的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核心企业的支持。银行可以通过调阅核心企业财务报表、检查核心企业过去的交易等多种手段,在提供贷款的同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的合同单据。另外,银行必须引入专业的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同时,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激励惩罚机制,增强成员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
(五)提高信息化水平
从政府层面看,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安徽省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从企业层面看,应不断地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的利用,将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从银行层面上看,应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积极地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建立向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5],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有效的提高银企协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将成为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和增加利润来源的新领域,亦是物流企业挖掘供应链价值的新大陆。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经济环境,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物流业、商业银行及供应链成员的相互协作。必须合理有效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安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创新研究》(编号:SK2012A015)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善良.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9).
[2]龙志云,陈飞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的再思考[J].金融观察,2011,(1).
[3]李殊琦.发展我国供应链业务的政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7).
当前,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发展的如火如荼,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都在关注供应链金融。公司在这个领域已经布局探索了多年,并于2019年制定并开始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案。金融科技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条件,公司的发展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开发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结合近期本人在营销“商票宝”过程中的体会,我想谈一谈对当前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我们做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依托核心企业来服务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客户,解决产业链上企业的融资需求,共同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的发展共赢。要做好、做大供应链金融,我们必须要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关系。要想搭建这样稳定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依靠金融科技。然而,技术上的突破需要长时间的布局搭建,非一朝一夕,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且无法在短时间收获成效。因此,建议公司通过股权合作、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平台的搭建,抢抓业务发展机遇。
二、搭建开放的平台。供应链金融要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建立一种金融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核心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这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生态越繁荣,对我们越有利。因此,我们的平台不应仅限于内部业务操作使用,而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当前,公司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冲击等危机,公司急需要通过自建平台来融入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公司搭建的平台不仅仅是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也服务于公司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搭建开放的平台,一是可以扩大线上获客渠道,提高公司知名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可以充分深挖存量客户资源,增加客户粘性;三是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合作,掌握同行发展状况,提高战略研判能力;四是可以更好发挥公司金融牌照优势,提升客户质量,实现协同发展。
三、平台业务方向探究。根据目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可以探索开展以下三类业务。
(一)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服务。该类业务是市场最广阔,最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公司应当重点推进。该业务是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识等特点,把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数字债权凭证,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及管理的服务。目前,国内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知名平台有中企云链“云信”、众安科技“众企安链”、联易融科技等。北京金控集团依托旗下“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小微金服平台),联合海淀区政府、微芯研究院等单位,于2020年2月7日正式上线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可以从两个方向拓展该业务:一是围绕公航旅集团上下游客户、公司战略客户开展业务,将原有的业务迁移到平台上,进而达到批量化操作;二是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对接,推动建立政府确权中心,构建政企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稳固公司覆盖全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
(二)互联网票据融资。票据作为一种具备包括无因性、要式性、返还性等特殊性质的有价证券,其本身自带融资功能,并且具有适合于进行结构化、相对安全的特点,成为了目前广受追捧的热点资产。国家持续大力支持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据统计,我国2020年票据业务量达148万亿元,较上年增逾12%。票据市场前景广阔,各路资本纷纷加快布局,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有京东科技“京票秒贴”、同城票据网、微票宝等平台。开展互联网票据融资业务,一方面要依靠有吸引力的产品,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去拓展市场。
[关键词] 台州 供应链金融 风险 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活动。随着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由原来基础性物流业务,逐渐转向物流方案设计、供应链金融等衍生增值服务。
为此我们对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供应链金融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产品设计、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内容、操作模式等了解不一,真正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受益的企业不多。
1.金融机构方面的情况
金融机构普遍对供应链金融了解的深度、层次不一。台州各家商业银行目前所能办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贸易融资产品,如进口开证、进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等。虽然也有部分股份制银行相继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产品,但由于是初始阶段,宣传和推广的力度都不够,所以使用范围和效果不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台州还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携手物流企业,参与物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推出针对其物流过程中各个流转环节的金融产品。
2.物流企业方面的情况
大部分物流企业基本上不大了解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生事物,能够受益的物流企业少,为控制风险,银行一般要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几位,而且物流配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物流企业合作,同时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同时,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态度鲜明的表示希望在物流运营中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对融资产品需求强烈,供需矛盾突出。
二、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因素
1.金融机构自身因素
第一,内部风险控制的制约。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最终目的是能够为自身带来利润,为赢得利润,金融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运营风险。如客户资信风险、仓(提)单风险、质押物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操作风险等,如何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发展业务的前提条件。
第二,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金融产品基本都是由各总行设计推出的,并不完全符合台州市物流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
第三,技术和制度保障欠缺。如对物流企业存货的价值评估缺少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支持,仅仅依靠个人经验,这种做法不能有效支持业务的发展。
2.物流企业自身因素
首先,多数物流企业自身还未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将会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和丰厚盈利。
其次,物流企业在日常运营中,自身承载了很大的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行、上下游客户往来,运营风险无处不在。
第三,物流企业不注意日常信用的积累。
3.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现有的抵押担保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都是针对大企业而定,多数金融机构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这就使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还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其次,政府主管部门普遍重视对物流硬件的建设,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政策引导不足,缺少相应的政策倾斜和适度的政策优惠。
第三,信息不对称,银企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
4.其他因素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市场风险。
其次,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台州市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台州具备区位、产业和机制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科学构建台州现代物流体系,把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四、对台州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点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并采取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1)设立物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范围,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把物流服务逐渐向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延伸,积极构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沟通平台;(2)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担保,促进业务的开展;(3)在政府招商中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其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4)对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2.发挥现有优势,提高海港等级
积极建设港区,拓展功能,增加航线,高起点地聚集现代物流产业,加快物流产业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国际运输集聚区,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
3.鼓励供应链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
特别是针对台州市物流企业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行业化和个性化的产品。
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
在人民银行现有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完善台州市信用体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台州市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斌:基于供应链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J].现代企业,2006,3:10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运行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关措施应对危机,学术界也利用这次危机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思考,使得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企业对现金流量需求的波动性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需求,供应链金融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企业需要资金用于投资,同时也要留存资金以抵抗风险。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恰恰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业还很少熟悉和了解供应链金融的结构框架和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供应链金融在解决资金限制中发挥的作用,因此,了解供应链金融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企业资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已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文献已有很多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管理、融资渠道等方面展开探讨。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促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风险防范等方面展开,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结构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跃飞等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供应链财务管理到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并从学理上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界定。徐学锋等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阐述出发,分析我国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业务模式、技术实施和组织制度的问题,提出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上解决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问题。冯静生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和发展,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和风险,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规律,并对改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环境给出建议。张Z等从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的概念、运作主体、运作模式等分别进行论述,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及在融资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对策解决运作主体收益最大化问题。刁叶光等研究了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业务,并将该模式与采购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相结合,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反向保理业务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张玉馨介绍了反向保理业务的模式和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发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点,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国发展的潜力。国外文献也从一些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应链中的财务流,优化财务流能够减少供应链的资本成本,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据供应链和物流的财务问题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应链财务管理更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够改进资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知识,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应链金融来发展企业,并指出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欧洲企业的实例说明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能够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融资手段,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安排和配置。现有资金优化和融资已成为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如何使企业资本运营更有效率,供应链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流程,同时分析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形式的运作情况,将有利于企业发展。
1 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具体的运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业务主要指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针对有信誉企业,提供给有信誉企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更多有利的贷款选择,通过货物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业务能够以更灵活的形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主要核心企业的信誉程度实施风险控制,能够获得有效的收益,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多赢。图1显示了反向保理业务的运作模式。
在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反向保理业务,该业务能够减少担保交易的风险,同时降低了担保交易的成本。原来的供应链管理中,只强调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和过度依靠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的问题上要消耗很大的沟通成本,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反向保理业务能够有效避免这种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共同承担这种风险,减少了沟通成本,使供应链的运行更加顺畅。供应链金融的运行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将功能整合为一体,在供应链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很多学者尝试为供应链金融下定义,虽然定义的细节中有些不同,但是大体的含义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协调供应链内部金融合作、如何创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等,实质为供应链各相关成员之间的资金调节。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于核心企业为大型制造业企业,企业在采购设备或关键部件时,可以将信誉授权给供应商,当确保产品满意后支付货款,减少很大的风险。供应链金融这种授权信誉的运作模式主要受财务调节的控制、价格歧视、降低交易成本和质量保证等需求的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多应用,从最原始的物流金融开始发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2.1 企业间金融合作的进一步融合
现在大多数企业之间的交易已公开账户的形式展开,这种方式增加了企业间的透明度。传统的交易主要体现在先付款后发货,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发货,这种交易模式加大了对资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动资金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供应链企业之间虽然要比一般的企业交易关系更牢固,但是这种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资金。而供应链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供应链中,开展更广泛的金融合作,无形中加大了供应链资金的数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减少供应链的交易风险。
2.2 利用供应链金融调节加强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也能够增加风险管理能力,交易信誉能可以作为一种机制分担供应链中的风险。通过一些企业的实际表明,反向保理业务和核心企业的资金援助能够减少供应链的干扰和波动,加强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户需求满意的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的调节还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以减少关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讨论,避免供应链的企业之间关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协商和沟通,这样无形中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3 供应链金融调节的网络效应
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中能够产生多种资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双方的信誉基础上。通过供应链将更多的企业联系到一起,形成资金配置的网络。网络的产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产生更多的资金流,保证企业网的有效运行,减少网络中的风险,提高供应网络的效率。在盘活更多企业的同时,也能保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3 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应链的企业都具有庞大而复杂的供应网络,需要与很多企业发生财务往来,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应用的基础。每个企业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充裕和保证,都想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策略顺利完成。企业利用供应链金融能够获得很多优势,在财务协调方面:为企业间的资金调节提供战略向导、减少资金的运作成本、提供企业的财务信誉评估等。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资金运行成本、减少产品的价格、标准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应链网络方面,增加供应链中资金的流动性、扩大供应链网络的效用、提高网络间企业的合作性。
不同企业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运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反向保理业务,有些企业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资金的流转速度、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标准化的资金支付期限的延长来减少财务成本。而另一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面对顾客需求波动时,提高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在需求波动条件下的供应商能力能够影响未来收益、利润和市场份额。反向保理提高供应商的流动性,降低短期财务成本,减少运行时的财务障碍等。改善供应链的绩效情况,以顾客需求变动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能影响供应链金融实施的状况和财务调节的作用,以风险管控为主的企业和以扩大业务量为主的企业在具体的供应链金融实施会有差异。供应链金融成为供应链企业间协商的一种策略方法,能够评估企业的供应资金成本和资金运作时的成本,资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会导致多种合作方式产生,能够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更灵活的方式。有些企业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更低的资金运作和持有成本,实现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实施相同的标准,不区分具体的资金支付期限和资金支付比例,实现全供应链网络的合作紧密化。
总之,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中的实施会有不同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实施方式都有助于企业供应链的合理化,有助于企业增加更大的资金流动性以实现更大的交易范围。企业在利用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确定与供应链之外的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增加企业财务和业务运作时的透明性,将更多的相关机构吸引到供应链网络中,扩大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更低的资金运作成本实现更大的效益。
4 结论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种融资形式能够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提高供应链的资金供给,为供应链带来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不但提高了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性和干扰性,保持供应链有效的运行。但是,在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统一模式,有利指导企业以顾客化为导向的供应链最大收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供应链金融。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认识,运作模式、发展状况和实践的效果,能够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框架,说明供应链金融在企业供应链交易中应用的潜力和优势,为企业及其供应链的合理运行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3):23-26.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J].区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张Z,朱金福.物流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的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35-39.
[5]刁叶光,任建标.供应链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9,(5):48-51.
[6]张宇馨.我国发展反向保理的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建议
一、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简单来说就是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的金融业务。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都会参与其中,供应链金融的目的是实现参与方的共赢。本文认为,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资金运行相对安全;②资金在不断运行中可以增值;③便于银行发现并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一)资金运行相对安全
整个资金供应链以银行为核心,银行通过控制整个供应链融资过程,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目标企业由单一目标转化为多企业的联合体。除此之外,银行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可以全程监控,同时掌握信息流与资金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保障了资金的安全。
(二)资金在不断运行中可以增值
在整个供应链中,资金的不断流通驱使了供应链的产品升级与流动,产品不断升级,由低端向高端转化,其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得到了提高。这样,在资金流通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的收益得到了保障,核心企业在得到更多利润的同时还防止了资金流转不通甚至资金沉淀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运行效益。
(三)便于银行发现并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银行通过向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分散信贷投放,改变只针对于单一客户的局面的同时,还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中小企业客户,其中不乏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优质客户。并且,由于银行可以长期跟踪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得到最为真实的企业经营资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因此,银行可以发现真正的优质客户群体并加以培育。
二、对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毫无疑问的是供应链金融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以往单一客户目标的局限,使更多企业客户参与其中,但是在增加更多机会的同时,由于涉及到较多行业、技术领域等,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风险因素。下面本文将对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分析。
供应链自身的风险归根结底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供应链风险又可分为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内生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由于利益分布的不均衡产生,在整个供应链中,签订合约的各方得到的利益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合约一方可能只能从另一方得到剩余的利益,利益的不均衡可能导致合约的破裂,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危机。除此之外,合约签订方中利益较少的一方可能为了更多的利益不顾道德底线,如供应商偷工减料,供应质量不达标的商品等,这样的供应链显然是不稳定的。
2.信息传递风险
供应链实质上是将多个企业联合在一起的联合体,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体,用时又是整个联合体的一员。短期来看,将企业联合起来的确有利于多方共赢,但长期来看的话,当供应链的规模不断变大时,随着规模变大,内部结构必然变得更为复杂,在整个联合体内部的消息传递也会受到结构复杂的影响。信息传递错误或延迟的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沟通就会受到阻碍,而沟通不充分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足以威胁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
3.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
在现今这个强调效率的社会,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迫使现代企业在生产工程中将效率放在重要地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生产过程缺乏柔性,从而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然而,如果生产过程或采购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可能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4.分销商的选择产生的风险
分销商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分销商的选择是整个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高效,进行分销商的选择时必须十分谨慎。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降低,进而导致供应链的瓦解。
5.物流运作风险
物流活动可以说是整个供应链的纽带,高效的物流运作系统是整个供应链实现高线运转,实现即时化生产。而高效的物流运作不仅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各成员的配合,各成T可以采取联合计划。然而,实际上保持物流高效运转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涉及的环节太多,如原料供应、原料缓存、产品销售等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差错,任何环节的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误。比如由于运输方面的失误导致原材料或产品无法及时供应,这样会导致上下游企业的衔接出现问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功能。
6.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一般都由众多企业构成,并且,构成供应链的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比如:经营理念、员工职业素养等方面。其中尤以企业的文化差异最为重要。观念不同,会导致对待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而导致对问题的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不同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供应链的混乱。
7.企业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也尚在发展阶段,在完整的信用体系未能形成的时候,各个企业之间的信用无法得到保证,如果供销商、制造商等环节之间信用保证缺乏协调监管,各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信用缺失问题,这些毫无疑问都会对供应链金融造成生存威胁。
(二)外生风险
1.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
供应链如何运作应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如生产、供给或销售等都应在预测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由于市场竞争的逐渐激烈化,市场上的产品趋于多样化,这促使了用户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市场需求预测的困难。如果不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就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有效的市场信息,从而使得供应链运作的风险较大。最终,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只能被市场淘汰。
2.经济周期风险
市场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是周期替出现的,在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经营供应链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经济繁荣的时候,市场需求会不断升温,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供应链会进行适当扩张,增加固定投资,加大再生产力度,补充人力,相应地增加现金流出量。在经济相对衰退的时期,与前面情况相反,供应链不仅现金流出量大大减少,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但是由于之前扩张的固定投资项仍需要大量资金,在筹资较为困难的经济情况下,经营供应链的风险也会变大。
3.政策风险
国家经济政策与供应链的运作息息相关,当政策发生变化时,供应链的资金筹集等活动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尤其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到供应链原有的投资,
4.法律风险
在国家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的时候,供应链本身就面对着法律环境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在法律完善的过程中,法律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的发展也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会对供应链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5.意外灾祸风险
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与人为因素导致的灾害等意外因素主对供应链相关规则的破坏,比如对供应链中的一个或几个企业造成破坏,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资金或物流流转过程受阻甚至中断,导致供应链原定目标的实现。因此,意外灾祸风险是风险中不可忽视的一种。
6.汇率风险
在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过程中,外贸交易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汇率变动的风险必须纳入风险分析的分析范围内。
三、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建议主要有:①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②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③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一)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
选择经济、信用等基础较好的企业链群主要包括:①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②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及时淘汰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
1.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
在选择企业链群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链群的经济基础与信用基础,考虑经济基础时要选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产业链群;在考虑信用基础时可参考企业与银行的合作程度,选择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链群进行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业务,因此,在发展初期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首先在产业链已经比较完备、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进行,如钢铁、石化、电信、煤炭等产业;其次,在获得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运营范围。这样,供应链金融这一业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及时淘汰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
在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优化成员企业,主办银行要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制度性的评估,如果发现潜在的信用或经营不良的成员企业,要及时将其淘汰。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不断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成员企业,可以为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银行在对成员企业进行制度性评估时可以参考的内容有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以前的交易记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了解成员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
完善供应链建设保障机制主要包括:①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②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③慎重选择物流公司,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
1.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
为保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可以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来避免成员企业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将各成员之间原本相对来说没有保障的关联交易转化为较有信服力与法律效力的契约交易,这样可以打消成员企业的一些忧虑,提高彼此信任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
互相了解是互相信任的一大前提,因此,为加深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有必要实现一些信息的共享,使各成员企业在了解的前提下加深信任。这些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将信息共享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ERP系统平台,通过应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个可以共享资金数据等信息的信息网络。这对于提高供应链的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慎重选择物流公司,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
物流公司的选择应十分慎重,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封闭运行十分重要。而物流公司在整个供应链运营过程中起到了提供信息(包括物流信息等)、提供仓储和物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银行通过监控物流情况和成员企业的动产情况实现对货权的控制。因此,在选择物流公司时,应优先考虑强大并且有实力的公司。除考虑物流公司的选择问题外,还应注意的是成员企业的收付款也应在银行的监管之下,这些可以通过指定收付款的账户开在供应链的核心银行实现。
(三)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②对核心企业进行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③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
1.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
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银行要注意监督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时刻关注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除掌握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存在的问题,还要时刻观测外部环境的大方向,大趋势。同时,一套相对完整的预警评价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其中的一项指标超出或低于正常水平时,预警体系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这时应启动应急处理预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2.对核心企业进行经营情况的跟踪调查
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的跟踪调查,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调查的方面包括核心企业的业绩、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控制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查评估,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与之相关的企业进行调整和预防。
3.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
银行可以建立适合自身管理的信用模型以及稻菘猓在供应链各方之间设置信用值,并通过核心企业的相关平台对各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A].区域金融研究,2009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办法,同时优化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协调整合了产业链经营。文章从供应链金融内涵、模式以及信用风险评价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以往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的研究进行归纳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看法与见解,为今后供应链金融研究提供一个了可借鉴的方向。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最早是由Allen等人提出并初步建立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模型,并未对其概念进行明确界定。Hofman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实现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它是在集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基础上,供应链内部组织和外部金融机构通过计划、引导和控制各节点企业的资金流动实现供应链价值增值的一种方法。Atkinson把供应链金融理解为是一种金融服务与技术解决方案的结合体,通过结合可以把资金提供者与供应链上的买卖双方联系起来,为供应链成员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何涛和翟丽认为,供应链金融的出发点是中小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因而需要融入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新的元素,让各参与方协调合作。冯瑶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从供应链采购、供应、生产、经销、最终消费各个节点入手,设计提供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信用等级的融资类金融产品。胡跃飞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深圳发展银行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的中文定义:商业银行以供应链上中小融资企业与交易对手之间发生的真实贸易关系为前提,以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为依托,以真实贸易关系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收入为保障,结合商业银行短期金融产品所开展的单笔或者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类业务。综上所述,将供应链系统抽象成“四个主体、三个流”。“四个主体”———银行、物流企业、中小融资企业、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三个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介绍了主要业务流程以及如何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Poe认为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这类融资业务的担保品,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都是融资参与的主体。Towergroup指出供应链金融得以繁荣的内在原动力是各方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还使得软件条件得以巩固。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罗齐、朱道立等人在全面分析国外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融通仓,供应链的所有活动都在融通仓内进行,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张家良研究了应收和应付账款质押融资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朱文贵从系统分析角度阐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流程、性能和应对策略问题,从这三个环节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优化。谢世清对国内外供应链金融最经典的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阐述。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研究中大部分是关于融通仓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融通仓融资模式有利于银行在与物流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当中拓展与物流企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保兑仓融资模式使得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资信良好的核心企业为下游中小企业起到了反担保的作用。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
信用风险可以是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也可以是因为借款人信用等级变动,或履约能力变化而导致该资产的市场价值变动,从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一)信用风险研究视角
潘永明等从行业状况、中小企业综合实力、3PL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状况四个方面提取了物流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刘佳等指出从行业风险、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金融运营情况3个方面分析并构建物流金融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必然的。曹俊指出任何一个参与主体的行为都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波动,任意参与方都有可能是信用风险的来源。他建议分析各方在履行业务职责时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发生的因素。夏立明等从融资主体、融资债项、宏观环境三个层面,全面考查信用风险和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而融资债项评价又可以细分为核心企业资质、融资项目评价、供应链运营情况三个方面,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三层五组的指标体系框架。刘杰从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物流企业实力、质押物状况、供应链运营质量四个角度,选取物流金融融资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郭菊娥利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模型
在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中,大都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或在AHP基础上使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分析评价方法,而这需要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为克服其主观性,建议用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从而Logistic模型因其假设条件对数据要求不高而受到大多数学者的青睐。而在这类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研究较多。Lo-gistic回归方法仍存在样本量大和预测精度不高的限制,因而学者们转向研究将智能的、高精度的模型引入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信用风险评价中。胡海青、张琅等运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信用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与Logistic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基于SVM的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更好。范黎波在引入神经模糊系统,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神经模糊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刘宏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得出线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为风险测量结构的模型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
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虽然目前,这种方式的施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等,但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等方式,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贾帅.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J].商,2016(32).
【摘 要】 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融资难问题却也一直制约其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难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三种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并阐述其优势,其次分析了利用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融资模式 供应链金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其信息透明度低、缺少贷款抵押物,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比较高,导致融资十分困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并逐步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应收账款模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应收账款经常要在卖出存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收回,导致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银行贷款,但是核心企业要对此进行担保。
(2)预付账款模式
当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需要预付货款,才能向上游的核心企业购进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预付账款模式则允许处在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将预购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3)存货模式
存货模式是指中小企业把银行认可的存货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批量购进原材料,并且只有部分原材料会用于生产,还有一小部分原材料则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些原材料很可能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这种融资方式把它们抵押给银行,则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通过以上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监管企业来获取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及成本;其次,这种以真实贸易为基础的融资方式,缓解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外,这种融资方式还能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企业的经营和资金周转也更加顺畅,构建较为牢靠的长期战略协同关系。因此,这种新型融资方式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三、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存在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物权法》、《担保法》、《动产质押登记办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加顺利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为其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在涉及信用捆绑、质押物监管、动产质押、违约情况下质押物的处置等方面的问题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一定风险。
(2)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相比于传统银行信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要求银行评估整个供应链的信用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社会信用征集系统的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现有评级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得到有效归集和正确评估。
(3)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关系松散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意识相对薄弱,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呈现松散的特征。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缺乏开展合作的意识,核心企业也没有动力将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使得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机制难以建立,也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和成本。
四、优化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良性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完善。比如《物权法》虽明确了存货和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担保物,但缺乏具体细则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仅以此法作为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法律依据不能有效保护信贷主体的权利。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细则,明确《物权法》中关于动产质押的相关条例以及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2)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将对授信主体的风险评价体系由静态评估变为动态评估,并将传统的单一受信主体评级制度变为主体+债项的新型评级制度,同时侧重对债项的评级,从而弱化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
(3)建立稳固的供应链上下游协作机制
如今的市场竞争早已演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不应只局限于自身,而应立足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状况,顺应其发展趋势,找准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定位,并加强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作。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仅能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23-02
供应链依据源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可分为两类最基本的供应链,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联接型供应链(或称非农原材料供应链,泛工业型供应链)(张晟义,2007)。农业供应链与工业供应链两者具有相似性,即都是将上下游客户有机结合,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理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大创新,为农户解决贷款难题,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以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特征及发展状况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确切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概括来说,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指为农业供应链的有效运行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融资难特别是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农业供应链金融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融资,即由一个参与者向另一个参与者进行的内部融资,也可称之为直接供应链融资;二是间接融资,利用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引导供应链外部的资金流向供应链,如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供应链中的参与者进行的外部融资,又称之为间接供应链融资(Qriros,2010)。赊销抵扣是最常见的直接融资方式,即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农资供应商将农资赊销给签约农户,公司按照农产品的合同价格减去农资成本后的结余款项支付给农户。订单融资是最简单的间接融资模式,即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合作银行以此为依据为农户发放贷款,龙头企业按照订单价格收购农产品并协助银行收回贷款。我国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直接融资相对较少,文章接下来分析的对象主要指间接融资模式。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征
1.产业融合,相互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将传统的农业、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一方面,金融机构为农业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性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又促使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反过来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资金封闭式运动。资金封闭式运动特别针对直接融资模式和以定单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如赊销抵扣的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流在“企业-农户-供应商”三者之间进行循环,而定单融资模式下的资金流在“银行-农户-企业”三者之间进行循环。资金的封闭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整个农业供应链的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
3.整体评价标准。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为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量身定做的一种融资模式,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不同,信用评价不再针对单个贷款主体(如某个农户),而是将焦点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上,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整体实力。
4.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有银行参与的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将企业、农户所承担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银行的信用风险上,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农产品物价的剧烈波动,银行就可能面临企业和农户违约的风险。
(三)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供应链的升级转型,中国农业银行、若干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也在逐步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特别是基于订单农业的贸易信贷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马九杰等,2011),逐渐形成了“银行+公司+农户”、“银行+合作组织+农户”、“银行+专业市场+农户”等融资模式(陈贺,2011)。
二、制约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几个因素
农业供应链金融在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
1.产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利益相关性不强。在我国,除了少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契约关系,一张订单合同把农户与企业联系起来,链条上的参与者之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利益链。特别是当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时合同双方极易出现违约的可能性,一旦违约,由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本身的整体信用评价特征,损害的不仅仅是一方的经济利益,也给整个农业供应链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下降,增加了企业和农户再融资的难度。
2.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是整个农业供应链生产经营的核心,带动其他成员共同创造利润;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在供应链融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企业信用的提升能够带动整个供应链信用级别的上升。因此,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信用状况决定了整个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最终效果。然而,在我国的农业供应链建设过程中,类似于中粮集团的龙头企业少之又少,大部分是规模小,实力一般的地方性区域性企业。而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就相对较高,影响了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相关配套体系不完善,阻碍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仓单融资是间接融资模式下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与订单抵押贷款等相对简单的融资方式相比,仓单融资需要相应的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仓单融资方式下,农民需要将抵押物存放到一个具有营业执照和专业资格的仓库中;除此之外这一融资方式还需要有市场和政策法规的支撑,以保证仓单的法律效力和抵押物的变现能力(陈贺,2011)。这些配套体系是保障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而部分地区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仓单融资模式的发展。
4.相关法律制度缺失,供应链参与者面临一定的法律风险。农业供应链融资是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还不是很长,现有的法律体系关于质押物的监管、资产的处置、违约赔偿等方面的规定尚不明确,还不能覆盖这一创新模式下出现的所有法律纠纷和权益维护。在农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状况无法可依,供应链参与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自然风险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自古以来农民靠天吃饭,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单个主体风险扩散为供应链整体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的覆盖率还很低,因此,一旦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通过农业供应链的风险扩散作用,受损的不仅仅是农户还有供应链上的其他参与者。
三、对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效运行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寿光蔬菜产业链订单融资模式的成功经验,文章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盟关系。一方面,龙头企业要想方设法的将农户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可以采取吸引农户参股或者实行利润分成等形式,以减少农户违约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农户在供应链上通常处于弱势,可以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最低收购价格,要求企业增加违约赔偿力度等方式来预防企业违约。
2.防范和化解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间接融资模式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也将企业和农户所承担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上。一方面,银行除了要积极研究开发适合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金融产品以外,还要通过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固风险防线;另一方面,为了最小化银行的信用风险并鼓励银行业在这方面的金融创新,中央银行和政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对关联银行进行风险补偿。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内容
1、供应链金融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相当于在网站中购买商品的流程,之间有资金运转、物流传递、信息转换等环节,这些都在一定情况下得到控制。在网络中将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里,是一个整体的网上商务服务流程。在不断的风险中,发掘到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对金融业务中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发现需要融资的对象。这个企业能在供应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同时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为融资的对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等级是作为次要评判标准。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与传统的资产抵押相比,供应链金融主要突出的特点,授信活动会在融资过程中是停止的。资金也不能随便挪用。利用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级,通过一定的评判标准才能获得银行的帮助。在整个融资流程中所得销售收入,用于授信还款。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学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市场交易中出现不同的情况,发现费用,通知交易者,谈判时的费用,一切与交易相关的费用都必须做到了解。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应链产生的流动资产,将预收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进行融资。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能力作为供应链的评判标准。
2、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有两种,在事前的选择并没有直接选择,在方向上是相反的,还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就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定的评级标准,审查中确保真实性。而第二种风险的控制是需要通过监管来控制的。在银行的内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机制。
3、委托
在供应链金融中,有委托这一项。银行与各企业之间,在信贷业务上必须更加的谨慎,在业务交易中要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物流相关企业负责货物的运输,对于仓储等做好一定的监管。在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避免出现委托问题。在两者相互进行交易时,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类型
银行业务中,风险时涉及到信用,市场以及内外部操作的。风险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和信用风险上。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在投资中向多元化发展,贷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进行信用等级的测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对出现的损失提供一定的保险。供应链作为基础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让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换
信用互换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广泛使用的。可以将金融工具分离,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市场中的流通性也会增强。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各大企业可以进行信贷业务。银行可以贷款给不同的企业。在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着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机构。中介机构通过银行给企业的贷款提供一定的服务获得收益。银行会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给予相关需要帮助的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可以实行等价额度的业务,从中可以进行比例互换。获得利益的同时,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中介机构从中所获得的相当于服务费。签订相关的协议,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础上来实施,信用互换也是风险管理中出现很频繁的类型。
2、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
信用期权在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信用期权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发行债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它需要满足一定的信用评估。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
信用期权和信用利差期权两者相比,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
四、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市场越来越开放,相关法律法规的波动和创新产品的产生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也会对决策的失误起到缓解,企业自身的价值得到提高。保障整个流程的安全实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信用风险的及时关注,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
2、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最终根据信息的搜集与整合来决定最终给企业的融资是多少。事后风险的处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银行必须与企业共同来面对问题,将风险控制到最小。这样才能达到信用风险的管理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同时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对企业进行前期的了解,才决定是否进行融资,以及融资的标准。事前事后的双结合,可以让整个信用风险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五、完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加强信息流整合帮助控制风险
加强信息流的整合能够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必须从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适时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统的更新也要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的交易状况必须从内部和外部进行统计与记录。对于两者的变化要了如指掌。将所有信息在共享平台中让参与者都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信息流越加的准确那么银行就能根据实况做出相对应的融资处理。促进了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合作的发展。通过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统的充分完善,银行可以对相关企业进行监控管理,同时各大企业也可以相互监督,可以有效的减少信用风险行为的产生。避免风险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2、发挥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关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并没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商业银行在信贷抵押资产实现证券化,合理的运用衍生产品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流动性债券的转换,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转换成使用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还能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流通性更强也变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风险降低到最低,转被动为主动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的管理运用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参与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担的风险也多。建立供应链专有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它的复杂性,突发状况会变的很多。那么在系统成立的同时我们就必须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发事件的风险。适时对系统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对于突发事件要给予非常完善的处理方案。将供应链金融风险中出现的危险最小化,避免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4、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评估部门的不专业,商业银行的专业评估也不达标,这样会很容易造成金融风险。信用质量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一起着手,两者结合更能作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应链中的参与者都是有相关契约的,通过模型对信用进行评估从而规避较大的信用风险。在各大合作中,它们是共同承担风险,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参与者的目标如果不一致,出现冲突时并没有合理的解决问题,导致双方利益受损,那么整体的供应链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下去,造成信用风险。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合作者必须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建立充分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六、结论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本文是根据以往的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使用中如何规避风险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合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于风险监管的处理与突发风险的产生都做了相应的分析,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基础。让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更加的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供应链金融做出非常专业的服务。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有效地促进供应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佑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J].2013.
[2] 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
[3] 曹俊.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J].2011.
福建 厦门361005;3.英国诺丁汉大学
>> 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物流服务 双渠道供应链中的价格决策与服务决策研究 从绩效驱动因素看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变革 非对称信息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分析 大数据环境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形态研究 供应链管理中的大数据运用 大数据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随机需求下产能充足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探讨 需求不确定环境下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双渠道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 全供应链下的库存管控 碳交易风险下供应链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框架研究 供应链管理框架下的零售渠道合作 基于研发投入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优化研究 网上代销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决策 浅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物流供应链价值 SaaS服务供应链的创新结构研究 试论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8]武汉市五交家电商业协会.关于2013年全市家电行业发展情况和2014年行业发展建议[R/OL].[2014-04-15]..
[49]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陈煜波,陈国青.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1-9.
[50]Ernst & Young.Globalonlineretailing[EB/OL]..
[51]徐思雅.服务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商业模式新颖性设计的调节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论文,2014.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成都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实践情况,在对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部门、银行、物流企业等第三方引领培植供应链金融及集群风险控制等成都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供应链;集群控制;批量营销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壮大民营经济意义尤为重大。根据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截至2014年末,全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创造了全国约60%的经济总量,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纳税占到国家税收总额的将近一半①。2015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中小企业84.4万户,同比增长38.4%;新增注册资本4.8万亿元,增长90.6%,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普遍难题,理论界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探索,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受到普遍青睐与推崇。AllenN.Berger(2006)等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我国学者则对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持肯定态度,多数学者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数从中小企业角度论证,个别从两者结合的角度阐述。闰俊宏(2007)认为供应链金融有效地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深圳发展银行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组成的“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指出,供应链金融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白马鹏(2008)认为供应链金融借助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交易的自偿性以及货物的流通价值,对供应链上单个或上下游多个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以上研究成果论述了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对我们思考我国西部地区发展供应链金融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然而,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供应链金融真的适合用于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吗?本文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模式概述的基础上,从银行信贷实践的角度出发,以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成都市为例,总结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的特征,进而分析成都市打造供应链的难点,最后提出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概述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将其金融服务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拓展到整个供应链,为链上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代付、存货融资、原料和制造融资等服务。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具有理论依据,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探索实践,因而能够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理论都为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当今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只能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转与忠实合作对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最终产品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解决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供应链由不同期望目标的企业和组织构成,具有参与主体多、跨地域、环节多等特点,它们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实现企业之间的协调(韩东东,2002)。委托理论解决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存在委托关系,着重解决物流企业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还可将物流企业和银行视为共同委托人,更易掌握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同时与原材料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与中小企业合谋骗取银行贷款及违约风险。供应商和中小企业也形成了委托关系,主要解决中小企业违约的情况下,供应商面临向银行退款、无法销售产品进行回购的风险。
(二)国内实践进展从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运作形式看,运作主体多数是商业银行,其次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综合金融物流提供商。国内商业银行典型探索以深圳发展银行(今更名为平安银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代表,该行在探索初期推出了货押授信等,并逐步在实践中总结出了“1+N”理念,后期围绕供应链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有力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其他银行围绕应收、应付、存货三大环节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中国银行2008年开始推出的“达”系列融资产品等;部分银行针对自身擅长的行业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如光大银行在钢铁等行业推出了“阳光供应链”等;个别银行则专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如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供应链金融产生的现实需求,高视野解决对策的研究直接为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融资研究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国外侧重于研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延伸及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性问题,国内主要分析通过供应链条的捆绑和链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国内不能照搬国外模式。从实践进展看,供应链金融并不适合所有的领域,做得好的地区主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是对那些行业边界清晰、供应链成员之间长期密切协同而无严重利益冲突的领域,由一个核心企业引领形成。
三、西部地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中小企业营销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有赖于对该地区中小企业特征的准确认识、中小企业信贷规律的总结,有赖于对中小企业行业和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把握。成都市作为西部特大城市,其中小企业具备西部地区的代表性。下面,以成都市为例,结合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一)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1.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结合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成都市中小企业可以分为具备核心竞争力且能利用外部资源响应市场需求的核心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但又不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有意愿被整合进其他企业购销渠道且愿意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中小企业。按照要素分类,主要包括高新科技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型企业。2.成都市中小企业主要特征。首先,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链的低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从成都市中小企业在东中西部的定位来看,东部地区主要是高科技、资金密集型企业,而西部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源矿产企业。从成都市等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企业来看,主要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原材料,连能源矿产品初级产品都谈不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西部一些城市才提出能源矿产品由量大、价值低向量小、价值高的初级产品转变。西部地区主要向东部地区供应能源矿产品的定位决定了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不在西部地区,所以,成都市的商业银行选择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还不现实。我们按国外大型企业供应链延伸的做法,通过银行营销、风险控制实践来证实成都市极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先不分析其整合供应链的意愿。成都某地方商业银行随机抽取了7户中小企业客户,它们2014年末的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知,该7户中小企业活劳动量占产品成本均低于7%,说明活劳动量消耗小;劳动者占固定资产的数额除1户外余者均在30%以上,数据水平比较高,该两项数据均不具备活劳动消耗大、资本有机构成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特征。而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产量在20万元以上,单位劳动力占有的资本量在7万元以上,占有水平较高,符合资本有机构成高等资金密集型企业特征。成都市的中小企业不像西部其他地区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原因,主要在于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的主要中心之一,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和中小创业者,属于西部地区的发达城市之一。从成都市某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即使是作为西部特大城市的成都市,虽拥有大量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但仍处于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低端,很难形成供应链,表现在部分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出现销售急剧下滑,挪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市场投机等,还有些企业存在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再难以增长的“成长困惑”,普遍存在着产品雷同、主业不突出、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产品盈利差等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其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非常少。上述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科研的人员也非常少,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均为零。上述企业也没有加大技术设备升级和企业经营改造,没有在转型升级中找活路,很多资金密集型中小企业依靠自有资金、信贷资金维持高速运转,并频频出现资金投向虚拟经济等高风险领域的问题。代表企业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最有可能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但科技型企业在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非常少,难以形成供应链。
(二)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及特殊性1.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难点。一是成都市产业链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较少,缺乏形成供应链的引领者。从银行营销和风险控制实践看,成都市所谓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非常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有外包业务方面的意愿。同时,多数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东部地区核心配套企业关联度也不紧,其外包业务并由此管理外包渠道的动机不强,很难在供应链中起到主导作用。二是成都市供应链链条整合难度较大。国外供应链金融是大企业主动整合,以具备核心竞争力且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的大企业为主,在这种条件下,较易寻找到愿意被整合进供应链且愿意为此而放弃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的配套中小企业。而国内尤其是西部地区,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较少,更谈不上核心企业发展战略中愿意外包和管理次要业务;多数是为了供销渠道畅通而有意愿被整合的中小企业,且在供应链形成难度大的情况下不愿意先为此而放弃资金使用权、资金收益等部分生产经营管理权限。购销链条每个环节上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利益一致、精诚团结的几率较小,彼此之间在信息交流、资金结算、供销渠道、成本核算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很少完全依赖合作对象。由于结算条件较苛刻,遇到资金困难时不会通过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解决,宁愿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所以,依靠中小企业自身形成供应链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成都市中小企业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下要想形成和发展供应链,首先需要强势的第三方来培植核心企业,然后强势的第三方有动力去协调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上下游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达成利益上的一致。因此,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而以有实力的政府部门、银行、物流公司等去配置和整合供应链的成功率较大。2.成都市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殊性。一是从西部地区城市看,产业链路径非常明显。虽然从随机抽取的成都市某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数据未发现以某核心企业形成的产业链,但是不妨碍从城市整体角度寻找产业链,以便将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整合等宏观层面的引领促进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链或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深度,从而来发展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某商业银行信贷实践发现,从城市整体上来看,成都的物流方向有相反的两股:一是农产品、能源矿产品等沿四川其它市县——成都郊县——成都五城区方向流动;二是产成品、商品沿成都五城区——成都郊县——四川其它市县流动。成都早在几年前就将提供原材料的雅安及提供市场的资阳、简阳、眉山等捆绑发展,从城市的角度看,产业链路径是明显的,成都是产业链的核心城市。二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难以形成供应链现象以外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努力摸准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规律中,虽未发现供应链现象,但却找到了中小企业表现出的微弱聚合效应。以成都市为例,其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体现在成都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具有专业市场、市场区域、行业集群、家族关系等总量特征及总体变化趋势,把握住了这些总体特征将能够更准确、客观地把握住中小企业信贷规律。反之,成都市中小企业营销及信贷风险难以基于单个信贷主体的经济特征及其衍生出来的信贷特征进行点对点的孤立管理。这种集群效应是在难以形成供应链时,中小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微弱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供应链通过企业间长期合同捆绑在一起,集群效应则完全是市场力量在支配。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成都市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现象不明显,但是集群效应比较明显。要想形成供应链,需要在某些中小企业群打造供应链的引导者,并注重供应链内部成员利益冲突的解决、长期合作机制的打造,以提高链条内成员之间的交易等稳定化程度。在目前供应链金融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政府作为供应链的舆论先导者引导形成供应链金融政府可以在打造供应链金融强势的第三方引导者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通过法律、产业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对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创造政策氛围,鼓励银行、物流企业、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在消除供应链金融内部成员利益冲突方面,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引导解决,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方相互协作扫清障碍;另外,为减少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方艰巨复杂的谈判、沟通、协同工作压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相应专业中介机构来推动解决,以此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发展。
(二)商业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实际主要主导者引领供应链金融的形成和发展银行将其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业务创新,在组织架构上,可集中资源设立供应链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审查审批及风险控制部门,专门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可以与第三方中介企业合作发展商品融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再造信贷业务流程,通过打造相应授信模式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的连接者来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促使供应链金融各个运作环节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无阻,为银行提供质物仓储、第三方监管和动产拍卖等服务,确保质押物完整有效,还为银行提供中小企业相关信息、监控原材料供应商,也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在供应链金融形成过程中发挥与商业银行、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连接作用。
(四)多方联动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针对单个中小企业之间有某种非紧密的联系所体现出来的聚合效应,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工商联、专业市场管理方、市场区域的管理方、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实施集群化营销,通过做一定量的中小企业信贷来覆盖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甄选金融产品进入的行业,然后迅速找到有效的客户群体进行批量营销,实现金融产品在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的受众群体规模化、风险可控的目标。另外,通过批量化的行业和集群研究,从中小企业批量风险判断的角度研究风险信息、业务特点和风险程度,从地区、行业、集群角度探索风险控制的“本土化”、“批量化”和交叉印证模式,以适应成都市中小企业集群化、转型化、家族化特征。
参考文献:
[1]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11).
[2]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3]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白马鹏.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设计与优化[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韩东东等.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3).
[6]田海峰,刘泽照.供应链金融与物流企业发展策略[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5(1).
虽然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在授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贷款低很多,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参与者众多,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加之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一)外部风险
首先,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波动所引起的。从我国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分析,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具有较强周期性的行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对上述行业的影响较大,在经济下滑严重的时期,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供应链中的企业信用可靠度也会下降,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地震、火灾、战争等不可抗力的影响会造成企业生产中断、库存受损等重大损失。不论供应链中的哪个节点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导致企业本身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完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会因此蒙受损失。再次,市场的变化可能使企业无法按照预期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导致这类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市场的预测失误;二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产生对原有产品的冲击,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最后,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引起资金的投资、筹资方向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例如国家会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法律法规的调整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二)内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5方面。
1.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众多,包括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等,各个主体的行为都受各自的利益驱动,加之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剧了该市场的混乱,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2.操作风险
一方面,表现为在信用调查、融资审批、出账和授信后的管理与操作等业务流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票据、凭证造假,上下游合谋骗贷等情况。以上风险都会为银行带来严重的损失。
3.信用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自有资金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造成信用缺失。资信不足成为中小企业信贷的一大难题,金融机构向这类企业提供贷款将会面临信用风险。
4.变现风险
质押贷款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质押物的运输、管理及质押物的贬值都可能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供应链金融中的质押品多为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专用性使质押品的变现机会很低,只能通过赎回的途径变现,抵押贷款的风险增加。
5.其他风险
供应链金融中还存在着其他风险,诸如工作人员因疏忽大意犯错而带来的损失,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传递的延迟带来的供需矛盾,管理层不能及时推出管理激励机制、不能及时更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其所面临的内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将ERP系统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就能很好地控制上述内部风险。
二、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性活动。近年来我国企业ERP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ERP系统能够提供企业的实际运营数据,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供应链金融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构建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基础
ERP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客观来讲,供应链管理需要应用ERP系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为企业节约管理成本;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讲,ERP系统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多个企业的数据共同管理,加强了供应链中各企业的联系;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传统的融资产品竞争激烈,产品趋同,很难创新,ERP系统为金融机构设计融资产品创造了新的突破口。另外,ERP系统满足了供应链金融的多方面需求。第一,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融资手段,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充分了解。ERP系统的引入可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进行统筹管理,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效率。第二,ERP系统便于银行掌握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经营数据,有助于银行为企业做出资信评估和融资决策,有助于缓解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
1.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
前文分析了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受众多供应链外的因素影响,很难通过供应链内的改变规避,内部风险则可以通过供应链内的调整进行规避。将ERP系统引入供应链金融,由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供应链金融的内部风险。为了说明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从供应链中截取出其中一个融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进行说明,其中所涉及的所有企业都已经使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并且在供应链金融交易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接入企业ERP系统接口的权限。在本文所设计的操作模式中,企业有两种途径融资,第一种途径是通过下游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票据质押贷款,第二种是通过上游企业货物质押贷款。
(1)第一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供货商),与其下游企业(经销商)进行货物交易后,收到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融资企业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将应收账款票据交予金融机构做抵押以获得抵押贷款,同时下游企业为融资企业作担保,向金融机构作付款承诺。金融机构对票据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查,则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下游企业在销售货物并获得货款时,将承诺数额的资金支付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短期合同随即注销。
(2)第二种融资模式
融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经销商),在其上游企业(供货商)发送货物后,将货物交予第三方物流机构评估与监管,将仓单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获得提货权,上游企业向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金融机构审查融资企业及其上游企业的资信状况与营运情况,在确保企业符合资质后,向融资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融资企业获得分批付款并且分批提取货物的权利,缓解了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步骤
假设供应链中的企业都已经采用ERP系统。其中,用A表示融资企业;B表示融资企业A的上游企业;C表示融资企业A的下游企业;D表示第三方物流机构;F表示金融机构。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A向金融机构F提出贷款请求,提供相关的供应链信息和访问ERP系统的接口;第二步,金融机构F通过融资企业A提供的ERP系统接口访问ERP系统获取相关数据;第三步,融资企业A在货物交易后从上游企业B取得应收账款票据,且办理相关手续或者融资企业A将物资存入第三方物流机构D并取得仓单;第四步,金融机构F审核应收账款票据或仓单,判断其是否符合融资条件;第五步,金融机构F分别与企业A、B、C、第三方物流机构D签订合约,下游企业C对金融机构作出付款承诺或者上游企业B对金融机构做出回购承诺;第六步,金融机构F向融资企业A发放贷款;第七步,金融机构F收到下游企业C的付款后,归还票据,与融资企业A解除质押合同,或者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发放指令,允许放货。在金融机构F成功收回货款后,归还仓单,解除质押合同;第八步,如果企业出现违约情况,金融机构F向第三方物流机构D下达指令处置所质押的货物,如回购、拍卖。由于ERP系统的存在,金融机构可以方便、快捷地查看企业的动态营运状况,增强了金融机构对其所贷资金的控制力和贷款的回收力度,降低了参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三、结论与建议
摘要在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利于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处理好区内区外关系,促进广东省制造业优化升级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多元化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建立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同时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金融风险防范
在广东省自贸区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对于自贸区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以及广东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广东省自贸区成立,自贸区以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诸多政策性优惠的实施使得自贸区成为众多国际供应链汇集的供应链集成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供应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匹配和控制,有效释放自贸区经济增长活力,促进自贸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枢纽,广东省存在大量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新型金融业务,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但受政策束缚以及产业生态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自贸区的诸多优惠性政策以及开放的营商环境使得自贸区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最优平台,在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可有效降低自贸区内核心企业与广东省内中小制造企业间的资金运作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撬动广东省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支点。在此背景下,对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展开研究,对于处理好自贸区区内、区外关系,科学协调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促进自贸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及主要模式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始于20世纪初,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先行者: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其广州和佛山分行开始试点贸易融资业务;2001年,创新性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在保持存货流动性前提下,允许企业随时赎取部分抵/质押物用于销售;2002年推出票据CPS业务以票据为核心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解决方案;2003年,首创“1+N”模式,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将核心企业的信用引入对其上下游的授信服务之中,并开展面向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批发性营销;2005年,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银行;2006年,正式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2008年,启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工程。在深圳发展银行先行先试后,广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2002年起,招商银行率先对电子供应链金融进行探索;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推出“民营100”金融服务平台,开展货押业务;2006年,工商银行在进行了沃尔玛供应商保理业务试点后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2007年,浦发银行提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虽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已逐渐推广,但总体来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发展模式
从图1供应链的结构图不难看出,供应链是连接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是围绕核心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和需求商所形成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动的动态网络系统。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融资形式不同,供应链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对单一企业的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而是从该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交易风险进行评估,利用供应链运营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存货等资产和权力作为担保进行融资。供应链金融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中大型核心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向上、下游的弱势地位的中小型企业进行赊销、赊购,导致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又因资信状况不佳难以获得融资的财务困境,有效盘活了中小企业资金链。受供应链形态多样性的影响,供应链金融服务也有多种模式,其中最广泛、最典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针对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带来的问题所设计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这三种典型融资模式的运作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至今,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都进行了诸多创新,但总体来看,我国仍旧尚未形成真正高效、普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
以核心企业作为业务切入点致使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多方参与致使服务效率低下;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本质并无太大区别致使融资产品种类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分业经营的体制致使商业银行难以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供应链金融数据信息化的范围仅局限于其所在的节点,无法形成一个数据自由流转的、完善的、高效的供应链信息处理系统;缺乏风险监管机制致使供应链金融风险难以得到有效规避。
二、自贸区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础
2015年广东省自由贸易实验区成立,自贸区因其在贸易、金融、物流、通关等领域的众多优惠政策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最优平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广东省自贸区在市场准入与监管、通关、物流、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质上是在推动供应链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广东省自贸区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大型国际企业落户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
良好的产业链是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前提与基础,广东省自贸实行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负面清单制度),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必将会有大量处于国际供应链核心地位的企业入驻。大规模的企业落户不仅会带来大量的物流和资金流,更会使广自贸区将成为一个多元化、集群化的供应链汇集平台。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企业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对于延伸制造业产品线和产业链,对接国际供应链金融,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港澳一体化助力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粤港澳一体化是广东省自贸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粤港澳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总部,建立整合物流、贸易、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探索自贸试验区与港澳联动发展离岸贸易”、“加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以人民币进行新设、增资或参股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等直接投资活动”“在自贸试验区建立与粤港澳商贸、旅游、物流、信息等服务贸易自由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港澳资保险公司进入自贸试验区的门槛,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保险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等政策将有效促资金流在自贸区的汇集以及资金流在粤港澳间的自由流转。
(三)通关便利化促进物流、商流自由流转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区的最基本功能,广东省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促进了物流在自贸区内的快捷、高效流动。2015年底,深圳海关提出了以“供应链协同”促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的理念,“先进区,后报关”“简化无纸通关随附单证”等政策简化了报关流程,极大的减少了报关费用。此外,《方案》提出在交通航运领域放宽对粤港澳投资企业的限制,建立自贸试验区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有效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国际航运服务业务的发展,为自贸区开展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打下良好基础。
三、推动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相较于我国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突破传统模式的发展瓶颈,释放自贸区改革红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具体来看:
(一)突破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瓶颈,构建多元化供应链融资模式
随着自贸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不断深入推进,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展,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中,银行独立完成供应链风险评估和在规定时效内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显的尤为必要。具体而言,第一,自贸区银行业逐步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逐步开放券商牌照,建立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辅以券商、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的综合化经营格局,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一站式完备服务。第二,积极促进港澳金融机构参与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港澳金融机构的加入,不仅有效突破了银行融资规模瓶颈,更带来了竞争,打破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独大的局面,国内商业银行与港澳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将会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供应链金融服务成本。第三、充分利用自贸区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对接国际供应链,探索与港澳在货运和货物运输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对接。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建设航运交易信息平台,发展航运电子商务、支付结算等业务,探索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缓解银行业务压力。
(二)建立电商+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营造金融新生态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自贸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便利的通关服务模式、金融领域的深度开放必然会使各个领域的信息和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将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有效结合,将电子商务平台引入供应链金融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中海量数据高效整合与汇总、促进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自由流转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带头,电商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协作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共筑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将传统的线性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连结成网,整合自贸区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海关、税务、物流、仓储、保税仓储、生产、采购、分销等诸多环节,为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批量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与成本。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促进供应链金融向更垂直细分、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向纵深演变,整合和重塑产业链,构建一个新型金融生态圈。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相较其他信贷模式,供应链金融具有多方参与、信用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在供应链金融中,拥有雄厚资产和良好偿债能力的核心企业成为了资信状况不足的中小企业的“隐形担保人”,供应链每个节点上的企业都成为了风险的承担者,有效分散、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是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但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跨越多行业、涉及多领域、多方参与等特点同样也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运营风险。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的合作关系破裂、供应链运行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以及企业利用自贸区事后监管等政策及制度的漏洞不当获利行为均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发展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政府、银行、企业必须通力合作,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监管,建立健全有效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已难以对供应链整体运营进行金融监管,难以适应自贸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因此,自贸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应在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从供应链运营的整体出发,有效防范和规避风险。
(四)发挥产业辐射、联动效应,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受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升值,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国内经济整体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中低端制造业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广东省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将自贸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发展供应链金融,发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自贸区内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带动自贸区辐射范围内供应链上下游加工制造、物流、航运、金融等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对接国际供应链,促使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由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迈进,将成为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最有效途径。
四、结语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整合广东省自贸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广东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服务范围有限、效率低下、缺乏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监管机制等问题,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广东省自贸区在粤港澳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链金融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融资模式。同时,广东省自贸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应构建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处理数据库和风险协调、处理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监管和防范。此外,利用自贸区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将为广东省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武剑.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新金融,2013(11).
[2]裴长洪.中国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进展与前瞻[J].金融论坛,2015(08).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02).
[4]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经贸,2015(01).
[5]卞绩.探索自贸区对接国际供应链之路[J].浦东开发,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