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生职业道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人文;人史医学精神;医患沟通;医师职业精神
1人文医学精神
医学酶壤秘连接着人的生禽,医学的本曩是一门“人”学,它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因悉医学被认为是最应具有入文糖耪的学科,医生应该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诚如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嫩指出的那样:趿学在本质上具蠢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入学,需爱人文精神的滋养。
1.1关于人文
人文,通常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特别指人类的精棒文纯。人文是主体是人,就是以人为本,关心入,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菔。英语中意为人类,亦为人性、入道、慈爱、慈善行为等。如果说,肉然科学主要研究客观的物质世界,回答“是什么”、“求真”,社会秘学主要研究入与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规律,回答“要怎样”;那么,人文科学生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回答:“应怎样”、“求善”、“求美”。
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核心,是指人类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积淀,凝集而成的精神,是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格。入文糟季申可分为三层内涵:第一是人,解决入的人格埋造和人性发展;第二是文,解决社会应当培育什么样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第三是精神,是网答一个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首先,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价值、对人类和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的独立穗主和遗求完美的肯定,相对予科学精神,入文精神以求善求美为主要特点;其次,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思想素缓为载俸,包括入文愚想和久文素质;最麓,入文精神包含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境界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瞧裁是}莞,人文旗裤辑内涵的对垒会侩魏鞫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关怀,囊括了以对生命和对人的基本权剥的敬畏与尊重为主题的人文思想,体现为谣言、思维、情感、仪态、意志、文化技能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富含着对民族文化兴衰存亡的理性认识,富含着对国家、社会、他人以及自然的关切。
1.2医学与人文
医学中的人文内涵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文医学的提出,人文作为医学的灵魂,已经成为医学的精神支柱和职业医师的精神支柱。可以说,人文医学与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共同组成现代医学。《西氏内科学》中写道: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19世纪欧洲革命年代,一些试图改革医学保险的人,如纽曼在1847年写道:“医学科学就其内在的固有本性来说,乃是一门社会科学,只要对这一点还没有在实践中被认识到,我们就不能充分享有他的益处,就会是虚渺的空壳”。
人文医学是对医学中的人文内涵的概括和抽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它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等。人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2为什么要重视人文精神
罗伊·伯特(Royporter)在他的《剑桥医学史》中感叹:如果不坚持正确的医学目的,“重技轻人”,那“医学的成功可能正导致一个自己创造但又无法控制的怪物”。30年前,美国精神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以还原论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进行了批判性反思;20年前,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但时至今日,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已使医学界处于被动,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2.1医学模式与人文
21世纪医学走向的轮廓已现:从“疾病医学”到“健康医学”、从重治疗到重预防、从对抗病原治疗到整体治疗、从对病灶的改善到重生态环境改善、从群体治疗到个体治疗、从生物治疗到身心综合治疗、从强调医生作用到重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这些转向都在提示新医学模式呼唤医师从“只懂病,不懂人”向“既懂病,又懂人”转变,现代医学需要有更高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例如,2006年全美医院排名第二的梅奥医学中心(MAYOCUNIC)提出的PLEASECARE的医学模式,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将医学从对“病”的关注转向到对“人”的关照——“患者的需要第一”。
2.2医学目的与人文
现代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医治疾病,它包含着以下的内容: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②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③照料和治愈有病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者;④重视生命质量,避免早衰、早死,追求安详死亡。医学涉及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
2.3医学法制与人文
目前有很多直接或间接涉及医生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这些文件的学习贯彻都需要医务人员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就拿目前困扰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来说,它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医师法》、《刑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与原来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以下不同:①扩大了医疗事故责任人的内涵(包括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等);②增加了医学会鉴定、民事赔偿项目和标准;③加大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④赋予患者更多的权力(如复印病例等);⑤取消了医疗差错这一界定,凡诊疗过失均被认定为医疗事故。另外,“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更增加了医疗责任风险。
2.4医学教育与人文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文医学,医学目的出现走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批评:1930年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说:“许多医学院都努力热切的教生理学和化学到几年级,但是全世界可能没有一所医学院会认真地开一门课或探讨一个好医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或者我们当今理想的医生应该是什么样?”还有学者批评说:“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商业化像沙尘暴一样风干医学科学的肌体,使它失去丰满与弹性。”“20世纪的医学前一只脚刚迈出半巫半医的丛林,另一只脚又陷入了科学主义与技术的迷误。”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人文医学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普遍提高了人文医学在医学院校总课程中的比重,美国20%、法国26%、英国13%。在我国,“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似乎可以作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点和逻辑起点。裘法祖教授常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才,把医学生培养成“关爱人”的好医生,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尖子或业务尖子。
2.5医学实践与人文
据估计,一名医生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要接诊12万到16万名病人,也就是说,医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病人接触沟通。大约有60%到80%的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都是基于与病人谈话的结果来确定的。“没有医术治不好病人,没有人文会治死病人。”病人不是病,是人。因此,一个医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病人的诊疗水平。国外学者指出医生对病人应做到“五知”,即知主诉、知不适、知苦恼、知生活不便、知社会问题。对从医者而言,医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
2.6医疗市场与人文
一段时期,医疗市场化的倾向淡化了医学人文精神,削弱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国的公立医院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运转中普遍存在着补偿严重不足。部分医学医疗单位为生存和发展,借助着自己的一些优势,过分追逐利润,过度使用诊疗技术和手段,降低了对人文的要求,淡化了医生的人文思想。近年来,诸多医改报告及学者的研究表明:医疗服务不能市场化,但它必须适应市场。
2.7高新技术与人文
先进诊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深了重物轻人、重技轻德的思想倾向。诚如罗伊·伯特(Royporter)指出:“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来领导,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更不用说病人个体的痛苦。”既往医生为诊治病人通常采取聆听病史、仔细问诊和望、触、叩、听(中医叫望闻问切)的查体方法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分依赖各种仪器设备和检查,导致当下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答是“做得越好越多,感觉越坏”。我们能治疗疾病,却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2.8医患关系与人文
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调查,从2000年一2003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打砸医院事件5.42件,打伤医师5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偿金额为10.81万元;2006年10月对北京、湖南等省市350家医院进行调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15.31起、受伤332人次、经济损失1448万元;农工调查某大城市医疗执业环境显示,每年发生纠纷多达6000-7000件,86.5%的医院遭到过聚众围攻。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还显示:90%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或不够而导致。
医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体系,它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它们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或是法律的手段来处理,还应该用人文精神来调适和改善。要建立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医患关系。
2.9医疗风险与人文
随着医疗科学事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新疗法逐年增多。这些高新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医疗质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医疗风险,特别是对病人安全提出了挑战。
我国当前病人安全问题面临6大挑战:①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继续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忽视病人安全,导致医疗事故时有发生;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有些医疗机构不规范执业,过度服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③对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规范化管理,加之医疗技术本身的风险性,给患者造成伤害;④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和参与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证;⑤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检测和评价系统;⑥不合理用药,尤其是滥用抗生素以及注射安全、血液安全等存在着隐患。这六大挑战均需要医生有良好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质。
3如何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医学”这一重要的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执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践中。
3.1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意识
诚如韩启德院士所言:“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必须充分重视医学人文的时刻,医患关系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华益慰同志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名利、舍己救人、无私奉献,忠诚服务,以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继承了我国医务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弘扬了彪炳千秋的白求恩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要发扬榜样的力量,迸一步呼唤社会的良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使命感,激励自己全心投入到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神圣事业中,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立新功,为共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加大人文医学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增添人文医学教育的内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语言学、临床交流技巧、美学、艺术欣赏等课程。
3.2树立新医学伦理概念
当前,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方案即将出台,卫生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医患关系还比较紧张,部分社会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理解不够,存在着一些偏见,极少数医生也在职业操守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改善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医师要树立新医学伦理概念:改医生与病人是恩赐者和受惠者的关系,建医生与病人是对等和诚信的关系;改以医生为顶点的塔形结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环形服务结构。超级秘书网
3.3加强人文素质培训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护士,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具有职业使命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善于与患者沟通的本领、具有团队合作和管理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医患沟通是人际交流的一部分,包括:人际吸引、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动态无声、静态无声、副语言等。医患沟通是诊疗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通过技术和非技术两种水平上的交流得以实现。正确认识,重视处理医患沟通、交流是直接关系到保证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防范和降低医患纠纷和构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医务工作者应积极学习,认真研究医患交流中的问题,学习医患沟通技术与技巧,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开展不同级别、多种形式的人文医学培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全国医师在科学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与人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及心理适应能力和医疗团队合作精神等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快和较全面的提高。
3.4医院管理年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突出“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
医院院长要减少临床专业技术服务,以主要精力加强和改善医院管理,维护公益性质。要坚持以患者利益为先,大力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3.5医院文化
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特别提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强调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英国管理学家哈梅尔提出:现代管理无非是对两种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人文管理一方面强调对人的尊重、尊重人的情感、人格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强调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倡导高尚的价值追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高品位的文化对被管理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设医院文化,要让医务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让人文知识不断的积累,人文情感日益丰富,人文品质逐渐形成。一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患者及其家属需要关爱,医院的员工同样需要关爱;二是强调以人化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作为医院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引导和影响文化的能力,注重倡导高尚的文化理念,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对医院员工起到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对前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和家属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6医师宣言
大力宣扬推广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广大医务人员要加强职业操守,以医师职业精神作为医师的行为准则,更好地为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医师宣言有三条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原则: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患者自主的原则,社会公平的原则;责任:提高业务能力,对患者诚实,对患者保密,和患者保持适当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享有医疗,对有限资源公平分配,促进科学知识完整和合理应用,解决利益冲突、维护患者信任,维护医师的职业责任。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
(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二、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渗透,更依赖于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校园德育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如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适时灌输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南丁格尔的护理精神;结合医疗行业近期热点问题展开教育活动,讨论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例如“抗击非典”“5·12汶川地震”等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众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园网资源平台,创建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学习环境,并定期举办人文知识竞赛、座谈会或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医学生思想状况和德育教学情况。将人文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德育成绩与奖学金挂钩,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性活动,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医学事业的神圣,激发其从事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三、小结
为了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真实的职业道德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以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738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研究。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共三个年级,其中一年级300人,二年级249人,三年级189人,三个年级共有男生305人,女生433人。政治面貌抽样分布为党员1.85%、团员94.55%。问卷中主要涉及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83份,其中有效问卷670份。在此基础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能直观的看出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对学校环境、学习环境的建议和意见。
(一)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淡薄调查结果显示有36.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60.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完全是浪费时间”。通过调查也发现,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调查显示,“对十报告的学习”,“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仅占10.35%,“因为对组织和老师的尊重参加”的学生有6.28%,这种相对消极的政治参与态度,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集体观念不强,道德标准个人化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但是道德的评判标准不一,不能用一些人的道德标准来束缚另一群人。在问及“你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32.37%的学生回答“清闲舒适”,63.43%的学生认为“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能开除90后的学生在追求发挥个人才能的同时也在注重工作工程的享受。但是他们在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上,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当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有何选择”,48.67%的学生回答“尽量两种利益趋同”、10.67%学生回答“视情形而定”。这也表明,他们虽然认为应该具备基本的道德标准,但一旦发生了违背公德的事情,他们的态度又是暧昧的。(三)组织纪律性不够,行为方式情绪化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对上课迟到你怎么看”时,58.8%的学生认为“迟到总比旷课好”,仅有9.75%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是缺乏组织纪律性的表现”;在回答“对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时,有65.2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自由”,30.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有3.26%的人认为“应该注意大学生的形象”。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大都以快乐自己为原则,推崇时尚,思想前卫,喜张扬、好独立、爱自由,追求感性满足,行为方式情绪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造成艺术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无外乎三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先天的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和他们的专业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的影响,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简单,信息获取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获取时间越来越短暂,社会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即时性和面对面的局面,缺乏辨别力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容易形成人云亦云的状况,并且受到深深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在高职类专科学校中,由于很多学校因为社会需求,艺术设计类学院的成立时间短,加上艺术设计大环境长期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学科,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重技术教育,轻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来说一般比较优越,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教育偏向于开放化,学生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兴趣爱好广泛,学生特长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能比较淡薄,造成很多学生养成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他们追求享受,消费观念大胆并且习惯于以眼前利益的实现,代替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价值取向实用化、功利化。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探析
(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同时还要求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引导,实践育人,将新媒体的运用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建构的虚拟空间不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割裂的独立空间,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展示了虚拟与现实的统一与整合。要避免学生沉溺新媒体娱乐不可自拔,就需要将新媒体的运用与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利用新媒体、投身现实的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特别要重视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媒介的主人,而不是媒介的奴隶。通过引导与教育,让学生通过新媒体实践提升自我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体悟自己的价值。
(三)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丰富的职业指导内容体系,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丰富,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建立职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根据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综合测评,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开展心理、求职、政策、创业等个性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耐挫心。为学生收集整理和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宣讲招聘会,提供就业或创业服务等。同时还应包括授课方式上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分阶段的引导式教学手段的设计,团体辅导、个性化辅导、素质拓展、专家讲座、现场实践等等。
四、软件与艺术设计学院加强职业道德引导教育的一些做法
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以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了多项同学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分项目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分项目活动,也在致力于把每个分项目都打造成精品活动。用“团队文化节”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用励志视频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用访谈类活动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用“世界日”为同学们普及节日知识,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染学生。
(一)以四格漫画的形式制作了多块宣传画,在学校学生公寓,进行德育引导。
(二)选出学院内获得重大比赛奖项或者有特殊表现的同学,制作访谈节目。把有代表意义的现场采访片段和访谈节目制作成视频到微博、人人等学院公共网络平台上,大范围传播,让同学们相互转帖、跟帖,以便我们扩大了解,深入探究。
(三)主要以真实的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为切入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手法拍摄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励志微视频,拍摄各种大学生优秀行为习惯及不良行为习惯制作成类似于公益广告的宣传短片,上传到学院人人网公共主页、学院微博平台、学校贴吧等,让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更好地宣传效果,目前已经拍摄六个短片。
(四)通过志愿者们统一身穿印有积极、奋发、向上语句的创意文化衫,传递青春向上的正能量。用“布媒体”呈现积极向上的文字,以这样的方式将正能量传播开来。
关键词:卫生学校毕业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2.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陡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就业指导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就业指导的内涵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的涵义是对社会放出有益贡献的有偿劳动,而就业指导也称求职择业指导、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帮助大学生按照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及时落实就业单位。正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选择职业的技能及应对职场变化的能力。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等学校都对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许多高校也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高校常规工作。但是无论从满足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范围或是工作效果上来讲都并不理想,没有达到社会和大学生们所期望的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一是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尚重视不够,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就业指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二是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稳定,人员未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三是高校进行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有局限性,开展就业指导的手段和工具匮乏。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的课时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靛范化。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1.更新就业指导工作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宣传和提倡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观念可以变成生产力,观念也可以变成就业率。进一步增强为大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就业指导的内容,也是就业指导重要的实施途径,是指导大学生确立的职业理想的重要方法;深刻理解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涵义,积极开展择业、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大学生确立和实现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给大学生播下创业的种子。以其将来抓住机会创业。
2.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有稳定、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加强培养、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是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根本,就业工作队伍的高尚师德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全面负责上。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力度;二要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本环节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任务迫切。在职培训要规范化、讲实效。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对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理论素质等要求也水涨船高,学校要及时给他们以必要的培训指导,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按“专家化”、“专业化”、“知识化”、“专职化”、“稳定化”来充实与调整,最终实现就业指导人员结构的全员化。
3.加强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如果说“无业可就”反映的是就业制度、政策等大环境中的同题,那么“有业不就”反映的则是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更新择业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择业过程中,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标准的职业选择不仅要对社会职业含义有高度的认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把对职业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与职业的能力、兴趣结合在一起,才可能使职业价值指向远大的目标,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高尚的择业动机;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拓新就业观念,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联系起来,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创业;第三,要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灵活就业,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从就业到创业,既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也是传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顺利就业。"
4.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就业指导,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决不能只放在毕业阶段。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正确择业观念的树立,应该从他们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将求学和求职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实行全程化、层次化、多元化、连续化,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一是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使每一位大学生知道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是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理想,树立远大学习目标;二是告诉大学生现在的就业已从“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并付诸实践;指导学生形成就业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三是对“大学生求职技巧”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四是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自荐材料”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国家肴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掌握各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作好一个内容详实的个人自荐材料。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地安排就业指导的内容,保持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
5.注意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论文摘要: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是医务界的未来和希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现紧密联系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从4个方面论述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关键途径、必要途径,概括阐述了方向问题、基础问题、保障问题,对医学院校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务人员及其后备力量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并从根本上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多角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一治疗型医学人才.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人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一诊断一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严把医学生入学关.为医学生的职业遭翻培养盆定基础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之所以来学医,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人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医学院校势必要扣探寸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人学关,提高新生的质量,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改进德育课教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贴近患者,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走人农村,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搞科普宣传,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医学生进人实月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对自己要求不严,随便迟到,早退,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而他们还不以为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严肃实习纪律,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6设立专门辅导机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医学院校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都由校级领导分管,并有相应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是由校级领导分管还是由具体职能科室专门负责呢?据笔者调查,在这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做的工作还很不够,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从国际做法来看,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同等对待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将其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对医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设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专门辅导机构很有必要。在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中心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中心的领导下,有的还创办了“医学生道德期刊”、“医学生道德教育e网”等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就医德、医风问题展开讨论,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增强德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领导和引髯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非临床科目;住院医师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50-02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发展迅速。2009年初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特有的阶段。它是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为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普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笼统、缺乏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等。
我院在十数年的摸索探讨中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培训考核体系,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我们认为,规范化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培养。一些非临床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医学相关法规、科研能力及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等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师同样十分重要。以下就结合我院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问题。
1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
在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以及参与培训人员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衡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和医师个人的发展的前提下,我院制订了“2+1+2”的培训模式[2],即整体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期2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轮转,强化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训练;第2阶段为期1年,其中半年在急救医学科进行培训,另半年由参训医师根据其所从事的专业,自行选定其感兴趣的专科及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对于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人员则直接纳入第2阶段培训;第3阶段为期2年,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专科化培训,可在专科门诊、病房间进行相关专科的个性化培训,以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目标。在培训期间,1名带教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只带1名轮转医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医院还积极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组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举办大量的前沿讲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急救医学的培训,旨在通过提高急救技能从而提高医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出了专业相关科室的培训,为以后医师专科发展打下兴趣和理论基础。
2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
2.1 职业道德及医学相关法律法规
2.1.1 职业道德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为病人服务,争取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们大部分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诱惑的抵御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培训应该尤其加大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2.1.2 医学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专家认为,从住院医师入院开始,即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医生们从法律的层面、职业的角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强调医生的职业行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强化医生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
2.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医生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将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科研能力[3]。
2.2.1 外语学习: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语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开设外语科目学习,其目的是为医师将来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用英语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所需信息的获取与交流能力、综述和摘要写作能力、英汉翻译能力、接诊和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听说能力。另外,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对于阅读外文期刊文献,获取医学前沿进展,进而开拓医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医学信息检索: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但是,如果不熟知以往科技成就的状况,就不可能提出“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医学信息检索,就是医生实施医教研活动展望学术前景的巨人肩膀式平台。培养住院医师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获取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进展,从而为以后的医疗、科研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2.2.3 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公布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获取认可的必要途径。初探科研殿堂的住院医师们,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往往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却因为不能适当的表达而使其论文无法得到发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课程,主要讲授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及与期刊编辑交流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同时规范论文的格式等,使年轻医生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
2.3 教学带教能力
作为承担数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在注重医师医疗、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其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加快青年医师的成长,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医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高级职称和资深主治医师的带教主要局限在教学查房方面,而对于基本技能的传授做的不到位。相反,一些年轻医师在工作中担任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时,能够十分仔细的讲解、示范,在此过程中,不但良好的完成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对他们自身的“三基”能力也是一个复习和加强。鉴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师们适当的承担部分的带教工作,并定期开展一些课程,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本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目标,需求导向亦是其本质特征[5],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从提高住院医师职业能力为首要出发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轮转培训科目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努力建立一个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发展后劲的医师的育人机制,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战培.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国医院,2009. 13(5):12-14.
[2]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 23(8):865-867.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1. 19(4): 703-704.
论文摘 要:为了提高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卫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培养是多重性的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要明确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再者是实践上的,在学生实验、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卫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
1.在具有专业特色文化氛围中熏陶
要有意识的营造卫生职业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卫生职业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
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
1.入学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2.医学生誓言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卫生职业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3.专业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语文课中的“仁”、“爱”教育,德育课中的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专业课中举例示范医家学者的高尚情操…..。医心仁爱表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因此诚信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结合临床实践
医德教育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实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
论文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 教学 职业道德 培养
论文摘 要:为了提高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卫生职业院校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学生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卫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培养是多重性的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要明确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再者是实践上的,在学生实验、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卫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
1.在具有专业特色文化氛围中熏陶
要有意识的营造卫生职业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卫生职业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
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
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
1.入学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2.医学生誓言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卫生职业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3.专业渗透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语文课中的“仁”、“爱”教育,德育课中的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专业课中举例示范医家学者的高尚情操…..。医心仁爱表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因此诚信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卫生职业院校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结合临床实践
医德教育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他们在实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杜晓梅.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2.
关键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中: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88-02
职业认同(careeridentity)是”职业对个人身份的重要程度”。可以将职业认同简单理解为:个体选择用“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者“正在从事的职业”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有研究证明,个人发展主动性,与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环境探索均可以预测职业认同。另一方面,有关领域的研究还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角度指出,当个体处于变革的环境或者明显的与变革有关的外部,内部压力源时,其必须回答并解决类似于“此时职业认同的核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1],重新评估自己与职业有关的价值和理想;职业认同是在持续地与工作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获得的,一个在大学期间对职业生涯没有探索或者探索失败的个体,可能会在工作环境中平均挣扎6年~8年的时间。
2003年以来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初次就业者数量骤增,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且个体与组织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心理契约频繁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处于从学校环境到组织与工作环境,从学生角色到组织员工角色转变过程的年轻人,探讨“在面临工作压力源这一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个体通过何种途径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地探索并最终获得职业认同,以在渐进地适应过程中顺利地完成发展任务,进而实现与组织在充满变革的环境中的共同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既是个人发展核心,又是评估职业适应重要指标的职业认同,有必要在具体环境中,针对处于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个体进行深入探讨。
当今,医学研究生只是通过专业知识,英语及政治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录取,而没有医德考核,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和人迹交往能力;有的心理素质差、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做事马虎草率,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责任心。由于市场竞争和商品意识的泛化,知识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也影响到医学研究生的自身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各种医德教育活动缺乏热情,而更多地把从医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缺乏责任感,不能做到真正尊重生命,不以病人为中心,而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病人,对病人缺少很好的尊重和理解。
我认为如何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从招收医学研究生开始严格把关,以职业认同为基础选择学生
医学本身是门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生命,具有极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强调其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我国医学院目前招收临床研究生,只要考试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身体健康,入学后经过三年学习,均能拿到硕士学位,进入临床工作。而这些研究生中究竟有没有不适合当医生的,没有人过多考虑。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是适合当医生的。曾经有临床研究生因为心理素质差,不适应医学工作,最后导致研究生期间的学业无法完成,不能正常毕业。在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一窝蜂申硕申博,研究生导师人数激增,导致一些医学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为此根本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只要考生够到分数线,就统统招进来。这对个人的培养,健康事业的发展都不利,因此学院应该严格挑选学生,真正把渴望学医,成绩优秀,对职业责任强烈认同的学生选。才能保证医学院校多出人才,并且能出好人才。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认同教育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性,以自己的良心、责任和医术成为生命的守护神。在新型医学模式为主体的当今社会,要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进一步明确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职业道德。
(一)培养临床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
培养临床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医生的职业责任心,荣誉感,职业尊严感。随着社会经济化发展,许多人选择医学院校,是因为医学职业比较稳定,有一门技术能带来可观的收入。而没有把医学作为自己的事业看待,荣誉感很淡薄。新生入学以后,我们可以将职业认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开展起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是一门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专业,不容有半点马虎,一个小小的疏忽,将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可以定期有针对性地邀请医院的相关资深医务工作者,进行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选择了医学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大概有80%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和责任心引起。加强临床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就医学研究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临床研究生一般第一学年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和第三学年进行临床实践工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如何去爱病人,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点并没有受到重视,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做得相对较好。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其发展关系到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承载着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值,自我定位很高,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不仅要承受较大的就业生存压力,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在功课方面与人竞争。如何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职业认同,提高其应对挫折、承受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其自我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为全社会的健康事业贡献最大力量成为最近研究的热门。不少研究也发现,目前医学类研究生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及学习压力,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可以以主题教育,咨询辅导为主的教育模式和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组成的自我教育队,紧密配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完善心理预警和干预机制。引导学生诚实做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适量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安排适当的讲座来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抗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力。良好的心态是临床研究生工作学习的基础,只有做到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践行职业道德。
(三)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临床研究生的治学态度
培养医学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也是职业认同教育的一方面。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其科研成果主要针对未来的临床应用,直接面向患者,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难发现,不少医学研究生因为偷懒,耐不住实验的枯燥乏味,为了完成任务而造假,写的论文东拼西凑,甚至有人花钱买实验数据,更有甚者请人论文,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学术上的半点虚假都对人类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诚信很重要。在临床实践方面,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分析能力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许多临床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而疏忽了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有的学生甚至一年难得见导师几面。针对这种现象,临床科室可以选派临床业务熟练,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当研究生的带教指导工作,建立合理严格的规范化考核制度。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一)医学研究生要树立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重的思想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医学模式下那种只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医学比其他学科更要加强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人文关怀精神,临床研究生在全面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人文精神。一个人只有学习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将之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优良的品质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达到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
而各专业的导师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导师往往能够很好地将“传道”“授业”“解惑”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做课题,进行临床实践的同时,关注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指导研究生在学术和做人上取得双丰收[1]。
(二)加强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建设,研究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尤其要突显医学特色,如南通大学一进门就有“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学校宣传栏里有最新的医学动态及优秀研究生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在浓厚的人文文化包围下,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整顿校园秩序,美化生活环境,创建文明校风等活动,使医学研究生在清新优美的育人环境中,塑造美好心灵。
研究生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医学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一段时候后又进行研究生学习的,因此整体的集体观念,参与活动的热情度大大降低。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集体比赛,来提高团体的凝聚力。还有些高校组织研究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了解自身优势,看到自身人文素质的欠缺从而主动加以弥补。通过社会实践,医学研究生学会承担责任与义务,掌握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个人素质。
医者,当有仁爱、同情之心,才可以担当治病救人的重任。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可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引导其对人生价值、目的和意义的正确思考,有助于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
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枚乘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3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但是当前我国的全科医疗体系中还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医护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如何提升社区全科医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成为了当前社区医疗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社区医疗;全科医师;职业道德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断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深入到群众身边,解决当前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科医学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而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对社区医疗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使其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群众的社会医疗健康提供保障。但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医疗体系还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需要不断提升社区全科医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为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保驾护航。
1 加强全科医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医疗是一种深入群众生活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比较全面化、规范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尊重患者,关心病人,在我国的传统医疗发展中,就已经形成了善于专研、博学探究的医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大医精诚,杏林春暖”的医疗道德,这些医学思想随着医疗体系的发展已经逐步得到了提炼升华,最终融汇于医疗行业的职业规范中。
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服务人员,全科医师是与病人最先接触的基层医生,患者由于受到伤痛的刺激,特别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感、无助感,这就需要全科医生在进行患者身体伤痛的救治时,还要关注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对患者进行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关怀和疏导,是患者减轻对身体伤痛的焦虑感。通过全科医生的全面诊治和治疗,患者在受到医疗保健的同时,还将对医生产生感激之情,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全科医疗的服务质量,达到社区居民的满意,并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2 提升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
2.1 注重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由于当前实行的社区医疗和医院就诊的双向医疗模式,在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护理念基础之上,不断增强全科医生的基本知识,为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治疗提供医疗保障。
2.2 掌握系统的内科知识
在医疗系统中,由于健康医疗的分科比较细,内科又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医疗部门,一般来说,内科的基本功包括对病人病史的查询、分析病人的心电图和相关化疗结果以及给出合理的额诊断判断等,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很多年轻的医师并不注重医疗诊断的基本环节,在患者还没描述完整病情的时候,医生就已经给出了自己推测的诊断结果。所以在改进医疗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医生的职业诊断,在具有扎实的医疗基本功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重视医疗诊断中的视、触、叩、听,通过科学的检查以后在给出明确的诊断方案。如果全科医师的内功基本功不过关,就十分容易造成对病患诊断的误诊或者漏诊,甚至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2.3 掌握常见病以及多发病的诊断
社区的居民人流量较大,并且从幼儿、年轻人到老年人,所以全科医师就必须要系统掌握多学科的疾病诊断,并熟悉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以便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全面的医疗诊断。据调查,当前的社区医疗主要以心血管疾病、软组织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等常见病居多,并且老年人中的多发病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病为主,但是病情程度主要表现为轻中度。当前,大多数社区的全科医师在眼科、妇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医疗技术的学习,最重要的基本诊治技能仍有待提高。
3 具备高尚的医疗职业道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师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医患纠纷的问题,为了及时解决这种问题,必须注重医疗中的以人为本,除了增加对疾病诊疗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照料,这也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医师的工作,形成医患关系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另外,由于现代社区医疗模式的开启,也为医患关系的缓和提供了机会,在诊疗过程中,全科医师可以更加接近社区居民的生活,是重塑医师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需要全科医师把握当前的职业发展需要,以最真诚的服务意识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4 强调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不断促进自我发展
由于社区医疗主要面对的是广大社区居民,所以全科医师的工作相对于医院来说就显得比较独立,缺乏与其他科室部门之间的医疗交流,容易导致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陈旧,无法 及时与当前最新的医疗技术接轨。所以当前的全科医师大多都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以及临床诊疗经验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全科医师不断拓展医疗知识范围,主动吸取新的医疗理念,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以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实现自我专业的突破,并不断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参加医疗培训或者争取进修金辉来实现自我职业的长期发展。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全科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当前社区医疗发展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工作中的知识更新和经验积累来实现医师职业的长期发展,并在社区医疗的管理模式下,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全科医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社区医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医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打造合格的中医人才,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品行、过硬的临床诊疗技能和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贡献。近年来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地膨胀,但是质量已不能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在中医药高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医学人文教育边缘化、中医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科研创新意识与能力相对薄弱,适应社会能力差等现象,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有效创新中医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中医研究生职业道德意识
医学研究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是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乎生命、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调查研究发现,现行的医学教育制度主要侧重于医学技能教育,人文教育明显缺乏,医德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再加上我国现行医疗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矛盾突出,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和工作积极性,也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障碍[1]。因此,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学素质的教育尤为关键。
高校方面不仅要开展促进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的理论学习,还要重视典型示范教育以及加强医德临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了解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最终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精神与高尚医德的高素质人才。
二、立足中医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医研究生培养质量
1.深化中医经典的学习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理论渊源和学术精华所在,熟读中医经典是每个中医学子所具备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多照搬西医院校,在本科阶段,学生仅有1/3时间学习中医知识[2],由于学时有限,经典课程仅有少量原文要求背诵,以致学生经典知识匮乏,不够扎实,学完之后很多学生甚至都背不出经典条文。研究生阶段,由于科研课题、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压力,使得目前中医研究生没有时间或者是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经典,领会精髓,这样就很难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高校方面应根据中医院校自身的特点,本科阶段就应该加大中医经典课时量,并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老师方面应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素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知识的兴趣;学生自身方面要时刻保持学习中医经典的热情,熟读经典,掌握中医经典知识的真正内涵, 更好地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2.注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校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中医研究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非常浮躁,认为科研素质的培养对临床医生以及将来的临床工作没有作用,再加上有些中医导师本身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运用以及指导并不深入,最终导致中医研究生不能踏踏实实做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科研思维缺乏、科研能力薄弱、科研质量不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量较少的现象。
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对科研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采取奖惩制度,以的质量和数量来评价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严格考核毕业论文的答辩,以提高中医研究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多重视科学研究,形成科学的科研思维,更好的为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承担主导作用。
3.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
高校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能力的高低是评估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有些带教老师为减少医疗纠纷,很少给研究生临床操作的机会。据调查,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研究生主要是写病历、安排患者做各种检查等一些琐碎事务,再加上一些学生本身知识就薄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对自己的临床技能没有信心,严重影响学生的素质培养。
高校和医院方面应将临床技能培训规范化,研究生中期考核、出科考核和定期临床技能考核严格化,建立明确的考核量化标准并严格实施[3],同时要规律开展床旁教学、示范查房等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导师方面应提高自身的临床中医诊疗水平,使学生在其言传身教下熟练掌握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同时多给学生创造临床操作机会;学生自身方面应扎实掌握中医基础知识,勤于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用完善的知识结构武装自己,取得导师和患者的信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临床实践操作机会。
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提高中医研究生综合素质
当今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医学生具备关爱患者、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医患关系来说,据统计,当前80%的医疗纠纷不是由技术性因素引起的,因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占60%以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良好的沟通是产生信任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医者与患者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论文摘要:现在计算机犯罪频频出现,要求会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提高职业道德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人类的幸福、公众的健康,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多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业工作操养,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诸如某职校高材生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犯罪的报道,这难令我们不深思,我们教会了他们知识与才能,让他们掌握了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本领,可是他们真正成为了国家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了吗?这是什么缘故呢?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都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 计算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每一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使用计算机技术犯罪事件中的违规者中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的精英人物,但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能却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国家、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智力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德育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想一个计算机技能高超而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受利益驱使而将国家法律、法规置于脑后,其结果势必是造成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侵害,这样的专业人才还不如技术一般的人员,是计算机人才的“畸形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将是我国各行各业中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主力军。因而我们更应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要求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一手抓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另一手抓好学生的计算机职业道德,而且两手都要硬。
二、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途径”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其中有一章节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运用概念、原则并结合目前最新的典型案例分析,将枯燥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无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能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真是一箭三雕。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列举了各种计算机病毒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甚至造成全世界的直接损失可以达到数千亿美元。一些反病毒专家用毕生的精力与这些计算机病毒作斗争。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及其危害,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比死记硬背好得多。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要重点讲授网络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关于计算机安全的信息,助于学生牢记计算机行业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经常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面对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源的立体化、多样化,容易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同产生困惑和障碍。而且,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重组和分配落差使学生在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提出挑战,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对书本知识要精讲少讲,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件或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道德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让学生扮演某种训练任务规定的职业角色,营造准职工身份,使他们亲身体验该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要求,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三、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三结合”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日常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规则意识,使他们养成守业习惯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第一个阶段,学生刚刚入学,工作重点是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组织高一新生参观实习基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启发教育学生爱校、爱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第二个阶段,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具体标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在学生有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重点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择业观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第二,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对德育课教师的要求。教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还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二是要熟悉有关专业的发展史和现状。2、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任务,要做到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实习基地,把实习基础当课堂。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体会本专业的业务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参观活动。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考察活动的报告。2、社会服务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就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本地区的某一行业道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这项活动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道德观念塑建,信念与追求培养的重要渠道。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正确地引导、启迪、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为其今后的就业及人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去启迪、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总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融入教学工作中,要切合专业教育的方式及特点,注重用行为去感染,用心智去感招,切忌落入空泛的套路中,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作者:徐小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依据道德困境产生的原因,可以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规范缺失性难题、规范冲突性难题和角色冲突性难题。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重点。我们还通过对代际正义、环境伦理学、安乐死以及医生角色冲突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这些道德难题的具体内涵,为我们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指引。
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困境,这导致以解决道德难题为使命的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有了对特定的道德情境和与此相关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把握,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就可作出道德判断和选择。这里不存在道德困境。但如果我们在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对相关事实情境的理解有分歧,可依据的道德原则又相互冲突,或是道德范畴及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就会陷入难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困境。这时道德难题就出现了。由此,我们可以依据道德难题产生的原因,把道德难题区分为三类:即相关事实不清而导致的事实性难题;道德规范缺失和冲突而导致的规范性难题;以及道德范畴和道德推理的有效性难以确证而导致的元伦理难题。规范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碰到的最普遍的道德难题,主要表现为三类。
一、规范缺失性难题
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往往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似乎已无力引导我们走出困境。按忧那斯的说法,这是因为传统伦理学具有的如下几个特征。(1)在时间上具有当下性。它们都对活动的直接标准加以规定,并且活动的主体和对象是同时存在的。(2)在空间上具有相邻性。伦理地域被限定在这样一些范围内:伦理主体和对象作为邻居、朋友或敌人相处,或作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弱者与强者以及所有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角色相处。所有的德行对于这些相近的活动范围都适用。(3)伦理学知识注重此时此地,是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善良意志的人的知识。由于传统伦理学的上述特点,其确证和提供的道德规范适应的是传统社会的道德实践,但由于现代社会出现了处于传统伦理学视野之外的具有崭新性质的活动领域和利益关系,要调整这些活动和关系,必然面临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某种空白而出现道德难题,即所谓规范缺失性道德难题。
代际正义就属于这类难题。代际正义是调整人类社会世代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把社会中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主要归纳为三种形式:家庭中的世代关系、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和跨越时间的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显然,就家庭中的世代关系而言,我们清楚对于长辈和后代应尽的道德义务。如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义务,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父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对于成年的子女来说,对长辈有赡养尽孝的义务。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会受到道德或者法律的制裁,在这里没有规范缺失的问题。就同时存在的各个世代之间的关系而言,我们也清楚无论对于上代还是后代都有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如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都规定有代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处理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伦理关系时,也不存在规范缺失的问题。规范缺失性道德难题只出现在跨越时间的非同时存在的世代之间的关系之中。这个意义上的代际正义主要调整的是非同时存在的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后代人是指“和现在的世代没有重叠的那些世代”[1],具体来说是“那些将生活在未来,但是直到现在最后一个活着的人死亡以后还没有出生的未来世代”[2]。AvnerDe-Shalit准确地概括出了这种世代之间关系的五个方面的特征[3]。(1)对这个世代关系中的世代之间的传递问题,人们必须考虑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现在的资源更符合未来的生产潜力要求,因此,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物品传递意味着后者将获得比前者因此遭受到的损失更多的价值。(2)在这种世代关系之中,预测后代人的需要和偏好是困难的,即使能够预测,在与当代人的需要和偏好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是极为复杂的。(3)我们与后代人在经济上的交流完全是单向的。我们为后代人进行储蓄、或对他们施加经济压力,他们都不可能进行回应,或者是在经济学意义上对我们进行“惩罚”。(4)后代人的人口规模是未知的。在这种世代关系中,不同的人口规模将影响对各种物品的分配方式。反过来,不同的分配方式又对后代人口的数量和身份产生影响。(5)在这种世代关系中,许多当代人采取行动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例如,造成某种物种灭绝的行为。这种不可逆转性影响了我们对后代人义务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可见,代际正义问题超出了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边界,使我们调整这种关系时,面临无规范可以应用的道德难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代际正义才“使各种伦理学理论受到了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很严厉的考验”[4]。除此之外,还有种际正义、基因伦理等问题,也都涉及规范缺失性的道德难题。
二、规范冲突性难题
规范冲突性难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人类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道德困境。麦金太尔正是从道德冲突出发,来反思近代道德理论的困境的。麦金太尔认为希腊悲剧之所以为悲剧,不是因为当事人的过失,而是因为道德原则存在内在冲突。在具体的伦理困境中,当事人的道德处境与安提戈涅相似。他们不想违背道德义务,但是道德规范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行动方向。道德冲突是道德难题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道德冲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即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其二是非对抗性的道德冲突,即同一价值体系内诸要素在特定情境里产生的冲突。
第一,对抗性的规范冲突。恩格尔哈特曾提出道德朋友和道德异乡人的概念,道德异乡人之间的冲突,就是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恩格尔哈特认为后现代的生命伦理学面对的是一个道德多元化的世界,深刻的道德分歧充斥着生命伦理学领域。处于不同道德体系、拥有不同道德传统的人们,对于人体改造等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由于不能共享道德原则或道德观,他们之间的道德争端就难以解决。对于这些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恩格尔哈特称之为道德异乡人,反之则称为道德朋友。恩格尔哈特的论述具有普遍意义,道德朋友与道德异乡人之分,不只存在于生命伦理领域,也存在于其他伦理生活领域。换言之,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要在两种层次上过自己的道德生活,即与道德朋友们共享的生活和与道德异乡人共处的生活。后者的生活必然要发生对抗性的道德冲突。
在生态伦理学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冲突就是这种对抗性冲突的典型。这种对抗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的价值尺度低于并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尺度,人的利益实现应以不破坏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限度。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则主张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的价值尺度是衡量一切存在的价值标准,只有当所有存在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时,才是“善”的。其二,非人类中心主义肯定自然存在物与人一样具有内在价值,人与自然存在物是完全平等的,他们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自然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而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存在伦理关系,人和自然存在物之间不存在伦理关系。其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方式上,强调人类不仅要以自身的尺度行动,而且要以其他存在物的尺度行动。主张通过对自然界的肯定、顺应和服从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与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方式上,强调无论是对自然界的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标准的。自然界整体的完善发展应以不损害人的内在价值和生存为度。显见,这种冲突是基于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分歧和冲突,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决策的道德困境,就是所谓对抗性规范冲突导致的道德难题。
第二,在同一价值规范体系内,不同的道德原则规范在运用于同一情境时,彼此之间也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的道德困境。套用上述恩格尔哈特的概念,这种冲突是可以发生在道德朋友之间的。
我们以不同的道德原则应用到安乐死的情境中所产生的冲突来予以说明。尽管关于安乐死的定义有了初步的共识,即安乐死是指使人生命感受上最小限度地承受痛苦和最大限度享受安详的一种死亡实施或死亡过程。但安乐死在法律和伦理上的争论似乎仍未平息,主要在于各种道德原则间的冲突。自主原则是为安乐死的正当性辩护的主要原则。人格利益的核心是人格尊严,即个人的自由自主。这意味着要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独立的决定去过自己的生活,而不受强迫或干预。同样,一个人有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身体,包括选择死亡。如果人们独立而理性地选择安乐死,那么,对人格的尊重将使得社会和他人有义务不干预甚至协助主动安乐死。正如德沃金所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说某人有权利作某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干预他做这件事,那么这种干预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表明,如果为了证明干涉的合理性,你必须提出一些特别的理由。”[5]但在安乐死的讨论中,自主原则却可能与其他的道德原则发生冲突。其一,它会与不伤害原则发生冲突。不伤害原则是由英国思想家米尔最早提出来的,并得到了许多人进一步发展的原则。他主张应当给予个人最广泛、最大可能的自由,但同时也承认,如果允许一个人随心所欲,自行其是,必将引起伤害。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安乐死显然不只是私人的事,它涉及医生、病人、家属和社会等多重关系。患者可能与医护人员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也可能与家属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患者家属也可能与医护人员发生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而患者、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等又都可能与代表“社会公意”的“社会”这一抽象之关系主体发生某种意愿上或实际利益上的冲突。可见,安乐死的行为不是自我相关的,而是涉他的行为,都有可能因为伤害到了他人、家庭和社会的意愿和利益而不被允许。不伤害原则当然还包括不允许自我伤害。主动的安乐死也有可能是导致自我伤害的行为。因此,为了当事人自己的利益,可对其自主行为进行干涉,迫其促进自我利益或阻止其自我伤害。其二,除了具体的伤害,安乐死的行为也可能因为冒犯了他人而被限制。冒犯原则常常被用来作为反对安乐死的有力论证。因为安乐死确实有可能冒犯人们的职业使命感和宗教信仰。其三,它会和公正原则发生冲突。
需要实施安乐死的病人,常常要花费巨大的医疗资源来维持低质量的生存,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抢救本没有救治可能性的濒亡患者,这会加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减少医疗机构对其他患者的医疗护理,甚至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公平的。可见,社会公正原则的适用,往往是与自主原则相违背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则的彼此冲突,导致了安乐死的道德困境。
第三,同一道德原则应用于同一情境,也可能发生冲突。以基因改造中的自主原则为例。以前所出现的身体改造行为,如美体美容等,都是当事人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但基因改造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他人个性的举动,这就必然产生不同主体间自主权的冲突。例如父母有改造基因生产后代的权利,但这同时会限制后代自主选择的权利。
三、角色冲突
如果说,前述的规范冲突是在社会层面上说的,角色冲突则是在个体层面上说的。麦金泰尔在《道德困境》一文中指出,有关道德困境的哲学讨论引人注目。他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些境遇似乎确实成了问题。他提供了需要考虑的三个例子,其中第一个例子就是角色冲突的例子。它讲的是:一个道德上严肃的人(此人已承担或被分派发挥一个以上的社会角色的责任,有人会问我们每个人不就是这样吗)发现,履行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将阻止自己去履行另一个社会角色的责任。在应用伦理学领域里,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职业角色和其他角色伦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点区别。其一,职业道德的落脚点是职业全体,而角色道德的落脚点是社会个体。职业道德尽管看起来是直接约束每一个从业个体的,但实际上的目的在于维护职业整体的信誉与尊严。只有通过维护整个职业的利益,才能使每一个从业人员最终获益。这是职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根本区别,否则人们只要根据社会的规范体系来调整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就足够了,职业道德就无必要了。而角色伦理约束个体的角色行为,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这种约束,使个体能扮演好这个角色,从而维护角色个体的尊严和人格。其二,职业道德是以职业为存在前提的,是对职业本质的反映,它调整的是通过职业活动而产生的职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以它调整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相反,角色道德的调整范围就要广泛得多。它以社会个体的存在为前提,调整着社会个体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各种关系,而不仅仅是职业关系,如在医生的角色伦理里,除了与职业道德相联系的职业角色规范外,还包括了非职业角色,如先赋角色的公民角色,这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还有身份角色,如某一宗教的信徒、某一俱乐部的成员等等。其三,职业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一旦形成则会在很长时期内存续下去。除了该职业的职业操作规范外,该职业世代相续的内在精神对职业的存续与发展发挥着根本的作用。这种内在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本源。所以,职业道德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其他角色伦理就不具有这么大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同一个角色也许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如同是医生,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这个角色要求就不同,所以角色伦理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同时更具时代性。例如,救死扶伤一直以来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现代社会的医生却往往被要求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我们以医生的角色冲突为例。医生作为从事“专门职业”的人员,接受这种职业团体特殊的伦理规范的制约。忠诚于患者是医生职业伦理的核心。其一,忠诚包括了诚实的义务,但医患关系中的具体角色常常要求医生有善意的欺骗。因为有时如实地通知病情(特别是死亡预后的通知)会造成病患不安,破坏病患希望,减缓医疗效果和导致病人自杀等。况且某些病患(特别是重病且濒临死亡的病患)其实并不想知道关于自身状况的实情。其二,忠诚包括了为患者保密义务,但医患中的社会角色常常要求为了公共利益或其他利益而放弃保密。如果不相信医生会保密,病人就不愿意对医师提供资讯或让医师做完整的检验,而没有这些资讯,医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建议。实际上,保密是忠诚的具体化。但保密有时会与他人、社会的利益相冲突,如患者携带了艾滋病毒,此时,医生一方面要考虑到病人的利益和要求,为之保密,免其遭到歧视和排挤;另一方面,医生的职业终究与一般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不同,它提供的服务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对于从事医生、律师及牧师等职业的人来说,最根本的价值是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因此,他在履行对患者的忠诚义务的同时,还要忠于公共利益。为了公共利益,医生就有可能放弃对患者的保密义务,这两者就发生了冲突。其三,忠诚包括了医生信守承诺的义务,但医师有时会面对冲突的情形。如父母带小孩就医,医疗人员应对病人(小孩)负忠实义务亦应对契约的相对人(父母)负忠实义务,此二义务间有可能发生冲突。
上述规范性难题所导致的道德困境既出现在传统伦理学领域,也出现在应用伦理学领域,其中,规范缺失性难题和对抗性难题是应用伦理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D.ClaytonHubin,JusticeandFutureGenerations,PhilosophyandAffairs,Vol.6,No.1,1976,p.70.
[2]SeeLawrenceB.Solum,ToOurChildren’sChildren’sChildren’s:theProblemsofIntergenerationalEthics,LoyolaofLosAngelesLawReview,Vol.35,2001,p.171.
[3]AvnerDe-Shalit,WhyPosterityMatters,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pp.4-5.
相关热搜: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德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充。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对未来医生提出了“五星级”概念,其中心是提倡医学教育应成为一门超越专业科目的多维教育,医学生知识结构应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医学教育机构应当培养“以人为中心的医生”,而不是培养技术专家;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转化的要求,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技术至上观念转变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关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固然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并最终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院校就此可推卸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初步医学专业理论素养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倾向与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紧随医学模式的改变而加强为此,笔者采用无记名的问卷方式,对临床医学生的医德认识与行为选择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对象为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已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的同学。其中曾在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的61人,附属第二医院实习的38人,厦门第一医院实习的26人,莆田市第一医院实习的11人,南平第一医院实习的12人为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占发放数的98.65%。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
1.对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倡导医德教育在同学中占据主流地位,115个(78.77%)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德教育,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未认识到在校期间的医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甚至还有19个(13.01%)同学认为无需医德教育,学校医德教育对于自己未来行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2.对医德教育几种途径绩效评价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主要途径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社会实践、各种医德教育专题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从调查结果来看,首先《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医学伦理与道德理念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效果仅得到了12个(8.21%)同学的肯定,其现实影响力与实际主导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社会实践作为医德理论的实践课堂,其教育实效性得到98个(67.1观)同学认可,社会实践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德教育的绩效,成为医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第三,第一临床医学院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实习前授白大褂与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得到了参与调查的第一临床医学院108个同学中16人(14.81%)同学的肯定,成为医德教育的新亮点。
3.对医德内涵的认识
以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作为依据,了解医学生对医德内涵涵盖面的认i识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对于医德内涵虽有一定认识,但对其外延还存在模糊认识,具体结果如下:
4.好医生的评价标准
透过对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好医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医学生已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看到了医疗过程人文关怀的需求倾向,介于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间的艺术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医德评价观念已悄然为现代医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艺术服务三者兼备标准取代了以往占主流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者兼备的好医生标准,成为新的主流。
5.医学生对自己未来行医行为倾向设计在对自己未来行医过程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处
理的回答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调查结果:66.17%同学具有为挽救病人生命自愿担当风险的医疗行为倾向,但33.83%同学认同应尽可能规避医疗风险、采取明哲保身的医疗行为倾向,56.85%的同学认为自己只有在家属要求全力抢救下才会伸手援救危重病人在对待安乐死与植物人治疗的认识上,82.19%的同学赞成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安乐死,53.42^的同学认为对植物人不应该实施治疗看来如何处理医疗风险与法律至上的关系,医德观念的内涵如何在坚持生命神圣的崇高医德基础上,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新观念,是伴随着卫生法律的不断健全而给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提出的新问题。
6.临床医学生的职业倾向
在职业倾向选择上,63.0%的同学选择了医生职业,23.2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职业,还有13.7%的同学在医生与其他职业选择上摇摆不定。调查中我们注意到,有45人(30.82%)的同学以医疗风险大精神负担重作为自己可能放弃医学职业,转而选择其他职业的理由对专业的热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如果这一基础受到瓦解,职业道德教育必将受到影响。
三、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1.角色模仿教育方式需建立在有效的系统理论学习基础上
多年来,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品行的养成,有许多是通过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角色模仿来实现从调查结果中也可看到这一点:67.12%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最有效的医德教育活动是社会实践,4658%的同学认为临床教师言传身教对自己的教育最深刻。
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这种角色模仿的经验学习方式虽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被沿袭下来,但它毕竟存在不完整与零碎的缺陷,教育效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与指导性。从调查可以看出,作为医学最主要的精神“人道主义”已被广大同学所接受,但医德所涵盖的其它方面就容易被不恰当地忽视了。如作为《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第四条规定及《执业医师法》对医师执业活动中应尽到的义务的第一规定:“遵守法律法规”,在这次调查中却得到了同项最低的认同率,仅47.95%由此可见,角色模仿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存在不明确与随意性,它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随着医患纠纷案例的频频公布,医患关系紧张作为其负面效应也日渐凸显医学生医德教育也就更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丨性目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组织模式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更加明显,而医学实践也随着社会发展愈加复杂化这一切都在向医德教育提出要求: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明确的有效的教育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向学生灌输有关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知识、价值、态度及行为等,赋予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与强化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角色模仿建立起系统的、理性的基础
2.医学伦理学课程理论教育与学习,亟需临床实践作为升华的载体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亟待提高其授业解惑的能力。作为医德教育的主导课程,《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责任目标之一是向学生灌输系统的医德基本理论,责任目标之二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医德理论素养作为医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素养之一,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验与思考、不断领悟与升华。
据了解,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是于大二下学期进行而此时同学尚未进入临床,对于临床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此时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也就很容易地被作为一门普通学科学习,从而降低了其教育实效性。鉴于伦理学对医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特殊意义,应考虑医学伦理学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同期进行,使医学伦理学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相伴同行,针对性地回答学生进入临床后的疑惑,激励同学在临床学习中主动感悟。
伦理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而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医德信念,让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不再成为医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课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改进医德教育方式,使之与时代变化和社会规定相符合;提高《医学伦理学》这一主导课程的教学实效,使之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是一项迫在眉捷、意义重大的工作。
3.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医德评价标准体系,以目标管理促进医德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