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1篇

〔关键词〕科研课题;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高校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5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8-03

1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意义

随着电子资源迅速发展,数字图书馆虽然能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已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也发现用户依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反复登录诸多相关网站,搜索、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一些科研课题组学科专家、学者对于网上资料的查询方式和途径短时间不熟悉,他们无法在网上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课题立项、课题完成过程等方面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信息。另一方面,研究任务的复杂化发展,不但要求科研人员之间要实现跨国家、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界限的交流合作,而且希望科研信息服务者能从提供一般性文献服务转变为提供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帮助解决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随着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资源日益普及,高校科研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创新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成为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针对课题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建立一支专职的嵌入式学科馆员团队,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直接融入课题组科研(包括融入科研人员的学习、研究等环境中、直接提供到人的服务)以此来支持、协助科研,节省科研人员时间。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资源到所,服务到人”服务战略[2],把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用户的方方面面,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体现。

嵌入课题组服务理念改变过去以图书馆为中心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服务时间上改变过去以到馆、电话、邮件为主的地理位置限制、上班时间限制等滞后时间限制的服务,改变为通过图书馆2.0技术,走出图书馆,以主动参与的姿态,贯穿课题始终,跟踪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进展、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科研全过程。嵌入科研课题组的学科化服务改变了过去学科馆员在服务理念、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中心、服务深度、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2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的科研用户群体虽然没有改变,但嵌入课题组嵌入式馆员服务与以往的学科馆员的工作中心发生了很大变化。

2.1 服务方式——主动

从出发点来看,嵌入式服务不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改善馆藏建设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文化。强调注重与用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与用户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新理念驱使下,让馆员从图书馆的空间桎梏中摆脱出来抛头露面,从被动性等待用户的信息要求,主动与用户联系沟通上门服务,载着重新进行的服务设置和整合的各种信息资源,积极主动深入到用户课题研究,提供深入化的信息知识服务[3]。

2.2 服务团队——高素质

面向科研服务是一种基于资源、技术、人力合作的更加复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人的因素有很大的决定作用[4]。嵌入课题组服务要求图书馆服务能够实施与科研工作的有效对接,必须建立高素质用户服务体系。根据现有人员设置调整,抽出水平较高的人员,专门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服务梯队,并对服务部门的成员按专业能力进行优化分工,实行目标管理,使所有成员目标任务明确,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出学科馆员最大潜力,最大限度地围绕科研项目和课题发挥信息服务作用。

2.3 工作定位——与课题组一体

嵌入课题组馆员的工作定位应是与课题组一体的,这是嵌入式服务馆员最重要的特点。在课题研究中,馆员不仅是课题研究组成员,也是课题研究信息服务助手。他与课题组承担共同的工作任务,嵌入式馆员将服务内容与整个学术科研过程结合起来,对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成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服务。馆员担当着课题合作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身份,他与课题组承担共同的工作任务,也共同分享任务完成的喜悦与成果[5]。

2.4 服务内容——个性知识化

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是个性化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统一,它以满意需求为目标,以解决方案、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服务特点。课题组成员无论是填表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科研人员不管需要概括性、叙述性的情报,还需要大量详尽的、专指性很强的情报信息,嵌入馆员首先做好科研人员信息助手的作用。向课题组提供该课题国内外相关科研动态,协助科研人员查找文献,及时进行文献传递,针对课题组的研究领域,提供需求的最恰当服务。

3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的实现

要使学科服务真正嵌入科研用户环境,需要建立与科研用户需求的关联,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3.1 有效对接科研

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指导下,大学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科研工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领导要树立教学与科研服务并重的理念,在图书馆深化学科化信息服务中,将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向科研工作倾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服务科研的任务,要深层次的支持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让图书馆在学校科研立项、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中,积极参与和贡献服务。

第2篇

一、远程教育领域划分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远程教育学者对于远程教育研究子领域的划分可分为三类:

1.从理论体系出发进行划分

从学科理论体系出发,构建较为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是进行子领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据此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多学科视角的领域划分。多学科视角的领域划分以霍姆伯格(1986)、鲁姆勃尔(1988)、袁昱明(2004)、丁兴富(2005)和陈庚(2006)等为代表,五位学者划分的共同特点是将其他学科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形成子领域。如霍姆伯格提出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远程教育历史两个子领域,鲁姆勃尔提出远程教育系统论,袁昱明划分出远程教育社会学、远程教育课程论和远程教育教学论,丁兴富划分出远程教育心理学,陈庚划分出远程教育哲学理论。第二种是学科自身发展视角的领域划分。学科自身发展视角的领域划分以Rekkedal(1994)、丁新(2006)和陈丽(2006)为代表,三位学者划分的共同特点是立足学科研究的进展,注重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相应的远程教育的专业学科建设、管理规划、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和质量保证成为较为普遍的实践内容和研究子领域。如Rekkedal从7个领域概括总结了远程教育的研究进展:远程教育的专业研究;学生群体特征、招生、辍学和毕业的调查和描述;媒体和技术;学生支持和咨询;远程教育中的教学和教学材料开发;系统、管理、组织和经济学;评估和质量发展。

2.从研究问题出发进行划分

从研究问题出发,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是进行子领域划分的又一主要目的。据此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基于理论研究问题的领域划分。这种划分以Sherry(1996)和张伟远(2002)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问题的划分更为具体,尤其关注远程教与学的问题,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领域。如Sherry将其划分为:提高交互性和主动学习的策略(主要关注学习模式);学习者特征(主要关注使用教学理论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张伟远将其划分为:远程的教、远程的学、学习模式。第二种是基于发展障碍问题的领域划分。这种划分以Cegles(1998)和Muilenburg等(2005)为代表,两位学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研究问题的划分更为具体,且尤其关注远程教育机构的宏观管理与规划问题,将其划分为多个子领域。如Cegles将其划分为:与商业、产业和教育(机构内部和不同地区)的合作问题;远程教育中的领导和管理问题;行政、政策和法律问题(如版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成本、费用、资助资源、资金投入问题;终身教育问题;分布学习和教学的可获得性问题等。Muilenburg和Berge将其划分为:行政管理结构、组织变化、法律问题、教育公平和学习机会问题。

3.从两者综合出发进行划分

两者综合划分以Lee等(2004)、张秀梅(2005)和李爽(2009)为代表,其共同点有:一是以前人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为基础;二是基于一定逻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新的研究框架。如Lee等人基于Sherry等多个学者的不同分类系统,借鉴教育技术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5个环节,定义了6个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设计相关主题(如需求评估、课程计划和设计等);开发相关主题(如系统和工具的开发等);管理相关主题(如学习资源管理、员工支持、学生支持、技术支持等);评价相关主题(如质量、评估、投资回报、成本分析和效益等);机构和运营相关主题(如行政管理、学术事务、认证、政策、预算等);理论和研究相关主题(如理论构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介绍、文化和性别问题、学习风格、远程教育历史等)。

李爽博士基于国内外13名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唐莹和瞿葆奎(1995)提出的教育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将远程教育研究领域划分为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三类,具体包括8个子领域:远程教学与学习、远程教育中的媒体和技术、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远程教育学生学习支持、远程教育系统及其管理、远程教育评价、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培养。通过比较三类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在第一类中,多学科视角划分由于容易忽视学科内部知识和学科相关知识的差异,容易导致形成多个子领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从学科自身出发更容易把握学科本质,能够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第二类关注研究问题,通常对于某一问题的划分较为深入,但划分标准不统一。相比之下,第三类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划分,结构性更强,能更好地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整体来看,一方面,三类划分主要是通过行业人员调研、文献调研、理论分析、逻辑推理形成,尚没有与典型的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相结合,尤其缺乏对教学管理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第三类划分虽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但是通过统计后发现,第三类划分丢弃了出现频次较少或尚不成熟的子领域,没有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基于此形成的内容框架难以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起到实质性指导或借鉴作用。为此,下文将基于远程教育机构的实践领域,对已有的划分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初步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

二、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梳理

1.梳理依据

远程教育研究是为了解决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要明确远程教育的研究领域,首先需要明确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及其具体内容。远程教育研究内容框架的梳理,应以远程教育的实践领域为依据,其优点有:一是能够立足实践,把握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联系;二是能够以统一的标准和结构,对已有的远程教育子领域进行分析和归类;三是在子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具体内容,形成领域研究的内容框架,有利于凝聚各远程教育研究者的智慧与成果。我国电大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也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机构,因此,电大系统的实践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央电大1999-2006年持续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对整个电大系统近10年远程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该成果将电大系统的质量保障体系划分为系统运作、教学资源、学习过程控制、教学管理、学习支持服务5个方面,这5个方面系统概括了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可以视为远程教育机构实践的主要子领域。在本研究中,笔者对其中3个子领域进行了扩展,并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增加了2个子领域,共涉及7个子领域,分别是:理论研究、系统建设与运作、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教学资源、远程教与学、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

2.梳理原则

本文以上述7个实践子领域为类目,以前述15位专家对研究领域的划分为分析单元,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在分析过程中,本文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一是内容保留原则。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是在多年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对于这些子领域的名称,本文尽可能保留或体现。二是类目细化原则。在内容分析与归纳过程中,主要根据该子领域的内容涵盖面,对已有类目进行细化。对于内容涵盖面广的子领域,将其与实践子领域并列或合并,如将“远程教学”合并到“远程教与学”。对于内容涵盖面较窄的子领域,将其作为对应实践子领域的研究主题,如将“远程的教”作为“远程教与学”的研究主题;对于内容涵盖面非常具体的子领域,将其作为某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如将“教学模式”作为“远程的教”的具体内容。

3.梳理结果

基于15位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划分,以及遵循上述梳理原则,通过归纳统计,最终形成了学者视角的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见表1)

三、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的修订与细化

1.修订与细化结果

电大系统内部比较全面的科研组织活动主要是两年一度的科研课题申报活动。2010年电大系统内部的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共有中央电大和37所省级电大及其基层电大参与,申报的科研课题总数为312项,剔除35项纯学科研究课题,余下277项与远程教育有关的课题。这些课题深入到了远程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整个电大系统研究的关注点。笔者通过对这些课题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分类,对上表1进行了检验、修订和细化。(见表2)

2.学者划分与课题研究的异同分析

从学者划分的子领域与典型远程教育机构课题统计结果的对比来看,两者在研究子领域关注度、研究主题划分及其关注度上存在差异。

首先,在研究子领域的关注度上,将各子领域对应的学者数、课题数分别与对应的频次总数相比,可以得出两者对各子领域的关注度。(见下图)整体来看,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领域的划分,更加图学者与电大系统对研究子领域的关注度对比关注前三个子领域,尤其是“理论研究”。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后4个子领域,尤其是“远程教与学”。

其次,在研究主题的划分与关注度上,主要存在以下差异:研究主题划分差异。通过表1、表2中各研究主题的对比可以看出,科研课题对“远程教与学”和“学习支持服务”两个子领域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拓展,更加贴近实践探索的需要。如“远程教与学”中的“学科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习评价”,更加关注教学本身;“学习支持服务”中的“环境支持服务”、“校园文化”和“服务保障”,更加关注网络技术应用对学习支持服务的促进,以及服务有效性的提高。研究关注度差异。通过表1、表2中各研究主题所对应的学者数和课题数来看,学者数达到10(占学者领域划分总数的5.6%)以上的研究主题依次是交互支持服务、媒体技术应用、系统运营、产业和经济学、以及评估和认证。课题数达到15(占实践领域划分总数的5.4%)以上的研究主题依次是学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媒体技术开发、实践教学和学习者。前者关注远程教育领域普遍的研究内容,后者关注机构自身实践发展的研究需要。

四、远程教育领域研究内容框架构成及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探讨,笔者认为,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详细内容框架共由7大部分构成,如下:

1.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子领域主要包括3类(6个)研究主题。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的研究主题。包括哲学、历史、社会学、系统论等,鉴于文献综述中各学者对其重视程度,表2中将4者作为独立的研究主题。远程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包括远程教育的元研究、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远程教育的学科建设。包括远程教育的专业发展研究,远程教育的研究方法等。从数量对比来看,文献综述中有关理论研究的学者总数是36,占总数的20.3%;而科研课题中有关理论研究的课题总数是6,仅占总数的2.2%,两者相差近10倍。可见,学者对于理论研究十分关注,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关注应用研究。

2.系统建设与运作

系统建设与运作子领域主要包括5个研究主题。系统建设。主要关注系统的现状、功能、定位,以及如何增强系统的可进入性、可获得性,促进教育公平。系统运营。关注机构运行方面的计划、组织和管理,涉及政策法律,行政管理,学术事务管理以及教材发行、招生管理等。产业与经济学。涉及对系统运营的评估和成本效益管理,如科研生产力与影响力评估及其改进,此外还涉及系统内外的竞争与合作管理等。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关注远程教育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及其办学的体制、机制等,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非学历培训以及对终身教育、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等的探索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关注远程教育行业人才的专业化发展,队伍建设与团队协作等。

系统建设与运作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24.9%和23.1%,比例相当。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更加关注系统运营、产业与经济学。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发展战略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社区教育等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这可能是由于国内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在经费投入上往往有基础保障,因此对于系统运行效率、成本效益的关注较少。

3.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

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子领域主要包括4个研究主题。教学管理。关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管理方法、手段探索,以及教学督导等教学管理模式、机制的探索等。评估与认证。关注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如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探索评估测量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质量保证。主要关注对各类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学分互认。主要关注学分的认证、转换与积累,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互通等。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13%和6.9%,学者的整体关注度较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更加关注评估与认证,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加关注教学管理和学分互认。

4.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子领域主要包括3个研究主题。资源建设与管理。关注机构层面的资源建设、管理、应用与评价,包括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资源建设及其建设模式、资源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资源的应用、管理与评价等。课程设计与开发。主要涉及课程层面,包括课程论,课程设计、评价与修改,课程开发的技术手段,以及网络课程、文字教材、辅助教学资源、虚拟实验资源等的设计与开发。其他资源建设。这包括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应用,移动学习资源、社区学习资源等的建设。教学资源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7.9%和11.9%,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度较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和远程教育机构都关注课程设计与开发。

5.远程教与学

远程教与学子领域主要包括5个研究主题。远程的教。关注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交互策略、多媒体面授教学等,其中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某种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构建;关注新技术、新需求推动下的远程教学模式探索,如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E-Learning教学模式、M-Learning教育模式等。远程的学。关注学习模式构建,主要是基于某学习理论,探索提高交互性和主动学习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移动学习和虚拟学习等。学科教学。主要涉及具体学科的远程教学内容、方法、过程、交互、模式及其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鉴于学科教学相关科研课题数达51项,表2根据研究内容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研究主题。学习评价。主要关注课程层次的学习效果评价,关注的内容通常有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网络评价及评价管理等。远程教与学对应的学者数和科研课题数的比例分别是10.2%和29.2%,远程教育机构的关注度更高。从各研究主题对比来看,学者关注远程的教、远程的学,而远程教育机构更关注学科教学。

6.学习支持服务

第3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49-02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ZHOU Xuemei, HUANG Yunchao, SU Yan, XU Yuli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the Tumo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hods which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focusing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articl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科学研究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原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相反有后退的迹象。

1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扩招等原因,研究生数量剧增,但相应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如图书、培养经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为完成培养计划,导师们需指导更多学生,很多导师力不从心。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仅仅停留在1周数次课的讲授及期末的考试卷。此外,培养经费、学校与医院的图书、网络资源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研究生学习的需要,给研究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

1.2 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很少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

现代知识的更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生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授者,而且还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完善现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可见创新与探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研究生把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少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被动的学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导师的指导时间及精力有限有关,也反映了现在研究生学习的浮躁与粗浅。

1.3 研究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平台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载体,科研课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很少或没有承担科研课题,这样就不能对其学生进行系统而生动的科研指导,进而无法对其学生的科研能力给予培养。虽然有的研究生能够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做一些实验工作,但这不能构建起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他可能参加了好几个课题,但对科研的概念还很模糊,对课题设计、标书撰写、答辩准备、任务书签订这些程序不甚了解,更别提科研实践中的协调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加之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课题的机会很少,很难对一个课题有贯穿始终、全面系统的把握。

2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大多数研究生都要到临床医院接受实习培训、有的还要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生承担了科研课题中主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像收集材料、整理资料、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这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其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利用统计软件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训练,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2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掌握本领域国外最新动态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除了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外,研究生要积极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及各类资料,接触本专业的高频词汇,掌握扎实的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听、说能力。导师应尽量提供研究生与外国专家交流的机会,让研究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锻炼其听、说能力与交流能力。在听、说、读、写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研究生就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检索、阅读、查新一定数量的相关外文文献,了解从事研究内容的历史、现状、未来及与临床医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

2.3 独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是研究生将学到的知识分析整理并归纳升华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因此,要引导研究生在正式期刊上投稿。一次次的退稿、修改,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还能锻炼研究生的科研品质,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还能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能够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为以后其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4 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

研究生应尽早参加导师或他人主持的有关课题,完成导师交给的有关研究任务,这样就能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将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事实证明,科研课题已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因为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无力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提供专项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科研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研究生学到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为以后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科研情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都要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谷俊朝,马涛,王宇.如何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4):244-245.

[2]杨春梅.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三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24-126.

[3]马麟麟.七年制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85-186.

[4]顾越桦.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J].陕西教育,2009,(1):121.

[5]周蕴薇.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42-43.

[6]边杰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16-217.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问题与改进;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61-04

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有3586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方法、模式、特点和发展趋势,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改进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概念界定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2版)》中给教育科研管理下的定义是: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杜亚丽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教育科研管理者对教育科研人员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2]。程斯辉是这样描述教育科研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者与作为教育科研管理对象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互助、互相合作的活动。”[3]李倡平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管理者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现代管理方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有效地发挥人、财、物等诸多要素的效应,实现教育科研全部目标的过程[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调动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协调和服务,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它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如国家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如中小学、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还包括中观的,如省、市、区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

教育科研管理应该管什么?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作了归纳和梳理。张学军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分为教育科研的计划管理、组织管理、队伍管理、课题管理、制度管理和档案管理;[5]徐桐等认为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对科研目标的管理、对科研工作制度的管理、对科研队伍的管理、对实验过程的管理、对实验资料及科研成果的管理、和对科研档案的管理;[6]李倡平将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理解为管理的基本对象和任务,他认为教育科研的管理应该涵盖:编制科学学科发展规划与指南、对立项课题实施全过程管理、对科研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为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培训教育科研队伍,以及推广表彰科研成果[7]。

上述学者对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规划(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从立项到结题的管理)。

(三)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

教育科研管理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活动也有着特殊性。综合而言,教育科研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层次性。

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复杂性,面广量大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必须通过层次性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教育科研管理的层次性最终是要形成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的教育科研网络[8]。

2.服务性。

管理就是服务。教育科研工作涉及面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对研究项目和研究者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更需要为广大的中小学、幼儿园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帮助他们克服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和困难[9]。

3.激励性。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自发、自主的行为,并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教育科研的管理必须依靠激励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10]。

4.时代性。

教育科研的管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跟上教育科研发展的时代步伐,为教育科研工作服务[11]。

5.灵活性。

教育科研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使得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具有很高的灵活性[12]。教育科研的管理既需要一定的刚性的要求,例如一定的科研规范和标准,也需要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机械和僵化。管理的灵活性要求通过目标导向、宏观调控、激励诱导等方式协调教育科研的目标,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要求,实行弹性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除上述几个特点外,还有学者认为教育科研管理还具有教育性、创新性、渐进性和意识形态性等特点。

(四)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和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相比,教育科研的管理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关键问题,如重复低效、资源浪费等,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漏洞,更没有消弭。

程斯辉认为,当前的教育科研管理从方法和措施上看主要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教育科研项目评审的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够;二是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指导不够,导致一些研究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教育科研管理措施弹性、模糊性不够,存在着将教育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评鉴简单化的倾向;四是教育科研管理重利益沟通和短期效益的倾向严重[13]。何光辉和黎杰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急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科研发展步子缓慢,科研效用不大”[14]。

同样,赵传江对35所中小学的调研发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科研管理指导思想不明确、不端正;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常规管理不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的效益不高。他同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偏低,对教科研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评价标准导向不明;三是缺乏科研的环境和条件;四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差[15]。蔡荣在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目的不正确;研究课题选择的非科学性;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研究成果的表面性。其原因主要是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科研管理水平低下;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16]。

一些学者对教育科研流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进行了探讨,鄢琦和鄢佳程认为在课题中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中期管理重视不够、关注不高;二是缺乏课题中期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和要求;三是由于人员变动、时间因素,以及设备、手段和经费等原因造成的中期管理难度加大;四是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适应[17]。

可见,当前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体制、机制造成的问题,如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的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确、常规管理不健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二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措施的失当造成的问题,如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的漏洞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的立项审批等缺少民主公开、过程指导不力、教育科研效益不高等问题。

(五)关于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

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是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效益性原则,决定了教育科研管理必须注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而改进教育科研管理正是提高教育科研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对教育科研管理改进的研究主要针对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如对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等等。

1.对科研课题或项目评价和考核的改进

张廷亮、谢守祥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和评价缺乏自主管理的现状提出积分制管理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根据教育科研的特点,建立一套教育科研实施的指导性流程,用积分的办法对流程进行监控。“积分制管理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育科研的指导性和自我监控性。它为每位课题主持人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模式和思路。积分制的优越性体现在双向管理上,对管理者而言,它是过程管理的依据与标准;对课题主持人而言,它是课题主持人开展课题研究的向导,进行自我评价的准则。”[18]

陈英德针对教育科研“量化评价”的弊端,提出建立以“质”为主,兼顾数量的合理的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现有的评价方法[19]。

2.对过程管理和成果管理方法的改进。

鉴于目前教育科研实践中,很多学校和单位重视项目立项,对项目的实施及完成情况重视不够的问题,陈英德认为应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前期抓立项开题,中期抓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后期抓成果落实、鉴定和项目结题[20]。许海银、郝霞提出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按照“三、三、五”等级标准进行成果评价,同时注意“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成熟度的问题”、“对评价、鉴定人员的选择、推荐要严格要求”以及“在鉴定、评价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排除不相关因素”[21]。

3.对科研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的改进。

安永锋、任智强认为,在科研管理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转变管理人员传统的管理观念;注重在科研人员中培养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管理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应用项目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22]。

教育科研的档案管理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叶文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课题档案袋。“档案袋内必须有如下六方面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和制度;(2)课题研究学习材料;(3)课题实践课教案(含评课稿);(4)课题研究相关论文及案例(要求原创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凭证(含、获奖证书、数据报表等);(5)课题研究活动凭证(含课题研讨、展示活动的音像资料、活动报道等);(6)课题研究记载册。”[23]

林荣凑则从具体工作的层面,对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提出“实体分类法”的建议,他认为“为了增强教科研档案的适用性,中小学的教科研档案可采用“实体分类法”,即以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为标准分类。”[24]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宏观和微观管理的多,研究中观管理的少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宏观的教育科研管理以及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地方教育科研管理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这类中观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从事地方或区域教育科研管理的人员较少,这一层级的管理机构独立存在的时间较短,其地位、职能和工作范围尚无明确的规定;二是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微观层面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而言,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因此形成了“短板”。加强中观教育科研管理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研究管理理论的多,研究管理实践的少

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的研究,尤其是在教育科研管理的宏观研究方面,大都是从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一些理论围绕教育科研管理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或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内涵、特点加以补充和完善,基本上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即使是微观的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管理很多也是从逻辑和学理的角度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一些理论探讨,深入研究管理中具体实践的较少。尽管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但是教育科研管理,尤其是中观和微观的教育科研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完美地结合,促进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管理问题的多,研究如何改进管理的少

现有的文献中,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存在问题的较多,而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加以改进的研究较少。这是因为造成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学校(单位)往往原因各不相同,因而所提出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较为笼统和含糊,或者缺少普遍的适用性,也限制了管理改进研究的深化。要提高教育科研的管理效能必须重视管理的改进,这种改进既包括对原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摒弃、调整、补充),也包括对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目的是解决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所以,加强管理改进的研究也将是今后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研究单项业务改进的多,研究系统业务改进的少

现有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的管理业务的改进,如仅仅局限在课题管理、档案管理或成果管理等,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具体实践的系统的全面的改进的研究目前尚未发现。教育科研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和教育发展大环境相互适应,教育科研管理内部各组成部分也需要相互协调。单一的管理业务改进往往因为其他因素的牵制使得这种改进处处碰壁。所以对教育科研管理的改进还应注重从整体和系统出发,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要彻底解决目前困扰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制度、经费等根本性的要素入手,但是管理体制、机制、经费等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诸多限制的条件下针对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整体或系统的管理业务入手对教育科研管理进行改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2][11]杜亚丽.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06(03).

[3][13]程斯辉.关于教育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

[4][7]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5]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徐桐,张晓军,刘若智.加强教育科研管理 提高学校科研效益[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8][10][12]苏忱.试论普教科研管理的特点及一般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05).

[9]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何光辉,黎杰.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15]赵传江.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13).

[16]蔡荣.浅析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17]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6).

[18]张廷亮,谢守祥.教育科研课题积分制评价方法探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19][20]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21]许海银,郝霞.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22]安永锋,任智强.项目管理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

[23]叶文生.以课题档案袋管理办法引领教师做好课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

[24]林荣凑.怎样搞好中小学教科研档案建设[J].教学与管理,1999(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ZHU Xiao-hu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第5篇

关键词: 科学选题; 科研项目; 科研课题; 项目申报

中图分类号: R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21-02

科技计划项目是政府为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计划。是根据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政府财政的科技经费支持或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意见协调、引导,由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及相关的科技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工程中的重要技术问题,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选题在项目申报中的作用

科研选题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关键。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课题。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起点;又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关键;是科研人员实施课题研究前瞻性计划的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课题质量的重要措施。因为提出新的问题,要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它的可行性,从创新的角度去处理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新技术来实现,这本身就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申请科研课题,是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进行的重要工作。许多的科学研究项目,都是通过对各类研究课题进行申请,从而获得项目经费资助,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科学选题是争取项目立项、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与否的重要环节,它的依据是每年国家和地方项目申请指南,找准支持方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研究方向,拟定研究题目。因为拟定题目是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指导设计科研工作的主线,题目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成败,只有找准申请课题的切入点,科学选题才能获得经费支持,这就是科学选题的作用所在。

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计划研究领域,是重大项目实现;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研究专项来实施,研究专项由若干重大项目组成。通常采用课题制管理方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人员,最好是以产学研结合形式来承担科研课题。在立项过程中,采取专家评审遴选项目和按项目任务审核经费相结合,在专家评审保证项目研究工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同时,加强了预算编报和审核。

自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即从2001年起,国家的科研经费采取项目招标的方式进行投入,以推动科研机构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取得活力和动力,从此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是项目,而项目的取得靠申请,科研机构必须通过申请,来获得政府支持和市场支持,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清楚国家科研项目管理体系以及申报程序,认真作好每个环节的申报工作。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科技计划有着不同的侧重。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近年来政府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科技计划的投入经费也在大幅增长。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科技计划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国家的科技计划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政策引导类计划等。

1. 基础研究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如陕西省2007新一代铁路编组自动化项目;陕西省主导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项目。

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致力于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统筹高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如:由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及监测系统”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相关部门的专家验收。

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项目。如陕西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项目,陕西省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项目。

5. 政策引导类计划通过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辐射推广和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营造促进地方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

四、选题原则

1. 需要性原则: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根本任务,就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每年出台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和各省项目指南,都是按照国家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而制定的。如:陕西省2010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大专项其中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支持范围,(1)小麦、玉米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2)苹果、猕猴桃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3)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4)陕北红枣防裂增效技术研究与开发;(5)陕北山地经济林旱作丰产技术研究与示范,(6)陕北白绒山羊新品系选育及高效养殖技术示范等。均是陕西省农业生产重点支持范围,是农业技术发展需求。准确选题必须了解掌握“项目指南”等相关文件,力求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所列的选题范围。

2. 创新性原则:申报课题时必须坚持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立项尽量以前人或他人未曾研究过,或有研究尚未解决,或出现新问题需要解决,或原有技术的不能满足新需求要进一步提高为前提,研究的结果也应该是前人所不曾获得过的成就,这样,才能体现出研究的创新性,研究出的成果也才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

3. 先进性原则:申请科研课题要求起点高、选题新、方法先进、技术现代化。在这四点的基础上,要瞄准世界先进或世界领先水平,力争在科学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的在于试图发现新的现象,探讨新的规律,通过科学研究能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新的理论,在技术领域是具有先进性的,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国内空白,国际领先。

4. 科学性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主观臆想;要有独特见解,一般不能与科学规律相矛盾,具有实用性;具体反映申报者科研思路的清晰度和深刻性,所选课题要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不能过于分散。另外题目不宜过大,内容不宜过多,在有限的资助强度和资助期限内要能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如: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申报《陕西省主导产业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建设(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08ZDKG-33)》建设项目,申报很合理,已按时完成。

5. 可行性原则:每一类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研究周期,在选题时必须考虑到研究周期要符合要求,按期结题。有的课题研究周期太长,选题太大,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和先进性。因此选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有多年积累研究工作经验和知识沉淀,有近年研究结果和经验。其次需结合本人在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所掌握的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进展程度,认真构思和选择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可行性的课题。

五、熟悉科研项目类型

1. 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以观察事实基本理论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研究。特点:未知因素多,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对研究手段要求比较高。其成果以科学论文为主要形式,常成为普遍的原则、理论和定律。

2. 应用研究:是为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而采取新方法的研究,即把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物化为生产技术的可能。特点:研究周期一般较基础研究短,成功率比较高。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3. 开发研究:是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设计、流程和系统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方面的研究。特点:研究所需经费较多,并受生产或试用条件的制约。成果形式是专利、专有技术、原始样机等。

只有了解科研项目的类型,选题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做到科学选题,课题申报命中率才能相对较高。

六、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注意事项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历来重视科研项目的申请,项目获资助的情况常被上级管理部门视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在项目申报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项目选题、论证要体现“新"字

课题选题、论证是科研项目申报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选题、论证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判明情况、研究本课题有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选题、论证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立项。因此,选题、论证时必须花费大力气,立争以新内容、新观念赢人。

2. 使用材料要新

每一位申请者都需要对项目研究方向上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深入研究,要准确地把握该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在选题、论证过程中保证所参考和引用的观点、资料必须是最新的,在国际国内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3. 选择题目要新

研究人员要在参考研究观点和材料的基础之上,构思一个好的题目。项目的题目是项目的点睛之笔,是项目的灵魂、核心、主题,是项目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好的项目题目,应该是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的集中体现。因此,申请者在拟定题目时,要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易于理解。

4. 规范申报书填写

项目申报时必须填写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书是作为项目申报者与评审专家之间沟通的依据,要准确、全面地反映申报者的申报信息以及申报者对该项目基本内容和大体框架的理解.

5. 项目申请经费预算合理、详细

目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资助计划在申报过程中,都要求项目申报者对项目申请经费中支出的各项条款有明确的用途说明,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书经费的支出比例花销。因此,在项目申报时,一是要注意项目主管部门能给予的经费支持强度,申请金额不可过高;二是准确计算项目进行所需的各项费用,注意比例的划分,保证支出时不超过预算的15%为宜。

6. 及时上报

现在科研项目是在线申报。如2010年陕西省科技计划申报工作采用“陕西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单位按照拟申报项目类别,在陕西省科技厅网站下载相应的申报说明、项目申请书、申报表和申报软件。实现在线申报。

结束语:一项科研课题的选题是建立在研究者对相关学科或领域研究历史和现状的深刻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要求研究者了解和掌握相关研究技术最新水平。[4]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个特定研究领域,研究者对一个普遍期望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案的构建和预期科研成果的展现。要求科研行为达到设计的科学性、科研方法或技术的先进性、科研实施的可行性、科研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科研选题的准确性。应该说科学选题是一个具体科学研究的目标、方向、展望和灵魂体现。

参考文献:

[1] 赵醒村.科学选题是获得科研课题资助的重要环节[J].医学信息,2010(2):318-319.

[2] 焦向炜.浅谈科研选题在项目申报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9(3):161-163.

[3] 李幼玲,刘中国.浅谈医学科研选题及项目申报的方法[J].护理研究,2006(1):267-268.

[4] 陈灵犀.浅析基础研究的科学选题[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9(2):69-72.

第6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春国(1973-),男,河南上蔡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卢晓峰(1981-),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G0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81-02

当前,遥感已经或正在走向全面应用阶段。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业务化、产业化、精细化特征明显,但我国遥感应用水平还不高,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共同努力。[1]培养一大批经过系统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遥感科学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满足社会对地理遥感信息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

1998年教育部新增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后,我国GIS教育发展形势空前活跃。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GIS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案。[2-5]遥感系列课程(遥感物理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地学分析与应用)成为GIS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模块,说明GIS学科建设的负责人已认识到培养掌握遥感技术的GIS人才的重要性。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遥感过程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各种图像处理算法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各种生物物理参数和土地覆被/利用信息,可以为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式模型提供输入参数,在遥感技术应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GIS专业开设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围绕如何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笔者从革新课程体系、协同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革新遥感课程体系,突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地位

随着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很多专业开设了“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遥感基础、遥感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和遥感专题应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比较适合早期GIS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或选修遥感科学技术的某些专业,对于当前GIS专业遥感教学则存在明显缺点。主要问题是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数字图像处理在整个遥感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不足,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融合集成的一体化趋势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遥感业务日益普及的态势不相适应,与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要,不能满足对高素质地理遥感科技人才的需求。

我校GIS专业总结多年遥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革新了遥感课程体系,设置了“遥感概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应用分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等遥感相关课程,规划了遥感系列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遥感概论”要求学生掌握遥感及其应用的基本科学工程背景知识,重点内容是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遥感数据采集、传输和成像机理,从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波谱段介绍遥感信息的获取特点和技术发展,适当涉及大气遥感、海洋遥感等应用领域和典型案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要求学生掌握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地球资源有用信息的科学与技术。由于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众多,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推出,课程重点主要着眼于图像处理基本知识和遥感图像处理常用算法,对一些探索性、前沿性和跨学科的内容从原理上予以概括介绍,如图像亚像元分类、模糊分类和面向对象图像处理等等。“遥感应用分析”采用理论、方法和实例相结合,选择不同遥感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介绍,培养学生遥感专题分析技能,深化学生对于遥感科学技术应用现状和广阔前景的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图像处理技能,巩固和深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GIS遥感系列课程设置方案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单独设课,提升课程地位,加大课程学时,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很有益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有助于培养GIS专业学生采用图像分析方法解决遥感应用问题的能力,比较契合我国GIS专业本科教育遥感课程设置的发展态势。

二、培育遥感系列课程教学群体,分工协作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

GIS专业遥感系列课程设置要求具备一定规模的师资力量。遥感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强,研究方法不断补充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丰富。遥感系列课程的设置决定了课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内部联系。要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必须打破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惯常做法,加强与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协调和交流。培育组建了承担遥感系列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群体。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课程建设,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课程教学组成员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协同规划各课程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和学时分布,课程内容更加先进,课程结构更加协调,教学方法更加有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实践教学得以充实,教学科研联系更加密切。遥感课程教学组的建立和协作对提高“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质量起了明显的作用。

三、汇聚国内外优秀教材成果,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6]教学中适度引进世界著名高校的名牌课程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7]遥感课程教学组重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建设,收集了国内近些年出版的如戴昌达、章孝灿、汤国安、韦玉春、朱述龙等编写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材教参,注意引用吸收国外著名高校的遥感图像处理相关教材教参,参考了John R. Jensen、John A. Richards、Robert A. Schowengerdt、Jay Gao、John R. Schott、Brandt Tso等人的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著作,认真研讨不同教材特点及其开课对象,针对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方法多样、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学时,按照系统性和前瞻性结合、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要求,制订了教学主体内容。课程内容分为11个部分:图像基本知识、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与数据特征、遥感图像辐射校正、遥感图像几何变换与校正、遥感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变换、遥感图像分割、遥感图像融合、遥感图像分类、数字变化检测、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注意了与“遥感概论”、“遥感应用分析”等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对于与“遥感概论”课程有重叠的内容只做简单回顾,如遥感成像过程、机理与数据特征,以少数典型应用案例揭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在遥感应用分析中的作用和地位;避免与先开课程内容重复,为后续课程做适度铺垫。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多样,课程重点介绍常用算法,使学生能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原理,夯实基础。对一些发展中的、前沿性的算法着重介绍算法的思想和原理,教导学生注重算法但不应局限于具体算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学中适当区分遥感数字图像系统处理和应用处理的差别。

四、重视实践教学,多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提升科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课程体系设置、实验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室开放项目、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从课程设置体系上,“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单独设课,紧密联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附设6个单元的基础验证性课堂实验(见表1),增强学生对各种遥感图像处理算法及其效果的感性认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结合“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和“遥感应用分析”课程知识,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6个模块,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

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提供实践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实验室开放,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在实验室开放基金平台支持下,设计了一些探索研究型实验课题,鼓励学生组团选择实验课题、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撰写实验论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在实施学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年度,遥感课程组每年设计几个遥感应用分析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并从科研课题中提炼一些问题作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课题,检验了专业知识,培养了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遥感课程教学组围绕GIS专业“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有不少GIS学生积极参与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每年GIS专业有近1/3的学生选择与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应用分析有关的毕业设计题目。人才培养是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师资、设备、教学等一系列软硬件教学条件上予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56.

[2]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4):1-7.

[3]钱乐祥.GIS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95-98.

[4]谈树成,刘恒,夏既胜,等.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7-50.

[5]李天文,王林刚,李庚泽,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3-5.

第7篇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 研究生 创新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3] 巩守柳.山东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2-24.

第8篇

摘要 在对建立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科技信息图片档案保存的主要形式,对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利用效率的若干具体措施。给提高科技图片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尽量发挥出其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科技图片档案;科研工作;信息档案;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07-02

0 引言

科技图片档案是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相关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价值的,以具体影像为反映方式的一种对历史的记录。科技图片档案与其他类型的档案相比,具有明显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等特点,受到了用户的广泛欢迎。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数字图片进入到了科研工作、教学以及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因此,在认识到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如何对这些图片信息加以高效的应用成为了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1 建立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必要性

1.1 便于对传统纸质档案的保管

由于纸质档案在保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传统照片的特殊性,导致其色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褪色、渗化、或者是消失的现象。同时,在一些环境条件下还会出现霉变或者是腐蚀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图片的增加,其占用的空间也不容小视,且不同图片需要不同的存放位置,查找起来也不够方便、快捷。

1.2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图片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而在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数码摄影技术也导致了海量电子图片的产生,而且电子图片档案的形成不需要冲印手段,而只需要特定的设备将之直接传输给计算机,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对应的处理就能够形成大量的电子图片。同时,利用计算机的刻录技术还可以将各种电子图片档案制作成为各种光盘,或者是其他计算机的硬盘上,然后通过网络技术形成和实现网上共享。这时,建立起一个针对电子图片的科技图片档案就显得尤为必要。

2 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 科技图片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档案中的科技图片信息在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其和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同步性与协调性,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与协同发展的作用,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体现。

2.1.1 科技图片在科研课题开题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科研课题的开展,首先应该对国内外就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等进行详细的调研。这样可以对需要研究的课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予以明确,并制定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所需的其他基本条件,诸如研究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同时,还要对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确定,预设好对应的进度,对将来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预测。

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需要对之进行实时的保存,而采用电子图片的保存方式越来越被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所接受。而且,一项科研课题的开展需要相关部门的论证和支持,这就需要准备对应的材料,这就需要将准备的科研信息备齐,有效的避免了科研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

2.1.2 科技图片在科研工作研究阶段中的作用

在进行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同时还有大量的计算过程的记录等。而计算过程中整个科研工作的核心和最原始的数据,尤其是在试验的过程中,要通过试验来记录最直接的数据,而不是采用间接换算的方法来获得间接数据,这样有效的避免了换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同时还便于以后的结果校验。而科技图片是一种直接而快速的保存方式。

2.1.3 科技图片在科研工作收尾以及成果鉴定阶段的作用

当科研工作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时,就需要将各项试验数据、相关资料和计算过程和结果都采用报告或者是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最后将其归档管理。而在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时,需要准备对应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果验证报告以及备查报告等,在准备过程中要确保报告的完整性。而采用科技图片的保存方式可以很好的确保这些资料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图片浏览设备的快速发展滞后,采用图片来保存科研工作成果的方式成为了人们的重要选择。

2.2 科技图片信息档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价值

2.2.1 给科研工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科研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所完成的科技论文、研究报告以及各种数据、图片资料等都是其在大量的查阅资料之后,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学术创新,是针对某个阶段的科研工作所进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常而言,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通过对科技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之后才能够对所研究的课题的分布情况以及发展趋势等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使得之后的科研工作者不会进行重复性的劳动,给后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详细的研究基础。

2.2.2 给科研工作提供了翔实的科技信息

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这样才能形成最终的知识产品,才能够给科研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在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资讯和科技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各种科研成果和资料的数量及其巨大、分布性广、专业性强,不利于科研人员直接进行搜索和使用。这时,利用科技图片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将这些信息翔实的展现在科研工作者面前,最大限度的给科研工作提供了对应的借鉴以及查询。

第9篇

【摘要】企业类科研院所对科研经费实行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科研经费内部控制,使得企业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并有效促进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政府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科研经费紧张、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一直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及判断课题经费使用的准确性,一直是个大问题。为此,就如何加强课题经费的管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经费来源的多样化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加强,科研经费来源趋于多元化,经费数额也大幅上升,已成为科研院所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强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全力争取科研课题,而对正确使用科研经费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科研经费从根本上讲是国家财产,理应遵守国家财经纪律的要求,用活用好科研经费对科研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防止经费滥用,减少不必要开支,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增强政府对科研事业的管理能力。 避免形成了“重争取,轻管理”,形成促进科研院所可持续科研的意义。

二、 经费管理的合理化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对项目研发的立项审批、研发实施、中期检查、经费管理等实行全过程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贯穿科研课题(项目)的全过程,尤其在研发实施阶段,从立项审批阶段的预算,到为实现课题(项目)目标而开展的各种项目活动实际发生的成本开销,直至课题(项目)完成结题验收经费决算,课题(项目)经费管理应达到多赢格局。对科研课题(项目)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学术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的绩效评价。

三、 经费制度的完善化

在课题(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课题(项目)承担单位应对课题进展情况及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定期检查,使课题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1) 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经费开支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有专职财务人员负责课题经费的财务管理,做到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设立课题(项目)经费开支明细账,用于财务人员记录该课题经费实际开支情况,便于课题(项目)组掌握开支状况,也是作为课题(项目)验收检查依据。

(2) 企业科研经费的使用必须遵守内部控制文件的各项规定,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等原始票据,严格审批手续。审批经费开支应按有关规定,做到既有有关负责人审批,又有经办人得签章,使每一笔开支均有完整审批签章手续。

(3) 课题(项目)经费分户管理。课题经费一到账户,及时按课题(项目)名称,科室负责人建立账户,有利科室、课题负责人了解经费开支情况。

四、 科研课题(项目)经费研发实施阶段的管理

科研项目的研发实施阶段,主要是指科研课题(项目)立项后组织实施直至科研成果验收前这一阶段。此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的重点和核心。这一阶段包括科研课题(项目)的开展和控制两个方面。课题(项目)立项后,课题(项目)负责人就要按照课题(项目)任务书确定的时间、步骤、技术路线等内容组织实施。此阶段,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繁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提供课题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对项目的各种支持条件,对所依托的项目或子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对其一切经费开支进行监督,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审批大型仪器设备支出、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支出、管理费用支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是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反馈于监督检查机制,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反馈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一)、课题预算申报的准备工作

1.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组应认真研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以及《财政部 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等文件,认真把握支撑计划经费管理相关规定。

2.预算申报书应由课题组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共同编制,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要为课题预算编制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

(二)、课题预算申报书的编报原则

1.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任务需要,据实列支各项经费支出。预算申报中,除间接费用需按照规定的比例核定外,其他科目均无比例要求。

2.预算编制要坚持三性原则,即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目标相关性原则:课题预算应以任务目标为依据,课题预算的总量和内部支出结构要符合任务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项目预算总体目标的完成。

政策相符性原则:课题预算应符合国家财经政策和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经费支出符合支撑计划定位和支撑计划专项经费支持方向,符合有关财经政策法规要求。

经济合理性原则: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开发活动的状况及我国国情,经费预算应与同类科研活动的支出水平相匹配,单位要充分利用单位现有资源条件,在考虑创新风险和不影响项目任务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课题预算书中各科目列支内容

1.关于直接费用

直接费用是指在项目(课题)实施过程(包括研究、试验试制等阶段)中发生的与之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费用等。各科目具体支出范围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其中,劳务费预算没有比例限制,课题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课题的全时工作时间,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编制;专家咨询费预算应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据实编制;设备费预算编制中应当注意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以及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确有必要购买的,单位应当对拟购置设备的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以及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等进行单独说明。

2.关于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在组织实施课题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间接费用使用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计算并实行总额控制,按照不超过课题经费中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如下:

500万元及以下部分不超过20%;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3%;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不超过10%;

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间接费用按课题统一核定,由课题承担单位和课题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研究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课题预算中明确。

3.具体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时要依据前期论证确定的课题经费额度,合理地测算课题各开支科目的需求。按照目前的间接费用核定办法,在具体编制过程中,可以先根据课题任务需要,确定设备购置费支出,在预算申报系统中填列设备购置费支出后,预算申报系统将自动提示课题间接费用上限,课题承担单位在不超过间接费用上限的前提下,据实测算填报课题间接费用及其余预算科目。

第10篇

【Abstract】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leading position in technology, enterprises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besides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they also use social technology resources to finish their research on purpose. In the implement process of the whole research, kinds of business contract mode appeared. In this process, the R&D institute gradually form the business mode wi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 technology service. This paper combed the contract modes that R&D institute involved, and analyzed the sele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ntr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identiality and other contract issues in advice.

【P键词】科研;合同;知识产权;保密

【Keywords】 technology research; contr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identiality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70-04

1 背景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保持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在加强科研单位的建设和研究经费投入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与外部科研单位的合作。从近几年总的科研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科研经费、数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增长。随着科研任务及外委联合的种类越来越多,科研单位的合同模式及呈现的商务问题也更加复杂化,就承担的任务书有国家级、企业级两个类别;研究过程中与外部单位的商务关系上又有联合、委托等方式;在进行成果转化时又有技术服务、技术使用许可等模式。论文就任务书模式、技术开发类模式、技术服务/咨询类模式以及技术转让类模式四种模式进行探讨。

2 商务模式

科研单位的商务模式大体分为研究开发类和成果转化类两大类,其中研究开发类主要是指科研单位通过企业内部立项或者承揽外部科研任务,通过科研单位自身力量或者联合社会力量进行技术或者产品的研究开发;以科研项目及经费来源进行划分,研究开发类又可分为国家来源(含国家各部委的课题)和企业来源。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企业,项目的承揽以任务书形式存在;与相关部门签订任务书后,就项目具体执行时,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社会上其他单位的优势,部分项目会以外委研发或者联合研发两种商务模式执行。成果转化类指在科研单位经过技术开发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的能力或者成果,在进行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效益形成的成果转化类。成果转化类主要由技术服务类及技术转让类模式。

2.1 任务书模式

任务书模式,分为国家级和企业级。在国家级的任务书中有牵头方和承担子课题任务的参研方两种情形。在企业级的任务书中,科研单位作为内部或者关联单位,大都以牵头方承揽科研项目。

①国家级课题任务书。该类任务书一般为国家纵向科研项目合同。该类合同主体一般包括三方当事人:

一是项目委托方,即科研计划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包括分管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的国家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二是项目承担人,即主持和负责项目研究的个人或单位(当项目承担人为单位时,有时把该单位的行政主管机关作为一方当事人);

三是项目依托单位(含协作单位),即项目承担人、参与人的人事关系所属单位[1]。

此类任务书具有行政契约和民事契约的双重属性。所谓行政契约性,指科研单位享受国家级有关主管部门拨款资助,完成项目开发后将成果交给国家的过程符合行政合同形式特征,合同主体方有一方是行政主体,项目目标的设置中体现了国家的行政目的。所谓民法契约性,指在该类合同是科技法规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科研项目有关行为双方为实现预期科研目标、明确双方权责关系的契约。国家级任务书模式由于合同的主体较为特殊,其有关科研费用的数额、分类及使用,成果的评价及验收、研究成果的归属和管理利用等内容不得自主协商[2]。

②企业级课题任务书。任务书主体为科研单位的上级公司科技部门和承担科研任务的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在企业内部是科研课题的主要实施单位,而科研单位在与上级集团签订任务书过程中,体现的是科研课题管理部门和执行部门之间的公司行政管理关系,任务书中主要就科研课题的目标和内容、验收和考核目标、计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经费和人员等进行约定,而在合同商务条款设置上则比较弱化。

因为科研项目的实际管理需要、合同主体的性质及合同主体间的关系,在形成任务书时,任务书模式较民事合同,具有以下特点:具有不完全契约性,任务书相对缺少“监督”、“责任”条款;具有一定风险性,任务书的客体是特定的研究任务,而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结果是难以预先确定的,相比存在较高的研究失败的风险。

2.2 技术开发合同模式

技术开发合同主要指一方为一定的科研目的与其他科研资源签订的合同。包括技术委托开发合同及合作开发合同两种。合同客体是尚不存在的、有待开发的技术成果。合同主体一般为两家科研单位。根据《技术合同认定规则》,技术开发合同的认定条件为:

①合同标的为尚未掌握的技术方案;

②合同当事人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目标;

③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

科研技术委托开发合同指委托方委托受托方就委托方确定的研究开发目标、内容所订立的合同。合同主体为委托方和受托方两方。根据《合同法》,委托方的主要义务是:

①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

②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技术资料、原始数据并完成协作事项;

③按照约定接受研究开发成果。

受托方的主要义务是:

①制定和实施研究开发计划;

②合理使用研究开发经费;

③按期完成研究开发工作,交付研究开发成果,提供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委托方掌握研究开发成果。

科研技术合作开发合同指合同双方就新科研、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共同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合作开发各方的主要义务是:

①按照合同约定进行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及技术投入;

②按照合同约定的分工进行研究开发工作;

③与其他各方协作配合;

④技术保密;

⑤知识产权。

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各方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及分工;各方应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合作开发各方中,任何一方违反合同,造成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或者失败的,应当向另一方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

与任务书模式类似,技术开发合同,由于合同客体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成熟的、有待开发的技术,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2.3 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模式

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主要用于科研/技术单位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咨询的情形。合同的课题为可以基于成熟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合同主体分为委托方和受托方,科研/技术单位一般作为受托方,向委托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报酬。

2.3.1 技术服务合同

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技术服务合同认定条件为:

①合同标的是解决特定技术问题;

②履行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工作;

③履行过程中不涉及专有技术/技术秘密成果或专利的权属问题;

④成果满足约定的具体要求。

2.3.2 技术咨询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与技术服务合同类似,指委托方就特定技术项目提供技术预测、可行性论证、分析评价、专题技术调查报告等委托受托方的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技术咨询合同的认定条件为:

①技术咨询合同是在一定技术领域内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②技g咨询合同的目的为委托方在决策时需要受托方进行科学化的建议、意见和方案,以供决策参考;

③特殊的风险责任承担原则,受托方不承担因实施咨询报告而造成的风险损失责任。

2.4 技术转让合同模式

技术转让合同是指当事人之间就专利转让、专利实施许可、专有技术/技术秘密转让以及专有技术/技术秘密实施许可所订立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技术转让合同的主要特点为:

①转让方或者实施许可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掌握了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一般为合同的标的;

②合同标的可以形成一项工艺、产品或者材料的技术方案,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

③当事人对知识产权有明确的权属约定;

④当事人对费用有明确约定。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技术转让合同不单仅仅提供技术或者专利的转让,在转让时还会包括一定的技术服务内容,所以在有些技术转让合同中会融合部分技术服务的内容。

3 科研单位实操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1 选择正确的合同类型

正确的合同类型能有效的趋利避害,降低风险。任务书类型,多为向国家相关部门和关联企业相关部门进行承揽科研课题时使用,承揽前均有课题申请、立项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科研目标、实施技术及资金投入等进行论证,除此之外的商务情况均不适合使用任务书模式,因为任务书中合同条款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在科研技术开发过程中需要社会上其他研究资源或者承揽技术项目时,应根据合同的标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技术风险等因素进行区分是用委托/联合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咨询合同。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作为委托方进行合同模式选择时,应根据合同标的情况进行辨别,如果为成熟技术则应为技术服务,如果为专项研究则为技术咨询,如果为不成熟技术则应为技术开发合同。作为受托方时,应对己方的技术情况和工作性质进行甄别,是咨询类、服务类、开发类或者转让类,如果将转让合同签订为开发合同的情况较多,从而导致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损失;或将不成熟的技术签成转让合同,导致巨大的技术风险。

3.2 知识产权相关事项

由于技术开发或者科研的性质,在合同中知识产权问题权尤为重要。 知识产权问题一般有三个方面的约定。

①关于第三方知识产权的约定。在技术合同执行过程中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合法利用第三方知识产权,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应由侵犯方负全责并赔偿因此而造成的另一方的损失。

②关于知识产权的归属约定。一般在合同执行前,各方的知识产权应归各方所有。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合同标的开发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在合同中应有明确约定,涉及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发明创造和专利问题、专利申请及维护问题、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根据不同的合同模式、合同双方谈判结果和投资情况而确定。如果为合作开发合同,双方应相互通报发明创造情况,知识产权应为共有,不得单方申请专利或实施专利,且按照双方的权益比例来支付专利申请及维护费用,而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原则上应与知识产权权属比例相一致。

③专利或成果的后续改进的约定。后续改进是指在合同有效期内一方或双方对合同标的的专利技术或者技术秘密成果所作的改良和革新。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的规定,技术转让合同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合同标的的专利技术或者技术秘密成果进行后续改进后的产权归属,凡未约定的且无法确定的,后续改进技术成果的权属归改进一方。互惠使用后续改进的技术,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或另行订立合同。

3.3 保密相关事项

在关系到技术方面的合同中对保密均有强烈要求。在任务书模式中,特别是国家级任务书对保密是强制性要求;而在企业或者科研单位之间的技术合同,无论是从科研单位的积累成果还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出发均对保密有着强烈需求。根据技术合同的性质,应对保密进行约定。如在联合研发合同中,合同双方在合同中应就合作获得的数据、研发结果、样品及其他需要保密事项列出清单,并要明确约定保密期限、保密范围、泄密责任、处理方式等内容。

在合同中保密相关事项主要有保密对象或者保密内容、保密要求、保密期限、保密义务和责任以及保密的违约约定。保密的事项的合理设定能够有效的保护合同方的各项利益。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 产学研一体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04

“因煤而生,依煤而长”坚持以“大矿业”为办学特色,立足煤炭行业,为我国工业发展输送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黑龙江科技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理念,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以矿业为特色的高校,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大学。针对大矿业特色的背景,我校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产学研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它是通过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发与工程实践的统一。美国在产学研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是美国政府对该模式的积极引领和大力支持,对产学研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二是在美国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两者共同提出科研课题,其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三是美国在产学研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强调产学研三者的合作研究。在日本政府的鼓励下,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日本类似,也是由政府推动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工业和贸易部发表的《英国的国家创新系统》报告,有利的推动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的储存、转移和流动。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教育界正式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与国外相比,尤其是美国,我国的产学研联合模式还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我国在产学研联合模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产学研联合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使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有机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其次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育造成了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技术的思想;再就是我国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对技术革新的兴趣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我校针对目前材料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坚持教育革新,坚持“大矿业”特色内涵,实施产学研培养模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迎接新的科技挑战的要求,也是产业部门或企业、学研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

2 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术型培养、理论研究多

学术型研究生是普通硕士教育,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目前材料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培养为主,理论研究过多但达不到深精广,在指导生产实践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运用于工程实践。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调整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2.2 实验室研究过多,脱离生产实际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材料类硕士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局限于实验室当中,由于实验室条件与实际工业生产条件具有很大差距,渚多影响结果和理论的因素很难得到控制,或者说实验室中研究的适用范围很难与工程实践相匹配相适应。有些实验室能够实现的工艺或方法,在具体应用到生产时,往往难以批量生产或难以实现,甚至无法应用。

2.3 教师基金项目和自拟项目多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等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国家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下达科研任务,教师必须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这样的行政科技体制使科研成果在面向市场时出现了严重的低效、无效的弊端。自拟项目多数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其中大部分与生产实际脱离,无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2.4 硕士研究生现场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普遍差

在当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下,材料类硕士研究生过多的实验室研究和脱离生产实际的理论研究,导致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到生产现场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差。因此,提高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解决好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在教育培养革新中需要重点抓住的根基所在。

3 材料类硕士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针对当前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渚多问题,围绕黑龙江科技大学“大矿业”特色的背景和内涵,探讨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材料类硕士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3.1 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

学校作为学习与理论研究基地,产业部门或企业作为实践和工程技术应用的场所,建立能够培养材料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学校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培养专业基本功;然后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具有应用价值或产业化开发前景的课题进行研究。

3.2 校企共同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1985年美国在NSF的规划和资助下,在高校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1987年日本开始设立共同研究中心,高校和企业共同投资设置项目。在我国,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具有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的工程研发机构。我校针对材料类研究生培养特点,提出了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的培养项目。

3.3 校企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

硕士研究生导师通过与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申报国家科研课题,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为增强国家级科研立项能力,培养专门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材料类硕士研究生有必要与相关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

3.4 建立科技周区

建立科技园区培养材料类硕士研究生是一种既高效,又能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模式。政府作为高校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在给予大力支持和有效投资的情况下,具备能力的相关产业部门或企业把从事高新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大学周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组建科技园区。

4 实际效果

黑龙江省是石墨资源大省,石墨矿石总储量占世界60%。根据黑龙江省矿业资源发展需求,我校对材料类硕士研究生采取了以下做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修订了材料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上增加了石墨深加工课程。二是与鹤岗萝北县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生产基地。三是与黑龙江省科技厅建立了石墨深加工研发中心,与黑龙江省教育厅建立了石墨综合价格和利用工程中心。四是与黑龙江鸡西市和鹤岗企业联合申报了石墨提纯、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无硫膨胀石墨技术和石墨复合材料等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项目。这些都为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培养高层次创新能力强的材料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国刚.突出大矿业特色实现办学大作为Ⅲ.中国高等教育,2009,(11):58-60.

【2】宋有,于成学.在彰显办学特色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I】.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54―57.

【3】赵巍,刘苹,赵聪.中美两国产学研模式比较研究【I】.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1-123.

【4】熊文杰.从国外产学研模式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形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190-192.

【5】张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浅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1.

第12篇

关键词:科研机构 经济责任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70-02

科研机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部门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所在科研机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其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重大,审计结论直接影响到单位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科研机构的发展前途问题,所以在对待经济责任审计的结论上,审计部门和被审单位双方通常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接受委托,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方法进行审查分析的经济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经济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核算的合规性以及重大投资决策和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等。

(一)指导原则:“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

2、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才能查政领导干部有无违法违纪等问题。

3、审计评价和责任追究侧重于领导干部本人,而不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3、经济责任审计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

4、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有效保证。

二、科研机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科研机构一般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的单位。科研机构通常具有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及科技试验场所。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过分墨守陈规将不利于科研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对科研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常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科研课题经费管理方面

科研课题经费是科研机构持续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科技项目经费,上级主管部门核拨的科技项目经费,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协作费,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费等。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科研机构课题经费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经费使用在课题之间相互调整,没有完全按照实际情况计入相关课题项目,一般是根据课题结题需要事后进行调整账务处理,财务核算不清晰。

2、人员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通常超过相关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实际列支人员费,以便缓解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

3、管理费用的实际支出超过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单位根据实际核算需要分摊公共费用计入课题项目经费。

4、除国家及相关部门要求第三方出具课题经费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报告的课题外,课题经费决算数据通常是按科研任务书的预算数填制,实际财务发生的数据与科研项目决算报表数据基本不一致。

5、科研课题结题后不及时清理结余课题经费,截留或直接继续使用结余课题经费。

针对上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通常可能给出以下各种合隋合理但不合法合规的原因:

1、由于课题经费管理规定的种种支出限制,拥有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组为了完成好一些国家项目的经费决算,满足专项经费的审计要求,只能将部分开支在企业课题、国家或地方政府课题之间互相调整,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

2、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人员经费开支范围太小、标准太低。当前国家对科研机构基本科研经费拨款不足,科研机构可以宏观调控的资金比较有限,为了长远发展,科研机构被迫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以各种形式超范围超标准列支人员经费。

3、课题经费中管理费支出比例的规定太低,不能满足科研项目本身的实际需求。管理费中包括了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国家对科研机构基本运行费拨款原本就不足,如果按规定比例支出管理费无法满足科研课题核算的实际要求。

4、科研项目决算数据与财务数据不符,主要是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在下达科研项目申报指南时对科研经费总额、管理费、人员经费等进行了限制,如果项目申请不按申报指南编制预算将无法获得科研经费。所以最初的经费预算就没有按实际需求编制,而是按申报指南编制,决算数据也就只能“将错就错”了。

5、课题结题后结余经费不及时结账,或将已结题的剩余经费转入其他课题使用,是为了使科研人员在研究探索前期工作时有启动经费支撑。也便于能够顺利申请到新的研究项目,达到促进科研课题组及科研机构长期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对外投资管理方面

科研机构对外投资是单位依法用自身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向其他单位进行的投资。对外投资是科研机构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之一。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以下问题:

1、科研机构对外投资的货币资金来源不清晰。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评估价值过大。

2、“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严重失实。“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可靠,是决定对外投资成败的关键。

3、投资决策存在“拍脑袋”现象。缺少管理层共同决定的书面依据及相关部门审批的证明。

4、对外投资未列入单位的资产总额。审计中发现部分单位的对外投资记入“科研成本”、“其他应收款”、“合同预收款”中,未按规定记入“对外投资”会计科目中,不能反映单位真实的对外投资和资产组成情况。

5、项目投资后的管理不到位。能够给单位带来收益的投资项目较少,投资项目亏损较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

6、存在各种舞弊现象。审计中发现科研机构对外投资项目中存在隐匿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体外循环、小集体占有投资收益、设立小金库、改制时低估资产等种种舞弊现象。

科研机构对外投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主

要方面:

1、科研机构对外投资的决策和审批制度不完善,对外投资不谨慎,随意性较大。项目论证不充分,决策程序不规范,缺乏监督。存在感情投资、关系投资的现象。

2、单位对投资项目疏于管理,存在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对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重视不够,未建立投资项目后期跟踪管理监督机制。

3、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在单位全资或控股的投资项目中,由于单位派出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不懂市场行情及市场运作,导致经营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投资项目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亏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经营者责任心不强。多数单位未对全资或控股的投资项且规定实现销售额、上缴利润等具体经营指标和严格的奖惩制度,单位选派的实际经营管理者工作无压力,经营责任心不强。

5、科研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审计,或是有相关内部审计部门但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只是走形式。

(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方面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科研机构基本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科研单位建设项目不断增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也较为广泛,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筹资金不到位或挤占其他资金;二是随意变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三是基建投资效益不高或建设质量不理想;四是基建项目日常管理不规范。

被审计单位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上述审计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

1、科研机构本身宏观调控资金能力有限,而在基建项目立项时国家或有关部门要求单位自身有一定额度或比例的自筹资金,单位只能先按相关规定争取先立项,以便能够进行基本建设,改善科研条件,项目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再减少投资规模。

2、基建行业是众所周知的高风险行业,不合理现象防不胜防。如果中标单位将项目转包或分包,从中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真正承接建设任务的施工单位利润就会受到影响,只能通过降低建设工程质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样必然会影响项目投资效益和建设质量。

3、科研机构自身很少拥有专业的基建管理人才,通常是边建设边提高,通过基建项目慢慢培养人才,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三、科研机构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矛盾分析

(一)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双方存在的矛盾

审计部门通常为了规避审计风险要详细披露审计中发现的所有问题,而被审计单位则以客观情况、法规制度未能更新等原因对审计结论不服,并让审计组拿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意见。双方由于立场的不同,必然存在矛盾。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产生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1、国家或主管理部门的法规或管理制度未及时更新,不能完全适应科研机构持续发展要求,而审计的依据又离不开这些尚未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

2、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定位不准确,将审计主要定位在监督管理、维护纪律等方面,而忽略了要进一步完善单位内部,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等方面。

3、被审计单位不能谦虚接受审计意见,本位主义思想作祟。

(二)如何缓解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的矛盾

通过审计,审计部门如何才能客观公正、有效地说服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如何才能正确对待审计结论所作的评价,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自身科技研发活动和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解决了这些问题,双方的矛盾才能得到缓解。

1、高度重视,积极对待。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单位领导是否继任及被审计单位的荣誉等问题,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或多或少存在对审计评价的立场矛盾。审计部门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必须认真组织强有力的审计队伍,让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丰富管理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工作人员从事审计工作;审计据必须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审计结论必须有足够的法律、法规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经济行为和管理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披露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问题。

同时,被审计单位则希望审计部门尽量少披露问题,避免抹杀单位员工辛苦创立的业绩,影响领导前途或单位声誉。被审计单位要摒弃本位主义思想,虚心接受审计意见,充分认识到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保护单位自身利益;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研究审计报告,对报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充分认识到现实工作中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要统一思想,审计结论事关整个单位的发展,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正确宣传和积极引导。

2、举一反三,增强内控。单位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没有对制度执行情况建立监督机制等是造成审计所发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审计只是一种督促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单位业务活动是否真正做到了遵纪守法、科学管理、高效运行还是取决于单位本身。因此,单位应该将审计评价作为一个案例,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充分沟通,换位思考。由于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立场不同,对审计的认识存在差异,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做法也存在不同观点,所以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所作的评价要反复沟通,避免双方矛盾激化。一方面被审计单位要充分尊重审计组的意见和评价,对有疑问的方面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同时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依据,同时还要站在审计方的立场进行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是审计组成员,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审计组也要对审计意见和评价反复推敲,对所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评价必须有充足的政策依据。要经得起质疑,同时针对被审计单位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也要换位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是被审计单位。能否接受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评价,如何让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评价能更公正和更具说服力。只要双方能相互理解,充分交流,就容易达到审计的职能和目的。

4、抓大放小,促进发展。科研机构在开展科研业务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是正常现象,如果单位领导层没有创新意识,过于谨小慎微,怕犯错误,对单位的持续发展肯定是不利的。针对科研机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审计部门应从高起点来审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应对单位遵守各项法律、单位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单位决策层、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和服务能力、单位各个层面对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的力度及防腐拒变等主要方面进行监督,重点提出有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体现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审计中出现的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审计部门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应当能够同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使被审计单位心悦诚服,达到真正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并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5、提高认识,加强整改。单位领导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再次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对与单位业务关联性大的条款要特别重视,反复学习研究,找出导致审计发现问题的原因和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有效措施,要反复思考和探索,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6、客观总结,群策群力。对于审计中发现的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且由于客观原因难以整改的问题,如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合理、管理费规定比例太低、用科研经费发放人员费用、自筹基建经费不到位等问题,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应客观地向国家及相关部门反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科研机构持续健康发展,为“科技兴国”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巩固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林仕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2)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8

第13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正江(1982-),男,江西乐平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郑崇伟(1951-),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温州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2jg51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53-02

一、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

“自动控制原理”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本科生后续课程及研究生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特点是内容丰富且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且信息量大,很多概念较抽象,习题类型较多且难度较大。该课程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习难度,大部分学生感到难学,教师也感觉比较难教。[3,4]如果沿用传统的课堂填鸭式讲授与验证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难以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传授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5-7]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化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教育形式下,迫切需要建立包括理论授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与科研教学在内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并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方法上,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新模式,促进互助型主动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8]

近年来,控制理论在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复杂系统的控制及控制与优化一体化等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9]如果沿用以前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讲授,则不能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这就要求对控制学科的发展有较好的把握,在讲课过程中应选取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理论与新技术介绍给学生,保持本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浙江省一所地方性院校,位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市,学校的本科生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我校生源主要来自于浙江省各地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一般都选在浙江省内尤其在温州市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作。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相对集中在电力电子、电子装备与系统集成、家电、智能建筑等行业工作。这些行业急需大量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敢于创新、脚踏实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因此,根据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生源和本学院这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从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启发互动式与MATLAB辅助式教学、开放式实验的建立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教学的特色,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院“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自主分析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对自动控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应详细深入讲解,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实例或工程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师生研讨,在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特点有了深入理解之后,再适当地引入复杂的综合应用实例,用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与融会贯通能力。把当前实际应用较少的内容设定为教学大纲中的了解内容,少讲或者让学生去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11]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限定学时内熟练地掌握控制的理论并能够对较复杂的控制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设计,需要加强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工程实例,对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分析与设计方法进行综合讲解。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实例中理解控制系统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及分析与设计方法等。

例如针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图1)与调速控制系统(图2)作为工程实例,通过这些复杂系统的模块划分,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系统的多种数学模型。通过不同方法的建模,有助于学生将不同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相互间的联系与优缺点等多方面内容融会贯通。对所建的模型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设计不同的控制策略来改善系统的性能。让学生能系统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通过这些典型的工业应用示例,让学生系统地理解本课程的主线:从控制系统建模方法到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再到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启发互动式教学与MATLAB辅助式教学

启发与互动式教学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来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其次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重点与难点内容相互交流意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后,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控制技术的应用实例。针对列举的实例,讨论如何用方框图来直观地描述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何针对具体的实例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建立其数学模型。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

每章小结后,教师可以抽出时间设计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和自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讲解完频率法分析时,设计有源网络电路系统,如图3所示。要求学生画出系统的方框图并求解系统的开环与闭环传递函数,计算系统的不同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并采用频率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通过综合习题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和应用本章的知识要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可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为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中应引入计算机辅助的教学工具,如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通过仿真软件的动态演示使得原本抽象与难学的一些理论与概念变得更加通俗易懂。通过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对设计中具体运动过程图形的观察与分析,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掌握复杂难学的控制理论与方法。通过课堂上的实际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如何采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同时可以节省根轨迹、奈氏曲线、Bode图等曲线手工绘图的大量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现有较好的仿真软件平台,即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模块,针对具体控制系统(如图4所示惯性加时滞环节的控制系统),引入P控制器、PI控制器及PID控制器,通过改变各控制器的参数,观察控制系统的仿真结果,比较采用不同的典型控制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这几种典型控制器对控制系统暂态和稳态性能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理解、学习及设计改善系统性能的控制方法。

四、开放式实验的建立与科研课题的研究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较好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学院实验室具体条件,本课程拟采用开放式实验或科研课题模式来进行实践与科研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教师通过申请开放式实验项目及其他项目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开放式实验与课题研究。

根据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让感兴趣的学生加入课题组并指导他们进行研究。通过申请面向学生科研的我校实验室开放式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及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课题中,体会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上述科研项目中,提炼出几个综合性、设计性的开放式实验。在本校现有的实验平台上,让学生组成小组团队的形式,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开放式实验,同时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确定整体实验目标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自主制订综合性实验的步骤与计划,最后,实施计划并以项目验收的形式进行总结和陈述,从而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总结

综上所述,本课程教学通过课程组内部成员的讨论及调查研究,精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定重点内容和了解内容。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建立相应的工程实例库,结合具体的工程背景进行讲授。掌握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目前的发展现状。

根据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设计综合性较强的讨论题库,通过启发与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以MATLAB为平台的仿真实例库,通过仿真演示使得本课程中的抽象理论与概念能通俗易懂地表示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组织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强、对自动控制感兴趣的学生申报面向学生的校实验室开放式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及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科研项目中,提炼并建立综合性、设计性的开放式实验及实验题库,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上面谈了一些本课程组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认识和经验,仅供同行参考。实际上,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颜文俊,陈素琴,林峰.控制理论CAI教程[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0.

[2]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第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5.

[3]方晓柯,王建辉,郑艳,等.《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决策,2008,(11):101-102.

[4]梅雪,罗益民,夏美娟.基于MATLAB 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2):22-24.

[5]袁新娣.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8(6):67-69.

[6]张烈平.提高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4,(1):70-72.

[7]唐超颖,姜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探究性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6):91-93.

[8]徐晓丽.“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教学思想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4):53-54.

[9]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1,(8):48-51.

第14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移动通信;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顾朝志(1976-),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李世宝(1978-),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YK2013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13-02

教育部2005年1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后,各高校纷纷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和策略。[1]研究型教学在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2]其主要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主动性,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亲身经历和自我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移动通信是当今信息时展最为快速的产业,陆地移动通信由GSM和窄带CDMA为标志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全面进入3G时代。“移动通信”课程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移动通信”课程对通信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其内容涵盖了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扩频通信等基础知识。其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站在通信系统的高度理解问题。且由于移动通信技术本身发展迅猛,仅仅选定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向学生讲授教科书上的固有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探索合理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目前的新技术、新思想融入到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掌握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了解移动通信领域不断出现的前沿技术。

笔者尝试对中国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型教与学的成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型教学组织方式

研究型教学是使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形式来参与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一个多模式教学活动的综合体。

1.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资源

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进行研究型教与学的前提。由于“移动通信”理论性强,直观性差,概念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后续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首先将Flash等动画演示引入课堂,对如电波传播过程、GSM系统呼叫过程、主被叫的信令流程等通信过程进行演示,这样既可以避免枯燥无味、抽象的语言解释,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将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对一些基本的原理、概念等进行演示,如QPSK、MSK、OFDM基本原理仿真、频分多路复用(FDM)、多径传播等,可通过简单的改变参数来观察系统性能,总结出某些重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

在课堂演示的基础上,可结合实验目的,布置一些设计性的实验,改变过去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要求或根据实验指导教材去做实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3]的情况,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基础,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进行研究型教与学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活动受到很多限制,不仅要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且每个学期都要接受学生的监督和测评,在一些评奖评优评职中学校会在很大程度上参考学生测评结果。但是学生的测评往往主观性很强,很多老师为了迎合学生得到较好的测评成绩而照本宣科,顺利讲完就万事大吉。这样老师尤其是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丰富的老师就不能在课上将科研信息传授给学生,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动态融入到课堂教学,而是考虑学生的口味进行考前针对性辅导,使学生考试都能及格。学生教师皆大欢喜,而学生则接触不到跟教师科研相关的任何信息,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有害无益。为此,笔者以“移动通信”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程组,如车联网、UWB、无线传感器网络、MIMO等课题组等。并根据学生兴趣分派相应的任务,让学生根据项目需求去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通过在课题组跟老师或其他研究生、博士生的交流探讨,感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严谨、求实,培养其创新精神。

3.实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在“移动通信”课程基础理论的授课过程中,实行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班授课模式,其中借助前面提到的多媒体、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手段。在大班授课的同时,实行小班研讨的形式,即结合该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由教师出题目或由学生自己创设研究型课题,或依托校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将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型学习活动,自由选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找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研究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开放软硬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研究型学习场所

为了使课堂研讨的效果更好和课题完成的质量更高,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课外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同时对应用型的课题需要有一定的实验环境支撑。[4]为此,学院向所有参与该研究性课程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如移动通信室、通信原理实验室、DSP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等,满足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活动的需求,对所参与的老师的研究课题或是自己选择的研究型题目进行探索验证,让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余,有场所验证基础理论知识,尝试实现自己的想法,任课教师和专职实验指导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到实验室进行指导。大家在一起共同讨论,形成良好的研究型教与学的氛围。开放实验室两年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高。

5.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

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是他们很在意的一项指标。课程最后给出的成绩,不仅是对他们学习过程的一个评价,也影响到他们将来的考研、就业。所以进行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最后成绩的评定。考评机制不合理、不公平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就背离了研究型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传统授课方法“移动通信”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课内实验成绩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成绩给出的过程比较客观。而采用研究性教学之后,对学生参与的研究型课题完成情况的评定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把握不好,会有很大的主观性成分。为此成绩评定笔者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和研究性课题各占50%的方法,研究型课题的成绩评定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由学生陈述、展示自己的成果,聘请相关老师担任评委,匿名打分,所有评委的平均分数即为该学生的研究型课题分数。

二、结束语

通过在“移动通信”课程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较高。但应该注意的是,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最重要的,对以后的就业和深造都有很大作用,而其他的所有教学手段都是为其服务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研究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将得不偿失,所以虽然在本科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有很大收益,但在具体实施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参考文献:

[1]冯锐,张君瑞.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6):73-77.

[2]王泽峰,程湘爱.军校本科专业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1):60-62.

第15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实践教学;科研课题;创新课题;专业认识实习;生产+毕业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QTU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2704

一、岩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岩土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岩土方向施工、设计、管理及研究性人才为目标。随着岩土行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

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成为岩土工程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

岩土工程专业教学主要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

知识的传授,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自由度比较大,讲课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时间较少。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创新能力也难以提高[1]。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和补充,是巩固理论知识和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岩土工程专业人员具有重要作用[2]。目前,各高校岩土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3]。随着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提高了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仅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还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协作能力等。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结合专业特点,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高素质岩土工程专业人才。本文就此实践教学作一总结和归纳,供同行参考。

二、多渠道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除开展传统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之外,经多年的实践探索,还创新推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申报创新课题、集中式的专业认识实习和分散型的生产+毕业实习等。

(一)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目前,在岩土工程系,部分教师开始尝试组建由导师、硕士生、本科生组成的科学研究小组,以教师在研课题为依托,形成研究梯队,产、学、研相结合,引导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通过1~2年的时间,完成部分试验研究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笔者主持的课题为例,在研究岩溶区桩基的问题中,有两个内容由本科生完成:一是基岩材料的模拟;二是溶洞的浇筑。在基岩材料的模拟中,学生通过与导师及硕士生交流,了解岩溶的形成和材料性质,然后自己选择、购置不同的材料,进行室内模拟基岩材料的试验。通过多次尝试和改进,最终得到了理想的基岩模拟材料(如图1)。在溶洞浇筑中,有学生首先想到利用PVC管筑模,试验后发现,PVC管模不易取出,试验失败;而后选择泡沫铸模,试验效果较好,但造价高;最后学生想到了用石膏铸模,通过多次配比调整,石膏铸模不仅经济,而且试验效果好(如图2、图3)。通过该试验,充分发挥了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试验中学生把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申报创新性课题

目前学校每年资助一部分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SRIP),该项目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岩土工程专业学生申报的SRIP项目,主要涉及地质、岩土、材料、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课题,历时一个多月,主要有主题讨论、内容设计、中期核查、最终审查、答辩等几个阶段。答辩过程分为两步,首先是由答辩人阐述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其次是专业教师对其项目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在答辩过程中,答辩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自制的PPT阐述自己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现实背景,并详细介绍采取的手段及创新点。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从答辩教师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宝贵的建议,而且答辩教师也可以从有独特创新的学生研究项目中得到启迪。答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战性的平台,既训练了科研能力,同时也全面展示自己的智慧、风度和口才。通过申报SRIP项目,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查阅文献的习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为将来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集中式专业认识实习

岩土工程专业认识实习于大二期末开始,这个时间,学生刚好学完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尚未接触专业课,对专业课教师也不熟。因此,专业认识实习有利于学生了解

专业教师及

将来从事的行业。专业认识实习由系部教师组织,一般选择在建项目多、建设类型全的城市统一实习。认识实习的流程为:实习分组,明确各小组实习时间及任务安排;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期间的纪律;选择参观代表性工地,教师和技术员现场讲学;进入施工现场项目部,观看施工视频和查阅设计图纸;与项目管理及施工人T座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整理记录和总结,撰写实习报告[3]。

按岩土工程专业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分组,按教师、学生人数1∶15的比例配备教师,便于教师现场管理。在施工现场,教师应及时给学生讲解具有特色及重要的施工过程,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当场及时答疑[4]。实习的内容主要有建筑基坑支护及开挖施工、桩基施工、城市地下轨道施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等。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素质,了解今后的工作环境,增加对将来从事职业岗位的初步认识。

(四)分散型生产+毕业实习

岩土工程专业生产+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期末,为期15周。此时学生刚好学完部分专业课,对专业课教师也较为熟悉,能与教师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交流。生产+毕业实习主要流程:为学生分组、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场地、学生外出实习并做好实习记录、教师和学生及工地责任人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准备答辩PPT、集中答辩[5]。大部分学生由指导教师安排实习单位,少部分自主性强、沟通能力好的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小组以2~3人为佳,保证教师能与学生及时联系。

实习结束后根据61份调查问卷显示:41人由教师联系实习单位,占67.21%;20人由个人联系,占32.79%。从事隧道工程实习的7人,占11.47%;从事房建工程实习的16人,占26.23%;从事道路工程实习的6人,占9.84%;从事勘察及其他土木工程实习的32人,占52.46%。

为保证实习期间学生的人身安全,给每位学生购买了实习保险。同时为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教师电话抽查了30%的实习学生,总体状况良好。实习单位反映学生能吃苦耐劳,但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比如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有待加强[6]。

生产+毕业实习结束后,采用综合评定模式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其中实习报告评定成绩占70%,答辩成绩占30%。通过实习,学生对土木工程行业的运作模式、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各方的关系及工作内容有了初步认识,

对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有了切身体会,基本学会了PPT制作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施工安全和施工安排有了更深的体会。从实习答辩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应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部分学生现场毕业实习如图4-6。

三、结语

通过上述多渠道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协作能力等,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岩土工程专业多渠道实践教学实施难度小,可操作性强,能使学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几年的就业信息统计,学校

岩土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年均在95%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叶青, 李明.高校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对比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 25(1): 61-65.

[2]李培根, 许晓东, 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3): 1-6.

[3]孙 楠, 刘 东, 汪志君.土木工程专业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09,18(3):108-111.

[4]安永林,贺建清,钟新谷,阳生权,陈伟.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地下方向认识实习的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8):103-105.

[5]聂忆华,钟新谷.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模式实施情况调查与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 74-75.

[6]安永林,贺建清,钟新谷.土木工程专业地下方向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改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7(12):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