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土木工程就业状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新形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
一、前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在这个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教育水平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都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比如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要能够对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1]。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解析
土木工程虽然是很古老的一个专业,但是仍然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在我国古代,土木工程的建筑材料都是石头和木材,而现今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更多的是钢筋和混凝土,土木工程的得名也就是从此出而来。我们的祖先们能够利用朴素的木头和石头等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建筑,比如我国的故宫建筑群、长城和古希腊的各种神庙教堂等。这些不朽的著作就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典范代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前辈经验的积累,土木工程专业的理念已经焕然一新,现今已经有很多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宏伟的钢结构和游泳场馆水立方的薄膜结构等,都代表土木工程这个古老专业的现代化方向。
三、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如果没有土木工程,我们日常生活就不能够正常进行,可想而知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我们居住的房子,乘坐的地铁,城市轨道的交通,南水北调等重要项目都是与土木工程专业挂钩的,这些建筑设施的实施,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来完成。
根据以往的就业情况研究结果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80%的学生都会选择本专业进行工作,就业方向很好[3]。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就更加宽广,属于乐观型的就业专业[2]。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工程技术方向,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其中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说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快,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生在未来几年里的就业形式非常乐观,这是不容置疑的。
四、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探讨
(一)新形势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书本以外的内容,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宽阔。通过老师对土木工程知识的提炼和改进,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补充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好的,这个与经济直接挂钩的行业确实给毕业生就业做了很高的保障。如果国家经济不景气,就会影响大量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就会直接使我国的经济出现下滑。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使得我国很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乐观。但是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 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
这种应用形式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直接的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的教学工具。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都是利用仅有的课本和教案,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这种口头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和老套,教学条件也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枯燥的讲解教学方式,严重的挫败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3]。虽然专业课老师也在努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技术有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老师进行的,学生只是出于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地位,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感受,学生对土木工程学习就更没有了兴趣和激情,甚至会对其产生厌恶感。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状况也就大大的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明显的提高了,有利于学生日后就业。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这个网络和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老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就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给老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和记忆。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从传统的学习主体转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学习的主人。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帮助学习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学生自身的想法,打造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毕业以后才能更好的选择工作,能够理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浪费的时间与精力,能够让毕业生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把握,以及宏观上的掌控。还有利于给毕业生提供自己发挥能力的一个空间。
2.增强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复合型社会人才。根据我国目前的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学校应该改变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一款全新的教学环境,让毕业生能够学有所用,让教育能够教有所用,真正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说其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那么,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学校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学生也不要仅仅局限在学校原有的教育体制当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给学校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意见,加强自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3.摆正自己的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就是施工单位,虽然施工单位的h境很艰苦,要求技能高,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敢进行尝试。但是,只要在施工单位坚持下来,可以看出毕业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在施工单位实习过后,能够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的理解,能够让毕业生熟练掌握各个工程的环节,让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让毕业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在施工当中。毕业生一定要有好的心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够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前景广阔,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形来看,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还是很好的。在这么好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新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得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8-29.
[2]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71-72.
关键词:土木工程;就业;对策
土木工程行业经过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开始逐步进行升级转型,朝着精细化的方向迈步前行,因此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缺乏对行业发展的整体预判,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要求不切实际,注定了就业过程的不如意。在新就业形势下,学生如何认清实际、找准就业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1.对学历的要求
在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是不一样的。2004年以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本科生甚至是高职生进入工程设计院都比较容易。2004 之后,本科生和高职生已很难进入设计院,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行业的不断发展前进,用人单位对新进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已经不足以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在3S勘察与规划、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机械施工,新型材料与新型工艺发展应用等方面,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科技化的特点。土木工程企业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已经在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包括核心技术升级、装备改造、学习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引进新型的人才。企业的改造升级急需高质量的人才参与其中。另外,参与国际工程建设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复合型人才缺口。
3.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精细化的,主要表现在工程技术的高效利用、建筑材料要求环保、生态建筑快速发展、自然资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运用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土木工程的主题,在建筑材料方面,会需要更多的绿色环保的工程材料;在工程技术方面,安全监测、修复加工等技术大有作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未来土木工程行业企业的运营会向专一化方向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和新型的管理模式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
1转变自身,打造科学就业观
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是当下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整个行业不了解,对自身能力欠缺客观的评价,导致毕业生找工作十分盲目,他们往往在进入一个岗位一段时间后才发觉不能适应岗位工作,转而另加选择。轮番几次寻找工作的经历才可能会使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浪费了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毕业生在找工作前应通过多种渠道对整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然后在科学评价自身能力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就业观。
2.增强学校教育和自学能力,打造复合型人才
当下大多土木工程院校的教育相对于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滞后的,导致很多毕业生产生学而无用的无力感。在复合型人才如此缺失的当下,如果能把自身打造为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那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这需要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院校方面需及时调整教育方针以适应当前社会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等,要增强对行业的国际化、信息化的了解。
3.摆正心态,培养良好品质
施工单位永远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市场,虽然施工单位工作条件艰苦、对技能要求高,让很多毕业生敬而远之。但是只要能坚持下来,施工单位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一线实际施工的经历,会加深毕业生对土木工程各个环节的理解,对以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一线人员也可实现工程监理、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更高级别岗位的转变。很多有成就的建筑设计师、高级监理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也都得益于此。所以毕业生要摆正心态,降低要求,培养能吃苦的品质。
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两种因素导致:一是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二是毕业生增多以及教育的滞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改变和端正,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解决目前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此外,了解新环境下的就业趋势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思扬.浅谈土木工程就业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1872.
[2]叶凌翰.浅谈我国土木工程就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J].商,2014(52):29.
1.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滞后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个:一是开发单位,包括政府规划部门和甲方;二是设计单位,这里主要是结构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施工和监理单位,以施工单位为主。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到施工单位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占到就业总数的80%以上,而这些施工单位大多存在施工环境艰苦,流动性大,很多施工项目尤其是路桥项目在远郊甚至农村居多。本文作者对本校86名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调查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大中城市是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施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开发单位和设计单位。这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方面,他们来自农村或者是贫困地区,在择业地点上很难再去选择回到基层,而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的主流方向——施工单位的工作地点很多在基层;另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来改变目前窘迫的生存环境,他们往往会选择收入颇丰的甲方,在择业方向上就会比较狭窄,导致就业方向的局限。
2.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成长视野的局限导致就业选择的盲目
土木工程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农村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然而,受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往往急于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环境,很少考虑到今后或者说长远的发展,往往更看重福利待遇,尤其是对从业初期的待遇十分看重,倾向于从业初期就能给予较高待遇的企业,从而容易忽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种压力巨大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学生的成长视野,从而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的盲目。
3.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导致步入职场的困难
综合竞争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乃至从业的重要基础。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欠缺已成为导致其步入职场的绊脚石。这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市场化,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的劣势就因此凸显出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甚至在工作一定时间后,这种竞争力的缺失还可以体现,作者做过一项非正式调查,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后两年内因表现欠佳而更换工作的频率是普通大学生的两到三倍。
4.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专业信仰的淡薄导致放弃专业的案例增多
贫困学生在高考后的专业选择上往往会倾向于就业率高,毕业后容易找到就业机会的专业。这样做往往是因为贫困学生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的无奈的选择。因此,很多贫困学生在选择土木工程这一热门专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往往是强迫自己学习,即使成绩还不错,但缺乏最根本的专业兴趣,也可以说是对专业的信仰。这种信仰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放弃自己的专业,亦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后在选择新的岗位时放弃自己的专业。本文作者在对10名放弃土木工程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有7名是贫困大学生。这些贫困学生中有1名是其他原因放弃专业,6名则是因专业信仰淡薄最终放弃专业。
二、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转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宽成长视野
就业观念决定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做好贫困学生的生涯设计与规划。根据土木工专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针对施工单位条件艰苦、流动性大的特点,应尽早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这也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视野问题,学校及辅导员老师要与学生家庭做好沟通与联系,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正确的求职导向,有关部门还应该在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各种生活上的困难给予一定的帮助,土木工程专业就业空间相对较大,要尽量避免学生因为生存压力而做出被动的选择。同时,择业、就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关键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充分就业。
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解决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在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前提下,必须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建筑类行业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十分看重的,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土木工程专业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方面入手,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精神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存在一定的欠缺。学校应及时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精神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精神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巩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很多实践性强的专业一样,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想要提升自己的求职砝码,就需要考取各种从业证书。学校在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就业服务清单列出来,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所需各类证书,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量。土木工程专业性强,不仅要发挥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作用,更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正面指导,历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业很少偏离本专业,是对口就业率最高的几个专业之一。很多专业教师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为学生保驾护航,还能利用同学、校友等社会资源为贫困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供就业平台。
3.强化土木工程专业贫困大学生的专业信仰
一、毕业生就业基本特点
1.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年我系毕业生就业表现分布广、涉及面大、受就业单位欢迎的特点。*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在21个省市,其中在北京、天津、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有44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0.47%。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有62名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8.84%。如中国第九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等。
2.考取硕士研究生、专升本效果明显。*年211人毕业生中,
仅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专升被录取、考取公务员2人,合计6人;而在*年有3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3人专升本被录取、考取公务员1人,,合计1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91%。比例及人数明显提高。
3.宣传和激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届毕业生赴边疆、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增多,今年赴青海、新疆等西北五省就业毕业生共有9人,这为前三届毕业生的总和。
二、特色和创新工作
1.领导机构健全:成立了系党政领导挂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学院干部调整后,及时调整领导小组,确保*届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开展专场就业讲座,做到早动员、早准备、早就业;毕业生实习回来系党总支书记组织了学生分别做了“正确认识自己,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政策和注意事项”、“就业状况分析及技巧”的专场就业讲座(*年11月),并要求毕业班班主任结合主题班会的形式先后开展就业指导。
3.在推荐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系部坚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为主,根据综合测评成绩高低依次推荐。为了准确掌握学生就业信息,我们对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分别以班为单位,把学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民族、政治面貌、生源地、综合测评分、专业分、名次、计算机过级、外语过级、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近20项学生情况进行分类,方便了推荐工作和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需要。
4.为了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系部专门设立了就业信息公告栏,要求每个毕业班由负责任学生担任联络员,分别收集记录学院和系部公布的就业信息,同时上网查询有关硕士研究生、专升本考试、报名,供需见面会等信息,准确、及时传达到每一位同学。
5.对少数在就业过程中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充分发挥学院班主任、教师的积极作用,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并从业务上给予学生指导,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6.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学院来选拔毕业生:如陕西省中航建筑设计院,系领导积极邀请设计院到学院来,推荐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先后有5位毕业升与中航建筑设计院签订了就业协议,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由于系部的热情接待和服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推荐效果。比如汉中安信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燎原航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航工程承包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面向全校的招聘工作也选在土建系进行。
7.全面了解、关心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的情况,分管毕业生就业的老师,能深入了解毕业生情况,至少面向全体毕业生谈话一轮,掌握毕业生综合情况,就业意向以及能否顺利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等情况。用人单位需要进一步了解时,能提供真实信息,在这方面,学院全面、准确的推荐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8.适时召开全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会,向班主任、毕业生传达学院、系部签约情况,新的就业动向、政策等。特别是对那些在就业过程中目标过高、期望值较高、就业表现不积极或信心不足、与多家用人单位有过面试而久拖不定、轻易解除就业协议等同学要分别谈话,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和意识。
四、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完成,我们认识到,尽管我系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社会需求较大,但在今后毕业生就业工作还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社会需求市场影响毕业生就业;
2.毕业生择业观念和志向影响就业工作;
3.加强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为4499.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1]可见,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格外重要。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这亟待地方工程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基于广西区域建设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约有200家大学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2] [3]广西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2002年才在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率先开办,2004年、2005年在广西工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相继开办。
(一)广西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区域分析。根据我校对2010年-2014年工程管理毕业生区内、区外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广西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居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5.6%,且呈上升趋势。
2.就业单位情况分析。根据广西2010年-2014年建设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广西全区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均集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勘查公司和相关设计单位,其中区内就业占比66.35%,区外就业占比32.97%。可见,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建设项目技术与管理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培养目标定位
新常态下建设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具有独立组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在工程实践中创业、创新,为大中型建设企业输送工程一线“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定“打造多学科渗透交叉、通多精一、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和创新并举、技术和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基础平台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工程管理建设行业人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创特色、主应用、重创新”多学科交叉和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途径
在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主应用、多学科、创特色、重创新”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主应用”,即为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人才;“多学科”指为学生搭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向多个专业方向拓展的能力,毕业时具有较宽的就业面;“创特色”是指打造我校“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专业特色,凸显我院有较强土木工程特别是其中的岩土工程学科的优势;“重创新”主要是指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
据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总体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见图2)。在这个总体模式的指导之下,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和过程来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导向。
在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下,我校结合实施的学业指导教师制度,在入学之后学业导师给予不定期的指导,特别是在专业选修课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发展方向等。经过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专业方向的兴趣。
(三)开展以“行业标准+执业资格+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强调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见图3),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开展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实验中心建设、校企合作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实体及创新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联动实践教学系统,形成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实践、科研项目五方面教学内容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总结
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上述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新常态下,广西地方高校必将找到新的战略思路,把稳方向、沉稳换挡、平稳爬坡,适应新常态,推动人才培养发展行稳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4-11-06.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能力素质模型;挑战杯;就业竞争力
注:本文由第九期大学生校长基金项目资助(立项号:2014047)
一、课题研究背景
虽说2014年麦可思组织编写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从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会计学和土木工程专业较高,但各地区情况并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据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大的,基本上都有长期招聘的需求。但是会计人才的需求结构中,中高级会计人才最为稀缺,初级会计已经相对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又逐渐增加,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为此,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入手,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模型,以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改善学生的就业状况。正当我们思考这一选题时,恰逢“挑战杯”赛事报名参赛。所以,我们决定将“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研究”作为我们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60 万人,2012年为 680 万人,2013年为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749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然而,会计专业学生较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而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而被拒之门外。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往往忽视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
2.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调查
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实地调查结果和网络招聘信息为辅助,如在大学生招聘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汉科技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光谷体育馆等),也通过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进行网上调查,总结出招聘单位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要求,从而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随后走访曾是“挑战杯”获奖选手的会计行业人士,完成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找到“挑战杯”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之间的关系。
3.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目前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主要从就业角度,研究会计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适应与拓展素质。但对各项素质的重要性未给出相应的权重。也有人提出利用统计软件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专业素质这 3 个维度进行权重设置,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专业素质,特别是其专业知识,然而也未有具体的说明。还有人描述出各种能力素质的分值数据,可是没有研究哪些能力素质分值高,哪些能力素质分值低。总之,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细致。
本课题根据岗位群中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构建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找出哪些能力素质所占分值更高,“挑战杯”对这些能力素质是如何影响的,以及对哪些素质能力加强的程度更深。
三、课题研究成果
a)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分析数据。通过权威新闻媒体、调查咨询机构等途径查找有关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数据资料。查阅相关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高校图书馆等),得到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情况。同时,专门设计调查问题(关于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和“挑战杯”的调查问卷),直面调查研究主体,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包括网上500份,回收436份,其中有效问卷423份。武汉地区高校众多,每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据全国首位,招聘单位自然也是很多的。我们在大学生应聘地点与招聘单位及大学生交流,进行实地调研,与相关人员深入探讨分析以获得更为直接、实际的数据资料和信息。通过制定并发放调查问卷,对身边同学进行调查分析,也利用网络与外地大学生沟通,特别关注了“挑战杯”获奖选手毕业去向。
b)建立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主要是问卷的统计分析和走访,结合数据库资料,形成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见表1)。
c)“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
根据对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的采访,特别是自身组织参加“挑战杯”情况,研究“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影响(见表2)。研究发现,“挑战杯”是一项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知识物化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进而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创业计划大赛中,由于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日益广泛,会计专业学生的参与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通过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公司战略及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财务分析,从而判定项目的可行性,这对该项目最终的顺利实施与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专业技能方面,“挑战杯”对会计核算能力、税务处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审核能力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挑战杯”能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结束语
通过调查问卷和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得出“挑战杯”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影响的研究结果,经过发表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会计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增强他们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挑战杯”涉及面广,影响大,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高。大学生可借助参加“挑战杯”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特别是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整个方案的设计和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分析整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和财务信息,可提高自身专业学习的应用能力以及其他如沟通、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他们也可就此自己创业。因此,此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曾玉娟.会计人员素质模型构成简论.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04):53.
[2]董莉平,刘胜达,宋海涛.服务外包人员产业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构建.财会通讯,2011(02):42-43.
为了让考生和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当前专业的就业率情况,教育部每年会公开本、专科各专业的就业区间给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本次专业介绍,我们使用了2008—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就业率统计数据(注:截稿前因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还未公布2011年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率情况,故在此对2011年不做分析)并加以了整理,以为我们专业选择时所用。这里,我们将本、专科专业就业率分为近三年就业率增大、近三年就业率稳定、近三年就业率波动较小和波动较大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一方面,我们邀请了专家周文芳(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对每个层次的统计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和点评;另一方面,我们选择了部分专业对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等进行深入介绍,并深入剖析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的特色,以期让考生和家长朋友能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本、专科专业的情况。
当然,专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社会需求、就业等,而就业仅是参考因素之一。这里,想提醒考生和家长朋友的是,此选题只是从就业率区间的角度来介绍专业,而并非是让我们以专业就业率来选择专业。如果考生和家长朋友在仔细了解专业的内涵和特色后,既能从兴趣、爱好等因素出发,又能结合就业情况,做出理性的选择,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注:本文除专家点评内容和标明作者的专业介绍外,其余均由本刊编辑整理。)
一、2008~2010年本科专业就业率统计及部分专业介绍
就业率区间:
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各专业按照专业代码进行排序,就业状况以字母代表就业率区间:如A+代表就业率为大于或等于95%,每个区间梯度为5个百分点,依次递减。(注:专科统计规则与本科相同)
1 2008~20lO年本科专业就业分析状况
(1)近三年就业率增大的专业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周文芳,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中心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后文本、专科点评部分都由周文芳所写。)
点评内容:具体来分析下上表的这些专业,虽都显示就业率增大,原因却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以前报考是冷门,读的人不多,而毕业时却成了抢手的“山芋”,如轻化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并非热门专业,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这个专业了解的并不多。这个专业涉及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皮革等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的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化工产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轻化工程所扮演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社会对这个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所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大,就业率大幅度攀升也在情理之中。
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科发展成了热门专业,从业者的需求也自然越来越大。具体来看心理学专业,这个专业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这个学科这几年越来越热门,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从公布的就业率来看,心理学专业似乎并不是就业率增长最快的,但据我所知,有的大学这个专业就业率很高,以浙江大学为例,有几年就业率差不多达到了100%(当然读研和留学也在就业率的统计口径里)!很多考生、家长在认识上有些误区,认为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只是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学了心理学一眼就能看出人家在想什么。实际上,心理学的基础课程是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方法、心理测量等。普通心理学课程需要大量学习人脑结构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这些认知系统的工作原理:要学习数学统计,处理心理实验及心理测量的数据。毕业生大部分未必去做心理咨询师,更多的会从事管理、营销等跟人打交道多的职业。
在很多领域,如教育工作、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营销工作等等,心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还是比较宽的,可以拓展和发展的领域也不少,未来几年就业率可能不会有明显回落。
有的是因为这个学科在我国相对较新,发展时间不长,所以就业率也会连续增长。像审计学专业,依托了行业背景和国家审计事业的需求,南京审计学院于1983年第一个开办了审计学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开了先河。发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虽然这个专业就业率在增长,但是因为数据是统计到2010年的,而且受专业职位的限制,慢慢也会趋于饱和,未来几年就业率可能会回落。
(2)近三年就业率稳定的专业
【专家点评】
点评内容:上表的这些专业的就业率在三年内基本保持不变,而且有些专业就业率很好,几乎是100%,但仔细分析这些专业,不变的理由又不尽相同。
有些专业虽然大家都清楚是干什么的,但是因为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地点远离家人,学生不太愿意报考。以地矿类专业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例,工作一般要远离城市或与家人分离较长时间。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分别面对的是煤矿、金属矿山,是艰苦行业。本科毕业生要到矿上工作,比较辛苦;船舶与海洋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从事海员工作,远离家人不说,而且有一定风险。正因如此,报考人数不太多(尤其是城市的、家境好的学生),所以就业形势很好且稳定。
有的虽然就业率不太高,但人才需求比较稳定,所以就业率相对稳定。如财政学专业,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各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也越来越重视资本运作,这都需要专业的财经人才参与公司发展。而且合法避税也成为了很多公司的关注热点。所以,从综合的角度来评价,无论是企业的重视程度、薪资待遇还是职业前途,财政学都有相当的诱惑力。
(3)近三年就业率波动较小的专业
关键词 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工程造价专业涉及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范围广、跨度大,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科。目前我国设置工程造价专业的院校大多数是专科类或高职类院校,造价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范围狭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随着我国建设投资的不断增加,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也带动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造价人员,以适应不断扩展的建筑市场。各类企业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广、综合应用能力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专业造价人才。针对此种现状,本文以我校的工程造价专业展开相关分析,就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造价人才进行探讨。
1.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与英美等国的高校教育相比较,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及应用较为薄弱。在国内各高校中,很少有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完整的教材体系,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未能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国外很多院校的造价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社会企业有良好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而我国各院校在此部分开展的较少。同时,某些高校的造价专业又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化、集成化,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同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因此形成了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但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却少之又少的尴尬局面。
2.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校目前未开设专门的工程造价专业,而是在其他相关专业中设置了工程造价方向。虽然我校制定了详细的工程造价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但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发现能很快胜任造价行业工作岗位的人并不多,出现该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2.1 课程体系涵盖面较窄
工程造价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都应有造价人才的介入,但从目前我校的培养方案现状来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招投标阶段以及工程施工阶段的课程为主,对于工程建设的其他阶段比如前期决策、可行性研究、方案评审以及工程结算及决算阶段的课程涉及的较少。
2.2 实践应用能力较薄弱
虽然培养方案中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计只是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学生对图纸上的各类工程缺乏概念,达不到课程要求的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软件实践课程,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硬件设施数量有限,学时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导致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较差。
3.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秉持“面向基层、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及相关经济和法律等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
3.2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设置
推进“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应在课程设置上遵循反应前沿科技发展、突出工程造价管理需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基本原则,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造价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3.2.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基础扎实、学科领域宽广、应用型强的理论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本着夯实基础、拓宽学习领域的原则设计课程,由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公共通选课程构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以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如:《房屋建筑学》、《建
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使学生掌握学习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业课的设置以满足应用型人才教育素质为准则,设置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项目评估》、《项目投资与融资》等。使学生掌握从事工程造价管理所必需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在工程造价领域的业务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
3.2.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理论知识都以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价值取向。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1) 增加学科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前置课程,只有具备了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才能更有效的学习专业课。但在实际学习中,经常出现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基础内容概念不清,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课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基础实践课的重要性。因此,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时,应该增设实践课时,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增强信息化操作能力
在工程造价信息化的今天,熟练掌握各种专业造价软件已成为了必备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应提高硬件配套设施,例如设置专门的机房、引入各类专业软件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与社会企业合作,发展学校“生产实习基地”是一种良好、互利的模式。既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环境,让学校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又可以使企业尽早了解到我校毕业生的学习、工作情况,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可以选择各类施工单位、项目管理公司、咨询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场所。
4.3 增强师资水平
选用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有效确保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要体现出“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的特点,同时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要能指导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实现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接轨。
5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建设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保证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质量及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工程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我校根据市场导向,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这种培养模式可使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备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伟. 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等建筑教育. 2007(05)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comprehensive hands-on training;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54-03
0 引言
建筑业的发展和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我国土建类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要保证。截止2014年,全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四百多所,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数量和规模上的要求,但毕业生往往由于缺少实践经验而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中实际技术能力较弱的情况普遍存在[1]。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来看,存在着就业岗位分布过度分散,实践和技术能力偏弱,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的特点,实际工作中无法运用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现场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究其原因,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忽略理论向工程实际转化而造成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的落后培养方式和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的缺失是其重要的原因。
作为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需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技能,解决理论知识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强化实践教育,彰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学生成为兼备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级人才[2]。因此,提高工程管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表现能力是教学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对土建类高校来说,土建行业可以提供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有限,主要是因为学生实践实习安排过于集中,学生数量较多,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且工地实习对学生的安全要求特别高,再加上实习单位会因学生在工地实习影响施工以及生产管理的不便而很难带领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因此很难达到实习效果[3,4]。对学生而言,脱离施工现场的课堂教学使他们难以在整个课堂中集中精神、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折扣,对课堂上的内容难以消化吸收,更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在难以通过工地实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情况下,专业的综合实务实训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于是,构建较为完备的校内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的现状,本文从实训实验室平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训效果考核机制、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构建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并结合安徽工业大学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来实践土建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
1 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途径和手段。基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下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体系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1.1 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务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的实训教学方法,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实验内容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升综合实训的综合性、创新性。综合实训中心开发具有综合型,设计型和模拟现场型实验,运用工程案例素材,使学生在实训中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思考并尝试处理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培养体系的建设,建立“以实训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1.1.1 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的、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综合应用、设计与创新互动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更适应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综合实训教学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建成符合“基于土木工程技术背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例如走课程计划与工程项目案例相结合的培养道路,大量使用现有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实训项目的工程实用性的理解,使学生领会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增进学生学习动力。
1.1.2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强化科技进步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方式,组织制作实验课程的CAI课件,配备多媒体设备和实践教学软件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再生,提高设计型实验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1.3 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平台建设,培育创新及竞赛项目。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项目,减少演示性实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使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验证学科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设计思想,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工程管理自身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体现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创新学习的特色。
1.2 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平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需要相应的教学实训实验室作为配套。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实验室要依据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指导方案编制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和内容,完善有关工程技术平台课程试验设备设施,建设创新科研平台,购置一批能够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训设施,满足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施工过程管理等模拟实训教学需要、满足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实训教学需要,实施实践性和情景式教学。同时,实训设备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对实训仪器设备由专职人员管理。制定实验室设备维护的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
土建类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可围绕工程施工建造、工程经济、施工管理等特色课程,重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施工建造管理教学实训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实验室。例如,利用广联达公司开发的情景模拟与仿真道具建立了沙盘模拟实训室。学生通过模拟工程建设项目部的工程流程和内容,进行不同的岗位的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将工程软件和工程道具的演示功能引入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工程施工过程。
1.3 形成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综合实训培养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训需要一支人员组成层次、结构、数量合理,满足综合实训教学高质量运转需求,教育理念先进,勇于创新的教学队伍。安徽工业大学综合实训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有:
1.3.1 采取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策略,培养和选拔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有服务意识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带动教学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训实验教学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专职实训人员辅导,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稳定的专兼相结合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特别充分发挥实验室专职教师在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3.2 加强现有队伍中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和技术人员在职进修学习或到公司企业进行实践、调研,加速知识更新,提高执教能力,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实验室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通过引进、内部培养和进修、培训等多个渠道,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形成人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指导水平高,能紧密结合产、学、研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
1.4 建立综合实训效果考核机制
结合实训模式多样化的特点,提出多元实训实验考核办法及学生成绩评定办法。采用理论考试、实际现场操作、实训报告撰写三步法,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实训实验的成绩。注重专业实务实训操作内容的典型性和实用性,实训过程中鼓励多学科交叉创新,尽可能多地运用所学理论和巩固已有知识。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考核学生对综合实训结果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考核学生在自主设计的综合实验中综合应用理论与方法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考核制度,采取个人自评,民主评议及中心主任复议的三级考评制度。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师教学质量及专职实验人员教学服务质量进行适时监督与检查。
1.5 创新综合实训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行独立运行的实训教学体制和科学、规范的开放管理机制。工程管理综合实训教学中心可采取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所有实训教学工作由综合实训教学中心统一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为开放性设计实验提供工作场所。根据实训课程的设置情况下设若干实训室与办公室,各实训室管理人员负责该实训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所承担实训课的准备以及开放实验等工作,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中心的管理效率。坚持“安全第一,防范为主”的安全责任制原则,制订适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形成定期安全汇报和安全检查制度。
1.6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教学与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系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工程,进行校企合作,建立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场所。注重教学、科研和工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与工程企业界建立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利用现有综合实训实验室设备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解决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相关任课教师执教水平。另一个方面,以实际中的工程问题作为实训素材以辅助实训教学,充实相关实训模块的教学内容。同时,与相关兄弟院校建立实验室建设、教学交流、师资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2 案例实践与分析
以作者所在的安徽工业大学建设工程管理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例,该中心建设过程中首先从实验室平台设备购置着手,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必备应用技能和核心课程设置,重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施工建造管理教学实训实验室,建筑信息模型综合实验室。针对高年级学生所反映的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问题,通过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和设计综合性实务实训内容来提高在校学生的时间利用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速其知识更新,专任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必须接受现代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系列软件和新教学设施使用的培训,以期更好地适应综合实训教学的需要。实验室管理方面,实训教学工作由教学中心统一安排,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设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竞赛项目。同时,该中心已在数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实习基地,定时聘请校外企业人士为学生讲学。
通过从实训实验室平台建设、实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实训效果考核机制、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教学体系建设,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综合实训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运行高效有序、管理科学、具有一定特色的开放式现代化综合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3 结语
关键词:工科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48-01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自己通过主管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建立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本文主要针对湖南省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价值取向偏颇
现在的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追求社会意义,而是追求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对于工科专业特别是建筑土木工程专业,工作地点一般要在工地,环境比较恶劣,工作辛苦,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本科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一线工作。在如今经济体系下大学生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对职业判断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单纯理想,而是具有很明显的务实性。在现在的经济体制下,本科生的职业价值取向逐渐往“经济价值型”转变。将工资收入、住房条件作为理想和社会价值实现的标准。在就业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
1.2 自我定位不足
经调查大多数本科生都希望毕业后想进入设计院、研究院所等避免进入一线工地的单位。其实这是对自身认识不足。对于工科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针对一线工作岗位培养的技术工程师,其实现状也是如此,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都是去一线就业,所以有很多本科生放弃就业选择了继续教育考研。
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工作的持久性和自我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相关调查显示:有一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度不强、对自己缺乏了解、对自身能力缺乏客观认识。很多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不知道职业适应范围,也不知道自己能够胜任哪些工作,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和能力缺乏客观评价,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性,阻碍自身职业发展。
1.3 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实践性教学较少,而且自己很少出去进行本专业实习工作,学校组织的实习多是走马观花地听听看看,为了安全而不进行动手操作。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社会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目前我国政治上稳定,法制化进程已经基本完善,市场经济已稳步发展,这为各种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环境的成熟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既提供了机遇又增加了挑战。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制约着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假如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会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大起大落,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方向的发展与选择。
社会整体的教育状况通常影响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同样个人的状况和社会风俗习惯既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影响着大学生们个人的职业选择。
职业的社会评价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成为不自觉的考虑因素,尤其是我们对某种职业缺乏深入了解与切身感受时,社会评价作用会格外突出。
2.2 家庭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深受家长意志的影响。家庭作为大学生强有力的后盾,对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影响甚大。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被引入了父母正从事或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续或家庭未来的代表,他们的使命就变成了是帮助实现父母未实现的的理想。
2.3 个人综合素质
个性,在人的心理成长和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个性和气质的形成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乃至职业的成功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兴趣,也会成为职业选择中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为将来事业的成功奠定基础。大学生选择与自己兴趣相符的职业,其劳动生产率比不相符的劳动者要高出大约40%。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明灯,是职业潜能发挥的介质。
个人信念在心理潜能的形成过程中起类似“精神支柱”的作用。个体意志力为心理潜能的形成和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必要条件。自我意识在个人的一生不断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教育的作用。需求和正激励是心理潜能形成的动机因素,负激励对其有负面影响,但对于个性很强的主体来说,更能起到动机的作用。
在职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位器作用,而价值取向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精神实现型职业有强烈向往,往往在于价值观结构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职业选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每个人,但是只要运用好其中的因果关系,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最好最恰当的安排,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3 措施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该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就个人而言对高校有几点建议:(1)增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建设;(3)高校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工科学生多动手实践。
参考文献
[1] 万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06,8(4).
[2] 何建华.保险业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阶段、模式与影响因素[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
[3] 陈小平.大学生就业给与需求、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4).
[4] 罗佳.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特点调查―― 基于重庆高校的调查[J].决策管理,2008(9):26.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相关的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基础知识及其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领域进行决策和从事全过程管理与相关专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新要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基本的土木工程与房地产规划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了解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理论,熟悉房地产法规和产业政策,具有一定的房地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房地产项目投融资和营销策划领域有较坚实基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有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同时要求毕业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的能力,具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咨询公司从事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项目营销、房地产开发与评估、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就是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是实现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是根据专业的特定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是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学时数,研究课程设置的结果,只能产生教学计划,不能产生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我国的各个高等院校也都对课程设置都有描述,不仅构成了一种课程政策或课程的说明解释,也将培养人才的蓝图中的各科教学内容的进度变成便于教学的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构建,同时课程设置也会影响培养目标实施质量。教师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具体培养学生。两者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社会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各类院校都要根据学生的就业状况对培养目标提出要求,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
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在教育部颁布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指导下将课程设置设计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是学生能够选修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工程图学、西方经济学、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建筑结构、运筹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等课程。任选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园林绿地规划、企业战略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土地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必修的专业课开设了: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建筑施工技术、房地产全程营销策划、建筑工程计价、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建筑施工组织、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广告等课程。任选的专业课开设了:物业管理概论、建筑工程AUTOCAD、城市规划概论、建筑材料、建设法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建设监理概论、房地产会计、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金融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使学生对社会中实际工作的各类角色能够有所了解,更快适应行业需求。此外,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设置时也重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我校房地产专业也紧跟当前我国房地产整体行业发展态势,2014版在2012版的基础上根据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三、教材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均应安排突出应用型,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需要,突出应用型教学特色。教材是基础和关键。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经纪实务、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建设法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合同管理、建设监理概论等课程教材的选择要选用以国家最新颁布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往往选用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及建筑各相关职业考试要求,选用国家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一级建造师及二级建造师等考试教材,也为日后学生毕业后参加各类职业、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条件,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包括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教学研究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满足教学要求。同时更要求是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样一支团队必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领衔。所以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以现有在职教师为主要对象和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以“走出去”的方式,到校外企业兼职、到国内知名院校、大企业做访问学者。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来”方式,邀请业界人士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做专题讲座。通过这两种方式不断建设师资队伍。
五、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士,其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及其相关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掌握好正确的填报方法对考生顺利牵手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极其重要。近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普通文理类专业都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难度,提高了录取率和志愿满意度。那么在平行志愿背景下,如何打好高考最后一战,更好地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呢?6月12日,省教育考试院专家高辉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做好“五看五找”对高考志愿填报大有裨益。
1看分数,找定位
对高考录取来说,成绩依然是“硬道理”。选择什么样的学校,报考什么样的专业,首先还是得看考生的考试成绩。
目前,大多数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省份都采取考后“知分知位知线”(知道高考成绩、位次、各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填报志愿,加上许多高校也公开每年的录取分数、对应的考生位次等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很多大学录取的价值标签,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考生和家长就可以根据成绩及位次对院校进行初筛,重点关注初选出来的院校相关信息,对于那些录取层次同考生分数相差甚远的学校大可不必关注。省教育考试院编辑出版的《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导》一书中,数据统计部分对在甘招生院校近三年的录取情况做了公布,主要包括录取数、征集数、分、最低分、平均分、最低分位次、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其中最低分位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2018年甘肃理科考生李某考试成绩为590分,排名3851名,那就要找三年来录取位次在3800名左右的学校,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此时再结合平均分线差值均值,在3800名上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确保有“冲”、有“稳”、有“保”的学校,当然适当选择录取名次低于自己成绩名次的院校,可提高录取几率。
2看地方,找学校
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直属于中央部门有119所,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由此可见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水平在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本科院校数量仍然略微低于高职(专科)院校,高职(专科)学生仍然占据着国内大学生的“半边天”。
从各省分布的高校数量来看,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北京市、上海市虽然高校数量低于前五个省份,但高校质量相对较高。
甘肃省共有普通高校49所,直属于中央部门的高校两所;本科院校22所(含独立学院),其中“985”“211”高校仅兰州大学一所,高职(专科)院校27所。可见,我国高校总数及高校水平在地域上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近年录取情况来看,甘肃学子比较热衷于“北上广”、东南、西南高校,当然这与考生成绩也有直接关系。比如理工类成绩在4000名以前的考生基本上首选“北上广”高校,其次是天津、厦门、济南、成都、武汉、长沙、西安等地的高校,东北、西北地区的院校一般放在第二或第三梯队考虑,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质量高低密不可分。
高辉说,一些东北、西北的高校其办学实力也不容小觑,比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为了提高志愿填报的效率,一般先确定地方,然后根据成绩排位情况选择适合的院校,往往可以由繁入简、事半功倍。
3看兴趣,找专业
高校的专业是根据学科知识和社会分工需要划分的具有明确培养目标的教育组织形式,选择专业就是选择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相匹配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这与未来职业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直接相关。
那么怎么选择专业呢?兴趣是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那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呢?
高辉认为,不少考生往往认为高中时成绩较好的科目就是兴趣所在,但这些科目对应的一般是大学基础学科的专业,相对较为宏观。还有一部分考生受网络新媒体等影响,认为“高大上”专业名称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专业,但本科教育在学科层面基本上是基础教学、通识教育,高科技产品应用层面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学习,一般在研究生阶段可能会有更大发展。
高辉说,按兴趣选专业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兴趣所在。第一要找到你的兴趣,即你的兴趣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二应考虑科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选择潜力大的基础学科专业,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第三咨询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或使用职业、性格分析工具,认清自身特点和需求。
从甘肃近年招生情况来看,理工类在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临床医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文史类在法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以及小语种等专业报考火爆,但要注意热门专业不能与“好前程”划等号,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己喜欢的专业。
摘要: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是集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与数据处理为一体的技术,其涵盖了工程项目的所有内容,是建筑行业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目前BIM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一项技能,也为高校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BIM技术应用在工程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BIM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意义入手,分析现阶段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的BIM技术应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类;专业;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73-03
引言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一项通过数字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将工程项目的设计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显现出来,并指导项目施工、维护运行的新技术。[1]它综合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具有模拟性、可视化、可出图、优化性、协调性等特点,随着其广泛的应用,培养专业的BIM技术人才逐渐成为各高校的主要任务。[2]高校工程类专业是为我国培养建筑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的将BIM技术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握市场的导向和需求,为我国建筑行业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一、BIM技术教育概述
(一)BIM技术教育的特点
BIM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不同,其需要建筑工程类各个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首先建筑工程类各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掌握本专业的BIM建模软件,并对其他专业的有初步的了解。在应用BIM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协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协作,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进行教学,促进各个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建筑工程学科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设置,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BIM技术教育的意义
BIM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全部过程,范围较广,且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已逐渐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已将BIM技术视为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高校也在不断的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BIM技术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对BIM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的能力。通过BIM技术对工程项目的模拟设计、施工,可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并通过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解决专业难题,使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均有所提升。[3]BIM技术符合现代建筑工程的内容复杂、管理精细的发展要求,在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应用BIM技术可以使高校学生获得更专业的技术知识,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指明职业的发展方向。
二、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国内BIM软件开发技术不成熟
BIM技术的关键在于建立用于存放建筑工程几何或者非几何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任何一个阶段为工作人员提供所需的相关数据。[4]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之间、工程结构之间都存在差异性,工程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这也就需要一个能够包含大量工程信息参数的建筑模型,也就决定了BIM软件在开发之初就需要考虑到其能够含有内容较为丰富的数据库平台。我国的BIM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国内BIM软件的开发公司积极地与高校进行合作,以不断的对软件的信息库建设进行完善。但是现阶段国内BIM件的开发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现阶段国内的BIM软件还无法实现项目管理信息的系统化,无法将信息化模型应用在设计、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以实现整个工程的完整串联。[5]BIM软件开发技术使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大大降低,阻碍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设置之间的链接和不同专业之间的互通。
(二)高校BIM应用型人才缺失
BIM人才需求结构大致可分为BIM技术教学人才、BIM专业应用人才、BIM工具开发人才、BIM标准制定人才。[6]这些人才需求类型中,专业应用性人才所需范围广,需求量大,而所有的这些人才类型的培养,都是以BIM技术教学人才为基础,只有教学有成效,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的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根本保障。目前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建筑项目建设的实践能力,对BIM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还不够,缺乏运用BIM技术建设实际工程的经验,导致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开展。
(三)现有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因高校决策、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教师并未在强有力的管理机制约束中对教学工作投入精力,而更多的高校多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实际教学成果未设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未提供足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的教学发展。其次,高校课改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课改经费的问题,在BIM技术实践教学中,课改经费未能支撑实际的经费开支,影响了高校的BIM教学效率。即使国内一流高校在教学设备方面优先于其他高校,但并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导致全国各所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未能有完整的设备满足专业课题的实践教学所用。[7]
(四)BIM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对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的设置还处于探索的阶段,虽然一些高校对课程进行了重组设置与创新,如某高校在水利、土建工程中设置虚拟沙盘、修建水库枢纽实训基地等。由于水利、土建工程的BIM设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才能显示出其优势,这些虚拟的工程都较简单,学生在实际运用BIM技术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其全部功能,领略不到其的强大,也无法感受到工程的复杂性。此外,部分高校过于重视BIM软件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课程设置较多,缺少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如何操作软件,而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学生的应用能力均严重下降。
三、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最大化的应用BIM技术教学
高校工程类专业在应用BIM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的模式,注重BIM技术的专业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积极地与校外施工单位、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合作,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在原有专业课程(如CAD)的基础上单独开设BIM建模课程,为工程类专业学生进行BIM技术的教学。我国现阶段的BIM软件可以从MagiCAD、Revit以及天正、浩辰等软件中导入数据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还能够运用软件自身的功能建立三维模型。[8]BIM软件对其他绘图软件的兼容性可以大大缩短不同专业、不同软件之间的建模时间,使BIM技术在教学的工程中得到最大化的应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了BIM技术的优势。
(二)加强BIM技术教学队伍的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工程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BIM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对BIM技术的学习,完善对教师BIM技术教学能力的考核制度,建设一支知识过硬、能力过强、经验丰富的BIM技术教育队伍,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BIM教学人才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与校外工程企业、软件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让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师进入实际工程中进行锻炼,丰富教师参与工程建设、实际应用BIM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工程进行BIM技术的教学,成为一名专业的BIM技术教学人才,为高校工程类专业BIM技术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培养更多的BIM专业技术性人才。[9]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我国各高校应该加快建立有效的BIM技术教学管理机制,规范BIM技术教学行为。根据建筑工程类各个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模型数据资料的有效整合,保证输出信息具有实践性价值。建立专门的BIM技术领导小组负责学校BIM技术的教学工作,定期对各专业教师BIM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教师进行淘汰。在BIM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专业之间的优势,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力度,不断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
(四)加快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的改革
高校应该加快BIM技术在工程类专业课程中的改革,将BIM技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设置BIM技术教学课程。在大一时期就要开始向学生普及BIM建模软件知识,让学生可以通过BIM技术制作完整的结构施工过程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建立工程施工模拟实验室,鼓励学生通过BIM软件将实习的工程图纸进行整合,制作成虚拟的四维施工模拟图,以加深学生对施工设计、施工管理流程的了解,熟悉建筑工程的施工特点,增加自身的BIM技术应用经验。例如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可以实现工程图纸、结构设计、工程材料、施工技术要求、工程的造价、项目管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制作成虚拟的工程案例模型,为学生提供全面化、系统化、可视化的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BIM技术的应用能力。此外,各高校应该加强与建筑行业的沟通和联系,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加强与合作工程企业的协作,不断鼓励学生进入合作企业的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增加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建设的经验,促进学校BIM课程的改革。
BIM技术作为现代工程类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高校的工程类专业应该不断进行BIM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大可能的应用BIM技术,发挥其真正的优势,加强BIM技术教学队伍的建设,创建一直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应该加快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采用科W的教学管理方法,加强对学生BIM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为我国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黎敏,李薇.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推广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155-156.
[2]曾文海,付伟明.BIM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6):85-86.
[3]张尚,任宏,Albert P.C.Chan.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二)――BIM教学改革的作用、规划与建议[J].建筑经济,2015,(02):92-96.
[4]陈金华,郭华伦.在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BIM课程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103-104.
[5]吴光东,唐春雷.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管理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5,(04):156-159.
[6]崔建华,夏珊,丁克伟,陈东,刘运林.将BIM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安徽建筑,2015,(03):45-46.
[7]张雪,陈三波.将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17):269-280.
[8]刘照球,李云贵.土木工程专业BIM技术知识体系和课程架构[J].建筑技术,2013,(10):913-916.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杰(1982-),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宁勇飞(1973-),男,湖南新宁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船山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课题“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类专业工程化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1CZ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37-0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专业,其重点在于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该学科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学生工程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性教学密切相关,而在实践性教学中,课程设计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计就是指学生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以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通过查阅资料、优选方案、设计计算、绘制图纸等工作完成一次系统的训练,既可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加强,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协作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合本专业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时间的安排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般院校的考研率逐年升高,以前安排在第7学期的课程设计,由于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影响,学生的心态浮躁,认真做设计的学生相对较少,课程设计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为了避免课程设计与考研和学生找工作的冲突,课程设计时间集中安排在第5、6学期的最后几周,在这个时间段,学生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程设计。
二、观念的树立
在学生看来课程设计类似于考查课,在设计结束时只要上交设计成果,且课程设计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及格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不重视,以为课程设计就是给他们自由的时间,随便敷衍下就可完成。为了遏制这种思想的蔓延,本专业召开了课程设计动员大会,阐述了课程设计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课程设计对毕业就业的影响,要求学生沉下心,认真对待课程设计,这样不仅加深对本门课程理论教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运用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三、课程设计的再规划
各校建环专业学生就业的地区差异性明显,经统计,就本校建环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湖南本省就业,在其他地方就业的学生很少。针对学生的就业状况,每个院校应合理规划课程设计的内容,对课程设计的设置进行再思考,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他校的设置方案。如现在不少学校都设置了供暖、空调、制冷等课程设计,而对南华大学船山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来说,到北方就业的学生极少,以后会接触到采暖的情况不多;其次,毕业后从事制冷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学生也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排水、通风空调、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因为在南方地区,空调工程相对有限,一般的建筑只要求做通风,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一些建筑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工作。鉴于我校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把课程设计规划为两大块,第一块为建筑给排水和电气设计,第二块为冷热源和通风空调设计(这2部分内容的融合更易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以迎合市场,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四、命题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工程运用能力。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接触过实际的工程项目,不少学生在拿到建筑图后都不能完全识图,鉴于这种情况,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注重基础和原理,并不要求学生有很大的创新,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设计程序、步骤、计算和绘图有一定的把握,强调最基本的工程训练。不少文献中指出课程设计所采用的题目为医院建筑净化空调、水源、地源热泵、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学科前沿性和挑战性的设计题目[1,2],学生在对基本的空调系统尚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做更为复杂的系统是否合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所以我校的课程设计选题一般为常规系统(除学有余力的同学特别要求外),建筑类型也是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如高层、多层住宅,商场,医院,办公楼,综合楼等,既贴近生活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待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对建环领域中的一些设备、系统有一定了解后,毕业设计时再做建环领域新技术的选题更具合理性。
在选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题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二本的学生根据学生自己分组(2~3人每组)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题目,对于三本的学生则安排相对较容易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师资
指导课程设计的老师应为“双师型”,教师本身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并具有本专业的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质。国家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大部分二本院校和小部分一本院校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从事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对工程训练的要求较高,而现在一般高校新进的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生,科研水平较高,但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如何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建设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课程与课程设计的融合
现行的教材一般是按一定的次序逐一介绍每个知识点,系统性不强,以致于学生学完整本教材后,对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依然无法入手。鉴于此种情况,对于工程性很强而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课程,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建筑电气、暖通空调等,在该理论课程之初先选择2个典型的建筑(如一个公共建筑,一个住宅建筑)讲述每个工程的概况和每个系统设置的情况,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按课本逐一介绍各个知识点;到课程结束时,再回顾第一次课所讲的工程范例,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本专业课程设计历来的做法就是在该课程之初就下发课程设计题目,课程和课程设计同时进行。[3]在讲授完每一个知识点后,就布置该知识点对应课程设计的作业,如讲完消防给水、屋顶防雷等就要求学生把课程设计中相应部分完成,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画出草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减轻课程设计和课程相脱节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待到课程完成时,学生已经对主要的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集中课程设计时,学生重新回顾、整合知识点,对图纸、设计说明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七、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
理论课程结束,集中课程设计正式开始时,举行专题讲座,讲解相关专业的施工图识图,只有先学会识图才能学会设计,然后再讲述设计的步骤和具体的设计计算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
在设计过程中,每2~3天集中考勤一次。每次考勤时,要求每组学生阐述前一阶段的进度及遇到的问题,并且把设计成果交由指导老师检查(设计成果中需注明每个同学分别完成的工作量),指导老师再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即在设计过程中加强管理,谨防不劳而获的事件发生。
考核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最后一环。以前学生对课程设计重视的力度不够,以为交了设计就行,甚至想到交设计时抄袭蒙混过关,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因此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第一,课程设计最后采用答辩的形式,要求每组同学用5分钟介绍本次课程设计的概况及主要设计思路和方法,而后指导老师就本课程设计提问,对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相对客观。第二,看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课程设计需要计算的内容繁多,但指导老师应该把握关键步骤的计算过程、方法和结果,如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入户管径的大小,建筑电气中负荷与导线的匹配等。学生课程设计的总评由答辩成绩、平时成绩、图纸和设计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更显合理。
八、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在一般工科的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起着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的作用。在我校建环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也可以为其他工程类学科课程设计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