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第1篇

计算机是现代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逻辑判断功能和高速准确的运算及自身运行功能。首先有效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走“近”音乐,甚至走“进”音乐,发挥视听通感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影响学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使学生身居教室便能纵观古今、横览中外、视听并举、获益匪浅。其次,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校级、片级、市级教学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优秀课评比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活动中,等等,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掌握信息技术这一能力已经悄悄成为老师教学生涯中的必修课。正因为现代电脑多媒体设施在音乐课堂上发挥了这些优点,才能打造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

不难发现,相对形形的现代音乐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设施手段明显感到单调而不足,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及现代音乐教学的发展。现代音乐教学中,大多已不再采用传统教学设施与手段。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实用基础,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的同时,经常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思维和课堂组织模式。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开展和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音乐课堂教学辅助课件的精致精细精美精心制作;熟练掌握音乐学科常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应用;积极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了解音乐、掌握音乐。教学设施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与手段。教学措施与手段的采用绝不能成为教学媒体的展示,音乐教学中,不能把教学设施与手段作为华丽的外壳或者装点门面的“花架子”。《音乐课程标准》从2000年“提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到今天“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词的改变恰好提醒了我们这一点。老师们要切实掌握教学设施与手段,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需要,合理使用,使其真正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为此,本着“辅助教学”、“高效教学”的原则,选择一个合适、合理、合意的教学平台至关重要。

在最新的office 2013推出之前,笔者首选WPS办公软件作为承载课堂教学内容的主平台。WPS是金山公司开发的一款兼容Office格式的办公套装。实现了办公软件最常用的文字、表格、演示等多种功能,内存占用低,运行速度快,体积小巧。值得向大家推荐这款办公操作软件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是在线模板,在线模板首页定期升级,更新上百个热门标签,更方便查找;还可以收藏多个模板,并将模板一键分享到论坛、微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热点事件,模板库都会“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其次便是在线素材:内置全新的“在线素材库”,集合千万精品办公素材。

一、音乐课堂教学辅助课件的精致精细精美精心制作

1.增添丰富美观的字体

“点”靓方寸小天地,让课件精美靓丽,离不开漂亮的字体。安装一套丰富多彩的字体文件,能给大家带来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音乐老师最常使用的简谱输入则可以下载Simp Music简谱输入字体,这是一款操作简单、效果美观的简易简谱打谱字体。配合键盘,可直接在WORD和PPT中生成简谱。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以选择活泼灵动的相关字体。具体使用中,要注意衬线字体与非衬线字体的甄选。通常情况下,标题用衬线字体,正文用非衬线字体。

2.挑选适合教学的模板

教学形式终究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板至关重要。这个教学模板由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主题,从主体色彩的浓淡到版面留白的多少都是老师们制作时要心中预设的。多年制作中笔者始终遵循以下三原则,并称之为“模板三基准”。(1)简约不简单;(2)雅致不脱俗;(3)主体随课题。

复杂的PPT,无论是画面的“满载”还是触控链接的“富裕”,都会给人带来审美上的凝重与呆板感。这样的PPT非但缺少灵动,更会给施教者的课前制作带来负担和课堂操作带来被动。笔者主张不复杂但有深度和内涵的简约PPT。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包括色彩构图、文本罗列、动画呈现等,都要有针对性和主体统一性,宁可单一,也不要生搬乱套。一些小学音乐教学PPT则可适当注入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倾向的卡通元素,做到严肃中不乏活泼与跳跃。

WPS的在线模板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选择中意的教学模板,可以通过浏览免费素材库和输入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两种方法选择所需模版。

3.架构合理简约的布局

一个成熟的课件虽然带有浓重的制作者个人色彩,但也不是完全属于主观行为。制作中,对于版面内容的布局,笔者认为要注意对以下几点素材的设置和把握。

(1)图文(大小要合理)

要考虑学生可视度(距离、范围、角度等),也要考虑所教知识信息量的大小。尽量出示关键词句,拒绝冗长多行文字的出现,教师可用课堂语言阐述和剖析图文内容。

第2篇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农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农村的小学音乐教育开展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偏远、设施较差、师资力量短缺等种种原因,仍有若干问题存在,亟待解决。

1.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1 课程安排有名无实。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表内均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了音乐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挤占或改上其它课程,音乐课教学难以保证。多数人认为音乐课是副课,上不上不重要,主课老师则常常用来上语文数学,要不就是自由活动或自己听歌。这样剥夺了儿童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这一现象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的不乐观,加之音乐课是不被列人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致使许多音乐老师不愿在农村工作。

1.2 教师能力不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所以在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中,多数教师随意性大或是干脆把音乐课交给学生用来写作业、做游戏。多数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的一门课程,是强化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

1.3 教学设备的短缺。音乐教学又需要一定的音乐设备为基础。音乐教育所需的一系列设备、仪器在农村学校中普遍缺乏,甚至连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室、音乐教科书都没有。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设施更无从谈起。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1.4 学生渴求音乐教育的心愿难以满足。对农村小学的学生中调查得知,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很强。当问他们都喜欢什么歌曲或者老师教她们唱些什么歌曲时,从孩子们口中说出的不是充满快乐的童歌,而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网络成名曲。学生学唱流行歌曲并非坏事,但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音乐与他们年龄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本教材上的歌曲抱以"不喜欢""不好听"的态度,其原因是有的学生不熟悉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内涵,有些不愿意唱,觉得这些歌曲无聊、幼稚,唱着没意思。但要知道课本中的东西都是经过有关部门、专家评审后选用的,这些歌曲都是适合儿童演唱的,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优化对策

2.1 改变思想观念。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以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表现方式感动人的心灵,唤发人的激情,激励人的斗志。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正课"和"小三门"的关系,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

2.2 加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克服困难,尽快配备小学教师,接着是配备小学音乐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小学音乐教师到位之后不被安排去上其它课程。使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有专人负责。根据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新课程的教改工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就是国家实施的"三定向"中可以多方面培养一些音乐或其它学科的人才。这样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农村小学教师才更有保障,才能更好的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全面的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2.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不能只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还能够对其各方面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另外,在音乐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让他们主宰音乐课堂。

2.4 加强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音乐教学设施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现在一般农村学校,只要建一个音乐教室,一间舞蹈教室,一架风琴,一台电子琴,一个五线谱示教板,再加上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磁带等,音乐、舞蹈课就可以正常进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5 严格贯彻素质教育政策。学校领导应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门关于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重视农村音乐教学的开展。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学生的能力加强了,学校才能完成培养国家栋梁的艰巨任务。农村小学要务实发展,为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加强音乐教学设施投入,使教师在设施完备的环境中进行授课,这样才能达到新时期音乐教学的要求。

第3篇

近年来,我省在艺术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地方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发,也为我们地处偏远的民族地区艺术教育教学创设了可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进一步修订,音乐学科地方课程教学也逐步成为我们地方民族与区域间的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一。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作为校本内容去合理的实施与运用成为课堂教学实际应用的关键,所以,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容选择明确,切合学生的实际,避免盲目性

我区地处达斡尔族聚居地,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研发空间和广泛的资源项目。但一些传统的音乐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例如,萨满曲及相关舞蹈等不适于出现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和对民族文化理解的层面,要有的放矢地选择适用于学生身心健康且又体现出良好的民族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传统民族音乐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二、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实施

地方课程应在课标指引下调整以课堂教学为基调的氛围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实亲切地交流,同时注重与师生间的亲和力,蹲下来看每个孩子的眼睛,使乡音、乡情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真情的流露,如在教学《欢乐的达斡尔》一课时,在学生学会歌曲后,学生进行歌曲表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播放音乐,学生边讨论边创编动作。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并及时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完美性,结合恰当的指导性评价,使学生的创作情绪更加高涨,拓展思维。

三、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地方课程资源为切入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工作也是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和强健体魄的主要过程,所以,教师教学能力如何向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掌握了地方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里包括: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的障碍;教师在解决重、难点时的阻力;师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交流等问题,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结合讲座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歌唱教学中如何运用气息等,有效地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为使难易问题的解决更具时效性,切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有效程度,通过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在教学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 教师 高师教育教学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

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第5篇

所谓实践教学,主要是指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主要包括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大的方面。这里的艺术实践能力专指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所必备的示范表演、专业辅导、活动组织等多方面能力,而不包括专业舞台表演能力。它强调的是“多能”而非“一专”,关注的是“厚基础”而非“高精尖”,侧重的是“上讲台”而非“上舞台”。而教学实践能力则是指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科学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表现、欣赏、创作音乐等所必备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走向教师岗位时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和不适应,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缺失使他们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似乎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沟壑。

2.原因分析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成绩斐然。然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是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几近雷同,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毕业立即遭遇专业技能无法企及专业院校的学生、教学技能也没有突出优势的尴尬,走向教师岗位自然会无所适从。

(2)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课程比例偏高,而教育实践课程部分比例偏低。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存在内容设置单一、孤立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本位,重视各学科的自身逻辑,却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建设。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第三,实践课程存在时间少,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

(3)教育观点和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依然沿袭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没有及时吸收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实践放在首要位置。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扩招的势头有增无减,艺术招考的热浪阵阵袭来,看似风光的艺术招考指标数据下暴露的并非的是广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倍增,也不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崇尚和热爱,隐藏在背后更多的却是音乐专业成为迈入高考门槛的简易通行证。音乐教育专业因为其文化录取线远远低于普通的文科录取线,使很多原本高考无望的学生通过短期突击专业课程成为艺术考生而进入高校学习,因而也造成了学生素质的不尽如人意。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应当成为提高学生修养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2.明确专业定位和方向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明确专业定位,明确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才能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3.调整课程设置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课程指导方案”所规定的11门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原则等。2007年9月开始,教育部又开展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指定45所试点学校,以“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积极探索音乐教师教育改革。2011年10月,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全面了解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发展状况。这一系列动作,说明了国家对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视,对推动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调整,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践教学由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等内容构成,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第二,整合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如中外音乐史课程与音乐赏析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还有一些专业技能课程,比如声乐、钢琴的课程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演唱或者演奏,还应当将如何进行声乐、器乐教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因为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歌唱演员或者演奏家。第三,增大学校自主设课的自由度,拓展实践类选修课的门类,如小型乐队编配、声乐教学法、音乐midi制作,艺术管理学等。同时,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围绕中小学音乐教材展开的自弹自唱、即兴伴奏课程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走向教学岗位时尽快实现从专业新手到教学能手的蜕变,对于他们的业务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提升、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

各高校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和改进音乐教育实习模式。目前的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统编模式,即音乐专业学生统一组队进行实习;二是混编模式,即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混合组队进行实习;三是顶岗模式,即实习学生承担实习学校原任教师整个一个学期的全部教学工作,将原任教师置换出来参加脱产培训。将三种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实习形式更为丰富。此外,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教育实习长效机制,达到高校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互惠双赢。

5.通过活动提升能力

通过比赛,以赛促学。比如两年一届的全国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将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五项内容纳入比赛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艺术与教学实践能力。并且参赛学生并非由各高校择优选择,而是由主办方随机抽取,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到院系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比如元旦晚会、毕业晚会、合唱比赛、“三下乡”活动等等。另外,积极投身于其他院系或者外单位的艺术活动,比如参与指挥、排练合唱或者担任钢琴伴奏、舞蹈编排等等。通过对外单位的协同演出、编导等活动,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也更了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丰富了音乐制作、舞台监督等经验。此外,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创新项目和优质课、精品课程等项目的经费为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的创新及培养提供了经济保障。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唱歌教学

歌唱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怎样有效地实施歌唱教学,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同时借鉴同行经验,总结出如下四个措施,与同行分享。

一、结合音乐形象和情境,进行发声训练

1.一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小学生的音乐唱歌课上大多被音乐教师忽视了,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的音乐唱歌课,只要学生会唱歌就行了。其实不然,教师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应要求学生的声音符合唱歌的感觉,有的学生高声喊叫抑或是脸红脖子粗的蛮唱,他们虽然都知道唱歌,但是没有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歌唱。科学的歌唱方法离不开发声训练。发声练习是有针对性、循序渐进性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结合音乐形象和情景,学生的发声训练更有效。同时,学生学得更开心,更能够体会其中的乐趣。因此,建议小学音乐教师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进行一条趣味练习。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的音乐教材,有专门的趣味练声曲。其中一年级上册的《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有一条是这样的:

1=C-E 2/4

5 6 5 4 |3 1 | 2 1 2 3|5—|

轮船 轮船 来了,轮船 怎样 叫?

汽车 汽车 来了,汽车 怎样 叫?

5 5 5|5 5 5|5 0 5 0|5—

呜呜呜呜呜呜呜 呜 呜。

嘀嘀嘀嘀嘀嘀嘀 嘀 嘀。

学生能够根据轮船、汽车的声音来模拟“呜”“嘀”的声音进行训练,这中间不仅能够利用轮船、汽车发出的声音,来形象地模拟出“呜”“嘀”进行发声练习,更可以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比如,轮船来了,轮船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由远及近让学生能够感受和体会“呜”由弱到强的感觉。轮船走了又有什么变化呢?由近到远,可以感受声音的由强到弱。这种结合音乐形象和情境进行的趣味发声训练,学生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更有兴趣,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对声音的控制,还能够配合轮船的声音做一系列的动作,真正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

2.二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相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能够分辨出声音的强弱、高低,而且对自己的声音也有所控制。因此,在发声的训练上,可以适当地加些长音,一般多为两拍的长音训练,在训练学生气息的同时,也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拍子。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

1=C-A 3/4

1-2|3--|3- 1|3- 1|3-2|1--

摇小船, yao a yao a yao a yao 。

吹喇叭, di da di da di di da 。

这条训练学生从摇小船的感觉中体会小船左右摇晃的感觉,从而能够演唱和感受出音符延长的感觉。

3.三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

三年级的歌唱教学中逐渐加入了二声部的歌曲,因此,在发声训练上,音乐老师也可以加入一些二声部的发声训练。一条简单的发声训练曲,但它能够让学生多接触二声部,在自己发声的同时,能够找到两声部中间和谐的感觉。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三年级上册《让歌声更美好》专题中有这样一条二声部的发声训练:

学生的发声练习应该是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不应急于求成,音乐教师在发声训练的练习中,应当创造恰当的音乐情境,同时结合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进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训练的效果。

二、结合柯尔文手势和其他可视形象,进行音高、音准训练

柯尔文手势由约翰·柯尔文在19世纪70年代创造,其借助7种不同的手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7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与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而在教学中,老师在一首歌曲教唱完成后,会发现有些学生容易跑调,同时也没有音的高低感觉,对音准也没有概念。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柯尔文手势来进行教学,把音高形象化、可视化。如下图:

教师要建立课堂听音训练制度,每一节音乐课除发声练习外,还应注意训练学生的音准,比如,笔者经常用的音准训练有:

1.随着琴声唱唱做做

老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出3个不同音高的音,学生静心聆听,然后用柯尔文手势告诉老师弹的是什么音符,并且唱出准确的音高。

2.看完手势后唱音符

在安静的环境下,老师把这节课要教的歌曲用手势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柯尔文手势唱出正确的旋律,并且能够正确做出手势。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当老师做手势的时候,学生在心里唱出旋律,等老师做完后,学生基本上能够正确的唱出来了。

3.手势和唱名进行卡农

结合第2点要求,老师在学生唱出第一句旋律的同时做第二句旋律的手势,以此类推。手势和唱名进行卡农需要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柯尔文手势的前提下进行。这种训练能够加强学生的内心听觉。

4.二声部手势学唱

这种训练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要能够用两只手同时做出不同的手势,学生只要能够认识手势就基本上能够进行这类训练。学生在唱自己手势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另一声部的声音,以达到和谐的声音效果。

除柯尔文手势训练以外,音高、音准的训练还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利用图谱的方式、利用旋律线的方式、利用空间高低的方式等。在学生把音高进行可视化后,学生的音准也就准确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训练方式需随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来进行调整和创编,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高、音准掌握水平。

三、结合身体的动作,进行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有节奏地说、拍手、行走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音值、节奏型、节拍、速度、力度等节奏要素。在节奏教学中教师应强调音乐与身体运动相结合,以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节奏运动学习获得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提高节奏能力。在节奏训练中老师要把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结合歌曲做一系列的律动,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脚、捻指等。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12年版中:一年级上册《爷爷、爸爸和我》

1=D 2/4

3 5 5 | 6 5 | XX XX|XX XX|

小朋友 跑步 ti ti ti ti ti ti ti ti

6 5 3 5 |2- |3 1 |5 3 |X X |

多呀多快 乐,爸爸 走路 da da

X X |6 2 |5- | 6·3 |2 3 |X -|

da da真神 气,爷爷 迈步 da a

X - |3·2 |1-

da a 走得 慢。

这首歌曲结合小朋友的跑步身体动作,爸爸走路的身体动作,爷爷迈步的身体动作来进行XX 、 X 和X-的节奏训练。在身体动作的表演中进行节奏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奏训练。

四、结合歌词的内容,进行情感的体验

有的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感觉:歌曲教学完成了,可学生所唱的歌曲不是那么的悦耳、动听。究其原因,是歌曲的情感没能很好地激发出来,一首歌曲的歌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师应从歌词入手,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理解歌词内容后,再将歌词的情绪内化。这样,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就有所了解和把握了。此外,安静地听聆听歌曲也很重要。歌曲的旋律本就赋予了这首歌曲的感情基调,而在聆听歌曲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听觉产生联动,使其身心舒服愉悦的同时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内心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

总之,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的基础。它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循序渐进性的特点,每一首歌曲都有适合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上有关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措施只是我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并非适用于所有唱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唱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将会得到及时与快速的更新和发展,我也将不断地探寻。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对现代教育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和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理论教学都处于重要的地位,而忽略了和声学是一门需要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如和声音响的构建、键盘和声的实践操作等,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和声的技巧,以此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主要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和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和声学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通过和声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变得更为敏感,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和声音响的感受,并且也培养了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而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基础。然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和声学的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迫切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措施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够实现音乐现代化的教育目标,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水平。

一、高等师范院校和声学教学的不足之处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的不足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教师的方面来说,一方面,由于教师对于学生本身的音乐基础不能很好的把握,同时也没有将和声学习在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阐述,因此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进而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无法充分的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受到教学条件以及教师本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大多和声教学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往往是由教师将和声范例写到黑板上,而不去弹奏。因此,学生无法通过实际的音响对和声进行听辨,这也是造成大多数学生在音乐的理解能力基础方面较差一个因素。从学生的方面来说,第一,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于课程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确的认识,通常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的自己硬背,因此学生在实践方面普遍较差。第二,学习方法不得当,不善于总结归纳、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的进度及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四部和声习题写作作为和声学课程的唯一内容,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非所用。第三,基本乐理没学好给和声学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常见的问题有:(1)和弦结构记不准;(2)音程计算有误;(3)调式和弦概念模糊;(4)旋律写作知识欠缺;(5)做题速度过慢。第四,视唱练耳基础差,同样是该课学习的不利因素。这是因为:(1)由于听力不足,听觉感受力差,便失去了对各种不同音响选择的判别能力,更谈不上鉴定不同音响效果的优劣;(2)在和声学教学中,除了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出和声音响外,还常常需要学生们亲自参与演唱,同时去感受各种不同配置方法的不同效果,但由于视唱能力过差,则无法从事这项常规活动。

二、加强高师和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1.加强和声音响的构建

首要的就是要做到让音乐来说话,让学生在和声音响中感受到不良进行带来的音响效果。通过对人声化、键盘化和信息化的声响效果时刻为学生提醒,避免声部写作中出现不良进行,也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前人所总结出来的各种理论,其本质上都是为了营造出更好的声响效果。当四部和声写作成为实际的音响时,学生便能够理解这些所谓的条条框框所发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对前人总结出的各种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索,并且将以往的被动的接受而转变为主动的运用和声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将听觉艺术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创作理念,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来自音响艺术的魅力,进而使自身的和声能力得到提升。和声音响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第一,利用人声构建和声音响。人声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声的演唱,能够使五线谱中的音符变成实际的音响,而且能够利用不同的速度和音响的强弱来表达不同音乐的力度和强度,这也是人声的魅力所在。在和声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声将理论化的四部和声作为一项实践行为,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声音响,这也是提高学生对四部和声进行巩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四部和声的学习兴趣,也为传统的理论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声的纵横关系是和声研究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人声音响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来自不同声部的音域的和声效果,通过对四声部的叠置而形成纵向的和声音响,增加倾听者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可以要求学生一边演唱,一边对和声的功能与色彩进行体会,运用人声可以进行调节的特点,对于演唱的音量和力度进行不断的调节,使学生能够再演唱的过程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对和声音响的形成与价值有更深入的体会,在对音乐的感受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利用钢琴构建和声音响。在和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钢琴来完成和声音响的构建,并且利用钢琴完成四部和声写作的作业,让学生在感性的音响中进行理性的学习。学生通过钢琴的弹奏,能够主动的从音乐中获取对四部和声作业的效果感知,从音响的世界中感知平行五、八度等带来的不良音响效果,并且通过钢琴弹奏锻炼学生对和声浓淡、明暗的有效把握,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和声思维的发展。

2.加强键盘和声的实践操作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面临的将是中小学大合唱、独唱、重唱等组织与排练,因此需要在和声的教学中加强键盘和声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将四部

转贴于

和声进行不断完善的能力,包括和声效果与织体的处理等能力,并且能够对已经编配好的和声进行组织。为了使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要在和声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和声思维,既能够完成四部和声的各种相应的变奏,也能够有效的把握和声音响中的情绪、风格的变化,从而建立起不同的和声音响概念,并且积累更多的和声伴奏织体,为日后的伴奏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在中小学的大合唱、独唱、重唱、小组唱伴奏的过程中,需要对作品进行临时的移调弹奏,这时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识谱能力以及过硬的移调本领,才能够对制定的乐谱进行快速的移调,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四部和声移调弹奏的实践机会。同时,键盘和声的实践操作应当将本文由收集整理以往被动的书面练习改为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全面的展现,以此来达到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与提升。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日渐广泛,而多媒体技术也成为了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成为了当前和声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当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和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和声写作、对比教学以及和声键盘实践等。在写作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完成和声音响的构建以及对比教学和分析教学的相关评价活动。在分析教学中,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多视觉和听觉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学习。在键盘实践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教学范例进行展示,同时可以通过学生录像的反馈和键盘和声的回放过程,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运用到和声教学的其他教学环节中,如班级授课、小组讨论等,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堂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三、结束语

第8篇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成为音乐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理想选择,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成长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培训质量。

关键词

音乐新课程 农村 中小学音乐教师 校本培训

如果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大计,就应该以学习为本”。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行为和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这就迫切需要音乐教师加强学习,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尤其是整体素质并不高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能适应、胜任新课程,就更应积极、主动地学习。而音乐教师的学习,一靠自学,二靠培训。教育部2000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及实施意见,文件强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根本目的,高度重视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1]。在此情况下,单纯依靠高师院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模式,难以保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全员参与,也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智能和专业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模式经过国内外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可行的、高效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形式[2]。

一、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意义

近年来音乐教师的校本培训模式,倍受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欢迎。

第一,校本培训的主要意图之一,就是淡化把教师集中到一个地方,让他们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理念,而要使教师不必脱离岗位、不必转换角色就能接受培训[3]。显然,校本培训提倡在教师所任职的中小学开展,不仅使得所有教师都有参与培训的机会,培训活动基层化、全员化,而且还解决了“工学矛盾”和经费短缺的问题。

第二,校本培训从其内容来说是以“问题”为中心,即把遭遇同样问题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培训结果是使教师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诚然,随着新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音乐教师还将面对各种新处境、新矛盾、新困惑及新挑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可以随时随地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说,这种全程化的校本培训在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开展是很适宜的。

第三,校本培训最大特点在于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活动,培训结果直接可用于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是决定校本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由于每所农村中小学的校情不同,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特长、艺术修养以及教学风格等也各异,这就需要针对学校自身实际和每位教师个体特点来安排培训内容的校本培训。

第四,通过校本培训不但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可使学校形成学习型组织,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使音乐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校本培训的开展使学校成为学习型学校,有利于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此可见,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如此,由于受经济、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还是存在形形的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出现偏差

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领导和音乐教师由于没有正确理解校本培训的内涵与实质,不明确校本培训独特的功能与优势,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第一,认为校本培训依然是学历补偿和学历提升的培训,与教师进修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开展的培训并无质的区别。然而,部分农村中小学领导和音乐教师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校本培训中,还是因循守旧地以“学科”为中心,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重复职前教育内容,忽视了作为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与教育智慧的提升。其结果是虽然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深化与巩固,但却不能学以致用,仍然不能适应音乐新课程的教学。

第二,认为音乐教师校本培训应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下进行,实施计划、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都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委派的教师培训机构确定,具体的培训活动也应由他们来组织实施。这便使得以“校”为本和以“师”为本的校本培训成为空话,学校丧失了自,其培训远离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不仅不能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无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三,把“校本培训”理解为“本校培训”,认为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场所只能在本学校,这一认识的偏差将培训局限在各农村中小学,其封闭的培训不利于校际之间,或与地方教师教育中心及大学合作等多种培训形式的开展,也不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2.参与培训的热情不高

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本身的素质与见识让他们误认为教师教育是一次终结性教育。他们把职前所受的教育作为自己一生从教的本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参加培训提高的意识淡薄,甚至认为搞“校本培训”纯属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培训产生抵触情绪,哪里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呢?

其次,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对音乐课漠然视之。他们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音乐新课程实施与否或实施好坏并不重要。再加上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连一名专职音乐教师都没有。基于此,很难营造出校本培训的浓厚氛围,自然就无法激发他们自觉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条件差、合作意识不强导致培训资源匮乏

由于农村中小学经济状况、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合作意识不强,导致在开展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出现资源匮乏的现象。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第一,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的资金只能维持正常的办公,在开展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没有经费购买培训教材、乐器等,加上图书、报刊和网络等设施、设备不足,使培训工作步履维艰,已成为无米之炊。

第二,大量优秀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逐渐向城镇或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使得原本师资紧缺和力量薄弱的学校更是雪上添霜。在开展校本培训中,由于缺乏优秀音乐教师的带动与引领,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常常流于形式。

第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忽视了利用校际间的培训来实现资源共享,也不善于抓住机会接受来自大学及各级培训机构中音乐名师的指导。

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的对策

在音乐新课程师资培训中,虽说各种形式的教师外出培训有其现实需求和必要,但都不是最佳的对策和发展途径。实践证明,真正能从根源上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智慧,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只有“校本培训”。因此,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对策便刻不容缓。

1.校正校本培训观念,注重培训实效

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能力导向的培训模式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为此,农村中小学应把强调“知识导向的校本培训”转向“能力导向的校本培训”,不仅要到教学现场和课堂中去提高教师胜任音乐新课程与革新教学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提高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所“生成”问题的解决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

此外,还要透彻理解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一词界定的关键在于对“校本”的认识,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显然,从这个“校本”概念的诠释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以校为本的培训,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培训权利的下放,学校有充分的自,是培训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仅为校本培训提供一定程度的监督或援助,至多起“配角”作用。

2.鼓励音乐师范生到农村从教,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农村中小学由于专业音乐师资缺乏与教育理念陈旧,不能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此,国家、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音乐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紧缺的现状,摒弃“顶课”和“包班”的现象,减轻教师的负担与压力;另一方面还能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音乐课堂,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扭转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局面。他们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年轻、有活力、有理想、有抱负,会以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使培训工作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此外,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我想培训,我愿培训”。这种主观愿望的学习态度有利于营造主动学习型的教师文化氛围,从而使得校本培训能健康、持续地开展。

3.增加培训经费投入,构建合作伙伴关系

在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并不充裕、教师收入并不高的情况下,靠学校从自身办学经费中拨出专款,或要求教师个人出资来增加培训经费的举措很难行得通。鉴于此,只能多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当然,还可考虑建立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中小学捐赠的政策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来增加经费投入,使校本培训建立在强有力的财力基础上,为其持久、高效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培训资源。首先,在校内与骨干教师结对,开展“传、帮、带”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其次,要敞开校门,加强校际交流,甚至可以形成区域性合作的校本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校际间的横向交流,而且还便于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统一调配,扩大培训资源。再次,还可以与学科专家、高校、教师培训机构的知名教授建立密切联系,构建“纵向合作”的伙伴关系。

4.依据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的对象是教师,它的最大优势是在科学分析教师特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灵活性的培训项目。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校本培训中,可以在强调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培训内容,做到培训个性化。也可以让大学的专家教授或师资培训机构身体力行,走向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第一线,亲身体验具体的教学情境,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音乐教师发展的特殊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大难题,而解决难题的关键在教师。“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成为提高音乐教师专业智慧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其培训重在提高教师适应急剧变化的教育、教学条件的能力,是推动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玉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4).

第9篇

关键词:新型;设计;音乐欣赏

21世纪,我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改革浪潮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转变无不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面对新课改前提下需要的音乐教师、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呢?本文就从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等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

长期以来,在音乐教学中都是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过程中知识的创造性;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照搬书本或者凭自己的经验教学,造成学生的知识狭窄,缺乏创造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并创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然而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角色,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建立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只有出现创新课堂的音乐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发展需

求,才能出现中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那么,学生心中理想的音乐课又是怎样的呢?

二、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

有学者提出:学生需要拥有学习“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如此才能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想完全开放的条件下,积极主动参与,才能怀着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让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学生希望音乐课能“动起来”、师生平等、强调审美、难度适宜、与其他学科有所链接、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希望被老师驳回等等。如果要想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课堂知识必须丰厚。那么教师就必须不断填充,厚积薄发。由此可见,学生要想达到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很大部分还是由教师自身来决定的。当了解了学生的需要之后,如何设计并实施新型的音乐欣赏课便成了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三、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

我国音乐家朱践耳说过:“我认为理论家、音乐家、作曲家都应有三副耳朵:一副是听古典音乐的;一副是听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一副是听现代音乐的。”据观察,当前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热衷流行音乐的倾向。对青少年偏好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引导的方法和措施。

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新课标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

教学过程又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的教学设计视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之一。万事开头难,但是好的开始又是成功的一半。上音乐课也是一样,良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想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那么导入新课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又可以分为故事导入法、成语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图像导入法、听辨导入法等几种不同的导入形式。例如在欣赏人音版高一年级《爵士音乐》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导入:对比欣赏管弦乐《北风吹》、爵士乐《北风吹》两段音乐有何不同,自然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对比欣赏的好处就是可以反馈出学生经过学习后对爵士音乐的理解,并自然地导入课题。另外,关于作者生平轶事、作品时代背景等有关介绍,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要少而精,不能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受。

要明确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关于聆听的重要性问题,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阐述:“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显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倾听是主要方式,讲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听赏音乐有很多种方式,如:消遣式听赏、运动式听赏、联想式听赏。此外还有记忆式、结构式、主观式(进入作曲家要表达的内容之中,理解作家的创作文化、历史背景等,了解其艺术特色和风格并对其评价)。在运用欣赏法的同时,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己演唱、演奏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欣赏的范围,把对音乐的聆听从课堂中延伸到更广的生活空

间中。

教师还应想办法创造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如对作者、对背景的介绍等可放手让学生利用手头上的资料或到图书馆或校园网上去收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美术、形体动作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此外,音乐课并不是单独的学科,它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在音乐欣赏中,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与时代这一章中就介绍了古典、浪漫、现代等时期。这时就可以把当时的历史知识贯穿进来,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了音乐知识。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通过教学实习、案例研究与案例设计,笔者深切地认识到时代呼唤新型的音乐老师,而教师则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努力营造中学生心目中理想的音乐课,为新型中学音乐欣赏课的实施与实现努力进取,为培养21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贺显辉.谈中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11).

第10篇

关键词:花样跳绳;选修课;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一、学生的花样跳绳学习现状

1、学生体育基础相对较差。据了解,花样跳绳选修课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生的运动基础比较差,运动兴趣不浓。超过一半的同学平时几乎很少参加体育运动,她们大多数时间都会花在图书馆、教室或宿舍,有些人甚至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受多方面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体育和自己的专业课认识上有冲突;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没什么好学的,这么多年来体育没好好学照样能上好的大学,有学生觉得教师上课风格、不能接受,上课缺少激情。少数学生选择这门课也是因为需要凑够学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男女比例失调。据调查,花样跳绳选修课上女生居多,男生相对很少。有不少男生对花样跳绳这门运动项目的不了解,因为花样跳绳有“花样”二字,所以他们误以为这是专属于女生的运动,因此,在选课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男生选择这门课。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4、花样跳绳师资匮乏。花样跳绳是一项时尚的体育运动,它是在传统跳绳的基础上融合舞蹈、技巧、武术、街舞、音乐等多种运动及艺术形式,将速度与力量、难度与花样结合,逐步发展成集健身、娱乐、竞技、表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对于这样一项新兴的的运动项目会的人并不是很多,特别是能把他运用到教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激发学生学习花样跳绳兴趣的主要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据了解在花样跳绳授课过程中,最常用的是讲授法和示范法,这两种方法其弊端是学生接受知识缺乏灵活性,易产生学习疲倦,失去学习感兴趣。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新的花样动作时,既可以采取讲授法,也可以采取发现法、讨论法等;可以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研究,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慢慢地有的学生产生了学习花样跳绳的兴趣,可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动作的枯燥,在每节课讲述的基本动作中,变换成组合,进行练习,譬如采用A+B+C+D的形式,先学习A,再学B,串联A和B,掌握后继续学C,串联A、B、C,以此类推。这种方法学习便于记忆,动作不间断。教学中,选配学生喜爱的音乐,进行剪接变频,一节课更换一次音乐,学生们既享受到音乐,又享受到动作之美。

2、加强教师的语言修养。数学教师的语言包括语气的亲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序的先后。亲切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中等的语速、合理得当的语序必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反之,可能影响甚至打击学生学习花样跳绳的积极性。教师语言的修养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避免语言刻板,说话时要态度热情,对待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最好不要直接批评。教师的语言修养包括语言的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温暖长期受打击的学生的心。相反,一句讽刺的话,可能导致学生因反感教师进而反感学习。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融洽的学习环境氛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多关心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花样跳绳的痛苦,通过沟通交流,使学生不断克服心理自卑因素,走出学不会学习花样跳绳的心理阴影。经常鼓励学生,对学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多数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表扬,要多给他们一些受表扬的机会。使学生逐步走向自信。

4、利用合作式学习,促进后进的学生进步。在学生基础差、能力低而且热情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强迫学生学习,他们会产生抵触、消极、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否则集体的成绩就无法得到保障。它不仅强调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还力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

5、坚持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好胜心,虚荣心较强。因此,花样跳绳课上应适当增加一些竞技性和娱乐性项目。譬如说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加入一些速度跳的比赛,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达到充分热身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绳感,增强竞争意识。我们还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以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做一是可以起到调节作用。二是可以增强凝聚力。三是可以检验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在这一环节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6、评价方法的创新。花样跳绳课考评办法不仅仅局限于考核教师在课堂上教的,这样虽然利于考核,利于量化,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新的考评方法,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的分组,各组各自创编一套花样跳绳动作。然后通过展示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评,同时结合新老两种考评办法进行综合考评,这样既能客观地评价学生动作的质量,又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跳绳的创编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小珍.花样跳绳锻炼价值高[N].中国体育报(学校体育周刊),2008-12-31(5).

[2]梁超.花样跳绳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推广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李松,《十六种跳绳游戏》,《中国学校体育》,2001年第4期.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 教育 审美育人 联想与想象

音乐,不仅仅只是代表一个音符,一个节奏,他还代表一种情怀,一个抒发感情的方式。音乐欣赏课,也并不仅仅代表一种授课途径,一种欣赏方法,他也代表一种思维的启发,一种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当代的青少年,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迫切需要树立良好的意识形态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欣赏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培养。音乐欣赏课,并不是简单的给学生讲一下什么是欣赏,什么是音乐,以及什么是音乐欣赏课,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对学生的想象进行开启,使他们可以从中获取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一、对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影响

(一)为联想与想象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音乐欣赏课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掘具有潜力的音乐人,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只是欣赏音乐,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欣赏课特有的审美育人的特殊功能最大可能地挖掘和培养中小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为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力的提供最基本的基础。音乐欣赏课通过让学生对某一首音乐或乐曲进行任意的理解,而且这种想象和联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然后让学生随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去诠释自己所理解的意境或者含义,推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从而达到充分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目的,这也为中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对联想和想象力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般来说,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样的,音乐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课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形成。当一个人在欣赏高雅的音乐的时候,他获得精神的愉悦,并且可以指导他们去追求好的事物。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运用音符进行交流的方式,它在传达人们感情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染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音乐欣赏课中,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类的音乐的欣赏和交流,去激发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潜能,去进行无尽的遐想、去尽情地畅想,从而不断地使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启迪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在科学事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联想是想象力的基础,那么想象力则是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童话小说家安徒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的话,也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伟大的发明家如果没有充分的想象力的话,也不会被别人成为发明大王。很多成功的人士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具有充分的想象力。而音乐欣赏课的开设,通过让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去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能,这则是利用它培养想象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音乐欣赏课通过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利用音乐欣赏课调动中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一)充分调动音乐欣赏课的氛围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高低的评估就取决于他是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是否可以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其中,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音乐欣赏课的开展中,老师要充分的利用音乐的特性去使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学生们可以别变成音乐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从活跃的音符中去获取智慧的启迪,让学生可以在音乐大的海洋里翱翔。

(二)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同样的,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为对象,然后通过认真仔细聆听的方式对音乐的内涵进行理解。音乐老师在对学生音乐课的授予和启发中,要时刻注意运用音乐去引导学生,努力让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让学生可以深刻地领悟到音乐的真谛,从而可以去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树立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在中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的教育中,不能简单地为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或者著名的名曲,这虽然可以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这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开启还是有限的。在对学生的智力开启的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地树立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见解,让给学生不断地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目的。

(四)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在中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育中,不仅要注意对中小学生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更加要注意的是要让这些想象力付诸于实践活动中,因为只有经过实际的考验,才能更好地运用实践得到的的真理去进一步的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创造和培养指明方向,才能更有效地利用音乐欣赏课的特殊的作用为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奠定基础。

第12篇

放眼国际,发达国家在课程方面有利于幼小衔接的措施与经验,为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美国注重幼小衔接阶段课程设计和教学形式上的统筹规划。学前教育和小学一二年级作为K12课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设计具有整体性,特别是阅读和包含社会、科学、健康、艺术等在内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目标与教学方法上具有内部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鼓励将幼儿教育中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等引进小学低年级。幼儿园与小学的师资共同培养,根据儿童年龄层划分,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同一种教师资格证。在此基础上,将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环境中,实现全方位的幼小衔接。

英国注重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部分课程内容的延续性,如两个阶段普遍重视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围绕课题,把多种科目的学习有机综合起来,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贯穿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中,保证了教育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法国对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有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与规划,将2至11岁的儿童按照3岁一个阶段,划分为初等学习、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三个阶段,统筹规划课程。幼小衔接的5至7岁共处于一个整体的基础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注重有基础学习特色活动的开展,注重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应地,在师资培训和资格标准上,也反映出了共同培训、相同考试科目的幼小教师标准高度一致的特点。

日本在课程方面也提倡幼小一贯化、小初一贯化。在小学阶段,为使幼小衔接顺畅,政府对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有细致的规定与说明。作为课程最基本的框架,提出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幼儿教育的成果,关注儿童的体验,对小学生活的适应、基本生活习惯的建立、对学科等学习的顺利适应都非常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提倡充实儿童安全教育、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等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增加跨龄儿童的合作体验活动。在小学一年级,特别是入学初期,以综合性强的生活科为主,其他学科也要选择与生活科相关的内容,共建学习单元,使教育教学具有综合学科性和关联性。如规定在一年级入学初期,以生活科的教学为主,将国语、音乐、手工制作等众多学科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大单元开展教学。

从这些国家在课程方面幼小衔接的举措中不难发现,课程统筹规划、教学内容与方式重视连贯性和延续性、师资培养同步,是比较共通的做法。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众多发达国家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方式与我国存在根本的不同。他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所有或多数学科教学的包班制。包班制全科教学更强调教师全面把握一个学生的多个方面,从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需求视角组织教育教学并评价学生,更注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而分学科教学侧重学科的系统性、基础性,评价学生偏重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与细化的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奠基相比,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培养、丰富多彩活动的体验、生活问题的发现、探索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从源头上,采用包班制全科教学的小学教育,在幼小衔接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第13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一

20xx年秋季开学,按照街道教委下发的关于“第十七个‘教学常规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全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了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活动当中。现将我校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活动领导小组,完善评价考核措施。

为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教学创新行动”活动领导小组,校长吴美丽任组长,全面负责领导和组织“教学创新”整体活动,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同时,教导处成立“创新课堂教学考核小组”,具体落实教学创新工作。学校根据县乡教委下发的实施方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头堡小学教学创新行动实施方案》,调整并完善了评价考核制度,增加对教学创新行动的评价考核权重,将教学创新情况按等级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教学创新水平水平在低效等次以下的,在该年度的评先表模时实行一票否决。

2、全体参与,参加教学创新理论学习。我校组织教师学习《滨州市中小学创新行动意见》有关文件和理论,学习后,让全体教师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并写出反思报告。

3、学习创新理论与践行教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我校在确定教学创新行动上,考虑到既要借鉴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校情,既要切实推进教学创新,又要保证提升教学效益,根据我校学生多,班额大的特点,经过酝酿讨论,制定我校教学创新行动方案,主题是:“发挥小组长作用,全面提升班级管理质量”。要求全体教师对照行动意见和学校创新行动方案,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行动方案中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的教学创新深化方案。

4、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后,写出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报告和反思。组织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行动大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大胆让教师尝试,畅所欲言,及时处理教学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难题。

二、取得的成效。

经历了近一个阶段教学创新的实践尝试,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教师的理念还是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师生在转变中收获,在收获中转变。师生们从学习中感到欣喜,从欣喜中受到启发,从启发中得到鼓励。

亮点一:年轻的张金銮老师用她擅长的一套教学方法,把指导组长整理学生作业、安排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突破口,做了许多新尝试。可贵的是在教学创新执行中,她还利用发“喜报”,激发小助手们参与的主动性,值得好好总结推广。

亮点二:四年级语文李老师的习作指导非常到位,老师扎实的引领使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明显提升。学生互学互批、教师点评等形式的作文指导遍地开花。

亮点三:李凤是我校的英语大王,负责3个年级160多人的英语教学,她使班级内的那些小助手作用发挥到极致,而她的英语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三、设想与打算:

1、在创新行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教师不能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有效结合,导致课堂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没有真正体现教学创新的精髓。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创新活动中,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二是派人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创新经验,推动我校教学创新走向深入。

活动总结阶段,我校要求各位教师在教学创新行动过程中自己或别人的好的案例,加以整理和反思,并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践行行动意见,助我改革创新”征文活动。要让在常规月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在今后教学中加以应用,对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二

我校确立了《教师教学技能创新研究》的课题以后,我严格按照学校科研处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和科组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对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在理论学习中提升自我

为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利用教研活动及业余时间进行和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在教研活动时及时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学习,我首先清楚了我组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在认真解读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组研究的子课题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研讨、教后反思的过程,实现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依托课题研究追求教学课堂实效的最大化。

二、能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课题实验中,我充分贯彻了以下原则:

(1)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2)拓展内容,以美促情。

(3)审美示范,以美创美。

同时我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通过课题组的活动,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力求学科渗透,综合操作,形成学校美育网络,创设美育氛围,探寻美育途径,最终达到美育目标。

三、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等活动中,不断的吸取新的理念以及工作的技巧经验,为更进一步的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准备。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上好每一堂研究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并解决问题,并通过上教研课,听取课题成员的建议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认真及时的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如,积累学习资料,学习笔记,课堂教学教案等。实验教师的态度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前者尤为关键。在日常的工作中有较强烈的实验意识,注重积累,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验方案。

五、以活动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能结合课题边教学边反思,本学期选用了一些优秀音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水平、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音乐的熏陶,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其高尚情操,这也是我们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兴趣学习音乐的目的所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后面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扬长补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为后面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继续努力。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三

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本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选择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文明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生活。学生通过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同时努力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精神意识。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呢?

首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其次,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实现学生乐学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四

我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课堂教学面貌一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我校教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思路。表现在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上,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上,体现在人人都在深入研究教育科研教研上。学校已经形成了学习、研究、改革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理论前所未有的丰厚起来,教师的意识前所未有的“前卫”起来,教师的改革前所未有的大胆起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动着我校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仅在20xx下半年,我校就有韩芳、侯相荣、陈爱民三位教师参加济南市优质课评比,并全部荣获一等奖,居全区先进水平。此外,盛淑娟、刘潇、田燕、高林、鲁传红等老师在区级优质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我校创造教育小组成员韩芳、盛淑娟、徐万生、商和举、侯相荣、田燕六位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先锋”,刘兴芹、孙茂华、王芳等教学新星脱颖而出。学校全体教师,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各具特色。教师们常常为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常常为每个教师的标新立异而击节叫好。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长久的活力。

2、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知能合一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只要进入洪楼三小的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小绵羊”。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在20xx下半年区质量抽考中,我校取得了全区总评第一的佳绩。

总之,我校的课堂教学自实施创新教育以来,探索是深入的,变化是巨大的,成效是显著的。相信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全体老师不懈努力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创新型教学工作总结五

我们在不断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求真求实,优化亮点,直面问题,促进发展”的工作总结思路,实行“检查督导和自评反思相融合”的引导式总结模式,提升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的实效性,发挥了总结驱动创新的功用。

一、引领教师把倾听学生需求、反思学生意见作为教学总结的基础

学校通过设计启发性和针对性强的调研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引导学生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诉求、学习期望以及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通过设计开放性引领话题,组织开放式的学生座谈会和访谈活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对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措施落实、作业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及时分类梳理来自于学生的意见,让这些基于学生学习体验的感悟、需求、困惑、意见,成为教师反思教学、创新思路的基础。

二、引领教师把教学检测的质量分析和问题反思作为教学总结的依据

在检测题设计上,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设置的目标要求,设计可达成检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试题承载情境,为有效检测提供优质的素材载体。在阅卷组织上,我们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实行流水阅卷,营造科学、公平的阅卷环境。在试卷分析和成绩对比上,采用教师个体分析和学科组集体分析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引导教师从阅卷的过程中积累信息,通过对每道试题的目标达成度、得分比率以及学生整体和个体目标达成状况的数据分析,在教学现实数据与期望目标的对比中,反思学情把握的准确性、教学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教”与“学”对接的现实性;引导教师在学科组“会诊式”的分析和个体“自主诊断”的对比反思中,探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探索实现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有效对接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引领教师把优化经验作为推动专业发展的新起点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充满活力的学习场域的影响下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驱动下被激活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是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更新和升华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也是在“学”与“教”的碰撞中生成并不断优化的。因此,我们把引领教师总结这些生成于实践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引导教师在全面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工作亮点、吸纳学生意见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点滴积累着眼,从细小环节着手,梳理具有启迪功能的教学案例或有探究价值的教学事例,深刻分析和思考产生这些案例、事例、措施和方法的背景原因与理论原因,提炼、优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四、引领教师把问题反思和教训汲取作为创新方法的驱动力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 手风琴 公开教学 互动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中的手风琴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由于高等师范类院校音乐专业,主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所以在这门课程中,除了要解决一些基本演奏技术问题,学习一定数量和难度的中外手风琴曲之外,还要解决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问题。要达到这些预定的目标,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就需要作出较大调整。其中,开拓更多渠道的实践,是完成预定目标的关键。通过加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内容,互相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践互动包括不同的主体与客体,可以是同院校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也可以是兄弟院校学生之间互动,还可以是学生与手风琴家之间的互动。

一、同院校师生互动

高师手风琴教学中,导师制的教与学占有绝对大的比例。所以师生互动是最为主要的互动方式。但师生互动可以分两种方式:导师制教学互动与集体课互动。这两种互动模式特点鲜明,各有所长,它们互为补充,应根据教学中具体情况适当交叉使用。

(一)导师制教学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导师制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导师制教学模式也有着它显著的优点:针对性很强,解决个性问题。每个学生都是非常独特的个体,各个学生音乐的天赋不同,手风琴演奏技术的水平不同,学习的接收情况及努力程度也有所区别,而且各个不同学生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不同,在各自的性格、情绪、思维方式、理解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导师制教学,老师可以与学生形成最大程度上的互动,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案,采用针对性很强的方法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

(二)集体课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基础差,而且学生数量多,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这也是符合手风琴教学规律的。集体课教学有它的优点:解决共性问题。手风琴初学者一般遇到的问题大致相同,在集体课中统一解决省时省力而且有效。学生们之间通过互相观摩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从而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采用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手风琴集体课中学生的每次回课,不同于单人课中的师生简单互动,集体课营造了一个相互竞争的氛围,为了在多位同学面前能更好地完成演奏,必然会在课外更加努力地学习、练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同院校生生互动

高职类手风琴教学中,生生互动相对比较少。学生一般都“各自为战”,互相交流探讨极少。即使有一些互动,一般也只体现在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之间。生生互动需要扩大范围,采用音乐会、演奏会形式或者公开教学的形式。

(一)音乐会、演奏会交流

以音乐会、演奏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会非常明显。学生举办音乐会、演奏会,其要求必然要比平时单人课、集体课中的回课更高。每个参加演出的学生,都会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水平展示给观众,所以必然会认真准备,倾情投入。无形中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音乐实践能力,这也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音乐会、演奏会的形式进行交流互动,也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压力,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这种压力会转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认真更加努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公开教学

公开教学指各手风琴代课老师在全体学生前公开进行手风琴课教学。教学可以是单人课形式,也可以是集体课形式。每个手风琴老师由于各自对音乐、对手风琴教学的理解不同,在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上便会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的某些问题,可能有独特的解决方式。手风琴的公开教学,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会是一种交流,互相学习。这属于更广泛的互动。

三、兄弟院校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不仅要在学校内部进行,还应该在兄弟院校之间适当进行。互动的范围越大,接触的新思想、新方法就越多。兄弟院校之间的互动,可以采用比赛和交流的形式进行。

(一)比赛

要实现兄弟院校的手风琴比赛,一般需要更高级别的单位或部门组织。当然也可以院校自己组织,采用邀请赛的形式。不同院校之间的手风琴比赛,也是各院校最高水准的展示。通过展示,老师们找出自身在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制定相应措施,扬长避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学生们也通过比赛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二)学术交流

也许是缺乏类似的前例,或者受制于教学计划及资金等因素,目前各个院校这种交流方式极其少见。但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非常必要。这种学术交流,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示范教学、技能展示、学术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兄弟院校的手风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得到较好的互动,最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与手风琴家的互动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手风琴教学中的互动,还应该实施与手风琴家的互动。与手风琴家的互动,可以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视听音像资料的形式。

(一)与手风琴家面对面

高等师范类院校应该创造适当的机会,不定期请来手风琴家来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手风琴家与院校手风琴老师又有所不同,院校手风琴老师一般侧重从理论、技法的角度来讲解作品,手风琴家们则更注重从演奏的角度来理解、处理作品。手风琴家们往往从感性入手,边讲解边演奏,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同的教学切入点,生动的互动,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收获。

(二)手风琴家音像资料赏析

由于资金、课时等条件的限制,高等职业类院校不可能请来更多的手风琴家,也不可能请来世界一流的手风琴演奏家。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可以通过赏析各个著名手风琴家演奏或者教学的音像资料来进行学习互动。在多媒体比较成熟的今天,这种方式最为有效,也最为可行。

五、结语

高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是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手风琴视奏、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的能力,所以高等职业类院校中手风琴教学的质量,便显得非常重要。提高高职手风琴教学的质量,学校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很好的学习环境,其次采用先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加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院校之间以及与手风琴家之间的互动。通过适当的互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新学习理念,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大力提升高职手风琴教学的水准,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手风琴教学人才。

第15篇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交通状况,还是师资队伍、信息化程度等,都与城镇同类学校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不让库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三峡库区农村由于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农村中小学的撤并而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孩子缺少父母监管,多由祖父辈代为照顾生活,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出现人格偏差。①学校离家远,学生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途中,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与休闲,即便是生活在农村,也缺少生活经验,更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较差,致使这些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完全处于劣势。本文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三峡库区农村教育的问题

1.1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第一,三峡库区农村孩子的父母多数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祖辈代为照顾生活,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管,甚至于从孩子进校到毕业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这些孩子接受的教育与城镇的孩子相比有较大差距,与经济发达地区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差距更大,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第二,因为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农村孩子长大后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较低;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农村的孩子长大后对他人同样缺少关爱;因为长期受到祖辈的溺爱,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只考虑回报,很少考虑付出,人格怪异。

1.2生活能力低下

因为农村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离家很远,周末往往需要回家里取粮食,得不到正常的休息,祖辈只能照看孩子的生活,不能带孩子了解社会,也很少与孩子交流思想,孩子除了与同学偶尔有些交流外,也很少有玩伴,加之祖辈的溺爱,孩子们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另外,因为城市化导致农村中小学撤并较多,农村一个乡只保留了一个中心小学,几个镇才有一个中学,六七岁的孩子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中心小学接受教育,有的孩子便选择住校,但是孩子太小,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其祖辈监护人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孩子的生活,这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

1.3教学条件较差

首先,库区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施较差,艺术、体育、音乐等设施与城镇中小学差距很大,生均占有电脑的比例较低,学生对于音、体、美方面的很多设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②其次,三峡库区农村的中心小学往往在比较偏远的集镇,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可以说成熟一个走一个,没有走的都想走。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找关系调离这些学校,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城镇小学差距较大,在义务教育的杠杆下,考入较好中学的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一些保留的初级中学就读,这些孩子要想考进高中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只能外出打工了。于是在农村中学的墙壁上会出现“要打工,读初中”的标语。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如下:(1)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教师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于单身青年教师找对象都比较困难,工资待遇却比城镇同类学校的待遇差很多。(2)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工作调动没有硬性规定,通常要找关系,没有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3)没有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服务的相关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教育公平。(4)师资不足,诸如英语、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没有专业教师,而是由数学教师或语文教师临时顶替,使得农村孩的音体美素质十分低下。最后,农村中小学软件环境落后。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学习软件很少,教师也只能到特定的计算机室去上网查阅资料,学生们几乎不可能上网查资料,在线学习与交流更是奢望。总之,这些孩子不能享有城镇学生同样的信息资源。

2解决三峡库区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2.1政府要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

政府可以每月为这些农村中小学生补助适量的生活费,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这样就可以免除他们频繁往返家庭与学校,同时也使他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学校在双休日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一些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尽量避免在起跑线上和城镇孩子有太大差距。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请照看这些孩子生活的祖辈来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和监督这些孩子的学习,如何与他们进行交流,要让他们尽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这些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学校要规定学生必须按期与自己的监护人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2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要改善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作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制定依年限逐次调动的措施。如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偏远的学校尽职尽责工作若干年后可以申请到离城区较近的学校任教,而且要采取梯次递进的方式进行安排,对于那些不尽职的教师,可以增加年限以示惩戒。在制定这些措施之前要广泛调研,要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采取积分制等形式。(2)建立激励机制。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给予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至少不比城镇同类教师的待遇差。对那些长期扎根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和一些在农村中小学做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特殊的奖励,比如提前调动或其它。每年分配职称指标时要优考虑农村中小学,要让这些教师感觉到广阔的农村大有前途。(3)建立短期支援机制。建立城镇教师评定职称之前或之后,要到农村中小学进行教育帮扶,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比如所有城镇中小学新进的教师必须有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经历等等。(4)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投入,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有:学校交通工具、道路;校园绿化率;教学仪器设备如电脑、实验设备与器材、运动场所、体育器材与用品;音乐教室、音响设备,艺术用品;师生娱乐设施等。软件部分有:音乐、体育、艺术类教师队伍;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程教师配备;网络建设、各种教学软件的配置。(5)足额配置师资队伍。要按照城镇中小学的标准及教师的专长,足额配置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不能随意顶替,在加强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音体美素质,力争做到全面发展。

2.3农村中小学教师也要逐渐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三峡库区中小学教师还有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培训,虽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引导:(1)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函授学习提高其文化素质,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适当给予经济资助。(2)请教育专家进学校。组织本地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进行短期一帮一辅导,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请进来的教育专家要尽量接地气,要切实了解农村学校的薄弱环节,并针对这些教师的不足而采取相应的措施。(3)“走出去”学习教学、管理新方法。轮流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到本地区的师范院校或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接受短期业务培训,指定教学能手或管理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作为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2.4农村中小学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政府为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提供了与城镇学校相当的优质教师队伍、提供了较好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之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也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在德、智、体、美、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要树立信心,虽然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们同样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农村学生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作者:李巍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永安中学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