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跟教育相关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分析
笔者参与了我校外语系近三届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工作,通过对这三届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论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三、结语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史 统计分析
1.引言
统计分析采用的文献源自《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版总库”,采用系统查阅年度总目录与原始杂志相结合的方法,对自1980年—2010年和2011年—2012年两个时期发表的有关化学史教育的文献进行统计,从计量学角度,进行了评价,从中分析化学史教育的发展状况。着重对知网中的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教学类)确定的三大化学期刊《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文献内容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勾画出关于化学史论文产出率的分布和影响力的概貌,试图为化学史教育研究的课题规划等方面提供某一角度的参考。
2.论文的统计分析
2.1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科研究的水平和发展速度。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化学史论文来分析。
论文基本上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章,占大多数。论文的生产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1年以前呈平稳上升趋势,中间虽有波动,但变化幅度不大;2001年以后,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8年—2012年间的论文数量;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发表的文章的数量与2007年前的24年中的总数相当。由此表明,我国化学史教育经过20多年的摸索,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势头旺盛。
2.2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据统计分析可知,在知网中化学史的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通报、大学化学、中国科技史杂志、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各大学学报中,对于1980—2010年期间针对三大核心期刊中的论文,根据论文内容做了如下统计分析。将论文按内容分为3类:理论型论文、实践型论文、其他。在此将与课堂教学想结合的文章称为实践型论文,反之称为理论型。论文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
表2 文献内容统计分析
表2表明,关于化学史论文内容形式多样。其中理论型论文占的比较多,实践次之。理论型文章主要说明化学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所起的作用等。实践型论文,着重介绍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化学史进行教学及在哪些章节应用化学史教学,等等。实践型论文跟教学直接相连接,但从发文量并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化学史的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难以形成统一固定的形式。
2.3化学史在教学应用的统计分析。
化学史中有很多例子,对于什么例子能促进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的问题,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问题。本文就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中的文献中化学史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的表3。
表3 化学史在教学应用的统计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和卤素的发现史,被大多数教师运用于教学中。卤素中氟气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中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知识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符合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3.化学史教育的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化学史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得到灵活的运用。如《化学课程标准》中将许多化学史料编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化学教科书中设有“阅读”栏目,提供或介绍相关的化学史知识等。所以正确地将化学史运用于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3.1让化学史教育在教学中实现“穿插美”。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虽然现行的教材有时只是提到化学家的名字,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相关的历史,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穿插,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化学史教学不仅可以追溯到知识的来源,还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他不分昼夜、坚持不懈地研究着各种元素,探求它们的化学特性,并且将每一种元素都记录在一张小纸片上。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在大量元素复杂的特性里,成功捕捉到它们的共同性。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在矛盾中前进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这激励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正确地看待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2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波义耳说过:实验和观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必须依靠实验来确定自己的定律。化学史记录着每一位科学家实验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实验史。在教学中我们联系化学史进行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们探究实验的过程,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同时学会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乐于去发现真理,如此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多样化、采取多手段将化学史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领会渗透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既给学生以知识,又给学生以智慧,无论对目前的新课改还是素质教育都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马铭,唐建生.中等化学教学类3种期刊环境教育文献统计分析[J].化学教育,2003:2,31—32.
[2]廖正衡.略论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室,2—1—3.
[3]王树林.让学生学一点化学史[J].化学教,1982:30(3),233.
[4]杜建功.运用化学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J].化学教育,2003:4.
[5]于晓燕.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8—9,34—35.
[6]李永红,刘建阳.科学素养教育的切合点——化学史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1,1—6.
关键词:龋病;口腔健康;幼儿口腔健康教育
牙齿对幼儿身体健康相当重要,我国儿童口腔疾病的患病率高,其中龋病最为严重。笔者查阅幼儿口腔健康方面的资料后,发现对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的研究寥寥无几,a尚未形成较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所及之处也少有深入。由此对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和更具现实意义。以下根据查阅的各类有关幼儿口腔健康教育资料,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分析、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和对幼儿园口腔教育的反思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探寻幼儿园如何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为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现实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1.龋病
龋病(caries),亦称“龋齿”,俗称“蛀牙”,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2.幼儿口腔健康教育
笔者在查阅众多的材料中发现,现行资料、著作和论文中对“幼儿口腔健康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少。笔者认为幼儿口腔健康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概念为:各幼儿园、各家庭等其他社会社区对幼儿开展有关乳牙的知识介绍,采取爱护乳牙的预防措施以及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教育。狭义的概念为:指幼儿园承担起对幼儿口腔健康的教育,包括让幼儿建立对乳牙的认识、对龋病的认识和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习惯,以及联合家长进行教育。笔者在此论文的研究中,对幼儿口腔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狭义方面的研究。
二、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分析
这部分内容,笔者主要采取的思路是从国内口腔健康整体状况和所调查的幼儿个别状况这两个角度分别阐释。
1.整体状况分析
我国的学者一直比较重视幼儿口腔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对其都有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幼儿龋病随着年龄不同,地域省市的差别,患龋率也不一致,尤其是5岁后的幼儿龋病呈严重趋势。
2.所调查幼儿园状况分析
笔者选择了某市的一所甲级幼儿园,调查时间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园有详细病历记载的幼儿进行调查。
全园有病历卡的小朋友(从小班到大班,托班尚未进行体检)共有720人,小班(3~4岁)有病历记录的90人,其中有44人患龋,患龋率48.9%;中班(5~6岁)有病历记录的276人,其中有96人患龋,患龋率34.8%;大班(6~7岁)有病历记录的354人,其中有211人患龋,患龋率59.6%。
从中看出,该幼儿园小朋友患龋率在35%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患龋人数也呈上升的趋势,大班达到顶峰即患龋率在60%左右。而中班患龋率明显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乳牙和恒牙开始交替。但到大班,由于家长、教师、幼儿对乳牙的保护还没有重视,于是磨牙开始患龋病,高发的磨牙龋病位在上下的Ⅴ、Ⅳ四个大磨牙。虽然一些患龋的乳牙都已被恒牙取代,但是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刚换的下门牙左右Ⅰ号也患上龋病,又加之磨牙龋病,因此患龋率又从中班35%上升到60%。
三、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现行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1)国外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国外对口腔健康教育十分重视,无论从普及程度、课程安排、政策落实还是相关方面的研究,都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比如意大利小学中推广“牙齿健康教育”活动;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中提到,把牙齿健康作为重点领域中的一点突出;在日本开展对口腔健康教育的范围涉及孕妇等等。
(2)国内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我国研究者和幼儿园对口腔健康教育慢慢地重视起来。然而我国幼儿口腔健康教育开展在范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家长、教师对牙齿健康方面的忽视,以及当前在我国保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另外我国在法律法规、教育政策上尚未对健康教育形成重视。
2.所调查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情况
笔者采用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10名平均教龄在5年以上和3名平均工龄在2年以上的医务人员,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该园的幼儿教师进行的访谈,访谈范围如下:(1)口腔健康教育在该园有没有开展以及开展的程度;(2)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是如何落实口腔健康教育的;(3)在口腔健康教育中保育结合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部分是对该园的医务人员进行的访谈,访谈范围如下:(1)平时医务人员在晨检工作中有没有涉及幼儿口腔健康的检查;(2)面对幼儿龋病有没有采取过相应积极的措施;(3)对病历反映出的龋病严重性问题又是如何处理的;(4)在保护幼儿乳牙的过程中是如何跟家长建立沟通平台的。
通过访谈,笔者对该园口腔教育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1)幼儿园教师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
该幼儿园开始开展保护牙齿工作是在2004年,但是并没有一开始推行就立刻重视起来,随着幼儿园推行主题教育形式后,慢慢的将爱护牙齿纳入到一个主题活动中来做,但仍没将爱护牙齿的活动融入到一天的生活中,没让幼儿养成主动爱护牙齿的习惯,也没有跟家长建立长久的一个反馈形式。另外,保育员工作和教师教育的工作没有形成有机结合而是脱离的。
(2)幼儿园医务人员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
幼儿园医务人员在检查牙齿时,只是大略地记载有无患龋的牙齿数目,没有跟患有严重龋病的幼儿家长取得联系,也没有提供一些与该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预防龋齿措施。这些检查资料只作为年终资料整理时的参据。
四、幼儿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反思
现今我国在爱护牙齿方面跟国际上还有一段差距,除了中西方观念意识不同外,主要在于我国有部分家庭对口腔健康还没有重视。为了让幼儿能够拥有一口健康的乳牙,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1.教学和保育结合,与家园结合
在教学上从把口腔健康教育做为一个主题活动开展并融入到生活中进行教育,提高幼儿的爱护牙齿意识。加强保育员与老师的配合。
2.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对幼儿期口腔健康进行宣传
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定期张贴在幼儿园宣传栏里。
3.加强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医务室的装修
口腔保健室采用儿童化装修,对幼儿园医务人员进行专业训练,并了解幼儿的心理。
研究中的大量实例举证,保持幼儿口腔健康的工作应该融入到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贯彻幼儿园口腔健康教育时要保育结合、家园结合,不能使这样的教育活动孤立化开展。幼儿园应该对老师和校医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要正确引导幼儿认识牙齿及牙病和换牙,不要因为牙齿脱落而感到恐惧,也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看牙医。只有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和有牙病及时治疗这些措施,会使大部分幼儿能够有健康的口腔和灿烂的微笑。
参考文献:
[1]黄世勋.幼儿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45.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考文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3]周同旭,宋蔚.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J].教育文化论坛,2015(2):57-60
在韩国,最先引进汉语的时期可追溯到古朝鲜。但因缺乏历史史料,在韩国,能作为依据的汉语普及史料应该是从朝鲜时代开始的。根据记载,1393年在韩国首次成立了司译院,以此向人们进行汉语等外国语教育。汉语教育是从1945年国立首尔大学成立中语中文学系后开始的。开设正规中国语教育课程的早期大学有韩国外国语大学(1954)、檀国大学(1954)、成均馆大学(1955)、高丽大学(1972)、淑明女子大学(1972)、延世大学(1974)、岭南大学(1976)等等。
自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开设了中语中文学系,90年代与中国语相关的学系纷纷进入韩国各大学。 就此韩国的关于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二、韩国学会以及论文
目前,韩国的学会有韩国中语中文学会 、韩国中国学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化研究学会 、中国语文研究会、 中国语文学研究会、 中国语文学会、 中国人文学会、中国学研究会、 韩国中国小说学会、 韩国中国语言学会、 岭南中国语文学会等等。
各界学会都纷纷发表学术论文,关于汉语特殊句式的“把”字句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最早时期为九十年代,从论文的题目中,可感知韩国的研究。学位论文有:《“把”字句研究》(朴建榮 1994 博士论文);《“把”字句研究》(裵得成 1994 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教授-学习方案》(刘信惠 2005 硕士论文);《“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比较以及转换研究》(金株珍 2006 硕士论文 );《关于韩国语格助词+名词句转换为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的研究》(李昌延2006 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把”字句和宾语前置文的比较研究》(郑姬卿 2006 硕士论文);《“把字句”研究》(张志勋 2007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使用条件研究》 (周希丰, 2007 硕士论文 );《<红楼梦> “把”字句研究》(郑周英 2008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研究》(郑香彩 2008博士论文);《“把”字句形成和类型》(柳贤姬 2008 硕士论文 );《第七次教育过程中高等学校汉语教材中的“特殊句型”分析》(郑贤颖 2009 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汉语教材中的“把”字句教授方
案》(金来源 2009 硕士论文);《现代中国语“把”字句的客观性,主观性研究》(赵卿焕 2009 博士论文);《韩国高中汉语教育特殊句型与指导方案》(车正镇 2010 硕士论文);《“把”字句技能和意义研究》(白秀珍 1993 中国学);《“把 NP”的活用意义》(以“把”的主题表识 技能为中心/張泰源 1996岭南中國語文學會);《汉语处置句和动词的结合样相(1)》(李鎭英 1997 中國人文科學);《汉语处置句的起源》(漢語處置文의起源/李鎭英1997 中國學論叢);《汉语处置句变迁(2)》(李鎭英 1998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通过<训世评话>看汉语语顺:以“把”字句为中心》(李義活、朴鍾淵 1998 假托利大學校外國語文學硏究所);《汉语处置句和动词的结合样相(2)》(李鎭英 199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中国方言中出现的处置句现象》(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科學);《汉语处置句变迁研究》(李鎭英 1999 中國人文學會);《“把”字句历史演变研究》(把字文历史演變硏究/張泰源 2000 韓國中語中文學會);《<老乞大>中出现的“将/把”字句的语法化研究》(金光照 2002 中語中文學);《轻动词假设与汉语“把”字句的语用结构分析》(金光照2003 中國言語硏究 );《语义分析的“把”字句再考》(申芝言 2003中國言語硏究);《“把”字句小考》(崔载永 2004 外大中國硏究所 );《“把”字句信息结构中 NP2的地位分析》( 金艳姬 2005 中國硏究所 );《<老乞大>处置句的“把/將字”研究》(李秀珍2006 中国学);《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将”字句考辨》(具有“把”字句功能的“将”字句考辨/赵春利、梁万基 2007 中語中文學);《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状况分析》(林載浩 2007 韓國中國言語文化硏究會);《科技翻译中“把”字句处理机制》(朴在胜 2007 中國硏究);《否定成分后置式“把”字句小考》(趙恩瓊 200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把”字句信息结构研究》(金世美 2009 中国语文学论文集)。这些论文出处是韩国最有知名度的“国会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韩国教育学术情报局”等网站。不能说是十全十美的,但目前为止的“把”字句主要论文都呈现在此。
三、结语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王家洲.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优势与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
眼下,大学生毕业供求关系紧张,僧多粥少,一个职位,成百上千多人争。去年我一个学生去了某著名报社,据他讲,他的这个位置有五万人争。在如此不平衡的买方市场的状况下,按道理用人单位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单位依然抱怨挑不到合适的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纵然千挑万拣,最后也不过是找了些将就用的代用品。因此,新的“读书无用论”登台了,无论在道理上这个无用论有多么荒谬,但事实上就是有许多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生),不仅干的活儿跟中学生和中专生一样,甚至还不如中学生干得好。
读书没用吗?当然不是,否则我辈的饭碗岂不是有了麻烦?问题在于现在的大学没有教好。我们既没有让学生在价值理性方面有所完善,又没有在工具理性方面让他们有所增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后者。
严格来讲,我们现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教育,除了少数会计和统计之类小分支之外,在世俗的眼界里都没有用,缺乏工具性。如果说,我们从事这些学科教育的人,说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满足于增益学生的价值理性,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最后都要到社会上去做事吃饭。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合适的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事。
事实上,尽管现今世界的专业分工已经达到了吓人的地步,但是世上三百六十行,除了那些需要特别专门的知识的行业以外,多数行业的工作,具体到每个人,面临的只是一件一件的事,或者说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除了需要一点点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做事的素质。这些素质,是必须也完全可以在大学养成的,具体说,就是学会读书和学会做事。
读书是要学的。不是识字就天然会读书,那样只会读小说和故事,而且只知道看热闹。会读书的人,难懂的书,可以入门,好一点还可以升堂、入室,不难懂的书,比如小说,可以从中看出门道,进入研究境界。学会读书,就意味着日后在工作中,一般性的新的专业知识你可以随时补充,不需要总是让单位拿钱去进修。所以,在大学里,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如何入门,如何掌握,如何提炼,俗话说,把书读薄了。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学历层次,学位设置
高职的“姓氏”问题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姓“高”还是姓“职”,关系着学校教学培养目标的确立,关系着高职院校教学办学层次的设立,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将来。如果高职姓“高”,指向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无论从办学规模、学术影响还是办学体系上都很完善,特别是在学历层次的设置上,分别有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阶段,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凸显出很多问题,如学科设置跟不上岗位设置、学科摘要。
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发展模式开始多元化,如经济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文历史论文,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相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学历学位的层次设置及教育衔接问题上,即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学历起点为本科,高职院校属于第四批专科类院校,学历为大专,两者之间融合程度较低。而这一现状使得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状况
1、 “思想教育”与“技能培养”的矛盾
高职教育重在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偏向于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塑造,总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好于高职院校学生。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被视为差生,自制力不强,课堂纪律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处于“先抓思想教育还是先抓文化教育”的矛盾中。而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传统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的地位低于普通本、专科教育,表现在:高职教育的学历定位为专科,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层次;高职学校社会地位低于普通本专科院校,地方政府或社会更多关注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学历考试及职称考试受到了诸多限制等。而社会地位的偏差导致了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远低于普通本科,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论文范文。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科目总成绩只有200多分,底子薄;他们中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有着“易丧失学习信心、自制能力较差”等特点。在课堂上表现为:少部分上课认真听讲;其他学生有看课外书的,有趴在桌上睡觉的,有玩游戏的。教师们在授课中也常常处于“到底是抓课堂管理还是抓教学?”的困惑中。
2、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
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依赖于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中等职业培训又更多定位于纯技能性教育,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现象常常使高职学校学生在继续学业与工作的发展上受到诸多局限。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一部分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职业教育按普通本、专科教育层次进行讲授,忽视了实践教学;而一部分教师又对理论教学重视不足,从而将专业技能、技术的运用和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尴尬境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被看成是一对矛盾体。这种两极分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业中想“上”不能“上”,想“下”不能“下”。即学生因缺乏基础理论知识而在学习深造上存在困难,或者又因教师缺乏实践环节的教学,毕业生无法直接上岗。高职教育到底是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还是以“就业导向”为本位?如果仅以就业为目标,那么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刻意于某种专门技能的模练,学生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过分注重理论教学,那么又会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人文历史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又会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系统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层次衔接不畅,高一层次在招生上并不以低一层次为基础进行,高职高专招生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至今未能够形成共识,中职和高职教育基本上都是“终结性教育”。
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德国和日本是二战后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典型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德国,该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跟它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的确立是分不开的。德国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类。在德国,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一样设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每个人即可以先选择一种职业就读职业学校,也可以先读普通大学然后就业。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3]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两者相互独立。同时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普通教育之间,又可以相互交叉和沟通。
日本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成普通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又分为专科阶段、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系统专科阶段由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组成,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短期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专修学校招收未能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学制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为1-5年不等。日本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招收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并设立研究生阶段的职教研究所, 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日本不同教育系统之间,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学分互认,同时也以学分互认的形式与普通教育沟通和衔接,使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学习,也可以使普通教育体系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相互交叉的状态。[4]
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迅猛加快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能性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论文范文。高职教育活动即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上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使高职教育与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现有机融合。
1、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定位
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如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或“项目实践教学法”等。如德国职业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一般会根据培训需要先设立综合项目人文历史论文,这些综合项目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学期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针对综合项目而开设,并在相关的课程中再由任课教师设计与综合项目密切相关的若干小项目加以实施,通过培训讲解及各课程若干小项目的实施,将学习到的技术、方法、技能、技巧、知识应用到综合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进而完成学期综合项目。[5]
2、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有机融合。
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学生双证制度取得的管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学生毕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那么在理论课中要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在技能训练中要加强理论教师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同时开设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基础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3、构建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可以逐渐上移,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分别设置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的高职教育,并像德国和日本一样给毕业生授予不同的学位(学士、硕士或博土);另一方面,注重中职和高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层次的衔接性,增强各层次教育的连贯性。如普及学分互认,使高职专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学分后能直接升入高职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或直接升入普通教育体系本科高年级、研究生阶段就读;最后,注重发展高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
参考文献:
[1]孙欣,《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北方经贸,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2009年 03期
[2]钟娟,《我国教育政策的变迁研究,继续教育研究》,Continue Education Research,2010年 10期
[3]孙海波,《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hangzhou Institute of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7年 02期
[4]谭诤,《二战后日本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和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Education, 2009年33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08QG01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AGA080340),2008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29):“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成果之一
[5]侯文顺,《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Changzhou Institute of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09年 02期
(一)毕业实习不受重视
1.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实习报告内容不实
实行三年制教学的高职院校通常规定毕业实习在学生在读期间的第六学期进行,通过要求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财务岗位参加实习工作,并将他们对专业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写成实习报告,上交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毕业实习的成果进行评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有学生重视此项工作,他们要么忙于准备4月份的公务员考试复习,要么忙于参加1、2月份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及往后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现场或网上招聘会,还有部分学生将该学期当作“苦读寒窗十五载”的最后一次放假,贪图玩乐。五月份结束后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其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部分参加实习工作和已经正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于实习报告的填写也不够认真或者感悟不深。
2.实习监管力度不强,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分散实习形式下,不便于教师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虽然学校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实习指导任务,但由于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约束性,不像工科、医学专业一样能将学生按批量分派给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工厂、生产基地或医院进行集中实习和委托实习,现今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都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或社会关系寻找实习单位。在分散实习方式下,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不便于教师顶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在短期内全数走访,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来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实习情况,但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是无法验证的。同时,依靠通讯工具与学生联系的方式存在着弊端。当学生回到家乡或者到外地实习,他们有可能更换电话号码却不告知指导老师,中断联系。
(2)受“一次就业率”影响,学生实习岗位不一定与专业对口。由于就业是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标,“一次就业率”又是目前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学校对于毕业实习的质量也无暇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能在六月底之前找好工作,哪怕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相关。在这两大因素影响下,实习指导教师只要收到学生交来的实习报告都会按照政策给及格。
(3)实习单位不似学校那样从教学角度指导学生,指导积极性不高。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性不如过去学校委托单位指导实习般高了,除非学生与单位有一定的特殊关系,如,学生毕业后接替退休会计的岗位;学生是单位领导子弟,等等。很多学生在单位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业务,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也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导致实习报告无事可写。对于实习报告中的“单位评定”一栏,很多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加上他们不从事教学工作,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碍于情面,就让学生自己填写评语,成绩栏大多给“优秀”或“良好”,未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表现。
(二)毕业论文质量低,教学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改论文的时候都会发现,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存在选题雷同、通篇照抄、整段照抄、层次结构混乱、字体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在论文写作态度方面,认真对待论文修改的学生少之又少,多数学生都有交稿拖沓、频繁更换题目、新题目论文仍旧通篇照抄等情况出现。面对问题如此之多的论文,老师们都很为难。若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规章进行,学生们就会不断地更换选题,花两分钟时间把新论文复制粘贴再交给老师,甚至置老师在文中的批注于不顾,仍旧把原文重新上交或者迟迟不见回复。到最后定稿期限到,只有老师急着催学生交论文,少有学生急着找老师交论文。长期如此,老师们只有不断降低要求,只要学生不通篇照抄,论文层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写就不与学生计较太多,修改论文的过程变成检查格式的过程。而拿到毕业证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交上去的稿子总被退回修改,每次修改过的稿子感觉跟原稿没什么区别,但是到了最后竟能莫名其妙地及格了,说明其中必有“玄机”。于是“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的传说一届届地往下流传。如此情形导致了高职毕业论文环节完全背离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教育意义。高职毕业论文问题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本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理论性“通才”,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其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在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乏能将多学科结合研究的好成果。高职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够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对应专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其课程设置对比本科教育来说,实训课的课程和学时就要多得多。对比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高职注重处理方法的传授而非理论研究。其次,高职学生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仅凭两年半的在校时间不易对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专业教学计划中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开设短短十几个学时的讲座。一些课程以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方式,但很少有老师认真对待论文批改,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错失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好机会。综上原因,高职学生不能写出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定标准的论文是情有可原的。从中可看出,毕业论文适合本科教育,不适合高职教育。
二、高职毕业环节应取消毕业论文,保留毕业实习
尽管高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存在各种问题,但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毕业环节仍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毕业论文不适合高职教育,应当取消
毕业论文理论性较强,它被写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犹如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的一个缩影,应当从高职毕业环节中取消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点与中专相似,但高职生应比中专生掌握更高的理论基础能力,更有利于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论文写作在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应取消,但可以不放在毕业环节。
(二)毕业实习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当保留并加以重视
为响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校内实训课的开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模拟实习通常是在设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与复杂多变的单位实际会计环境还是有相当大差别;模拟实习中学生遇到的不确定情况比较少,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机会比较少。校内实训课只能强化学生的典型业务核算能力,其他会计技能的训练需在复杂多变的单位环境中进行。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后不能立即胜任所有的工作,毕业实习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积累经验的宝贵时期。简单业务可以自己处理,遇到难度大的业务,会计师父一般也不放心交给他们做,但可以在一旁观察学习。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一次就业率”仍可能是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无法取消。为使就业与实践教学两不误,从每年的11月份起,学校应鼓励学生应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二来学生能真正地从事本专业工作并保证实习报告有事可写。
三、规范毕业实习过程,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一)强调学生必须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适用于会计专业的实习方式仍然是分散实习,既可以减轻学校寻找实习合作单位的压力,又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但在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动员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其实习报告成绩才可计入毕业环节成绩,否则另有其他考核办法。这么做才能使学生不枉所学,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方式下,老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所在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学生在单位中的负责指导人等。要细化实习报告的填写要求。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评定、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评定等。其中,实习单位评定部分必须由单位填写,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遵守纪律、待人处事、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严格地评价,如果单位评价部分由学生写入,则其实习成绩有所降低。
【关键词】SCI论文要求;公管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1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毕业论文对于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不重视,都以过关为目的,因此,抄袭、剽窃、拼装、组接之风盛行[1-5]。要改变这种风气,需要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要求[6-8]。笔者读博士期间曾发表过几篇SCI论文,在毕业后的几年本科教学中开始把其原则应用到本科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收到良好效果,故此想探讨如何提高本科生论文的写作能力问题。
SCI论文是学术界公认的论文,其特点一在于规范化,如其论文格式包括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等;特点二在于科学性,如:其数据采集需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数据分析需要采用合理的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等;特点三还包括创新性,强调不重复他人研究,研究新问题,使用新方法,或采用新视角等。
2问题现状及成因
我院公管本科生写论文普遍存在质量不高,抄袭严重,缺乏创新。这些问题与我们本科论文教学的过程存在直接联系。首先是我们的论文教学目标不明确,究竟本科生写的论文达到什么标准,在每一门课上都未直接讲明,并有针对性地训练过,也许我们老师自己也不清楚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其次我们的教材,注重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老师照教材讲,照教材考试,学生记背应付考试已成定式,造成了学生写论文时也抄袭组装他人论文成为一种习惯;最后,本科生课程设置太多,而且不是按模块进行,所有的科目都是一上一个学期,期末考试。由于每门课程都是两节连排,一周分散为几次上,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后果是在医学院大家都认为公管理专业是务虚不务实的一个专业。
公共管理专业果真是务虚不务实的专业吗?其实并非如此。公共管理专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虽不像医学专业关注个体,以把单个病人的病治好为目的,但是本专业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其重要程度也不亚于医学其他专业。如,社会保障关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贫困救助、法律援助等密切与社会民生相关的问题;而卫生事业管理关注医疗领域的问题,比如卫生政策的制定的评估与实施的评价,卫生资源管理中的经济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卫生系统管理中的医疗服务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妇幼卫生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等,这些方面中又有很多值得关注和急待探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其在本地区的现状还需要做实地调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依据理论,形成假设,并进行调查,如调查群众的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满意程度以及改进意见等;而且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没有最好的标准答案,这需要问计于民,然后根据现有的人财物的资源情况,拿出自已的解决办法,因此,学会对本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必然要有创新性。
3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及常见的问题
3.1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建议
公管专业的这些特点其实完全可以满足SCI论文写作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论文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培训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培训应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要求难度:
(1)在低年级,如一、二年级,可以着手培养学生写文献综述。此项训练可以养成学生在搞研究前先去查阅文献的能力,学会了解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学会在文中引用他人文献,找到不雷同他人研究的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方法;
(2)在高年级,如三年级,应该开始培养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实地展开小范围调查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掌握论文的内容取决于问卷设计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问题,了解别人的研究,建立指标条目库,并根据自已的研究问题筛选、设计指标,从而学会问卷设计的一些技能,如设计多少指标条目合适,对指标条目进行归类;其次,需要培训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的相关技能,以及进行质量监控的能力;最后,需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调查数据的特征,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的能力。
(3)在四年级上学期就应该培训学生撰写规范完整的论文的能力。通常学生写的论文会像中学生的论文,夹叙夹议,但是科学论文有自已严格的格式要求,不允许混在一起写,而且这些格式全世界的学者都共同遵守,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并达到科学论文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这几部分来写。
3.2论文写作的常见的问题
通过几年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发现学生按这种规范写论文的各部分,常会遇见以下这些问题:
3.2.1前言部分容易与文献综述混淆。前言中含有浓缩的文献综述,但是还需要指明的不仅有研究背景与现状,还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需要填补的空白,即使很简练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3.2.2材料与方法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写的太简单。此部分需要学生具体介绍其调查与分析的每一步,如:调查的时间是什么?在哪里调查,调查地有什么特点?研究内容是什么?指标是如何选择的?问卷内容包括什么?如何选择的调查样本,为什么只选这些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是否符合统计学原理?做数据分析的统计学的方法选择哪些?为什么选择这种统计学方法等。
3.2.3结果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和讨论部分混在一起,夹叙夹议。结果部分内容要求单纯报告调查指标获得的数据是什么,不需要解释说明其意义,而且也不是把图或表中所有的数据都做汇报,只汇报那些具有趋势性的数据,如增大或减少某趋势的数据,即那些可以帮助你说明得出后面结论的有意义的数据。而讨论部分是解释或说明在结果部分汇报的那些数据的意义,以及解释得出这样结果的原因,该部分可以引用文献去说明解释原因。
3.2.4结论部分最常见的问题是太长,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前文数据支持的结论。此部分只需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不需要长篇大论;对前文未提及的或没有数据支持的内容不能在此部分做专题讨论。
3.2.5政策建议最常见的问题是跟自已的调查数据结果毫不相关的建议。此部分所提的建议是跟讨论和结论部分的内容一致的,很多同学脱离了前面的内容,不着边际的建议了一番,而很多建议在前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因此,SCI论文讲究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前后逻辑的严密性,环环相扣,不能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大有裨益。
3.2.6参考文献部分最大的问题是格式不统一。尤其是卷、期、页码,或下载的网站及日期没有明确标明,使读者无法追溯文中所引用的文献。
以上这些问题经过老师3-5次的修改都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需要我们在本科各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论文教学目标和计划,并逐年级展开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才可以打好写出合格的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基础。
虽然这样做可能对学校和老师要求有些高,比如,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写科学论文才会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深刻认识;其次比上常规课费劲大;并且改变学生在中学养成的“填鸭式”学习习惯可能不被很多学生理解,但是这样做确实可以改变学生对本专业的错误观点,并且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起到改变学生不良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关注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认识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对改变社会和群众生活所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晓柯,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透析级遏制对策,行业探讨,2011,10(11):33-35
[2] 陈雁鸣,高校馆视角下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85-86
[3] 王广印,刘用生。关于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09,11:39、63
[4] 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2):138-150.
[5] 蒋芝芸,也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与写作-以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毕业生为中心,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162-163.
[6] 张荷群,施荣连,大学生毕业论文创新内涵的层次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8:112-113.
[7] 张旭,王小梅,任丽,杨永芳。大学生毕业论文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2012,40(15):244-245.
[8]徐学甫,张晶,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创新实践探究,教育教学,2010,1:67.
本文受河南省第第八批重点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河南省第二批特色专业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以及河南中医学院博士基金支持
关键词:网站建设;数据库;ASP技术;网络服务器;职称论文
1、引言
现在的网络教育已经广为应用,该教育方式主要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通过现代化的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学方式,能够为地理分布零散的网络用户提供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具有诸多特性,如灵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等。特备是网络教育网站的出现和应用,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在网络教育这种非面对面教学形式中学习者跟教师之间难以进行广泛交流的难题。所以,通过将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广泛结合,通过现在普遍采用的ASP技术来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动态服务的教育网站,也就成了网络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2、目标和功能
网络教育网站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教学双方的根本需求,在能够为教师提供备课和课堂教学参考的同时,还能偶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服务;应该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非常便利的网上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学习环境;比外,还应该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使用的资料查询和检索功能,便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使用。
所以,为了能够满足这些要求,就应该使教学网站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
(1)、学习功能。教学网站的学习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设计的。学生通过该功能模块,可以对各种课程的电子教案进行在线学习,了解相关的学习方法、课时分配和教学计划等等跟课程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开设各种跟学习相关的论坛;具有即时和错时的交互式学习界面;能够通过对共同关心问题的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参加在线的交流、评价和调查等,将网络构建成课程学习的另一个战场。
(2)、教学功能。网站的教学功能主要是针对广大的教师队伍而设置的,能够为教师提供结构化的系统平台,便于教师将各种跟课程教学相关的电子和声像资料上传到网站中,还应该便于教师进行动态的网上交流、和答疑,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动态进行及时地了解和掌握。
(3)、资源整合跟查询功能。作为网站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和功能模块,网络资源的整合和查询可以通过建设一个对本地站点进行搜索的引擎,对互联网上的运行环境进行模拟,提高上网查询资料和访问的效率,从而构建出比较完备的信息资料收集和查询系统,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和查询,构建出简单实用的专题数据资料库。
3、教育网站建设
3.1 系统结构及平台
本文系统实现中,主要采用基于B/S的网络构建模型,也就是常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该网络构建模式可以将应用逻辑跟用户界面和数据的访问分割开来,便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此外,利用各种组件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库的访问压力,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访问者可以通过本地浏览器对网络服务器进行登录访问,由于网络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都属于应用逻辑层,这样,网络服务器在接收表示层所提交的访问申请之后,就可以通过调用服务器中的相关模块,对具体的逻辑操作和运行进行执行,并数据库服务器提出及时的数据请求,得到结果之后,就可以将结果返回到网络服务器,最后,网络服务器就可以将结果数据提供给访问者。 3.2 技术方案
现在,可以用于网站开发的技术和手段主要有:基于HTML文件的开发技术、基于CGI的动态页面生成技术以及基于ASP的开发技术。下面对这几种技术体系进行简介和说明。
首先,就是基于HTML文件的网站开发。作为第一种通用的页面描述型的开发语言,HTML简单易学,且具有非常强大的超媒体支持能力,便于在超媒体的信息网中进行使用。通过HTML语言就行网站的开发,其特点为速度比较快,且不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力量。不过,有优点肯定就有缺点,缺点是在使用过程中的网站维护工作量比较大,及时进行小范围的修改,也需要对整个网页进行操作。
其次,基于CGI的网站开发技术。传统的静态网站构建技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网站的访问需求,所以,基于CGI技术的动态交互式网站就开始逐渐兴起和发展。这主要是由于采用CGI技术构建网站,可以大大提高网站的交互性能,便于用户和网站管理人员以及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过,这种网站构建技术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这种开发技术跟操作系统的关系紧密,所以,使得利用该技术所构建的网站的可移植性能比较差。
第三,就是基于ASP技术的网站开发技术。作为一种新开发的网页开发技术,ASP技术是一种动态服务器网页,能够很方便的对数据库进行访问。现在的网页设计中,采用ASP进行功能实现的越来越多,可以利用ASP技术来创建动态的网络页面,或者功能强大的网络应用程序。此外,ASP技术可以通过ADO控件对象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ADO的特点为高效、简单和内存开销较小,更加适用于基于B/S的客户端模式或者其他基于网络应用的开发。
基于ASP技术的网站工作方式可以描述为:浏览器通过向网络服务器发送访问请求,激活ASP的脚本运行程序,之后,网络服务器就可以通过调用ASP来对请求的文件进行读取,并同时执行脚本的命令,最后将网络的页面传动给浏览器。此种模式下,网页的脚本运行主要通过服务器来完成,所以,从浏览器上所看到的网页是在网络服务器上生成后传送过来的,浏览器不用负责对脚本的处理。网络服务器能够实现所有的脚本处理,且能够将标准的HTML页面传送到浏览器。浏览器所接受的只是脚本运行的结果,并不对服务器端的脚本进行复制,所以难以得到支持其页面内容的脚本命令,这样,系统的访问和运行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障。在该方式中,用户可以通过目录来进行边界的定义,以以此作为应用程序的作用域,使得在每个网站站点都可以运行多个应用程序,且在服务器端并没有实际的页面存在和出现,任何网页都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动态的实时生成和运行的,在用户访问结束后就自动消除。
3.3 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连接
现在,能够实现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信和数据交换的技术主要有:动态数据交换技术、SQL技术和ODBC技术等。
在这几种数据交换方式中,ODBC技术已经成为应用系统和驱动程序之间的标准数据交互接口。作为一种调用层的数据接口,ODBC并不需要要预编译程序,可以像调用函数一样来实现对ODBC的操作。对于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说,ODBC对其的访问和管理是半透明的,可以通过驱动程序的加载来实现逻辑结构到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的DBMS的映射。而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和操作,则不需要通过任何DBMS来实现,由此就可以实现应用程序对不同DBMS的共享。所以,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来说,ODBC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和互用性,通过基于ODBC的标准开发,用户可以跟不同的数据库系统进行通信,此时的应用程序并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4、结束语
本论文通过对当下几种网站构建技术的介绍,给出了构建校园教育网络和网站的系统结构,以及相关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的连接技术的介绍,对如何利用数据库和ASP网站构建技术实现多功能网站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参考文献
[1]、李新,陆峰,刘清堂,李娜,韩立龙. 基于ASP技术的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 教育信息化. 2006(11)
[2]、崔金鹏,支丽平. 基于ASP的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22)
[3]、张雪. 浅谈网站建设与网站开发[J]. 硅谷. 2008(23)
[4]、梁瑞仪. 教育网站开发阶段研究[J]. 理论界. 2005(08)
[5]、冯益华. 小型教育网站设计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6]、李文新. 教育网站建设的基本要件[J].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2004(16)
[7]、李晓梅. 浅议教育网站的策划[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05)
【关键词】使用控制;XrML;证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98―04
引言
网络的发展使教育资源实现了数字化,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教育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让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比如,用户在网络上不仅浏览论文、课件、试题等教育资源,还能修改、复制和传播。这显然损害了资源作者的著作权利。目前已有的数字版权保护的策略就是通过访问控制,即通过识别与验证用户名、用户口令及检查用户账户的默认权限这三步来控制用户的入网访问。当交费网络的用户登录时,如果系统发现“资费”用尽,还应能对用户的操作进行限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 MAC)、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RBAC)等。这些技术多少的弥补了访问控制的一些缺点,但是还只是针对封闭的环境的版权保护,而且不能动态的授权,因此,不能解决教育资源被下载后动态跟踪赋予和修改权限的问题。
而文献[1]提出了使用控制模型以后为这个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后,许多学者都开始研究模型的实现,例如文献[2]针对媒体文件,提出使用引用监控器来实现,但只给出了简单的逻辑结构,并没有真正实现;文献[3]以中国知网支付模式为例,介绍了使用控制在这种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应用;文献[4] 提出了用有色Petri网来建立使用控制模型,但Petri网表示只限于授权因素。以上文献在各自的应用场景中提出了合理的方法,但是都不适合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的实现。
论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技术,接着提出了使用证书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最后介绍了证书方式的结构及执行过程。
一 相关研究
1 使用控制策略
使用控制策略是继访问控制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策略,它继承了传统的访问控制的所有方法。使用控制模型主要由主体、客体、权限3个基本元素及与其相关的授权A(Authorization)、义务B(oBligation)、条件C(Condition)组成,因此也称为UCONABC 模型,模型图如图1所示:
主体(Subjects)表示对客体(Objects)拥有某些使用权限的实体,用S表示。主体属性(Subject Attribute)用来表示主体的能力和特征,记为ATT(S)。常见的主体属性有:用户名、用户组、角色和安全级别等。
客体(Objects)是指按权限(Rights)的规定接受主体访问的被动实体,用O表示。客体属性(Object Attribute)存储客体的重要信息,包括客体的安全标签、所有关系、类别和访问控制列表ACL等,记为ATT(O)。
权限(Rights)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控制和执行的权利,包括了主体可以对客体进行的访问操作(如读、写、运行),用R表示。
授权(Authorization)是指允许主体使用客体必须满足的规则集,用A表示。
义务(Obligations)是指主体获得或执行对客体的访问权利前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操作,用B表示。
条件(Conditions)是指主体获得或行使对客体的访问权利前必须满足的系统或执行环境的强制约束条件,用C表示。
使用控制最重要的还引入了使用的连续性和属性的可变性的思想。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可以随时改变主体和客体的属性,从而实现动态的访问和管理资源。由授权A、义务B、条件C按照属性更新的时间,可以定义十六个使用控制方案,如表1所示。
有了这十六种执行方案,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定义和修改资源的属性和状态信息。
2 权利描述语言
权利描述语言是DRM(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普遍采用的权利描述机制。目前数字权利描述语言有MPEG-21 Rights Expression Language、OMA的ODRL(Open Digital Rights Language)、Creative Commons和METSR及ContentGuard 公司的XrML。这些数字权利描述语言具有其所属具体行业自身的特色,而XrML面向所有类型的数字资产,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本文采用的是XrML编写的证书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
二 面向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模型应用研究
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包括教育资源的创建、使用和跟踪过程,也即资源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权利使用的控制与管理。通过建立各种实体(教育资源的创作者、者、服务者和使用者等)间的许可集,以及可以行使这些许可的条件与义务。这些信息必须用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识别的方式描述和标记,最终以许可证的形式,从而可以进行相应的记录、识别、解析和解释。而这些许可集以及许可的条件与义务都可以用XrML来实现。
本文根据使用控制模型,参考微软的RMS证书结构,来实现教育资源的使用控制。
在本模型中,首先建立一个可信的环境,比如,有用户A要将一课件上传到教育资源网站,那么教师A跟资源网站间要建立可信的关系。用户A可以是单一用户,也可以是某个单位或组织。因此,将教育资源网站作为服务器方,用户A是客户端。如果有用户B要从该教育资源网站上下载论文,也要跟该网站服务器建立可信关系。因此,用户B也是客户端。由此可见,可信环境中包括服务器方和两个客户端方,如图2所示:
因此,证书分为用户帐号证书和机器证书两种。用户帐号证书又分为许可证和使用许可证。一台机器只有一个机器证书,但可以对应多个帐号,即同一帐号可以在有合法机器证书不同的客户端机器上登录;同一客户端计算机上可以允许多个合法用户帐号登录。
1 用户帐号证书
可信环境的服务器方给客户端用户分配权限帐户证书,使用户帐户与特定的计算机相关联。用户的权限帐户证书包含在客户端许可方证书和用户许可证的请求中。客户端方许可证书允许作者在脱机时资源。每个权限帐户证书都包含用户的公钥,用于加密与该用户相关的数据。
(1)许可证
指定可以使用的用户和要的资源信息,规定的详细内容包括:
①创建者的信息:如创建者帐号、创建者的个人信息(如工作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等。
②要资源的信息:如该资源的名称、资源格式、所属种类(如课件、论文或其他)、创建时间、允许访问该资源的用户帐号或用户组、授予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如只读、允许复制、允许修改、允许打印、使用次数等多种权限或权限组合)以及访问该资源的条件。
③证书信息:如证书的有效起止时间,证书是否允许更新、何时何种条件下更新等。
④用于解密资源的对称密钥,该密钥使用资源网站服务器的公钥进行了加密,这确保了只有该资源网站服务器才能解密这一内容并颁发用户使用许可证。许可证由该资源服务器的私钥签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因为许可证跟要的资源绑定并一起到资源网站上,因此,很好的解决了资源使用过程中权限管理的问题。而且,资源创建者可以随时修改此证书上的信息。
(2)使用许可证
使用许可证书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许可证,当用户访问资源网站,并想使用里面的资源时,就要首先向资源网站服务器发出申请,服务器对申请的帐号进行审核,如果合法,就发给用户使用许可证。使用许可证从许可证中获取要使用资源的和权限信息等,从而让用户明确自己有哪些使用权限,并根据权限使用资源。使用许可证书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如果使用许可证是永久的,用户帐号在以后的登录过程中不用再申请新的使用许可证,就可以直接按照规定权限使用资源,并且还会根据资源的更新信息,在使用前自动更新使用许可证;如果是临时的,则在用户帐号每次登录时都随时获取使用许可证,使用信息也会随着许可证的更新而更新。比如,如果许可证中指定资源的使用次数,那么在每使用一次之后,使用许可证的使用次数就会自动减一。
2 机器证书
机器证书就是计算机的身份证。资源网站的服务器为每个客户端计算机建立一个证书,并保存其信息,如IP地址、访问服务器的时间、进行过哪些操作等。该计算机证书由服务器用公钥加密以后发给计算机。在首次使用时,客户端计算机要激活机器证书。该证书中的公钥用于加密用户帐户证书中包含的用户私钥。机器激活以后,当计算机下次访问服务器时,服务器通过查询是否有该计算机的机器证书,如果有, 则默认为合法,从而直接审核用户帐号是否合法;如果没有,则需要申请。此外,每次访问完资源网站以后,机器证书都会自动更新。
三 教育资源使用控制执行机制
1 基于XrML的证书描述
XrML(Extensible Right Markup Language)是应用广泛的权利描述语言,它是基于XML语法的来定义权限和条件。它的数据模型如图3所示:
如图示,Xrml定义的证书通常由主体、资源、权限和条件四部分组成。主体(Principal)即权限赋予的个体;权限(Right)是指主体使用相关的资源一个行为或一类行为;资源(Resource)是主体可以被赋予的权限的对象,如电子书、视音频文件,或是电子邮件服务、B2B的服务等都可作资源;条件(Condition)是执行制定权限须满足的条款、条件和义务等。授权(Grant)是指赋给一些主体的权利的证书内的元素,包括:授权给哪个主体、主体的权限、主体可以执行这个权限所针对的资源及在执行这个权限前要满足的条件等。
基于以上证书结构,如果要为一名为“test.ppt”的课件资源,者为xuna,要求授予用户只读权限,证书的有效期从2009年3月23日到2010年3月23日,可以将许可证定义如图4所示:
2 证书的执行机制
证书的执行过程包括证书的创建、签名、、更新和解析,图5即是证书执行流程图:
以许可证为例,首先,由创建资源客户端调用应用程序,创建并生成未签名的许可证,然后通过与服务器交互,对许可证进行签名。接着将签了名的许可证嵌入到资源中,并一起到服务器上。如果以后资源创建者对证书进行了更新,证书就会通过跟服务器交互自动更新,服务器再次签名后并保存。
在资源使用端,用户跟服务器发出下载资源的请求,然后将资源和资源内的证书一起下载到本地。并通过与服务器交互对证书进行解析。如果证书的条件都满足,那么用户就可以按照权限规定对资源进行操作。
四 总结
略论排球二传队员的选材及其培养
一、选题依据
1、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的:现代排球正朝着速度快、技术娴熟、战术多变、对抗激烈的方向发展。一个排球队要想达到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话,必须拥有优秀的二传队员。由此可见,二传队员的作用在整个排球队伍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意义:对后备二传队员的选材以及培养又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任务。一个成熟的排球二传队员,必须经过数年的磨练,在技术上、生理上、心理上都要得到质的提升,才能带领全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从中国排球的发展历程来看,二传手的重要性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女排先后6次出战世界杯赛,孙晋芳、杨锡兰和马芳先后3次获得了最佳二传奖。中国男排的每一次大的胜利也都与二传手的超常发挥分不开。同样近年来中国男女排球队在各种大赛中取得的良好成绩,都与二传手的良好发挥是分不开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二传手的个人技术要求非常全面,除了娴熟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基本技术之外,还应掌握相当多的特殊技术和技巧,因为对二传手的技术训练,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特殊工作。另一方面是要求二传手在场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沉着果断,心道手到,每个球都要形成攻击力。这需要二传手在身高、速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二传手的先天因素,也是后天训练能够取得较大成效的重要基础。毋庸置疑,“选材是成功的一半”。
在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体育发达国家在训练手段、训练条件方面的差别日益缩小。只有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才选,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在同等条件下,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只有加紧对排球二传手的选材和培养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使我国排球运动真正改变面貌。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明确排球二传队员的选材原则、选材标准,以及对选材后如何对这些后备二传队员进行科学的训练与培养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
2.1. 排球二传队员的选材定义
2.2. 排球二传队员的选材原则
2.3. 排球二传队员的选材标准
2.4.二传队员基本技术的训练
2.5.二传队员基本技术的训练
2.6.观察能力的培养
2.7.二传队员战术意识培养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排球的相关信息,证明所要研究的内容。
3.2专家访谈法:通过与北华大学体育学院齐国杰、张勋、侯成俊等专家就排球二传队员选材的方法以及培养的手段进行了访谈,得出了一些对二传队员的选材及其培养的相关结论。
4、可行性分析
通过在图书馆查询大量的相关资料外,本人还是北华大学体育学院08级排球专选班队员,有了这样的关系基础,在论文研究方法的途径上比较方便。
5、论文研究计划
2011.12-2012.1 查阅资料, 选题, 开题阶段
2012.1-2012.3 数据统计
2012.3-2012.4 完成论文初稿
2012.4-2012.5 修改论文并定稿
2012.5-2012.6 论文答辩
三、研究基础
1、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本人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的学习与排球训练中,充分了解排球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些必要条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对排球二传队员的选材及其培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图书管的大量文献资料充实了我的大脑,是我研究的更加方便。
2、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本人由于能力有限,对大众排球现状还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学习,更多的排球活动和竞赛还待有我去亲身经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唐奎,排球竞赛裁判手册[M].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01.
[2]中国排球协会,排球竞赛规则[M]. 人们体育出版社,2006-04.
[3]虞重干,排球运动[M]. 人们体育出版社,1999-06.
[4]李宗浩,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08.
[5]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01.
[6]陈正宇 高扬,体育锻炼与欣赏—排球[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03.
[7]排球教学训练指导〔M〕.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8]黄汉开.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372-03
Analysis on Quality Factors of Part-time Program of Agriculture Master Thesis Proposal
QIN Fang1, WANG Tai-qun2, HUANG Jia-nan3 (1.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 Central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 Beijing 100125; 3.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
Abstract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379 questionnaires by using STATA 12.0 software, the main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sis proposal of part-time agriculture master were obtain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proposal quality were put forward.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sis proposal quality through exploring efficie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Part-time Master of Agriculture; Proposal; Quality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1问题的提出
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扩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空间,同时,也对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并再次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并对培养模式与论文质量做出明确要求。
农业硕士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重点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相比较,它主要培养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指向上,它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又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一定的区别,是“农科”的MBA[1]。
学位论文是课程知识与研究能力以及领悟创新能力的体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多的贯穿于学位论文的创作之中,而论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文字说明材料,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以及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定位作用,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作好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生进一步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做好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常重要。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在校学习时间短,理论水平薄弱,与导师沟通不方便,致使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选题对社会急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选题研究的前沿了解不充分,文献综述不完整;对研究内容缺乏足够的实际调研,对其实践发展和应用性缺乏足够的了解;论文的论证缺乏逻辑性等,从而影响了开题报告质量。
2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该文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申请并参加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91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专家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总人数的22%,“合格”占总人数的73%,“不合格”占总人数的5%。该文应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寻求影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导师指导力度、选题与学生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学生年龄等影响因子与开题报告质量相关度高,对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大,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研究方便,分别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定义:
(1)导师指导次数:导师指导次数在10次以上,取值为3;导师指导次数在1~10次,取值为2;导师未曾指导过,取值为1。
(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科技人员、教师与农技推广人员,取值为3;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行政管理人员,取值为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企业,取值为1;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其他,取值为0。
(3)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取值为3;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基本一致,取值为2;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不一致,取值为1。
(4)研究是否有经费支持:研究有经费支持,取值为3;研究无经费支持,取值为2。
(5)学生职务与职称:职务或职称为科员或初级,取值为3;职务或职称为科级或中级,取值为2;职务或职称为县处级及以上或高级,取值为1。
(6)学生年龄:年龄在22~30岁,取值为3;年龄在31~45岁,取值为2;年龄在46岁及以上,取值为1。
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导师指导、工作岗位、是否有经费支持、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职务或职称、学生年龄,
相关系数分别为:97.73%、91.73%、89.85%、88.29%、77.66%、47.99%。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因子以及相互关系为:
(1)与导师指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与导师沟通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好;与导师沟通不充分或未沟通,开题报告存在问题较多。
(2)与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如果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其开题报告质量就高;如果从事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等相关不大甚至无关的工作,其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3)与选题是否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一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开题报告质量越高。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不太一致或不一致,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较多。论文题目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开题报告质量等级数量是论文选题与工作内容无关的1.865倍[2]。
(4)与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有经费支持,试验可以顺利的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选题无经费支持,开展试验缺少经费,甚至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存在问题较多。
(5)与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呈正相关关系。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低,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高,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6)与学生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越年轻,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年龄越大,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通过相关系数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开题报告质量与跟导师沟通是否充分,选题与所从事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需要是否一致,论文有无经费支持,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年龄等影响因子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导师指导对开题报告质量有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关系,导师指导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最主要和最关键影响因子;选题与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论文研究的现实诉求就越强,研究中需要的数据资料等素材也丰富易得,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容源泉;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越低,学生求学动力越高,要求提高研究能力与获得学位的需求也越强,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内在驱动力;选题有经费支持,开展试验或调研工作相对较容易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这是保证开题报告质量的基础与条件。但由于不同因子在开题报告质量中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统计中各因子的显著性也不尽相同。
3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
由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学矛盾突出,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再加之导师工作繁忙,与学生沟通不及时等问题,致使开题报告存在很多问题。俗语说“名师出高徒”,但对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来说是“严师更出高徒”。因此,建议加强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实行开题报告写作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把控措施管理。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在每个关键环节面对面沟通与讨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把开题报告写作的整个过程规定为一个有严格研究程序、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并将此过程分解成各个关键环节来分步指导,具体任务一环紧扣一环,质量要求一步紧跟一步。
关键环节可设为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案的讨论、论文提纲的讨论、初稿的讨论和完善。
3.1.1确定选题和研究方案。首先,导师应研讨学生的工作背景与学习背景,指导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其选题是否可行,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应要求学生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前沿、做此项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都确定清楚,并且必须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训练。导师有责任要求和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3.1.2确定论文提纲。在确定选题与研究方案后,导师应与学生再作充分步沟通,拟定出一个初步的提纲,使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初步讨论确定研究的工作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以及分析判断预定的研究结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1.3确定开题报告写作初稿。首先,导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其次,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文字的规范性。导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位论文规范写作,使其从一开始就养成规范写作的意识。
3.1.4对开题报告全面指导。主要是对开题报告中各要素的写法、论文提纲中各章节的安排及内容等作一个全面的讨论并提出明确修改意见。在这一环节中,导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其耐心反复修改,对于文字功底较差的学生,导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尽快提高。
3.2严格把控论文选题关
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生源工作单位为科研单位、高校或政府机关,有80%的生源工作岗位为科研、农技推广与教师或行政工作,在选题类型中,选题为技术推广或现代农业等与农业相关及自然科学专题的占了总人数的86%。根据这一数据,结合开题报告质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说明农业硕士生岗位与选题一致性匹配较好,有一半多的学生工作单位性质有助于孕育出较好的选题,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岗位利于写出较高质量的开题报告。
要把好论文选题关应遵守三条选题原则。①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原则。选题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农业领域高层次的复合型培养人才,学生必需加大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了解社会迫切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了解选题研究前沿,对研究内容做足够的实际调研。②应与学生工作单位建设目标及工作岗位相一致原则。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项目,或者单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此类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基本以解决社会、国家在某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目的。③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学生在入学时就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习背景,明确选题的大致研究方向,确定导师及同行的第二导师,结合导师课题或研究方向做好选题。农业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如果一致,更能获得导师系统的指导和支持。
3.3提高生源质量,为开题报告把好源头关
生源质量对开题报告有着直接的影响,生源质量好,其研究基础相对较扎实,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好。因此,在招生工作中,首先应拓宽招生渠道,招生对象应以工作在农牧业一线的农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为主,这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大部分都具备农学学士学位。其次应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实行优中选优的淘汰原则,重视学生工作背景与专业背景,考核学生对农村相关知识、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水平等,对考生专业背景、工作单位等与所报专业差距大的学生,应采取不录取原则,尤其是音乐、美术等专业毕业的考生,做到严把生源质量关。
3.4规范并加强开题报告教育管理,为开题报告做好保障工作
3.4.1加强导师管理工作,督促导师指导。导师是学位论文的负责人,作为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强第一导师对开题报告的指导。①加强导师培训,对导师全面讲解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的整个管理流程,突出导师的任职责任与能力。②配备充足的导师队伍,细致导师管理工作。严格把关导师的任职资格,不仅要求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方有资格担任导师,而且要求是热心或非常熟悉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教育的导师方可担任,主要目的就是做到让更有资质的导师能者多劳,使双方工作意愿都很强,从而保证开题报告质量。③在开题报告环节设置环节管理,督促导师指导。
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加强第二导师指导。这一制度不仅符合全国农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要求推行的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硕士与导师沟通不便的矛盾,大大加强了导师的指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题报告质量。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第二导师,并要求申报的第二导师尽可能为学生本单位具有一定职称、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的人员,便于提供指导。在第二导师资源中,各培养单位也应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把优秀的研究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等作为第二导师资源。
3.4.2重视开题报告组织工作,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农业硕士在校时间短,开题报告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导师指导不充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并组织好开题报告会,尤其是组织好开题报告会中的专家队伍,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加强开题报告指导。首先是重视开题报告会专家队伍建设,制定聘请专家的标准以及专家点评依据,点评一定要熟悉并符合农业硕士特点。其次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了解并且热衷于农业硕士教育的专家队伍。再次是在开题报告会上,每组配备3~5名同专业领域专家,要求学生使用PPT向专家组汇报开题报告内容,专家组按照开题报告点评要求,对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具体修改措施与意见。对不符合开题报告要求的,专家应要求其重新修改并予以下次重新申请。
3.4.3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课程。非全日制农业硕士选题大都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与积累,但是对于如何做研究、写好学位论文、做好论文开题报告却没有系统地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课程培养方面专门开设学位论文设计与写作以及如何选题及写作开题报告等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可将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与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实行案例教学,同时,还可设置开题报告会现场观摩等实践式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一般都具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既是工职人员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其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又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但因其双重身份,在校时间短,工学矛盾突出,导师指导有限,对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证培养质量,又要降低工学矛盾对培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加强开题报告的过程管理,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论文开题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
接玉玲,刘孟臣,王振林.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