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题研究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着眼学校特色,寻求合适课题
有的教师似乎谈“课题研究”而色变,究其原因是否缺少一个“趣”字。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就如同学生学习知识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有的教师,不仅对课题研究提不起兴趣,还对其避之唯恐不及。有的老师觉得课题研究太高、太空、太难,拿到课题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反思现状,我觉得课题研究选题一定要贴近教师,让教师有内容想研究,有内容可研究。
(1)从大处着眼,“发现”主课题。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教科研不缺少研究的课题,只是要寻求适合学校的课题,这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根据学校特色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我校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体育特色学校,根据学校特色,我们制定了《发扬中华体育精神促进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这一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此次课题研究方案,旨在通过课题实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提升教育品质;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和深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崇高体育精神,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基。初次接触此课题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中华体育精神只适合体育老师研究,和其他的老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细细研究便会发现,中华体育精神涉及面非常之广,它是指中国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快乐健康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理解了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就知道在平时的各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都有所涉及。这样一来,课题研究便可从身边入手,不再是遥不可及,从而研究的兴趣也会浓厚很多。
(2)从小处着手,拟定子课题。学校制定好主课题后,就应当及时鼓励老师们从课堂上找课题,从小课题着手拟定适合自己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也进行了分级,让老师从最细微处入手。如二级子课题分为《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的教师研究》《具有中华体育精神的学生研究》《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课堂研究》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四个类别,由学校骨干老师分别承担,其余老师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二级子课题再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找到典型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拟定三级子课题。这样,课题分级研究就形成了一张有效的课题研究网络。
二、落实课题分组,进行互动研究
课题实验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全新的思维方式作引导。实验教师要站在科研的最前沿,站得高,才能开阔视野。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课题研究网络形成之后,为了让教师们能把课题研究做好,做深,需根据子课题进行分组研究。目前,我们学校分为14个研究小组(语、数按年级划分各分为6组,英语、综合各1组)。
(1)组成研究小组,注重团队合作。每逢单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我们就分组进行教研活动,如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畅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交流切磋学习体会,将自己的想法、体会、疑虑展示出来,以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提高自悟能力。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大家以合作的形式集思广益,遇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长此以往,不仅课题研究好了,也增强了教师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这也不正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2)培养中间力量,营造科研氛围。我校青年教师较多,在课题研究中骨干教师就要带好头,做好榜样,带领着青年教师进行有效研究。其实,在平时,我们就已经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如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本学期又进行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读书沙龙”等,以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以后要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三、注重实践研究,推进课题发展
以往的课题研究比较空洞,形式大于内容,基本就是匆匆开题、最后匆匆结题,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的过程,要将课题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对象不仅仅是老师,更是学生。我们注重了实践研究,才能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最终让全校师生受益。这样,课题研究也能得以更好地进行下去。
(1)关注学生发展,拓展研究空间。学生是发展中的能动体,他们不仅接受教育,而且参与教育过程。学生也是课题研究中的主体,我们必须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充分显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活力。我校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学校在业余时间组织运动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可培养一批各项运动的骨干,带动一大片体育爱好者。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目标,中高年级学生以进入这些运动队为荣,这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对学校群体活动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以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华体育精神,我们除了平时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进行渗透之外,每学期还要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春季运动会”“冬季三项”“两歌三操”……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中华体育精神。课题实验研究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协调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实验研究的空间,实验才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
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们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我们这个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广东拾xx”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
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当、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
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理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方法的要求,不能不三不四,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第三部分 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六)研究工作的步骤(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八)现有基础(九)经费估算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主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 主
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矗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想要让课题研究常态化,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影响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常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畏难情绪,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总认为课题研究是专家的事情,工程浩大,自己无法完成;二是无从下手,一些刚工作没有几年的新教师,因为知识经验水平有限,较难把握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三是重视不够,一些具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常常为了忙于各级各类评比、检查、展示,而疏忽了课题的研究。
二、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确保课题研究常态化。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建立常态化机制。
首先,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关系,树立“教育科研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知道这不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使教师对课题研究更加重视。其次,让教师明确,我们不必像“术有专攻”的专家们那样开展研究,不要一提到课题研究,好像就必须是他人从未做过的,研究的成果最好是要“填补某一空白”或者必须是“实验研究”的,片面地认为,只有这样的课题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属于“规范的”研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研究者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有别于专家的研究。“教师研究的课题应该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应该是自己有兴趣去研究的、与改进和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而且是确实需要以课题形式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其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与之相对应,适合其发展的研究制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为了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也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我们还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制定了课题研究考核机制:每月填写《课题实施记录表》,把课题实施过程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最原始的宝贵资料;在实施课题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各自提出问题,再找出具有共性的,一起商议讨论,形成《每月一议》;最后每人根据自己课题实施的真实情况,每月撰写科研随笔,每学期撰写两篇科研论文。
(二)加强过程性研究,从小处入手,细化子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在幼教领域中存在着举不胜举的问题,研究者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一一研究的,而是只能从中选择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予以研究。因此,在确定课题后,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对课题中所面临的诸多实践问题做一番的梳理与分析,以判断哪些是属于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对课题所涵盖的若干具体的“小”问题进行逐一分解,并根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对所分解出来的这些“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后,再对所分解出来的具体研究问题进行增删,保留与课题研究目标有关的“主干”,而去除其“枝蔓”,形成各个子课题。例如,我园这学期的课题《幼儿园家园沟通的途径和策略》,就是根据老师和当今家长沟通之间出现的问题而确立的课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把它细分为五个子课题:《对各年龄段幼儿家长沟通心理特点的研究》、《对老师各种沟通方法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方法多样性的研究》、《对沟通人际密度所产生效果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对建立网络家园沟通平台的研究》。一学期实施过后,我们发现,有些子课题的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子课题的内容不易实施,又把子课题改成三个:《对沟通的途径方式多样性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家长沟通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这些子课题很“小”,但指向性明、实践性强、周期性短,因而便于施行,实用价值明显。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一种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门。这扇门有些窄,但耶稣告诫人们“要走窄门”,由此入门并出发,将走向宽广,走向顶峰。
为确保子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还做到“四保证”。保证学习时间:将自主研修与集体学习培训相结合,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的科研学习,平时进行自主学习。保证学习内容:将自定学习主题与引导性主题相结合,每次科研活动,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保证学习形式:将教研组学习与学习型小组相结合,学习型小组的确立,可以是相同子课题成员组成的,也可以是由有共同问题的成员组成的。保证研究效果:将绩效评价与自查反思相结合。
(三)教科结合,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 实践教学 研究现状 述评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自2005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借鉴国外职教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立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校企合作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但是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开展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成为了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课题。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外研究校企合作办学的内容很多,而且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也是按照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来进行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总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经验、研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哪些利好之处,也研究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入的瓶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利好之处有:
(1)使受教育者全面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正是对传统以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它遵从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大缩短学生从毕业到上岗的时间。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3)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遵循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了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实践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使校企合作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在发展所遇到的瓶颈有:
(1)外部条件的不健全制约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具体来说,现有法律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利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校企合作缺乏平台,缺少吸引企业参与的有效载体;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
(2)高等职业学校自身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不高适应性较差,高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不能与企业建立有效健全的合作机制;课程开发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这使得高职缺乏吸引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在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很多企业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不能意识到校企合作办学给其企业带去的贡献,再加上很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在社会上很轻易的聘请到,因此,企业没有动力去自己花很长时间培养高职的学生。
(4)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时候,学生从学生转换到工人的时间较长,适应期长,这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另外,学生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较差,工作能力低,再加上很多企业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不能对学生的劳动给出合理的报酬,这些都阻碍了校企合作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样一种状况下,高职的课程便不太好设计,特别是像思政课这种课程,在传统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现在学生的学习场地转移到企业,校企合作之间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思政课该如何在学生实习的时候继续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国内有部分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并不系统,大部分是对经验的积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力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结出来的问题有:
(1)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本人,整个社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都不太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没有适应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也与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3)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整合社会的有效资源,而是把思想教育的任务都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这种把责任都推给思政课教师的做法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建议,这些建议包括:
(1)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同时扩大思政课教育的主体,把思政教育群体从思政课教师扩展到企业和社会。
(2)重构思政教育模块,构建适合工学结合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更加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适应企业的生产特点,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平时加大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扩大思政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
(3)转变教育职能,在学生实习期间,不只对学生进行各方面道德的教育,要转而对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进行了解,从只重视教育转变为服务与教育并重,切实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和社会带给他们的温暖。
(4)建立良好的制度,制度是一切措施得以持续实现的基础,因此,特别是在学生实习这一特殊的期间,更要转变原来的领导制度,形成有效的、灵活的、实践性强的制度。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无国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的结合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新形势。 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与目标。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007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验计划》,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您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能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竞赛、学术论坛和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的开展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课题研究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重要渠道。开展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还能在过程中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二)课题研究能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二者的获得与提高必须通过实践来达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行,同学们要组队参赛,需要进行整体方案的讨论以及具体分工,合作完成整一个的项目。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分歧,这时候就需要成员之间很好地沟通,相互之间的理解。课题研究为培养大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大学生课题申报的现状
(一)申报课题的前景
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的决心和支持力度都很大,但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保障课题计划的实施,使其发挥作用,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大学生教育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这个核心,但是,由于大批学生将本科教育的主要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兼职、找工作等事务上,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仅靠自身摸索和导师随机性的辅导,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科研现状、参与课题总体不容乐观、课题学术水平不高,重复性无效比例大、文科硕士生科研能动性差、科研管理不科学、科研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差异大、低年级科研发展不大等。夏世龙认为在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方面,农村的硕士生较城镇的大学生有优势,没有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弱于参加过工作的大学生;在导师时间、精力和培养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学生总数的偏多和指导时间的偏少势必会降低对每个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申报课题的成果预期分析
由文献可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参与趋势相似,三个年级的学生对参与大学生项目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均超过90%。其中,2009级学生中有约21%的学生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非常感兴趣,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兴趣。这也体现了三年级学生因此处于专业学生的核心时期,对于实践机会更加重视,参与积极性更高。有趣的是,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期望却有所不同,高年纪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不利于利于个人择业或升学”,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和毕业,其功利性需求降低;但是可能是由于项目的满意度降低,并因而产生消极态度。
四、价值与反思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理性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审视,申报规划课题的过程,实质上是申报者对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的全面反思和梳理。
首先,申报者在课题设计过程中,必须面对过去,回顾和总结以往的研究历程,根据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自己的研究优长,从自身研究的轨迹和积累的观点、资料、数据中,逻辑地提出和设想自己准备和可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并以此为据,确立申报的主题和内容。
其次,要求申报者必须面对现在,从个人、地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范围,审视自身所准备申报课题的可行性和价值。
第三,申报者必须面向未来,通过对于自身研究目的及其所可能产生成果的透彻理解与清醒把握,自觉地、精心地设计和规划研究过程,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理论研究、材料归纳、经验提升和学术创新工作,并且在这种实践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二)对大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
第一、忌跟风,重实效
由于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教学水平的一个指标,由此出现了有此学校将学生的科研立项不是走向“普遍化”、“政策化”的误区,就是将其推向“特殊化”、“另类化”的边缘。有些教师强制要求,盲目开展,导致学生研究质量不高,师生疲惫的惨状。其实课题研究对学科和参与人员的选择性比较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组织,追求学生综合能力及研究的质量和水准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明病,人类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及意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从小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十分重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响亮口号,不仅为大学生锻炼身体提出要求,也为全民健身提出了目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市在校大学生随即选取150名。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和对体育健身的认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来支撑课题研究的结论。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遵循社会调查问卷原则,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50份,回收率95.5%,有效率93.5%。
(3)访谈法
通过与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搜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4)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高校的体育设施以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并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论文的参考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较成熟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终身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学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和培养,特别是对体育的本质与价值有积极和正确的认识,会对其享受运动的权利意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成为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实践者,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精力旺盛,除了上好体育课,还需要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来满足其爱好与需求。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调查显示,有40.3%和45.7%的男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有32.1%和49.3%的女大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尽管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和“不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6.3%,但从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果通过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对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指学生们切实参加到活动中的主观因素,通俗的讲就是他们为什么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兴趣爱好、消遣娱乐、体验体育乐趣,同时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健美减肥,扩大交际等相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体育锻炼在缓解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同时在体育对身体自我形象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提升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体育锻炼功能的多元化正在逐渐被了解和认可。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有希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女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上和男生略有不同,有72.3%的女生偏重于形体健美,而有76.5%的男生偏重于强身健体、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大学生就能更踊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3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倾向,且男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明显好于女生,但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喜欢也不愿意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学习任务重、缺少场地、缺少器材和缺少指导等,特别是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上网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使其没有时间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另外还有部分人体质弱,技术差,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怕丢人”的思想,形成心理压力,致使对课外体育活动逐渐失去了兴趣。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一项喜欢或擅长的运动项目,更谈不上什么喜爱了,影响了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使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逐渐降低。对体育的热爱作为体育锻炼的动力,与学生的体育需要密切相关。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是体育锻炼本身的吸引力,间接的体育需要强调的则是体育锻炼的意义与效果,二者都是产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可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是培养他们体育兴趣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运用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加强学生对体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重要性认识的教育,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从而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3. 结论
(1)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较明确,大部分大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态度较积极,其中男生好于女生,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不尽人意,与认识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有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不参加。
(2)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学习和就业压力过大、体质弱、技术差,还有一些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22-03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教学手段逐步深入高校的课堂教学,其中多媒体教室已经成为高校不可缺少的教学设施。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对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十分必要。笔者于2012―2014年在承担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现状研究”课题中,开展对部分本科院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工作。
1 课题研究概述
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多媒体,对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规模、深化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高校学科较多,每个学科教学又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存在差异,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不尽相同,多媒体教学怎样开展,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由此构成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高校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高校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利与弊及误区,对高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出意见与建议。本研究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对广大教师进一步认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并配以适当的听课、走访的方法开展研究,根据高校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和高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设计问卷,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和论证。
研究课题的调查范围和对象 调查范围和对象为本地区的部分本科普通高校的人文学科及理工科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讲师职称以上占到89%,硕士及以上学位占到90%以上,年龄在30~40岁占到65%;参与调查的学生均在大三年级以上。
2 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分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220份,实际回收216份,回收率98%;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实际回收200份,回收率100%。下面是此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学生的适应程度及参与情况 此项内容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情况及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感受情况。 调查显示,有8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81%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多媒体教学中去,70%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适应,并认为在本年度所学课程中,教师用多媒体上课的比例占到80%以上。调查表明,广大教师对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持积极肯定态度,并能主动应用到教学中去,同时学生也能进行积极的配合与参与。
多媒体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衡量多媒体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堂学习的兴趣,48.5%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作用。调查表明,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作用,但广大教师还要进一步探索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和原因,使之与多媒体教学的长处相符,发挥更好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使用媒体的选择、使用媒体的类型及使用媒体熟练情况,反映了教师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能力。调查显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PPT)占到80%左右,使用网络课件占6%,使用网络课程占5.2%,使用专题学习网站占3.2%,不用多媒体直接板书占4.8%;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电子文本占34.8%,使用图片占37%,使用动画视频占13.7%,使用音频占11.8%;从使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看,非常熟练占35.6%,比较熟练占61.6%,不熟练占2.8%。调查表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PPT的使用比较多,对更先进的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用得较少,可能有三种情况:①网络资源较少;②网络在使用上不太方便;③教师网络技术不是很熟练。
2)从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使用文字与图片的比例来看,说明有一部分教师已基本掌握多媒体应用的基本原则技巧;动画、视频、音频使用较少与现成资源较少有关,如自己制作,技术上、成本上存在一定问题。
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的满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调查显示,31%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非常满意;48.5%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不错,比较满意。在这个79.5%中,有3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提高了学习积极性;26.7%的学生认为信息量大,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2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2.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调查表明,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是得到大部分学生认可的,学生满意程度是比较高的。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所采用教学方法的认识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多媒体教学,反映出教师对多媒体的教学特性掌握的程度。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感受,也从一个侧面给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调查显示,8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和板书结合使用,这样教学效果更好;22%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的课件接近电子版的课本;1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播放课件时添加无关背景、插图、声音和动画会分散上课的注意力;38.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播放课件时速度较快,影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72.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方法存在一定的看法,特别是板书与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映,说明部分教师的做法存在一定缺陷。
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及设备情况 学校多媒体教室使用环境如何,体现出一个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水平。调查显示,44.7%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室中投影仪屏幕显示效果不理想,5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室音响不够清晰,78.6%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遇到过设备故障,65%的教师在设备故障后寻求过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对于出现故障的原因,49.7%的教师认为设备没有及时更新,25.3%的教师认为管理不善,22%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室数量偏少,使用频繁。调查表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问题不少,虽然引起故障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还需要学校教育技术管理部门认真分析,给出解决方案,确保故障降到最低限度。
学校对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要求及培训情况 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是各个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要求教育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学校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视程度。调查显示,82.6%的教师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类教育技术培训与学习,64.8%的教师有继续学习教育技术的愿望,85.7%的教师所在学校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调查表明,各高校普遍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并对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一定要求,而大多数教师也注重学习与参加培训。
教师课堂教学中所用多媒体课件的来源及制作工具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角,而多媒体课件的来源已成为应用的关键。调查显示,60%的教师使用自己做的课件,19.6%的教师使用教材自带课件,13.2%的教师使用下载的课件,7.2%的教师使用同行交流的课件。在自己做课件的教师之中,选择PPT作为课件制作工具占到92%。调查表明,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自己编制课件已成为课件来源的主流,这同时对教师的课件制作理念和制作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理念 目前教师自制课件已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自制课件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调查显示,81.8%的教师认为课件制作应把教育性和科学性放在首位,34.5%的教师认为课件要有图像、图表,19.6%的教师认为课件要有动画、有声音,19.3%的教师认为课件要有与学生互动的环节,20.3%的教师认为课件在制作时要注意色彩和结构的运用,6.2%的教师认为课件只有文字就够了。调查表明,教师对自制多媒体课件的理念有基本认识,对课件的制作元素及表现方式有一定了解。
3 思考与建议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得到各方面充分肯定,但调查数据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提升问题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及新思想、新观念的指导下,在传统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努力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要具备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整合、开发、实践、应用、评价的能力。因此,不断提升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对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根据调查、走访的情况,从宏观上看,近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提升,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大量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广大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微观上看,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内涵,在增强多媒体教学主动性方面,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中应用多种素材元素,形象直观、生动、逼真。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播放为主,忽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讲授、提问、板书、讨论交流这些教学环节。把传统教学环节贯穿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的比例很大,有的教师几乎100%地用课件上课,传统教学环节很少应用甚至不用。同时,多媒体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甚至有些多媒体信息(图片、动画、声音)干扰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依赖多媒体,如遇停电和设备故障,教学就无法完成。有的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一味灌输很多知识,学生来不及思考与消化,再加上授课进度过快,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压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多媒体教学普遍应用的过程中,各位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要确立多媒体是一个辅助教学手段这个基本思想,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加重视传统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特点相结合,取多媒体之长补传统教学之短,或者说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适当加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着眼于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基础,课件制作得好与坏在多媒体教学效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已经能够制作课堂教学中所用课件,而且也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理念与技术,但由于高校条件的差异、师资水平的差异及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从调查、走访、听课情况看,目前高校教师课件制作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存在一定问题。
1)部分教师的课件接近电子版的课本,整版文字且字数较多,字号较小,背景与文字反差较小,大教室上课学生人数较多,后排学生看不清文字。多媒体教学只起到幻灯或投影的作用,教师照屏宣科,严重影响多媒体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制作工具选择单一。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PPT来制作课件,而且使用的是PPT的基本功能,对于PPT的一些特殊的、快捷方便的功能知之甚少,由此制作的课件比较平淡,针对性不强,特点不充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课件制作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没有问题意识,不愿意在课件的设计上下功夫,没有从如何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课件按照讲课的流程来编排,更没有与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理念与思路相融合,课件只能用于应付教学,很难出现好的教学效果。
4)课件制作的基本功欠缺。课件由多种元素组成(色彩、声音、动画、视频),只有各种视、听觉元素有机组合,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画面。它需要制作者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及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技术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广大教师还需不断努力学习、苦练基本功才能完成。
综上所述,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依赖好的课件,好的课件制作需要好的设计思想、好的制作理念、好的制作水平和制作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学科背景不一样,个人能力不一样,学校条件也不一样,因此,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和质量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与设施要加强管理 多媒体教室是多媒体教学的首要条件,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设备老化情况严重。多媒体设备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各种性能不断下降,不断出现各种问题,有很多故障在使用中随机出现,教师没有能力排除,导致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
2)管理上存在疏漏。各高校多媒体教室比较多,都是分批建立的,设备型号、规格不相同,各教室使用的频率不统一,教师个人的使用习惯,课程的性质不尽相同,这都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管理方法不能一刀切,对于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从使用到维修、维护等各方面都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很多高校在管理上忽略了这一点,管理制度僵硬,管理方法机械,管理水平不高,从而造成这样那样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中学生 课余体育训练 影响因素
前言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中学课余体育运动可以最大地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当前大部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受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只有部分学校有课余训练队伍,能够坚持正常训练的只占少数一部分。本课题通过对周口市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调查,对周口市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周口市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周口市的所有中学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出50所中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各种期刊、网络,查阅了近5年有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关文献,为本文的设计与构思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向随机抽取的50所中学发放问卷。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62份,有效问卷523份。
1.2.3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回收所得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周口市普通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现状调查分析
2.1业余训练情况
在调查的50所学校中,有业余训练队的学校有39所,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78.0%。其中城镇中学有26所,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52.0%;乡镇中学中有12所,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24.0%;由此可见,城镇中学要比乡镇中学重视业余体育训练,从整体上来看,有业余训练队伍并且正常训练的学校只有8所,占所调查学校总数的16.0%。
2.2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分布情况
据调查,课余训练主要是田径项目。其他如篮球的占60.5%,排球的占71.7%,足球的占12.8%,武术的占15.4 %,可见田径、排球、篮球是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项目。其原因是田径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投入的资金比较少,对场地器材的需求很低。排球是周口市的传统体育项目,有一定的基础,这就为排球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篮球是中学生们普遍喜欢的一个项目,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有篮球场地,这些都有利于课余体育篮球项目的开展;足球与武术的开展比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场地器材有限。
2.3学校领导重视情况
调查显示,周口市学校领导不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但有时候又十分重视运动成绩,大部分学校会在县、市举行运动会前夕临时组织队伍训练,然后要求其他部门进行合作,投入训练经费,确保短期出成绩为学校争光。这就是调查中偶尔训练的情况占总数的62% ,作为学校领导关心的只是升学率,而业余体育训练看上去与升学率没有很大的关系,自然就不关心训练了。因此,一些学校出现了一般教师代替专业体育教师上课的情况。最近几年,国家扩大了对体育专业的招生,实施了中招体育加试,许多学校开始关心体育训练了,但是他们只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对待,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表现。有些学校的体育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给占用,更不用说主动地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了。据访谈分析统计,大部分学校不计课余体育训练的课时,这在很大一方面上打消了体育教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4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观因素
从结果来看,71.3%的学生认为影响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太大,学习紧张,这与我们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有67.4%的家长不同意孩子参加课余训练,说明家长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识不够全面,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持消极态度。在选择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中,有97%的是因为自己单凭文化课升学无望,家长才让参加课余体育训练,这种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家长与学校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不支持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3.1.2城镇中学比乡镇中学开展课余训练要好;以田径项目为主,其次为排球、篮球;场地器材不够充分,阻碍了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
3.1.3学校领导不够重视,领导的因素直接关系到体育训练开展的后续保障,对训练能否持续健康地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3.1.4学生家长对孩子参加课余训练持消极态度。
3.2建议
3.2.1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带头人,只有领导重视,增加对训练的经费投入和支持,体育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发展献计献策。
3.2.2配备必要的场地器材。学校体育器材的缺乏是课余体育训练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正视所面临的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弥补有限的资源所带来的困难,想方设法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变废为宝,改善课余训练的条件。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关键词:竞技体操 核心期刊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50-0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操以九金直上紫禁之巅。中国体操完成了一次全能式的精神革新与实力飞跃,平了独联体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霸九金的纪录,与前苏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十金奇观仅差一金。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必将给技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必须伴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竞技体操从弱到强,从金牌为零到金牌大国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竞技体操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在竞技体操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人,这与我国在竞技体操方面取得的成就不相对称,若想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操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除了技术上精雕细刻外,必须在科研上狠下一番功夫,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同步协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2000—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查找范围,以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56篇竞技体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各期刊年的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地域特征和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竞技体操文献的规律性特征。
2 竞技体操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
2.1 年龄特征
按其数量上看,我国从事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从30~45岁年龄段呈上升期,46~60岁开始呈下降期,60岁以上又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30~45岁年龄段的群体,精力充沛,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热情,同时有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需求,故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大,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而46~60岁及以后年龄段的群体,特别是60岁左右群体,面临退休带来的极度不适应,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论文数量越来越少。而60岁以后的群体退休后余暇时间较多,有一部分人又重新回到研究的工作中来。
2.2 性别特征
在统计的242人次中,其男性为151人次,占62.4%,女性有91人次,占37.6%。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这与作者主体集中在高校,而高校又以男性教师较多有关,同时也与竞技体操这个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特质,家庭观念比较重,致使女性的科研动力不足。关心和鼓励女性群体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职称特征
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会发表较多数量的论文,正高职在职人员明显会很少。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从事科研人员的群体对其的动机和认识产生偏差,科研和晋职产生概念化混淆。(2)评聘工作被政府和学校等的智能部门公式化:N篇文章就是一个教授。(3)岗位相应的业绩考核缺乏,这样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和晋升教授的副教授这样技术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多,如果升到正高级,科研的自觉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
2.4 竞技体操研究的地域特征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普及度也不高。首先,竞技体操科研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如: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竞技体操科研水平较高。其次,竞技体操文献发表的不均衡性也体现了竞技体操高竞技水平的地区与自身竞技体操科研实力的不匹配性,竞技体操强省湖北、江苏等,每年发表的竞技体操科研成果都很有限。
2.5 竞技体操研究的内容分析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对于规则分析、科学选材研究较少,对于竞技体操的器械、营养与运动损伤、市场化产业化和裁判因素研究很少,这与我国现在竞技体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不相协调。
3 结语
我国竞技体操在2000—200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总体较少,主要集中在2004、2001和2005三个年份,自2004年以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者多集中在41~45年龄阶段的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整个中国竞技体操科研的阵地主要位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且普及度不高。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占到68%。对于竞技体操科学选材及市场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
4 建议
以上现象与当前竞技体操可持续性发展不相适应,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保持技术水平稳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研究内容和方式上应多样化、系统化,进一步促使竞技体操科研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政府、机关及高等院校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科研群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对大中小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搜素,探索学校体育科研的发展方向,科研层次,科研深度。尽量准确把握目前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动向,从而采取行动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及学校体育科研方向,为学校体育科研改进和发展做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科研现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新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 知识在不断积累增加, 但其老化周期也越来越短。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5年后知识老化可达45%, 10 年后就达75% 。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再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在进行某一个课题的研究时,必然要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新信息, 新理论、新知识。显然,体育教师的科研过程, 也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才能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从而适应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科研是与学校体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校体育科研能学校体育实践上升为体育理论。 反过来, 体育理论又进一步指导体育实践。目前, 学校体育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作为从事体育科研主力军的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一些改革方案、方法、手段, 一些新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 并再以检验、修正、完善, 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 不但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气氛, 也丰富发展了体育理论,这对深入学校体育改革,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 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1.学校科研现状。
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 特别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 工作比较繁忙, 既要上课, 又要带运动队训练, 还要抓群体活动, 有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很难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同时, 缺乏设备, 经费又少, 困难很大。但是也有有利条件和优势。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实践者,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展体育科研的广阔天地, 最了解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研究, 其成果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行性。此外, 评定职称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对学术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 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搞科研的热情。
2.科研成果分析。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发现,自从1999年至今2012年,最近13年中有关体育两字的文章共有记录214912条,搜索有关大中小学校体育文章为64615篇。其中关于索引“小学体育”共有记录3562条,“初中体育”共有记录1399条,“高中体育”为共有记录2298条,“中学体育”共有记录7455条,“大学体育”共有记录13796条,“高校体育”共有记录32849条。其中小学占的比例为5.51265186102298%,初中占的比例为2.16513193530914%,中学所占比例为11.53756867600402%,大学所占比例为2135107947071114%,高校体育比例为50.83804070262323%.中小学体育占总共学校体育文章所占比例22.77180221310841%,大学高校所占比例为72.18912017333437%。仅仅从科研文章发表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来,中小学体育的科研开展,中小学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大学的体育科研,其中大学科研文章是中小学科研数量的3.5倍,这是中小学校体育缺乏科研的具体表现或者科研滞后的表现。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小学体育科研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为教学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对策,体育教学的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生活现状和工作的满意程度。都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上,围绕如何上好体育展开。初中高中学校体育主要反映的是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意义,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如何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也谈了许多老师的生存现状。大学的体育科研主要为教学现状的问题研究,影响因素,对教学的若干思考,从不同的视角下分析体育。
3.中小学科研滞后主要的原因。
首先中小学缺乏高素质高学历体育科研人员指导体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其次很多管理者对体育课作用和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任其自然发展,不加以干涉,管理和监管不到位。还有体育教师的待遇差和社会地位不高,即使心有余,力也是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工作懈怠,工作没有积极性,更不要说是去搞研,就是上课都费劲。而大学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同时有评级和职称的需要,奖励机制也比较完善,所以大家很愿意去从事这件事情。
三、小结及建议
中小学的体育科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高校大学体育科研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科研人员的缺乏以及经费少,工作比较繁忙, 既要上课, 又要带运动队训练, 还要抓群体活动,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收到很大的限制,学校领导也不重视,监管也不到位,奖励机制不到位,教师没有动力去做。然而大学却正好与此相反。
中小学应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体育科研人员,提高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纠纷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机构,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形成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有机整体。加强加大对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提高体育教师福利待遇,有效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兆祥,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必要性[J], 安徽体育科技,2006.6。
[2]卢小波,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袁辉、夏光,浅谈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的现状及对策[M]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2010.11。
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分定向班和统招班,其中统招班入学分数较小教、英语专业低,且班级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是女生,男生人数寥寥,仅0-5人不等。学生普遍畏惧理科的学习,尤以物理为甚。问卷调查显示,入学时约50%的学生不希望开设物理课,对物理有兴趣的不足10%。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且对他们没用,心理上排斥物理课程,给日后的物理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由于男女学生的思维特征及物理学科本身的思维特点,理论上男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应该是较有热忱和期待的,但学前教育专业仅有的几个男生的实际情况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学前期儿童,学前期是人格发展的奠基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等将极大地影响着儿童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作为科学课程之一的物理学课程,它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科学思想的熏陶。
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寻找提高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有效对策,期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蒙者。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持久稳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教学艺术去持续的激发;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
(二)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一种良好行为状态,而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就可以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所以说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十分重要。
(四)科学类
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好处,他们之所以要研究它,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乐趣,而他们之所以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同样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美,他们的学习自会乐在其中。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
1.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需要,能胜任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物理学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物理学课程指的便是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物理学课程目前选用的教材是高中物理必修和选修1系列。
3.对策
对付的办法或应对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结合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间接兴趣出发,使学生领悟物理课程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亲近物理的情感;从直接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感觉到科学中美好东西”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
2.研究内容与重点
(1)现代学前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要求的研究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3)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现状分析研究
(4)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研究
其中重点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将“有用”和“有趣”有机结合,提出有效化解学生物理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
2.研究的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
主要是通过文献搜集、理论思考、酝酿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
(2)实践研究阶段
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及幼儿园等教育实践的第一现场,运用观察、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依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实验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策略,践行“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模式,突出行动研究的特色。
(3)总结阶段
总结实践、研究得失,撰写研究报告、理论研究论文。
3.研究方法
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梳理教材,优化教材结构
1.补充幼师教材亮点,凸显专业性
2.适当调整教材的编排结构,降低学习难度
3.重新定位难、重点,适当降低数学要求
(二)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1)加强竞争意识教育,增加学生的紧迫感
(2)强化目标意识教育,激发间接兴趣
(3)利用幼教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注重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1)利用序言课的积极影响
(2)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3)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
(4)增强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
(三)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入门门槛
(四)遵循教学原则,着眼全体学生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因材施教,尝试分层作业
3.加强个别辅导,解决实际困难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老师们进一步更新了观念,统一了认识,尤其从冠中过来的老师很快完成了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认识到相对于高中生缺少压力和动力的师范专业学生而言,紧扣物理学的“有用”和“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乃第一要义。以下是教师的一些研究成果:
论文《学前教育中的物理科学色彩》通过实例折射了幼儿教师的物理知识、科学情怀、科学方法等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现代学前科学教育对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初探》从“目前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尽如人意”这个现象出发,探讨了新时代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让大家看到了学前教学专业开设物理等科学课程重视科学课程的必要性,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紧扣目标教学,成就良好开端》则是抓住课堂教学的起点――序言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目标教学、明确要求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亲近物理课程的情感,获省高师物理协作组2013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论文《化解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物理学课程学习困难的策略〉发表于《高等函授学报》2012年第3期。
(二)学生方面
问卷调查显示,实施化解学习困难的策略后学前专业的学生对开设物理学课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85%的学生认识到此课程是“提高个人科学素养”和“为将来从事科学活动课程打基础”的需要,认识提高了,行为也就积极了,学前2013级的问卷显示,“课上一点也听不懂”仅占0.1%,“听得懂”和“基本能听懂”的从2012级的17%(定向,对照班)提高到69%,学生课堂面貌和学习热情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上课没听懂,课后谁也不问,随它去”的学生从40%降到10.8%,学习态度明显端正。
六、遗憾和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学习状态研究是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确定这一研究内容是基于当时(2012年前)的状况,即每个班约50人中间大约只有0~5名男生,这寥寥数名的男生智力状况不错,可是学习状态普遍糟糕。但从2012年开始,学校招收定向男幼师生,在男幼师班中男生占大多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意识到“男生学习状态糟糕”的现象除了男生贪玩不够勤奋、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外,还应该有“几片绿叶淹没在百花丛中”的心理劣势等环境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便谨慎地得出结论。
实施“化解困难的策略”的研究实践我们分两步走,2012级利用学前4、5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研究,取得进展后在学前2013级全面铺开,从序言课开始就启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策略后,学生物理学课程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但是利用“目标教学法”等激发的间接兴趣是由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或任务,对学习结果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它的持续性不够。如何在教学中钻研教学内容和学情,使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且被物理课程深深吸引是需要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去长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迄今为止,对清水江文书抢救和整理工作的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晓光、龙泽江《清水江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1);龙泽江《锦屏文书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开发利用途径――锦屏文书暨清水江木商文化研讨会综述》(《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04);龙泽江、曾羽《锦屏文书保护现状和出路》(《兰台世界》2011/08);龙泽江、罗康智《关于建立锦屏文书数据库的思考》(《凯里学院学报》2010/02);吴平、龙泽江《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清水江流域锦屏文书的数字化道路》(《贵州社会科学》2010/12);王宗勋《锦屏民间林业契约及征集研究基本情况》(《贵州档案》2009/01);杨有赓《建设以林业契约为主体的锦屏森林生态博物馆和清水江绿色旅游刍议》(《民族文化与区域经济》,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年);魏忠《独特的贵州苗族契约文献》(《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01),等等。目前,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相关课题主要有凯里学院曾羽主持的“锦屏文书数据库建设与村寨原地保护模式研究”(2011)。综合以上论文的分析,现分别将清水江文书抢救保护与整理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及主要观点简要评述如下。
(一)清水江文书的抢救
1.清水江文书的现状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在开展。(1)领导机构。2006年,贵州省和黔东南自治州分别成立“锦屏文书”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副省长、副州长担任组长,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县、乡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2)抢救保护实施机构及成效。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主要由各县档案馆承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锦屏、天柱、三穗、黎平、剑河、岑巩、台江7县档案馆收藏进馆保护的清水江文书达8万件。其中,锦屏县档案馆收藏有35万件,已经抢救修复2万余件。2011年2月22日,锦屏文书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名录》。(3)抢救手段。目前,清水江文书的抢救仅限于部分县档案馆的征集、进馆、修整、裱糊、编目、装盒等基础性工作。(4)保护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专项资助项目、总投资1800多万元、建筑面5400平方米的“锦屏文书特藏馆”正在建设之中。
2.抢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清水江文书的家底不清;(2)民间家户散藏的文书,折叠破损、虫蛀、霉变程度严重,存在火灾隐患,亟需探索民间抢救保护的新机制和新手段;(3)县档案馆征集文书模式的抢救力度赶不上“自然流失”的速度;(4)县档案馆的抢救资金投入得不到保障,影响抢救保护成效;(5)县档案馆的保护技术落后,存在再破坏。
(二)清水江文书的整理
1.现有整理成果。目前,清水江文书的主要整理出版物,先后有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国立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2003年出版的《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共3卷,整理文书853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9、2011年先后出版的《清水江文书》共3辑33本,整理公布文书约14万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整理文书800余件。其他整理的文书有谢晖、陈金钊主持《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收入契约130余件。
(1)编辑体例。三家出版物的编辑体例各不相同。《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全文排版并列,用铜版纸印制,每件之首撰有简约著录文字。按照:A.山林卖契;B.含租佃关系的山林卖契;C.山林租佃契约或合同;D.田契;E.分山、分林、分银合同;F.杂契(包括荒山、菜园、池塘、屋坪、墓地之卖契及乡规民约、调解合同等);G.民国卖契的顺序编辑文书,构成前两卷“史料卷”。第三卷是“研究卷”,是契约文书的研究专题论文的汇编。《清水江文书》采用文书原件影印出版,一般不对每件文书全文判读,但是每件文书都有标题(含事主、事由、文书种类及时间四大要素)。对于图黑的文书,则整理出文字,附在文书图片旁。它的编辑以村寨为单位,每个村寨给一个顺序号,村寨之下根据不同的家族或家庭分卷,来自同一家族或家庭所收藏的文书为一卷。同一卷之下按照收藏者的原有分类,再分别列为若干帙。每一帙内的文件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将契约原件的照片和辨读全文放在一起,按契约和其他文书依次分为两大类,契约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他文书包括官府文告、分银单、记账单等,也是按时间先后排列。
(2)分类标准。《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将契约按性质,分为前文所述的7大类。其分类标准不是统一的,属于不完全的、概略的分类。《清水江文书》将文书按性质分为10个大类:契约文书、族谱、诉讼词稿、山场清册(坐簿)、账簿、官府文告、书信、宗教科仪书、唱本、誊抄碑文等。但是,每一大类内并没有给出统一的、清晰的分类标准。其所拟定每件文书标题中的要素之一是“文书种类”,其含义是指约、字、合同、清单等不同的类别,是完全基于文书内容所包含的表述的分类。比如“约”的种类,来自文书内的表达就包含“立断山场杉木约”。《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将契约不完全分类为:卖木契、卖山契、卖木并山契、卖田契、卖菜园、卖屋基契、卖地契、佃契、分银合同、分山合同、借契、借当契等。
2.现有整理成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整理的成果,反映了整理者对清水江文书的整体把握和认识深刻程度。《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的整理者,显然认为林业契约是清水江文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但是,单纯依靠林业契约,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认识清水江流域的社会历史变迁。《清水江文书》的整理者,则试图全面整理所有的文书,不局限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文书,似乎认为文书都有同等的价值,要留待研究者去挖掘和评价。但是,它需要足够的经费和队伍的持续支撑,研究者需要自己判读,难以利用。《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的整理者,认为契约是清水江文书的精华部分,选取一家保存最好的作为典型,但是难免“管中窥豹”。所以存在的问题是:(1)不同机构的整理者标准不同,没有共同的学术规范;(2)不同机构整理的成果有重叠,三家出版物整理文斗寨的文书,两家整理平鳌寨的文书,浪费学术资源和经费;(3)不同机构的整理者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到文书保存地收集,存在恶性竞争,“割肉式”整理,破坏文书的信息内在联系和完整性;(4)没有对清水江文书中苗族、侗族等文化符号(单位、名物)进行训诂和考释,影响文书的正确判读和深化研究;(5)没有建立起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
二、清水江文书的研究
自杨有赓1988年发表研究论文以来,清水江文书的研究,国内著作有6部,论文200多篇;研究人员主要有杨有赓、张应强、王宗勋、单洪银、徐晓光、罗洪洋、梁聪等专家学者。目前,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有凯里学院龙泽江的“贵州锦屏文书研究―以清代黔东南苗侗土地契约文书为中心”(2009),贵州大学吴述松的“清水江文书制度与苗侗经济研究”(2011年)。
国外研究清水江文书的学者主要有唐立、武内房司、相原佳之、寺田浩明、岸本美绪等。代表论文有唐立《清代清水江流域苗族植树造林的开始――林业经营兴起的各种因素》、武内房司《从鸣神到鸣官――清代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见苗族的习俗和纷争处理》、相原佳之《清代・中国清水江林业经营的一侧面――平鳌寨文书事例》、岸本美绪《贵州的山林契约文书与徽州的山林契约文书》等。以上论文均被收集在《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第3卷中。另,相原佳之《从锦屏县平鳌寨文书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林业经营》发表在《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1期上。
三、代表性成果述评
(一) 杨有赓执笔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及系列论文。杨有赓的相关论著均是清水江文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奠基性、资料性的开山之作。一是首次对林业契约中的佃契、卖契作了解读,是以后深入研究的基础;二是依据官府文告、诉讼状稿等,对 “清江四案”(皇木案、当江案、白银案、夫役案)进行分析;三是对山客、水客、木行、排夫等木材交易主体及其行规进行了介绍;四是对木材交易和运输环节中的“技术性规则”(木材独特计量方法、单位等)作了介绍;五是民国时期的木材税收资料丰富。当然,该书阶级矛盾分析方法贯穿始终,有其局限性。杨有赓其他5篇论文也是在以上问题中展开的。
(二)张应强的研究。2002年,中山大学张应强发表了论文《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3),以碑刻和民间文书为据,考察了清水江下游木材市场的交易制度。随后,又相继发表了论文《清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的村落与族群――以锦屏文斗寨的考察为中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05)、《清代契约文书中的家族及村落社会生活――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个案初探》以及专著《锦屏》(三联书店,2004年)和《木材与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市场、权力与社会》(三联书店,2006年)比较全面的展示了清水江流域苗族村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木材市场流通历史概况。
(三)单洪根和王宗勋的研究。二人均是黔东南本土学者,前者长期担任锦屏县和黔东南州的行政领导,注意对本地契约文书的收集和研究,20062007先后出版《木材时代-黔东南林业史话》(林业出版社,2008年)、《清水江木商文化》(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及《锦屏林业契约文书――清代林业生产关系的活化石》(《凯里学院学报》,2007/05)、《林业契约与林权改革》(《林业经济》2010/08)等论文,比较系统的对锦屏林业契约进行了分类,初步揭示了清水江木商文化的特点,并对林业契约在当前林权改革重大作用进行了研究。后者一直在锦屏县档案馆和史志办工作,长期接触一手资料,在收集和整理文书的基础上先后发表整理和研究的论文有20余篇和专著《乡土锦屏》(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该书对锦屏各乡村的自然、文化、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四) 罗洪洋的系列论文。20032007年在《民族研究》发表4篇论文,以《清代黔东南文斗侗、苗林业契约研究》(《民族研究》,2003/03)为代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卖契、佃契、分合同和处理山地林木纠纷契约四种主要的林业契约。同时它指出“以林业契约为主的习惯法”起到了调整和保护林业产权、形成经济预期的作用。林业商品生产实践产生了法律意识,催生了林业契约样式。他还援引罗马法,来论证市场经济实践出法律意识的普适命题。至于其引申得出的“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淡薄”,则缺乏严密论证,且与林业契约的“契约设计的精妙”的结论似有冲突之处。罗洪洋还认为清水江林业经济只能是家庭私有制经济。
(五) 徐晓光的著作和系列论文。《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撷取和述评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若干重大的林业经济纠纷或问题,比如内、外三江之间“争江”、夫役之诉、民国开放江禁之争、“漂流木植清赎问题”、民国木税之争、黔湘两公司木材砍伐纠纷、控诉山客巨富“姚百万”、姚家内部山林纠纷等,试图勾勒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清水江流域林业法制全貌。法制无非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以上选取的案件涉及木材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中的各类主体之间主要利益关系。当然,它所呈现的法制全貌是寓于叙述和解读中的启发性,依然不是脉络连贯、条例清晰的理论形态。该著作是一部研究方法有创新、体例视角有特色、比较系统的林业专门法制史专著,对以后研究的启示有:一是立足民族法,挑战“华夏正统”观念;二是突破法律史学偏重立法研究,漠视法律适用考察的旧模式;三是法律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兼用。《锦屏林业契约、文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7/06)是其系列论文中的代表作,针对罗洪洋的研究认为林业经营模式是“家族公有制下房族股份制”;二是罗认为清代中期林业纠纷一般由寨老解决,徐晓光认为官府已经介入到林业纠纷,并“最后裁定”;三是认为清代司法已经到达苗疆,“村规民约”所规定“送官纠治”就是依据。地方官府往往将“送官纠治”案件“回批”乡村按照习惯法处理。这体现了国家司法对习惯法的回应。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高校;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5-01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纲要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全体的关怀,为各部分群体提供参与体育锻炼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对于全民健身的推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中体育保健康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挥,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新时期,体育保健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在其开始之初,呈现出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处理。
1、课程设置于教材问题。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实用性较差。
2、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在当前高校中,体育保健课的教师多由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多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在面对体弱、病、残的这一特殊群体来讲,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并且在相关学科,诸如:《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卫生营养学》等方面涉略较少,难以保证高质量的体育保健教学。
3、认知偏差。高校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对于体育保健课的认知不够,对于体弱、伤、病、残者常常是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方式。这也变相的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认知能力方面出现偏差,一方面是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 渴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从事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在大众的场合中表现得沉默寡言、郁闷、内向。
4、器材、场地等设施不完善。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正常使用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偏向于康复训练的设备,很多高校都没有这方面设施,包括专门的场地,这也是成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施教。在教材选取上,不应当忽略体育保健课的理论,要让学生们明确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以及作用,从而增强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们的信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保健课的理论部分应当在讲授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和卫生知识外,还有对体育保健医疗方面进行讲解。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到全面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3、教学应当注重循环渐进在高校保健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应当根据体育素质薄弱生的特点进行先简单、后复杂的体育动作教学,随着学生们体质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延长保健课的运动时间,提高运动量。高校体育保健课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不是一时半会就可做到的,应当坚持经常锻炼,才能使效果不断累积,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保健课切记练练停停、半途而废。保健课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天体下,逐步增加难度和节奏,让学生们自觉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保证学生们的每一次学习和锻炼都有收获。有所进步。
4、培养学生课外锻炼的习惯保健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仅仅靠课堂锻炼是难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健身的习惯,使课堂成为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弱化考试,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课;现状;建议
一、研究对象
对承德市4所中学(承德二中、承德三中、承德九中、实验中学)的200名学生以及30名教师进行调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的分析
在被调查的182名学生当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根据调查所示,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课的占38.5%;喜欢体育课的占42.3%;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感觉一般的占11.5%;不喜欢体育课的占8.2%;对体育课没兴趣的占7.7%。由此可以看出承德市大多数的中学生都是喜欢上体育课的。
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29.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活动内容丰富;有20.3%的学生认为教师具有亲和力、运动场地丰富;有19.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能使自身变得更强壮;有其他原因的占30.2%。
2.学生希望体育课开展内容的调查情况
体育课开展的内容对学生是否愿意参加体育课起到着很重要的作用,经调查承德市大多数学校每周体育课的开展次数为2节,有40.7%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开设羽毛球项目;有36.8%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开设武术项目;有25.3%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开设篮球项目;有22.5%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开设体育游戏项目;有18.1%的学生希望开设健美操项目;有16.5%的学生希望开设乒乓球项目;有16.5%的学生希望开设网球项目;有11.5%的学生希望体育课开设排球项目;有11.0%的学生希望开设足球项目。由此可以看出羽毛球、武术这两个项目是大部分学生想掌握的体育技能。
(二)教师方面
1.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状况分析
从调查承德市几所中学的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看,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90.6%,其中本科学历的占50.2%;从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占10%,一级职称占47.5%,二级职称的占42.5%。这样看来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合理。
2.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方法分析
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新知识时都会采用讲解法和动作示范法,这部分人占总人数的43.3%;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占26.7%;采用挂图和演示法进行授课的教师占16.7%;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授课的占13.3%。由此可见在被调查的众多体育教师中,采取的授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还应多采取些新型的授课方法来满足当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要求。
3.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调查分析
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方面,大部分中学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等,没有新的项目介入,个别中学开设了体操、羽毛球等课程。甚至还有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就是“放羊式”,学生自由活动,教师不安排任何内容,有好多学生特别是女生根本不参加活动,而是站在一起聊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东西。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对体育经费、场地设施的投入
针对学校对体育经费,场地设施方面的投入情况,本人对承德市几所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了拜访,他们认为学校对这方面投入的不是很多,特别是体育器材的经费投入,这也是现阶段部分中学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2.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针对这一问题,本人对相关几所中学的领导进行了拜访,发现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课虽然很重视,但是学校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这些使领导也很无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是喜欢参加体育课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课,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不是很端正
2.大部分的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机都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参与体育课
3.目前中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一般,也有的学生认为强度很小
4.影响体育课开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场地器材供不应求,设施陈旧制约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5.体育课的教学组织方法非常单一,大多数都是行政班,只有少数班级采用了男女生分组练习,或是按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大部分还都是全班学生一起上课,不分项目、兴趣爱好等
(二)建议
1.学生全力以赴,积极参与体育课,教师认真安排每一节课,无论是从课堂内容,还是组织形式上都要精心设计,要尽力做到一节体育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要有收获
2.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例如体操、健美操、武术、羽毛球等项目。有了喜欢的项目学生自然就会非常愿意参加,并且会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校方面,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运动场地、设施方面给予适当的投入,使体育课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