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成果范文

德育教育成果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教育成果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教育成果

第1篇

一、儒家伦理是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前提条件

韩国自公元前十世纪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在韩国被给预极高的名誉。直到1910年日本入侵前,韩国人还尊儒教为“国教”。在几千年中,儒教影响了韩国的政治、法律及社会制度,同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韩民族的性格。甚至有人认为,韩国在保存儒教文化传统方面更甚于其发源地――中国,被认为是“儒教的样板国家”。今天,儒家伦理不但体现了韩民族的精神,更成为韩国的教育主体,是韩国学校德育的灵魂。

首先,儒家伦理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正是儒家伦理的浸染与渗透,生长出当今具有独特东方文化特色的韩国教育。”而韩国社会就是依靠学校德育将儒家伦理变为民族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儒家伦理的每一次变革成果都能渗透于学校的德育之中,而学校德育又是儒家伦理每一次变迁的最直接动力。目前,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突出培养民族精神的道德教育体系。儒家伦理再一次得到相应的改造,为造就有韩国民族精神的人服务。

其次,儒家伦理是家族主义体制的基础思想。这种家族共同体是儒学深化于民族与国家之后的特有发展,是由“三纲五常”伦理关系为基础,以忠孝一体化为中轴点的。这种家族共同体有很强的等级及上下尊卑的家族式秩序,能产生彼此相互依托充分信任的感情,并以特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上下行为,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特别是在异族入侵的背景下,这种家族共同体的道德传统会愈加浓厚,共同体也愈加强固,达到家国同事,彼此不分。与此同时,韩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都贯彻着这种忠孝一体化的原则。

再次,文化风俗中也感受着德育的熏陶。韩国的文化风俗大多和中国相似。而这些风俗中大都继承了浓厚的儒家思想,体现了民族的特色。在这些文化风俗中人们可以感到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可以激发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而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也必然会受益匪浅。

二、国民精神教育是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主要途径

韩国极其重视德育教育,并把它列为教育的首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国家每时每刻都在提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在二战以后,韩国建国之初,就开设德育课。经过不断的德育改革,韩国逐步成为亚洲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之一。政府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又进一步提出了全民教育,即国民精神教育。所谓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确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立的意识,培养民族自尊心,确立民族性,以实现复兴韩国的理想。它唤起了大韩民族的自立意识,激发了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和万众一心的气慨。同时也是韩国德育的成功途径。对其国民精神教育的成功之处,笔者只简析两点:国民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礼仪教育。

(一)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

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韩国十分重视国格教育,对学生从小就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学校中老师时常教导学生:韩国国土狭小,资源贫乏,只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立国生存。在韩国,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学校的自觉行为。另外,韩国人爱国,还表现在对本土的热爱。“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而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一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举一个最普遍的例子,在韩国,家长和孩子都吃本国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虽然超市里国产的某些食品比进口的要贵,但买的人却很多。在韩国,满街跑的汽车绝大多数是韩国产的“现代”或“大宇”牌。在韩国消费本国产品被视为“爱家乡、爱民族、不忘本”,消费外国产品,往往被看作“素质低”或“不爱国”。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热爱本土就是自觉地选择国货,他们从小接受的也是这种教育。除了让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民族传统教育外,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利用社会大课堂,对孩子们进行活生生的现场教育。

(二)全民性的礼仪教育

韩国人极其重视礼仪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爱国,才能振兴祖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韩国的学校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初的教育都是从礼仪教育开始的。首先是“孝道”教育。孝道,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韩国人从小就重视对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因此,韩国孩子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其次,谦让教育和榜样作用。韩国的学校和家长非常重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沟通,并且鼓励孩子自己协调和解决与同伴的冲突和矛盾。但是,无论错误在谁,大人和小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别人增加了麻烦和不便,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谦让。另外,在礼仪教育方面,大人的行为习惯具有无声的影响力。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成为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大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遵守秩序,孩子们就会跟着学,从礼貌精神、礼仪形式到实践行动,都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开设专门的礼仪课。韩国幼儿园都有专门的礼仪室和礼仪课,配备以韩式家具、传统的民族服装等。礼仪课则包括如何向长辈问候、小朋友之间如何打交道、吃饭时的礼仪、过年过节走亲戚的礼仪、向老人敬茶时的礼仪等。

三、历史文化教育是韩国道德教育成功的突出体现

历史教育,重点不在历史知识的简单讲授,而在于思想品德教育。而更着意于民族意识,民族复兴教育,突出韩国强烈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韩国学校除了教授韩国被侵略、被压迫的苦难历史,还特别强调在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另外,韩国的中小学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访问历史名流的故居遗址。韩国社会为抗日英雄们树立纪念碑、雕塑像、建陵园庙宇等。今天,在许多公共场所都矗立着抗日英雄的塑像,成为韩国纪念先人教育后人的基地。

韩国的道德课中传统道德部分一直占着重要比重。韩国人视传统为珍宝,认为通过传统道德教育,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热爱祖国、热爱山河、热爱人民的优秀品德。但这种传统教育的内在精神是为本民族的发展服务的,与民族时代进步相一致,是有助于大韩民族走向世界。同时,韩国学校重视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也为世界所赞叹,甚至许多西方国家也望尘莫及。例如,韩国的中小学内,都设有传统习俗教育室,不仅有许多传统习俗实物供学生参观,还有供学生实习传统礼节的场所。此外,韩国从幼儿园到高等学校,在校园内的走廊里、教室内、办公室内,都可看到精美有力的汉字书法和传统的山水国画,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名言。韩国还特别认真地保护历史文物,保护祖先留下的文物古迹。这些都能增强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自豪感。可见,韩国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

第2篇

关键字:德育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01-02

如何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为社会建设增砖添瓦,是高职教育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学校不同于普通院校,这里的学生成才的基础就是德育教育。因而德育建设要全方位结合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去,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帮助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当前的国情下,对这些人才的数量要求正在与日俱增,在经济转型的今天,职业教育学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温总理曾经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而职业教育学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德育建设,以德育建设为基础、纲领,从而发挥职业教育对于国家经济的支持作用,担负起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一、职业院校的德育建设

对于职业教育学校而言,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要不断加强思想意志信念教育,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将国家民族意识与公民人格教育相结合,以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突出诚信、感恩和文明教育,规范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将身心健康作为所有技能教学的基础,引导学生培育健康人格、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拥有健康体质。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有侧重点地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草一木、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文化先驱;懂得维护国家尊严、祖国统一、人民长治久安,各民族团结。要让学生们心系集体,关爱他人;爱班爱校爱集体,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利益;树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让学生们知法守法。让学生们自尊自爱、正直有礼、诚实可信、努力上进的教育;良好的个性特长教育;坚强的意识品质教育;自我约束力的训练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社会公共道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

针对以上所述的内容,职业教育学校应当认真研究如何才能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和技能相结合,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提升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专业技能和气质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开发思维活跃度的目的,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精神素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培养出高尚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更多地关注整个世界变化的联动性,关注国家民族的兴盛,关注周遭国际环境的大变化,注重他人感受,提升责任感。同时不遗余力地增强职业教育学校学生们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的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建设乃至教学改革,必须突出素质教育,注重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变化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的职业化人才。

二、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目标

遵纪守法是一起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遵循的俗成法则,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努力把培养学生们的遵纪守法观念放在德育建设的首位,只有让学生们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并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常识,才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还能运用法律武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全面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树立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的行为要在法制的框架之内,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社会准则,树立社会责任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帮助学生们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动抵制违纪违规行为。培养学生们热爱祖国家乡、关心学校建设的品质,进一步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和近代百年奋斗史,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烈、革命伟人、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烈士劳模等等产生发自内心的由衷敬佩。更多地关心时政,了解国家大事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让学生们明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关系,将集体主义思想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准则,正确处理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利益间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尽可能以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了解事物的变化。培养好问题的辨证分析和处理能力,正确对待与他人及社会间的关系。培养职教学校的学生具备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爱护班级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产,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实现职业教育学校要学生们掌握劳动技能的目标。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使得学生们拥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帮助学生们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正确认识自己,并拥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不过分骄傲,也不过分自卑。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做事情持之以恒,勇于迎难而上。做人诚实可信、正直无私,勇于发现和改正自身缺点,能自我调解和自我管理。

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我国正处在经济二次转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正在发生着十分剧烈的变化,各式各样的意识相态正在彼此渗透,这些都无不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产生着极大影响。道德和精神上教育的缺陷,会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营养不良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德育教育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内容中的最高境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职业教育学校这种与社会接轨更密切的学习场所的影响更深,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的说,由于职业教育学校的独特性质,导致重工作实践教育,而不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的具体标准。造成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原因是由构成德育教育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相互推诿、各自为阵、缺乏默契,从而导致了诸多问题。

学生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一些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逃学队伍扩大,许多职教学校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厌烦学习,推崇读书无用论,逃课、缺课,去社会上想法设法赚钱,认为有钱就能拥有一切、畅行天下,在当今这种拼爹时代,不如有个好老爸的思想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深入人心,导致很多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堂学习无所谓,荒废学业,缺乏责任感。缺乏传统观念,道德意识淡薄。现在的职业教育学校学生都是所谓的“90后”,长期受家长溺爱,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图享受,不想付出,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却不能以礼待人,不知道尊老爱幼,当然也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更为严重的是,对国家民族情感淡漠,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职教学校的学生们日常的交流中,经常使用的是行话、俗语、脏话、网络语言等等,这种细节表现出的是学生对于自我约束力和是非明辨力的严重缺乏。缺乏同情心、不爱护公物、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公共秩序、语言不文明,相应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等等,常常见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四、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对策

针对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培养职业培训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同时努力培养其做人的基本素质,将德育建设不断深化细化。职业教育应当也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特殊性,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发挥德育建设、德语工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现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德育教育是我们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学校工作的核心,同时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和贯穿思想道德品格教育的活动,既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条件,又是不断提升德育教育成效的源泉。校园文化是职业教育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它能全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如何构建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高雅校园文化,应该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大力研究的方向。深入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要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激励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一同建设健康文明且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使学生们自觉培养起责任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样就能提升职业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把学生们真正培养成工作中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

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是每个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深入研究和实现的目标,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联合的整体化德育教育网络,最终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家庭社会各方参与的德育教育新格局,营造更加有效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学生管理制度,量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教师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地推动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大夏书系.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张万祥.德育智慧源何处-班主任工作助手丛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

第3篇

——蛟镇小学德育特色教育成果之花

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关于“各中小学要把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到战略高度”的精神,稳步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目标,我校始终坚持抓养成、打基础、创特色,以德育为龙头、以科研为重点、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信赖的学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各项特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色之一:孝敬教育之花——孝心无价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它如长江之水,源源不绝,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由**市关工委和教体局共同组织的孝敬教育活动,旨在让广大青少年用心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切实开展孝敬教育,半年来,掀起孝敬教育的,结合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走富润,访百官,领导率先垂范求真经

     在全市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的第三天,我们学校就组织行政人员、少先队辅导员一行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来到富润中心小学参观学习。听取了富润小学领导关于孝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看了孝敬教育纪录片,参观了孝敬教育陈列室和队室,欣赏了他们学校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布置。学习之后,我们对富润小学23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从心底发出赞叹之情,对他们学校丰厚的资料积累,特别是看到了那些发黄的报纸、照片时,我们不仅对富润小学几代辅导员的工作热忱所深深感动。

二、开大会,发倡议,师生孝敬之情树心间

学校给班主任分发了孝敬教育教材,翻印了2个学期1700册《孝敬教育实践作业本》,要求每班每星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上不少于20分钟的孝敬教育课,并及时批改作业,教育学生开展孝敬日行孝敬事和实践“五个一”活动。分两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孝敬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重要讲话;召开了全体师生参加的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少先队大队部对全体队员发出了孝敬活动倡议;各班收集了一些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些孝敬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解释教育;学唱“感恩的心”、“妈妈的吻”、“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敬亲的歌曲;跟家长签订了孝敬教育协议书。

学校还花了四千多元钱对校园的一些可利用空间进行了文化渲染。其中孝敬教育方面的内容4块,达40平方米。校园里的德育宣传阵地增加了很多,德育教育氛围日渐浓厚。

 

三、搭平台,创活动,各班争先恐后竞优胜

     组织以孝敬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这次黑板报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班学生、老师各尽其能,精选内容,精心美化,质量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可见大家对活动都非常之重视。

   制定了“十佳孝星”评比方案。根据方案计划,十二月初,我们组织了“我是小孝星”评比活动。通过活动挖掘身边的孝敬故事、孝敬之星,以每周一星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孝敬榜样的作用最**的发挥。四(1)班的**佳韵同学是一个孝敬之家,她奶奶瘫痪在床40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10多年了。爸爸、大伯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奶奶,从无怨言,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08年她爸爸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受家庭影响,**佳韵同学在家也经常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端茶送水啊,扫地叠被啊,还为奶奶擦脸洗脚,被邻居夸为“小孝星”。同时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学校的第一个“每周一星”;五(2)班的周科莹同学的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帮爷爷洗脚已经成为周科莹同学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她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楷模。每周一星的展示活动被**市关工委领导作为亮点摄像,作为**市孝敬教育成果的一部分推介。

组织敬老活动,去甘霖镇**敬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们。少先队员步行4公里,来到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送上牛奶和糕点,向老人问寒嘘暖,为老人按摩敲背,最后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给老人送去了欢乐。这次活动不但赢得了老人们的**称赞,**敬老院还特意给学校送来了“育德有方、敬老可贵”的锦旗以示谢意,当地老百姓也对我们的少先队员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这批学生真好,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活动结束后,大队部还专门制作了一期“敬老活动剪影”,张贴在橱窗里,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班级孝星评比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开展竞争,使孝敬教育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家访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得到这样的信息:很多学生通过孝敬教育,比以前懂事了,勤快了,热爱劳动了,对老人、父母的问寒嘘暖更多了。特别是女同学,真正让父母有了一种贴身小棉袄的感觉。

放寒假了,我们布置了两份孝敬教育寒假作业:践行寒假五个一活动,制作一份孝敬教育主题小报。

 

新学期返校,我们就进行了寒假孝敬教育活动的小结和孝敬教育主题小报的评比,对活动中表现出的先进进行了表彰,所有的“孝敬小报”都张贴在橱窗里展示。

三八妇女节,少先队大队部对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他们向母亲、向女教师献孝心活动。各班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远。二(1)班开展了“感动、感谢、感恩‘三八’”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全体学生了解了三八节的来历,懂得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妈妈、孝敬妈妈。六(2)班开展了一“察”二“听”三“想”四“做”五“写”活动,即观察妈妈从早到晚做了哪些家务;聆听妈妈、长辈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和艰辛;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去孝敬她们;给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为妈妈洗一次脚,捶捶背;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几句感恩的话,或者写一封感恩书信,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六1班的梁莹同学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妈妈买了漂亮的新衣服。俞唯诚同学到田野里采来了野花,制成花束,送给妈妈;孙袁海同学在妈妈下班之前把一脸盆衣服洗好、晾好,把妈妈激动了好半晌......孝敬之果不胜枚举。

孝敬特色教育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了,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收获喷蕊的鲜花、丰硕的果实,孝德一直一定会深深烙在每个蛟镇小学的少先队员小小心田里的。

 

特色之二:心理健康教育之花——融合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逐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更好的解决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教育的优化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

一、学校生源分析

近年来,随着天乐集团天乐音响业的开发,再加上校园周边其他个私企业较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大批民工子女插班,就读我校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日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我们六个年级共有学生800多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就有2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插班生大多来自**、**、**、**、**等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也有少量是本市的外学区生,年龄大约在7-12岁之间,根据学习基础和家长需求(不一定是根据年龄)分插在各年段各班级中。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插班生因学校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适应障碍,从而促使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机抽取40位插班生调查发现,6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烦恼也是多元化。比如“父母工作太辛苦、怕父母出意外”、“听不懂或不会说本地话”、“被本地人用异样眼光看待”、“受到了本地人歧视和欺负”等。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孩子们普遍缺乏融入新环境的心理准备。1/4的孩子表示“不想和本地孩子交朋友”。

这些外来插班生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有老师戏称“被遗忘的一族”。

二、融合与发展的具体做法

(一)、团体辅导

开学初,心理辅导室给每一位插班生做好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严格保密。 心理辅导室积极、科学地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材料,充分发挥它在辅助甄别心理问题、跟踪了解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在学生离校后封存。工作主要分以下两个大的步骤来做:

1.让我们更快认识

教导处要求班主任带领插班生在入学的第一周熟悉学校环境,在班级里开展“欢迎新同学”的主题班会等;总务处做好插班生相应的后勤保障,服装的统一安排等。在这个基础上,心理辅导室人员设计插班生入学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等项目的问卷,对每一位插班生进行问卷调查。

2.我们是一家人

对插班生进行四期“适应新环境”团体辅导。开学第一周提升插班生的归属感,协助插班生感悟了人际沟通的效能,以便更好的融合到新集体中。开学第二周协助插班生体验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升他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学第三周让插班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他们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开学第四周让插班生体会在团队执行任务过程中,每位队员应扮演的角色及团队创意的产生。

(二)、个别辅导

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谈心”式谈话更适合对插班生的辅导,我们组织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做好谈心工作。

1.培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心理辅导角度关心插班生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当中,大部分都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的,心理辅导室指导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也要仔细地观察学生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能从其行为、语气中“听”出他话语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提醒教师在个别辅导中能接纳学生、关心学生,自然表露真实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表示关心和接纳,使学生排解紧张、惧怕心理,消除自我防卫,使其坦陈心语,直面问题;培训教师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的能力。

 

2.心理辅导老师做好“插班生适应不良个案研究”

从研究背景、辅导方案、 辅导过程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插班生特点做好个案研究。

(三)、关注插班生因“心育”而更精彩

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插班生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加普遍的负面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卑、孤独、脾气暴躁、态度冷漠等这些方面,而这些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刚进入新环境的不适应引起的,所以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多的了解自己所任教班级中的插班生,不仅在学习上要多加帮助和关心他们,能够根据插班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成长方案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适应期。

三、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实施插班生“导师制”功不可没。

2.运用“同质团体辅导”锦上添花。

(二)、实践成果

(1)学校确立“心”育理念的肥沃土壤。

(2)教师感悟“心”育过程的专业成长。

(3)学生感受“心”育环境的自我成长。

 

(三)、成果创新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说班主任工作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基础,那么“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台阶,到最后的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因从“心”开始而更精彩。特别是在运用了“同质团体辅导”以来,那对插班生的全面成长真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研究成效

1.融合效果显著

插班生能够接受学校文化,能够与本地学生正常交往,能够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以一个正常的孩子的心态和老师、同学交流,能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指导,学生从有原来的自卑、胆怯的心理中走了出来。

2.习惯逐步好转

适应学校作息时间的同学由原来的38%上升为100%;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学由前测的46%上升为100%;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由前测的62%上升为后测的100%;写字时能做到“三个一”的由前测的41.7%上升为后测的91.7%;用普通话交谈、朗读的由前测的70.8%上升为后测的98%;能做到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的由前测的75%上升为后测的95.8%;能做到说话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的人数由前测的70.8%上升为后测的91.8%。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明显增强。

3.学习信心增强

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与学习信心、学习习惯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插班生学习信心的增强,是学习进步的主要前提条件。

4.学习进步明显

既促进了插班生的全面发展,又带动了全校学生的发展,插班生给本地学生带来了压力,激发了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特长学生涌现

课题实践期间,插班生的获奖情况也令人欣喜。一人次获**市信息学比赛一等奖;一人次获**市《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征文活动一等奖;一人次在**市雕塑泥制作比赛中获二等奖;多人次分别在《**晚报》与《今日**》发表了小文章。有的插班生还当选了校大队委员、校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等。

6、教科研获奖

2010年,由校长陆正良负责,教科室周月平执笔的《小学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获得**市一等奖和**省三等奖。

第4篇

作者:张霞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研究和掌握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如何使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更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深思。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营造气氛、和谐课堂。民主、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上语文课就是一种放松,就是一种享受,这样不仅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

二、调动学生,以趣激德。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性和自觉性,要善于设疑、激疑和解疑,使学生始终跟随教师的讲授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更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和父母坦诚相处,和朋友真诚结交,以及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等,这些德育渗透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为人处世方法。

三、走进学生,倾听心声。要教育学生,首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地接近学生,了解他们。要像朋友一样,以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份关心、一份了解、一份默契,让他们的心里感到温暖无比,从而激发走出困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得到一份丰富的人生体验,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有着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四、开展活动,全面提升。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比如说开展一些自由阅读谈感受课,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敢于发言,乐于发言的好品质;演课文情景剧,让学生自编自演,在活动中去进行情感体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美好的品质;进行各类演讲比赛活动,比如关于品德、修养、人格方面的演讲(如《中华魂》演讲比赛),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崇高伟大;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有些知识进行质疑辨论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知能力;

第5篇

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对高等工程教育起着引导作用,且始终贯穿于培育人才的全过程中。在这一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采用有效的评量体系,持续改善教学实践过程,从而达到相应的检核指标。

[关键词]

成果导向;高等工程教育;评量体系;实践

随着工业4.0的到来,中国以中国制造2025这个大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关注点。那么如何为这个产业输送合格的高等工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点。由教育强国—美国最先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OBE)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而且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如何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正确有效地创新运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关注点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关注点,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从上至下的教学方式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学习情境未能融入学生熟悉的时代文化;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影响学习成效,??于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学习者及工作者流动接轨的终身学习模式未落实;课程较少进行跨域整合或研究与实务分流等。成果导向教育(OBE)不是以当下学生的就学或就业为关注点,而是以未来为起点,以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去做策略性的设计,教育目标、核心能力、课程规划、教学方法、评量方式皆是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核心而进行的反向设计,如此才能达成其让所有学习者均成功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育的不同,OBE理念的关注点有:

(一)不在于教,而在于学OBE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学习的主体及主动学习者。学生学习成效的教育产出成为教学重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将学生的学习达成目标作为教学中的指示方向。

(二)不在于现阶段学多少,而在于未来能做多少新时代培养出的高等工程人才在未来工作中不仅要用其学到的知识发展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当社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时,他应该有能力迅速做出反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到新的知识,并用其所学的新知识去推动、发展新新产业。OBE认为:重要的不是学生现在具有什么能力或是修了什么课程,而是当学生离开学校教育体系之后能做什么。OBE理念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知识大爆炸、技术信息多元化、产业不断更新对人才培育的要求。这个思路能很好地引导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转变方法、不断更新自我定位,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程技术的瞬息万变。

(三)不在于怎么学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工业时代,需要的工程人才具有的不再是熟记、不再是熟练掌握某一项技能,更多的是对工程问题的多层次思考、技能的整合、跨领域专业知识融合运用能力。教学就不应局限课本、局限于课堂。在实践中应该多角度、多途径去拓展学生的学习面,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意创新思维方法的探究。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了解多涉猎各方面知识,同时根据产学合作需求,引入多样化的实务操作训练,培育跨领域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步骤

(一)确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指学生毕业三至五年后生涯与专业成长成就的期望。这就要求学校在订立教育目标前,引入企业信息或校友反馈信息,研究分析当前社会及产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对人才需求。企业需要具有什么能力的毕业生,学校就应在培养计划中确定出产出的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效。在确定教育目标时,学校还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结合办学优势和所具备的各方面资源等因素,研究论证后才予以确定。学校的教育目标确定后,还应逐层进行分解订立院、系的教育目标。

(二)明确系所核心能力系所核心能力指系所培养并确保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之能力,含专业知识与技能。检视核心能力与产业密切相关,由社会需求相互照应,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科。系所依据教育目标明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达成的核心能力,并透过外部意见反馈持续追踪。

(三)完善课程规划围绕确定的核心能力进行课程规划。在现在工业大生产更新的环境,基于OBE,课程的规划应注意导入企业资源,可结合产学联盟或校企合作项目,在课程规划环节共同研究。在课程规划之初,可以与企业详加讨论,以晋用新员工时最迫切需要的必备知识、技能,审慎规划学程之课程大纲、师资组成等。部分课程还可以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行讲授,搭配工厂参观、暑期实习,课程实习,协助学生能响应企业需求获得必需的教学资源。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意见:1.订立共同必修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基础能力,持续推动大一专业基础课程,激发学生探究专业领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2.落实统筹课程运作,确保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育。3.精进核心精熟课程的学习成效,提供学生重复学习、反复练习。4.推动整学期式专业实习,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设置专业领域教育创新中心,培育教师带领专题式学习课程能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

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开设专题式学习环节;2.培养创新思考模式,能学以致用参与竞赛,藉以培养学生软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理念;3.扩大产业实务联结,推动全面的学用合一课程改革,有效缩短学生在校所学与职场需求技能间落差,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及国家产业发展,创新开设学用合一;5.筹组企业联盟导入产业资源,积极拓展学生参与生产性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毕业时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掌握职场应变能力。

四、成果导向教育引导教学改革过程的评量

OBE的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毕业要求等均聚焦于成果,而不是规定的进程。它是贯穿于整个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条主线。由这条主线引导而确定的教育目标、核心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设计等,最后达成成效是否与初始计划一致呢?培育的工程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实践OBE理念的过程中,应拟订学用合一自我评鉴效标,不断检核成果导向教学质量落实的效果。可采用持续改善评量方法在教学各个阶段进行不间断的检视。

(一)课程教学意见调查反馈。在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定期(期中、期末)检视学生每门课的学习成效,检核核心能力指标的达成效果;

(二)对大一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测评和自我评鉴,了解学生对于一般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预期和经过4年课程学习后最终达成效果,以评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对毕业3年及5年后的校友进行跟踪回访,收集意见,将校友反馈的核心能力、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等信息,整理评量,不断地对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课程规划进行修订。在上述检核过程,收集信息的单位可针对检核内容制定一系列相关指标,各指标应能清晰表达所检核对象在学习各个阶段获得的核心能力的达成效果。

(四)对雇主企业进行回访,及时敏感地掌握当前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教育发展前沿,为教育目标、教学定位及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学校内部可建立相应机制,使高等工程教育能迅速对外部市场市场需求做出响应。通过该机制的运行,及时收集外部企业需求变化信息,并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市场需求做出预测,最后将反馈信息反向设计,对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规划、教学活动等进行调整,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并保有核心竞争力。在OBE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学校、市场需求都要参与到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且要分阶段、分步骤、不间断地及时进行自我评定和外部核查。核查的结果要有相应的改善行动,计划—检查—反馈—改善,应始终贯穿OBE实践的整个过程。

五、结语

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因应环境的一个创新。它符合现阶段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学校在培育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应以毕业生能有效投入企业,并具有能快速掌握未来不断涌现的高新技术的能力,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实务能力。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引导之路,还需不断完善体系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引入新的方法、新的运行机制,以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

〔2〕李志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3〕顾佩华.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4.

〔4〕郎耀秀.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需求导向论〔J〕.高教论坛,2011.

〔5〕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07.

第6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教学过程 教育活动 知识交流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21-03

1 远程教育的发展

所谓远程教育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的教育活动形式。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 20 世纪早期和中期,第一阶段主要是函授教育。这一时期远程教育技术主要用于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递,这种传递模式没有能够起到师生之间沟通的作用,仅仅实现了师生之间有限的交流,教学传播媒体主要是印刷品。

第二阶段是电教教育,综合运用了函授、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教学方法。20世纪早期,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播媒体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幻灯、录音、电话、电视逐步介入教学领域,印刷品加信件的函授教学方式开始向广播、电视教学方式转化,远程学习增加了声音、视频图象等媒体。然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很少。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80 年代中期,随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Internet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以计算机为主、配以光纤和卫星组成的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使远程教育迈进一个新时期即现代远程教育,通过教学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数字化,构建一种理想怕学习环境和全新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不再有时空的限制,任何地区都能方便地享有高水平的教育。

2 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平台,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可以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远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伴随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的教育活动形式。称它为教育活动形式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教育信息传输和交流手段,有着适应远程教育方式的信息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方法,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机构等。与常规的学校教育相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远程教育的特征进行理解。

2.1 开放性

远程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开放,以及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开放等。其中教学对象的开放性最为显著。

远程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成人,他们与在校学生相比,具有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人格更具独立性;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成人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更关注学习内容能够及时应用于现实工作中,期望能给现实工作带来帮助,学习目的具有时效性,学习内容具有实用性。

2.2 延伸性

这是远程教育的功能特征。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学习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特定的校园中,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由教育者对其实施教育活动。这是一种教育资源与功能收缩和集中应用的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正好相反,它把教育信息传送给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借助各种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传输,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远程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扩散,将自己的教育功能向整个社会延伸。这种延伸性符合现代教育及终生学习的理念。

2.3 灵活性

从各个国家的情况看,远程教育一般面向成人,承担了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工作。于是,远程教育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这样一来,远程教育在入学方式、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要比常规的学校教育更灵活多样,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2.4 手段中介性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远程教育是基于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其活动的,只有借助信息工具才能构成远距离的教育活动。所以,现代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如注册报到、教学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提交、评价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等,都离不开有关媒体的中介作用。尽管传统的学校教育也需要媒体技术,但它不像远程教育那样对媒体工具、对传输手段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没有媒体手段的中介作用,远程教育就难以开展。

2.5 管理性

尽管远程教育是具有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的教育形式,但它依然是在一定制度下,有目标、有管理、有评价、有反馈、有调控的教育活动。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并不意味着随意性和盲目性,它依然以特有的方式和制度调控教育活动的运行。不能把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方式――随意点击网页、随意调换电视频道等行为理解成远程教育,这种行为不是远程教育,而是广义的个人化的“学习”。

3 远程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系统模型

3.1 组织机构

提供远距教学的机构,如大学院校、中小学、公司训练部门、政府机构或义工组织,在决定开设的科目时,通常考虑到许多因素,包括其教育使命、哲学理念、机构特性、教师之研究领域或专长、学生的需求与特质等。

3.2 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课程的产生牵涉到许多的设计专家,如学科专家、具有教学设计专长及媒体科技专业知识的人士。三者在课程目标、学生的作业与活动、教材的版面设计、教学资源的内容及互动过程的问题设计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设计课程。

3.3 知识传送

课程设计完成是应用某些科技设备作为传送教学与师生沟通的桥梁,包括邮递系统、广播电视、电话、卫星、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设备,及运作这些科技的机构与人员等资源。每种科技能支持多类媒体,如印刷:文字、图像;声音:音乐、旁白;影像:声音图像、动作等。

3.4 互动

远距课程设计者依学生人数安排授课教师、辅导老师或助教,并针对教材内容与学习活动来进行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材之间、学习者与媒体科技接口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形态还包括及时同步的与异步的沟通。

3.5 学习环境

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与场所包罗万象,如工作地点、家里、教室、社区、各地学习中心、驻扎地、监狱,甚至旅游期间等,使得学习颇具挑战性。有时干扰因素太多,学习容易中断,因此机构必须善用科技、提供支持;学生也必须不断吸收学习技巧、改变学习习惯,以成为有效率的远程学习者。

3.6 行政管理

对上述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与进展之掌控、政策拟定、学生资料之管理、经费之取得与分配、人力资源调度与储备、学习时进程之安排、回馈与评量、机构革新、新型的教育模式等事务。

3.7 以上六要素构成的远程教育系统模型

见图1。

4 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

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层次的系统工程,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分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达到,所以说教学过程是教育系统工程的核心活动过程,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古今中外可以归纳为宏观的和微观的两种理论。宏观的理论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主要是指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认识活动,还包含交往活动、审美活动;微观的理论则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把教学过程定义为:是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所占有的时间,它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处置、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测评等环节;

通常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侧重于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在中国,孔子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从学习角度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他认为,学是教学的基础,行是教学的目的,思与学是教学的深入化和熟练化。孔子之后,关于教学过程有四段论、五段论、六段论等几种观点。

四段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或备课/预习――讲课/听课――辅导/复习――作业/运用。

五段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检查,或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

六段论:动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评价。

七段论:动机――感知――理解――记忆――迁移――应用――评价,或使动/需要――精选/吸摄――提供/储备――设场/模仿――外向/移用――点拨/创造――评价/报偿。

八段论:传授/摄取――批改/排除――分析/改造――示范/适应――启发/联想――复习/储备――讲解/理解――作业/运用。

以上这些教学过程理论中,六段论是在我国教学理论中占主导地位,对教学实践影响最大,因而是我国当前最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

在国外,对教学过程的注意始自苏格拉底。他的教学过程是由普遍概念开始,经过问答启发,达到构成特殊事实的基本概念的更恰当的定义的过程。

西方第一个建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昆体良。他把教学过程较为明确地划分为摹仿――讲述――练习三个顺序递进阶段,以摹仿为前提,以讲述为重点,以练习为根本。教学情形是:教师朗读、学生复诵;教师讲评、学生记诵;学生评论、比较、复述、理解。

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以认识论为依据,把教学过程概括成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阶段。巴拉若夫提出五环节,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检测。伊万诺夫将教学过程分为八个连续阶段:准备――观察――思维――巩固――应用――练习――检测――系统。

以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过程论占据着原苏联教学理论的统治地位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教学过程理论地发展。

还有诸多理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结合上述理论,本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双方关于某一学科知识的交流和评价过程,包括(1)制定教学大刚和教学计划,(2)课前准备,(3)教与学之间的知识交流,(4)知识的系统化,(5)教学效果测评等环节。

5 现代远程教育中,如何实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远程教育,都包括一系列学科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远程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之外,还要具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不断地学会应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对学生来说,学生不应当只停留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上,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和通讯手段,吸收和共享各种资源和服务。

远程教育中教学过程及组织实现:

5.1 教师根据受教育对象、课程性质制定教学大刚和教学计划

这一还节是教学的基环本节,使教师、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和目的,同时为学生设计了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范围。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基本上都是在Web上以文本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其它形式发给学生随时参考。

5.2 课前准备即教师备课或学生预习

虽然网络上的资源相当丰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自主性也相当高,但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根据本学科教学大纲及学科性质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收集建立学科知识库,把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时能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而不致于大海捞针、分不清主次。这一环节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本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课件制作工具,制作出既有文字、音像、音频及动画效果,又具有链接功能,方便索引和学习的课件把本学科知识体系及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在这一环节也要求学生自觉了解本学科相关的其它知识。

5.3 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交流

这一环节是远程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和掌控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过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已的远程教学系统,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套学习交流的平台。目前,大部份远程教学系统都利用WEB页面来实现交流, 远程教学系统的使用人员通常包括四类,即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各类人员的平台分配及系统、数据库的运行维护;教务管理人员负责对教师、学生及课程开设等数据库的管理;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要参与者,以“西南政法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为例,系统提供给师生的功能包括“系统登录”、“教师/学生首页”、“课程教学”、“课程目录”、“问卷调查”、“网上论坛”和“问题提交”。师生的主要操作集中在“课程教学”,教师进入“课程教学”后,系统又为教师设置了十九人栏目,分别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通知”、“教学讲义”、“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日志”、“课程资源”、“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课程学习设置”、“选课学生管理”、“选课申请管理”、“任课教师管理”和“主题教学”。除了“课程学习设置”、“选课学生管理”、“选课申请管理”、“任课教师管理”这四项外,其它十五个栏目,可由教师根据选课学生的情况开放给学生。通过以上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达到相应学科的教学目的。其间的交流活动有实时的也有非实时的,但远程教育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远程教学活动主要是非实时的,因此,远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影响着远程教学质量。

5.4 知识的系统化

知识的系统化也是重要的教学活动,实际上这种活动过程是包含在师生的知识交流活动中,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系统化通常是在教师的主动引领下,通过相应的教学方式来完成,但是在远程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知识系统化要由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自已完成,教师只能起辅助作用。远程教育中,知识系统化往往被学生忽略,这里单独列出来,希望能引起师生的重视。知识系统化通常是在课程学习的后期,通过讨论答疑、课程作业、主题教学等教学手段来完成。

5.5 教学效果测评

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就是考核,即教学效果的测评。为保证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制度。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多层次性,同一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参差不齐,加上各教学点的分散,组织考试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争对各门课程的特点,建立好题库、虚拟实验室,把讨论、答疑、提交作业与期终考试等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对标准考试的课程,采用计算机网上考试,学生在各个多媒体教室,同一时间上网考试,对于非标准化的考试课程,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同一时间进行考试,由教学人员监考。

通过教学效果的测评这一环节的活动,教师应争对反馈的信息,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进度,最终保证教学的质量。

总之,教学过程的实施,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核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规律,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出适合相应学科等色的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Gary E.Miller.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emer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7,23(4):319-320.

[2]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

[3] 谢新观.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第1版.

第7篇

摘 要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推进,教学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已经由传统、单一的理论技能教学升级为德育教育、技能教育相融合的综合教育。教学活动及教学目标已经逐渐复合化。而如何结合学生成长特点,融入时代趋势,做好德育教学,这实质上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新的方向和要求。本文拟从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入手,结合德育教育的定义,深度分析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德育教学的作用以及其渗透执行思路。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过程 德育教育 渗透思路

一、前言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的全新要求,也是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缺失,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升华,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养成必要素养,就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关键。素质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是德育,即思想道德培养。德育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理念引导,实质上已经成为对学生终身学习、进步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内容。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难发现由于忽视对素质教学的有效引导,很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核心,不能有效配合、团结同学。而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对团结、集体性的教学和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只想过多表现自己,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同时,只想获得,对团队付出缺乏必要关注,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倾听教师的劝诫,针对体育项目中较危险的、需重点防范的部分,都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这不但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实效,同时更使得部分本应避免的活动伤害发生[1]。

而另一方面,对很多教师来说,其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未成体系的。其通常认为其教学任务仅是开展教学理论和技能,缺乏对德育素养教学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由于教师未能对其引起足够重视,整个德育教学实质上是缺失的。而想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师就必须完善教学过程,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和重点,德育教学的缺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三、德育教育的定义及作用分析

(一)德育教育的定义分析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其具体指的是教师通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而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社会习惯,并对事物的认知能够形成独立的、体系化的判断和结论。可以说,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内在品质、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德育教育的完善程度及开展状况,对学生自身成长进步有很大影响,这是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信念、信仰的重要过程。而对体育教学来说,其融入了体能教育、技能教育,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之保持坚强的信念、毅力。而团体性体育活动,还需要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包容。而这是其他很多课程所很难具备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作用极为突出。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作用分析

现阶段,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且有效的引导,因此很多学生多以自我个人为中心,忽视团队配合,忽视互相帮助,积极性和团队意识都很难达到要求标准。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系化开展德育教学,不但能帮助我们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及时克服、解决自身不足和问题。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与体能技能教学的有效渗透、融合,能够从根本上完成体育教学的效果与目标。除此之外,德育教育的开展,能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形成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思维,也能对学生终生成长进步形成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2]。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德育教学的渗透思路分析

(一)及时给与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态

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通常,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参与教学学习。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不能以耐心、正面的方法来处理,往往只是批评,这不但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些较难的体育课程时,应该及时给与学生鼓励,打消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恐惧心态。

(二)融入情感,在具体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

事实上,道德教育并不是通过理论课程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情感引入,结合体育教学的实践特点,有计划的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结合团队性体育课程,鼓励学生互相配合,结合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的意识和思维。

(三)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丰富学生认知

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结合体育改革的要求,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结合体育内容竞技性和团队性特点,细化德育教学的思路和方案。同时,必须认识到想要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多总结,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引导与互动有效联系起来。从根本上丰富学生对德育教学和体育教学的认识。以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养成道德素养。

五、结语

通过开展全面有效的思想道德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处理事务的正确观念和价值导向,从根本上确保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是通过开展这一活动,能让学生得到根本性提升。随着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各学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尽最大可能发挥德育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德育教育 职专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65-02

职专学校作为培养社会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能素质,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抓好德育教育是学校和老师们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有效对职专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呢?以下是笔者对职专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1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

作为中职学校,应形成以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以德育教学为主,其他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管理、全程参与互动的德育教育局面。同时,还要注重在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人、做事、学习、思维、尝试、体验、创新、生存"的思维意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相应企业文化教育,为学生将来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担负起德育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树立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观念,促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师,一定要起到自身应有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此外,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给学生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开拓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作为德育任课教师,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切实有效的德育渗透。

2激发动机

首先,职专学校应创设公民道德教育的环境氛围。职专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有利条件,如黑板报、宣传栏、小广播台、宿舍文化园地等宣传阵地,采用主题班会、演讲会、讨论会以及参观展览、征文比赛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一氛围之中,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用亲情找回差生失去的良智,用友情激发他们几乎泯灭的自信,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追求真善美,融行为规范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于一起,使学生真正悟出一个道理:只有现在做个好学生,将来才能做个好公民。再次,所有教职工都要坚持循循善诱,以事明理,要耐心地通过一事一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辨别善恶,使他们懂得什么事值得做,什么事不能做,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增强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萌发自我践行的冲动,从而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

3把握原则

首先,要使他们确定主人翁意识,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倾向,让他们个个参与班级体形象的设计,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在实施一人一岗制过程中,及时岗位互换,深化自我体验。班级成员既是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又是管理成果的受益者,使每个同学通过体验,准确把握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为职专道德、家庭美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再次,淡化"他律",强化"自律"。学生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体力量,班主任要在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全面、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下,启发学生自我要求、自我体验、自我践行,让学生达到自我支配、识别是非的境界。可以及时组织他们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文明宿舍成员形象设计等贴近学生生活的专题活动,引导他们开展道德评价。这样,既尊重他们,又督促了他们,加快了他们的"社会成熟性"。

4不断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职专德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从德育课程的建设方面来说,要坚持爱国主义的主线,立足于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律意识、文明规范、职专道德,在所有学科中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渗透,并综合利用研究、探究、讨论、课件等各种手段,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专道德实训,实现职专学生与具体职专道德行为的零距离接触,以深化他们的职专道德素养。

5通过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素质 教育实施 策略

1.引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新方向,也是一种教育教学面向未来的理想教育模式。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能,以及智力等方面的潜能。但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大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完善。因此,积极分析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断探讨其有效实施措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2.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所谓素质教育,实际上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抽象化的概括[1]。两者的具体区别在于:第一是出发点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素质教育则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第二是两者的对象不同,应试教育主要面对的是所谓的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全体学生为培养对象。第三是教学理念不同,应试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加工,而素质教育则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是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为模仿和重复性教学方式,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发散式教学法的应用。最后一点就是教学氛围不同。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2目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1)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无需考试的教育。(2)教育工作者普遍觉得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应对升学考试。教育工作者须知两者教育方式选拔出的学生,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相信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和深入,两者将逐渐吻合。(3)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其实只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4)素质教育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无法照抄照搬。

3.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3.1打好素质教育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全体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也不是说学生能够自由散漫[2]。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特长与全面性两者兼顾。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培养优等生或者特长生优化发展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全体同学的情况。(2)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平衡。(3)注意确保对学生进行加工培养的同时,要与其个性相和谐,以求彻底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

3.2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首先,教师要实现教育对象的转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外,大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学进程的需要,只能别动接受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教育对象从“优等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即将教学目标由原来的“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变。最后,教师还要实现教学主动性的改变,适当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转变素质教育实施方式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重视程度。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从语言或动作等方面进行适当改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教师在恰当环节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停顿或者说错话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向“学”的转变。最后,教师必须灵活教学。即教学的内容及涉及的习题等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此外,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

4.结语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大都流于形式,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完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夯实教育基础,更新教育观念,并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远程教育 网 络

Abstract:

The past twenty years i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Industrial to the Information Age after given the massiv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most fields of human activity.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new computer-based technologie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supplemented by the Internet, and called a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MDE). The Distance educators have well embraced new technologies in most of teaching fields than at any other time in history, whil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o Physical Education (PE) has been primarily piecemeal and rather limited. There appears to exist a "blind spot" in the field of dista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E is kind of active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most aspects of distance education is active and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for PE. Education providers should think much of exploring ways of using Internet active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MDEPE, and create distance education strategy for PE on a multi-media instructional package, which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of time and place.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researches, the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 and its revolu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ed MDEPE. Distance education for PE should long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stitute’s agenda. It would, of course, be quite indispensable and practical to realize distance education programs for PE in the world as soon as possible. This study overlooks a brief outline of the coming MDEPE in today’s global society.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et

前 言

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使体育也提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人类利用想象力使网络电子工具服务于教育,正在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里,理应有传播体育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始考虑率先在中国实施体育远程教育的方案。

1. 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的时代背景

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1. 网络化与虚拟化;2. 公开化与国际化;3. 自主化与多样化。在传统观念中,"教育"常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传播"是另一个独立的社会活动范畴,"电脑网络"则又是一个独立范畴。但实际上这些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消失。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推进了教育发展,也推动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

1.1 中国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澳大利亚远程教育专家Latchem(1999)在论文中指出:从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可以看出,在知识和智慧的开放学习和自我教学方面中国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远程教育历史上出现的最大体系就是中国60年代初举办的广播电视大学。1989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正式跟上世界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变人口包袱为人才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工程之一。大学生入学率要从1997年的9.1% ,提高到2010年的15%,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立"网络大学"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将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2000年10月,北京"第六届中国国际现代教育技术及设备展览会"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把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归结为三大步:

函授 广播电视大学 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可采用的七大媒体:互连网、电视、电话会议、广播、电子教材、文字教材、面授。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2 实现现代体育远程教育是教育改革必要内容

远程教育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因素对教育普及的羁绊。新的教育目标,归根结底是实现和发展在现代环境中的大众教育(Mass Education)。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封闭的传统办学模式执行着一个优化选择的法则,即一个不能提供融入生活的,方便、迅速、优质的远程教育的学校, 终将走向萎缩之路。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和体育都将成为特殊产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作用。它们不仅是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柱,而且成为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的关键所在。现代远程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实际已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以网络化电子平台为骨架的网络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正日益形成。在未来的三年,中央政府将集中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并广泛吸取地方、企业、个人的资金和力量共同完成现代远程教育框架的构建。到2010年,目标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主体规模,基本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为主体的教育网,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然而,中国长期形成的体育专业教育传统模式,不能满足信息革命发展到知识时代对体育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小规模的课堂练习,这种高消耗、低效益的时空限制型模式将被远程教育打破。

1.3 体育教学走向现代远程教育

体育被认为是信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国内外教学情况,把各种体育声像及图文资料及时展示到学生面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更新内容需要数字化交互式的动态演示教学,这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完成的。

1.4 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带动中国体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化理念来发展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与电子商务融合,推进体育远程教育和体育产业在中国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真正实现。

2. 体育教育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框架

2.1现代体育远程教育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将远程课程教学与培训、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交流等进行充分集成的完整体系。 这一新型网络教育体系应由下列几种方式构成:

2.1.1 实时教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形象直观,提高效率,师生即时交互在线讨论。

2.1.2 异步学习系统:师生异时交互。

2.1.3 协作式学习系统: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能够通过网络测评和在线讨论,强调自主探索的发现式学习。

2.2 体育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提供远程教学服务的系统软件,它将网络课程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进行了有机的集成。应包括:信息交流系统,如: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媒体课程学习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远程考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

2.3体育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学科文档资料库、学科题库、学科案例库、学科媒体素材库、学科课件库、技术练习库、运动处方库等。

2.4现代体育远程教育管理系统

用来对体育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构建成统一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各类体育网络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应包括:远程教学管理系统、课程学习管理系统、授课学习系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计费管理系统、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体质监测系统、运动技术评价系统等。

2.5体育网络课程开发系统

网络课件开发是一种全新的备课模式,通过网络课件设计工具,并在与相应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完成多媒体课件快速生成、可移植、可交互的要求。包括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件开发模板库。

2.6体育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特点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按现代远程教育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体育远程教育具有以下性质:

先进性:内容和教学体系先进,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特征。

开放性:优异的网络信息性能(传输速率) ;体育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网络教学方案;网络课程制作和应用自动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可扩展性强。

交互性:教育不等于宣传,信息流必须是双向的。

共享性:能够在广域、局域和单机实现,适应不同终端设备(PC机、信息家电等)访问;要求实

施远程教育过程中,同步多种媒体发行,用户有可选择性;教学素材可重复利用,资源共享且容易扩充。

协作性:不光完成师生交流功能,而且能够生生交流。

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生动性:应用各种现成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如3Dmax、Premier,Flash、Java等动画与视频技术,

使课件及网页更加形象生动。

2.7 实现体育网络课程的应用环境

2.7.1 完成体育远程教育平台的拓扑结构图(页状、星状、混合形状定型);

2.7.2建立适合体育远程教育网络运行中心(NOC: Network Operation Center)及网管系统(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高度重视可扩展性;

2.7.3 建立体育远程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培养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并负责相关知识更新;

现代体育远程教育实施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体育远程教育并非传统体育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远程教育依赖教学支撑平台来开展远程教学活动,其最终目标是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探索式和协作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因此,在教学的授课、学习、作业、答疑、测试等诸多环节中,必须采用专用的体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来使这些活动得到基本保证,避免简单的"课本搬家"。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中国"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中唯一有体育学科立项的单位,2000年率先成立现代体育远程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正在建设包括多媒体远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室、多媒体远程教育示范教室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源系统等一套较为完整、先进、实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为师生们提供培训、学习、研究体育远程网络教学的良好场所。

3. 展望

体育远程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从业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每年高考体育文化课低分录取就可以看出,体育专业的考生基础薄弱,体育教师文化知识相对偏低,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和远程教育的相关教法等方面的进一步培训。中国的体育远程教育首先将发展体育信息资源中心和教师培训网络,进行教师再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其使用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能力。

目前开设体育技术课似乎是体育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难题,对此,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正就此进行深入研究。2000年9月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期间,我们访问世界最著名的远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时,该中心学术主任Glen Postle教授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开设几乎任何课程。2000年10月,在北京的"中国及世界远程教育研讨会"上,英国一家公司展示体育专业教育的网络课件,显示出互动教育的成功。

类似体育远程教育的艺术教育已经提供了先行的经验。如对弹钢琴感兴趣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去学钢琴,学费低廉,效果满意。在提供音乐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公司中,比较出色的有OnlineConservatory.com公司,artdsm.com公司以及gopiano.com公司,网络公司特聘的钢琴教师通过因特网进行即时交流,钢琴教师通过网络可视电话,在异地进行现场指法纠正。此前,面对音乐教育在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者还持怀疑态度。但到1999年9月份,已经有800多名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在该公司注册学习。美国新泽西州一名31岁的男子刚刚通过OnlineConservatory.com公司的"网络钢琴教学法",学会了弹基本的布鲁斯节奏。他一共才接受了4节课的网上教育,每节课时为30分钟。这种网络音乐教育的最大益处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自由"。有了网络钢琴教学后,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练习钢琴的时间。学习演奏器乐这样精细的操作都已经在网络实现教学,体育教学又何难以逾越的障碍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远程教育把网络教育从二维图象又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即控制人三维空间的"完整环境"。"虚拟现实"更象潜入水族馆之中,而不是透过玻璃橱窗观看。这样,体育老师做示范教技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因此渐渐离我们远去。便携式电脑与接在身上微型无线传感器组成的训练反馈系统来精确指导标准的运动技术动作,传输是符合学生身体特征的最佳技术。通过网络的即时反馈,学生会同时获得来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自多方面专家的指导,随时可以观看任何世界优秀选手的训练与比赛场面,并可通过网络交互发出讯息。

远程教育将给体育文化带来革命性的震撼,这一刻不会很遥远。

6. 主要参考文献

1. Glenn R. Jones, 网络教育 -----21世纪的教育革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乌美娜《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K12.com.cn

4.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5. Hayes, H. "Models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 in the 20th century". Online-Ed, 1998 22 May.

6. Taylor, JC. "A dual mode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Open Praxis, Vol 2, 9-13. 1997

第11篇

关键词:手语 聋人道德教育 作用

聋人是残疾人的一种,但近年来聋人犯罪的报道却也出现了媒体上,这不得不引起残疾人尤其是聋人道德教育的重视。聋人是残疾人,因此在生活上肯定会有一些困难,迫于生活压力或许会走向犯罪道路,但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聋人犯罪的问题,还是要从聋人的道德教育上抓起。聋人是有听觉障碍的人,在聋人的世界里,手语才是他们交际和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属于他们的第一语言。本文以手语在聋人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课题,针对聋人的道德教育进行分析阐述。

一、中国手语的概念

针对手语的语言资格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过讨论,在美国,手语被作为聋人的第一语言。在中国,叶立言、蔡浩中、邓慧兰等人对属于都进行了细致分析,皆认为手语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具有不同的表层语法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对手语概念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语言,语言是充当人类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和愈发机构体系,这只是对语言的定义,显然不能涵盖手语的概念。手语是一种具有完整语言体系的自然语言,是聋人群体使用的一种复杂空间视觉语言,被称为很多聋人的母语。这个定义尽管考虑到了手语使用的受限人群和手语的空间可视性,但依然没有脱离有声语言定义的范畴。基于以上参考,笔者认为中国手语就是充当中国聋人交际和思维工具的形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体系。

由于中国手语发展的历史所限,手语词汇、语法结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因此很多人都否认它具有独立的语言资格。当然,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不能和汉语的发展历史相提并论,在整个语言体系中的发达性、工具性及严密性上都比不上汉语。但对于聋人而言,其听觉不能反馈信息,有声语言对他毫无意义,很显然手语在聋人的世界里更具交际和思维功能。因此在制定手语的定义中一定要强调“聋人”二字。因此,手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广大聋人在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中日积月累约定成俗的结果。

二、手语在聋人德育教育中的准确运用

聋人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在聋校低年级的时候,要多运用聋人手语,小时候的聋人由于没有掌握中国通用手语,在交流过程中通常会用自己创造的手势语。虽然有些聋人会用一些零散的通用手语词汇,但是仍然不能取代聋人手语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因此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多与新的聋生进行交流,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的教学内容,还要从满足他们的需要出发,创造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多用聋人手语和聋生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德育知识,促进聋人道德素质的提高。

汉语手势语作为一种依附于汉语的手势语,在表达上是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的,其手势词语和汉语词是一一对应的,在聋生高年级的学习中,要把汉语手势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聋人进行看手势语和手势语两项技能的训练,一个能够准确流利运用汉语手势语的聋人,其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都高于手语能力次之者。

三、手语在聋人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聋人来讲,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聋人进行道德教育要从其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层面进行。由于聋人在听觉上有障碍,他们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现和通过对表现的联想进行思考,因此手语在聋人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在进行早期聋人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口语训练,而是要更注重手语训练,手语是聋人世界里的母语,学会了手语,而又会口语,这样能够增强聋人的自信心,有利于聋人自强不息,不会躲在在阴暗处自卑过活。

在对聋人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首先应该深入理解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手语知识,教师的手语比较熟练,与聋生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且德育的教学效果也会比较清晰。由于手语词语和汉语词语是想通的,因此聋生在学习相关道德和法律知识时,就能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有利于聋生道德修养的提高。

聋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渗透聋人自身的文化内容,用熟练的手语让聋人了解聋人历史、聋人的艺术成就、聋人大学等等,使聋人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使之心中有一种自豪感。遇到正常人的时候,聋人便可以骄傲的将这些文化诉说给我们听,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聋人德育要面向整个社会,不能仅仅局限于聋哑学校,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文化,继而对聋人多一份了解和关怀,让每一个人都领略到手语的美丽和魅力,使聋人能够轻松融入到正常人的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渗透 体育课堂

一、制订教学计划要突出德育目标

不少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即使备课,也用不着考虑这个目标、那个目标。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学科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要完成这些目标和要求就得备好课,就要落实好认知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是为了转变人的思想,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心中尤其要有德育的目标。

二、授课伊始要强化德育常规

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和记录。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女同学时常借口身体不适而请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加强出勤管理外,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准备阶段要体现德育内容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从生理上心理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常常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这些游戏又往往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的,于是就形成了若干个小集体。由于这些游戏大多带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我们除了要求同学们积极参与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 。

四、教学过程中要渗透道德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阶段,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这一教学阶段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落实德育教育要求。

1.将勇敢顽强精神教育与器械体操教学相结合。器械体操的动作不是一两次课就能掌握的 ,要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就是说,在学习器械体操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 ,有时练得很累,手掌会磨破流血,有时甚至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基本 技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器械体操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同 学一上杠子,就吓得动作失常。对这类同学,除了耐心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外,更重要的是要心理“治疗” ,鼓励他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让他们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

2.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教学内容相结合。田径项目的练习既苦又累,枯燥无味。特别是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时,有些同学更是感到心里发怵。这时,教师除了要对同学们进行跑的 技术、呼吸方法、体力分配的指导外,还要对同学们进行中长跑锻炼的实践意义教育,启发同学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坚持,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坚毅精神战胜自我,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地奔向胜利的终点。

3.将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相结合。大多数球类项目都是通过集体配合进行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球类教学和比赛中努力培养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4.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武术教学相结合。武术,是我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武术教学中,我们既可结合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如霍元甲的“痛击洋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此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习武术,首先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而不是为了打架斗殴、以强欺弱。因此,要告诫同学们,习武一定要有良好的武德。

五、结束阶段要重视道德评价

体育课的结束阶段往往要通过一些放松的整理运动,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此时,我们仍需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使他们对待事情应善始善终,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敬学、敬业精神。在小结本课教学情况时,除了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外,还要对同学们思想品德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使其在身体和思想上都有所收益。

第13篇

关键词:美国;农村成人教育;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58-03

农村成人教育是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主渠道,要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通过实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尽管当今美国的农村成人教育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完善的教育之一,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不发达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基础等方面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异,但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研究美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一、美国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经验

美国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格局,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满足了多层次人群生产生活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 教育政策和实施途径的积极引导。为了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美国非常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先后颁布了“土地赠与法”、“史密斯-休斯法”等教育政策,并在实施途径上引导和规范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逐步形成了由普通教育主办的成人教育和各种成人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多年以来,公立中小学是美国实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机构之一,全国公立中小学成人教育联合会明确指出:“向成人提供教育是公立中小学向公众提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服务项目。”普通中学通过开办夜校对成年农民完成农业职业计划的教学活动,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活动,将农村成人教育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美国的农村成人社会教育发展也很快,指导阅读书籍和报刊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2. 通过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美国早期实施的普及义务教育,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对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的基础、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于1779年颁布《知识普及法案》,实施了三年的全面免费教育,1820年全面开展免费教育运动,1834年各州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从1852―1919年,美国各州均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二战之后则普及了中等教育,部分州的义务教育年限已达十二年,成为普及义务教育年限最长的国家之一。目前,多数州都实行十年义务教育,所有的美国儿童都能接受最少8年的教育,高中毕业的达75%以上,广大的教育计划已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受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只有1%的美国人不能阅读及写字。普及义务教育的纵深发展,成为未来农业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

3. 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除了需要高级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以及熟练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要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来完成。美国农村成人教育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重视专业教育及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这些举措为美国农业培养了大批职业技术人才,由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也在不断调整,由过去单纯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工农结合、文理并举,向复合型方向发展。传统的畜牧专业分化为奶牛科学及乳品工业、肉类生产与养禽等专业。加工专业则包括与农产品相结合的肉、乳、蛋等畜产品综合性专业,园艺业则含苗圃及草皮、风景园艺与花卉等专业。

4. 重视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教育。美国在早期对农民进行现代科技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民夜校和训练班以及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实现的。高等学校将农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由各州县的农业系统及时推广到农户,同时将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进行研究。农业试验站、技术推广服务局等农业部的下属单位,则通过在农村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的方式来培训农民。农民联合会、农场主组织、保护农业社等各种民间农民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学习活动、出版有关学习刊物等形式,来实现推进农民教育的工作。现在的美国农民大多具有农业院校本科学历,他们非常关注并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能积极主动地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以较快的速度应用于生产与流通。他们会主动通过网络了解市场、病虫草害、作物生长等情况,通过参加农民合作社、营销等协会和服务企业的各种培训,来提高经营效率。依靠互联网交易平台、期货市场等方式进行产品销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生产进行管理,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风险大幅度降低。

纵观美国农业发展历程,科技支持贯穿始终,不断进步的农业科学技术,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农业人口仅占联邦总人口的1.8%,却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这是难以想象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管理,卫星技术和电脑程序相结合的全球定位系统,帮助农民有的放矢地施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运用,使得美国农业生产与管理又上一个台阶,这一切都是科技推动的结果。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

1. 教育对象基数大且层次复杂。我国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农民基数大,且逐渐分为中坚、骨干和后继等三个不同的农民层次,人多地少这一国情决定着我国农民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快速转移。在数以亿计的农民中,有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能工巧匠,也有经营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户。他们既掌握一定的科技技术,又具备坚韧的毅力、超凡的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同时还在不断学习新的科技知识,这批农民开辟和支撑着中国农业。当今农民的需求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已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知识型、创业型、未来型农业从业者和经纪人,对先进文化和高新技术有迫切的需求。他们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创市场、获信息、促营销,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不断改进的驾驭者,立足本地与当前、面向未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学习型、创业型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知识化创新型农民。无论农民的学历层次、年龄高低,都要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习型农民。培养学习

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因此,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民也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能分析和掌握现有的资源优势,能确定发现目标,有明确的经营和技术方案,能够自如驾驭人力、资金、资源、信息和市场,既有个体生产和经营能力,又有组织、策划和经营更大规模企业的素质,能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的专业化农民和农民企业家需要学习,骨干农民、农村巧匠、农村经纪人同样需要学习。

3. 进行创业教育是农村成人教育的生命线。现实中的农民能否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关键不在于向他们灌输多少知识和技术,而是要使他们有信心、会学习、能改进,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农村成人教育的精髓和生命线。过去那些诸如“三下乡”、“到田头”的农村成人教育方式,没有关注农民的内在要求、心理变化和学习要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型农民需要具有组织经营和管理经验,学会综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和运用社会化大生产与服务信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来创业。很多农民在农村经济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学历不够,而是他们缺乏创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性格或气度缺陷,不能运筹帷幄,不能及时准确判断并拿出解决方案,缺乏持久耐性、热情和干劲,因而失去很多发展机遇。创业教育是农村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政府、教育科研部门、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企业都可以参与农民教育,集培训、服务、扶持、创业、联营为一体,这将成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的新途径。

三、美国农村成人教育经验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农村成人教育是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渠道,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总是会通过强调农民素质低来说明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但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仍以这种理由作为进行农村成人教育的切入点则显得不合适,而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发展和前瞻性的眼光来分析和研究农村成人教育问题。

1. 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在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脱贫致富,这应该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主要体现在要贴近农村发展的实际,增加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容,传授面向农村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农技知识。农教育模式不应是简单而外在的培训渠道与模式,而应重在建设内涵的新农民培养体制和机制。农村成人教育早已从过去的那种大批、应急式的培训,向实用实效性、季节性、多元化、多环节的有机循环系统转变。制定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其科学依据就是对新型农民的特征、形态、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分别可以从道德、法律、环保、公民意识等政治及文化教育,职业技能与知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创业、创新教育,以知识技能更新、补充和提高为主要内涵的农村成人教育方面来人手。至于种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农村经纪人、科技信息等具体细化内容,都要根据农民的层次、经营的类型、种植物的季节而定。

2. 加大农村成人教育投入。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直接和密切的相关性,决定着农村成人教育的教育观念和实施取向,影响着农村成人教育的规模、程度。资金投入是影响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大了投入,真正改善办学条件,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农村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带动农民提高收入、得到农民的认可,并使农村成人教育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状况已有一定改善,但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与财力支持有限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美国每年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大600亿美元,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投入仅占教育事业总经费的0.6%左右,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份额更是微乎其微,严重阻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差距性和不公正性,这种状况短期之内难以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寄希望于收费办学或引入市场机制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尚且举步维艰,成人继续教育谈何容易。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在教育资源有限和吸收社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必须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建立一个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县乡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人不断增加。这是当前农村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可以考虑将目前资金使用效果不佳的大部分扶贫资金投入到以提高和改善人力资本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上,结合财政拨款、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以及民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村成人教育的投资渠道。从而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3. 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个繁荣发达的农村必然要有先进、健全、科学的成人教育体系。要以农村成人教育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为基础,整合现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中心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等基地作用,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根据农村成人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高等学校,依托现有的各地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农村成人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农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村干部、农民经纪人、技术性农民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及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保障。

随着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以扎实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来代替长期应急、零散的农民技术培训;以农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有计划、系统性的农村成人教育,逐步代替各级政府组织的口号性、应急性的培训。从制度上保障和提高农村成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4. 构建以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农村成人教育框架。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正是探索我国新时期农村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并选择适合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道路与方法的过程。以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农村成人教育框架,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成果和产物,也是现代农村成人教育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将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发有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由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部门、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分工、协作和统筹完成。“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与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农村成人教育,才是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农民教育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有机循环系统,是―个科学、合理、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再是单一、单向、封闭、垄断的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现代农村成人教育,也要在构筑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文明同步。

5. 发展社区农民教育。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有了新型农民才谈得上建设新农村,而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民生活的社区。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强调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整合各类教育、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统筹农科教;构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把科技、部门、农业、妇女部门的各类教育培训与农村成人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农村成人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社区农民教育,对推进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建设新农村,既为社区农民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段宝霞,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经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42-43.

[2]黄梅,胡晓娟,美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6):95-96.

[3]李水山,我国新农村新农民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8-10.

第14篇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的导向, 传统教学总是“重结果、轻过程”。语文新课程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几个维度重建课程目标体系,指出过程本身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确立和突出了过程的地位。教育理念具有实践性品质,它引领着教育实践,同时承受教育实践的诘问。直面当下的教学实践,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情景已日见式微,过程与结果相互交融的教学景观数见不鲜,但同时重视“过程”而对“结果”的正确与否轻视甚至忽略的教学现象也时有所见,后者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和激烈争论,由此引发一些困惑和质问:过程重要,结果就不重要吗?过程与结果,到底谁更重要?这些问题不仅观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思辨,更关涉到实践层面中过程与结果的权重把握,按的观点,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正确释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过程与结果互相对立

语文教学的结果是指语文教学活动发展的最终产物,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则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教学结果所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前者与语文知识几乎是同义语(狭义的知识观),主要是一些经过严格检验,被证明是真实可靠的、能够用文字符号加以明确表达的事实,包括字、词、句、说话、作文等;后者具体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谋求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在性质上存在着差异: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的层面,而过程则不仅仅涉及认知层面,常常渗透着活动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结果通常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封闭的、固定的、静态的,而过程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开放的、灵活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比较客观和确定的,而过程常常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与特定的个体、特定的时空情境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结果(即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具有公共性,而过程则通常具有个人性,并且过程的丰富多样性也与结果的“贫乏单调性”——后者仅仅是由若干词语所构成的——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对学习者而言,结果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消费”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其具有普遍适用性,学习者获得这些知识就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直接使用它们,由此使得学习者的行为和生活能基于前人和他人知识经验,避免行为和生活的盲目性”,增强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而过程具有“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它对于学生身心素质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如果说前者追求的是对学生的即时效用,那么后者则是着眼于它对学生的身心结构的改造、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追求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二、过程与结果相互依存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彼此对立,但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或结果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什么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就是学科的‘灵魂’”。“肌体”与“灵魂”总是相依相伴、密不可分的。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沉积物。对结果的追求是过程展开的动力源泉,同时结果又为过程发展提供方向导航。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它总是朝着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与规限。“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三、过程与结果辩证统一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其直接的教

第15篇

一、教育目标衔接

教育目标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实现具有指向性意义。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对教育对象进行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培养目标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及相应行业规范来确定。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有所差异,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上。根据“职业带”的有关理论,社会职业人才结构可以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较高层次的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层次的衔接,主要是职业技能的衔接。中职教育应在确保实现自身基本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向高职院校输送更多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中职学校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限于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难以实现此目标。应在教学计划外开辟第二课堂,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学习,为参加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奠定知识能力基础。

二、专业设置衔接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专业名称、分类、范围、要求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规范现象。中职教育专业种类繁多且覆盖面较窄,很多毕业生继续深造时难以找到相匹配的高职专业。因而应拓宽专业口径,扩展专业面,以提升毕业生就业升学的选择空间。这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中职教育专业也无需完全在高职院校找到相应的“升级版本”,因为有些职业岗位,如一些操作性和服务性等较强的专业就不必在高职开设。相对于中职教育,目前高职教育专业规范和标准建设显得滞后,专业设置规范尚不够完善,两者深度衔接存在较大技术难度。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时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基础条件和师资条件,而不是市场需求和人才规格要求,也较少考虑中职学校向上延伸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既要保证高职院校有充足合格的生源,又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升学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在保证职业定向性的前提下,尽量宽泛一些,专业内涵要包含中职教育相对应专业的内涵,并能兼容与中职院校相对应的有关专业,达到某一专业设置对口多个职业岗位的目标。

三、课程体系衔接

(一)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设计原则

为实现课程建设的标准化,应将中职教育的基本教育教学要求作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起点。中职学校应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中职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接受相对宽泛的职业基础教育,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知识基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中职学校的共同专业基础为标准,根据专业衔接口径的宽窄程度不同,解决好基础课的磨合与补充等问题,实现专业课程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提升。在此基础上,中高职院校教师要共同参与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专业教材的设计与编写。

(二)统一课程设计和学生毕业标准

在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中,必须解决好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统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使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级的课程体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脱节或趋同、重复的现象,提高课程设置效益和课程教学效益。二是制定统一的中职学校学生毕业标准、统一的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标准,切实处理好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使之实现有效彳接。

(三)构建基于岗位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要改进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着力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刚性课程结构,改变成由专业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文化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组成的弹性课程结构。其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应打破固有的学科体系架构,突出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跟进职业变迁和工作岗位(群)发展的实时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既能减少课程数和课时数,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叠的现象,亦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四)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主线”进行归口分类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兼顾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的基础上,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建立一套独立的“成组课程”系统。课程编排按照主线分层推进,并明确其前导后续的关系,使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意识形成和素质提升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课程主线得到逐步提升。据此,可以确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基本路径:其一,课程衔接的主线是贯穿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其核心课程是课程衔接的主体。围绕每一条主线都应明确规定衔接课程数及其名称内容。其二,属于衔接的课程,需重新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将该课程的中职教学内容和高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划分为若干教学模块,然后分别确定中职与高职教学的模块划分。内容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但课程名称不同的衔接课程,也应确定知识点接口或其他衔接内容方法。其三,“接口”课程标准,就是规定衔接的核心课程。以中职阶段核心课程的终点教学目标作为入学考试的主要标准,推进高职教育的对口单独招生。其四,高职面向中职的招生专业,其应试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应包含开考专业所规定的核心衔接课程,以此确保不同类型的生源具有大体相当的核心素质。

四、学制衔接

根据所处区域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如下几类学制衔接模式。

(一)对口升学模式

作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模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对口高职院校,是优秀中职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学习的重要路径。对口升学衔接模式,应突破普通高考方式的局限性,按照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要求进行考试,应有针对性地增加专业知识和实践方面的考试内容。高职院校应深化对高职教育本质及特征的认识,协同中职学校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二)“3+1”培养模式

“3+1”培养模式是指前阶段3

年开设与普通高职招生考试“3+综合”模式相对应的文化基础课、体育艺术课和宽口径专业课,后阶段1年按学生自愿原则实行“分流”,分别进行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3+1”分段式学制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结构体系,实施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实行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的毕业结业制度;实行“学分制”学籍管理,学生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标准,即发给中职学校毕业证书。在前3年取得毕业资格者,可以留校继续参加为期1年的专业课或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参加当年的成人高考、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或普通高职招生考试,也可走向社会进行自主择业。学习期限满四年的成绩合格者,发给中职学校毕业文凭,并准予参加当年的普通高职招生考试,或参加对口招生的高职考试和成人高职招生考试。如满四年仍未达到毕业学分标准但已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发给中职学校结业证书,准予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并允许其在工作的同时继续学习,达到规定学分后再由学校补发毕业证书。

(三)“五年一贯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