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初中音乐学科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音乐学科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音乐学科知识

第1篇

一、前置式学习定位

1.前置性学习的内容是多元的。

2.前置性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3.前置性学习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4.前置性学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了准备,而且可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5.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浓厚,自学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6.前置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以学为根本的地位。

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模式中,可利用导学案的自学,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自学准备,同时在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学模式。

(1)自我调控──设境致导。借助语言、动作、形象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

(2)自主体验──技趣一体。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巧用媒体、创设情境、指导创编、加入器乐、即兴表演、注重综合、积极评价等形式,融基本技能于听、唱、玩、动、奏、创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有兴趣支持的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3)自行提高──分层导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环环递进的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施分层评价,降低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普遍得到提高。

(4)自我感悟──启发诱导。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应对音乐进行描述,并结合音响进行正确诱导、启发,使他们在有情感投入和兴趣支持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体验音乐情感,感悟知识真谛。

(5)自求创新──审美创造。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对知识适度延伸,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结构、生理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应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二、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式原则。导入模式――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等现代手段,通过影视、画面、音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对音乐背景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和达到视听效果,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愿望,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2.循序渐进原则。活动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音乐世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范奏以及师生合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音乐,穿透音乐和领会音乐背后的故事;在反复聆听、想象、歌咏、演奏的音乐实践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音乐所塑造的形象和意境。

第2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56-01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法多样了,师生互动丰富了,音乐教研活动的公开课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变化。老师们对公开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件设计富有动感,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教学形式有唱、有听、有欣赏、有表演等等丰富多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真正起到带头作用。但走进平时的初中的音乐课堂有是另一种现象:一是教师上课随意性强;二是学生对上音乐课更是随意。针对这两种不良现象,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应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才能创设出高效的、鲜活的、课堂教学。

一、 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常规

良好的教学常规是教学有序进行的保证,没有规矩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有效学习。中国有句古训:“没有规矩不方圆”。这里所说的纪律、规矩,体现在我们课堂的教学就是必要的教学常规。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的存在首先需要的是没有其他杂音的安静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作为的前提,最优美的音乐那也是杂音。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特别需要有个控放自如、能给音乐展现所有美妙的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形成,就需要建立音乐课必要的教学常规。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堂务必建立以下几个教学常规,并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一)学生进教室的常规。学生带齐音乐课本或上课用的笔和其他指定的东西,要求学生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做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聆听着音乐或歌曲自然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等待上课。

(二)聆听音乐的常规。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时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用身体来表示,如闭着眼睛想象音乐、也可以摇晃身体有节奏地做动作或手舞足蹈,但一定要培养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三)歌唱的常规。我们音乐教师都明确音乐教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教学生会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唱出歌曲的情感与美感。演唱时要求学生声音做到统一和谐,根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唱出歌曲的感情。歌唱时思想集中、声音饱满、富有表情。

(四)表演的常规。音乐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音乐老师要抓住这样的时机对学生提出表演时的具体要求,明确表演的目的。要求学生表演时要有合作的精神,并紧紧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

(五)乐器练习的常规。为了提高学生的音准、音乐兴趣,乐器进课堂是非常要的。但许多同学在上课时就会随意拿出乐器来吹,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要求学生上课时乐器一律放在某个地方,练习时才能拿出来,练习时要注意观察,结束时要整理好乐器。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强调不断地纠正,也需要教师的毅力和耐心。要从细节入手点滴参透并且做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我相信,建立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变得更加民主、开放、和谐。

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导演”

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导演”,首先要做到深刻理解“剧本”。而教师面对的“剧本”主要是课标和教材,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课标、教材以及编导的意图。要将“剧本”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作品”,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增删、重组,为学生提供尽可能鲜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的探索与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并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达标。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人物”。教师必须主动去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自主的发展。第三,一个好的“导演”,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的学习兴趣,设计紧凑、生动的教学环境使他们一上课就能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景中来。

三、积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其次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实施高效课堂,从而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精神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流畅,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都会受压抑。

二、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用教材教的策略

1.增加乐理知识的部分内容;基于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以及他们对乐理知识不太了解的现状,应适当地增加部分乐理知识,如节奏,音的长短等等。这些乐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唱歌曲、欣赏音乐、学习简单的乐器演奏等。

2.增添部分流行音乐及通俗音乐;我们音乐教材上的内容包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交响乐、合唱曲目等等,都是比较经典和严肃的音乐,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几乎是空白。

(二)改进教学策略

1.加强师生互动;学生最怕的是教师的“一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乐理课上:加一些节奏练习让学生加上身体动作拍奏,通过身体的动作让每位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对节奏的掌握;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初中音乐欣赏虽然有一些配套的音乐磁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为了让音乐欣赏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可以加入多媒体手段。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欣赏需要,又增强了上课的效果。

3.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学校可以开展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合唱比赛,主持人大奖赛,十佳歌手比赛等等。使学生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也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改进教师管理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面对城市现代化、信息技术发达的现状,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接受、多学习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对现有师资进行在岗培训。另外,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师德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机制。以此加大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改变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学历程度偏低,实际教学能力薄弱的现状。

2、建立有效的教学设施和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初中学校的现状,从学校运行体制上调动不了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从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数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闲置或使用率极低。广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课程论,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彻底改变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识观念。要以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为根本,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的作用,给音乐学科以必要的重视。

三、凸显音乐课的教育功能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掌握过程,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相对单纯的知识性和技能性之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艺术的美的意识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贴于

1.引领学生感受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要讲究开头和结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开头。如我在欣赏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一课中,先演唱一首《翻身道情》,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一下子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引入一个美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尾也很重要,切忌虎头蛇尾,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2.引领学生感受氛围美

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24-01

虽然音乐这门学科被看做副科,但是为了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在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也必须给予初中音乐教学高度的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灵魂,塑造学生的人格,优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和兴趣,使学生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的天性在音乐课堂中得以释放。

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刻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不仅要像以往那样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加以控制和组织,还需要做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乐学、会学。而凭借着前置式教学的优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前置式教学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下面结合实际浅谈如何搞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前置式教学,以期为音乐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前置式教学以及前置式学习定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前置式教学模式就是把一部分教学环节前移,形成教学前置,主要包括预习前置、作业前置,也就是以往总提到的先学后教。在前置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也需要像以往那样发挥主导作用,不过此时的导需要注重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过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等准备,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先知,促使学生充分思考、自主思考。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思考的自主式学习状态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可以将音乐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起来。

为了充分发挥前置式教学的优势,在指导学生进行前置式学习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这几点:(1)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前置性学习内容;(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为学生提供音乐课堂学习的主动权;(4)确保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5)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学模式:①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借助情境创设):丰富教学语言和教学动作,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当中。②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融技能和兴趣为一体):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游戏、情境创设、即兴表演等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在诱发学生参加听、唱、玩、动、奏、创等活动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在自主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③促使学生自行提高(实施分层教学):在掌握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实施分层评价,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所发展。④促使学生自我感悟(善于运用启发诱导):若学生在教学活动产生了质疑,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描述,结合音响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诱导、启发,促使学生在有情感投入和兴趣支持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最佳结合点,使其可以对音乐情感加以充分的体验,对知识真谛加以充分的感悟。⑤鼓励学生自求创新(加强审美的创造):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适度延伸知识范围,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加以确定,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先前学习经验获得新的音乐体验和知识技能,以达到延伸情感、创造美的效果。

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前置式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优点 制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51-02

多媒体弥补了教师的不足。对于戏曲类、器乐类欣赏,通过多媒体弥补了教师讲解及聆听的不足。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而言,提高教育执行能力和实践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初中音乐课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

1 多媒体为音乐教学增添了许多魅力

1.1 多媒体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

中学音乐课利用多种媒体的介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音乐学习提供了全面的感性材料;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简化知识点难度,让知识更形象生动,更易理解。课件制作一定要站在学员的认知和思维角度去制作,才能更易理解,另外,还要从互动性上做设计,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1.2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分年级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是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多媒体技术为中学音乐课带来了新的契机。例如:七年级上册欣赏演唱《牧歌》,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悠长、宽广的歌声与多媒体同步展示的美丽风光:奔跑的骏马、成群的牛羊、蔚蓝的天空、劳作的牧人……随后教师提问导入蒙古民歌的长调歌曲《牧歌》的教学。这样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创设情景环节导入课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演唱情绪。

1.3 启迪学生思维,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显示,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速度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改变理性抽象为具体感性。学生在借助观察和比较积极参与到其中,启发思维,逐步探索知识的形成,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高一鉴赏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我通过播放迪尼斯的动画片,这一动画片是根据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而创作的,生动形象的动画使学生们直观的了解作品体味音乐语言带来的艺术享受,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 适当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纵观古今,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所以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固然有其中的道理,古人没有一台电脑,投影机,也创造和延续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扮演了传道授业的角色。如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其他所有的教育手段,将使人类的教育能力大大下降。所以,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课件来完成,不管有用的和无用的都使用多媒体是错误的,教师要根据情况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制作移动课件平台

现在每个学生都有手机,通过这个趋势,制作移动课件平台,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并且有测试,答疑,交流等教学组件。教师可以百度搜索速课,它就是通过这些形式免费制作,通过链接,二维码就可以传播给需要学习的人,制作方便,有模板套用。将知识点放入模板框内就能形成移动微课件,运用到教学当中。

4 教师要学习多种多媒体制作软件

比如EduOffice音乐教学备课软件,它是为广大普教系统音乐教师量身打造的一款实用、易用的音乐教学备课软件。软件具有五线谱课件编辑制作、简谱课件编辑制作、五线谱与简谱混合编辑制作、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混合编辑排版等功能;乐谱播放支持128种音色,任意位置播放,及移调播放等;特有的乐符字符化功能可以方便地编辑制作乐理教学课件;与Word、Photoshop等软件无缝连接,并能导出mid、png、doc等多种格式。同时也为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曲谱创作的便利,以创作带动学习,通过自由编辑乐曲、修改和试听,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5 认清课件制作中各种形式的媒体素材在课件中的作用

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素材,各自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选择使用各种媒体素材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素材的优点和缺点,使教学资源实现最优化。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我们对这些素材的理解掌握程度也是由最难理解的文字到容易接收信息的视频。这里要做以强调的是,不是f越容易掌握的素材就一定越好。对于数学积分公式的计算应该采用文本的形式,若要采用图像素材则难以展现。又例如,化学中水分子电离过程,用3D动画能按照我们的教学要求可实现完美体现。若采用视频素材的形式,不但制作费用昂贵,而且不能按照教学进行控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媒体的表现力、投入成本等,综合选择媒体,使教学内容实现最优化的呈现。

6 课件制作中在注意版面设计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干扰信息的呈现

一门课件如果从头至尾页面元素没有一点变化且表现形式单一,必然会导致学习者的视觉疲劳。画面色彩是否丰富,教学重点是否突出,界面操作是否简便,交互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吸引学习者的重要因素。即在课件开发时要注意课件的版面设计。

注意版面设计也不是使页面中什么都有。课件中色彩和动画等因素能够引人入胜,然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色彩元素和动画同样也会吸引你的眼球。这会使学习者将注意力转移到无关信息上。多媒体课件本身信息含量比较大,无用信息的呈现必定会给教育信息的的传播带来极大的干扰。阻碍了学习者对主要教学内容的接收。最常见的干扰方式有:在画面的边角加入动画、图片;以色彩鲜艳的图片作为背景;版面色彩对比强烈等。

7 多媒体教学的负面影响

(1)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及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导致更多劣质多媒体课件的产生。文字总结,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中的优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由于表现形式单一,易使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授课内容是否适合或者有必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出现一些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后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3)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会使教师学生之间失去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初中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从源头上上使学生学习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参考文献

[1] 卢媛婷.舒兰市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 2010.

[2] 高丽萍.多元化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第6篇

关键词 语法 翻译法 任务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Reason for Restrict Real Task Teaching Being Popular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And Its Improvement Measures

ZHANG Yuj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AbstractIn traditional modes of English education, English was only considered as a subject instead of a communication tool. Teachers usually employ grammar - translating teaching and ignor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w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teaching, and discussed universal task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expectations provide some thoughts.

Key wordsgrammar; translating; real-task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1 研究依据

在《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是由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交际法是上世纪70年代根据Hymes和Halliday 的理论发展而来的,又被称为“功能法”或“意念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之上”,交际法已经成为现代广泛流行的语言学教学流派之一。

D.Nunan(1989\2000:10) 在《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中第一次定义了交际任务:作为一项课堂活动,交际任务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操作、输出或互动之中,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意义上,而不是形式上。

Skehan 在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earning (1998:95)客观的总结了任务的五个基本特征:(1)意义是首要的;(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杨连瑞、肖建芳(2003:36)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总结了任务教学的设计原则:(1)语言情景真实。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景和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规律,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2)形式与功能相结合。(3)阶梯型任务链。(4)在做中学。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 研究现状及改进措施

2.1 中等教育基层教育管理者的理念

一直以来在以升学率评价管理者政绩的政策指导下,“考试考什么教学就要就什么”成为大部分基层管理者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中考英语中听力只占了很少一部分比重,甚至忽视了口语的测试,中考作为一根指挥棒,左右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他们只根据班级的考试成绩来评估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忽视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抑制了教师组织真实情景教学的积极性,首先设计任务比较耗时耗力,其次听说等综合能力在评估中占比重很小。

相应改进措施:调整管理者政绩的评估方法:综合测评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在真实情景中的语用能力,来评定业绩,改进他们的管理理念。

2.2 初中英语课程及教材的灵活性

根据真实情景来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掌控(下转第231页)(上接第210页)教材了来组织真实任务,让学生从情景体验中学会知识,教材在真实情景教学中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初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一般是统一规定的,这就限制了老师在选择教材方面的自由度,如果教材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或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有相违背的地方,就限制了教师把教学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学中,或是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而影响教学效果,抑制了有效教学。

相应改进措施:每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即便在同一地区,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当地教师根据本地区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于学生发展程度的教材,或是依据当地的文化风情来编写符合学生兴趣及发展现状的教本;同时还应征求学生的意见,提供几种教材,供他们从中选择,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3 初中英语教师素质

初中英语教师一般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对英语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而设计任务情景来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大挑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安排好教学计划,上课时只需按部就班的将知识全盘传授给学生;在任务情景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活动有较好的把握,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教师需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以及Krashen“i+1”等教学理论,对教师设计的情景任务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英语发展水平具有指导性意义。Richards (2000:F5)在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指出英语教学法包括: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口语和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暗示法。在设计真实情景教学中,有时需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这几种教学方法。

相应改进措施:提高引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职业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最及时的吸收英语教学方面的最新理念并且应用于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

3 研究结论

鲁子问教授在《中小学理论与实践-英语动态真实原则》一书中指出:从教育学视角分析,当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使得中小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都是老师的教,很难成为学生自主的学,而英语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练习的课程,只有通过全面活动,学生才可能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也才能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鲁子问教授在《中小学理论与实践-英语真实任务教学》中倡导:加强国外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本土化改造,形成适合中国英语教学条件的中国化的任务型教学实践思路。

根据初中英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真实情景任务教学,对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英语语用水平及综合运用英语能力,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Richard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7篇

前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要求,教育部门对初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强了教学思想的更新力度。音乐学习内容具有欣赏性,如何在初中阶段做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是每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应当思想的问题。目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质量令人担忧,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做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忽视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关注度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多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音乐欣赏的目标。在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时,教师也应当从初中学生本身的音乐学习能力出发,考虑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与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很少有教师去考试这些学生方面的主观因素,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对自己定位不科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科知识。但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内容的呈现者,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命令中。教师习惯于用命令的口吻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自己的命令下完成一步又一步的学习实践,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权威,无视自己的不足,使得教学行为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影响了初中音乐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与理念传统

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对当代音乐教学内容与音乐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风格各异,体裁多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音乐作品。但是,这些更新后的内容也没有引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足,让欣赏教学意义不大。脱离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欣赏教学没有内容基础。

4.传统教育体制限制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音乐,一直被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看待。在学校中,音乐不受教师欢迎,在家庭中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教育相关人员都将文化课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许多初中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存在虚假性,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音乐学习。特别是在考试之前,音乐课会被其它文化课占用,学生不能接触音乐,更别提欣赏了。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对策

加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手段。只有教师大胆创新,才能让学生成为音乐作品欣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1.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内在动力。要让音乐教学的欣赏作用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调动。音乐欣赏课,是增加学生音乐知识,开阔学生音乐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在欣赏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有利于其音乐欣赏学习兴趣的激发。

比如在学习《祝福祖国》的时候,教师先不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话不多说,直接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音乐作品的内容,去感受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与节奏感。在聆听过后,教师就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其中的情感内涵进行提问,并针对音乐作品使用的主奏乐器进行提问,让初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音乐进行辨别,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深度,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2.加强音乐欣赏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多利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在课堂中一次又一次地欣赏,会让学生产生音乐欣赏的厌烦感,使学生产生负面学习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音乐聆听、表演欣赏与讨论分析活动进行有效穿插,对学生的各个感官加以调动,鼓励学生成为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体,让音乐欣赏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活动丰富起来,学生也不会再觉得课堂无聊。

比如在学习《万马奔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一次音乐作品,再鼓励全体学生起立,随着旋律进行律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促进音乐欣赏教学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欣赏兴趣的提高与欣赏能力的形成。

3.加强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艺术,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极为丰富的内容。音乐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准确地了解词曲作者传递的情感。从情感感悟上来讲,音乐是一门较为高深的艺术,只有切实走进音乐世界,才能让欣赏过程更有效率。

比如在讲解《秦王破阵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深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

第8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互动问题;策略

G633.955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教育制度改革也在逐渐深入,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导致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更不用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了,因此对初中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问题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及自主性。他们思维比较活跃并且较为敏感,追求爱好广泛不喜欢被束缚,对自我需求不断的扩大。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叛逆期,逆反心理较强,对自己不感兴趣或不想接受的事物会产生排斥感。音乐课对于他们来讲就是放松的课,对于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他们感觉不重要,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的音乐欣赏片段,学生会感觉没有流行音乐那么悦耳,因此没有耐心认真倾听。教师教授的一些校园歌曲学生也只是敷衍的哼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是低效的状态。

2.互动方式单一

当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的互动方式大多是:教师进行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解答。这种提问方式几乎是当前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唯一方式。教师一直认为提问是互动最为有利的手段,能够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但是提互动手段利用的并不够充分,只是由教师提出肤浅的问题,比如同学们是不是喜欢这首歌?想不想再听一次?这首歌好听吗?等等简单的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更没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的换环节。教师并没有针对这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模式并没有真正的起到互动的目的,如果仅局限于这一种互动模式,不但会不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同时也不符合我国当前对音乐教学的要求及标准。因此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丰富互动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互动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3.互动受教材限制

音乐教学中互动受教材限制的较大,虽然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已引入了互动模式,但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仍然会顾虑教材的内容,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互动过程。这样按照教材进行互动设计的其本质是音乐学科知识的构建互动,根本不是人的互动,这样的形式根本没有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互动环节的设计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要求,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掌握的知识量及鉴赏能力,从实际出发进行互动设计,因为只有恰当合理的互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不单纯是音乐知识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互动。

二、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1.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认真学习,情绪高涨,集中注意力积极的配合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感受音乐的魅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学习中,首先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满艺术激情,言谈举止要渗透出足够的艺术魅力 ,从而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语言,时刻让学生感到新鲜感同时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学习;在歌曲演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演唱。当学生表现出色时教师应毫不吝啬的给予真诚的赞美表扬和肯定;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起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学生才能够真正的融入音乐课堂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够畅通无阻行之有效。

2.改进教学方法丰富互动技巧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音乐学习的效率。音乐的概念多种多样,概念与概念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音乐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清单个音乐概念的同时又可以将单个音乐概念与原有的音乐知识体系相连系。此外在音乐教学中歌唱是形成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歌唱不仅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能够增进师生之前的感情,师生之间建立起无障碍的情感交流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互动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中积极推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3.改变教师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人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对于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所产生的惯性,在思维意识里认为类似的问题都是同样的解决策略。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风格的产生是以一定的思维模式为依托,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这种思维方式会固化在教师的思维中,也就是说教师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按照这样的习惯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如,所有的教学设计都遵循教材的要求,刻板的进行教材的使用。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改变这种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制定具有一定特点的互动模式。例如,就当前的初中生而言对于一些上世纪的歌曲或者革命老歌了解的非常少,对于歌曲的创作背景,所传达的情意,以及歌曲的创作所表达的内容几乎一无所知,初中生对于这些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互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避免选择这样的内容,应该选择学生了解的容易接受的内容进行互动教学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提升互动教学的质量是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不断的充实自身素养及能力,从实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互动模式,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福林.新课改下初中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方略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

音乐新课程目标明确要求: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建立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思考并规划人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音乐教学的实践中。“过程与方法”中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重要价值,倡导“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中体现了,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及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表演与创造的能力。在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从单一的“音乐欣赏”拓展到“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欣赏”六大模块。同时还提供了多样的课程选择、学习内容和实践平台,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探讨

1.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音乐教学中注重体验学习。其主要特征是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音乐聆听和实践、操作等身体性活动所产生的直接经验,以促进情感与共鸣、感悟与体会。因为单纯的、没有情感介入的认知学习,使得学生总以一种隔离着的目光来审视认知对象,认知对象很难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将学生物化为知识的储存器;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从属地位,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或仓库,没有体验、感悟、交流与操作的过程。《新课标》中明确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强调音乐教学过程本身价值,那么音乐课堂必将呈现出一个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从而摆脱单纯的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学习而转向以听觉体验、情感体验与行为体验相结合的情境学习。

2.搭建表现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音乐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音乐教学条件下,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其自主性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明确音乐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求知识,对于音乐学习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与进度的设计、结果的评价等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较大程度的决策权甚至完全自主决策。

自主学习较之被动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方式。音乐学习理应摒弃被动学习方式,而选择体现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在音乐仍是非高考科目的初中阶段,兴趣和爱好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动力。初中阶段的音乐自主学习,依赖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面对丰富多彩的音乐现象及音乐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引导,搭建交流与表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只有引导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主体的自主学习,才能使音乐学习真正回归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使音乐课程发生质的改变,在充满创造和表现的生活情境中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3.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音乐学习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围绕从音乐学科领域或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多样形式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习得,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并通过交流展示完成探究过程。而接受学习,音乐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生不需亲身经历和实践。虽然接受式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效率较高,但使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形成依赖、接受、缺乏思考质疑的个性,影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传统音乐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及其理解的标准性和唯一性,教师的教学是平铺直叙,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没有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忽略问题意识的激发。而疑问是引发兴趣的源头,兴趣是调动学习动机的手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一个“疑”字,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即在疑中求问题,问中求思考,思中求慎解,慎解中求变通,变中求创新。这样,学生才能在“学”、‘“问”中,学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小结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信息技术;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合作精神;整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35-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通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提升审美能力,能够共同探究音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特点,可以使抽象的乐曲变得形象生动,使课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创设了有利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身临其境的理解音乐深层次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递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中积极建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师的神圣使命。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师生间互动平台的构筑提供便利的条件。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网络中,细心的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微机课上学过的POWERPOINT、FLESH等软件应用技术的优势,制作了生动的音乐课件,并配以简洁的解说,介绍着自己所认识的印象派绘画。在学生的展示中,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被巧妙的展现于课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印象派音乐的微妙和难于捉摸、以及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相、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音乐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间的相通相融,互为补充。几位学生的精彩展示和解说激发了其他人的探究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举一反三地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系进行了生动的说明。

看着学生们的作品,我欣喜地感受到主动参与的意识给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生生互动的触动给课堂带来的探究氛围。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驰骋在时间、空间的广阔领域,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协助,在全程中欣赏学生的表现。学生课堂上的创造和展示充分表明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经验和成果远比单纯的知识传递效果要好的多,而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课堂的探索成为了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多媒体教学在网络支持下,具备超强的信息量和宽广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整合,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知识。

在课上,我充分发挥了网络高速公路信息容量大、信息切换迅速的特点,以音乐为载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学习,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此时此刻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间体验生命的审美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把信息化作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音乐学科知识,去解决在音乐中遇到的问题。例如 :音乐课时常常会介绍作曲家和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以往教师介绍为主,学生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知识量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的弊端,借助网络这个平台便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快捷地获取较多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第11篇

关 键 词: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综合课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贯穿主线,这样就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所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比较严重。自2001年起,全国实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音乐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基础音乐教育中,这使得上述现象有所改观,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教师曲解了音乐综合课的含义,教学中陷入到了形式综合的误区,为了课程的综合而综合,从而偏离了音乐的教学重心,甚至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

那么,中小学音乐课到底要不要综合?又该如何综合?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上世纪20年代创立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启示一:要综合,不要割裂

作为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范式之一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是以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以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的研究为主要实验依据的。从这种现象及独特的解释出发,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格式塔”一词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认识的内部心理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强调认知组织的过程,强调经验的组织。要想创造性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就必须把部分置于问题的整体之中,将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问题进行完全概观的理解。这一理论主张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心理现象,开创了心理学中整体论的研究传统。

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应从整体上去把握客观事物,而不是将事物肢解为各个元素。那么,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社会大文化为背景的,与其他文化,尤其是姊妹艺术与社会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传统音乐课程,扭转从学科特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不同教学领域间、音乐与姊妹艺术间及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充分体现音乐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绝对的分科课程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导致学科自身的封闭性,将原本互相联系的各个领域人为地分离甚至割裂开来。在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条块分割式的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音乐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这种教育使得学生习惯于一种线型、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注意到音乐与其他学科间横向的有机联系,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软化音乐与其边缘学科的界限,使音乐文化成为整体状态,呈现出其动人的生命。

启示二:要整合,不要拼凑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格式塔”一词既不是部分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一个混沌的现象,其本身兼有整体和现象两种含义。其中整体有许多特性,这些特性不附丽于某个单一的部分,而是在部分构成整体时新生成,或者说是突现出来的,即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给予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在于,如果我们把音乐综合课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格式塔的话,那么它不应是各个艺术门类、各门相关学科简单的拼凑和叠加,不应是各学科教学知识的拼盘和杂烩,这种综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上。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综合,应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也就是说,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应是有机的、自然的,而不能是为了综合而综合,使音乐课成为美术、舞蹈、文学、历史等的“拼盘课”,让非音乐性的内容和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走进形式综合的误区,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性。

在音乐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被整合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来,这是为多角度的审视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不是内容,而是内容之间的联系。如美术中透视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更具美感,音乐中的和声让声音更具魅力,两者都让人产生美感。其美感产生的共同本质在于有厚重感和深度。因而“透视”与“和声”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就被厚重美和深度美链接、整合并概括起来了。我们所追求的音乐综合课就是要抓住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这种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通过有效地综合生成新的视域融合,拓展出新的音乐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其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加深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会、理解和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整体”的面貌,实现各学科间的“搭桥、融合”,通过“搭桥”将各个学科连接起来,达到“融合”的目的,即将一度分解开来的知识重新统合起来,站在全新的角度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音乐;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把各项学科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是把多项内容简单地组合起来,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内容丰富。我们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得,从而使综合音乐教育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欣川主编《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176页。

[2]萧孝荣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国立编译馆,1931年,第22—26页。

第12篇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综合课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贯穿主线,这样就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导致课程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所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比较严重。自2001年起,全国实行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音乐综合课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到基础音乐教育中,这使得上述现象有所改观,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有些教师曲解了音乐综合课的含义,教学中陷入到了形式综合的误区,为了课程的综合而综合,从而偏离了音乐的教学重心,甚至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

那么,中小学音乐课到底要不要综合?又该如何综合?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上世纪20年代创立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启示一:要综合,不要割裂

作为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范式之一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是以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以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的研究为主要实验依据的。从这种现象及独特的解释出发,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格式塔”一词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认识的内部心理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强调认知组织的过程,强调经验的组织。要想创造性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就必须把部分置于问题的整体之中,将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问题进行完全概观的理解。这一理论主张从整体上把握和研究心理现象,开创了心理学中整体论的研究传统。

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应从整体上去把握客观事物,而不是将事物肢解为各个元素。那么,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社会大文化为背景的,与其他文化,尤其是姊妹艺术与社会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的传统音乐课程,扭转从学科特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不同教学领域间、音乐与姊妹艺术间及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充分体现音乐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绝对的分科课程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导致学科自身的封闭性,将原本互相联系的各个领域人为地分离甚至割裂开来。在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条块分割式的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分离,音乐学科内部也是泾渭分明,这种教育使得学生习惯于一种线型、单一的思维方式,使得本应完整的经验在学生头脑中成为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所以,我们的音乐教育应注意到音乐与其他学科间横向的有机联系,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软化音乐与其边缘学科的界限,使音乐文化成为整体状态,呈现出其动人的生命。 启示二:要整合,不要拼凑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格式塔”一词既不是部分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一个混沌的现象,其本身兼有整体和现象两种含义。其中整体有许多特性,这些特性不附丽于某个单一的部分,而是在部分构成整体时新生成,或者说是突现出来的,即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给予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在于,如果我们把音乐综合课视为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格式塔的话,那么它不应是各个艺术门类、各门相关学科简单的拼凑和叠加,不应是各学科教学知识的拼盘和杂烩,这种综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上。我们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综合,应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也就是说,音乐课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综合应是有机的、自然的,而不能是为了综合而综合,使音乐课成为美术、舞蹈、文学、历史等的“拼盘课”,让非音乐性的内容和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走进形式综合的误区,湮没了音乐艺术的学科特性。

在音乐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必须被整合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来,这是为多角度的审视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而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不是内容,而是内容之间的联系。如美术中透视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更具美感,音乐中的和声让声音更具魅力,两者都让人产生美感。其美感产生的共同本质在于有厚重感和深度。因而“透视”与“和声”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就被厚重美和深度美链接、整合并概括起来了。我们所追求的音乐综合课就是要抓住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这种稳定的、必然的联系,通过有效地综合生成新的视域融合,拓展出新的音乐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其综合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加深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会、理解和掌握人类的文明成果。

综上所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整体”的面貌,实现各学科间的“搭桥、融合”,通过“搭桥”将各个学科连接起来,达到“融合”的目的,即将一度分解开来的知识重新统合起来,站在全新的角度更清楚、更全面地认识音乐;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把各项学科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是把多项内容简单地组合起来,一味追求表面上的内容丰富。我们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得,从而使综合音乐教育进入到一种崭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欣川主编《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0—176页。

[2]萧孝荣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国立编译馆,1931年,第22—26页。

第1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音乐 教学模式 创新

音乐是一种艺术,反映着现实的生活情感,同时还可以让音乐学子从中感知到新的东西,那是一种艺术的美。中华民族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和美德,音乐学子也担负着这样的一个使命去传承音乐艺术文化。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得跟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从新课标的脚步,让学生多元化发展,实现全面化提高的目标。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1.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准备了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3以流行音乐带动音乐欣赏,收获高效课堂。有同学认为现在人手一个移动播放器,要听音乐很方便,还能听自己喜欢的歌,在这句话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高科技进入我们普通人家生活的时代,一个移动播放器确实解决了学生所说的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这种所谓的听音乐只是纯粹的娱乐消遣,很少有人会真的去欣赏音乐中的美,因此,音乐课的开设还是很有必要的,老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是音乐课教学的核心,这令我反思了两点:其一,就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过于随意,只是简单地走走流程;其二,音乐课的教学所选取的切入点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趣向。因此,我认为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创新,而以流行音乐带动音乐欣赏便是我得出的方法。

1.4.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力的提高包括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切莫以权威自居,应该是摒弃师道尊严。抱着一种教育相长的态度,认真和学生沟通,培养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们的心理自由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无拘无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得到切实的体现。

在课堂上,老师们应该在释放学生的同时释放自己,和学生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欣赏。在语言使用上,应该多用一些能拉近双方之间距离的词句,如“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很棒。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让我们一起来吧”“请”,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他们就可以充分地在课堂上展现自我。[1]

1.5创设环境,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做条件,这其中的小环境的良好课堂氛围,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音乐。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们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要提供和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创作空间,老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景。学生们跟着老师的创设环境去积极、轻松地探索、想象。这样的情景包括语境和画面。在语境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风格和极富感情的语调来描绘音乐环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他们在这个创设环境中,自由想象,深入音乐情景。在画面表现中,可以通过借助一些动画、图片,来简单而形象地演示词曲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意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

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还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在获得成功的奖励时,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类体验能够鼓励被奖赏的学生继续努力,因此当学生在创作上出现一丝灵光火花的时候,作为老师要适时地去予以保护,对不同的学生取得不同的成绩时要给予不同的奖励,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他们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音乐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也就勇于探索、敢去实践,其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和提高。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在新课标改革之下的确需要进行创新的思考,传统单一的模式应该被多元化的模式所取代,并发挥它独特又多样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们翱翔于美妙的音乐天空之中,而这一责任就在教师们的身上,要对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创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其音乐课堂的内涵,真正的为学生们建立起一个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引领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音乐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独立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

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小黑板写出来,让一个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初中时所学的那首著名诗篇。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四、音乐与政治的综合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育;记忆能力

音乐教育可以被视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素质教育理念推行的教育领域备受重视。有效地将情感教育融于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其实用性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的喜爱程度,以及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协助教师提升音乐教学质量诸多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一、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触动,与作者产生共鸣

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辅助教师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目的与特色全部挖掘出来,那么情感教育法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领会作品创作的情感,从而对音乐内涵有深刻的感悟。

例如,在《一个真实的故事》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应用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方式,为学生介绍这篇音乐创作的背景:中国第一位训鹤姑娘徐秀娟17岁以后跟随父亲在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做临时工,负责养鹤、训鹤工作的经历,在1987年9月16日徐秀娟在寻找两只受伤脱群的天鹅时不幸坠入沼泽遇难。教师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生动的描述,可以帮助学生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一歌曲创编为音乐情景剧,在剧中与音乐作词者陈哲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即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生灵。此外,情感教育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在音乐情景剧中表现得更加形象、出色,可见情感教育这一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强化初中生的感知能力与记忆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而情感教育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触及音乐文化知识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例如,《雪绒花》的音乐课程应用了情感教育手段,使初中生对大自然充满了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此外,情感教学法是对全篇幅的歌谱学唱和教师笼统教学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取代,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45分钟的教学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鼓励学生用最为真实的情感去诵读“可爱的雪绒花,请为我故乡永远吐露芬芳”等歌词,借助此途径强化学生对《雪绒花》歌词记忆的效果;当然情感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对每一个乐句强弱力度的变化、咬字的位置以及声音的位置有更为牢固的掌握。

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平台

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各类民族打击乐器有基本的认识,应用录音机为学生播放音乐《丰收锣鼓》,鼓励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各种乐器的名称。之所以认为情感教育在本节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设平台,具体从以下环节体现出来,教师问:“听了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了什么?农民丰收,那是什么场面呢?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有些人在干什么?其他人在干什么?谁能用动作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大家不要拘谨。”有学生做出割稻子的动作;有学生做出堆谷子的动作;还有的学生说这支乐曲的播放展现了一幅热烈、欢腾、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音乐教师继而向学生阐述各种乐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例如,潮州大锣鼓的打击演奏出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而笛子凭借自身明朗清晰的音色,借用散板的旋律为欣赏者提供了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观,该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对乡村田园生活有一个笼统的认识。为了提升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教师为学生布置以“农民与丰收”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在教师思想的引导下,间接地体会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对粮食更加的珍惜。由此可见,情感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通过为师生构建交流平台的途径,使学生对音乐学科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这一教学方法在塑造学生健康思想品质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初中生作为有潜质的群体之一,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状况。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也大幅度地提升了音乐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建议初中音乐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对学生艺术细胞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强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情感认知的能力,发扬与传承音乐精神,为我国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