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范文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医学教育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医学教育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医学影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08-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同样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检查又是现代化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内容为课程体系的改革。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旧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普遍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医院顶岗实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顶岗实习",机械地按顺序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按自身学科体系寻求自我完整,实践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旧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学生在这种课程体系下机械的学习各门课程,课程内容安排多,学制三年,时间少,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缺乏灵活运用。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英语基础医学概论影像设备学

体育临床医学概论影像检查技术

信息技术电工学影像诊断学

德育教育医用物理

军事教育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顶岗实习

社会实践放射物理与防护

图1 旧课程体系

1.2 缺乏实验、实训、实践资源。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进入了快车道。医学影像专业起步晚,很多医学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体系不完善。多数民办医学院校甚至没有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民办院校的影像教学实践器材和教学软件系统更是稀少,跟不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影像教学需要,必须构建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影像人才,促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约改革的因素

2.1 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办学耗资巨大,想办好、发展好,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财政性资金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约占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50%,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主要靠学费。所以资金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2.2 师资不够合理。首先民办高校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民办高校劳动强度大,师资相对少,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相对不高。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再次民办高校的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民办高校师资最主要的来源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老教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中坚力量相对薄弱。最后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民办高校教师一般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兼职教师相对责任心不够,流动性大,随意性大,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专职教师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劳动量较大,民办高校成为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跳板。

3.立足实际,促进专业改革和建设

3.1 构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抓手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组建新的授课体系。另外以"岗位目标"为导向,实训室医院为载体,增加了大量实训、实践的新内容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根据岗位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大、中、小型医院影像科或者放疗科,从事影像技术工作或者放疗工作;一部分影像人才进入基层医疗单位成为技术、诊断工作都从事的多面手;还有一部分影像人才流向医疗企业,从事影像设备的维护、维修和销售等工作。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抓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体系

3.2 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建设可行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硬件的构建、软件的开发和软环境的创设。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是限制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鉴于民办高校资金缺乏的特点,医学影像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另辟蹊径,让医院与企业共同参与进来。软件建设和软环境的创设离不开全校各学院间的共同努力。

3.2.1 多渠道硬件建设

首先,以校医院为载体促进硬件平台的构建。民办高校可以依托校医院,购置设备,通过加大校医院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加强校医院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和社会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提高校医院的利用率,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实行校企合作引进医学影像设备。民办高校的医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后又将是各地医院的生力军。实验室可以与大的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合作办学,搭建医疗设备展示平台,将部分设备在医学影像实验室内展览和开展使用培训活动,学生学到了实践知识,影像设备仪器公司宣传了产品,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

第三,合理利用旧设备。一些大型医院在引进新设备后,往往更替下旧的设备,这些设备虽然陈旧,但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低价收购旧设备,在实验室合理利用,既能节约实验室建设经费,又能发挥实践教学作用。

3.2.2 自主软件建设。花费数百万资金购买计算机数字X线检查设备(CR、DR)、CT、磁共振(MRI)设备等满足教学实验实训显然不现实,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在同时拥有计算机学院和医学院的民办高校开发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 建立虚拟影像实验实训中心。既解决了学生实验实训的需求,价格又低廉,还避免了辐射污染,学生还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不限场地随时网上互动学习。实现模拟仿真与实践实训的有效结合。

3.2.3 实验室软环境建设。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室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管理。同时培训实验室人员,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医学影像师资队伍,构建医学影像实验室的软环境。

4.总结

以"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点"(学习效果好一点,实践动手能力强一点)和教学内容合理化、教学手段创新化、教学效果理想化"三化"原则,优化影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资源,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民办高校培养的影像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慧丽,钱春野,张益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五模块"课程体系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3,08:139-141.

[2] 汪百真,俞曼华,张俊祥,曹明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07:919-921.

第2篇

关键词:医学英语的定位 教学模式 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密切。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已逐渐意识到跨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由于英语已逐渐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通用语言,新世纪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医学工作者进行交往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世界各个国家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明确提出:“各高校应设计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学习后进行医学英语学习。据调查(张燕,2006),全国5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课的比例分别为15.4%、7.7%、100%、21.2%、13.5%。医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基础英语教学,医学英语课(通常作为一门选修课) 虽然也由应用语言系的英语教师(中教和外教都有)讲授, 但侧重点不同。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基础英语教学已把重心从以往的阅读领先逐渐向听说转移。而医学英语教学目前仍侧重医学词汇构成规律及有关的一些阅读和翻译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平均课时数为40学时,是基础英语课时数的1/6(张燕,2006),这远没有达到《大纲》规定的不少于100学时的最低标准。由于医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医学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无疑忽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医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目前绝大部分医学院校在部分学生中间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与医学英语教学不同,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来讲授非语言专业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任课教师为医学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两种教学语言既是获得专业知识的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即通过双语教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但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能够真正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还很少。有的教师虽然有留学经历,但缺乏双语教学经验;一些职称较高的教师虽然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驾驭外语的能力却有所欠缺;一些青年教师外语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却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授课经验不足。师资的外语水平严重制约了各医学院校双语教学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了医学生专业外语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医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医学英语教学应作为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首先,要加强医学英语的教材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医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及应用语言系的英语教师合作编写医学英语教材,使编写的教材既遵循中国的规范和标准,使其风格和秩序与国内教师的教学思路相符合。为了适应医学院校多层次、多学科的不同需要,教材的编写层次化、循序渐进。编写教材的方式也应多样化,难易度要有区别。比较适合的编写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为中英文对照方式,面向较低层次的学生使用。另一种形式是加中文注释及中文导读的外文教材,面向重点院校和较高层次的学生。选用教材时,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给学生选择权。另外,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对统编教材进行一定的删改。其次,建立医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应对双语教师的培训进行统筹安排,还应加大对科研与培训费用的投入,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特别是派往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接受有关专业的培训;若经费不足,也可选派一部分的专业课教师到外语专业学校或者大学进修学习。再者,各院校要定期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医学英语教学培训班;对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年青教师,要有专门的导师带教。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力争使这种培训制度化、规模化、效益化,避免使培训流于形式。总之,只有在整体师资问题解决之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才能有实质性进展。第三,统一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管理,形成统一的英语教学体系。基础英语教学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延伸。在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学习后,医学英语教学应侧重医学英语词汇的构成及医学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听说能力提高后,再进行医学英语翻译及写作方面的训练。到了临床阶段, 还应加强学生临床医学口语的培养,侧重英文病例的阅读与讨论,开展英文文献的学习讨论与交流。从而达到医学英语基础阶段与临床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不断线。

四、结论

国外未来学家曾预言,在21 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工业中,不是在科学技术上,而是在高素质人才上。医学英语教学正是培养这种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来看,医学英语教学应处在探索阶段,缺乏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模式,一套系统的统编教材以及一支成型的教师队伍。医学英语教学将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作。为了搞好医学英语教学,各级主管部门还应对医学英语课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对医学英语教学进行及时跟踪,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对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交流,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吸纳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及时了解医学英语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保证医学英语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对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洪源、沈剑虹:《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拓展》,《考试周刊》,2008。

[3]赵庆红:《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医学与社会》,2005。

[4]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

第3篇

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如能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就自然能达到教育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而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讲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05mm,接着提问: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风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足够大),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程序编出来验证一下,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二、幽默,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如讲解软磁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寸盘和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在两只眼的位置上,告诉学生,3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三、含蓄,提高批评的实效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势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此时,教师若厉声厉语、指责、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使学生消除窘态、缓和气氛,就能跳出困境、深化理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次,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几个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处理呢?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这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工造物,奇妙无比,有好几个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是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学校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开始学生都煞有兴趣地听着,听着听着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到“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点到为止即可。从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故错,启迪思维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校企融合工学一体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不论是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还是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来看,都是公认的十分有效的模式。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使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与企业工作岗位有机结合,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学,学后再实践。其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较高,必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下,高职院校真正实行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还很困难。很多高职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我院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进一步发展了工学交替理念,提出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更具实践操作性的概念。

一、主要困难

企业不热心建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比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校、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政策,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目前我国还缺乏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约束企业,企业对工学交替普遍不热心,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承担人员培训的任务势必影响其效益。所以,在没有相关国家政策和法律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必须想办法使企业从工学交替活动中得到益处。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计划不适应工学交替模式传统的教学计划往往灵活性较差,而工学交替活动是围绕企业需求和学生能力需求展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服从企业的生产或经营活动。因此,必须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地把理论课安排在企业生产的淡季,把工学交替安排在企业最需要人手的生产旺季,解决好“工”与“学”在时间上冲突的问题。

学生管理难度大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兼有学生和企业员工两种角色,由此增大了管理难度。一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同,导致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产生误差;二是工作与学习环境更迭和交替,容易使学生自律意识淡薄;三是在顶岗工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分散,给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对顶岗工作期间学生的管理应以企业为主,学生的日常管理由校企共同负责,学校派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道,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保证教学质量难推行工学交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企业在工学交替中,一是要尽社会责任,二是要利用学生的顶岗工作创造价值。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企业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学生无法掌握关键岗位的技术、在不同岗位实习的学生受到不同的锻炼导致有的学生能力不强等问题。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应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还要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目标、考核标准、考核科目及考核方式,以激励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的积极性。

工学比例控制难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对高职教育同等重要。因此要合理安排工学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适中,杜绝重工轻学或重学轻工的错误倾向。与企业沟通融合难企业与学校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人员的往返会有困难,另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必然有所不同,加上缺乏沟通与相互了解,所以融合起来难度较大。

有关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企业人员对工学交替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可能存在不理解工学交替的意义,不支持工学交替的做法等情况,所以,要加大学习与宣传力度,使有关人员转变观念。

二、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推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困难,我院积极探索,并借新校区建设与省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的机会,提出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推行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新途径。在新校区建设了3000m2的标准厂房,投资一千多万元购置了各式普通机床、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并与大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创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企业携生产设备与人员进驻我院的实训厂房,实现校企的真正融合。这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密机械零件加工企业,主要设备是立式加工中心,另一家是模具企业,主要设备是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和线切割机床。合作企业的设备与学校的实训设备分类并列布置在实训车间内。企业的生产过程完全向我院的教师和学生开放,可以随时参观和学习,企业的产品订单任务有松有紧,当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我院的设备可以有偿提供给企业使用,技能好的学生和教师也可以有偿为企业工作。企业生产任务少的时候,其设备可以提供给我院实训使用,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兼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训。

这样,可以更方便地解决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遇到的各种困难。企业进驻学校,既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又可以降低成本(能源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资金占用等),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生产环境,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情,企业没有理由不热心。我院以数控技术专业为试点,进行了专业课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情况,灵活安排“工”与“学”,尽量做到工学一体化。例如,将试点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变更为半天进行理论授课,主要由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进行,半天进行生产实际操作,在生产过程中穿插补充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主要由指导教师、企业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进行。学生实训加工的工件以企业实际生产的简单零件为主,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零件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学生在实训中加工的零件无偿提供给企业,企业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并承担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品。这样,学校既可以节省实训材料开支,又可以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企业会督促技术人员认真教育指导学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双方均能从中受益。

一般情况下,学生还是集中在学校里,并且由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共同指导和监督,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事先认真仔细地协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过程中双方必须积极协调,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当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校依然应占主导地位,要恰当地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理论课的比例显然要大一些,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逐渐加大实践课的比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应尽量穿插到实践中讲解。这就要求对整个培养过程通盘考虑,并且要分阶段区别对待。

企业与学校在空间上融为一体,实施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双方人员的沟通与融合。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相关课程,还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替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三、实践效果

我院以2008级数控技术专业的两个班作为试点,与进驻的企业一道探索并完善可行的校企融合模式以及工学一体的具体操作方法,初步实践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学生一致反映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较以前的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更好。学校与合作企业也觉得彼此更容易协调,教师和企业人员也都比较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同时,也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校外专家的肯定。当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继续探索也许还会遇到其他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一定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丁宗胜.高职教育模式若干问题探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聂伟,等.“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3]陈志生.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改革研究 师资队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被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国家和全社会重视、关注下,高职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因此,高职教育改革的科学化管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认识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模糊,特色不明

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有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级实用人才,高等技能性人才等多种说法;在民间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人才等说法,从名称到内涵仍是一个比较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定位就高不就低。所以,尽管政府一直在艰难地推动改革,但收效甚微。高职教育始终无法从本科压缩型中彻底摆脱出来,而依然部分沿袭过去的学科模式,改革不彻底,特色不鲜明,是导致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2.教学基本建设比较薄弱

由于高职教育多头管理,政策、措施不配套,高职教学基本建设长期滞后,使得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产学研结合机制的构建等推进缓慢,这些重要因素也制约了高职特色的形成。

3.不能按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来设置教学项目和组织教学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还是沿用学科体系加较多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改革的目标实施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靠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嫁接,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研究

1.建立一支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有一支“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逐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之一。作好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可以招聘行业、企业人员;吸收高校优秀的应用技术本科毕业生;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回国留学生。还要建立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立高职院校教师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建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信息库;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促进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教学主要强调以“应用”为教学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学要以职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强调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调产学研的统一协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强调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实践教学要占较大比重。注重教学考评的技术应用型,要求毕业生获得多证。高职教育要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基础。

3.改变传统教育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为本,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当前,高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各门课程期末的考试,而且多为闭卷考试。这种考试对于重实践轻理论的高职教育明显不合适,所以高职院校应采取多样灵活化的考试、考查方法,如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等。其核心,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改变考核方法不是目的,但它是改变传统教育不足,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手段,利于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行使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要以人为本,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与人的尊严联系起来,与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

4.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机制

(1)校企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①松散型。它是一种以某项任务为纽带的初级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单一,层次较浅,时迁性大,功能效果低。②协约型。它是一种合同、协议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较为紧密,灵活度高,适应性强,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③实体型。校企双方按一定的组织形成实体,这种模式具有独立性强、组织程度高,有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是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追求的目标。

(2)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合作培养人才(定单式培养),包括成立学校、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审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设相互使用、互为培养人才的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学校的教师、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互为兼课,毕业生定向就业上岗等。

合作科研技术开发型。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开展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合作生产型。学校和企业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组建联营企业,建立中试基地。

从发展的趋势看,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最为适宜,校企双方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的部分力量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发展生产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合作,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德化陶瓷学院属于新成立的院校,作为管理人员努力创设和谐教育氛围,确立管理、教师、学生的主导地位,搞好后勤服务于教学,教师传授技能于学生,这样“和谐”的感觉,必然要对其有恰到好处的把握。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与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才能真正达到全院师生双向的和谐。这种和谐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达到落实技能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在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在国家正处发展的大好时期,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为我们德化陶瓷学院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祖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

[3]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管理

随着学院教育事业高速发展,学院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学院在教育教学添置仪器设备资金的投入上也越来越多。仪器设备作为高校从事教学、科研、新技术的开发与对外服务的物质基础,它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利用仪器设备资源,保证教学有序进行及各项科研任务的圆满完成,最大限度发挥仪器设备的潜在能力,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效果,以及如何实现对高校仪器设备维修服务工作的有效管理,使其发挥最佳的效益等问题,是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学院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设备档案管理是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对设备技术资料进行收集、记录、填写、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统计及为设备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任务。设备档案应当真实记录和反映设备从出厂到报废所经历的检验合格投入运行。但在实际工作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往往被忽视及简单化。设备档案管理没有形成一套严谨、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使档案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所需的办公配置不到位,没有真正抓好设备档案的建立和使用,认为设备档案是可有可无的资源,只注重设备硬件资源本身的利用价值,对于属于设备软件资源的设备档案,只有要用到时,才想起其使价值。②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不熟悉,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在工作中自己摸索、总结管理方法,不能形成严谨科学的管理方法。③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岗位流动大,人员的更替频繁。有些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在本岗位工作时间不长,就转到别的岗位,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即使有管理制度,都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到位。

(二)仪器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院用于教育教学的仪器设备数量多,各系部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种类多,在使用中发生仪器设备故障频繁,且故障发生后不能实时上报,特别是在小型、课堂教学等仪器设备上未进行使用登记,不能实现使用过程中的统一管理,导致使用问题不足。

(三)仪器设备检修、报废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仪器设备在档案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管等问题,导致在检修和报废过程中,工作难度较大,造成维修不及时、工作效率不高,影响正常教学。同时,仪器设备种类繁多、类别复杂,仪器设备的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维修人员未能掌握排除仪器设备故障的相关技术等原因,故在仪器设备当需要检修又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时,仪器设备一直闲置,时间长久后,只能报废;当需要申请报废时,不能得到确切的故障根源,反复检修,浪费人力、财力。

二、针对目前学院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针对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研究

从思想上重视高校仪器设备档案工作,反复强调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性,使各系部、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相关人员有清醒的认识。仪器设备档案工作和任何工作一样,领导的支持和各个部门的重视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当仪器设备档案的作用和重要性真正被认识理解后,这项工作在各个部门工作中的地位才能确立起来,才能真正有人抓、有人管。强化仪器设备档案的信息管理、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目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基本的设备档案文库,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科学管理和信息共享。

(二)针对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研究

设备使用阶段应形成包含如下内容的资料:设备履历书、使用记录、维修记录、事故记录、功能开发和技术改造记录等。

根据所建立的仪器设备档案,各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统一登记,对设备的申报、采购、验收、入库、发放使用、档案建立和报废处理整个过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三)针对仪器设备检修、报废中的研究

仪器设备检修报废应形成的资料有:设备检修、报废申请书、仪器设备检修报废鉴定与审批材料、设备报废处理转交单等。

针对仪器设备种类繁多、类别复杂,仪器设备的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可把设备检修工作承包给生产厂家或专业维修厂家,特别是对于数量较大的同一类别设备以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维修。厂家具备的技术人员、配件、资料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使得设备的维修能够保质保量,而且伴随仪器设备技术的进步,同厂家挂钩也有助于设备的改造升级。

三、结语

目前,在学院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侧重购置与使用,而忽视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现象。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随着学校的建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使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是需要我们一线工作者共同研究的问题。本文力求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做以小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瑾. 高校设备档案的计算机化管理[J]. 档案管理,2002(1).

第7篇

(一)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

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部分人刚刚走出家门,开始独立生活。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强烈的情感归属和沟通交流的需求,这一需求的满足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维系。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1]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必要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降低挫折感,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过:“社会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和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2]社会化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个体与他人、社会交互,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3]大学生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产物。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由于在社会化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我,与社会不断磨合,接收社会文化和行为的约束,这一过程中部分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较易失衡,出现心理障碍或疾病,更甚者会演变成危害社会的个体。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增强自信,树立积极心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不仅能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4]

(三)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品质;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整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5]思想道德修养是礼仪修养的基础,礼仪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表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礼仪才知荣辱。新时期国家与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也会影响到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准备,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

随着科技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便捷,但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却逐渐减少。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渐忽略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责任感,人文精神缺失,礼仪知识匮乏,道德观念不强,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极为不利的。

(一)道德感低下与礼仪修养缺失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以下现象: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玩手机,做“低头族”,吃东西,说话,乱扔杂物,更有甚者趴在课桌上睡觉,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宿舍内行为、语言不文明,对人不尊重甚至引起打架斗殴事件;食堂打饭时不排队,等等。虽然在接受着高等教育,但自己的行为却表现出很低的道德水平,这其中很大原因与礼仪的缺失相关。

(二)自我意识过强与文明意识匮乏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家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家务都不会做,甚至会做也不去做,花钱大手大脚,不知父母赚钱的艰辛,更有甚者,稍不顺心就对父母吆三喝四,大吼大叫,对中国的文明传统不屑一顾。步入社会后,在大街上随地吐痰,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现象,严重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形象。这些都是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礼仪,缺乏文明意识和公众意识的具体表现。

(三)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礼仪知识不足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多种文化的碰撞,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笔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礼仪知识了解较少,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对礼仪知识很少关注,不仅漠视其他文化的礼仪常识,对中华民族自身的礼仪知识也了解不够。由于缺乏对礼仪知识系统的了解,导致失礼行为在自身重复发生。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宣传力度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养成。尽管他们在家长或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获取了一些礼仪知识,但真正懂得并在学习生活中恪守礼仪的并不多。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加大学生礼仪教育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思想意识上使大学生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6]

(二)礼仪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的礼仪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应该将其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熏陶。(1)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礼仪教育的传播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都要加强礼仪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大学生们认真学好礼仪,真正发挥好示范作用。(2)将礼仪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程。礼仪课程是培养文化素养的载体,应该把该课程纳入到学校通识教育平台,设为必修课,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创新礼仪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上尽可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传授礼仪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实践、交流、讨论、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行为的指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执行者,从而发挥教师的经验指导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7](4)重视礼仪教育的实践性。通过举办“礼仪风采大赛”、“礼仪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礼仪,在学校形成知礼、学礼、懂礼、行礼的校园文明风尚,在提升大学生自身社交品味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家庭礼仪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

除了学校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很关键。如果仅是学校单方面努力,学生回到家后又开始了“公主”或“王子”的生活,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来讲也是事倍功半。所以,家庭礼仪教育必不可少。(1)家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前苏联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8]生活环境的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重大,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建温馨、幸福、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下而不是溺爱的环境中成长。(2)严格日常生活礼仪规范,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3)家长应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和标杆,影响孩子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做好人、做好事。这样才能培育出知礼明义的优秀大学生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高校礼仪教育要与社会接轨

第8篇

关 键 词 :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 中小学艺术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展开,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艺术课程的实施牵动着整个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艺术课程的教学,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教师,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必须理顺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关系,尽快培养出顺应、合乎艺术课程教学的高素质毕业生,以促进艺术课程的全面实施。

一、人的发展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早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证了:作为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精神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精神”更具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包含智慧,而且还有道德和热情。而艺术又是人的“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因此,艺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价值。

人们的生活中需要艺术,因为艺术能把人们生活中本质和规律的东西,以及人的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使人们通过审美认识领悟到自身生活的价值,从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人的本性出发,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精神的食粮。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艺术的陪伴。

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对人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它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对于一名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精神陶冶和学习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初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来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的。艺术教育有着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的教育。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地从艺术中获得艺术的感受、想象,汲取灵感以及艺术的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从中能够学会和谐的人际交往,从而建立起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人性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校需要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一个民族的艺术素质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艺术不仅是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美国的艺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这种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加德纳把创造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认为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然而,创造力又是艺术创作的两个要素之一,即创造力和将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技能。人类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来完成。加德纳认为,他提出的8种智力中有4种智力(语言—言语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和身体一动觉智力)与艺术有直接联系,是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7种智力中的每一种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创造力和表现力,因为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艺术教育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地位。该法令是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而制定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首次将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②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的实施。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在研究后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读写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基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三、中小学艺术课与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1.我国的艺术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发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的方面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四个学习领域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可以说,艺术课程是一门以人文为主线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学习的是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课。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艺术文化。教师必须挖掘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这些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的艺术学习变得自然、容易接受,同时要改变以往的偏重单一性的分科教学。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审美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对艺术鉴赏的能力。由此看来,艺术课程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

2.艺术课的教学要求

艺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那么如何体现“综合”的效益呢?“艺术课程强调综合和联系,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生成与建构学生的艺术通感,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③“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或者说,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变化,变成艺术能力。”④因此,艺术课中的这种“综合”不是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自然融合。综合艺术课程在教学目的上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它关注的是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表现和创造活动,并对创造的成果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这样,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反思。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内容和艺术的文化背景、艺术信息等,这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使艺术学习更有趣味性。在对待学生的评价方式上,以鼓励为主,艺术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延伸艺术课堂。然而,现有的艺术类教师都是接受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分科专业毕业的单科教师。这些单科教师无法完美地操作艺术课的教学,造成了有些艺术教师的教学,只注重表面地、外在地展示一些形式,为综合而“综合”,使艺术课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误区。

3.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在国家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⑤作为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师范教育是一种职前的预备教育,它对学生今后成长为成熟的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从艺术教师的“角色需要”入手,从艺术课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师角色的内在机制,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与艺术课程共同成长,促使学生能自觉地接受艺术课程文化。

鉴于目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以后,在思想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要使学生明确艺术的特征与功能,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建立适应新课改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门类的艺术课程,使学生摆脱原来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审美,即体验、感受、表达,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处理好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文化、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办学方向上,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面向社会,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并参与中小学的一些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艺术教学的实践探究,对艺术文化的“综合”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对教材、教学的研究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也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对口培养,转向重视综合、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过去用一种模式“塑造”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师资才能胜任艺术课的教学,才能加快艺术课程的全面铺开。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当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目前艺术课师资匮乏的现状,就必须加紧培养能够准确把握艺术课程基本理念的、能自如驾驭艺术课堂教学的、具有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艺术课教师能把握好课堂的教学,那么,艺术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尽情体验艺术、纵情表现艺术、激情创造艺术的殿堂。

注释 :

①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 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第188页.

③④滕守尧.综合不是机械叠加——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4—1(5).

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参考文献 :

第9篇

一、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它主要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更加注重实用效果,因此在词汇、句法上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独特特征,并且还要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原文形式,而是要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用最自然、最贴切的方式来将其呈现出来,进而有效实现发言者和倾听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具体来说,商务英语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词汇特征。商务英语往往涉及到专业术语,例如firm―offer(实盘)、CIF(到岸价)等,并且在用词中也更加的严谨,翻译人员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和表述,就必须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商务英语中也非常的常见,在不同的语境下,很多词语的含义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下面我们以“cover”这个词语为例进行介绍:

It covered the distance in 28 hours compared with the train's six days.(它行走这一段要用28小时,与之相比火车要用6天。)

Make sure that the firm's insurance cover is adequate.(确保该公司上了足够的保险。)

对于这些语境中“cover”的不同含义,翻译者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够准确的传递其含义。

2.句式特征。商务英语中广泛应用的主从复合句和被动语态也是其与汉语句式存在较大区别的一个典型特点。汉语句式中常用的是主动语态,而商务英语中为了突出行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往往采用被动语态。另外,商务英语中还经常会出现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复合长句,尤其是在一些正式的商务文体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并且其中往往涉及“枝状结构”,如主句带从句,从句套从句等,这些都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当遇到此类翻译句型时,翻译者首先要弄清句子主干,不拘泥于原句的语序和结构,遵循汉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合句子中的后置定语、条件状语以及原因状语从句等,从而对说话人的原意进行清晰的表达。

3.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商务英语中也是如此,这必将对商贸交流活动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交流的双方必须要关注沟通过程定文化信息的传递。例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蓝鸟”的商标采用的是“Blue bird”,分析其原因是因为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二、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翻译分析

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展开的,特别是在不同语境下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为高校英语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且采用语用学理论分析翻译现象,能够提高翻译水平,并使高校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就业中,提高就业能力。下面着重分析语用学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以望对今后的高校翻译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1.等效翻译原则在高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等效翻译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其概念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两门语言,并结合语境来对语用意义进行确定的一种语用翻译。这种翻译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具有很大的共同特点,在翻译中更加从追求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面最大限度的保存原作的内容,并用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对内容进行表述,以求等效。例如汉语中的“打白条”,在翻译中并不是逐字将其翻译成“to issue blank paper”,而是采用“to issue IOUs”的表达方式,其中“IOUs”是I oweyou的谐音转变而来,通过这个谐音的利用能够有效实现原语境意思的表达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一直以来,翻译人员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语言的等效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交际。

2.Grice的合作原则在高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Grice提出会话的合作原则,其概念是在语际活动中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交流双方往往存在一种默契,这种默契就表现为双方在交流中应该遵守的原则。英语翻译的意义就是忠实、完整的展现交流双方符合目的的、有意义的对话。在翻译的过程中,信息量、真实性、相关性以及简洁性和明确性是合作的四条准则。以“average”为例,第一句为Industrial averages were up.在这句话中,average的意思是平均价格而不是平均;第二句为If a particular cargo is partially damaged,the damage is called particular average.在这句话中,average的含义是“海损”,这就充分体现了翻译的关联性。

3.Leech的礼貌原则的应用。Leech的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同情准则、赞誉准则、慷慨准则、一致准则、得体准则以及谦逊准则。在商务英语中,礼貌原则,尤其是同情性准则、一致性准则以及得体性准则对于交流的顺利开展以及目标的达成有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从一致性原则来说,翻译者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对文化差异的处理。以联想电脑为例,它最初的英译商标是“LEGEND”,它充分体现了中文的内涵,并能够引起西方消费者的共鸣,但是最终其商标确立为“Lenovo”它更加符合西方崇尚的创新文化精神。从得体性原则来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尊严和利益进行保护,这就对语言交流的得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翻译中表达要委婉。例如“厕所”译为“toilet”,但是在商务情境中我们不能说“Sorry, 1 want to go to the toilet”,而是应该说“Sorry,I have to refresh myself”,这种表达充分表达了对人的尊重。从同情性准则来说,在英语翻译中往往利用情态动词的过去式来对其进行体现。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表达“如您能在卖季开始之时即能交付货物,不胜感激!”这句话,理论上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We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could letus take delivery before the selling season”,另一种是“Please letus take delivery before the sellingseason”从表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与第二种祈使句的表达方式相比,第一种表达方式显得更加婉转,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同情。另外,在英语翻译中还经常采用通过虚拟句式的方式来体现同情原则。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艺术表现力;培养路径

艺术表现力是指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与外在动作表现的统一,艺术表现力通常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呈现,让观赏者体会表演者的情绪和表演风格。对于体育舞蹈而言,艺术表现力是表演者以肢体动作抒发内在情感的能力,也是体现其舞蹈水平的关键。但从当前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关注对学生技巧的训练,忽略对艺术表现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体育舞蹈的舞台表现力。

一、影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艺术表现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把握好教学重点和教学规律,舞蹈教师应该对影响学生艺术表现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解,以保证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成效。[1]通常情况下,影响艺术表现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身体素养

由于体育舞蹈是一种艺术性极高的体育运动项目,表演者应该具备良好的身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展现最佳的体育舞蹈特征。因此,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成为了影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身体柔韧度主要表现在各个关节、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上,只有肌肉伸展力度强、柔韧度高、各关节灵活,才能将舞蹈动作以生动大方、极具美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拉丁舞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身体柔韧度较弱,其动作造型就容易受到限制,不仅欠缺动作美感,艺术表现力更是无法展现。[2]

(二)学生艺术素养

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对其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也有较大影响。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艺术素养指的是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舞蹈基础功底。对于舞蹈而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体育舞蹈是在伴有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展现不同的动作造型。节奏舒缓,旋律柔美的音乐配有柔和的动作造型;节奏较快且旋律激昂的音乐配有强劲、力度大的动作造型。另外,学生的舞蹈基础功底对于舞蹈的形态美、节奏美以及表现美等有着重要影响。

(三)学生人文素养

体育舞蹈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是因为体育舞蹈中舞种较多,且每个舞种都来源于特有的地域环境,这些舞种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下,汲取了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其形成与发展都带有地域和历史文化特征。[3]基于此,在开展高校异域舞蹈教学时,待学生的技术水平提高后,如果想要在艺术表现力上有所突破,其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也应该同时提高。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育舞蹈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所展现的民俗特色以及情感艺术进行把握。只有了解了舞蹈的人文信息,才能以自己的体会对舞蹈进行很好地展现,体现其艺术特色。

(四)教师执教水平

舞蹈教师是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主导者,舞蹈教师传授的舞蹈技巧、舞蹈艺术内涵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执教水平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资源不足,大部分体育舞蹈教师都是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转项而来,专业水平不高,对学生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路径

(一)强化学生身体素养训练

对学生身体素养的强化训练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加强柔韧素质训练。主要是通过动力拉伸和静力拉伸等渠道,提升学生的身体柔韧度,从而表现出体育舞蹈的魅力。第二,加强耐力素质练习。由于在进行体育舞蹈运动时,学生的能量消耗较大,若没有较强的耐力素质,学生在参与舞蹈表演过程中就会十分吃力,想要展现其艺术表现力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可以以持续练习法和游戏比赛训练法来对学生进行耐力素质加强训练。第三,加强力量素质练习。[4]良好的力量素养能够带来较强的肌肉收缩能力,学生只有拥有较强的肌肉收缩能力,才能够拥有动感的舞蹈表现。由于不同的身体部位力量素质训练方法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力量素质训练,例如,对于肩部力量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适量的杠铃、哑铃训练;对于手臂力量的训练,可以采用俯卧撑方式进行;对于腿部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弓步跳以及台阶训练的方式进行。

(二)注意提高学生艺术水平

想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第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即情感理解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为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然后,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以小组形式进行心得体会讨论,教师同时从旁进行适当地引导,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点拨。在此基础上,以反复听音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第二,要对学生的舞蹈基础进行加强训练,加强学生的舞蹈基本功。例如,可以通过芭蕾舞基础训练方式,提升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和身体柔韧度;通过恰恰舞的节奏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知度。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首先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应该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对体育舞蹈中不同舞种的风格和情感进行把握。对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对其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民俗学等相关知识的培养。只有掌握了舞种的风格,才能将舞蹈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发展。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舞蹈史、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美学概论知识有全面了解,对体育舞蹈展示的内容有所体会。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对舞蹈有更好地诠释,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舞蹈风格。

(四)提高任课教师执教水平

教师自身素质和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要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首先是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其次,要提高任课教师体育舞蹈教学的设计能力,以便优化体育舞蹈的教学实践,创新体育舞蹈的教学训练模式,保证学生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效果。总而言之,艺术表现力是体育舞蹈动作展现的基础条件,决定了舞蹈的灵魂。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身体素养出发,培养学生的身体形态、艺术气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舞台表现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目的。

作者:龚红 文兰颖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红,刘生贵.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20):111-113.

[2]高婧,刘桦玮.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艺术表现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5):126-127.

第11篇

关键词 仪器分析 教学改革 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仪器分析课都只是针对以往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从根本上却达不到仪器分析教学的改革目的。如很多高校都将多媒体渗透到仪器分析教学中,看似新颖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但仍然没有实现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完全转变。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继续探索、研究、改革。

2 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繁多

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基础学科很多,涵盖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物、药学等,①而且分析手段多样化(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但就目前而言,仪器分析课程偏少,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吸收过多的知识而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困难。

2.2 仪器分析教学内容落后

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仪器、分析方式层出不穷。但当前高校用的仪器分析教材内容相对落后,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就不能展现出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也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成效低

很多高校的仪器分析课程都是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不同的教师教授,由于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次,每一所高校对仪器的投资不一样,有很多一台仪器多个学生使用的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再者,多数的仪器分析实验都是教师提前将实验所需物品准备齐全,学生直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性”,缺乏“独立性”,遇到实验不会自己动手准备所需物品,也不知道该用哪些物品,在实验设计、实验准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3 当前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3.1 理论教学的改革探索

由此看来,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将科技的发展融入仪器分析教学。如在讲解仪器分析的基础内容时,就可以将仪器领域的科技创新融入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探索欲和积极性。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仪器分析课程与网络连接起来,或是运用“演绎法”进行讲解,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双赢局面。

3.2 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仪器分析实验层层深入,逐渐了解、掌握、运用。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开放性实验,②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考评,从多方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量化打分、对其分析能力实时考核等,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习惯。

3.3 制定适合的考试制度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重视考试成绩,这就让学生养成了一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可以制定适合的考试制度,以便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如将学生的考核情况列入教学课程中,采用口试和实操相结合的考试方式,③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考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考试制度。这样不仅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自己也可以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弥补和完善。

4 当前高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

4.1 重视课前准备

(1)明确教学目标。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设计完善的教学程序,也才能让学生有计划、有层次地吸收知识。高校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无非就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且将二者紧密结合,发散自身创新思维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2)明确重点教学内容。高校仪器分析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仪器分析的主要内容、仪器分析的原理以及仪器分析的运用。因此,教师要着重准备这些内容的教学设计。难点主要是仪器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原理,教师可以选用较为实用的资料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力争将难的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仪器分析课程的鲜明特点就是“变化快”。实际的仪器分析新技术和新理论都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脚步。因此,就需要教师将这些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术引用到实际教学中,避免学生所学与实际发展相脱节。

4.2 重视课堂教学

(1)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兴趣才会有想学的欲望和冲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完全融入教师的教学计划中,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持久性。通常而言有三种方法:一是充分利用背景资料。一般来说,直接让学生对仪器进行分析,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教师可以利用背景资料的讲解,让学生对仪器分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探索的兴趣,经过这样的一个缓冲过程,学生就可以很快进入状态。二是重视知识拓展。教师可以将分析内容跟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如针对紫外光谱法的讲解,教师可以对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含量进行分析,让学生意识到仪器分析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重视多媒体的利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将“生硬”的知识“灵活”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丰富教学方式。单纯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也很难完全融入进去,因此,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方式,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课程中。仪器分析课程涵盖了很多复杂的仪器原理、结构应用、操作方法等,在实验室跟学生讲解固然效果好,但在实际情况中很难满足。因此,教师就需要从课堂着手,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仪器,如空心阴极灯、酸碱滴定管等,帮助学生掌握简单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构造,为学好大型仪器奠定基础。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仪器的构造图、具体操作、实际用途等视频,边播放边讲解,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效率,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合理运用对比强调法。不同仪器的讲解都会有其独特的讲解方式,尽管讲解的方式存在差异,但其中还是隐藏着联系,因此在实际讲解中教师要注意区分,避免学生认知上的混乱。此时,可以采用对比强调的方法,④如在讲解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法时,将两者的原理、固定相、色谱柱等进行对比,并多次强调,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区分度,避免学生在思维、知识等方面产生误区。

(4)运用比喻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仪器分析课程中存在许多专业术语和抽象的原理,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用简单的道理来诠释抽象、复杂的知识,而运用合适的比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教师在讲解火焰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时,可以将原子化器比喻为日常生活中的打火机或点火器,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适度提问。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频繁提问,只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思维出现混乱;如果不提问,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激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度,适度提问可以增加学生的激情、自信心。如教师在讲解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汞离子的仪器分析实验中可以伴随着适度的提问,如 “在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到氯化亚锡溶液?实验中存在哪些问题?”等,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集中精力进行实验。

4.3 加强仪器分析实验

实验教学是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在高校的实际条件进行实验教学,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尽可能独立参与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并掌握操作仪器的技能。

5 总结

高校仪器分析教学的改革探索与研究是一项复杂、长久的工程,在改革探索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采取实践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仪器分析教学的改革和突破。

注释

① 叶美英,邱瑾,王园朝.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

② 潘自红,陈丽华,刘巧茹.普通高校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设计与装备,2011.1.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社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77-02

大学生,在当代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任命太多期望的群体。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当水平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组成校园文化的比较重要载体,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社团中以艺术社团占大多数,艺术社团活动在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身心健康、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大学生影响较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大学生艺术社团已经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群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载体,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中的问题

社团发展的缺乏动力和持续发展力,一些模糊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的情况日益显现出来。据统计,已有半数以上的社团缺乏应配套的活动场所;一些社团忽视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不注意存留相关的社团资料和照片等;还有些许社团活动由于指导老师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整体策划。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根本原因是社团建设缺乏充分的制度保证。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学生自由的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实践性。社团活动持续有效开展必须以来完善的保障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组织保障、资源保障、政策保障;从过程来看,它包括过程保障和结果保障。

(二)较多大学生艺术社团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许多大学生艺术社团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即使有也仅仅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在这些指导教师当中,不少是义务兼职,学校相关部门并没有对这些老师指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投入时间和所花费的精力也较少,仅仅挂名并没有亲力亲为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许多老师专业能力也有限,指导不够到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团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或者说指导老师知道不够到位,致使许多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学生负责人的素质得不到提高,社团发展迟缓。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并对有专业素养的指导老师进行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大学生艺术社团总体呈现不平衡发展

目前社团种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文体娱乐类。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学生一般喜欢娱乐文体活动,所以文体娱乐类较多,社会实践类较少,理论学习类和学术科技类就更少了,这种分布结构非常不利于拓展校园文化建社,也影响了社团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经费不足,抑制发展

高校社团经费大体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社团会员的会员费,这部分金额较少。第二,校方资助,由于主管部门本身的经费也不多,能专门拨付给社团的经费也就更有限。第三,外界赞助。此外,许多高校的社团活动场所十分匮乏,此类因素制约了社团发展的脚步,也较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艺术社团成员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是社团骨干成员,这是社团中的核心,但是许多社团都缺少这种核心力量,大部分社团由仅仅几个主要的负责人撑着,在社团刚刚招新的时候,许多人踊跃报名,干事若干。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许多人发现在这里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出现懈怠的状态,甚至退团,即使勉强留下来的,也很少有艺术特长。其次,社团负责人工作能力较弱,并且缺乏一定的工作魄力和开拓精神。许多负责人只是看到了负责人的光环,还不是真正喜欢此种社团,工作一旦忙碌起来,就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有写条件较好的负责人由于兼职较多,对社团发展关注较少,同样不利于社团的日后发展。

二、大学生艺术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资源优化配置,引领良性发展

在当前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源是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全体学生当中还是占少数,愿意参加到社团里面的更是少数。资源合理利用,并且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使大学生艺术社团生存和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艺术社团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

A、提高社团成员的管理机制,必要时可以淘汰。

首先要在学习成绩和艺术特长方面有所要求,如果成绩较差的成员要予以辞退。其次要对社团的负责人提出更好要求。要把真正有特长有组织管理能力的积极分子选,作为社团的领头人。学校也应该定期举办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培训班,或者社团之间的交流会等,希望通过此种形式,提高社团负责人和成员的素质修养,从而促进社团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

B、加强交流力度,使艺术社团走出去、引进来。

艺术社团活动质量要提高,要走得出去,积极向校外拓展延伸开拓,多参加校外的一些义演活动,提高自身。同时,对于外校高水平的社团又要热情的请进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促进社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为艺术社团发展的提供有力物质保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社团建设的投入方面要加大。学校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艺术社团以优惠和支持,为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其次是艺术社团经费的投入要加大,对于一些品牌社团更是要加大栽培力度,给以重点扶持。另外,还要鼓励社团与一些校方企业进行联合,争取一些企业的赞助。

3.让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多多参与社团指导工作。

首先提高指导老师的水平,定期组织指导老师外出培训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充分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许多学习的指导老师都是由特长的老师兼职,本身教学任务已经很重,有时无暇顾及社团的指导工作,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给老师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鼓励政策,例如把指导社团的课程也纳入教学课程的范围,给指导老师发放相应的课时费等等方法,并结合学生社团的活动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相关部门要指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社团指导老师的所应享受的合法权益,解除这些老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团的指导工作当中。

4.重视社团中学生负责人的培养。

社团学生负责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乎社团品质的高低,因此,一定要注重学生社团干部的建设工作。学校可以定期的对社团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外出学习,参加各种交流会,并且严格社团负责人的考察制度,不合格的一定要进行淘汰,提高社团负责人的整体素质,进而带动整个社团的发展。

5.打造品牌社团。

根据每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运而生应是独特的社团,此类社团也可依托学校的专业优势,打造精英品牌社团,提高社团的品质,争取打造一支对全校、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此类社团一旦成立,防止前紧后松情况的产生,要注意做好传承工作,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进而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艺术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识和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日益强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较之之前的发展,由于许多高校并不重视,使得社团发展十分缓慢,致使大学生社团也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社团自身建设,还需要广泛宣传其重要的深远意义,让更多的高校认识到其重要性,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促进高校艺术社团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丁刚.大学:文化与内涵 [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第13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课堂教学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07-02

一、体育教学艺术及其内涵

体育教学艺术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运用自己的运动技能、智慧、才能和经验有效地传授教材内容、基本技能、技术和基本方法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技巧和艺术。也可认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的一般理论,有效传递运动知识信息,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将运动知识信息内化的本领,是体育教师素质、才能、技艺、思想和情感的综合反映。

体育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体育教学艺术,但二者又密切相关。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基础,没有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当然无体育教学艺术可言,但方式和方法不等同于艺术,艺术是方式和方法的升华,居于更高层次,其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体育教学能力与体育教学艺术不能等同

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胜任所担负教学任务的主观条件,没有体育教学能力的人,谈不上体育教学艺术。体育教师能力越强,知识越渊博,技术越精湛,经验越丰富,体育教学艺术的运用也就越成熟,艺术水平也就越高。体育教学艺术即是体育教学能力的反映或表现,又不等于体育教学能力本身。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觉地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艺术的修养。

2.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艺术层次不同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的一种程序和手段,处于较低层次,一般掌握了教材内容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都可以运用一般授课方法面对学生。一般方法不一定具备艺术性,体育教学的艺术性不是所有体育教师轻而易举能够掌握的。

3.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艺术特点不同

一般的体育教学方法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比较规范,容易借鉴。而体育教学艺术在规范中更富于变化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对于体育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感受与能力要求更高。

4.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艺术作用效度不同

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是每位体育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对教学成功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教学艺术的高超表现,对学生群体的导向力、吸引力、征服力产生明显效果,使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积极参加锻炼产生催化作用,其教学效果是一般体育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二、体育教学艺术对教学的效果和作用

1.是学生获取健身知识、运动技能、技术信息的必然需要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自觉地获取运动健身知识,并进行实践,是学生的思维把握外部世界的方式,它除了心理、思维和健身的要素外,还伴随着审美的要素。也就是说,学生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还自觉不自觉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理解对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艺术性适用能否满足学生艺术心理需要,能否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自觉而积极的运动健身过程。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获得运动健身知识的同时,获得艺术和美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动机是需要或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某种需要或欲望。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获取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技术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习活动中创造性的能动作用等,都与学习动机和兴趣直接相关。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世界观的逐渐形成,在个性意识倾向水平上表现出较高的程度。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动态化,对艺术和美的追求的层次增大,更需要体育教师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与持久的学习兴趣。

3.对学生思想品德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体育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个性、习惯、爱好、兴趣以至理想、信念、意志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不知不觉地受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靠说教,也不须或不能用强制手段,而是由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适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等来感染、渗透并融入学生思想体系的过程。体育教学艺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潜移默化具有普遍性。体育教学需要不断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水平,充分了解学生,针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施行艺术性的教育,给学生留下生动、独特的艺术形象。

4.对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各种运动的健身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和益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育教学艺术不断地激发学生,使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永不衰减,因为兴趣是学与练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是学与练的最佳动力。通过体育教学艺术的培养,把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参与运动健身的兴趣逐步转变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终身受益。

三、提高体育教学艺术水平

要使体育教学艺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是集教材处理艺术、语言艺术、思维艺术、提问艺术、示范艺术、组织练习艺术、指导艺术、节奏艺术、教师形象衣着艺术等的纵横交错的艺术综合。体育教学艺术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运动技能技术、学术水平、教学经验的差异性,表现出艺术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但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却有其共性。

1.知识广、技能高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基础

知识广博和高超的运动技能是教学的必备条件,是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源泉,同时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博的知识和运动技能是指纵向的有关本学科的各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与横向的与本学科相关的广泛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是提高体育教学艺术的丰富源泉。

2.认真钻研,吃准、吃透教材

认真钻研,吃准、吃透教材是体育教学达到精湛的必要条件,是体育教学艺术创造的前提。“吃准”是指把教材内容、动作技术结构、要领掌握准确无误,“吃透”则是指将教材内容运用自如,避免会讲不会做或会做不会讲甚至误讲等,达到教学娴熟自如,使体育教学艺术性得以充分展现。

3.注重和提高语言素养与运动示范能力

语言是体育教学艺术创造的基本工具,在一定意义上,教师讲述的时机、位置,声音宏亮,表述清晰,干净利落及优美的语言表述能力比专业技术知识还重要。如果缺乏一定的语言素养和技巧,他的教学必然缺乏艺术性的效果。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在于教师不但会用语言表达,还要具备一定的运动示范能力。教师高水平的运动示范,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技术,还能给学生在运动中带来美的艺术享受并在运动中感到快乐。与此同时,把握示范时机、位置、次数等,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性。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与技巧,优化教学

目的性教育要艺术,切忌死板、僵化。根据教学任务,创造学与练的良好情境。突出适时组织学与练习队型新型多样化,准备与放松整理活动的针对性与新颖娱乐化,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师生交互主体性等。培养学生学与练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同时注意智能不等、体质差异的学生区别对待,重点帮教。

5.加强提升体育教师素质与能力

(1)善于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热忱,尊重与关怀,准确把握学生心态,以利体育教学的改进与体育教学艺术的提高。

(2)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精力充沛,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平等对待,可亲可敬。

(3)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即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耐心细微,坚持不懈,任劳任怨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体育教学艺术需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反复研究探讨,不断臻于完善,勤于探索和创新,才能达到体育精湛教学艺术的高度。

参考文献

第14篇

1移动式教学管理概述

移动式管理是以人为中心,通过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管理协调,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的移动式教学管理,主要是以无线方式,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诸如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对高校教学事务等进行管理。移动式教学管理具有自我定制和按需推送的特点,能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和移动式服务。

2高校移动式教学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1)缺乏充足的建设动力: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应用移动式教学管理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和繁重的任务。移动式教学管理能否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当前常规的教学管理模式尚能满足高校教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多数高校普遍固守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缺乏建设移动式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在行政力量没有对高校管理进行明确干预的情况下,多数高校对于移动式教学管理缺乏充足的建设动力,对于移动式教学管理的显著优势视而不见。(2)缺乏明确的服务对象范围:移动式教学管理的开展有赖于各种移动终端的支撑,移动终端涉及诸多方面的技术,例如硬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无线接入等。由于组织运营商和移动终端厂商各自的利益纠葛,无法有效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移动式教学管理缺乏明确的服务对象范围,加剧了建设移动式教学管理模式的复杂性。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了运营商的资费优惠以及终端配送优惠,对单一运营商的手机号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强行推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服务对象的全覆盖提供了方便,但是容易遭致非议和较大的师生阻力。还有部分高校的服务局限于主流运营商的用户和主流终端平台的用户,这使主流之外的用户被迫遭到高校服务的遗弃,导致了不平等的高校服务现象。(3)大规模软件、硬件环境建设问题:移动式教学管理具有诸多特色功能,且能提供较多类型的管理服务,诸如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服务等。高校对于移动式教学管理存在以下困惑:移动式教学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是否会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移动式教学管理是否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多数高校对于移动式教学管理存在诸多担心,例如对软件平台资源的整合问题,对移动式教学管理服务内容的界定,对新平台建设的资金部署问题,对软硬件的维护工作等。(4)服务过程中的技术实现存在难度:由于移动式教学管理缺乏明确的服务对象范围,导致了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技术实现存在较大的难度。高校的移动式教学管理有赖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其中手机号码和部署在移动终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师生对个性化服务的移动式获取。移动式教学管理面临的技术难题,主要是如何发挥不同的移动终端的作用,以实现高体验的个性化服务。另外,提高应用程序在移动终端的用户体验,实现应用程序的完善也是重要的问题。

3高校移动式教学管理实践中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对师生的整体覆盖,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发展。高校要提高以人本管理为宗旨的教学管理水平,满足全校师生的个性化需求,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为实现人本主义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做到因人而异。当前高校个性化管理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明显落后,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对移动式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2)增强服务意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以往落后的“管理”观念,而要求增强“服务”意识,为高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高校要加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对高校师生的公平服务,在移动式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不同的运营商手机用户提供相同的服务;实现不同系统移动终端的正常工作。高校要提高教学服务水平,为全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3)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移动式教学管理主要通过运营商短信平台和软件服务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管理服务。高校实施移动式教学管理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软件服务平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部署,采用技术手段对软件服务平台的数据进行开发,使之成为与常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相同的数据源。通过对现有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整合,增强软件服务平台的扩展性和操作性。(4)多方协作确保技术实现:高校要加强各运营商之间的协作,通过短信发送平台等在高校内的部署,确保移动式教学管理的技术实现。要对移动式教学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对不同的短信平台进行整合,对不同的移动终端相应的客户端和程序进行开发,实现不同用户对信息的多方式接收。

4结语

移动式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高校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有利于丰富教学管理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移动式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改进措施,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张默琳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第15篇

关键词: 艺术生 大班教学 层次教学 情感教学 兴趣教学

目前艺术类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也有实际的困难,一部分学生在考入高校以前就读于艺术院校的附中,而这些附中培养学生的标准跟普通高中有些区别,也就是说,它们更重视学生具备扎实的艺术专业基础技能,这种培养上的偏向使学生不太重视英语学习,语言基础很差;一部分学生虽然就读的是普通高中甚至是重点高中,但由于文化成绩一直不好,在高二或高三时决定去考文化分相对较低的艺术类院校,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一部分学生(少数)考进来时英语成绩还可以,对英语也很有兴趣,可英语只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加上又没有学习的氛围,成绩下滑得很快。不少高校在英语课堂实施大班教学,大班教学有利有弊,弊端更加突出地表现在艺术班里,因为艺术生的基础弱,底子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此外,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使艺术生的英语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状态,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

一、分层教学

针对此状况,我在所带的艺术班实施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艺术生的英语成绩,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层次,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并有超前的学习愿望。B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可是接受能力稍差,基础不扎实,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层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不自觉,而且思维反应慢,在学习上有障碍,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然后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并设A层次的学生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B和C层次学生各3-4名,负责他们作业的监督和检查、疑问的解答等。但这样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发展情况随时调整,这样分层设组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英语水平就会大踏步地提高。

二、情感教学

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思维活跃,比较感性,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但存在专业情结浓厚、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十多年的中小学学习阶段,他们因文化课成绩较差,一般都不受老师重视,甚至被视作班里的“隐形人”,长此以往,很多艺术生对英语课堂及老师产生了厌烦甚至抵制情绪,往往采取一种消极冷漠的态度对待英语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地进行情感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很重视他(她),并不因为基础差而忽视他(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提问多鼓励的方式,例如,在每单元的对话训练中,鼓励每一对搭档的学生都上台来进行对话,即使其不能“说”,只能“读”,也对其大加赞赏,并加以评论,比如“比上次的对话流畅多了,有很大进步,语音语调很悦耳……”同时,可以利用艺术生模仿能力强、表现欲强的特点,每学期安排一次小型的英语话剧比赛,要求学生分小组,自己准备剧本,自己安排角色,自己准备道具。话剧的内容与教材可以毫无联系,最重要的是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明白他们也可以很流畅地说英语。在上学期的话剧节,我班上的每一组学生都表现得积极出色,创意层出不穷,全班学生都乐在其中。此外,在情感教学中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跟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多了解他们的困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要做到以上这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记住班里的多数学生的名字,加深对他们的印象。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学生学习英语影响也很大。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教师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教师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蔼可亲的笑容、整洁的服装、丰富多样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积极的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了。

三、兴趣教学

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门外语,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主动学习,也无法学下去。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情况,并结合我在艺术设计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首要的是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的特点,正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武器,也刚好契合了这一群想象力丰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动手能力强的艺术生的特点,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掌握一些多媒体的应用技巧,使英语教学变得活泼起来,让英语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让学生由怕学变为爱学。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为了让学生轻松地融入课堂氛围,消除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我设计了一个听英文歌的小环节。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word”歌曲的课件。上课时,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英文歌曲。”英语课上学歌,学生马上来了兴趣,刚才还昏昏欲睡的个别学生眼睛也睁得大大的,我接着说:“下面,大家一起先欣赏一下。”接着,我播放多媒体课件“word”,在课件中,穿插一些这个乐队的介绍和歌曲背景,这部分我是用powerpoint做的图片加文字的幻灯片,让学生边欣赏,边听歌曲,在视频设计上,背景是这首歌的现场版,屏幕下方则是不完全歌词的出现,即要求他们听完后填上空格的单词,最后就这首歌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在利用这个课件进行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不但学会了这首歌,训练了听力,而且掌握了歌词中的语言点,锻炼了口语。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发现,正是由于我体会艺术系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和学习心得,从他们的角度去设计课程,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而且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落实了教学目标的重点,学生才能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掌握了知识。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