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能源节能技术范文

新能源节能技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能源节能技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能源节能技术

第1篇

文章首先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论述,并总结了新能源应用后对节能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重点探讨系能源汽车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形式,以及节能目标的实现原理。最后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期间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论述有效的改进方法,促进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

汽车新能源;汽车节能;节能技术

1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汽车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时也增大了能源的损耗,油品燃烧所产生的废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增大了空气污染的速度。采用新能源代替油品消耗,能够节省大量的石油资源,同时在汽车的尾气排放治理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因此新能源汽车应用得到了高度重视,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也会重点考虑在使用中新能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燃烧,为汽车行驶提供动能。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压缩混合气体,配合汽油使用后能够为汽车行驶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也减少了汽油的损耗量,混合气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到燃烧装置中,被点燃后所释放出的能量可供汽车行驶运行,并且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动力传输形式更合理,不会造成使用隐患问题。检测汽车排放尾气中的成分,可以发现仅仅有少部分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是采用混合能源供应形势来实现动能转换的,由国外传入到我国,今年来发展迅速,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究,在国内大型汽车生产厂家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汽车的供能形式发生转变,在燃烧技术上自然也有明显的变化,充分运用HCCI模式,能够在基层中形成稳定的传输体系,在燃烧气体被传输前,就已经进行了压缩,提升混合气体的浓度,这样在启动的瞬间动力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单一油品功能标准,内燃机中的传输流程有所增加,但燃烧以及动能传输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这是新能源汽车中独有的优势。

2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应用

2.1混合动力汽车

电能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在汽车设计生产环节得到了大力应用,处于清洁自然能源,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中常见的能源供应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将多种能源混合应用,汽油、天然气以及电能。这样的功能形式下将汽车不同区域的能源需求详细区分,虽然是混合动力,但燃料仍然是独立存储的,同时功能达到汽车的形式能量需求,在这样的供能形式下汽车得到了稳定的动力,能够满足各类行驶需求。燃烧油品不但行驶成本增大,同时也会造成排放尾气中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新能源汽车行驶中只燃烧少量油品,结合电能共同使用,这样在总的能量输出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石油资源。电能存储需要蓄电池的参与,设计阶段对蓄电池的使用年限进行了严格的检验,避免汽车更换的废品造成环境污染。汽车驾驶人员可以自由的切换供能形式,在电能与油品方面,人群基数较大的市区内应用电能,这样就不会排放出尾气,在路面状况比较复杂的野外区域应用汽油供能形式,能够节省行驶时间。

2.2电动汽车

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逐渐的完善,使得电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阶段首要考虑的,电能汽车产品也逐渐增多。以电能为消耗能源来实现汽车行驶供能需要对车载蓄电池进行设计,尽量在满足蓄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小体积,这样汽车的外观设计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系统内部电能被转换成为动能,带动发动机设备运转,汽车达到了行驶的能源供应标准,进而驱动行驶。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使用数量不断的增大,城市内也建立了大量的充电站,可以为汽车的蓄电池补充电能。电动汽车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一点是柴油以及汽油汽车所不能实现的,所补充的电能也由清洁环保的方法所生产出来,符合能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的设计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合理的充电间隔时间,并且动能也完全能够达到行驶需求标准。不过电能汽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缺点,蓄电池部分的体积大重量大都会影响到汽车行驶速率,并且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反复充电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新的电池装置,增大了使用阶段的成本投入,相信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2.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是通过气体燃烧反应来为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与传统的功能形式不同,在使用阶段会将预存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相互结合。这两种气体混合后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被点燃后所释放出的能源补充给电池,使电能永远更持续长久的能量,解决运行使用解读所遇到的不合理问题。这种功能方式中所产生的尾气排放仅仅是水分,并不会产生污染物质,符合汽车节能设计理念。采用该种供能模式的汽车需要安装蓄电池,氢气存储装置,运行使用的成本较低,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所占有的体积比较大,限制了对汽车外形的美观设计,该技术目前正在全面研究中,仅仅在小范围内投入使用,完全研究成功后,必然能够代替传统功能模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3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中的建议

面对新能源汽车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来整合国内有限的资源,从而高效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技术。从新能源汽车节能方面进行突破,避免在传统汽车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同时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鼓励国外投资者对国内的汽车企业进行投资,增强与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交流,提升世界影响力。

4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大幅度缩小我国汽车行业与世界汽车行业之间的差距。随着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不断加大,我们应积极响应,通过自主研发与整合资源,切实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范志强 杜闯 董天宇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机械的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不只是开发应用本身,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有生产要素的合开利用、制度的完善、人员管理、机械生产过程的高效性,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手段,达到实现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应用的目的。笔者认为,具体应该有以下几点:

    (1)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在大力贯彻落实系能源政策和节能环保等法律政策的前提下,还要制定实施机械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与详细标准,将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于法律政策的前提下,依法对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实施改善和保护,依法对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处理。

    (2)组织健全专业的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实施监督管理单位。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单位是进行机械工业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推广的行政支持。这种机构利用观测研究,能够迅速充分的了解机械工业的现状和污染程度及来源,并有效的实施相应的办法与整救措施,预防或降低污染与环境破坏的后果。

    (3)严格考察机械厂家的生产水平与节能能力,对于他们的生产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要可续考量。第一是科学全面的进行规划,根据机械工业分布的地理特点与生产布局、地方环境因素的情况来建设专门的工业园区,布局上尽量集中,可以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也有利于能源推广和节能、治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的情况,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工业技术进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的“产出”量,大力普及绿色生产技术。

第3篇

本文通过对机械工业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机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机械;新能源;节能技术

0前言

对于机械工业来说,要想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必须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采取相应的节能工艺与技术。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械工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能源的消耗方面更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集中体现在:人工费用所占成本比例相对较大;原料成本持续增加;能源投入数额较大;环保投入也持续升高等方面,使得机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捉襟见肘。只有通过加快新能源的研发速度,推广使用节能工艺与技术,全面梳理现阶段能源消耗与节能中所出现的问题,才可以显著地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效益。

1机械工业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逐步的将新能源推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机械工业方面,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有了不少的成果。如今,我国已对新能源的节能技术的研发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实际研发中,一些产品已被应用到机械工业中,并可以满足相关的要求。而有一些新能源节能技术产品开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其生产规模正逐步扩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工业化生产。不过,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不少的问题存在。首先,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关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研发要晚一些,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要少,而企业的资金投入更是不多。现今,关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很多都处于试验时期,即便有些企业逐步的增加了研发的资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来说,还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其次,在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机械中,很多核心部件不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与条件,需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我国对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相关的机械产品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从环保的层面上来说,采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产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最后,我国没有统一的关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规范与标准。要想机械工业逐步的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应当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标准与规范,以达到促进机械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的目的。

2机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2.1LNG机械的应用

天然气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两种类型: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CNG是通过加压的方式,让其以气体状态的情况下储存到相应的装置里,和我们通常使用的管道天然气组成一致。而LNG则是将天然气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进行冷凝等处理,让其处于这种低温(一般在162℃左右)环境中逐渐的被液化,从而产生了液化天然气。因为此状态下天然气的密度要大得多,因此LNG机械相应的具有更长的工作周期,也使其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更大LNG机械大部分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工业生产中,其采取特定的设备将LNG液化,然后将气化天然气的压力进行调节以后将其输入发动机,进而完成动力输出操作。通过采用这种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能源的消费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不过,LNG机械依然有着多种问题存在。第一,用于汽车发动机的LNG机械和以柴油为动力的机械比较,其性能依然有所差异。尤其是在动力调节方面,相对的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完美地适应负荷的随时改变。第二,无法实现密闭的作业。因为LNG所储存的装置其内部会存在非常高的压力,而如果其内部的压力超出一定值以后,就会自动的将天然气释放出去,以确保天然气储存装置的安全性。但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天然气就无法实现释放。最后,在LNG机械加注天然气的过程中,要依靠专业的设备完成,而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LNG机械的应用与发展。但是,和一般的柴油为动力的机械相比较,LNG机械是具有非常显著的环保效益,其可明显的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在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意义非凡。

2.2电驱动机械

很多大型的工程机械,逐步开始使用大功率的电驱动马达以代替传统的发动机驱动。而相应的电驱动马达所需的动力来源为电网的电能,与电动机所连接的控制器和变频器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换,从而实现按照外界载荷情况而实时的变频,达到调整电动机功率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节能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具有较小的噪音污染、较小的污染物排放等特点。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又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混合动力机械

机械工业中汽车行业对于混合动力的使用已逐渐的成熟,并为混合动力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现阶段,机械工业中经常使用的混合动力能够分成三种,分别是油电混合动力形式、油液混合动力形式以及由电液混合动力形式。在油电混合动力机械中,加入电动力,可以较相同能力的机械减少很大的功率,也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减少。相同情况下,采用混合动力可较单一柴油动力机械降低20%左右的能源消耗量,同时可减少2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

3结语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定会给机械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未来机械工业的发展要求和方向。

作者:龙腾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电气节能技术;电力新能源;发展应用

1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追求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我国开发了电力新能源,研究了电气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电能的耗损,以下就对电气节能技术的措施分析以及电力新能源的开发进行简单的分析.

2电气节能技术与措施分析

电气节能技术与措施主要是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的:①研究新型的电气节能技术从而降低电能的消耗与损耗;②通过对原有的电气设备进行改造,从而降低电能损耗,实现节能目标。

2.1研究新型的电气节能技术降低电能的消耗与损耗

新型的电气节能技术主要为分布式的电力供给,这种供电方式是基于节能环保技术运行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电力集中的供给,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在电力用户的周围安装发电系统,从而采用分布式的方法统一集中的进行电力的输送与供给,采用此种供电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消耗,与传统供电方式相比,具有良好的能源节约作用,并且采用分布式的电气节能技术可以循环利用可再生的资源进行电力的输送,实现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研究对发电、储存能量的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通过对热水器的蓄能与蓄热技术,空调的蓄冷技术措施等的应用,可以实现电能的有效转化,以其他能源形式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工作的时候再转化为电能,实现电能的合理分配与利用,降低了电能的损耗,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与使用率,具有较高的节能环保效果。

2.2通过对原有的电气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电能损耗,实现节能目标

现今,电气设备不仅会消耗巨大的能源,还会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能源损耗,所以研究电气节能技术,通过对电气设备进行改造,调整原先不合理的地方,从而提高电能的使用率,降低电能的损耗,对电气设备进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对变压器设备进行节能技术的改进

在整个电网运行输送系统中,变压器是最重要的组成,将节能技术应用在变压器设备的改进上,可以调节电压,实现电能的安全输送,降低电能的损耗,而对变压器设备进行节能技术的改进,就是要使变压器改进为低损耗的设备。不同的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不同,因此不同用户的电力输送的电压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采用变压器调节电压时,就会造成一定电能的损失,所以研究低损耗的变压器,对节约电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非晶合金铁心构成的变压器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作用,不仅可以降低电能的损耗,还可以降低成本的支出,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调整变压器的参数可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消耗,实现节能目标,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我们要对电力负载进行调整,改变其运行的方式,降低电能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变压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们需要加强对各个方面的管理,通过对变压器进行调整,可以提高节能的效果,降低变压器中的功率损失与消耗,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

2.2.2对电网运行的配置进行节能技术的应用与优化

对电网运行的配置进行优化与设置也可以降低电能的损耗,因为在电网运行时,往往会出现无功的电流导致的电能损耗,而对电网运行的优化配置就是无功补偿,采用节能技术措施降低电能的损耗,还可以对电网的功率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分配,保证变压器电压的稳定状态,降低电能损耗。

2.2.3采用节能技术减少线路的电力损耗

发电站是通过输电线路进行电路的输送的,很多时候发电站与电力用户的距离非常远,在运输的过程中就会造成线路的电能损耗,输电线路越长,电力负载就越大,造成的电能耗损也就更大,降低线路的电阻值,可以提高电网系统的功率因数。在供电营业区域内,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做好规划与布点方面的工作,如负荷密集地变电站电压等级应选110kV及以上为宜,偏远山区,负荷较轻的地方可采用35kV及以下变电站。线路规划要坚持最短距离的原则,减少线路的长度距离,在选择导线时,要注意规格的选择,包括截面积等,选择截面积较大的导线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降低能源消耗。在进行输电线路的架设时,要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了解,选用最短路径的方法降线路电能的损耗。

2.2.4采用节能技术实现空调系统的环保与节能

一般在建筑内都是通过空调系统来实现室内温度的改变与调节,但是空调系统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损耗,所以如何提高空调系统的节能环保就成为电气技能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要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置,要对空调系统进行参数的设定,选用节能环保型的空调,实现节能控制的目标。冰蓄冷技术是利用夜间电网低谷时间风能,利用低价电制冰蓄冷将冷量储存起来,白天用电高峰时溶水,与冷冻机组共同供冷,而在白天空调高峰负荷时,将所蓄冰冷量释放满足空调高峰负荷需要的成套技术。从能源合理分配角度出发可知,冰蓄冷技术有效的节约了能源,节省了空调设备费用,减少制冷主机的装机容量和功率,利用峰谷分时电价,大量减少运行费用,也降低了总电力负荷,减少电力需求,缓解建设新电厂(机组)的压力。此外,冰蓄冷技术还能节省用户对空调系统的投资、改造、运行维护等费用,降低用户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冰蓄冷技术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作用。

3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发展应用

除了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开发电力新能源,实现电能的节能环保作用。现今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我国对电能的需求逐渐升高,但是能源使用比较紧张,如何开发电力新能源就成为现今能源利用的最重要课题,开发电力新能源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的现状,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对电力新能源的开发研究力度不断的加大,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开发使用的新能源有效的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节约了能源,现今我国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发展是在机遇与挑战中并存,以下就对有良好实践效果的电力新能源进行介绍分析。

3.1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

风能作为电力新能源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对纾解现今能源紧张的现状提供了积极的作用,利用风能转化为电能,有效的提高了电能的利用率,现今可以有较多的新能源应用在电力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中,风能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图4~5是与美国风电利用小时数与发电量的对比,虽然与美国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是也在不断的进步中。

3.2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

我国最常见的电力新能源就是太阳能的发电,主要是采用分布式的太阳能发电形式,可以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太阳能转化的多余电能传送到电力系统中,采用太阳能的分布式发电具有较高的优势价值,不仅可以高效的转化为电能,还可以就地附近进行使用。采用光伏的太阳能发电,适合分布式的特点,不仅可以为当地的用户提供基础的电力能源,还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作用。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电力新能源的不断开发与研究,可以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新能源与传统的能源相比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污染小,还可以节约电能,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研究是时代所趋,也是构件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4结束语

总之,我国对电力的需求不断的增加,研究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可以舒缓能源紧张的现状,解决电能的损耗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作用,我们要继续研究电气节能的技术,加大对电力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从而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耀华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宜春市袁州区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郭鑫.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12(1):22~28.

[2]张文吉.浅析电气节能技术与电力新能源的发展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1(8):12~23.

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的开采不可再生能源造成了全世界性质的能源紧缺,并且大量的燃煤等能源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空气环境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种情况下对于低碳环保的理念不断的宣传和提高,人类对于能源的探索更多的倾向于可再生绿色能源,更好的保证能源供应和绿色环保,这种形势下就极大的推动了新能源的发展。除了节能之外,电力应用中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1 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拓展电能替代领域,扩大替代成果,在东北地区率先将热泵技术应用作为推动社会节能的能效管理重点项目,为项目提供专项扶持基金和优惠电价政策等专项服务。通过特别流转金和专项补助的形式,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电力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节能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1.1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柔性密封技术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柔性密封技术”为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节能技术,其针对于空预器漏风和堵灰两大难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回转式空预器的运行问题,使空预器长期处于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明显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径流式湿式电除尘器技术”与传统湿式除尘相比除尘效率高达90%以上,运行电耗、水耗及阻力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1.2 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 该项目将高载能生产车间原有的压缩空气系统加装了空压机房节能监控系统,解决了车间末端用气波动且离心机调节能力弱的难题,实现了动态补偿用气,提高了部分电解车间用气端的用气效率,实现了各车间用气流量的全可控,降低了空压机群的总能耗。此项改造节能率超过20%,年节电约316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137.6吨、减排二氧化碳2980.6吨。

1.3 其他 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电力尖峰冷却技术”针对火电尖峰冷却问题提供专项解决方案。重庆富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氧燃烧技术”、普瑞森能源集团公司“电厂凝汽器蒸汽喷射器抽真空系统”、国电科学研究院“低位能分级混合加热供暖技术”、宜兴亨达竹格填料有限公司“火力发电冷却塔竹制淋水填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案例对于引导用户采用节能技术、促进火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电力新能源的现状及发展

2.1 太阳能 太阳能是目前来说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和容易收集等特点,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合理的装置就能够进行太阳能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应用排行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对于我国来说更多的需要考虑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在建筑设计时充分利用太阳能,从美观和技术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对于太阳能的重视会使得太阳能利用在建筑上的应用发展较快,更好的提供能源保障,但是同样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较高,推广普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在世界水平上总体较高,随着太阳能科技利用的不断发展,硅材料等太阳能利用材料有可能出现降低等现象,光电元件的效率更高,成本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我们在太阳能的发展中从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保障高效、低价,提高竞争力,保证能源的供应,降低污染问题。

2.2 风能 目前,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来看,风力发电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性价比。相较于传统能源发电,目前全球部分地区陆上风电已经具备较好竞争力。对于我国挂档加速的风电产业,如果要实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就陆上风电开发成本来说,全球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约83美元/兆瓦时。而部分地区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成本不降反升。随着风电技术进步和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煤电成本的增加,未来风电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在2020年前后中国陆地风电成本将达到与煤电持平的水平。但在发展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从风电场选址上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着手考虑,做好当地风资源评估等前期工作。其次,在建设阶段需考虑如何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以及接下来运行维护成本。

此外,现在我国风电行业的主力是国企,强调最多的是社会责任,任何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合理利润,持续降低风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风电产业健康发展且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3 核能 目前来说核电常用的为核裂变,虽然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要远远大于核裂变,但是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未能真正投入使用,我国的核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发展速度并不够快,核电是高新技术,需要高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核电的发展必须从人才的培养方面着手,综合推进,才能够保障核电技术的可靠、平稳、快速的发展。

2.4 生物质能 对于生物质能的利用我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农业的比重,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生物质能的应用分成了两派,一派不能接受粮食作为燃料,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采用纤维素制作燃料已经投入了不断的试验和发展。但是生物质能的应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运输和收集的成本问题,从各个偏远地区收集秸秆就造成了更多的人力和机械的投入,收集半径太大就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小规模的收购又很难保证能源的供应,这就对生物质能能源的发展造成了影响。需要我们不断的采取新的科技手段,更好的利用生物质能。

第6篇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拓展电能替代领域,扩大替代成果,在东北地区率先将热泵技术应用作为推动社会节能的能效管理重点项目,为项目提供专项扶持基金和优惠电价政策等专项服务。通过特别流转金和专项补助的形式,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节能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1.1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柔性密封技术“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柔性密封技术”

为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节能技术,其针对于空预器漏风和堵灰两大难题提出的解决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回转式空预器的运行问题,使空预器长期处于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明显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径流式湿式电除尘器技术”与传统湿式除尘相比除尘效率高达90%以上,运行电耗、水耗及阻力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1.2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

该项目将高载能生产车间原有的压缩空气系统加装了空压机房节能监控系统,解决了车间末端用气波动且离心机调节能力弱的难题,实现了动态补偿用气,提高了部分电解车间用气端的用气效率,实现了各车间用气流量的全可控,降低了空压机群的总能耗。此项改造节能率超过20%,年节电约316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137.6吨、减排二氧化碳2980.6吨。

1.3其他洛阳隆华传热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电力尖峰冷却技术”

针对火电尖峰冷却问题提供专项解决方案。重庆富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氧燃烧技术”、普瑞森能源集团公司“电厂凝汽器蒸汽喷射器抽真空系统”、国电科学研究院“低位能分级混合加热供暖技术”、宜兴亨达竹格填料有限公司“火力发电冷却塔竹制淋水填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案例对于引导用户采用节能技术、促进火电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电力新能源的现状及发展

2.1太阳能

太阳能是目前来说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和容易收集等特点,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合理的装置就能够进行太阳能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应用排行世界第一,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对于我国来说更多的需要考虑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在建筑设计时充分利用太阳能,从美观和技术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对于太阳能的重视会使得太阳能利用在建筑上的应用发展较快,更好的提供能源保障,但是同样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较高,推广普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在世界水平上总体较高,随着太阳能科技利用的不断发展,硅材料等太阳能利用材料有可能出现降低等现象,光电元件的效率更高,成本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我们在太阳能的发展中从技术方面不断进行突破,保障高效、低价,提高竞争力,保证能源的供应,降低污染问题。

2.2风能

目前,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来看,风力发电成本在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性价比。相较于传统能源发电,目前全球部分地区陆上风电已经具备较好竞争力。对于我国挂档加速的风电产业,如果要实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大力发展风电是毫无疑问的。目前就陆上风电开发成本来说,全球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约83美元/兆瓦时。而部分地区煤炭和天然气发电成本不降反升。随着风电技术进步和发展规模扩大,以及煤电成本的增加,未来风电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在2020年前后中国陆地风电成本将达到与煤电持平的水平。但在发展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从风电场选址上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着手考虑,做好当地风资源评估等前期工作。其次,在建设阶段需考虑如何降低设备采购成本以及接下来运行维护成本。此外,现在我国风电行业的主力是国企,强调最多的是社会责任,任何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合理利润,持续降低风电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是风电产业健康发展且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3核能

目前来说核电常用的为核裂变,虽然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要远远大于核裂变,但是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未能真正投入使用,我国的核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发展速度并不够快,核电是高新技术,需要高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核电的发展必须从人才的培养方面着手,综合推进,才能够保障核电技术的可靠、平稳、快速的发展。

2.4生物质能

对于生物质能的利用我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我国农业的比重,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潜力很大,对于生物质能的应用分成了两派,一派不能接受粮食作为燃料,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采用纤维素制作燃料已经投入了不断的试验和发展。但是生物质能的应用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运输和收集的成本问题,从各个偏远地区收集秸秆就造成了更多的人力和机械的投入,收集半径太大就会对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小规模的收购又很难保证能源的供应,这就对生物质能能源的发展造成了影响。需要我们不断的采取新的科技手段,更好的利用生物质能。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电力节能;新能源;开发

1 电气节能措施

1.1 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减少电能消耗

1.1.1 分布式供电技术

分布式供电是相对于集中式供电而言的,是指将发电系统以小规模(数千瓦至50MW的小型模块式)、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和)冷能的系统。较传统的集中供电,分布式供电没有或者很低的输电损耗;另外分布式供电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既节能又环保。

1.1.2 电力蓄能节能技术

电力蓄能节能技术是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以中央空调蓄冷技术、中央空调余热回收蓄热技术、空气源热水热泵蓄热技术和电炉锅蓄热技术为代表的蓄能节能技术的应用,把电转换为其他能量储存起来,供需要的时候使用。电力蓄能节能技术,可把用电低谷时的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使用,有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

1.2 通过改造电气设备减少电能消耗

1.2.1 变压器的改造

推广使用低耗损变压器。在整个电网当中,为了适用不同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必须要用电压器将电压分级输入,大量的变压器的使用,必然造成总功率的损耗。因此将变压器的损耗降到最低是实现供电系统的节能措施之一。采用非晶合金铁芯的变压器。噪音低、损耗低,空载损耗是常规变压器的20%,而且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因此推广适用低耗损变压器可是有效降低总功损耗。

变压器参数优化。在传输电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择优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和调整负载,是降低变压器电能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加强供、用电科学管理。即可达到节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每台变压器其容量、电压等级、铁芯材质不同,所以有功功率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无功功率的空载消耗和额定负载消耗的参数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变压器的参数和优化变压器运行方式可以从分析变压器有功功率损失和损失率的负载特性入手。选择参数好的变压器和最佳组合参数的变压器运行,可以降低能耗损失,达到节能目的。

1.2.2 优化电网配置

在电网中通常会有大量无功电流,这直接导致线路损耗增大,变压器利用率降低,用户电压不稳定。无功补偿是利用技术措施降低线路损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的同时,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无功补偿优化是通过凋整电网中无功电流的分布,从而达到降低网络的有功功率损耗,并使电压水平保持最好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压无功补偿技术方面,开发出的新型低压和高压无功动态补偿装置,已经研制成功并应用到大中小型变电所。新型动态补偿装置,计算机系统控制,实现了无接点化.不产生谐波,无合闸同流;同时有效减小电压闪变和防止系统振荡。并可分相补偿.从而达到减少电网能量消耗,提高供电质量的效果。

1.2.3 降低线路损耗

当电能传输时,在电路网络中就产生功率损耗,一般来说,其与线路的长度和负载的大小相关联。因此,应当尽量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导线的电阻,从而降低其损耗。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线路路径的选择要合理。为减小导线长度,线路尽可能不走弯路,尽量走直线:②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导线的截面积大小的确定应根据电流指标与经济条件来确定。对于线路较长的电路,在满足电流以及电压降要求的情况下,可使导线的截面积加大1~2级:③合理确定电气用房所在的位置。其遵守的基本原理就是尽量减小供电路径。

1.2.4 空调系统的节能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系统节能潜力巨大。具体应遵循一下原则:机电设备启停优化控制;变风量、变流量系统最优控制:冬夏季部分负荷时水泵分设控制: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控制:参数设定节能控制,包括温度标准设定、焓值控制、利用室内C02浓度控制新风量等。

2 电力新能源的开发

面对当今国际社会严峻的能源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并将直接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有机遇更有挑战,技术与经济问题并存。

2.1 风能

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因而由此带来了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目前,我国平均峰谷差约为30%,部分地区达40%,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而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2.2 太阳能

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也亟待社会的支持。以天和家园太阳能试点工程为例,若要收回投资成本,则每千瓦时上网电价应高于3元,远远高于煤电的上网电价:如按现行居民用电价计算,收回投资成本需100年以上。虽然我国光伏产业产品组装能力跻身世界前三,但晶体硅提纯、铸锭切片、逆变控制等核心技术却被国外垄断。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虽然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形势总体上良好,但其事业起步晚、发展快,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与电网及其他电源的发展不够协调。

2.3 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助于共建和谐社会

(1)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缓解运输紧张局面。即使新能源短期内难以占据能源市场的主要份额,但却可以很大程度减轻用电压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电煤紧张的局面,不会出现为了抢运电煤中断其他货物的运输造成的运输紧张。

(2)大力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新能源的迅速崛起将使人们对化石能源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小煤窑的开采就会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会降低。火力发电对大气的污染也会减轻。

(3)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减低通货膨胀。新能源作为能源的重要提供者后,对传统能源如煤、石油的需求就会大幅降低,煤和石油的紧缺情况会得到改善:一旦煤的价格下降,电力的价格就会下降,工业产品价格就会下降。随之许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也可能下降。

3 结语

我国目前主要还是火电和水力发电为主,消耗的电能很大,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环保问题,这就要求电气产业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就要考虑降各种主流电能开发方式的效益,采取一系列实用措施来降低能耗。在进行电气节能的同时,前提还是要保证能源的供应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不能单纯地追求降低能源损耗而损害了集体利益。作为电气产业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电气节能的新技术、(下转第61页)(上接第88页)新方法,努力为我国电气节能和新能源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路.浅析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7.

第8篇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当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筑中推广节能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态节能 新能源 节能设计

一、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硫、氮氧化合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建筑节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冬季采暖,夏季空调都需要能源的供应。而在当前能源十分紧张的状况下,节约建筑能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 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概况

1、我国建筑能耗概况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夏热冬冷的特点,因此我国的建筑耗能量巨大,燃煤排放了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据统计1999年我国排放CO26.67亿吨,居世界第二位,其中85%是由燃煤排放的,2000年我国排放SO2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其中90%是由燃煤排放的,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造成57%的城市颗粒物超过国家标准,48个城市S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种种数据表明建筑节能在我国的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2、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概述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80年代初期,通过各方积极努力,到1995年末,全国建成的节能建筑面积已达4700万平方米,到1998年节能建筑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各地相继建成一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如北京安苑北里小区、周庄小区、卧龙小区、天津倚华里小区、甘肃建筑科学研究院宿舍等,这些工程在节能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相信随着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新能源的含义和分类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是1981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能源会议上确定的。它不同于目前使用的传统能源,具有丰富的来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目前将新能源分为三类:1、大中型水电。2、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3、传统生物质能。

2、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的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根据专家预测,到206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用量将发展到能源总用量的50%以上,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采用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3、将新能源技术应用于建筑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把节能、绿色环保、生态技术应用于工程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代替资源有限的传统能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四、生态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在建筑设计上的实际应用

在设计中采用生态节能技术的实例很多,在北京工业大学高技术能源实验楼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多项节能和新能源利用技术。根据校园总体规划,高技术能源实验楼拟建在北京工业大学校园北区的东南角,南面正对校园东西中轴路“北工大南路”,北面是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实验区,西面是学校运动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建设场地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5米,南北宽约35米,总用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根据基地特点,整幢建筑采用“一”字型布局,主入口朝南面对中轴路,将内燃机实验室的实验车辆入口及次要入口布置在北面,这种形式既方便了对外联系,又避免了互相的干扰。将建筑整体向北退后红线10米,留出主入口前广场和室外停车场,并布置绿化和地面铺装,从而形成良好的室外空间环境。另外建筑物耗热量指标随着体形系数的增长而增长。实验楼简单规整的建筑型体由于外表面积较少,体形系数较小,所以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对于实现建筑的节能要求非常有利。

节约建筑能耗最重要的措施是合理改善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高效保温的墙体节能效果显著。实验楼采用250mm厚的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作为护墙,这种材料是利用火力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装备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这种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垃圾,利于环保和减少资源浪费,是一种真正的绿色建材产品。在已经满足保温节能要求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层30mm厚的有机硅保温砂浆,从而减少了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太阳能是我们可利用的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在实验楼屋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利用蓄电池组贮存太阳能电池受光照所发出的电能,并可以随时向用电设备供电,从而满足楼内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用电需求。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安全可靠,无污染,不消耗常规燃料,不受地域限制,维修简便,适合在建筑物上安装等特点,因此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利用技术。实验楼内的空调系统全面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它利用地表浅层中蓄存的能量,室外空气温度波动很大,但地表面几米以下的地温全年相对恒定的特点(地球表面温度通常保持在15℃左右),在夏季将室内多余的热量不断地排出而为大地所吸收,使建筑物室内保持适当的温湿度。这项技术具有低能耗、对环境影响小、维护费用较低以及设计灵活等突出特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系统。

第9篇

大家好!“十一五”期间,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战略部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强调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个方面是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到200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能源弹性系数)为0.5左右,就是说,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但是,2004年,中国的能源弹性系数已攀升到1.6;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能源消耗量继续攀升。煤荒、电荒、油荒在一些地区相继出现,矿难也频频发生。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必然同资源、环境发生尖锐矛盾,最终将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我国正面临能源供给压力日趋增大,给经济安全带来的严重挑战。目前石油占中国能源消费的22.7%,煤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基础性能源,比重达到67.7%,天然气为2.6%,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7%。这种能源结构落后于美国和欧盟国家,不利于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实施新的能源战略将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预计到2020年,中国计划将煤炭的比重降低到50%至60%,而石油仍将维持20%左右的比例;减少的比重必须由多种能源来替代,包括天然气、核电、水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

煤和石油是目前人类主要的可使用能源,在地球中的储量有限。这种天然能源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耗着,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危机。能源多元化是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前景。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十分关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十分关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在城市经济中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常规化石燃料的一种替代能源,由于其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和永续利用,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的重视。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发展的新阶段。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地热能是蕴藏在地下岩石和流体中的热能,蕴藏量相当于全球煤炭储量热能的1.7亿倍,可供人类长期利用。地热能用来发电或为建筑物供热和制冷,在世界各国已经开展起来。目前,全世界已有300座地热发电站,分布在20多个国家,其中美国占40%。地热能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国利用地热能的科研和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会的专家和正在开始使用地热能的城市,将会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我们希望在这两天的研讨、交流与合作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都能够在我们共同搭建的这个平台上有所收获,为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为中国城市经济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10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 F4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108-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之相应中国能源的需求也稳步增加,从1985年的60 894万t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3 319万t标准煤,增幅近3.7倍。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幅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将更加严峻。因此,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定量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互动关系。Yang(台湾,2000)、韩智勇等(中国、2004)、Lee(美国,2006)、Mahadevan和AsafuAdjaye(澳大利亚、日本、瑞典等,2007)[1~4]等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asih A.M.M.和 Masih R(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1996)、Altinay 和 Karagol(土耳其,2004)[5~6]的研究则表明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林伯强等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7~8]。国内外学者进行的有益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新的历史阶段,节能减排已经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能源消费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不仅要了 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要分析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机理,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人们开始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认识。我国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能源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能耗产业比重,减少能源消费,减轻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能源的消费需求、改变能源的消费结构[9~11],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因素。技术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新的生产组合直接提高能源效率,影响能源消费,还会通过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间接影响能源消费。但是技术创新作为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未被纳入到现有的分析框架中。本文试图建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中国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分析模型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急剧增加,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创新因素,建立新的分析框架(见图1)。

该分析框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首先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综合经济发展;其次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知识经济的研究已经达成共识,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所以技术创新也会影响经济发展;最后正如上文所言,技术创新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此外,很多文献已经阐述了经济综合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能源消费,技术创新不仅直接影响能源消费,而且还间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影响能源消费。为了清晰地反映各种因素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这里首先将各种因素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再考虑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基本假设,进而建立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基本模型。

H1:经济综合发展促进能源消费。根据现有实证研究结果,经济增长是形成能源消费的重要原因[12~14] 。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协同作用的效果就是经济的综合发展,所以这里假设经济综合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由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以能源和资源消耗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型,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很高;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型,能源消费就会和经济增长脱钩。具体模型如式(1)所示,EC表示能源消费,GDP表示经济综合发展。

H2:技术创新节约能源消费。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交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能源枯竭、环境破坏等原因达到极限,并且预测1992年石油将被消耗怠尽,而避免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结论。实践表明罗马俱乐部的预言没有实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消费的增加不仅是需求拉动的结果,还涉及到能源生产效率、能源消费效率、能源市场价格等多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改造传统技术、引进新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减少能源消费,还可以通过开发可再生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影响能源市场价格和能源消费结构。除此之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间接影响也很显著,这里主要考虑直接影响。具体模型如式(2)所示,IN表示技术创新。

H3: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减少能源消费。由于不同的产业(或行业)能源消费水平不同,在产业结构中,如果能源消费水平高的产业比重大,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消费量就会提高。反之,能源消耗的水平则会下降。中国过去几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使能源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波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减少能源消费的重要手段。但是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不是自发行为,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水平是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难以逾越其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以产业结构的升级自身就体现了经济发展,自然会影响到能源消费。具体模型如式(3)所示,IP表示产业发展,IP/GDP表示产业结构。

[WTBX]EC=α+β3IP/GDP[WTBZ](3)

H4: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影响能源消费。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 上,还要考虑各因素的协调效果。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业机构调整是整个经济系统运行的不同侧面,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关系,其协同机理相对比较复杂,难以简单判断影响结果。从运行机理上看,经济增长从需求总量上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比较模糊,技术创新从技术上节约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从需求结构上减少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三者协同影响能源消费,具体模型如式(4)所示。

[WTBX]EC=α+β1GDP+β2IN+β3IP/GDP[WTBZ](4)

2 模型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需要确定模型中变量的具体指标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择的具体指标及其解释如下:

能源消费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这里的能源消费指标不仅包括终端能源消费量,还包括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二部分,也就是通常定量研究使用的指标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EC);

综合经济指标: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就是产出的增加,但是从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指标。国家层面主要是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关指标,产业(企业)层面主要采用产业增加值、产业利润率等相关指标,个人层面主要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水平等相关指标。这里主要选择国家层面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表示经济增长的总量规模、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R&D/GDP)表示技术进步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AGDP)表示经济增长的人均规模。

技术创新指标: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创造、流动、应用和扩散的过程,从具体时间而言很难进行测度。但是人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就采用黑箱的方法忽略创新过程,延续生产函数的传统,从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两端测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投入的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和R&D活动人员投入;产出指标包括论文、专利、技术市场成交额和新产品产值等,其中专利是核心指标,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论文、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与专利的相关性较高,所以通常采用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这里选择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产出指标。技术创新具体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亿元)(R&DC)、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R&DP)、专利授权量(件)(Pa)、发明专利授权量(件)(IPa)。

产业结构调整指标: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只能用产业结构指标进行描述。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占所有产业的比重,通常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有产值、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数通常用来反映产业结构对于就业和失业的影响,产值指标主要反映经济结构。所以这里采用各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PIP/GDP)、第二产业产值比重(%)(SIP/GDP)、第三产业产值比重(%)(TIP/GDP)、工业产值比重(%)(In/GDP)、建筑业产值比重(%)(Co/GDP)、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比重(%)(TSP/GDP)、批发与零售业(%)(WIT/GDP)。

数据来源:能源消费、经济综合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标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技术创新指标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 模型计量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1987-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运用EVIEWS3.1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之前,考虑到原始数据的单位和量级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数据中其他因素的干扰,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对原始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模型实证具体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建立单变量回归模型,具体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拟合度都比较好,F统计量也比较显著。通过模型1,我们发现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性,前期能源消费量将会影响当期消费量。从结果来看,能源消费量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对当期的影响较大,但是一期系数为正,二期系数为负。这表明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受外界的影响比较明显,自我依赖程度较低,前期对后期的影响时间较短。能源消费不仅受到能源系统自身的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大幅度结构性变化都会影响消费变化。

在三个综合经济变量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性水平不高,说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并没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为0.103,大于R&D/GDP的弹性系数,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规模总量越大、活跃程度越高,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就越大,但是R&D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还比较小。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属于能源和资源推动型,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规模的扩张一定程度上拉动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与此同时研发强度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很小,表明研发支出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贡献还比较小。

表2为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影响模型的实证结果。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都没有常数项,表现在弹性系数上,能源消费不能独立于技术创新而存在。也就是说,能源消费自身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而能源消费节约也离不开技术创新活动,两者关系非常紧密。从模型5可以看出,R&D经费、人员投入和专利产出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显著性水平都比较低,只有发明专利和能源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从模型6、7、8、9我们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发明专利与能源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根据模型假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节约能源消费,但是实证结果表明发明专利数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系数为正(虽然比较小),发明专利数与能源消费同向变动,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并没有节约能源消费。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直接考察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还比较小,并且处于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的同步上升期。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能源领域技术进步比较缓慢,急需要加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能源消费领域,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间接影响能源消费。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消费的间接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笔者认为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有一个拐点,呈现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脱钩的情况。

表3为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影响模型的实证结果。从模型10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弹性系数都不太显著,第三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从模型11、12可以看出,在有滞后项的情况下,各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都不显著;在没有滞后项的情况下,只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应的弹性系数比较显著。根据模型12,第一产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的弹性系数为负,而工业的弹性系数为正,完全验证了模型假设。第一产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少,所以这些产业的比重上升将会减少能源消费;工业是国家能源消费的重点,工业产值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达到了4.213。这表明中国的工业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工业产值增加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和能源投入,知识和技术投入较少,工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式(5)为模型13,模型的拟合度R2=0.993 ,DW检验值=2.16 ,F统计量显著性水平=0.0000。从式(5)可以看出在多变量协同作用的情况下,各变量的弹性系数有较大变化,其中专利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为负,即专利授权量增加能够节约能源消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能够减少能源消费。这表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协同作用的情况,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费,技术创新通过革新产业设备和改变产品工艺而节约能源,同时也说明中国的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更显著。技术创新在提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消费。

式(6)为模型14,拟合度R2=0.997,DW检验值=2.86,F统计量显著性水平=0.0000。从式(6)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进一步细化后的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模型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负,而批发与零售业的弹性系数为正。其余变量虽然弹性系数有所变化,但是符号没有改变。该结果和表3分析有所出入,技术创新和产业之间作用机理比较复杂,该结果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4 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1)能源消费具有一定的自相关性,前期消费将会影响后期消费,但是影响时间较短。从能源系统自身来看,能源消费应该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具有显著的自相关现象,但是就实证结果而言,目前的能源消费受到众多系统外因素的冲击。中国的能源消费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占绝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对较小,这一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量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固有的资源禀赋和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是提高能源消费系统稳定性的基本路径。

(2)经济增长是拉动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并且仍然是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所以经济规模的扩张,势必会拉动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费。正如前文所述,经济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当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经济增长将会和能源消费脱钩,经济规模的扩展将不会出现能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所以节约能源消费,根本上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知识作为社会生产的核心要素,建设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模式。

(3)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产生协同作用。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专利授权量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能源消费,第一产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产值比重的增加能够减少能源消费,工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大。从实证结果来看,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消费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作用比较显著。这充分说明技术创新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不仅局限在提高能源效率,而且还体现在很多其他的方面,包括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等。同时也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的关键因素。

据此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降低能耗、减少能源消费,使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脱钩的重要途径是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通过技术创新,把依赖人力、资本和能源投入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依赖知识和技术的内涵式发展,在工业领域积极倡导并帮助企业来自觉、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关闭那些严重浪费能源的企业和工厂;其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最后大力扶植和鼓励节能型企业,要加大和鼓励对节能技术的投资,直接通过能源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通过立法来监督维护能源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Yang, H. 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 309~317.

[2]韩智勇, 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17~21.[Han Zhiyong, Wei Yiming, Jiao Jianling. On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Chinese GDP and Energy Consump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12):17~21.]

[3]Lee, C C. The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G-11 Countries Revisited[J]. Energy Policy, 2006, (34): 1086~1093.

[4]Renuka Mahadevan, John AsafuAdjaye.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Prices: A Reassessment Using Panel VECM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481~2490.

[5]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165~183.

[6]Altinay, G, Karagol, E. Structural Break, Unit Root, and 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J].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985~994.

[7]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J].统计研究,2001,(10):34~39.[Lin Boqiang. The Econometric Research on Energy Demands of China[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1,(10):34~39.]

[8]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4):30~37.[Wu Qiaosheng, Cheng Jinhua, Wang Hua. Chan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5,(4):30~37.]

[9]史丹.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0~52.[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0]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3~55.[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1]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8):30~32.[Shi Dan, Zhang Jinlong.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3,(8):30~32.]

[12]Yu, E, Choi, J.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Energy Development, 1985, (10): 249~272.

[13]Cheng, S B, Tin, W L. An Investig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Casu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435~444.

[14]WoldeRufael, Y. Energy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frica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5, (27): 891~903.

Effect of Innovation,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LIU Fengchao SUN Yu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第11篇

关键词:数据中心、电力输配系统、不间断电源、制冷机房、空调末端系统、节能

一、概述

随着社会电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朝着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信运营商的IDC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电子信息及制造技术的飞速提升,数据中心机房的设备密集度大大提高,耗电巨大,发热量更加集中,机房局部过热现象增多,机房内单位面积空调冷负荷急剧增加,由此引来的主设备运行故障和能耗逐年上升,甚至成为了制约通信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及发展潜力数据中心作为通信行业高能耗的代表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各大运营商及相关研究机构都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数据中心节能试点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主要从电源(包括电力输配系统、交直流不间断电源等)和空调(包括制冷机房、空调末端系统等)两大方面对数据中心能耗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结合某运营商数据中心建设及改造案例,对数据中心机房提出系统的节能方案建议。

二、数据中心能耗现状

国内某运营商的调研数据显示:数据中心能耗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约20%左右,到2010年底,数据中心占该运营商全国网络运营总能耗的比例达到了13%(见图1),特别是在一些IDC业务发展较好的大城市,该比例远远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比如:上海市2010年数据中心能耗占比超过了25%,北京市则达到了50%以上。

图2-1 某运营商2010年网络运营能耗结构

从机楼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能耗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数据通信设备、空调(制冷机房、空调末端系统)及电源(电力输配系统、交直流不间断电源),其能耗占比情况见图2。

图2-2 数据中心能耗构成

(数据来源: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上述数据显示,数据通信设备的能耗占比最大。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设备的节能环节是运营商无法真正掌握的。因此,运营商在尽量采购节能减排主产品的同时,需不断加大力度,开展对数据中心空调及电源系统的节能建设及技术改造,以期实现节能降耗。

三、数据中心电源系统节能研究

一般来说,数据中心电源系统包括:外电引入、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照明系统及输配电线路等。由于数据中心功率密度的提高,所消耗的电功率增加,在电力各环节能量损耗亦随之增大,因此,电源系统各环节均需采取节能措施。

一)、外电引入、变压器、发电机及电动机系统节能研究

数据中心外电、变压器、发电机及电动机等环节的现状、问题及节能建议见下表:

外电引入 变压器及发电机 电动机

现状及问题 目前数据中心所在机楼的外电引入多采用两回路互为备用的10kV专线。相比更高电压等级的外电引入,外电容量受到限制,线路损耗难以降低。 目前,不少机楼的变压器实际使用负荷率较低,实际用电量与设计规划用电量存在较大差距。 数据中心的电动机类负载主要是风机和水泵,且多为Y系列,其效能较新型YX2系列电动机低;电动机未采用变频调速等节能措施。

技术发展趋势及建议 发展趋势:1.20kV电压已列入国家标准电压。2.已经具备全方位的成熟产品,包括20/0.38kV变压器及相应电压等级的电缆。3.相比10kV供电系统,20kV系统在相同导线截面条件下,增加了近一倍供电能力;相同供电容量的前提下,降低电网损耗达75%,并节省外线建设投资约40%。当前,国内外电气行业在确定供电电压等级均以节能为导向的趋势,因此,如条件许可,建议采用20kV或更高等级的外电供电。 1.用电负荷合理分类及精细计算,应科学的考虑设备运行的需用系数和同时系数,合理配置变压器及应急发电机组容量,降低设备的初期投资及运行损耗。2.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配置变压器,变压器采用2N配置时,每台变压器负荷率不大于50%;变压器采用N配置时,每台变压器负荷率不大于70%;变压器应采用D,yn11接线方式。3.选用低损耗、节能环保、具有抗谐波能力及较高过载能力的变压器产品;选用具有较高过载能力及较强带非线性负载的能力的产品,选用具有一定抗谐波能力的发电机组。4.供电距离长及功率较大,有并机运行需求时,宜采用10kV高压柴油发电机。5.通过加强谐波治理,提高变压器及发电机的有效容量。 发展趋势:1.660V电压已列入国家标准电压。2.10/0.66kV变压器、660V电动机、660V电缆、母线及开关等相关产品的标准化生产。3.变频控制技术发展成熟及广泛应用。建议:1.采用高效率新一代的节能电机YX2系列;采取电动机变频调速等节能措施。2.提高电动机供电电压等级: (1)较大容量的电动机(如:耗电较大的水泵、空调冷水机组以及空调末端风柜),建议采用660V电压供电。 (2)大容量的电动机,单台大于550kW的电动机(含电制冷机组),应当采用10kV(6kV)电源供电;单台大于350kW的电动机(含电制冷机组),宜采用10kV(6kV)电源供电。

某运营商案例 某运营商某省的IDC数据中心工程采用两路20KV专线电源,正常供电时,两段母线分段运行,两路电源同时供电,运行效果良好。 某运营商某数据中心对部分较大容量的电动机(约30多台空调主机、水泵等)采用660V供电,总功率达2500kW。

优点如下:大量节省配电开关及配电导线的投资;线路损耗仅为380V电压供电的33%,节能效果明显。该数据中心对数台大容量电动机(单台达1000kW以上的冷水机组)采用10kV高压供电。优点如下:减少了低压冷水机组所需的10/0.4kV变压器以及大容量的低压配电开关及控制设备;节省占地面积及一次性投资;减少年运行损耗,节能效果明显。

表3-1数据中心外电引入、变压器、发电机及电动机系统节能研究

二)、照明系统及输配电线路节能研究

数据中心照明及输配电线路环节的现状、问题及节能建议见下表:

照明 输配电线路

现状及问题 多数数据中心长期开启全部灯具,部分机房照度偏高;多采用T8荧光灯,效率不高;灯具开关缺乏智能控制。 目前多数在用的数据中心机楼的高低压配电房及发电机房、电力电池室等远离数据主设备及空调等负荷中心区域,输配电线路长,线路损耗较大。

建议 1.推广使用高效光源:优选细管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积极推广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2.设置合理的照度,照度要求较高的场所采用混合照明。3.采取智能、合理的照明控制方案。 1.为减少投资并降低线路运行损耗:高低压配电室、变压器室、电力电池室等应采用贴近用电负荷的布局,以缩短输配电线路的距离;发电机房、低压配电房与电力电池室应尽量靠近,减少配电级数并缩短配电线路;楼层高的机房应分层安装变压器,面积大的机房应在中心位置设置变压器,以减少输配电线路长度。2.选用低损耗的新型输配电母线及电缆。

表3-2 数据中心照明及输配电线路节能研究

三)、交、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节能研究

1. 传统交流不间断电源(塔式UPS)系统应用现状

当前,数据中心主设备一般要求交流电源输入,多采用传统的交流UPS系统供电模式,即:UPS系统将交流市电整流逆变后,为数据主设备提供220/380V的交流不间断电源。其应用现状总结如下:

(1)传统UPS系统多采用N+1配置,等级较高的数据中心机房采用2(N+1)配置。

(2).部分在网的早期UPS主机采用6脉冲整流,近年来基本都采用12脉冲整流。

(3)为了限制UPS系统产生的谐波,部分UPS系统配置了有源滤波器。

(4)蓄电池后备时间大多按单机满载30分钟配置,有的数据中心配置达到了单机满载1小时。

2. 传统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据中心高能耗问题的凸显以及对设备运行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交流UPS供电模式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采用了冗余并机技术,无论是N+1还是2(N+1)系统,在正常运行时,UPS主机的负载率均较低,再考虑到系统配置容量较实际偏大,使得系统的负载率更低,未在最佳效率点附近运行,系统损耗较大。

传统UPS系统的负载率与效率的大致关系见下图:

图3-1 负载率与效率关系图

经调查,很多大型数据中心机房的UPS系统单机负载率一般在10%至30%之间,大多数只有20%左右,在发展过程中的数据中心机房UPS单机负载率甚至更低,单机负载率10%不到的也占很大部分。

(2)目前仍有采用6脉冲整流的UPS在网运行,且没有采取相应的谐波处理措施,导致系统额外附加功率损耗大。部分UPS系统虽然配置了谐波过滤器用于谐波治理,但治理后实际运行情况没有进行相应跟踪,治理效果无法保证。

(3)交流UPS系统的后备蓄电池需经过UPS逆变后才能供给负载,一旦UPS本身出故障,仍会造成负载停电。

3.数据中心不间断电源系统发展趋势

(1)模块化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为解决传统UPS系统由于负载率低导致的系统低效率及难以实现按需扩容等问题,“模块化”的概念被引入了交流UPS设计生产领域,出现了模块化交流UPS系统。一般来说,模块化UPS系统由机架、UPS功率模块、静态开关模块、显示通信模块以及电池组构成,系统组成模式与直流供电系统相似,可以方便实现N+X冗余,可根据实际负载量来配置合理的电源容量,其系统效率及供电可靠性相比传统UPS系统都得到了提升。

(2)高压直流不间断电源系统

直流供电方式早已得到了长期的、大规模的使用及验证,该方式将交流市电整流后与蓄电池并联,直接为通信设备提供直流电源,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工作效率,谐波小,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按需扩容。传统的直流供电系统的电压等级一般为-48V,大功耗的数据中心设备若采用-48V的供电电压,会使得配电线路的损耗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提高直流供电的电压等级,于是出现了“高压直流供电方式”。与传统交流UPS系统比较,高压直流供电系统的效率更高,系统损耗明显降低。一般来说,直流电源模块的效率一般都在93%以上,即使模块使用率在40%,效率也可以达到92%,而UPS系统的实际满载效率一般仅为85%以上,不超过90%。同时,高压直流供电系统还大大提高了不间断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4.建议

(1)优先考虑在新建以及改造使用年限长、耗电量大、故障率高的传统交流UPS系统的数据中心采用高压直流供电系统或模块化UPS系统。

(2)加强谐波治理。

5.某运营商案例

2010年某运营商先后在5个省建设了约23套高压直流系统,用以取代传统的UPS供电系统,建设规模及平均节电率情况见下表:

省份 系统数量(套) 相比传统UPS系统的平均节电率(%)

A 7 20%

B 2 15%

C 6 22%

D 4 12%(普通机房)

3 37%(数据中心)

E 1 29%

小结 23 22%

表3-3 某运营商高压直流系统建设情况

四、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节能研究

1.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节能建议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能耗主要包括制冷机房能耗和空调末端系统能耗,通过对某运营商多个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的调研及分析,节能建议如下表:

制冷系统 末端系统

建议 1.小型机楼或单个机房宜采用单元式风冷型恒温恒湿专用空调;新建大型数据中心机楼建议采用集中式冷冻水型恒温恒湿专用空调系统,其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宜尽量加大。2.冬季可利用水冷机组的室外冷却塔作为冷源也可积极利用自然冷源。3.机房布局应合理,预留空调设备安装空间,设备机柜的布置应考虑空调制冷能力,少量高热密度服务器可以考虑加装柜门冷却等分体式精确送风空调降温,高密度机架可采用液冷方式,避免出现局部过热;高低密度设备宜分区布局、分区制冷。4.可考虑配套独立的节能加湿装置,减少专用空调加湿能耗。5.宜采用变频或模块化冷水机组,保证空调高效运行;可通过变频技术提高冷冻泵冷却泵效率。6.冷水机组电功率超过500kW时,宜采用10kV高压制冷机组;冷冻泵冷却泵电功率超过200kW时,宜采用10kV或660V电动机。 1.设备机房和电池电力室等辅助房间间隔开,主机房采用恒温恒湿末端,辅助区域采用普通空调。2.机柜按照“背对背,面对面”排列,空调气流方向与列走线架平行,保证通畅;优化冷热气流路径,减少混合。3.可考虑采用封闭冷通道,实现精确送风,同时提高机房内空调设定温度,降低空调能耗。4.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有送、排风通道的机柜进行精确下送风,自然回风或冷通道设地板风口送风,管道回风的送风方式。5.架空地板高度应根据单机架功率大小进行合理规划;架空地板下只准通风,严禁布放线缆;架空地板下楼面和接触空调冷风的机房墙面建议采用不燃材料制造的隔热保温层,防止结露,减少冷量损失;新建架空地板下送风机房前期装机容量较小时,可考虑地板下做临时隔断,控制送风空间,减少冷量浪费。6.有条件的老机房还可考虑进行下送风上回风或精确定点送风改造。7.应选择高效风机及风柜,宜采用变频装置,降低能耗。

表4-1数据中心空调节能建议

2.某运营商空调系统节能案例

2010年该运营商组织了7个省,重点针对部分气流组织不好、有局部过热现象的数据中心进行了精确送风改造,节能情况如下表:

省份 平均节电率 投资回收期(月)

a 11% 31

b 15% 18

c 16% 30

d 20% 17

e 15% 24

f 11% 31

g 17% 39

平均值 15% 27

表4-2某运营商数据中心精确送风改造情况

除此之外,该运营商还先后在多个省份开展了数据中心空调系统综合节能改造工程,取得良好效果,如:

(1)大型数据中心采用集中式冷冻水型恒温恒湿专用空调,架空地板精确下送风,管道结合自然回风,气流组织合理,提高空调系统整体能效比,节能效果显著。

(2)合理设定机房温湿度,分区精确供冷,提高效率,达到节能目的。

(3)部分专用空调取消加湿功能或配置独立的加湿装置,减少空调加湿能耗。

(4)采用自适应控制系统,根据机房负荷变化,自动调整空调运行数量,实现节能。

(5)改造老数据中心机房上送风风口以达到节能效果。

五、结束语

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涉及到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某运营商数据中心的实例分析,从电力和空调两方面提出了节能降耗建议,目标是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能源,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数据中心。

参考文献

GB/T 156-2007《标准电压》,2007-04-30

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2010-07-01施行

YD/T1051-2010《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2010-12-29

YDB037-2009《通信用240V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要求》,2009-12-12

YD/T2165-2010《通信用模块化不间断电源》,2010-12-29

《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V1.1,2008-12

《中国电信数据中心机房电源、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暂行)》,2005-12-01施行

第12篇

关键词:陶瓷原料;节能新技术;干法制粉;连续球磨技术

1 引言

佛山是建筑陶瓷主产区,集中了新明珠、蒙娜丽莎、欧神诺等著名品牌企业以及科达机电、摩德娜、中窑公司等陶瓷装备龙头企业,使佛山市的建筑陶瓷企业无论在品牌、品种、工艺、技术装备和管理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佛山建陶业实施了变频改造、余热利用等多项节能效果明显的措施,产品能耗明显下降。

原料加工是陶瓷生产三个主要耗能工序之一,主要设备有球磨机、喷雾干燥塔等,能耗约占生产总能耗的15%,虽然占比不大,但目前该工序的生产工艺仍较为落后,所以深入挖掘原料加工过程的节能潜力,对全面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多家陶瓷生产企业调研,对一些正在实施的节能新技术进行分析评估,对“立磨预粉磨+连续球磨技术”、“干法制粉技术”等可应用于原料加工工序的节能技术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

2 能源结构与工序能耗情况

据2014年统计资料,列入我市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名单共194家,能源消费总量714.12万吨标煤(tce,下同),其中陶瓷企业55家,综合能耗261.13万tce ,占总能耗的36.6%。图1为佛山市重点用能企业陶瓷行业综合能耗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我市陶瓷生产企业2010年~2014年四年间用能能耗有所下降,年均下降2.87%,能耗下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部分产能转移至外地;

2) 市场需求减缓;

3) 产品向精细化、高档化发展,烧成速度减慢,总能耗有所下降;

4) 广泛应用节能技术,单位产品能耗逐年下降。

2.1 陶瓷企业能源结构

2.1.1陶瓷企业能源消耗量

对佛山市六家较大型建筑陶瓷企业2014年能源消费状况进行分析,按能源品种进行分类,生产过程中煤或煤制品能耗占85%,电耗占9.87%,如表1所示。

2.1.2陶瓷企业各工序能源消耗量

根据五家建筑陶瓷企业的测试数据,在某生产周期内各工序能耗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烧成工序是主要耗能工序,占67.41%,原料工序能耗占企业总能耗约30.35%,其中电耗占31.12%。

2.2 原料加工节能新技术

2.2.1立式磨与连续球磨工艺

传统的球磨工艺为间歇式生产,物料在粉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过度粉碎”现象,已达到了细度要求的物料不及时排出,仍然在机内继续球磨消耗能量,使粉碎机生产能力降低,能耗增加。

连续球磨工艺是通过把传统的间歇式陶瓷原料研磨工艺,改进为连续式的球磨工艺。用较少的设备、人工和占地,达到持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产量,降低原料制造成本。

立式磨机是利用磨机的涡轮与反击机构把物料带起并高速运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磨机筒体的周边甩出,冲击、撞向筒壁,同时在气流的作用下,物料自下而上形成一圆形物料墙幕,物料不断加入,又不断甩出,不断被抛向和撞击着反弹回来的物料,也就是物料打击物料,致使物料一个或者多个断面上产生无数的裂纹并不断扩大、加深和延伸,从而使物料裂解成微粒碎,它集冲击、撞击、挤压、剪切、磨剥于一身,快速完成物料破碎过程。

立式预粉磨与连续球磨机在陶瓷原料粉磨中的联合应用,是针对目前传统单一球磨加工工艺的二段粉磨技术,是今后陶瓷原料加工发展方向。其将砂石料经立式预粉磨机进行粉磨处理后,再进行筛分,合格粉料送入下工序的连续球磨机进行研磨,不合格粉料回磨。其他泥料经破碎、化浆、分离,合格浆料送入连续球磨机进行混合研磨。此工艺避免大的物料在球磨机初始粉碎阶段的大能量消耗,大大地缩短了原料的球磨时间和能耗。

由于“立式预粉磨+连线球磨技术”改造量大,工艺调整内容多,有较大的技术难度,部分企业会采取过渡方案,即:“立式磨机+传统球磨机”组合方案,采用立式磨机分类粉碎,后段用传统方法球磨,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2.2.2干法制粉技术

湿法制粉是墙地砖生产的传统工艺,原料加水细磨成含水量为40%左右的泥浆,泥浆过筛后经液压柱塞泵送入喷雾干燥器造粒,造粒后经筛分及陈腐成为含水量约5%~7%的陶瓷粉料,然后干压成型。

干法制粉工艺是将各种原料单独粉碎到一定粒度后配料细磨,细磨后筛余料返回细磨工序,符合粒度要求的筛下料经增湿造粒机增湿造粒成含水量约10%~12%的陶瓷粉料颗粒,再经干燥及振动筛分后,筛上料经微破碎后再次进入振动筛,筛下料送至料仓陈腐后,干压成型。干法制粉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干法制粉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陶瓷原材料预均化处理,粉磨与分选,干法造粒,成套的、连续的干法制粉装备达到产业化规模并实现自动化。

干法制粉与湿法制粉两种工艺的能耗水耗对比如表4所示。

3 节能潜力计算

3.1 立式磨与连续球磨工艺节能潜力

“立式预粉磨+连线球磨技术”已有成功案例,预计到“十三五”末,在我市推广面可达到20%。以2014年陶瓷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量261.13 tce为计算基数,按电力占总能耗9.87%,原料工序电耗占总电耗30.68%,球磨机占原料工序电耗约70%,节能率50%计算:

项目年节能量=综合能耗计算基准×电能占百分比×原料工序电耗占比×球磨机占原料工序电耗比×推广面×节电率=261.13×9.87%×31.12%×70%×20%×50%=0.56

万tce。

“立式磨机+传统球磨机”组合,球磨机浆料粉磨时间可缩短40%~45%,节能40%。预计到“十三五”末期50%陶瓷企业应用此技术。

项目节能量=综合能耗计算基准×电能占百分比×原料工序电耗占比×球磨机占原料工序电耗比×推广面×节能率=261.13×9.87%×31.12%×70%×50%×40%=1.12万tce。

球磨系统改造合计节能量:0.56+1.12=1.68万tce。

3.2 干法制粉技术节能潜力

干法制粉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装备制造单位和用户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使此技术日渐成熟,预计到“十三五”末将有20%建筑陶瓷企业采用干法制粉工艺。

节能量=综合能耗计算基准×建筑陶瓷企业能耗占比×原料工序能耗比×推广面×节能率=261.13×90%×30.35%×20%×45%=6.42万tce。

3.3 节能潜力汇总

连续球磨技术与干法制粉两种工艺的节能潜力汇总如表5所示。

3.3.1新技术节能量占工序能耗消费量比例

原料工序用能量:综合能耗总量×原料工序能耗比=261.13×30.35%=79.25万tce;

两项新技术节能潜力:8.10万tce;

节能量占工序能耗消费量比例:8.10×100%/79.25=10.22%。

3.3.2影响节能潜力的因素

本文提出的两个项目,按预测在“十三五”产生的节能量占工序能耗比例并不高,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工艺成熟度。立式快磨或连续球磨技术成熟度高,在矿石加工、水泥生产等行业已广泛应用,容易实施。而干法制粉因成球机理影响压片成型,目前还未能得到完全解决。

(2)装备配套。虽然建筑陶瓷企业有改进制粉工艺的需求,但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必须依靠科研单位、装备制造单位,从目前来看,行业内未能集中力量攻关。

如果干法制粉工艺应用面提高至40%,两个项目节能量将达到14.52万tce,节能量比例提高至18.32%。

4 结语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应用于建筑陶瓷企业原料加工过程的节能技术主要有电机变频、降低浆液水分、余热回收等,原工艺下的节能潜力已达到瓶颈,必须在工艺上有突破:变单段球磨为双段,变间歇式球磨为连续球磨,提高生产效率。干法制粉取消了耗能大的喷雾干燥工序,对建筑陶瓷节能降耗产生深远影响。

第13篇

关键词:地源热泵,节能本质,节能应用

1 引言

人们为追求舒适的生存环境,无节制地利用能源,使得建筑耗能不断增加,导致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建筑能耗增速逐年提高。若不对此加之制止和防范,必将会导致我国能源短缺局面的加速到来。因此,如何合理利用不同形式的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建筑能耗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当前,获得可再生、清洁、廉价和普遍存在的能源不仅是全世界的理想,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随着地源热泵技术的出现及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使得这一梦想成为了可能。作为一种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新技术,地源热泵技术理所当然值得给予特别的关注,并且应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

2 地源热泵技术的节能原理

2.1 工作原理

地源热泵技术是指利用可再生的浅层地热能和地表热能,实现建筑夏季空调、冬季采暖及全年热水供应的新型节能技术。为便于理解其工作原理,并与其他方案形成鲜明对比,以房屋采暖需要10kWh的热量作为比较基础。

通常来说,电动压缩式热泵是消耗电能,得到热能。其供热效率用性能系数COP表示,即为热泵机组提供的热量与机组耗电量的比值。一般地源热泵系数大于3.0,即消耗1kWh的电能,可以得到3kWh以上的供热用热能。然而,大多数燃煤火力发电站的效率只有35%左右,加上输配电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损失,所以会导致供电效率更低。

考查不同供热方案的能量利用效率可以用一次能源利用率(PER)作为指标,即所得热能与消耗的一次能源之比。对于热泵方案,PER等于COP与供电效率的乘积。除此之外,还可用季节性能系数SPF来评价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SPF是指整个供热季节内,性能系数COP的平均值。由于在地热和热分配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热损失和动力消耗,因此在进行计算和比较热泵效率指标时,应区分其是对整个系统而言,还是指热泵机组本身。

2.2 节能本质

能量和质量的评价,将从能量转换的更深层面上去理解地源热泵的工作原理,进而明确节能的真正意义。热力学认为,衡量能量品味的最佳方法即能量可否转化为功。热力学第二定律中指出,在任何能量的转换中,有用能被认为是能量的最好状态,但其实际上总是在不断减少。有用能不仅与自身的温度有关,还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只有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热流的温度时,有用能才能体现出较大价值。热力学第二定律为能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即必须承认能量是有价值的。因为人们需要的是能够提供纯粹有用能的燃料,而且有用能必须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节约能量真正意义上是节约有质量的能量。

3 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实例

对于中高温热泵这种广义或特殊的地源热泵技术,由于可以直接回收利用低温地热水、地热尾水、油田含油污水和其他各种温度(30-60℃)的中低品味工业余热,用于普通工业加热和建筑采暖,从根本上解决了此类余热资源不能被热泵机组直接回收利用的现状。为此,本文选取工程实例――某生态小区办公楼,对其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概述。

(1) 工程建筑特点。该生态小区综合办公楼是小区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场所,楼内的大多数房间都是会议室和办公室,一楼设置有机房。总占地面积约2291m2,建筑面积3715 m2,工程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形式,主体四层。该办公楼是按照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第二阶段(节能50%的目标)进行设计的,在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窗户的隔热、保温和密封性及建筑结构合理性、朝向等方面注重了优化设计,如墙体采用国墙塑合中空内模水泥板体系;墙体保温层使用加厚聚苯乙烯保温板材料,隔热和保温效果高于二步节能的要求;窗采用多功能开启方式,可根据不同通风要求选择开启形式;窗体玻璃采用中空玻璃,隔热、隔声效果好。

(2) 地源系统特征。地埋管换热器采用桩埋管、垂直竖井地埋管与水平地埋管相结合的方式,组成两套地源热泵系统,以分别满足日常与节假日办公楼的采暖、空调需求。冬季井埋管的进水温度为8.2℃,流量为28.7m3/h;桩埋管的进水温度为8.23℃,流量为23.8 m3/h;取热量128.6kW;夏季进埋管的进水温度为29.7℃,流量为41.1m3/h;桩埋管的进水温度为28.3℃,流量为23.1m3/h;排热量为253.3kW。针对该系统设计水源热泵机组,系统考虑了压缩机与两个换热器的匹配、多项安全保护措施、全自动运行控制等,并配有自动数据采集和计算机监控系统。

(3) 运行维护和系统经济性。该系统自建成到现在一直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采集到的温度来看,各种地源参数均符合运行设计要求,未出现需要维修的迹象。

地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高于锅炉,但由于地源热泵可实现一机两用,夏可空调、冬可供热,因而总的初投资要低于“锅炉+单冷空调”两套系统的投资。其中水平埋管式系统的总初投资低于锅炉加空调系统的初投资,而垂直埋管式系统的初投资则比锅炉加空调系统的初投资略高或大体持平。

实际计算得出的综合办公楼地源热泵采暖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为:夏季13.35元/m2,冬季14.29元/m2。对既需要采暖又需要空调的场所,在我国现有能源价格条件下,综合考虑净现值、收益率和投资回收周期等因素,与燃烧锅炉或天然气加单冷空调方案相比,地源热泵方案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4 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

第14篇

宝马在2008北京车展上首发了X6氢动版,这是继宝马7系氢动力版之后又一款新产品,此番新车X6搭配的氢动力系统与7系相类似,是在7系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系统。

氢是一种可以循环利用的非石油资源,其排放物主要是水,污染极小。

在宝马看来,这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动力系统,宝马的氢动力系统与氢燃料电池不同,燃料电池是将氢燃料转化成电力,从而驱动车子行走。

宝马的氢动力所搭载的发动机,车内拥有两个燃料箱,分别可存储液态氢和汽油,其搭载的发动机既可以燃烧氢燃料,又可以使用汽油燃烧。

除宝马以外,福特、通用等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氢动力汽车。

相对于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氢动力作为最终能源解决方式,似乎有着更“光明”的未来。

氢能源“捷径”

将氢技术作为未来最适宜的能源形式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促进与开发,是宝马集团清洁能源策略的一个核心内容。宝马早在1978年就已开始氢动力单元的研究,在此后的几十年内,通过几代的氢动力汽车使这项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宝马经过28年数代氢动力汽车的发展与改进,2006年11月22日,宝马Hydrogen7氢动力开始投入小批量生产。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供日常使用、几近零排放的氢动力驱动豪华高性能轿车。

Hydrogen7氢动力体现了宝马的双模式动力之路,即利用现成的内燃机技术来实现应对石油资源枯竭的解决方案,这是宝马所走的一条氢能源汽车的“捷径”,不对发动机基本结构做较大的改变,精心调整后在传统内燃机内燃烧氢气,同时又能燃烧汽油。

氢动力作为汽车新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即使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如通用、丰田、戴姆勒-奔驰等苦心钻研10几年,但商业化的路途依然遥远。

BMW氢能7系只能说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款氢动力车,而并非是终极的氢燃料汽车,因为它目前使用的仍是汽油和氢双燃料。在宝马看来,混合动力是过渡技术,而氢动力则能够通向未来。

量产难题

在去年末的《京都议定书》10周年纪念论坛上,宝马集团披露了其向替代性燃料过渡的短、中、长期环保及技术路线。

即短中期将以提高原车型的效率为主(短期将着手推进轻量化、减少空气阻力以及能源管理等,中期将利用第二代生物燃料),长期将开发使用氢气和电力的汽车。

另外,氢动力汽车还分为氢燃料内燃机汽车与氢燃料电池车,技术上也有差别。对于宝马和其他看好氢动力的汽车厂商来说,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还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

据悉,氢动力从研发到单车成本是5亿美元,批量生产后化学加氢站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Hydrogen7氢动力轿车的价格至今仍是一个谜,目前它也只是被少数人的拥有。

记者了解到,液氢的售价高达8欧元1kg,而宝马现推出的Hydrogen 7每行驶100km需要3.6kg氢气。同时,加氢网点的建设是一个制约因素。因为网点工程浩大所以启动费用高昂。

今后在北京、上海、东京这样的有利于普及加氢站的城市进行推广可能会容易一些。

丰田 混合动力领跑者

从目前来看,混合动力车是汽车业迈向可替代能源新世纪的最佳路径,也是目前唯一能实现量产并获得利润的替代技术。丰田汽车是混合动力领域的标杆汽车企业。

2008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12款混合动力汽车的扎堆“表演”令丰田汽车不再一支独秀。

由于混合动力车具备节能环保的优势,所以未来发展前景很好,但是要普及到中国的消费者,一方面需要汽车厂商降低成本,改良系统;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让消费者在使用这一新能源车时省油又省钱。

混合动力渐热

丰田汽车在2008北京国际车展上特别安排了混合动力区域,摆放了所有混合动力型号的车,除了已经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油电混合动力车PRIUS普锐斯和雷克萨斯LS600hL、RX400h外,还有雷克萨斯GS450h、混合动力运动概念车FT-HS、追求零排放的混合动力技术的油电混合动力概念车――HYBRID-X以及雷克萨斯油电混合动力SUV―LF-XH。

丰田汽车自1997年推出混合动力汽车,截止去年11月已经在全球累计销售了大约125万辆,突破了100万辆。其中,70%是普锐斯车型。

统计显示,2007年美国的混合动力汽车总销量突破了30万辆,超过2006年的25.45万辆,其中有43%是丰田普锐斯。

据日本Nomura研究机构预测,全球混合动力车到2012年会增长3倍,达219万辆。面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光明前景,丰田汽车已经列出了具体的计划:到2010年,其全年混合动力年销量将达100万辆,其中最主要的是其插入式混合动力车。到2020年,其每一系列车型都将推出混合动力版本。

上世纪90年代,欧美厂商对混合动力不屑一顾,随着能源危机临近,面临着是“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的汽车工业和厂商越来越多的向混合动力要市场,毕竟与氢能源等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的实用性最高。

在北京车展上,福特汽车展出了一套汽电混合动力系统。这款完全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可以在纯电力、纯汽油或者油电混合等不同动力模式之间自动切换,从而使能效与性能得到最大化。同时,排放量也保持在PZEV(准零排放车型)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向偏重于电燃料电池研究的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在京宣布,拟斥资2.5亿美元在华设立汽车新能源研发中心,将在混合动力方面发力追赶丰田。通用最新研发的5款新能源汽车在北京车展上亮相,其中欧宝Corsa1.3涡轮增压柴油车、雪佛兰E-quinox氢燃料电池车、雪佛兰Tahoe双模混合动力车、土星Aura轻度混合动力车均为亚洲首次展出。

高成本之困

记者采访获悉,本田汽车的思域(Civic)混合动力车自去年11月上市以来仅售出了约150辆。该车售价26.98万元,其价格不仅相当于售价14.78万元的1.8LEXi手动型汽油版思域汽车价格的2倍,且几乎是其该车美国销售价格的两倍。

J.D. Power & Associates旗下亚汽资源公司(Automotive Resources Asia)的数据显示,尽管去年中国的SUV和豪华轿车销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但普锐斯的销量只有414辆,比2006年下降了81%。此前丰田汽车设定的目标是销售3000辆普锐斯轿车。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技术限制,普锐斯售价偏高;另外,这些在中国销售的混合动力车多数进口或国产化比例低,在海关征收关税之后,其价格相应走高。普锐斯的价格,在日本相当于人民币16万元,比同级别汽油车仅贵3万元人民币;但在我国售价30万元左右。虽然能降低油耗,但节省下的钱并不能抵消消费者的购车款。同时,消费者普遍尚未接受混合动力车的概念。

一款1.5升排量的传统轿车,按照目前国内的车市行情价格不超过15万元。然而丰田1.5L普锐斯的价格却近30万元,同样使用93号汽油,一辆传统家用汽车行驶15万公里需要花费的燃油费用约为7.3万元;一辆混合动力汽车15万公里需要花费的燃油费用约为3.24万元,两者相差4万元左右,但混合动力车比传统车购车的成本贵近15万元,这样消费者虽然买了省油的车却因此多花了约10万元钱。

丰田汽车上月还宣布将普锐斯的价格下调8%,下降了2.1万元左右。

“现在中国的混合动力车市场尚处在培育阶段,销量多少不是目的,关键是使消费者接受我们的理念,认识普锐斯的质量。”丰田中国企划公关宣传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丰田社长渡边捷昭表示,在技术方面,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是混合动力车发展的更高形态,大大提高了电动行驶模式的距离的同时,更降低了汽油的使用量,而且利用普通家用电源即可充电,它将比现在的混合动力车更加环保。丰田的目标是,在2010年之前,努力迈向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实用化阶段。

因此,从长远来看,混合动力具有可观的发展潜力。丰田汽车乐观地认为在中国市场中,此类轿车的销量或许不用几十年、而只需几年时间就有可能实现增长。

自主新能源 集体寻突破

面对跨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突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的距离,自主品牌新能源追求突破,集体追赶跨国巨头的迫切心情在北京2008国际车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头并进

4月20日上午11 点,W1 馆,比亚迪汽车正式其首款纯电动轿车e6;广汽集团首次其概念车,这款概念车正是搭载新能源动力;长安自主研发的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也登场亮相;上汽也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车,其中包括“上海牌”的最新一代的燃料电池车;奇瑞“银海绿洲”系列展台,全部由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和灵活燃料车组成;长城欧拉和长城精灵EV完全依靠电池电力驱动。

长安汽车董事长尹家绪表示:“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如果按照目前的燃耗水平,汽车的石油消耗量将超过中国整体石油需求量6成。” 因此,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中国汽车品牌参与全球竞争,并在短期内实现抗衡甚至反超的最大机遇。

去年11月1日,中国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去年12月20日,又公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国内外众多车企也开始制定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计划。一时间,混合动力、氢动力、燃料电池、电动车,凡是国外已经出现的新能源解决方案,都在中国有所体现。但从目前看来,自主品牌汽车在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被外国汽车公司抛在了后面。

比亚迪攻势

汽车专家贾新光认为,在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起步并不晚,成果也很多,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等于为电动汽车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市场经验。中国的电动汽车成本要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现在的关键是政府应该支持技术比较成熟的电动车产品尽快上路,占领市场。

在欧美日本,传统汽车已经根深蒂固,电动汽车要想替代传统汽车非常困难,中国在汽车还没有普及之前,已经有了电动自行车作铺垫,电动汽车的发展就有了市场基础,这在世界上是独特的条件。

今年1月份在底特律北美国际汽车展上比亚迪展示了一款混合动力汽车,名为F6DM。该款汽油和电力混合动力汽车将在今年推向市场。该车可以插入家用电源插座充电,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完全依靠电力行驶100公里。之后,比亚迪e6电动汽车将在2009~2010年期间推向中国市场,计划两年内在中国大规模销售充满电时能够一次行驶300公里的全电动汽车,并向北美和欧洲出口。

据悉,混合动力汽车的售价约为人民币15万元,电动汽车售价为20万元。

对于废旧电池污染问题,比亚迪提出他们的电池是硅铁的,一旦电池不能使用了,它就是一块铁。可回收、其耐热性、抗压性和容量都远远强于普通电池,电池充电循环次数可达2000以上,电池的持续里程寿命大于60万公里。而其成本为5万元,年产达到20万辆后,成本可降低为3万元。对比氢动力,纯电动研发成本确实低了很多。

政策缺失

目前除混合动力外,其他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尚未建立,因此新能源车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会演变为标准之争。中国虽然出台了《规则》,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并没有明确给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方向。

业内专家认为,第一是相关的消费市场还没有形成,第二是因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要求还没有达到十分迫切的程度。政府中有些部门的意思是等待电动车、氢能源和混合动力争出结果后,再明确政策支持哪一种新能源,而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利益不能统一,没有明确的政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不会快。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家确实很难出台鼓励政策,这也是保护本土汽车企业。本身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自主品牌就处于弱势,现在给予了支持混合动力车发展的政策,无异于扶持外国汽车公司,自主品牌只能继续落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未来五年,在我国汽车产业领域,产量增长将不再会放在第一位,产量一旦超过1000万辆以后,主要任务就是做强而不是做大,首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提高企业集团总体竞争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汽车产业应尽快实施战略转移。

■链接:《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

国家发改革委制订出《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从去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新的《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的概念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电动、氢动力和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等。

与此同时,《规则》对企业上马新能源车项目设定了15道“准生”门槛,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企业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这将打破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一窝风”的现状,形成由拥有技术优势的汽车企业领跑的格局。

在企业取得新能源准入资格后,仍需在商业化阶段接受主管部门监管,从而可避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出现失控现象。

第15篇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里夫金认为,虽然现在大量新型的发展计划都是欧美政府所引导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这样的转变所带来的益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因为基础设施薄弱就意味着在基础设施转型的时候成本更低,发展会更迅速。“很多的国家甚至都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一上去就可以用最新的,不需要把旧的拆完之后再埋起来,没有这个成本,就非常的快。试想一下,在中国西部,不用拆房子、不用拆楼,成本很低。”

当《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向他问道,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时,他表示:“中国将在未来的人类发展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规模,还是中国文化和观念上来看,中国都有这样的可能性。现在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上看,中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说从大的方向上中国是有可能成为引领者的,不过如何做、从哪里开始做,还需从中国本身找到方法。”

另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他提出,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一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二是建设智能绿色基础设施;三是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四是搭建智能电网;五是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

为什么当谈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里夫金会将其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能源联系起来?

因为在他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能源互联网。同时,他还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能源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促成的最后一次工业革命,最终会让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袭

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夫金的认识是,其已经到来,并且已是迫在眉睫。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并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了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生产制造快速成型;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并得益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也出现相应的重大转变,既突破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预言,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其标志着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开始。

构建能源互联网

里夫金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亿万人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源源不断地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然后,他们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并用绿色电力为自己的楼房、机器和汽车供电,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这就是“能源互联网”。

在能源互联网中,人们既是能源的提供者,可以从系统中赚钱,也是系统的受益者,可以从系统中体验生活的智能和便捷。当革命性的一天来临时,我们已超越碳基能源,困扰人类的难题也许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另外,为了未来的能源供应,我们需要可持续的能源网络。能源供应的转换导致分散和更加依赖天气的电力生产……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不仅如此,里夫金还提出,“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性基础,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的一种战略型技术,将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的支撑作用。工业革命总是与技术革命相伴而生。蒸汽机的出现促成了近代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促进了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电气时代,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也形成目前现代电网中集中电力生产传输的格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模式是,技术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导致能源供给体系的变革。

所以说,为满足未来分布式制造的这种全新的产业趋势,需要新型能源供给方式,分布式、共享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发展的趋势。这种供给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未来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避免化石燃料的工业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里夫金提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能源互联网,将是实现能源分布式供应的一种有效模式。

提倡零边际成本

为什么要提倡零边际成本?里夫金说:“在过去的一万年中,75%的物种灭绝是在最近一百年发生的,我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倡道德,不断地加强宣传只是一个方面,要从根本的经济形态上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这么多人要消耗这么多的资源,成本转嫁到谁身上?提倡大家要共享房子,共享汽车,共享整个世界大数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保护环境。”

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勾画出一个新经济模式框架,那么《零边际成本社会》则是为前者描述的框架注入了实质性内容,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里夫金特别强调,未来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模式。目前的资本市场经济形成的是交换经济,而《零边际成本社会》描述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分享经济。这两种经济以既竞争又合作的模式并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出如何管理掌控这种混合经济模式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