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急诊科科室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急诊与重症科的联系越发紧密,甚至部分医院出现将两科合并成一科的情况。急诊和重症科的医疗护理工作一直是整个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目前国内急危重症专科护理的培训工作并不多,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往往无法直接用于急诊和重症科,因此多数医院急诊或重症科会出现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断层的情况[1]。我院从2015年起引入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旨在有目的性地培养专科护理人员。本文就此问题作出的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从我院现有的急诊和重症科专科护士中,选取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对象共30例,包括护师24例,主管护师6例,科室为急诊科10例,重症科20例,年龄25~42岁,平均(30.1±1.2)岁。
1.2研究方法:
在我院建立起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并根据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情况。
1.3评价标准[2]:
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情况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是由我院护理评估与培训管理委员会制定,主要包括护士考核的理论成绩(30分)、护理技术(30分)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40分)三个方面,满分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5.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检验标准??=0.05。
2.结果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培训后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专科护理理论、护理技术以及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等方面均要好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国内对急诊、重症科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尚处于较低级阶段,培养的方法一般普遍且分散,多是专科护士的在本科室中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业务技能,而未考虑到急诊和重症科应对专科护士具备更多的要求,如两科室间存在较多的交叉内容,而现今的培养模式中缺乏系统和共通性的护理核心技能的考察。因此,若能建立起一套急诊-重症科一体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必将有利于重症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帮助其快速成长,满足当前急危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大量缺乏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升重症专科护士的核心护理能力,从而适应国内护理业的发展[3]。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他人而独立存在,总是要与他人进行接触,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急诊科护理管理者直接接触上级管理层,又直接领导下层护士。同时又直接听取临床各科室对急诊科所提意见及建议,以保证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工作中实施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授权、奖罚严明,加强情感沟通,塑造自身形象。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发挥人际关系技能作用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广泛性决定了急诊科护士长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处于人际关系的中心位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急诊科护士长更要有“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尊重护士,关心她们的生活、健康,与之坦诚相待,姐妹式地交谈,对她们的工作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要有一颗包容心,给大家“安全感”,善于运用集体智慧,以增强团队凝聚力,使科室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集体。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每个人的身心健康。
合理使用委任权
首先对授权要有计划性。选择那些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最主要的是愿意为授权人分担责任,并能够胜任责任的人,同时征求本人意见,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科将工作按性质划分为急诊急救组、质量控制组、安全管理组、抢救仪器管理组,每组有一人任组长。管理的一半是检查,护士长对所授权的工作要随时进行监督检查,看是否能按既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如有差错要找出原因,做出整改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每周进行反馈,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好的事物拿到交班会上提出表扬,坏的事物也拿到交班会上大家错误分享。为的是警示大家加深印象,杜绝类似事情再次发生。有实施、有反馈、才有整改,才会有更切实际的管理活动。只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才能保证科室的长久生存与发展,因为人才给科室不断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适当的授权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使他们更具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她们的心情就会更加愉悦,工作起来也就更加有信心,我们的工作自然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奖罚机制严明
根据科室情况制定科学、客观、合理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调动全员积极性,说到做到,及时兑现。不管是高年资还是低年资的护士,违反了某项制度必定要给予处罚。比如谁在执行医嘱后一组液体执行后未签名及时间,要扣罚奖金10元,每季度末评选的星级护士,本科室再给予50元奖励这样既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心,又及时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激励资源,用好激励资源,鼓励每位护士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要善于发现先进思想和事迹,进行宣传表彰,以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加强情感沟通,塑造自身形象
作为护理管理者,首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病人是首位,护士也重要[1]。作为护士长,时刻对自己的护士体贴入微,关心她们的生活,帮助她们分忧解难,悉心关照,护士就会对自己的领导给予信赖,帮助她们分忧解难,共同进步。认真倾听每一位护士的谈话,以发问的方式布置工作,以激发商量的口吻下达命令,听取护士的一些建议。让护士参与讨论与她们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的决策,增加透明度,调动积极性,并且能使护士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愉快而自愿的接受指令,并竭尽全力去完成任务,实现自身价值。
讨论
急诊医学科(室)或急诊医学中心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管理者应该做到思想要真、情感要善、思想要美、公平公正。在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注重人才利用,务实人际关系,塑造自身形象,加强各科室各部门的协作,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医院 急诊室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83-02
我院是本地区一所最大的地市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肩负着全市的急救任务。“120”紧急救援中心挂靠在我院。现拥有床位1200张,医护人员1000人。急诊科分两区,抢救区座落在一楼,留观区在紧靠急诊科第二外科楼的二楼,承担着院前、院内急救和门急诊输液工作。急诊科配置护士20名,每天门急诊就诊人数约200人,9部救护车不限时出警,因此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每位护士肩负着双重责任。尤其是分诊护士,除承担全部的护理工作以外,还承担着大部分的非护理性工作。如挂号、催费、结帐,执行医嘱,领取门急诊输液药品,咨询、导诊及接听“120”电话,安排担架工等工作。因此经常受到离岗和服务不周的投诉。自2009年5月开始,我科加强了分诊预诊中心这个窗口的管理,制订预案、限时定标,强抓素质管理等服务机制,使这个窗口的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效果满意,现将管理方法报告如下:
1 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方法
1.1 前台分诊中心护士的条件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具有一定的资质,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经过各科轮科,熟悉每一种疾病的发生过程,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有丰富的临床知识结构的护士担任。应具有能利用专业知识快速评估[1]。将患者正确分类的能力。②急诊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急诊是医疗纠纷的好发区域,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一大关键是分诊护士不但具备过硬的急救技能和经验,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与院部各部门(如保卫科、门办、院办、各病区)的熟练沟通技巧,熟悉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法规及与相关主管领导衔接的途径,以应对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从复杂多变的状态中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能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2]。③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分诊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具备处事冷静、勇敢、机智、礼貌的品质,爱岗敬业,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急救意识。
1.2 前台分诊护士的岗位培训
1.2.1 岗位培训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培训内容为服务礼仪、服务用语,就诊者心理需求、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利用和急救技能的掌握等。每周五下午授课,不得缺席,并进行现场临模和指导。如听到“120”急救车警笛声后分诊护士立即起身,采用主动推车迎接病人,边看、边查、边问、边处理,边护送到相应抢救区的快速分诊法,对特别危重的应立即呼救,快速过床后给病人上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进行插管,行CPR等处置,等其他抢救人员到位后立即安抚家属,开通绿色通道,做好必要的处置。对非急诊病人,分诊护士可和言悦色的劝说,安排协助他们到相应的诊室或 转诊,这样可调整进入急诊室的流量和分布,可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人力和急救医疗资源。经过有目的的培训,可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急诊护患矛盾,提升了医院形象。
1.2.2 制订预案,限时定标
要求分诊护士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制定各种急危重病人的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应对自如。及时发现急诊病症,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急救处理。同时对分诊时间也限定在2-5分钟之内,在此时间之内必须完成对病人的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测量,病人信息的采集以及受伤和疾病的程度,根据病情和病种进行分诊,规定准确率必须达到98%以上,把这一量化指标做为分诊护士考核的标准,凡不能达到此要求者,不能在分诊台工作。
1.2.3 严格进行急救技能方面的训练,利用每天晨会的10-20分钟进行模拟训练,(如多发伤休克病人,心跳骤停病人),进行有效CPR。从分诊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做好急救准备,通知担架工到场,分诊护士立即推车置门口做好迎接准备,急救车一到,迅速将病人过平车,边推往抢救室边判断意识 ,呼救,到抢救室后迅速过床,上心电监护、上氧,建立静脉通道,抱球辅助呼吸,插管,必要时上呼吸机等,然后分诊护士立即回到前台,开通绿色通道,完善各项检查单,仔细询问家属或“120”医生病人的病史,采集第一手资料,为医生下一步抢救争取时机。通过这项技能训练大大提高了护士之间的配合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病人有效复苏争取时间,提供良机,并能提高整体的急救抢救水平。
1.3 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
1.3.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爱岗敬业观的学习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消除影响分诊工作的不利因素,减少麻痹松懈思想,对非急诊病人应有礼有节接待,合理分诊,对特大灾难性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上报总值班和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关科室,通知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急诊科,对病人采取有效的救治。配合保安,及时制止如枪案、吸毒、酗酒等不法分子的捣乱,维持秩序,以保证门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1.3.2 我院承担全市的急救任务,经常出现多台救护车同时送来急救病人的现象,尤其是在晚夜班时间,为此为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采用了弹性派班制,晚夜班安排两个临床支持中心的护士协助分诊台,除了担任临床配送任务外,还可兼顾前台分诊工作,可大大缩短接诊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使内、外科急诊病人能按程序顺利就诊,对危重病人也可及时救治,分秒必争,并能妥善安抚家属,做好沟通并取得支持,既和谐了护患关系,又降低了护患矛盾,实施一年来未出现脱岗及被投诉现象。
1.4 效果
实施一年来,我科前台分诊护士做到了为就诊患者提供文明贴心的服务,整个分诊环节环环相扣,有的放失地服务于分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不但对急救病人给予了有效的救治,对非分诊病人也给予了良好的服务和健康干预。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友谊,和谐了护患关系,这个服务窗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年来,未发生一起护理投诉和护理纠纷。急诊科虽然工作繁忙、人流杂,但各病区秩序井然,人性氛围浓厚,与去年同期相比,我科急诊人次增长了30%,经济也增长了25%,整个病区呈现蓬勃向上的朝气。
2 小结
自我科加强急诊前台分诊中心的管理后,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 能够有效利用,分诊护士的工作稳序更加优化和便捷,分诊护士的职业素质和水平也明显提高。护理工作更高效,更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 的人性化服务[3],护士能充分利用专业知识,认真、仔细、迅速、及时地对就诊病人的病情进行早期、有效、准确的了解,使危重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对在候诊治疗中的患者,在病情变化时也能通过分诊护士细心、及时地发现并安排救治,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使急救护理工作质量也迈上了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颐乃平.护理专业导论.台北:汇华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4.242-245.
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1],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急诊科护士不仅要负责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处理,而且还要与医师密切合作;每天紧张而繁琐的工作让人产生疲乏,会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作为护士长能不时地给予赞扬和欣赏,可以使护士对工作充满热情,激发护士的内在潜能,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工作压力。因此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适时地对护士使用赏识教育极为重要。2011年1月起运用赏识教育对护士进行赏识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有护士11人,均为女性,年龄21~36岁,平均27.6岁;职称: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5人。学历:本科5人,大专6人。低年资护士5人,占护士总数比例45.46%。
方法:①“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21世纪护理管理的共识即“以人为本”,对于护士长来说,目的是为了激发护士工作热情、缓解工作压力和加强团队精神,为护士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从而发挥护士的最大潜能。急诊科的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即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所以护士长应经常与护士沟通,了解她们精神上的苦恼,给予及时的帮助,化解问题,协助调节好工作,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生活中关心体谅,使护士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兴趣,减轻工作压力。②团队精神是管理的核心:护士长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护士的集体荣誉感。比如组织护士积极参加医院内外的各种理论、技能比赛,或者各种集体活动(外出旅游、拓展训练、娱乐活动等)。授人以娱:把快乐带到工作中,让护士获得幸福;使每个人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是这一团队的重要部分,以集体为荣,从而使护士产生主人翁意识,大家也会有饱满的热情,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③赏识并非只表扬不批评:护士长在管理中实事求事、公平、公正,发现问题采取“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根据统一的工作质量标准,量化指标,如遇犯了错误的护士,都要一视同仁,真诚的指出,及时纠正,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赏识教育对管理者的要求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护士长要像伯乐一样,善于发现每位护士的长处,使其发光。比如:我们的一个老护士,业务一般,但是非常健谈,就安排她负责患者的健康宣教,患者很满意,问卷调查满意度明显提高。还有一位年轻的护士,有点内向,缺乏自信,但工作踏实、能吃苦,安排她参加院内的理论及技术操作比赛,通过她的努力,每次都能取得不错的名次,不但为科室取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给予了她最大的鼓励,逐渐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变得善于与人沟通和交谈。赏识使护士充实、自信,做到了快乐成功护理,收获了护患双赢。
管理者要掌握工作的技巧与策略。工作中一些小问题的发生,如漏填体重,漏测体温等,可以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式向她提出,并帮助其及时改正。工作中如发生原则性差错或重大隐患时,应立刻召开安全分析会,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并制订防范规章。
赏识式管理实施后,护士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都明显改善,患者的满意度从60%提高到95%以上,护士自信心也大幅提高,医疗差错事故较赏识式管理前大大降低。赏识式管理有利于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从而使优质护理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值得护理实践中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于2015年4月开始针对危重患者抢救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分别选取实施前后1年1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98例,女52例;年龄37~72岁,平均(56.48±7.92)岁。观察组男95例,女55例;年龄38~74岁,平均(56.63±7.9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1.2方法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整体护理管理小组,成员由较强沟通能力的高年资急诊护士和医师组成,制定急诊入院管理流程及相关实施细则;由信息科协助建立病床管理软件,针对住院患者进行分级管理。(2)符合急诊入院指征且病情危重者应优先安排挂号、住院及抢救,缩短急救准备时间[2];符合急诊入院指征但病情尚稳定则归入病床管理系统,按照收治时间先后安排入院;诊断尚未明确或各项检查结果未完善者则继续由急诊科护理人员分诊进行继续诊断,待明确诊断后再归入病床管理系统,按照收治时间先后安排入院。1.3观察指标(1)记录患者抢救成功例数,计算百分比;(2)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101点数字评分法进行[3],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分别发放问卷,分值0~100分,分值越大提示满意度越佳。1.4统计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抢救成功137例,成功率91.33%;对照组抢救成功117例,成功率78.00%。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2=11.29,<0.05)。2.2两组患者和医护人员临床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医护人员临床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18、2.56,均<0.05)。见表1。
3讨论
【关键词】诊断试剂;科学管理;质量控制
诊断试剂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医疗药物,其在协助医疗工作者在疾病的检测、诊断、治疗及预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里,对医疗诊断试剂都有着有效的质量管理及安全控制[1]。在我国新的《侵权责任法》实施之后,患者的医疗法制意识及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此时检验数据往往成为医疗安全及医疗保险条款落实的依据,因此,对检验专业检验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大幅度上升。而检验质量的好坏往往与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操守及仪器、试剂的管理质量相关[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检验科试剂管理上实行一系列管理体系,探讨一种能够有效杜绝检验安全隐患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诊断试剂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我院检验科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试剂管理模式,即试剂采购统一由科室进行,相关职能部门只负责走账却不参与管理,直接导致了责任人对试剂管理法规意识淡薄,不按照科学管理模式来,并且对试剂种类、功能了解欠缺,以致分类混乱等,具体表现在:
1.1对试剂供应企业信息了解欠佳
由于医院使用的试剂种类、数量多,对医院提供试剂的供应企业也多,企业生产的试剂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目前对诊断试剂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及管理流程欠缺,导致即使是同一种试剂也会出现不同质量水平。科室采购弊端是难以精确了解企业的详细信息,即使能够购买到证件齐全厂家生产出来的试剂,也难保证试剂的质量。
1.2诊断试剂的采购管理相关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医院诊断试剂的采购采用分部门管理的方法,即采购权都下方到相关科室,而证照审核部门设在设备采购科,这样部门之间就会缺乏相关沟通,直接导致采购缺乏相关正规的证照审核过程,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1.3诊断试剂的验收及登记监管不力
诊断试剂在购入科室后,入库过程往往缺乏有效的管理,只是仅仅凭货单入库。当供货企业的随货单残缺或者内容不全时,比如收到试剂后仅仅验收供应企业的名字、试剂种类、数量,而对生产批号、企业产品注册证号及有效期限等等信息忽略,导致不必要质量问题出现。另外,还会出现诊断试剂型号规格出现人为的记录错误,导致其规格型号与登记表记载的不相符。
1.4诊断试剂的储存管理混乱
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欠缺及由于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导致,导致试剂存储不规范。另外,由于监管不到位,院内也会存在医务人员对试剂的不规范使用或者浪费使用等。
2.诊断试剂相关问题解决方法建议
2.1加强采购岗位职责功能
针对因院内采购与试剂管理、走账的部门分离所出现的问题,建议院内设立专门试剂采购部门,主要负责医用诊断试剂从采购、储存到领取使用的一系列管理,杜绝试剂使用前各种原因引起的试剂质量问题。
2.2加强试剂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
对于试剂采购及管理科室的相关人员,应当定期给予诊断试剂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并定期给予相关考核,对于出现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及时停止其相关工作直至考核达标为止。
2.3设立三级等级库房并对相关工作人员制定相关职能
库房包括一、二、三三个等级库房,每个库房有自己的岗位职责。一级库房主要职责是进行实际的采购、入库及入库记录。相关人员应当熟练掌握生产厂家的信息,对厂家要严格审核其《药品经营许可证》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在试剂采购完成后应当立即验收,认真做好试剂的入机信息,包括试剂名称、规格、批号、试剂有效日期、数量及采购日期等[3]。并且定期检察,杜绝错误或者遗漏信息存在。二级库房为试剂专用冷库,根据试剂储存所需温度分别保存在相关温度制冷系统。相关人员职责为定期进行系统相关检查并进行盘点并填写相关报表。三级库房为试剂领取区,负责科室对试剂的领取。相关人员职责为收取科室领取报表并记录,并定时进行清点。另外,相关人员还要熟练掌握试剂存储数量,以免出现试剂不能满足科室出现状况。
3.总结
进行诊断试剂的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杜绝试剂管理混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建立相关采购、存储部门。并且细化此部门内部职责,培养相关工作人员并加强对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监管是杜绝试剂安全隐患前提。另外,部门内部应当摈弃人工纸张记录的传统方式,采用微机输入并打取条形码,将试剂生产、采购日期,有效期等通过扫描的形式提取能够大大节省试剂核对的时间,并且能够有效减少人为错误等。
[1]戴捷,苏磊.体外诊断试剂有效管理与质量安全控制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1):80-81.
[2]孙纯学,白德成,高若宇.实验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74-276.
【关键词】 急诊科;风险管理;体会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质量管理成为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急诊医疗护理行为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的人群,以及被动面临的偶然事件和意外灾害事故所至突发伤,批量伤病员的救治,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是护理事故、纠纷的高发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结合操作纷繁的护理行为,尽早尽快预见、识别风险,鉴定、评估风险,努力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使医疗高风险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多年以来,我院对急诊护理工作实施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风险因素分析
1.1 微生物风险 急诊科处于医疗工作的前沿,昼夜不停地接待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护理工作中经常近距离接触携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其中有些患者具有接触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艾滋病等) ,若紧急救治时,来不及询问病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徒手进行操作,极易发生感染。医护人员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受害人群,因此生化因素是潜在护理风险之一。特别是在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不慎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污染的针头、玻璃片等锐器刺破皮肤,发生医疗锐器损伤,将大大增加职业感染的发生几率。有报道医院职工被HBV、HCV、HIV 污染的针和锐器刺伤或碰伤后,相应病毒感染率分别为6.0 %~30.0 %、0.4 %~6.0 %、0.25 %~0.4 %。
1.2 物理化学风险 使用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是急诊科常用的消毒方法。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制剂等,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空气消毒灭菌用的紫外线、臭氧等也对人体有害,可引起紫外线眼炎、皮炎,高浓度臭氧吸入后还可引起胸闷、气急、肺水肿等。对这些理化因子不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可能给医务人员造成多种伤害。
1.3 暴力风险 在医院诊疗场所发生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已经成为受到关注的社会安全问题。而急诊患者大多病情急且带有紧张情绪,来到医院无论病情轻重,均希望医生、护士立即为其诊治,若被怠慢则怨言重重。急诊科的就诊患者组成成分较复杂,个别存在醉酒、打架、斗殴、吸毒等情况,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就将怨气出到护士头上,轻则恶语伤人,严重则动手打人。有报道,医院暴力占医院职业安全事件总数64.48%,其中心理暴力49.12%,身体暴力15.36%。
1.4 心理风险 急诊室医护人员处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就诊患者数量多,急危重患者多,患者病情各异且时常波动,实施抢救多,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紧张压抑心情长期得不到宣泄, 极易导致身心疲劳;经常面对患者死亡的负性刺激;患者及家属情绪焦虑、激动、易激惹。这些都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长期处在此种状态会增加心理负荷、危害心理健康。所有急诊临床医师均要接受初级、高级心肺复苏及初级和高级创伤学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急诊科注册医师。
2 风险应对措施
2.1 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护理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我们根据《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出急性中毒、多发伤的救治、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上消化道出血、咯血等抢救预案,实行程序化抢救。结合急诊科工作特点,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如《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意外停电、火灾应急预案》等,让护士熟悉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及抢救方法。加强“三基”培训,使技术操作规范化,要求掌握吸氧、吸痰、输液、输血、洗胃、导尿、人工呼吸、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等急救技术,掌握心肺复苏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监护仪等的应用。
2.2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慎独精神、敬业精神 ,适应医疗护理模式变化,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观念。强化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观念,对危重患者要求5 min内接诊,并严格做好急救护理记录,记录入院时间、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内容,使患者在就诊、检查、抢救、观察等环节上前后衔接,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2.3 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训,促进理解 患者享有生命健康权、医疗护理权、知情同意权等,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爱护患者,增强护患情感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根据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用患者及家属易懂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谈,在执行各项治疗操作前应落实告知制度,使他们真正明白配合治疗与护理的目的,减少护患矛盾。
2.4 合理统配资源 弹性排班,增加高危时段的护理人力,特别是中午和夜班的护理力量。设立护理二线总值,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特殊情况时,统一调配全院护理人力,从而避免因贻误抢救时机引发纠纷。
2.5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证,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2.6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自我保护的法律,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执业风险可控制的一面就是人为主观因素,所以护理人员要做的就是从这一方面来减少风险概率, 积极实施护理安全措施。
2.7 加强急救药械管理 严格执行急救药械管理制度,确保急救药械处于备用状态,禁止性能不良、规格不配套,数量不足等情况发生而影响急救护理效果,引发纠纷。
关键词:急诊;四级三区;管理模式
伴随急诊医学的发展,按病情的危急程度分诊,是国际分诊所倡导的科学预检分诊方法[1]。这种工作流程可提高分诊准确率,避免遗漏重症患者,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2]。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洲及中国香港等地区,急诊科都有完善的分诊制度与分诊标准[3]。我国内地尚缺乏统一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分诊标准都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病种的分科进行分诊[4]。根据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5],为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切实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能力,使之符合卫生部对急诊科的要求,我院对急诊科的流程重新进行了设计,于2013年2月起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按照病情分级标准进行预检分诊,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分区域救治,通过一年的临床运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急诊科总体设置 我院急诊科分为急诊诊疗区、急诊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急诊输液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其中抢救室6张抢救床位,1张复苏床位,洗胃室床位1张;急诊观察室床位37张;输液躺椅30张;急诊监护室6张床位;诊疗区包括内科二个诊室、外科一个诊室,另外在诊疗区设立密切观察区,可容纳4张急诊转运床,便于对急症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和观察。
1.2急诊护理人力资源 我科现有护理人员41人,男性2人,女性39人,平均年龄27岁,学历:本科25人,大专16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13人,护士19人。
2急诊分级分区诊治模式
2.1急诊预检分诊
2.1.1急诊预检分诊设置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提供医疗服务的优先顺序, 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根据其病情的紧急程度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因此急诊预检分诊处设在急诊科入口的醒目位置,与挂号收费处、抢救室和保安亭相邻,视线宽广,救护车通道、候诊大堂和诊室环境均能一览无余,分诊台采用目前提倡的高低台设计,高台的设计可方便护士与患者家属填写信息,低台设计可缩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距离,患者可坐在护士对面,接受预检分诊护士的初步评估与登记。
2.1.2预检分诊护理人员资质 预检分诊工作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承担,急诊患者到急诊科后由预检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进行分级,及时安排就诊,并做好各项登记工作。
2.1.3仪器设备 分诊台仪器配备齐全,包括水银体温计和电子耳温计、快速血糖检测仪、心电图机、血压计、指脉氧监测仪及标准预防用物,通过这些仪器设备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的判断并提高分诊的准确性。
2.2病情分级标准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患者排序,而是要进行恰当的分流,使患者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
2.3急诊分区管理模式 将急诊科诊治区域从空间布局上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红区为急诊抢救室,黄区为密切观察区,绿区为非急诊患者诊疗区。密切观察区设在分诊区附近,与医生诊察室相对,配备有设备带,护士可配合医生进行吸氧、输液等必要的救治措施,当出现病情变化时医生可立即查看,病情恶化的患者则立即转入红区;诊疗区适用于轻症患者就诊,该区域的患者可按顺序等待医生进行诊察。
3效果评价
①患者满意度情况,2012年2月~2014年2月随机每月发放急诊患者满意度调查表200份。②对比实施分区分级前后危重患者的候诊时间。③统计2012年和2013年患者因候诊时间过长而发生的纠纷。
4结果
4.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1(t检验)。实施急诊患者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后,急诊科在布局和功能上得到了改进,提高了护士的专业能力和主动服务质量,规范了各类急诊患者的就诊秩序,使患者得到了高效、及时、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由未实施分区分级的(94.5±1.1)%提高到(96.2±1.3)%(满分100分)。
4.2缩短了1、2级患者的候诊时间,由原来的(8±3.2)min缩短至(7±3.1)min。分诊护士第一时间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与分级分区,使危急患者迅速在不同区域得到了抢救和充分有效的护理,改善了急诊室患者侯诊时间过长,轻重患者混合排队就诊的现象,见表2(t检验)。
4.3降低了由于候诊时间过长而发生的各种纠纷。2013年2月~2014年2月,共接诊急诊患者54750例:其中3395例患者经病情分级进入红区,38420例患者进入绿区和黄区,由于患者病情变化调整到红区抢救患者178例。全年因分诊、抢救不及时等原因的纠纷共2起,远远低于分区分级前的16起,抢救成功率由2012年的96%增加到2013 年的97%,期间无护理差错发生,患者及其家属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讨论
近年来,急诊医学发展迅速,急诊患者数量日益增长,《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提出在急诊建设中应重视区域布局的科学性,提高急诊医疗工作效率,但如何对急诊科进行合理配置尚无系统方案。
有研究表明,在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只有20%为真正意义上的急诊,80%的为非急诊患者。因此急诊分级分区就诊模式直接关系到急诊的流程是否合理, 能否满足急诊患者特别是急重症患者的需求。急诊预检分诊能及时疏导了患者,缓解了就诊的矛盾,避免患者产生不满的心理,减少了医患纠纷及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投诉。
现代急诊预检的概念已不再是简单的" 分科分诊" ,急诊预检分诊窗口时间是入院时的5~10 min, 即"铂金10 min",急重症患者在医院及时得到快速救治,可以减少和减轻病情延误和疾病伤害。
实施分级分区管理,根据急诊患者病情轻重分诊,将患者合理划分至不同区域救治,从而使相应区域的责任护士分工明确,工作更细化,可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护理安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同时以有限的急救医疗资源取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发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分级分区治疗模式以来,患者及其家属因分诊、抢救不及时而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投诉为零,而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积极实施抢救工作的满意度在不断上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凌云,李映兰,张莹,等.危重病病情评价系统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56.
[2]张杰.中法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对比及借鉴[J].护理学报,2009,16(17):20-22.
[3]赵洁,王红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诊医患分诊认知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63-767.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与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儿科患者,陪同来看病的往往不止一个家属,这对于护士的要求就更高。我院急诊科输液室也有一部分患者为患儿,特别是有几个家属一起陪同来的,这对护士的要求就更高、更多。同时,医学的模式在不断改变,现在要求医务人员做到“三好一满意”,作为护士,怎么才能适应医学的改变,做到“三好一满意”呢?再加上医院普遍存在: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护士的素质参差不齐,主动服务是意识欠缺等等原因,这些很容易触发各种各样的矛盾。现就患儿及家属在急诊科输液室与护士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1矛盾产生的原因
1.1护士方面
1.1.1在为患者服务时语气生硬,表达方式不当急诊科输液室的患儿家属普遍存在:生怕自己的孩子受苦,所以性情紧张、急躁,如果在输液室还需要排队等候的话,就更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情绪。这时如果护士的语气生硬、态度欠佳,极易使患儿的家属产生反感。这在护患矛盾中占了首位。
1.1.2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患儿就诊,家属认为自己是孩子病情最重,希望得到最好诊疗服务和最快的用药及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输液室输液时,如果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能达到一次成功,家属就会怀疑护士的业务水平,引起不满。这是护患矛盾的第二个原因。
1.1.3护士缺乏关爱意识关爱是关怀伦理的核心概念,有关心照顾、关切、爱护之意。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更注重完整的健康状态:需求心理健康,渴望愉快的心理感受,寻找关爱与被关爱。护患关系中的矛盾、纠纷由多方面因素促成,除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与广大人民的健康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卫生知识水平提高以及一些非技术因素:即缺乏对患者的关爱有关[1]。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缺少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也就是缺少理解和关爱。
1.1.4护士心理素质不稳定,甚至是差急诊科的患者护理服务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气氛和环境中产生变化。然而,有的护士情绪不稳定,遇到愉快的事情时,喜形于色甚至得意忘形,或者行为不雅;遇到紧急抢救,手忙脚乱,给患儿的家属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还有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带情绪上班,态度欠佳,爱理不理,怒斥家属等可能发生,这就使家属产生不满,难以接受。
1.2患儿及家属方面:在输液时,家属总怕自己的孩子受到痛苦,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希望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挑选经验丰富的护士来操作,这样穿刺一次成功的基率高。有的家属,甚至在穿刺一次不成功的时候也跟着孩子哭。这样,护士的心里压力就增加了。
1.3医院方面
1.3.1医院管理设施医院设施陈旧,缺乏良好的输液环境,甚至人员密集;看病手续多,患儿就诊,必须经过挂号、诊病、交费、取药等过程。手续多,发生医患摩擦的机会也增多。如果在最后环节――输液室,护士的言行稍不慎,患儿家属在就诊时的摩擦就会在这时爆发。
1.3.2医、护、药关系不协调、互相拆台,出现问题时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把责任推给家属,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1.3.3护士与工作量比例失调护士编制不足,工作强度大,患儿输液时排队等候时间长,这样服务不到位,得不到家属的信任,容易引起不满或者纠纷。
2整改措施
2.1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开展主动服务活动,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形象,利用晨会时间学习各种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患儿的家属征求意见,及时了解护士的动态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告知我们的服务电话号码,密切护患关系,为患者排忧解难,使护患关系进入的良性循环。
2.2优化输液室环境,强化人文氛围,将平等和关爱落到实处。在输液室的墙壁上画小孩喜欢的图案,把输液室的电视节目调到小孩爱看的动画频道,让患儿消除陌生的心里。
2.3合理配备人力资源,缩短患儿输液时的等候时间,了解输液室的动态,特别是在患者高峰期要组织人力进行缓冲。即: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赢得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家属求医心切造成的潜在的医患矛盾。
2.4给患者以人性的关爱在与患儿及家属的接触中,护士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对有精神状态、喝了酒、文化素质低的患者及家属。不与其争吵,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心境的平静,以静制人,然后以理服人,表现出高尚的文化修养,最终矛盾得到调和。
2.5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掌握护患沟通的技巧在护患矛盾中,由于静脉穿刺不能一次成功而引起的矛盾很多,因此,平时,要加强技能操练,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水平。另外,在为患儿输液时,要充分认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倡微笑服务。我们要争取得到患儿家属的配合,还要鼓励孩子,哄孩子,这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配合后还要夸奖孩子,使静脉穿刺得以顺利的完成。如果穿刺不成功,我们一定要向患儿及家属表示诚心的歉意,尽管家属心里不满,也会因为我们的歉意减少或者消除了。
2.6巩固稳定的护患关系把我们的服务电话号码及手机号码公开,写到患者的病历本上,告诉他们回家后有不适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咨询打电话给我们,让患儿及家属感受得我们的真诚和关爱,得到他们的信任也巩固了护患关系。
总之,从伦理原则分析护患矛盾,坚持平等、关爱,将很好地化解矛盾,建立护患相互信任的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意义
引言
护理工作是促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要选择,在护理的过程中,由于病人的病情、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各有不同,加之护理人员本身存在技术规范性、熟练程度、责任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因而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尤其是对于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患者的病情往往较紧急或者严重,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格外注意患者的实际病史、病情、心理状况等信息,提高自身责任意识,树立风险意识,全面掌握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对病人的按摩、吸痰、起卧输液、服药等的具体护理,从根本上预防风险的发生。本文便围绕急诊科的护理操作,对护理工作的风险及其管理方法、现实意义展开了论述。
一、对急诊科护理风险实施管理的方法
急诊科护理工作是高风险的护理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患者的正常康复进程,甚至危机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相关单位应该重视对急诊科护理操作的管理工作,积极采取各种管理措施规避护理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达到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一)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或其他相应的有关单位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地培训,使得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护理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做好处理方案。例如,在护理患者时,患者可能出现褥疮,由于行动不便而碰伤,需要吸痰,在输注某些刺激性药物时发生过敏,病人由于情绪问题而自杀等问题,护理人员要综合考虑包括上述意外在内的各种不同风险,并进行合理的分类总结,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及处理意外的方案,避免患者出现意外时护理人员由于慌乱而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这里所提到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包括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护理技能。医院或相关单位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整体的职业素质。
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患者负责。其不仅需要对急诊患者的病史、病情、家庭、职业、心理状况、生活习惯、不良嗜好等信息进行了解,还要与患者保持耐心的交流,时刻观察患者各项身体指标的动态变化,提醒患者及时用药以及对各种食物、活动等的注意事项,并且要求护理人员认真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保证患者对自己的康复拥有信心和勇气,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家属明确相关的风险,使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并在关键时刻配合护理人员,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事故纠纷。
此外,为了避免技术性的失误所引发的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各种护理操作,包括患者最适的起卧、活动强度及食用的食物等,人工呼吸、掐人中、掐虎口等急救措施,对吸痰器、血压计、血糖仪等相关医疗器械的规范使用,急救药品的服用方法等。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的各项护理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从根本上防止护理事故的发生。
(三)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实际管理,单纯对护理人员进行口头的提醒和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将护理管理工作提到正轨上来,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明确惩罚及奖励措施,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急诊科护理工作中规避风险、处理风险、反思风险等环节的重要性。相应的管理方案应当具有高效性和可行性,其不仅要明确规定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技能、态度、意识等素质,还应提出确切的方法对护理人员的过失进行惩罚,对其优秀表现实施奖励,从而警示或者激励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
(四)相关单位及领导应该提高重视度
对急诊病人进行护理,最直接的相关者就是护理人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对急诊科护理操作实施管理,不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要求,还需要相关领导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提高对急诊科护理工操作的重视度,多深入基层了解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情况,并不断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此外,还相关单位应该保证护理人员队伍的高素质,使得护理队伍能够协调一致完成护理工作,达到使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的目的。
(五)明确监察督导制度
风险管理制度要贯穿于急诊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相关部门应该明确监察督导制度,合理安排值班班次,明确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在班职责。护士长要对值班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督导检查。由于急诊科的抢救工作时间性不确定,因此就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在双休日、节假日、夜间这些管理及工作环节薄弱的时间段进行全面的监督,全面落实管理监察制度。
二、对急诊科护理操作实施管理的现实意义
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对急诊科护理操作实施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取得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共赢互利状态。
(一)对相关医疗单位的意义分析
对急诊科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就是识别、评价及处理护理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相关医疗单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其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
(二)对患者的意义论述
对急诊科患者来说,医院对护理操作实施管理,可以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使患者得到最有效而全面的护理,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此外,在发生风险后,患者也能够通过医院明确的权责制度和值班情况找到直接的责任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三)对护理人员的意义探讨
管理制度使得护理人员得到了全面有效地管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具体的护理技能也达到了一定的规范标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保证其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够避免风险发生时的各种纠纷,有效地保证了护理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领导及护理人员协调一致,从根本上规避风险或者对发生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这不仅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还有效保障了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林小红.眼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
1方法
1.1护士在急救通道中的作用: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训练有素、技术娴熟、职责明确、坚守岗位、能胜任挽救各种危重病人的综合能力。
1.1.1定期业务学习、训练及定期理论和技能考核:科室每天早会后进行理论知识提问、定期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全科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心电监护、人工呼吸的应用、胸外电除颤,自动洗胃机洗胃法等仪器的使用、消毒、保养,熟练掌握危重病人的各种抢救程序。每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各考核一次。每月一位高年资的护士进行论文交流,年青护士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五年规范化培训。全科护士又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及定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
1.1.2预检分诊护士必须有高度责任心和丰富临床经验:我院急诊科日就诊人数约500人次,预检分诊护士工作量大。规定护士要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各科病人的分诊工作,特别要注意病人的病情观察和体检,发现危重病人直接进入抢救室急救。到急诊科就诊的病人都心情特别急躁,护士必须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病人的心理恐惧,还要与病区、检验科、药剂科、B超室、放射科、CT室、后勤支持中心等科室进行沟通,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
1.1.3抢救病人时,岗位明确、责任到人、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每个班次都由高年资的护士带低年资的护士,每班都有两位护士上班。如遇到呼吸衰竭病人就诊时两位护士分成甲、乙两组,甲负责给病人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乙负责呼叫内科医师及建立静脉通道。甲准备气管插管物品、协助医生支管插管及给病人吸痰,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乙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人的各种检查、治疗都由绿色通道执行。病人病情稳定后送ICU时由低年资的护士护送,高年资的护士负责整理用物和接待新病人。两位同志工作有条不紊,相互合作,密切配合。
1.2急救通道的制度与管理
1.2.1急诊抢救室的仪器及所有物品为抢救危重病人的专用设施,不得挪作他用:一切抢救物品,实行“五定”制度(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量供应、定期检查、定期消毒),基本设备和仪器设备由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护士长定期督查,并及时反馈,确保抢救器械、仪器的完好率达100%。
1.2.2人员的管理:急诊科执行首诊负责制。如疑难病例须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抢救时,必须在5分钟内到达。危重病人到来时,必须平车门口接诊。病情危重的病人都执行床边B超检查,床边X线照片,床边心电图检查,护送危重病人到ICU、手术室、病区重病室,都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以确保病人安全。医护人员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确保24小时在班在岗。
1.2.3抢救通道相关医技、收费、挂号、窗口张贴绿色通道病人优先的标识:急诊检查单盖有“急”字章并发放绿色通道卡,保证各项措施优先。对危重病人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用药后付费等便捷措施。每月组织召开一次会议及时反馈通道的运行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做到防范于未然,切实保证通道畅通。
2效果
自从我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以来,护士积极参与了通道的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注重总结经验,注意调整方式,对多发伤、颅脑外伤、脑出血及妇科宫外孕破裂出血等需急诊手术的危重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并术前准备,直接送病人入手术室行各种急诊手术。改变了过去把病人送病区再送手术室的流程,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护士分工合作、业务娴熟,保证急救设备、药品完好,极大地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增加了病人及家属的满意率,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我院“三级乙等医院”的评审和复审,我院急诊科护理组都受到各评审组专家的一致好评,受到医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3体会
3.1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士对危重病人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调整到最佳状态,保证了护士在抢救病人的紧张环境中能够正常发挥技术水平。
3.2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沟通、管理能力。在抢救工作中,急诊科护士必须与医生、护士、工勤人员、挂号、收费、其他临床科室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调,以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3.3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意识及综合能力。当急诊病人就诊时,护士首先要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通知哪些科室,上报哪一级领导,准备哪些抢救药品,使用那种抢救仪器。同时要想方设法解决抢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绿色通道的建设与管理,本身就是对护士急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一次回乡参观
“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应运而生
被誉为“科学神探”、“当代福尔摩斯”的著名国际刑侦专家李昌钰1938年生于如皋如城长巷,后随母亲迁到台湾。1965年身揣50美元到美国留学,1979年出任康涅狄格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主任兼首席鉴识专家。1998年7月,出任康涅狄格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首位州级华裔警政长官,也是美国历史上官职最高的亚裔执法官员。
李昌钰共参与调查各类案件8000多件,迄今已获800多个荣誉奖项。曾在辛普森杀妻、肯尼迪暗杀案重审、“9?11”事件后法医勘查、台湾“3?19”枪击等全球瞩目的时事大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参与过耶稣裹尸布、圣母玛丽亚显灵、比利小子生死等宗教历史悬案。
作为从如皋走出去的国际名人,李昌钰的传奇奋斗经历、杰出的刑事侦查成就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更成为145万如皋人民的骄傲。政府一直有全方位展示李昌钰博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学术建树的打算。2006年,李昌钰博士按照惯例回乡省亲,其中有一项活动是到如皋古街区东大街参观,东大街虽然不是李博士故居所在地,但保存完好的古建群与李博士出生的长巷极其相似,这勾起李博士对童年的回忆,在当场讲述了其童年往事后,李博士非常动情地捡了一片瓦包起来带回美国,以解思乡之情,在场的领导马上意识到,这块最能体现如皋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街区,是未来建设以李昌钰命名的博物馆的最佳区域,这次参观,促成了“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的萌生。
“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的萌生,“贵乎适时”。
两种互悖元素
布展工程面临“二难”挑战
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办馆从最初的萌生到最后的建成是一个虽然短暂却十分艰难的过程:
首先是定位上的“二难”。李昌钰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国际名人,确令一般人望其项背而不得,但他又是个“生人”,定位过高不符合人们一贯的审美习惯,反会使观者产生距离感,进而影响整个参观效果,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将其定位为“可亲可敬”―――为人可亲,为事可敬。
其次是资料的“二难”。如果在互联网上输入“李昌钰”三个字,你将会得到“海量”的信息资料,关于其基本生平和主要成就等方面的资料随处可见,而且因为“海量”,彼此不相符合的又不在少数。可从办馆需要的是具备“可用性”和“针对性”的材料,但关于李昌钰日常生活及早年工作的一些细节资料,极为稀少,设若缺少细节仅靠公众人人皆可获得的“海量”资料,那么立在观众面前的“李昌钰”将是一个血肉全无的空壳,不仅不能恰当地表现李昌钰所具备的名人风采,更不能感动观众、教育观众。因此我办一面从“海量”资料中精挑细选、寻珍觅宝,一面从李昌钰带回的一张碟片及三万余张报道图片中捕捉细节,最后诸如“解尘”这个跟随李昌钰从出生到白头、从中国到美国的乳名,“在纽约读博士时花19美元买的个玩具打字机打论文”“获博士学位而无钱参加毕业典礼,女儿为他在家里照了一张照片,并给他身边放了只长颈鹿,算是见证”这些奋斗中的细节,“不管走到世界的哪个地方,我都讲我是‘江苏如皋人’”,“我一生什么都不怕,就怕妈妈生气”这些感人的话语,如大浪淘沙一样被淘洗了出来,一个血肉丰满、几乎让人听得见心跳的“李昌钰”也鲜活起来。
再次是风格的“二难”。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需要表现李昌钰为人、为事两个层面,李昌钰又是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化薰陶的双重复合体。展览中,表现“为人”需要以怀旧的手法唤起共鸣,表现“为事”需要用现代的手法体现其刑侦技术的高超;文化元素的体现中,表现其在中国的经历需要“中国风”元素,表现其赴美乃至屹立世界的经历则要欧美风格。为了充分而又和谐地达到上述要求,我们根据博物馆为传统四合院结构、呈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在院中照壁上设置了李博士睿智的黑白肖像和他的一句名言:“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使不可能变成可能”,既浓墨点染了李昌钰精神中最华彩的部分,又以此将博物馆分为两大功能展区,南侧以“中国风”手法营造怀旧的气氛,展示李昌钰博士的传奇人生和如皋情节,揭示李博士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爱亲孝老的高尚人格;北部以西方艺术风格营造异域风情,展示李昌钰博士侦破的七大经典案例,揭示李博士在国际刑侦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南、北展厅之间通过用色、展柜等用具的造型进行揉合、呼应,如南侧“中国风”中印花布的蓝与北侧李昌钰制服、用品的蓝,一暗一明、一旧一新、一中一西,有同有异,和谐一致;又如在模拟翻书的设置上,用硕大的木制书模来代替金属制品,在DVD的运用上,南侧“中国风”单元中,在仿真的“长巷2号”(李昌钰出生地)门牌下,设置可以拉开的小门,打开即可播放影像,而在北侧,则将DVD设置在一幅油画框内,如此现代化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展览中,使曾对博物馆是否会有动画结合表示期待的李昌钰大为赞赏。而“布展动静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是嘉宾与各大媒体记者共同的评价。
“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的成功,“贵乎读心”。
三次真诚沟通
李昌钰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在“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中,李昌钰方提供的支持不仅有力而且令人感动。
第一次,当选定用房和形成构想后,如皋市外侨办与当地博物馆一起赴上海与李昌钰博士的经纪人季先生进行了面谈,虽已知道家乡有建馆的打算,但如此快捷还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据介绍,李昌钰此次回国行程安排很紧,可能没时间回如皋。当看了展览大纲,并详细询问了筹办的博物馆的相关情况后,他表示争取安排半天参加活动,并建议将时间调整在“5・18”国际博物馆日,第一次沟通,就顺利争取到李昌钰的档期。
第二次,展览效果图出来后,又跟李昌钰方进行了面谈,根据提交的需求资料,李昌钰博士按期提供了两大箱用过的物品,其中不少奖章和他1958年用的刑侦工具箱都是唯一的了。当时七十出头的李昌钰博士,不舍昼夜将这些东西从尘封中“打捞”出来又飘洋过海运回来,令人感动。
第三次,布展已近峻工,因部分资料不是来自一手图文,如皋市外侨办请李昌钰核证时间、名称等内容。忙碌的李昌钰每天要刑侦、著书、教学等多项工作,却出乎意料地根据提交的十页资料逐项填写且细心地用胶带粘住,以免破坏原件的完整。同时又带回另一批物品以供展览之用。
为建馆而进行的三次沟通是三次行政事务活动,也是三次真诚的情感交流,在沟通中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李昌钰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他说,博物馆是不消耗自然资源的公益物品,很高兴自己能带头为家乡做些贡献,在家乡建博物馆比任何别的地方都让他感到兴奋,因为他时刻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是如皋人。
自开馆以来至2009年11月,近万人参观了“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从地域上,横跨海内外,遍及中国东南西北,先后有来自美国休斯顿、昆明西南设计院、桂林市公安局、深圳设计院、河南郑州、青岛教师、哈尔滨公安的参观者;从行业上,可谓从行政主管到普通百姓,从经商搞科研到从文从艺,政府部门、公检法、高校、设计院、海关、文博等领域都前来参观。
李昌钰刑侦技术博物馆已按原设想成为了如皋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以及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它不仅是国内第一家以李昌钰名字命名的博物馆,也是如皋环河博物馆群的第一家,同时提升了古城如皋的文化含量。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救 护理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机体遭受到严重创伤或刺激损害后短时间内大量失血,通过“血管—神经”反射途径引起微循环障碍和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进而导致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急性循环功能衰竭引起内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因此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随着交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的发展,发病人数逐渐增多[1]。为了探讨临床急诊护理体会,我们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9年3月到2011年5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共80例,均结合临床表现,经B超、CT或腹探查性穿刺确诊。男61例,女19例。年龄17—73岁,平均38.9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5h~2.7h,平均1.3h。创伤类型:腹部伤31例,胸外伤28例,四肢及骨盆伤21例。创伤原因:摔伤14例,坠落伤7例,交通事故49例,刺伤10例。临床表现:口干口渴、皮肤湿冷或精神状态改变等;尿量减少[
1.2 方法
1.2.1 抢救期
患者入院后根据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迅速判断病情,尽量避免搬动患者。①迅速建立多静脉输液通道,或给予静脉留置针快速补液,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以改善微循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对严重休克患者,应保证快速补充足够血容量。迅速输入1~2L的等渗平衡盐溶液,以改善微循环。应用止血药及抗生素,纤维蛋白原低或凝血因子缺乏DIC者,补充纤维蛋白或输冷沉淀[2]。为维持血压和血流平衡,改善心功能,可酌情兼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扩张药,如西地兰、硝酸甘油、多巴胺和硝普钠等[3]。②病情暂时稳定后,补充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为便利体液分离,胶体液输注量要小于晶体液,避免代谢性酸中毒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容量已补足,收缩压正常,但仍无尿或少尿者,可给予利尿剂。为避免膀胱充盈引起心衰或肺水肿,应及时留置导尿管引流,并记录每小时的尿量。若CVP维持在15~20cmH2O,应减慢扩容,以降低血容量,增强右心功能。若CVP维持在2~5cm H2O,给予及时快速扩容,增加血容量,补充右心房充盈[4];③动态监测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和尿量等指标,在快速大量补液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咳嗽、气喘或咯血性泡沫痰等出现,避免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休克症状得到纠正后,及时控制输入量,早期给予利尿剂,必要时胃肠减压[5]。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神志、末梢循环及尿量的变化。若患者病情缓解并且稳定,则转入普通病房做严密观察,定期测量血压和脉搏,观察尿量变化,并根据临床反馈调整抢救方案。
1.2.2 观察期
观察期内,一般病情已经相对稳定但仍不能掉以轻心。①保持合适。绝对卧床休息1周以上,取半卧位,以便让腹腔残留液体尽量流出,避免形成膈下脓肿,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避免感冒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引发感染,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②密切观察。严密预防腹腔内出血,伤口感染,肺炎和伤口裂开等常见并发症。定期测量尿量,若小于25ml/h,要考虑休克的可能。观察血压及脉压,如果足部静脉收缩萎缩,则说明血容量不足,可给予小量多次输血,并采用热水袋加温使静脉充盈。观察呼吸和脉搏,若出现呼吸不规则、浅快或代偿性加深加快,或脉搏紊乱时,提示病情有可能恶化。观察神智和意识,若患者对刺激反应迟钝,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神智由兴奋烦躁转为表情淡漠,应考虑休克。③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在引流袋上方粘贴引流管标签,内容包括:置管人、名称、引流液颜色,状态,流量等,熟悉各种引流管置管的意义,位置、正常引流指标等。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折叠或滑脱,保持创面清洁、无菌、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急救和后期治疗,3例患者死亡,1例有COPD基础疾病的患者死于呼吸衰竭,2例老年患者死亡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顺利度过急救期,显示了较好的抢救护理效果。
3 讨论
根据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1)微循环缺血期:舒张压有所升高,但收缩压没有明显降低,患者神志一般较为清醒。(2)微循环淤血期:动脉压明显降低。(3)微循环凝血期:细胞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有害因子可导致更加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性损害。所以微循环淤血期是抢救的关键期。
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早使用留置针和中心静脉置管术等建立多道静脉通道,以便为后续抢救治疗提供有利条件。除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外,有效的止血、给氧、补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给予吸氧或输血,改善缺氧状况,保持有效循环血量,维持氧分压高于60mmHg。在补液的时候要注意,快速输液时会冲刷血栓,增加失血的危险,因此要控制好输液的速度。随后要尽快补充经交叉配合的血液,增加体内的血液循环。若患者症状在短期内依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至血红蛋白达到10g/dl以上。血色素
观察期内的护理也十分重要。合适的护理可以保证患者在相对良好的环境中调养,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而且部分患者在抢救期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但观察期内可能出现病情忽然恶化,导致严重休克,因此要严密观察的相关生理指标的临床表现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而且,患者在调养期内,体质处于相对较弱的状况,也容易发生肺炎,出血等并发症。总之,创伤失血性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复杂,需要医师和护理人员有熟练的业务水平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抢救方案,并给予严密的后期护理,以最大程度的改善预后。
参 考 文 献
[1]李鸣.多发伤伴延迟性脾破裂诊治体会[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8,9(6):484-486.
[2]何津,马龙滨,张景华.原发性脾肿瘤致自发性脾破裂7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6):509.
[3]张永伟.腹部脏器损伤伴四肢骨折的抢救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90-91.
[关键词] Y型头皮式套管针;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104-02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手段,患儿由于血管较细和好动而增加了静脉输液的难度,头皮式套管针是一项新的输液技术,它能够最大程度减轻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经外周静脉带来的损伤,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尽可能降低,保证治疗效率和效果,同时家长的满意度也较高[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共收治2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男138例,女62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行Y型和直型头皮式套管针静脉输液,患儿年龄2~3岁,平均2.6岁,平均体重为18.6 kg,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均由具有丰富经验、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操作,在穿刺时严格按照相关产品的操作规程进行。
1.2.1 Y型头皮式套管针
进针时应用拇指与食指紧持针柄,以15°~20°倾斜角缓慢刺入静脉,对于静脉比较充盈的患儿,可在送针至完全进入血管后,将针芯退出,对于静脉情况较差患儿,可在见到回血后,再沿血管方向继续送针1~2 mm,送外套管前端进入血管后,再继续送管,然后退出针芯。对于血容量不足、休克、血液循环较差的患儿,要运用负压手段,以便在进针后尽快观察到回血,避免引起血管损伤[2]。
1.2.2 直型头皮式套管针
拇指和食指紧持回血腔,以15°~20°倾斜角缓慢刺入静脉,见到回血后,降低倾斜角至与头皮平行,将套管针推进血管5 mm后,继续推进外套管,同时回撤钢针,用中指对静脉内留置管套的针端进行按压,使血流阻断,同时用食指对套管后座进行按压,同时从套管中抽出钢针并装上肝素帽。
1.2.3 封管处理
对Y型头皮式套管针和直型头皮式套管针均按连续、边推注边将针头退出的方式处理,并用0.9%NaCl溶液进行封管,同时注意缓慢推注,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在静脉炎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阻塞发生率及保留时间方面差异明显,详见表1。
3 护理措施
3.1 严格无菌操作
在配药及静脉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同时要严格按照套管针的操作规程进行进管和封管,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并详细对置管和封管时间进行记录。
3.2 选择好穿刺静脉
患儿的头皮血管一般具有短、细和薄的特点,直接影响血液流动速度,进而造成药物长时间滞留,此时由于药物的强烈刺激作用,极易发生炎性改变和炎性坏死,因此在穿刺时应尽量选择粗大、较直、位置好的静脉,以减少相关刺激[3]。
3.3 作好护理,减少渗漏
在静脉输液的同时,最好用医用酒精擦拭穿刺点前方5 cm区域,并进行热敷,以使头皮浅层血管扩张,进而增加局部血容量,对药物进行适当稀释,并对其中的酸性成分进行中和,以尽量降低发生渗漏的可能[4]。
3.4 注意室内温度适宜
要注意室内温度的保持,患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导致四肢末梢循环不畅,当室温下降时,全身血管会出现收缩、以防止体温散失,这间接导致了局部血管中药物浓度升高,从而增加了对血管的刺激程度,因此,室温应保持23~26℃为宜。
4 讨论
4.1 Y型头皮式套管针结构特点
Y型头皮式套管针的后端与较长软管相连,尾端连有自带的肝素帽,因此不会发生松脱。它具有较短的套管和柔软的质地,因此在退针过程中不会出现血液外流,同时具有固定容易的特点。另外,由于操作离穿刺点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埋入静脉的导管不会发生移动,尽可能避免了对血管内膜的损害,该法对血管较细、不直及长期输液的患儿比较适用,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但该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针芯前尖与外套管前端距离在1 mm左右,导致穿刺产生回血时外套管前端往往还未进入血管,无法直接送管,还需继续向管内送针2 mm,一旦发生送管失败无法挽救。且该型套管针具有较长的管腔,需更多的0.9%NaCl溶液进行封管,另外,该型针的套管较软、尾端也较长,容易发生折叠、扭曲及患儿容易拔出,从而影响正常输液,给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5]。
4.2 直型头皮式套管针穿刺优点
直型头皮式套管针的针芯前尖与外套管前端紧密相连,因此保证了穿刺回血时,外套管已经进入血管,保证了送管和置管的成功率,一旦发生送管失败可再行送管,适宜对血管较粗、较直、血液流速较快或肥胖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采用。该型针具有较短的管腔、较硬的外套管,因此可尽量减少0.9%NaCl溶液的使用量和发生扭曲和折叠的可能性,因此发生阻塞的概率相对较低,置留的时间也较长。但该法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由于无自带的肝素帽,不容易固定,容易导致套管脱出和药物泄露,另外在退针时易产生血液外流,造成污染。
4.3 穿刺后静脉炎发生率低
通过规范、合理的护理操作,两个试验组中的静脉炎发生率均非常低,两者差异性不明显,由于静脉炎主要受药物性质、感染因素、穿刺时间及部位、输液泵等因素影响,而两组的护理操作、病症、体征及治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因此保证了两组在静脉炎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但10%左右的静脉炎发生率也充分说明了Y型头皮式套管针对血管的刺激程度更轻。在留置时间及阻塞情况等方面,两组存在显著差异[6]。
Y型头皮式套管针在儿科静脉输液上能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小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和较好的留置效果,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儿科输液方法。但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还应根据患儿的病症、体征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型,同时加强监控,以提高输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宜,谢丽琴.留置针在小儿头皮离心性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9,8(4):78-79.
[2]蒋冠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体会[J].全科护理,2009,7(12):3136-3137.
[3]徐春波.动脉留置套管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2):167.
[4]王春丹.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2):99.
[5]付群波,肖萍,朱吉翠.新生儿留置套管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6):110-111.
[6]李亚军.儿科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18):85.
【关键词】 高校; 科研经费; 使用; 问题; 规范
科学研究既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经费是高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科研经费的使用,不仅影响科研项目自身的完成,也影响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更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透视
由于诸多原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科研经费预算模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科研经费,一般情况之下,只是在科研项目申报时按照项目与年度略作预算,往往显得随意与模糊。科研项目获准立项,科研经费划拨到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做出科学而周密的“预算”的高校与项目微乎其微。科研经费预算模糊,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现象:其一,科研经费使用随意、盲目与低效,极易导致科研经费“流失”;其二,科研经费使用不平衡、不协调,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或一些项目松一些项目紧,导致钱不能用在刀刃上;其三,项目结题后,科研经费仍“余存”于账,长期不动。
(二)科研与财务部门脱节,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
高校科研主管部门与财务主管部门或双方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或各自为政,不协调、不协作、不沟通,往往导致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失控。主要表现为:其一,科研经费的“滥用”,不属于某科研项目甚至根本不是科研项目的“使用经费”被视为科研经费而报销;其二,项目与经费脱节。财务部门只管科研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规定”而不审查经费使用是否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本身,科研部门只负责项目管理而不审核经费的使用与报销,导致项目与经费脱节。
(三)财务内控不严,科研经费“套取”现象普遍
科研经费管理有着自身的复杂性,财务部门对科研人员往往抱着“同情心”,在实际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常常“得过且过”、“能宽则宽”。这往往导致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套取科研经费:
1.以自带私车的形式,长期在外出差,套取补助。
2.假借他人名字,使他人处于被出差状态,报销差旅费。
3.以合法不合理的票据报账。我国票据的种类多,还不具备所有商家都出具与税务联机的增值税发票。由于商品市场不规范,商家应消费者的需要偷梁换柱更换品名开具发票;商家开具头大尾小的发票;发票内容与科研项目毫无关联等。
4.以研究生或本科生出差报销差旅补助或领取劳务以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科研仪器设备流失严重
用科研经费或科研配套经费购买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之必需。但在实际的科研仪器设备购买、使用、管理中,存在诸多“漏洞”,导致科研仪器设备流失,间接导致科研经费流失。主要表现为:其一,科研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浪费科研经费;其二,购买非科研之用的仪器设备,导致科研经费并非“专用”;其三,利用购买科研仪器设备之名,行“转移科研经费”之实;其四,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使用不善,导致仪器设备损毁、遗失等,导致科研经费的损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
(一)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理念错位
科研经费是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和管理与其他教育经费理应一模一样。但在高等学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科研人员、财务工作者、科研管理及监察审计部门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经过“努力”而得来的,是科研人员的“私人”财产,其使用与管理属于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均不应“从严”而应“适当放宽”。可以说,“从宽”是高校对待科研经费的普遍“心态”。在“从宽”理念的支持下,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与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导致“问题”越来越多或长期得不纠正。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涉及高校的财务、科研管理、国有资产与监察审计部门,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其一,财务、科研管理、国有资产与监察审计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出现“空白”;其二,财务、科研管理、国有资产与监察审计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不管我也不管”的态度,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失控”;其三,财务、科研管理、国有资产与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各执一词,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
(三)科研人员财务知识贫乏
高校科研人员,在其从事的专业领域是“专家”,但大多数科研人员,缺少预算、决算、经费报销等基本财务知识,对财经纪律、财务政策等知之甚少;少数科研人员缺乏自律意识,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随意性很大;个别科研人员认为科研经费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任意支配。科研人员财务知识缺乏、财务意识淡薄、自律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失范”。
(四)财务人员管理失责
高校财务部门应该是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但由于自身素质、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业务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往往以“宽”相待,能报就报,只要不是明显的“违规”就行。同时,为了省事与减少麻烦,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项目经费的报销比例等往往疏于核对与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