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一)逃不开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无法学习到英语这门语言的精髓。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不光是教师,包括家长、学生,甚至外界都对英语成绩太过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最本质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运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更进一步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将来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二)课堂缺少氛围。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类课程,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学习。由于教学的目的性过强,教师并没有特别重视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说和读的兴趣大大降低,更无法将英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多多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不要课上只顾自己讲,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是无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英语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三)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缺乏。有一些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许多英语知识内容没有必要去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学习,认为只要简简单单地背一背英语单词就行了。其实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来说,只是背诵英语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教师让完成的内容才完成,没有安排的任务坚决不做,更别提主动进行英语学习了,这样完全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
近年来,学界积极开展了对英语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辨。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称,具体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六个方面。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特征和侧重,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论体系,以指导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的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由此可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素养
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程所应具备的第一种能力,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听、说、读、写是四种经典的语言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面对各种图表、数据等形式的资料越来越多,如何通过“看”获得第一手和最新的信息成为英语语言技能的又一独立元素。听、说、读、看、写不仅是语言技能,还是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的基本方式。语言能力要求学习者整合这些语言技能并经由语境与语篇等传递意义,进行人际交流。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教授新知识。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就要合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针对教材中具体的语言知识,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一节课上,新的知识如果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呈现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样的教学媒体,把新知与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等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成功的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另外,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状态下可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独特效果,在固定的小组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交谈,探索性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无须就意见分歧而辩解,无需对不认同的观点假装认同,学习者可用“或许”这样的词语表达不确定的看法或尝试提出新的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的特点,采用自然、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情境体验,以便让学生在场景中运用语言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语言技能。
二、课堂教学问题逻辑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素养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个体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思维品质的提出与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思维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的提出打破了学科教学知识单向度的取向,这一概念首次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列出,表明这一品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H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题引领。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由于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对英语的学习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不应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学生跟着教师的启示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思维品质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三、课堂教学活动情景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通过知识获取、内涵比较、异同分析、精华吸纳等手段,学习者应在自尊、自信、自强的价值观引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外来异域文化,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沟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情境浸润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英语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语言空间,让他们更热爱学习英语。在课堂教学中,频繁的重复练习是英语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克星。学生在感触新知时积累的兴趣极易被枯燥的、机械的语言操练压抑。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新知进行交际活动,那么,不但不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兴趣持续稳定。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另外,在课堂上创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多高,学生依然学习的是中国式的英语,对学生核心英语素养的培养不利。针对此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家乡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学生在了解外国友人家乡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会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而这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与外国友人交流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就是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及文化,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四、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学习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作为21世纪的学习者,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拘泥于以书本、教室、传授为核心主体的教育情境,社会的深度变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种学习能力体现在对这一学科能保持学习兴趣、有明确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通过监控、反思、调整、评价等方式进行合理的学习。
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评价文化。“表现性评价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主要的方式包括九种:观察、角色扮演、事件任务、访谈、小论文、日志、方案策划、学习记录和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及激发其学习情趣,应该与传统的标准纸笔测验一样,成为学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要知道效果如何,作业是重要途径。应当看到它还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纽带,承担着复习和预习的重任。多重的作用要求作业设计多元化,例如作业设计的形式除了老师给学生设计,还可以是课代表给其他学生设计,小组长为组员设计,同桌相互设计等。作业内容可以是各种书面练习,也可以是一次交际活动,一件教具的制作,一项朗读或背诵的任务,甚至是一些资料的收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任务已逐渐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15):42.
[2]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3):50-57.
[3]黄丽燕.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J].英语学习,2016(01):32.
[4]钱峰,刘萍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目标英语”探究[J].江苏教育,2016(13):7-10.
[5]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07):58-59.
[6]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7]姚惠娟.核心素养:指向“语用与情感”的作业设计[J].新课程(综合版),2016(03):32-33.
关键词:语言素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18—02
语言素养指社会人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日常修养,包括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语言素养也是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言素养高低最终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状况,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推动语言表达技能训练,2009年,本人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文理科各100份,文科涉及中文、广告、新闻、英语、法律专业;理科涉及数学、化工、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业;文科收回问卷100份,理科收回问卷95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汉语表达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表现为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优化策略可以从优化语言意识,激发母语学习热情、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以及优化校园语言实践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重在探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发展和文明延续的需要。针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如下设想:
1、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直以来只要说到普及人文素质教育,大家不约而同就会想到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面广、线长、点多,在教学目的上包括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欣赏、审美陶冶、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多方面的要求。很显然,在一门3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中,确立多项教育教学目的,使人感到课程内容大而不当、面目不清、缺乏特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可操作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在《大学语文》暂时不能成为必修课,学时暂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大学语文课进行分科、改良、扩充、提高,设置语言文学类公共课课程群。
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程群包括:大学语文( 古代文学) 、大学语文( 现当代文学) 、大学语文( 外国文学) 、写作( 应用写作) 、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欣赏、小说戏剧欣赏、语言文字专题、诗词格律赏析,等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在目标和功能上尽量体现合理的分工与配合,避免课程之间的相似、重叠。这些课程不以学科命名,而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命名的。这样设课,可以使每一门的内容相对集中,特色更加鲜明。
2、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
既要发挥语文公共课专职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文学院专业教师的作用。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的开设,要突出本类课程的两个特点,即文学的熏陶和语言文字的应用:所谓文学的熏陶,是指这类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欣赏,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从中获取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净化心灵;所谓语言文字应用,是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文学类中各门课程的筛选、保留、变化,要充分考虑这两个特点,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3、课程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课程设置上分阶段,按阶段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将语言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文学素养的培养。前者是对普通话语音进行系统矫正,后者则为语言表达的内容做知识储备。
(2)提高阶段:提高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这一阶段主要开设逻辑思维训练以及形象礼仪课程。在前期普通话语音矫正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提升,诸如一些社交礼仪等礼仪类课程,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而《演讲与口才》、《口才学》等则是从交谈技巧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加大训练的力度,多说多练,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等能充分表达能力的活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就多多安排,以练带学,以赛促练。
(3)强化阶段:随着学生毕业的临近,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该更接近实际、接近社会。加之四年级的时间不长,因此本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各个方面整合加强,达到表达能力综合提升的目的,同时为配合学生找工作求职,有针对性的开设面试技巧类课程(或讲座),最好是能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实用性强、针对强,而且还能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实际面试提供更大的帮助。
4、课程开设班级规模上建议小班教学
作为通识公选课性质开课的语言课,都有实践性强但课时少的特点,比如《教师口语》、《言语交际》等,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位同学都获得同样多的训练机会,因此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对这一类公选课的教学规模要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小班授课、深入讨论,增强选修课的实效,这也利于提高师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随着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视和深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育人的重要目标。[1]2017年新修订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2],因此课程、教学、评价都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下面以“DNA的复制冶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摇摇
一、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分析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4]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生物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和生物学基本观点[5],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确定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对生命现象及其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是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生命观念、思维和方法,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有机升华。“DNA的复制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内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6]。学生已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DNA双螺旋结构等知识背景,教师在分析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内在联系;运用假说———演绎法推测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推测复制过程的经典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建构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功能的概念,体会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大胆想象和猜测,培养科学的思维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找准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三点
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本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本节课学科核心素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准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支撑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功的关键性前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了启发式、自主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确立了本节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立足点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切入点是体验假说———演绎;支撑点是科学探究。
(三)定位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助推剂
精心设计教学主线,准确分析教情、学情,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助推剂。教师把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生物学思想和方法[3],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达成对生命的理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素养基础。
二、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教学中,在层层设疑、解疑、演绎推理过程中,学生体会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课堂围绕“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探究主线实施[6],处处渗透着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达成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利用前概念创设新情境
前概念是学习新概念的基础,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回顾,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图片呈现问题:DNA化学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建构生命观念。指导学生推测:DNA复制的场所可能在哪?进一步引发思考:一个DNA复制后形成两个子代DNA的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教学中发挥科学前概念的正迁移作用,使之成为学习新概念的铺垫、资源,成为新知学习的新增长点。
(二)立足核心素养点,开展探究活动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不是在每节课都要充分体现和落实,根据学习内容、学情等不同,每节课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围绕培养点开展探究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仅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间接影响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达成。在本节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立足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等生命观念,演绎与推理、归纳概括、建构模型等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品质等。1.科学探究建构DNA的复制方式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习中,沿着“发现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冶这一主线,感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发现问题。根据导入环节设疑:一个DNA复制后的子代4条链可能的组成方式有哪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可能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全保留复制、弥散复制。作出假设。学生根据问题交流结果作出假设: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DNA复制是弥散复制。演绎推理。教师设置了5个递进的问题:设计此实验的关键思路是什么;怎样区分用肉眼看不到的DNA分子;若亲代DNA用同位素15N标记,放在含有14N的环境中培养,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分别含有哪种N元素;实验中如何将不同N元素组成的DNA分子区分开;亲代、子一代、子二代DNA都分别进行离心,结果怎样分布。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绘图、板图交流,在师生交流过程中,预测DNA三种复制方式形成的子代DNA的可能情况,以及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实验验证。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制作DNA复制的模型,模拟复制方式,初步建构半保留复制的概念,体会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果,佐证学生的推理结论。得出结论。在前面推理、模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2.讨论———探究建构DNA复制过程本环节分两个板块进行,首先教师呈现科恩伯格的两个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分析、获取信息、找关键词,推测DNA复制可能需要的条件:模板、能量、原料、酶等。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演示DNA复制的动态和连续变化过程,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交流以下问题:DNA复制的条件、场所、时间、结果?DNA复制的特点、意义,如何保证其准确性?同时结合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例,用数学方法计算三代中含15N-DNA的比例。在此过程思维的碰撞中,聚焦构建概念,学生再次体会生命观点。
(三)课堂总结拓展,课后反馈巩固
师生共同梳理主体知识,重温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深化对DNA复制的整体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学生提出:DNA复制是从一端开始还是两端开始复制呢?两条链复制是同时的吗?是同一个方向进行吗?有些问题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对部分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使学习达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结合学生质疑,教师呈现图片,展示DNA复制的多起点、两条链反向延伸的特点,拓展了课堂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课后教师设计了5道重要概念的反馈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DNA复制这一重要概念。
三、思考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以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总目标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准确定位每节课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切入点,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创造机会,多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活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设置递进式的问题,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是启发学生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生物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中两个学段,初中侧重于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以及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初步理解;高中侧重对细胞、遗传、进化、生态等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深入到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活动的机制,更加关注生态学和进化思想[5]。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上,两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如何进行无缝衔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元素,但同时衍生出新问题: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如何利用生物课程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生物科学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且思且实践。
参考文献:
[1]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
[2]赵占良.试论中学生物学的学科本质[J].中学生物教学,2016(1).
[3]谭永平.中学生物课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和基本任务[J].生物学教学,2016(5).
[4]蔡文艺,周坤亮.以“核心素养冶为中心的课程设计[J].辽宁教育,2014(7).
[5]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
一、教师应认识到对教育和教学的深层意义
“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知识之后仍然被学生记得的东西。”这是吴星教师在进行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为主题的讲座时说的一句话,听后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会为了高考这个大目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灌输,却忘了思考教育教学真正的意义。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科,而是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应该是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视角,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而我们目前又教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学生在特定的任务或情境中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或品质就是构成“核心素养”的表现。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选择,情景创设和选择角度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而这种学科观念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反观我们多数一线化学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一直忽略了情境选择的重要性,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仅仅为了引起学生一时的关注,呈现给学生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化学的“过”,这种不恰当的情境选择,恰恰是造成学生恐惧化学和厌恶化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呈现的是一个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那么学生在面对时就会将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正确的学科观念。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因为这块内容对他的生活是有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浮空洞的单一知识点。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和技能不是我们用分数可以衡量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定是真实合理的,同时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延续性,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被提出和用到的,而不是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后就可以置之不理的。
三、重新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实验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被突显出来。很多情况下,教师简单地认为化学实验不过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方式,所以设计的实验探究过程也不过是按照既定的实验结论而进行的实验验证和演示。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与预想设定不同的现象,而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又有限到不能解释这种差异时,总会含糊敷衍过去,这些情况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对学生认识化学学科本质和帮助学生建立“基于证据的推理”观念更是有害无益。现在细细反省,觉得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也许连化学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更别提对化学实验的正确认识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认识和了解化学也是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达到的。因此,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意义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么简单的。实验过程中所包含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以及化学观念和应用才是化学实验真正应该交给学生的东西。
四、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知识也是随着世界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很多知识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却局限在高考,局限在自身能力水平上,将不确定的知识内容绝对化地呈现给学生而并不对由此产生的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只有当教师意识到知识的发展时,才能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存在的局限性,才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最终通过“教、学、研”的结合达到使自己成长,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而不至于被局限的目的。
总之,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所关注的早已不仅是分数了,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除了知识以外的重要品质和能力才是我们一线化学教师应该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常素芳.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3Z):206.
[2]舒畅.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
[3]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7):27-32.
一.鼓励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基本都是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缺少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意识,对教师产生了比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堂活动中多鼓励学生。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过去学生会害怕受到批评或者嘲笑,不敢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导致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甚少。所以,在融入素养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更多问题,这样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同时,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限,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学会合理质疑,提高其质疑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感悟语言魅力,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师实践当中,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利用阅读训练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可以帮助他们去灵活运用语言去创作,以此来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提问学生:你们对自己父亲有多少的了解?你们相处的过程中都有哪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学生们踊跃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要求学生进行默读。接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情感,让学生可以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要求学生去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来描述自己的父亲的,哪些语句表达了对父亲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合适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深入感悟文章的内容,提高其核心素养。
三.激发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合适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既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前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出个性化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激发学生层次性的创造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引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素养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逐渐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可以利用审美眼光来分析与细读课文,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春天的景象,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去观察、发现春天的特点与优美之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进行标注与摘录,并对此进行赏析,讲讲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素养教育,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效率;二是,优化教学模式,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核心素养。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
核心素养具有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是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素养不只重视知识,也重视能力,更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见图1)C=(S+K)A,即核心素养是人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乘积,不是简单地相加。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是素养量的聚焦,更是素养质的提升。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已初步确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已经明确,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才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的质?答案只有一个,聚焦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
李松林教授指出:“深度教学就是触及教学的底部和本质的教学” 。既然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多维融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的底部必然指向知识的依托地“学科教材”、技能的生发地“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涵养地“学生心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教学是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生兴趣与情感和学习建构与发展交互融合的“S3”教学模式。(见图2)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特点
根据深度教学内涵,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认为地理学科深度教学的特点有:
(一)从学科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任何教学如果不能触及学科教材本质,其教学效果必然是浅显的。李松林教授认为:“知识涉及四个层面,即符号系统、信息系统、逻辑系统和意义系统,形成知识的四重结构。”(见图3)
地理符号系统是指地理教材的图表和文字,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地理符号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地理逻辑系统是指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综合,地理意义系统是指知识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初中地理教材有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部分知识内容(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之问今天又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议题,深度教学究竟要教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学习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世界按尺度不同可划分不同的区域、二百多个国家,如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一一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教材提供五个国家和五个地区的地理知识,显然不能代表对世界地理整体、全面、系统的把握。编者提供一洲、五区和五国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洲、地区和国家的具体知识,更重要地在于把握地理学科教材本|,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思想和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学习地理知识的羽翼,一言简之,就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思想与方法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上要树立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上要重视地理思想和方法目标的设计,教材分析上要挖掘教材蕴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教学方法上要以地理思想和方法为指导设计学法和教法,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评价。
(二)从学生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主体兴趣和情感的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充分参与的热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被教育的境地,深度教学不可能真正发生。深度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内源性学习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的学习。兴趣始于新奇,决定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度,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他们探究动物独特性的奥秘;情感重在共鸣,中东地区战火纷纷,儿童失去亲人的痛苦眼神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急切探究这个富饶却又充满血泪的地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决定着学习的持久度,持久的学习是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学天地人事,育价值观念” 是深度教学的重要体现。
(三)从学习维度看:深度教学是基于学习过程建构和发展的教学
M.戴维・梅里尔指出:“尽管当今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但每一个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机制并没有改变。”地理学习本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能够认识地理事物?为什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影响地理课堂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李松林教授把心灵结构分成心智、心意和心事,心智是心灵理性部分,而心事是心灵感性部分,心意则是心智和心事共同作用的意义结构。脑科学研究表明,脑是学习的器官,左脑是语言脑、逻辑脑、知性脑,右脑是形象脑、直观脑和感性脑,左右脑在间脑的作用下,共同建构意义,从而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心灵具有天生的意向性,大脑具有寻找和建构意义的功能。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心灵的官能,充分利用左右脑的功能,把地理感性学习和地理理性学习相结合,才能完整建构地理意义。(见图4)
意义建构就是建立新联系的过程。如学习《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时,学生最先感知的是地理景观图片,西北地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学生对其抽象为气候干旱;学生通过西北地区绿洲农业、塞上江南(两个平原),抽象为西北地区农业为灌溉农业;通过西北地区优良畜种,看出本区以畜牧业为主。这是学生第一个层次抽象,再把抽象的三个要素进行联系,发现本区干旱的气候制约着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进行了第二次抽象。通过西北地区景观东西部的差异的比较,也直接抽象成第二层次差异性。地理意义的建构联系,既有同层横向联系,也有异层纵向联系。从具体到抽象以归纳的方式实现意义建构,从抽象到具体以演绎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见图5)
学生这个建构过程还必须遵循阶段发展理论。“发展乃是指一个人在与周围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教师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学前知识、生活经验,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定为现实水平,通过独立阅读图表完成任务定为实际发展水平,在同伴和老师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定为潜在发展水平,在两种水平之间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最近发展区设置情境问题,才能让学生有适切压力,才能激发学生挑战精神,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在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深度建立在学生特定发展水平之上。(见图6)李松林教授把知识分成经验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思想性知识、价值性知识,相应每类知识也有五个层次水平,即经验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思想水平、价值水平。这就告诉我们地理课堂知识的学习呈进阶式,“设定怎样的学习序列,学习者依此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而逐渐进阶,最终达到较高水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观念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从初中到高中,从学校到社会呈螺旋式、渐进式、阶梯式发展,最终指向培养地球村活跃而负责的公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实施
根据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内涵和特点,深度教学应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好(effective)、效率高(efficient)和参与度大(engagement),应该具有怎样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实施深度教学达到e3最大效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M.戴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李宗录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图探式”地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实施深度教学的途径。
(一)图探式教学结构原理(图7)
1.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探究教学。
地理教材由图像系统、文字系统和数据系统组成,地理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标准共94条,其中明确提到“运用地图”的有50条; 2012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共412页,而图幅数量为555幅,这就充分说明地理教学是一部图学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并不能主动去阅读地理图表,他们只关注文字系统。如何突出地理图像系统?关键在于设计地理问题,让学生带着地理问题去阅读地理图表。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在现实世界问题或者任务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教师要精心研究图文系统,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地理问题成为学生与图像之间的纽带,从而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知识的再造。
2.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活动教学。
梅里尔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和基于同伴教学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观察、思考、讲解、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中心,学生系列活动是为了建构意义,对话学习是建构意义的核心。佐藤学认为“在对话学习中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 对话交流的活动成功完成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认识。佐藤正夫认为:“一切对话无非由说话与用于深思的时间空当所组成。”要求学生围绕情境问题深入思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课堂教学深度的体现指标就是学生对话交流内容的深度、质疑的深度、表达的深度,离开学生深思熟虑,深度教学无法形成。
3.图探式教学是基于学生深度反思的建构教学。
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反思、讨论和巩固新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时,才能促进学习。”反思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贯彻课堂教学始终。在情境问题解决时,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要反思自己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不足,并寻求问}解决思想和方法,从而不断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建构知识网络时,我们习惯性让学生进行课堂学结。这一环节的学生反思,李松林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即回顾、归纳、追究、批判。多数学生能够把本节课知识点总结出来,处于“回顾”层次,个别学生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知识网格,达到第二个层次“归纳”,却很少有学生对知识进行追究和批判,这是我们图探式教学课堂深化努力的方向。
(二)图探式教学课堂流程
根据“图探式”教学聚焦问题、对话交流、反思建构等原理,我们设计了图探式教学流程,具体教学流程如见图8。
一、 融洽关系,寄予期望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教育心理学》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古代《学记》中所谓的“尊其师,信其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一定要既做学生的师长,又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建立真诚友好的关系,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 把微笑写在脸上,让课堂充满温馨。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总是摆着一副苦面孔进行训育式教学,学生早已厌倦了教师麻木冰冷的面部表情,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削减了一大半。根据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课堂上情感丰富自然、平易近人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此,教师力求每堂课都能面带微笑,抛弃心中的烦恼,忘却个人的荣辱得失,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走上讲台,艺术化地进行教学,让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语文教学打开一个活的源头,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
2. 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诚挚友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上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感与信任度。为此,常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话题与学生聊聊,有时与学生一起打打乒乓球、羽毛球,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QQ呀,游戏呀……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逐步建立了诚挚的师生友情,增强了师生间的合作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认为,这种不花钱的“感情投资”十分可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若如此,教师何愁学生不把语文学好呢?
二、 激励成功,学生自信
光有爱生的情感投入当然不够,必须给学生以学习成功的体验,因为没有学习成功作为支柱的情感是难以长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志向水平的高低,与他们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学习上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学习上的成功感。学生个体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是基础很差的学生,即使对语文学习处于不积极的状态,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有心人,多耐心观察这样的学生,一旦在他们身上发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该“小题大做”,给予热情的鼓励。千万不要因为只是一点小事,不值得一提,错失了激发这样的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良机。学生哪怕在一点上得到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逐渐迁移到对课文学习产生兴趣。如此反复,学生在一次次取得成功和鼓励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从根本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积极的状况,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态度。若长期坚持,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积极自觉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因此,除了要求教师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丰富、有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外,还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了兴趣,就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参与意识。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或者声情并茂地朗读名篇佳作;或者讲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思考;或者利用挂图、表格突出直观创设情境;或者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播放录音、乐曲、图像等创设情境;还可以运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分角色朗读、编排小品、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总之,教师无论用什么方法,都要使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深刻的感受,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鉴赏能力,引起学生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样的,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学生实际,学生上语文课肯定会兴趣盎然。
四、 找准角色,发扬民主
用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因素之间不能是一种单一单向传递关系,而应当是一种多向往复、立体交叉的系统。教师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主导角色地位,才可能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只有站在自己的主体角色地位上,才可能有效地理解消化教学内容使自己获得主体性发展。师生双方,首先需要教师找准角色地位,这样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也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得到发挥和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统治地位,权威性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能绝对听从教师,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与创新能力。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发扬民主,才能解决学生愿学、乐学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使教学民主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的基础上的。在语文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下的教学民主则表现为:学生有读书、思考问题的时间,有提出问题、训练语言运用的机会,有发表见解、参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权力,有、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表现。
五、 激发思维,培养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教学方法 信息素养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直观、科学、准确、快捷地传递大量信息,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及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新。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浅见。
一、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优化新课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重要手段之一。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自在飞翔的思维空间。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来传授知识,种种最新鲜的事儿都可以通过电脑在课堂上看到、学到。如:当讲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霍桑的作品《The Scarlet letter》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DVD影片,这样不仅能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而且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自身优势,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内容,要把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三位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家的作品时,让学生欣赏DVD影片《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能力。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或配合一些适当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参与条件,提供探究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几年来,通过英语教学的不断实践,使我深切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学习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Hamlet”,“Othello”,“Macbeth”,“King Lear”时,我让学生先上网查相关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中,学生定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更会多想,多问,多探究学习,一定会慢慢形成一种内动力,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3.营造开放式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英语有些课程知识容量大,如,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欣赏”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在此领域自由涉猎、广泛吸取,做到通读每位作家的作品。还要让学生通过继续检索信息,对其作家作品阅读并加以分析,总结出其作品的共同点及区别。旨在对英美文学的写作做审视与思考,强化运用信息、整理信息的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创新意识。学习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全情投入,关注所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因此,在创设中强调开放式学习环境的宏观把握和各环节微观协调的一致性,其结果图示如下:
开放式学习环境
认知环境交往环境评价环境,
由图示可知,通过交往环境的中介作用,认知环境与评价环境相互作用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构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开放式学习环境系统。
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The Scarlet Letter”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通过英语Role-play的排练,表演,以对该小说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表演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5%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文学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英语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当然,学生通过实践,提高了学习兴趣及信息素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是有益的。
二、优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引探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我在讲授英美文学时运用引探教学,一直有意识地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和课外引探实践,因势利导,和学生平等相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求异质疑。引探准备阶段我就让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自己备课、自我判断和评价。引探过程通过各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如模拟去商场购物、参加晚会、网络讨论等,以提高听、说、写的能力。“质疑”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在学习“The Scarlet Letter”的写作特征:Symbolism时向学生提出疑问,如:Symbolism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and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many American writers.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se of symbolism and the way it is used in“The Scarlet Letter”you have read so far.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校园网络,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美学素养;课堂教学;英语教师
一、美学及其本质的探索
(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
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历史是很古老,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却又是十分年轻。尤其是强调美学素养的美育思想,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可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就提出“培养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的言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近代,对于美的研究已成为人们难以舍离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虽然是有意或无意的,由此美学理论应运而生。人都有美感的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故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理论。因此,我们将美学定义为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二)美学的本质探索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和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何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既是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中职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美学素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那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什么实际作用呢?
(一)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
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二)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的书呆子,这和缺乏美育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
三、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学素养的展现
(一)教师的教态美
美育教学的完美实现,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态度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美观得体,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例如,中职英语课本知识接近生活,情景性强。英语教师们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充满阳光!每当上课铃响,英语老师总是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并亲切地向学生问候:“How are you?Nice to meet you.”每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Excellent!Good job!”然后点头致谢:“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则摇摇头或摆摆手并鼓励学生:“Try next time.”
(二)教师的语言美
美育教学的完美实现,首先其次要注意语言修养,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学生的美学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态”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的一门音律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三)教师的板书美
美育教学的完美实现,最后还应注意板书的设计与书写。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运用和谐的色彩,图形、表格等清晰构图。创造板书的形式美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板书形式的美,顺应了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生发美的思索。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和谐美观的板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了解美学的本质以及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学素养的展现之后,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实现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
(一)在说写训练中表现英语美、创造英语美
英语的审美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英语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英语美的陶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来表现英语美,用自己的笔来模仿和创造英语美。
1.交际英语充分体现英语美。语言的最本质功能就是交际功能。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践过程其实就是体现英语创造美的过程。对于高职高专的大学生来讲,交际英语主要体现在目常交谈中,如果想说“我吃过饭了”,可以说I’m full。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可以随机、灵活的安排一些活动,如在新学期的开始可以让新生用英语介绍自己,或为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讲简单有趣的英文笑话、故事。为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可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英语角等系列有益活动,让学生把英语美体现在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创造英语美的能力。
2.在书写中创造英语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欣赏英语美,模仿和创造英语美,以达到英语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写作训练先从模仿入手,从仿写地道优美、表情达意的单句,过渡到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的段落,再到构思巧妙、布局合理的篇章,让教材中漂亮的英语框架结构为我所用。教师可适时地开展英语作文比赛,创办英文刊物和小报,鼓励学生向英文报刊杂志投稿、写英文日记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在朗读中体验英语美
朗读是训练英语语感的基本方法。英语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对话、丰富多彩的句式,蕴含着作者的情趣意旨,还有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佳句妙章,需要通过大声朗读、细心咀嚼才可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与美感。当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组织英语模仿比赛、对话比赛、朗读比赛等,鼓励学生模仿要惟妙惟肖,诵读要绘声绘色,表演要生动逼真。当学生从心底发出“美”的赞叹时,学生就会在朗读中体味到英语美的真谛,犹如尝到了甜蜜的果子,能激起他们强烈的追求口语表达的意念和信心。
(三)在视听中欣赏英语美
英语节奏感强,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律美,要引导学生经常听音,学会听音。随着多媒体影像进入课堂,我们可把多媒体课件、英语教学光盘应用到教学当中。但首先应选好听的音像材料。应找一些原版的非常理想的配录音,例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供学生欣赏。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听,例如点重音、标意群、画升降符号,如何揣摩纯正优美的语调中那种特有的韵味,从而对此进行模仿。当然除了听教材录音外,教师切记莫忽视音乐教育,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好的乐曲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会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振奋,更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学生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总之,英语之美,不胜枚举。英语语言富含的美学价值使其可接受性大大提高,表现力大大增强,尽显其独特语言艺术魅力,成为世界语言中的奇葩。中学英语教学是进行美学教育的大舞台。教师应积极探索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五、总结
本文尝试从美学的本质、美学素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学素养的展现,提出英语教学是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美学思想的渗透,只有美的教学形态、语言以及形式,才能启真扬善,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句.浅谈外语课堂的美学应用[J].科教论坛,2010年7月.
[2]丁志斌,石红梅.英语语言之美的哲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3]崔允都.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淅江教育出版社,1998.
[5]伍新春.学习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崔允都.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马玉红.发现英语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J].黑龙江教育,2006年第10期.
【关键词】课堂阅读;语文素养;交际能力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1、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帮助个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时刻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大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在一年的新知识、新发明,往往会超过以往的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识爆炸”正是对此的生动形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浅斟低唱,轻吟慢诵,去体味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阅读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瞬息万变的生活窒息了人的情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心理压抑、焦虑、迷茫。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阅读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第三、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凭借。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中有了“墨水”,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运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在我所带的三年级的一班中有32名学生,由于前任教师不太重视朗读训练,早读课只听到“嗡嗡嗡”的读书声,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课文不能及时背诵。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在一节早读课的时间内学习《惊弓之鸟》一课。一组在我的监督下进行大声的朗读训练,先教读,再齐读,单个朗读,最后单个有表情朗读。一节课下来,已经有15位同学已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占94%,10位同学已能背诵,占62.5%。对另一组的同学不作要求,让他们在我的监视下自由读。结果只有5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能流利地读完全文,占31.2%,有4位同学能背诵,占25%,效果有明显的差别。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背诵还被人们称作“记忆体操”,它也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只要求概览大绎,捕捉关键信息。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是读书(特别是独一些课外书)不必一下子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了,只要能得到关键信息就行了,大的方面早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留着,有时并不影响已获取到的知识,浏览则适用于查找资料。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学语文就是多读多写。”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古人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的量阅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谋篇,遣词用语,指导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形成读后感或书评。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是在积累写作的营养,那么写作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3.1 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3.2 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少年时代的陈伯吹捧读《一千零一夜》如痴如醉。正是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痴迷,触发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童话作家。课外阅读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4、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它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们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回答?在讨论完后,分组汇报时说出了三种答案:第一组同学根据课文的寓意作出了回答:让它们去试试,亲自实践;第二组同学对寓意进行了扩展,根据小白兔和大象的身体情况,判断出大象可以过,而小白兔则不能过;第三组的同学回答更加精彩:它们俩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的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这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转型 教材分析
修订中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学科哲学层面,凸显了化学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价值[1]。然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高中化学教师当前最为关注并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非要求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三维目标,核心是对教学文本中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升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
一、公开课的教师教学行为效度分析
本节公开课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2],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见表1。本节课基本以苏教版教材中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从时间分布可看出,教学目标是纸笔测验中的高频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则放在以任务驱动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关试题的当堂练习,难点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完整规范的解决,课堂实施则贯穿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点评中修正问题的教学思路。可以说,基于教师对学科教育的应试经验与功利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合理有效,许多中学听课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见。然而,笔者听完课后心里总感觉不能释怀的是,该节课到底该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们教师到底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评价一堂课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评价的效标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其定位依据是什么?二是贯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三是课堂调控是否流畅,流畅的内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辅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载体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分析
对教材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分析,首先应回归于课程标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内容领域的中学学习要求分成三个阶段。本节课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承上启下进一步“知道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为高中选修的进阶“认识这一原因可以为我们人类如何利用”打下基础。学习对象则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该知识载体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从三个认识维度展开。
1.对学生世界观会形成怎样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物与生成物两者的能量有差异,这些能量必然会通过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知道这一原因后,学会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化方式将这一变化表征出来。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认识结果,会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的赏析与价值认同:世界万物万千变化的宏观现象,深入其微观探索,可以得到规律性认识,并且对于这些规律性,化学学科还能用特有的符号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影响,远比掌握某个具体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起化学反应总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微观视角并获得认知,从教育的本原来讲才应该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目标!
2.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化学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已经具有了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及其反应本质基本了解的知识。因此,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类比与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变化的本质的探讨这样一个新认识,是该节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培养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课堂教学应该从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出发,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导致物质组成的改变,还导致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哪些宏观结果?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也能否用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差异在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解决与演绎思维,逐步养成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习惯,完成学科素养有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这种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它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重要。
3.学生能够掌握哪些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该节课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的认知培养和能力培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自我建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与化学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点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因此,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
三、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探讨
由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应该紧紧围绕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这一主线,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为教学目标,以真正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标。由此,进行教学再设计实例的过程分析见表3。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4]。这种关键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过学习以及其他活动逐渐养成的后天行为,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转型,教学强调的不是记住了“是什么”,而是解决了“为什么”。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表明,就化学这门科学课程而言,阻碍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理念,而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上位认识和学科本体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因此,构建一个专业教师发展的体系与机制,是推动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的核心问题。
――――――――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树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我的“核心素养”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关键词: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人才素养 专业知识 创新精神 应用能力
当前,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中职生课堂教学与人才素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并探讨得出实施的基本原则、相应方法体系和评价理论,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系列具体操作的模式和方法。数学是中职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人才素养的整合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建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合理、全面、易于操作的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方法体系。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中职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照搬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导致数学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需求逐步由“用工荒”转向“人才荒”,不仅高端人才缺口大,在一线工作的蓝领工人也极度缺乏,企业在经济浪潮中要有持续发展,首先要靠一流的产业工人,没有高水平的一线技术工人配合转型、升级,只有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升级,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只能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生产出的仍然是三流的产品”。而这些一流产业工人的来源就是各类各级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草根智慧”,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进行训练和发展,体现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发挥他们的实用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也就解决了企业和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和体现学生的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学生数学知识概念体系、方法结论掌握的基础上,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让数学教育在学生上有更多的沉淀和积累,成为他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使他们更理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以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锻炼和体现探索、进取和创新精神。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它必须为现代生产和实践服务,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充分发挥其优势,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银行利息、商场利润、工厂最大产值、最小投入等问题,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创新,这样可以一改以往数学教学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它对生活的影响。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专业有效性。
充分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学科知识。同时,数学教师要与各专业教师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备课,及时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例如,财会专业要以学习函数、概率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为主;广告、服装专业主要侧重点是利润计算和最优化规划等,这样将数学与专业结合,才能使学生乐学、爱学,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和品德教育。
企业对中职生普遍反应“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规定时间坐不住,规定工作做不好”,这就说明中职生缺乏人文情趣和社会品德。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利用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再生学生的自信情怀;剖析产生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五、企业人才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中职生是企业的一线技术工人的大军,他们直接关系到企业在经济浪潮中的持续发展,除了专业实训课的技术技能外,还要通过数学知识传授过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强烈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坚持追求目标的品格,大胆主动的独创精神,自信心,使他们乐意承担决策和行动的后果,能忍受挫折;培养他们社交能力和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以及处理事务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可供一食之餐,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思考、交流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多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主动与创新意识构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素质和品德教育,结合职业技能、职场应变、专业创新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有水平、能动手、会创新、懂合作”的新型技术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企业适应时展,屹立世界强林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振世.提高职业中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人民教育,1997.
[2]王友嵩.创新思路打造特色学校.中国教育家优秀论文集,2006.
[3]南站军.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 文化底蕴 教育追求 教育智慧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主要表现在:学生愿不愿意学,用什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育智慧;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下面,谈谈教师专业素养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一、男女教师不同的性格特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身体素质五大类进行:速度、耐力、灵敏、力量以及协调。在这五大类中通过跑、跳、投掷、技巧、武术、韵律舞蹈、球类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训练。而每一个教材所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同。男教师顽强、坚定、果断、勇敢、潇洒的性格在一些教材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在球类教学中,他会利用自己本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演个花式运球、三分投篮等,那潇洒干净的动作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崇拜之情,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技巧单双杠的教学中,男教师的沉稳和刚健会让学生有安全感,能够放心大胆地在他的保护下练习,掌握得就相应快些。而女教师特有的柔美气质在一些体育舞蹈、技巧内容中得以发挥,音乐节奏感强、动作优美等等都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改变,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偏科,更应要求自己全面发展,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弥补不足。
二、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影响
1.骨干教师与非骨干教师的教学观念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教学方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切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从新的教学理念中引发出来的,教学观念不转变,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有效的课堂就无从谈起。骨干教师之所以能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从教学观念上进行了转变,他们能认识到新课标下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能意识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的传统观念的不足。过往的教学观念用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往往起不到作用,从而不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新老观念的冲撞能引起他的反思,进而转变观念,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加强,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而一些普通教师有的是因为“嗅觉”不灵敏造成原地踏步,有的是因为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过日子,他们的教学观念落后,又不学习新的理念,所以导致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2.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长流水。”骨干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可以很好地消化教材,并且能够把握学科知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巧妙地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普通教师在某方面素质有些缺失,就会影响他全部能力的发挥,所以必须要努力提升,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骨干教师和非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包括教师对教材把握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1)对教材把握的能力。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它不仅决定课堂教学内容,还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和方法。准确把握教材是形成有效课堂的前提。骨干教师会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内容、编写意图和编写理念。非骨干教师的能力相对弱一些,对教材的考虑不够全面准确,所以同一教材与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一些差距。
(2)课堂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出现许多无法预设的情况。骨干教师相对于非骨干教师来说,课堂经验足一些,对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能够灵活地运用,及时调整自己,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而非骨干教师这方面的经验不如骨干教师多,所以应变能力相对弱一些,往往遇见突发问题和新的教育资源时缺乏敏锐感,不能准确判断,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连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5(08)
[2]周勇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J].文理导航(上旬).2015(02)
[3]贺倩倩.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