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有限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象
(一)逃不开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英语教学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无法学习到英语这门语言的精髓。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不光是教师,包括家长、学生,甚至外界都对英语成绩太过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最本质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运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也限制了学生对英语更进一步的学习。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改变旧有的观念,将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将来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以及全面发展。(二)课堂缺少氛围。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类课程,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学习。由于教学的目的性过强,教师并没有特别重视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说和读的兴趣大大降低,更无法将英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多多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不要课上只顾自己讲,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是无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英语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三)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缺乏。有一些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许多英语知识内容没有必要去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学习,认为只要简简单单地背一背英语单词就行了。其实对于整个英语教学来说,只是背诵英语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教师让完成的内容才完成,没有安排的任务坚决不做,更别提主动进行英语学习了,这样完全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 课堂教学
近年来,学界积极开展了对英语教育核心价值的思辨。2014年4月30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称,具体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六个方面。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特征和侧重,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论体系,以指导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的相关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等。由此可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方面构成。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情感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素养
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程所应具备的第一种能力,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维度。听、说、读、写是四种经典的语言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面对各种图表、数据等形式的资料越来越多,如何通过“看”获得第一手和最新的信息成为英语语言技能的又一独立元素。听、说、读、看、写不仅是语言技能,还是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的基本方式。语言能力要求学习者整合这些语言技能并经由语境与语篇等传递意义,进行人际交流。
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教授新知识。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就要合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涉及核心素养的内容,针对教材中具体的语言知识,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一节课上,新的知识如果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呈现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样的教学媒体,把新知与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等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成功的课堂教学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另外,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状态下可达到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独特效果,在固定的小组中,学习者可以自由地交谈,探索性地交流彼此的想法,无须就意见分歧而辩解,无需对不认同的观点假装认同,学习者可用“或许”这样的词语表达不确定的看法或尝试提出新的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的特点,采用自然、真实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情境体验,以便让学生在场景中运用语言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语言技能。
二、课堂教学问题逻辑化,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素养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个体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思维品质的提出与深化课程改革,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思维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以辨析、分类、概括、推断、分析等方式呈现并体现其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的提出打破了学科教学知识单向度的取向,这一概念首次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列出,表明这一品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H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八种。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题引领。所谓的问题引领主要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的方式进行。由于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特点不是很了解,导致对英语的学习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不应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步一步让学生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启示,学生跟着教师的启示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思维品质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三、课堂教学活动情景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素养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通过知识获取、内涵比较、异同分析、精华吸纳等手段,学习者应在自尊、自信、自强的价值观引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外来异域文化,从而顺利完成跨文化沟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情境浸润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英语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语言空间,让他们更热爱学习英语。在课堂教学中,频繁的重复练习是英语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克星。学生在感触新知时积累的兴趣极易被枯燥的、机械的语言操练压抑。此时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新知进行交际活动,那么,不但不会降低学生原有的兴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兴趣持续稳定。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另外,在课堂上创造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也是培养文化意识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英语与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多高,学生依然学习的是中国式的英语,对学生核心英语素养的培养不利。针对此种情况,为了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语,充分了解英语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家乡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学生在了解外国友人家乡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会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有所了解,而这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与外国友人交流结束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同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主要就是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及文化,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四、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学习能力与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相关。作为21世纪的学习者,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拘泥于以书本、教室、传授为核心主体的教育情境,社会的深度变革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具有影响力,这种学习能力体现在对这一学科能保持学习兴趣、有明确学习目标、能有效获取学习资源并选择适当策略通过监控、反思、调整、评价等方式进行合理的学习。
表现性评价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评价文化。“表现性评价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主要的方式包括九种:观察、角色扮演、事件任务、访谈、小论文、日志、方案策划、学习记录和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的过程,有助于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及激发其学习情趣,应该与传统的标准纸笔测验一样,成为学校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业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经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要知道效果如何,作业是重要途径。应当看到它还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纽带,承担着复习和预习的重任。多重的作用要求作业设计多元化,例如作业设计的形式除了老师给学生设计,还可以是课代表给其他学生设计,小组长为组员设计,同桌相互设计等。作业内容可以是各种书面练习,也可以是一次交际活动,一件教具的制作,一项朗读或背诵的任务,甚至是一些资料的收集。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学任务已逐渐围绕“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懂得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丽.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6(15):42.
[2]陈艳君,刘德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03):50-57.
[3]黄丽燕.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J].英语学习,2016(01):32.
[4]钱峰,刘萍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目标英语”探究[J].江苏教育,2016(13):7-10.
[5]王.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山西教育(教学),2015(07):58-59.
[6]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6-7.
[7]姚惠娟.核心素养:指向“语用与情感”的作业设计[J].新课程(综合版),2016(03):32-33.
关键词:语言素养;课程设置;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18—02
语言素养指社会人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日常修养,包括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语言素养也是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语言素养高低最终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语言表达状况,从而更好的指导他们适应社会需求,更有效地推动语言表达技能训练,2009年,本人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语言能力现状的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文理科各100份,文科涉及中文、广告、新闻、英语、法律专业;理科涉及数学、化工、物理、计算机、电子信息业;文科收回问卷100份,理科收回问卷95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汉语表达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语言素养缺失表现为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优化策略可以从优化语言意识,激发母语学习热情、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以及优化校园语言实践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重在探讨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语言课课堂教学两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校非常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发展和文明延续的需要。针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有如下设想:
1、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直以来只要说到普及人文素质教育,大家不约而同就会想到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面广、线长、点多,在教学目的上包括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欣赏、审美陶冶、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多方面的要求。很显然,在一门3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中,确立多项教育教学目的,使人感到课程内容大而不当、面目不清、缺乏特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可操作性不强,有效性不高。在《大学语文》暂时不能成为必修课,学时暂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将原有的大学语文课进行分科、改良、扩充、提高,设置语言文学类公共课课程群。
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程群包括:大学语文( 古代文学) 、大学语文( 现当代文学) 、大学语文( 外国文学) 、写作( 应用写作) 、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欣赏、小说戏剧欣赏、语言文字专题、诗词格律赏析,等等。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在目标和功能上尽量体现合理的分工与配合,避免课程之间的相似、重叠。这些课程不以学科命名,而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命名的。这样设课,可以使每一门的内容相对集中,特色更加鲜明。
2、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
既要发挥语文公共课专职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文学院专业教师的作用。语言文学类公共课的开设,要突出本类课程的两个特点,即文学的熏陶和语言文字的应用:所谓文学的熏陶,是指这类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欣赏,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从中获取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净化心灵;所谓语言文字应用,是指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文学类中各门课程的筛选、保留、变化,要充分考虑这两个特点,并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3、课程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课程设置上分阶段,按阶段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将语言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基础技能的训练,包括普通话语音训练,文学素养的培养。前者是对普通话语音进行系统矫正,后者则为语言表达的内容做知识储备。
(2)提高阶段:提高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这一阶段主要开设逻辑思维训练以及形象礼仪课程。在前期普通话语音矫正的基础上让学生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提升,诸如一些社交礼仪等礼仪类课程,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而《演讲与口才》、《口才学》等则是从交谈技巧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加大训练的力度,多说多练,演讲、辩论、主持人大赛等能充分表达能力的活动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就多多安排,以练带学,以赛促练。
(3)强化阶段:随着学生毕业的临近,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应该更接近实际、接近社会。加之四年级的时间不长,因此本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不多,主要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各个方面整合加强,达到表达能力综合提升的目的,同时为配合学生找工作求职,有针对性的开设面试技巧类课程(或讲座),最好是能结合各自专业特点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不仅实用性强、针对强,而且还能总结经验教训,为学生的实际面试提供更大的帮助。
4、课程开设班级规模上建议小班教学
作为通识公选课性质开课的语言课,都有实践性强但课时少的特点,比如《教师口语》、《言语交际》等,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让每位同学都获得同样多的训练机会,因此班级规模不宜太大,对这一类公选课的教学规模要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小班授课、深入讨论,增强选修课的实效,这也利于提高师生对公选课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