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创新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创新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0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不少欠缺之处。须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一、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创新教育也随之形成。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一个噱头而已,他们认为当今学生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传统的学习成绩提高都难以实现,创新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学生则对创新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竞赛、考试,为了分数而煎熬,所谓的创新、研究、合作等等都是奢谈。

2、传统教学管理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证,但是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与创新教育要求明显不符,过分压制创新人才教育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传统教育体制过分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考试考核要求、教师教学评价、教育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灵活性,而@些对于创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制度的改变很难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虽然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日益加强。但是,离预期的目标仍然差距甚远,没有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足够的氛围和导向。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创新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要设置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并在职称提升和绩效管理中予以体现。因此,从政策上对创新教育予以倾斜是实现教师对创新教育产生足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很难实现正确的行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创新既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也包括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些创新则必须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仍然死守传统教育理念,很难真的实现教育创新。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新兴的教育理念,注意吸收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创新步伐。创新教育不是仅仅为了破除传统教育方式和观念,而是在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理念,努力将人才培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建设力量。创新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养,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顺利转变。根据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高校课堂的改革,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科设置都要进行创新,构建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思路过程,通过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果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创新、教学创新和课外培养创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其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创新无从谈起所谓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只有通过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拓宽专业范围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学科综合型人才。

3、实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政策导向

创新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保证。通过改革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减少各种浮躁之风,功利之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价值导向。科研奖励更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指标的权重,侧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此外,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教师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对于教师的教育创新探索和积极支持。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教育创新、科教兴国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2篇

1目前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维观念陈旧

我国教育受传统理念影响较深,“继承教育”是主流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通常都喜欢用统一的一种模式去“改造”学生,结果是学生接受先人知识经验的能力普遍较强,但由于这种“继承教育”本身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

1.2机制不健全,政策导向缺失

虽然部分高校对创新教育开展过一系列的讨论和推广,但在创新教育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创新教育目前仍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鸡肋。政府主流引导的缺失、创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到位等种种因素,使得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业绩并未能在提职、加薪等方面得到相应的体现。

1.3教师缺乏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是由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来决定的,而现实状况是我国目前很多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观意识薄弱、职业理想缺失,把工资、奖金、福利等显性收益是否得到增加和职称评定是否得到落实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唯一动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致使创新教育的实施陷于困境。

1.4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

在科技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长则四五年、短则一两年,要求我们的书本知识必须及时适时地更新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节奏,而现实状况是高校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有的甚至十几年不更新,更严重的是学校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验课和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实践动手时间少、能力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最终使创新教育与实际教学脱节,弱化了创新教育的作用。

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2.1转变思想观念

传统教育思想与创新教育思想的冲突,正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沿承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是创新教育发展的精神、思想障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学会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学会摒弃消极部分,让我们的环境更加适合创新思维的涌现,而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转变思想。

2.2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经费的保障投入和支持力度,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实施创新教育的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第一,高校要落实好学生科研项目的各项经费,学生主要负责项目计划书和申报事项,而项目教师则负责选题和项目的指导工作,一旦项目的立项通过审批,相应的课题经费必须适时划拨到位。第二,高校要落实好实习经费的计划和安排,学校在学生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阶段,都要给予学生相应的经费支持。第三,高校要建立与创新教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保障机制,确保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创新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到位,保证图书室和实验室的有序开放。第四,高校要建构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质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激励制度,加强对教师创新工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使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成果的教师,在奖金、福利和职称评定等方面都能获得相应回报。

2.3以人为本,创新制度环境

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在理念上而且要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把教师和学生关系定位于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第一,教师们在掌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特别是提高创新方面的综合素质;第二,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交流互动的氛围;第三,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尝试创新,着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第四,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创新制度环境,鉴于我国众多高校教师治学环境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要积极创新制度建设,将教师年薪与教师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脱钩,引导教师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

2.4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要加强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一是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在教学中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课程设置要注重创造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激活学生创造的心理。二是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点,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适时增加课堂讨论时间和学习经验交流时间,通过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和要求,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势必要求自己努力转变思维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方法,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柯赟洁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参考文献:

[1]李卫祥,赵慧忻.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04,3.

[2]胡淑芳,孟辉.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如把握角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2005,5.

[3]杨海生.浅谈创新教育[J].和田师范科学校学报,2005,1.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8-01

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领导就提出“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先导, 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教改革思路”。通过几年来的改革, 高教宏观体制的改革已基本完成, 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正在深人进行, 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呈现深人发展的良好形势。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开展,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比较明确, 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 开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程, 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试验,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和数百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教材, 已经形成了一个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大气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既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要求它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使之贯穿于教改始终。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方法手段等方面狠下大功夫, 实行根本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创新型高级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体来说,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着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切实发扬并实践改革创新精神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为创新精神的典范。首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朝气蓬勃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教师只有彻底摒弃过去以权威自居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用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来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一体化”教学可增加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超声诊断课胆系疾病学习中,复习胆道解剖的时候,讲解胆总管分四段,第一段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至12指肠上缘,这一段位置较高,肠气干扰少,因此是影像学上超声测量的位置。第三段即胰腺段内径较窄,易发生结石嵌顿,且该段离胰头很近,胰头病变很易使该段发生梗阻,因此对肝外胆管扩张,疑胆管下端梗阻的病人,胰腺段胆管切面的观察是超声检查很重要的内容。这样就把解剖基础与临床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强调的是以谋职为取向, 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现有的各类高等教育, 往往“ 囿于书本” , 并受制于现存的工农业经济。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各类人才, 讲求“适用性”, 多属“应用型”的。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一针见血地批评:“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 而应是创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中国学生之所以囿于书本, 是由于分数与学生日后前程密切相关。这种以分数论英雄, 对特殊人才的压抑就更为可怕”。因此, 高校的领导者与教师, 当务之急是应切实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教育思想观念, 自觉地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教育观念。与此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 不仅仅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高教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现代教育观,乘势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敢于弃旧重新, 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否则,若一味恪守过时陈旧的教育陈规,将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徒有形式。

二、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高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又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多年来,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的传统的框架,显得过于刻板、僵化,较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 缺少可持续发展性。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专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上来。走进大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由于老师一般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很少有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不能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阐释,即使联系实际,也多是些老套的例子,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般是左耳进右耳出,收获甚少。在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而且由于缺乏独立深人学习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抑制,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个性也得不到良好的塑造,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不少高校的公共课一般都是实行大班上课制,即把几个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小班合并成混合大班来上课。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或专业不同,学生受到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少,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次数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既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课程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而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运用的水平,往往不大关注。任课老师会在期末考试之前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这种做法使学生明白:只要在考试前花几天时问,临时抱佛脚,背一背考试范围内的条条杠杠,混个不好不坏的成绩不难。由于学生不是通过下功夫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过关的,这种应试教育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三、科学地建立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教学评价体系, 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对教育发展起着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