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旅游的研究背景

第1篇

1 朱家湾村概况

朱家湾村地处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秦岭南麓,红妙河畔,曾经贫困而窘迫。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朱家湾村的发展。随着2007年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开通,给紧邻终南山隧道口的朱家湾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村融入了西安1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交通的便利,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憩度假休闲,成为西安人自驾游和短线游的目的地之一。自此,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成为商洛市命名的首批秦岭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被国家农业部、住建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2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朱家湾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牛背梁国家级森林公园,把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打造,既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又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使该村成为服务景区和自成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现已完善提升了朱家湾入口形象区、红妙河综合服务核心区、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体、花锦园高端民宿区等区域,利用河道空地,修建田园式的漫步长廊。为了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产业,目前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对朱家湾村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重点开发高端民宿区,以创意旅游带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升级。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生态、乡土、田园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与城镇同质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既体现乡村文化和乡土风情,又呈现“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具备城镇文明服务功能的品质。2016年“五一”期间,朱家湾村接待游客 6 万多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4.37万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管理不规范。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入旅游地产项目。如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但还有一些项目是打着旅游地产的名义在建别墅,如安德鲁西亚项目。该项目土地使用权是50年,而非居住用地的70年,但建的却是高档住宅,进行出售。该项目沿着210国道而建,占用了路两旁为数不多的的耕地,还造成原农户搬迁,而且曾被媒体曝光,在征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村落风貌和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体量较小的在河道空地开发的别墅项目,以及农户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的多层,向外出售出租。说明土地利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3.2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还不深,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目前朱家湾的旅游接待以农家乐和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盘古山庄为主。农家乐开发档次还不高,而近年来由于众多农家乐和民宿的影响,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愿意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野生活,锦苑盘古山庄入住率较之前也有所下降,房价下跌。虽然已重点打造了花锦园等民宿项目,但民宿的规模相对较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真正吸引旅游者体验性强的项目较少。主要以自然风景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朱家湾农家乐的经营期一般从清明前到11月初。

3.3 可购买旅游商品少

朱家湾村所在的柞水县,其核桃、木耳、腊肉、豆腐干等农特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柞水县也先后开发旅游纪念品 200 余种,旅游购物已成为柞水县乡村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朱家湾村,可购买的旅游商品相对较少,缺乏旅游六要素之“购”的开发。

3.4 乡村旅游营销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主经营,而农户自我销售的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导致朱家湾的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网站上对朱家湾村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介绍,但占较大规模的农家乐,缺乏在线预定、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4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旅游接待产品线。朱家湾村还应继续大力发展民宿产品,对当地的老旧民居加以保护和改造,对新建农家乐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予以统一规划,农家乐的发展应以数量和质量并重,并适当控制规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近几年沿路新增建筑过多,影响了该村的整体风貌与景观环境。在食宿的基础上,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锦苑盘古山庄,还应推出更多的养生康体娱乐休闲类项目,吸引游客的入住。形成该村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接待产品线,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在多个地方供应当地的旅游商品,如土特产供游客购买。

4.2 提升乡村旅游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人们出行之前都依赖于互联网搜索信息,确定目的地和行程安排。而目前来朱家湾的游客,自驾游占绝大多数,而自驾游更是依赖于网络信息,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来支撑这一需求。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网站和手机平台进行宣传,并提供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满足游客网络服务的需求。

4.3 丰富休闲娱乐类旅游项目。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吸引游客来朱家湾游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位于该村的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知名度较低,并且定位不清。虽然前期已按照青少年体验基地进行了建设,但这里又想作为保护区进行保护,并未大力宣传,没有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因此鲜有青少年团体前来体验。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应做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满足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丰富的乡村体验性活动,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客观上对餐饮、住宿的经营都有提升。

第2篇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板块,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游客接待量占全国旅游接待总量的1/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消费、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经营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本文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可持续发展旅游模式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2015年3月总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互联网+旅游”便日渐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落实到乡村旅游而言,在资源开发、产业规划、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均推出了多项措施。但在具体过程中,其发展依然受到经济条件、服务配套设施以及观念意识等的限制,存在着管理、服务以及营销低级化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还有利于旅游交易成本的降低,进而促进游客旅游消费体验,推动乡村旅游更加现代化。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借由舆情监控找寻旅游热点,进而站在游客角度来改进营销,并采用量化的形式完成营销渠道的筛选,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吸引游客。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具有导览、导航、导游以及导购等诸多功能,游客可提前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网上搜索制定出相应的行程计划,进而完成对旅游产品的预订、支付以及评价,除此之外,还可参照游客的要求为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如天气预报预测、网上观景以及客流量实况提醒等,大大改善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实现对多项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旅游应急处理水平以及社会综合智力水平等的提高,使得乡村旅游更加安全化、高效化以及科学化。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实现对旅游企业与旅游者的实时掌控,进而做出更为及时科学的管理,有效避免事后处理与被动管理等问题的出现。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政府应对乡村旅游持引导与鼓励态度,并做好科学的规划,为乡村旅游的总体建设、发展规划以及政策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且还应将资金鼓励与政策扶持落实到位,做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

2、强化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从道路建设、环境治理、网络建设、绿化建设以及住宿、餐饮、医疗以及娱乐等方面入手。

3、政府应致力于对景区景点远程视频监控、客流实时监测、旅游车辆GPS定位管理以及旅游运行监管、住宿接待情况统计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推动乡村旅游O2O

乡村旅游是新兴消费与未来旅游休闲的代表,乡村旅游O2O势必会成为未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结合对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线下线上对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相关企业与部门应逐渐搭建“互联网+乡村旅游”平台,完成对乡村旅游产品与资源的线上展示与预订支付,如网上销售土特产、营销乡村休闲方式与风光等。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完成产品与服务创新

当前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完善阶段,大部分游客的旅游目的较为原始,“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位,故而应从乡村旅游的产品、市场、经营方式以及服务等做出思考,促进起更具网络化,如可像“卖檬”等走文化创意品牌之路,以突显乡村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应对乡村公共信息咨询平台进行整合,如对农家乐、乡村社区游客服务中心、乡村酒店等进行整合,形成咨询服务系统。

(四)做好宣传推广

乡村旅游宣传中不仅缺乏财力与人力,还缺乏对新媒体的充分认识,被视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应了解乡村旅游吸引力所在,如独特的民风民俗、特有的风光风貌、独有的物资物产等,并通过多种途径做好宣传,主要宣传手段包括搭建乡村旅游官网、乡村旅游APP、手机门户网站等,还可与网易、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进行合作,利用微信、拍摄微电影、拍摄微视频等进行多方位宣传等,做好网上电子交易与客户关系管理,并实现微信、支付宝、刷卡支付,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同时,促使乡村旅游更加现代化。

第3篇

随着城乡差距和矛盾的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目标。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200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2012年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表明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总任务,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一统”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一圈”带动“两翼”,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重庆市城乡统筹的“乡”,对于渝东南而言,强调的是作为与主城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对立互补关系的“乡村”整体形态。[1]近年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托重庆市独特的战略地位,借势《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渝东南民众走上了旅游扶贫开发的道路。

2 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

2.1 乡村旅游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是一项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相关行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还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民族文化、农民就业及教育等产业关系密切。2011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7.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2160亿元。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150万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通过发展旅游已使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约1/10的人实现脱贫。据重庆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重庆市将乡村旅游作为主题发展年,截至2011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占全年全市游客接待量27%,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由此可见,旅游业在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而乡村旅游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2 城乡统筹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乡统筹政策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城乡统筹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了系统的指导和规划,政策和资金上也有了国家的支持和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在保持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社会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使农村走向现代化,大大提高农村的旅游接待设施水平,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走上规范化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之路。[2]因此,只有在城乡统筹政策指引下,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真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渝东南乡村旅游对策

3.1 加大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力度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文化底蕴的挖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以重要景区目的地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产品,应以原生态、大自然和原汁原味的民族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紧邻黔北、鄂西和湘西,是渝、黔、湘、鄂四省( 市) 结合部。也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里除了保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因此立足地域实际,加大民族民俗文化开发力度,对于渝东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3.2 加大旅游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

要加大旅游投资力度,特别是对于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弥补乡村旅游相关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农民自身资金实力有限而无法满足需求的劣势,政府要对于那些资源条件较好、具有特色内容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改善基础辅助设施,诸如交通条件以及住宿条件等,从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游客的满意度。渝东南地区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产品促销、专业培训等各方面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因此,市财政和相关扶贫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

3.3 注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这种注意力经济既是知名度经济,又是品牌经济。[3]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核力积聚在了品牌上。要打造渝东南乡村旅游品牌,必须从品牌树立、品牌经营、品牌管理、品牌提升一系列环节入手,系统建设乡村旅游品牌,具体包括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形象塑造、营销策略、产品延伸、品牌维护、形象提升、统一管理等内容。必须加强区域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全面发掘民族民俗文化,提高现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突出区域的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渝东南乡村旅游品牌。[4]

3.4 多元化经营

乡村旅游仅限于观光、采摘,综合效益并不高,而且还会出现淡旺季,因此一方面应结合农村春耕秋收特殊的时令性,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同时,因地制宜的开发四季旅游项目,如:春季观花、夏季避暑、秋季劳作、冬季民俗等;另一方面,应立足区域内各地农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等特色,有针对性开发乡村旅游,避免雷同,而且要尽可能从目标市场需要入手,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并注意创新。

第4篇

“美丽乡村”,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指向性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发展与繁荣。具体要求就是对村庄的生态环境、文化风尚、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立足长远发展,保障民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乡村特色风景及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使得乡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一、“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趋势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朝着创新性、特色性、专项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创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要注重对新资源的开发,并打造地方特色;专项性要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发展;最后在进行旅游发展时,必须要注重生态型开发,保证乡村环境的稳定。所以说,面对“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开发原则,坚持创新开发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在开发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并没有根据乡村旅游的特征进行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开发计划。且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不深入,且还存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例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且不符合“美丽乡村”的理念和发展背景。

(二)产品雷同,缺乏创新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忽视对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大部分的开发只是简单地对资源直接利用,这对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时,而不能发挥长久的经济效益。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旅游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甚至存在旅游资源单一、种类较少的现象,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外,并没有对旅游的衍生品进行开发,这就是开发过程中的失误。因为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资源本来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对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就没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并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区出售一些木制品、钥匙吊坠、明信片等。很显然这些都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旅游景点的特色,且也没有对这些旅游产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这种忽视创新性的做法对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任何帮助。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比较单一,参与性不足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因为在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较少,资源匮乏,例如仅仅有一些风景独特的地区,这就对乡村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对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开发,而没有结合当地的一些著名景点进行联合开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地区旅游方式单一,不能与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是一味地采取参观、展览的方式,这样往往只适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动,根本不能广泛吸引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良好收益、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改造。

(四)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具体的经营方式存在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首先,在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经营计划,只是简单地进行开发和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一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培训,这样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

(五)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受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响,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乡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并没有对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发宣传页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落后,且影响范围小,不能辐射很大的市场。此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旅客还是喜欢去一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景点消费,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于“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得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论

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必须坚持和运用旅游者需求理论,只有这样才是可以创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论,就是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不进行旅游者需求理论的研究,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营销理论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将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再根据调查的数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宣传,进行合理定位,这就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运用。所以说,通过采用市场营销理论,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四、“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乡村旅游产业不是简单消耗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保护生态、人文资源的双向促进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二)加强对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在乡村旅游创新型产品开发方面,要不断结合时代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开发方式,依托地理环境,积极开发自己的土特产品,如石耳、笋尖、竹荪、茶树菇、熏笋等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出售一些带有名人故居标志性的笔记本或带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乡村旅游开发与大众旅游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以创新性为导向,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多种类型开发

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要注意将多种类型旅游进行综合开发。例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一些具备红色资源的村庄,宣传革命烈士牺牲的红色战役,将这些战役打造成实地模仿的游戏形式,让人们可以亲自加入战斗,体会到当时战场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真正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科学经营

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各个景区都独自经营,没有实现强强联合,其结果是发展相对缓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旅游路线的开发,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打造多条精品路线,实现旅游的一站式服务。这样既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能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旅游产业要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乡村应在保障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鼓励旅游业投资的价格、税收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学经营的基础之上,还要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引进专业的接待和服务人员,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度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乡村的多数旅游景点还缺乏较高的知名度,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一是旅游形象设计,全面准确地表达乡村“自然美”为特色的旅游总体形象。二是营销策略,以“生态美”“风景美”为基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三是利用广告策划、新闻公关宣传、节庆活动推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努力塑造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第5篇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农村建设;普者黑;乡村旅游;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第7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关键是在城乡统筹背景与乡村旅游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互动发展机制,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以城乡统筹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乡村旅游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许多城乡区域的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并很快形成了快速发展的形式,这些乡村旅游也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乡村人民的生活问题,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与国际游客比较,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层次表现出初始阶段的普遍特征。而乡村旅游而也多是开发层次较低、较浅的初级旅游产品,满足不了国内游客的需求,进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

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的落后与游客的要求存在极大反差。农户在经营“农家乐”时,往往是自己一家人提供服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其服务意识较弱,质量低下,卫生条件差,餐饮品种单一,竞争力弱。与旅游接待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难以改变,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又多以村干部为主,造成了对旅游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景点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市场定位

在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投资低,经营规模小、乡村旅游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乡村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乡村旅游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有的乡村旅游为了赶时髦的态度,对原有的农村资源加以修改,有的乡村旅游产业甚至不加工就贴上了“乡村旅游”的标签。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结果造成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则逐渐衰落而停业。乡村旅游中,“农家乐”内的住宿,与城市的居住风格及居住环境没有多大区别,体现不出乡村旅游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设计,旅游纪念品更是相对缺乏,乡村旅游差异不突出,无法形成乡村旅游品牌效应,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致使乡村旅游发展缓慢。

(四)投资经营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后

在乡村旅游产业中,由于大多都是由农户经营,农民不愿将过多的资金收入投入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因此,造成了乡村旅游投资经营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乡村旅游中停车场、道路、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乡村旅游中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的条件相对比较差,乡村旅游卫生状况和乡村旅游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这就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乡村旅游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互动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个由旅游消费者、政府、农民、乡村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市场等多个利益诉求主体所构成的经济体系,而对于城乡统筹而言,是一个由城和乡组成的共生体系,各个要素在系统内进行合理的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增强城乡统筹规划、促进我国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无论是对于乡村旅游,还是城乡统筹来说,在整个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磨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利益不均衡”,这给我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城乡统筹内部各要素的协调,更好的使农村经济发展得到发挥,进一步的提升生态环境和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综合功能,促进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的良性互动发展,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此,乡村旅游与城乡统筹的互动发展,找到了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解决方法,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来讲,通过城乡统筹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则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优秀的专门人才,人才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快对合格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各高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要密切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培养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旅游地同旅游类高校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对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的旅游类大学生给予更多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以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开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补充知识,提高其理论水平、素质与服务技能。培养他们的旅游知识和礼仪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公司或高校教师对“农家乐”进行现场指导、集中培训、规范管理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二)拓展市场营销渠道

整合运用网站、公交车、旅游大篷车、广播、电视、手机短信、高速路口、户外广告等形式;与各事业单位、学校联系,单位疗养、亲子活动、夏令营等都可以将此景区选为目的地;宣传乡村环境的优越性。乡村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而城市人生活在较差的空气质量环境下,到乡村呼吸新鲜空气将会是他们旅游的一大动机。乡村旅游可在门票、户外广告中宣传乡村环境的保健功能,有效增强宣传的权威性,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加以合理的利用,搞好乡村旅游整体规划,突出乡村旅游特色。通过乡村旅游规划,可以发挥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正确的把握市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各乡村旅游景点应推行精细化管理、问题管理、差距管理,保持景区的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出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同时,应该有效的结合我国乡村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对乡村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使乡村旅游在当地的生态环境,日常生活环境容量、农业生产容量中可以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城乡统筹规划、旅游规划,都呈现出“大系统、大规划”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要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进行思考。希望可以有效的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春.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乡村旅游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易磊.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思路[D].西南石油大学,2012.

[3]周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邛崃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第8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国内外旅游逐步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现代人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已不仅单纯限于名胜古迹的观光,且旅游胜地在旺季人满为患,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集短途、经济、娱乐、度假、体验、回归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迫切需求,由此催生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使旅游业得以平衡发展的方式,防止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达到保护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整体的研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再结合中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案例相结合,找出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乡村旅游是由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并获得快乐的一种旅游,是一种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它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独有的鲜明特色。

乡村旅游早期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农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一、我国乡村旅游产生背景与开发意义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产生有着十分深厚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在日益增强,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变得日新月异。乡村旅游以其一种既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的乡村旅游研究很多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意义及背景。对意义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及农业观光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可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农村农民增收创利,缓解就业压力等;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梁明珠(1999)总结了观光农园的重要创新意义,提出了观光农园对农业、农村、农民和都市人不同的意义。白琳(1999)以归县为例分析了发展农村旅游对解决三峡库区农业人口的就业压力和重构社会、经济系统的特殊意义。李立华等(2002)、何景明等(2003)分别以西藏和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地方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对边远贫困地区扶贫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回顾二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经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得以展露头角,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的部分农村,作为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还有境外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也从中受益,企业从中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得到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起旅游企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确定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后,乡村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被正式列为旅游产业的一部分。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迅速成长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党和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模式研究概述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进行了阐述。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和模式;另一方面细化到某个地区、景区,以特定的区域对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王兵(1999)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提出根据区位把乡村旅游分为3种类型地区:景区边缘地区、都市郊区、老少边穷地区。舒伯阳(1997)将观光农业划分为3个阶段模式,即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以及两种地域模式——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尹振华(2004)提出开发我国乡村旅游要采取“做减法”的开发模式,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的3种模式,即旅游资源主题型、旅游资源共建型、旅游资源附属型,并对邵阳市西部3个县级行政区的旅游业成长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三、乡村旅游主要研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大都不是集中于某一个具体的侧面,而是一种试图全面覆盖的“大杂烩”式的格局。从乡村旅游定义、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开发意义、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开发对策、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到乡村旅游的开持续发展无所不包,范围很广,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到企业、游客、当地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卫管研究和分析则还不够,不同尺度案例地研究较多,理论性不强。这种全景式的研究状况,表明我国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深度和层次还相对较低,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较短,现实开发中存在不少产品、市场、体制、管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学者在不同尺度上,结合具体案例地,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和对策。潘秋铃(1999)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存在整体接待水平低下,游客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雷同,未脱离观光的特征等问题。李太平(2003)认为南京乡村旅游发展问题有: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服务水平低下;缺乏应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吴建华(2004)等认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曹艳英(2004)等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盲目投资和粗放式经营;在经典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人工倾向化、城市化严重;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市场的季节性较大。王云才(2002)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刘爱服(2005)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乡村旅游存在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落后;人才欠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四、临安白沙村“农家乐”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居民回归自然、感受乡村的需求,也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明显的得到了提高。

临安市地处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东临杭州,西接黄山,幅员3126.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6.5%,生态优越,气候宜人,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白沙村位于临安市的西北角,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村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的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全村十里长谷蜿蜒,两侧峰峦起伏,溪流急湍,水清石现。夏天白天最高温度在30度左右,晚上更低,故有“一年四季盖棉被”的说法。近年来,白沙村通过积极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依托太湖源景区和优美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全力打造“乡村休闲度假胜地”,白沙村是久居大城市的城市人生态旅游、避暑度假的首选。

基于以上条件,本文将从白沙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结合,通过对白沙村乡村旅游的区域发展特色,反映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的提纲: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概念和类型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现状

三、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四、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五、白沙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六、论文小结

参考文献

刘伟,等.以色列乡村旅游发展迅速[J].世界农业,1998,231(7):12-13[2]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3]

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4]

文军.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2003,(10):30-34.[5]

李慧欣.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2):37-39.[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125-128.[7]

韩丽.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4):87-89.[8]

胡巍.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58-59.[9]

甘巧林,暖.从乡村旅游的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84-89[10]

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7(2):38-42.[11]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14(2):38-42.[12]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4(1):15-18.[13]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16(3):8-10.[14]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科学,2006,21(3):12-19.[15]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3):78-82.[16]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17]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J].开发研究,2006,23(6):72-74.[18]

第9篇

一、景观优化的涵义

景观优化属于交叉型研究领域,是包含了生态科学、土地科学、城市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研究,是对某地区景观空间结构的提升重组和改良。景观优化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城市、乡村、道路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色风貌的营建改造,使改造的结果服务于当地旅游业的需求。相应地,乡村景观优化服务于乡村旅游业的实际需求。

二、我国乡村景观建设遭遇的问题

(一)景观布局混乱

乡村景观建设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盲目布局建设乡村景观要素,破坏乡村景观应有的美感,导致乡村景区的吸引力下降,阻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该问题直接影响到乡村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维护,动摇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存在盲目性

在实施“新农村”政策上,多地在建设“新农村”时“偏离了航道”。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时往往“依葫芦画瓢”,盲目照抄其他地方的建设项目,造成建成的“新农村”不仅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本的和谐生态环境也遭到破坏,产生污染。“新农村建设”偏离航道的结果往往能体现在景观结构变化中,主要表现在农村水土污染严重,污水和垃圾处理落后,不仅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极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健康,也影响了乡村的风情面貌。

三、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c作用

新型城镇化旨在城市乡村一体协调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景观优化的深入研究,是人地关系领域重要的学术议题。

首先,乡村景观优化有助于吸引周边城市游客以及管理维护景区。游客是景观服务的对象,又是引起景观格局变迁的因素之一。景观优化能够正向引导游客的行为。比如在乡村景区通过沿道路栽种生态常绿乔木林来塑造一种静幽的氛围,游客走在道路上时感觉与森林幽深的意境融为一体,心思也安静下来,便不会产生噪音。盲目地营造乡村景观除了导致乡村失去原有面貌外,游客的兴趣度也会下降,还会间接导致游客的流失,游客稀少难免导致景区的维护管理工作出现懈怠,这会带来乡村景观的退化,不利于实现乡村发展目标。所以,通过优化乡村景观是吸引和有效管理维护景区的根本途径。

四、我国乡村景观优化策略

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的优化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应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道路;在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时,应当整体保持乡村的原有独特风貌,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管理制度持续保护乡村特色景观,做到乡村现代化与乡村原始风貌保护协调性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加强农业生产景观与旅游产业的相容性、互补性建设,改善传统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景观,通过配套相应农作物加工厂和高科技农业生产园来实现。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观光、瓜果采摘、趣味体验、休闲餐饮等休闲景观形态,实现乡村景观拥有山水风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此外,为适应乡村产业协调性的结构,正确引导当地居民从事家乡的旅游业,保持当地“人景合一”面貌,从而避免“人去楼空”式的景观。

(三)民生建设方面

乡村景观优化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过服务平台建设,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等民生服务平台,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需求,建设“乡村民生景观”。在新型城镇化政策的驱动下,数量庞大的乡村人口被纳为城市居民人口,使得农村社会的治理根基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不断创新村民自治的形式和内容,以推动乡村善治,营造和谐氛围,进而积极参与到维护建设乡村特色景观的活动里。

五、结语

第10篇

1 战略引领

制定并实施政府主导、品牌提升、持续发展、示范带动、融合一体发展的战略。

1.1 政府主导战略 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统筹规划,在统筹乡村发展规划中,强化农村旅游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统筹建设,强化农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统筹协调服务,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中,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清洁环保实行统筹规划和解决。

1.2 品牌提升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打好保亭“玉林秘境、黎苗风情”品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规范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特色、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农乐乐”形象。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不当开发、过度开发。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1.4 融合开发及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 以乡村度假促进新时期旅游开发,使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乡村度假成为乡村旅游主体形式――农家乐(农乐乐)的主要特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耕种-田管-收获-销售-餐饮服务的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协调发展。

2 统筹规划

2.1 确定发展方向与目标 ①发展方向。贯彻“要培育农家乐、体现保亭农民增收的特色”的精神,以休闲度假为发展方向,编制乡村旅游有关规划,切合做好休闲度假型农家乐。②确立农家乐发展目标。一是树立保亭旅游形象;二是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三是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推介保亭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2.2 总体布局 结合保亭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保亭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设计为“一圈、两带、五群落”的空间结构。①一圈。以保亭县城和七仙岭为核心形成环城乡村旅游圈,以山野黎城和雨林温泉秘境为背景。②两带。沿保亭南北交通主干线和东西交通干线形成的乡村旅游度假带,分别是224国道海榆中线(保亭境内)的山水黎乡乡村旅游带、保亭-陵水305省道田园休闲乡村旅游带。③五群落。围绕毛感乡、六弓乡、南林乡、加茂镇、八村的特色资源与产业形成乡村旅游点,组成五大乡村旅游群落。毛感群落建成山乡雨林特色休闲区,以特色山野环境为吸引物;六弓乡建成热带乡村低碳生活旅游区,以低碳乡村、国际绿都为吸引物;南林乡以热带山地乡村为背景,建设热带山水田园休闲区,以热带山水田园为吸引物;加茂镇以微缩丘陵雨林为背景,建设热带丘陵山野田园休闲区;八村以山野田园为背景,建设山野田园秘境休闲区。

2.3 创建特色 ①建设要素。外观(民族地域)、内在布局;菜品,礼仪、歌舞服饰、图腾、工具;卫生条件;人员健康;污水垃圾处理。②主题特色。建筑风格特色,有自然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应有县域绿色食品和黎苗饭菜的特点;自然特色应有自然生态和农家生产生活和黎苗文化的场景展现;娱乐特点,应有体验感受地域生态文化、黎苗文化的歌舞礼仪。具体体现在七大特色:餐饮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格调特色、环境特色、农味特色、娱乐特色。

2.4 分类建设 结合保亭的乡村旅游资源,确定发展以下几种特色类型。①休闲品食型:让游客吃的是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农家房舍,玩的是乡村民间文艺节目,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品及手工艺品等。以响水镇的周道为代表。②民俗村型:以次生型模拟村落承载黎苗民俗文化,是把黎苗文化生活现状以模拟的形式,保存、重建加以展示,重点发展。以三道镇什进村的布隆赛为代表。③风光田园型:田园风光,是广袤田垄与峰林山峦相连、田秀山青、山环水绕、河映山村的美妙景色。以毛岸的缘真雨林为代表。④果木园林型:果木园林类型以果木园林旅游为主,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大面积种植果木经济林,在不同季节推出踏青、赏花、采果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以响水镇的丽水农庄为代表。⑤观光农场型:以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等为主要形态,创造休闲度假环境、回避喧闹,提供家庭式度假、朋友聚会的空间。以加茂镇的隆宾为代表。

2.5 分类扶持 对已建成的乡村旅游经营机构(农乐乐),在提出申请后,经过县政府成立的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按照类别和水平的不同,享受县政府给予的数额不等的专项基金扶持。

3 全面落实

3.1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 保亭县政府成立发展农家乐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各行政部门领导,领导小组四条职责,审批、定策、指导、督办。

成立县农家乐发展研究会,挂靠在旅游协会,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立保亭县农乐乐协会,由旅游协会负责指导,承担协调、发展、自律、监督的职能。

3.2 评星定级 编制《保亭农乐乐评星定级标准》,邀请专家进行评定,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3.3 辅助编制农乐乐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邀请行业专家,制定农乐乐经营机构的发展策略,分析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农乐乐)的资源,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竞争策略等。

4 收效

4.1 精准定位,形成合力 农乐乐作为现代农业、农村资源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乡村旅游的一种业态,是保亭县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通过发展农乐乐乡村旅游和特色风情村镇建设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乐乐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门路。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保亭县种养殖业的繁荣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4.3 完善农乐乐产品体系 结合保亭优良的生态环境、特色瓜果蔬菜、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等产业,结合保亭山地山区、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准确定位,正确引导,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形式。

4.4 加强行业监管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组织农乐乐业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50多人“走出去”,学习借鉴农家乐发达地区的经验。对农乐乐经营业主、农乐乐服务员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行业监管和指导,营造农乐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制定规则规范了农乐乐的管理。

4.5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农乐乐促农增收长效机制 保亭县在农乐乐发展的基础上,建设更加高档次的农乐乐,满足游客的需要。连续几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扶持农乐乐发展,从单纯的饮食向休闲度假深度旅游发展,探索生态农村、旅游农业、文化农民的“旅农相融”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不断强化、乡村旅游的科技产品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产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长效增收的有效机制。

第1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3801 

1 新农村建设对低碳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得到重视,不仅让乡村旅游的可参加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也改变了村民对低碳乡村旅游观念的全新认识,推动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为低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产业基础;新农村建设为低碳乡村旅游提供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越来越趋于完善,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另外,国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这也为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了机遇。 

2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 

娄底拥有各类景区景点70多处。近年来,娄底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低碳乡村旅游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全市92个乡镇(办事处),其中已开展休闲农业和低碳乡村旅游的乡镇近40个,形成了包括农家乐、果菜采摘园、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等四大系列产品协调发展的格局。 

2.2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模式 

娄底市乡村旅游一开始也是由当地居民家庭组织的,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娄底市政府打造了几个娄底市乡村旅游品牌,如占地面积达到4万多平米的故居、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梅山龙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紫鹊界梯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湄江景区、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当地居民为主要支撑的低碳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2.3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条件。娄底市处于雪峰山东侧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湘中丘陵岗地中,属宜于度假旅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湘中交通枢纽,国家森林城市。娄底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未来湖南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拥有巨大的交通区位优势。 

资源优势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必要条件。娄底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景区景点70多处,其中紫鹊界秦人梯田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梅山龙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是目前湘中地区仅有的两处AAAA景区。由于娄底地区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使得游客在来娄底低碳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选择性更强,每一个旅游景区都将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4 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地区大多位于郊区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限;比如游客服务中心、进入道路、停车场地等公共设施比较简陋,有些甚至没有;客房、餐馆等食宿条件较差,卫生状况更让人难以满意,配套设施不能适应游客的需要。 

缺乏专业的管理。从目前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规模与情况来看,其在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构成以及工作人员的分配上,呈现出来与低碳乡村旅游不相匹配的状态;由于不是专业的旅游管理团队,进而导致发展规划不合理,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 

周边景点竞争较大。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地区,省内远有广受旅游者喜欢的凤凰、张家界景区,近有位于邵阳的崀山景区,这些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大部分超过了娄底市一些旅游景点,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竞争。 

3 新农村建设下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 

在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资源盲目无序开发和浪费、对资源的保护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家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背景之下,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将得到来自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支持;根据娄底市政府制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要遵循对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低碳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2 加强“三农”建设带动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 

(1)农民方面。发展低碳乡村旅游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在娄底市进行低碳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加深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同时,需要加大农村教育,加强农民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整体接待质量。 

(2)农业方面。娄底市农村农业发展单一,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高科技农副产品十分迫切。将农业产业化建设休闲农业基 

地是推进村农产业改革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娄底市整体农业改革覆盖面积有限,在以后农业发展方面仍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为娄底市发展低碳乡村旅游提供契机。 

(3)农村方面。游客选择低碳乡村旅游,就是看中了农村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村生活。在国家加大“三农”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娄底市要抓住这一政策契机,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投入,合理规划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低碳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 科学谋划、统筹设计提升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硬件 (1)改善交通环境。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通往湄江风景区,紫鹊界梯田、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梅山龙宫,故居以及涟源至新化的公路相继通车,相比于几年前取得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国内优秀的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说现在去大熊山只有一个较窄通道可进去,车辆进出极为不便;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打通城市与农村、景区之间的隔阂,加大乡村旅游的发展。 

(2)改善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景区住宿环境。目前娄底市乡村的旅游者住宿水平都不是很高,即使在逐年扩大房屋建筑面积,但是从整体来看,旅店的数量和服务质量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改善农村家庭式旅馆的住宿条件,政府进行招商引资,开办中等星级酒店、主体快捷酒店;对相关酒店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满足低碳乡村旅游游客的需求。 

3.4 改善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景区餐饮环境 

娄底地区的饮食极具当地特色,品种具有多样性,但是在农村地区,餐饮方面多以“农家乐”家庭式的提供,卫生方面难以保证、价格方面难以统一,一般都是以农户自己的标准为主;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必须要对旅游景点的餐饮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政府卫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餐饮机构的监督。此外,在保留农村特色饮食文化的同时,要适当发展适合大众口味的餐饮服务,增加旅游者的选择性。 

3.5 新农村建设为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升,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发展低碳乡村旅游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以来,针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其中就包括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支持,发展低碳乡村旅游可以借助这一政策性的优势,大量引进相关旅游人才,培养地方优秀旅游人才,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快速发展。 

总之,在国家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来自政府极大的政策支持;由于在省市共建低碳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只有思路上的一些探讨,在具体措施和办法上还没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且研究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资料比较缺乏,因此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对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将陆续凸显,继续关注和研究娄底市的低碳乡村旅游问题,希望能对娄底市低碳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9,(4):1116. 

第12篇

一、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该书一大亮点在于内容细致清晰,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给读者带来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全书共由8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起源、发展、内涵、外延、特征等内容;第二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与定位;第三章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产业模式,例如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第四章介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策划、品牌形象策划、产品策划、节庆活动策划等;第五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特点、起源、发展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介绍了7种乡村旅游发展类型,例如城市依托型、休闲度假型、农业观光型、文化旅游型、景区配套型、古村落依托型、科普观光型;第七章介绍了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例如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第八章介绍了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等。通读全书可发现作者分别从以上八个方面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系统地梳理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模式。

二、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本书作者做了很多关于农业旅游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故此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知识为着墨点;而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经营为重点;全书层次分明,从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之后上升至规划、营销、管理,通过层层递进,让读者掌握该书内容。其中作者对休闲农业的论述,是从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入手,分析出优劣势和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与单纯文字概述相比,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够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具有实际操作性,作者在详细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添加了实际经营之道,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符合当前局势,并且还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作者选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论述,避免运用学术性语言,做到简单明了,有利于进一步增加读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服力强

第13篇

>> 智慧旅游背景下智能手机APP的旅游应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App在定制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京郊旅游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南昌旅游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大学生用户行为调查 环境友好型智慧旅游APP发展研究 鞍山市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营销策略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春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体验提升研究 浅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博物馆营销策略 智慧城市背景下吉林省延边州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浙江苍南旅游发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旅游营销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本溪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城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长沙市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张凌云,金卫东等.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 3-5.

[4]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 97-100.

[5]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0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 cnnic. cn/gywm/shzr/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2015-02-03.

[6]《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7]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13-16.

[8]乔海燕.关于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 27-29.

[9]刘莉.论手机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17) :119-120.

[10]吕兴洋,殷敏.旅游手机网络营销初探[J].旅游学刊,2009,(8): 77-81.

[11]巫宁.手机媒体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J].人物,2007,(5): 30-31.

Research of Tourism APP Market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isdom Tourism

TANG Jing; ZHOU Bingqin

(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第14篇

关键词: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动力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17]佟立志,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2010.1

第15篇

绪论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编制体系,这也导致了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五花八门,为此,本文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梳理出较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希望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文本内容获取

本文在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共收集到13篇乡村旅游规划文本,分别为《祁县修善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河湾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闫漫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车南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洛池渠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佳县木头峪景区旅游详细规划》、《平顺县底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祁县西建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王莽岭景区锡崖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忻府区鸦儿坑民俗村旅游总体规划》。笔者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目录复制到1个word文档,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对word文档进行了预处理,将文档中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SWOT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统一改为“旅游资源评价”;将“分区与节点”、“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统一改为“分区规划”;并将涉及村名的词语进行去村名处理,然后将修正后的文档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txt文件,并采用了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别对修正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软件的过滤功能,过滤无关词汇,获得规划文本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

(三)规划文本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频特征词反映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符合RMP理论,即注重资源挖掘、市场分析与定位和产品体系构建。本文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主要将乡村作为景区,按照总规+详规的体系进行编制,详规内容主要涉及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规划,这也避免了按照总规、控规、详规的编制顺序造成的费时费力问题,也避免了各规划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旅游者,还要考虑乡村居民原有农业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中应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相关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在参考了《旅游规划通则》、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总规、控规、祥规)的要求进行融合,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框架体系概括如下。

(1)规划总则;(2)旅游发展背景条件分析;(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4)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5)空间布局与规划分区;(6)旅游产品体系规划;(7)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8)道路系统与游线组织规划;(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0)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及附属设施规划;(11)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12)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13)重点项目景观设计规划;(14)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技术指标;(15)项目投资与建设时序。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