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资源建设;Web2.0;微内容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01402

0引言

网络教育资源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载体中,借助网络开发利用、用以呈现相关知识节点的有用信息的集合[1]。

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网络教育资源正在削弱传统文献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霸主地位。

1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投入很大,截至2003年底,已总计投入了1 000亿元[2]。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门先后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 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等网络教育项目,许多省市也投资建设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教育网站。

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和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指导思想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我国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只能参照国外,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整体建设目标不明确,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认识不明,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深入进行,所以,我们应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指导思想。

(2)资金和建设主体方面。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知识、劳动力,但是,我国现在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阶段。要解决好资金短缺的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只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克服他们重硬轻软的思想,就能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政府就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带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开发更多更有效的网络教育产品。只有如此,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才能有快速和良性的发展。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是由美国教育部提出并主要出资建设的,GEM并不生产教育资源,也不拥有资源实体,它只是制定了一套有关资源管理的规范,采取了资源认证和管理机制,吸引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所有机构加入到GEM中,所以GEM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并不只是教育部门,而是包括许多不同领域热心于教育的组织或机构,在美国,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民间组织,各行各业都可以为教育资源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使美国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不只是依靠政府而是多元化,从而为美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今后我国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引进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使资源建设主体不是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

(3)标准和规范方面。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无序、重复,缺乏关联,而且各个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不兼容,由于缺乏合作和交流,没有统一规划,从而使管理分散,各自为政,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由于不同机构在自建数据库时,选择不同的技术平台、库结构、检索界面、检索语言、专业用表、组织语言,所以建设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出现很多问题,如:用户使用困难,网址无法真正链接等,这都极大地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及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特别小组,用于统一管理某一区域的网络资源,改变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共享。

(4)资源的审核与评价方面。网络放大了资源的空间,可以使学习者更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资源,但这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信息无序传递和混乱、知识信息污染等现象。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标准和严格的审查监督评价机制,这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资源的审核既要依靠资源审核专家对资源进行审核, 也要增加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反馈机制,主观评价和大众评价相结合,同时寻找更全面合理的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和Web2.0,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和需求。

(5) 资源只注重数量、多而不精。目前教育教学资源均以库的形式出现,多达几十甚至几百G,但是数量优势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资源的可用性不高。我们知道衡量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好坏不是取决于资源量而是取决于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3]。所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应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有效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

(6)教育资源存在区域差异。在东部发达地区,通过购买获得资源,或通过自主开发建设资源,并形成了共享区域。但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通过国家农远工程将相关的资源输送过去,因此,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明显。

3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途径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数字化转化、购买电子文献或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等建设途径,应该加大数据库的开发利用,因此,可从下面几个途径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1) 引进网络版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结合。可以引进内容和技术上较成熟的全文数据库,如电子期刊方面有中国知网、人大期刊复印资料等; 电子图书方面有超星、书生之家等;数据库方面有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经专网等,通过购买其使用权,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检索服务,这是最基本、最有成效的网络资源建设方法。

此外还可以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自建数据库。例如根据教学科研需求,下载质量高、有价值的网络教学资源,并把它们进行筛选、分类、标引,然后通过网页的超级链接方式组织这些资源,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网络教育资源。

(2)资源建设中充分使用Web2.0技术。传统的网络资源建设在技术与组织用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资源的组织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拥有资源的人与需要资源的人没有流畅的通道。Web2.0应用的一些特点恰恰能够弥补传统网络资源建设的不足。Web2.0的以下3个特点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资源管理社会化。指的是由用户共同参与资源的建设, 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并不由一个固定的机构来完成[41]。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该考虑社会化因素。社会化使资源管理加入用户互动, 能够使用户有双重身份,这不仅丰富了资源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吸引力。 基于Web2.0 的应用,把传统资源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成自下而上的资源管理模式,使网络教育资源内容从以前的只由专家分类判断转而由参与者共同构建和管理;② Web2.0的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有三层含义,即内容的开放、开放的API以及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Web2.0 应用的内容来源于用户创造内容、用户添加内容、用户行为创造,无论哪种情况, 都需要用户参与其中。开放的API 产生了更多的应用。开放性也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的, Web2.0的开放性有许多值得我们利用;③ 提供长尾化服务。长尾理论是指: 只要有足够的存储和流通渠道,非热销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即众多非主流的小市场的汇聚可以具有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5]。长尾理论已经在网络经济领域成功应用。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以Web2.0的长尾理论作为运营模式的理论支点, 因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也存在着长尾。网络资源建设如果可以在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以及开放性方面有所突破, 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资源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的,实现长尾服务就成为可能。

(3 ) 利用微内容优化网络教育资源。所谓微内容就是在互联网上任何用户所生成的任何数据。例如,在QQ空间中个人发表或转载的日志、上传的照片和音视频、个性签名、QQ心情、收藏的网址、每一则评论、每次鼠标点击的链接等[6]。这些网络信息虽然平民化,但却并不是充满低级品位的文化。如果用良性目标引导,这些微内容同样可以为网络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服务,同样可以作为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进步力量。微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网络教育资源:① 在微内容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可便利地实现共享和互动;② 网络教育资源微内容化;③ 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实现优化评价。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趋势,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它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微内容环境中,网络教育资源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可重用性、共享性、协作性,可以使学习者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资源的优化评价可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效率和质量。

(4)建立各个学科导航系统。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许多人会出现“网络迷航”现象。所以,为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信息,科研人员有必要建立学科导航系统。所谓学科导航系统,就是按学科建设的要求将网络教育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起来,从而为学习者开辟一条顺畅的学习通道,可以利用博客技术优化导航系统。

4结语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把借鉴国外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经验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建设相结合。在起步阶段,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应该继续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深化应用、技术推进、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5228.

[3]高文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4]黄立新.网络教学资源的协同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8(5).

第2篇

关键词: 数字校园;教学资源;一体化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022-03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的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以后进行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1主要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其中,校园基础化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数字教室。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1 当前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教学资源平台开发的较为成熟,但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造成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有车无货”。

2)数据中心的建设与统一身份认证在建设中数据准备不足,缺乏数据标准,对于一卡通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问题较大。

3)由于学校规模、经济基础、信息化进程、应用水平等不同,其在数字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等方面差异很大,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味追求开发课程的数量,反而忽略了教学需求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评价、维护和管理关注不够。

4)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简单内容的传送系统或课堂搬家的工具,并没有从深化辅助课堂面授教学和绩效支持高度去研究、认识和应用。

5)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深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缺乏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形成“信息孤岛”。

6)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以后不能及时进行更新,知识陈旧,无法提供后续的有效服务。

7)资源建设思路不够开放,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的理念。

2 资源中心建设的意义

韩锡斌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数字校园的5E架构,即E-Learning, E-Research, E-Management, E-Service以及E-Living2,将数字校园分为五个基本层次:计算机网络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五个层次,提供的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组织管理、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公共服务和学校社区服务。笔者认为,首先,数字校园资源中心应当是一种全新、开放、拥有丰富信息和良好支持服务能力的资源共享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信息的完整性。教师能够利用资源中心开展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资源中心丰富的内容获取高质量,可信赖的信息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其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其次,资源中心提供了统一的用户交互接口,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管理,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将教学模式的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等整合到自身的功能中来。第三,教学资源中心具备的自我动态扩充的能力,通过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方式,将资源制作的权利直接下放到一线用户的手中,同时,为了方便用户主动的参与教学资源的构建,应当提供简单易用而又丰富强大的编辑功能,对内容、形式、流程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构建,从而保证知识的有效更新。最后,资源中心支持数字校园其它应用支撑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应当能够通过开放式接口方便快速的与数字校园的管理、科研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

3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架构的理念、思路、内容与原则

3.1 设计理念和思路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需要在“共享、聚合、交互”三个方面加以建构,所谓共享,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技术和策略对数字校园中分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和共享。聚合是指综合运用相关的技术标准达到多种形态的分布资源共享的目的,解决多个层次上的资源共享问题。交互,是指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良好的、易操作的使用环境和开发手段,提供个性化的资源使用、开发与信息决策支持服务,建立起遍布校园的教学资源节点,集成网上各类教学资源,开放式地向全校甚至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教学资源(信息)服务。

3.2 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内容

笔者根据自身特点,提出适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网上学习资源库以及网上学习平台。网上学习资源库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网上学习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学种类分为不同类型,以资源数据库的相关性分为不同级别,并建立适合多用户进行分布式管理的大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院、系、教研室进行自主分层,合理的建立教学资源子库和不同专业的资源库,方便师生进行教学资源的上传、下载、分类、检索与共享等。建立网上学习平台的目的是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作业管理,更加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并对网络教学进行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减小时间、空间对教学的限制。一个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课程管理功能:能够创建和设置课程,实时进行课程的编辑、导入和导出。

2)课程功能:支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活动定制教学路径,根据教学进度有选择、分步骤地将内容给学生。

3)同步交流功能:同步交流功能能够帮助师生实现实时的教学行为、随时分享教学资源、教学信息,通过同步交流进行解惑答疑、分享学习心得。

4)异步交流功能:通过论坛、邮箱、协作白板、教学服务器等教学协作工具进行异步交流。

3.3 教学资源架构的原则

在构建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指导原则:

1)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良好的硬件条件是各个平台能够顺畅运行的前提条件,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负载能力,建立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化知识共享、搜索、交流和管理的平台,逐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教育技术服务模式,以满足各个单位和个人的使用需求。

2)以软件建设为核心:教学资源服务中心、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参考资源平台、精品资源课程中心、电子图书馆等软件平台的建设,直接决定了整个教学资源的质量,因此,构建层次清晰,高度共享,灵活开放、应用方便的软件支撑环境对教学资源架构极其重要。

3)以满足使用者的应用需求为目的:教学资源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使用者,架构时应当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全方位的提供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内容上也要不断进行更新。

4)以高效的管理为保障:有关部门要对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以保障相关工作稳步持续向前发展。

4 教学资源中心的架构设计

在上述理念与原则的指导下,对数字校园的资源中心进行了设计与构架,图3是资源中心的各功能模块的基本结构。

数字校园资源中心主要由共享型网上学习资源库、网上学习平台、通用模块以及信息模块四个子系统组成,网上学习资源库主要功能是建立知识体系,利用知识管理对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加工、组织和再利用,建立知识库体系,最终生成科学的教学研生态系统;网上学习平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法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学建立学习路径,良好的呈现知识导航,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知识的传播;通用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主要的作用是进行资源管理工作,规范数据标准,完善基础数据组织,进行数字资源整合,进一步规范平台使用者的角色定义,按角色和用户个性化定制资源、知识与构件规范与标准,对其进行组织和整合,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讯连接和安全服务以及数据交换服务子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网络管理,通过分类元数据管理等功能进行资源整合,制定数字资源研发的标准,保障网络安全和畅通,具备诸如数据库的访问量、访问频次等统计功能,提供诸如域名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和用户认证等基础网络服务。

5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构建应当以网络为基础,科学地制定数字校园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率先深化教学与教务管理信息化使信息资源数字化,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全面、有目的地规划、建设和应用。

2)形成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文化生活的新形态,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高校的办学新模式。

3)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构建需要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4)处理好校园网络基础、教学与管理支撑平台、网络教学资源、资源与知识数据库管理、一线教学应用、以及应用效果评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提高应用和评价的质量。

5)加速松散耦合的教学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环境的构建。尽可能的采用规范的标准框架体系,为各种数字资源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建立各数字资源之间的联系,将数字资源整合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资源的效益。

6)构建校级、省级和国家极标准化的分布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6 总结与展望

资源中心的构建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数字校园资源中心构建的实践,探讨了资源中心在支持网络教与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管理、资源自我扩充以及与其它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相结合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注重“共享、聚合、交互”的资源构建理念,并对资源中心软件平台的若干设计原则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我国高校层次和办学条件和方向不同,在进行数字资源架构时,需要注意从规划、建设、应用、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分层次地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便捷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服务型数字资源,为使用者更加优良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 http:///view/959300.htm.

第3篇

关键词:开放式背景;教学资源;构建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已经成为开放式教学背景下的重要方式,有关远程教学的教育机构招生人数持续呈上升趋势,且会有更多的专业将步入远程教育的行列中。但远程教育的发展却伴随着相关矛盾的产生,例如教学资源与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需求的矛盾。为了便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以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为基础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一、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的原则

1.先进性

在当代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之下,改革要充分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时代特征。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创建方面,也要不断地结合现代的教学思想和课程设计方法,和多媒体资源教学法,以及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法,结合自主教学的有关理论,探索出具有先进性的改革之路。

2.实用性

针对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逻辑性,课程重点要相对突出,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利于在网络条件下使用等实用特征,我们提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使学生们突破空间的界限来学习。

3.自主性

现代远程网络教学强调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在线答疑解惑为辅。因此,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地思考怎样自主的解决问题,这种方式的训练有利于其长期在网络条件下学习。

4.简明性

简明性原则是综合了解了各类学生的特点后提出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突出重点,直奔主题,具有较为清晰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使用。

二、构建现代网络开放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开放背景下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时间也很难统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多种媒体与网络平台连用等原因。这些原因使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一个导读的目录,便于其自主学习本章课程的内容,使其通过导读目录,为自己梳理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模板。

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时间较少,教师们无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全部知识点的讲解,只能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总结出来,并为同学们讲解,重点和难点的讲解不一定要贯穿始终,但一定要起到师范性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这也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三、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途径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

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应从指导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客观的看待。首先,使学生们从思想上将自己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进行远程网络学习的学生们之前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他们习惯上已经主观的将老师视为学习的主体,没有了老师的指导,似乎失去了学习的重心。因此要在学生们入学之初时,就使其明确开放式教育的教学模式,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还行加强学生们熟练掌握学习手段的能力。建立开放的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系统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设备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们对基础的设备操作都不甚了解,那么也就无法实现自主学习。

(二)强化师生的技能培训

加强对教师们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熟练使用教学系统和计算机。学会制作相关的教学资源,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使其领悟到网络教学平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的学习之初,就为他们讲解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要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习软件的使用。通过基础的讲解后,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也能熟练掌握,最重要的是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适当选择一些课程或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对象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除了从事网络教学的老师们要将自己课程中出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上传到网络上进行资源共享之外,还应重点选择一些有特色的专业或课程,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制作,除了上级院校下发的材料外,我们还可以自行融合其他院校的教学资源,最终制作出自己的教学资源。这种形式既有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系统。总而言之,经过长期的教学资源总结和创新后,我们发现现代网络背景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显著成效。

(四)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师生互动

网络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是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这种互动方式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阻碍、跨越平台的界限。除了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中的讨论区,学生和老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QQ群进行交流。

总结

在当代开放的网络教学背景下,如何构建现代的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如何将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如何创新和自制网络教学资源,如何使网络教学平台下的资源管理系统更好地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服务,这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参考文献:

[1]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孙爱萍.对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的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卢静.网络时代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教育信息化;网络资源建设

论文摘要:目前,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论述了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进行教育资源建设保障措施。

引 言

利用网络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关键。目前,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校还存在软件设施不足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上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各高校迅速开展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校园整个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有的还超过了目标,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增加了不少,而硬件设施建设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学校在网络资源建设上面花费了巨资,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导致很多硬件设施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应用,造成了设备的大量闲置与浪费。因此,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资源建设和使用,国家在2004年4月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其中对校园网建设的应用明确提出的“信息化程度高,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软件的建设,软件建设是关键,教学应用是核心;网络只是基础,资源建设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

1、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检索的效率低

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数据存储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资源的属性标注不够准确和完整;同时,检索的方式过与单一,没有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如关键字查询、分类查询、组合查询、树形浏览、导航式搜索及全文检索等。

1.2 资源的审核与评价办法还十分的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还缺乏一套整体有效的对网络资源建设利用的评价体系。尤其需要的重视的是,在很多资源的审核过程中,还在依靠资源管理员,即从事资源库管理工作的教育技术工作人员,而不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各科资源审核专家,因此,对资源的审核无法从资源属性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技术性及规范性几个角度出发。这种模式不但给开展审核工作的资源管理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还有可能造成审核失误,对资源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影响了网络资源建设,同时,这些问题还会造成所建设的资源与各科老师的认同有较大的出入。

1.3 学校的自主性资源较少

网络资源中的大多数资源都是来自共享资源,因此,对于有针对性的本校资源含量就很少,这些自主性资源正是现在高校所缺乏的。有很多学校对这部分资源的开发和制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更没有制定相应的解决机制和应对措施,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自主资源开发和建设。

2、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对策

要评价以个教育网络资源的好坏,其资源量的多少是关键,但更应以资源是否能服务于实际教育为标准,服务整个学校发展建设的资源就是优秀的资源,以这个目标出发,我们的网络资源建设,主要以学生教育和老师教学为主,同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即老师的教育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师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建设一个既有本校特设,又能服务于实际教学的资源平台,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从功能服务来说,它绝不是只有搜索、查询这些最简单的数据检索功能。优秀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能够在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知识生成、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分享意识等方面起到作用,在促进老师自身知识构建、知识生成、知识创新、教学革新等方面起到作用,在促进师生互动上起作用。根据对现代高校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虽然我国目前的高校网络资源建设较迅速,但建设质量令人担心,因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2.1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

资源的管理是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教学针对性的资源库,这也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教学资源库中涵盖了大量的教学信息,还提供了供师生进行信息查询的手段,学习者可以很快速的从网络中得到自己要的信息,因此,将会更加积极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建立和管理教学资源库也是构建自主学习环境的方式之一。“情境创设和信息资源的提供”是建设自主学习环境的特性。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更直接,更清晰的信息资源,它能声像并茂的给我们所要了解的信息。因此,有效建立管理网上教学资源库,将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网络资源管理,还能实现最大范围的网络信息共享,让最多的用户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分享到更多的信息。 转贴于

2.2 明确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管理者的指挥下,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发挥学校各方面的优势,保证教育资源建设能稳定持续的进行。资源建设的目标和计划,是为了提供有效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执行管理,也是为了让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时性。在建设中,我们要以一线教师为依托,建立运行激励机制,让学校的老师都积极的参与到资源建设的工作上来。积极吸取外界的成熟经验,同时进行自行开发,迅速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资源容量,并将各院校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进行特色教育资源建设。我们要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实现科学管理和建设,建设有质量的教学网络资源。

2.3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推进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因此,老师在此因发挥积极的管理作用,以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建设,以便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水平基本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老师的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才能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培训,我们的教师就能更清楚的了解到现代高校的发展趋势,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看成是本职工作之一,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教学成为广大教职工的自觉行动。通过培训,老师们基本可以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网页设计技术、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校园网络管理、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

2.4 政策激励,调动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资源建设工作是不是能顺利完成,还要看老师这批人力资源是够积极进行施工,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指导老师开展资源建设,同时将建设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作为工作重点。把老师的教学责任和建设责任结合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学校在这方面的不断努力,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还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资源建设。

2.5 搭建教育资源平台

通过搭建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平台,让网络教育资源能在最大的范围内得到共用,建立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最好建立以个免费的咨询服务中心,以及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指导的资源。加强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更多资源的无线共享,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学习,老师也能主动的参与教学,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教育资源网上免费开设店铺,可以将一些资源设定为有偿使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也能变成一笔财富。

3、结束语

目前,高校网络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现代高校的发展来说,它提供了很大的能量和支持,但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实际,不断地研究和分析高校网络资源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锂,关于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教育技术研究,2002(3)

[2]黄晓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技术,2003(3-4)

[3]王竹立,叶美红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J],教育技术,2002(5)

[4]周玉霞,等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技术,2002(5)

第5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239-02

图书馆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肩负着公民汲取精神食量,获得知识来源,拓展知识视野的重要使命。同时,对培养人们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加强图书管理是强化地方公共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育水平和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内在要求。因此,探讨与分析地方图书管理的现状,解决地方图书管理中的困难与问题,对提高图书馆服务功能,提升大众人文素养,促进现代文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地方图书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图书管理是地方公共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大众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惯性思维中,人们只把安全和教育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而对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地方图书馆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落后、资源匮乏、利用率低,不能真正发挥地方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1.2 定位不准,利用率较低

许多地方图书馆不能准确定位自己,也不能完全从自身发展和满足读者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大量购书。只考虑满足数量需求,不考虑满足质量需求,导致购置大量书籍内容雷同、知识单一,且缺乏一定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不能满足读者实际需求,利用率较低。

1.3 管理落后,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

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信息的储存地,读者数量繁多,资料丰富,需要对很多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然而,在地方图书馆中,仅有少部分图书馆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使得数据繁琐、信息处理量大、资料容易丢失、内容不易查找、工作容易出错,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弱化了图书馆的有效功能,降低了对读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缺乏系统、有效、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难以发挥图书管理数字化的优势。

1.4 素质不高,信息化的专业人才缺乏

图书馆是科学的殿堂,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它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就许多地方图书馆而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限制了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发展,降低了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导致图书馆不能完全物尽其用和信息共享。

2 地方图书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提高认识、加强监督,真正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

图书馆是地方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最重要的公共化教育资源中心,是为该地区提供文化教育服务的专门机构,是加强该地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大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地方的图书馆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整体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水平。因此,要提高认识,加强监督,重视图书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扩大馆藏规模,改善阅读环境,使其真正发挥有效功能和作用。

2.2 准确定位、明确功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效率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仅是收藏图书,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是使图书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传播。因此,地方图书馆要准确定位,明确功能,了解各类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分布,及时调研读者的知识需求,科学制定数字资源采购配置方针,引领和M足读者的真正需求,从而尽最大可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利用效率。

2.3 规范管理,科学谋划,提高图书管理中的信息化程度

图书管理工作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平台,规范管理是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条件。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馆藏图书的利用效率与利用程度。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管理工作应当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需求,加快信息化的改革步伐,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构建自身特色信息化服务。

2.4 健全机制、保障经费,加大数字资源采购力度

健全图书馆管理机制,保障充足经费,是加强图书馆基本设施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有效措施。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地方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自然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撑。另一方面,全球出版业从纸质向数字化转型,出版物载体多元化,图书馆资源的采访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的图书馆在采购配置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调整与努力,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馆藏。所以,地方图书馆应当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大数字资源采购力度,围绕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力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2.5 专业培训,提高素质,培养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专门人才

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程度。而强化专业知识、加强技能训练是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前提保证。因此,地方图书馆要结合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专业素质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并将电子信息化、图书情报信息处理等新项目作为重点培训内容。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为广大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3 结语

图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图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一般性阅读与特定信息需求提供服务。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为地方图书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因此,地方图书馆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需求,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信息化的改革步伐,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构建自身特色信息化服务,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为推动地方图书管理和促进现代城市文明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坤.地方图书管理的人性化与信息化[J].科教导刊,2015(5):179-180.

[2] 谢赜.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及创新研究[J].中文信息,2015(5):10.

[3] 张洪彦.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及优化路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8):187.

[4] 杨洁.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5(12):177.

[5] 黄永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4):186.

[6] 陈凌云.浅谈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图书管理[J].中文信息,2016(7):23.

第6篇

一、继续教育管理发展需求

地方电大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人才,而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建设终身型学习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继续教育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对管理功能拓展和资源优化也有了更实际的需求。电大继续教育建设进程中存在有不同层面的问题,在管理制度方面,继续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划与标准。继续教育机构相对而言维护管理人员过多,专业教育、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对课程构建与设置不够及时和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等也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缺少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从而制约了新时代继续教育做为终身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电大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一定规模,但由于办学理念不尽相同,存在轻视教学质量、盲目追求规模和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硬件建设和长远发展的现象,导致继续教育总体质量不高。教育建设项目由于没有良好的评估机制,对项目的投入不能得到很好的效益回报,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教育质量提高的进程。发展继续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终身学习的需要,把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从人的一出生到终老的各个成长周期、从农村到城市各个层面、从实用人才到精英人才、从学历教育向补充型教育、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从创收到长远服务方面转变。西方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继续教育是未来教育主要趋势,众多名校已率先推出一系列的免费的继续教育课程。面对终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提升继续教育地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进行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形成规范有效的发展举措。完善的管理体制,需要积极创新继续教育的管理,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入现代项目管理体系,实行项目负责制,对项目的开发、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评估管理实施方案的制订、培训的教案设计、培训形式、培训达到的目标、授课计划进行总体规划和管控。通过建立流程管控,对每个节点进行检查和一系列的跟进管理和测评,保证项目按既定目标进行,同时逐步提升电大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设专门项目测评和考核人员进行随时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估,确保原定目标不走样。有了制度加上项目组人员的高度执行,这样的重重措施才能最终保障电大继续教育的规范性和高效性。继续教育提升管理水平,电大还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而不是找几个学校老师就能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这支队伍要了解教育,了解人性,了解市场,是有教学、有营销、懂财务、能宣传、有网络技术的一支团队。团队运作好还需要有好的机制,能够激发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共同为其出谋划策。还要配备最好的环境和硬件,运用现代科技,将流程制度化、无纸化,高效化。保证服务水平不走样,教学水平有高要求,教学过程标准化,继续教育才有生命力,保障继续教育走向深入,走向市场,走向社区。电大继续教育深入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工程,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实现各类信息及时传播与沟通和服务高效、快捷、优化。通过加强网络技术硬件投入与软件、课程资源等购入,构建自己的业务宣传网站、业务咨询平台,有学生报名咨询、交费、成绩查询、课程查询、课程选择服务平台,有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可互动的信息平台,还有网络课程、远程视频资源平台等。对不同平台如各地区电大、省市级电大的培训、自考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拓宽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控制过程达到资源的合理与优化利用。

二、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为了与时俱进,使电大继续教育跟上时展脉搏,必须大力开发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通过教育管理系统来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学籍管理模式改革并及时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满足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需求,并不断拓展教育功能和持续优化教育资源。现代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开发教学资源的主体,在多元的教学资源开发中确定开发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电大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面对传统的教学资源一般建有:试题库、电子媒体库、文献库、课件库、案例库等,还有配套的常见教育资源索引和常见问题解答等;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建有:网络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课件库、案例库、搜索引擎、问题解答、信息交互等,还有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收集、查询和评估的报名库、成绩库。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可扩展性,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适合我国继续教育实际的功能、资源或技术手段,及时纳入到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来。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优化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和视野提升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

三、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建立与主要功能研究

电大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以继续教育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为基础,以继续教育服务和应用为核心,以此来组织、继承、提供服务和应用。主要包括流程管理、学生服务管理、资源管理、信息服务、效能评估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系统环境和软件界面,将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子系统进行集中管理,采用跨系统控制流程,提高系统的控制水平。提供开放的数据结构,共享信息资源。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工作平台,通过采集、转译各子系统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服务应用,接受网络上授权用户的服务请求,以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对继续教育服务和应用功能进行整合分析,将系统划分成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流程管理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效能评估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六个部分,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1.资源管理子系统

资源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建设的四个方面:课程资源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员工管理建设和系统维护建设的功能。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审核、课程入库、课程出库和课程撤销等;政策法规包括检索服务和法规库维护等;员工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管理、授课统计信息和薪酬管理等;系统维护是与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相关的管理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五项:继续教育研究、系统应用管理、系统功能扩展、新技术应用和系统升级维护等。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处理对象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内部的资源库。资源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区分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相关差异,需要基于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实现,以满足管理与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对继续教育理念的持续研究、系统管理流程和功能的不断改善,保持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引入是维护系统本身的重要措施,也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平台优势。

2.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

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面向教育受众的管理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服务、交互服务、结果管理和公告等功能。其中信息管理服务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身份管理和统计分析服务等;交互服务包括应用反馈、潜在需求、相关建议和改善措施处理等。学生服务管理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继续教育服务行为以人为本进行管理服务的体现。对于不同的继续教育实施环境和实施方法,对于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服务过程或功能将不尽相同,因此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在统一和规范的平台框架下,实现一定条件下的特定管理或服务的功能需求,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的业务实现,完成系统实现平台升级情况下,现有业务实现的无缝过渡,这同时也是其它子系统的共性要求。

3.效能评估子系统

效能评估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对继续教育行为、项目启动或阶段性工作、最后目标效果的效能评估功能,包括建立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专项评估模型、采集项目各阶段的数据、过程的效能评估、结果反馈及模型库管理等功能。效能评估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也是系统设计的核心,继续教育的目标效果的达成,依赖效能评估子系统提供的客观评估服务。由于效能评估过程的模糊性、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因素与判断因子的主观性,效能评估模型不能做到完全精确客观,这需要对效能评估算法进行深入的研究,约束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因此评估算法直接影响效能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也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效率的关键。

4.信息服务子系统

信息服务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据备份、移动系统服务、信息共享和信息维护等功能。信息服务子系统是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各功能实现的物理层基础,也是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快捷和安全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的保障。

5.流程管理子系统

流程管理子系统完成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流程管理与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产品计划、计划审定、课程发送和结果反馈等功能。流程管理子系统针对继续教育提供的课程或项目等对象,对其流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是继续教育行为实施过程科学性和规范性达成的保障。

6.电子商务子系统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如今,网络的的普及与渗透已经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个领域都开始了自身网络信息化的构建,高校也是一样。在高校的信息化构建个过程当中,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应当着重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

一、1 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当前,不少高校都已经开始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建,所以在此仅谈一谈当前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不足之处:第一,一味的追求数量,忽略了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第二,单单注重教育资源的建设,没有予以同比例的教育资源管理力度,造成了分类和组织方面的混乱;第三,在资源的建设上花了力气,但是却没有真正挖掘出教育资源的价值,使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了面子工程;第四,在共享与知识产权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2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和共享机制完善

(一)2.1 构建相应的管理协调结构

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家组,遵循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就高校自身内部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来说,应当明确一个领头的部门,来对相关的院、系进行整合与协调。将眼界放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取各院、系之所长,开发出自主的教育资源,通过统筹的任务分配,由各个专业块进行自身所长的教育资源收集、整理,提高资源的质量,防止教育资源重复或是空白。

(二)2.2 确定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

在建设资源过程中,可采用如下的建设开发管理模式:

第一,校际间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由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各高校的学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有关的高校资源的建设任务,并明确开发者知识产权,下达资源有偿征集的详细内容及办法和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资源质量要求,其他高校可以通过购买或交流的形式来使用相关资源。

第二,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资源需求类型,确定每年度应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和所需经费数量,形成资源开发立项指南。各高校组织学科教师进行立项,经过资源建设专家组审核、评定后,划拨经费给项目开发者,在项目开发过程和资源开发完成后,资源建设专家组要进行中期检查和资源建设完成后的评审验收,最后对成熟的教育资源分类入库管理,再出版发行。

第三,高校与软件开发公司及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商业化开发和运作模式,提高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教育资源建设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各间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在管理协调部门的调控、组织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积极引进等多种方法,形成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组织体系。

(三)2.3 建立各级资源中心和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分别建立城域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资源库系统、高等院校资源库系统,并将三者整合成为一个等级性的体系组织,由下一级上上一级提供教育资源信息或是请求相关服务,上一级负责整理下一级提供的资源信息,并根据实际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服务功能。其实这种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在国外已经有了不少这样的尝试,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特情来进行相关的建设,比如美国的Ohi-oLink、国家教育资源门户网以及英国的NGFL教育资源门户网,均可作为我们借鉴的对象。

(四)2.4 完善相关的共享保障机制

第一,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网络性的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高校的教育成本,提高效益,但这一切的获益,都是以教育资源开发、制作者的付出为基础。在进行相关的开发与制作之前,需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一番培训,而培训所需的软硬条件都是需要投入的,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的高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经济与物质开支的时候,必须要有市场意识,考虑到经济性与分配性,这是由市场经济规律而决定的。在通过网络对教育资源进行共享的时候,要能够使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受到均衡的控制,就需要利用者向开发者缴付相应的费用或是交换使用,有偿的进行共享,保护双方的利益。此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者,还应当不断的对教育资源进行完善,提高质量,对相关资源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并通知,让使用者能够了解到其所关注的教育资源的发展与变化动态。

第二,要遵循一个统一的网络教育资源构建规范,用一致的标准来约束各个高校的资源构建,提高资源信息的可移植性以及跨平台利用率,使资源的开发成本得到控制,进一步增强资源建设的共享性、流通性与通用性,这是实现网络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一大保障。当前,我国的教育部对这个问题已经提高了重视力度,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指导比如《学习对象元数据》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这些规范标准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起到规范与约束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自身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当中,遵循这些规则。

第三,提高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这是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一个关键途径。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用户对资源的信息反馈平台,由用户对资源进行评价,这一方面能够增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联系,使开发者更加了解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用户对开发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第四,搞好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质量与有效性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使资源的开发者、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这样能够保证他们开发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与安全感。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通过软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网络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力度,通过社会道德意识来进行保护;其次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进行保护;最后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进行保护。

三、3 结束语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是高校自身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优、缺并存,所以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加大研究与实践力度,不断完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措施,提高网络教育资源质量。

(本文为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

参考文献:

[1]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50-55..

[2]马明桓,,曹靖,,程超..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网络安全,,2008,,(01)::43-44.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社区教育; 应用;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68-002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逐步试点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被应用在社区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关于社区教育的概述

1.社区教育的含义

所谓社区教育,就是指政府组织或者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范围内,依托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全体居民进行的以增进公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建立正义、公平、平等、互相关怀的社会为宗旨的社会教育。

2.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

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公德教育;二是家庭生活教育;三是时事政治教育;四是民主思想教育;五是文化科学教育;六是生命健康教育。

3.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点是社区教育具有连续性、社会适应性及教育手段多样性的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是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基本学习的需要,其中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与基本的学习内容。

第三点是社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外来人口、失业人口的教育需求,在调整待业者的心理、增强待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对外来人口与失业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点是社区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在推进普通教育的普及与进步、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1.微博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微博技术具有互动性、便捷性、开放型、群聚性、及时性及自由性等特点被人们所熟识并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微博在社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社区教育体系的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快速传播信息的特征,将学校的有关通知与学生的家庭作业通过微博;同时学生的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脑与手机关注教师的微博获得这些有效信息,还可以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减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费用,提高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效率。

微博对于群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针对性,因此,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微博建立一些微群。比如说,“英语天地”、“数学天地”、“政治天地”等微群,这样信息的就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微群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

微博方便社区教育系统中学校的有关信息的,比如说学校教务处的各种通知与文件、教师的运行情况、图书馆的新书信息、学术交流与讲座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

2.即时通信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即时通讯技术是互联网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百度Hi、MSN、QQ、UC,它可以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服务支撑。比如说,可以通过QQ、飞信等即时工具建立QQ群或者飞信群,方便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家长与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咨询学生的现实状况。

3.物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

所谓物联网,就是互联网、传感网及移动通信网三者之间有机融合,属于互联网技术的范畴。物联网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比如说物联网可以用在社区教育体系中校内智能建筑、师生健康、交通管理与车辆管理及学生生活服务等。在社区学校内部有安全问题的地方安置红外传感器或者摄像头,同时给学生每人一个RFID卡,学生入校与离校期间,学生家长就会收到一条短信,上面会标明学生进入学校与离开学校的时间。

物联网也可以应用在社区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图书管理与教学设备的管理。比如说RFID卡是学生在校的一卡通,学生可以利用它到图书馆借书、还书,并且在借书还书的过程中,通过RFID卡在计算机上的提示,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图书的各项信息,方便图书的借阅,节省学生的时间。同时,RFID卡也可以帮助学校及时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状况,如发现有损毁状况,可以及时地进行维修。

三、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

1.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社区教育资源可以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潜在资源,二是显性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存在于社区之内的成员之间、学校内及企业内。比如说,社区内的学校可以为社区内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平稳的学校文化与环境;社区内的医院可以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心理咨询、医疗保健等教育资源。但这些教育资源只是单纯地为某一个社区服务,没有向外扩展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使得社区内的教育资源与相邻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其中潜在的教育资源得到显性化,使得更多的社区成员可以共享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社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方便社区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激励更多的社区成员自觉学习,热爱学习。

2.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了社区教育的有效管理

互联网技术具有方便、快捷的特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社区教育系统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管理由最初的单一化平面管理过渡到现在的网络化、立体化管理。社区教育不再是以前的单一性管理模式,对每一项管理内容都安排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而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培训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并纳入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来,简化社区教育管理的流程,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效率。

3.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学习与交流的方式得到了改善

社区具有连接性与交互性的特征,社区教育的目的是维持社区内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教育的交互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说,过去社区教育的方式包括电视教学、面授、函授或者小组座谈、自我座谈等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教育进行交互的层面比较浅,效果差。互联网的介入,为社区教育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区成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帮助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之前搭建了一个平衡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且改善了社区教育的外部环境,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来勇.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

[2]胡小军,郝邵华.推进网络化时代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项目管理质量协调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71-02

一 引言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而在新的信息时代下,网络则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另一个车轮。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必然结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新时代下,数字化校园不应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而应该是为学校师生甚至是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包括教育教学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都应充满便利、丰富、全面、高效和人性化的内涵,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应该体现高品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投入不足、重建设轻应用、技术力量薄弱、统筹规划不够、数据冗余或缺失、数据分析能力弱、重复建设多、更新维护意识缺乏……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系统集成越来越复杂,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也自然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益复杂,那么以往简单地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或交由学校网络中心全权处理的工作方法就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它势必要求学校应用系统的项目管理思想,从战略上保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让数字化校园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二 项目管理思想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重大管理新技术之一,它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应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概念更多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中得到重视,它们在实施大型项目时运用项目管理理念,能够较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质量和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念中包含九大管理范畴,分别是: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在每一个管理范畴中都严格地规定了各阶段的输入内容、工具和技术,以及输出内容,同时对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时间和成本的预估,从而得到关键路径,即整个项目需要的总时间。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包括范围的变动、成本或进度与计划不一致、人员的流动、技术或政策出现变数等,都要再次进行评估,再依据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复杂的信息系统保质、保量完成。

三 校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工作

对于高等院校,一般来说并不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技术人员,但对于中职或中小学校来说,这方面就相对薄弱。虽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要求可能没有高等院校那么高,但基本上类似,所以对中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工程,最终很可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定位

首先,学校高层要理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程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理念,它在战略层面上会影响学校工作,对全校所有的人员都产生影响,甚至包括与学校相关的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学生家长。所以,学校切勿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等同于搭建一个校园网甚至只是建一间机房那么简单,除了资金和时间的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包括技术上的和思想认知上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多数中职、中小学校来说都需要学校最高决策者亲自协调工作,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学校中几乎所有的部门,尤其是资金的使用和人员的调配。所以,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立项之初,就要认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摆正位置,要对全体师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集全体师生的智慧,共同参与建设。

2.校方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对于多数的学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工程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会与其他学校有完全一样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只有甲(学校)乙双方默契配合、高效沟通、精诚合作,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否则,不是出现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浪费,就是工程到了验收时才发现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彼此在资源上浪费、合作不愉快,而且最痛苦的事是做出来的成果成了“鸡肋”。

校方应该与乙方配合,成立一个项目组,由专人负责。负责人可以认为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他应该得到充分的授权,并且他应该具备足够的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和广阔的眼界,并对学校整体上管理和运行程序了如指掌,他还应能够承担起学校决策层了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的说道者角色,毕竟多数的校领导并不能对技术上的细节做足够的了解。

在校方成立的项目组成员中,应该包括主要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种岗位的教职工代表,当然还有若干IT技术骨干,他们分别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实现提出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参与质量把关。

3.全方位保障措施

很明显,数字化校园是一项消耗大量资金的项目,因此资金方面要有充分的保障。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财力来规划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对每项需求要有充分的调研,切勿一味地贪图全功能、高要求。如果资金不充裕,应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基础数据库,则一定要规划好,尽量全面,以备今后二期、三期工程能顺利实施,防止后期工程进行时出现重建的弊端。规划是整个数字化校园项目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学校方面众多职能部门都将被要求参与项目的实施,每个部门都应该提供没有歧义的需求说明,且符合学校总体的需求,因此需要学校各部门都应该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果出现工作上的冲突,则需要由项目组负责人或者学校最高决策者给予协调。

4.全程跟踪和反馈机制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甚至错误,造成这种偏差原因有很多,多数是由于甲乙双方沟通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临时需求的更改或政策的变动引起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越早发现问题,其修正的代价就越低,一旦到了项目后期,甚至到了验收时才发现,那么修正的代价就非常大,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质量,如果乙方在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流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的话,那么整个项目的质量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势必给校方今后的运行埋下祸端。因此,从校方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组织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以及学生代表甚至校外的家长、企业代表等项目干系人,积极参与到乙方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需求调研阶段和项目各阶段测试、总装测试等环节,如果有可能,还要在技术上共同参与,这样整个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其次,数字化校园作为全校性的综合型项目,与校内师生人人相关,务必创设一种氛围,让全校师生了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展。学校应该在醒目的地方宣传、公布项目进展,做到人人皆知,人人皆有机会触摸到本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脉搏,并且能以适当的方式,例如图文、实物甚至亲自操作或测试已经完成的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一种工作上的反馈,又提高了众人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是一种循序渐进地应用培训过程,因为数字化校园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待到验收通过投入使用后再去培训,涉及的业务范围和相关人员就非常广而杂,培训工作很难开展,仅在应用前集中培训效果一般都很难令人满意,所以应该在建设阶段就要将培训工作纳入其中,同时也是收集用户使用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待校方议定后经过正式渠道反馈给乙方,及时地在建设过程中予以修正,又是保证整个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 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各个部门效益之争的重要因素,有了良好的工具,还必须辅以高效的管理,工具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所以,校方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同时制订系统的管理细则,做到职责到岗,可操作性强,可量化,既要有规定,又要有奖惩措施。制度要体现“金鱼缸法则”(公开、透明)和“热炉法则”(威慑、公平、奖惩及时),并要及时地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保证各个环节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保证系统中的数据正确、完整、有效、实时、规范,保证有专业技术团队对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系统进行有效维护并形成工作记录,加上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实施可持续的更新和改进工作,让数字化校园工程长久地保持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综合型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校方一定要认识到它不止是资金的问题、时间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工作模式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只有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去执行,严格地按照PDCA循环去规范操作、高效沟通、持续改进、把控质量,才可能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好、应用好。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高校;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教育性等特征。为了确保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相互吻合,就要求高校进行教育内容安排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资源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而网络传播作为新型资源管理形式,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

一、网络传播与高校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信息沟通体系,它很好的利用了虚拟空间中转区域,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信息互动渠道[1]。高校学生管理,尤其是后勤工作环节的工作包括了日常学校事务安排、学生生活方面情况统筹、以及教育教学资源安排等方面,工作种类繁杂,工作内容多样,且各个方面的关联密切性较高。如果将网络传播方式巧妙的融合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后勤管理人员就可以采取集中性统筹规划法,将多重管理信息都承接起来,同时进行多重后勤服务工作的安排,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实践效率,这是新型高校管理工作实践的有效形式。反之,高校后勤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就无法与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的特征结合在一起,后勤管理工作就需要逐一进行安排,这种方式的工作效率不仅较低,而且无法保障后期管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相互承接。也就是说,网络传播为高校学生管理(后勤工作为代表)提供了互动窗口,也保障了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更是应从做好社会保障环节开始,平稳而有序的进行目标性规划,这是当前教育工作与网络传播协调对应的重要性保障。

二、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渠道

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一)做好网络传播趋向定位网络传播形态多样,信息种类多元,高校教师进行学生日常工作安排时,首先是要摆正网络传播在后勤工作中所占的位置,科学有序的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工作实践。其一,网络传播作为一种辅手段,主要在工作实践期间起到资源优化规制的作用,它是高校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为此,要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应该科学的进行信息整合,而不是鱼龙混杂的同时进行信息传导。其二,无论网络信息传播的渠道形式多么灵活、多元,依旧需要工作者结合具体情况,有序进行生产条件的统筹化安排[2]。比如,某高校后勤管理教师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播时,就首先是从网络传播手段的趋向定位层面上进行分析:(1)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情况,相应进行后勤实践信息的集中化整理的传播沟通;(2)按照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日常管理三个方面,实行社会信息资源的统筹性安排与多样化调整;(3)后勤管理教师进行各项工作安排时,除了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管理资源的分析,还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适当的进行生产因素的协调安排与最优化分配,进而将人文化理念之下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做到最好。从高校教育工作安排的具体情况入手,合理有序的进行后勤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分析和客观性整理,可以将网络信息传播高效率、结构化的特征体现出来;同时,高校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引导中,有序做好各类工作要点的系统化分析,也可以帮助后勤管理教师形成一个清晰的实践思路,为后续工作的统筹性安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网络传播渠道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起到了整合调节性作用,它是社会资源结构科学化规制与协调性安排的重要条件,但若教师不能很好的将网络传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就根本无法将其作用展示出来。为此,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结合网络虚拟环境下信息迅速化传播的需求,一方面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期间不断的进行创新,这两方面均是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的保障性条件[3]。比如,某高校后期管理教师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工作实践安排时,就主要是从网络传播渠道视角上寻求资源运用的方式:(1)教师在办公室综合活动安排环节上,直接利用网络信息程序,实行生产因素的多为化整合,并通过系列性程序安排法,将琐碎、细小的办公室工作内容串联起来,以提高办公室综合活动任务实践效率;(2)日常采购环节中,教师通过中微信、QQ的终端交流体系,直接对各个部分的校园工作实践情况进行了系统化收集,然后统一化进行采购资源、采购种类、采购数量等方面信息的统计;(3)日常教学资源发放、以及学生入校前的准备工作开展时,按照学生入校的数量,实名制进行资源领取。日常教学资源发放时,也应做好日常应用情况的在线记录,定期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反馈;(4)日常工作安排期间,采取人工安全管理和终端监控设备协调同步的控制法,在校园安全监管环节发挥作用,做好校园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安全控制。同时,针对校园工作安排中的问题,也对应给予问题应对准备,以确保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5)校园内部人事档案信息统计、计算机程序开发等部分,均采取“一站式”资源管理法,在具体工作安排期间进行协调规制,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生产资源的统筹规制和协调性安排,避免校园后勤管理中网络传播渠道应用混乱。将网络传播资源巧妙的融合到高校后勤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来,在于结合高校日常工作实践的基本情况,协调而多元化的进行网络传播窗口的因素规制,它不仅可以减少社会资源探索中的阻碍,还能够促进社会资源开发层面的灵活性,是高水平高效建设实践战落实的具体表现。

(三)完善网络传播应用制度网络传播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合,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协调有序规制和优化配置的体现,但由于网络传播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则进行实际工作安排时,也应创建与其相互对应的管理制度作为实践性保障。一方面,网络传播资源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运用,需明确何种网络传播方式可以起到信息传播助推性作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融合,也需要逐步提升资源实践能力,这样方可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网络传播工作协调化安排的效果。比如,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网络传播化管理时,实践传播体系就进行了系列性应用传播管理制度调节层面的因素把握。本次工作协调而有序安排时的系列性策略可归纳为:(1)具体进行网络传播工作统筹性分析时,规定所有校园中运用的网络传播渠道应用均坚持正面性应用。即,严格禁止利用校园后勤管理程序开展校园日常事务之外的信息统计,不得以权谋私;(2)网络传播渠道在社会中的融合,在于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序进行生产要素的多维化调节,形成后勤数字化管理。在线监管、以及网络传输渠道信息规制性审核等策略,严防高校后勤管理资源应用期间存在的隐藏性问题;(3)在校园网络传播资源运用时,应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而创建更多维度的产业资源规制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探究,是高校教育资源最优化安排的直接体现。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做好网络传播趋向定位、合理应用网络传播渠道、完善网络传播应用制度,分析网络传播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天琛.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第11篇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方面去发展。

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的增值链上,分布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理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对学习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应用场合又很难区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各种不同的见解都反映出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信息向知识价值增值过程。

2、既重视知识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又关注人的信息习惯与素养。

3、承认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

4、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进行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体应用的习惯性思路,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既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借鉴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

正如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综合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 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倒底哪些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呢?依笔者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几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识增值链过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焦点,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共享及内化对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教改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是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石,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过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今天,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局限于从教育媒体或教育技术的范畴来探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还是技术,信息还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技术要素,传递教育信息只是知识运动链条中的一环,网络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时代教育和社会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当然,知识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但没有知识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实现"校校通"以后。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网络时代全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互联网上已累积了五亿以上的网页,数以兆兆计的文字数,可以说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开放的资料仓库。这些数据、资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呢?另一方面是我们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准备建设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如何设计、组织、运行、管理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迫切的应用,如文件分类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知识版权和产权问题、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有应用才会的发展,国外或企业中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与方法为我们解决上述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就有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转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这种知识转化认识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同于企业中所讲的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组织知识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识,没有个人知识管理不行,不但学生的知识行为需要规范,教师也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应用活动。当然,针对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的方案,开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门户入口,编制全校性的知识分类方案,促进全校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这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只有把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下面列举了一些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由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很难区别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管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没有分类的信息常常一盘散沙,谈不上知识运用,分类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常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

(1)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这种分类对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校具体操作上不易实现,建议学校在考虑知识分类时采用"多重动态分类"观点,按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分为学校通知、公告、教案、习题、试卷、课件、论文等,在设计知识分类时要考虑到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最近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组织以主题方式,分为十八个核心心元素对信息进行描述。其中九个是必需元素,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教育资源建设状况来说是场及时雨,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考虑知识分类时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识的检索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包括关键字检索、全文检索,现在还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也由关系型数据库扩大到一些非关系型的结构,如共享文件夹,邮件、网站、目录等,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门户站点与个性化服务

门户站点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学校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学校内部的门户站点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入口,里面应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学校的通知、公告、新闻、最近知识库和更新情况都应放在明显的位置,除此外,还应包括邮件、日历、任务、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信息。每个用户登录后都有一些个性化的界面,一些订阅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推到用户面前。此外门户站点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个人或团队创立个人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

4、创建知识库,关注知识流

知识库不是资源库,资源库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识库是学校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经过消息吸收后的知识再创新,具有收集整理的价值,以便为后来者提供利用。传统的资源库有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化的结构,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断堆砌,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为和习惯,而知识库则是从工作流的角度来认识,他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5、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环境

技术手段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知识管理更重要地是营造一具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动态的知识流,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创建学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

6、兼容个性化策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由此而成一个学校内在的文化底蕴,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编码化策略,即把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进行共享利用。另一种是个性化策略,即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当时的环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应该承认,编码化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讲,所以我们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通过网上实时通讯进行音像交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四、知识管理实施的步骤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需慎这又慎,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另外,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知识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一般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五、知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管理目标要与学校总的办学目标相关联。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识管理的价值。

2、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和组织的基础构件。

学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中要符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要求。

3、要建立标准的、灵活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可参照有关文件,构建适合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确定好知识传替通道与流程,建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多重知识传递通道,进行相关的检索技术研究,确保知识库建设好,运用好。

第1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育技术;教学资源;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46―04

一 高校精品课程发展现状与构建教学资源的问题

1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1],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同时,开发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成为高校教学资源构建的基础,先后搭建的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库,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管理及支持服务的提高。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信息的“呈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课件表现形式单一,学习兴趣缺少引导和调动,多媒体技术缺乏集成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有的课程不能顺畅浏览,有的一旦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就很少更新,易忽视资源的采编质量,课程建设不能反映或机械反映相关教学理论。多媒体资料制作粗糙,缺少与最新信息的沟通。其次,课程只是在报评之前接受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组及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入选精品课之后容易失去与教学的再次交互,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2 根据很多高校一校多区的现状,这对网络教学环境有着更高要求,但目前大部分精品课程、名师课堂,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所以投入较多的师资和设备,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更谈不上教与学的互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对“学”的关注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2]。

目前教育资源建设标准难以有效规范和推广,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种类功能各异、许多资源成为离散独立的闲置,并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忽略了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之间的联系,知识教育资源形成无序化管理状态。如教学平台不支持在线课程及开发,FTP权限也有局限,使课程目录结构、数据备份、修改记录难以同步更新。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模式难以实现分布式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高成本、低质量、重复建设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学资源的开发除了课程专业科学外,还应有教育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多方向的支持。

二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比较

1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电子课件、实验案例、教学名师、文献资料、多媒体素材、测试评价等方面。

2 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分类

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具有超强交互性、含量高信息性、共享虚拟性等特征[3],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课程评价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其模式是多样化、分层次的。国外大学较重视“课外教学整合模式”,即信息技术与教师课前准备、学生课后研究过程的整合教学策略。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所以可划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仿真实验等多种或交叉实用的模式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标准,其他辅助教学方法结合的模式,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过渡阶段。

教师队伍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掌握必要的教学策略,具备相当的文化和理论素养,将教师的资源属性构成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如图1。

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利用程度及效益水平。在以上模式分类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分析、学生基础的判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进行教学实施,预想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3 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的设计方法

信息化的教学过程拓展了教学时空观,逐步实现 “教师为主导”和 “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设计通过存储资源的特点、课件的使用方式、必要的传达信息,形成“公共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系统-应用接口”的构建体系,基于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选择有效的运作方式。其次,合理进行资源建设,根据网络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加强反馈系统的建立。通过对各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中,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环境的整合,解决好资源共享、交互参与和协作、环境营造和更新,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4 在实践应用中的模式比较

各高校都在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方式。但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情况,各种资源模式也有不同的需求,如在像英语、数学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实用的习题库;像设计、美术、音乐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丰富的素材库;像医学、军事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经典的案例库等。本着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的原则,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网络教学在教师作用、教材组织、教学环节、质量评估等应用方面都必须有所区别和创新,最终形成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效果的因素比较

影响网络教学资源效果的因素众多,从教学互动的角度分析,在教学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关键的制约因素。

1 多媒体素材呈现

好的课件界面转换设计有助于理解知识结构层次,在课件内容较多的页面上,尽量提供框架形式,用来分离导航成分,如采用切换或滑变效果,表明独立内容间的转换,确保效果的一致性和精简性。分段落或用尽量少的文字体现信息含义,字体色应与背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图片精度要高,图解目的明确、易懂。音效音量可调,用来引起注意、情景提示的短音效更容易达到持续记忆与反馈的效果。运用简短的视频动画效果,其存储格式便于传输,某些课件需要特殊的驱动程序,其兼容性需做特殊处理。考虑色彩搭配带来的情景效应,如空间划分、层次变化及几何形状等配合颜色使用,以增加视觉效果,提高人机界面的效能。窗口、菜单、图标、按钮、对话框等设计元素的调用功能尽量使用简洁图形符号,增加用户对多媒体材料的控制,增强模拟实践经历。

2 交互界面设计

交互界面主要解决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分析、交互方式以及相应的课件开发过程等。如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课件制作工具,以及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用户控制性、反馈性、美观性、形象性目标,并对交互需求进行功能分解,预测不同的设计效果,以增强交互活动的易用性,根据建立交互界面的结构层次和动态行为过程,确定适合的系统学习方式。

首先,封面导言应简明、架构清晰,按用户要求设定系统运行的有关参数,演示课件要便于理解。其次,课程解说应紧密结合画面,言词准确、生动。另外,正确选择色彩基调,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注意画面间的切换,窗口数量适中,使教学信息的呈现清楚。由于使用者在生理特征、知识水平、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各有差异,适当选择和有机组合各种媒体信息,自动演示也能随时中断,具备充分的指示引导。

3 网络平台搭建的稳定性

搭建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提供“研究型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实时交互平台,学生在线学习时可以查询、选课、答疑、讨论、提交作业等。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设立指导专栏,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或心理咨询等。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网络教学资源,打破师资、教材、受教的局限,达到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以及教学的及时反馈。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能有效地检查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教学信息的传播变为双向交互作用,利用信息共享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挖掘。

4 授教角色的确立

基于网络环境,师生角色的变换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和归纳,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人文精神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1) 教师作学生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络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邮件、课程论坛、远程答疑等,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结合实践,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2)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练运用网络基础技术,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同时自我测试、自我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课程体系的调整、划分

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着力建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面广量大的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按照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每一个学科遴选多门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以精品课程为榜样,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所谓“精”,就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特色、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要有示范效应,也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相对于一般课程来说,“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源于创新,且有特色的课程”。

四 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的优化措施

1 构建模式提取(如图2)

(1) 技术呈现:HTML多媒体(WEB超文本形式课件,文本、图片、声音、动画);音视频(适合网络传输的课堂、讲座的移植);多分屏课件(视频窗口、PPT、内容导航等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FLASH动画(视听表现形式多样);3D仿真模拟(讲解、展示复杂操作结构知识点)。

(2) 教学形式:受教式(被动接收讲解课件);获取式(互动形式主动操作)。

(3) 课程内容:管理技能、IT操作使用、语言学习、财务金融等。

(4) 专业标准:理工类、艺术类、外语类、军事类、医药类、特种技术类等。

2 资源利用的策略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根据模式划分提取分析。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在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资源并用策略,集成电子教案、数字学术报告、远程答疑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媒体课程、科研创新平台、专业教学示范基地、虚拟图书馆等资源于一体的构建模式。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重组归纳网上,较好实现了在线浏览和远程学习,并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集成网页素材,如图片图形、视频动画、音效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近年来,依托名师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96门,先后取得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等一大批电子教材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优质系列课程群。

3 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创新

为了配合两区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和网络运行的正常稳定,校园网建设需要完善、先进的资源配置,对全新的教学资源利用的需求,经历着认知、适应、实用的教学模式。西北工业大学校园网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上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并融合了支持100用户并发的远程答疑和无线移动学习支持等应用系统)等,形成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分布式的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并用、构建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增加应用的交互功能、集成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如图3。

(1) 对收集到的现有多媒体、网络课件分析,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我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发多媒体课件、优化陈旧课件,逐步形成课题开发协作形式,实现网上教案共享,以精品课程的方式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时,积累的教学软件经过反复应用后持续修改、更新。

(2) 教学各环节被记录在教学过程数据库中,为课程教学评估提供完整依据,建立教学评价模型,利用教学过程数据库完成定量化的教学质量评估,并建立教学过程激励机制,要有跨平台、开放性、可扩展性和重组性等特点,形成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分运用。

(3) 充分发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提供基础教学领域的知识本体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为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综合平台,采用研发与应用并行原则,为优质资源共享等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规划,使之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跟踪学科前沿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

(4) 利用多媒体信息和网络通信的优势,完善用户界面的动态展示及高效的交互性能,将校园应用系统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整合,使之综合化、本土化、实用化。

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由仅仅关注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转向同时关注学习资源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是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一个新趋势[4]。学科群资源库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目的是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能更加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五 结语

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基于网络教学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形成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学生在多种学科教学研究中学习,以及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对教师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教书育人,才能真正实现 “精品”课程和学生心目中的“名”师。

参考文献

[1] 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2]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8):57-60.

[3] 李华伟.优化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对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20-25.

第13篇

关键词:金融IT系统;金融安全;柔性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Talking about Flexible Defuse Financial IT System Risks

Ma Xiaoyu

(Vance Chuangxin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Shanghai200120,China)

Abstract:The flexible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risks inherent in IT systems,and can quickly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or a means of dealing with risk measures.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flexible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methods from the start,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in resolving the financial risk of the advantages of IT systems.

Keywords:Financial IT system;Financial security;Flexible

一、维护金融IT系统稳定的重要性

金融IT系统稳的有效性、稳定性特别是安全性对金融机构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如果金融IT系统稳是去了有效性、稳定性,没有了安全性,则不仅影响金融机构及其客户的金融资产安全,还会威胁到整个国家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定。因此,维护金融IT系统稳定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金融IT系统失稳的破坏性极大。如上所述,如果金融IT系统失稳,则造成的破坏会非常大。例如,刘明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评价审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分析最近国外发生的信息系统故障事件之后我们便会发现,假若银行信息系统因为故障、攻击或者其他原因而中断一个小时,那么该金融机构的基本支付业务则会受到严重影响;假如因此中断一天,则会严重损害该金融机构的声誉;如果因此中断三天或者更久仍然不能够恢复系统运转,则会威胁该金融机构甚至是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是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对于何种金融机构,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均是必然的趋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传统领域下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更要将重视金融IT系统的操作风险。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金融机构逐渐实现信息化的今天,如何有效控制操作风险,进而维护金融IT系统稳定,已经成为了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提高IT管理水平的重要需求。在今天,所有的金融机构均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深入了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因此,提高IT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金融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加强金融IT系统柔化的若干举措

(一)投产的柔性化。投产的柔性可以有效处理投产风险。通过引入柔性理念,系统实现了可分批投产各种类型的交易。比如通过对业务调度配置文件的修改,先投产柜台存取款的交易,其他的交易仍采用原来的方式处理。待修改的功能运行稳定后,再继续投产代收代付等其他交易。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平滑升级。即使新的处理程序、处理路由出现异常情况、无法正常工作,也仅仅影响新投产的这些交易,不会影响其他原有的交易。

(二)资源调配的柔性化。资源调配的柔性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耗尽风险。常规系统采用一体化模式,利用主机的交互式资源来处理日间的全部交易,而不是非交互式资源。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量必然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则大量增加,而且主机也面临着服役时间过长的问题,主机的交互式资源会被大量消耗并造成资源枯竭;但是,主机的非交互式资源一般情况的使用率均比较低,只是在网点业务终止后的日终批次等业务空闲的状态下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因此,笔者建议在日间柜台营业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非交互式资源,不仅可以使其分担部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缓解交互式资源的压力。

依据以上思路,我们可以实行分段模式。即,将全部的柜台交易划分为前后两个部门,前一部分主机的交互式资源来处理交互式画面,后一部分使用主机的非交互式资源处理不需要和柜员(或客户)交互的部分。

(三)路由的柔性化。路由的柔性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交易超时风险。路由的柔性化是指系统能通过多种路由完成交易处理的能力。当处理路由甲达到处理能力饱和时,后来的交易自动转向处理路由乙来处理,直到路由甲空闲再自动切换回来。这样就实现了交易负载的平衡,使得系统在业务量剧增、交易排队等异常情况下,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化解了处理超时导致交易失败的风险。如果说原有的处理路由是华山一条路的话,那么现在就是海陆空立体交叉全面覆盖的网络。即使“陆路”中断,仍可以通过“海路”、“空路”到达目的地。

(四)系统扩展的柔性化解业务暂停风险。系统扩展的柔性化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业务暂停的风险。根据柔性化的相关思想,我们可金融IT系统的处理流程重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交易调度层、业务调度层以及账务处理层。每一个层次均能够利用配置文件实施参数化调用。因而让金融IT系统具有了非常好的扩展柔性。

业务调度配置文件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码实现与之对应的业务调度处理程序。因为不同的操作码对应着不同的操作程序,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均为可维护的。如此的划分,能够使各类交易仅依照它本身的交易特征进行特定的业务数据检查和账务模块的调度,并不要进行与之不相关的逻辑判断与业务检查,不仅程序处理流程简化,而且系统的可扩展性增强。

参考文献:

[1]林晓轩.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打造安全的金融IT平台[J].中国金融电脑,2009,1:156-157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促进银行业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J].中国金融电脑,2009,5:99-102

[3]黄星,朱劲草,王雪峰,黄永刚.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中指标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金融电脑,2009,3:56-58

[4]王龙,李辉富.从银行监管效力基础假设缺陷审视银行信息技术风险[J].商业研究,2004,10:123-124

[5]杨洁.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水平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访中国光大银行信息科技部安全管理处处长孙晓F[J].中国金融电脑,2008,8:105-106

(1)系统由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2个模块组成,其中登陆用户身份分为三种: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不同身份用户对系统授予具有不同的使用权限。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权限设置、分配,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教师可以、管理、审核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检索和教学资源。资源管理模块负责管理各类资源,其中包括媒体素材库的管理、题库管理、案例库的管理、课件库管理、文献库管理、常见问题解答库管理、资源目录索引库管理和网络课程的管理等。主要功能是让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方便的根据资源分类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上传、维护、利用等管理。

(2)学科课程资源管理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应组织同一学科所有的专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统一思想和工作方式,分成几个资源库建设小组,对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分割成几块,相应地落实到各个小组,然后借助小组的集体力量,去搜集相应的所有资源,来完成包括课件的制作、作业和试题的命题等任务,待所有组均完成任务后,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起来,提出修改意见和方案,待所有的教师对修改后的结果均无异议时,然后交给专业管理员,由他上传到相关的模块中去。

(3)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与传统的C/S方式相比,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4)数据库服务器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可以使用oRACLE或SQL Sever进行数据的管理,包括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源库等的管理,还可以管理用户信息、访问记录等。

六、搞好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建议

(1)学科资源建设应以学科一线学科教师为主体,以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难点为出发点,由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建设依据,并由教师团队对以上工作的讨论分析、汇总整理结果为主干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中心的任务只是为教师提供合适的建设平台与技术服务,而不是代替教师去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只有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资源建设才能取得快速的进展。只有教师自己建设的资源才能保证质量,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能否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资源建设成败的关键。

(2)高校应制定相应奖励措施鼓励广大教师的资源建设热情,对教师自主创作的个人教学资源库与精品课程提供一定的经费给教师进行建设与维护,并能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联接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大型网上资源,进而逐步形成一个大家建、大家管、大家用、大家评的良好局面。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树立服务于教学的建设理念。把资源库建设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问题,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搞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和服务,必将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使学校的校园网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向继平.基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第14篇

关键词:办公室档案,可持续发展,高校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s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e need to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priority of college files, and do well as a key files servi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ile consciousness as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college merger, realize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plete the substantial fusion as the key point,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as a driving force, the archives for security team construction,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alize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to realize the new stage in the new century college archives to leapfrog development.

Key words: office fil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概述

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近些年来,高校档案工作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它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辅和服务性逐步明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回顾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以《档案法》为核心的档案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伴随着国家教委和档案部门的一系列如:《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规范》《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怜期限规定》等规范性、标准性文件的出台,人们的档案意识和法制意识都得到了一定加强。二是加强了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各高校较以前加大了档案经费的投入,增添了电脑、打印机、打印机等设备。许多先进学校从档案收集、全宗管理到统计鉴定、著录检索、接待利用,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逐步适应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三是档案利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校档案可以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研、评聘职称、考核评估等方面提供大量详实的档案资料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比如:利用校史档案向学生开展爱国爱校教育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等等。四是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不断重视。各地成立的档案学会定期召开年会,学校都十分重视。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速度、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档案工作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群体档案意识淡薄

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条件的限制,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目前还没有完全被高校领导和师生员工所认识,导致了高校全员档案意识的淡薄,存在‘说起来重视,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现象。档案意识不强,一方面是表现在高校有关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忽视了高校档案的竹理工作。因为,长期以来,有些领导认为高校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所有工作都围绕着教学工作展开,领导的任务认为单单是教书育人。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一般建校时间不长,领导工作头绪多,认为档案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更是忽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等评估中让高校档案露露脸,发挥一下作用,过后又束之高阁,不再把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由于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了学校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的减少,很多档案建设所需要的硬件设施跟不上高校发展的需要,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档案怜理人员档案意识薄弱,使得档案工作松散,档案流失严重,有一些有价值的档案不知去向,永久丢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时,档案领导对高校档案人员福利待遇上不倾斜,在职称评聘过程中,也往往是档案工作人员排不上队,这都影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卞动性,甚至还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造成了人员的流失和紧缺,影响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档案工作相对滞后,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高校的档案竹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相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来说,还是相对滞后的。一方面,虽然许多高校己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但还是有部分学校缺乏比较完善的档案怜理体制,使得这些档案管理机构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其监督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的投资不足,缺少现代化管理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使得一部分高校的档案管理方式还停留在手工作业上。档案工作者还是不停地抄抄写写,没有彻底的从原来日常繁重的组卷、调卷、抄写卷内目录等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重复性劳动量大,时间长,速度慢。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些部门即使配备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份理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加之能力水平有限,也无法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使这些现代化的设施搁置不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更谈不上为高校提供快、全、准、精的信息服务了。高校教育事业随着改革深化而不断发展,归档量尤其是电子文档的数量将日益增加,若不改变这种局面,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技术的研究,尽快以现代化的份理方式和粉理手段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话,今后的档案工作将陷入非常尴尬的处境。

(三)提供利用内容和方式单一,编研工作不足

人们在长期传统怜理体制下所形成的观念不能很快改变,往往把档案作为一种怜理工具而不是服务手段这种观念使档案工作者安于现状没有形成积极的参与和竞争意识,不注意档案利用者需求变化分析研究,不能把握或不愿把握档案利用需求的发展规律,不能积极主动的为高校和社会上提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服务,只是局限于坐等上门查档。加之检索体系的不健全,还有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单靠案卷目录‘一本帐’进行检索的状况上,致使检索效率低、速度慢,档案信息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利用。在档案编研上,还存在着工作起点低,缺乏组织性、计划性,编研成果档次低的现象。大多数高校的档案编研工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档案信息加工上,没有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教学科研发展和党政管理决策的需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随着社会各界对档案信息需求量的日益增大,档案编研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也迫在眉睫。

(四)合井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的办学体制等都在发生转变,学校通过合并等方式不断扩大,隶属的院、系、处、室等普遍增多,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的办学格局在各高校日益展现,同时带来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多层次性和网状结构性。虽然,到现在己有300多所高校完成了合并工作,而且很多高校也正在积极探索合并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和管理的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档案数量增加了,工作量也随之增大,可档案工作人员的数量没有改变。学校的专职档案员寥寥无几,每个部门即使配备了兼职档案员,但也因调动比较频繁,往往是工作刚刚熟悉就又安排了其他工作,影响了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兼职档案员身挑数职,即使从主观上想把工作做好,也因为所承担的各种任务较重,很难把精力完全用在档案工作的怜理上。以上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从不同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学院合并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校教育的深入改革,数字化、信息化与服务利用网络化,己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第一要务,把搞好档案服务作为关键,以提高全员档案意识为前提,以实现合并高校档案工作的实质性融合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队伍建设为保障,努力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一)提高档案意识是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提高高校全员档案意识,就是指提高高校领导者、档案形成者和档案管理者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由此激发起来对优化档案怜理的自觉参与和支持的热情,在一个学校中形成一种合力。只有全院上下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把档案管理工作搞好。高校全员上下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档案意识,使全体师生员工关心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参与档案工作,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进入了如火如茶的改革阶段,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高校基础工作之一的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高校广大教职工的档案意识、档案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强化全员档案意识,以新的思想来努力实现与高校改革的对接。

(二)实现实质性融合是合并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重组,这是我国教育资源的一种优化。作为高校整体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高校档案工作,也面临着档案整合、统一管理的问题。高校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加强合并院校的档案管理,实现合并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合并期间,人们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机构合并、人员调整、干部配备、财产合并、学校重新定位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等工作上,往往容易忽视档案和档案工作。此时,原有的档案机构和档案管理模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档案人员变动也很大,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教职工思想上的混乱。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职责不明、移交不清的现象,影响了档案的真实与完整,对合并后高校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在这个复杂的过渡时期,院校领导得高瞻远瞩,严格制度,督促相关人员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既保证原有档案不丢失,又确保合并期间产生的大量新的重要文件的及时收集。

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难以预见效果,也不易确定具体数量指标的复杂工作,因此,在收集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高校在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都能得到保存和集中、统一的管理。

(三)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也必须与时俱进,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服务,而创新正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的动力。档案管理模式是高校档案部门工作运行的脉络,是高校合并后档案工作实质性融合的首要和关键因素。合校是档案管理工作者改革创新,超越自我,提升档案管理层次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应当抓住院校合并的机遇,实现档案统一、规范化管理。合校前每所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所特有的档案管理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在高校各自实现档案工作价值的历史进程中都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合校后,这种原有的各自的档案管理模式毕竟还是适应不了合并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档案管理模式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但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这种整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为原有的管理模式都是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不会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合并而自然消融。所以,要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整合,就要打破原有学校、原有制度、原有模式和原有习惯,建立起与合并高校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档案工作管理模式。

(四)档案人员素质是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任何一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档案工作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着重大变革。档案信息化、网络化赋予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崭新的内容,为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已成为高校档案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体现档案的潜在价值,关键在人才。纵观高校现有的档案队伍,能适应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多。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与时俱进的复合型多层次的档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深化高校档案工作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需要全国高校档案部门加强协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帮助;还需要其他部门和教职工的支持、配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只有以良好的基础工作为前提,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建立有效运转的管理体制,深化综合管理,实现文档一体化,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积极创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教学、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服务,才能形成良胜循环机制,充分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利用价值,高校档案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当然,深化认识、改革创新的步伐是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徐颖. 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浅议[J]. 黑龙江史志, 2011,(08)

[2] 唐雪梅, 曹雪梅. 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我见[J]. 黑龙江史志, 2008,(13)

[3] 罗艳. 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J]. 云梦学刊, 2005,(04)

第15篇

【关键字】学习内容管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内容管理;内容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7―0093―04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需求不断增长,现有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因此,教育开放化、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等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人们渴望更新,更灵活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受到现有教育体系和模式限制的各种人群。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即M-learning)便悄然而生。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设备和移动计算技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无线网络的发展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移动学习中学习内容管理的问题。无论手持设备多么完善,无线网络的速度多么快捷,若系统不能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合理化的资源管理,人们就无法像期望的那样进行学习活动,也就无法享受到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无线学习乐趣[1]。本文将对移动学习的内容管理以及其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一 内容管理系统概况

内容管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商业门户网站到新闻系统再到个人的博客(Blog)都可以叫做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把系统中的内容(如文字,图片等)从网页中分离出来进行管理,并控制内容在页面中的显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内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IBM曾把信息管理定义为是数据管理DM(Data Management)和内容管理CM (Content Management)的集成,显示出内容管理的重要性[2]。

内容管理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管理和系统表现相分离。内容管理系统一般被抽离成3个层面:内容管理,模板管理和管理[3]。学习内容管理是内容管理在网络学习应用方面的一个分支,将学习内容从系统中抽离出来,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3]和标准文件系统中。它围绕如何管理知识内容,使学习者和知识的创建者对知识的管理、获取、使用、传播更加人性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以及适应性。学习内容管理因其独特的针对性,成为E-learning(电子化学习)和M-Learning(移动学习)的研究重点,目前,E-learning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在国外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国外在此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处于领先地位。

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LCMS)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制作学习内容、存储学习对象、管理学习内容和动态个性化学习内容的网络教育应用系统[4]。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以Docent,Click2Learn ASPEN,Giunti Learn eXact,WBTSystem TopClass,LogicBay LogicBuilder,OutStart Evolution,Blackboard和Moodle等最为成熟。

其中WBTSystem TopClass定义了完整的系统架构,包括七大模块,分别是:TopClass LMS提供进阶的目录和登录管理服务;TopClass LCMS是核心学习内容管理平台;TopClass Competence 提供权限和资源下载管理;TopClass Mobile提供移动装置下载功能;TopClass Publisher提供基于网络、AICC以及SCORM等格式的资源转换功能,转换后的资源可存储为可重复使用的学习元件;TopClass Virtual Classroom提供多种虚拟教室方案以及在线学习功能;TopClass XML Toolkit提供TopClass与环境平台的资源整合[5]。LogicBay LogicBuilder有相当严谨的功能和架构,平台设计注重教材的开发、组织和管理功能,主要由3大系统组成:Learning Studio提供教材资料库的存取和教材内容组合;Content Repository and Development Server负责存取XML内容以及资料库物件;Personalized Learning Server提供动态、个性化教材服务器端的执行环境,其复杂的功能也相对提高了内容创建者的学习门槛[5]。OutStart Evolution则提供了教材开发、教材管理、教材传送以及学习管理评估四大功能模块[5]。赛尔毕博开发的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是一套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的平台。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并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6]。

以上产品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均是基于互联网络的,以传统PC机为学习终端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虽然它们功能不尽相同,但这些系统一般都提供内容创建,内容管理,内容,以及适应标准[7, 8]。尽管也有较为成熟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和推行过程中,由于系统接口复杂,对内容编辑者有较高的门槛,以及系统对个性化学习支持不够等因素,导致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对移动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制作存在严重缺陷,并且专门基于无线网络终端(如手机、PDA)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以意大利Giunti labs实验室所研究的eXact Mobile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最为出众。

eXact Mobile是首个商业性的移动学习内容管理解决方案,它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基于位置和上下文感知的无处不在的移动内容传递[9]。 eXact Mobile也是learn eXact的一个新插件,通过使用世界主流的移动设备,编辑者可以灵活、无缝地创建、管理和传送符合SCORM规范的学习内容,并可以随意对learn eXact学习管理系统组件互操作,同时兼容第三方学习管理系统[10]。eXact Mobile通过移动UMTS、Wi-Fi和GPRS设备提供对学习管理系统的访问,并且在学习方案规划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eXact Mobile同时也会将跟踪信息反馈到学习管理系统,让学习者和移动工作者根据学习规划始终使用最方便的设备[9]。

目前国内研究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都是针对E-learning,专门针对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研究支持移动学习的内容管理系统很有必要。本文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移动学习系统的内容管理平台,研究其实现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实现对移动学习教育资源便捷、有效、可靠的管理,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方便内容录入以及快速、准确查询,最重要的是为移动学习提供稳定的学习内容后台支持。

二 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特点分析

移动学习内容和网络学习内容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是数字化学习资源。与E-learning相比,移动学习具有移动

性、便携性、个性化、片断化等特点。同时,由于移动学习终端在存储空间、处理能力、显示模式等方面的限制,与E-learning相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基于这些限制因素,我们在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内容的选择。移动学习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课件,它应该是对正常教学的补充,所以内容应该更加短小、精悍,并且具有少输入,易于操作的特点,便于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二,内容的显示格式。内容格式要尽量方便终端显示,使用“小图片+文本”的形式,文本占主导地位,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多媒体效果,尽量将联系紧密而差别大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三,内容组织。内容前后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方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消化知识。

由于终端设备的多样性,针对终端显示编写不同的模板也是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内容的最佳显示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如今,提供灵活方便的系统,设计适合终端显示的资源,提供内容的快速检索,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有效管理就成为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

在移动学习系统中,学习者使用不同的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校园网从而访问移动学习服务器,而管理员和教师则直接通过PC机连接校园网,对移动学习内容进行维护。移动学习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是移动学习系统服务器端的一部分,是整个移动学习的内容支撑基础。根据以上对内容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设计了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本系统支持B/S结构,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管理工作集中在服务器端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1 移动学习内容管理层(业务逻辑层):主要是完成逻辑处理,实现表示层和数据层之间的通信。数据访问顾名思义是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访问,并交由业务逻辑层来调用继而完成逻辑处理。本层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包括内容的创作编辑,存储管理,用户管理,配置管理,音视频管理,内容检索,资源管理等。

2 数据层:数据层是整个系统操作、管理的基础,主要存放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和文件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和文件,所有内容和信息的录入、删除、修改、检索、浏览以及统计都是基于本层进行的。

四 基于Moodle的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探讨

本系统基于开源Moodle(魔灯)课程管理系统,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学习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放源码的软件,它能够帮助教师高质量的创建和管理网络课程[11]。Moodle提供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WiKi和调查等功能。它主要为课程设计提供在线课程编辑平台,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在线的学习环境。Moodle平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从系统架构上说,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基本实现了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11]。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当然Moodle软件也可以在Windows系统下运行。本系统是基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结合移动学习方式、学习者的需求以及移动学习内容特点等诸多因素,对Moodle系统做适当改进,使其为移动学习提供内容管理支持。本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数据库的设计

在Moodle软件系统中,结构化的内容存储在开源关系数据库MySQL中,文章所研究的Moodle 1.8版本的数据库中一共有214个数据表,数据表虽然很完善,但由于应用环境的不同,它在支持移动学习内容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重新添加数据表并设计数据表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第一步。数据库中应该增加一些移动学习环境下需要记录的信息,如用户信息、设备信息、课件信息、交互信息等数据表。本文针对不同的移动设备设计相应的资源,当用户接入网络,请求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首先对用户设备进行识别,然后提取适合用户终端显示的内容返回给用户。其中终端设备数据表的字段涉及终端设备型号、屏幕大小、标记语言支持、图像格式、内存大小、色彩支持、浏览器特性等属性。在课件存储表中,扩展课件存储表字段,增加课件描述字段,以便快速关联到相应的终端设备。

2 移动学习课件制作工具的设计

目前的课件开发都是先使用课件编辑工具来开发内容,然后通过整合工具,进行内容包装,这对课件的编辑者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所见即所得的在线课件编辑工具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设计课件在线编辑工具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课件使用终端的屏幕大小,提供课件编辑模板选择,不同的模板应用于不同的显示终端;其次是课件属性的描述,课件属性元数据的选择可以为用户搜索提供依据,提高搜索效率;最后是内容添加和存储,学习内容应该存储到课件资源库的数据库表内,方便用户检索。课件编辑工具可以实现课件的快速制作和入库,并保证课件的完整性。

3 多媒体文件管理模块的设计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资费的不断下调,使用手机下载音/视频文件的速率和资费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对服务器端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提供可供用户浏览、下载的多媒体文件,而Moodle本身并不提供对多媒体文件的管理。因此,本系统设计了多媒体文件管理模块来支持用户需求。此模块中的多媒体信息记录在数据库中,分别建立音/视频以及Flash文件的存储表,数据表中存储多媒体文件的基本属性信息以及存储的路径,而原始的多媒体文件则存储在本地磁盘中。根据不同的角色权限,用户可以通过提供的检索功能发现、浏览以及下载多媒体文件。多媒体文件管理模块的用户访问权限图如图3所示:

4 移动学习内容搜索的设计

由于Moodle设计的搜索功能不够强大,很多已有的课程因为检索语输入的不够准确而无法搜索到,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建立强大搜索引擎也是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针对存储内容的数据表,建立基于关键字的精确搜索和模糊搜索,进一步实现站内的简单搜索和多级搜索功能,从而为学习者查找内容提供方便。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目录树查找来实现对内容的检索。

五 总结

本文在分析内容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总结了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移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框架,并在研究、分析开源软件Moodle的基础上,讨论了支持移动学习的内容管理的关键问题。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移动学习以及学习内容的相关标准,制作符合国际规范的移动学习课件,实现移动课件的标准化,为移动学习提供功能完善的内容管理系统。

――――――――

参考文献

[1] 樊心月.移动学习内容设计与评估规范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 舒婷.基于J2EE的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7.

[3] 章惠.网络环境下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4] 唐丽娜.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学习资源构建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5] 台湾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国外LCMS功能架构分析整 理 报 告 [EB/OL].

[6] 北京赛尔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EB/OL].

< , 2006/2008-03-04.>

[7] 孔维宏.基于学习设计规范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设计[D].上海:华南师范大学,2004.

[8] 蔡志文.面向知识服务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9] Giunti Labs S.r.l, Genoa,Italy[EB/OL].< 省略/info.php?vvu=34,2008-05-20/2008-05-23.>

[10] Giunti Labs S.r.l, Genoa,Italy[EB/OL].

[11] 李贵春,王大勇.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研究[DB/OL].中国科 技 论 文 在 线. [EB/OL].

Research and Design of M-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YANG Yan-yan LI Xiao-cong GAO Min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