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学生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传道、授业及解惑,而是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具备视野开阔,学科专业水品要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水品以及沟通能力。当然,总结下来要想当好新时期的教师,无疑就是要树立新的教师观。
1.教师不代表权威
陈旧的教育比较强调教师的尊严,学生对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需要听取,非常注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这也导致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致使学生的想法被忽略、拒绝,长此下去对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会失去。因此,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对等的关系,就要把学生当成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对学生自己的意见要允许他们发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2.教师只是作为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能力的一个培养者现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实施,网络教育也逐渐开展起来,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也不断扩大,且速度也逐年上升。在短短的几年间,教师不可能完全把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也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即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培养各种能力与积极个性的人。所以,其教学中心应是“学”。
3.在学生的人生中,教师只是引路人
教师为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潜能有更好的掌握,观察及交流沟通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把握人生目标、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能力等特点,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有更高远的奋斗目标。当然,另一面上,教师要想作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就需起到自身经验与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创新教育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及培养能力两者之间把关系处理好,就一定要在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上加重培养,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进而去调查、探究。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不同的需求都要满足,对个体之间的不同也要关注。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很好运用知识、掌握知识。
三、只有对教学方法设置的加强,才能创新教育
(一)为激发兴趣应采用背景音乐,创造艺术氛围
学生上课进出教室时,其背景音乐一定要选择明快、活泼且节奏感强的优美歌曲或者是乐曲。这样在音乐课中可以创造不一样的艺术氛围,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兴趣与向往。
(二)为引发兴趣应采用范唱、范奏
为了使中小学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可以采用教师或学生范唱、范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对《天鹅》欣赏时,会大提琴的学生可以进行演奏,这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为增加兴趣应采用电教、媒体等教具
对音乐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的增强离不开电教及媒体。教师可以在开头,就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中间营造出花团锦簇,结尾时抛砖引玉,这样能让音乐课更加形象、生动,让知识成为一体化、网格化。这样,在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产生愉悦之感。
四、结束语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亲,理解做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那种不惜代价的救子心理,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
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荣誉与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因此,对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人生而言最持久的耐力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心智和兴趣。
作者:苟丽萍 单位:甘肃会宁县东关小学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73-02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小学学习困难,往往会对今后高层次的学习形成障碍,因而得到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较之社会经济、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较发达的城镇地区而言,有其复杂之处,本文拟就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对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
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可界定为指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缺陷,对进一步学习形成障碍,智力得不到正常发展,达不到的课程标准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以矫治的学生。
二、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分析,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智力较差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智商低,还有极少数是弱智。这类学困生的学习困难一般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显现,他们学习新知,掌握技能的速度往往低于正常学生。
2、动力不足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对为什么要学习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来学校的动机从最初开始只是为了好玩,以后教师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以致始终未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对学习没有好感。如果学习遇到困难,更易产生厌学情绪,时日稍长,学习成绩日趋地下。
3、学法不当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从上学开始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按照预习、认真听课、作业、复习等必要的环节进行学习。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又不足以使其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反复未掌握的知识沉积越多,终就导致基础学力差。
4、外因影响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厌学情绪重,上课精神不振,时有逃课现象发生,不能坚持上学。
5、教法导致型学困生:这类学困生受某些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习惯于死记硬背,重复作业,思维不活跃,甚至不知道该怎样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习吃力,成绩不佳。
三、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分析
1、“智力较差型学困生”在农村中小学还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优生优育的计划生育新风在山区农村还未真正形成,甚而还有极少数近亲结婚的现象,导致所生子女智力低下,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学龄前家庭教育,最终形成智力低下的局面。
2、“动力不足型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这类学困生的父母由于自身素质低下,对知识的重要性不够。他们认为送子女上学只是完成一定得义务,对子女缺乏较高的必要的期望和要求。与学校教育的目的相悖,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学习态度的不端正。
3、“方法不当型学困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力,在家庭中缺乏学习上的督促引导,养不成完成课余作业的习惯,就更不用说预习、复习功课了,久之就形成到学校赶作业,抄作业的不良习惯。最终跟不上学习而成为学困生。当然,这与有的教师忽略学习习惯上的教育引导页有一定得关系。另外,这类学困生与教法导致型学困生的形成还有其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习惯于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久之学生在思维和完成学业方面都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以致成为学困生。
4、“外因影响型学困生”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下岗职工的增多,缴费上大学且有毕业就失业的可能,使某些家长再一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子女形成不良的学习目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1、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使农村中小学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的平等的教育机会,进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开展工作。这种教育思想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可成,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学习,在实践中进化形成。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以达成的工作。现阶段教育观念的更新,主要是指由应试教育观念转向素质教育观念,并指导教育实践。这个问题在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更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要注意不要把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这个问题对农村中小学的领导来讲,又更为重要。因为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大前提,而学校领导又是一所学校能否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关键。
2、农村中小学应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削弱语数学科的应试教育功能。语文、数学这两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实践中被人为地削弱了它们的基础性作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削弱了它们的素质教育功能。就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熟知的教学要求,但遗憾的是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实践中,他们重视的往往只是学生的读写能力的培养,也即是说只要学生考试能读懂题、做好题就行了。这样一来,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就缺少培养,而这又是一个人日常生活所必备的能力,换句话讲也就是一个人全面素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应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中小学很大一部分教师系“民转公”教师和五大生聘录用教室,这部分教师有的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必要的补充更新,有的因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导致教学方法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农村中小学应特别注重对这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建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坏境教育的功能,使其成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之一。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术界应该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全面准确的概念,但是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以及校园环境的建设是其永恒的主题并无异议。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当注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香化为主要标准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应做到因校制宜,兼顾本校传统校情,切忌模仿或生搬硬套他校模式。
5、建好农村中小学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开创农村中小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一致的良好局面,坚决降低山区教育功能的相互消耗,这是转化动力型和外因型学困生的有效手段。另外,对这两类学困生还要消除其情感、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心理品质。
关键词:自动扶梯;中小学生;危险性;安全教育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自动扶梯在商场越来越被普遍应用,农村中小学生也不再陌生,但对自动扶梯正确乘坐却懂得不多,对他们进行乘自动扶梯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一、认识乘自动扶梯所存在的隐患
1.部分中小学生没有按“乘客须知”规定乘坐自动扶梯,主要表现为:将头和身子探出扶手外,上下扶梯时没扶扶手带,离开扶梯不及时抬脚,在自动扶梯里打闹等。
2.部分自动扶梯安装存在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扶梯与建筑物之间的“三角区”多数仍旧未封闭,成为容易伤人的危险“剪刀口”,此外,大部分自动扶梯梯级与裙板之间的间隙未安装毛刷等防碰防夹装置。
3.商家安全隐患意识不够。主要表现为:没有在自动扶梯的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安全提醒标识;紧靠自动扶梯摆放货架;用自动扶梯运送货物;严重超载,宣传教育不够到位等。
二、教师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乘坐自动扶梯安全专项教育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通过召开期初、期中、期末主题班会,分发宣传画册、展板展出等对中小学生进行乘坐自动扶梯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2.教会学生如何安全乘坐乘坐自动扶梯。
(1)不要在乘扶梯时玩手机。
(2)小学学前班的学生乘电梯时尽量别穿洞洞鞋,更不要让他们单独乘扶梯。
(3)不要踩在黄色安全警示线以及两个梯级相连的部位,更不要在扶梯上走或跑。
(4)不要将鞋及衣物触及扶梯挡板。
(5)不要在扶梯进出口处逗留。
(6)不能将头部、四肢伸出扶手装置以外。
(7)不要蹲坐在梯级踏板上,随身携带手提袋等不要放在梯级踏板或手扶带上。
(8)不要将手放入梯级与围裙板的间隙内。
(9)不要逆行、攀爬、玩耍、倚靠或争抢。遇到扶梯倒行时,迅速紧抓扶手,压低身姿保持稳定,并和周围人大声沟通,保持冷静,切忌拥挤踩踏。在北京地铁事故中,一位女士就这样保护了自己。
参考文献:
Abstract: Danc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artistic skills and is also crucial for students to form a good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an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drawbacks of da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mb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nce education and other aesthetic subjects and 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dance education in enhancing the students'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关键词: 舞蹈教育;集体荣誉感;弊端;修养
Key words: dance education;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drawbacks;accomplishment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4-02
0 引言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下,舞蹈在整个教育界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中小学的各大文艺会演上也频繁看见舞蹈的身影,可见舞蹈在中小学的盛行。然而,属于中小学自身的专业舞蹈表演却相对较少,这与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素质教育推崇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专业特长的展示,但如果学校的课程根本不存在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训,其结果可想而知。将舞蹈教育引进中小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为艺术院校储备强有力的后备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兴人才,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意识,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内容。
1 在中小学开设舞蹈课程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1.1 舞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来说,兴趣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只有具备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深入钻研、不断进步。舞蹈学习同样如此,作为一门艺术课程,相比较其他专业课程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其他学科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舞蹈教育注重寓教于乐,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新颖独特,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为学生营造了无与伦比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接受舞蹈教育、享受舞蹈过程、感受舞蹈魅力的过程中接受舞蹈教育,达到一种最佳的教学状态。
在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被舞蹈的魅力深深吸引,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会不自觉地带动学生对其他学科学习的积极性。针对青少年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的情绪特征,在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是舞蹈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1.2 中小学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文化修养 作为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意义不容忽视。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极速上升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形态和观点认知都尚不成熟。在这一时期发展舞蹈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形体美和气质美,达到舞蹈锻炼的目的,更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其整体文化修养的全面提高。此外,舞蹈教育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崇高的气节,发挥集体主结合作的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舞蹈教育这一形式,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 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舞蹈教育存在的障碍
从目前舞蹈与中小学其他课程相辅相成的作用来看,舞蹈教育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而舞蹈本身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满足了青少年好动、爱模仿、表现欲强的个性特征,同时舞蹈课的每个动作都要反复操练才能熟练掌握,这就需要大量劳动的付出,磨练了学生意志与斗志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舞蹈课的开设却遭遇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1 应试教育的地位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传统的学科教育只是单纯地以分数作为人才的选拔淘汰标准,这很难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在真正落实上亟待加强。
2.2 学校对舞蹈课程不够重视 舞蹈课程属于艺术课的范畴,致使学校大多不太重视这样课程的开设,导致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参加舞蹈比赛时没有服装、道具、排练场地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艺术教育的极度不重视也是阻碍中小学舞蹈课程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舞蹈课程师资的匮乏 中小学舞蹈教育缺乏专门的老师讲授,也是造成舞蹈教育迟迟搁置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训练专门人才的舞艺院校众多,但却鲜有愿意学习执教的。专业舞蹈人才的缺失使得学生学习舞蹈没有了信心,也没有了专业的理论指导,更不用说开设舞蹈课程了。这就要求在师范院校中培养舞蹈教育专业人才,既具备完善的舞蹈理论基础,又有高超的舞蹈专业技能作为支撑,循序渐进地发展和开拓这一新兴课程,创造舞蹈教育的新天地。
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还存在不少的阻碍,但是只要不断努力,提高舞蹈教育的核心意义,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相信舞蹈教育一定会发挥出其重要的指挥作用,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3 舞蹈与其他美育学科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1 舞蹈与体育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育中的自由体操、艺术体操等表演形式都和舞蹈类似,着重表现人体线条的形体美。然而,体育又不能完全地等同于舞蹈,舞蹈展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体育更加注重的却是动作技巧。如今的小学课程中已经增加了舞蹈和韵律活动的教学,这也是考虑了将体育与舞蹈完美结合,但是,体育课程远远不足以表达舞蹈课程的全部内容。一个舞蹈排演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体现的是集体的成功。然而,在舞蹈排练中形成的这种集体荣誉感可以上升为班集体、校集体,乃至升华为民族国家的荣誉。
3.2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 “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不能言。”可见舞蹈与音乐天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能受到音乐的熏陶。此外,舞蹈的演绎也是音乐内容的最好诠释。我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曾说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一个无形,是至美的艺术想象产物之一。”完美地阐释了舞蹈与音乐的融合。目前小学阶段就在音乐课上融入了韵律操和歌舞,让学生以小组形势对唱,为集体荣誉感而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美术课对舞蹈的促进作用 美术课当中提到的服饰搭配、舞台灯光效果、道具准备等都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舞蹈的展示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舞蹈的展现形式以动态为主,而美术则相对比较内敛,着重强调用静止的造型来表达感情的波澜壮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相对动态的事物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欣赏舞蹈远比欣赏画作来得有激情。
3.4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舞蹈更加耐人寻味 根据相关文学作品改编的舞蹈,更加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文学作品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体现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诗歌的韵律美、散文的意境美等,都可以通过舞蹈来体现,这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深刻展现了舞蹈内涵的博大精深。
4 舞蹈教育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蹈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也显得至关重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和气质美;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健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这些重要作用证明了舞蹈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巨大意义。因此,舞蹈教学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不可更改的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不可忽视的是,舞蹈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 青少年舞蹈的表现形式以群体舞为主,在排演时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出现。因此,一个舞蹈节目的排演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度展现。这极大地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向心力,使学生形成以追求集体荣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理念。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在排演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至班集体、校集体,甚至是民族的集体荣誉感上去。
4.2 舞蹈教育同样能够使青少年的性格得到很好的发展。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长时间的一个人独处可能会导致性格的孤僻、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抵抗与外界的沟通。通过舞蹈的排练,可以加强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集体舞讲究的是集体的力量和配合,这就消除了个别学生的特殊化心理,敢于融入舞蹈的大家庭当中,并为了集体荣誉努力奋斗。
4.3 舞蹈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在展示中尽情欢乐,尽情宣泄自己的思想感情,回归自身的本性,使个性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同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舞蹈的过程也是享受艺术的过程,它使学生的性格由冲动趋于平和,由消沉变为振奋,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心灵净化和人格健全的目的。
4.4 舞蹈帮助学生认识群体规律,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自己在群体中扮演好恰当的角色,才能使群体的功能发挥到最优水平,将个体的荣誉与集体的荣誉结合起来,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属性,帮助他们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并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来自集体的每一个挫折与喜悦,与群体一同写作努力克服困难。通过舞蹈排练,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加强,因为集体舞要求同学之间相互配合,平等互助,消除了学生的个别特殊化心理,又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今后的成长中,有很好的帮助。
5 结语
有人曾经说过,科学使人求真,道德使人向善,而艺术使人尚美。没有对美的认识、不具备审美能力、不懂得美育的价值,就创造不出绚丽缤纷的艺术世界。舞蹈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因此,舞蹈教育对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基础上,舞蹈教育势必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中国教育构成中的艺术教育推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浅谈普及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05).
教育部在通知中规定,学生毕业后,需要跨省进入下一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按毕业后跨省就学进行操作。在进入全国学籍系统操作前,需在系统外先确定接收学校并办理相关手续。系统操作时,依次由接收学校、接收学校主管教育部门、毕业学校主管教育部门三方核办,核办完成后接收学校调取学生档案。至于学生能否跨省升学,由接收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对于有入学资格的学生,由接收学校发起学籍转接申请;对于有入学资格但原来未建学籍的学生,接收学校必须为其新建学籍。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的后置程序,不得将原来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学校里不能存在没有学籍的学生。”通知说。
同时,教育部要求,学生正常升级由教育部在全国学籍系统后台统一进行,升级时间为每年8月10日24时;毕业、结业操作则要在每年7月30日之前完成,学生毕业、结业操作完成后,不能再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修改。
此外,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籍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所有中小学生升级、毕业、升学后学籍信息准确无误,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运行故障、信息泄露等重大事件,建立应急响应工作机制。
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
《中国教育报》消息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高校近日已向教育部报送了2014年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通知书全部由校长签发。
高校录取通知书是考生录取和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长期以来,高校录取通知书都在加盖高校校章后寄发。为了建立高校招生责任制和问责制,2014年教育部首次要求高校建立校长作为高校法人代表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制度,录取通知书除加盖高校校章外,还应有校长签名,由校长对录取结果负责。下一步,教育部将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要求,及时公布所属高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
四川明确提出将不以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
新华网消息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获悉,该省已下发《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提出,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不允许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等举措,到2018年四川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为实现2018年四川省内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乡校长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城镇“择校热”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基本解决的具体改革任务,《方案》明确了建立七项制度设计的举措。即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机制;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激励机制;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均衡配置机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立特殊群体教育扶贫助弱机制等机制。
针对择校难题,《方案》提出了解决方案: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要求,适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并达到50%以上。同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认定,督促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到2018年,约80%的县级行政区域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提高人的抽象能力、空间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同时,《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关于数学教育目标的定位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意思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改变以往传统机械式地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被动接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变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有效的教学方式,诱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证明和推理、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分析和借鉴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基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工作经验,浅谈几点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式,以期对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1]
二、数学思维方法对学生的作用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人的名言道出了数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解题能力会显著提高,有利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提高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同时,开展数学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在数学中主动地进行实验和观察、猜想和推理,从仅仅的单纯知识传授到多方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思维能力几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升华。
三、中小学学生数学思维方法培养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解题练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能力。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初中老师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通过学生的学习爱好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特别好奇的阶段,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其中老师可以利用反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要想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教学情境生动、形象,教学氛围要轻松、活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要尽可能地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所以老师不能脱离目标,对那些只知道玩的学生要进行制止,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向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学习、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加强注重对概念的学习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构成知识的重要基本成分,它反映了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数学学习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了数学概念的作用,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属于理科学科,只要学会相关计算就可以了,概念这些属于文科性的东西,是否掌握无关紧要,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但要牢牢记住它,做到信手拈来,而且要真正理解它,把握它的本质属性,同时对定义、公式、定理及推理都要有透彻的理解。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才能充分运用它去解决各类数学问题,才能学好数学。[2]
3.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分为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却往往忽略了这点。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无论老师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老师应注意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只有老师明白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时,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新,从而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才。
4.引导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整体的框架,从而将学习过的各模块数学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深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完善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5.找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切入点
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刨根究底、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使用组织化策略,即通过将几个独立的信息单位组织委一个新的模块使任务简单化,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加强变式练习,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水平。
中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有一定的深度,更要有一定的广度。因此,我们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这片蓝天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对策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进一步研究了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问题的对策,为帮助小学教师及时解决学困生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
1.教师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还应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导致学困生的数量逐日上升。教师观念传统主要表现在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不允许学生质疑,学生在课堂中遇到一些不了解的内容,不敢向教师发出质疑,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2.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小学生缺乏丰富的学习经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还不具备总结学习经验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中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盲目地追求课堂教学效率,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知识。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最终成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3.教学评价有失公平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教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鼓励,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甚至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其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以及点滴进步视而不见,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致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差。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问题的对策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将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胆质疑,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目的。例如,在小学数学“认识钟表”教学中,学生对分与秒以及秒与小时之间的换算一时弄不清楚,这时教师应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学生纷纷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课堂质疑时间有限,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间询问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并耐心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问题,例如,学生A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帮助学困生减轻学习压力。
2.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教师应该将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融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小学数学“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记忆,学生可以将乘法分解,如,1×4=4,2×4=8乘法口诀中,教师可以使学生将乘法分解成1个4=4,2个4是4+4=8,学生充分掌握了如何将乘法转换成熟悉的加法进行记忆,有效地增强了数学记忆效果,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在其他乘除法运算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需要教师认识到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时教师不应只关注学习成绩,应该在教学中找出导致学困生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原因,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将学生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进行肯定,对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加以鼓励,使学生得到教师的认可,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同时,对一些学习不积极、课堂不守纪律的学生,教师应看到学生的优点,将其优点放大,并委婉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认可,使其纠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以此减少数学学困生的数量,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学生奠定数学基础,形成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练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面对数学学困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使学生热爱数学,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涂传山.略论如何衔接好中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11).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不仅要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在很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欠缺,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文化和精神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化课,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心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心理素质最为关键,是影响其他发展因素的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心理素质入手,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开发,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于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鼓励和潜能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展开,按照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展开一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素质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逐渐完成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
(1)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①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少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类心理学常识,让学生自我分析,强调消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或者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在任用教师时,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具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是否具有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程度如何,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其他课程也能穿行心理健康内容的教育,在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进行鼓励和辅导,尤其是班主任,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将心理评价纳入到传统评价体系中
应试教育完全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过分看重分数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手段,比如作弊、修改成绩、撒谎等等,这些都会助长学生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完全依靠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许学生非常努力地付出,但是方法不对,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失去自信和动力,被学习的压力压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沟通和鼓励,与学生一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可能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但是表现出了很强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依旧应当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逐渐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1.引言
心理素质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个体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_1]。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如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有重要作用。自2001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起,全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许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学校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等服务组织和机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远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育经费的短缺和环境的落后,其心理素质教育的状况一直令人堪忧。在农村中小学校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4.3%的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组织或机构,近91.5%的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建立起来的为数不多的专门组织或机构也大都形同虚设[2]。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却显示,农村在校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约占13%,有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约占15%,有心理问题的高中生则高达25%。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相当不乐观,亟需有效实用的解决办法。因此,本文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从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研究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是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体育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和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体育教学可以用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2.1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有重叠
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等。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性任务,即有意识地主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养成乐观进取、自信自律、不畏艰险、友善乐群的健全人格;二是积极适应和防止性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所要求的许多目标,与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两个维度的目标密切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中的主要领域目标之一。
2.2体育教学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认知、个性品质及适应性三个维度,共22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组织系统。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Weiss(1991)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和锻炼有助于参加者自我观念、自尊心及自我效能感等人格品质的提升。Etnieretal(1997)的研究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与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兰自力和刘英杰(2002)的研究显示,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意志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2.3运动技能的掌握依赖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心理学家认为运动技能的掌握需要经历互相联系的四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训练项目,该阶段需要参加者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二是分解阶段,即将整套动作分解成若干动作,逐步尝试、学习;三是整合阶段,即把分解的动作联成整体,形成固定程序化的反应系统,这个阶段尤其要求参加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四是自动化阶段,即通过长期的锻炼将一长串的动作联合成一个熟练的整体并固定下来,长期锻炼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参加者意志顽强、自信心足、成就动机高、情绪愉快而稳定等。掌握运动技能的四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各阶段的顺利完成都需要以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完善个体心理品质的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从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及课堂氛围三方面论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区别于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优势。
3.1体育教学组织的活动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保障
根据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活动性原则可知,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最重要的方面。纵观各种学科的教学组织形式,除了体育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实施各种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之外,其它学科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受到自身课程特点的限制,如语文、数学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因其本身课程量和课程内容的限制,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但其能够用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相对体育课程而言比较少,且灵活性差。
3.2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中各种各样的热身游戏、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的比赛,使得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设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选择热身游戏可以结合心理素质训练的目标,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进行完善;不同的体育项目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完善功能,如长跑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形式多样的比赛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如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往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体育课程,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其它学科所欠缺的,也是其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途径保证。
3.3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是完善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
体验性原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三大原则之一,活动之后的体验感受和分享对于能否达到预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标至关重要。相比较其它学科而言,体育学科的考试压力小、内容丰富而易懂、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多,这使得体育教学更容易营造出和谐的、愉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良好课堂氛围。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或比赛最容易使人进入流畅状态,体育运动是流畅状态的主要来源(Jackson,1995,1996)。流畅状态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是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趣和享受。因此,各种热身游戏、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比赛之后,愉悦课堂氛围中的体验感受和分享使得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特殊作用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中小学是个体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体也面临着许多可能出现的身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在此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其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心理素质训练课、心理咨询和学科渗透。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且环境落后,大部分学校难以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或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便部分学校勉强建立起来,也常常由于整体条件的薄弱及重视程度的限制,使其形同虚设。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一方面能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确实能在完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作用,符合有效要求。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及灵活性,课程对完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效果;还是从农村中小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条件等方面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无疑是目前用来完善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要保证体育学科渗透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完成体育教学既定任务目标的前提下,恰当地、有效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等,上述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6(3):57-62.
[2]刘强.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4):26-28.
[3]张敏.两亿农村学生缺少心理健康教育[N].新华每日电讯,2003-8-1,(006).
[4]粱久学.体育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陈旭.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社会心理科学,2001,(1):9-12.
[6]Weiss,M.R.Psychologicaleffectsofintens-ivesportparticipationonchildrenandyouth:Self-estee-mandmotivation[J].Champaign,IL:HumanKinetics,1993:39-70.
[7]Etnier,J.R.,Salazar,w.,Landers,D.M.,Petruzzello,S.J.,Han,M.,iGNowell,P.Theinfluenceofphysicalfit-nessandexerciseuponcognitivefunctioning:Ametaanalysis[J].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1997,19,249-277.
[8]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100-102.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孙远,张大均.学科渗透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J].乐山师范学院,2003,18(6:):10-13.
[11]杨锡山,范德华.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2]Jackson,s.A.Factorsinfluencingtheoccur-renceofflowineliteathletes[J].JournalofAppliedSportPsy-chology,1995,7,138-166.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关键词: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历史时,每当讲到日本侵华,我们都是带着愤怒,握着拳头,想对日本这个国家说些什么。当中国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阅兵,当抗日英雄坐着车待主席检阅的时候,那时我看到英雄们那年老的容貌,再想起抗日时的他们,我默默留下眼泪。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又是他们不畏、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就是他们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他们是永垂不朽的。今天他们都在某一个地方审视着我们,看着中国大病初愈,走向繁荣,让我们铭记这些人吧,还有他们伟大的抗战精神。爱国心不会因为时光而褪色,历史是要我们可以做到知日、抵日。
一、济南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济南市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组织中小学生进行祭扫烈士墓、学唱革命歌曲、聆听故事、参观军营活动;体验军旅生活、慰问老、举行红歌赛等。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氛围不浓在对济南市的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调查发现:1.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于形式。从近10年的数据显示,济南市中小学学生在清明节时组织到段家湾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的人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在无形之中使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淡化。由此也反映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较为形式化,而整个社会呈现的是政府抓经济、企业忙生产、学生忙升学,使社会缺乏一个爱国主义教育氛围。2.社会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不够。虽然我国新闻媒体有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但落实到基层,尤其是中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上还比较困难,并且收视率不高,造成社会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关注不够。3.生活环境的爱国氛围营造不够。济南市特别是生活社区,国旗并不是随处可见的,因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得不到宣传、歌颂。(二)学校、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重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只考虑文化课的教学,只关注当前学生及家长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缺少关注;学校虽然举办的爱国活动较多,如“国庆节”、“建军节”、“清明节”,但若不是硬性规定,一般很少组织;学校一般要求学习文化课多,而爱国主义的教授内容陈旧空洞,缺少现实的例子;爱国主义教育手段与方法单一、生硬,灵活新颖较少;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基层少。具体到家庭,由于传统思想观念中文化课至上,家长无时无刻地都在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却很少有家长会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三、拓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一)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济南市可以通过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济南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全国重点文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或在互联网上创办“红色栏目”,积极拓展爱国主义的传播途径。(二)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力量是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延伸,伴随社会发展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许多中小学学生追求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迷恋明星、网络成瘾、逃学、暴力、少年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势在必行。社会各界人员需要在舆论宣传时共同携手,建立健全以学校为中心,发动政府、民间等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联动机制,然后形成良好的社会坏境。同时,学校与家庭要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教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四、结语
拓展济南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在教育的内容上求拓展、在爱国主义上教育的形式上求创新,在教育的效果上求突破,从而为济南市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样,爱国主义教育就一定能赢得勃勃生机和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荆幼阳.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2]刘艳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3]陈至立.把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J].求是,1994(13):30-35.
[4]柳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J].人民教育,1994(Z1):18-21.
[5]上海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试行)[J].人民教育,1994(06):11-21.
[6]李孔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专业支持[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02-103.
[7]吴春霞.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思考[J].学理论,2011(03):219-220.
[8]吴梅芬.浅析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渗透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265-267.
关键词: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对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从欧美国家引入中国后,我国就开展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对象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学前的小学、中学阶段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大多数人真正的职业意识恰恰是起源于中小学阶段的,而我国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为中小学生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因此很多学生错过了职业规划教育的黄金时期,影响了一生的职业发展。
一、中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一)社会层面
全社会普遍缺乏对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正确认识。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误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以学生成绩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素质、特长等积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更没有一套完整的法规来加以保障。
(二)学校层面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注意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逐步产生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他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但是,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学校没有相关的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没有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提供接触职业的机会等,导致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
(三)家庭层面
学生与家长的亲密关系、对家人的信任度以及被家人认同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身和职业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孩子的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将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去解决。
(四)学生个人层面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这一时期也趋于稳定。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万事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得不良影响,忽视甚至漠视了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二、解决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上,我国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大力提供各方面支持,鼓励并规范“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会合作”等办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配置等方面作出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再次,要发挥社区、企业的作用,给中小学生提供见习、实践和职业体验的机会,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以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二)学校层面
1、完善课程设置 中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配备专职教师或者聘请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师,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
2、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欠缺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瓶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批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同时还需要加强相关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辅导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比如邀请本地商界、政界、学界、文艺界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交流,也可以邀请本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给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建立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 中小学校可以组建一个职业咨询与指导机构,它可以实现课堂外更有效的职业指导服务。指导教师通过谈话、心理测试、专业测评等多种方式解除学生疑惑,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高中阶段可以将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各专业的理解,为学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科学指导,避免填报志愿时候的盲目性。
4、开展职业体验活动 中小学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学校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当地企业参观、到劳动实习基地见习等,让学生感受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亲身体验工作场景,获得职业的初步感受,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加对于职业的理解。
(三)家庭层面
1、要提高沟通频率 家长应当尽可能的多花时间与子女进行深入、细致的沟通,尤其是对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家长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了解他们心中所想以及对于未来的追求,要尊重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给他们创造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从而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兴趣所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中小学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接触他人、接触社会,这样才能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给孩子灌输一些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主动接触社会,独立从事一些社会性的活动。
3、全力配合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形式,在中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家长应该保持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合作方式,比如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聘请有能力的家长担任兼职职业指导师等。
(四)学生个人层面
【P键词】教育生态学;一条龙;英语教学;生态因子;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92-03
英语教育政策直接影响英语教育规划,英语教育政策的失衡势必造成英语教育规划不当,政府部门对于英语教育从未制定过长期规划,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这方面的工作。[1] 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缺乏连贯的政策指导,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致使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各自为政。目前,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相互脱节和重复教学的低效现象,其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学重听说、轻读写;中学英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大学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齐头并进。各教学阶段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在语言教学的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还是在篇章层面,均有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复,从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知道,语言学习是一个有机的连续统一的过程,各个教学层面应延续连贯,反之便会导致语言学习既费时又低效。由于此问题涉及范围较广,研究周期长,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实质性研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我国英语教学质量。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Oikologie)一词是由勒特(Reiter)合并两个希腊单词logs (研究) 和oikos(房屋、住所)构成的。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学的原理基础上创建了十几个与生态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1976)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该概念强调教育管理机构应统筹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支配关系,在此各个生态因子便是隐喻的各个教学部门。古德莱德(1987)认为,[2] 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自然、社会、生理与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教育生态学认为,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应当坚持三点原则:第一,教育生态平衡。主要分析教育各个环节的不均衡性以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问题,最终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第二,协同进化。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到每个群体、个体,各个教学阶段的有机整合,从而促进各个教学阶段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第三,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教育圈是一种大的教育系统,按层级分为初始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研究教育圈内的人才流、能量流、物资流,有其良好的循环机制。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提升我国英语教学质量。
二、构建教育生态学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设计
教育生态学指出,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框架生态要素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材。生态要素之间相互竞争、协同发展、保持平衡。
(一)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教育生态定律。
根据生态学的定律,总结出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教育生态三定律。
第一定律: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各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内容逐渐递增,环环相扣。小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基础,大学英语在中学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在三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失衡或游离于教育生态系统之外,必然会导致英语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其生态因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教材,其生态环境为教学环境,若对其有任何侵犯都会产生无数的效应,其中有许多是不可预料的。根据G.哈定(G.Hardin)提出的生态学定律,此现象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第二定律:学校、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中的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
第三定律: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任何生态因子,如学校、教师、学生和教材不应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二)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种群、群落和生态因子的共存共生。
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各个教学阶段英语教育生态进行分析。 在英语教学环境无明显变化的条件下,一个种群即学生的数量应保持稳定。对一个学校来说,学生可利用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学生,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学生的密度再增加,英语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当学生的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英语教学质量再度上升,最终使学生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
大中小学学生与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存在着依赖与制约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大中小学英语教学链连接。在英语教学链中,大中小学学生的数量与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应保持相对平衡。在语言教学中,每个群体是互相共生与依存的关系,其表现在语言学习者与语言教师上。语言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以及语言教师与教学环境存在着相互独立但又互惠的一种共生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大中小学学生、英语教师和教育环境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教育生态平衡,如果该平衡关系被破坏,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只有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任何生态因子达到平衡,才能共生共存,蓬勃发展。
(三)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
教育生态学是生态学和教育学衍生出的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生态学努力构建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的学习框架。[3]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要学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基本要求统一制定长期教材规划、材编写,使其具有连贯性,达到大中小学英语教材协同发展。
三、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生态因子失衡
(一)课程基本要求的缺失。
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由不同部门分管,中学英语教学执行的是《新课程标准》,大学英语教学执行的是2007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很少参阅中学英语《新课程要求》,缺乏相互的连贯性,例如: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教学为主,词汇、句子教学为辅,中学英语教学以读写为主,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译听说能力为教学目的,因此,中学学的是“哑巴英语”,中学六年对听说能力训练的缺失,必然会给大学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带来问题,出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费时低效的局面。
(二)教材编写连贯性缺失。
大中小学英语教材是根据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编写的,由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办法等不同,导致大中小学英语教材体系的差异。小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基础词汇和句子操练;中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大学英语分为两门课程,即大学英语读写译和大学英语视听说,由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要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英语教学同样融入了应试内容,教材的编写缺乏连贯性,语言点重复率高。
教材编写连贯性缺失使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生态系统失衡,出现英语教学费时费力、高投入低回报的局面,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很难提升。
(三)师资队伍的失衡。
英语教学生态系统中的要素之一――英语教师,是提高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失衡必然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小学英语教师大多是专科毕业生,中学英语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教师多数是硕士毕业生和部分博士毕业生,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差异从某方面可以反映出英语教师的教学小平。
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只专注自己的教学领域,很少涉及到其他领域。大学英语教师从来不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学英语教师对大学和小学的英语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小学英语教师不关心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导致他们对相互教学内容缺乏了解,也使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
四、大中小学英语教学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均衡发展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种群之间通过竞争而共生。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三种种群,任何一个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必将影响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根据教育生态因子的相互联系原理,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中的每一个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任何一个失衡或游离于教育生态系统之外,必然导致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4]
(一)机构和政策的平衡。
大中小学教育由不同部门分管,要达到教育生态均衡发展,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英语教学政策时要相互协调、相互参照,制定一份供大中小学共同使用的英语教学基本纲领,其中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评估方法等。重要的是规定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分别应掌握的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其原则是:第一,听说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第二,听力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第三,大学英语一年学基础英语,一年学专门用途英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英语教师种群的均衡发展。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学生与教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英语教学链。在英语教学链中,学生的数量与英语教师的数量应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保C教学质量。但是,在现实的大中小学英语教学链中,普遍存在需要学英语的学生多,而英语教师缺乏的现象,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全负荷运转。要保持英语教学链的稳定,就要增加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增加英语教学中的师生比。
2.互利共生。学生与英语教师之间是共生关系,英语教师与英语教学环境之间是共生关系,学生与英语学习环境之间是共生关系,这说明了物种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些关系使学生、英语教师和教育环境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教育生态平衡。平衡遭到破坏,会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下降。英语教师之间的竞争表现在竞争上岗、职务的竞争和职称的评定等方面。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要改变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提高其素质。
教育部启动了国培计划,小学教师培训应增加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师培训应增加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反过来,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应增加高中英语教学内容。只有相互熟悉英语教学内容,才能在每个教学阶段把握好语言点的讲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实践中。
(三)学生种群均衡发展。
在教学环境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可容纳学生量是一定的。学生为了获得接受较好教育的机会,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是为获得教学资源,通过努力学习英语,以课堂上用英语积极发言和测试纳入竞争机制。英语方面的竞争使英语学习好的学生通过特长生考试进入较好的初中学习,为自己考上重点高中打下基础。中学生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获得使用有限资源的权利,在英语学习中进行竞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之间通过竞争选择知识渊博的教师,通过竞争获得各种奖励等。学生之间的竞争是适者生存和强者生存理论最佳表现形式。
(四)英语教材的连贯性。
大、中、小学三个层次教育专管部门应组织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专家,联手制定《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编写一套连贯的供大学、中学和小学英语教学使用的视听说教材和读写译教材。第一,要合理设定教材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小学、中学阶段性目标和大学阶段终极目标,使学生大学毕业时能具备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其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5]第二,要在语法、词汇、内容等方面逐渐递升,循序渐进。第三,要注意教育水平和地域差异,做到教材内容丰富,有选择余地。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清华大学已走在了前列。清华大学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教材是教育部立项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教学”实验项目研究成果,其中小学阶段12册教材已经被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此套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新的语言观和英语学习观,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工具性特点,以发展语言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生动有趣,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小学阶段在听、说方面有重大突破;初中阶段在阅读和写作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如果在高中阶段能更加重视翻译能力的养成教育,则必将能满足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全面能力培养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缺乏统一的目标与互相连贯的整体观念,与教育生态学所倡导的学习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故笔者呼吁,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以教育生态学的教育理念为基准,创设各个学习阶段、各个因子之间的有机架构,真正实现各个学习阶段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与分配;同时现阶段的语言教学忽略了语言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诚然,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4],教育教学部门应统筹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分配好各个学习阶段在管理人员、教材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上的连续性,从而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提升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各个阶段的英语学习呈现出教育“一条龙”的发展态势,使得语言学习在“应然”与“实然”之间达到最终的和谐共生。[5]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华维芬.中国英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霄翔,杨军.“一条龙”英语课程改革可行性评估及校本改革管理机制研究[J].英语与英语教学,2003,(10):45-49.
[3]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2-16.
[4]王永亮.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学生需求分析模式建构[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57.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游戏 增强学生耐力 策略
体育游戏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在老师的科学组织下,侧重不同教学方面而开展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对游戏方式进行调整,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体育游戏分为很多种,常用的分类标准有人类基本活动能力、运动项目、运动形式等多种,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时候要选择作为合适的体育游戏类型。
一、影响中小学学生耐力的因素
(一)影响中小学学生耐力的客观因素
学生耐力水平高低与体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这些都属于体育课堂中的客观因素。很多中小学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没有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课堂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学生的运动量比较大,通常是整节课都处于运动状态,体能消耗过大,很多学生难以坚持到底,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合适,没有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体素质进行详细的了解,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无法使每个学生的耐力都得到提高。
(二)影响中小学学生耐力的主观因素
除了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客观因素之外,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会对其耐力培养造成影响。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开展体育教学的难度,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待提高,运动能力普遍较低,缺乏意志力和耐力,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中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没有引导学生发现体育项目中的乐趣,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项目中去,体育教学开展难度较大。
二、游戏教学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以学生为核心
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作为核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性格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控制好课堂上的运动量,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得到足够的锻炼,又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在体育项目中坚持到底,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所收获,实现体育教学目的。
(二)增强教学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体育教学内容拥有足够的兴趣,才能够坚持到底完成体育项目。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乏味的特点,利用学生的求胜欲望,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体育竞技活动,既能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具有教育意义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制、锻炼学生的意志,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与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进而实现更加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选择能够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明确教学目的,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体育运动中的乐趣。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利用游戏增强学生耐力的策略
(一)注重实战练习
实战练习是增强学生耐力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实战练习的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时间,使学生的耐力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得到提高。比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老师在讲授基本篮球技巧之后,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实践,在不断的练习、摸索过程中熟练掌握篮球技巧;同时在学生之间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篮球比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竞技与对抗过程中提高学生耐力。
(二)丰富游戏方式
同一种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游戏方式,能够侧重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培养,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的耐力,所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游戏方式。比如田径教学中的长跑运动,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是难以完成的体育项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接力跑的游戏方式,既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也能够使学生坚持到底,对增强学生耐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在跑道上设置一些障碍,增加运动过程中的趣味性,在增强学生耐力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三)科学安排课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能够更加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耐力。在中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选择作为合适的游戏类型,针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进行重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坚持到底,使自身耐力得到提升;做到学与玩相结合,合理分配锻炼时间与休息时间,控制好学生的运动量,避免出现体能消耗过度现象,在增强学生耐力的同时保护学生身体健康。
四、结语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注重实战练习、丰富游戏方式、科学安排课程等策略,能够使学生自身耐力在体育游戏中得到增强,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琦.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提高学生耐力水平的途径研究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