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

文学的人文价值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学的人文价值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学的人文价值

第1篇

【关键词】人文科学;文学艺术;自我意识;价值

人类作为一种有自我觉醒和认识的社会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悲天悯人”地思索自己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并试图通过自我意识的不停反省和思考,最终解决对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终极疑惑。对于自身个体以及全体人类的思索构成了整个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哲学、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分支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人文科学来自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这一命题。

古希腊的哲学先贤们在茶余饭饱后,凭借他们接受的良好教育积累的先期知识构成,开始不断的探究和思索“我们来自于何处,并将归于何处”的哲学基本命题;中国古代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如是反复审问着自己: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惟时何为……

支配他们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终极命运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内心一对矛盾的反复缠斗:对于自身的困惑和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从古自今,哲学家们总是前赴后继的,以一种类似于自我摧残的方式,表现为一种喃喃自语的自我拷问,不断的思索这一些看似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并用一种自说自话的形式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似乎给出答案并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而不断纠缠这些类似于宿命的问题并为此心神俱疲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哲人们这些类似于失心疯的疯狂举动实质上正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所带来的对自身命运的不能理解和控制的恐慌和迷茫。这些迷茫和恐慌如同我们的影子,伴随着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出现,并将会一直附随着人类走向消亡,如同基督教赋予人类的原罪,问题不是偷吃了禁果是否真是一个原罪,而是我们需要一个原罪来在我们面对万能的主时,时刻保持一种谦卑和负罪心态。每个个体也许都会不知不觉的给出自己对于人类或者自身命运的终极思考和理解,其中有个别禀赋超群者可能会讲自己对于问题的解读灌输给别人,也许他们的解答确实有独到之处,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哲学王可能确实存在,个人天赋的杰出贡献也许会推动人类的知识前进一大步,柏拉图是这样,尼采也是这样,马克思也做到了,爱因斯坦也做到了。但是,总的来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珠,再大的水珠也滴不成历史的洪流。正是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个体的点滴智慧和知识构成了人文科学这个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言:全体社会人群才是塑造整个历史的主要力量。

文学艺术也是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类作为一种社会个体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冲动需要与周围的人达成共识,寻求被接受和认同的感觉。即使周围的人不能做到感同身受,至少也要让别人能理解自己所经历或者感受过的。这种需求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著书立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支撑太史公就极刑而不悔的只有将自己的著作创作下去的意念,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字字泣血,句句真情,读来使人感于肺腑,体现的正是他要将自己所受到的痛苦和倾诉给他人,出于他人对自己情感的认同的需要,支撑着他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法律上要求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加以保障,也正是体现了人类那种对他人倾诉的渴求。在心理学上,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理论也对于这种需求有过论述,在满足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后,人就需要实现自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在这种需求的支配下,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演绎成一个一个精妙绝伦的文学作品,塑造出无数个惟妙惟肖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些故事和人物背后记载的正是因为时间流逝而湮灭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或者事。但是,这些流逝的往事或者故人又不像是我们生物学上的标本制作,脱离了生命而留下形体的固定模式。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在提炼故事塑造人物时,加入了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他们艺术的灵魂。这些故事和人物以一种比过去真实存在过的更高的形式继续流传着,并且因此而长存不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艺术同哲学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不同的是哲学更注重对于命运和生命本源的追溯,而文学艺术则更注重对于个体感受差异的表达和认同,以及对于生活的还原和升华。一般来说,哲学更加注重共性的总结,而文学艺术则更偏重对于个体差异性的表述。但不管是哲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个体认识的基础上加工和结合的,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特别是个体差异受到个体价值取向和利益角度的影响,表现出来整个人文科学知识的价值导向差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这种差异造就了人文科学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人文科学关注的是对人作为一种万物之灵的终极关怀和探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的正确唯一性。在人文科学里只要能体现对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有益思考和理解就是可取的,在这里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诗人早就在诗歌里传达了这样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立场、价值不同,看法也会有差异。中国古代哲学早就有了对于尊重差异性的认识: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不必去深究谁对谁错,无论哪个角度、哪个看法、哪种理解、哪种重塑,都是我们整个人类人文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人文科学不断繁荣的保障,承认人文科学的本身差异是我们正确认识人文科学的必要前提。

人文科学的研究必须体现对于人的价值的拔高,人文科学没有判断对错的统一标准,但是有评价优劣的标尺。只有不断推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人文知识才是值得推崇的。人类做为一个生命群体生活在自我构建和社会环境中和早已存在的自然环境中,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外在环境的需要,追求自我的完善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反复和曲折,但是,方向一直未曾有过变化。人文知识应该是弘扬真、善、美的,它承载的人类感情和故事应该是催人向着那个终极目标努力的,而不是起反作用的。所以说,人文科学是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这也是我们判断取舍接受人文知识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朱碧莲著. 还芝斋读楚辞[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汪耀明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解[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第2篇

重视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之一,更是时展和人才培养的要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有效人文价值的渗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值得教师思考和努力研究实践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通过语文教材和课程实施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借助人文性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获得热爱家乡、关爱他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成学生人文情感和个人道德情操和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和价值理念呢?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新时期的教育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为了他们人格人品塑造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上要教会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正确看待自我,形成人生价值的追寻,并有崇高的理想甚至对人类命运具有忧患意识。这里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靠言传身教。如教学《升国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升国旗时候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肃立,没有庄重和专注;他们就不能感受到升国旗的意义,体会不到这项活动中传递的爱国情感。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老师就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能微笑着上课,不能对学生和蔼友善,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就难以亲近我们,我们想通过课堂和教材的学习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试图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老师是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让学生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让爱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

学生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多是联系生活、情感和成长地选择文章,在许多篇章中传递对学生人文滋养地不同人文点。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与体验的深化人文思想。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在联系生活的人文教育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文的正能量,但是对学生人文滋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地重视与强调。我们要布置一些与人文价值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思想健康、行为正确、品质优良的人。这暗合新课标指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宗旨。如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让他们对几篇同类文章的人文蕴含进行回顾,写写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在第九册第二单元“自然之歌”主题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回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绿色的课本”比喻什么?这一现代诗要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这四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有什么认识和启迪?布置作业,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并观察它出土、发芽、长苗的情况,获得一棵绿色生命中茁壮成长的奇妙。如此,学生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就能获得和谐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素养的滋养和提升。当然,除人文性的学习和掌握外,还要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反思,结合自己的成长进行剖析,从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过弹性作业和硬性作业让他们完成。如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养的,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等。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万利利.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谈[J].好家长,2015(05).

[2]王春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的策略及意义探讨[J].语文天地,2015(12).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价值 素质教育

多年来,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视其工具性价值、应试价值和较浓厚的狭义应用语言学教学价值,而严重忽视了其人文价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体现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就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纯粹的语言教学走向语言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树立正确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提高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的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意识、理想情操、心理性格、价值观念和文化修养。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价值的缺失严重,因此,深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立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英语教学改革都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确立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时展的要求,也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内在要求。

首先,这是实施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良好人文综合素质的人才。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理应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和责任,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其次,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生的英语分数和四、六级过级率,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严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育部2007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种人文价值取向的定位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本身的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和了解,从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最后,这是大学英语语言和学科自身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观及语言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和教学语言不是追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甚至纯粹语言能力的获得,而是通过语言“把握语言背后所隐含的人生态度和看待世界的方法”。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显性目标是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和手段,其隐性目标则是人的主体个性充分合理发展,使学生获得人的生存价值,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表现

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表现在很多方面。

1.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人文性。

从教材内容来看,大学英语教材蕴涵丰富的人文素质资源,涵盖了有关英语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科技、文学、宗教和风俗习惯等。现代大学英语教材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人文内容丰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教材为例,前四册四十单元涵盖的人文内容极其广泛深远,主要有代沟、时尚、诚信、环保、生活、留学、文化、情感、克隆、福利、通信、隐私等。这些多维价值主题的内容,既贴近现代生活,又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人文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方法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交际式英语教学法、课堂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因此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获得学习乐趣,充分体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4.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教学把学生看做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体验,可以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使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教学或活动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主动的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体现了师生和谐互动的关系,具有积极的人文价值取向。

5.教学评价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的内容既包括学科成绩,更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学习策略,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的评价,从而使学习过程既是掌握英语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的过程,也是整体素质培养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人的关怀,体现了教学目的和过程是促进人的发展。

最后,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具有丰富个性,他们希望英语教学能给他们提供能力发展的场所,带来精神理念的提升。他们对人文价值的内在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内涵具有潜在的统一性,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主体和归宿。

三、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实现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各种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来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定位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理念决定着教育教学态度,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从而直接影响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大学英语教学人文价值取向的实现最根本的是要求高等院校和广大英语教师摒弃片面追求四六级通过率和英语工具性价值观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各项政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广大英语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唯此才能深刻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人文素质培养过程。

大学英语教学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找、收集和整理课文相关内容;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判断和评价;课后要根据课堂的情况给学生布置作业。因此,教师应重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学英语教材中丰富的人文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拓宽知识渠道,使学生把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内化为个人品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标。

3.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大学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语言的学了课堂实践外,更需要大量的课外练习和实践,因此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英语文化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要的、可行的。高等院校和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举办英语阅读、英语文化讲座、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电影欣赏及英语话剧排演等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参加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异国风情文化,领悟英语的乐趣和其中的文化内涵,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以及做人做事的自信和勇气,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目的。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文素质培养效果。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突破以往知识型的框架,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素质、参与程度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过程,评价方式更具科学性,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内容育人化等方面。大学英语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进行学生间的互评,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成为各类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评价应注重学生情感,内容既包含智力因素又包含非智力因素,使它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反思和自我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现。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力完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融入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必须与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展要求相适应,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和教育的人文性。坚持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正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贺学勤.高校英语教学价值取向初探――基于人文语言观等的考察[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6):132.

[2]高旭阳.思维在“断裂”处穿行――大学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找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9):71.

[3]李早霞,殷延军.人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价值取向[J].兰州学刊,2008,(7):2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

[5]王春生,王宝.基于价值澄清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1):80.

[6]谭家善.对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4,(3):206.

[7]朱静.高职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实践研究[J].春华秋实,2009,(1):34.

[8]吴新红.基础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6):145.

[9]蔡晓琳.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11,(2):60.

第4篇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research and service object, the requirement to medical students is higher.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have what qualitie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edical, which has become a needed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into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dvocates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e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人文素质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humanistic quality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医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进入医学院校后,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无多大长进,究其原因,除了学校过重的医学专业和相关自然科学课程与过少的人文科学课程设置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外,还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因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看作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疾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物学改变,医生的职责只是以技术手段对机体作药物或手术治疗,这种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于是人的热爱、尊重、抚慰、关心等人文范畴的内容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其结果是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朝气和时代气息,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薄弱,人文素质较差,因而医学毕业生认识、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 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一般人文素质的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应包括文化历史知识、价值观、道德心理倾向和道德责任感、行为态度与习惯、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交往素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结合医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形成符合未来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素质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内涵上既相互交叉又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上。

3 加强外语文化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外语以其很强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熟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习得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财富的过程。具体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可使文化学习促进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审美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培养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促成自身在待人接物、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3.1 文化学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为彼此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汲取和滋养。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按照文学创作的特点去审查作品,历史、公正地去评定作品的思想价值,从而使学生反观自身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3.2 文化学习对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素材,也是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人文素质的材料。通过观察分析作品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情,通过研究分析作者对社会的态度、看法以及作者对某个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陶冶其道德情操,使他们有更丰富的人情、人性。

3.3 文化学习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文学作品蕴含着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分析语言现象并不仅仅为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还应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医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其审美品位。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敏感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点拨学生的心灵,再通过启发诱导,挖掘细节,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以激情激发激情。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状态的描写。在解释词汇时,应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的整体塑造去看待单个词汇所发挥的独特功能,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4 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

在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更新的今天,增强医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外语这一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养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一方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体验人的功能价值,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性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也必将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未来的医疗行为中得到更高层次地体现,因为只有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人实施人性关怀,用崇高的医疗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才能成为人类医学。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梁庸.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陈玲,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214-04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基础、最核心、最首要的。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道德方面的教育实际上十分薄弱,对人的崇高情操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为淡薄,往往只教书不育人,只重视升学率及个人实利,而缺乏对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崇高理想等人文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中高等教育也要从重专业知识转向重素质教育,国民教育也要进行素质教育。而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28字内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核心还是人,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的素质”。而处理好这样一些关系,则首先取决于人的观念、意识、品格和修养。这就使得“人文素质”的提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人文素质内涵

什么是人文?一般认为,人文有三个涵义:一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二是指反映人的社会性的文化,如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历史等学科统称为人文科学;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文。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入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价值向度。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重点在如何去做事,人文重点在如何去做人;科学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

人文素质泛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人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的素养和品质;也有学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实,人文素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精神。这里的人格不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而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它包括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领域。完整的人格,体现在人的理性能力(对世界和人本身的认知力)、情感能力(与世界和他人的同一能力)和意志能力(自我实现性)上面,所以,它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整写照,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为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力,而这些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人文素质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能力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以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水平,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因此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中职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正确理解并作进一步的思考,是对中职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有关部门在确定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了加强各类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任务,并且全面启动了素质教育的改革工程。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真正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任。

三、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普遍认为,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核心素质之一应该是语文素质。因此抓住语文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脉搏。语文教育不仅具有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实用价值,而且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因而也就具有对人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语文教育还具有对人进行文学艺术观培养的熏陶价值,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语文教育从深层上说,可以增强人的想像力,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思辨能力。而语文的“文以载道”特征,则决定了语文教育还兼具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功能,而且这种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来实现的,因而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承担和努力完成培养中职学生人文素质

的任务,将人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磨炼意志,完善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一)重视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语文教材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首先必须注重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语文教学不应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篇的讲解上,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理解、鉴赏、体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培养高尚情操。例如大家都熟知的都德的《最后一课》,能说它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民族情结的张扬、爱国精神的高歌?又如在讲授鲁迅小说《孔乙己》时,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和欣赏到鲁迅在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时运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应让学生们知道小说是如何刻画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被扭曲了人性的孔乙已在哪些方面被毒害,并因此葬送一生,使学生们在心灵上深受震撼,切实了解并自觉认同良好的素质教育对他们的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可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传统文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黑陶,认识其价值,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诗文写到古人的立身行事。古人的思想、人格、理想、志趣,有他们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他们评价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炎黄子孙从中可以认识到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这种人生观、价值观隐伏在文学之中,而非用议论之语直接表达出来,需要教师透过文字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学生才能从中寻找认同、理解,并在有所感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只注重人文素质的挖掘和传输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功夫抓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以和为贵”、“重义轻利”、“刚正不阿”、“英勇不屈”、“自强不息”、“忠于职守”、“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等理念;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所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精神;有“将心比心,推已及人”的宽容精神;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以及勤劳俭朴、自力更生、诚实守信的处世美德等等。其内涵博大精深,都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向华夏子孙指出了人生奋斗的正确道路。比如,读《岳阳楼记》,谁不向范仲淹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读《琐忆》,谁不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所鼓舞,对中华民族这些文化精髓,在教学中要用心挖掘这些人物形象中的精神内涵,精心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强化审美教育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培养艺术类的学生丰富而又健康的情感以及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去感知、理解和创作艺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语文教学大多强调要概括好主题思想,认为把主题思想概括得越深刻,教育意义就越大。因此,常常忽视让学生去感受、体味和消化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受到原汁原味的感染。文学作品不是直接“说思想”,而是通过作品的意境和人物的命运表现出来的。作品中所有神圣的信念和深刻的思想,都是作家用艺术细节和文学氛围编织出来的。只有用作品所蓄积的艺术力量强烈地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得的艺术之美在脑海中留存至久。例如,教师讲解《上邪》这首诗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揣摩。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更深一层体味的是作品中这个女子那如同火山岩浆般炽烈的爱情呐喊,以及从这坦率大胆的声音中体现出来的坚强性格。并感受蕴藏在其间的那不可动摇的反抗旧礼教的坚韧力量。

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触和体会各种情感经验,渐渐形成丰富的情感库存,最终成为一个拥有健康情感的人。

(四)从人文关怀升华为创新生活

从人文关怀升华为创新生活,就是要求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以今人的思想观点去审视经典作品,观察历史、社会和自然,揭示出课文的现实意义,启迪造福人类的智慧。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主要描绘山水风光的绮丽美,表达了一种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意趣。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还可以体会出其中蕴含着的自然环境美、社会安定美、友善平和的风情美和有限生活的情趣美等。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优美的景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审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如此一来,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的环境意识自然增强了,从单纯对人文的关心扩展到关心动物、植物、河流、岩石等一般意义上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使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为一种改造、发展、创新社会的动力和智慧。

(五)提高文学语古的鉴赏力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力。俗话说“与其授予鱼,不如授予渔”,只有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才能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优秀的文学语言或比喻或夸张,大多字修句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形象

地颂扬了坚贞守节的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强烈抒发了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情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含着只要有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不用自我标榜也会受人敬重的哲理,

语言大师们的文学语言或质朴或清丽,或辛辣警俏或大气磅礴,或熔乡土气息与诗情画意于一炉。或化风俗民情与田园牧歌于一体。其美质的丰富多彩,恰如漂亮的自然景观,长河落日是美的,春晖寸草也是美的;海涛澎湃是美的,清泉潺潺也是美的……教师必须以多种方法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去理解、体味、摘抄、熟记作品,强化语感,提高鉴赏力。

(六)让人文素质的教育从语文课堂向校园文化生活延伸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中职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课的拓展性,开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如: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辩论会、作文、诵读、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社团,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建设,突出中职学生的精神和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如各种宣传板报,校园或教室张贴的各种名言、格言,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宣传,鸟语花香、鱼跃莲池等赏心悦目的景观。

(七)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身为范

第6篇

[关键词]:美学 研究对象 人文价值

关涉到美的问题意识在上古时期便有记载,但相对系统的美学思考发端于中古时代。此一时期,欧洲的《诗学》,中国的《乐记》,印度的《舞论》,这三种人文化的艺术专论中对美的问题专注,形成了美学的人文思考在中古时期的集中发力点。由此出发,在十八世纪理性主义哲学繁荣的背景下,维柯对“诗性智慧”的发现,强调诗性的人文智慧先于知性;鲍姆嘉通第一次以“感性学”来命名涵括人文观念的感觉和感情研究;康德以“自然本性”的趣味视角,确立了美学理论的主导形态。由此而来,美学既研究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意识、审美感受,也研究人的审美意识和感受的认识和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系统,还研究触发审美态度的客观世界的事物形式。虽然其价值倾向有可能偏重于上述三者的单一方面,但总体而言,其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于人文价值维度。

一、对象的客体要素揭示了人文情感的物质依存

从研究对象的客体要素来看,美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所依托的物质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自然科学的价值在于强调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改变,弘扬人的理性和技术的合目的性。因此,美学研究应当区分出其人文价值与自然科学的科技价值的交叉和差异。

(一)强化客体要素会造情感的缺失化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和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都主张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力图达到“尝试性的和不带成见的方法”,对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美对象的物质属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此把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在自然科学的框架内。但是,这种放大并强化审美对象的物质要素,采用自然技术手段的美学研究,并不能全面地证明美学学问本身的“自然科学”依托,甚至容易造成美学核心问题的人文维度的缺失。从的美学观念来看,忽略美学与自然科学的客体差异,就会使审美主体的社会历史属性、审美心理的微妙体验、生命情感的灵韵,遭遇到技术描述和物理监测的遗漏,造成技术本位的自然价值博位,而人文情态和价值显形缺失。

(二)忽视客体要素会造情感的悬空化

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总关涉到人的生存所依托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现实。这其中,人的生命现象无比的丰富和复杂,但总是依托在现实世界当中。为了消除技术专制对人文精神的销蚀,而选择性地放弃美学研究的客体要素,就会造成美学研究的对象的情感悬空,也会造成研究本身脱离现实的形而上学之路。美学的审美对象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其依存于现实的是相对稳定的物态要素。构成对象存在的各种要素在其动态系统中,均衡地发挥着牵制和互化的结构。物质化的客体要素的显形,精神化的主体要素的流动,知性化的知识要素的传播和扩散,使得审美活动能够依存现实而不受制现实,属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从而实现其人文价值。

二、对象的知性要素构建出人文形式的知识形态

从研究对象的知性要素来看,美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存在于审美活动的知识形态。因此,美学研究应当区分出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价值的交叉和差异。

(一)强化知性要素会造形式的压缩化

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使美学强化学科化取向,按照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来制作和加工知识产品,构建人类普适性的知识生产关系和消费行为,压缩了审美活动的心理意蕴、文化融通和价值态度,不能充分涵括研究对象关乎生命体验的当下状态。这就意味着,作为知识生产方式之一的美学,所侧重的是美学知识在社会知识结构或社会生产系统中的宏观价值,压缩了个人在具体的情感活动中所表现着的生命承续与德性变迁。因此,美学研究就是要阐释人的生命形式、情感意义和人文价值;片面强化知性要素会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类的存在,而忽视自我的生命体验和价值生成。

(二)忽视知性要素会造形式的无序化

美学研究也需要借助一般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体系,使美学知识生产过程成为完善社会结构,促成文化创新的重要构成因素,确定美学知识系统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美学研究当中,往往把作为研究对象视为一定意识形态的载体,即视作某种社会话语的传导环节而不仅仅是一个感受自身生命力的鲜活的、绵延的、无序的情感状态。这样,按照审美的观念来理解,人的审美活动和美学的认知行为就可以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互动生成中,辩证地统一为科学形态;美学也就可以具有“文化哲学和主体性意识的明显特征”。可见,在美学研究不应该是对主观情感的无序化地渲染,或过度阐释,而应是揭示审美现实的发展趋,构建出人文价值观念。

三、对象的主体要素彰显着审美意识的人文内涵

从学科归属的角度看,美学应当属于人文学科,其价值取向强调人的精神体验。尽管审美活动中涉及到对象的物质要素和形式要素,但是,这些要素在美学研究当中均被理解为体现着人文情感和智慧风貌的人文对象。因此,凡是忽视审美活动的人文特性的美学研究,都会遭遇到逻辑思维枯竭和推理穷途末路的困惑。

(一)忽视主体要素会造意识的消散化

美学作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美的性质、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审美对象。因此,美学的研究多是在哲学思辨的立场上对人的审美观念、艺术观念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地梳理和研究。但是,这种哲学化的研究研究,往往将整个审美活动作为它的对象,揭示出人类审美思维的最一般形态和规律。可以说,哲学向美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提炼出诸如美善相乐、尽善尽美的观念,揭示出了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关的普遍规律。然而,审美活动毕竟是一种特殊的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当美学进行忽视主体要素的哲学概括,就不能真正认识审美感受的本质,便会造意识在逻辑推理中的消散,即美学与社会实践渐行渐远的困境。

(二)强化主体要素便是扩充人文形式的内涵

强化主体要素就意味着美学研究以整个人文世界为对象,认为审美活动是个人化的心灵内省过程,具有非理性、非逻辑、前理解、前概念的特性,是本然的“权”作为“意志的自由运用”;存在于哲学美学所无法触及的精神家园,而保留着人类情感体验中上最原初的内指性、蕴藉性和含混性。因而,作为感性学的美学研究不能够脱离开研究对象的感性形态。特别是在美学对艺术审美的研究当中,应当把握生命存在和活动的艺术形式,扩充其审美文化的内涵,召唤人们探究诗性人生的境界和价值生成。可以说,用审美活动的生命体验和感知来说明、解释艺术人文价值的创造和内涵扩充,就是美学进行人文价值的追求,也正是美学超越知识论的逻辑和实证倾向的归家之路。

总之,尽管美学总是在关乎物质的、主体的、知识的要素中,构筑自身的学科特性,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美学状况都是在特定人文环境下,按照文化生活的“筑居”条件而“思”的,这种状况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美学家们自身生命活动的人文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英]鲍桑葵.美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7.

[2][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6.

第7篇

针对提高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介绍了艺术教育的意义,探讨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主要探讨了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心理学价值、智力价值、美学价值和思想精神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当前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环境下,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现代人才全面素质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在各专业领域拥有专精知识,同时又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人,换一句话说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与融合的人。大学生是实现国家强大与民族复兴的栋梁,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狭隘意义上的人文课程、人文论坛、传统理论的渗透,而更多的是,应该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实践,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科学教育也体现了人文教育,对提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进行研究,将会从更高的视野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中如何在兼顾专业教学、课外辅导、实践教学以及具体的公众化教育中贯彻国家的教育纲要,把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融合,体现高等教育中两种精神的融合,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真正具体的统一。

1艺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同的教育形式,利用这些教育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些教育形式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如果把对大学生的教育形式与其他学科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到重要的独特价值,这种价值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就一定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文化氛围,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艺术表演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大学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达到娱乐、审美、心理调节和传播文化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显然只要利用得当,这些都可以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艺术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就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的教育种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最有活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大学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经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

2.1对大学生的生物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具有生物学的价值。通过艺术科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大脑成长,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得到发展,由于这些活动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得到较大的兴奋,这种兴奋能力能够改善大学生大脑的成长速度,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大脑皮层,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就可以更好地支配各器官的灵活性。特别是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形体训练,这些运动形式,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体态、动作、行为能力,这样就可以尽快使大学生的身体达到审美的标准,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美化大学生的体态。显然,这种艺术教育的方法,可以将大学生美的标准,传输到大学生的思想领域中,让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使大学生思想得到提高,通过后天的艺术训练手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健美的形象,而且可以达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具有健康的身体、优美的线条。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增强大学生运动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思想品味。

2.2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价值,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是大学生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就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使大学生相互之间身心和情感得到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这样大学生就可以伴随着这种情感交融,就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对知、情、意、行产生影响,就会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有机会选择喜爱的运动方式,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丰富,就可以使大学生的健康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和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2.3对大学生的智力价值

艺术教育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它能够使大学生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大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大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发展大学生的智力价值,智力价值是大学生具有提高思维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大学生必须突破的一种约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足以说明,在艺术教育中,大学生的智力价值,可以成为智力发展基础,因此,对于艺术教育来说,通过前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力,通过后者,可以给大学生以智慧,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2.4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

艺术教育可以对大学生的美学价值提供帮助,这是以审美的角度,通过运动,塑造大学生的形体,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得到正确的运动目标。审美对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健康的需求,他是对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使他们的感性因素得到净化和升华,使它们成为审美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有用人才。

2.5对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

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精神价值,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高校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传达对大学生的关怀,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对存在价值探索,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达到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味,能够使大学生在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方面得到提高,就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思想精神的塑造。在高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起大学生的内心发生共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较大的提高,更快地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提高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能力,使大学生尽快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通过思想教育的提高,提高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尽快使大学生成长起来,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实施,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效果。

3结语

艺术教育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品时,使大学生达到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当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对艺术的精美发出赞叹,就提升了大学生对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力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就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教育,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的模式,把大学生引向文明的艺术殿堂,大学生就可以成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焱.试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方法[J].文学界(理论版),2010,(08):25-27.

[2]何雪蕾.艺术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价值[J].北方音乐,2012,(02):19-21.

[3]乐建军.桥牌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用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190.

[4]孙智丹,谢媛媛,徐群.艺术教育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作用与教育模式新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06):15-16.

第8篇

[关键词] 人文素质 士官学员 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士官教育充分从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需求出发,在专门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可以说士官教育在我国正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后面,我们却忽略了或者说误读了“高素质”这一概念,我们必须看到“高技能”并不等于“高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正一点点被“技能”“专业”所掩盖,加强当前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也是当前士官教育迫切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加强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人文素质相对贫乏的士官学员中,更是需要通过人文知识传授、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真正成为我军的未来骨干,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首先,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在意识领域多样化的现实面前,教育无疑要担负起人类精神领域向导的职责。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的。我们的教育要想与世界齐头并进必然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单纯地当成一个技术培训基地。特别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士官院校,更不能把自己的办学封闭起来,在人文教育方面要有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员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目标,其核心是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对促进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再次,必要的文学艺术修养、文化底蕴,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是获得一切知识和技能的根本。一个人的事业前景是否顺利良好,仅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是要减少专业素质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专业素质教育。士官学员是否掌握做人的道理,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将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功,关系到我军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升。

二、士官学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士官院校人文教育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总起来说就是重视不够、综合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传统教育理念重技能、轻人文。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士官教育就是使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往往偏重学员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甚至关闭了人文课程。这种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学员自身对人文素质的认知,误以为学好专业技能就万事无忧了,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2.对人文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从当前军队院校的现状来看,学生的人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应试教育的痕迹。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偏低的大学生的确有不少,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3.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整体状况偏低。目前,士官学员普遍存在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更是知之甚少,艺术修养爱好比较肤浅等情况。学员对政治思想品德课学习不够热心,甚至有逆反心理,对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过于悲观,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

三、如何加强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

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导致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应该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首先,要树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要明确面对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继承、传授知识。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对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良好理解能力,等等。

其次,加强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除了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这样的选修课,使学员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让这些课程成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使学员在整体上提高素质。

第三,加强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原有的办学思想影响,一些学校在人才引入上更注重技能型人才,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具体实现的,这些方面的师资在士官院校的配置还十分薄弱。所以,吸引和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人才,是士官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然,非人文学科专业教员在教学中,也要进行适时地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员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逐渐提高学员的自觉意识。

第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还应结合士官学员的特点。士官学员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与自主性不强的问题。同时,由于士官教育具有学员在校学习时间短,实践课程较多的特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事实上并不容易。我们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以适合士官学员自身特点的教学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此外,还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渗透人文教育,因为提高学员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只有采取学员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见到实效。

最后,加强士官学员人文素质教育要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由于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是校园人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校所形成的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所倡导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所营造的良性竞争的学术文化氛围以及良好的育人环境,会于无形中陶冶学员,给学员于归属感,在学员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人文烙印。

第9篇

论文摘要: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亲润和陶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物理学不断丰富、深化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导致人们在认识论、方法论及自然观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物理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把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有机的统一与教育教学之中,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伟的亲润和陶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物理教育,从内容上看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基本形式和运动规律的基础科学,给人们带来视野广阔而又深邃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如伽利略的理论,改变了地球中心说;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大爆炸宇宙学描绘了整个宇宙演化的图景,正在不断改变和深化人类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又如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在天文学上的极大成功让确定论的认识模式长期渗透在人的思维中,而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分布、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准不准关系、天体力学中三体问题的不确定现象等使随机论的思维模式得到承认。再如按经典的还原论,要认识物质必须首先认识物质的分子结构,而认识分子结构就要揭开原子的奥秘,即任何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可以把它还原为简单的、部分的子系统来研究,然后把各部分的性质、规律加起来,就能得到整体的性质、规律,但还原论忽略了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部分间祸合性质对整体的贡献有时却是必须正视的,如强相互作用的结合能与强子自身的能量是可比的,这样我们就应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问题。可见,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物理学不断丰富、深化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导致人们在认识论、方法论及自然观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做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要完成上述的教育内容,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就要有认识上、感情上和行动上的交流与探讨,通过认真塌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形成科学的过程,把握科学、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养成尊重他人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以及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为物理教育中人文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物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让学生体会物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呢?

一、教学中加强科学价值取向的指导

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从人文价值的视野中来逐步看待和理解科学。因此,物理教师在教育中要加强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真理,具有理性,能够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的层面,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使科学在人文的关照下,真正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有悖于科学教育目的的负效应。如学习原子能,既要让学生了解核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同时也必须向学生介绍核污染、核放射可以杀伤人类甚至摧毁地球;介绍水力发电,可适当介绍修建大坝对环境的影响。另外,要鼓励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社会问题(如能源、环境)相对接,在课堂与大世界连接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增强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如:学习了能源的知识后,让学生扮演未来的工程师,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能源分布及社会发展要求情况,对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站的建设进行大胆的设想;学习了声学知识后,组织学生到工厂车间现场体验,调查噪声的危害,并尝试提出减少噪声的有效措施;学过电磁场和电磁波的相关内容之后,让学生研究身边的电磁污染,了解电磁污染的产生原因、电磁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公众对电磁污染的了解程度以及怎样防治电磁污染等。这样,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核神与科学活动内在地直接相关,物理学史上许多实验发规都经过曲折,只有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最终取得了成功。科学家薄重事实,坚持不懈,勇于探索,他们在致力于科研活动的同时,处处重视人的价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楷模。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通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既表现出对他人劳动虎果的薄重,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爱因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人类的企义感出发,劝说美国总统罗斯福抢在纳粹德国以前研制原子弹;当研制成功以后,他又从人类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一起,联合反对使用原子弹。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科学史内容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精神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三、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物理教学中

物理课程面对的主要是物质世界,探讨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如电荷间、磁体间相互作用,表面上与中介物无关,被称为超距作用,法拉第提出电荷、磁体周围存在着电场、磁场,赫兹实验证实电磁波愉存在,场是物质便毫无疑问了;“作用与反作用气“分子引力与斥力”、“波粒二象性”、“辐射与吸收”等都是辫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的物理事实;“物质的三态,.,;“全反射中的临界角”、光电效应中的极限频率,体现了奉物在柑互作用与转化中的“量变引起质变”……这些丰富的素材对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作用不容置疑

四、教学中弘扬道德价值

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鸽的。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柑应一的道德修养,“公”、“诚”、“勤”、“勇”、‘谦”、“和”等美德在物理教育中都有极为丰富的内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卖的科学态度的良好载体;《墨经》中杠杆平衡与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原予弹氮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上天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东感,而科技落后必遭污辱的道理又能激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意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邓稼先等隐姓埋名、顽强拼搏,玻尔在薄重老师与科学之间的抉择,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将成果的无偿奉献,这些科学家的人格力量让人肃然起敬·。一物理教学中,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道德价值的弘扬可有机地融人教学内容进行。

五、发挥美育功能.发展学生个性

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1引言

当今实际是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时代,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坚持以人文本的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医学生作为预防疾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的使者,其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医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的医学教育在注重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素养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医学教育与其他的专业学习不同,医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关爱病人是医学生的职责。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顺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并监督,使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分学习一些医学科学知识以外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哲学、历史、文学等,所谓“素养”是指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结合。因此,“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服务对象和衷心的职业精神。

医学生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以及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其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始终不能脱离“人”而进行,因此,对以学生实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排除社会原因和体制原因的存在,但更多的是因为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都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导致很多医护工作人员缺乏对“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不能坚持“以人为中心”来进行医学活动,甚至有些医护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恶劣、不承担责任、重报酬轻奉献,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摒弃了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对病人缺少关心。

由此可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同时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成为21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3辅导员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价值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当前很多院校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过程中,似乎也在相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但是,当前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的传授方面。将学生已经掌握的人文知识转换为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需要载体的,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2004年的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德育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担任着学生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等多项工作,是大学生朝夕相处、接触最多的一个教师。尤其是对于医学生而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生活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所在班级学生的作风行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4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4.1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提高其自身的专业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力量,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院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之成为一个具备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师。所谓“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才可为范”,人格魅力要胜过千万句口头教导,辅导员一定要坚持终身学习,以身作则。

辅导员除了加强对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法学、文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融会贯通,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和工作中去。

4.2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文化的交流

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辅导员要善于挖掘并继承传统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一渠道,向学生阐述我国古代一批批知识分子是怎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医学生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识,切实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和帮助病人,尽到一个做医生的职责。

4.3打造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是班级的灵魂,渗透在班级建设的各个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的特殊功能,打造特色的班级文化,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班级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比如,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针对同一案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5结论

在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发挥其引导和鼓励作用,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打造特色班级文化,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效应,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文学视野 医生 职业道德 仁心 仁术 仁爱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下文学涉医作家医学视野中人文关怀的研究”(项目批准号:J11WD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郑民

文学与医学都是一门人学,二者都在致力于探求人类实现灵与肉的完美和谐融合。在文学作品中,医生形象是一个永恒持久、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在当下社会人们热议医患关系、期盼良医出现的人文背景下,文学与医学又一次紧密交融,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关注疾病、治疗、死亡、苦难等人生话题。而作品中所塑造的医护人员形象,他们以仁心仁术施加仁爱,以“敬佑生命、厚德精术、救死扶伤、促进健康”为人生与职业宗旨,体现出了一个医者所必备的职业道德。从文学视野的角度,体现出作家对天下苍生的真切怜悯与人文关怀。

一、医者应该具备一颗悬壶济世、拯救疾苦的仁义之心

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提及,每个医学行动始终触及两类当事人:医者和患者。由于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角色的缘由,医者是必然的强势群体,在两者关系互动协调中,需要具备更高的个人修为和职业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医生应该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以此传达对人类的真切关怀和深重的悲悯之心。毕淑敏长篇小说《红处方》中为了医学事业而毅然献身的简方宁;长篇小说《血玲珑》中魏晓日医生情与理冲突中医生两难中仁心的坚守;孟宪明长篇小说《大国医》中郭氏正骨传人行医理想“让天下人都能看得起病”的仁心仁义;六六《心术》中医护人员希望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换回病患与医生的互信,为解决医患纠纷开出一剂良药;李亦的长篇小说《药铺林》中,名医李纯淡泊名利,以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池莉《霍乱之乱》中以闻达为代表的一批医生在霍乱来袭时,表现出令人动容的对医学永怀热诚、对人民性命安危殚精竭虑的医者仁心;彭三源《人到四十》中郑洁医生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制回扣、红包等不端医疗行为,展现出一个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底线。

在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冷静的心态,用细腻的笔触,以贴近医学实际的语言,穿插精确的医学术语,在作品中精心营构了一个医学的真实世界,通过医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描叙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情感波折。通过阅读文本,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并走进了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作品中作家运用写实的手法,传递着医护人员的正能量,绝大部分医生都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扎实奉献,同时又经受着各类困窘和苦恼。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将责任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健康都重要。如毕淑敏《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医生焦如海为了抢救对医学实验有贡献的小狗“阿随”,毅然献出在自己心脏病发作时可以自救的最后一支西地兰,最终因心脏病发作无药可用而离世。作家希望通过塑造一个个具有正面形象的医生形象,以此呼唤医生的责任、义务、道德良知与职业素养,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形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病人的满腔的“爱”,这就是医生职业道德中首先必备的一颗救死扶伤、济危扶困的“仁心”。

二、在具备一颗仁心的基础上,医生要注意提升并发挥自己的仁术

古代名医孙思邈在著名的《大医精诚》中提出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即医术要“精”,医道要“诚”。习医之人要在具备仁心仁爱的基础上,要体认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方能成就苍生大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方面是指要不断提升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方面亦指医术的提升是为了尊重病人生命健康、强化医护人员的医德情感服务的,为此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医学伦理。

在当下涉医文学作品中,作家以淡定从容的笔触,娓娓道来医护人员重视提升专业素质和修为的过程。毕淑敏的《红处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医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而独特的审美个体。简方宁挚爱医学事业,她立志要成就医学权威。为了实现自己提升医学素养的梦想,她面临两次人生痛苦的抉择,一次是为了能保送军医大学,她牺牲了爱情,匆匆嫁给部队的后勤助理员,实现了人生第一个目标;虽然不喜欢成为一名戒毒医生,但是为了获取向医界泰斗景天星教授学习的机会,甘冒风险担任戒毒医院院长,成为一名因公忘私的戒毒医生,升华为一名拯救者,最终被变态吸毒者暗算,身染毒瘾而选择离开世界,做了自己医学理想的殉道者。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愿以死殉我的事业。”在小说《女心理师》中,主人公贺顿为了求学从医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成本与代价,其艰辛的历程折射出医学工作者对医技与医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中对医生如何纯洁自己的从业动机,提升自己对医术救治人民生命健康的敬畏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细致的剖析和描述。在现代多元化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经济、名利、声誉和地位等太多的诱惑和冲击,医护人员如何摈弃外界的干扰而全心全意救治病人成为作品文本揭示的焦点。在毕淑敏长篇小说《血玲珑》中尖锐而沉重地提出了医学至上性和人性伦理这一相向背离的话题。专家钟百行认为“医学的道路,就是用无数病人的鲜血铺出来的”。为此,他为了钻研新的医学救治方案,为其辉煌的医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不惜牺牲卜绣文和刚生下来的婴儿夏晚晚的性命,也要完成“血玲珑”的计划,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上,开创一条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新途径。从科学意义上讲,这是医术的一次提升,是实现医学的又一次发展。但是从“医乃仁术”上讲,这是违背医学伦理的一次尝试,医学不能失去人性化而走入一条技术至上的冷漠功利的道路。医学科学应该是与人文融合为一体,是医术与仁术二者的完美结合,不能偏离人类生存的基本伦理和价值,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困惑和危机。

三、强化人文关怀理念,用仁心、仁术对病患施加仁爱

当下社会医患矛盾已成为众多矛盾冲突中的焦点,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此起彼伏的医患冲突和伤医事件不断挑战着社会的底线和人们的道德良知,人们在强烈关注之际不禁慨叹:社会怎么了?六六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心术》热播引起较大反响,这是现实与医患的真实写照。该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探析了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那就是加强“沟通”,拥有一颗医者的仁心,锤炼提升医者的仁术,对弱势的病患施加仁爱,强化人文关怀,医患关系自然得到改善。

第12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

当今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学逐渐向人文回归。医疗工作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1],要求医生要从人的精神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研究。这对医学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医学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人文精神存在不足,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分离,明显存在着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人文教育的缺失。在新时期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使其成为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守护者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2]。作为医生,尊重人的价值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3]。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服务技巧和沟通艺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格魅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人为本,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患者沟通,给患者以人文关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2]。而传统医学"轻人文,重专业" 的教育模式,导致医学生普遍人文关爱缺失,医患沟通困难。良好的医德医风与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基础上的,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受文理分科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医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基本修养不到位,导致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及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使人文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课程被弱化、边缘化,课时少,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认真程度不够;医学人文教育缺乏高素质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理论、体系的讲授,多是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缺乏全程性;校园文化氛围欠缺,加上医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结果导致部分学生价值观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价值取向多以自身利益为参照点,个体意识过强,集体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缺乏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4]。

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3.1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以提高医学人才整体综合素质及创造能力为目标,增加人文课程数量、教学时数,如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设置人文修养、文学鉴赏、艺术欣赏等课程,举办素质教育讲座,开展知识竞赛。人文课程不应停留在理论上,要强调它的实用性,必须与医疗实践密切融合,"以患者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实现人文与医学的一体化,才能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及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实现医学教育从单纯强调科学教育到实现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

3.2加强和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挖掘各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内涵,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各专业授课始终,发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增加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在《诊断学》教学中增加医患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能等内容,强调"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见习、实习阶段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实习的典型病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 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5]。

3.3加强医学人际沟通培养 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 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医生的沟通技巧大都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加强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6]。近几年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尽最大可能地模拟真实临床场景,有人文关怀、交流沟通技巧的分数,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尽管参加竞赛的裁判、教师、学生都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认真践行"假戏真做",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应通过开设沟通技能培训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医生角色扮演、标准化患者、临床医疗实践等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诊疗实践中能做到真正关心患者,而非只是疾病,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4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可以对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激发灵感、发展想象力等多种功能。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校训、建筑风格、教风学风等隐性课程的建设,使学生能随时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氛围[5]。

3.5提高社会责任感 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参加医疗扶贫、慰问走访、体检义诊、科普宣传、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强化医德观念,培养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文情怀及自身的行为修养,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 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7]。这些基本素质就是人文素质,需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培养。医学教育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应重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通过夯实人文内涵,提升人文修养,强化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的能力,提高处事应对的能力,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1]。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教育不仅能传授给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是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曾锦标、潘梅芳.关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7):102-104.

[2]李春生.由《大医精诚》论医学生素质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213):163-164.

[3]张悦.现代医学人文回归的学术性与现实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8):59-60.

[4]刘翠.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9-100.

[5]景涛.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90-492.

第13篇

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建构

陶行知曾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要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人情、人道,最为主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人性、人情、人道,教师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除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过强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建构全面的人文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确保其主体地位和个性发挥,重视学生主观情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每一堂课成为人文教育的辐射源,使学生真正地体味学习的快乐,做人的快乐,向往教育,憧憬未来。

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又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教师展示才华的同时,施以人文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整合,才能一幅描绘出充满人文色彩的画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基本权利的享受,而不应侧重义务,轻视权利

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教育特点是公正、公平、民主的,是不断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而不是来尽更多义务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权利的享受而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维系体系,不能因为学生的故意调皮,而剥夺其听课的权利(如罚站、赶出教室等);设计问题体系,要有层次感,难易比例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评价体系,应以更多的鼓励为主,尊重学生学习的成绩,不能过多的宣扬分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才去主动地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课堂教学,应是个性内化活动的过程,而不应抹杀差别,贬抑个性

人文教育应把学生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挖掘出来,而不是把它们压缩成一个公式化的单一的“心灵”。教育不仅注重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还须关注非智力因素,重视个性的自由,给学生一个个性施展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学生的思维才得以发散,情感才得以展示,理念才得以升华。学生积极地探索比默默地接受更能提升其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承认个性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在欣赏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是激发生命内涵的过程。 我们必须尽力去营造一种学生主动学、轻松学、有自主选择权地学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有申诉自己观点的自由,有在形成自己思想和设计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质、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自由。广大的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个性差异。多考虑和设计一些针对不同个性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策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不同的施教途径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施展。

3.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而不应醉心给予,禁锢天性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讲,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所以,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感官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从被动变主动。

4.课堂教学,应是学生情感的放飞,而不应是束缚精神,限制自由

我们教学的主旨不是使学生变成知识的奴隶,教师的信徒,而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合作的伙伴。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情感放飞,畅所欲言,知则必言,言而必尽。为了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教师应放下“架子”从讲台上走下去,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畅谈本课的有关学习内容。只有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教师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要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这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

三 人文素质教育的加载

第1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体育教育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优势分析和实施途径

收录日期:2012年8月8日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与时代相适应,有更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资本。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人文奥运”的口号,人们更加意识到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新时念。作为一个有利于公众健康的体育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特殊的社会影响,不仅能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有关。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概念,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如何培养,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意义

我们社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每个大学生正面临着各种观念的影响,因此提出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新课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人文弱化感增加。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

(一)道德素质低。当前大学生有没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下降,团结和协作精神,国家和集体冷漠的概念。许多学生的功利思想的蔓延,在入党、提干、交友、择业等方面见利而动,甚至不择手段。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懒散,自我为中心,自私,有很多是无组织性和纪律,违反公共道德。早恋、赌博、酗酒、打架的现象频繁发生,大学生在学校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人文意识差。大学生学习期间他们研究更多的专业知识,较少接触到的人文知识,由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很少了解文化遗产、人类两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对科技的发展,缺乏认识;在文学和艺术的文化、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大学生的理想水平,缺乏一定的内涵。

(三)心理素质低。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也是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心理素质,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然而,现在在校大学生存在自信或骄傲、焦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冲动、低能力抵御挫折、人际交往的障碍等许多心理问题。

(四)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实践。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原则,他们的专业素质低,缺乏人文素质诚信,信誉低。

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领域的相互整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观念和想法的转变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掌握整合仍然是个问题。体育教育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思想、情感,而且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争取胜利的信心,对组织性、纪律性、社会荣誉感、集体责任感,爱国主义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有一定作用和影响。这些措施包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有更深远的影响。

(一)体育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体现。体育是具有育人育体功能的体育项目之一,可以利用其人文价值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学习和练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活动性需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学生很容易表露自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许多思想、态度和情感。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品质以及道德品质的优劣,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观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体育教育促进智育发展。在进行体育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是一种三维立体的体育活动:聆听动作讲解、思想动作步骤、体验动作要领,是以思维活动为主,兼身体体验练习的一种教学。各种运动训练、竞赛都需要人脑的想像力,需要创造性思维,通过身体运动练习能够训练多向与单向的思维能力。在运动训练中,人脑的思维活动更积极、更主动,单向思维与多向思维经常交织在一起。实践表明,体育教学是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挖掘参与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质;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水平。

(三)体育教育促进身心健康。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体育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以其欢快的节奏、动感十足的动作为特色,在高校受到较多大学生的喜爱,为他们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情趣。大学生在参与当中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从中获得了运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社交、组织、审美等素养,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体育活动可产生“情绪改善”效果,愉悦性提高,精力比原来充沛。体育活动可作为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体育教学这一优势,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体育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沉淀凝结的特色体现。她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宽泛,体育活动具有群体性、参与性、外部影响性。组织一项体育活动,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学生都将参与,影响深远。体育活动可使学生释放情感,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唤起学生对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崇尚文明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的综合实力也会大大提高,学校未来的发展就具有了可持续性和前瞻性。

三、体育教育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发挥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功能。高校体育教师应合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程,开展体育文化讲座,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育教学要深入进行改革,改变并杜绝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多种形式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置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能够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使其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得到充分发展。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也能够使体育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的素质教育不只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也需要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磨炼了学生坚强的意志、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学生和团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文化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人文文化。在互动、互助中传播与渗透,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开设体育欣赏美学教育。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开设体育欣赏等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是一种陶冶。一方面学生文史哲知识、中国传统文学精华以及文史知识都需要掌握和提高,并加强大学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美学知识,对运动美、健康美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学生美学素养,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感受美,能用美的事物净化学生的心灵,在将来能够创造更多美的事物。大学生的体育欣赏审美提高了,就会追求更加崇高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从更加广阔的美学视角审视体育和人生的关系,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不仅仅是肩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为人师表,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所以,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是一切教育的先决条件。在教育观念方面,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发展,教学观念要从过去的只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转变为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体育心理发展的基本需求,更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感情和崇高品格。在内容方面,应该教给学生的物理理论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团结和合作精神。教学方法,教师改变传统的体育类,课堂教学人性化、多元化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提高自己人文素质和修养,这不仅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对体育教师所提出的迫切要求,这对下一代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结论

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加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博,田佳.浅谈中国人竞技观的变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

第15篇

关键词: 理工类大学 人文素质教育 思考

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是核心和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文素质,主要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体验感悟内化于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品格和素质,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当前理工类大学比较重视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相对忽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重理轻文,重功利轻精神等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对于全面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理工类大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理工大类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其各方面的素养必然体现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素养。如果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使人们的精神追求畸形发展,就会严重制约社会进步。加强对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弥补自身不足,构建优秀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助于实现理工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通过对人的价值引导、启迪益智、自我调控等使人达到内心的平衡、宁静和幸福。人文素质教育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能够铸造优秀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素质全面发展。迫于各种压力和历史制度问题,理工类大学在培养学生中仍存在文理分科的现象,大学生课业繁重,很少主动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顺应各民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核心是加强人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深入人心,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加强人文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覆盖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人们精神追求的良好走向,为建立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社会努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丰富理工类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塑造高尚的精神追求,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谐有重要作用。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陷分析

(一)人文知识匮乏。

为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理工科大学生主动花在阅读人文书籍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他们手上捧着计算机培训书籍抑或是教师资格证等辅导资料。各种辅导书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对于其他人文类书籍则无暇阅读。支持此观点的还有某著名理工大学在学生中曾进行了一次人文知识测试,所有题目均为中学历史、语文、政治等最基本常识,竟然有68%的同学不及格。

(二)功利意识强,精神追求匮乏。

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浪潮冲击下,实用主义在大学中明显抬头,在选择专业、学习知识及选择职业等方面存在着明显急功近利的倾向,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过分追求,对理想精神追求却出现了精神真空。

(三)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

我国社会目前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大繁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重建时期。但是商品经济发展不能以人们的道德退步为代价,市场经济更强调竞争,注重个性张扬,但并不是不注重集体观念,抛弃诚实守信、扶弱济贫的社会美德。高校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如迟到早退,考试作弊,道德滑坡现象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只讲个人奋斗,不讲协作。有些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势必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弱。

三、加强理工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多渠道认知社会,全面客观的理解社会。

每位求学者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其所学反馈给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使自己安身立足于社会。大学生需要多渠道地了解社会,对社会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从而有利于自身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也只有了解何为整个社会所需,和社会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才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和其他空余时间在校外兼职,既增长见识,同时又锻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并且为迈入社会做足准备。同时,正确并全面地宣扬社会,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有一种积极的认同感,有利于在社会大氛围的熏陶下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二)建立开放式校园,丰富校园生活——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

建设开放式校园,营造优异的校园氛围,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做时代之先驱,国家之栋梁。大学生踏入社会,应该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融入社会集体。高校可以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举办人文知识讲座,阅读史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此来丰富校园生活。同时,我们也应该放眼世界,不断吸取和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人才。

构建生活园区育人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该校施行从大二学生中选拔出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上进、政治素质高的学生作为大一新生的教官兼班级管理员,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引导下一届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活。这些学生班主任入住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能够及时地发现各方面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其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人文修养。

同时,强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以兴趣带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社团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发组织和自主选择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自身的兴趣特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有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为开展高质量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生按照兴趣参加相应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能够主动投入到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志趣,还可以通过集体活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打造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大平台,激发学生内动力。合理开设人文课程,必修课中增加学生选择机会,增设丰富多彩的人文选修课,注重课程综合化,强调知识整体性,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学科和课程平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使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兴趣内化为其学习动力,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该校在选修课中开设了《演讲与口才》、《中外文学名著赏析》、《电影欣赏》、《礼仪与修养》、《孙子兵法》等人文性质较强的课程,并从2008级起对所有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为学生搭建了学习人文知识的平台。

(三)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从根本上思考人生,认识到人文素质修养的不足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人文精神内涵的重塑。

对大学生积极引导,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分析提高人文素质的举措,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创造发现和克服自身不足的机遇,成功发掘和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J].教育,2010,(26).

[2]张侃.问题与出路——我国大学制度变迁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

[3]党的十七大报告.

[4]马嘉,朴雪涛.大学发展的路径:移植式与创设式制度变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