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培养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花朵,幼儿阶段接受的教育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教师,那么幼儿的心灵身体都很容易受到伤害,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总之,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应该积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包括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训,岗位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验与训练,确保每一个青年教师都拥有上岗的资格。
一、做好职业意识培养工作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的主力军渐渐由年轻人替代,年轻人的优势在于与幼儿没有代沟,沟通比较方便,但是也有许多缺点,比如年轻人普遍不够耐心,对待调皮的幼儿很容易发脾气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最基本的解决措施就是加强青年幼儿教师的职业意识培养工作,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意识,这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倘若一个幼儿教师不能饱含爱意地去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幼儿,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势必是失败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也表现在多个方面,教师在培养的时候应该强调责任心与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幼儿接触,加强对于幼儿的热爱。例如,幼儿教师与幼儿需要展开更为频繁的互动交流,培养幼儿教师对于幼教工作的终身热爱情感。热爱幼教工作并且终身投身于教学工作是比较难得的一个部分,教师也只能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反复培养。新的教学观念强调教师一定要多与幼儿沟通与交流,培养教师与幼儿之间深厚的感情。只有相互之间有了感情,幼儿教师的进行才能平稳而有序,也才是真正做好幼儿工作的一部分。幼儿由于心理生理都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的鼓励与爱护来帮助他们走好成长的第一步。教师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真正做好幼教工作。职业意识是做好幼儿工作的第一步,教师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职业意识,才有可能去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幼儿。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除了职业意识培养之外,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培养青年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教师想要做好幼教工作,除了必备的素质之外,更加需要扎实的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这些技能包括与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自己的耐心程度以及解决幼儿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与成年人不同,需要的沟通交流方式势必也不一样,幼儿的心理不够成熟,教师如果以成人的角度去考虑就不能理解幼儿要表达的意思,沟通的目的也不能达到,教师应该掌握与幼儿沟通的基本技能,学会蹲下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达到沟通与解决问题的目的。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教育,幼儿的心理和生理还极度不成熟,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的每一种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工作的具体表现在于数学的教学,这与其他年级的教学都不一样,幼儿教育应该采取的是启蒙式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只有从小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才有可能将逻辑思维的教学贯穿到教学中去。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应该注重思维的开发与引导,为幼儿们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帮助幼儿们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而且,这个阶段的幼儿还不会抽象地思考,教师应该学会将抽象的教育模块形象化,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例如,用小棍子来帮助幼儿们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幼儿更加容易理解。这种简单的形象思维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就不断地培养,才能够做好幼儿的思维培养工作。
三、积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
在许多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教师打骂幼儿,甚至对于幼儿进行体罚,在感叹幼儿教师不负责任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样不负责任的教师为什么可以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从事幼儿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的方法就是积极开展岗位实践工作,教师只有真正走上了讲台才会理解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在哪里,考验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样一项神圣的工作。同时,岗位实践也能让教师的培养者了解,他们是否真正适合这项工作,在实践中表现不好的人应该被踢出教师队伍,防止危害幼儿的事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防止没有爱心的人成为幼儿教师,危害幼儿的心理与身体安全。例如,开展内部培训以及多岗位实习的工作。内部培训的重要目的就是观察青年教师是否适合这项工作,对他们的实践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综合考查教师们的综合素养以及教育能力,对于不足的地方督促教师们积极改善,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高教师的素养,让幼儿教育的工作得到实质性的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多岗位的实习工作,只有对幼儿教育的各方面有了充分地了解,教师才能从繁杂的工作中找到乐趣,并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青年教师能够从各个岗位的锻炼过程中迅速地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所有幼儿教育的第一步,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重要,要通过合理的机制将幼儿教师的培养带上正轨,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幼儿教师,帮助幼儿走好学校教育的第一步。通过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及日常的实践工作,势必能够培养一个教师的责任心与耐心,迅速成长为出色的幼儿教师。幼儿园是幼儿进行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步,这样才显得青年幼儿教师的培养尤其重要,做好以上这几种培养措施,幼儿教师队伍才能更纯洁,更加富有朝气。
参考文献:
[1]王蕊,金玲,方兴武.基于SWOT视角的“+幼儿教育”可行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4).
[2]郑雅,李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7(24).
第一步:扶着上架——培养一日活动组织能力
经过对新教师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不少新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时都会出现相似的问题:(1)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组织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所以班上孩子经常处于自由活动状态。(2)不知道相应的活动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于是很多环节匆匆走过场。参加工作时间越短的教师,这些问题表现得越突出。
仔细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新教师对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任务和目标不明确,她们不知道每个环节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同时,由于新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她们不能够结合班级实际组织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也不能根据班级情况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我们将新教师培养的第一步放在提高她们组织一日活动的能力上,开展了针对性的帮扶活动。
首先集中园内的骨干力量,结合幼儿园实际制订了《一日活动管理要求》,以条文的形式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教师的工作和幼儿的常规作出了硬性的规定,并在第一时间内将《一日活动管理要求》发到每一位新教师手中,要求她们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研读、内化。
其次对新教师的配班师傅提出具体的要求,每位师傅要对新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方位跟踪观察,填写《半日活动跟踪观察记录表》,所有的观察记录要详细到每一个时间段。同时园内的教学负责人定期和师傅一起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新教师进行交流,提出中肯可行的建议。
第二步:赶着上架——训练教学基本功
为了提升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我园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赶”着新教师不断向前。
1.但凡有新教师加入,园内都会挑选骨干教师组成测试小组,对每一位新教师进行“弹跳说唱书写画”全方位的测试。了解新教师的基本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安排新教师参加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2.教学负责人不定期对新教师进行基本功抽测,内容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几项,抽测结果纳入新教师的考评。
3.业务学习时专门留出时间,让新教师对下周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故事、歌曲等进行讲、弹、唱,并邀请师傅及园内骨干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
4.学期末开展新教师基本功过关考核,对于考核不理想的项目园内进一步组织力量对新教师进行重点辅导,同时还会将此作为下学期抽测和展示的重点项目。
第三步:逼着上架——培养班务管理能力
一个班级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有安全、家长等班务管理工作。很多幼儿园只注重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班务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容易让新教师产生只要把教学活动组织好就行了的想法,对班级的其他事情则放松了要求。
为了培养新教师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她们的班务管理能力,我们对工作满一年的新教师采取了“逼着上架”的策略。让师傅退到幕后,将结对的徒弟推到台前,让徒弟先尝试着做一学期的班主任。被“逼上梁山”的新教师不仅要学着制订各种活动计划,尝试着规划班级的各项活动,还要克服各种困难主动与家长接触和交流。
关键词:新教师;业务困惑;显性指标;隐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27-03
毋庸置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资本,是教育发展的资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新教师,因为他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家长、社会的要求。新教师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新教师的业务现状分析
一般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都是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们也有憧憬和期盼,从内心希望做个优秀的教师,具备自我成长的动力源泉。但是,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一切都很茫然,面临许许多多严峻的挑战。归纳起来,新教师主要面临两大方面压力。
第一大方面是业务上的压力。表现在:1.缺少课堂组织能力。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孩子,新教师往往感觉“镇”不住他们,不听指挥,纪律一片混乱,弄得自己焦头烂额,精疲力尽。2.教学尚未入门。对教材极不熟悉和不理解,对这些离自己已经十几年的知识很是陌生,不知道该怎样教给学生,不会安排教学内容,不会把握重难点,不会掌控教学进度,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一头雾水,教学一团糟。3.班级管理没有头绪。对班级中的事物管理找不到合适的方法,顾此失彼,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不会合理组织学生的活动,甚至还会时常出现学生安全问题,造成班级混乱。
第二大方面是思想上的压力。表现在:1.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一名无忧无虑的学生突然成为肩负重任的人民教师,一时很难适应这样的心理角色的转变,面对繁重的工作,每天总是精神高度集中,唯恐工作上出现疏漏。2.找不到自信心。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陌生的,并且经常遇到困难,接手的工作没有打开良好的局面,距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导致自信心不断消退。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们认识到,新教师不仅需要业务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思想政治素质的锻炼,如何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尽快使其成长起来,这正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培养策略
如果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考虑对新教师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教师,既需要业务上的指导,也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且这种培养应该是系统的、具体的,换言之,是关乎到细节的培养。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关系到哪些方面和细节呢?我们可以把看得见的、能显示出来的、能直接帮助自身提高的培养措施,称为“显性指标”;把表面看不见的、渗透在自身活动各个方面的特质,称为“隐性指标”。如果对新教师的培养,从“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方面入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显性指标”的培养
1.岗前培训。新教师上岗前,明确所教的班级和学科,召开专题讲座,帮助新教师浏览、熟悉教材,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大致了解。然后一同观看本年级、本学科的录像观摩课,结合录像课,讲解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组织流程。这样的培训不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把讲解与实际课例有机融合,注重了细节,实实在在,为每位新教师上岗做了准备,很有实效性。
2.青蓝结对。给每位新教师指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带动新教师的成长。主要从“三个一”措施入手,即辅导一节课,跟踪一日管理,督促一次总结。辅导一节课包括备课、上课环节,全程监督、全程指导,手把手教会备课要领,面对面教授上课流程;跟踪一日管理,要求指导教师帮助新教师树立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识,并跟踪新教师对学生各项活动的处理;督促一次总结,即监督新教师书面总结收获,反思不足,使其养成善于经常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3.业务领导“坐诊”指导。要想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须对其课堂教学有一个持续性的指导,业务领导一般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很强的指导能力,所以对新教师的业务培养是最合适的人选。跟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又不能按照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标准去指导他们,因为那样对新教师来说标准有点高,达成有点难,要求有点笼统。这就需要分解这些目标,降低难度,每次关注某一二个环节即可,力求循序渐进式的进步提高。比如,最初的课堂,我们关注教师怎样让学生养成听讲的好习惯,用哪些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课堂秩序基本稳定后,关注教师怎样组织学生学会有序发言,完整表达;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关注教师有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基本的课堂教学因素稳定后,再去指导具体的教学环节,如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动手操作的落实,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等。这项工作是繁重的,它需要业务领导对新教师的教学一次次问诊,一次次把脉,一次次开药方,再经过新教师的一次次实践,不断循环。正因为这个过程关注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了对症下药,所以会实现一次次的良性循环。
4.搭建锻炼平台。一是鼓励新教师多读书储备知识。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演讲等形式,吸收书籍精华,储备丰富的知识,开阔思维。
二是强制新教师过“三课关”。即听课、仿课、亮课。第一关“听课”,广泛听课,大胆听课,鼓励他们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经常听指导教师的样板课,敢于听其他教师的推门课,广泛听不同学科的课。通过听课,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实现“教师、教材、学生”的最佳互动。第二关是“仿课”,仔细研磨一节优质课,模仿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流程,允许全盘吸收、模仿,再与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课虽然是模仿、照搬,但是对新教师的指导借鉴意义非常大,俗话说“创新先由模仿开始”,这也是由单纯模仿走向自我创造的途径。第三关是“亮课”,就是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呈现的一节原创课,一般此时的课比较成型了。
三是推荐参加各项活动。虽然新教师各项能力还不是很强,业务素质还有待快速提高,但是给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就是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催化剂”,给他们搭建成长舞台。比如,鼓励新教师参加演讲、说课、讲课比赛,都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
(二)“隐性指标”的培养
1.气质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气质,指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气场”,我常给新教师打一个比喻,你就是一块磁铁,学生是铁屑,你应该形成一个磁场,他们就会立即吸附到你身上,这才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气质。对新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会重视教给他站立的姿势、目视学生的眼神、微笑的表情,甚至衣着打扮。做好了这些细节,教师就有了气场,有了气场,自然心里就有了底气,压力自然也就减小了。
2.心理素质的培养。前面我们说到,由于工作陌生,能力不达标,新教师难免会缺少自信心。这时,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容忽视的方面。多让新教师在众多教师面前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当面表扬新教师的点滴进步,都是树立他们自信心和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包容新教师的慢进步,多给他们期望和鼓励,更会激发他们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念和动力。
3.交际艺术的传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多与学生交流、多与家长沟通,这对于新教师来说很是让他们犯怵,让有经验的教师教给他们谈话的艺术,不但会帮助他们减少工作中与学生、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也会帮助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得工作顺利开展,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学校管理者和老教师作为他们的领路人,用一些实用、有效的措施去引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早日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吴思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2).
关键词: 研究型教师 现实意义 培养策略
一、引言
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发展步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在我国的意义更显得重要。对于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而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并立足实践,不断地研究教育规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情境等。因此,培养新型的研究型教师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研究型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知识化和信息化合为一体共同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带来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广大人民教师只有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活化自身专业知识,尤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更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做到与时俱进,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培育出新一代学生。
(二)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教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一个学校里师资力量是否雄厚决定了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能否成功培养研究型教师成为这个学校能否继续高质量办学的关键。培养研究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灵活掌握各类教育教学知识与教学理论,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认真研究教育现象的自觉性和发现教育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并积极参与到教育科学研究当中,这样才能使教育实践实现科学化和完善化发展。另外,因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现今我国学校的教育大都缺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然而伴随当今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将迫使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不断更新原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批科研能力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国际竞争对教师的挑战。新时期,国际竞争形势严峻,创新力在国家实力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国际竞争归实质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然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老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以此指导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锤炼出新的理念,检验、升华教育理论,才能成为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加大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在传统观念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这直接导致教师只注重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要加大教学科学研究的力度,培养创新精神。新时期,教育科学研究目的是拓展教学科学知识和解决实际教育中的问题,所以,要想开展好教育科学研究,必然要进行教育实践。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自身处于教学具体实践之中,这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无可比拟的优势,教育专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走出对教育科研的误区,顺应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领会新教材、新课程的精髓,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握新的教学质量标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教育科研,切勿凭借自己的经验,这样往往会故步自封。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
(二)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反映出反思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物欲纵横、缺少理性的社会,只有做到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随波逐流。正如一位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每天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学生,若不及时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行为、结果等,那么将很难改变自己旧有的教学理念和不适当的行为,故步自封,教学水平面临长期裹足不前的困境,甚至陷入机械性的、重复的教学实践中,最后误导学生,影响学生的成长。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新教学理念,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倡导教育叙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学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教育叙事,通俗讲就是讲关于教育教学的故事。提倡教师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教学事件,并在叙述具体事件时加上自己的看法,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使整个事件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也可称为“教学案例”)。广大教师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要积极反思自身教育生活经历和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教育事件,进入“研究型”教学境界,这对培养出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出的,强调以校为本,因此开展教学研究必然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引导教师从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另外,校本教研指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是教师,这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职责,这同样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权力和责任。只有当更多的教师能够用钻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切实提高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能力时,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另外,校本研究是一种教师集体的研究,只有教师集体都参与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文化和范围及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互相探讨,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等,这些是研究型教师学习成长的沃土。
(五)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走出课堂,组织教师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之间多学习,多沟通,多交流,在思想与思想的碰触出可以产生新的教学思想,从而有助于提高研究型教师教学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每一位教师上观摩课、公开课,不但让授课教师得到历练,而且在评课时,让授课者与听课者都参与进来,鼓励他们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联系本校实情,联系教学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中吸取宝贵经验,如对整节课节奏的把握、对课堂气氛的拿捏、对教材的整理等,采用这些举措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
(六)专家与教师合作。专家一般都来自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他们身处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教师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学习,必定能开阔视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研究。借助专家的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的教育和教学问题。教师可通过在职研修、专题讲座及课题研究等方式与专家进行合作,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四、结语
要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教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不仅需要学校拥有科学的管理机制,改善办学条件,更需要处于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把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敢于实践、多观察、勤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蒋云,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4(08).
[2]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03).
关键词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52―0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将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全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随时对自己的工作、教学实践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和整合,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反思能力是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诸多能力之一。反思是指教师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质疑、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不断完善,并通过反思,不断研究、改进、优化教学行为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审视和评价、反馈、控制、调节、分析的能力。
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
1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对实践进行持续性的反思
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把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专业,是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的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是一种终身的教育过程。事实上,这种反思过程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过程。它的基本步骤是,实践一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一分析实践背后的理论知识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一在实践中检验假设。这种对实践的反思要求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行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通过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策划并付诸实践,由此又开始了新的一轮反思。显而易见,这种反思是持续性的,它不但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2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决策能力
教师提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专业教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选择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过程,其中教师的决策能力一直被认为是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一个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决策不仅需要以教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为基础,而且需要教师从教学活动的整体情境出发,清楚地认识教师、学生、课堂活动三者如何综合互动、共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决策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由此产生的优秀教学也在课堂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活动。
然而,多年来人们一直把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因此,无论职前的还是在职的教师培训项目大都以提高专业知识和掌握某些教学的培训为主。教学被看作是一种技术,学习教学就是学习优秀教师的技术,教师培训者的任务是教会老师如何遵循一定的规则实施这些技术。然而这样的教师对教学技能,包括导入、语言、板书、讲解、演示、变化、练习、组织、结束等具体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往往停留在表面上,无论是对教学技能的系统认识,还是对教学技能的有意识使用都比较低。他们也许知道如何使用(how)一种技能,但是,这种技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使用(why)却不得而知,因而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所作的决定是盲目的。通过这类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问题的反思,使得教师有机会对教学的内容、意义和目的进行完全、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从更高的层次重新认识并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正是反思,使教师能够有机会对所作的决定进行回顾,对影响决定的因素进行思索,对其他选择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从而使自己进入建立于经验之上的自我指导性的学习过程。
3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其实都受到了某种或某些理论的影响,只是有时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的存在,有时意识不到。当潜意识里的理论与教师自认为遵循的理论发生冲突时,如果教师能够认真思索,讨论自己行为背后的理论及其形成原因,他便能获得进步。通过反思的过程,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教师发展的关键就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实现两种知识的融合。
4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和学会使用反思的具体方法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自身成长的意义。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不同的方法。
4.1教师撰写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的某些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反思日记可以涉及有关实践主体(教师)方面的内容;有关实践客体(学生)方面的内容;或有关教学方法方面的内容。把日记当成一种反思工具,对日记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和回顾,并通过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才能形成职业反思意识,进而提高职业反思能力。
4.2教师设计问题单。
问题单是指教师为了对自己教学实践的某些方面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而使用的一种问题调查表。问题单通常要在课前设计好,教师根据课堂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问题单使得教师有机会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客观评价,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师通过问题单可以对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探索。
4.3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
学生反馈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反思方法。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堂组织与管理及其效果等做出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而且能够更深人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通过学生反馈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估,是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4.4教师与外界交流反思。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培养策略
一.引言
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每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做一个新课程的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
二.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一所学校范围内,要实现教师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必须从上到下,构建有利于研究活动广泛开展的管理机制,创设浓厚研究氛围,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自培活动,提高研究能力。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1.民主管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保证
在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要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要把理论学习、立项研究、撰写论文等要求引入其中,遵循“和谐的精神环境作基础,实用的操作模式作支撑,多元的评价方式作保证”的原则,促进教师成为主动学习者的原动力,在加强形成激励机制的同时,以人为本,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科学质量管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保证
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质量观就是分数第一,用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误导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来追求高分,这样研究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来。只有为教师松了绑,解除了思想束缚,学习理论、开展研究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也就是说,必须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才能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造出好的外部条件。例如,明确提出衡量教学质量的三个“看”:一看学生成绩是否提高和提高幅度的大小,二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和参与程度高低,三看教师是否随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
(二)加强校本培训
要在实践中寻求有效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途径、方法,并且建立相关制度。例如通过建立一周一次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学习名著与学习实践经验相结合。组织开展读现代教育论著、听现代教育报告、看现代教育活动、谈理论学习心得等活动。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可以为教师自学提供服务,诸如介绍提供现代教育论著、开设教师阅览室和资料室、摘录翻印报刊杂志理论文章片断、缩印现代教育理论语录册等。
(三)加强校本教研
就像不可能在岸上学会游泳,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下水一样,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在研究中成长,就要加强校本教研。
1.发掘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校本教研研究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师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发掘、收集自己或本校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构建“日常教育教学问题资源库”。
2.提出设想,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成立研究小组,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新理念,组织研究成员集体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思想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使研究工作具有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预期结果、条件保障等六个方面。
3.开展研究,积累相关资料
研究方案确定以后,教师按照研究方案开始操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资料。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校外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教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主题?等等。第三,要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札记。第四,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4.归纳总结,得出研究成果
研究实施后,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对材料进行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理出一个教研的线索,使研究结论不断明晰,形成校本教研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对定量材料进行分析,必须首先采用描述统计或推断统计的分析方法,将结果与课题的假设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实验效果是否显著等;如果是对定性材料进行分析,就要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比较、概括,从中得到新的信息或假设。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三.结语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相对于高等院校我国中职院校办学条件较差,“双师型”专业老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双师型”教师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空前提高。职业学校与学生越来越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但仍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2004-2008 年连续五年来,职业院校生师比为 18:1,距离教育部提出的14:1 的目标差距甚远。 “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了“双师型”教师普遍工作量繁重,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和日常管理等琐事,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往往只能求量舍质。教师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学习与培训,这给“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策略
(一)教师方面:教师要走向自我发展
“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不仅是职业学校、企业和政府的事,更需要教师自身的重视。只有教师个人有自我提高的愿望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双师型”教师建设,才能尽快成长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成为可能。
(二)职业学校:创设“双师型”教师建设良好的环境
1、立足培养,积极引进,逐渐完善教师引进制度
“双师型”教师数量的短缺成为职业学校发展函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职业学校必须做好教师引进工作,从源头上保证所聘用的教师质量。对新教师的引进、任用不仅可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教师队伍的梯队化建设。因此,这就要求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高素质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缓解当前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2、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评价制度
(1)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人的行为具有动机性,激励关键在于激发人做事的动机。“水激则石鸣,人激则志乱。”激励制度的建立,是通过一套理性制度化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客体围绕行为动机相互作用,进而鼓励客体行为沿着即定行为导向持续增进的方式。公平理论则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因工作成而取得报酬后,不但关心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且会比较所得报酬与付出劳动之间的比率,同其他人进行横向比较,根据对比的结果决定今后的行动。因此,制定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是加快“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关键。
(2)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建立“绩效管理”的评价标准。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参照其职务和岗位职责,结合其在该岗位的培养结果和所作贡献来综合评价。依据教师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升、加薪、培训等方面的有效凭证。“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应实现多种方式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多评价主体结合,注重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建立完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3、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化
企业生产一线除了具有最新的技术、工艺、设备外,还有着丰富的实践案例,这些都是理论的来源,也能够有效检验理论,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最好的场所和课堂。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也得到了国家、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三)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企业、行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样地,“双师型”教队伍的建设亦需要发挥企业、行业的引领作用。纵观世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多样模式,但其共同点在于:企业、行业主导作用的相互融合。但是,在我国,企业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对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一般都停留在鼓励或倡导层次,存在职业学校“一头热”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之间的合作,企业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重视。
(四)政府方面:提供“双师型”教师建设良好的政策和经济保障
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并不是作为合作主体,即政府的功能并不在于直接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而是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为校企合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的主要职责:一是对校企合作进行宏观领导,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二是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规范合作行为,为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职学校 “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 培养策略
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能人才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还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社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教学作为中职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教师质量问题。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偏低,且结构不合理,现有教师与专业英语教师的角色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专业发展模式培养“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以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在政策上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通知指出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
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了《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各地方和各部门、行业及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1997〕8号),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和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要采取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和锻炼等措施,使文化课教师了解专业知识,使专业教师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高(2006)14号文件提出: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二、“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何为“双师型”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能够解读出不同的理解,清楚界定“双师型”教师是研究中职“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研究者们的看法和表述不一,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型。此观点认为凡是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双素质)即双师型。此观点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证”+“双能”即双师型。此观点认为“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是“双职称”即双师型。此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教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
对“双师型”教师界定的多样性,一方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但另一方法也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阻碍因素。因为认识不一,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双师型”评价标准,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教师标准。该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己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教育部的这个文件给出了“双师”教师衡量标准,是基层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摸索的结果,它基本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国情,涉及面相当广泛,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中职专业英语教师师资现状
现有的中职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在师资来源方面局限性较大,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1.由公共英语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师。
这类英语教师一般是从师范院校英语教育或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有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是由于自身专业和工作经历的局限,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知识,缺乏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与专业学科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如不了解专业原理,不完全熟悉该专业的业务,无法了解学习者的各种需要,不精通该语言体裁的特点或词汇特点,对教学中出现的特有语言结构、词汇、特殊技能和专业常规等特点不甚了解,特别是很多专业英语教材中大量使用原版材料,并且有时涉及一些较为前沿的专业知识,在各个学科日益细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东西可能是公共英语教师闻所未闻的,所以在教学中他们也只能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并且一般只能就文章语言点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使专业英语教学成了简单的翻译课。这样的专业英语教学是不尽如人意的,是难以培养出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
2.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师。
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一定的英语能力。但由于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英语专业的正规训练,他们在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他们虽然熟悉本专业的英语词汇,阅读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不足,语法知识欠缺,无法像公共英语教师那样语言运用自如。此外,他们缺乏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了解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会强调知识内容的掌握,但不注重帮助学生巩固并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手段单一,侧重传授专业知识,这类教师往往把专业英语课变成专业课,课堂缺乏交际训,达不到培养目标。
3.具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转而从事教师行业的英语教师。
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掌握了实用性较强的英语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可引入大量案例教学。但是他们教育教学理论欠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略显单一,教学的基本素质、授课技巧等有待提高。
四、中职“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这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为“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发展途径。
1.公共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的转型意识。
中职专业英语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大都是入门性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对专业英语的语言特色和规律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目前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而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外语教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过长。因此,与将专业教师发展成“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相比,将公共英语教师培养成“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可能更为现实。在转变过程中,中职公共英语教师要了解当今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意识到自身向专业化转变的必要性;应具备接受再教育的心理自觉性和自主意识,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中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个人兴趣和知识储备,把专业方向与兴趣相结合,跨学科专业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相结合,充分认识到只有构建教师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利于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2.加强在职英语教师的进修及培训工作。
进修与培训是公共英语教师向“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目前全球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在师资培训上对专业英语教师有所倾斜,可以有计划、定期地把专业英语教师派往知名的国外教育机构进修或短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也可以把专业英语教师派到国内各高校,脱产进修某一专业的专业课程。此外,参加某一行业或协会举行的资格证书培训或研讨会,鼓励他们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等也是培养“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师的可行之途。
3.为专业英语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中职公共英语教师在学校中一般被认为是文化基础课教师,而中职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有“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所以参加培训学习或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机会一般都倾向于专业课教师。大部分中职专业英语教师多年来几乎没有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经历,缺乏其他行业的专项技能及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通过到相应学科领域的企业接受专业实践,教师可以更快地熟悉并掌握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积累教学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便于在教学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实践性教学。因此,中职专业英语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通过亲身工作经历获得实践经验,用于指导实践教学,是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4.制定激励措施,强化竞争机制。
必要的激励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要强化竞争机制,改革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双师型”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一是从待遇上,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课时津贴,并根据其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年终奖;二是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三是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出国的机会;四是保证专业英语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综上所述,“双师型”中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中职公共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研修培训,积累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科研能力,逐步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为提高中职专业英语教学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黄.高职“双师型”专业英语教学团队建设途径[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3.
[3]孙传亮.关于“双师型”教师意义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
[4]余群英.高职“双师型”教师概念辨析与资格认定[D].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11.
[5]谢咏梅.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1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评估院校发展优劣的重要因素,其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处于探索阶段,诸多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障碍
1.资格认证标准不明晰
科学、严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首要目标。许多政策文件中仅仅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做出了规定,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虽然各省市都制订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但在标准的制订上各不相同,导致难以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2.缺乏完备的培训体系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管理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既无法覆盖所有教师,培养周期也难以保证,监督机制更是无从谈起,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从而导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总体上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欠缺过程评价和激励措施
(1)尚无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后,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和标准依然和本科教师一样,还是以授课学时、论文或课题成果进行评定,没有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本科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谋求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不得不完成大量的教学课时工作量,另一方面需要挤出有限的时间申报课题、参与项目;另外,为了保证专业水准,还必须时常下企业锻炼,保持与行业的密切联系。这样极有可能造成效率低下、疲于应付的情况,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激励手段单一。合理的薪酬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既能满足劳动者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也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亦不例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他们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虽然高于单职称教师,但在薪酬上两者并无区别。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方面,由于受普通高校管理模式及自身管理惯性的影响,职业院校未能突出“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导致教师失去了发展“双师型”职业能力的动力和信心。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制度的发展对策
1.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
认定和评价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时,应主要从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的角度出发,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应本着与行业结合的理念。教育教学,首先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对职业的理解以及积累的经验,成为学生的职业引领者。在教学方面,应能独立编写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实践能力上,通过仿真场景实操、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给予学生专业指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其核心竞争力,其中既包括具体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涵盖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所以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储备。当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需要具备与其职业身份和专业水准相当的学术水平和探索精神。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笔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并颁发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这样能使各地在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时保持标准的一致性,改变目前“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一的状况,维护“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激励手段多元化
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技术津贴制度、职称评定及晋升制度,对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将起到激励作用。从政策层面上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应当强调教学和专业技术并重,进行职称评审制度的革新。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比重,将评审标准与本科教师区别开。在职称晋升阶段,亦可对具备“双师型”教师职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降低教龄、篇数等门槛,充分认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型的特点。
3.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性评价。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首先必须围绕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具体课程标准,将教师的教学表现、职业素养、实践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突出专业能力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以教师自评为基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工作进度和效果客观地进行自评和自省,既要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又要便于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学的场地、内容、手段都需要贴近具体职业模块。外部的评价考核体系可能会对被考核人员的教学过程形成干扰和负面影响。因此,完备的自我评价体系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成果。学生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对象,理应成为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如果缺失学生评价这一重要方面,教师的考评体系是不科学的。由于评价的ο笫墙淌Γ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采集评价信息的方式方法,如开展教学督导、学生座谈、匿名调查评分等方式,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信息,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视程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名师加入绩效考评体系,将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他们能够从社会需求层面审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绩效考评会反映出教师在某个阶段的整体教学效果,它并非目的,而是要帮助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教学中的得失,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和培养内容各不相同,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双师型”教师培养旨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了使培养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不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深造或培训,都应在充分考虑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完善培养计划,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制订自我培养计划,在参照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的基础上,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培养目的。在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各种工作量后,恐怕难以专心接受教学或专业方面的培训,难以保证培训的时长和效果。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后勤保障,避免“疲劳”“被动”培训现象的出现。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及时了解、督促学校科学、有效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有收获、有进步、有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梦卿,熊建明,罗莉,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刘玉燕.浅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改革[J].科技资讯,2007(27):141-142.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师 培养策略
一、引言
推进和优化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当前教育国际化不断加深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塑造出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新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双语教师作为其践行者和引领者,是此项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而我国的双语教师队伍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我国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深入实施,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关注,认真思考并且为之付诸行动。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师的现实问题
1.没有专业源头
我国的高校还未设立双语教师专业,这就从源头上阻碍了双语教师的培养。现有的双语教师也未曾受过专业的训练,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体来说,严重缺乏专业基础,致使他们自主的教学探索和自我完善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2.缺乏有效培训
很多的双语教师都能很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各类问题,而且他们从心底渴望得到培训受益于完整的培训体系,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双语教学工作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双语教师培训点或培训班,不能为双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取得进步。
3.数量不足质量不过关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要有过硬的英语听说能力,能够完全用英语来教授本专业的知识。能完全达到这高标准的教师少之又少,很多其他专业的优秀教师不能顺利地用英语授课,而很多英语专业的教师又缺乏其他专业知识,根本无法满足双语教学发展的需求。
4.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们没有总结出统一的教学经验,各专业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理论。很多开设双语教学的高校也是因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未能取得长足发展。
三、双语教师培养策略
1.开设双语教师专业
落实在高校开设双语教师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开设双语教学专业,注重培养专业化双语教师,从根本上保证双语教师的来源,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双语教学的开展输送专业人才。
2. 建立培训点完善培训体系
有关教育部门可设立全国高校双语教师统一培训点,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一系列培训课程,选拔国内外优秀双语教学大师担任导师,分期分层次实行集中化高效率训练,尤其是加强训练双语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各大高校可建立自己本学校的双语教师培训班,在周末节假日组织本校的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给双语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加强校内双语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切磋,尤其是对于同专业的教师,在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深化他们的专业知识;此外,教育部门和高校可选派有潜力的双语教师参加海外培训,让教师们深入英语国家高校,让他们在精化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其语言文化,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改进授课技巧完善授课内容,实现双语教学路上的真正转变,成为优秀的双语教师。
3.注重人才的引进
各大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完善人才引进计划,吸收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出国留学归来的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有过硬的英语听说能力,而且还带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国际化的教育视野,能使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此外,各高校还可以聘请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他们用标准的英文传授各专业知识,使学生们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模仿他们的英语表达,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为成为优秀的新型双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研和科研并重
科研带动教学,对某一专业某一时期的教学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使双语教师共享科研成果,并且参考效仿,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教研活动也不容忽视,高校可定期组织双语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各专业老师可以集体讨论分析,互相学习借鉴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本校的双语教学而服务,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5.健全激励措施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为了一堂成功的专业课他们费尽心思,从备课,课程设计到讲授答疑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整个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可见他们为这项教学活动所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而且双语教师们为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完善自我,需要频繁地参加国内外培训,各方面的花销也是巨大的。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健全激励措施,在课酬方面教研经费培训经费方面都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双语教师提供可靠地经济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激情,让他们为双语教学活动积极奉献。
6.完善教学效果的反馈与监督机制
一学期或者半学期结束后,高校可组织学生参加测试,对他们的成绩进行跟踪分析;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让老师深入学生当中,展开全面调查,认真聆听学生们的反馈,将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集中分析和研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总之,高校应该努力完善教学效果的反馈和监督机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笃平,俞理明.高校双语教学理念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语,2005,(1).
[2]顾永琦, 董连忠.香港双语教学尝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现代外语,2005 年 2 月.
关键词:幼儿教师 美术教育 技能 策略
前言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我国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这对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以适应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值得业内人士深入探讨。
1.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要从真正意义上适应幼儿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意识,帮助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使得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能够生动形象地服务于教学,致力于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创作和鉴赏的引导和渗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促进幼儿综合创造能力的提高;第二,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能够通过对幼儿艺术才能的熏陶和培养,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第三,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能够潜移默化的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现状
2.1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僵化
当前的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没有跟上改革形势,教学理念长时间不更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僵化,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2.2教学模式片面化
由于幼师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美术教育的特色还没有完全彰显出来,教育模式还在沿袭传统,偏向纯粹的美术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幼儿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师资水平比较落后,教材编排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幼师学校的美术教师是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不了解幼儿教育的理念和特点,教学中偏向于纯技术性的美术技巧,无法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且缺乏创新。而现行的幼师美术教材,也基本上是按照培养专业美术学生的要求编排的,与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不符,更加与幼儿园课程相脱节。
3.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策略
3.1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教育人才的竞争,人们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儿教育师资”为理念,同时,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术和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研究与探索性学习,培养具有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有一定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3.2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要从幼师生的实际出发,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超越传统,突破纯绘画或纯艺术的范畴,向艺术的观念、图像的传达、形式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引导他们建立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
3.3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主动的设计、尝试、总结,实现学生高效快速的自我发展,积极倡导开放式教学,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明确今后需要克服的缺点和努力方向,同时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4提高师资水平,合理编排教材
随着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修养,丰富专业知识。教师应认识到,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更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对于幼师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合理编排教材,使之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与幼儿园课程设置相匹配。
3.5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教学中应增加投入,配齐美术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多媒体;应利用网络,不断的获取和利用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最新的教育内容,探索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发展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教学理念落后,课程设置僵化,教学模式比较片面,师资水平落后,教材编排不合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要提高师资水平,合理编排教材,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校外资源,以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歆盺.浅谈创新教育下的幼师美术教育[J].大众文艺,2009(24)
[2]刘芳芹.中等幼师美术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1(22)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5-03
一、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信息加工能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长期以来职业学校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培养,而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要求低,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难以承载现实的教学任务,难以胜任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很多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的关注和学习,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愿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对新技术、新资源和新模式有抵触情绪。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就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片面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应用,造成教学内容陈旧,呈现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心理和认知需求。
一些教师在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统筹安排;过分依赖信息化教学内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忽略自身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选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契合,教学环节繁杂、教学实施拖沓,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能力以及过于看重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评价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造成授课过程中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不良情况。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包含完备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的校园网络和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完善计算机设备。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物质前提。基本的硬件设备包括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很多学校采取上级统配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法逐年更新,完善信息化硬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化校园网络。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是教师获取信息、整合资料,开展活动交流、教学评价的资源保障。中职学校在确保建立开通校园网络的同时,还应配备专人进行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引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对能够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肯定,要及时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传播至一线教师,还要搭建校内外的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和网上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等。使教师在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中形成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二)完善培养制度
信息化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和无止境的工程。建立和不断完善培养制度,能够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制度:明确教师入职信息化能力标准,明确实施培训的部门和人员职责,明确参培的教师范围,确定年度培训的时间周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聘请专家的标准要求,参培教师管理办法,受培教师绩效评定标准,培训经费保障办法等。在制度中要体现出对于不同教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开展分层次培训,把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参与培训的实绩与常规教学考核。结合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对培养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并逐步加以完善,切实服务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确定培养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教师信息化能力包含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能力、信息化自学能力以及信息化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也应从以上方面展开。
信息化获取能力。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在明确分析所需信息、知识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数字化资源库、自行编辑拍摄或者交流共享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有能力及时使用和妥善保存已获取的资源,并能够结合现代国际化专业发展需求使用英语查阅、获取相关技术文献资料。该项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应用培训为基础。
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指教师能够恰当、灵活、巧妙地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完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充分开展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统筹确定最佳的课程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改造课程和在课程创新研究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及资源两种途径加以整合。教师整合课程的过程一定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学习、了解、掌握当代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整合课程。开展信息化课程展示、教学信息化设计、信息化课程评教是增强教师实践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同事、教学管理者、行业、社会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师在虚拟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中职学校实操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利用手机终端开展课前、课上和课后师生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指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过程性和结论性教学评价活动,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实时性、真实性、及时性、可量化等评价特点。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够满足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信息化协作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同事、学生、专家、家长等开展教学协作的能力。开展信息化协作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帮助,有利于从多元角度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息化协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有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必要的协作交流平台是教师开展协作的基础。
信息化自学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自发、自觉地获取知识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实践积累才能够取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自学能力。有效的培养途径是借助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信息化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鼓励并要求教师在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推陈出新,更加有效、全面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规划培养方式
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对于教师普遍不认知、不掌握的共性问题应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例如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采用校本培训不但能够节省培训成本,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谈论;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障碍应鼓励教师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活动等多种平台自发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有条件和能力通过互联网、校园网获得培训的内容,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通过网络交流共享实践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两者结合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满足更多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还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学实践与参与大赛相结合。教师日常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仅仅是自知的,缺乏必要的评价和指引,不利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稳步提升。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能为教师提供一个专项交流、展示平台,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提升教师能力。
(五)聘请专家与树立骨干相结合
聘请专家传授新的理念经验,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给予诊断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树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名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多元化的培养格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8.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关键词:教师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信息意识,更新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但是,在信息时代,学生积极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猎取认知对象,在过程中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收集与组织信息,对各种信息知识进行系统比较,做出判断和选择。作为教师个体,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强提高信息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把自己塑造成为教育信息时代所需的新型教师[1]。
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形成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氛围
(一)引入激励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计算机培训和进修制度,有计划、分层次对新老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把掌握相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教师升级、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坛新秀、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二)加强学校管理
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问题归根结底是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师资队伍建设涉及的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应把注意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2]。 学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要“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地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3]。这就意味着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管理面临着组织变革。学校应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能,将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拓展为既培养学生又培养教师的双重职能,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为突破口,将学校培育成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1、学校管理者应树立将学校培育成“学习型”组织的观念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并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条件。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学校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催化剂,也是将学校组织培育成“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机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建立人人自学和互学并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
2、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模式
教师的在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采用校本培训模式有助于缓解培训的供需矛盾和减少不必要的经费开支;有助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率;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4]。 为此,学校应抓住这一时机,抓好教师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从学校总体情况和师资队伍情况的实际出发,确立合理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模式,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目标。
3、学校应正确处理培训组织与有效激励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是研究个体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完善各项校内考核评比和奖励制度。为此,学校应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成绩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挂钩,将培训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是否合格和能否晋升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将能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教学评优课的依据之一,对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积极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将他们送往高一级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三、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为了师范生将来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不仅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还必须努力使他们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信息素养。
(一)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要为学生打造一个体现信息文化和方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为了给师范生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我们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提供更加方便、安全的网络服务。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计算机使用机会。
第二,加强网上资源库的建设。建设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媒体素材的素材库,建设基于素材库的电子教案、授课录像、实验实训、题库、案例库等资源的教学资源库,并能在校园内充分共享。
第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教学为学生自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应使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公告等多种功能,并保证其形式生动、图文并茂、界面友好,能在互联网上安全稳定地运行。
(二)建立健全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
师范院校只有建立和健全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结合学科的特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结合师范教育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工具平台和优秀的教学软件。与此同时,本专业课程的学科教学法也应该加入信息教育内容,使未来的教师能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融会贯通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满足基础教育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帅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7 (2):64.
[2]朱永新,管理心理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48.
关键词:教师人格 培养 策略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振兴民族的希望靠教育,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教师,必须将教书与育人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校,教师往往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教师人格常常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特别是经济的市场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师德意识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教师个人或群体也经历着各种道德上的冲突。因此,研究教师人格及其培养策略是当代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以传统文化提升教师人格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泽惠至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都有着浓厚的伦理色彩,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理想、人生智慧、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等,对陶冶人的内在德行具有重要作用。
(一) “仁爱”思想。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等。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求人们爱人若己,具有一颗博爱、慈悲的心。这是一种人性的善,具有强大的教化和感召力量。“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比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更有魅力。他们更喜欢这样的老师,更愿意接近这样的老师,更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自己的喜怒哀乐袒露给这样的老师。教育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二)道德的自我完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良好道德的塑造,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实践的过程。作为教师,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所以,教师不能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应该时常反思自己,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这不仅表现在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等方面,还表现在要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职业修养和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韧,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重视美德,容载万物。这两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和精神人格,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榜样的力量,要有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会给予学生战胜艰难困苦的勇气。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对事业和生活充满激情,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畏惧、不退缩,这会激发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利用团体活动提升教师人格素养
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有一定心灵启示意义的训练活动。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借鉴这种方式,在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一系列的“教师成长团体活动”,可有效提升教师人格素养。在团体情境中,教师需要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们不仅可以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教师的爱心、公正心、同理心、责任心等。(一)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选择一本经典著作,组织教师同一时间集体阅读,谈感受谈体会,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想,共同提高。(二)“爱是什么”活动,让教师体会到只要有爱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付出也是一种快乐。启发教师要全身心地热爱、关心学生,不仅要爱学生的可爱之处,还要包容学生的弱点和不足。(三)“用心插花”活动,让教师们在插花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每一枝花,体会到其实并没有不美的花朵,而如何让那些花朵表现出它们最美丽的一面却是一门艺术。启迪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播洒爱的种子。(四)“悦纳自己和他人”活动,培养教师学会悦纳自己、欣赏他人的态度,帮助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能够欣赏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开拓思维,积极进取,充满自信,追求形式与内涵的和谐。类似的活动有很多,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不断完善自己。
三、通过激励机制提升教师人格素养
学校激励机制是指学校为了达到对教师的激励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制度和措施等的综合。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激情与热爱。可以说,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学校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不仅能够鼓舞教师士气,增加学校凝聚力,在提高教师人格素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激励措施要注重对教师的全面评价。不能只考虑教师的教书能力还要考虑教师的育人能力,将其人格品行纳入到评价当中,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其次,激励措施既要注重教师的精神需求也要注重物质需求。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对教师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较多,对教师的物质需求重视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是人的第一需要,物质作为重要的激励手段是不能被忽视的,它也可以包含着价值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机制,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前途结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使之从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通过入职培训提升教师人格素养
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入职培训既是新教师学习教学的起始阶段,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连续过程的一个关键阶段。有效地进行入职培训和指导,是帮助新入职教师胜任岗位工作、顺利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保证和基础。建立健全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加强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首先,帮助和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而教师健康的人格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所肩负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感染、陶冶学生情感的力量。新教师要有提升自己人格修养的自觉意识,敬业爱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教师要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做起,经过不断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帮助和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要使这一桶水总是满的,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基本技能和科研方法。这样的教师会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从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对学生产生鞭策和激励作用,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7.
[2] (俄)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著.郑文樾编选; 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钱穆. 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关键词:信息素养;中学教师;信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前沿、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基本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体现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其中还涉及信息伦理和信息意识。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学教师作为培育建设国家人才的主干力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一、中学教师观念和态度的转变
面对新的教育技术,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要不断提高广大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中学教师应以积极蜘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
二、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要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办公设备系统性培训。培训的组织视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或者以中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重点培训,以点带面。培训结果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上机考试考查操作能力,也可以电教课的形式展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际应用。
培训课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如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培养中学教师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可通过网络查找新的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文章,并组织座谈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
三、鼓励中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
学校不仅要在教师培训方面下一定的工夫,还要让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能有突破性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也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有可能得心应手。
四、结合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
.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管理中表现为教学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化,管理的规范化;例如学籍管理、成绩分析等。应用到教学中,则表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是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效率。
应重视结合教学和学科实践来培养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中学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制作课件,再用这些课件更好地体现其教学理念,是未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让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成为课件制作的专家,课件应用的能手,是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终极目标。.
五、培养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是信息应用,即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为使中学教师充分地参与信息化教学活动,学校还应提供更多的校际中学教师交流机会和课堂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开放校园网,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上网机会,在拓宽中学教师的知识面的同时增长他们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