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

逻辑思维的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逻辑思维的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逻辑思维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教育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  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  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第2篇

1、多背。刚刚接触编程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背一些简单程序,要将这些小程序要记忆的非常娴熟,因为大的程序都是这些小的模块组成的。可以更加让你理解那些语法更加的深刻,提高编程感觉。

2、多练。没有实战演练的知识只会是纸上谈兵,一名优秀的程序员都是用万行的代码量磨练出来的,刚刚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可以尝试仿写或者抄写。即使抄完代码,运行结束后发现正常通过,也是一种收获,要不断练习,反复练习,提高编程感觉。

3、多看书。只有不断的积累,不断的阅读,才能有不断的收获,对每一部分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有这样一道题:一列货车以每小时48千米的速度,于正午12点由车站开出,过50分钟后,由同一站按同一方面开出一列客车,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6分之7倍,问下午什么时候客车可追上货车?

这是一道综合性题目,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哪个车先行?(货车)先行了多少时间?(50分钟),然后从同站同一方向开出一列客车,这时货车是继续行驶呢还是停下来了?(继续行驶),要学生从题中找出已知、未知条件。

已知条件:货车速度每小时48千米;货车先行的时间50分钟;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6分之7倍,即48乘以6分之7千米/时。

未知条件: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追上时的时刻。

要学生想一想:两车都从同一站同方向开出,到客车追上货车时,就是两车在一处了,这时哪个量相等,哪一辆车行的时间多?多多少? (两车所行的路程相等,货车行驶的时间多,多50分钟),货车减去多行的时间后余下的时间与客车所行的时间有何关系? (相同)这样就可得出:货车的时间减去多行的时间等于客车行驶的时间或客车所行的时间,加上货车多行的时间等于货车所行的时间,这样就把量与量的关系找出来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教师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经过综合考虑,自己写出相等关系:

货车后来行的时间=客车行的时间

货车行驶的路程=客车行驶的路程

教师提示把客车行驶的时间设为x小时时,货车行驶的时间应是多少?(x+ ,即50分=小时)这样根据相等关系要学生把方程式列出来:

48×(x+)=48וx

解方程x=5,到这里,肯定有部分学生认为解方程完,答案也得出了,此题就算做完了。这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把方程解出的结果与题目的问题作具体分析,看是否是答案。

这道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答,怎样解答?师可以提示: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之差是多少?(可以算出:由学生自己动手,48×-48=8,也就是客车比货车每小时多行8千米)。客车一小时比货车多行8千米,两小时就多行16千米,这样当客车行了几小时后客车与货车相差的路程恰好与货车先行的路程相同时,这个时间就是追上的时间,那么货车先行的48×=40千米的路程里有几个8千米,就是几小时?这样就可算出算式:

48×+(18×-48)

像这样在解题时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想象,使他们的精神达到高度集中,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又一题:在四则运算中进行分析思考,找出解题的最佳方法。

1+(2-1)+2

先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回答)肯定大部分都按计算法则答出:先算减去,再算前面加法,后算后面加法。这时再让学生综合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答?(题中第一项最后一项相加可得整数,只要把后项与括号用交换律交换位置就可以了),有些学生可想出,有些学生可能想不出,教师要提示。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已知和未知数量,找出它们的关系,在这基础上将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这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不同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思维。如果没有这种思维,就找不出解答问题的具体方法,就不能搞好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措施;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5

1.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第一,演绎与归纳。作为教学中最常见的逻辑方法,演绎与归纳是小学数学中最普通的推理方法。所谓归纳就是通过最普通的数学知识逐步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或者由某些特殊的数学知识推理出一般的数学规律。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法则、性质以及定律大都是通过这种逻辑方法得到的。

第二,分类比较法。一般来说分类与比较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它是人类想象及思维的基础。通过分类,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异同点,这样即能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鉴别,有了鉴别,自然就有的比较。

第三,概括与抽象法。统一将同类事物的相同本质属性综合成整体即为概括;舍弃许多客观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得到本质属性即为抽象。概括与抽象能力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需要培养并具备的能力之一。

2.逻辑思维能力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而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便是逻辑思维,没有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能发展出创造性思维的,其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以此而论,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小学教学课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仍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会从这个知识点跳跃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注重问题的引出。通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流程,即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学生用到逻辑思维方法。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展开,而解决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因而教师恰当地引出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很大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其选择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第一,所选择问题应该符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第二,所选择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运用应用、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概括等方法。只有这样,教师引出的问题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灵活、牢固以及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的教学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精心设计课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保持课堂的生动有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每一节课的课程都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数学课更加形象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究问题的乐趣。

(3)因材施教,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例如针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较差,联想能力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讲解问题,应该给学生提供理解、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对此,本文率先分析了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并阐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中医教育;非逻辑思维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课题(项目编号:XJY10017);《中医养生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XJY11038)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具有因果关系的线性思维方式。目前的中医教育以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例如中医的辨证就是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体现了逻辑思维的运用。然而,单纯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可能使思维固化,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对学术创新的要求。非逻辑思维是根据事物提供的信息进行整体处理、综合判断的一种辐射性思维方式,它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跨越较大。在提倡学术创新、促进中医发展的今天,重视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1 中医教育需要培养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由中医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中医自身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需要运用非逻辑思维。例如,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构成,这五种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到自然界,也影响人体。《尚书·洪范》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的记载,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推演到其他事物。中医学认为“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胆属性;“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肺和大肠的属性;“水曰润下”代表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代表肾和膀胱的属性;“土曰稼樯”代表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代表脾胃的属性;“火曰炎上”代表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代表心和小肠的属性。古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将五行与五脏联系在一起,脏腑学说运用至今。再如,中医诊断学望诊中的望神,其神的概念和外在表象,绝不仅仅是依靠书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很多时候是凭借医生的直观感觉,这种直观感觉已经不是逻辑思维所能概况,主要依赖于非逻辑思维中的直觉思维。而中医对于脉象的描述,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夹似毛轻”,这仅仅依靠逻辑思维是无法体会的。同时,无论学习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悟性,这种悟性不仅仅是基于基础知识上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还有一部分是依赖于学习者的直觉思维、联想、想象等,即依赖非逻辑思维。

然而许多医学生在运用非逻辑思维时遇到了困难。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学生,特别是刚从高中数理化逻辑思维中走出来的大一新生,在学习陌生而古老的中医知识时常常感到困惑。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及时的引导,他们极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让其明白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会利用非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对于其学习专业知识、坚定专业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和必须的。

2 中医的创新需要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强调的是感性认知,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来领悟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理有据的发散思维。非逻辑思维是创新的起点。历史上,非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例如,凯库勒在睡梦中梦见了首尾相接的蛇,他抓住这梦中的一闪念,提出了苯分子的六角形环状结构。牛顿站在苹果树下,被落下的苹果砸中脑袋后,思考出来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在2010年被证明是后人根据牛顿和他朋友的一段对话“演绎”而来,但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激励人类想象力的最好读本。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移栽了一棵牛顿苹果树到校园里,意在激励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都是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的贡献,说明非逻辑思维对于科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的中医人才既学习医术,还必须通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医人才医、哲、文、史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1]当前的中医教育存在盲目模仿西方医学教育模式的问题,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专业知识构成,而文、史、哲的素养明显不足。造成中医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不如古人深,创新亦不多。而中医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问题,与目前中医教育缺乏非逻辑思维训练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教育需要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是学习中医的需要,也是创新中医的需要。

3 时展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培养

概念时代是近年来新兴的话题。美国现代知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其所著的《全新思维从信息时代迈向概念时代》[2]中告诉我们,世界许多发达地区正实现着经济和社会从以逻辑、线性、类似计算机能力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向建立在创造性思维、共情能力和全局能力基础上的概念时代转变。“右脑”形象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执著、快乐感和探寻意义,将越来越能决定世界的未来。概念时代要求我们开始重视对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创新精神。

2 培养非逻辑思维的方法

在中医教育中开展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2.1 重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知识结构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加强中医学生对于哲学、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的学习及熏陶。如开展校内相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辅修、加强校际交流、名家讲座、文史哲知识竞赛、电影播放等。在美国耶鲁医学院,学生们会去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学习艺术,来锻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那些学过绘画的学生更善于洞察患者的细节情况[3]。

2.2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将学术沙龙引入课程教学,在学术沙龙过程中,运用头脑风暴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抛出议题,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表言论。通过静听其他人的思想,进行发散性思维,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想火花,这些新思路对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如利用BB教学平台,开展课外知识的普及,将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以展示,让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

2.3 建立将非逻辑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的可行途径 尝试将非逻辑思维转化为逻辑思维,便于一些习惯于逻辑思维的医生更好地掌握中医。例如应用国际量表学原理建立中医量表,量化诊断和评定中医证候;依靠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非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循证医学寻找支持非逻辑思维的证据等。

当然,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需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医、思考中医,进而推动中医的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蒋开平.当今中医人才成长的比较.医学与哲学,1993,(4):4950.

第6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步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知道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缺少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概述

逻辑思维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考方法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逻辑方式主要有:

1.演绎法与归纳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推理方法,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等都是通过这种推理方法得到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由个别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为普遍规律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通过探究规律:

3×5+4×5=(3+4)×5;

10×4+7×4=(10+7)×4;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b=(a+c)×b。

2.分类法和比较法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3.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3+8/3=13/3;概括出:同分母分式进行加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4.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二、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越来越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置课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动机是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与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逻辑思维动机。

例如,在学习追及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即只有在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由于速度和时间等原因造成路程差的存在时,才能用到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入一道例题:兄弟二人在400米环形的跑道上练习长跑,哥哥跑一圈用50秒,兄弟二人同时从起跑点出发,同向而行,弟弟第一次追上哥哥时跑了600米,则问弟弟的速度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2.建立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用到概括总结的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概括为统一的整体,然后将概念、定理、运算方法等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缺少语言描述,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语言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概念、定理和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要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如果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动机。

第7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维教学也是如此,授予学生数学结果,给与学生数学答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不如授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求“为什么要这样”。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能力,同时也是智力的核心。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其学习成绩、学习思想以及学习方法才能得到自我完善和进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便成为了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任务。下面就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作详细论述。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兴趣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应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学生具有着积极的数学思维兴趣,能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和思考,所以才能在不断地练习和训练中形成并完善思想、锻炼其想象分析能力,进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注意对学生数学思维兴趣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在学习时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事物能够进行长久地观察和思考,敢想、敢做、敢发表意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1.课堂演示、操作

这里所说的课堂演示、操作要求教师在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在正式行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图片演示、教师讲解以及学生实践等方式来完成教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演示可将静态图变为动态图,既可直观地表达图片或图标涵义,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而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则主要是指师生互动。比如教师在讲解角和角的大小时,如果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角,并思考和讨论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这种授课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还通过思维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一种,是学生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说,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接触新事物,不断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关键。只有好奇心充足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奇迹,突破不可能的成功者。鉴于好奇心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和保护。对于一些想法奇怪、好奇心过剩的学生,切不可表现出不屑或不耐,反而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比如一些学生不明白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当其向老师请教时,如果老师嫌弃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幼稚,只简单地介绍几句便打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难免会受到打击。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作业本上画圆形、方形,或者让学生用纸折出圆形和方形,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随后给学生讲解具体原因,使其真正明白“为什么是圆而不是方”。这样既普及了知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培养。

3.设计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

大量实践证明,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让学生随时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谈话、提问、实验操作等,创设良好的、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首先是求异思维,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不盲目跟从,对任何事物持质疑态度,并能够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去验证和质疑事物,大胆发表意见。数学思维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求异思维,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发展了求异思维,才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对于教学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除了求异思维之外,还有立体思维也需要老师加以重视。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28-01

小学数学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小学生获得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而数学本身是人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晶,因此,培养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当重要。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即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过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目的和要求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任务。

首先,小学生思维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却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小学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着很多适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例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内容,教学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这些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及性质,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形体间如长方形与正方形在边、角特点的对比,总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知,以此训练小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

其次,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等特征,通过逻辑推理,一些数学理论和判断才能随之更新,数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途径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时往往没有方向,缺乏准确性和灵活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1.多渠道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勾起他们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课堂活动等方式,来启迪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例如,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讨论教学内容的形式,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这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题,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答题,促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构建数学横向及纵向知识网络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知识严密。但小学生由于归纳总结能力有所欠缺,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纵连成线、横联成面,让学生明确学什么、顺序如何、要求怎样以及重点所在。这样,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每个单元线索中对知识点进行联想和串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今,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极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激疑―解疑、结”的程序促使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目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侧重训练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利用启迪式询问,引导和鼓励学生发问。例如,教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就概念和题目进行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即使学生提出过难的问题,教师也不应该立即解答或绕开,而是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启发其他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从而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非逻辑思维 训练 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随之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急速转变,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要培养“智能型”的人才。教学过程中不再着力于知识的灌输,而在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最富有创造性的乃是非逻辑思维。科学中突破性的发现,主要是借助于非逻辑思维,就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知觉的力量。因而在数学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认为数学问题的思考,多数与逻辑思维范畴,在数学教学中只注意逻辑思维的培养,那就会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受到阻碍,抑制了善于探索的心灵。哲学家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与其他,而不是逻辑,创造了艺术与科学。”虽然话有些偏激,但是却隐含着合理的内核。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科学能力,而创造性能力的体现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应用,养成的方法与技巧。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是整个人类知识结构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必须以思维为中介才能实现。因而数学知识(方法)是数学思维活动具体化的结果,所以说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将思维应用于教学中必然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方法。

一、改变纯演绎式的教学

目前我们的教学在这方面的挖掘不尽人意。以传授知识为主,照本宣科,过分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纯演绎式的教学,在教学中过分强调逻辑思维,从而也就导致了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总结性思维”的严重弊病。而这些对开发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性能力很不利,我们应当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单纯地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的理解成逻辑思维的旧观念,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数学和其他知识一样,必须先发现定理,然后再去证明它。在数学教学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学的创造过程,就必须不仅要教学生“证明”,而且要教学生“猜测”。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能不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创造性思维”。

二、重视数学方法的教学

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数学方法的教学。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只是不等于能力,只是多未必能力强。一个现代青年从中学到大学学到的数学知识有入大海中得一碗水,而这些只是在他不如工作岗位后不一定都有用处,甚至还会遗忘,然而不管他从事何种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他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推理方法、研究方法和求知能力将伴随终身,促使他去不断的探索新知识,又向新的知识彼岸。数学教育应培养“学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方法的教学,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灵活性、适应性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内涵盼领悟与延伸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技巧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发展;适应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高度的求知欲

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是想象,而想象要有丰富的表象,以供加工和改造。对于灵感,若没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和必要的信息量积累,就不会有智力的跃进,因此也就不会有灵感的产生。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对研究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及高度的求知欲。比如,在数学的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话题,可以使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生动有趣的学科,从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无理数、微积分、集合时,分别介绍数学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引发的原因,以及通过数学家们的努力后这三次数学危机的成功解除,一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在数学史中的人物资料、历史分析资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刘徽的“割圆术”到极限的概念,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中国现代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数学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千百年来无数先驱前赴后继、辛勤耕耘的结果。数学先驱们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景仰,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感动。例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即使在时期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终于研究出了世界领先的命题。然而在很多人眼里,数学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很快就会放弃,没有数学家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了解这些,可以让他们从这些数学家身上学到一种精神,鞭策自己学习。同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讲述一些数学家的生动故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的数学课难以实现的。数学史上,这样的数学先贤不胜枚举,他们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道德情操,是后人应该继承的宝贵遗产。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像这样对数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抓住学生的好奇以及对一些数学家的崇拜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

四、有张有弛、留心搜求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既要善于刻苦学习,又要善于休息。欣慰在宽松的环境下,想象活动的范围宽广,容易摆脱习惯了的无效果思路,这是最易产生想象和灵感,有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导数的概念时,我用一把带有水的伞,把它撑开并旋转,发现水珠沿伞的边沿(即圆的切线方向)飞出去,通过这一现象,让学生很直观的把速度方向和曲线的切线方向联系起来,从而更好的理解导数的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这会大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为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不仅表现为客观的,也表现为主观的,学生若能通过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一些结论,尽管他们的创造产物并无新的客观价值,但究其主观方面来讲,却体现了某种创造精神。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尽量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独立地对不太复杂的数学问题作系统阐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发现定理的证明,独立地推导公式,以及发现非标准问题的新颖解法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教学创造性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学生增长知识,又要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会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与知识的增长成正比,而是要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一项相当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专家分析,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大部分人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逻辑训练就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开拓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地对小学生实施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教育者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

1.比较与分类法

比较是用于确定研究与研究对象不同点或相同点的方法,而分类则是加工整理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所以,比较是人类展开思维与想象的基本点,也唯独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别,而比较与分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2.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和演绎法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推理方法,推理归纳都是由特殊或者个别数学知识所逐步演变而来。例如,在数学的加法交换律中,教师通过演示两个加数之间互换位置,并且相加之和不变,使用该例子就能有效地将结论总结出来。

3.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是从众多客观事物当中把非本质和个别的属性摈弃,提取本质与共同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一本质属性的物体综合成一个整体。比如,总共有50道20以内的减法题,在初学的过程中都是依靠记忆或背诵来完成减法运算,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为学生一一概括相应的运算规律,那么学生就可以快速掌握减法上的运算技巧。

4.分析与综合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是指把要研究对象恰当地分类成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对各个研究的对象分别实施研究,从而获得本质上的认识。综合方法指的是把已经认识的对象全部联系起来,并且对此进行必要的研究,从对象的整体对对象的本质加以了解与掌握。例如,教会学生认识五个数字,小学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把五个苹果分别放到两个盘子里,从而获得四种具体的方法,即1和4、4和1、2和3以及3和2。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注重问题的引出

在数学上所有的思维都是由问题而引发,数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质上看都是一种较为繁杂的思维活动。数学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最后分析与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引导与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过程。如果能够把数学教学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那么其教师就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都是借助问题的提问而展开全面的教学,也只有通过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在能够牢固、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掌握已学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就应该有意识、有目标地引出问题,善于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抽象概括、综合及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根据学生的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过多地为学生讲解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答方式,在保证思路的正确下,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中的教学内容中质数、合数等都需要使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演示或者实际操作,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虽然游戏只是学习中的小插曲,但是在讲解有关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还是存在一定的作用。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那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3.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数学课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应该要求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让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形象、生动以及有趣地开展。激发学生数学的思维兴趣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应有的技能,并且要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开创新知识,让学生获取学习的乐趣。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自主地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探究新知识,从中再寻找正确的答案。

4.恰当地设计练习题的难度

第11篇

三年级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也是老师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教师应当成为催化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三年级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只能通过具体教材的学习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具体应如何做呢?

一、利用判断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判断题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对命题进行评判的题。做题时不需要写出解题步骤,只需画出“×”或“∨”号。这就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解答判断题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 )这道题乍一看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16”。这时,教师可拿16厘米的细线与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不能比较大小,所以这种命题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是两个意义绝对不同的概念。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丰富内容。作为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结合学生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讲小学数学第6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调整讲课顺序,先讲例7,用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的“乘数是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知识引导,让学生大胆尝试,顺利得出乘数是三位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方法。老师再巧妙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例6的学习。教学例6时,对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以16×2=32为标准,设计两组题型:

让学生通过计算并进行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对例6遗留的问题豁然开朗。由此可见,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利用应用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留给学生想与说的时间,使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得到锻炼。分步解答之后,把综合算式留给学生去做,这样,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如三年级数学课本第6册P131例5: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用分析法分析,其思路如下:

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已知条件入手说出解答此题的数量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分别用分步和列综合算式两种方法解答。

第12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逻辑思维 学习兴趣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将数学中的理论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如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如课桌、杯子(无把手)、沙发是轴对称图形,丰田汽车的标志是中心对称图形等等。

二、建立逻辑联系培养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学生应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原有的观念建立起实际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例如:学生掌握一个新的概念正方形时,首先应该具备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只有有逻辑意义和联系,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正方形的概念。

三、创造问题情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掌握的更快,更准。对于数学应用题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丽的妈妈从商场中买来24个苹果,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获得几个朋友?老师指引学生想象这一情景,在黑板上画出24个苹果,4个小朋友。从而将枯燥的文字借助视觉想象力转变为具体的事件。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为有趣的小故事。

四、动手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例如:等待学生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由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变化。

五、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一方面不能发现题目中隐含的信息或不知信息重点;另一方面掌握某个数学知识点后,对于换形势不换本质内容的数学题却无从下手。教师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即一题多问。同样的条件,从不从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一次北京的旅行共花费1500元,吃住费用占总数的3/5,车费费用占总数的1/6,请问旅行的费用是多少钱?还可以问吃住的费用比旅行费用多多少?车费费用比旅行费用少多少?等等。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用之繁,无处不用科学。”数学的教学主要培养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能力。增强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学校教学实用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学农.综合素质[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浅谈小学生数学解析能力培养[EB/OL]

第13篇

关键词:兴趣;概念;情景;合作

一、打开学生兴趣大门的钥匙,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关键

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富于参考性的问题,营造一个兴致盎然的氛围,整个课堂就会很活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和投入进来.寓教于乐.比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位教师这么说:“最近和一些朋友吃饭,席间玩起这样一个游戏,就是大家数到3或3的倍数时,要做一个不同的动作,如果你不小心忘了,就要被罚.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是游刃有余的最后胜利者,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张张好奇的小脸盯着教师,“我们变换一个方式来玩这个游戏,你们来考考教师,看教师有没有说谎,这样吧,你们只要任意说一个数字,教师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看你们能不能把教师考倒?”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发言,想见证下能不能真正难倒教师.为了能达到目的,说出的数字都比较大,想这下教师可要被难到了,可是,教师不仅回答得快,而且每个都非常正确.学生在大大的惊叹之中急切地想知道教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让一切如此简单.于是会带着无限的渴求疑问继续听教师讲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探索新知的过程非常新鲜很容易让学生记住.

另外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旧的已知的知识做导引,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教新.比如,在教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可以先提示和引导学生,“在上一堂课中,我们学习了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那么大家现在一定知道,必须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才容易去进行比较.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么去比较大小呢?”学生一定会认真的去探究这个问题,聚精会神地听教师往下讲.

二、正确清晰的传达概念,用直观的图形和方法辅助理解与记忆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晰而又简单地接受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这是一门需要不断修炼的艺术.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先掌握概念,应用概念形成判断,最后才有符合逻辑推理的思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可接受的语言范围和领域非常有限,数学语言更匮乏,所以要很清楚形象的表达出某些概念有时是一种挑战.适当的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可能会让一切变得容易许多.比如,在讲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抽象概念时,每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联都要讲清楚.采用丁字板的教具把以前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先复习一遍,中间可以不断变换,加深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和弄清楚它们内部的本质.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我们就得到一个正方体;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最大的关联是什么,借助模型,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整个过程中不能缺少简单清晰的引导和描述.

三、经验的传承与应用,创设情景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热爱生活,将生活中的很多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会心一笑间接受了教授的观念,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绝对跟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及用心度有关.比如,各种生动情景的营造,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学习起来不觉乏味,也不感到累.比如,讲述“概率”这个概念时,可能单纯的讲概念就会把学生绕晕.如果教师拿出放有四个红球和一个黑球的口袋,告诉大家:“我们今天来玩个小魔术”,一定会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请一个学生上台协助处理,大家觉得他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几次验证下来,就可以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什么叫“概率”了.

四、因地制宜,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有趣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逻辑

其实整个教育的过程都充满了观察、实践、探索和挑战.在课堂实际讲解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只是一个方面,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才是更有效和更有说服力的.不妨因地制宜,现场说法,会让课程变得不呆板而且印象深刻,让学生了解整个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比如,请出李明、王刚、邓晓、方方四位学生上讲台,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这四个人的梦想是当科学家,飞行员和医生.李明的梦想当医生,邓晓不是当科学家,王刚和方方的梦想相同,那么让大家判断后三位学生的梦想分别是什么.这个过程就需要运用到简单的逻辑推理.

小学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后续成长过程怎么样,也得看基础牢不牢靠,小学更是他们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可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的科学,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讲究方法、自然渗透,真正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刘东生. 小学生数学教育研究[J].义务教育与研究,2009(12).

第14篇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 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 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 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 :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 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 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 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 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 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 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 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 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 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 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 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 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 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 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 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 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 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 ……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 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 比与除法的关 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 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第15篇

数学的逻辑思维培养的具体步骤如下: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2、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3、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一要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二要分散难点,让学生乐于思维。 三要鼓励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