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第1篇

我们知道,学习困难生学习成绩差、经常迟到旷课、影响课堂纪律、往游戏机房跑、彻夜未归;家庭贫困生在学习的同时,总是要考虑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少数民族学生刚入校,对周围的环境会非常不适应,无法跟上学习,更无法融入集体,而且民族问题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在辅导员老师眼中这些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是最需要关心、关注的。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思考的问题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同学,但我们发现很多辅导员都忽视了一个最重要、最需要关注的群体,那就是平时成绩优异、表现好的“优等生”。事实上,根据心理学数据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最经受不住打击、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就是这些被老师、家长认为最放心的“优等生”。下面我们就用几个案例来告诉大家,“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何不容忽视?

案例一:小怡是一名大一新生,她学习认真,对老师也很有礼貌,辅导员看她平时表现还不错、学习成绩也很好,就让她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但是在一次心理测试中,辅导员发现小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自杀倾向。通过与小怡的深入交谈,辅导员发现小怡同学已经参加过两次高考,但是两次的高考都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大学,所以心情一直很低落、内心非常压抑,而且小怡的父母对她的期望也非常高,希望她能考上名牌大学,现在两次高考都没有考上,小怡觉得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更没脸见亲朋好友。在交谈的过程中,小怡情绪比较激动,而且十分紧张,有时候一着急说话就有些结巴,最后在抑制不住内心紧张、激动的情绪下,小怡痛哭了起来。

分析:小怡对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和期望,所以当第一次考上的大学并不理想时,她选择了二次高考。小怡对自己要求过高、理想过高、过于追求完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所以当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小怡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由于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小怡产生了紧张、激动、焦虑等不安情绪,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小怡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造成小怡有极大心理压力的不仅在于她对自身的要求,更源自她的父母和社会。如果不是心理测试,辅导员也不会及时了解小怡的问题,如果没有发现小怡的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案例二:在读大学的时候,小刚非常认真刻苦的学习,为的就是能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一等专业奖学金。每天,小刚都会出入自习教室和图书馆,课间还会抓着任课老师问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小刚获得了二等专业奖学金。在大家看来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小刚却认为自己想要获得的是一等奖学金,而不是二等奖学金,他发誓下一学年自己一定要获得一等奖学金,把这一学年获得一等奖学金的同学比下去。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小刚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为了学习,小刚拒绝了一切朋友。慢慢地,小刚与周围同学疏远了,每天都是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突然有一天小刚觉得自己特别的孤独无助,心情也特别的烦躁,他想找一个人来倾诉,但是环顾四周,周围已经没有同学和朋友,小刚非常沮丧。

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刚对成绩、名次看得非常重,他认为不是第一就是失败,只有第一才是判定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只有第一才是自己实力的有力证明,只有拿到第一,才算是“优等生”。第一的目标让小刚产生了强烈的好胜心,虽然说好胜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它能够促进小刚不断的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但是当小刚的好胜心太强的时候,产生了消极作用,好胜心使小刚产生一种非要压倒对方不可的思想,从而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情身上,忽视了周围其他的事物,最终导致小刚缺少正常的课余活动和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了自己与同学间的友好关系,对其自身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以上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我们不可以只将视线放在那些学习困难生、家境贫困生及少数民族生身上了。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像小怡、小刚这样的“优等生”无处不在,在这些“优等生”的身上暴露出了很多问题:①②(1)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及别人期望过高;(2)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3)骄傲、自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4)争强好胜;(5)仅仅重视学习;(6)缺乏独立的自理能力;(7)过于敏感,无法接受挫折与失败;(8)不会交往,不合群,不快乐。

可见,“优等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这些心理问题正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一个无庸置疑又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为了让这些“优等生”能走出这种心理困扰,辅导员在做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几点:①③

(1)关注各方面的变化。关注“优等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一些细微的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这些“优等生”生活规律的变化,学习成绩和情绪的波动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同时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对这类学生的心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的扩招导致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再加上他们本身对自己期望较高,这样更增加了他们心理压力和焦虑的程度。针对这些变化与波动,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他们波动产生的原因,并对他们进行引导。

(2)心理辅导。对“优等生”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很多“优等生”都比较敏感,所以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针对“优等生”的才能给予一定限度的鼓励与肯定的同时,针对他们的不足也要进行适度的教育批评,慢慢消除他们的自大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优等生”,辅导员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并引导他们求助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对他们不同的心理问题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减轻并消除这些心理问题。

(3)引导进行自我评价。引导“优等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评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多“优等生”由于经常被光环笼罩着,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同时也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这样他们就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引导这些“优等生”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4)鼓励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大学的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有院学生会、校学生联合会以及学生社团等等。这些社团有其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首先可以培养同学的个人兴趣爱好,提高个人技能;其次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活动的组织,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再次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多数的“优等生”没有意识到参加这些活动或社团的好处,他们认为作为学生只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参加那些活动都是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此时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这些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与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这样对他们的将来会有很大的帮助。

(5)与家长进行沟通。经常与“优等生”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对“优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问题。正是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优等生”对学习有了错误的理解。所以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家长都应该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不要认为“优等生”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就可以熟视无睹。辅导员与家长要共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发现学生在行为举止上有异样的时候,辅导员与家长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配合解决“优等生”的心理问题。

第2篇

案例二:某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带领女生进行形体练习,这个运动项目很受学生的喜爱,但有一位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教师的注意,这位女生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表现得无所谓,动作马虎,不到位,教师问及原因,此生说:“我不想练习,因为我不想身材好看,我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不想美丽,我只爱我自己。”可课后她却偷偷地自己练习。

上述两个事例是我在这几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和发现的问题,通过这两个事例可以看出这两位学生都属于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目前在广大的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的现象很多。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孩子任性、自私、自负、害怕挫折、遇事缺乏耐心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是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我们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探索:

一、教师应具备较高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新课标,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能胜任新形势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能使教师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使情绪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融,心理上互动,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增强心理素质。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和最新的教育观念接轨,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寻求法、沟通法、冷却温暖法、规则法、诱导感染法、自我暗示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良性心理定势。

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应贯彻“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如,课堂上不妨让学生轮流带准备活动,放松活动,提前给学生一个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内容的活动方法与组织,上完一节课后,下一节课应该上什么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法,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抛弃盲从心理、依赖心理和屈从心理,同时,通过自身尝试,克服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锻炼自我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一个动作做得好坏,一个动作学会没有、学得怎样都展现在师生面前,学生通过比较容易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比如,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对身体胖的学生安排一些力量练习,对瘦小的学生安排一些灵敏性练习,使他们在各自的运动项目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水平教学计划 案例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都要去尝试、探索,其中,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实际工作中首先要涉及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的学校仍习惯性地沿用传统的直列式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实际上它已经不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要求,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子目标。要落实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改变教学计划制定的观念与格式,导入新课程的“目标统领”观念,合理地体现五大学习领域目标、各水平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

一、新课标的原则与要求

要合理安排、制订好水平教学计划,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要求在五大学习领域内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即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每个学习领域在各自的领域目标下又有相应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下又提出了学习内容或活动建议,五大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在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中要得到科学的体现。

其次要认识到多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实现运动参与领域的某个目标时,可能也同时实现了某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达到运动技能的某个目标时,同时又实现了某个身体健康领域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对目标群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制订计划时予以全面考虑。

最后要考虑好如何根据目标选择好教学内容。我们所选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助于教师实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新课程中非常宽泛,每个教师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而教学内容是实现学生学习目标,教师达到水平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我们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创造性,又要充分考虑本校场地、器材设施、教师特长、学生爱好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全年学习内容。

水平教学计划是以达到学习目标为前提的,这给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创造性地组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应该把握这一重要特点,制订出好的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最理想的教学计划应该是把整体的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集合,也叫子目标群,子目标群的划分标准是根据目标的性质确定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一组以运动参与为主的子目标群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心理方面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它们都可以通过运动参与的某种形式来实现;一些以运动技能为主的子目标群,集中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目标群形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形成一种主题式的单元教学。另外,在目标群形成之后,还应考虑子目标群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层次关系,并考虑子目标群在领域目标群中的位置。

二、优秀案例推荐

传统的学年教学计划是根据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教学计划格式,并经过近50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改革而形成的,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直列式的格式比较直观,内容项目、时间阶段表达清晰。而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水平、单元教学目标,无法反映出“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先进观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改革。从最近看到的几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教学计划来看,基本上有目标与教学内容对照型、教学内容罗列型等几种,对新课标的要求已开始有所考虑,但还不够完善,有的计划做得很详细,但不能很清晰地反映出目标群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有的还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没有摆脱体育教学计划制订的传统思维;还有的把子目标群割裂开来,计划冗长而繁琐。

这里推荐一个优秀体育与健康水平计划案例,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的水平教学计划。

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03-05年水平(三)教学计划

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最大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领域目标群和子目标群之间的关系,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一个教材内容涉及几个领域目标的实际,很好地反映它们有主有次、既分又合的关系。整个计划脉络清晰,从领域目标到子目标群再到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学期学年总学时,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的要求,既方便计划、书写,又便于实际工作中查看对照。在时间上是以季节为主进行划分,根据季节长短安排不同的时段,一学期分成二块,一学年分四块,比较科学合理,避免了其他格式按新课程要求编写的水平、学期教学计划书写繁琐、冗长、罗列、割裂、又不便查看的不足,是我所看到的较为合理、简洁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水平、学期教学计划。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由于在一个水平阶段中,会出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每个季节的时间长短不一。我们江苏地区的季节气候有自己的特点,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差异;而不同地区的季节气候差异很大、迥然不同,因此,很有必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要考虑好如何运用好适合本地区季节气候学生的教材、教学内容去顺利实现水平目标,并要选择好适宜的目标群。在设计和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季节长短、气候因素,有效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开发好校本课程。上面的水平教学计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问题,反映了编写者将季节时段和内容有机安排的思想萌芽。

同时编写者将领域目标组合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和“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种,便于格式的简洁化,实际上,这两种组合不应该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应根据内容、客观条件适当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也可以重新按需要整合成与上述不同的二种或三种领域目标集合群。这里有个问题可以探讨,五个领域目标一共可以产生20钟目标群组合,比较合理、常用的目标群组合有7―10种,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领域目标群的组合,只要是能够有利于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实现就是好的,不必拘泥。

由于水平三(小学高年级)的水平目标相对比较集中,因此编写者根据领域目标要求将水平目标群进行组合,再安排各组合对应季节的学习内容。这里有个不足的地方是,教学内容的书写过于简单,看上去比较单调机械,实际上,完全可以再略微详细一点,表现出编写者在内容安排上的周密考虑和创新意识,运用好我们教师所拥有的自主空间和余地,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体现出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

综上所述,只要根据各水平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丰富和适当调整所推荐实例计划中的子目标群的组合,适当细化教学内容,体现安排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所推荐的水平教学计划实例对小学、初中、高中,即水平三、水平四、水平五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并是一种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常规化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格式。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主编.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 教学情境 创设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65-01

目前,随着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全国各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内容也基本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整体教师队伍质量正在逐步提升。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造成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课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就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究与实践的主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境教学。依据此理论,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能创设出一种使学生在情绪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情境,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主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求知,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一)创设影视赏析的感悟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心理电影、励志电影、心理知识讲座、名家大师报告、成功人士演讲、心理访谈以及热点新闻等多种类型的影视资料,再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视频编排,结合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在课堂上创设出影视赏析的感悟情境,让学生在观看与赏析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心理状况唤醒内在的真实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汲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实践研究中,在心理健康总论这一章节,引入了《心态与状态》视频,让学生能感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调试这一课引入《十五年的灰暗》《内心的墙》等短视频以及电影《爱德华大夫》片段,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观看中对心理问题进行辨识,并学会调节的方法等等。

(二)创设心理训练的体验情境

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将心理训练这种形式应用于课堂,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烈、思维活跃以及勇于挑战自我的心理特点,而心理训练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内容又丰富多样,这正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合。所以,心理训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在训练中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

在实践研究中,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置了“心灵成长训练营”环节,给学生创设出了一种在体验中成长的教学情境,其中包括“我的人生五样”“寻找打开心理之锁的钥匙”“将心比心”“解锁心灵”“我是谁”“绘制乔哈利之窗”“丢掉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人际财富”“发现快乐”“愤怒叫停”“兴趣岛―自我兴趣探索”以及一些催眠放松等训练内容,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三)创设心理测试的发现情境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应用一些心理测试项目,可以创设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人格特点以及优势与不足的教学情境。在塑造人格魅力一课中,应用了“画树识人格”“菲尔人格测试”“气质类型量表”等测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应用了“了解自己的职业活动兴趣”测试,在自我认识课堂上应用了“自我意识测试”,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课上应用了“人际交往能力自测”,在情绪与情商课上应用了“国际标准情商(EQ)测试”,在压力与管理课上应用了“心理压力自测”等等。

(四)创设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把校园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案例或社会上的一些心理事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这样就能创设出案例分析的探索情境,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心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运用案例分析法创设探索的教学情境首先可以通过案例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将心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收获也会更大。

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理需求,要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创设出有益于增强教学实效的教学情境,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和优化心理品质的目标。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院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1 课程目标

笔者比较认同仲稳山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理真实,产生促进学生个体心理成长的积极效果。”[1]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我把课程的目标定为: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1.1 预防性目标:通过系统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帮助、自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碍,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向严重化方向发展。这也可以表述为两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形成高职学生心理调节、心理平衡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同时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2 发展性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体验感悟、测试分析、团体辅导、交往实践和生活历练,把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交往、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个性人格,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成人格完善、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方面的发展,做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也可称为素质目标。

2 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做到人格上平等,情感上、心理上相容,这比在其他任何教学中更显重要。[2]创建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自己,畅所欲言,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才能做到寓教于无形。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它课程最大的不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具有师生心理相容性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案例分析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案例分析法运用中,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取要注意真实性,即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选取学生们相信的,实际发生或经过加工的典型的但是很可能发生的案例。其次案例分析时要发动学生层层深入进行分析,切忌教师急于下定论,而剥夺了学生认知、体验、领悟的过程。

2.2 团体活动式教学法

团体活动式教学方法借鉴团体咨询技术,选取大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相同或相近的问题,精心设计团体活动并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感悟,掌握心理知识和心理调控技术,并应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得到心理的成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师生互动性、体验式的特点,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成效。例如在“高职学生学习与心理健康”这一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优势学习”团体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擅长的学习风格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先天的生理原因外,更多的是和后天的自己对自身学习优势能力的应用程度有关。还可以通过“脑力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高效记忆方法。

2.3 “做中学”教学法

“做中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操作程序为:心理测试――参与训练――表达交流――总结转化。[3]以“培养成功交往的能力”为例,教师先进行一个人际关系的简易自测,学生了解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接下来设定几个大学生宿舍里较多出现的问题,比如“煲电话粥”影响舍友休息、大臭脚丫子经常不洗,请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如何劝说这样的同学进行改善,训练与舍友交往的能力。然后根据表演,展开讨论,交流表演中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妥当,如何能够达到劝导,同时又能增进友谊。然后观看《心理访谈――宿舍你我他》,听听专家是如何分析和示范来应对这些问题的。再分组讨论增进认识,总结感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课程改革建议

3.1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使他们能更多地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积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年级进行细分

现在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是针对大二和大三两个年级学生的,而他们所面临和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建议将来能够分年级开设课程,这样可使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大学二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自我意识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等,大学三年级课程内容可包括:积极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创造心理、就业心理等。[4]

参考文献:

[1]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10):103.

[2]陈丽华.高职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及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45.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49-01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困境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可遵循这一“意见”来开展。目前一些著名院校已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使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其心理素质。

然而,目前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已经开设,但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报之以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热情不高,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在考前加强突击,“开夜车”去背诵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原理,在大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记诵之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面临十分尴尬的境遇。

二、问题解决的尝试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以活动课的方式来进行,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案例分析法

为了摆脱目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可尝试使用案例分析法。

在“案例教学”中,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有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假说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方法的操作程序是: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总结提高。

2.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的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如对学生存在着自卑、胆怯、自信心严重不足等问题,在教学中除了教学生一些增强自信的方法外,主要对他们进行自信训练。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可采用以下训练方法: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大声向同学介绍自己,尽量介绍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能少于15~20条优点。创设一些假设的情境或学生自己遇到过的情景,例如,同伴要求你也陪他参加你不喜欢的活动,你该如何拒绝等。训练学生学会作肯定的请求。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时可以伴以体态动作。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让受影响者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

教学中,可用以下的角色扮演技术:哑剧表演。要求学生不用言语而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教师所创设的主题或情景,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到在交流过程中非言语信息的作用,促进学生非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空椅子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的整合。角色互换。双重扮演。要求两个学生中一个扮演有问题的学生,一个作为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演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他表演的内容,从而使有问题的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比如可以让学生先扮演情绪低落的表现,再让学生扮演情绪积极的行为,从而体验到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4.游戏法

以游戏的形式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或者学到了学生们必须掌握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具体哪一种教学方法更有效,也需要今后的实践来证明。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广大任课教师,仍然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积累经验,分析比较,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这一新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需求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调节心态”和“探索自我”是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标。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大三学生在选修心理健康课程时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前来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们更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解决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了解到心理健康课程不仅仅对他们当下的学习起作用,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们更愿意将“健全人格”和“适应社会”这类长远性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标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从对教学内容的需求来分析,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内容前四位分别是“认识自我”、“恋爱指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大二学生已经上过心理健康课程,普遍认可教师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内容的讲解,也认同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学生对“学习能力”这一版块的内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测,认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论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认识自我”和“生涯规划”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知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差异具有显著性。可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有所区别,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从对教学方法的需求来分析,结果见表4,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的教学方法前四位分别是“心理测试”、“视听教学”“、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大三学生与大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心理测试;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团体辅导,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切身体会,学生对于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比较认可。而没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这样直接的方式来了解和帮助自己。文科生与理工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角色扮演、团体辅导和情境体验,而理工科生与文科生相比,更倾向于选择案例分析和心理测试。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欢探索和体验的缘故,这也说明,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自卑心理 案例分析 案例思考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47-02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感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一 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其表现在:

1.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现实交往受挫,产生消极反应的结果

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导致交往挫折感的发生。如失恋,常常就会引起失恋者较长时间的不良情绪反应。对待这种爱情挫折,有自卑倾向的人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或倒霉的命运,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

2.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极的自我暗示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有些青少年常因个子矮、过胖、五官不正、身体残疾、缺陷等抑制了自己天性的发挥,于是感到精神压力重重,常常怀疑或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耻笑,因此而离群索居,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

3.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有些青少年由于学业上、工作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甚至导致对整个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4.对性格与气质自我评价带来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者大多对自己的性格、气质特征有些了解。但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不利于交往,不利于张扬自己个性的性格特征总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二 案例分析

现就以我系心理咨询中心“对一位因家庭变故的学生的引导”为例,介绍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1.案例简介

在2012年3月16日,早上笔者刚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了铁工高0902班周某伯伯的电话说:“周某父亲在工作中不幸从二楼摔下来而受了重伤,正在医院抢救,给他请假一天。”2012年3月17日早上,周某的伯伯又打来电话说:“因周某父亲在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给他请假四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对周某的打击有多大,在接下来的时间对周某特别关注。

2.案例分析处理

2012年3月19日晚,我在教室召集了铁工高0902班班委成员会议,向班干部了解情况。经班长介绍得知,周某是衡阳市本地学生,平时在班上也有几位要好的同学。班干部会议结束后,我便立即去找了那几位同学了解情况。据同学反映,周某性格比较内向,话语不多。本学期无任何迟到、早退、旷课违纪的现象发生。

2012年3月20日晚,我召集了铁工高0902班全体同学会议,主要讨论了对于周某家庭突发事件,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最后,全班同学决定派几位同学代表去周某家看望和安慰他和他的家人。之后,我还亲自打电话到周某家里,周妈妈的声音很悲伤,我在电话中安慰周妈妈,并说明了全班同学的决定。对此,周妈妈很感动。

2012年3月21日,我和铁工高0902班李某和杨某带着全班同学捐赠的物资到了周某家。我们的这些行为让周某和其家人非常感动。周某也表示自己不会因为这次事件而被打倒,反而会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返校后我安排朋辈辅导员杨某负责帮助周某,随时向我汇报周某的情况。

2012年3月24日,周某第一次返校,空余时间我约他到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第一次在校心理辅导和沟通。本次心理辅导主要是给他讲了洪战辉的实例来鼓励他,也和他讲了许多家庭不幸的人如何自学成才、努力奋斗的例子,通过实例结合他的实际情况给予开导。因为之前有过家访,增加了周某对我的信任,此次的谈话效果很理想。但是透过周某的言谈举止仍能感受到他的悲伤。我也在周某第一次返校后主动与周妈妈进行电话联系,将周某的在校情况与家长沟通,周妈妈目前的情绪仍很悲伤,在不断哽咽中与我进行电话交流。周妈妈说:“周爸爸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突然离世,周某下一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我安慰了周妈妈,并告诉她要坚强起来,勇敢面对,因为她是孩子们的精神依靠。据我了解,周某父母既没有固定单位,也没有固定收入,母亲因身体不好在家做家务,还有一个姐姐在读高中,爸爸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我能感受到周妈妈最大的担心是接下来的经济来源。在接下来的每次国家级和院级的困难补助活动中,我都优先考虑周某,也告诉周妈妈现在国家有为贫困大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在接下来的每个星期都会约上周某进行一次深入的心理交流。通过近一个月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周某的情绪已经慢慢稳定下来,也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周某在校外顶岗实习,据单位负责人反馈,周某在实习单位很认真努力,表现很优秀,现已签订了劳动合同,周某的姐姐也考上了大学,周妈妈也找了一份工作。

3.工作思考和建议

通过周某的事件,使我对我的工作职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责任和意义。要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辅导员要以实际行动关心、体贴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辅导员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2)平时多关注和关心性格内向的学生,多与其谈话,善于看到学生的变化,对其发生的异常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3)加强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庭的变化和情况,把家长当作我们的同事,共同教育与引导,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要在班级建立健全消息制度,能让班级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要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特别是突发事件。(5)在班级培养几位性格开朗热心又信得过的朋辈辅导员,在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时能充当老师的“左右手”。

参考文献

[1]孙福兵.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4)

[2]吴彩霞.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尽管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学校适度规模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寄宿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校认真研究和实施了寄宿生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强化食宿管理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底气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除聘任专职职工外,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的特殊作用,学校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我校为寄宿生提供创设适合中学生“两休”的铁架床,统一物品摆放要求,宿舍管理员、守夜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及时消除宿舍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两次不定时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内务,帮助指导寄宿生整理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

(3)配好供给。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用的碗筷橱,二十四小时冷、热水无常供应。

2. 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依靠

(1)管“穿”。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为此,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值班老师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2)管“吃”。孩子们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班主任为主)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丰富学校进餐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

(3)管“住”。科学制订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班教师负责。我们制订了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可随时通过校讯通、教师手机、学校电话与家长联系,缩短了学生和家的距离。对于寄宿生就医我们也开通了乡卫生院与我校的直接通道,学生可以不出校门直接到卫生院就医,情况严重的,医生到校诊治。

(4)管“行”。我校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4、5公里,远则10公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都要履行家长接送签收手续,并要求每个班级要做好记录。

(5)管“导”。学校安排了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

3. 建立心理健康校本培训课题总结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

在我校,树立了“人人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意识和职责:

(1)我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放入培训档案。对教师的自学提供资料,并定期检查督促。

(2)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会议,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汇总交流。

(3)对中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应重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反思。此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①由培训教师收集或组织撰写心理教育案例或请专家提供已有的案例;②将案例先交给教师自主思考;③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什么是案例,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开发,怎样进行案例开发;④对提供的案例组织讨论⑤培训者指导教师分析案例并形成共识再概括总结;⑥再布置教师写案例分析,体会并按照案例开发的方法学会关注心理教育案例,为下一轮案例分析培训作准备。

(4)每位教师都要写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方案 。

4. 采取多种渠道,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途径

(1)认真上好、上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教师讲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全部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

(2)完善健全心理咨询室,建立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

(3)建立寄宿生心理档案,利用晚自习,值班教师与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畅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做好记录与反思。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的乐趣。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118-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只有在一定原则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实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满意的效果,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努力探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造成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个人素质的崭新平台。

一、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提高心理健康课实效性

目前心理健康课的主要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授课方法的单一必然损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呢?探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除了讲授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如:

(一)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并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要求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围绕主题联系实际;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评述。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角色扮演的重点不在演,而在于通过观察、体验,分析讨论,使学生受到教育。常用角色扮演法如情景剧表演、空椅子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现实中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形成的原因,矫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使学生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在出现类似心理问题时能够识别并运用有关技术进行自我调适。

(四)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的方法是指通过有目的的心理练习,对被训练者进行有意识的影响,使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以达到适宜的心理程度,满足提高心理水平,增强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开展心理训练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其主要内容为:学习教育与训练、情绪和情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择业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为基础,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方法为内容服务,并且使内容更好得得以表现。

二、探究心理咨询的合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心理机构的现状,为适应学生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迫切需求,心理咨询人员要探究心理咨询的咨询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很多种:讨论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观赏等。一般根据参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这样一个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先选取一个故事,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故事:第一种情况是角色任意发泄情绪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种情况是角色调控情绪事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故事,总结调控情绪的技巧。最后,大家根据所总结的技巧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的行为训练。在这样一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如何调控情绪的办法而且进行了练习,真正提高了个人的心理素质水平。

三、探究各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进行积极课堂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当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教育体系。

要达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的融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创建积极课堂,积极的课堂是指那些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能够注重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并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取得上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要在课堂上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不良的刺激如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重视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教师还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轻松自然的游戏、幽默的故事,新颖的教具都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郭启华.高校管理者人格素质结构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106-107.

[2]郭亚.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力器[J].铜陵学院学报,2007(4):111-113.

第11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班主任工作 培训工作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时代所发生的一切都会在校园中呈现出来,班级工作必须把握时代特征。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是素质教育最前沿的实施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工作尤为重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不仅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和热心,更要有专业知识和技巧,要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对此我谈谈认识。

一、班主任工作基本情况

1.主要优势

(1)班主任整体素质较高:班主任均是学校中素质相对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优秀教师。无私奉献是班主任的基本品质,努力进取是班主任的总体特征。

(2)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绝大多数班主任将自己的工作经历理解为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已深入班主任心中。寓教于情是班主任工作的主体风格;尊重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突出特点;关注每个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理念。

2.主要问题

(1)部分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经调研发现,一些班主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班主任专业培训,在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上往往是凭着自己的责任心和热心,缺乏班级建设工作的前瞻性。现在的学生行为意识独立,思想多元化,因此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花在解决学生个案问题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

(2)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和心理辅导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最能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却又缺乏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感到束手无策。

3.班主任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班主任都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各种的持续压力,使班主任产生苦恼、焦虑、疲惫、不安等心理问题。福利待遇、家庭压力、激励不够等是造成班主任心理问题的症结之一。这些心理问题反映在工作中会产生种种非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首先提高班主任的心理素质。

二、对班主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难度

对学生教育难度的大小排序为:①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引导。②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及方法养成。③迷恋网络、学生早恋等。④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强迫、抑郁等心理问题。此排序具有共性、普遍性。

2.班主任工作中的困难与烦恼

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工作方法欠缺;家长不重视、配合支持不够;工作忙琐事多精力不足。

3.与承担学科教学相比花费在班级工作上的时间多

调查中,班级工作花费的时间多于学科教学时间占总体的55%。这说明两个问题:班主任在工作上尽心尽责;班主任需要提高专业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4.班主任培训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建设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协调各种关系。

5.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滞后,知识储备不足;培训手段单一,力度不够;学校对工作重视不够;待遇偏低,激励不够。

三、班主任培训工作方案

1.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

(1)培训内容: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班主任工作基本原则;班主任的素质;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如何当好班主任;教师的心理成长与职业发展;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情景模拟。

2.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培训内容:青少年主要心理特点与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考试辅导;学生面临的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何与学生家长沟通。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参与式研讨。

3.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1)培训内容:班级活动的类型;互动式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过程的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如何借各项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情景模拟。

4.班级管理

(1)培训内容:新课程下的班主任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艺术;班级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班级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诊断与策略研讨。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参与式研讨。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与校园法律问题

(1)培训内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任务;校园内学生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中学生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差异学生的转变、转化个案。

(2)培训方式是案例分析,专家讲座,参与式研讨。

四、对班主任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

要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切实抓好。定期培训班主任,专题研究班主任队伍建设问题,表彰优秀班主任。

2.建立常态性的培训机制

定期组织班主任经验交流,为班主任提供展示成功经验的平台。为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不断拓宽班主任的眼界,促使实践经验和理论认知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开展系统的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主任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4.完善班主任工作的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对班主任工作的正确的评价体系。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及时肯定班主任的工作成绩,增加班主任津贴,为班主任营造愉悦、宽松、进取的工作环境。

总之,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必须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班主任工作要在继承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寻求新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一)教育范围与程度不能兼顾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正常大学生和少数心理障碍学生的教育和治疗。发展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课与宣传活动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问题,通过心理消除心理疾患。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心理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学会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和能力;矫正治疗注重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分析,深入学生内心,消除心理障碍。然而,矫正治疗的是少数,影响程度停留在浅层。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取二者之长补其短。

(二)对生命教育的误解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主题多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等,只在涉及自杀预防问题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不胜枚举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才感慨生命意识的薄弱。事实上,生命教育本应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来构建。基本上是以心理学知识体系为线索,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容易与高校现行的学科教育相沟通为教育者接纳[1](P72)。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心理学知识普及,在心理上需要因人而异,学术式的学习只是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知识应用。

二、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性,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表现。因此,说教式教育会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抵触。

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看待和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学生知道生命可贵,爱惜生命;教育学生在尊重别人生命的同时学会宽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可能性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理论基础。《孔子家语》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恶?”美国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体验式学习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经验加反思。罗杰斯(Carl Rogers)则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4个特征:个性化参与,学习动机内发,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学习者产生渗透性影响,优势在于有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库伯(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从具体体验,到反思性观察,再到抽象理解,最后主动实验,循环往复。其中伴随有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学习效果更佳。而且实用智力和默会知识,例如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实践基础。1934年哈恩(Kurt Hahn)在英国创办了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的外展训练学校,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2](P9)。后来体验式训练的对象扩展到军人、学生、工商人员等,训练目标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广泛,例如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法等。

三、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概念

(一)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涵义

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设置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学生真正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模型

结合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推衍出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型,其步骤如下:

1.具体体验。要求教育双方都了解大学生日常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投入到实际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感受和发现。此环节可采用模拟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

2.观察反思。体验式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体验本身,而是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感受和领悟。此环节可采用小组或集体讨论等形式。

3.抽象归纳。体验者在自己的感性认识、观察分析基础之上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和重建。

4.主动实验。体验者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先前总结出来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并对其效果加以验证。毕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常识,更多地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整个体验式生命教育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反思性、缄默性等原则。

四、体验式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亲身体验法。大学新生都会在入校伊始出现不适反应,心理健康教育就应适时推出“大学生适应不良”这个主题,以大学新生的亲身体会为基础,掌握适应方法。

角色扮演法。对“珍惜生命”、“亲子关系”的主题,可以由大学生扮演父亲或者母亲角色,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负责照顾“孩子”——一枚生鸡蛋,尽可能地保证它的完整,并主动为之赋予意义。通过角色扮演,使大学生感受到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

实地考察法。去医院、工厂、企业、矿井、农田等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作状态,使职业生涯规划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使未来的生活变得形象生动。

案例分析法。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为什么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失恋了怎么办?能不能同居?这些都是年轻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为澄清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和迷茫,可以以大学生恋爱的典型案例引发他们对正确恋爱观的思考。

当然,高校心理健康体验式生命教育方式还很多,可结合应用。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视听与体验的机会,将心理学知识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思考与验证,深入学生内心,激发潜能、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 考文献:

[1]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2]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法

90后高职生面临自身成长成才和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双重压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将他们的发展潜能、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现实可能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这门课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大家都在积极探索。

一、对大班课的理解

对大班课程的理解,以我院为例,40人以下为小班,40-54人为标准班,55人以上为大班。对教师而言,通常说的大班上课即两个小班或两个标准班合在一起上课,即合班课。单班上课即为小班上课。基于大学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公共基础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政课、大学英语等为大班上课,甚至有些专业基础课也实行大班上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通过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以32—36个学时开设,但很多高校只开设16学时,甚至有部分高校还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自2010年9月由选修课纳为必修课的范畴,开设32学时。课程对师资基本要求一般为心理学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担任学院学生日常心理咨询工作等,对专业性的高要求使得各高校师资力量不足。以我院为例,很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甚至设在大学二年级。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高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时,基本都采用大班上课模式。从教学效果看,多数教师喜欢小班上课,人员单一,人数少,课堂纪律好,课堂活动易操作,甚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大班课两班合上、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不易管理、课堂活动操作性差、教师精力耗损等现象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改革教学模式是关键。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大班教学常见教学法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任课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又要让学生体验到心理活动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训练。如何从教学方法入手,达到教学目的,同行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认为以下常见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提高大班上课效率,使教学效果明显。

1.课堂讲授法

这是传统的授课法,也是大班上课采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课堂讲授法由过去单一课本加黑板板书讲授,演变为在多媒体教室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各课程中用得最多的模式,可以说是教学的主流模式,尤其是在大班上课中。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包括要使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异常心理表现,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层面的教学内容而言,讲授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要想运用课堂讲授法赢得一堂出彩的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的背景知识要求较高。课堂讲授法教学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多半取决于心理任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我们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授课时,除了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要张弛有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如果任课教师的课件制作过于单一,比如每张页面只有字,字体颜色与底版色彩不搭,学生看着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心理上不愿看,进一步不愿听,或睡觉或讲话,影响课堂秩序。因此,课件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图片和声音、视频的比重,做到既生动有趣又不喧宾夺主。第二,授课过程中控制好板书与教材的转换。现在上课,基本上都用多媒体教学,只要动动鼠标、键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基本被遗弃,原来的照本念书,变成现在的念课件,课件当板书。这样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持续集中。为使课堂生动,活泼,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过程中,不要放弃传统板书,不能站在电脑前一动不动地念课件,可以使用激光笔代替鼠标,这样教师可以来回走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便于互动。

2.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案例法作为讲授法的补充,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开展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双肩挑,即一方面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做日常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因此,教师有很多第一手的案例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甄选案例。比如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压力与挫折应对”等专题中,要选一些大学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做案例分析,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障碍的救助与识别”、“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专题中,则可选一些严重心理问题或异常心理问题的案例做教学用。不管选用何种案例,教师首先要注意在运用案例的过程中隐去当事人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日常心理咨询工作中,接受过几例因其他老师上课选用案例给来访者造成一定困扰的个案咨询,甚至害怕自己此次的心理咨询被当做案例在全年级公开。其次,尽量选用积极的案例,特殊极端的个案不适合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恐慌和对心理健康课的反感。再次,老师在引出案例前,要表明案例仅作教学讨论用。有些同学觉得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就是针对自己,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最后,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学生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表达,积极交流。总之,任课教师要注意自己所选用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是安全的,没有歧视性的,非极端的。

3.角色扮演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所运用的角色扮演法,特指心理情景剧,即由学生扮演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的角色,把他们的焦虑或困惑等现象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大班上课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工作难度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也不高,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把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实践环节加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由学生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完成课堂组织工作。以“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交往技巧”为例,在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时,可以“寝室人际关系”为主题设置心理情景剧。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愿报名、自愿结合,选择相关素材和剧本,由教师课余时间加以指导,学生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表演。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细胞体,部分高校由于资源有限,出现8人间宿舍,房间小,人员多,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即使4人间宿舍,这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宿舍矛盾也不可避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个案接待中,因宿舍关系引发冲突的心理咨询最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宿舍关系问题,由几个学生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式解决,然后以情景剧形式带到课堂上和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恰当方式。这种形式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和教师课下的指导,在课堂上有目的地研讨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大班教学在高校公共课堂上不可避免,学生人数多是常态,对教师而言,大班上课时课堂比较难以掌控也是事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既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又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运用,扬长避短,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彩娟.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唐明军.基于少学时大课堂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3]阎玲.高职大班课有效教学法浅谈[J].职业,2013(3).

第14篇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1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

第1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体验式 生命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2011-2012年度研究课题(P1112D1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3-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

(一)教育范围与程度不能兼顾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正常大学生和少数心理障碍学生的教育和治疗。发展教育采用心理健康课与宣传活动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问题,通过心理消除心理疾患。发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心理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学会应对生活压力的策略和能力;矫正治疗注重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分析,深入学生内心,消除心理障碍。然而,矫正治疗的是少数,影响程度停留在浅层。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取二者之长补其短。

(二)对生命教育的误解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主题多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障碍等,只在涉及自杀预防问题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不胜枚举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才感慨生命意识的薄弱。事实上,生命教育本应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来构建。基本上是以心理学知识体系为线索,注重学科逻辑结构,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容易与高校现行的学科教育相沟通为教育者接纳[1](P72)。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心理学知识普及,在心理上需要因人而异,学术式的学习只是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知识应用。

二、引入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体性,自我意识强,追求自我表现。因此,说教式教育会引起大学生反感和抵触。

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从生命意义的角度去帮助学生看待和理解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学生知道生命可贵,爱惜生命;教育学生在尊重别人生命的同时学会宽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倍功半。

(二)可能性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理论基础。《孔子家语》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恶?”美国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体验式学习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经验加反思。罗杰斯(Carl Rogers)则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4个特征:个性化参与,学习动机内发,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学习者产生渗透性影响,优势在于有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库伯(David Kolb)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从具体体验,到反思性观察,再到抽象理解,最后主动实验,循环往复。其中伴随有情节记忆和情绪记忆,学习效果更佳。而且实用智力和默会知识,例如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创造力等,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体验式生命教育具有其实践基础。1934年哈恩(Kurt Hahn)在英国创办了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的外展训练学校,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2](P9)。后来体验式训练的对象扩展到军人、学生、工商人员等,训练目标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广泛,例如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法等。

三、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概念

(一)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涵义

体验式生命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体验式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设置相应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积极探索,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焕发出生命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并促进学生真正的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模式。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模型

结合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推衍出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型,其步骤如下:

1.具体体验。要求教育双方都了解大学生日常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创设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投入到实际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感受和发现。此环节可采用模拟演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

2.观察反思。体验式生命教育强调的不仅仅是体验本身,而是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感受和领悟。此环节可采用小组或集体讨论等形式。

3.抽象归纳。体验者在自己的感性认识、观察分析基础之上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和重建。

4.主动实验。体验者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先前总结出来的理论去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并对其效果加以验证。毕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心理学常识,更多地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生活的心态。

整个体验式生命教育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反思性、缄默性等原则。

四、体验式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

亲身体验法。大学新生都会在入校伊始出现不适反应,心理健康教育就应适时推出“大学生适应不良”这个主题,以大学新生的亲身体会为基础,掌握适应方法。

角色扮演法。对“珍惜生命”、“亲子关系”的主题,可以由大学生扮演父亲或者母亲角色,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负责照顾“孩子”――一枚生鸡蛋,尽可能地保证它的完整,并主动为之赋予意义。通过角色扮演,使大学生感受到为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血,同时也感受到生命成长的不易。

实地考察法。去医院、工厂、企业、矿井、农田等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作状态,使职业生涯规划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使未来的生活变得形象生动。

案例分析法。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为什么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失恋了怎么办?能不能同居?这些都是年轻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为澄清大学生对感情的困惑和迷茫,可以以大学生恋爱的典型案例引发他们对正确恋爱观的思考。

当然,高校心理健康体验式生命教育方式还很多,可结合应用。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视听与体验的机会,将心理学知识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思考与验证,深入学生内心,激发潜能、健全人格,真正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

[2]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