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科学课程;化学课程;分类;技术教育;技术素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科学课程中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
从技术起源及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动作技能、简单工具、机械化工具、自动化工具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的5个阶段。技术演化的这个一般路径也预示着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技术教育时需要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演化规律。从技术的创新性来看,技术可以分为操作性技术、制作性技术、设计性技术3类。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技术,这是设计性技术。蒸汽机技术普及以后,这种技术转变成了操作性技术和制作性技术,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掌握。从技术开发的难度来讲,操作性技术的难度最低,制作性技术适中,而难度最大的要属设计性技术。这三种类型,组成了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从职业性角度来看,技术可以分为职业技术与非职业技术两类。职业技术是用来作为谋生的技术,而非职业技术是在所有职业中都通用的技术。职业与非职业是划分技术教育性质的重要依据。历史性、创新性和职业性是技术的三大属性,其中,创新性是技术的最大特点。由此,可以形成技术的一般分类体系(图1)。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有其自身特点,其分类因而跟一般分类有所不同:科学课程中的技术一般都是非职业教育的、现代的、综合的,涉及实验、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的工业生产等方面,由此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技术、实验设计技术等),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技术,生产与工程技术,信息与认知技术等类型。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是青少年学生,根据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技术素养的需要,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想与技术设计、技术理性与技术评价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只开展“纯技术”内容的教学是不妥的。由这两个维度可以形成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框架。
2 现行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
下面以化学学科作例来具体地说明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内容。为避免篇幅过大,表1只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列出部分课程模块中的技术教育主要内容。表中用宋体字表示摘自“内容标准”的内容,用楷体字表示摘自“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
总的来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技术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在分布上不很均衡、合理,表明其自觉程度不够高。具体地说,各类内容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对实验技术知识、实验技术能力和实验技术设计比较重视,内容比较齐全。
(2)信息与认知技术知识介绍较少;生产与工程技术知识和生活实用技术知识比较零散,没有作适当的概括、总结。
(3)没有生活实用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甚至连《化学与生活》模块也是如此);也没有生产与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内容;除实验外,其他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偏重具体应用,比较零散,没有适当概括、总结。
(4)在技术理性方面,比较重视STSE意识,风险意识、批判意识稍逊。
不足之处值得关注,需要改进。
3 怎样搞好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要注意下列问题。
3.1与技术课程和其他实践类课程恰当地分工
在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是跟技术教育比较接近、容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也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其中,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技术教育课虽然也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劳动技能,但往往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降低了技术教育的要求,甚至谈不上什么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则注重通过职业劳动培养职业技能,常常局限于使学生学习某一两种职业技术,较少注意培养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悟性和创新精神,比较单一、狭窄,层次不高。近年来出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教学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奠定基础。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侧重于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基础知识,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技术理性。因此,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必须注意与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实践类课程的差别,实行合理分工。
3.2用好典型案例,注意结合实际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依附于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不是科学课程的主体,因而没有独立的自身体系。但是,技术关系着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常以个别事例形式出现在具体的探究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应该精心选择并且用好技术教育典型案例,既注意由个别到一般,努力反映先进的技术和技术文化,又注意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
要立足于技术实践,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3.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重视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重视学生兴趣水平的逐步提升是搞好技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为此,除了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技术在实践、社会等方面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组织技术活动、技术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过程,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强化技术体验,增进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为了维持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不能要求过高、难度过大。
3.4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要循序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1)通过学习技术原理,开展技术活动,学习技术方法技能,体验技术过程,培养技术兴趣和手脑结合能力,逐步打好进一步学习技术的基础。
(2)使学生逐步了解技术的核心概念、社会背景、意义和特点,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认为,技术的核心概念为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与权衡、过程和控制。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思维。资源是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工具、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制约条件是指对一种产品或系统的开发所设置的一些参数,如安全要求、物理定律、文化准则等。优化和权衡是最优产品或系统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产品或系统必须的过程或方法。过程和控制,是将资源组合的一系列有序活动,以及利用信息使系统产生变化的机制和活动。这些观点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3)逐步培养技术创新、技术理性、技术思想、技术风险、技术道德与技术伦理等观念。要注意做好整体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相关科学知识的布局,制订技术教育计划,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技术教育如同科学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内容的广度、难度和繁简度是可以灵活调整的,应当调整到适合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 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概览 美国中高等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衔接模式与策略 美国“通过高质量的生涯和技术教育培养胜任全球工作的劳动力”报告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质量评价量规 “烂尾”的问责与问责的“烂尾” 官员问责与质量管理 美国工程技术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特色与借鉴 美国社区学院的高技术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模式研究及启示 奥巴马宣布新的生涯和技术教育拨款项目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问责:绩效指标的开发 国外问责的制度与实践 宋代的管理与问责 技术教育独立报告与英国的技术教育改革 对我国网络问责的理性评价 自治与问责的平衡:高等教育治理的保证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地位与教育质量的思考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非政府组织问责中服务对象问责的概念与必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ve.
[2]Carl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Act of 2006[EB/OL].http://gpo.gov/fdsys/pkg/BILLS-109s250enr/pdf/BILLS-109s250enr.pdf.
[9]吴雪萍,任佳萍.美国职业教育质量问责制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49-53The Research o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Implication to China
Zhang Yu, Xu Guoqing
Abstrac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many laws are proposed to make provis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ssessment.National Assessment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for the Interim Report 2013 evaluated Perkins Act IV implem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ent years.The report details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logical models of accoun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in the evaluation. There i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such as strengthen the legal binding in quality evalu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normativ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fair value of penetration and so on.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它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有人也形象地称它为“可携带的能力(Porbrski也)”。个体需要这样的能力以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可以更灵活、更有效地找到或更换工作,并导向工作的成功。在西方工业社会从福特主义(Fordism)向后福特主义(Post一Fordism)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经历了从产品驱动(produet一面ven)到市场驱动(market一driven)再到过程驱动(process一driven)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使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l]。关键能力的出现正是为了适应职业流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要求。它在当今整个职业教育领域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英国,根据关键能力的重要性,关键能力还被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目前分为主要关键能力(mainkeyskills)和广泛关键能力(诚derkeyskill),或称硬关键能力(hardkeyskills)和软关键能力(softkeyskills)。其中,主要关键能力被认为是相对更重要、更核心的,它在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中是要求必修的;广泛关键能力则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它被包括在英国现代学徒制(ModemApprentieeshiPs)和国家受划11制(Nation习Traineeships)中。与关键能力相关的概念还有高级能力(。dvaneedskills)和基础能力(basieskills)。高级能力是在关键能力之上的,也更难实现,如管理能力等。基础能力则是低于关键能力的一个概念,但它是建立关键能力的基础,如普通的文字和数字能力。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随着政府改革实践及研究的发展变化,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高级能力这三层次概念是浮动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外语的看法,有时它被认为是关键能力,有时它又被当作是高级能力。对能力重要性的不同界定,决定了最后对关键能力的规定。
二、英国关键能力演变的背景
英国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自成体系的国家,因此包含了许多特殊的历史背景因素,这是我们研究任何教育演变都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一)社会政治背景
欧洲大陆对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能比较平等地对待。其所持的技术教育范式有两个信念支柱:l)技术是科学的工业应用,因此应该尊重技术;2)有技术知识的人只要有少量一些普通的非职业教育,就可以很好的表达及与人交流[2]姐23)。但在英国,没有这样的信念。英国教育一直沿用双轨制,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进行,且地位是很不平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较低。英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是学徒制。它是以实践和工作为本位的,且与主流教育分野。但是,雇主们对学徒制的支持往往有名无实,普通教育中对技术培训的参与是自愿的,因此也不要求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广泛的技能或者适应能力。社会对技术教育并不重视,技术教育大部分是由机械协会(MeehaniesInstitute)、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City&Guilds)及夜校负责。英国技术教育的地位之所以低,正是由于这种以工作为本位的学徒制,而另一方面,在英国,教育也从来就没有被当作是“为成为博学的公民所做的准备”侧(n.23)。由于英国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从来就没有相互联系的传统,后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不得不对可转换的这种关键能力给予更多的重视了。另外,在英国,受通才教育的统治阶级需要发展的是政治高层人士所应有的品质,而劳动阶级则是政府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参与者。其结果就是“被统治者”的教育被减少为狭隘的职业培训了,而这种教育的效用则仅仅是以它所能产生的在工作场所的能力来衡量的。然而,随着英国工业社会的衰弱,教育系统不得不对越来越糟糕的经济环境做出反应。20世纪70年代后期,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课程就规定必须学习并考核交流技能,但那时学徒制已经衰弱,那些学术能力较弱的学生正面临失业,而且许多失业的年轻人也缺少社会和生活技能,这就使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关键能力的开发,以解决缺少学术知识的那些年轻人的失业问题。
(二)哲学背景
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两种对立的教育哲学模式一直相互对抗。其一是社会中心模式,它将教育与培训相联,其首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繁荣;二是自由的个人主义模式,它认为培训完全是功利主义的,因此培训几乎完全不重视概念的理解,而只关心表现的能力。同时英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寻求这两个极端的相互折衷。托尼就认为,教育既是社会的资源,也是个人的实惠。在职业教育方面,他的哲学观点既是自由主义的,又是社会中心的。自由主义要求教育不是狭隘的职业教育论,而是思想的提升;而社会中心是说教育不只是对个人的好处,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好处川。托尼的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甚至被称为了“托尼范式”。哲学、政治和经济是可以趋同的,这样的信念操纵了英国关键能力的演变及义务后教育的改革。政治制定者也正是这样找到了哲学和经济辩护的汇合点,从而力图让职业技术教育既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个体。在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通才范式与技术范式相互折衷与结合,在普通课程中加人职业教育成份,而在技术课程中加人普通教育成份,以此来跨越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分野。
三、关键能力在英国的演变
回顾关键能力在英国的演变,其正式规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无论是操作部门还是所规定的关键能力内容都发生了多次变化(见表1)[,](pP3o一31)O1979年继续教育部(FurtherEdueationUnit)在它的一个重要文件《选择的基础》中,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做出了规定。那时的关键能力共规定了11项,涵盖内容很广且十分细致,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将经济需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但在其后的几年中,青年失业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再加之技术变化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生的技能。1982年,继续教育部出版了《基础技能》,其中规定了描述关键能力的两条原则:普通性(genericness)和迁移性(transferability)。普通性是指这种技能在各种各样的工作和学习情境中都是需要的,而迁移性是指在一个环境中习得的技能可以被运用于另一环境中。
这两条原则一直指导着以后英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规定。1983年,在继续教育部为青年培训计划设计的关键能力中,仅包含5项。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关键能力已经进人了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Technolo留EduCationCouncil)和伦敦城市与行会协会的课程中了。1989年英国工业联盟(ConfederationofBritishIndus铆)和教育与科学部(DePa咖entofEdueationandseienee)都对关键能力作出了规定,但内容却不尽相同。教育与科学部把关键能力和减小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野的问题分开处理,而英国工业联盟却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不过,贝克(时任教育与科学部部长)首创了“核心能力”一词,同时还建议要对核心能力建立正式的考核,并要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系统,以此支持关键能力的发展。但此时也有人对关键能力缺少哲学深度提出了批评。进人20世纪90年代,英国职教对关键能力的规定逐步走向层级式的结构。1992年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山eN掀on习CouneilforVoeation习Qu巍fications)对不同重要性的关键能力的规定开始了区分,分为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的两类。在这之后,英国对关键能力的描述都有了主次之分。
1996年的迪林报告(De~9RePort)是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它建议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与学术水平两条路径进行整合,规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三项为主要关键能力,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学习的自我管理三项为广泛关键能力。迪林报告对关键能力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将社会政治哲学、经济需求与课程改革联结在了一起,既强调社会经济义务,也强调个人要求。它强调了教育与培训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还强调了社会有必要拥有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以与其它经济强国竞争。迪林报告还改变了职业教育系统的任务—从原来为一项工作对青年进行职业培训,转变为为个人的就业能力而进行终身学习。这是英国传统自由主义与欧洲大陆技术主义的相互折衷。1999年,资格与课程当局(QuahfieationsandCumeulumAuthori钾)再一次对关键能力进行了调整,就形成了目前英国职业教育所规定的关键能力了,共两级六项:1)交流;2)数字应用;3)信息技术;4)与他人合作;5)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6)问题解决。其中前三项是主要关键能力,在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中必修;后三项是广泛关键能力,对其要求相对较低。
四、结语
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如今面临巨大的需求、挑战和机会。劳动力市场正在快速变化,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包括青年人失业以及社会隔阂。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满足从减贫、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到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多种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问题。
在长期存在失业和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青年人本身要求有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机会,要求改善教育培训与工作领域的相关性。自营职业需要有创业技能,并且雇主所要求技术和能力的范围与水平日益提高,需要兼备技术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尽管在全民教育(EFA)运动范围内外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目前能够学习掌握当今不断变化的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和态度的青年和成年人简直太少了。此外,所提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联系不紧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方面所做的贡献不及预期的大。尽管目的是支持社会流动,但一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制度和方案局限了学生未来的前景,强化了社会不平等。
本文件是2012年5月13~16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大会的主题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文件是以《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规划的教科文组织一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世界趋势与问题的初步研究结论为基础撰写的。其目的是为大会各次会议的讨论提供信息资料,引发批判性思考,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未来发展。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深入考察了自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大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主要趋势和政策发展。这项工作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分析自第二届国际大会以来在更广泛的发展趋势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世界趋势;其次是促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辩论和政策辩论,以应对各种长期挑战,向未来领域迈进。
这项研究评估了现状,并探讨如今在这经济不稳定时期,可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以利于更多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和提高技能。
尽管1999年以来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及其政策和改善协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直到现在始终有一种倾向,就是只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的设计、实施、监测和评估进行片面分析。
鉴于技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且技能要求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研究认为各国有必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技能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过,研究认为,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化、管理、供资和组织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审查了来自世界各个地区很多国家的证据,目的是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和政策选择方面的趋势。研究将这些发展变化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来看,从而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以及对政策倡议如何能够更好地让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出有充分依据的评估。这项工作的主要附加值在于,倡导以一种更加一体化和注重发展的分析方法来考虑各国特有的国情。研究赞成更多地关注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教育和环境有关的政策以及能够共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相关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引起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要性的关注,还能够让人领悟到这一改革对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可能意味着什么。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议程上已经占据重要地位。随着2015年这个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预定实现日期的临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教科文组织目前正在研究该领域两项准则性文书的前途,即《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1989年)和《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1年)。2012年,同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和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趋势与问题的研究一样,《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也在研究技能培养方案如何能增加青年人获得体面工作和过上更好生活的机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很有希望在2015年之后的国际教育和发展议程中占据突出位置。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教育和培训理念以及工作安排的很大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多种多样,国与国之间差异巨大。本研究涵盖在正规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等多种环境中向青年和成年人提供学习机会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范围多样化的后果之一。是难以收集和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数据,难以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本研究并不试图总结或推荐现成的解决办法,而是要为关于如何顺利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为更广泛的发展重点做出贡献的辩论提供依据。
教科文组织的这项研究旨在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了解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貌。本文件以及文件所基于的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该部分查明并分析了自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以来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产生影响的一些重大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影响、教育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安全考量。
研究认为,这些发展趋势正在影响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形成和实施的环境,并且将影响到它们的成功与否。虽然这些趋势中的一些在1999年已经很明显,但在那以后形成了新的特征,并且出现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研究考虑了这些发展变化可能对工作领域的影响以及对技能需求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该部分首先详细阐述了将三个透镜相结合的创新分析方法,这三个透镜是:经济透镜、公平透镜和改革透镜。这些透镜同时使用,能够帮助人们对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有一个“盘点似的”认识,对于改革、未来的政策选项和可能性而言,也许需要考虑这些方面。本研究这样做有助于为一种新的、更加全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分析和改革方法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伙伴关系。该部分以第二部分所述的盘点工作为基础,认为有必要改变现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制度的远景与核心特征,以便扩大对青年和成年人既实用又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机会。第三部分强调改革可能要靠国家自主决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和战略,以及在更广泛的发展远景内的新型伙伴关系。关键的必要条件可能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多方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国内利益相关方的能力建设、强大的知识基础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作用。
第一部分:
全球发展及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
第一部分回顾了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有重大影响的全球发展变化。其中包括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和平与安全考量。所有这些都值得在制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中加以考虑。
教科文组织会员国早就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潜力,教科文组织在这一领域有两项准则性文书就是证明。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与会者们指出,21世纪将以知识、信息和传播为特征,并且强调需要一种新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这是全球化与信息和传播技术(ICD)革命的结果。大会强调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和平文化、性别包容、无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公民意识方面的作用。2004年《关于学习促进工作、公民意识和可持续性的波恩宣言》进一步阐明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展思想要求解决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所受到的压力问题,还要求有能力解决和应对人口、社会经济、就业和工作安排等方面的改变,以及技术变革、全球化及和平与安全之类的其他因素导致的新压力。所有这些因素如今正在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长期结构性政策环境,并对其做出适应性和创新性响应的能力构成挑战。能否更好地了解今天和未来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并确保以切实有效和公平的方式教授和学习符合时代需要的各种技能,将决定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长期贡献的大小。现在将依次考虑全球各种重大的发展变化。
1.1 人口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过去10年里人口继续快速增长,14岁以下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加速。随着几乎所有地方的生育率下降以及世界大多数地区的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现象正在成为今后数十年的一个巨大挑战,尽管其影响在各个地区将参差不一。
据联合国称,在当前10年期间,全球工作年龄人口将增加大约6亿。最不发达国家(LDC)中预计增加的人数最多,到2020年将比2011年增加近4.6亿工作年龄人口。不过,在同一时期,发达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将减少近1700万。
这些人口变化以不同方式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发达地区,老龄人口将继续对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财政构成压力。这导致制定旨在推迟退休年龄的新福利政策,从而充分利用年龄偏大但身体较健康人口的生产潜力。各国政府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实施促进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有效立法、制度和供资安排;鼓励(例如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提高技能,包括对以往学习经历的认证;并且利用适当的终身职业指导和咨询方法。在欠发达地区,人口趋势将迫使劳动力市场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为不断增多的受过较好教育的劳动力提供体面工作。从技能培养的角度看,这需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的学习机会,尤其是给青年人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增加学习机会还需要改进创新供资机制以及公共、私人和民间社会利益相关方之间在所有层面的新型伙伴关系、网络和联盟。
由于上文提到的不断加大的人口差距、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新动态、技术革命以及社会网络的扩展,国际移徙的规模和复杂性都有可能继续增加。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历证明的国家特性受到挑战,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另外,在外国生活和工作的权利与资历证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承认资历的问题上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能促进技能的流动。
1.2 劳动力市场趋势
过去10年中,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情况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背景下,不久的将来情况大有改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失业率上升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例如,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国际劳工组织(OLO)和国际劳工研究所(NLS)的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根据目前的增长估计,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世界将来面临着在接下来的lO年中创造6亿个生产性岗位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紧迫挑战”。
政策制定者们常常强调技能的供求不匹配是青年人失业率高和从学校出来后难以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技能的供求两方面,各国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高失业率与严重的技能短缺并存,在另一些国家,有技能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掌握了更实用技能的人,这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技能不匹配问题的政策考量。例如,2000年以来世界银行在大约90个国家开展的企业调查——其中几个国家接受了重复调查——表明,技能上的制约对公司取得业绩是一种阻碍,尤其是在蓬勃发展的环境中。
在非正规部门也存在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如缺乏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更广泛的生活技能、职业和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此外,还缺乏劳动权利,童工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1.3 技术变革
在技术进化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波波以某些能源和某种发明为基础的创新浪潮。尽管各国受到的影响不同,但每一波创新浪潮(如,蒸汽机、电)都会对社会创造财富的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也能提高生活水平。
创新浪潮一波接一波,时间序列显示其相关持续时间变短了。换言之,从新技术出现、普及到被更新的技术取代,这一期间正在变短,陈旧技术过时的速度超过以往出现创新浪潮时的速度。
这一快速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力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培养快速适应新兴技术所需的通用技能。
1.4 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化
预计将发生新一波全球化,体现出多极世界的新秩序。与此同时,持续的经济波动以及对债务、货币和失业的担忧将继续扰动全球经济。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仍将极不均衡。
鉴于技能在决定一个国家从全球化中获益的能力中具有核心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在帮助各经济体突破低技能平衡方面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参与有可能对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起到支持作用,这样的全球化能让更多个人和社会受益。
全球化背景下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支持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而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又能支持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如今有更多国家需要训练有素的并且持续更新仅通过基础教育无法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劳动力。
1.5 教育改革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能否成功地转化为有价值的技能受到以前的教育程度的影响。
正如教科文组织《2011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所指出,基础教育质量不高以及大量儿童失学令全民教育运动的成果黯然失色。教育程度低的儿童会越来越多地面对影响其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学习的障碍。
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2011年全球教育摘要》强调全世界对中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该报告指出,2009年有88%入读小学的儿童达到了这一教育等级的最后一个年级,而1999年只有81%。由于中等教育入学人数必然增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也可能扩大和变化,这取决于政治抉择。在许多国家,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正在日益发生变化并变得模糊不清,导致了某些形式的“杂交”,这会弱化基础理论课程与针对特定职业的职业课程之间的传统二分法。
在普及中等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引出了增加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会的问题。作为扩大了的中等后教育与扩大并深化了的工作领域之间的衔接,包括学生、雇主和出资人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方要求提高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这又导致教育系统和机构努力证明现有学习方案与工作领域之间的关联,尤其是通过中等后教育的不同形式职业化。
1.6 可持续发展问题
由于自然资源、环境和气候所承受的压力,必须从高耗能和高排放型经济向节能清洁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转变。经济的绿化意味着技能需求将改变,因为不仅会出现新的产业和职业,而且在现有职业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技能组合,影响到培训的需求与提供。根据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和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通过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根据即将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会议20周年峰会)的网站,“可持续发展强调对各级决策采取全面、公平和有远见的办法。它强调的不仅仅是强劲的经济表现,而且也强调代内和代际公平。它取决于对公共和私营部门决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进行统一和平衡的考虑。”
在这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以及“绿色经济”和“绿色社会”的概念。
1.7 和平与安全考量
和平与安全考量以多种方式贯穿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在政策领域日益凸显出来。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冲突后重建中,包括在前战斗人员重新融入社会以及受影响人的社会一经济复原方面,可发挥关键作用,是通过促进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和公民意识来预防冲突的一种手段。然而,在现实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非总是发挥团结的作用,这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提供按性别、社会阶层、语言、文化或宗教划分时最为明显。在一些历史上出现过分裂的社会,设法通过合并以前各自为政的公共机构和系统来支持重建与和解。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家建设、和平与安全的考量可以从政治上有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
1.8 结论
显然,这些发展趋势错综复杂,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显现。每种趋势对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技能培养的影响,在国与国之间有所不同。因此,该研究提醒人们,不要从讨论发展趋势直接转到讨论相关政策选项。评论认为,应更加注重那种进一步聚焦于环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发展目标之间关联的全面分析方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借鉴并超越以往的经验。
第二部分:
分析透镜、政策领域、挑战和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部分研究政策制定者如何才能通过将三个连锁的分析透镜,即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应用于经过彻底审查国际经验确定的10个政策领域。来改进和改革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第二部分还进一步探讨各种长期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将各种议题引入全球辩论来开拓新领域。
2.1 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透镜
成功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改革必然触及多个错综复杂的政策领域。可以从其对解决一些相互关联问题的潜在贡献和实际贡献方面了解这方面政策。从观察来看,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为了全面勾勒和审查各个政策领域,研究采用了下列透镜。
1.经济透镜:用于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效率和成效,以及其问责制、响应力和吸引力。
2.公平透镜:用于考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技能的获得、公平和包容的程度,以及了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所有人的影响。
3.改革透镜:用于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考察经过改革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各种可能性,更加注重具体环境,更加侧重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透镜
经济透镜用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支持已工作学生取得有利结果方面的效率和成效,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为了达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济目的,还有必要考虑问责制、响应力和吸引力问题。
加强问责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设法使各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更加负责是一个重大挑战。在这方面,提高政策制定者、系统、机构和办学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回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呼声,并且在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他们的意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近年来,为在教育系统与地方、国家和地区劳动力市场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反应更灵敏的关系作了许多尝试。各项改革也强调了需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有可能参与的学习者、其社区和雇主的吸引力。
2.1.2 公平透镜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技能,不论男女,不论阶层、种族、年龄、残疾与否或者其他社会属性如何。要想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中有效促进公平,就必须从入学和结果两方面考虑公平问题。
在考虑入学的公平问题时,重要的是重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方面的不公平也是高度结构性的。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入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其他特征,是对那些已经拥有相对优势的人的奖赏。女性,尤其是那些带小孩儿的妇女、少数群体以及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入学机会常常少于其他人。
公平透镜主要聚焦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能力,以应对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中扩大入学机会、增进公平和包容的挑战,不论是在正规方案中还是在工作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2.1.3 改革透镜
改革透镜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和政策的分析,对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法能否满足未来劳动力市场和后代人的需求提出了疑问,同时也探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创新,支持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透镜帮助利益相关方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对环境因素和长期发展趋势作出更加敏感的反应。改革透镜拓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使其涵盖“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以及更传统一些的“学会求知”和“学会做事”。
2.1.4 结论
这些透镜中的每一个都能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成、调整和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不同情况下对各个透镜的重视程度应不同,这取决于做出的选择以及当地环境、文化和价值观。在此要指出的是,这三个视角需要相结合,尽管根据具体环境,结合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方如何使用这三个透镜并且给予每一个透镜不同程度的重视,是一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社会对话的问题。这些透镜同时使用,就能结合为更多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相关学习提供便利方面的挑战,考虑有关远景与使命、入学机会与包容、质量与相关性以及提供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这些透镜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角度审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本身,纳入多种不同环境下通过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进行的多样化学习。
过去,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辩论主要涉及经济和公平考量,这有其局限性。增加改革透镜有助于拟定更全面的分析工具,以关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选项。
2.2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领域
本节将上文介绍的分析方法应用于10个政策领域:①管理;②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③社会目标;④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⑤增强学生的能力;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现代化;⑦改善以就业为基础的学习;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⑩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在每个领域,研究都考虑了一些重要挑战和问题,并随后大致列出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政策选项,这些政策选项本身显示出了某种局限性。然后,应用该分析方法来揭示政策制定者根据本地情况可以考虑的前进道路。
2.2.1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
善治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成功进行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尤其是如何改进协调,让广大有关方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根据充足的信息确定优先事项和确保问责,这在过去十年中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为了帮助办学者设计与工作领域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审查自己的作用,它们不是自己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而是成为促进者,通过一系列立法和财政机制,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协调机构的成立是某些国家的政府让经济部门领导者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督和战略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相关方零星参与和参与水平低的情况继续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可归咎于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在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审查确定了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其中包括: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
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
决定是否下放权力,以及如何下放;
审查并改革资历认证制度;
开发质量保障程序;
为制定政策改善证据基础;
将政策框架与实施战略挂钩,以实现改革。
尽管对经济、公平和改革方面的强调程度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环境不同而不同,但现代、共有的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伙伴关系以及在利益相关方中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优先事项达成广泛共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能力建设、信息、知识和可靠证据是必需的。
2.2.2 需求驱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从经济视角看,维持并促进知识和技能的供求一致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一项主要任务,这仍是一个挑战。在大部分国家,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仍然主要由供应驱动。许多国家采取了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以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更加关注学生以及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更加关注获得能力而不是证书的等级或类型,或者培训时间的长短。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基于能力的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的特征是,它们是按照已查明的工作领域对技能的需求开发的。它们的开发是在各个部门组织、协会、商会、雇主协会以及卫生部等代表雇主的政府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在国际上,利益相关方开始联手查明提高特定经济部门业绩所需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圆桌会议和职业研究是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有些国家设法创立了结构完善的机构(部门和,或国家的),专门负责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要求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努力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关注技能需求中,各国已经:
执行提高人们可带给劳动力市场的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的政策;
减少劳动力供求方面的技能不匹配,设法查明和预测复杂的劳动力市场中现有的技能需求,不论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
查明学生应与专业技能一起学习掌握的各种可转移技能,并随后决定如何更好地实施一项新的技能培养办法;
支持改进各种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供求关系的改革。
需求驱动的办法有时侧重于教青年和成年人如何应付眼前的就业需要,而不是经济和社会的长期需求。在运用公平和改革透镜进行分析时,比较容易以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方式理解“需求”。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是,除了工作方面的特殊技能外,学生还需要可转移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2.3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社会目标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有助于克服劣势和实现社会及经济目标,已成为相关政策辩论的一大特点和改革措施的要素。
按照这种思路,各国政府可以选择采取多项政策,其中包括:
结合当地具体环境和战略,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迫切的社会目标;
设法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教学和学习,以便对社会包容、社会和谐、健康和福祉产生积极影响;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尊重并滋养当地文化,但同时也能够应对更具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挑战和议程。
社会问题必然折射出当地背景和变数,例如城乡差异。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触及多种广泛的社会问题。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与社会政策联系起来,是在政策和服务提供领域确保效率、避免重复、弥补空白的关键。此外,利用改革透镜能够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创新办法,例如通过社会创业精神。另一个例子是文化产业技能的发展,这些产业尊重并珍视当地技能,支持可持续的谋生办法。
2.2.4 具有包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要消除多种形式的劣势、打破阻碍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工作要取得成功,还必须认识到并清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中现存的障碍。
诚然,某些群体如要谋求深造,会比其他人遭遇更多障碍。例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消除歧视,促进包容,特别是针对女童和妇女。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促使公立及私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更加包容,更加公平。这一过程首先需要了解更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同雇主合作,能够为弱势学生从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走向职场的过程中提供更多支持。通过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方式,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方可以成为消除歧视和促进包容的重要合作伙伴。
通过公平透镜可以确定有多项政策能协助克服妨碍个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障碍,其中包括:
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
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
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
与雇主合作,完善在职培训,营造包容性工作场所;
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一个更加包容的学习系统,是实现“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关键要素。在此利用经济透镜和改革透镜,可使人们注意必须确保目标受益者的经验能够改善劳动力市场,而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提升生活前景。
2.2.5 增强学生的能力
专注于学生,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必须学会如何进行调整和改革,以便吸引各种学生,并且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在以下双方之间建立起了动态关系,一方是政策关注的更广泛、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一方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更具体、更具地方特色的层面。
支持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断深造、进入职场和谋求晋升的政策内容包括:
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
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或入学同掌握基本技能和生活技能结合起来;
适时创造更加灵活的学习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提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特别要鼓励他们获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历证明。
在这个政策领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成为个人成长和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关键要素。增强学生的能力固然符合改革观点,但还需要确保对于个人的潜在裨益同样能够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裨益。
2.2.6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现代化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在决定学生的成绩和机会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鉴于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的发展和改革在近十年来受到政策的高度关注。各国极为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并密切关注某些学校比其他学校更有成效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诸多机构内部因素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业成果,例如领导水平、教职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教学的组织安排、如何开展课程,以及校方和家庭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学习质量和学业成果对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及其吸引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部门,有两个关键因素有助于推动人们再次强调需要更新公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方的管理和文化,它们是:向某种形式权力下放和自的转变,以及加强公立机构的效率、成效和问责制的呼声。
由于发展历程和政策选择的不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表现参差不齐,这其中包括:
确定最适合开展机构改革的政策;
决定如何以最佳方式制订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的管理办法;
确定如何充分利用教师的职业贡献;
开发并改革课程;
模糊不同学习方案之问的分界线,允许更多的重叠与杂交;
确定中学后教育在顺应这些趋势当中的作用,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中学后教育之间建立起适当的关联。
着眼于效率和问责,同时通过竞争获取资源,意味着实现办学现代化未必总是有助于公平。用公平和改革透镜来分析这一政策领域,可以发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需要在现代化议程和当地发展的需求问题上达成平衡。
2.2.7 改善在职学习
工作场所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成人学习地点。然而,公司内部培训在很多部门和很多国家充其量往往也只涉及最基本内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为数众多的工人获取技能和找到工作的主要途径,但此类教育与培训往往质量不高,一直以来较少受到政策关注。
某些国家将在职学习作为青年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学徒制正在世界各地复兴,而且这股趋势看来还将持续下去。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部门技能理事会正在努力在工作场所推动初级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为提高非正规经济部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质量,一些政府正在开办语文和数学扫盲方案,为技艺高超的手工艺者开办技术升级课程,其中包括教学技能,并为潜在的学徒提供关于技能需求情况的信息。
有多个政策选项可供政府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用于改善在职学习,这其中包括:
制定国家战略,建立联盟,在工作场所继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重新审查正规经济部门的学徒制;
扩大部门及其组织在管理和举办培训方面的作用;
支持需要较高技能的工作场所;
调整公立及私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办学方向,更好地为非正规经济部门培养学生;
改良非正规经济部门的现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法;
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工人继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调整针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的关系。
主要挑战依然是确保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政策能够反映出工作场所学习的终身性质。同样重要的是,需要认识到工作场所的学习需求,并将其作为国家创新和可持续战略的一部分进行规划。
2.2.8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宗旨和改革措施往往需要改善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培训工作,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学的职业地位不高、缺乏培训,往往都是障碍。此外,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属于多样化的、分散的职业群体,可是人们却往往期望他们拿出针对更加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成功的新型课程方案。几乎世界各地都面临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继续发展不足的问题:他们如何保持“合格”,如何实现职业进步,这些问题极少受到关注。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学习、技能和职业发展的问题上,决策者可以采取的政策选项包括:
研究适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说明和框架;
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前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师和培训师的职业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政策应考虑到妨碍教师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阻碍教师参与并投入终身学习的各项障碍。奖励教师和培训师的直接措施在短期内或许有效,然而,从改革透镜来看,还是建议推动教师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完善职业管理,为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2.9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
信息和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给力图顺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新机会的规划者和办学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体规划者和办学方完全应该研究并响应全体学生的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这同时涉及职业需求以及更广泛的公民素质和教育问题。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和克服预算及能力方面的明显不足。
各个部门的大量工人在工作中都需要用到信息和传播技术。他们需要接受初级培训和升级培训,以便安全、有效地开展工作。这些领域的学都是以非正式的形式进行的。在机构和系统层面有计划地满足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需要在几个方面做好准备:战略、教学方法、组织和技术。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规划者和办学方可以采用的某些政策选项包括:
充分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机会和当前的发展,同时注意到相关阻碍;
满足工作场所的信息和传播技术需求,既作为一项普遍技能,同时也针对信息和传播技术专业人才;
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在工作场所开展学习;
制订一种兼具效率和成效、同时有助于应对数字鸿沟的方式,将信息和传播技术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
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显然能够为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效率和公平性创造出重要的新机会。人们往往有力地指出,通过社会网络、电子学习、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等方式,采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工作场所通往创新和终身学习的另一条途径。
2.2.10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
1999年首尔大会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各界关切的主要问题。各国的经验表明,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顺利衔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公共预算承担的部分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其他利益相关方承担的部分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一项政策重点。事实上,这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形势和政府的优先要务,另一方面还要看投资刺激措施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预期惠益。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的主要责任应由国家承担,但在很多国家,这方面的主要潜在资金来源是官方发展援助(0DA)。近10年来,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大多数发展援助都是针对上述10个政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系统建设工作,而非前几个阶段常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开支。
以切实有效的方式高效率地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是将制定政策与长期成功执行政策结合起来的必要因素。提高筹资效率和成效的政策方法包括:
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战略性目标;
设法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尽可能调动潜在的财政资源,包括国际捐助方和此类教育受益者的捐助:
在特定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效率、成效、相关性和问责制。
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惠及所有青年和成年人,就需要大幅增加现有资金。由于外部供资不可靠,各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投资的轻重缓急。
鉴于人口趋势及其他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可能会进一步贴近终身学习层面,这一特点在很多国家目前还不明显。由此,我们有理由制订创新的筹资机制,优化开支,同企业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同个人共同分担开支。
2.2.11 结论
近10年来,这10个政策领域的多项工作,包括具体政策选项的出现,主要受到经济和公平考量的影响。这些考量有其局限性并导致政策工作的局限性。对可持续发展理想或许有了一定认识,但很少有国家将可持续发展问题充分纳入本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公平和经济考量依然是现实问题,但该研究从分析角度阐述了增加改革考量的益处,这样可以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制定同背景、更广泛的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本报告第二部分利用三个透镜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经验以及在国家层面最常见的某些政策选项。至关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找到扎实的办法,用以评估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成绩、潜力和不足。在具体国家背景下采用这种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新的政策选项和新的考量因素组合。然而,该研究在审视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时,发现可以用作分析基础的国家报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评估研究、相关经验性数据或其他研究资料十分有限,如何解决这方面的不足是下文将探讨的长期挑战之一。
2.3 长期挑战
上文分析了重点政策领域,从中可以明显看出6项长期挑战,包括: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确保人人享有职业技术与培训的机会;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和质量;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加强创新和研究;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挑战在各国不尽相同,这取决于当地具体环境和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各种各样具体需求及其复杂性。
2.3.1 促进青年就业所需技能的培养
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高失业率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结构性问题。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青年进入劳动市场的困难是人类发展的损失。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一项长期挑战是协助青年成功地从学习阶段转入工作阶段。
让青年融入社会和经济生活,其关键在于我们的决策过程要对相关技能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各利益相关方,包括青年。重视早期技能需求分析和预测对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企业和个人需求做出更加敏感反应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密切合作,推动促进青年就业的相关计划和行动。
2.3.2 确保人人享有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各种需求、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敦促决策者努力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历来与相对狭窄的职业范围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如今有了变化。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需要认识到在教育与培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以及在工作、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方式等不同背景下,正在开展着大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一旦更好地了解了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就有可能制订出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公平的政策。全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之一是必须消除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隔阂。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众多障碍,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决策者应确保消除或尽量降低这些障碍。通常需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改善信息、咨询和指导工作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承认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应该等同于听任某些学生继续留在办学质量低下的相关教育与培训机构当中,使其在教育与培训的升学或是向着能提供深造机会的体面工作过渡方面没有任何积极的、实际可行的机会。决策者和利益相关方的任务是认真研究多种政策选项,以便创造出在学生、雇主和广大公众看来是有价值和有吸引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机会。
在很多国家,为职业地位较低和正规资历较少的工人提供在职学习机会是一项特殊的挑战,而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一贯受到排挤的妇女,以及为缺乏基本技能,或完成了基础教育但基本无望找到体面工作的为数众多的青年人提供培训机会同样也是一项特殊挑战。
2.3.3 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形象和质量
在终身学习的问题上努力采取更加协调的工作方法,以及在制定政策时着重关注学生,是有助于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点和概念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需要努力提升各种类型以及在多种背景下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质量也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个人以及更广泛的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的贡献。
2.3.4 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资金
鉴于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程度,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入学人数的可能增加,以及由此给公共预算和私人开支造成的预期影响,资金是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捐助方)的一项重要挑战。至少需要解决两类政策问题。第一,应探索如何确保为在各种背景下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各个人生阶段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第二,应研究政府、其他利益相关方和受益者的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2.3.5 加强创新和研究
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做到顺应要求,还应做到创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非总是全面参与重大的技术、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变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期待,还需要在协助引领变革和适应新环境方面发挥更加自主的领导作用,包括为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的技能,以及确定如何扶助曾经被边缘化的群体或弱势群体,并为其开办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还需要完善知识和信息。但是,正如上文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领域的分析所指出,在很多国家以及在国际上,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数据和研究非常有限,并非都有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某些系统甚至不能提供基本的相关数据并确保其准确性,一些国家没有能力按目标群体将数据分类、比较公立和私立职业技术办学、或是做出任何预测。对于国家系统来说,此类数据对于提高决策的循证性质至关重要。
2.3.6 促进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个层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2.4 开拓新领域:2015年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审查国际经验和分析政策领域时从长期改革和扩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角度考虑,有助于确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不同问题,这些问题或许可以成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前途的全球辩论的主要议题:
调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范围和概念——可能需要完善和扩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以便在培养特定职业所需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关键能力,同时让人们普遍了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含在多种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
应对不确定性,增强抵御能力——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环境问题以及政治和社会变革提出的重大挑战,都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规划需要兼具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灵活性和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
尽可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终身学习机会——2015年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满足不同年龄组的终身学习具体需求方面,有望起到重要作用。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新型发展方式的响应能力——正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历来与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往往服从经济和公平前景。
然而近年来,对于机会均等、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突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需要对此作出响应。
强化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这涉及教师、培训师和导师的职业发展。
以学生作为核心——当前,大部分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都旨在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这意味着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展,以往重视机构办学的传统做法可能会减弱。
重新审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公共政策——筹划未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该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业内人员的思想、网络和活动都会产生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制定者的主要议程是通过这项教育来改革和扩大学习机会,从而培养技能。
通过新的管理方式增进多方利益相关方的伙伴关系——采取多方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方式,意味着政府接受参与式管理办法以及同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伙伴缔结新型伙伴关系。
可持续性和绿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完全有理由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塑造成为关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创新场所,这既符合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于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同时也作为其对于公民意识教育、和平与安全的更广泛承诺的一部分。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包括技能预测——为政策制定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已经成为一项普遍改革措施,但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做得还不够。
第三部分: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伙伴关系
第三部分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需要国家在广泛的伙伴关系推动下自主决定。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认为国家层面的伙伴关系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未来转型和发展中可以起到核心作用,同时也呼吁加强地区和国际层面的伙伴关系与合作问题。
政策能力固然重要,但未来将出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战略自主决定权的更广泛的社会分布。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政策辩论大多着重关注国家与企业,特别是与私营部门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问题。这显然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考虑到私营部门本身是多样化的,包含众多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规模、地点,以及经济和社会关注点也千差万别。
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在支持国家进程和各国间对话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机构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小组,教科文组织、劳工组织、经合组织、欧洲培训基金会、世界银行及其他各方正在通力合作。这个机构间小组的宗旨是改善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技能培养的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2009年,教科文组织同包括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内的广泛合作伙伴进行密切磋商与合作,制定了—项具备三个核心行动领域的战略,用以在三个双年度(2010~2015年)内支持会员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第一个核心领域,教科文组织同这方面的专家及政策制定者合作,开展能力建设,提供政策咨询和支持。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第二个核心领域包括协助解释概念、制定标准,以及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在该战略的第三个核心领域,教科文组织力图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思想实验室和信息交流中心。本组织积极支持收集和传播政策及改革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动全球辩论。教科文组织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借助其出版物、虚拟平台以及所属多家中心构成的广阔网络,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促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方面起到了战略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机构间合作、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以及后续活动都可以说明教科文组织促进国际合作的方式。
结论
这份文件探讨了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当展趋势,利用经济、公平和改革透镜制订了分析方法,并对一次国际经验审查中提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10个关键政策领域进行了分析。查明了每一政策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阐述了1999年以来采用的某些政策选项及其局限性。
经济和公平视角固然正确,但目前看来,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从主要满足某些群体的眼前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世代的长期技能需求的这一过程中,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改革视角有助于制订注重本地情况的政策措施。
在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当中,个人有权为变革做好准备、公平地受益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且让这段学习经历得到其他人的承认。应利用当前这个机会来重新界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宗旨、范围和未来发展方向。本着信任和开放的精神,加强所有合作伙伴之间的对话,能够在各个层面巩固网络、新的伙伴关系与合作。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与会者能够协助各界设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如何以最佳方式响应当展趋势和长期挑战,如何推动未来的各项工作。有了坚定的政治承诺和财政支持,就能够改革和扩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让当前和今后的所有青年和成年人都能够受益于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当今世界深受社会不平等问题、青年高失业率和经济动荡的困扰,在此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成为政治议程的重中之重。各方期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来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重需求。青年本身也要求自己的学习更加贴近工作和生活。然而,发展适应需求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帮助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取得学习和技能的进步,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正需要我们总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变化与趋势,推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辩论和政策辩论。
本文件是2012年5月13~16日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要工作文件,大会的主题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文件是以《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规划的教科文组织一项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世界趋势与问题的初步研究结论为基础撰写的。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技术教育;文化体验;动手能力;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17-02
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设计行业在功能上不断细化,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对设计教育形成巨大的挑战。就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而言,首先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研究教学规律,强调设计实践与技术能力。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出现以来,“技术”与“艺术”都是设计教育关注的焦点,而在信息社会中,技术的内涵发生了更多的变化,我们正面对一个文化渐渐被技术取代的社会。就设计教育者而言,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关注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下一代人文化体验不足与动手能力弱化的现象。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强调技术教育,是为了实现高职高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高技能?二是如何培养高技能?在重视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应如何拓宽思路,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呢?首先,在艺术设计领域没有“熟练工”的概念,不存在“技术工人”阶层,原因在于艺术设计的特性,艺术设计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体现了创新性、个性化,是非批量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视觉判断力和创造力,所以,艺术设计学科的“高技能”必须建立在对审美“通识”的基础上。西方教育家认为创造力是不可培养的,属于天性。而视觉判断力的培养要有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通识教育”尤为重要。其次,就技术而言,我们要认清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材料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否电脑技术发达了就不需要手工劳动了,技术教育与软件教学的关系是怎样的,信息技术“缺乏场所的完整性”是否可以使我们减少对材料技术的关注。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只有立足于艺术的特性与技术的实质,关注现实,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教学更富于前瞻性。
技术与艺术是设计教育史中永恒的主题
纵观设计教育史,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和对技术的理性思考,一直贯穿于教学理念的变革中,无论是1907年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德意志创作联盟的“工程技术的精神与艺术融为一体”理想状态,还是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都是围绕着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展开的。包豪斯在专业课程领域任用工厂技师和艺术家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双轨”制,至今仍然启迪着我们的设计教学。而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乌尔姆造型学院,更是强调理性、科学性和现代性,其课程的一半是关于新的科学知识、方法包括人文学科内容的,“这不只是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造型工作者,也是为了发展出批判性的社会与文化意识”。①
从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开始,设计教育就抛弃了传统造型学院的艺术教育目标,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漫无目的和自我表现。设计教育一步步迈向了理性。“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最初是一种尝试,它企图把艺术家、工艺家和设计家的培养建立在一种理性基础上,一方面,使他们从毫无生气的学院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使他们从当时毫无节制的达达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思潮中解放出来。”②今天的设计教育则更关注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高职高专的设计教育只有在理性、开放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正确对待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重视学科教学规律,才能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
技术的变迁与多元化使
设计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
技术的概念因为时代的变革一次次地被改写。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是包豪斯设计体系所提及的以真实材料为媒介的手工和机器制造技术,还是当代语境下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信息技术?显然,我们不能回归到手工时代,也不能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技术”一词更加多元化。“技术”不仅仅是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概念,也不是将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实现设计的技术,更多意义上是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界面交互设计技术。
当信息技术成为技术主流,设计中的“技术”呈现多元化趋势时,技术的发展对高职设计教育就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设计学科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使传统设计学科得以拓展 由于计算机的介入,图形设计由传统的手绘设计向数码设计、由二维平面向多维空间扩展,并因此产生了新的审美观。数码图形和三维图形已成为图形设计的一部分,并且也将成为图形设计的发展方向,技术的更新也是对高职教育教学硬件与师资的挑战。
新兴设计学科、设计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兴起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的交叉影响的结果 如动画与三维软件结合产生了三维动画设计,平面与网页结合产生了网页艺术设计,平面与新媒介结合产生了多媒体艺术设计等等。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而产生的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动画设计、数码图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新兴学科逐步成为设计教育的主流课程,这些设计学科的发展都是计算机新技术、新媒介应用的产物。边缘学科的特点是综合两门或多门以上跨专业领域的学科,必然要在对各个学科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学科体系,也就是既要有对“美”的通识教育,又要掌握多门软件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体现“一专”的专业性,即学科性,在技术课程和专业课程上又要渗透到不同的领域,体现“广度”与“多能”,这所谓“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指出了专业建设的思路。但事实上,在有限的三年里很难做到合理的侧重与分配,这是对专业教学结构和课时安排的挑战。
技术教育是高职艺术
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设计教育史上,我们看到了西方社会对理性和技术的强调。而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很晚,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我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封闭在象牙塔中“高、精、尖”地培养技术精英的路子注定是走不通的。因为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社会需求快速演变,狭隘地传授固定不变的专业技术,只会使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社会不知所措。相反,在专业上强调发展学生带有一定专业性的创意能力,在“多能”的基础上形成“一专”,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变能力就会增强。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技术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手工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以往长时间内,很多人会质疑:当大工厂代替手工业作坊后,我们还需要传统工艺吗?随着资源的缺乏和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传统工艺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会使我们的文明成就得以延续。手工劳动的现实意义在于:(1)可以养成条理、整齐、正确、清洁的好习惯;(2)可以促进对有关形态的观察和感觉训练,发展手的灵巧性和触觉感;(3)可以养成重视深度、勤勉和忍耐的习惯;(4)可以进行正确的工作;(5)可以了解本土文化的特色;(6)可以体会本民族的审美趣味;(7)可以感受区域人类历史的风俗民情。前四点是基于工作态度的培养,后三点是基于文化体验的通识教育的角度,这对每一位艺术设计者和劳动者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我们不能抛弃手工劳动和材料技术。
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软件教学,理应包括材料技术及工作方法 没有系统的方法论基础(对形式美的感受与判断)和对材料的实践,单单强调软件的操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技术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软件教学上,更应该重视信息技术中的分析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在网络广告设计中,就要使用信息采集的方法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与甄别,以此作为完成和改进设计的依据。视觉最终是否能有效转达及转达效果的强弱,不仅由视觉形态设计的高低决定,还会受到各种动因制约,如对传播媒介形式的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技术中最大的收益是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判断,并选择更好的途径实现我们的设计。软件教学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必须与具体的专业课程结合。在有设计理念和设计构思、有理性分析的前提下,用软件去实现设计。否则,教设计不谈设计理念,不谈市场变化,高职教育就等同于培训班。具体做法可以采用“双轨制”教学:一门课程由软件教师和设计教师交叉授课,或以“一主一辅”的形式进行项目教学。
信息技术的特性要求技术教育必须与真实的文化体验相结合 信息技术具有“缺乏场所的完整性、当下性”③的特点。以往人们通过真实体验完成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而今在虚拟世界里,我们通过鼠标、显示器感受世界,接触世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设计师具备更多的文化体验,从更多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设计,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创意人才的生命活力,需要在创意文化环境中滋生与激发,没有丰富的艺术生活刺激想象力,没有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活不断启发创意,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只会趋向机械刻板而变得毫无生气。”④――文化体验是创意产生的前提。设计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视觉进行发现、整理、重新呈现,没有对视觉形式的敏感度,创意就无从谈起。
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
在对企业和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的最大顾虑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而是来自学生的通用能力及视觉判断力。事实上,高职学生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缺乏文化体验,在创造力和审美判断力上先天不足。我们在打造“技术能力”的同时,最大的困境恰恰源于高职生源文化体验的缺失与动手能力的弱化。
通识教育的弱与强决定教学质量。“就艺术设计而言,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设计构思必须考虑多种因素进行,涉及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设计的‘概念’层面;如何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现实设计,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⑤――对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美学的通识构成了通识教育。显然,在设计构思阶段对通识教育的要求是很高的,在设计实现阶段对技术层面的认知也要立足于通识教育。
有人说:“现代复合型高等应用技术人才已经不是专科层次所能全部培养的,尤其是现代高等职业设计人才和许多高新技术应用人才。”⑥这话不无道理。事实上,目前的生源状况很难实现我们的教学理想,对技术教育中的软件教学的过分看重,未免是舍本逐末之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一定要“齐头并进”式地加以推进。
综上所述,要迎接时代的挑战,必须尊重学科规律,在专业教学上要有预见性、前瞻性。通识教育与技术教育应并重,坚持技术教育的多样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李砚祖:《乌尔姆:包豪斯的继承与批判》,《装饰》,2003年第六期
②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四川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279页
③张幼云:《论高等美术教育对形成创意社会应有的功能》,《清华美术》,2006年第三卷
④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⑤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装饰》,2003年第4期
⑥彭亮:《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转引自设计在线网
参考文献:
[1]杨联.浅论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的创新思维[J].教育与职业,2007,(2).
关键词:职业技能教育技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很大的技术教育的发展在我们国家,按级别和类型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的成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职业教育法 》 获得通过,使技术教育法 》,可以找到该法案具体规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和职业培训系统也是国家政策的一个优先事项,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振兴中华。然而,一些地方对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的缺乏足够的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了解的机会,解决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今天的问题。
一、技工教育面临的问题
1、缺乏社会观念的注重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价值观上, 有一种误解: 重轻教育、 技能。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为轻。目前,缺乏行业和企业往往是高级管理人才、 高技能和合格的,但很多学校是主要是为中等水平的人才,一大批工人的低导致高级别职位做不提供"。此外,大多数学生坐为学院和较少考虑到申请专业院校,它一般不准备从事"蓝领"作业底部到顶部,值的原因,除了背后的潜在顾客的理念也其中大部分的同意而非私人职业的普通教育。此外,现实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很大程度上,错误的诱导分布的不同专业之间存在这样一种许多职业评估。
2、缺乏教育资金的保障
一般大学教育培训主要一般人力资本、 职业培训或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是主要适用于企业 (或贸易) 具有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具体的人力资本。目前中国的私人性教育投资不足和低效率的投资问题。尽管各种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已达到超过 20,000 的但主要目标是制定企业技能人才只以上超过 200 高级技术学校和技术学院、 以及由于缺乏投资,其中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老化的教学设备、 设施、 教师资源短缺,很难在短期内你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培养一大批企业。在投资效率,为了生存,从玩到心理学集在运行一个专业和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不合拍的许多高职院校方面有大的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非常严重,造成结构性短缺的技术人员。
3、缺乏教育师资的保证
作为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包括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在学校,近年来年的招生,在学校和教师的问题学生的人数增加一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和目前大多数机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资格的不会不标准,几乎全部为本科或专科层次学历、 主根本不愿意到技工学校教学、 远程落后地区的学校特别突出 ;第二和"双建筑师类型"的教师是缺乏,和所占比例还比较偏低 ;第三,并适当向由社会价值和已久我传统雇用面向的效果,教师补充相当困难 ;第四,由于政府的机制,以及供资和概念的问题,教师培训机制滞后。
4、缺乏企业方面的重视
企业没有足够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不玩的主要作用在高技能人才培训、 专业资格证书内容不高、 员工技能训练中投严重的缺陷。职业技能培训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它使企业与员工取得双赢局面。但现在有些公司还没有改变的概念,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担心"熟鸭子飞走了",宁可花钱偷猎,愿花钱培训员工。
二、解决技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扩大规模,促进发展
企业没有足够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不玩的主要作用在高技能人才培训、 专业资格证书内容不高、 员工技能训练中投严重的缺陷。职业技能培训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它使企业与员工取得双赢局面。但现在有些公司还没有改变的概念,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本,担心"熟鸭子飞走了",宁可花钱偷猎,愿意花钱来培训他们的员工。技术教育要发展,必须有大小、 等级,改变单一的行业、 企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 同步的坐标规模、 质量、 效益的发展。首先,依靠政府兴建规模。政府的协调,增加投资,改善工作条件运行,建设一批省级、 国家关键技术学校的高度重视。第二,结构大小。学校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模型,到多个模式,中等的学术和非学术教育和培训设施,中级技术人员培训和教育一直是高级技工培训、 引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再次,培训扩大范围。当地的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向学校和加强的沟通和行业之间的联络,促进和扩大就业培训、 再就业培训、 就业准备、 社会化和培训业务。
2、规范市场,加大监察
为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执行和加强管理的劳工视察,职业学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劳动、 人事和管理,保证劳动和就业的条目相关的行业,并尽快为促进和执行制度,获得就业、 职业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人员的职业资格取得了,不在工作上,不应处理就业聘用手续,不办理营业执照。劳工督察向雇主招聘雇用人员列入日常检查范围、 调查并依法处理行为,违反了劳动就业制度。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更严格的劳动监察机制、 认证就业概念的社会身份,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3、加强培训,提高师资
首先,加强现有的"单主机"教师培训、 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定期的系统。第二,给学校人事自、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学校,根据教学模块荒弃耕、 后付费、 充分就业和竞争。制备的发展需求的部门不同的学校,学校制备的动态管理。开机自检,没有人,学校的建立,自我任命"双资质"的教师聘用高级技术人员、 技术人员、 专家和工程师,建立一个高水平,跟上兼职专业教师。最后,建设的技术教师培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教师的培训基地,有计划培养"双师型"教师。
4、开拓专业,广泛就业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就说,学校要根据市场现需人才种类及时设置相应专业。另外,技工教育的目标是就业,除教育质量和专业设置外,学校要首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安置,这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技工学校应尽快转换办学思路,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各市县学校在困难的条件下,应就人才网络市场设立专门的毕业就业服务指导机构,而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就业安置办事处。同时,就业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当地市场,更要着眼于全国市场,还可以把人才“推销”到国际市场。
[论文摘要]根据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大体上可以将人才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由于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特点不同,从而使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也各具特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章对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试图从人才分类的角度探究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人才类型 工程教育 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对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始终比较模糊,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清晰。虽然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对这三种教育类型的认识并不统一,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与联系亦不十分明朗。本文在名词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才类型的分析、比较来探究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社会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目前较公认的分类是从人力资源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以工业化社会为典型的各产业系统,其人才类型大体上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而与此相应的四类教育为:普通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但是从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看,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并不是完全对应,尤其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和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阐释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型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下面对相关词语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
1.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工程”的解释是:(1)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2)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指解决城镇蔬菜、副食品供应问题的规划和措施)。可见,广义的工程概念不仅包括“硬件”的设计与制造,而且还包括诸如预测、规划、决策、评价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从工程的词义角度看,工程型人才不但要从事规划、策划和设计工作(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产品的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同时还需具备对某项系统工作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2.技术。《现代汉语词典》对技术的解释是:(1)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如钻研技术、技术先进。(2)指技术装备,如技术改造。由此可知,相对于工程型人才的规划、策划和设计而言,技术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他们的劳动,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为物质形态的产品或对社会运行产生具体的作用,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等。在当今世界,由于技术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维修和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因此,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3.技能。《现代汉语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基本技能低下等。相对于技术而言,技能强调的是一种完成某项具体操作的能力。如运动技能即指按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动作的能力,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的活动能力,这是形成运动技能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能型人才即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实际操作某一技术的能力,从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
二、对人才类型及相应教育类型的比较分析
按词义,工程型人才是能完成工程任务的人才。从工程实施的过程来看,一个重大工程项目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和多领域的专家们协同工作,还要涉及工程的经济核算、统筹管理,直至延伸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因此,工程型人才不但要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及工程的质量和效益观念。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的主要特性在于具有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如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效益观念等,这是工程型人才(教育)有别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之处。但另一方面,完成工程任务离不开技术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他们掌握的相关技术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工程技术项目的实际问题。可以说,技术人员在工程实施中起着基础和桥梁作用,是工程规划具体执行者和工程设计的实际操作者。由此可见,工程型人才(教育)又与技术型人才(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的地方,甚至在某些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重要比重。例如,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员的工程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明确规定是掌握一定工程技术知识,能将科学技术熟练运用到工程实践的人才。有些学者曾以此将培养工程技术员的教育界定为职业技术教育范畴,从而区别与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把工程教育只限定某一类教育范畴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工程型人才是有层次的,它不但包括从事工程设计、策划工作的高级人才——工程师,还包括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较低层次的工程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中以培养实用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始终未能成型,工程类大专教育在萎缩。而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又缺乏工程教育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加强对工程教育中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研究与探索,为社会培养具有工程化思想和意识的技术型人才。相对工程型人才而言,技术型人才处于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更实际的服务问题。我国曾有学者对这类人才的特点作过如下概括:一是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较宽,但深度相对较浅;二是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三是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的重要素质之一;四是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技术型人才独特的知识能力结构,决定了技术教育课程的专业定向比工程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但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
此外,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分类中的一个大类,同样具有层次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84年出版的《技术与职业教育术语》中对技术教育的解释为:“设置在中等教育后期或第三级(高中后教育)初期以培养中等水平人员以及大学水平的在高级管理岗位的工程师和技术师。”纵观我国近半个世纪的高等教育,从专业类型和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分析,相当多的本科专业都属于高等技术教育,如信息通信技术专业、计算机及其办公自动化专业,它们都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说明,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甚至有些学校还进行了研究生层次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合肥工业大学分别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大专层次的高等技术人才,通过中等专科学校和技术学校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学习的和技术学科的学习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相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技术教育理论学科的系统性较弱,深度较浅,但实践性较强,注重对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更新往往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的形成,而不是原有基础上的局部改进。因此,技术教育的专业面要比以前放得更宽,并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从而有利于技术型人才的长远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而言,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较低层次的人才,更强调劳动者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劳动素质,如企业技术工人、汽车驾驶员、理发师等。这类人才由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区别于今天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为主导,择取必须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看重理论的应用,但不强调其系统性、完整性。相对于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而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工作中反复实践,从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其文化课、技术基础课课时数较少、深度较浅、广度较窄,专业课也不及技术教育内容宽广,实践课内容比较单一,只注重某一岗位的操作实习。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使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过渡,目前我国一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已承担起培养较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此外,由于机械自动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智力技能成分不断增长,而动作技能成分相对减少,这使得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也出现了比过去更多的交叉重叠与相互转换的现象。例如,在当前一些高技术企业中,由于某些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促使部分岗位的人才由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差别,但交界处却是模糊的。笔者认为,这就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融合发展而综合为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叠加,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类型,职业技术教育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三、结语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 罪犯职业技术教育
据有关调查显示,许多罪犯刑释后,由于他们大多不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在社会上找不到稳定的正当职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家庭接纳而重新犯罪。因此,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关系到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给监狱工作带来的冲击,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呈弱化加剧趋势。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对罪犯职教工作进行分析,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教的启示
1.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费用保障问题
(1)监狱要重视教育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资本投资的重点要从侧重物质资本转向侧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既可以带来个人收益,也可以带来社会收益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对监狱经费投入不能完全保障,所以监狱不得不靠自身生产弥补经费的严重不足。长此以往形成监狱管理以生产为主,而淡化了教育改造。监狱教育改造投资不仅给个人带来收益,更多地是通过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降低重新犯罪,从而节省了破案、抓捕、重新改造教育的费用,从总体上降低了教育改造成本,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也会带来社会效益。人力资本理论让我们认识到教育改造投资的现实意义。
(2)关于罪犯职业技术教育费用的思考。由人力资本理论来看,提高罪犯职业技术教育是对罪犯人力资本发展的教育投资,是可给罪犯带来未来收入的一种投资,是首先从罪犯个人利益出发的一种教育手段。人力资本理论把人的教育消费视为一种投资,把劳动力的质量纳入了资本范畴,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导致的人的后天能力的变化解决了以人的先天差别为前提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困境。研究表明,个人的收入分配水平与教育消费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所以增加教育投资,提高罪犯职业技能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以获取满意的职位与较高的收入。既然是对罪犯自身利益的投资,按照教育成本分担 的原则,罪犯有责任来分担一部分教育费用。在教育成本分担的情况下,可以刺激其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在某监狱对1330名罪犯就“监狱提供场所、条件,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罪犯个人缴费学习,地方劳动部门考核发证,你有何看法?”的问卷 中,选择“愿意”的占81.6%,选择“不愿意”占13.1%,选择“无所谓,反正我不想学”的仅占5.3%。可见,实行“自费入学、发证奖励”政策是完全可行的。罪犯需求的,一是能学到真本领,为谋生奠定基础,二是有社会普遍承认的证书,领到就业的“敲门砖”。当前,监狱企业面临困境,罪犯职业技术教育资金短缺。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国家部分投资的基础上由罪犯适当分担部分教育培训费用是比较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本理论也是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费用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理论依据。
2.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问题
(1)注重成本―效益。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成本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初随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而提出的。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要求以较少的教育劳动投入,获得较多的教育产出,从而要求研究教育成本,进行教育核算。同时不仅要求降低教育成本,还要考虑提高教育效益。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同样也应考虑成本――效益问题。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效益是指教育投资所能获取的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括非经济效益。教育效益对罪犯个人而言,接受教育可以获得谋生的技能,这一知识技能的获得并能具体表现为个人工作之工资所得,并提高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从监狱方面来看,教育效益即以较少的教育投资成本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从而降低重新犯罪率,达到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目的。
我国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并得到发展,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没有教育效益的观念。在目前监狱保障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拨款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的空间很小。因为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相比还很贫穷。可以说我国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来保障监狱经费是不现实的。监狱作为国家的执法机关又必须履行教育改造罪犯的职能,所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处理好教育投资改造的成本――效益问题是现今的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捷径和明智之举。
(2)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最核心的资源,而且会比物质资本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监狱的管理归根结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符合监管工作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是搞好监狱管理的当务之急。
罪犯劳动改造的法定性,决定了罪犯是监狱企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尽管监狱企业的性质和职能规定,对这一劳动力只能是“择劣而收”,他们难以适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到罪犯中蕴藏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对于提高监狱企业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发监狱人力资源,无论是对监狱干警、职工,还是对罪犯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从管理上建立激励机制,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配制和优化组合,重视教育培训。
(3)社会资源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要求在罪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树立教育效益观念。在对监狱教育资源开发、优化的配置中,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想方设法在降低教育投资成本的情况下,获取更大的教育效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体现了监狱行刑社会化要求。监狱行刑社会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协助和支持。
3.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目标与教学的要求
人力资本理论角度下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以培养罪犯职业技能而使罪犯更好择业为最终目的。而就业的第一需要是就业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操作实践能力。因而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突出罪犯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要求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人力资本理论要求罪犯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研究和预测本地区社会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发证等都要突出“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2)以实践为依托。要求职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岗位技术操作实践相结合,对罪犯来说,学习一些基础的技术理论知识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建立开放式罪犯职教模式
根据以上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教的启示和要求,我认为监狱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建立开放式培训模式。即:监狱和社会联合办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学校也可在监狱办分校,实行开门教育,联合办学。建立这种开放式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专职机构模式把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体系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管理体系,由监狱职教机构负责,保证了对培训中心的组织和领导的权利;另一个是教学体系,由地方职业学校负责,保证了对罪犯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化。具体方案如下:
1.应当进一步强化罪犯技术培训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把罪犯职业技术培训从监狱“特殊学校”中分离出来,挂靠地方职业学校,利用原有教学设施场地,建立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或地方职业学校分校区。以监狱教育改造部门为主体,设立罪犯职业技术教育专职机构。
2.职业技术教育专职机构(简称职教机构)负责教学的行政管理工作。职教机构负责制定教育计划、教育方案。要宏观指导,落实督察检查的职责,并负有保障教学安全,维持罪犯纪律和正常教学秩序的职责。另外,监狱职教机构负责按学生数量、教学量向地方职业学校交纳教学费用,学费可采取以罪犯劳动报酬作为部分学费,或由罪犯自愿承担部分教育费用,另外部分费用由监狱承担的方式。
3.职业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交由地方职业学校负责。地方职业学校负责监狱分校区或监狱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职业专业课程教学管理,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内容的总编、课程设置、教师安排、学生学习考证、毕业证书、资格证书的发放。
4.监狱企业劳务培训仍归职教中心负责,职教中心通过劳务培训劳务输出向监狱企业收取培训费、劳务费来用于教育资金。集团公司向职教中心提供后勤服务和实践岗位。
总之,这种开放式的罪犯职教模式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益,体现罪犯职业教育社会化,是人力资本理论对罪犯职教指导与要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社建:中国教育消费经济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5.(95)
1.我国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所指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指的是狭义的特殊青少年,即聋、盲等感官、智力、肢体残疾等青少年在校期间接受的职业教育,包括劳动技术教育、普通职业教育和专门职业教育。
2.不同类型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对其他特殊青少年(如:学习障碍、自闭症、情绪行为障碍青少年)的职业教育研究少。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时将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界定为三类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例如:由赵树铎主持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就业状况的典型调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期间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三类残疾青少年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其研究命题是残疾人职业教育,但在实际论述中主要指的是视障、听障和智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例如:刘全礼的《试论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及余敦清的《试论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无论他们使用的是“残疾青少年”还是“残疾人”,在实际的研究和论述中,实际上都指的是视障、智障和听障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研究者对三类(听障、视障和智障)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国家课题还是地区课题,研究都仅局限于三类主要的特殊青少年,并没有涉及其他类型特殊青少年的职业教育。
3.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相关课程研究文献综评
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方面,国内的研究较多,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索不同的课程模式和研究具体的课程设置。
在这两个主要的方面中,根据职业教育模式的不同,我国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准备式课程模式”和“支持式课程模式”。根据职业教育阶段的不同,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许家成指出,“准备式”课程设置模式受“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需要采用分科课程设置。准备式职业教育课程采用了“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支持性”课程设置和“支持性职业教育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要采用综合性开放课程。支持式职业教育课程的表达过程相对复杂。在职业陶冶课程阶段,它可以采用“课程纲要—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在职业训练阶段,可以采用“环境分析—教学目标—评量—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来表达职业训练课程[2]。
夏峰等认为:“支持式课程的基本课程结构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岗位体验课程、人与社会课程,此外还有灵活的、具有高整合度的单元主题课程。”[3]
根据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分为“劳动技术课程”、“普通职业教育课程”及“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
赵树铎在《盲、聋、启智学校劳动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方案》中指出,这三类特殊青少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划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合理地安排实施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适应与职业技术教育这六方面的内容,是特教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基础[4]。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内容随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他还提出开设普通职业教育课,主张我国盲、聋、弱智青少年、青少年,通过普通职业教育的过渡,达到人格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率[5]。
赵树铎将“普通职业教育”称为“一般职业教育”或“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入门教育”,它是指“在普通中小学中,为使学生了解劳动世界,帮助学生选择合适职业和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职业素养而进行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6]。
罗美洁在研究中提出了基础职业教育课程的概念,这一概念和赵树铎的普通职业技术教育相似[7]。
综观已有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国内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课程方面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2)但是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三类主要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今后,研究的范围还应扩大;(3)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因素,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人本课程,真正促进特殊青少年的发展。
4.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文献综评
关于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国主要有准备式职业教育模式和支持式职业教育模式。
许家成对这两种主要的模式做了具体的研究。他指出:“准备式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知识、技能,培养职业个性(工作人格和工作能力),毕业以后,残疾人根据所学,在社会帮助或照顾下,寻求和维持就业机会(庇护性就业)。这是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采取的主要方式。”[8]“支持式职业教育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为残疾人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其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在竞争性的条件下,通过各种支持帮助残疾人就业。”[9]
刘全礼曾提出了五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庇护性训练模式、工作—学习方案模式、职业训练中心模式、在职训练模式及合作训练模式。[10]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者基本上持“准备式”和“支持式”这两种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模式的观点,在实际的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中,也大多采用这两种职业教育模式。
5.特殊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文献综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发现,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内容的研究,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关于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已初具规模、初成体系。但是这些法案只有宏观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无违反后的相关惩戒条款,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这不利于法律的施行。
刘全礼曾把我国特殊教育法律方面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法律不全、无良法可依和执法不严。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对于特殊教育对象的术语使用混乱。[11]
在《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与建构》一文中,阮李全和刘敏总结了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的缺陷: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备、结构不协调;残疾人职业教育立法缺失其特有原则和制度;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规范立法技术落后。根据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构的具体对策。[12]
综合上述研究,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对于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研究并不多;(2)研究中术语使用仍然混乱,有的使用“特殊青少年”,有的使用 “残疾人”,这表明,有关概念还需进一步明确;(3)我国没有独立的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案,有关的规定都是从《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中提取出来的,这表明我国需要构建残疾青少年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关键词:教育分类;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杨哲生(1948-),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21-03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地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地开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浪潮。据相关资料统计,至2005年各类高职院校在校生已和普通高校在校生大体相当,可见,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已占半壁河山。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密不可分。这说明,政府管理层对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在社会上,人们对高职教育却存在偏见,存在不正确的认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总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低成本的二流教育,考生们在报考志愿时,将报考高职院校看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甚至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对社会上的这种认识也表示认同。这种社会现象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非常有害的。
教育界有责任有义务,向社会广大青年学子及家长,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关知识,使人们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人们往往将高职教育和本科院校的专科教育等同起来,认为高职教育是低本科教育的一个层次,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是同一种教育的不同层次,而高职教育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它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层次。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在教育学中,教育类型是以培养人才类型为标准划分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教育可分为三种类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
通常人们观念中的大学、中学、小学均属普通教育的范畴。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目标是使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以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中、小学教育又称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则是为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培养专门人才。大学教育又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几个层次。大学教育、基础教育总称为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向学习者传受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偏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型、基础性,以使受教育者有一个较为宽广的、坚实的文化基础。
“职业教育”是为某一种或一组职业、行业的岗位培养技能型熟练工作人员的一类教育,其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教育、本职业所需技能的实际训练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其特点是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社会上的技工学校、短期培训班属于这类教育。
“技术与职业教育”大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概念,在此之前有“技术教育”之说。“技术教育”通常指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员、中级管理人员等)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技术师、工艺师、高级管理人员等)的一类教育。不妨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是随着近几十年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赋予“技术教育”新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简而言之,“技术与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拓延。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公约》的国际性文件中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概念作了如下定义:“技术与职业教育指各种形式和各种级别的教育过程,除普通知识外,还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获得与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用技术、专门技能、态度和认识。”这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一个总体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原则性,后文还将从另一国际性文件中引述其具体而详尽的内涵。中专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属这类教育。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国际上的通用述语,其英语原文是: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缩写为TVE),大概这样的译法有点呦口,又不简练,在国内始终没有使用,国内流行的术语是“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国内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国际上的“技术与职业教育”具有相同含义,是同一个概念。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分类有了一个明确概念,下图可清晰地表达这种认识:
这个分类图清楚地说明了人们通常概念中的大学本科、大学专科是属普通高等教育的范畴,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它有自身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以及研究生层次。我国近些年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是专科层次。在国外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地区,高职学院的本科层次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美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创办本科水平的技术教育,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美四年制技术教育培养出毕业生达20万之多;我国台湾地区1974年创立第一所四年制技术学院,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四年制技术学院已增加到了40所之多,在职业技术教育非常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也相当普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发展高职教育的研究生学制。
上述种种雄辩地说明,高职教育绝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二流教育,把高职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是概念不清的错误观念,把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专科相提并论在很多场合是不恰当和不合理的。正确的观念是:高职教育是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她有自身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硕士)层次。
技术与职业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它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它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对这些问题缺乏了解和认识。其实,技术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类型,其在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同寻常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非为了强调技术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而把她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请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国际性文件《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1999)》中的一段话:“…我们得出结论:技术与职业教育(TVE)作为终身学习的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实现和平文化,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和国际公民意识的有效手段。”文中的“新时代”指二十一世纪,也就是说,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技术与职业教育与“世界和平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这样一些人类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并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技术与职业教育非同一般的社会功能,由此可见一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给予技术与职业教育如此高的评价,因为该组织深刻地洞察了技术与职业教育产生的大背景――“全球化,不断变化发展的技术前景,信息和通讯的革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变迁的快捷步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的捕捉这一新生事物,称之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并赋于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极为丰富的内涵。以使其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振荡中,担当起公民教育的历史重担。可见“技术与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这种教育与传统教育有什么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为了大家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笔者从上述国际文件中摘录一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技术与职业教育”内涵的论述:
技术与职业教育……传授的学习能力将为世界所有公民拓宽受教育的通路,以便21世纪的学习者能有终身延续的知识、价值、态度、能力和技能。这种举措的最终目标将是创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技术与职业教育……提高基础能力、劳动道德、技术和创业的能力,以及传播人文价值观和标准,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
技术与职业教育体系应是开放的、柔性的并且以学习者为主要的,它必须比只向学习者提供某种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贡献得更多,它也必须为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作更通用的准备。
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其他教育建立紧密联系,特别是与普通学校和大学,为学习者提供无障碍的通道。
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以一种同个人、行业、不同的经济部门和政府共同承担学习文明作为基础,在其中个人能够为自己的求知和独立学习逐渐负起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应保证提供通向终身学习的课程。
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有整体化的措施,能够克服学科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知和做、动脑和动手之间的对立。这就要求学校与行业和其它经济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伙伴关系,价值共享,课程共建,资源共用,产出共享。
在课程管理和教学计划上必须有灵活性,以便提供一个贯串终身学习的通畅的通道和可连续的进入、退出、再进入的转折点。
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可以使用简单而又现代化的技术和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同时又不摈弃传统教学方法中好的东西,特别是师生关系中的个人本性。
技术与职业教育是使社会所有成员面对新挑战,并且找到自己作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员应承担的角色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它是达到社会和谐、交融和自我尊重的有效工具。
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应当设计成综合性的、覆盖面极广的,以容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它应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限于篇幅,不再摘录。从这些有限的摘录中可以看出,技术与职业教育有着极其宽广的教育范围,极其宽广的教育目标,极其广泛的社会联系,极其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开放而又灵活的教育体系,它完全突破了教育行业和教育领域的疆界,整个地溶入了全社会。这样的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更具时代性、更具人性、更社会化,不愧为新时代的新型教育,这样的教育能说它是低层次的二流教育吗?当然,它不能替代普通教育,它们各有各的社会功能,但是技术与职业教育确实有它独特的、不同寻常的社会功能。
从数量上看,我国近几年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到底有多少高职院校是按这个内涵的教育宗旨去办学的呢?笔者没有做过实际的调查,不敢妄下断语,但据笔者观察到的情况,很多高职院校是按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和思路办学的,毫无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难怪社会上将高职院校看作普通高校的专科层次,除了社会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外,高职院校自己办学办走了样,恐怕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产生误解的一个原因吧。
因此,对当前国内高职教育的形势应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高职教育蓬勃兴起,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从深层次看,尚有大量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诸如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学分制问题;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与评价等,在这一系列重大教育专业问题上,国内高职教育同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内涵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或者说还没有解决好。这意味着高职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有大片的处女地等待人们去开发,摆在各级高职管理层和广大教职工面前的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充满重重困难和无数障碍,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态度,保持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刻苦钻研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实际问题,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善于思索,勇于探讨,不畏艰难,不怕失败,踏踏实实,持之以恒,不断总结,反复实践,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技术与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未来之路,创造高职教育灿烂辉煌的明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借用主席的一句话,与工作在高职战线的管理者和广大教职工共勉:高职教育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学科框架
近来,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构建问题的讨论渐渐多起来,不断有高水平的论文和著作面世,这是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积极致力于学术自觉,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开始走出低水平重复研究局面的可喜现象。但是,与职业教育实践以及其他教育理论分支学科相比,目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多数是普通教育学的翻版,缺乏自身特有的逻辑,“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缺乏有力的逻辑”、“缺乏系统的理论”,仍然处于“理论贫困”的境地。①本文拟就职业教育的概念、学科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理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称谓与规范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遗憾的是“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tion)的称谓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国最早使用“职业教育”一词出现在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的公文中:“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阙一不可。”②自清末的“实业教育”以来,期间经历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和技术教育”(Vocation- s1 and Technical Education),“职业教育和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S)等称谓。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8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把“技术和职业教育"(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作为一类教育的一个综合性术语使用,其内涵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以及掌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等。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受重视,生产实践中很少应用,农耕文化也不需要技能技巧,故中国正规教育长期没有教人谋生糊口的内容。当西方列强挟持“奇技巧”征服儒家文化时,同人逐渐对西学技术产生了顶礼膜拜,开始出现了传授这些技能技巧的广义职业教育。在清末,职业教育就是“西学”、“洋学”,就是掌握技术一类的“末”节,人们看重的还是学习道德修养的“中学”之“本”。民国时期,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实业教育”、“生活教育”、“技术教育”、“大职业教育”等,但在动荡的时局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现实中,这些思想和实践也如昙花一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身份确认上有其细微差别:前者培养“干部”,后者培养“工人”。
在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1999年 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将职业教育确认为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类型,正式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明确了“职业教育”
的称谓。1996年9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统统归并到“职业教育”范畴之中,《职业教育法》第1章第4条规定“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教育培训就是“职业教育”。第2章第14条进一步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这说明我国目前所使用的“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包含:普通教育的职业技术入门教育;为了在某一职业领域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作为继续教育一个方面的职业继续教育。但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体系的又—一次归类划分中,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关的内容,被划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与此前《宪法》、《职业教育法》中的称谓有些不同。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艾组织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的提法,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视为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这说明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一百年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今天国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职业教育已经从过去单纯指一个人就业前的教育培训,向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和转岗培训渗透,成为了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将这种“职业教育”概念从“Vocational Education”拓展成“TVET”,职业教育内涵随着时展而不断演进充实的现象,称之为“大职业教育观”。③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概念包含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层面的内容。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力素质中的“技术”含量往往是职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就业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过程与培训过程又有区别:前者偏重于学习一般生产过程的原理,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及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后者要求受训者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技巧,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三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看,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由于“职业教育”的概念包括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等以上各个术语的含义,特别是与目前大量使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含义基本一致。因此笔者郑重建议,今后在一切正式与非正式的文件、报告、新闻和学术论文中统一使用“职业教育”一词。
二、职业教育学科的性质界定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mer)博士运用分析哲学方法,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教育定义的三种类型,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这三种定义的分类由其出现的上下文情景决定,同一定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交际,描述性定义的功能是解释,而纲领性定义的功能是陈述一种道德价值规范。
科学理论,如数学、物理等,一般按照逻辑规则下定义(规定性定义),实践理论,如政治、经济,更多的是运用纲领性定义。这两种理论下定义的依据有区别:前者以观察数据、经验事实为根据,后者表述的不是已有的事实,而是“应有的”状态,即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许多不同的职业教育著作对同一概念(如“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所下的定义,多数不是真正的定义,而是关于某个职业教育问题(如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功能”与“培养目标”等)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他们用自己的“理念”偷换了职业教育中的“概念”。
对事物的科学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科学实验或思辨允许将对象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而撇开其他对象,科学概念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就不一定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在实践中,客观事物的存在是错综复杂、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科学的”与“实践的”职业教育理论下定义的方式应该有所区别:前者一般采用描述性定义,并且从描述性定义中择定精确的科学定义,后者因为涉及特定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教育实践,并对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一般采用纲领性定义。如“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⑤这类定义告诉人们,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表达了下定义者的主观价值判断,是典型的“纲领性定义”。正因为如此,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许多定义就因“人”而定了。目前数十本职业教育著作、各种权威的“辞典”,对“职业教育”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如《国际教育辞典》的定义是:“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当今则包括职业定向、特殊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内容。”《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涵义有两个,一是“仅指培养技术工人类的职业技能教育”,二是“泛指为谋取或保持职业而准备、养成或增进从业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教育和训练,不仅包括技能性、还包括技术性的”,与“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同义。⑥
除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概念、名词、术语大多采用纲领性定义之外,另一个不成熟的表现是“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框架体系。如对“职业教育学”的定义,干脆由“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移植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⑦或者“职业教育学是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揭示职业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⑧还有人按照教育学的学科框架映射出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列出“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师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分支学科⑨,似乎在教育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前面冠上“职业”二字就完成了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学正在重蹈教育学的覆辙,除了翻版普通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之外,几乎没有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特殊问题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职业教育学基本上是一门“实践”的理论,而非“科学”的理论。可喜的是,笔者最近看见欧阳河等人所著《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突破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框架囿于普通教育学的壁垒,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像这种职业教育理论中的定义模糊和没有独立的学科体系等问题,从根本上说,与其母体教育学的性质模糊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假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或者我们正力求使其成为科学。近代教育学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继哲学与神学分离、自然科学萌动于实验之中时.人们谋求按照科学的先例建立人文科学,而为实践所迫切需要的教育学首当其冲。于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又与“教学艺术”有别的“科学教育学”建构起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就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描述性的教育学陈述体系,他的“普通”是指教育的一般(普通)原理,而非“普通教育”之学。20世纪之后的教育理论家比以往更不满意于思辨哲学和狭隘经验性质的陈述,更加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他们在“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实验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分支学科里进行了大量教育细节的实验研究、统计和测量。但是,这些成果离“科学教育学”还有一定距离,时常有一些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揭开教育学研究成果的“科学”外衣,认为教育学仍然是以“教育科学”其名,行“实践教育”之实的学问。这种情况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多年来有几百本教育学“原理”、“大纲”、“概论”等著作问世,但教育理论仍然被很多学科视为“非科学”。
三、职业教育学科框架的重构
严格说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理论对一些个别的、零散的、短期的问题有一些研究,至多存在一个与普通教育学大同小异的框架,迄今尚未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模仿普通教育学框架的理论研究,对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当有限,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理论缺乏学术声誉的重要原因。我们讨论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框架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职业教育学的“学科”(discipline)定位问题,包括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基础(disciplines-basis)、研究领域(fields of research)以及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实际上,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能比较准确地讨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问题,也才能真正地思考这个学科变化中的实质因素。
职业教育理论近二三十年来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角度各个方面的迅速扩张,其结果既是这个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影响力的增长和对普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积极介入,也是它不断模糊的学术面貌和日益尖锐的身份危机所致。当所有“精英”教育之外的、业余的、劳力的、技术性的培训都登上了职业教育学的殿堂,当学者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技巧和教育形式等专业技巧中脱颖而出,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理想、价值观等广阔层面上求索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意义,当技术手段、劳作研究、能力本位、双元制模式等内容涌人职业教育的研究视野中时,以其带有强烈工业革命色彩的教育挑战吸引了许多对“劳心式”教育不满的学者,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框架,以欧美职业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和中国特色为主要概念的传统职业教育学开始被自我解构了。但解构并不意味重构,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职业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换言之,如果职业教育学仅仅成为“技能训练”(skill-training)、“素质本位”(quailty-based)、“就业导向”(employment-oriented)等不同概念的集合场地,而没有内在的框架和概念内涵作支撑的话,那它作为一个学科的身份也就瓦解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界开始逐渐重视、辩论重视职业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问题,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学”是否应该脱离普通教育学的框架,与“教育技术学”、“职业培训”等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
目前讨论的结果有两种观点: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并没有消失,许多大学开始主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系和职业教育研究所,纷纷申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第10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名单中,通过有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如果加上教育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可以开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则成遍地开花之势。学者们仍然不断发表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著作,仍然在培养新一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生。但是作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基地,这些系、所仍然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转型期间。对学科建设有兴趣的学者仍在苦心思索新的框架,希望为职业教育学寻找新的理论基础、涵盖范围和游戏规则。这种探求并不是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如,一些大学中的职业技术教育系对于教师配备的考虑相当简单,均以教育技术学为轴心,从IT技术手段、课程编排、电教设备运用到信息技术原理分成若干模块,大多招聘理工科出身的教师讲授各种技术原理及其运用。其他“次要”的非“教育技术”的内容理所当然处于边缘地位,尤其是理论探索处于中看不中用的境地。虽然这种状态在目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个重大的变化是,没有人再敢于站出来宣称“职业教育学原理”和职业教育理论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实际上,大部分人感到,由于“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大,一个缺乏理论架构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已经不可能被社会所认可,唯一的出路是构建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独立研究范围、个性化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理论框架,据此决定一个职业(技术)教育系的教学和研究重点。
那么可供选择的职业教育理论框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据笔者所见,目前尚没有一个在理论上有清楚明白表达与说服力且在学科框架上有独特实践特征的体系大全。但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的大量素材,已经可以作为在中国进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参考。总的说来,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既是实质性的也是策略性的,其前提有两项,一是职业教育学科和理论探索的多元化,二是各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此出发,一类理论思考集中在从其他领域,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领域引进新的概念系统,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型职业教育学”的架构。另一类理论思考则应该立足于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文化多元论”的前提下,重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史的地理和时间框架。可以预见的是,职业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模式将不再是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的“复制”,而是在“职业(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教学重点和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性。
[注 释]
①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的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②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6.176.177.
③郭扬.“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J].职教通讯,2007,(15).
④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⑤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⑥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
⑦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
“主文件”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1999年第二届大会以来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发展变化: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平和安全考量等7方面的变化情况。在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机会,来摆脱贫困、战胜经济和社会的一些脆弱性和不平等性,使年轻人拥有更好的技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经济和社会之中。同时,所有行业的雇主都需要适应性强并能持续学习的员工。这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尽管1999年以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教科文组织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政策与行动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这也表明,惟有转型,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前提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着力提升各种情境下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包括质量标准和基准的定义。
当今社会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科学学科知识、概念、规则的掌握,还要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相关知识。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为美国“2061计划”出版的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ForAllAmerican)将“技术的性质”作为独立章节撰写凸显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该书还强调: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事业的本质、数学和数学过程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技术规则本身和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等”。
技术教育视角
长久以来我国对技术教育的理解通常为:“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中小学技术教育长期以“劳动技术教育”这种形式开展,这就使得技术教育偏于技能教育。在当代社会转型、技术转型、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学者开始采纳国际上对技术教育的解释:“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在普通中小学实施的,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为学生进入技术世界做好准备的教育。”
“技术教育”中的“技术”不再仅仅是指工艺、操作能力,而是指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包括技术意识、技术理解、技术评价、技术反思和技术实践能力在内的技术素养。要达到如此全面、综合的技术教育目标,就需要技术教育综合其他教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技术教育的改革也是整个教育改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催化剂。
学生学习视角
在科学课程中开展技术教育可以通过将科学课程和实际问题解决联系起来,使科学课程内容以对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方式组织起来,而不再孤立于学生的经验之外。加拿大学者埃肯海德于1992年和1994年对爱克霍夫和考特兰德发现的一种有助于学生成功地学习STS课程的教学模式———“社会性内容技术性内容科学内容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内容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内容”进行研究。在上述教学模式中,尽管教师可能把他们的教学时间主要用在传统的科学内容上,但是这样的实施顺序可以确保科学内容按照对学生有个体意义的方式统整起来,而不再是分门别类、相互孤立的。我国普通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实际上只是科学知识教育,即“纯”科学教育,很少涉及技术教育。“这就使学生大量的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面,很难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因此中国学生要补创造性的课,必须重视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有利的途径”。
科学教育中应该开展怎样的技术教育
1.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内容《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规定,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和社会、设计、应付技术世界所需的能力、设计世界等。科学教育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并非让科学教育涉及技术教育的所有内容,而只是强调与技术设计相关的能力以及对科学、技术关系的理解。
2.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方法在科学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的方法有:①改革科学课程内容,使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相关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技术世界。②重视将技术设计和科学探究融合在“科学、技术、社会”这一课程内容中,技术设计一方面可以通过成形的设计产品为科学探究提供探究工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论证技术设计过程的可行性、检验产品的性能验证科学假设的真伪。③转变传统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技术设计过程(包括确定所需解决问题、技术设计、技术评价、技术管理等环节),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了解技术设计的制约因素、技术与社会关系、技术与科学关系。
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实施的现状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标准》规定通过科学教育,7—9年级学生应该初步理解科学与技术之间区别与联系;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发展的关系,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种决定因素,科学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我国《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技术设计是技术活动的核心环节。技术设计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1世纪提供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必须注重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在科学课程中,并不设置独立的技术设计章节,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会涉及教具、仪器的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方案的制订等,这实质上都涉及技术设计的问题。因此应将有关技术设计的教育有机地贯穿其中。”
这说明在科学教育政策、理论方面我国已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科学课堂教学多通过讲述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技术实践来推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等进行“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对于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设计教育层面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这种方式的教育只是“说理教育”,难以达到让学生深层次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手段进行决策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的。
加强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的实施建议
一、综述与分析: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的多维度理解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综合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大都给出了综合性的界定。通过对这些综合性的概念界定进行分析,发现基本上都是对以下三个维度的综合:一是教育发生地域的维度,二是教育对象的维度,三是教育内容的维度。从教育的发生地域维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刘春生和刘永,他们认为,从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概念综合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农村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者石伟平在其所著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城市及工业发达地区实施的工业、服务业职业技术教育相对的另一类职业技术教育”,他强调农村职业学校必须设在农村。以上观点立足于农村和城市在地域上的明显区别,旗帜鲜明地从发生地的角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是办在农村的职业教育。从教育对象维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刘春生、王虹主编的我国第一本《农村职业教育学》(1992年)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对农村广大的就业人员和从业人员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刘春生、刘永还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职业技术教育”。张力跃在《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民子女为主要对象”。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就是农村人口,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都是农村学生,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决定的,符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从教育内容维度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石伟平编写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中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农业种植、水产、果树栽培、畜牧、蔬菜、花卉、药材等内容。刘春生、王虹在《农村职业教育学》一书中提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是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以上观点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基本上还是应当围绕“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即第一产业来进行设置。尽管刘春生等学者认为应当设置“加工、运输、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但总体仍然应当以涉农专业为常规的和主要的专业设置。农村职业教育内容的设置,最初是为了适应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的需求,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技术水平。
二、嬗变与冲突:农村职业教育概念界定的现实困境
(一)生源枯竭使“办在农村”几近名存实亡
农村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至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历经了从恢复发展到陷入停滞、从鼎盛时期到步履维艰的兴衰起伏,并从曾经多数人的“理想选择”沦落为当前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其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农村职业学校和生源从数量上由充沛到短缺、质量上由优质到低下、结构上由多元到单一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教育分流制度的恢复,在生源方面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应当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这一精神,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成为当时各地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1985年国家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在这些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加之市场需求旺盛,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增加最快、生源最好的时期,到农村职业学校就读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这一时期,全国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数量由1979年底的2000余所发展到1992年的6900余所,几乎每县都办起了职业学校;农村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79年的23万增长到1990年的195.5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高校扩招以及农村中职学校自身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职学校发展陷入停滞,生源出现了滑坡现象。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化成为企业改革的方向,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开始被逐渐打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被推向市场,和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城市的中专和技工学校在户口、就业等方面的附加价值也随之消失。由于城市中职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较之农村中职学校有明显优势,从而使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流向了城市中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导致了“普高热”现象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严重流失。从目前的地域分布状况来看,办在农村的职业学校数量锐减,县均只有2所左右,而现存的农村职业学校也普遍存在生源差、办学效益差等诸多问题,有些学校因生源枯竭甚至可能随时停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体制改革使城市职业学校附加价值消失,城市学生大都不愿意上职业学校,生源界限被打破,呈现出农村生源向城市中职学校单向流动的态势。这种生源的单向流动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农村职业学校生源枯竭,难以为继;二是在所有的职业学校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且占比90%以上。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不禁要问,职业教育还有必要办在农村吗?中等职业教育是不是已经成为了农村人的中职呢?
(二)市场化导向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日趋“离农”
改革开放之后的十余年,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恢复发展和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多农村中职学校开设了农学、种植、水产、果树栽培、畜牧等和第一产业密切相关、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农业生产规律、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毕业生。1984年至1992年,农村职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430余万,这些毕业生大多留在家乡工作,并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1993年起,由于受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职业学校的总体吸引力大大降低,涉农类专业的招生出现了严重困难。为适应新的形势,很多农村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面向二、三产业的专业,如计算机类专业、数控机电、电子商务、宾馆旅游、服装设计等。然而,由于办学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大多农村中职的新设专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训设备、实习场所和优秀的专业教师,这自然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的毕业生往往达不到市场所要求的标准和规格,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因而这一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始终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目标。1999年的高校扩招政策客观上推动了“普高热”,加上长期以来社会上轻农离农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村职校毕业生出路较差的现实,使广大农民认为让孩子读高中、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不少农村职业学校纷纷开设普高班来吸引生源、维持生存,还有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则被迫停办或者转型为普通中学。进入21世纪之后的农村职业教育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失败的,也未能实现“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教育目标。
三、反思与展望:“农村职业教育”的概念何去何从
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文着重论述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问题。
一、德育不能离开劳动教育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纳什.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