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歌曲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2-01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幼儿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歌曲演唱教学模式主要三大模式:集体课教学模式、小组课教学模式、个别指导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歌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歌曲演唱的教学方法是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教学方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准确把握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演唱之间的关系
艺术歌曲的演唱是通过动人的歌声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要想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就需要较高演唱技巧,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做出平衡化的处理,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幼儿歌曲具有浅显易懂、内容简单、结构单一的特点,通常节奏是明快、活泼的,在幼儿歌曲演唱过程中,强调演唱状态的自然流畅,声音位置尽量靠前,要让喉咙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以口腔共鸣为主,使演唱声音变得亲切、自然。在高职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演唱之间的关系,尽量训练学生在演唱两种类型歌曲时做到音色接轨。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的演唱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歌曲演唱能力上的,如识谱能力、节奏感以及音准等,但艺术歌曲主要是由成人来演唱,所以难度会相对较大,会更加强调发声技巧;而幼儿歌曲旋律简单,是适合幼儿演唱的,所以会更加强调演唱的流畅性和趣味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训练学生识谱能力、了解基本的调式、掌握基本的发音技巧并训练学生的音准,让学生具有基本的歌曲演唱基础,让学生既能够演唱好艺术歌曲,又能够逐步地去适应幼儿歌曲的唱法。在进一步的训练中,指导学生区分成人演唱发声与幼儿歌曲发声之间的区别,并请学生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逐步去适应幼儿的演唱方式,多进行扩大音域的练习,采用相对靠前的发声方式来演唱儿歌,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演唱歌曲时的气息问题
气息是歌曲演唱过程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其自身具有一套特定的规律,通常需要经过后期的训练才能够获得。在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就强调了“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所以在高职歌曲演唱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演唱歌曲时的气息问题。[1]歌曲演唱中的呼吸方式主要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种,其中胸腹式呼吸是运用胸腔、小腹以及横膈膜相互协调配合而进行的呼吸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吸气深、速度快和容量大的优势,能够更好的控制声音的长短、强弱以及高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胸腹式呼吸。[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运用真假声交替混合的方式来建立基本的呼吸基础,在进入呼吸状态、演唱状态后来发声,尽量让气息做到具有弹性、并持久可变,实现自如的状态。
三、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师除了掌握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技巧之外,还需要进行幼儿歌曲表演唱、幼儿歌曲弹唱等活动。所以,教师在高职学前教育歌曲演唱教学中,还应该重视学生歌曲表演能力、歌曲弹奏能力的融合训练,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就要课堂教学内容与幼儿园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幼儿园歌曲教学中的内容放在日常课堂之中,如《萤火虫》、《水果总动员》等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的练习,将表演与演唱相融合,让学生了解到真实的幼儿园歌曲演唱教学情况。在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能力之外,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进行歌曲伴奏的训练,请学生学会视唱,掌握基本的幼儿歌曲钢琴伴奏,从而满足未来教学中的幼儿歌曲伴奏需求。在鼓励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相应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如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微课的展示,让学生们相互之间进行监督训练,共同配合设计教学,在模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歌曲演唱能力,增强自己的演唱表现力和感染能力,进一步发展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适应幼儿园的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许卓雅.歌唱活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关键词】 音乐教学 互动式 情绪 目标 方法
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培养
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二、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 "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音乐课堂上激励学生上台表演唱,准备一些奖品鼓励大胆的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一起齐奏、合奏。如需要配打击乐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锣鼓点外,还可以和学生装一起演奏各种打击乐器,甚至与学生演唱的歌曲作伴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的音乐情感、丰富的想象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一、教师教唱歌曲之前应做到哪些
在歌曲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到熟悉大纲中的教材要求,分析其教材,分析教材中哪些重点难点部分,了解其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仪表,使自己很快进入“角色”,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学生,来激励学生。
二、教唱歌曲时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意境。
在教小学生歌曲时,我认为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语言来进行教学。如我觉得我们班×××学生的声音特别好听,我认为×××同学的音色很甜美,大家有没有信心唱好这首歌等一些语言;还可利用恰到好处的手势,准确、流畅的范奏,优美动听的歌曲范唱,还可用夸张的表演来激发学生兴趣。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启发学生不同的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对其思想,艺术风格予以表现,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领唱、重唱、齐唱、轮唱、合唱、对唱等。在教学生演唱过程中,应细致地强调乐句,以及乐句间的呼吸和表情,乐段间过度,语气的表达,动作的形象夸张等,这样,歌曲才有锦上添花的效果,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体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齐唱、齐奏。
关键词 体育 教学方法 改革 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0序言
体育教学在任何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关系到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的方法也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学和学生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而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采取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中介的作用,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中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随着时代的变化,任何事物都在发展,教学内容在变化、教学对象在变化、教学形式在变化,所以,教学方法也一定在变化以适应整体的变化。我们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大体的预测把握,才可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
1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理念
改革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和目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有着一定的理念指导。下面分析几种重要改革理念。
1.1注重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表现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也是这样。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要完成的不只是教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相关体育活动,发挥教学关系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还要紧密注意学生的心里变化情况,即使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状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地进行,这个就需要教学者认真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身心发展情况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1.2注重体育学习的全体性
全体学生都要受到体育教育,体育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必修的课程,要注重全局性。从小学开始,到大学都是很有必要的,从小培养体育意识,让学生热爱体育,意识到体育教育对自身的益处,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在考虑到学生的全体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全体的教育。在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活动的时候,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以落实体育教育的“具有差异性的全体性”,达成教育的效果,保证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1.3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培养
教育的最终意义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心底的认知的改变,做到“授人以渔”。体育教学从小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课程的认识,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同时,在教育中,具体的体育知识和体育的动作,不能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的模仿教学的动作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更要让学生可以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摸索动作等的要领。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更是学习的本领。
1.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这个整个过程的一个相对简单但是又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教学很重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多样的富有新意的集体活动,使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多接触,密切学生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助人为乐和合作精神,也是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追求理念。
2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是存在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的过程是教学方法的表现方式。以下具体介绍发展的趋势。
2.1传授与认知结合的发展趋势
前文提及发展的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学与受知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掌握了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为以后不再学校接受体育教学的时期做一些准备。因此,技能的形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技能的形成就是认知形成的过程,这种认知体现在身体的运动方面,即身体的认知。因此,在体育教育方法上,将传授与认知相结合就是教育方法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
2.2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的趋势
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深刻的体会到每个人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也要承认并且接受这样的事实。同时,因为个体的身体素质的差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也要区别对待。既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兼顾个体的差异性,接受这种个体的差异,顾全大局,保持学生能够正常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又不忽略有个体的差异的同学的体育活动。
2.3达成体育教育目标的趋势
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学会技能、锻炼身体、养成性格等。通过各种可行方式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前文提及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确等,这些可以逐渐克服的因素,来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体育教育方法改革的一个趋势。
2.4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的趋势
因为学生的个体存在身体素质本来的差异,难免有一些目标不能使全体学生一致实现。那么,降低某些集体活动的难度,多顾及可能达成的目标低的学生,相应的增强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就会使全体同学很积极的参加活动,这样,身体素质相对差的学生也会因此增强参加活动的热情,逐渐满足全体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总结
体育教学是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但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社会以及人类的心理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成熟,生活中的我们也会逐渐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无形的渗透到多个方面,体育教育事业也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教育方法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需要一直处于改变的状态,来适应并促进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方法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还是有较明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育质量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学方法,历来有多种说法,如王策三认为:“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学而展开的活动”。[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认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虽然大家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定不同,但历来教学方法都是某一教学思想的体现,因其教育目的的不同而不同。
传统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传统教学方法产生于17世纪,发展完善于19世纪以后。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完成了其巨著―《大教学论》,提出教学必须“遵从自然”,这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关教育学的论著,标志着独立形态教学论的产生。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开始从心理学角度为教学理论寻找依据,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3]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他强调“学生对老师需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并逐渐形成了以解决如何教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4]
在传统教学中,运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下:
1.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
传统教学方法十分重视教师的“教”,提倡师道尊严,十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可以任意地摆布学生,学生对老师要绝对地服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研究教法,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能够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证。但传统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别差异,加上教学活动的内容单调,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机械学习,呆读死记”的状态。
2.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或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对应,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在教学中的体现,因而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5]传统教学方法在目标的达成上过于单一,只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目标的考虑则不多。
现代教学方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现代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的,19世纪末,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个性的发展,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杜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在此基础上提出“五步教学法”,与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相比,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把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转变成了现代教育的“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现代教学方法的特点如下:
1.交流模式的多向性
交流模式的多向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模式。传统教学过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传统教学的单向交流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现代教学方法是在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交流,形成立体的信息交流网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目标达成的综合性
现代教学方法在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回顾教育史,教学目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轨迹: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技能、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6]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注重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发展,而且追求学生情感、智力、意志等非认知目标的培养,如我国教育家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目标达成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方法目标追求的兼容性和综合性,反映了现代教学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更新,顺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7]
教学方法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对其应正确做到“扬弃”。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未来教学方法将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1.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多样化
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忽略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未来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于多样化有其必要性:实践证明,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较难反映出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多样性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加之任何教学方法都具有两面性,其缺点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反之亦然,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应该相互融合,以应对现代教学的发展。另外,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协同达成不可能仅仅通过一种教学方法获得。除此之外,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无非就是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一些环节,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创新要求教学方法由单一性趋向多样化。
2.倡导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理念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即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并不是把某几种教学方法简单地拼凑在一起,随机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而是将各种彼此相关或者互补的教学方法合理地优化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教学方法应重视各教学方法之间相关性和互补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结合。
3.重视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教学效果会大有不同,同样是讲授法,在注入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就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很多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论述。例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进一步阐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写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
以上从教学方法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了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几大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教学方法可能还会发生其他的变化,但只有掌握教学方法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44.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4.
[3][4]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0.
[5]冯华.试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J].学术论坛,2001,(3):145.
[6]张忠华.现代大学教学方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361-362.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实践意义
1.前言
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宏观上顺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分析,才能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2.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学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3.体育教学方法的趋势
3.1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化趋势
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法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优化趋势。用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得以发挥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地使教学方法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正因为如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辩证、系统、整体的思想提出了“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这个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现代教学方法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2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教学工具已从粉笔加黑板以及教科书印刷品,发展到各种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音频信息”和“视像信息”,甚至是“运程教育”的开通。教学方法也由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讲解、示范等,发展到综合各种视听设备、印刷物、实验仪器等在内的可供学生个人或集体学习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不断提供着新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方法发展的作用,并不在于技术设备本身,而在于各种常规教学方法的结合。
3.3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趋势
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例如广东省湛江市的“快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辽宁省大连市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和沈阳市的“综合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等。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特点的“能动教学”,以加强区别对待、个别辅导,因人、因材施教为主的“运动处方”教学,以提高兴趣和情感为主的“情趣教学”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外,教学改革实验更是蓬勃发展、硕果累累。较为著名的有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学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验,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的“掌握学习”的教学实验等等。对体育教学而言,也广泛地采用“移植”的手段将上述“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化趋势
心理学研究成果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体育知识学习和一运动技能大提高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体育教学方法影响最大的基础科学也是学习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家已不再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进行心理学分析,而用心理学研究来证明运动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成果逐渐应用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例如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的特征的研究会直接对分解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的优选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如心理的念动理论已经使念动练习法进入体育教学只中等。 总之,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要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重要的基础。重视并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化趋势。
3.5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趋势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和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是建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一大趋势。它是对以体能和运动能力划线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班组教学制强调教师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地受到限制。特别是体育教学,它的学习效果在很多时候与天生的身材条件和身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更需要采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法上的改革也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平化教育。近些年来的成功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就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及其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3.6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也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的一大进步。在以操练和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形态中,教师的口令和讲解是重要的教法,教师的尊严是教学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以体育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体育形态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民主、和谐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成为必然。近些年来的小群体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等探索就显现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4.结论与总结
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朝着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法,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使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做准备。(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龚婉敏.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J],体育学 刊,2001,8(3).
[2] 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2003,(3).
[3] 耿培新.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一、故事导入
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故事始终有着很强的“诱惑力。”
所以老师要用丰富饱满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和歌曲内容相符的一段故事,使学生的情绪迅速与作品拉近,引发他们想唱歌的欲望。如:教材第三册《小麻雀》,导入时我首先设问:大家谁见过小麻雀?谁来讲讲你和麻雀的趣事?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同学们争着想讲。我就采用“三讲”法。由“分组互讲”到“抽生讲”再到“教师归纳讲”这三个环节。既体现了师生互动,有放有收,同时使学生了解音乐随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他们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讲述小麻雀的故事,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习新歌曲。
二、律动参与导入
律动是以发展学生协调性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学生在伴随着音乐的活动中,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表现出一定的形象,通过表演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够迅速缩短与歌曲的时间距离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气氛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歌曲教学。如:教材第二册《多么幸福,多么快乐》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跟随音乐做藏族舞的律动,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环境 ,引导学生展开情景联想,缩短学生与歌曲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达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角色扮演导入
角色表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变换成与歌曲内容相符的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与新歌曲的距离。如在学习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我先放一段《摇篮曲》,并轻柔地说:“夜深了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困了,小动物们也都累了,停止了歌声,我们家的小宝宝也睡着了。”老师扮演妈妈的角色,轻轻地抚摸着孩子们说:“孩子们请闭上小眼睛,让妈妈的歌声伴随你进入甜美的梦乡。”由于老师角色的变换,话语中时时透露出像妈妈一样真挚的情感,给学生以温馨与关怀,孩子们渐渐进入情境。这时教师弹奏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的旋律,再进行新歌曲的教学。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欲望与浓厚兴趣,更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形象思维等能力。
四、逸闻、趣事导入
老师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名曲、逸闻、趣事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助与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材十一册《摇篮曲》,在学唱前,教师问学生:“你们说说一盘土豆能值多少钱?”再问:“你们知道曲谱、菜单、土豆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很惊讶、有疑问,会很想知道,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把舒伯特在菜单上写出《摇篮曲》的经过向学生讲述,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
五、儿歌朗诵导入
儿歌以其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琅琅上口的特点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恰当好处地运用儿歌导入,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画家》时,伴着舒展柔美的音乐,我朗读道:学画画,小宝宝,学画画,大蜡笔,手中拿,画小鸭,叫嘎嘎,画小马,骑回家。学生们的思维很快地进入了恬静的意境中去,很快就导入了课题。又如在教学听赏《洞庭鱼米乡》时,我朗读道:天蓝蓝,水茫茫,洞庭湖,好风光。棉花白,稻浪黄,杨柳绿,莲子香。大雁飞落芦苇荡,水中蹦出红太阳。爸爸下湖把网撒,一网鱼来一网粮。把学生带到了江南鱼米水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观图、想象导入
通过观察图画有目的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堆雪人》一课时,我先展示第一幅冬天下大雪的挂图,指导学生观察画面然后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最想干什么?”学生们兴奋地说:“打雪仗、堆雪人”。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歌曲的兴趣非常浓厚。
入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课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社区管理》课程虽然在很多本科和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不佳,理论教学与就业目标相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应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
关键词:
社区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区的管理和建设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促进就业、计划生育等百余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但也面临着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的问题,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将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我国人才发展大局。
一、在目前的本科和高职院校中,《社区管理》课程教学方面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效果不佳。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按大纲和教材体系讲课,以讲为主。社区管理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社区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社区自治、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医疗卫生、社区体育、社区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智慧社区建设等内容。对于日新月异的社区发展现状来说,教材不能实时更新,理论过于高度概括,本地区的案例严重不足。学生在听课时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和相关经验,往往会感到课程较难,单调乏味,缺乏第一手资料,出现依赖课本和教师,难以理解内容只好死记硬背的情况。
其二,理论教学与就业目标相脱离。首先,在很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一两次见习机会,没有机会经常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大部分没有进入社区与居民深入访谈或做相关的问卷调查,不能充分用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不能深入的了解社区现状。其次,教学没有和就业结合起来,在陕西省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考试中,试题中的社会工作知识、社会工作法规和政策在《社区管理》课中很少讲到,学生在参加招考时笔试和面试都不具有优势。
其三,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
1.生源地差异带来的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对于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委会的管理现状较为了解,但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现状非常陌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现状有直观感受,但对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和现状问题很不了解;部分学生对城乡社区管理现状都一无所知。
2.学生学习状况两极分化,在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方面差异较大。一些学生没有掌握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业素养,平时不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不关注社区现状,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而长期关注时政,勤于思考,对各类书籍报刊阅读量大的学生对《社区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显著好于其他学生。
二、对于以上几点问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去以在教室里以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社区管理》课程的教学,纯粹的进行理论讲授,学生难以理解和牢固记忆,并且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调研的能力。可以将慕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播放新闻报道视频等方式穿插到每个章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每堂课后布置预习内容,阅读篇目,并进行多次小组调研活动。
第二,使教学内容符合就业目标和实践要求。目前,《社区管理》课程在本校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安排了2课时的见习活动,第五学期有个别学生有机会进入社区居委会实习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都对社区管理缺乏感性认识和理论积累。所以,学生经常出现参观时不提问题,课堂讨论时不愿参与,对现实问题不清楚,案例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很多人在毕业前不重视学习,毕业后追悔莫及。如果能和本市优秀社区长期合作,邀请社区居委会管理者给大学生做报告,建立大学生兼职担任社区工作人员制度,增加全体同学的见习次数,增加社区实习人数,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助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社区招聘考试的内容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补充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法规的知识,并对学生的面试能力进行指导。
第三,多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调研。学生封闭在校园之内,对外面的世界了解非常有限,应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政府部门,走进社会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这并不需要太多经费,但对学生能力提升和促进就业效果明显。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制定和实施了将科研经费下发给学生调查小组,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学生的调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对现实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学习习惯,例如每天看新闻联播和报纸,同时深入思考和探究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关注国家最新颁布的政策和法规等,这些知识是学习《社区管理》等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大学生缺乏必备的专业素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学习教材内容和上课听讲是不能深刻理解当前社区管理的现实情况和问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谈起。
总之,应从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入手设计教学环节,改变重教学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再结合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等招聘考试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使得学生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管理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在就业时具备竞争优势。
作者:范林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图学》;教材建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46-03
一、《工程图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1.《工程图学》的性质和任务。在现代工业中,设计和制造业空前发达,无论是土木建筑工程或是机械工程,都必需用
工程设计图样进行施工和制造,工程图样成为工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每一个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都必须具备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工程图学》是一门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它研究绘制、阅读工程图样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是用二维的图形、符号表述三维空间物体的科学。
2.《工程图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工程图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工程制图方面曾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绘图经验和历史遗产,这些绘图经验和历史遗产为我们的工程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中叶第一台数控绘图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已经部分或全部取代了我们的传统手工绘图工具。图板、丁字尺、比例尺等许多传统绘图工具已经基本退出了绘图历史的舞台。计算机绘图大大提高了绘图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随着实体造型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给工程制图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工程制图是所有职业教育工科院校都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无论是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是进行生产实践活动,都要用到它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它的改革与创新,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当前职教《工程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它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实用人才,而《工程图学》的实践性尤为突出。近年来职教工科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普遍都有下降,许多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工程构件都不能读懂,画的图随意、不遵守国家标准,投影关系错误百出,难以读懂。分析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时减少。职教制图课的课时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大都在150学时左右,多数分两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完成制图基础、画法几何部分的学习,第二学期完成专业制图部分的学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工程领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门课的课时一般定在100~120学时。而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制图课的课时都不到100学时,安排80左右学时的院校较多。课时的减少对于要求空间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制图课教学训练影响很大,对制图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教材内容陈旧。无论是教材的编写形式还是教材的内容组织都还停留在学科型教材的模式上,传统的学科型教材最突出的优点是章节的编排符合知识讲解的连贯性,按点、线、面、体的顺序逐步讲解,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和思绪能力。但同学们往往在学习的时候不知这些知识与工程构造物有何关系,在识读工程图时用在何处。老师和同学因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和学习点、线、面等画法几何部分,而忽略了“工程图样的识读”这一关键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老师讲得辛苦,学生们学得困难,但运用性和适用性并不强。一些教师自身缺乏工程实践训练与培训,对工程构造物不熟悉,甚至没见过。
3.课程开设时间与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匹配。制图课是专业基础课,大多数职业院校通常均安排在新生一年级上或下学期就开始讲授,这门课涉及到的几何、材料知识以及工程实践经验是新生所不具备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许多必要的专业教育和专业讲座相对滞后。
针对现代《工程图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要解决当前职教工程图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制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就显得尤其重要。
三、制图教材建设的新趋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力行改革,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推动了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以工学结合为思路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此同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教材则成为新的教学体系之所亟需。制图教材的编写要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作为教材编写的统一逻辑主线,实现“技能”和“知识”并轨,“运用”与“学习”结合,注重实用、易用易懂,教材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以下新趋势。
1.现代技术(物体三维造型)运用,增强直观性。为便于教师的描述和学习者自学,教材绝大部分的投影图旁边都有与之匹配的直观立体图,用直观的立体图来诠释抽象的投影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比语言表达更有效,更能激发阅读兴趣。
2.注重技能培养的学用性。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学术教育,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掌握和运用,脱离了生产和实践,技能变得抽象和不易掌握。就技能培养而言,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教材更注重学习者的认知逻辑和学习技能,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描述配以丰富的图片展示,加之教材内容的组织考虑了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和逻辑性,使学习者学习轻松、运用自如。
3.突出岗位核心技术的实用性。教材要在对行业广泛调研、企业全程参与的课程开发基础上,区别于传统教材而编制。对所教内容有多少用,多少没用,有哪些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需要补上等进行调研。确立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的教材编写主线,从岗位核心技能入手,突出专业化与岗位技术应用相适应,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更加适应于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教学理念。每一个工作任务前都有学习者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4.融合丰富资源打造立体化教材。资源库建立与教材编写同步,资源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教材和资源配套使用,与资源库课程中心对接,对教与学双向辅助,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资源的检索和运用,将未来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技术教育变为现实,打造立体化电子教材,将学习变得轻松、简单、有趣。
5.教材的实用性应满足后续化运用。教材的编写应紧跟生产技术一线,大量引入工程案例,符合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融合新技术、新工艺,再现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岗位核心技能,可作为企业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参考,其较强的实践指导性将成为学生工作阶段技能提升的首选参考用书。
6.关注使用者的学习心里,提升学习效能。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使学习者在长篇阅读中较难抓住重点,容易产生逻辑模糊、技能模糊,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结构形式上要大胆尝试和创新。教材不仅应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尽可能采用彩色(双色)印刷,把空间形体和投影区别开,学习者画图和读图时能根据颜色的提示,容易地找到与之对应投影,物体的层次感增强。教材中还应引入大量的工程案例,并以引入思考和重点技能辅助等形式展现教材的阅读魅力和指导价值。
四、制图教学方法变革的新趋势
1.课堂教学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后,彻底打破了封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更为开放、富有创造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大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而教师是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关键,所以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要注意:①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又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入到教学课件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有的多媒体教学课,过于注重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播放与音像材料的运用,但这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有时候并不能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相反它框定的学生的想象空间,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制图课来说是不可取的。③制图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看图、绘图的能力。在开发课件时特别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训练,采用找错误、对比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切忌教师从上课到下课一直坐在计算机前,一边操作键盘一边讲,不与学生进行交流。④重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角色,教师一次当众的表扬,一道信任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给学生一辈子的影响更不是计算机所能代替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反,它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依托,必须坚持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相结合的原则。
2.改变制图作业设置的传统模式。制图作业的多和繁,一直是学生和教师的难题。随着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总课时的减少,计算机绘图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改变制图作业设置和批改的传统模式,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①取点代面,突出重点。有的题只要求学生求出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即可,避免简单的重复,保证图面清晰,便于教师批改,剩余的同类问题还可留给学生复习时完成。②课堂完成,提高效率。制图习题集上的许多题型和上课讲解的例题类似,但不让学生练习,这个内容又无法加以巩固。可利用每堂课的最后十几分钟让同学作当堂完成,完成一个检查批改一个,并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当众给予表扬。通过这样的竞争,刺激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有效的利用课堂最后十几分钟,减少了课外作业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③合作完成,活跃气氛。制图课要求同学们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讲完课后,可把典型作业画在黑板上,分几步完成,一个同学完蛋成一个步骤。这样,化解了问题难度,不至于被一个问题困死。因为每个问题都比较简单,一般同学们都愿意上去做,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做完后,可让同学们再总结一下,这道题的步骤和方法就一目了然了。④精选题型,重在效果。对于制图习题集上的作业要进行精选,给同学们留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严格要求,重在效果。在计算机绘图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业的重点应在读图上。应选择能体现同学们读图能力的题型。
高中数学虽然也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还是有距离的,学生明显觉得学数学不知道有何用,更不知道如何去学好数学。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数学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理解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师生情感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一名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从各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激励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的亲和力与学生的爱戴是产生和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充满爱心、无私心,既不偏重优生,也不歧视成绩较弱的后进生,而是多鼓励关心他们。后进生为什么差呢?主要原因不外就是不想学或学习方法有问题。如果老师主动找他们交流,耐心指导他们,引导他们应该怎么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热爱数学这一学科,这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事实上,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老师和学生如何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青少年的心里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习这门课,反之,也就不愿学或者不学这位老师的课。学生只有喜欢你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引入游戏活动
游戏能使课堂多些乐趣,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比如我们在讲到有些数学概念时,让它们以谜语的形式出现,如:市场无人无货(打一数学名词)——空集;春夏秋冬(打一数学名词)——周期;财大气粗(打一数学名词)——无穷大;停战谈判(打两个数学名词)——商、和;等等。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2.创设故事情景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我讲授“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就以大家熟悉的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入题。由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就请了一位同学来讲:国王为了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人,要他自己任意选择奖品,他提出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1粒谷子,第二格放2粒,第3格放4粒……依次类推。然后问学生:现在你就是印度国王,你会同意这种奖励方法吗?学生蠢蠢欲动,意见不一,我们到底要奖给发明家多少颗米粒呢?在这样的故事情景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带着国王的疑问去探究问题,试图寻求问题的答案,数学课堂因此变成一个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了!
3.精心设疑问难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是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在导课时精心设疑问难,以鼓起学生思维的翅膀。在讲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墙(构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为了保证墙面与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着铅锤的绳来看看细绳与墙面是否吻合(叙述事实,学生点头称是)。如此,能保证墙面与地面垂直吗?泥水匠或许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你们能不能找到理论依据呢(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本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课就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所讲知识溶解于学生思维的潮水之中了。师生间的思维共振现象,乃是课堂教学艺术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4.渗透诗词名言
精炼的语言(古代诗词、名人名言等等)能增强表现力,体现出数学的美感。在教学中,若能恰当地引用诗词,使数学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我们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中,就可以穿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反映这一数学知识的诗句。同样,可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讲授“线面垂直”、“直线与圆相切”等。又如与课本章节有关的诗歌《集合、映射与函数》: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有锦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等。
三、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数学美的欣赏教育,可以变抽象的高深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化、具体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灵活性。关注枯燥数学知识背后神秘而又美丽的实际背景自然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接近它,接受它,到最终热爱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求数学知识的愿望,产生发现数学真理的灵感。例如:黄金分割0.618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完美、最神秘的比例,是由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当学生了解到艺术家们在绘画和雕塑时,都是以0.618比例为标准,以确保作品达到最佳水平;一些名画的主题,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0.618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古老建筑的木匠师傅所用的鲁班尺,建造房子门与窗大小尺寸之间的比例皆 以黄金分割率来计算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的实例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匀称美。
四、运用幽默教学语言,不断改进教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
小学学生的特点是天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这也让许多的教师头疼.所以,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1.课堂前置
重视预习,改变预习方式,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其二,谈谈收获,要写出来;其三,试着做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
2.提升课堂
每堂课基本练习已在预习中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要给学生增加习题的难度,变化题型,提升知识的容量,以增强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总觉得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3.激活课堂
课堂要活起来,则要有新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将问题情境化,将规律法则幽默化,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将问题情境化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从直观形象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创新学法,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是理性的思考,数学中也充满着表现的感知和做题的技巧,它是一个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学法上,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读数学
读数学书,所有的知识、内涵都包容在数学书里面,要学会与数学书对话.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编者对知识的重点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读是思的前提,题都读不懂,头脑中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无从下手,所以,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都要多读,要读出重点,读出出题的意图,读出答案,那么你绝对不会做错.
2.做数学
数学知识应用于习题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学会了,而好多学生往往是单一的知识点都学会了,而变为习题则不会做了,或做错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做题的能力.做数学题是有技巧的,填空题,找准关键字词;判断题,看有无重点词,找理由;选择题,推理法、排除法;文字题,分段法;应用题,数量关系分析法、画线段图法等.让学生逐渐掌握做题的技巧和策略,那么学生不仅将学会知识点,更能将知识串成线,连成面,拼成体,灵活运用.
3.思数学
思考仍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就得让学生学会思考,发动思维,想每一句话的含x,理清题中的来龙去脉.每天做完作业后,总结自己的做题方法和思路,巩固理解,达到真正地理解学会.
(三)强化习惯
习惯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学习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坏习惯则使学生走向懒散,越陷越深.所以,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补错习惯、做题习惯等仍需不断加强、巩固,让学生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打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首先,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自办学习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空间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三)创设游戏情境
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学生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4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也可以各个小组之间互相出题进行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获取成功喜悦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307);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612)
[ 中图分类号] G642 [ 文献标识码] A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一切重大技术革命的基础.它不仅对科技进步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和工具[1].高等数学是农学学生最主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所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民族地区高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让参差不齐的学生更好的学好高等数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必须对现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目前农学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高等数学作为我校农科学院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还要为学生学习后面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由于我校生源情况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疆内学生、疆外学生、民族学生等各类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班级里面民考汉学生的比例占到20%-40%,农科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与此同时,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内容相对偏多,对农科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也在进行之中。
1.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法,就是教师对所授教材作重点、系统的讲述与分析,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性,没有重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的环节,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法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从而对高等数学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
2.目前农学专业高等数学课时弊端
目前农科高等数学是大一第一个学期或者第二个学期在一个学期内学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两门课程,总课时80个[2]。但是在讲授过程中,学科组老师发现,学生在18周内上完所有内容压力比较大,每学期都得补课,难点内容没办法详细讲解;其次,学生反映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两本书一张卷子考试,很难全面复习到,所以及格率相对较低。
3.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弊端
目前各农学专业对本院的学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有的专业80学时,有的70学时,有的学生在大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学习,有的学生在第二个学期学习,这样对于老师授课也没有形成条理性。
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
农科高等数学的改革既要符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根据目前我校农科高等数学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高等数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体现专业课程需求,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注重高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微积分的前沿发展方向,掌握常用的数学方法。
1.从专业需求出发,修订教学内容
由于学生专业的不同,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修订,大胆变革,在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突出将来数学对专业方面的应用,同时留给学生适度的自学和研究空间。农学专业共80个课时,大一第一个学期学习高等数学(48学时),第二个学期学习线性代数(32学时)。
2.从培养能力出发,注重高等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微积分的思想方法,弱化推导与技巧,强调实际应用,并且例题与习题要与农科专业相结合。培养农科学生利用数学思想解决专业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引入现代数学思想和常用数学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现代数学的发展介绍,比如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兴趣;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使学生熟练应用数学软件数据处理,包括函数的极限、导数、积分,解方程、函数作图等。通过数学实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实现教学内容的推导和计算,同事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三、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两节课下来之后,教师和学生都精疲力竭,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疆外学生、疆内学生、民族学生等不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太大,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可以尝试着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主动性相结合,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采用自学与精讲相结合
精讲是指高等数学的重点定义、定理、性质等关键性问题要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白微积分基本定义、定理的思想以及这些定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同时教师要讲清楚每个章节内容的框架结构以及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而对于具体的、细化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理解和消化,以增加课堂信息量。比如,定积分的概念要较详细地从概念的几何、物理背景出发进行“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强调“以直代曲、以不变代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哪些实际问题可用定积分来解决以及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解决,也为后面定积分的微元法的理解和运用打下了基础。
2.启发式教学和探讨性教学相结合
在讲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公式的时候,要注意应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对同一问题可变换角度提问。或在讲授时故意引入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引发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与兴趣。比方说在讲洛必达法则的时候,复习第二章极限内容中各种求解极限的各种方法,然后给出几个不能用前面方法解决的未定式极限,让大家来讨论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处理。在讲解洛必达法则实例的时候,故意引入错误的使用洛必达法则的步骤,让学生理解洛必达法则的前提以及每次使用洛必达法则要进行验证。
3.讨论课堂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农科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际问题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广泛开展数学讨论课。教师可提出具体问题,让小组的学生一起来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案,并实际求解。这种方式既可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与帮助,又可增强协作意识。比方说在讲解定积分的应用的时候,给出黄土高原的一块梯田,设计几项给定的数据,让学生应用定积分的思想和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充足的备课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课。这种实践课的开展。不仅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可让组织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比方说在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和最值等章节内容,学生在初等数学的学习中就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备课,上讲台讲课。
4.多媒体课堂教学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
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好学生感觉高等数学不简单,差学生感觉高等数学不难,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适当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不等于播放PPT,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形象、具体,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到速度快,思路跟不上。所以,为了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师要制作多层次、整体化、总结性强的课件,让学生感觉到内容的条理性和思路的完整性。同时,充分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解决学生疑惑,达到辅导答疑的空间立体化。
5.数学实验和数学实践相结合
数学实验[3]是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教师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工作。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铺到为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提出一些思考题目,甚至一些猜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积极探索出了分阶段、分层次的数学建模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数学建模选拔体系,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实现数学的实际应用。
四、结论与分析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4]。本文提出的农学课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遵循民族地区不同农学专业的自身特点, 将当代前沿学科中常用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方法, 列入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的内容, 传统的内容酌情合并或精简, 繁琐的计算及解题技巧适当地淡化, 但现有教材的理论水平不宜削弱, 更需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 使得数学教学的内容现代化、科学化、合理化。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授课班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时及授课内容混乱,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等问题,提出了以能力培养和兴趣激发为出发点的教学内容改革和启发式教学和探讨性教学相结合、讨论课堂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闵兰等.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2:139-141.
[2]康顺光等.民族地区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3:81-84.
[3]郑宗剑等.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融入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146-149.
一、听说训练
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主要是以学生听教材为主。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听一遍以懂大意,再听一遍做书上练习,最后教师讲评、校对答案。这样一堂课还未结束,学生就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逐渐分散。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的做法是:(1) 停止教授教材。 (2) 听英文歌曲,理解大意。(3) 发给学生该歌曲的歌词(lyrics),歌词中的一些关键词、习惯用法或短语已挖掉。(4) 再次放歌曲。(5) 学生听歌曲,做完形填空。(6) 教师讲解,校对答案。(7) 鼓励学生跟唱,练习发音。(8) 学生即兴评论歌曲或歌手,师生共同讨论。
另外,(3)-(5)步也可采用听歌曲,将打乱的歌词重新排序的方法。例如,教师让学生们听一首名为“Canadian, Please”的歌曲,然后完成各题:
Yeah I know that you wanna be Canadian, please
Even if in winter things tend to freeze
Weve got the world monopoly on trees
And our countrys bordered by three different seas
Yeah I know that you wanna be Canadian, please
We invented the zipper, weve got expertise
We made insulin to combat disease
Yeah I know that you wanna be Canadian, please
Brits have got the monarchy
The US has the money
...
1.Fill in the blanks.
Canada...
... is the world monopoly on .
...is bordered by .
...invented .
...made to combat disease.
Brits have got the .
The US has the .
The French have got the wine and .
2. Steps to follow to become Canadian: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Youre ready. There is no more!
3. What do they say about the mounted police?
Do you have to pay hospital fees in Canada?
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很集中,精神十分振奋,既训练了听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二、阅读训练
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英文歌曲和歌手的背景资料,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趣。在上课前准备好歌曲的磁带、歌词及歌手的背景材料,并根据这些内容准备好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歌曲必须内容健康,旋律优美,难度不高,用词规范,最好是学生喜欢的。这些资料可以从报纸、杂志及Internet上获得,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利用歌词材料:(1) 听歌曲,理解大意。(2) 粗读歌词以进一步了解其大意。(3) 再读答题并划出难懂词汇及表达方式。(4)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歌词。
利用歌手背景资料:(1) 粗读歌手资料。(2) 再读资料并答题。(3) 划出难懂词汇及其表达方式。(4) 教师放这首歌,作为阅读课的背景音乐。(5) 学生在优美的歌曲声中自查答题情况。(6) 教师讲解。
三、写作训练
运用歌曲教授写作最好建立在前文所述的听说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熟悉了歌词内容和歌手的背景资料,他们在写作时可以尽量模仿它的体裁和写作方法,或利用其中的内容、词汇、表达方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趋势;对策
以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机会,长此以往使历史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历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它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因而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联想、自主探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而对改革趋势和现状进行客观把握又是制定科学教学改革对策的基础。
1.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趋势分析
1.1趣味化
如今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教学模式被普遍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些教学方法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幽默的语言和启迪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成为如今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愉悦的教学氛围不但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为其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多样化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情境模拟法、历史短剧表演法、分组合作竞争法、兴趣讨论教学法、辩论演讲式教学、游戏导向教学法等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
1.3开放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教育强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历史课程综合性较强,因而开放化的历史教学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想途径。开放化的历史教学不但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联系以往所学知识,更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增长,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历史知识体系变得更为完整和立体。
2.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对策
2.1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历史教学的目标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来。首先,初中历史教学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需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其次,新课程改革下应强化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以激发、指导、纠正和激励为主,不再一味强调单个知识点的记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化的学习。
2.2合理应用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强调学习环境的开放化,历史课程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教科书,丰富的课堂内容成为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征。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课外书籍等积极搜集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历史资料,一方面扩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
2.3积极实践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手段的创新是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手段的创新不应停留于理论,而需要教师的积极实践。为了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发生一定的变化。如今关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励学生持续学习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因而教师应充分运用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导入、任务型教学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来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双边互动的课堂模式,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从分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渐向着趣味化、多样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开始重视自身对学生的启发、鼓励、帮助的作用。为了适应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应从转变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三方面入手,实现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质的飞跃,教学质量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覃善璞.浅谈初中历史开放式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1(17):100-101
[2]付强.浅析初中历史创新教学.[J].新一代.2011(10):44
“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视听工具,以极少数学生为对象,培养某种教学技能的方法。笔者结合声乐集体课的特点,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微格”技术进行了声乐技巧的训练。
“教学示范”是微格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在示范过程中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讲述教学基本问题和教学内容;课堂上的训练要求是,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在这里提到喉头稳定,选择u母音进行练习。用u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的发声练习,是因为发u母音时,喉头处于歌唱发声时的最佳状态,喉咙能够充分地打开,喉部肌肉自然放松。二要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起到教学示范表演的作用。开始练习中声区时,笔者选择u母音进行练习,从中央C起音,半音上行移调唱到有点困难的音为止,再半音下行移调自然而放松的唱到能达到的最低音。发声时以打哈欠的状态和微笑的歌唱状态一直保持在整个练习中。三要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技能和歌唱技巧的训练。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练习时,笔者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进行u母音练习时,同无声呼吸练习结合起来,要求用气息支持发声,发声时同打开喉咙就是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结合,练习时要求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经过一段时间的u母音练习,再换到O母音进行练习,由u母音过渡到O母音练习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园形张开得稍大一些。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中、小音量练习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
微格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在微格教学中“反馈评价”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它包括:重放录像(音),自我评价,相互讨论,老师总结。在反馈评价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要客观地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问题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和模拟教学中的成绩和特点,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先进的声乐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玲听学生唱出的每一个音。唱不对的就及时纠正,再放录像(音),让学生听听自己所唱不对和对的声音,有了对和不对的比较,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在发声练习和唱歌中要求起音要十分柔和,既不滞重也不能漂浮;接下去的音要保持起音同样的力度面不能使劲,唱下行式的练习时最后一音千万不能降低部位,而必须保持在起音相同的部位上,这不仅对调整呼吸使气息的输送均匀以及稳定喉头位置起着决定作用,而且是下步转换声区的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