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技管理目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设计模式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目标管理驱动是以“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为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学生的发展为能力提升的目标路径导向,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培养学生能力群的思维意识。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1所示。绩效管理课程各任务模块以本课程知识体系为逻辑,以学生认知进阶为目标管理层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起知识目标体系,保障绩效管理课程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知识目标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知识模块设计部分,着重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逻辑设计理念,从绩效管理课程的基本概论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的理解,目标是构建学生对绩效管理各基础知识体系,奠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有:(1)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理解以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比较;(2)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的含义、原则、绩效指标的分类;与绩效指标对应的绩效标准;(3)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4)了解绩效考核技术(5)绩效反馈的定义;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的步骤(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
(二)能力目标模块设计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绩效管理课程能力目标模块设计部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初步构建相应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的能力,能自主梳理模块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初步掌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目标要求的基本上更进一步。主要的内容有(1)分析绩效考核的应用现状与不足;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定位;(2)掌握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掌握绩效计划的步骤;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掌握设立绩效考核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3)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4)分析案例中绩效考核可能出现的问题(5)明确绩效面谈步骤;充分了解绩效反馈效果评估。
(三)素养目标模块设计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直接体现着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强化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度。在设计素养目标模块中,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充分开拓相关资源,利用模块训练深度拓展专业知识,以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等。在设计以素养目标为驱动的模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专业模块内容。(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闭环意识。(2)了解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3)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提出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5)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6)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以目标管理驱动为原动力,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为教学开发新的研究思路与教学实践,促进课改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丰富了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设计需求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学,2017,8(13):74-75
[2]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5):10-17.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设计模式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目标管理驱动是以“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为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学生的发展为能力提升的目标路径导向,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培养学生能力群的思维意识。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1所示。绩效管理课程各任务模块以本课程知识体系为逻辑,以学生认知进阶为目标管理层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起知识目标体系,保障绩效管理课程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知识目标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知识模块设计部分,着重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逻辑设计理念,从绩效管理课程的基本概论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的理解,目标是构建学生对绩效管理各基础知识体系,奠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有:(1)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理解以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比较;(2)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的含义、原则、绩效指标的分类;与绩效指标对应的绩效标准;(3)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4)了解绩效考核技术(5)绩效反馈的定义;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的步骤(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
(二)能力目标模块设计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绩效管理课程能力目标模块设计部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初步构建相应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的能力,能自主梳理模块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初步掌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目标要求的基本上更进一步。主要的内容有(1)分析绩效考核的应用现状与不足;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定位;(2)掌握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掌握绩效计划的步骤;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掌握设立绩效考核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3)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4)分析案例中绩效考核可能出现的问题(5)明确绩效面谈步骤;充分了解绩效反馈效果评估。
(三)素养目标模块设计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直接体现着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强化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度。在设计素养目标模块中,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充分开拓相关资源,利用模块训练深度拓展专业知识,以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等。在设计以素养目标为驱动的模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专业模块内容。(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闭环意识。(2)了解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3)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提出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5)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6)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以目标管理驱动为原动力,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为教学开发新的研究思路与教学实践,促进课改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丰富了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设计需求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学,2017,8(13):74-75
[2]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5):10-17.
[关键词]阿里巴巴、信用、交易、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24-0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扩大,世界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实现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20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党和国家更加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科技兴国”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各级科技行政机关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了科技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并且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最近两年,各地科技主管部门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所建设的系统也越来越成熟、实用、先进。现代高校是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先行者之一,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化工作,建设了门户网站、科技计划申报及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积累了宝贵的信息化经验。
1 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意义
1.1 加强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要求
科技业务涵盖了传统的科技计划管理业务、科研条件与创新环境建设以及审批、审核类业务。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需要通过一套系统来管理所有的这些业务,所以要建设综合管理系统。
1.2 加强科技相关人员协同工作能力
科技计划涉及国家科技部、省高校科技处、市县高校科技处等不同级别的科技主管部门;涉及高校科技处内部不同的业务处室的很多个不同岗位,涉及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还涉及有大量的、不同的专家、中介机构和申报单位。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
1.3 改善高校科技处与企事业单位和专家互动
企事业单位是科技计划的主要申报者,专家是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推荐单位和中介机构是科技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但高校科技处没有有效的手段与他们进行无缝的互动联系。通过本管理系统建设,就多了很多有效手段,可以在线沟通,可以定向发通知给特定的人群,可以群发邮件、群发传真、群发短信,系统可以自动提醒信息、自动预警信息等。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加强政企之间的互动。
1.4 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由于工作分工,不同的科技资源由不同的人负责管理,其他人若想有效利用这些科技资源,客观上不容易实现。有了管理系统,很多重要的科技资源信息都在系统里统一储存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授权机制,可以让有权限的人查看所有相关资料。
2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型选择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采用RUP标准开发过程,不再使用瀑布式的开发方式,将使用RUP核心开发模型:迭代式开发方式。
瀑布式的开发模型表现为线性的一组开发活动。开发阶段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一个阶段的输出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这样在后面阶段的问题不能即时被发现,造成项目风险积压在最后,这也是项目延期的直接原因。
迭代式的开发模型表现为从项目的开始就采用循环的方式逐步精华整个系统,也就是在每一个阶段都包括相关的开发活动,使用户可以充分地监控项目的成果,及早地提出问题。从图1所示可以看出迭代式开发方法具体过程:
在每一个阶段均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实施、测试等活动,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重点。用户可以在每个迭代看到一个可执行的版本。
3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
3.1 项目管理
任何大型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高质量的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项目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本项目需求复杂,涉及使用对象众多,建设时间紧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质量的项目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现实可行的科学的项目计划,在精心设计的项目组织结构和技术手段支持下,对项目的时间、成本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向客户提供承诺交付的产品和服务,达到客户的满意和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见图2)。
项目管理工作贯穿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一项工程从立项到实施到最终提交给用户及提交后系统的维护和产品维修,都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这样做不但能确保项目的工作可以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最重要的是能确实保证用户的根本利益,保证产品及服务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为有效保障本次项目管理成功,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对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清晰定义和透彻认识。②对系统建设需求的深刻理解。③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④建立层次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的项目组织。⑤全面的项目工作计划和质量保障。⑥用户积极配合和参与协商。⑦高层管理者及时对问题进行决策和协调。⑧项目组织对于已知的风险充分认识。⑨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⑩健全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B11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此外,除不断从项目实践中总结经验外,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其特点是:
①全过程监控与管理:从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到转入运行维护,对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监控目标和要求。通过增强项目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降低了项目实施的风险。②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通过对项目经理的认证,确认其是否具备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项目所需的实践经验,以保证项目经理由符合资质的人员承担。同时重视和加强对项目人员的培训,提高项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③建立项目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项目组成员的积极性。④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ISO 9001―2000质量保障体系,确立质量保障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进行测量、监控的准则方法。质量体系通过了国内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
3.2 项目组织结构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管理、风险控制、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结构,建立高效务实的项目沟通和协调机制,对于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至关重要。项目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3.3 项目启动计划
项目启动的主要工作是:
①建立项目组织:明确项目相关人员的角色和关系,建立包括项目各方在内的工作组织,确定工作方式、人员及职责,建立有关的工作程序和规则。②任命项目经理:开发商正式任命项目经理并完成开发项目组织内部立项。③优化方案设计:开发商根据项目设计方或其委托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方案最终通过高校科技处及有关部门的审定。
项目计划是项目人员工作的依据和行动指南,是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控制的基准。合理可行的计划可以使一切处在控制之中,反之,管理就会陷入慌乱,做好项目计划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项目经理应根据合同和项目的总体进度要求,组织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4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测试
系统的测试实施具体的计划将根据项目调研后,制定的软件开发计划进行调整。
4.1 测试需求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方案主要针对需求分析的实际应用系统的要求。对测试需求进行限定。
4.2 阶段划分
阶段一: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主要是采用Jprobe对代码进行分析和调试,首先需要对程序员和单元测试人员完成培训和性能调优的培训,再由我们提供性能调优顾问指导程序员和单元测试人员使用Jprobe对代码作测试或调试,本测试阶段主要解决内存泄漏、线程死锁、数据竞争问题,同时尽可能解决性能瓶颈。
阶段二:集成测试阶段。在整个系统的应用程序经第一阶段的Jprobe代码调优后进行整个系统的集成测试。本方案中建议采用Performasure进行性能诊断测试,对应用程序使用Jprobe进行代码性能调优和诊断。鉴于应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工程进度的要求,我们建议在此项目中进行三次性能优化的集成测试。
阶段三:验收测试阶段。在系统通过测试达到性能要求后,向用户提交总体性能评估报告,为系统做UAT(用户接受测试)提供决策依据。
5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
对于关键的J2EE应用系统,建议根据系统运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性能保障实施方案。
5.1 系统运行初期阶段
系统运行初期稳定性差,需要使用PerformaSure收集详细的性能数据,预见可能存在的性能风险,并根据性能数据对系统的配置逐步作调整和优化,使系统的硬件和网络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当系统发生用户数大量增加、功能扩充、功能变更维护时,也需要使用PerformaSure对性能作监控,直到系统确保稳定为止。
5.2 系统正常运行阶段
系统正常运行后不需要总运行PerformaSure收集性能数据,因为PerformaSure本身也会使用系统资源,所以需要使用更轻量级的系统监控工具FogLight对系统资源作监控,一旦发现系统资源可能成为瓶颈,FogLight会自动触发PerformaSure收集详细的性能数据供分析,并可通知系统管理员。
参考文献:
[1]陈强.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及协同机制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叶茂林.科技项目管理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何大军,曹颢.科技项目的规划、实施、评估与成果推广[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第一条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项目招标投标,是指招标人对拟订招标的科技项目事先公布指标和要求,众多投标人参加竞争,招标人按照规定程序选择中标人的行为。
第三条科技项目招投标的一般程序为:确定招标项目,选择招标方式,拟定招标文件,发出招标通知,接受投标方递交投标书,组织开标、评标、定标,公布招标结果,与中标人签订项目合同书。
第四条科技项目招标投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年度科技计划招标投标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招标
第六条*市科学技术局为招标人。招标人可以与*市其他部门、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对科技项目进行招标。
第七条招标人开展招标工作,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需要招标的科技项目已确定;
(二)科技项目的投资资金已落实;
(三)招标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已达到。
第八条科技项目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公开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投标。
邀请招标,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投标。
第九条根据科技项目招标的实际需要,招标人可以采用分段招标的方式,第一段招标主要是取得各投标人对招标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技术方案和标底的建议,以便完善招标文件;第二段招标最终确定中标人。
第十条科技项目可由招标人自行组织招标,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招标机构进行招标。
第十一条采用委托招标的,招标人必须与招标机构签订书面协议,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招(投)标活动。
第十二条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招标公告,并应通过报刊、信息网络或其它媒介。
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含三个)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三条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
(二)招标项目的名称和性质;
(三)招标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四)投标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资格;
(五)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地点和时间;
(六)对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
第十四条招标人可以根据招标项目本身的特点,在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中,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并对潜在投标人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国家对投标人的资格条件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些证明文件至少要包括:
(一)投标人单位名称、性质、注册地、办公地点及法定代表人;
(二)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姓名、职称及研究方向;
(三)既往业绩;
(四)联合投标单位或合作伙伴的相关情况;
(五)项目所需的技术设施和设备条件;
(六)资信证明;
(七)近两年的财务状况资料;
(八)如有匹配资金,提供匹配资金的筹措情况及证明;
(九)相关的行业资质证明;
(十)国家规定的其它资格证明。
如果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数量不足三个,招标人应修改并再次招标公告或再次发出投标邀请书,并对新的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直至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投标人通过为止。已通过资格审查的投标人不得再联合投标。
第十五条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要求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投标须知:明确招标项目的总体情况、参加招投标活动所应遵守的规则、投标文件编制的有关要求,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和开标、评标、定标的日程安排等。
(二)招标项目任务书: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具体目标、考核指标构成;成果形式及数量要求;时间进度要求;财政拨款的支付方式等。
(三)项目评标标准和方法:包括研究开发能力的真实性、技术方案的优越性、报价的合理性、按时完成项目的可靠性等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中各项因素的加权的办法。
软科学研究项目评标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内容:研究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研究方法、方案、技术路线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研究能力的适应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时间和人力投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投标者的信誉等。
第十六条除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外,招标文件不得有针对或排斥某一潜在投标人的内容。
第十七条招标人按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规定的时间、地点出售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售出后,不予退还。
第十八条在招标文件售出后,招标人如对招标文件进行修改、补充或澄清,应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至少15天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购买者,并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对招标文件有重大修改的,应当适当延长投标文件截止日期。
修改、补充或澄清招标文件不得再次收取费用。
第十九条招标人必须对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其它情况进行保密。
第二十条从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发出之日到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不得少于30天。
第二十一条除下列情形外,招标人在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后不得终止招标:
(一)发生不可抗力;
(二)作为科技项目招标的技术已经由他人公开;
(三)有效投标人少于三家。
第三章投标
第二十二条投标人参加投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与招标文件要求相适应的研究人员、设备和经费;
(二)招标文件要求的资格和相应的科研经验与业绩;
(三)资信情况良好,从事过的科技项目没有违约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二十三条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投标文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标人资格审查文件:包括投标人资格审查表及相关附件;
(二)投标函;
(三)投标书概要,主要包括:投标人的名称、主要目标及重点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进度安排、投标报价及主要构成等;
(四)投标书,其中主要包括:技术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质量指标、风险分析的说明等;成果提供方式及规模;时间进度安排;投标报价及构成细目;承担项目能力的说明;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及招标文件要求的其他内容和相关附件。
以上投标文件需加盖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印章。
第二十四条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参加投标。
联合体各方应当签订共同投标协议,明确约定各方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并将共同投标协议连同投标文件一并提交招标人。联合体中标的,联合体各方应当共同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就中标项目向招标人承担连带责任。
第二十五条投标人应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日期前将投标文件密封送达指定地点。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应对收到的投标文件签收备案。投标人有权要求招标人或招标机构提供签收证明。
对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日期后收到的投标文件,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应不予开启并退还。
第二十六条投标人可以对已提交的投标文件进行补充和修改,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日期前送达招标人。补充和修改的内容必须用书面形式作出,并作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开标、评标和中标
第二十七条开标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公开进行。开标由招标人主持,邀请有关单位代表和投标人参加。
第二十八条开标时,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也可以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开启并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报价、技术目标及其它主要内容。如果发现招标文件密封被损坏,应宣布此次开标无效,并进行调查,确定再次开标时间。
开标过程应纪录在案,招标人和投标人的代表在开标记录上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九条招标人负责组建评标委员会。
评标委员会由聘请的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总人数为7人以上的单数。评标专家应从符合要求的专家库抽取确定。
投标人或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人员不得进入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必须保密。
第三十条招标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评标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过程和结果。
第三十一条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对所有投标文件进行审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其投标无效:
(一)投标文件未加盖投标人公章或法定代表人未签字或盖章;
(二)投标文件印刷不清、字迹模糊;
(三)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规定的实质性要求不符;
(四)设有标底的,投标报价远低于完成项目必需的实际成本;
(五)以联合方式投标无联合协议书的;
(六)投标文件没有满足招标文件规定的招标人认为重要的其它条件。
第三十二条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不明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澄清、说明或答辩,但投标人在进行澄清、说明或答辩时,不得超过投标文件的范围;不得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不得阐述与问题无关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得向评标委员会提供新的材料。
澄清、说明或答辩的内容必须用书面形式记录。
第三十三条评标委员会按照评标文件中规定的综合评标标准对投标人进行综合性评价比较;设有标底的,应参考标底。
投标人的最低报价不能作为中标的唯一理由。
第三十四条评标委员会依据评标结果,提出书面评标报告,向招标人推荐中标候选人。
评标报告为定标提供重要依据,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对投标人的技术方案评价,技术、经济风险分析;
(二)对投标人承担能力与工作基础评价;
(三)推荐满足综合评标标准的中标候选人;
(四)需进一步协商的问题及澄清、说明事宜等纪要;
(五)对投标人进行综合排名;
(六)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签字)。
第三十五条招标人根据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第三十六条评标委员会经评审,认为所有投标都不符合招标文件的,可以否决所有投标。
所有投标被否决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办法重新招标。
第三十七条招标人应在开标之日后30天内完成定标工作,特殊情况可再延长至15个工作日。
第三十八条定标后,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据此与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十九条中标人不得向他人转让中标项目,也不得将中标项目分解后分别向他人转让。
第四十条中标项目应当列入*市年度科技计划进行管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招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及工作人员在招标投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招标投标规定,不得泄露标底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招标投标的有关情况;不得扩散属于审查、澄清、答辩、评价比较投标人的有关情节、资料、推荐建议等情况;不得泄露投标人的技术秘密。否则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 利润表项目;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和谐会计;《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近年来,笔者聚焦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问题,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多年教学经验倾力研究,终有所获,以期为会计明晰化进程,为和谐会计献计献策。
一、透视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
综观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透视其理,笔者发现如下等式化关系:
(一)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1.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营业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不再区分主营、兼营,以日常活动统而计之,得其全貌。
(二)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个明细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2.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营业外支出”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单独列示来自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来自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单独列示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无形资产处置损失、其他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会计人理应重视其对投资者本期收益的重要影响,更好地为投资者权益保值增值服务。
(三)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或-借
――结转前)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
其一,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基础得以彰显: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其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存在会税差异:税法强调据实列支,一般不得调整计税基础,不承认新会计准则体系持有期价值变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
其三,公允价值变动不一定计入利润表,影响多期的应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项目。
(四)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上项+/-影响因素项目(大类项目――每股收益除外)
本期金额=净利润/∑对应股数(每股收益)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其他表内数字)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大类项目存在据上项而得的勾稽关系:在上项基础上,加或减影响因素项目金额即可。营业收入(扣除日常活动费用)营业利润(考虑非日常活动收支)利润总额(考虑上交所得税)净利润(考虑投资者股数)每股收益(尽显本期收益与投资者的直接利益关系)。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每股收益本期金额由净利润除以对应股数而得,基本每股收益股数不加权,稀释每股收益股数以时间或价格为权数。
除了前述种种规律,其他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一致:
(1)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
(2)销售费用=“销售费用”
(3)管理费用=“管理费用”
(4)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5)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
(6)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贷或-借――结转前)
(7)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
(8)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
(9)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
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类似,若投资收益项目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投资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二、剖析利润表项目、损益类会计科目与“本年利润”科目之微妙关系
(一)“本年利润”对应科目一览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收益,则为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损失,则为费用要素。两种不同情形分别结转“本年利润”科目贷方或借方。
(二)“本年利润”不得对应的科目分析
历经多年摸索,笔者发现,“本年利润”科目不得对应资产类会计科目;一旦对应,则必有逃避缴纳税款等风险。
例如:
借:本年利润
贷:预付账款
剖析上述会计分录的经济实质,令人汗颜:一方面,预付账款不见了,但人家并未付出劳务或者交货,投资者的资产流失了;另一方面,应纳税所得额莫名其妙地减少了(会计利润乃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基数),逃避缴纳税款之实竟源自一笔简单的会计分录,风险非常大。
(三)损益类会计科目与会计流程分析
1.透视制造业会计流程
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透视服务业会计流程
劳务成本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透视会计流程则可看清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巧妙关联:无论是制造业购料、生产、完工,还是服务业成本归集,结转本期成本才进入利润表核算领域,结转本年利润,才可以知道本年盈亏,进而结转未分配利润方知投资者投资企业以来到如今赚还是赔(不考虑每年分红所得的累计赚赔)。
三、利润面面观――剖析利润的种种实质
(一)利得、损失与利润
1.利润=收入-费用+计入损益的利得-计入损益的损失
2.利润包括:部分利得+部分损失
3.利润=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会计的基本分类仍为六大会计要素,利得、损失隐身于利润要素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之中,并非新的会计要素。利得、损失可能与利润表有关系,也可能与利润表无关系。
(二)利润会税差异
1.会计利润调整查账征收之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实施条例》第九条)。
2.税法亏损概念――可税前弥补亏损(《实施条例》第十条)。
3.会计亏损概念――利润总额为负、实际亏损(《应用指南》附录4103)。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实务里无法无视会计与税务差异,需要具有会税差异意识。
(三)表间勾稽关系
1.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初数+利润表中的净利润
=利润分配数+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末数
2.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净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脑海里表间勾稽关系的烙印只有清晰可见,才能不误事。
四、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一览表(见表1)
【参考文献】
中国医院战略管理专家,本刊培训部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院长MBA 课程班、香港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MBA课程班、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MBA课程班、青岛大学工商管理MBA课程班、美国威斯康辛国际大学亚太地区工商管理MBA课程班、中国海洋大学医院院长MBA课程班特聘教授。香港国际商学院MBA(硕士毕业)、香港国际商学院研究员、新加坡华夏管理学院(青岛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
培训专长
从企业战略运作到日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医院危机管理、服务和医疗质量管理,积累了大量的体会和案例素材,理论联系实际,使经手过的一个个医院和企业从无序到有序,企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已为数百家医院做培训,培训了数千位医院MBA职业院长。
记者:史教授您好,这是您第几次来太原?对太原印象如何?
史教授:我老家是江苏,在太原读的中学,高中毕业去了部队,近几年居住在青岛。我的父母在太原,对成长和养育我的太原既熟悉又特别有感情,不过每年多半时间是在外地搞讲学和培训。
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也都聘请我讲过课。我现在处于一边做教学、一边做管理的状态。
记者:早就听说您是医院战略管理培训专家,请您谈谈在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史教授:战略是为目标服务的,医院把未来的蓝图描绘好,实现他就成了具体的任务目标,战略就是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过程,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他们搭建平台,挖潜、激励、规划每一个人,来实现医院的综合目标。我们通过专业的战略规划,帮助医院建立起一套适合医院长期发展的规划与支持系统,以实现医院经营目标,明晰战略定位,提升竞争优势,理顺内部管理,提高内部效率,降低医院成本,保证医院持续发展。在医疗健康需求快速增长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医院在面临机遇和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医院高层领导团队既要在过去几年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完成更高的经营战略目标,还要勇于面对诸多问题,比如向高精尖领域迈进的步伐、内部管理流程和体系的加强,以及重新整合专科优势,人才培养与激励,医院品牌与营销,改善医院环境等等。
记者:这次太原之行是为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做战略规划吗?
史教授:是的,今年4月份,我们与山西省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开始合作,为其做了一个三年规划。通过调查、培训、分析数据、制定方案等活动,给医院量身订做了一套可行性战略方案。这个方案将在明年1月份正式实施,我相信医院在白继庚院长的领导下,实施战略规划,会很快见到效果。我曾为多家医院和企业做过战略管理,有的年业务收入在翻倍,有的一年完成了三年的目标。
记者:实施战略管理的“能量”这么大,那么什么是战略管理呢?
史教授:没有战略的医院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目标的航船,只会在原地转圈。
所谓战略管理是指进行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以便通过决策达到其目标的一种艺术与科学。由于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要求不断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形成一个动态和连续的战略管理过程。
医院的经营战略就是医院对外部环境的把握,认清机遇来自何方,威胁来自何方,了解自己的优势何在,劣势何在,在此基础上确定的一个医院如何竞争和经营的总体谋略和规划。
记者:如何为医院建立一套适合医院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支持系统?
史教授:把医院做大做强,就必须找到制约医院快速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建立医院核心竞争力,塑造医院品牌和文化,突出强势专科特色,建立优质服务和医疗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等等来完成规划和支持系统,让医院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由以前的领导要员工干,到现在的员工主动干,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要做到医院赢,员工也赢,老百姓对服务更要满意。下面我给你介绍一下战略制定的过程。
战略规划的制定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调查(时间约30天)。
我们会通过非常专业的调查公司对医院进行调查,看医院内部问题、竞争对手、政府的支持程度、内部环境等等,把问题找出来、看清楚。
对员工做问卷调查,对中层干部进行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对病人、竞争医院的病人、消费者的角度等进行特定调查,取各种数据。有了数据,就像医生一样,通过对患者的检查数据,得知患者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病痛程度,再针对性为患者开药,解除痛苦。我们现在的角色也像医生一样,通过实际调查数据,看医院的健康程度。分析数据后,出报告,最主要包括三点:1.报告调查问题结论;2.核心竞争力;3.看清四个要素:有没有机会、优势在哪里、弱点是什么、威胁因素有哪些等等。
第二阶段:战略选择,制定战略(40~50天)。
1.先导理念。如何做品牌、文化、管理、服务、质量等等,学习各种课程(15~20套课程),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培训。完成作业,思考科室发展规划和员工规划。
一个好的医院肯定有好的科室,好的科室肯定有一个著名专家。首先要做的是对员工进行规划,比如专业方向,如何进修、学习。
2、科室规划并述职。
3.建立医院的文化,编写医院文化手册。从细节要求,重树医院风气和风格。如员工的职业意识和行为举止,医院经营管理理念等等。
4.做好标杆管理。一般会做六个标杆:管理标杆、团队标杆、学习型组织标杆、质量标杆、服务标杆、专科特色建设标杆。
5.总结编写质量手册。
第三阶段:与医院领导讨论战略规划,制定医院战略规划和战略报告。
最后医院安排和推进战略规划的实施(3年时间)。按照给医院做的战略规划进行一步一步的落实,实现医院愿景和发展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效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目标,符合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有利于激发员工活力,鼓舞员工干劲,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目标管理理论,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岗位分类为前本文由收集整理提,以业务流程为依据,以smart原则为标准,以科学可考为要求,充分考虑岗位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考的各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
何谓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所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概念,指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这种方法,并迅速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很多企业推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标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都应用了目标管理理论,切实提高了组织绩效,提升了管理水平。“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有助于调动职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通过自我目标管理,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运用目标管理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在目标的设置阶段中,应该严格遵循smart原则,即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重要原则,s代表明确性(specific),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r代表现实性(realistic),t代表时限性(time bound)。
如何应用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应用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目标分解阶段、指标制定阶段、指标评价阶段,最终确定各类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以岗位分类为基础,做好准备工作
在开展各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工作前,要提前做好三方面基础工作:一是做好岗位分类,区分管理类、业务类、生产操作类和服务类岗位。二是分析岗位特点。管理类岗位突出计划、管理、组织、协调职能,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业务类岗位具有管理岗位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注重定量指标的考核;生产操作类和服务类岗位则突出执行职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三是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出能够准确反映岗位工作内容的《岗位说明书》,工作职责中能够涵盖该岗位所有关键绩效指标。
以目标管理为手段,完成目标分解
第一个是企业战略目标层面,绩效指标要根据战略目标、年度工作任务及上级要求进行分解,列出一个分类清晰,以量化指标为主的目标清单。第二个是各部门层面,根据战略目标层面的目标清单进行分解,列出各部门的目标清单。第三个是员工层面,根据各部门的目标清单,依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各类岗位,制定出各类岗位的目标清单。//html/jianli/
以smart原则为标准,制定考核指标
在指标制定阶段,要以各类岗位的目标清单为依据,结合岗位工作特点,确定具体考核指标,最终形成各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库。
第一,管理类岗位绩效考核指标。针对管理类岗位突出计划、管理、组织、协调职能,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的特点,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要运用smart原则将指标细化。以人力资源部合同管理员为例,其绩效考核指标表述:“完成新聘员工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或者“在接到员工录用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劳动合同书的签订工作”。显然,后者要比前者更符合smart原则,首先是指标非常具体、可实现;其次是时限非常明确;再次可度量,“接到员工录用通知后3个工作日”“劳动合同书”都是进行考核的痕迹化资料。
关键词:人本主义课程观;三维目标;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35-2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以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课程观。对当时西方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挑战。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观的提出。2001年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正是其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可以说处处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精神。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运用人本主义课程观优化三维目标,提升课堂效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三维目标要有知情统一的人本性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整体发展论的观点来审视人的发展问题。但是新课程三维目标却因为课堂围绕高考转,往往就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成了被迫接受知识的“容器”和无休止作业的“机器”。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人格分裂等问题相当普遍,甚至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知情统一才能实现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
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知情统一。还因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的范畴,无论新知识的获得还是旧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认识的主体,而离开过程和方法,学生就成了装载知识的容器,更谈不上作为人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现人本性缺失,从而导致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二、三维目标陈述主体是学生
人本主义教育主张“自我实现”的教学过程观,强调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罗杰斯在《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中说“唯一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马斯洛说,“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同样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目标。所以三维目标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学目标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掌握什么或会做什么,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例如,陈述目标时应使用“学生掌握……”、“学生理解……”、“学生形成……”等方式。
三、三维目标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本善的假设出发,相信人,信任人,认同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认为人都有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趋向,学生都是想学习的。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和对情感道德的积极探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的智力活动和心理体验活动。要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必须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按自我实现的方向去探索与发现,进行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并愉快地形成人格。另外,还应使学生有充足的自由空间去思考和想象、体验和表达、探索和创造,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中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这样,学习环境的民主自由首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和体验,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维目标得到了落实的动力。
四、三维目标要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罗杰斯认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能够影响个体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明确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罗杰斯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所以,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学习。罗杰斯的上述思想被称为“学习是形成”的观点。所谓学习是“形成”,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五、三维目标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人本主义理论对师生角色进行了的新定位,倡导“意义学习”,反对教师以知识灌输为主及居高临下的方式,主张“学生为中心”、“教师即促进者”的教育理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如朋友一样,在尊重人格、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交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六、三维目标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
在“完整人格”、“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自我评价模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此给予积极反馈,使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但事实上教师侧重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非常普遍。因为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反对以考试和考核为主的外部评价,提倡自我评价,改进传统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性、发展性、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比如,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横向的比较。这种纵向的比较就是发展性的评价是,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过去,正确地为自己的现状定位,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个性发展、基础情况等因素进行评价,这就是差异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习潜能,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7(04).
【关键词】 财务管理原理; 目标定位; 教学方法
一、《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原理》是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大部分高校都设有此课程,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为了区别于会计学专业,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是从会计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课程设置上与会计学专业相似度很高,因此,将原会计学专业设置的《财务管理》课程分解为《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程以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为了第二个目的,直接导致了这两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分工不明确、内容经常重复等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教师对《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胡爱荣等(2009)认为《财务管理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选择难、课程内容安排难、课程中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笔者在该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以选择到合适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相关教材一般命名为《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基础》或《初级财务管理》等,但就其内容覆盖面上看与《中级财务管理》和一般的财务管理课程并无二致;二是教师在选择施教内部选择的困惑,如何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施教,将压缩中级财务管理任课教师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给同一老师,由其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产生的实际后果就是将财务管理课程分成两学期讲授,导致《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需要对该课程在整个财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目标和地位准确定位。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三个方面,并辅之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一)《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主要是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该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本课程重要的讲解内容之一。以笔者管见,财务管理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观念在财务中的地位类似于借贷记账法在会计中的地位,其基础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讲深讲透,并向学生介绍其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情况,如在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二)《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二个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框架的基本内容
财务理论的框架以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为逻辑起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的。所有财务理论研究的目标函数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如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的是权益融资的高成本、低风险和负债融资的低成本、高风险;投资组合理论权衡的是投资收益和风险;利润分配理论权衡的是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利益。所有理论的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三个目标是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有一些感性认识
主要包括对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等财务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有所认识。
二、《财务管理原理》的教学方法探索
《财务管理原理》的课程目标特点是覆盖面广,强调实现财务知识的结构化,与此对应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基本概念、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管理实务三大模块,教学任务重,教学要求高,显然单凭教师的课堂讲解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任课教师讲解法、案例讨论法和研究性教学方法等。
三种教学方法对应的是三类财务管理原理的内容。首先,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由任课教师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框架;其次,为使学生能够对财务管理实践有所了解,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介绍财务管理的实务;最后,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概念和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财务理论,以解释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这三部分的内容是循序渐进、依次深入的。
(一)财务管理基本概念:任课教师讲解法
由于学生通过《财务管理原理》这门课程才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的内容,教师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解是本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准确掌握财务概念、术语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财务管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将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清晰而深入地灌输给学生,即在每一章的开头由任课教师讲解财务基本概念,如在概论部分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财务目标;风险衡量和价值观念部分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时间价值等概念。以“财务风险”为例,教科书的标准定义是“企业负债导致的不能清偿的风险”,而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献中,财务风险的定义被放大,包含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在概念讲解时,需要全面介绍各种不同的定义,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提供最初的概念规范。
(二)财务管理实践认知:案例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后,具备了解和分析财务实践的能力,从课程设置上也需要进行专业实践教育。案例分析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方法,这里所说的案例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通常具体企业的案例,还包括广义的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如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现状等。从这些案例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既要达到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实践有感性的认识,又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出问题,只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才说明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了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改革;目标
1.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国家教育部确定全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引导学生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理念及进入旅游管理行业的必修知识。其前期课程的安排主要有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英文、旅游心理学、客源国概况、礼仪形象学以及旅游美学;后期课程主要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行为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旅游文化、导游学、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旅行社经营管理课堂上一直没用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授,选择大多也是比较陈旧,而且实践性较差的教材。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仅限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笔试考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转变:突出在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师资培养与业绩考核等方面,努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态度、知识、能力为课程的培养方向及主线确立教学改革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考核目标三个层次。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结合高校创新创业工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考核目标上要求学生把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通过考核提高其综合能力。
2.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内容的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共有十个教学章节。第一章是旅行社的概述,主要介绍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旅行社的发展历史;第二章是旅行社的设立,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的程序,旅行社的组织结构设计;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产品的特征与分类,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线路设计;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市场细分,旅行社的营销组合策略等;第五章是旅行社的计调业务,主要包括旅行社服务采购,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及计调部的管理;第六章是旅行社外联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外联业务洽谈与合同签订,旅行社信息来源与客户计划操作管理;第七章是旅行社接待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接待业务概述,团队及散客旅游接待业务,导游人员的管理;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主要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的概述,旅行社与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及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第九章是旅行社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第十章是旅行社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品牌化战略,旅行社集团化战略,旅行社国际化战略。
2.2课程实训内容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最大调整部分体现在实训内容的增加,实训内容在1-16周的教学环节中穿行。实训内容依据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安排,例如在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以自己及家人为旅游者,按其旅游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设计旅游产品;依据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的理论内容,为其设计好的产品进行定价和销售渠道的设计以及产品促销设计,通过学习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熟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其他章节在理论讲授之后进行相应的旅行社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
3.教学实施过程
3.1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学生,学生合作互助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创建教学情境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探索精神,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劲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引用旅行社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
3.2考核与评价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训考核与期末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10%,实训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70%。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展示等;实训考核包括学生上机自己设计行程,并且通过整个旅行社后台操作进行,以每个人的最后结果进行评价;期末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三部分分别为满分100分,以各个部分得分再进行系数相乘得出最后的考核成绩。(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中晶,张健,华国梅.“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1)
[2] 李映辉,刘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1(05)
>>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初探 基于目标管理的企业基层管理部门绩效考核方法初探 浅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问题初探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教师绩效考核初探 基于目标管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目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初探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初探 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 艺术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实施方法 目标管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班级管理优化研究 基于绩效评价的目标管理方法 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房价控制研究 基于企业目标管理下的内部审计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的目标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党建工作探讨 基于目标管理的团队建设研究 卷烟制造企业基于流程优化的目标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初探 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许定国 易树平 张雄 董凌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形式,对12所不同层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大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现行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旨在从根本上变革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安排、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价等,以确保《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关键词:公共体育;综合改革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问题是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关键问题。
《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从学生课外活动参与人数与自觉程度反映;运动技能目标达成情况,可以从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能力与效果反映;身体健康目标可以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反映;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运动实践过程来实现的,所以与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高度相关。高等学校体育课程长期的教学实践显示,前三项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由此导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达成度亦较低。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虽然有两千多所,但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趋同,教学模式相近,特别是在体育课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方面尤为突出。
根据胡永南对湖南53所高校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湖南省具有代表性和较典型的体育课程模式的有以下5种模式”[1],即以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教学任务的“三基”模式;以在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为特征的“三段型”体育教学模式;以早操、课外锻炼活动与体育成绩挂钩为特征的“一体化”型体育教学模式;以在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选修课为特征的“并列型”体育教学模式;和以在一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二年级以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的“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其中“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为主流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差异体现在细节的规定上。
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清晰稳定的教学理念。《纲要》确定的体育课课程目标包括了多个方面,而体育课课时为144学时,相对于体育课课程的多目标任务,144学时难免捉襟见肘,如果缺乏清晰稳定的教学理念,就无法处理好这一矛盾。目前,许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任务摇摆不定,体育教师在面对一节节具体的体育课时,一方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而另一面又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恐怕感到更多的是一种茫然无助[2]。最后的结果却是: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希望什么都做到,然而什么都没做好。
二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权,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高等学校均按照《纲要》的规定,开设两学年、共计144学时的公共体育课程,学生不能自主决定体育课学习时数,不管学生技能水平高低都必须统一上课。这样硬性的规定,一是给组织教学造成困难,因为一个班学生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学要都兼顾是比较难的,其结果是技能好的没能提高,技能差的也没有学好。二是在强制性的规定下,很多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三是从教学观察的角度分析,能够在课内、课外自觉主动参加锻炼的,往往都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在客观上,这部分学生不是公共体育课程重点关注的群体,公共体育课程重点关注的应该是那些技能差、没有锻炼自觉性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公共体育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是自主选择学习运动项目的方式难以全面实现。学生根据兴趣需求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更利于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受教学资源的限制,没有哪所学校能做到100%满足学生的选择。以重庆大学为例,每学期学生自主选择的满足比例接近70%。根据对山东省6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37%的学生没有选上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有19%的学生不知道什么项目适合自己”[3]。这就意味着有部分学生选不到希望学习的项目。在硬性规定必须选课的条件下,这部分学生只能被迫选择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调研数据显示,只有北京大学突破了1―4学期的常规安排,学生可以在8个学期中任意选择4个学期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运动项目的可能性。
四是按学期进行的阶段式考试评价,难以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的课程目标。公共体育课程的考试,绝大部分高校均是以学期为教学评价周期,实行学期末统一考试。评价标准是以阶段性的目标为依据制定。受学期教学时数以及补考、重修因素的限制,阶段性评价标准不可能设置太高,否则很多学生将难以达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如天气异常影响教学、班上技能差的学生太过集中等,不得不再降低标准。于是出现了大多数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学期考试顺利过关、运动技能水平普遍低下的现象,部分学生不具备有效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难以形成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是公共体育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缺乏科学依据,难以达到以成绩促学习的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学习进步幅度、学习方式等多角度、多视野进行综合评价”的观点成为主流[4],所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成绩构成一般为:技能成绩+身体素质+平时成绩,学习进步幅度和学习过程表现是平时成绩的记分依据,大多占到20%~30%,重庆大学占比为20%。如此设计成绩构成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一方面,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其进步幅度显然要低于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此部分得分亦相应较低,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为技能水平低的学生打开了有利于考试及格的通道,没有起到促进其学习的目的。因此,这种成绩构成的设计方式,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管理、教学安排、学习评价等各方面均存在单方面难以克服的问题,唯有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
为了更加准确掌握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形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2所不同层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的整体方案。
1. 综合改革目标
以《纲要》为依据,通过改革力争全面达成公共体育课程目标;重点解决技能目标的达成,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2. 综合改革思路
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问题,是影响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目标的核心问题。建立正确清晰的、以传授运动技能为核心的理念,以解决公共体育课程多目标与教学课时少的突出矛盾为重点,以技能目标的达成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提升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使其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参与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感觉;激发其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
(1)公共体育课程多目标实现
公共体育课程能否全面实现《纲要》目标?理论和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体育课,是无法全面实现这些目标的。例如,身体健康目标,根据运动人体科学超量恢复规律,每周一次体育课,即使完全变成身体素质训练课,也不能有效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必须基于学生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如果学生不具备有效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仅仅依靠公共体育课程,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2)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
体育课应该做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找到五个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起点是运动参与,因为参与是前提,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则是参与的结果。运动技能则是运动参与依靠的手段和通往上述结果目标的桥梁。从这个逻辑链条可以看出,要实现重要的结果目标,核心问题不是结果目标本身,而是运动参与和技能这两个条件目标。条件目标是纲,纲举目张。
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之间,又存在内在的因果联系。运动参与的动力,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中逐步形成的,运动技能进步越大,水平越高,获得的正能量(正反馈)越多,运动参与兴趣就越趋稳定,强烈的兴趣反过来,又以更大的动力推动运动技能学习提高。这一点,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运动场上,那些自觉自愿去锻炼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学生。由此可见,运动技能又是核心问题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应“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身体发展的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转变为“以运动为基础的教育”(education based on sports)” [5] 。运动的有效实现,技能是基础,因此,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达成条件目标――传授运动技能。这也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五个领域目标中,从教与学的角度看,最具难度、最需要教的也是运动技能。
3. 综合改革方案
重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见下图。
4. 综合改革关键
(1)以目标管理替代按学期进行的阶段评价,确保《纲要》课程目标的达成质量和水平。“目标管理”即根据《纲要》精神和学分规定,设置大学体育课必须通过的项目(我校设置的项目为:体育健康知识、有氧长跑、游泳、自选技能共4项,每项1学分),所有项目不再按学期进行阶段性的重复考试,学生只需参加终极目标意义上的水平考试,每通过1项即获得1个学分。评价标准按《纲要》要求的达成水平制定。“目标管理”的显著特征就是打破了学期、学年的规定,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均可参加水平考试,考试没通过不存在补考与重修,只需重新参加水平考试,直至通过为止。
实行“目标管理”破解了两个方面的难题,一是时间难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两年四个学期体育课要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达成水平,时间不够。二是评价标准难题。如何按《纲要》所要求的达成水平,合理地分解到四个学期,并保证最终能完成,执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长期实际操作的结果显示,以学期为周期的阶段性评价效果一般是“1+1
(2)以学生为主,按需预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按需预约学习”即学
图 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
生根据目标管理规定的各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水平情况,自主决定体育课学习时间。重庆大学按学期为时间单位进行预约,学生希望在哪个学期学习就预约哪个学期,学习既可少于4个学期,也可多于4个学期。学生可以免费预约6个学期,超过6学期后参照学分缴费可继续预约。
“按需预约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充足的课程平台。这种灵活的机制带来了两个有利之处,一是有利于缓解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选项需求的矛盾。学生在本学期如果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可以不必选课,下学期再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按兴趣选择学习。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预约学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上课的学生都是带着需求来的,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3)变学期考试为预约考试,为实现目标管理搭建平台。“预约考试”即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训练的水平情况,自主决定在何时参加水平考试。重庆大学除体育健康知识以外的其他项目预约考试时间为每周四下午,在第1―8学期任何时间预约考试均可,每个项目可免费预约2次。
(4)实行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准确,确保考试质量。重庆大学教考分离的方式是:由体育学院成立公共体育课程考试中心,学生预约成功后,由考试中心统一组织预约考试,以保证考试公平和考试质量。由于预约考试开放周期长,参考人数能够有效分流,教考分离秩序得到保证。 三、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试点实践
我们选择弘深学院作为综合改革试点,该学院是重庆大学的创新实验学院,有经管大类、机械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电气大类和土建大类等五个实验班。弘深学院的学生来自多个学院,具有代表性,且学生规模适中,组织管理相对容易。因此,选择该学院自2011级开始,开展连续实践。
弘深学院2011级全体学生共计128人,已经开展了为期3年的试点实践。试点实践之初,为学生举办宣讲会,让学生充分理解改革目标、内容和过程。试点实践过程中,教务处及体育学院共同开展了针对理解支持度、改革认同度、选择倾向性、选排课问题、教学与学习问题、技能进步情况、兴趣变化情况等一系列系统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对综合改革理解与认可程度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8.4%的学生对综合改革持理解支持的态度。75%的学生倾向于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新教学模式有异议的学生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不倾向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个人时间不充足、场馆不足及个人惰性。
对技能进步与体育兴趣的调查与分析。技能进步统计分析显示,72.7%的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有明显进步,27.3%的学生技能水平持平。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与日常的教学观察相吻合。兴趣变化统计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兴趣明显提升。教师投入程度统计分析说明,多数教师的教学投入程度增加,但仍然有少部分教师投入不足。因此,在综合改革的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常态化教学督导与管理是必要的。
综合改革试点整体实践表明,综合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选排课秩序稳定正常。由于选课在8个学期内进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现有场馆设施的压力。上课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均有明显提高。初步试点实践显示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革完善。这一方案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正在全校范围开始推行。针对综合改革开发的重庆大学公共体育课管理系统软件已经通过验收并上线运行。
参考文献:
[1] 胡永南等. 构建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2] 魏勇.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 周茗等.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1 (12).
[4] 黄敏等. 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体育学刊 ,2011(5).
三维目标是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可作为“知识与技能”生成的导控保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作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而体现其价值,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高效和优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方法与手段;“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服务于过程的体验与反思、方法的习得与训练。对三维目标的落实,绝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多维体认知的融合贯通。
因此,在组织新课时要依据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特别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其明确、具体全面、恰当,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掌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后,要将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教学是一种双边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拉近师生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教师应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物理高效课堂应该采用自主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为教学的互动创造条件。
三、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想法
1.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不同处理。显性知识是如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做到明确教育目标,但是对于隐性知识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做到逐渐培养。2.要优化时间安排、减少无效的教学行为或环节。3.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 目标作业成本法 动态成本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课题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科研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学事业单位要提高科研管理的合规性,就必须从课题的全成本管控入手。对科研管理而言,可行性阶段的目标成本预算是实现科研课题的预算与经费管理的重点,在课题执行过程中对动态支出管控,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对于科研课题而言,科研活动的作业成本是实现动态过程管理的基本依据,建立全过程和全成本的科研课题成本管控,促进科研经费的合规性,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基于ABC方法的全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是指将科研课题的目标成本按照作业成本分解方法(Activities-Based Cost Method)进行科研任务的工作项分解,形成从课题立项到最终课题结项的全过程的经费使用的一种管控手段。成本预算将复杂的成本管理转化为对每个工作项的费用支出的逐项分解与分项控制,实现了对课题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由谁来编制成本预算是全成本管理的第一个碰到的问题。成本预算应由课题参与团队以及相关的支撑与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一般由课题组长牵头,由课题组对目标成本的用途、需求和费项按照作业项进行分解,相关职能部门对作业项的价格、支出合规性和会计准则进行复核。
成本预算编制时间则主要根据课题的性质而定。如果科研课题的作业分解、费项单价评估体系相对成熟,可以在课题可行性阶段进行编制,审批后进行作业成本的细化,这一般适合于那些目标导向的科研课题。如果管理精细度未达到足够的程度,则至少应在课题立项最终批复前进行编制,这一般适合于那些探索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课题。
对目标成本进行成本分解的方法多为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同时结合课题情况和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制定课题各作业项的目标成本,以及每笔经费使用的场景,从而形成课题的全成本使用计划。这就需要科学事业单位通过信息技术等平台,对所有科研课题的历史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建立作业成本共享知识库,是编制好作业成本预算的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不能将目标成本细化到具体的作业成本,则将目标成本分解到粗颗粒度的预算科目即可。随着课题的实施,这些预算科目再逐步细化到作业成本的执行计划。
在编制成本预算时,对未能具体化的费用支出科目,引入预算余量的方法进行总量预算,并作为费项的“蓄水池”,随着动态经费执行的变化而变化。预算余量表达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针对预算余量,可以作为每一个费用支出项的弹性范围,也是执行作业成本控制的参考值。
二、动态成本的过程管理
(一)成本预算动态优化
对尚未执行的目标成本,由于课题执行的不可预测性,可能导致经费使用没有按照规划的方案执行,则需要动态对成本预算进行相应调整,也可能要配合预算变更。这有两种情形:
将原有的大类的科目预算细化为更明细的作业成本预算;针对课题执行情况的变化,将某些作业成本进行微调,修订作业成本的金额及条件,可能需要将成本的科目预算数进行表内调整。
随着课题执行的进度,作业项可能会出现一些外协方或供应商提出的变更内容而影响成本,但课题组尚未确认;或课题组预计要发生的支出金额与费项变更情况。此时需要针对课题预算提前进行预算变更,调整目标成本,以动态实现预算的准确性。
(二)课题动态成本跟踪
课题组一般都希望在课题执行过程中,能跟踪课题结项时的全成本,以便对课题预算进行全过程管理。动态成本跟踪一般由信息系统完成,定期提供课题动态成本跟踪表,编制动态成本分析报告,披露重大的费用调整和变更内容,向课题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1、课题动态成本
动态成本反映课题成本的实际执行状况,是每个作业项上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以及未发生的目标成本的合计,是成本预算管理的预警、控制的主要依据。课题的动态成本的表达式为:
动态成本 = 经费已执行数+已确认预算变更数+待发生项的目标成本
2、预算余量
预算余量是课题成本控制的偏离尺度,通过其与工作项的预警、控制指标的对比,可以反映成本控制的效果和待发生项的成本控制的精细度。
3、成本调整
通过课题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对课题动态成本的分析以及对后续课题执行情况的预判,可以作出分析:
如果作业成本“预算余量”有盈余,可以调整到其他作业成本项下使用(在科研经费制度的预算科目允许的调整范围内),称之为“成本表内转移”。这种情况下,仅涉及课题预算表内的成本调整,不影响课题的总成本。
如果作业成本“预算余量”不足,表内调整无法满足支出要求,导致该作业成本后续无法执行,需要进行课题预算追加,此时影响课题的总成本,必须经过预算变更的审批许可。
三、目标成本对经费支出的管控
经费使用的全过程中,需要严格预算控制,由专业部门根据课题实际情况拟定合同,明确合同金额、付款时间、付款方式,进而形成课题成本执行计划。同时,将合同付款与课题计划中的工作项或工作成果进行关联,保证经费支出与实际课题的验收标准相符,避免成本失控的问题。
在经费使用申请的审批环节,必须对照成本预算,并考察作业成本的预算余量,通过预警、控制等进行对应管控,以降低课题执行过程中的目标成本偏差。
经费支出审批时,可能需要重点审核的情形有:
(1)执行金额 < 预算金额
需要课题组针对支出预算偏差阐述原因,并对预算偏差的处置方式提出方案。执行偏低的作业成本,相应差额计入成本预算余量,可调配给同类科目作业项的成本支出,并出具成本调节单。
(2)执行金额 > 预算金额
需要课题组阐述成本偏差原因,并对缺口金额安排支出来源。如果是作业项内容变更,就调整作业成本的目标预算,登记为作业成本缺口;如果是原目标成本不足或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成本增加,则需从预算余量中支出,同时出具成本表内转移单。
最后,分析变更产生的原因及变更引起的成本偏离,从而实现动态成本的实时管控。
四、结束语
科研课题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范围的动态监控,是集科研业务管理、财务与会计、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集成管理问题。在科研课题的各个阶段,成本管控的关注点不同。在可行性阶段,难点的是针对作业成本的全面细化与分解,侧重全成本;对于执行阶段的成本管理,难点是进行动态的监控,需按照目标成本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成本的动态跟踪,侧重全过程。科学的动态成本管控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张咏梅,宋炳霞.我国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整合研究现状[J].财会月刊,2014
[2]刘荣.基于课题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的可行性研究[J].会计师,2009
[3]李智敏,李敏.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高校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摊销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
方法:采用目标检测的手段,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内8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护理干预与控制。
结果:在88例神经内科患者中,有20例发生了医院感染,其中有16例尿路感染,感染率达18.1%,留置尿管大于7天的患者最易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达48%。
结论:为有效地控制尿道感染的发生,必须对导致产生尿路感染的因素进行探讨,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加强护理监管。
关键词:神经内科导尿管尿路感染检测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19-01
目前,医院常见的导尿术就是留置导尿术,而尿路感染发生主要是细菌从尿道插管进去而导致的,因此控制和减少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道感染方法的研究是迫在眉睫。以下是对我院神经内科留置导尿患者进行的分析和实施护理干预的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监测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内16例留置导尿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2009年神经内科19例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病理情况。
1.2方法。首先对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责任感,要求医护人员每天保持一定时间临床学习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尿管留置持续时间及逆行感染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护理干预的操作要领。
2结果
2.1留置尿管人次及感染率对比。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行留置导尿术的患者由19例降到16例,且其中尿路感染患者比例由29.2%降到18.2%。
2.2分析导致尿路感染的因素。对我院神经内科88例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回顾性监测,共有2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其中有16例尿路感染,感染率达18.1%,行留置尿管术超过7天的患者最易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达48%,其次是女性患者和使用抗生素超过5天的患者。且尿路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使用抗生素、与留置导尿时间成正相关。
3讨论
对比分析两组尿路感染率得出:若采用合适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概率[1]。医院应该开展医院感染的目标性检测,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实施干预控制,尽早发现感染问题并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2]。
分析留置导尿管超过7天的患者发生尿道感染的概率达到48%的原因,可能是一次性塑料无菌集尿袋不够密闭,从而导致感染[3]。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持续夹闭、定时排放、关开有序”的方法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尿管留置时间也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对控制与减少尿路感染是很有必要的。医护人员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早拨出导管,对于尿失禁患者,应使用接尿器来替代尿管,对与尿潴留已解除者,应及时停止留置尿管。除此之外,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手的卫生,保持病区环境洁净,减少因手污染引起医、患间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毛向红,赵惠芬,潘虹.留置导尿与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2005.15(5):564
职业能力标准 项目化教学 课程改革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物流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供应链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大胆引入“职业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等课程改革思路。
一、“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是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项目化改造按照企业(行业)调研――调研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形成学习情境(项目)――教学实施――对比分析的路径推进。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运输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二、“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1.明确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
物流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功能,《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旨在为货物运输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作业部,兼顾生产企业和商贸连锁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业务操作管理员(提/送货员、积载配货员、理/验货员、信息处理员等)、运输项目主管、运输部门经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培养学生具有物流运输业务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有制定运输计划和调度指令、整车货物运输作业操作和业务流程设计、零担货物运输作业操作和业务流程设计、特种货物(鲜活、危险、大件)运输作业组织和关键作业优化、审定运输合同内容和处理货物运输事故、初步核算运输成本支出、初步评价运输服务绩效的能力,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对运输模式、运输组织及运输基础设施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为其掌握有关运输供需的知识以及成本核算与定价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试图培养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基本知识,掌握物流运输管理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从事物流运输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2.“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物流运输市场调研;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等十大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项目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模拟运输活动的工作情境,把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化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认识到每一项运输活动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职业能力标准充分结合到教学内容中,把职业能力标准细分为知识目标(应知)和能力目标(应会),并以之作为我们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将能力目标细分为具有运输市场调研能力和制定运输计划能力、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能力等能力。同时把这些能力目标融合到基于物流工作过程而划分的任务中去,然后通过这些任务的驱动,真正让学生掌握真实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样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有了很实在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砝码,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4.“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物流运输市场调研;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等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秉承我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办学理念,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运输管理》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坚持项目化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物流运输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项目注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技能训练,注重体现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相互结合。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1)将职业能力标准细分
①具有运输市场调研能力和制定运输计划能力;②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能力;③水路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④铁路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⑤航空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⑥集装箱货物运输作业组织操作能力;⑦联合运输组织能力;⑧物流运输管理决策能力;使学生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2)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如下项目
①项目一:物流运输市场调研
运输市场是运输生产者和运输需求者之间进行运输服务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机制,是运输活动的客观反映。在完成运输任务前,首先要对运输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情况,为企业的运输生产做出合理安排。市场部组织工作人员对物流运输市场进行调查,调查货主的运输需求、运输供给情况,对运输市场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做出本期的运输生产计划。
通过课堂上讲授物流运输市场的分类、运输市场的特征、运输市场的竞争、运输合理化的措施,组织学生对不同运输市场进行调研,分析运输市场的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通过本项目的训教,使学生掌握了运输市场调研的方法和调研的内容,具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定运输计划,制定运输车辆和线路的能力。
②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
公路运输是现代物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目前全世界现代交通网中,公路线长2/3,公路运输所完成的货运量占整个货运量的70%~80%,货运周转量约占10%。在各种运输方式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做好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方法应在掌握一定货源的基础上,根据货物结构的不同,合理调配和使用车辆,做到车种适合货种,标重适合货重。
在本项目中,要使学生掌握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方法,运输路线和时间进度的安排、装载计划、计算驾驶时间、本地送货的组织。能够使用节约里程法对配送中心的运输配送路线进行设计与优化。
③项目三:水路货物运输组织
水路运输具有运输批量大、运输成本低、占地少、投资少、劳动生产率高、航速低等特点,特别适合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海洋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国家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水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掌握班轮货物运输业务程序、货物交付方式、班轮运输的主要单证、货运班轮单证流程;掌握租船运输业务的主要租船经营方式、租船运输业务的程序。
④项目四:铁路货物运输组织
我国幅员辽阔,铁路运输是陆地交通运输的主力,比其他的运输方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铁路运输具有适应性强、运输能力大、安全性高、运输速度较快、能耗小、环境污染小、运输成本低等特点,适合于经常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是中长距离运输。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铁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掌握铁路货物的托运、受理、承运、装卸、到达和支付;铁路运输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铁路货物运输费用的核收、计算;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程序。
⑤项目五:航空货物运输组织
航空运输具有高科技性、运输速度快、机动灵活、安全舒适、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回收快、运输成本高等特点,适合于长途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及邮件运输。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流程及主要单证、国际航空货物运单、国际航空货物运费等内容。
⑥项目六:集装箱运输组织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中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大型运载车辆进行装卸搬运和运输。它冲破了过去交通运输中的一切陈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形成一套独立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是最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在世界物流界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运输方式。本项目中,要求学生熟悉集装箱的类型及标识;掌握集装箱货组织形式;掌握集装箱货物的交接地点和交接方式;了解集装箱的装箱方式和集散方式;了解集装箱海上运输管理。
⑦项目七:联合运输组织
货物从出发地到最终目的地的完整运输过程可能不仅使用一种运输方式完成,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工具,通过分段接力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这就是联合运输。联合运输不是一种新的运输方式,而是一种新的运输组织形式。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多式联运业务组织方法中的衔接式多式联运的组织方法;掌握联运站的运营管理。
⑧项目八:物流运输管理决策
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职能,其管理与作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整个物流的运营成本、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搞好现代物流的基础之一就是准确的运输决策。根据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统计资料来看,物流运输成本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对于许多商品来说,运输成本会占到商品价格的4%~10%左右,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要比其他物流活动大得多。在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决策是:对载运工具的选择、运输提供商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能力的配备等问题。
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
(3)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课程的学业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70%+期末考试×30%两部分组成。在每一个项目训教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进行综合性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总结
《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在物流运输市场调研项目中,同学们能够根据老师上课时讲解的运输市场调研的各种方法和案例分析,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结合实际调研工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种运输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廷芳.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