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

化学医药专业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医药专业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学医药专业

第1篇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实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医用化学也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的基础。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与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学生中有上过高中的,还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淡漠。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认为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课尤为重要。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为切入点,逐渐将化学知识渗透进来,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不仅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难度,注重其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让学生易于接受、产生兴趣。如讲碘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VC、VB的水溶性和VA、V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讲到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因为在生活中,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等;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等;又如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教师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教师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

五、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篇

一、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 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F"。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第3篇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绿色化学

高校化学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是以化学学科为支撑的,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由于化学试剂品种多、消耗量大,部分试剂含有较强毒性,反应过程中常放出有毒性的气体,因而无机化学实验常常带来污染,影响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如何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试剂的用量,提高试剂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高校化学试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加快推进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改革,即“绿色化学”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化学及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实验的内涵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产生和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当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它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的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五个“R”上,即应遵循5R原则:不用危险品(Reject)、减少用量(Reduce)、循环使用(Recycle)、回收再用(Reuse)、再生(Regeneration)。绿色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产物。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各种实验条件以预防化学污染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为指导对常规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改革而形成的化学实验,使产品循环利用,这样既可巩固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又可减少实验废物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拓宽知识面十分有益,为培养合格的化学教学和医药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绿色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绿色化教育不仅要落实在无机化学实验过程中,而且要贯穿在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指导教师应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灌输正确对待和处理无机化学实验中的“三废”问题,无机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具有废物量少、成分复杂、污染面广、时间不确定、难于集中等特点,对治理污染带来一定困难,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寻找有毒试剂的替代品,探索无污染环保功能的替代性装置。结合实验和知识讲座把绿色化学融合到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实验用到的有关有毒、有害药品对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的主要来源、污染环境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

三、改革实验教学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绿色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实验以基本操作为手段,以化学试剂为原料,以验证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内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正确观察、精密思考和分析的科学素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双基”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新实验教学理念。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产生大量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三废”,为此,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改革,将“实验绿色化”理念融入“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理念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下,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

四、改进实验设计,实现实验教学绿色化

通过调整实验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和次序,尽可能地使前一个反应的产物转变成下一个实验的反应物或原料。这不仅是实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在现有的条件下,我们无法将全部实验及实验的全过程实行“绿色化”,但我们努力实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以尽量少的化学原料和试剂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在不影响实验效果前提下,微型化一些验证性实验。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能节省原料减少污染。实验结束统一收集实验废液待处理后再排放。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和各种实验条件对部分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重新组合或设计实验内容,综合利用实验产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试剂的利用率;通过调整实验次序,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或废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使本来存在的几次污染变为一次污染,甚至变得没有污染。

对于有有毒气体排出的实验,可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添加尾气吸收的设备,以减少污染。

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内容上的重大更新,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绿色化学教育,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绿色意识,首先利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使其逐渐产生对绿色化学的意识,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巧妙而生动地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中,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自然地产生了保护环境、实施绿色化学的意识。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模式将绿色化学理念和内容贯穿始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绿色化学知识,教育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要搞好绿色化学教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广大教师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有关的研讨和教学实践,绿色化学教育才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石孟琼,刘丹丹.试论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教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

[2]金安靖.浅谈绿色化学.中国校外教育,2010,(4).

[3]欧阳玉祝,陈小东,彭晓春,王迎春,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化工高等教育,2010,(2).

[4]谢志刚,宋仲容,王家平.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化工教育,2006,(8).

第4篇

摘要:根据目前物理化学课时少的现状,结合药学专业的要求,提出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对考核方法做出了探索。

关键词:物理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和必修课之一,学生学习的好坏与药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息息相关。作为教师,除了讲授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物理化学这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这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较抽象,公式较多,是四大基础化学中最难学、最枯燥也是最难教的一门课程。加上教学体制改革后教学学时数减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介绍更多知识,是新时期的物理化学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使枯燥无味的物理化学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在有限的学时数内传授更多的知识?作者结合自身的物理化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结合药学专业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我校是一所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薄弱;而且对学生开设的高等数学课连基本的二阶偏导数都没讲授,同时教学时数少,理论课学时仅有52学时,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学好物理化学,教与学都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1 避免与无机化学重复

我校物理化学课开设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已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教学内容中有一些重复的部分,比如化学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化学平衡的相关计算,电化学中Nernst方程及其应用等。因此针对学时少的问题,要求我们对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争取在尽量少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并避免知识的重复。 如对热力学中热化学部分进行略讲,在强调了化学平衡的相关规律后,对相关的计算进行概括性讲解,然后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总结[2]。对电化学部分重点介绍溶液理论及应用。

1.2 揭示概念的本质,强调公式的使用条件

物理化学中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每个公式都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学生往往是理解概念困难,记住了公式,却忽视了其适用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措施,结合具体实例来诠释概念,变抽象为现实,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自发变化和非自发变化时,可以举例说水总是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气体总是自发地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等等,反之就不能自发进行,从而引出自发变化的共同特征是不可逆性。

对于药学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物理化学这种手段,应用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有关一些繁冗的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大胆地舍去,只需强调其适用条件,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更加突出物理化学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例如在热力学这部分的学习中,只要学生掌握自由能的判据就可以了,至于繁冗的公式推导,一方面课时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因而完全可以舍去。

2 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物理化学是一门系统学科,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要打破以往重概念定义、轻实践工作,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的“结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各章节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

2.1 上好绪论课,消除畏难情绪

受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学生还没开始上课就已经对物理化学产生了“难学、难懂”的第一印象,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就要求教师上好第一节绪论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绪论课中,首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从生活着手,如衣物变脏与清洗,涉及到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和理论:吸附与脱附、相似相容原理、表面活性剂应用。其次,适当讲授物理化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会感觉到物理化学是有血有肉的有机体,而不是只有生僻公式的怪物,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利。如“三剑客”对于物理化学学科创建的贡献[4]。

2.2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体于一体,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同时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绘图的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强[5]。例如在讲授体积功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利用动画把各种情况的体积功展示在学生面前,即生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如在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可以将思路逐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加明了。

2.3 重视习题课教学

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它不易听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一定会做题。 “一做就错”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课堂上听得懂到现实中会做题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只有通过多解题、多做练习来缩短。习题课教学就起到了这个作用。习题课的题目重在精而不在多,因此我们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每道题目都讲得十分透彻,尤其是注意分析理清其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在简单的数学计算上浪费过多的时间。

3选用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

实践证明,仅凭一次考试给学生定成绩的评价方式有诸多弊端,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都在总成绩中有所体现。我们把最终成绩分为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样不致于因为学生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否定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

4 结语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更是两者的结合,使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并进入科学的殿堂,应是我们每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映,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使物理化学的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英.物理化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0.

[2]李成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1):28-29.

[3]王颖莉,张淑蓉,田青平. 中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3):43-45.

第5篇

1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轻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但传统观念上一直将实验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定位于辅助教学的地位。长期以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缓慢,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僵化。一些医药院校甚至只象征性地开设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学生按实验书上的步聚和方法机械地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局限于实验技能的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实验积极性不高。

1.2实验内容与专业联系少

物理化学实验在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涉及的基本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法是后续药学专业课程尤其是药剂学的技术基础。但现行的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更多的是从化学的角度去设计,没有结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实验进一步选择、扩展和深化。目前很多医药院校开设的物理化学实验项目并不能真正体现物理化学原理和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尤其是缺乏与药学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1.3实验仪器设备更新缓慢

物理化学实验主要是测定物质的理化性质,因此需要相应的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现代实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涌现出了大量的智能数显式仪器。这些新仪器的使用,不仅使测量过程更为便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但有些院校由于对基础化学实验不够重视,实验经费投入不足,致使仪器设备老旧,长年无更新换代,从而影响了实验技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落后

物理化学实验结果得到的是一系列实验数据,目前大多数学生仍采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即通过计算器计算、用坐标纸手工作图以获取斜率、截距,或在手工绘制的曲线上作切线等。由于物理化学实验数据量大,处理繁杂,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处理结果易出现人为误差,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核查其计算结果。因此,有必要选择适当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来辅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

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构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经过论证适当减少物理化学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并将物理化学实验从理论课中脱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列入专业教学计划,单独计算学分。同时,根据实验课单设的要求,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注重对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2.2优化实验项目与内容,突出专业特色

药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在实验项目选择与内容设计上除了体现物理化学原理的应用外,还必须突出药学专业特色,以便更好地在有限的实验操作中锻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们对原有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调整。首先,对实验进行整合,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实验内容和操作,多出的学时用于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如电解质水溶液电导的测定和应用和电导法测定临界胶团浓度这两个实验使用的仪器都是电导率仪,而且电导测定所需时间较短,于是将两个实验整合在一起同时开展。实验中需要用到超级恒温槽,恒温槽的相关知识也在此实验中一并讲解。这样做虽然需要学生提前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但避免了仪器重复使用,提高了实验效率,节省了学时。其次,对一些经典物理化学实验项目测定内容进行了调整,尽可能地改用实际的药物,使其更好地体现在药学中的应用。如将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改为测定中药注射液的渗透压;将三组分相图绘制中的水-醋酸-氯仿体系改为吐温-薄荷油-水体系制备药物乳剂;将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改为同样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的硫酸链霉素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等。再者,新增一些与药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药物有效期的测定,给学生提供的药品有盐酸四环素、维生素C、金霉素、硫酸链霉素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交教师审核后,安排实验顺序和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再做出整体评价。

在新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下,不仅实验项目数增加了,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实验内容和仪器,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突出了知识点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物理化学和自己专业的相关性,提高物理化学及实验的学习兴趣。

2.3更新升级实验仪器设备

物理化学实验需要较多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随着技术的发展,仪器推陈出新。笔者所在的学院近年来就投入经费逐步对一些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如更新了电子天平、数字式压力计、数字温度温差仪、数字贝克曼温度计、自动指示旋光仪、数显式恒温槽、数字电导率仪等常规仪器,同时也添置紫外、红外、荧光光谱仪及气相、液相色谱仪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这些仪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装备水平,满足了各种实验需求。

现代实验仪器价格昂贵,为避免浪费,合理高效利用资源,物理化学实验在项目选择和内容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药学专业特色,所开设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药学专业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药学实验仪器设备。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结合药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共同添置现代实验仪器,供物理化学实验及后续专业课程实验使用。

2.4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

目前计算机应用逐步普及。计算机除了采集实验数据外,还可对大量的、繁琐的物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处理。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计算机普及率较高,我们提倡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和绘制图表。

Excel、Origin等是使用最多的数据分析软件,学生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批量处理、作图、线性拟合、非线性曲线拟合等步骤处理,快捷准确。笔者曾在所教授的班级进行试点,先向学生详细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他们用软件处理数据和作图,再打印出来。由于避免了繁琐的人工处理过程,这一要求受到学生的一致欢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得表格和图形整洁美观,有的学生甚至用word软件来写实验报告。经过几轮试点,逐步推进,现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已成为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之一。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我们更期待有一天能实现无纸化实验报告,即学生网上提交报告,教师网上批改并反馈结果给学生。

此外,学生在物理化学实验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的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一般不能马上得知学生的实验是否成功,往往是在实验结束后的数据处理作图过程中才发现问题,而此时,为时已晚,只能另找时间进实验室补做。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利用计算机将相应实验项目数据处理的有关公式和流程编写成一个系统程序,学生做完实验后,把数据输入程序中,可立即得出实验结果并绘出相应的图形,从而判断实验成功与否。若不符合要求,立即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并当场改正。

2.5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我们物理化学实验室部分时间定期对学生开放。目前情况下,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实验课上数据不理想或实验失败的学生提供重新做实验的机会;二是对一部分学有余力且感兴趣的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内容及实验操作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比如学生学习过电导率的相关知识,知道电导测定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水的纯度检验,也做过电导法测定弱酸的电离度及难溶盐的溶解度实验,懂得电导率仪如何使用,有的学生会想到收集学校及周边的自来水、井水、雨水、河水、海水、山泉水等用电导率仪进行水质检测,有的学生会更进一步想到设计电导滴定的实验来测定这些水样本中离子的浓度,如用氯化钡溶液滴定来测定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学生的这些创新性、发散性思维非常值得鼓励,而实验室开放给他们提供了付诸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學;药学专业;教学反思

药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不仅包含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础知识,还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如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提供思路和方法指导,具有承上启下的指导地位;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也已渗透到药学的方方面面,反思合理、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药学生的专业发展也必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当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现状

1.1生源特点

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由全国高考统一招生,招生录取分数线为三本院校分数线,录取分数普遍偏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相当数量学生初高中物理、化学基础不够扎实;极个别学生对化学物质基本性质不够熟悉;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化学准备不足;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表现在高中数学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高等数学学习难度大等。尽管近年来,部分省市取消了三本录取批次,并为本科二批次招生,但生源质量仍然与一本、二本排名靠前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表现出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喜欢自我表现;对较高的专业技能渴求强烈等优点,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低;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等缺点。且由于近年来的高考扩招和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大量需求,我院药学专业招生逐年稳步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而一部分学生的化学基础却相对较好。二者在化学基础及理解能力上的明显差异,使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都难以统一。

1.2课程设置特点

作为独立医科类院校,我院培养学生均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药学专业是四年制专业,“物理化学”是第四学期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是整个药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化学研究的是化学中原则性、普遍性的规律,大量采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由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理论和数学表达式。

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概念抽象、公式定律繁多以及不同的公式又有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等特点[1],是被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们公认为“难学”的课程。

根据我院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药品研究、开发、营销的专业人员,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依据物理化学“理论抽象、逻辑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为后续开设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药物动力等课程提供基础理论”的理念;以“必需、够用”为尺度,突出该门课程的专业基础性,弱化公式的逻辑推导过程,降低物理化学中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对药学专业开设的“物理化学”学时数做了新的调整。课程设置为63学时,由于独立医科院校设备、人员、经费等原因,暂未开设实验课。课程内容包含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模块内容,既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又涉及与药品研制、生产、应用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课程内容较多,实际授课课时较少,实验教学缺乏、教学任务重是当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课程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1.3师资特点

我院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由基础教学部化学教研室承担。教研室教师均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大学的化学专业,具有较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对医药学知识尚需完善,导致教学中主要采用化学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化学与医药学的紧密联系,造成“学”、“用”分家,因加强教师药学专业性知识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工作人员。

2独立医科院校医学化学课程设置模式探讨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不能把它作为一门纯化学课程,更重要的是将之灵活运用在药学、医学等应用领域[2]。现行高等医学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可概括为热力学、动力学两大部份,有些内容如药物合成反应可能性及现实性讨论、药物有效期预测、热力学中三磷酸腺苷的体内代谢等可在基础医药研究及实际工作中直接应用;有些内容如相平衡、胶体分散系统的原理与药物剂型改良等则是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知识。针对教学时数不足的实际情况,根据“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我们首先针对学情需要,合理安排理论讲授学时,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精选,即明确“物理化学”在独立医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删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纯化学知识,弱化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强化与药学紧密联系的应用化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适当引伸,开阔学生思维。

在热力学部分,删除“无机化学”中讲授内容,如:气体性质、原电池的构造与电池符号、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计算等;对与后续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与理论,包括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等内容,不仅局限于讨论公式及适用条件,更进一步扩展到药物合成反应中可能性、人体能量代谢、非平衡态热力学、电化学与热力学的联系及表面现象中如何讨论药物剂型与吸收关系等内容;此外在介绍理论知识时,也注意延伸扩展,如讲解“熵”相关知识的同时,延伸出熵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本质等。

在动力学部分,重点讨论解决药物合成反应中现实性问题,削弱对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讨论,适当扩展到后续医学基础(如生物化学、药理学)和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药物动力学)的应用。通过恰当精选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2开设实验录像课

实验课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与理论课并行开设。在课堂上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简单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知识,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環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鉴于笔者所在的独立院校因设备、人员、经费实验条件限制,尚不能广泛开设学生实验课,因此,采用教师实际操作实验,制作成录像,以微课形式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并通过课前预习进行提问交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

2.3优化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需要师生双边教学活动达成目标。对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在一个学期内把物理化学知识学懂、学透并会应用,难度非常大。为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学好、会用,在课程实施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结合专业要求对教材酌情讲授。针对基础较好学生群体,做到一旦有问题个别解决,形成带头效应;对基础较差学生群体应引导其发挥文字理解的能力理解概念与原理,根据原理记忆公式;对个别学习意愿不强的学生先引发其兴趣,再言明利害供其选择。总之,对所有学生均不抛弃、不放弃,扬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最大可能让其获得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坚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除采用问题教学法、形象教学法、类比教学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需强化使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合作教学法等,甚至还可结合药学专业实际需求,采用恰当的案例教学法,做到融“教、学”为一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除了紧扣教学内容外,还应联系相关药学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得以补充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的重要性[4]。

2.4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教师评价采取同行评价、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方式,并将结果以书面纸质形式反馈至任课教师,针对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反思、交流、集体备课、加强业务学习等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服务于“物理化学”教学。

对学生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全面、科学的考评,即采取卷面考试、实验录像讨论、随堂小测验、撰写综述等多种考核方式,突出学习过程的考核,培养符合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实用性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制定出“物理化学”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其中实验讨论占15%,随堂测试占5%,撰写综述占5%,平时作业占5%)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组成的评分体系。该评分体系使学生既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学习。实践证明,该评分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比较客观、全面、合理。

3结语

通过多年来我院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对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研究有上述一些体会,对该门课程设置作了初步探索和尝试。目前独立医科院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和尽快解决,如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材及教辅建设的积极性、师资培养的持续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等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独立医科院校药学专业学生的来源、质量不理想,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较少,学生学习困难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及教辅建设,同时也呼吁独立医科院校的同行们与我们共同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杨婷等

【参考文献】 

[1]印永嘉,奚正楷,张树永.物理化学简明教程[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文,沈理明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实例教学研究[J].化学教育,2015,(14):58-60. 

第7篇

高职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对药学人员培养要求,根据药学专业就业技术岗位的职责、任务,培养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服务的人才,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相关基础医学、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体地说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具有药品生产及药品质量检验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药品销售队伍的营销人才、医院临床药学的药剂师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才。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知识的应用、药学技术的更新。根据药学专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制定培养方案,基本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重点理论教学。应特别强调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药学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等工作岗位[1]。

为避免或减少教学与使用脱节现象,我们对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进行探讨,就是将理论教学搬进实训室,在实训室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指学习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场地,由同一名教师来完成。这名教师既要讲理论,又要讲实际操作,还要依据本次课的具体要求选择相应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操作手段与课堂化教学相结合,而且还要对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详尽地分析和讲解,然后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执行和完成技能训练计划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体化”;教学的合理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是职业教育领域中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成果,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

1坚持以技能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一体化”;教学中,操作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部分的合理配置,是以技能为主,以操作理论知识为导向,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统一实训模式。坚持以技能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执行专业操作理论与实际操作交融并进的实训课“一体化”;模式。“一体化”;模式的首要环节是实现课堂化。作为实习教学载体的课堂化和教学现场之间既可以先理论后实践,又可以先实践再理论。这种随时的机动性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一体化”;实习教学的实施,不但促进了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而且促进了实习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药物制剂工为例:首先要求教师对GMP各个工序及压片机、(软)胶囊剂、制丸机、滴丸剂、注射剂、铝箔包装机、沸腾干燥器、干燥制粒机等剂型和设备的要求进行说明,对其各要素的特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然后对操作进行深入的流程分析,特别对各个要素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巧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技能、技巧有效地利用到操作过程中去,最终达到本次课的教学要求,学会药物不同剂型、设备生产操作及GMP的运作流程。“一体化”;教学就是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

教师要针对实际操作出现的问题,再用课堂上集中指导的方法,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聘请医药销售人员、药检所、药厂高级技术人员参与,以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改革,在实训室进行直观讲授、处方讨论、工艺流程的探讨,随后让学生做,教师总结。同时在实训室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开展教学改革,教与学互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及用药情况等开展现场教学,分析用药的道理、用药注意的事项及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一体化”;实习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3]“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界定了新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要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无论从知识到专业,还是从操作到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尽快地成为具有双师型的合格实习指导教师。要教好学生,教师首先要提高技能水平,强化实践活动,为避免和减少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任课教师每年应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学习相关的药学实际经验。双师型教师及对教师双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对其基本要求是:专业教师要接受专业教育,有相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实习教师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实习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业务能力和社会能力;要同时具备专业教师能力与实习教师能力。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免疫学;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33-02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免疫学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生物学、医学、药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具备相当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免疫学研究技术,将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我院2011年建立的生物制药系将《免疫学》设为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点更新快且与医学联系紧密等特点,而我们生物制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与医学专业不一样,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这使免疫学成为难学课程之一,因此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个免疫学教师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1]。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尝试使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期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点创造教学情境,可通过一些游戏和环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教学方法很多,常见方法有主题游戏、情景还原、分小组讨论及案例讨论等[2]。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深切感知并领悟知识,并在获得乐趣的同时可验证知识的可靠性,这种教学氛围既能愉悦学生心情,又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我们所采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包括案例分析、主题游戏、论文导读以及小组讨论等,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开放心灵,从而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具体实施包括4个环节(见图1)。

1.通过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著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我们随机抽取了2010级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两个专业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体验式课堂教学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总之,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尤其当面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时,教学更是困难,因此我们调整教学模式,使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当然,这些措施尚在探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符合现代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程,王兴全,于益芝,曹雪涛.医学免疫学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3(18):538-539.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第六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78.

[3]孙萍,牟东珍,刘艳菲.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84.

[4]艾丽梅,毛淑丹,宋盈盈.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10(26):898-90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2012ktzx27)资助项目。

第9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01-02

制药工程专业是农药学和工程学交叉发展的应用学科,主要应用农药学、化学、工程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农药产品生产、工程设计、新农药研制与开发的实际能力。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主要讲解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检测、显示和控制,是涉及化工生产过程、化工设备、仪器仪表及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由于缺乏实际生产实践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信息量大,内容庞杂、抽象,难以理解[1]。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课程特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课程知识,完成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研组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措施改革。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厉玉鸣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主要包括仪表和控制系统两大部分共七章的内容,理论教学内容较多,在36个课时内要详细讲授这些内容显然很不现实。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农药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课程改革应以实际应用为指导,以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参数检测和自动控制的要求为原则,教学内容以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

在有限的课时内,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一般不详细分析内部电路,但要讲清仪表和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重点讲解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仪表及控制系统,降低理论要求,增加实用内容。农药生产过程主要涉及反应过程及传热、精馏、吸收、干燥、萃取等单元操作,因此在保持课程相对完整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把自动控制系统两章内容和典型化工单元的控制方案进行融合,在自动控制系统讲授中尽量选用这些单元操作进行讨论讲解,分析典型化工单元操作中若干具有代表性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阐明设计控制方案的共同原则和方法。

例如,无相变的换热器的温度控制、载热体进行冷凝的加热器自动控制、冷却剂进行气化的冷却器自动控制、精馏塔的温度控制方案、釜式反应器和发酵罐的温度控制等,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工业生产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仪表和控制理论的不断更新,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顺应控制技术发展规律,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检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应用性和开放性[2]。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能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涉及大量的工艺生产过程、单元操作及相关生产设备,对于从未接触实际生产过程的学生来说,文字性质的描述或者图示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提供课程相关信息,致使他们对工艺参数的检测和自动控制缺乏直观的认识。教学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用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等直观、生动的形式描述知识形成过程的特点,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

例如,讲到自动控制系统组成时,可进行液体贮槽液位自动控制的动画演示,形象展现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所应用的测量元件、自动控制器、控制阀及对象等环节和控制过程;利用图片进行典型控制单元的展示。另外,我们还将农药原药生产的实际生产过程、相关设备、参数检测和控制视频穿插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有置身生产过程的感觉,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将化工生产模拟仿真与传统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相结合。利用Matlab软件和Aspen Plus等仿真软件,制作相应的化工仪表工作过程模拟仿真教学课件和典型化工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演示课件,将过程模拟方法和传统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模拟某农药生产过程典型设备中各参数的控制过程,修改参数可看到不同的过渡过程曲线,从而理解PID参数的整定,进一步领会工艺过程与自动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

三、注重实践课程教学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因此进行实践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缺乏实践环节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4]。然而,制药工程专业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已进行的实验,多是以模拟式仪表为基础的仪表校验和参数的测量。因此,实验课的设置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力争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有益的内容。实验可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验证性实验是传统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仪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完成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基本训练;综合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及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5]。

实习通常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集合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实践活动。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要以农药生产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不但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应加强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强调课堂讲授与学生的生产实习相结合[6]。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农药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涉及大量的参数检测和控制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进行的第七周穿插一周针对该课程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的农药厂认识实习,有助于让学生通过对啶虫脒和霜霉威生产流程与生产设备的了解,进一步认识生产过程中较为典型的控制单元,画出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并且,在实习报告中要求学生从这两个工艺生产过程中,选取一个生产设备作为被控对象,设计一个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内容包括:分析工艺过程,找出工艺的影响因素;确定被控对象,分析对象特性及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根据被控变量和操纵变量的选择原则,选择被控变量和操纵变量;选择测量元件;控制器及其控制规律的分析和确定;控制阀的选择;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分析。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的同时,就完成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完成了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全面复习。更重要的是,它能促使学生主动理论联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工艺过程中的参数控制联系起来,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进行试题库建设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通常的出题方式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手工组卷,且是AB两卷,一次组卷只能用于一次考试,重复劳动量较大。而且,人工组卷的出卷人一般是教授此课的教师,不能实现教考分离,对学生全面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不利。试题库内容拟覆盖检测仪表、显示仪表、控制仪表、控制系统组成、简单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等章节,试题分为填空、判断、分析、问答、计算等多种类型,着重考查学生对化工仪表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应用的了解,以及运用上述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库将具有较高的智能性、灵活度和开放性,由主考教师自行指定考试范围、题目难度和知识点,系统自动整理出符合要求的试题,并配有详细的答案及评分标准。该题库可以满足学校制药工程和林产化工等多专业的教学要求。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为适应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完善,还要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探索和构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干兵.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技资讯,008,(5):62-163.

[2]周冬菊,董铁有.案例教学模教式学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2012,(11):9-10.

[3]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09,(5):75-77.

[4]苏国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践教学的研究[J].职业教育.2007,(8):16-18.

第10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分析化学 一体化教学 考核方法

为了培养合格的人才,目前很多技工院校对药学专业的很多课程实行了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中的各种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将在专业课药物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中实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只是教学上实行了“一体化”,考核方法上仍然沿袭以往的传统考核方法,这种考核和教学不相配套的举措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本人在教学考核中分析了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几点可行的一体化考核方法。

以控制教学论为依据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往往采取同一试卷统一标准的传统考核方法,这种“千人一方”(一个标准) 的考核方法可以比较学生的基本情况,但却比不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传统考核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技工院校仍然采用期末集中考试,选用一套试卷对学生所学一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检查。通常是给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给出统一复习提纲,让学生复习后参加考试,这样考核最终导致学生只复习提纲上有的内容而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感觉没学到东西,成绩差的觉得平时学得没作用只要期末认真就行。或者,有时采用考教分离,不给出复习提纲的方式,虽说考教分离作为正确评价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考教分离的统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较学生的基本情况,但却比不出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难体现学生的进步和实际学习效果,这样考核会导致部分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复习目标,产生放弃考试的想法。

二、考核内容以理论为主

大部分技工院校由于选用同一套笔试试卷在规定的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考试,为了考试目标的完成,只能将考核的内容以理论为主。虽说有时在笔试试卷中出现少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诸如,滴定管如何使用、 容量瓶如何定容、配置非标准溶液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等,但这些实践类题目的出现仍然会导致学生处于纸上谈兵状态,甚至会使得一部分表述能力不强但动手能力不错的学生处于考试劣势状态。这种考核内容以理论为主的考试尽管有利于统一阅卷和管理,却考核不出技工教育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利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针对性太强、知识面太窄

近几年来,我们也发现部分技工院校正在逐渐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考核,于是面向各个岗位的考工应运而生,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他们的职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一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考工所设任务,短期针对某几项内容反复实践练习,最后考到了等级工技能证,却只会“克隆”基本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这门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后,整个课程体系变了(例如,把药物分析课程中涉及到的“杂质检查”中相应的离子反应实验增加了,将非水滴定实验内容有机的渗透在四大滴定中了,将量的概念及环境保护的意识贯穿于课程始终),使得培养目标变了,因此考核方法也要相应改变以适应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体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笔者在教学考核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以实验报告为契机,采取“理实一体化考核”

分析化学实验报告一般有实验目的、仪器药品、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思考等环节,这些环节本身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所以抓好这些环节和具体操作的考核就是一个“理实一体化考试”。具体来讲:首先,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在实验前考核仪器药品、实验原理、实验内容这些环节(最好以试卷的形式在实验室短时间考核,以防用提问方式时有些学生滥竽充数);其次,认真考核学生在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数据记录中显现出的不规范的方面;最后,让学生实验完成后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并上交,教师对实验报告的结论思考当场给出评判,同时将实验中不规范的方面告知学生并演示规范的动作。

对于这种考核方法允许学生随时补练、补考,告知他们每项考核的成绩相加才是最后总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随时纠正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有比速度、比质量的思想,还可以引起他们对下一项实验的重视,力争在下一项考核中努力赶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2、推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化实验考核

以往的实验考试内容上,主要存在着三多三少。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 孤立的单元性操作多,综合性实验少; 经典实验多,反映趣味性、实用性、探索性、学科前沿性的内容少。而综合化学实验既涉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内容,又涉及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综合化实验考试,可以考核学生所学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考核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比如,高锰酸钾溶液的配置及标定,该实验课题就涉及到粗称、溶解、加热、过滤、精称、滴定等实验操作技能,涉及到了氧化还原的理论知识,该实验课题就是典型的综合化实验考试课题,可以考察学生的全方位综合能力。

3、在生产现场环境中考核

让学生走出教室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应的工作,由于企业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又是在二年级学完,因此完全可以在企业里结合实习生产对三年制中专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职业能力考核,可由学校教师及实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所确定的岗位能力标准。比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原料药杂质检查岗就对其进行杂质检查的具体操作技能和相关实验原理进行考查,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涉及到的实验原理。

4、注重实际,分层考核

在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中,不但考共性的、统一的、基本的东西,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教学、分层考核。 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的试题的难度系数不一样,将这种考试变成开放式的考试选择方式,给出难度系数不同试题的样卷,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宜自己的难度系数,实际上在选择时也是对所有类型题目的一个思考学习过程。另外,本着学知识学技能是最高宗旨的思想,可以将考核周期适当拉长,允许第一次没考好的学生可以申请第二次,第三次考核;同意第一次选择难度系数较低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系数较高的试题继续考核,这样,学生的考核过程就变为自我提高的过程。

5、以竞赛的方式代替考核

分析化学中实涉及的实验、所用仪器比较多,可以设计一些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理论、技能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对参加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可以代替考核成绩。通过竞赛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同时在竞赛活动中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自己也有极大的成就感,这样就会大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比如,我校选参加全国医药职业技能“药物分析”组大赛的两名学生分别获的三等奖和优秀奖,我们就允许她们免考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课程。

以上考核方法,是我们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一点探索,在具体运用中,可根据学校、班级实际情况有侧重的选择、组合。总之,考核制度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评价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途径,只有合理的考核方法,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给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保证一体化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大坡 “一体化考核方法”初探[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第6期。

第11篇

一、《校长专业标准》明确了校长的职业定位,确定了其“专业人员”身份,为校长专业化实践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出台的《校长专业标准》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有助于促进校长职业真正实现“非行政化”和“非教师化”,有助于校长确认自己的“专业人员”身份,增强校长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为什么提“专业”而不提“职业”呢?这是因为专业和职业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职业种类繁多,各种职业的成熟度相差甚远。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职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1.专业性职业,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2.半(准)专业性职业,如护士、图书管理员等。3.非专业性职业,如售货员、勤杂工等。

而专业,就是专业性职业的简称,它可以被通俗地理解为“高级职业”。专业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必须具备一整套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它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从事的。

以此来衡量我国中小学校长这一职业,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校长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属性的模糊性,校长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等尚未界定清楚。

追根溯源,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小学校长是一种职业”的意识相对淡薄。由于专业化是指职业的专业化,因此,承认“校长是一种职业”是讨论校长专业化问题的逻辑前提。但一方面受官本位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长期沿用行政体制对校长进行管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校长被认为是上级党委和政府直接任命或选任的“干部”。直到现在,校长职业仍然具有很强的行政官员的色彩;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校长都是“教而优则仕”,从优秀教师直接走上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而且不少校长在担任校长职务后仍继续兼任教学工作,所以仍认为自己是“教师”,而没有把校长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同时,校长的职称大都是按照教师职称标准进行评定,更加强化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这两种看法是导致校长职业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而职业意识的淡薄,又进一步阻碍了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此时,建立一套校长专业标准势在必行,以便对校长这一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进行清楚界定。《校长专业标准》因此应运而生。它的出台,不仅是增强校长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责任感的关键所在,而且有助于提升校长职业的专业性,提高校长职业的社会地位。

二、《校长专业标准》内容系统全面,对校长的专业职责和专业要求予以全面系统的规范,能够全面指导与支撑校长的专业发展

考察许多国家的校长专业标准,可以发现,校长专业标准的框架主要由两个维度构成:活动维度和素质维度。

活动维度是指“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明确校长应该做什么。我国《校长专业标准》把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活动分为以下六种:1.规划学校发展;2.营造育人文化;3.领导课程教学;4.引领教师成长;5.优化内部管理;6.调适外部环境。

我国《校长专业标准》把这六种职业活动称之为“专业职责”。这六种活动是对校长工作的高度概括,既简明扼要,又系统全面。对于指导校长全面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校长专业标准框架的另一个维度是专业素质维度,该维度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

任何一类专业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为校长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是校长从事学校管理活动的依据。专业能力是校长成功解决某种问题所表现出的有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则表现为运用和操作知识的能力。专门性职业对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贡献,这种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精神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和承担社会责任,具体说,专业精神包括了校长个体的专业理念、专业伦理以及专业自我三方面内容,“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修养”、“专业信念”等都是相关的概念表述。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解决的是“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那专业精神更多地强调“愿不愿”。

应该说,我国《校长专业标准》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等三个维度界定校长的专业素质,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是相互对应的。

但是,仅凭知识、能力、精神三个方面还不能完全建构起“校长专业标准”。因为这三者只是专业素质的“形式要素”,它们回答不了“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精神”这一实质问题。因此,形式要素必须与“实质要素”即活动维度结合,才能具体化。也就是说,根据校长的职业活动,确定校长每一种职业活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最后得出校长专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

我国《校长专业标准》具体内容的开发思路与此相似。每一项“专业职责”(职业活动)中,都提出了相应的10条“专业要求”(专业素质要求)。其中,专业理解与认识3条、专业知识与方法3条、专业能力与行为4条。这样,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把校长的专业职责确定为6项,对于校长的具体专业要求共有60条。因此,可以把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称为“校长专业标准60条”。

这60条专业标准不是随意确定的。它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校长专业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充分借鉴了其他国家制定校长专业标准的新经验,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校长队伍素质的新要求。在我国教育史上,我国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对于校长的素质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结构化的具体要求,任何一位校长,不论是初任校长还是资深校长,不论是教育从业人员还是其他行业人员,都可以从这60条,中看到对于校长的具体素质要求。因此,《校长专业标准》为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成长、素质评价、外部监督提供了具体的指标框架。

三、《校长专业标准》实践导向鲜明,能积极回应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针砭教育时弊,有利于解决教育现实问题

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其实践导向的特点非常鲜明。例如,《校长专业标准》第1条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校长要“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再如,《校长专业标准》第28、29、30条要求校长追求教育的内涵发展,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具体表述是: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第28条);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时数量(第29条);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建立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不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第30条)。

这些具体而微的标准,给校长队伍专业化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也使《校长专业标准》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

四、《校长专业标准》应用范围广泛,对于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对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对于完善我国校长管理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用足用好《校长专业标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综观《校长专业标准》,它强调了五个基本理念,即校长的核心使命是“育人为本”、“引领发展”;校长个人素养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校长要保持专业水准,需要“终身学习”。

校长在履行自身专业职责时,应以这五个基本理念为引领。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核心使命是“育人”,而不同于医院院长的“救死扶伤”。因此,校长在履行专业职责时,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作为校长,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校长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要德才兼备,要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尽管《校长专业标准》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是校长。但其最后归宿则是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校长专业标准》实际上是校长如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超越现实的相对较高的标准,对于校长具有引领作用。正如美国学者威穆尔(Elaine L,Wilmore)在谈到美国校长专业标准时所说的那样:“对学校来说,要想获得学校的发展,必须树立较高的标准。高标准才有高绩效。如果最初只设立了一个很低的标准,那么你所能得到的不过就是如此罢了。然而,这些标准真是所谓高不可攀的梦想吗?实际上不是的。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通向学校发展未来的具体途径,它们指向了较高的目标。这些标准为所有的学校领导者提供了成为杰出领导者的基本框架。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对学校进行规划以达到标准中描述的状态。”

第12篇

关 键 词:艺术设计专业 改革 完善 教学计划

近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市场需要大量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为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大规模迅速发展的背后,教育界不能不关注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多年不变,教学研讨太少,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改革重视不够,造成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因此,加强艺术设计学科建设,适时修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将会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高校应提升自身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1999年以来的全国高校扩招,受到考生及家长的普遍认可,艺术类考生尤显优越,但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从近几年一些高校为求学科齐全而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来看,有的院校借助综合大学的品牌优势增加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较少的硬件投入、高额地收取学费也是促使部分高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校以为有学校的牌子,招生就不存在问题,却很少考虑专业自身的实际水平;艺术设计专业热衷于上层次,存在盲目性,缺少对专业的调研。如何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同时调整专业结构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要准确定位,科学统筹规划,应根据高校自身师资及教学条件,尽力挖掘各自的潜力,以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为框架,发展各有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界专家们认为,高校发展的关键是学科建设,单纯意义上的规模扩大并非高校扩招的本意,质与量并重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综合类大学内设立的艺术院系,都在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反复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如有的院校大量引进国外留学人员和边缘学科的专业教师,发展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一些院校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创办了国内一流的动画、数码艺术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它们的特色是既具有艺术特征又与高科技密切相关,适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院系在人员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开设此类专业方向,以牺牲学生培养质量为代价,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拓展热门专业、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必须有严格的师资保障、优良的教学环境与设施、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因此一些高校针对教学质量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了如外派教师进修学习,奖励教学量大、科研多的教师,压缩教学总量等方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缓解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学校加强教学条件、环境和资源的研究与管理,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从被动的教学管理中寻找主动性,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拓展专业学科、探索新的艺术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适时改革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

高校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艺术设计专业考生也不例外,一些学习成绩平平的考生在报考文理科无望的情况下,突击学习艺术,虽然考入大学但因缺乏艺术天赋而缺少求学兴趣。近年的扩招更增强了此类现象的大幅度增长,当然,我们不能单纯以生源的考试成绩来判断这个学科的发展,但生源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基础,特别是对今后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既要求他们具有艺术表现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和艺术创新能力。所以要求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层次不应该比其他学科低,而应该更高一些。那么对于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学科来说,经常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布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质量大有益处。很多高校采用了加强学生理论教育,尝试学分制教学模式等方法,使艺术设计教育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加完整的知识平台。就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的设计学院的学生而言,修完130学分才可毕业,其中理论课占45学分,理论课的设置不仅是把设计观念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达到设计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学分制管理在某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正式实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种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它需要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环节,如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的改革,其追求的目标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的自行选择,建构起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各不相同的专业素质。学分制的实践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在调整课程设置构成时,不只注重某种专门知识和设计技术的传授,而是拓展对课程创造性的认识,打破小专业课之间的壁垒,努力拆除专业间人为的樊篱,加强课程结构与设置的逻辑建构的合理性,通过适时的调整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好原有专业技能的同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技能范围,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三、完善课程体系,使之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第13篇

【关键词】临床药学 基础化学实验 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号召的新型医学专业人才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1]。目前医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教学课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药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内容包括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在临床药学专业所课程中,药学基础化学实验属于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药学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本文对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分析。

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医学和药学的发展过程中,基础化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医学院临床药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基础性教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之中,从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2]。

2.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

2.1打好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良好的实验操作基础是实验结果准确的前提,也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适当地增加学们的实验课程,并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课程教学时,可以将实验操作分成几个步骤进行逐个演示、讲解,使同学们思路清晰,方便以后的记忆[3]。此外,对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进行训练,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对其操作过程中错误的纠正,为学生们的基础化学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2.2开展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们实验中的操作水平,锻炼学生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综合实验涉及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从而为以后从事医学方面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筛选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试验操作设计可行性方案,以及对试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们的对基础性化学实验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实验综合能力。

2.3实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针对学生们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设计中,应该明确考核的性质和目的。大致有期末考核和平时考核两种方式。期末考核应该确定考核的要点和评分细则,进行实验操作考核的同时应结合理论知识方面的考核,以此来检验学生们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平时考核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可以通过书面的或者口头提问的方式对学生们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及两种方式的运用,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实验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过媒体的引入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把知识生动的展现给学生们,有效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各个医学院校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本文建议多媒体方式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运用。可以在实验仪器的分析和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仪器分析的应用型和实验性较强,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分组实验和教师的相关演示进行相关教学。比如,自来水中镁和钙含量的测定可以此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仿真试验,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之后在进行真实的仪器操作。通过对实验的模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仪器操作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了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学生们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很大的不足,然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5]。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电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进行的高速运动现象。在多媒体方式的应用方面应该以传统节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加强课上和课下(邮箱、qq留言等)的师生互动。

3.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比如说,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运用老师演示,学生同步进行操作的教学方法。或者分组协作的教学方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引起学生们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各个医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医学和药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把实验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教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强,王榛,李玲等.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9):135-141.

[2]刘俞辰,何润霞等. 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9.

[3]曹海燕,孙燕华,张毅等.研究型医用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6):693-696.

第14篇

关键词:药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8-02

为了提高临床药学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质,近年来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体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改革尝试,并在实验教学中研究了药学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特点,分析了基础化学课程与实验课程的紧密关系,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进行实验课程改革,是提高临床药学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

基础化学是临床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基础课。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在医学的进步和药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基础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十分重要,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化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可以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药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基础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化学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对于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十分重要。

二、制订实验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1.强化基本操作,打好良好的实验基础。熟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实验过程必备的能力,也是得到准确实验结果的前提和保证。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初期一定要有基本操作训练,为了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应适当增加实验技能实验课时,并将实验操作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强化指导。以求先入为主,加深印象,为下一步的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NaCl的提纯,我们将其基本操作划分为:PH试纸的使用、常压过滤、减压过滤、托盘天平的使用。采取逐个讲解、演示、模拟,并以让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强化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每个错误操作。规范的基本操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进行专业实验操作,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及进行科研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近年来我们开设了一些综合性及设计性的实验,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涉及到多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多种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设计性实验还必须自行查阅文献资料,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英文应用水平,为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资料,如何筛选和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基本实验能力,设计可行性方案并不断进行完善;指导学生如何分析与总结。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鼓励学生坚定信心进行实验研究,直至实验成功。让学生体验实验乐趣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实验能力。

3.改革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我们进行化学实验考核设计,在确定了考核的目的、性质之后,将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分别进行。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实验的操作能力,主要采用口头、书面与操作结合的考核形式,包括课前实验预习情况,课间提问与讨论情况,实验进行的操作规范情况,测得原始数据情况以及实验报告书写情况等等,为此我们制订了详尽的评分标准和细则并在平时实验中参照执行。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整体的掌握情况,考核之前,先进行试题的编制,确定考核的要点、编制详尽的评分细则。在适当结合理论考核的基础上,主要进行操作考核,在规定的时间内规范完成某些基本操作。检验学生理论掌握情况,本学期实验能力掌握情况。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方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我院的实验改革在此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验热情空前高涨,定期开展了“药学实验操作大赛”和“实验基础知识竞赛”,以上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得到了学校督导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和称赞。

三、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新生事物,进入课堂已经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习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期以来,在各医药院校中多媒体教学在理论课上运用较多,但在实验中应用较少,忽略了多媒体教学在实验中的重要性。(1)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情况可利用多媒体教学:①讲解仪器分析时宜用多媒体。仪器分析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例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钙、镁的含量这个实验,若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就可以先做仿真实验,即让学生在电脑中先模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各组件的开启顺序、参数选择、进样和拆卸等,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真实实验仪器的操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仪器操作的认识且大大提高了对实验的兴趣。②解决抽象问题时宜用多媒体。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现象能力,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还很缺乏,在讲无机化学中原子的构成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形象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等。这样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2)多媒体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①防止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课堂教学。②适当加入师生互动,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③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扩展实验的演示。④课堂时间有限,要适当加强课后互动。如网络留言、论坛、投票、邮件交作业等互动。

2.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根据每个实验内容,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滴定的实验中,采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同步演习的方法;在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在混合离子的分离和鉴定实验中,事先在讲授之前安排学生针对实验内容查阅相关的文献和书籍,教师再适当点评的分步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实验室的可操作性很强,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教师在课前的大量讲解时间,在应用的过程中效果显著。通过全面实施,临床药学的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更浓了,实验技能掌握得也更熟练了,有的学生还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到实验中心进行验证,这也增加了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信心,同时实验教学改革也对我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在其他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学生思想 艺术专业 教育创新

一、“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高等学校居于首要地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是把学习“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中去的必然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结合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使其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二、针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现状做的几点分析及思想工作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整个社会“艺考热”之风的盛行,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每年都在逐步递增。艺术类学生的加入一方面给高校校园带来了亮丽的色彩和富有朝气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艺术类学生跟其他院系的学生相比又存在着一些特殊性,由于专业特点,他们往往具备张扬的个性和对事物独特的见解,这也给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基础文化课成绩薄弱

这是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重视艺术专业课进修的同时通常都会忽略自己在基础文化课上的学习,从而造成了他们文化知识面较窄,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较为肤浅等诸多问题。尤其在文学修养和英语方面差距较大,这也使得很多人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产生了厌倦甚至是惧怕心理。

(二)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性

艺术类学生有着很强的主观自我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体现出自私,任性,冷漠等问题;随着80后学生渐渐踏入社会退出了校园舞台,90后的新一代开始展现他们更为独特的思维性格。“非主流”、“型男超女”这样的字眼已经成为了新的代名词。他们会认为别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自己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因此,缺乏团体概念和组织意识,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出现了适应性差,孤僻,散漫,难以融入到班集体中。

(三)思想活跃,缺乏组织纪律性

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但组织纪律性不强,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会发现较多的问题。出勤率偏低,网络游戏成瘾,个人感情混乱,卫生情况也令人担忧。这类学生更容易情绪化,思想不稳定,思考问题偏激片面,容易出现感性化的性格特征。

三、“要学作画,先学做人”,浅谈艺术学院学生思想工作的创新

艺术类学生的身上虽然高度体现着部分当代青少年的性格弊端,更有甚者被称为是“问题青年”,但是他们身上也体现着当代青年敢想,敢做,勇于创新和展示自我的新特征。艺术,高于生活但却源于生活。只有培养学生通过平日里的点点滴滴,感悟生活,才能在艺术的殿堂里得到更高的发展,畅快的遨游。

(一)饮水思源,学会感恩

现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一下,大多源于学生的心里冷漠,认为他人为我服务是理所应当的,缺不懂得知恩图报。因此,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于“感恩”的活动。例如,在各班组织召开主题班会,请同学到台上发言, 以感恩为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通过大家相互的交流,使得大部分学生了解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老师的苦心,从父母和老师的付出中体会到了一种应该去感恩,值得去珍惜的幸福,也使得一些平日自由散漫,成绩较差的同学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加强了对自己的管理,提高了学习成绩。

(二)要学作画,先学做人

在艺术的海洋里,只有凭着一颗真诚,坦然的心灵才能勾画出打动人心的画卷。作为在艺术之路一路走来我们,深知这个道理,并且把它深入到了学生思想工作当中。

师生间最珍贵的东西是沟通,用真心交换的真诚。一位大一学生,家庭贫寒,生活压力和顾虑较大,整日闷闷不乐。这样的情绪使得他不但在专业上很难取得成绩,性格也变得孤僻。作为辅导员老师,看到学生一天天的消极下去,并没有放弃,而是主动找到该同学谈心,问明原因后,主动为他想办法,利用家访的机会走进他的家庭,了解他的实际困难,帮他申请了助学金并在校内给他找到了合适的勤工俭学岗位。使他懂得了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穷尽。通过助学金和打工挣来的钱,他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没有了以前的忧心忡忡,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崭新的生活。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人的沟通交流 。他变得自信,乐观,与同学的相处也变得融洽了,并且学会了帮助关心他人。

“要学作画,先学做人“活动一经开展,在艺术学院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1年教师节,由学生会成员及学生代表自发组成的团队,在教师节前一天认真打扫了每个教师办公室,将写满祝福的卡片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并在教师节当天集合在教学楼门口,为进入楼内每位老师献上一只鲜花,送上一句祝福。很多教师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看到了学生的一片真诚。这使得师生之间更为亲近和信任,加强了师生感情。

类似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在这样一次针对艺术类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大多数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严格要求自己,让优秀成为了一种习惯。把这样的思想带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对生活的感悟加深了,创造出了富有内涵的作品,交出了老师和自己都满意的画卷。

四、与时俱进,思想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