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老年疾病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老年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给病人亲人般的感受和高度的信任,首先做到仪表整洁,举止文雅、端庄,语言温顺,态度和蔼诚恳,技术操作熟练,工作认真负责,从而消除了老年患者的思想顾虑,信赖我们,从心理上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尊重老年患者尊严,礼貌待患。护理操作时,不以床号代替患者姓名,不勉强改变和制止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怪僻。用关心和同情的语言,和蔼诚恳的态度,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运用科学的语言、高尚的医德,唤起老年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如脑血管病的患者,大多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不清或表达能力差,因生活不能自理而悲观失望,自尊心极强。和他们讲话要耐心和蔼,态度要热情诚恳,以取得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很好的配合医疗工作,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要做到心灵美,爱岗敬业,对于危重病人,尤其是无子女照顾服侍者,往往会产生悲观轻生的念头。对这种病人,我们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同情和安慰,生活上更要细心的照顾,用我们的爱心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治疗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寿老人和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等老年患者日趋增加。有些患者,一旦确诊患了某些疾病,由于对医学常识了解甚少,便认为得了不治之症,精神极度紧张,恐惧心理十分严重,往往产生精神异常的改变。对此我们要向其讲解相关的医学保健常识,解除老年患者的思想顾虑,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例如一些冠心病的患者,恐惧心理十分严重,虽然他们的病情不重,但是他们行走、坐着都要手捂心前区,生怕一松手,心脏就会出事,还不时地摸着自己的脉搏,一旦发现有早搏,便惊慌失措,继而心绞痛发作,夜不能眠,久而久之,病人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情加重。对于这类病人,我们既不能责难训斥,更不能漠不关心,要以温和的语言,耐心友善的态度,给他们细心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可以举一些疗效好的典型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逐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护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很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人数逐渐增多,尤其是呼吸疾病,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护理的质量。
1 针对日益趋增的老年呼吸疾病,规范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受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焦躁不安、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
1.2 一定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不得低于1.5 L,并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增加Vit C和Vit E的摄入。帮助患者做好腹式呼吸训练,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通气量。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要及时提供低流量持续吸氧,并迅速报告给医师。
1.3 严格控制感染:在入院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而患者都伴有感染,所以,在没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及时留取痰液,同时要注意留取的痰液必须是从深部咳出的,然后立即送去检验,不得拖延。在应用抗生素时切忌过早溶解,要留心药物的半衰期。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以验证和确定抗生素的效果。如果患者痰量过多,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每天痰量。留取痰液时一定要按常规操作,比如,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取样一定要新鲜,送检一定要及时,等等[1]。
1.4 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口腔清洁对患有呼吸系统病变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样既能消除口臭,又能防止粘膜发生糜烂,并能有效预防霉菌感染的发生。如出现溃疡或口唇泡疹等症状,可用1%龙胆紫涂抹;涂抹1 h以内,不宜进食或喝水。口唇干燥可以涂上液体石腊油,以湿润口唇。
1.5 患者的痰液要及时排出体外:对一些痰量较多而自己又无力咳出的患者,一定要警惕出现痰液窒息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准备好吸引器等各种设备以保证及时排痰。要保证患者时刻有充足的水分,这样不仅能保证呼吸道黏膜湿润与黏膜病变修复,还有利于痰液的排出。一般情况下,患者每天饮水要在1 500 ml以上。水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而被人体吸收,使人体器官中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指导患者注意日常生活饮食,应给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并鼓励患者经常锻炼身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2]。
1.6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随时关注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体征的变化:观察咳痰、咯血的量、性质,呼吸困难的类型,胸闷气短的程度。注意咳嗽、胸痛的性质,咯痰、咯血的性质和量,气急、喘鸣等,并需熟悉酸碱失衡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由于老年患者年老体衰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都可能会引起肺水肿现象,甚至会导致心衰。特别注意静脉注射氨茶碱时应缓慢。总之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异常病情,护理人员应及时通知医师。
1.7 按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呼吸衰竭时要慎用镇静剂,出现昏迷或者烦躁不安情况的患者一般禁用吗啡、巴比妥等药物,但在机械通气中需要患者主动抑制呼吸时例外。
1.8 在使用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8.1 看患者呼吸是否合拍。在通气量足够的情况下,患者呼吸应和呼吸器一致。如果通气量出现不足,就要考虑是否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并发症。
1.8.2 要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如呼吸不畅,一般原因是连接管道出现了漏气,或者痰流收到阻塞,以至于气道阻力增大。
1.8.3 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送气的压力及机器的运转情况,防止连接的管道漏气及脱落。
1.8.4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参数,观察患者的意识神志变化,并做下详细的记录。患者如果出现烦躁、恶心、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状况,则应考虑是否患者存在氧中毒的可能,以及有否存在呼酸、呼碱中毒等现象[3]。
1.9 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应加强心理护理。安排患者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如适宜老年患者的活动有太极拳、户外散步等。适宜的锻炼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机体免疫能力,使患者形成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10 治疗后期,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多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的活动,以增加患者的有效通气量。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积极向患者宣传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知识。针对抽烟的患者,要科学地指导患者坚决戒烟。
2 参考文献
[1] 张 晶,刘向敏.老年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4(12):134.
1 患病特点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2.4安全护理的普遍性 在临床护理中,做到预见性护理,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护士要对每位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警觉性和责任感,做到预见性护理,严密观察,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基本信息。
[关键词] 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30-02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口增加给护理专业带来的挑战与要求日趋显著。老年人是最脆弱的群体,一旦患了疾病,恢复期较长且病情复杂,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群的最多见疾病,不但使老年人行动受限,亦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常多病共存,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典型,容易发生并发症或多脏器功能衰竭。不仅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心理社会因素亦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加强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40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0~70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6 d,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9例。
1.2 实验室检测
40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36例。32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34例测血红蛋白,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肺功能实验3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5例有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时间平均为26 d。
2护理体会
2.1改善室内环境卫生
病室要求清洁整齐,室温保持在18~20℃,注意通风,床单位清洁,床铺平整,避免空气污染如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等。
2.2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咳痰前可给予3%双氧水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疏通气道
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意识转清,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流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生反映,采取相应措施。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应鼓励多饮水,酌情补液,以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是帮助排痰最有效方法,以1~5 μm雾粒为宜,雾粒小能使药物均匀而缓慢到达终末支气管及肺泡,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痰液排出。痰液黏稠阻滞气道,阻塞明显者,可先行导管吸痰。
2.4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应注意几点。①注意呼吸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②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③定时观察呼吸频率,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以及吸氧浓度。④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神志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的可能,以及有无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服多种药物,但因年老体衰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
2.6心理护理
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年老体弱,悲观情绪,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引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户外散步等,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7饮食护理
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盐易消化的饮食可供给热能,补偿消耗,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要加强饮食护理,鼓励病人进食。
2.8卧床者的护理
对卧床患者加强护理,增加床上四肢活动,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其咳痰,鼓励患者端坐或起床,瘫痪者可借助轮椅让患者健侧的下肢在地上划行,增加全身运动量,行走困难者,要进行康复训练,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2.9康复期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应采取措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易患感冒者鼓励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增强体质。鼓励患者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活动,增加有效通气量。对有烟、酒嗜好者要劝其戒烟,以利改善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卢克俭.呼吸科病房空气检测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157.
[2]吴英,古莉,叶会明.14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2):88.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护理方法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已步入老年,患者发病时常有思维紊乱和认知上的偏差。再加上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各种感觉有迟钝表现,患者对自身躯体不适不能准确表达,有可能造成其病情得到不到及时治疗[1]。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加强监护,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护理该类患者情况,做以下总结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40例老年精神疾病为观察对象,其中29例为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60~76岁,均龄为(65.2±7.9)岁;病程1-5年,病程平均为(3.2±8.6)年。
1.2方法
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避免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风险事故,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1.2.1护理监护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其自身身体不适反应不敏感,并且也表达不清自身身体状况,护理人员护理这类特殊患者时,加强了护理干预,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是否有疾病,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高脂血症和心电图异常,以及糖尿病和低钾血症等症状。
1.2.2慢性疾病护理
由于部分精神分裂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加上患者年龄偏大且病程较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需要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等因素,会增加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护理人员在护理时,通过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如何变化,并做好定时巡检工作,做好预防风险事故的安全护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当前病情发展状况,以正确把握患者当前精神、躯体症状、
2 结果
上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其合并躯体疾病,该40例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包括: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反应各有12例,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各有6例,另有4例急性肺炎。经过相关治疗护理以上40例患者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护理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对自身躯体不适等症状不能够清晰表述,使得其他人不能及时发现其自身躯体疾病[2]。为了及早发现该类特殊患者的躯体疾病,我院采取了加强护理干预的措施,来预防安全方面问题并及早发现患者精神、躯体等变化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加强定期巡回监护,使得生活不能自理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均在护理人员监护范围内。
在慢性疾病护理时,本组患者一方面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认知力减弱再加上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可能会导致其出现并发症等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病情及加强监测,对其测 T、P、R、以及BP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关注。对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处理,若需转院治疗的则做治疗前准备,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同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询问患者过往病史以及在院外是否有冲动行为等,做好定时巡检工作。本组中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均是在护理人员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这也说明了对该类患者巡检的重要性[3]。
在给患者护理前,我科室还加强了风险预估,并制定了常见安全性事故预防计划。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专人观察护理定岗定责,并由护士长定时巡检护理人员执行任务情况,通过每天晨会对护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对于本组40例患者,通过仔细、耐心询问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后,对其病情作出专业评估,并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动态化护理,护理人员还注意观察患者行为、举止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娴熟的精神疾病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妥善处理患者异常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融入到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对患者的病情做到了早发现,并且为患者后续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护理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本组6例心肌梗患者,患者当时发病时意识忽然消失,面色紫青,联系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术,使得患者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由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本组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为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由于护理人员从精神疾病特点出发,加强了护理干预,及时掌握患者治疗和病情发展情况,并做好了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细心、专业的护理,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使得患者躯体和精神疾病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具备学科护理知识,加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定时巡检密度,并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其做好健康宣教,还通过视频和宣传画册等形式让患者了解自我管理,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预防意外的安全意识,进而改善了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其自身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相关的治疗护理,改善了患者精神、躯体症状。
可见,对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对老年精神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增值,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加惠.观察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6):4433.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4±13.7)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1.2.2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2.6)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1.9)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关键词】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心理护理;一般治疗阶段;内镜检查阶段;手术阶段;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254-02
自我国1994年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开始,护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辩证和统一得到了充分重视,尤其在近年来,真正实现整体护理更成为了众多医院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迈进的重要课题。心理护理主要是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促进疾病康复。心理护理的特点决定了其根本原则必然是“以人为本”,即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心理护理计划。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点:
1.更加要求被重视、被尊敬;
2.容易感到孤独和无价值感;
3.情绪不稳定,多有衰老感;
这些特点决定了老人在患病治疗过程中更加的敏感,更容易对治疗产生排斥心理,甚至缺乏对生活的兴趣,从而对康复治疗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而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护理而言,心理护理更具有其特殊意义。人体消化道功能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协同支配、调节,其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甚至可以说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由是可见,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而言,具有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反复实践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出了包括一般治疗期、消化内镜检查前和检查中、术前和术后等几方面的较为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现将其分述如下:
1 一般治疗期心理护理
对于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而言,疾病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都十分巨大。此外,消化道疾病中有相当大部分是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见效慢的特点,更易令病人产生焦虑、悲观和抑郁的情绪。所以,在普通治疗期间,对患者需要加以有效的心理护理。
1.1融洽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其他各种心理护理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够令患者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和温暖感,对于治疗的展开和其他各种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术前术后和检查时的心理护理)的有效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具体到老人而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除了各种心理护理共同要求的主动关心、温和、耐心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到老人的特点,根据我们的临床护理实践,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1.1 对老人要表现充分的尊重,由于老年患者经历的年代跨度较大,在一些习惯上难免与护理人员不同,从称呼到生活习惯,都应尽量事先了解给予充分的尊敬和重视。
1.1.2 老人通常在听力上有所衰退,因此在交谈时尽量用较大的合适音量,并减慢语速;老年人有时说话会比较繁琐,但在其说话时应保持专心。
1.2 亲切而温暖的环境
在中国常有“叶落归根”的说法。老年患者往往更需要一个亲切的环境。我们通过与老人的交流,在不影响治疗和其他病人的前提下,适当的将环境增加老人的个人色彩,例如摆放绿色植物和鱼缸等、改变病房色调、布置字画、增加老人的娱乐方式和与外界的交流渠道(电视、报纸)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减轻了患者焦虑,提高了信任感和配合治疗的愿望。
1.3 帮助舒缓情绪,调整生活节奏
老年人易于感到焦虑、孤独甚至抑郁,而离退休综合症的存在更有可能加剧这些状况,护士应该在了解老人情况的条件下,帮助老人调整生活节奏,如读书、看报、与病友聊天、适当活动等。同时应该注意避免让患者接触易感因素。当老人感到情绪波动时,可以引导老人进行自我放松:端坐闭目,为自己下达自头颈至手指到脚趾的放松指令。
1.4 好懂易记的自我护理
消化道疾病通常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各方面禁忌也较多。老年患者通常容易忘记一些事项。我们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为每个病人单独制作了自我护理单,用好懂易记、一目了然的自我护理清单让每个患者及其家属都清楚的知道自我护理的注意事项,这一措施使病人和家属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不良习惯,提高了治疗效率。
1.5 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与患者子女亲人的联系,鼓励其多对老人探望、陪伴,及时与家属沟通,交流情况,让他们对老人的治疗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此外,还可以提倡病友间的自我保健和治疗心得的交流,从而提高其治疗信心。
2 消化内镜检查前及检查中心理护理
消化道疾病患者在治疗中经常要进行消化内镜检查。消化内镜检查通常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与痛苦。而由于病人对检查的不了解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心理原因,往往会降低其在检查中的配合度,从而妨碍检查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会发生创伤,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消化内镜检查前及检查中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从而顺利完成检查。
2.1 建立对检查过程的正确认识(不夸大,不缩小,引导,启迪)
在进行消化内镜检查前,首先要对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然后以此为依据,利用心理学知识原理,讨论制定心理护理方案,为患者将消化内镜检查的过程用适当而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引导的方式以多种方法(视频,图片,示范等)详细指导配合技巧及注意事项,用恰当的语言交待必随的痛苦,让患者通过充分的了解消除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以较为平和的心态等待内镜检查。
2.2 临近检查时的跟踪关怀
在临近检查时(通常为提前一天),通过为患者制作“检查准备单”,将注意事项和配合过程等再按序为患者简单明了的叙述。在即将检查前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护理人员在协助检查准备工作的同时,利用心理学知识,适当增加与患者的交谈,轻松和活跃气氛。
2.3 检查环境的改善
与病房的布置类似,内镜室的环境在不影响检查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改变色彩、增加摆设等起到调节气氛,舒缓情绪的作用。
2.4 检查中的陪同与支持(择机分散注意力,安慰、鼓励)
鼓励病人家属陪同病人进行内镜检查。临床实践证明家属的陪同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紧张,并且在遇到不适时给患者提供更大的心理支持。而护士应尽量进行全程陪同,并在检查过程中通过交谈择机分散注意力,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
2.5 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适当暂停休息等等)
对于病人在检查中的一些合理要求,可以配合检查医生予以满足,例如病人出现较重不适症状时,可以暂停操作,之后根据情况择机恢复检查。
3 术前及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理护理与内镜检查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有:
3.1 使患者建立对手术过程的正确认识
通过对对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了解和评估,讨论制定心理护理方案,用易懂的语言简明介绍手术,同样也要用恰当的语言交待必随的痛苦,同时介绍相关专家怎样反复研究患者病情并已研究出最佳方案,最后还要突出患者本人手术的有利条件,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3.2 术前跟踪关怀
在术前一天,通过为患者制作“准备单”,将注意事项为患者简述。术前的一段时间(通常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护士可以在协助检查准备工作的同时,利用心理学知识,适当增加与患者的交谈,轻松和活跃气氛。
3.3 术后及时告知结果
在手术后应及时告知结果,以减轻家属或患者的思想负担。遇到手术结果不理想的,需采取谨慎态度,由家属配合,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以向病人传达有利信息为原则,逐步告知或不告知。
3.4 术前与术后患者的家庭支持
在手术前后尤其应争取患者的家庭支持,在特殊时刻家人的支持往往会给患者带来配合治疗的强大动力。应该在术前术后积极联系患者子女,鼓励其多陪伴老人,避免老人可能会产生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从而建立起更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3.5术后的心理护理
对于术后伴随的疼痛和不适,应通过主动关心和适当语言作出心理暗示,综上所述,对老年消化道病人而言,在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治疗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心理护理能够极大的促进老年消化道病人的疾病向康复方向进展。
参考文献:
[1] 郭争鸣主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4-231.
[2] 隋树杰,董国思主编,护理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28.
[3] 张瑞丽,章稼主编,老年护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32.
[4] 刘晓红主编,护理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0-190,291-312.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护理;疾病预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事护理工作近二十余年,从中体会到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的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病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使之健康的目的。
1 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及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疏导;掌握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尽可能给予满足和照顾,避免疾病的发生。
2 合理用药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就要经常给他们讲解用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3 饮食调节
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要多食蔬菜、豆制品等。
4 定期复查,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即使疾病未复发也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调整用药,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老年人;疾病预防;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6-02
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加,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1],老年健康问题将愈加突出。老年人是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处在特定的时期,不仅健康受到衰老和疾病的威胁,而且生活内容和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年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老年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探讨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心综合门诊医护人员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展开针对性的疾病的预防、康复护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制定详细的疾病预防计划和康复护理措施:成立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服务时间一年(2012.9-2013.8)。护理对象是中心综合门诊管辖区内选取150名老年人,男56名,女94名,年龄在60―85岁。
2 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医护人员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老人们有的自己填写,有的由调查人员问答后,调查内容主要有: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主要了解老年人当前阶段的身体健康状态,康复护理措施以及渴望得到的关心、帮助等。
2.2 健康指导
2.2.1心理健康指导 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转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2],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预防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各种影响,还能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医护人员通过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疾病和各种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能力,消除各种心理问题,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2.2.2用药指导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要通过问题解答、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知识健康讲座,让老年人对老年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常见病状、并发症和注意事项有个基本了解。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药物的药物原理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解除老人的疑虑,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2.2.3生活指导 对老年人进行运动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老年人运动保健 :给老年人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指导他们合理的健身方法,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止运动时出现意外。如根据其个人兴趣和自身状况,鼓励有运动能力的老年人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下棋、门球、做操、书画等文体活动。 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等。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锌、钙摄人,鼓励多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新鲜果蔬和鱼肉,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和动物内脏,并尽量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高蛋白饮食。 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3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3],增进理解,满足心理需求,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如对老年人多说一些鼓励语言,说话时因人因病而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有问必答,耐心解释,运用语言艺术增强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一些焦虑暴燥的老年人多给予安慰,以真诚的态度坦诚劝慰。通过板报、电视、录像、讲座,以边护理边教育的方法,积极、正确地引导老年人建立健康的行为,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采取鼓励安慰、启发诱导的方法,使老年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心态,激发对人生美好向往,达到疾病预防及心身健康,不给子女拖后腿,给社会带来安定,家庭带来幸福,起到了社会、家庭和谐的氛围从而起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
2.4定期体检,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即使疾病未复发也要定期体检、复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
3 结果
为了解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实施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卫生保健满意度等内容,从调查表发现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讨论
从效果可见,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老年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因此对老年人实施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生活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采用科学方法预防疾病、康复护理能使老年人少生病, 一旦生了病,护理得当,恢复起来就快。疾病痊愈要靠身体的抵抗力,打针吃药只是协助身体战胜疾病,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这充分说明预防、护理的重要了。因此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可以预防和解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问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2013、2、27.
1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的流行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增长,60岁以上老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也成为老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的临床护理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还要准确把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进行优先的照顾和健康指导,做好老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
2基本资料
根据医院对心血管患者的医疗记录,我们选取一个时间段的资料进行分析,在两年的时间里,医院收录了多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这些患者在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病情确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所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3临床护理要点
根据医院的收录医疗记录和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我们对心血管的老年患者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依据病情提出了临床护理的四个要点。
3.1一般护理要点
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在安排住院和住院护理当中,护理和医疗人员的态度应该热情,仪表要整洁,举止要文明优雅,这样的服务态度才能得到老年心血管病人的信任。要及时的根据每个病人的详细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病房必须布局合理,干净整洁,舒适度良好,给老年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要让病人详细的了解整个病房的结构和设施,要向病人合理的介绍病房的注意事项,在询问病情和身体状况时,要用和蔼温柔的语气,要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患者,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护理和治疗,让病房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病人平静的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心理护理要点
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所以心理护理也成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的关键,患者刚进入医院,处在的病房环境是陌生的,而且,得知病情的老年病人会对心血管疾病产生多多少少的恐惧心理,难免会有焦虑情绪,这样会引起病人情绪的不稳定,会产生焦虑、愤怒、抑郁、冲动等精神的激烈反应,这些过激或者不正常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有些时候情况严重会导致情况的恶化,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应该认真仔细的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根据患者的表现研究患者的心理情况,针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合适的对策,要主动的去找患者谈话,倾听患者,了解患者的病痛,并且向病人介绍医院的时间安排,在日常的检查前要向病人交待好检查的目的,也要让病人了解医院的治疗手段和方案,乐观的介绍病人的诊断和检查结果,要努力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要让患者对疾病进行乐观的认识,消除悲观情绪。推荐相关的励志书籍,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所以要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情况,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上进行治疗和护理。
3.3生活护理要点
生活上的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在饮食上的护理的要求是苛刻和严格的,处于病痛的老年患者需要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尤其是含有粗纤维的食物,要切记老年心血管患者不能暴饮暴食,要少量多餐。另外,老年人牙齿不坚固,多数的牙齿已经松动,不能咀嚼硬的食物,应该给患者提供软的食物,而且要容易咀嚼,容易消化的食物。要关注患者的排便,由于心肌梗死的患者不能用力,所以要时刻防止大便秘结,要定期告知患者不应该用力排便,以免患者的病情加重。当患者发生便秘时,可及时的适当的使用缓泻剂,也可以用在肠道内灌入肥皂水进行,也可适当使用开塞露。心动过缓的患者要切忌排便长时间屏气,防止心动过缓病情加重。行动不便的患者的洗漱,入厕和饮食都必须由护士进行协助。定期对患者的口腔粘膜和皮肤进行检查,进行预防,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叮嘱患者不能吸烟喝酒,避免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
3.4病情观察护理要点
在临床护理中,有很多因素都能引诱心血管疾病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起居要加强观察和护理。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比如心率、血压、体温、血糖的变化,要关注患者主诉,如胸痛,呼吸困难,观察病痛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及时的通知主治医生,而且要及时的采取医疗措施。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动态,科学用药,避免药物副作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中年患者对药物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和排泄能力进行剂量的严格掌握,要对患者的血压、排尿量等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控,做好每天的三查七对,在日常护理中,要将强对病房的巡视,严格控制输液的滴速,针对老年患者要安排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护理,这样可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保护病人的血管。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研究对比
1 引言
我国最近几年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的状态,而老年人的健康和疾病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发的疾病之一,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死亡率也在逐年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本文通过对90例患者护理情况的分析对比,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在我院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90例,将9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人有48例,女人有42例。年龄在60-8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岁左右。其中患有高血压死亡的兵力有8例,脑梗死有10例,冠心病有25例,高血压导致脑梗死有15例。
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的是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在护理之前没有制定计划,没有特定的流程,也没有针对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关的解决措施。而患者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也不够了解。观察组采用的是健康教育护理的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会根据自己的护理措施来制定健康的护理流程,也会向患者家属介绍一些医院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例如:护理相关的知识,治疗期间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每天活动指导等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一些情况向家属讲解临床护理的一些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和意义。
2.3 效果判定 治疗的患者的成功率主要就是以效果为标准,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程度为标准。健康教育行为,需要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护理人员的评价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3 讨论
在最近几年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老年人的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较高,来病比较级,对生命与健康的威胁比较大。一般来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生活和心情又密切管理,而有效的护理措施也能够很好地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3.1 心脑血管病人的护理要点 面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需要有一个热心的态度,真诚的态度打动患者,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们能够战胜困难,从困难中解脱出来,鼓励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积极的配合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首先要消除患者的紧张情况。患者的心情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细心地观察,通过多方面了解和分析病人的思想状况,努力消除病人内心恐惧、彷徨的清晰。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耐心给病人讲解一些有关于疾病治疗的常识和成功康复的病例等等,帮助病人走出阴影,激发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用最饱满的状态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对病人要真诚热情,要耐心周到,技术操作熟练、利落,在某种程度给患者心理上一些安全感。在答复患者提出的疑问时,不要让患者产生一心,要做到流畅和诚恳,这样才能使病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恢复健康得到安慰,保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
其次,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密切的观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情绪一般很复杂,内心会被痛苦、忧虑所左右,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到病人情绪的变化,尽量控制好病人的情绪,一些具有刺激性的事情尽量不要给患者讲,保证患者有一个平和的心理情况,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再次,不断鼓励患者自食其力。在患病期间,也不要因为是病人而什么活都不用做,也要训练患者尽量自行的料理生活。在病情有一定好转的前提下,让患者做一些利索能及的事情,也许很简单,但是也要去做,护理人员也需要帮助病人进行适量的操作,加快疾病的康复进程。
最后,在护理的作用下,培养患者养成一个将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人员在患者家属的配合下,患者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生活方式,重视饮食调养,促进心血管病人的康复。饮食要适量。饮食对患者的健康很重要。饮食要因人而异,不要过多,也不要太少。过多会消化不良,而过少还没有营养。患者在患病期间的活动量比较少,胃肠的消化水平也比较少,需要注意饮食调节。另外,对饮食的卫生,软硬程度等也需要进行调节。老年人胃肠的消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是下降,而过硬的食物会导致消化不良,导致胃肠病,引起并发症。另外,患者在患病期间饮食不能偏食,注意营养搭配,尽可能吃一些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的食物,可以少食多餐。在用药期间,对一些消化不良的食物或者是比较敏感的食物尽量减少服用,例如:海鲜、辣椒等等。还有就是治疗期间需要戒烟忌酒,吸烟对人的身体危害甚多,而饮酒也是如此,血管痉挛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发生硬化等等,增大了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难度。
3.2 改进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舒适的病房,清新的空气都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而护理人员亲切的笑容,会给病人带来亲人一般的温暖。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听听音乐,看看报纸,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感受下美好的生活气息,激发病人热爱生命的意念。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需要尊重和理解病人,对病人的痛苦要能深刻理解,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深入了解病人的情况,认真解决病人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家属协调配合组织各项治疗。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积极配合,认真完成患者的治疗工作,促进瘫痪肌体尽快康复。
4 结语
护理工作,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很重要,而这种疾病患者的心理很负责,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需要针对病人心理的各种状态,实施有效的护理工作,努力使每一个患者都建立一颗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促进患者早日治疗康复。
参考文献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30d后,对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让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总满意度,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优质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老年人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很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在治疗中要加入优质的护理,有利于缓解他们不安的情绪[1]。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效果十分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实验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为65~80岁,平均(68.8±1.1)岁。对照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为66~81岁,平均(69.1±0.2)岁。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医护人员每隔4h对病房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同时嘱咐患者按时的进行服用药物,医护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让患者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能够更清楚,从而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和经济投入的治疗,所以,很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激动、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这些情绪对治疗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加剧病情的发展。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的心理干扰分为忧虑心理、绝望心理、抵抗心理和应激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的消除,很容易让患者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医护人员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患者的语言、行动,及时的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抚慰,多和他们进行语言的交流,可以与他们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疾病特点的游戏,让他们更加的信赖自己,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有效的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
1.2.2失眠护理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一直不佳,尤其是在住院后,对于居住的环境不能马上的适应,加上疾病的因素经常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当患者出现难入睡、入睡后容易醒都是失眠的特征,加上心血管疾病具有易反复发作、夜间神经兴奋和冠状动脉收缩的特点,就直接的导致了患者睡眠不稳。医护人员当发现患者出现睡眠不佳的状况时,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在患者睡前放轻缓促进睡眠的音乐,保持病房的安静,病房内的环境要随时保持整齐干净,另外还可以让患者睡前30min用热水泡脚。
1.2.3用药情况
医护人员要定时的检查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另外还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用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的血压与心率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老年人患者都有排泄能力较低的特点,所以要根据患者实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来选择服用药物的计量。医护人员要详细的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血压、心率和排尿量,同时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1.3总满意度评价标准
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护理30天后,医护人员给予每一位患者一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5~85较为满意,65分以下为不满意。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非常满意的患者有25例,较为满意的3例,不满意的2例,总满意度为93.3%。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0例,较为满意的9例,不满意的11例,总满意度为63.3%,实验组的总满意度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作为在老年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类疾病的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严重的影响治疗的结果,因此在患者的治疗中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消除这些不良的心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就是优质护理,与贺轶锋的研究结果相近,均有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的作用[2]。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让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总满意度,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红娟 孟翠娟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老年;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2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慢性不可逆性或可逆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特征的疾病。此病患者较多,病程长,病死率高,患者生活质量差,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能依靠临床治疗来缓解,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吸烟、职业以及环境如尘土、化学物质及空气污染等均是可能诱发此病的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为了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对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护理以及适当的健康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12月在本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老年患者26例,其中,男性17,女性9例,年龄56~82岁,平均每年住院的次数为2~3次,住院天数为15~48 d,所有患者经诊断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间均存在着低氧血症和肺心病体征。其中有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8例、有自发性气胸的患者5例、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3例。
1.2 护理分析
1.2.1 治疗护理 进行长期氧疗对于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一般吸氧:定期查血气,小幅度调节吸氧的流量。从1 L/min流量开始,24 h连续吸入,不得超过3 L/min,若进行高浓度给氧会使动脉血氧浓度迅速提高,从而导致呼吸抑制。(2)在给氧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如家属或患者自行调节吸氧量,在进行雾化吸入时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时刻注意有无痰阻、呛咳等情况的发生。(3)通过监测血气,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困难程度以及发绀等指标综合判断氧疗效果,每天必须进行15 h的氧疗(包括睡眠时)。(4)吸氧工具以鼻塞和双腔鼻导管为最佳;(5)湿化瓶应每天更换并消毒。(6)对于痰多以及痰阻严重的患者不适宜进行雾化吸入治疗[1]。
1.2.2 心理护理 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一般比较重,生活上的依赖性也比较强。医护人员在护理时要特别重视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语言上要做到诚挚,且态度和蔼,从精神上鼓励患者,激发其战胜病魔的信心;还应让患者明白焦虑和烦躁可加重病情,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以及应激能力[2]。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亲切,信任医护人员并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排痰护理 患者因体质虚弱,往往有痰却无力咳出。可采用胸部叩击等相关措施,助其将痰液有效排出。(1)胸部叩击:对胸部进行叩击,结合胸部有节律的震动,使附着于肺泡周围以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和脱落,便于痰液咳出。叩背时患者需要深呼吸并用力咳嗽,护理人员需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成半握拳状,用力均匀由外向内,自下而上地操作,叩背时要时刻注意力度的控制,还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脸色、心率等情况;(2)定时翻身:定时翻身能促使痰液的排出,从而防止肺泡萎缩以及肺不张,使得肺部炎症好转。在进行翻身时注意动作要轻柔缓慢,并进行擦背。定时翻身还可以防止压疮的发生。可每2小时翻1次身;(3)雾化吸入:使用地塞米松、氨溴索、糜蛋白酶以及氯化钠溶液的混合物进行雾化吸入,每天2~3次。吸痰前要注意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以及连接是否正确,正确进行负压调节,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自深部往上提拉并左右旋转从而将痰液吸净[3]。
1.2.4 抗感染护理 (1)时刻保持病区和病房的干净整洁,室内每日最好通风2次,保持空气清新。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及探视时间。(2)鼓励患者多摄入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做到少量多餐。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输入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预防压疮及感染的发生。(3)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测定结果来选择抗生素的使用。长期使用抗生素要注意防止真菌的感染并做好口腔护理控制口腔感染。(4)要积极采用相关药物来控制呼吸道感染,因为它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5)还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时进行翻身拍背及擦拭,保持床单整洁。(6)各感染得以控制后应及时停止相关用药[4]。
1.2.5 并发症预防护理 并发症大多数发生在夜间。所以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及时查清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吸氧浓度以及保证吸氧管道的通畅。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意识恍惚、口唇发绀等现象,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关治疗措施。为防止因抑制呼吸而诱发肺性脑病,要慎用镇静剂及安眠药;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严密观察药物的反应,若出现异常要立即停止用药。
1.2.6 出院指导 (1)预防感冒,注意避免受凉、过度疲劳等感冒诱因,在流行性感冒肆虐期间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2)戒烟并避免吸入二手烟。(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营养价值高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少摄入高脂食物。(4)加强肺功能的锻炼以及体育锻炼,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并教会患者做缩唇呼吸[5]或呼吸操。(5)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观察病情变化的诀窍,若出现咳嗽、体温增高、鼻塞、痰液性状的改变、夜间端坐呼吸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6]。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住院治疗以及精心护理和指导后,均有所好转并出院回家疗养,出院时体重均增加l~2 kg,且无一例发生压疮。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且并发症多,护理问题也较多,病情基本不可逆转,对中老年患者来说更是一种折磨,患者生活质量低且痛苦。所以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7]。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做好相关的护理和指导,包括治疗护理、心理护理指导、排痰护理、抗感染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出院指导。通过对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有效救治和正确的护理并给予患者正确、适当而且有效的健康指导,使患者的肺功能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减少住院次数以及时间,又能减少患者急性加重的次数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减轻其对家庭以及社会负担[8-9]。因此要尽量做好相关护理,并不断完善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水平,阔娜娜,李艳.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J].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58-159.
[2] 吴少芳.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肺气肿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4.
[3] 张德梅,韩素霞,张树杰. 慢阻肺患者气道排痰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2.
[4] 仝翠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11, 30(6):172-173.
[5] 杨玉兰.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干预浅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2, 24(15):1904.
[6] 刘玉莉.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J]. 北方药学,2012,9(4):125.
[7] 吴少芳.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肺气肿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44.
[8] 杨金莲,王志红,王雪梅,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研究[J]. 中国健康月刊,2011,30(7):140.
[关键词] 老年;胆道疾病;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111-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和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胆道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老年患者有其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治疗和护理难度大。本院2010年1~7月共收治了28例老年胆道疾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过精心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62~87岁,平均74.5岁。其中,合并心脏病13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1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例。合并1种并发症16例,合并2种及以上并发症9例。
1.2 手术方式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8例,行剖腹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行剖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6例,行胆囊切除胆囊造瘘术2例。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脂肪液化1例,9例高血压患者发生血压明显高于术前控制水平,1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术后第2天出现心律失常。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3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术前检查
老年人的各种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老年患者往往并存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因此,入院后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饮食营养状况、病史等,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全身情况。在尽可能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严格掌握心肝肺肾血液系统等各脏器的功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对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配合好医生进行对症治疗,严格控制好血糖、血压水平,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手术耐受力,确保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
3.1.2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入院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主要原因有:①对环境的陌生不能适应角色的改变。②对疾病的知识不了解,对手术缺乏信心。③担心手术治疗给家庭带来经济上和生活上的负担。④担心疾病会导致死亡,从而产生忧虑和恐惧感[1]。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语速要慢,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床位、医生、护士、麻醉师等,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的方式和过程、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满足患者的需求,消除患者的顾虑。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多关心老人,多陪伴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感到安全,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能够以最佳的心态来配合手术,治疗与护理。
3.1.3 术前其他准备
术前要做好皮肤护理,有文献报道:术前3 h备皮效果最好,感染率仅为0.8%[2],注意脐部的清洁。有吸烟者劝其戒烟,告知其目的和重要性。术前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床上排尿等。术晨根据病情需要留置胃管、导尿管等。
3.2 术后护理
3.2.1 常规护理
①患者术后麻醉未平稳前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吸,待麻醉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使用,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检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及心电图变化。②做好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各引流管应做好标识,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在翻身起床活动时尤要注意。指导下床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腹壁切口,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挤捏引流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出的量、颜色和性状,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3.2.2 加强基础护理
由于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腔黏膜干燥,容易发生口腔溃疡,因此要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3次[3]。由于老年人皮肤薄,皮下毛细血管减少,影响营养供给,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因此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鼓励床上活动,对于活动不便的老年人,应给予定时的翻身,按摩肩胛部、骶尾部,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适宜,注意保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尽量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这样亦可促进肠蠕动,减少肠粘连的发生。注意老年人活动时应有家属或护士陪伴左右,注意安全。
3.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3.1切口并发症 主要有切口感染和裂开、切口脂肪液化,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应激力均较差,营养吸收功能差,容易营养不良,其术后身体衰弱,血糖异常,咳嗽时皮肤张力加大,有的老年人又因肥胖等原因可致切口感染、裂开或脂肪液化。因此术后要加强观察切口的情况,若渗出较多及时给予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给予静脉高营养疗法,指导咳嗽时用双手固定腹壁切口,减轻张力。本组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脂肪液化,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均治愈,无切口裂开发生。
3.2.3.2 肺部感染 肺部问题是老年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肺组织弹性差,顺应性低及肺功能减退,术后因害怕咳嗽带来的疼痛,因此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尤其对于合并慢性气管炎者更易发生。护士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咳痰,咳嗽时双手固定切口,以减轻疼痛,教会有效咳痰的方法[4]: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深吸一口气,关闭声门,之后腹部肌肉收缩,胸腔内压力增高,声门突然开放,产生急迫的爆发性呼气,将气道内分泌物咳出。适当地给予雾化吸入,低流量持续吸氧,定时测量体温,早期下床活动。本组有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体温最高时达39℃,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后治愈。3.2.3.3 高血压心脏病的观察与护理由于老年人对手术的刺激和耐受力降低,心功能的减退,术后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心电图情况, 询问患者有无胸闷、心悸症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于血压明显高于术前控制者给予硝苯地平10 mg舌下含化,仍不能控制者给予硝苯地平10 mg和卡托普利25 mg同时舌下含化。出现心律失常时邀请心内科会诊,给予强心药物应用。本组出现血压过高和心律失常者均能做到及时地观察及时的处理,使之得到有效的控制。
3.2.3.4 胆漏的观察与护理 胆漏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为0.5%~2.4%[5]。有报道[6]:患者因素是导致T管拔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年龄因素、营养因素、合并慢性病等。因老年人年老体弱,营养状况差,并存疾病多,这些自身因素的存在,术后易形成胆漏。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腹部体征,适当延长拔管的时间,拔管前一定要夹管,拔管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有无寒颤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本组患者无胆漏发生。
3.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术后心理问题主要与手术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及担心预后康复有关。护士应及时解决患者的不适,讲解疾病康复知识,随时将病情进步的信息反馈给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4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合理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门诊随访。
4小结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手术风险大,给患者自己及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因此应对老年患者做好全面的术前、术后护理,以提高老年患者手术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玲,陈杰,钟响铃.对35例老年人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59-1660.
[2]刘岩.胆囊炎胆石症病人的手术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0):536-538.
[3]陈小凤.老年胆石症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及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9):65.
[4]魏长春,刘彦彦.大量胸水不同排液方法的临床分析[J].中国防癌杂志,2002,24(1):126.
[5]刘德辉,潘瑞芹,贾振庚.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和出血与胆囊组织学的关系[J].中华外科杂志,1990,289(9):665-667.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 专科知识 护理 语言沟通 健康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10-02
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机体出现衰老现象,象老年心血管疾病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老年高血压、冠心病对老年人生命危害最大,该病病程较长,症状多不典型,易反复,难以根治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随着病程增加,易产生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症状。治疗中用药比较复杂,易发生较多不良反应。做好对病情和用药的临床观察,应及时发现并熟练掌握有关急救技术,做好心理工作,对延长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要做好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必须认真观察药物的反应及相互作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病人用药品种较多,病情愈复杂,用药品种愈多。护士就应该留心观察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可能出现的症状,要做到心中有数。
1 专科技能护理
熟悉专科专业知识,强化专科知识技能,提高业务水平,是做好本科护理工作的核心所在。
1.1 掌握药物应用注意事项
心内科护士除掌握“三查七对”最基本的操作规程和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外还应熟悉本科的专用药物。如洋地黄类药,其作用是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脏传导系统,使心搏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由于其治疗量与中毒量很相近,每次给药前后,要求护士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和心律变化,同时禁用钙剂注射;心肌病与肺心病患者对洋地黄类药较敏感,应慎用药;地高辛与尼莫地平合用可使前者血药浓度增高1倍左右。应用利尿剂应注意尿量与电解质变化,用扩血管药物时应测量血压,准确控制和调节药物的血液浓度与使用速度,使用抗凝药物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征象等。
1.2 注意配药的化学反应
心内科常选用玻璃瓶装液体配药;配输肝素液时要加入0.9%生理盐水,不能用含葡萄糖的溶液,因葡萄糖溶液的pH值均<6,肝素在溶液pH<6时会很快失效;有些心血管药物在配药和输注时应避光并定时更换,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
1.3 护士应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固定放置位置
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平时勤练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及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呼吸机的使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 心理护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病人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一些心血管疾病危急事件的发生常与患者的心理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我们护理工作者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擅于做好思想工作,讲清要害,帮助病人走出心理困境。通过以上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总结要做好以下几点更有利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恢复。
2.1 首先,对入院的老人热情接待,解除其思想顾虑。根据病人的病情,文化程度,身份以及病人的兴趣,爱好,适宜安排病室。病室内整洁,舒适,整齐,布局合理,感官上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觉。
2.2 其次,护士的工作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病人尽快进入角色,使病人能够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治疗。护士还应认真细致的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同时用心倾听病人的述说,理解和同情病人。我们还要做好家属工作,让家人或亲属多抽时间来陪伴,使病人感到生活的温暖。对于丧偶,孤独或生活能力差的老人,除协助生活和巡视外,还要加强生活上的照顾,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心理状况,做耐心的解释和诱导,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基础护理
3.1 生活护理
老年心血管患者要减少各种刺激,保持床位整洁,给患者提供充分休息环境。协助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心肌梗塞等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重症患者每两小时换,帮助其肢体活动,作深呼吸运动,可避免静脉栓塞、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饮食指导
老年患者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低脂、低钠、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不吃油腻、刺激食物。
3.3 排泄护理
每天记录及观察排便情况。由于心血管患者活动量相对少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便秘并成为一大杀手,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合理干预。指导患者掌握排便要领,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对于卧床患者指导其进行腹肌和盆底肌肉运动并提供患者适当的排便环境,指导其经常进行腹部环形按摩,严重时使用轻泻剂。便后协助患者用热水清洁,增进其舒适度。
4 语言沟通的技巧是护理工作的切入点
4.1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 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思想、知识、观点和情感等。在工作中护士离不开人际交往,要经常与我们的服务对象以及共同工作的医生、同事等沟通,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护理任务。所以,护士必须学习和掌握沟通技巧,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使我们的病人满意。
4.2 和老年人沟通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亲切,要使用得体的称呼语,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在和病人谈话时习惯称之“某某大爷,某某大娘,您哪不舒服,我是您的负责护士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您去解决”等等,一些既体贴又关心的温和语言,避免直呼其名,尤其是初次见面的老人,直称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也不可以用床号来代替,这样使老年人感觉到我们就是他的亲人。在和病人交谈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尊重病人,不伤害病人的自尊心,回答病人的询问时,语言要用同情、关心、热情、有礼的话,避免 冷、硬、粗俗。
4.3 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语言的保密性, 还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通俗性。和病人交流时不说空话、假话,不模棱两可,不装腔作势,能言准意达,自然坦诚地和病人交谈。护士讲话时应通俗易懂,同时,还要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也就是形体语言的艺术,如手势、姿势、身体运动、面部表情和眼睛运动。如握手、轻轻拍肩等,可使病人感到护士对他的关怀,减轻孤独感或帮助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