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范文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字技能提升培训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字技能提升培训

第1篇

1.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劳动组织架构、员工岗位发生了变化,员工培训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从采油岗位、工种、培训重点对比可看出:数字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岗位工种界限,岗位由传统模式下的8个减为2个;工种由传统模式下的5个减为2个;培训重点也由原来针对各类工种、岗位的应知应会操作技能培训,转变为数字化管理和标准作业程序培训。

2.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对员工职业技能的要求发生了变化

数字化管理的实施,优化了业务结构,重造了管理流程,更新了管理理念,变革了管理方式,对工种的要求是多工种合一,对岗位的要求是一岗多能。员工工作形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单一的工作向复合型工作转变,逐步由掌握所在岗位单一传统职业技能变为掌握与数字化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职业技能,从单纯的手工操作更多的转变为以计算机操控为主的操作。

3.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员工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长庆油田目前数字化推广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随着数字化管理的持续推进,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管理的认知、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训需求不断增强,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一要四会”的培训目标,即流程要清楚、岗位会操作、设备会维护、故障会排除、风险会辨识。站控系统操作、数字化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数字化设备原理及维护方法、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自动控制知识及数字化方案的编制以及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等内容将成为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员工岗位新的培训需求。员工培训已由单一的岗位安全操作生产为目标的岗位技能提升需求向数字化管理生产操控为手段的综合素质技能提升需求转变。

4.员工培训组织方式的需求

数字化管理将员工的工作环境从独守山头的驻井看护转变为相对集中的工作和生活中。工作环境的改变也使员工培训的组织方式由多单元分散培训变为集中培训,大大改变了以往走班窜站、分散培训而带来的“货郎式”现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员工相对集中的培训组织也为培训实施的多元化打下了基础。

二、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员工培训方式方法的探讨

数字化管理环境下的员工培训必须要紧贴数字化管理应用实际,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网络环境,分层次、有侧重的实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培训,将各工种的传统职业技能和数字化管理知识技能有机结合,实现岗位员工会操作、管理人员会使用、骨干人员会维护、技术人员能检测的目标。

1.建立模块化的培训模式,分层次实施培训

按照数字化管理环境下的劳动组织形式,以新的岗位划分为单元,将培训对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模块进行培训。

2.继承创新员工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利用已完善的油田内部网络,建立一套公司级的数字化网络培训平台,实施基于网络的学分制培训,既可缓解工学矛盾,又可全面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学分制培训的实施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条件下的网络环境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自主选择课程,安排时间,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有效的缓解工学矛盾,并可节约企业成本。二是体现“因材施教”。员工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和优势。三是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分制培训可以促使员工培训时更为主动和努力,争取在规定时间内修完学分,进入更高层次的技术队伍,这不仅有利于团队学习而且还可以形成终生学习良好氛围的形成。

3.加强“三级”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加强公司、厂(处)和作业区三级培训机构的联系,分层次、有重点的实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公司培训主管部门,可为每名员工制作统一的培训记录手册,随时记录员工的培训记录,各培训机构可通过培训记录手册,实时了解员工的培训经历,为进一步培训提供参考。公司培训机构作为高级工以上级别的培训场所,重点加强理论培训;厂处培训机构作为本单位初级、中级工及本单位员工轮训场所,重点加强操作技能培训;作业区培训机构,重点加强员工岗位日常培训。

三、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培训保障体系的建立

数字化管理环境下的培训革新是在油田新形式下,对传统培训模式的完善和提高。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运行,需要在培训政策、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仿真软件的研制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

1.培训政策

一是加大对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员工培训的投入。二是建立数字化环境下员工培训考核与岗位职责相一致、工作业绩和待遇相一致的评价联系机制。

2.教材及课件开发

一是要按照数字化管理环境下对工种、岗位的职责要求,在遵循国家职业工种培训标准的基础上,紧贴数字化管理实际,对现有的培训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剔除与数字化管理环境下不相符合的内容,融入与数字化管理相关的内容,按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应掌握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模块编写新的培训教材,并开发新的鉴定试题库和技能操作鉴定标准。二是为适应网络学分制培训的需要,开发一批与培训内容相一致的网络课件,供员工自学。三是根据工种、岗位、设备装置和工艺流程等要求,利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开发一套仿真模拟培训系统,按不同模块开发仿真课件,将仿真操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融入到培训实施中,增强学员的动手、分析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师资建设

第2篇

(接上期186页)

3.提升教育人员数字科技素养

身处第一线的教育人员应随时掌握时代的脉动及社会型态的变迁,不断创新教学思维及提升专业素养,方能有效协助新世代学生培养关键能力。为提升教育人员数字科技素养,拟逐步完成下列三个计划。

(1)陶成校长科技领导涵养

①拟定中小学校长科技领导能力指标。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台北市资讯教育的实际情况,修正并转化、研拟中小学校长科技领导能力的面向如下。

形塑科技愿景:校长能运用各种有效的领导策略,带领学校成员形塑学校科技发展愿景并拟订具体可行的计划。

激励科技作为:校长能激励学校成员致力将科技整合到校务经营中,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与行政工作,以提升教学及行政效率。

培训科技能力:校长能重视学校成员科技素养的训练与发展,并能以身作则示范科技的使用,使学校成员具备科技素养及运用科技的优质能力。

管理科技环境:校长能争取资源充实学校科技设施,提供学校成员使用科技时所需要的软硬件,并且能有效管理学校科技环境。

落实科技评鉴:经由评鉴与研究以评估学校成员的教学与行政绩效,并引导其有计划、有效率地不断专业成长,使学校成为科技的学习型组织。学生能不断提升其数字科技应用能力,并要认知到数字科技对其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创造科技文化:校长能与学校成员、小区家长进行沟通讨论,并不断反思科技在教育上的法律与伦理议题,以带领学校成员创造数字时代的学习文化。

②实施校长科技领导能力培训课程。

整合规划校长科技领导能力培训课程与经费补助项目,针对候用校长的培育过程及现任校长的调训过程,规划适当的科技领导能力培训课程,以培养校长领导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能力,使校长成为信息科技教育领导者。

(2)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技能力

现阶段的教育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信息素养及专业技能,才能充分运用信息化社会中的数字工具与资源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力。

①发展教师应用信息教学能力指针。

依据各领域教师职能,建立其在教学设计、实施、管理与评鉴等方面应具备的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指针,并建立教师自我检核系统,便教师定期自我检核,持续提升信息科技应用能力。

②定期办理教师数字科技应用能力培训。

办理教师数字科技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数字技能并应用于教学,同时亦加强教师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师生互动及亲师互动之能力。教师应能应用信息科技提升工作效能与专业发展,亦需具备高度的信息法律与信息伦理素养。

③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教育相关协会。

辅导对教育科技有热忱及专业的教师组织专业社群,积极发展数字教学专业及科技领导力。

④奖励提拔数字教学典范教师及绩优推动行政人员,深化教学分享效益。

奖励提拔数字典范教师,提供全年不需授课或酌减授课时数的机会,使其参与学术性组织,从事相关研究计划,并至全台湾地区各校分享数字教学专业技能及经验。

⑤推动教师个人数字教学历程档案制作。

提供教师制作个人教学历程档案的系统化环境以整理教学档案,教师通过制作教师电子档案过程,进行教学反思以精进教学技能。

⑥办理信息科技新知及教材教法工作坊。

工作坊的办理除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更应强调实务教学的应用,务求理论与实务结合,使教师充分学以致用。

⑦办理教师数字教材设计工作坊或资讯教育研习相关学分班。

委托专业机构办理相关课程,鼓励具备积极兴趣与优秀创意的教师进行数字教材设计相关技能的系统化培训,以培植优秀数字教材设计种子教师。

⑧办理国际资讯教育研讨会,以扩展教师视野。

定期办理数字学习与信息融入教学相关国际交流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教师代表发表数字学习与信息融入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与策略,鼓励各级学校教师进行跨区域e化合作学习与交流并踊跃参与国际资讯教育研讨会。

(3)落实教育行政人员科技应用能力

①发展友善且具连贯性的行政化计算机系统。

开发友善、适用性高且具备各学制一贯延续性的校务行政计算机化管理系统,作为各级学校e化管理的基础。

②制定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数字科技能力指针及检核分级系统。

邀请专家学者建立校长、教师、行政人员数字科技能力指针及检核分级系统,使其能有效规划、推动及经营学校的信息科技教育;实行各项措施激励教育人员定期进行自我检核,了解个人数字应用能力的长处与不足,与时俱进发展数字科技应用能力。

③制定激励校长和教师发展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制定具体激励措施及相关配套办法,使校长及教师愿意主动定期检视自我信息科技应用能力,有效规划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方式及渠道,持续提升信息科技应用能力。

④开发校长与各领域教师适用的信息科技应用培训教材。

开发或评选能提升校长与各领域教师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优质培训教材,教材应符合校长与教师的能力,协助校长有效推动及落实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并满足各领域教师多元教学的需求。

⑤奖励绩优信息管理技术人员、网络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务行政e化绩优人员。

对绩优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及网络管理技术人员进行选拔与奖励;表扬在校务行政e化方面有绩优贡献的人员,并将校务行政e化纳为资讯教育政策评鉴项目之一。

第3篇

我们机械工程学院为了使我们更多了解机电产品、设备及工作性质,提高对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的认识,加深机械制造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特意安排了我们到上海职业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实习。 这次的认知实习也是为了我们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加强社会活动能力,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为以后专业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了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日程安排

1、实习日期:7月4日

实习内容:学习安全守则

2、实习日期:7月5日

实习内容:数控铣床

3、实习日期:7月6日

实习内容: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

4、实习日期:7月7日

实习内容:注塑机及模具拆装

5、实习日期:7月8日

实习内容:现代测量技术

三、实习单位概况

我们本次实习的单位是位于天山路的上海市职业培训中心,即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为提高本市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通过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发展趋势,根据上海产业发展方向,以“以明天的需求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指导思想,坚持“前瞻性、先进性、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

目前,建成并投入运作的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建有综合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创意技术中心、数字制造技术中心4个职业门类,可提供79个职业类别、覆盖16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走出了一条高能级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新路。几年来,天山路公共实训基地每年完成实训40万人次以上,成效明显。与此同时,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实训体系,切实加强本市技能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本市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

第4篇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日益提高的要求,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在服务理念、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紧跟时展,着力提升全省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全省文化站长培训班、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广场舞培训班、全省群众文化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培训班、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化馆舞美灯光艺术培训班等14期培训活动,培训人员涵盖广大农村文艺爱好者、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市县级群艺馆业务骨干等各个层面,总培训人员千余人次。此外,组织灯光音响专家分别赴全省11个地市举办了“全省数字音响技术巡回普及讲座”,历时24天,行程4000多公里,培训学员500余人,切实提高了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完善提升群众文艺创作职能作用

群众文艺创作是群众文化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群众艺术馆作为承担着全省群众文艺繁荣和发展使命的省级馆,按照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2014年以来积极发动各级文化馆(站)广大业务干部,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感知群众生活现状,体悟群众精神意愿,开展了第十一届燕赵“群星奖”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我的中国梦”“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反”主题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征集、评选,编印不同主题的《文艺演唱材料》,“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跳百姓健康舞”推广等活动,全省各地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在这些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为真正使这些作品让群众满意,受群众喜爱欢迎,按照强调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的要求,每部作品坚持取材老百姓日常闲谈和群众生活点滴,同时,待作品成型后,第一时间下到基层接受实践的考验,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最终推出了一批接地气高人气的群众文艺作品。

三、立足提高群众艺术修养,完善提升群众文艺讲座和辅导职能作用

目前,广大群众对文艺知识的诉求日益提升,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切实立足群众需求,一是大力办好“百姓课堂”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百姓课堂”是是2012年创建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讲座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法律、美容、礼仪、插花艺术等老百姓日常感兴趣的各个领域。截至目前,已策划举办了《摄影的魅力》等30余期公益讲座,听众达万余人次。二是精心做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支持专项工作。2013年以来,在巩固提高完善已有“河北省农村和社区文艺辅导基地”的基础上,每年选派15名专业骨干人员,定期到河北张家口尚义县、保定望都县等九个边远贫困县开展广场舞、合唱技法、群文作品创作等一系列群众喜爱的辅导培训活动。同时,组织有关业务骨干深入多个农村进行调研,仅2014年就新建了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横涧乡赵村店村、井陉矿区贾庄镇东王舍村等8个文艺辅导基地,受到广大农民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立足现代数字化建设,完善提升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职能作用

第5篇

1.1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提升.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部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学校和图书馆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培养和吸纳知识丰富,技能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现有的图书馆员要逐渐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技能和多层次的知识储备。其中包括精通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操作及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适用。在现实的人员储备上,数字图书馆员大都是停留在初始系统信息的提供,而在由学科馆员到嵌入式馆员的提升和转变过程中,数字图书馆员就要能够担当信息专家、信息检索专家、信息系统专家,甚至要对临近科目或者学科的前沿知识初步了解一二,并且有能力更进一步研讨的学者。这就需要新的人才观的衔接。尽管现阶段有的高校图书馆采取“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补贴一下图书馆员的生活,刺激一下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因为整体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没有太大的起色,所以,显得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1.2提升现有人员的工作素质.除了正常合理的引进图书馆专业人才来管工作之外,对现有人员的工作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提升也是当务之急。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技术队伍,高校数字图书馆是无法正常运转的。尤其是网络环境下本身就是对旧有思想,旧有馆员工作思想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坐拥“教辅部门”头衔的“清水衙门”,只有图眼前清闲或者上进无望的专业技术人员才会想到来做图书馆员。但凡有“另谋生路”的机会也不会想法设法来图书馆。因此,想要在入职前就引进到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的学生就非常困难。而传统的图书馆员当中有来自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等学科的老师,迄今为止他们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都略显老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需要。因此,给数字图书馆招徕较高素质的人才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进而避免馆内人员的正常流动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同时,图书馆内要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对在岗人员进行有所区别、有所重点的培训,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普及、信息资源加工分类管理、系统数据恢复和修复、馆内系统服务升级等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更要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轮岗,从而使图书馆员一专多能,进而提高数字图书馆整体的人员素质,一边适应将来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人员紧张的问题。

2.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的问题.

2.1争取学校政策的支持。就学校宏观政策而言,作为教辅部门的图书馆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迈进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学校以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并要在政策制定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同时要注意在具体实践上不要缺乏整体意识和科学化管理。譬如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要按部就班的制定发展规划,不能一哄而上,要宏观发展与具体实施相结合,目标方向发展与学校总体布局相结合。同时进一步明确学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2.2转变观念,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大学图书馆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建设的目标之一,而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工程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整体的投入。包括基建设施、资源配置、人员调配等建设。而作为学校也应该积极申请上级的专项资金并采取多种渠道包括市场化模式对数字图书馆建议改造和提升。

2.3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数字图书馆本就是虚拟数字的聚合体,具有可复制性和可修改性。而在投入和收益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在先前馆际交流的基础上依托各馆实际,采用统一标准,分头聚合,共同享有的模式,就像实行股份制,对投入的人员、设施、资源、资金等信息量化测算,实行分级管理和消耗管理,并且按照贡献大小进行贡献值大小的测算和付费。

2.4建立特色信息储备。对于高校而言,数字图书馆是自己的外展亮点,而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信息资源是应该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特色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的生命力,是后继建设的动力,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动力就说明没有潜力。其中关于特色馆藏可以将馆藏文献做成全文数据库并尽快上网,在高校内部首先实现资源共享,进而与本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特色文献方面互通有无,在实现统一建库标准,兼顾技术串口通用性并且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2.5改进网络信息导航工作。虚拟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导航是对数字图书馆员和数字图书馆特定领域内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挖掘,尤其是专业性、学术性信息的导航,是对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并加以过滤存储,去伪存真,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备索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图书馆员专业技能的一项有益尝试。高校数字图书馆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发挥自身支柱的优势,创造更多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而在考察引员的同时,要建立相对综合的考量机制,要从数字图书馆整体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方面考虑到图书馆的人才建设,当中年龄、学科、性格的合理有效搭配。建立合理长效的人才阶层结构,以避免和减少人员短缺的问题。图书馆员正在从咨询参考馆员到学科馆员再到嵌入式馆员的转变和提升,而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要从单纯的参考咨询服务甚至是纯技术支撑的工作中逐步转变角色。高校图书馆的数字时代首先就要借助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答疑解惑,通常是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立“参考咨询”链接,如何有条件的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和馆员还可以进行实时咨询,模拟咨询情境的发生。因此,数字图书馆馆员不仅要熟悉本馆馆藏,更要熟悉国外和国内信息资源,还要及时加强与相关院校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联系,为加快数字信息的传递打好基础。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采油班组差异化培训

开拓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法,是推进我厂员工培训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厂通过“差异化”培训方法的试点和实施,使员工培训工作与我厂平稳健康可待续发展对员工岗位履行能力的要求相适应,做到有目标,分层次,基本实现了优秀员工加强培训,年轻员工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受到广大员工的欢迎和好评,既提升了培训效果,又是对培训方法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差异化培训的描述

差异化培训主要涵盖了“六个层级、七种要素”两个方面,即建立以差异化培训模式为核心的组织控制平台,从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出发,以培训过程的要素控制为重点,以培训结果的效果评价为抓手,分析掌握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状况,按照知识、技能素质的层次定位,确定培训对象的六个技能层级,根据员工技能层级确定培训过程中的七种控制要素,抓好培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环节,确保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差异化培训的特征

(一)突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差异化培训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和员工知识水平,体现“量身定做”的培训思路,针对性强。

(二)突出实用性,避免空洞性。“五大模块”培训内容都是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运用并要能准确判断,正确解决的具体工作。

(三)突出系统性,避免零碎性。差异化培训突出了培训的系统性,员工从对油田知识和本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到具有较扎实的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需要参加一系列应知应会培训,各阶段培训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通过系统培训都会受益无穷,避免了原来培训零打碎敲,支离破碎的现象。

(四)突出前瞻性,避免滞后性。在培训中员工对原有知识、技能逐渐熟练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加一些现场生产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新技能,让员工懂得的理论知识更多,掌握的技能更新,眼界更开阔,为打造知识型员工队伍奠定基础。

三、差异化培训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培训组织机构。健全培训组织机构、明晰组织职责、建立执行机制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基础保障。

(二)系统优化培训内容。油田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员工培训的内容特殊性,培训内容应服从服务于安全、原油生产、经营工作。

(三)科学搭建考核机制。科学搭建培训考核机制,是有效落实采油班组差异化培训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

(四)严密组织差异化培训实施。1、严把“培训需求分析关”;2、严把“培训计划制定关”;3、严把“培训目标规划关”;4、严把“培训教案编写关”;5、严把“培训师资配备关”;6、严把“培训方法创新关”;7、严把“培训过程督导关”;8、严把“培训效果考核关”。

四、差化培训取得的成效

(一)技能鉴定通过率大幅度提高。通过差异化培训的实施,以全厂2014年与2015年为例,员工技能等级鉴定一次通过率有较大提高,与2014同期相比,高级工一次通过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中级工一次性通过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初级工一次性通过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

(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培训员工在流程绘制与切换、数字化操作与分析、设备维护与保养、应急处置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深化,岗位操作能力显著提升,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处置问题能力持续增强。

(三)全员数字操作能力进一步凸显。通过数字化操作与分析模块培训,员工对数字化操作从陌生到熟知、从会操作到熟练操作、从远程操作控制到参数曲线分析均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为基层自主培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差异化培训模式从培训对象“六层级”需求分析出发,以“五大模块”培训内容为主线,以培训过程“七要素”控制为节点,以“技能达标”活动为效果评价载体,对关键节点、过程要素、效果评价、主体对象进行逻辑性、层次性、递进性的模式构建,形成了一整套员工培训的控制措施和程序导向,为基层自主培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五)员工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王琦、马怡丽:集团公司2013年集输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荣获金牌和铜牌;李利君、李金花:集团公司2014年采油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铜牌;李刚、张亮、马强:长庆油田公司2016年职业技能竞赛(采油班组长HSE)中荣获一枚银牌两枚铜牌。

五、结语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行动。培训观念先进,指导思想正确,领导者做出的决策就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我们在员工培训工作中制定的“需求分析,目标导向,要素控制,效果评价”的指导思想,推行的差异化培训是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着眼于我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现状,着眼于生产安全运行实际,着眼于员工数字化业务素质提升,使整个培训工作围绕我厂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背景而展开,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差异化培训的建立,为基层员工技能实训搭建了“层级性,逻辑性,体系性”的运作平台,员工技能培训实现了由“盲目性、随意性、空洞性、滞后性”向“针对性、严密性、实效性、前瞻性”转变。通过实践检验,现已在我厂各个班组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面广量大、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常年开展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生存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知识技能、文化艺术、卫生保健、科普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积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较高水平农村人才队伍。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训农村村组干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镇村涉农专业服务人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对象,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镇牵头组织实施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资格证书和合格证书。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对各镇培训工作全力提供支持,真正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学习需求,精心编写新型农民培训系列读本。

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充分发挥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注重数字化学习手段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推动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建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学习在线”网和各镇社区教育网等各类学习型网站。实现与市内外相关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促进社区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启动镇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依托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室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引进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向居民免费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加强“学习在线”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广大居民注册学习。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城乡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居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第8篇

一、强化思想教育,落实放映任务。

搞好全年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应当始终抓住放映人员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不放松,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在落实上出狠招下功夫,提升广大放映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自信心和荣誉感,用心去为人民服务。

一是加强教育,实行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双考核。实行一年一度的数字电影放映员聘任,坚决杜绝人情聘,把思想合不合格,工作敬业不敬业作为能否聘任的标准。思想进步,工作热情,积极性高的人员,哪怕是技能不太熟练,也可以通过后来的培训学习得以提高。强化这一理念,把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热爱数字电影放映的优秀人才引入放映员队伍,为确保高质量圆满完成全年数字电影放映任务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是剖析问题,按计划实施放映和值班监控相结合。广大放映人员应对过去一年自己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明确搞好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正确方向。可以为放映员统一印制《数字电影放映月计划报表》,实行按计划放映和网上GPS监控相结合的办法,杜绝放映中存在报表与实际放映村镇不符,村表不实的放映漏洞。

三是维护设备,经常性的开展放映设备的维修保养,保障放映工作的顺利进行。除院线公司,省广电系统对放映设备进行年检维修以外,还应自行组织多次放映设备性能检测,设备除尘,全面维修保养等工作,对所有放映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减少人为的设备故障。

四是开展培训,努力提升放映人员的放映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积极参与国家广电总局开展的网上远程业务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开展经常性的放映技能培训,技能比赛,让有经验的老放映员介绍如何及时发现放映设备故障的方法,使放映员都能独当一面,人人都能成为技术能手。

五是了解需求,推广影视需求信息员制度,了解和掌握群众的观影需求。放映员不光做好电影放映,还要深入大众、掌握观众的观影需求,在放映员中选出责任心强的放映员和节目主管,担任影片需求信息员,尽可能的为群众提供合季节、合农时、合民意,好理解的好影片。

六是安全放映,杜绝责任事故发生。狠抓全年的安全放映工作不放松,确保安全无事故。整理细化人员的档案资料,多种联系方式,工作人员深入放映一线,及时掌握所在放映员放映运输工具的安全状况,对放映员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下发劳保用品,使每一位放映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全年放映顺畅无事故。

二、贴近实际放映,满足群众需求。

当今,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他们对致富增收的上级支持也十分迫切。因此,播放电影应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开展放映工作。经常与有关部、局保持联系,了解和掌握工作动态,及时预定下载、配合中心工作内容的影片。重点工作、重大节日放映工作早安排。围绕新农村建设选好影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科学技术难点和建设项目选定。结合实际,适时推出科学生产、生活类片子,必然受到好评。

三、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放映市场。

1、发扬吃苦精神,不给群众添麻烦。教育广大放映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放映思想观念,做到着装整齐,设备配带整洁齐全,放映场地选择不妨碍交通,安装拆卸设备不麻烦干部群众,以良好的数字电影放映员的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接受群众的优劣点评。

第9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湖南高职教育;商科专业;人才培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推动力。指出,“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离不开大量职业工人和职业技能人才,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环节,将会诞生出更多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将会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两条腿,要持续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化职业教育转化,为行业和企业供应大量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技能人才。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2]吴旻.浙江数字贸易发展的人才瓶颈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6):246~248.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教育教学的若干问题,梳理教师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何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如何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研究

(一)加强培训,掌握技能

1.按需开展培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必须与一线教师的需求紧密结合。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几何画板、超级画板等软件进行培训。外语教师,需要学习音频软件的编辑与处理,学会处理英语方面听说的信息,并且学会剪辑等。信息教师,需要选择图片处理如Photoshop、动画软件如Flash、程序设计如VB、机器人等高难度的培训。物理、化学教师,需要进行实验平台软件的操作与培训。小学英语、语文教师,需要配乐朗读,可以教他们音频软件、影音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等的使用。所有学科教师,使用PPT进行教学较为普遍,但是也进入一个缓慢提升的时期。对于Office2010软件的内容,也需要再度培训学习,其中的演示文稿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制作课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搭建学习平台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购买一些深入学科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免费装配给教师使用。也可以从教育网上下载,如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都有很多实用的教学课件。

(二)提高技能,熟练应用

对于下载的课件很多时候是需要进行修改的,以达到在课堂上有效应用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技能。教育培训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剪辑、格式转换、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的使用、导入与剪辑需要的影片等操作技能进行培训,让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三)数字教学,与时俱进

在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驾驭多种形式的教材,把握各种教材的设计思想、表现特点和手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数字化教案。

(四)科研引领,注重发展

结合我区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两项科研课题研究,一是省级课题《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一是长春市课题《长春市数字化学习环境应用研究》,在平等互动的学术氛围中引发深层次、发散性的思考,带动全体参与者共同学习与进步。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研究

“能力提升是根本,模式创新是核心”。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批师德素养良好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未来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其模式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微培训”

适合于各个学校自主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实效。培训规模小、并且形式灵活。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其内容可以根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以及特殊需求制定培训。分专题分类别,在学期初的计划中定制培训内容和时间。

(二)分层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适合于区级组织的培训。农村教师和城区教师分层次培训。这种培训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达到信息技术初级、中级水平。要组织教师进行面授,进行新一轮整体培训,形成一整套有梯度的培训系统。

(三)分学科培训

这种培训模式适合于区级各学科教师。按照学科特点,讲授相关软件,在全体教师学会基本软件操作之后,针对每个学科的不同需求,要制订学科培训计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培训,逐步向由教研员引领的网络教研、网络研修方向发展。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与对策

(一)理念先行,加大培训力度

教育部已《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美国中小学校很少为缺乏教育信息资源而烦恼,教师能把信息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抓好常规,推动网络教研

课堂教学永远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教师感受到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是与时俱进的。教师要在课题研修、自我提升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按照计划进行自我研修及课题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技能,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三)树立典型,打造骨干队伍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学习、不培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下降。不会信息技术,就是新时代的“信息盲”。为此,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作为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勇帆.多媒体课件编制工艺及其优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8).

[2]智春山.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7(6).

第11篇

关键词 项目流程;数字媒体;校企合作;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29-03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融合性发展,数字摄影、电子杂志、博客、播客、数字视音频、微电影、微博的应用与发展等,逐渐成为数字媒体发展应用的主力军。数字媒体专业是为了促进新媒体产业和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设置的兼信息技术、文化传媒和人文艺术高度融合的信息艺术教育专业,它具有集艺术创作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整合了当代人文艺术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传播功能,目前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未来3~5年内,数字新媒体人才缺口将达60万。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门人才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随之带来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的迅速扩张,截止2012年,全国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艺术)的院校就达上百所。

安徽省在十二五规划阶段大力发展新媒体产业,充分利用国家皖江城市带战略承接转移规划的有利条件,除了建成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之外,还筹建了蚌埠、马鞍山、淮南、池州等省级动漫支持基地。除此之外,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也逐年递增,目前共有10余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专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性和高水平人才,内容建设上侧重技术外包服务而忽视数字媒体创意性人才培养,数字媒体相关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互动合作较少,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企业需求,尤其是缺乏具备一定实践经验或行业经验的蓝领人才。然而,在目前的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上,不少高校还是以理论教学、理论研究为主,不少的实践操作也与实际技术性操作存在差距。

师资队伍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实际运作过程别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运用,故要想输送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除了改革人才培养计划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之外,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 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分析安徽省的数字媒体专业师资队伍构成,主要来源于美术、艺术设计、动画、动漫、影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且大多数未接受过数字媒体专业的系统培养,尤其是缺乏数字媒体行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目前,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师资来源基本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计算机教师转过来的,这部分教师对计算机及相关教学和实践操作比较熟悉,但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艺术素养;第二部分是由原先的艺术类教师转过来的,这部分教师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但是对计算机软件工具的应用能力要弱一些;第三部分就是数字媒体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加上数字媒体专业在我国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晚,因此他们最缺乏的是相应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总的来说,这三部分的师资除专业知识外,最缺乏的就是数字媒体产业相关的实践经验。

2)服务于教学的兼职教师来源复杂,较难保障教学效果。在目前,安徽省的不少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解决师资短缺问题的方法就是聘请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数字媒体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通高校教师做兼职教师。但是,在读研究生主要的精力和时间仍旧放在自身的学习与科研工作中,很少去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及参加教研活动等,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从数字媒体企业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有着数字媒体企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同样也降低了教学效果;普通高校教师虽然从事的是高等教育,但缺乏校本研究和行业实践经验,不少也不适应相关课程的教学。

3)缺乏行之有效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在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以及各类师资培训中,缺乏针对数字媒体等新兴专业类别的培训科目,而数字媒体行业或企业的技能培训良莠不齐,不能很好地满足数字媒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数字媒体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也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上述问题不是某个系部或某个部门或某所院校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长期培养,才能建设既懂理论又重实践的合格数字媒体专业师资队伍。

2 关于数字媒体的项目流程

数字媒体的项目流程是按照数字媒体项目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细化为项目的规划、项目的启动、项目的实施及控制、项目的验收和项目的后续维护。数字媒体的内容要求结合特定的环境从而转化为若干个有实用价值的子项目的一种管理模式,具体包括项目任务书、项目人员分组、资料收集与项目调研、项目总体设计方案讨论、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项目验收、项目验收报告呈交等环节。通过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教师不但可以获得企业真实环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使教师在参与企业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媒体开发方面的辩证性思维、质量与品牌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人际沟通、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而且在对待数字媒体项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也得到实际锻炼。

项目流程的实施,从而实现了知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化。一般说来,项目流程的实施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思路设计,项目之间强化联系与综合,建立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3 基于项目流程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建设途径和方法

鉴于数字媒体教师的现状,以数字媒体项目岗位能力为构建依据,建立和培养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全面,既具备最新技术和理论,又拥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理实一体”型动漫专业高素质师资队伍。具体而言,即进行以动漫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实现师资资源的重新组合。即以数字媒体“项目流程”为主线,划分数字媒体项目生产流程的各阶段,推导各阶段的岗位需求,依据岗位需求建设对应的课程群,采用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针对各课程群且以校本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小组,依托对应项目流程各阶段的教学小组,构建数字媒体专业师资队伍。并通过师资轮训、企业兼职/挂职等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

3.1 基于项目流程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建设途径

1)通过走访和调研省内数字媒体产业特别是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调查和统计数字媒体项目流程各阶段所设立的岗位及相应的岗位能力。

2)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岗位能力需求,构建满足阶段岗位能力需求培养目标的课程群,针对课程群教学要求,建设对应的教学小组,再由教学小组构成完整的师资队伍,做到阶段岗位技能由教学小组进行针对性培养。根据数字媒体项目的实施阶段,组建由对应项目阶段的教学小组构成的师资队伍,做到专业教师研究有侧重,课程分工合理,避免“全才式”教学。

3)探究和建立长效的师资轮训及教师兼/挂职锻炼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先进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增强教师的动漫行业实践经验。由校本教师、外校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资深人士等共同组成教学小组,做到以校本骨干教师为教学小组核心,由其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师资队伍的成员通过师资培训保持理论知识的时效性,通过去合作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提高和培养行业实践技能,做到“理实一体”型教师的培养。

3.2 基于项目流程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建设的方法

基于项目流程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校企合作,真实的数字媒体实践平台与高校的各课程专业实验室存在很大差别,在进行师资培养上要特别关注校企双方的协作培养。

1)数字媒体专业师资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培养出数字媒体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和内容创意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项目流程或者相关的横向项目为校企合作项目的支撑和导向,教师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2)系统化课程设置。根据行业发展和高校专业发展的实际,制定适合专业和教师发展“双轨制”发展的个性化系统课程。课程可以分为校内培训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培训包括诸如平面设计、数字视觉传媒、动漫创意、影视制作与特效、手机游戏开发等模块,主要课程培训采取项目流程方式进行,由国内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知名高校和行业一线专家授课,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提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相关流程的创作与开发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将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3)在企业中完成项目流程的实践环节。在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为企业提供一切方便,相关教师进入企业,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导师”,指导教师的科研开发与应用工作。强化学校、企业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升项目的创新性和技术性。

4 基于项目流程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建设中要注重的几个环节

4.1 突出数字媒体专业的职业性特色

在校企合作环境中,以专项任务为引领,突出项目驱动的内核。要围绕现企业的职业能力标准,适时整合目前数字媒体的前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扎实数字媒体的项目内核。

4.2 创新课程开发模式

结合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以实践操作环节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基础,以提升教师数字媒体创作技能为中心,设计相应的产品和媒体项目,注重项目化内容开发的多元性,充分发挥企业技能型专家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真正做到课程由职业岗位专家、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来完成,并实现职业技能以及相关职业项目的认定。

4.3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专业的师资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同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及媒体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因此,要强化知识结构的更新,以数字媒体作品的创作体系为基础,以项目流程中的工作任务为结构,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课程内容体系要注重将数字技术、数字艺术、数字设计等相关的工作知识紧密结合,实现课程内容职业化与综合化。

4.4 任务引领,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专项媒体设计与开发为任务引领,实施项目驱动,注重团队的协作和分工,教学中积极与数字媒体企业实施人才共同培养,注重在校内与企业锻炼的一贯性,做到理论实践相融合,使用虚拟现实、网络教学、实体操作、企业数字化教学平台等教学手段,实现情景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4.5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和完善校企合作基地,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与行业相关企业共同开发理念先进、符合专业生产实际、更适合于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数字化教材,促使企业相关教程、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材、校企合作资源数据库等立体化教材的常规化建设,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协作开发和成果推广。

总之,基于项目流程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师的建设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与协作,需要项目流程的稳步实施,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出适合时代和市场欢迎的数字媒体“双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玺玫.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129-131.

[2]王衍.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9(1).

[3]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5):32-33.

[4]张国平,王玉梅.生产性实训车间项目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62-64.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化;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3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信息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反映至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同样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技术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于教育管理之中,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于校园建设与管理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离不开科技与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偏向于视觉化和移动化,这就对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即如何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数字化建设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习方式的丰富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因此,校园建设应该跟上数字化的脚步,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校园管理,借助技术的力量,增强教育效果。

一、教学数字化,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数字化的发展打破了曾经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让学生与教师身处一样的信息环境之中,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途径,教师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垄断者。可以说,数字化建设对学校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技术力量带动“教”与“学”的进步,在转变自身教学方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兴技术,既能够利用科技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在科技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数字化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①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缺乏,且对信息技术存在畏难心理,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育的积极性,更不要说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一问题在老教师身上尤为常见;②基于各种现实原因,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时,教师培训往往跟不上数字化的脚步,同时由于培训时间久,教师很难有精力投入训练之中,加剧了落后于数字化建设的情况;③部分学校已实施数字化建设,也对教师技能有所重视,但固有的教学观念导致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学生的被动地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没有改变。

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在具体实践中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之初就意识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能够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进行教学的结构重组与调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每周二的科研日和每周五的培训日,不断对教师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指导,并结合菜单式培训、在线培训、实践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在理论培训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技术设备,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培养一批与数字化校园相适应的科研型骨干教师。

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在网络上实时传送课件、动画等资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还能够让学生在线接收教师的课件,从而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提供平台。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特色的课件,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其他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能够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全新的数字化建设,配合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方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技能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现代智能设备及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科技使人进步,可以用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一方面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有效选择教学重点。教师应从庞杂的知识系统当中选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不断突破教学思维与障碍,让素质教育随着数字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学习数字化,切实提高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学习者只需要借助多样的网络技术与手段即可快速、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加入技术因素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曾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可以说,“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情况下,教师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学生的潜能极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对信息的利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配备了相应的数字技术设备,网络也成为唾手可得的工具。但是,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难以通过数字化设备提高综合能力,那么网络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知道如何搜索信息,却不懂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因此,将数字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与能力,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数字化建设中,这方面已经有了设想并积极投入实践,如建设移动课堂。移动课堂作为数字化建设的重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移动课堂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工具的变革,更是学习方式的突破。所谓移动课堂,是指以多样的智能终端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个性化学习环境。其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学媒介多、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好。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移动设备的利用,将个人学习、学校资源与外部资料有效整合并通过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视觉技术,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开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目的。

“玩”与“学”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之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这里所提到的“玩”,主要是指充满趣味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转为具体目标,然后在探究与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对于玩乐式教学,主要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选修课来实现。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提供3D黏土课、iPad基础课等,在三年级教学中提供APP软件应用、植物辨认课程等,旨在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与学习环境之时,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学习探究的权力,让课堂活起来,学习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

三、管理数字化,加强校园管理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与建设越来越繁杂,这就对校园信息的系统性管理和即时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使大量的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地处理,使教学管理与校园管理同步。

在数字化建设中,可以用网络建设校务管理平台,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将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推动资料的传输与共享,实现校园各方面的网络化、便捷化管理。例如,建设学校资源库的过程中,可将教学管理平台、学生信息系统等资源集中于一处,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系统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与远程教育内容。同时,在资源库当中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资料与习题,既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也为学生下载资料与自主学习打好基础。随着资料的完善,资源共享不再成为难事。同时,数据的集中有助于教师以宽广的视角做出教学判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教学效率。可以说,数据所改变的不仅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改变的更是思维的方式。当数字化校园建设展开之时,教师的负担能够得以减轻,学校的行政、教学、后勤等各方面的建设也会趋于完善。

学校在数字化管理之中,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相应的校园论坛、家校合作网站等手段,一方面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远程教学的展开;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够获得与教师、学校沟通的平台,及时了解校园建设信息与教学情况,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制作个人网站或栏目,让个性飞扬的同时,与世界取得更为实际的联系。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还要求学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调整与引导,从而实现校园建设与时俱进,让数字化建设带动学生的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第13篇

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校园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班班通”设备、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建设内容;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学校管理的学生、教务、科研、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系统的建设。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国家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第14篇

1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1.1 思想认识跟不上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高度。农村高中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首先取决于主管领导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一旦主管领导重视了农村高中数字化建设,他们就会增加对农村高中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并且通过合适的渠道,要求农村高中去努力实现校园的数字化。学校数字化的推进快慢还与学校主要领导对数字化校园的认识程度有着重要的关系。有的学校领导对数字化校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在他们的思想上根本不想提升校园的数字化水平,有的学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基本建成,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校主要领导思想上没有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直接导致学校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设备的强大功能。

教师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者和主要运用者,他们思想上对数字化校园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校园数字化的水平。农村高中的教师,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他们的思想意识相对保守,对校园数字化的认同感不强,不太愿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校的数字化设备来改善和促进自己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对数字化系统的认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数字化推进水平。

1.2 技术层面跟不上

学校的数字化推进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来支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等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关系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农村高中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领导、教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整体上都不及城里的教师、学生。而数字化校园的普及要求师生们具有比较熟悉的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方面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学校的数字化设备。

事实上,农村高中的教师们,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等方面的水平不高,不能熟练地使用学校的数字资源。熟练地运用学校数字化设备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掌握这些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农村高中教师,后天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弱,对于更新速度非常快的校园数字化系统,驾驭起来明显的力不从心,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大的、毕业时间较长的那些教师,他们驾驭数字化设备的能力更是欠缺。农村高中教师的这种现状直接制约着学校数字化的普及程度。

学生也是影响校园数字化普及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他们对校园数字化设备的使用频率和熟练程度也影响着学校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现实状况是农村高中学生在计算机等方面的使用能力及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打字功能都不会使用,他们的这种状况直接限制了学校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1.3 资金方面不到位

建设数字化校园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面广量大的广大农村高中,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直接导致对学校的投入资金较少,再加上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政府部门首先考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对于高中阶段的投入相对不足,这样的一种状况直接导致许多的农村高中办学资金短缺,让基本办学经费尚存在困难的农村高中来增加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其结果可想而知。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不菲的资金,单靠学校自己想办法一般是难以办到的,只有政府部门增加对农村高中的资金投放力度,而且还得要求学校专款专用,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农村高中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有资金的保障。

数字化校园在运行过程中也需要资金保证,正常的仪器损耗是难免的,而有的设备零部件的维修或更换动辄需要上千元,有的甚至过万。这样的维护资金对农村高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一些偏远的农村高中根本负担不起,这就使得数字化校园的运行受到了束缚。

1.4 与高考压力分不开

当前,对所有的高中来说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高考,农村高中也不例外,没有一定的高考质量做保证,随便什么高中都难以生存。农村高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学校的高考质量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有的农村高中因为质量较差,直接面临着被撤并的局面。

鉴于此,若干的农村高中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提升高考质量上来,许多学校根本无暇顾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维护。而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使用、维护等都需要投放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村高中人、财、物的现状,维持一定高考质量尚且困难很大,让这样的学校投放较大的人力、物力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实在困难颇多。

教师被高考的指挥棒指着前行,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认识校园数字化系统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学生也在学校、教师、家长的要求下,整天埋在书堆里,为高考成绩的提升几乎放弃了一切。

2 加快农村高中数字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现今加快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高中学校也不能例外。那么,针对目前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多做些针对性强的工作,将会有利于农村高中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2.1 增加资金投入,解决经费紧张问题

足够的资金投入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的基础,没有经费保障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广大的农村高中基本都属于公办性质,政府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因此政府也应该是学校的投入主体。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高中,客观上其经费来源就非常有限,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政府投入。

当今时代已处于信息时代,校园的数字化是学校办学的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应该站在对农村高中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对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资金的投放力度,保证数字化校园能够建设到位。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以后,其运行与维护也需要不菲的资金。为了保证学校数字化系统的正常使用,政府部门也应该单独划拨出专项资金用以其维护与运行。

学校作为数字化系统的运用主体,对于一些基本的投入也应当想方设法自行解决,比如日常教学中耗材的添置、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需要的资金,学校应该自行解决,不能凡事都依靠政府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良好运行。

2.2 加强技术培训,明确数字化的优势

数字化校园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一定的专业人才来维护,同时学校的广大师生也需要掌握基本的操作与维护知识,以确保校园的数字化设备能够长久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了解决数字化校园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加强对以下人员的培训,以使他们在思想上乃至技术上掌握必备的知识,保证数字化校园的良性运行。

首先,应该对主管领导进行数字化校园知识的培训,领导了解校园数字化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领导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就会在思想上、行动上来落实此项工作。其次,要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只有教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了校园数字化的强大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数字化系统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要重视培训老师们运用数字化系统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使校园数字化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也是必要的,比如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能力、维护多媒体设备的技能等。学生掌握了必备的电脑知识,利于教师利用校园数字系统开展教育教学。

2.3 强化数字化的考核,推进数字化的力度

考核是各项工作的推进剂。在农村高中校园数字化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考核。如果对各级部门和个人的考核到位了,农村高中的数字化水平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对农村高中数字化过程进行考核的对象主要有如下三类:一是上级政府考核下级政府对推进校园数字化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凡是做好了顶层设计的工作,就非常容易推进。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也一样,一旦高层领导强化对下级部门的督查,那么数字化校园工作推进起来则会非常容易。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基层的政府部门具体落实推进的,作为农村高中的直接管理部门,应该注意考核学校推进数字化的力度,强化对学校推进过程的考核,并形成一整套的机制,以确保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正常使用。教师是学校数字化系统使用的主要人员,他们思想上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学校数字化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如果学校重视对教师使用与维护数字化系统的考核,那么会很容易发挥数字化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进而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

第15篇

关键词:欧洲新技能议程;技能不匹配;职业资格;透明;互认

一、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背景

尽管教育和培训的教学与组织由欧盟成员国具体开展,但由于成员国面临技能不匹配、技能短缺、数字技能需求加大、劳动力老龄化、人才流失、人口迁徙流动等共同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采取欧盟层面的统一行动。欧盟委员会应通过制定共同行动、框架和指南发挥协调作用,并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为成员国应对挑战提供支持。“欧洲新技能议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16年6月正式提出的,旨在改善技能的教学效果和认可度,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欧洲的人力资本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实现欧盟“推动就业、增长和投资新发展”(A New Boost for Jobs,Growth and Investment)的政治主张。

(一)7000万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危险

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全体人口的技能水平。欧盟应使劳动者掌握相关技能并拥有被认可的资格,充分利用这些技能驱动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从而为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的竞争力提供基础。全球化、技术进步、数字化、绿色经济、人口老龄化、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要,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及所需的技能。研究显示,欧洲约有7000万人口缺乏足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计算和数字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技能的缺乏,致使此类人群处于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高危状态。在欧盟,25~64岁人口中有23.4%的人未接受过高中教育,只有29.9%的人拥有本科学历。欧盟成员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巨大差异:立陶宛、捷克、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波兰和拉托维亚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不到10%,马耳他、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这一比例高达40%以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马耳他25~64岁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不到20%,而瑞典、卢森堡、芬兰、爱尔兰和塞浦路斯的这一数值则高达40%以上。

(二)技能不匹配的普遍存在导致欧洲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技能是吸引投资的拉动因素、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催化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欧洲未来的繁荣依赖于对其人力资本的最佳使用。然而,欧洲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由于技能不匹配――某种技能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而变得复杂。技能不匹配包括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和工作不匹配两大类:前者指总体水平上个人拥有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不匹配;后者指就业人口所拥有的技能与其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匹配。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可通过低技能、中等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差异的相对离散程度来测量,低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呈现巨大差异的国家,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或教育体系进行政策干预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尽管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过去十年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包括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口的工作技能,但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由于经济危机,低技能劳动者正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技能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有研究显示,欧洲很多高素质的青年人从事的工作并不能与其才智和愿望相匹配,40%的欧洲雇主认为其招聘不到拥有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合适人员。[1]

欧洲新技能议程是一项新的综合性技能计划,要求成员国、社会伙伴、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致力于提高技能质量以及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的实用性,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当前和未来工作所需的广泛技能,最终提升欧洲人口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就业、增长、投资与竞争力事务副主席于尔基・卡泰宁(Jyrki Katainen)指出:“在世界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应对欧洲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人民进行投资。欧洲人民需要广泛的技能来实现其作为积极公民和工作上的潜能。技能对繁荣、工作、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福祉来说,至关重要。欧洲新技能议程的目的是,既不让一个人落后,又要使欧洲形成能驱动竞争力和创新的高端技能。”

二、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欧盟人民接受合适的培训、获得合适的技能,欧洲新技能议程制定了十大行臃桨浮R槌讨赋觯“数百万欧洲人面临失业,我们需要尽一切可能使其掌握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十大行动方案确定的方向正是欧盟能大有作为的领域,包括确保更好地理解欧盟的技能资格,制定技能指南帮助低技能的成年人学习必要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从内容上看,十大行动方案主要涉及提高技能形成的质量和相关性、使技能和资格更加透明和更具可比性、改善技能情报和信息以提供更好的职业选择三个方面。

(一)制定“技能保证”,帮助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

为减少欧洲低技能劳动者的人数,欧盟委员会建议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合作制定“技能保证”(Skills Guarantee)。“技能保证”以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成人(25岁以上)为目标群体,面向“青年保障”计划(Youth Guarantee)未覆盖的在业和失业人员。通过三个步骤使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达到高中水平或欧洲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中的第4级水平,增加人们获得并维持满意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三个步骤包括:技能评估,即鉴别现有技能和技能培训的需求;培训机会提供,即根据个人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并提供培训机会;确认和认可,即对习得的技能进行确认和认可。成员国应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地方和区域政府开展合作,实施适合各自情况的、灵活的技能培训计划。在成员国实施技能保证的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将通过欧盟社会基金(ESF)、“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就业和社会创新项目(EaSI)等给予经费支持。

(二)审视欧洲资格框架,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欧洲资格框架是欧洲层面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以“学习结果”为核心,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主要要素,将职业资格分为8个等级(见表1)。为推动各国职业资格的透明度和互认,欧盟各成员国都建立了各自的国家资格体系(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NQF)。学习者、毕业生、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雇主都可以通过欧洲资格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职业资格。欧洲新技能议程对欧洲资格框架进行审视,目的是使职业资格更加透明、更易于比较,使学习者、工作者和雇主更好地理解工作申请者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将促进对第三国公民①就业资格的比较与了解。

(三)建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使欧洲人民具备足够的数字技能

欧洲新技能议程的所有行动都强调重点发展数字技能。2014年的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约40%的人口不具备数字技能或数字技能低下,并存在显著的国家差异,其中,罗马尼亚的这一比例高达80%左右。不远的将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工作者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字技能,数字化单一市场(Digital Single Market)每年将带动415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因此,数字技能对创新、经济增长、就业和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到2020年,欧盟国家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将有75.6万空缺岗位,然而,有39%的企业声称面临招聘不到合适、熟练的ICT专业人才的困难。“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Digital Skills and Jobs Coalition)以已有的解决欧洲青年失业问题的“数字工作大联盟”(Grand Coalition for Digital Jobs)为基础,将协同欧盟成员国共同制定和实施数字技能战略,并号召教育机构、就业部门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吸引ICT部门、ICT使用部门共同为欧洲人民提供培训,打造数字精英人才库,确保欧洲人民具有足够的数字技能。

(四)制定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解决技能短缺问题

“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Blueprint for Sectoral Cooperation on Skills)是商业、贸易联盟、科研和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框架,目标是制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以满足短期和中期的技能需求,支持整体行业战略的发展。它将首先在正面临严重技能短缺的汽车、防卫、航海技术、纺织-服装-皮革-鞋类、空间(对地观测)、旅游六个部门进行试点,随后将拓展至建筑、钢铁、保健、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部门可能需要许多未在学校教授的技能。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企业-教育机构合作关系提高技能的相关性,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工具,以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做出更好的回应。它将动员产业、培训和教育机构,鼓励私人投资,确保更好地利用欧盟和国家资助项目。具体来说,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行业导向的“三步走”方案,为具体部门设计技能解决方案:一是收集技术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力潜在影响的证据;二是将部门的战略转化成工作和技能的预测与行动;三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建立欧盟部门伙伴关系,并拓展至更多部门。

(五)开发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提早鉴定并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

2014年,约230万第三国公民获得欧盟居留许可;2015年,约130万人向欧盟申请庇护。一方面,居住在欧洲的非欧洲国家移民的技能和资格水平较低,另一方面,2/3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第三国移民就业于技能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工作岗位或面临失业。因此,需要采取相关行动提高移民的技能水平和资格,以及帮助其运用已有的技能和资格融入劳动力市场;而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来说,提高对已有技能、资格的利用以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非常必要。“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Skills Profile Tool Kit for Third Country Nationals)将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尽早鉴定和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为欧盟成员国支持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提供最佳实践参考,并为移民提供在线语言学习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欧洲社会。例如,欧盟委员会将对移民接收机构的工作人员培训提供支持,以加快认证程序,分享有关资格透明和认证信息的最佳实践等;欧洲新技能议程将通过“伊拉斯谟+”项目为新来的移民和避难者提供在线语言学习机会,未来3年将有10万名避难者享有在线英语课程的学习机会。

(六)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帮助人们做出职业和学习选择

“欧洲通行证”(Europass)通过个人简历、欧洲技能护照、语言护照、通行移动证、补充文凭、补充证书六个标准化文件为欧洲公民的技能、资格和经历认证提供服务,通过与教育机构开办者结成社会伙伴关系共同解决职业资格的透明性问题。然而,目前它不H技术上过时,而且在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力环境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无法记录非正式学习结果)。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将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使欧洲公民寻求工作或培训时能得到更有效的技能和资格认证、帮助雇主理解劳动力的技能和资格、帮助教育和培训机构界定并交流课程内容。新欧洲通行证将通过一个用户易于掌握、提供职业生涯发展和学习选择的在线工具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如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建立生成器工具,欧洲技能和资格的自我评价工具和信息,制定开放标准以更易于信息、技能和资格的认可等。新欧洲通行证将运用欧盟“技能全景”(Skills Panorama)中的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为人们在职业发展和学习的选择方面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七)提高技能的相关性,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人们了解工作实际、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第一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年轻人找到能发挥其潜力的工作,成为积极、自信的公民。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技能,然而,只有约1/4的人口在学业完成前拥有创业经历。为帮助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公民更加了解工作实际,欧盟委员会将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学徒制关系网的建立与合作。最近发起的“青年公约”(Pact for Youth)将提供10万个学徒、实习和入门级工作机会,创建1万个企业-教育机构合作伙伴关系。为使职业教育成为第一选择,欧盟委员会将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在2016年12月开办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能周(European VET Skills Week)活动,通过学校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支持措施,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

(八)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厘清21世纪所需的核心技能

为适应近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欧盟委员会建议成员国审查2006年的《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Key Competences)的实施情况。它将对21世纪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核心技能达成共识,并将其引入教育和培训课程、国家技能战略。对《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审查,将有助于成员国更好地描述、培养、评估、确认、比较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形成的核心技能与相P能力,尤其强调创业技能(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包括制定有利政策使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获得具有实践性的创业经历。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两个具体的框架来确保对数字技能(DigComp)和创业技能(EntreComp)的理解与培养。

(九)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技能形成的质量

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应尽早提供优质教育,为人们未来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帮助学生和教育机构评估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欧盟委员会将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完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如何发展进步的信息。来自毕业生的有关其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反馈信息对高校和政府来说非常有价值,跟踪调查将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趋势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毕业生对所受高等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反馈建议。跟踪调查也为未来学生及其家庭做出学习选择提供信息和指南。已有部分成员国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欧盟成员国将开展合作,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工作的难易、如何运用技能和知识等提供更加完备的、具有可比性的信息。

(十)加强分析和经验分享,对有效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最佳方式提出建议

经济危机、市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欧盟成员国面临“人才流失”问题。2012年,有2.5万~3万名葡萄牙人前往安哥拉发展,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大相径庭。那时,成千上万的安哥拉人和安哥拉的葡萄牙移民离开安哥拉前往葡萄牙发展。在西班牙,去墨西哥发展的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2年最后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7630人。ICT行业是欧洲经济的新支柱,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该领域的毕业生和工作者人数正在萎缩,导致人才紧缺。数字技能差距正在扩大,失业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需要政府和行业联合采取行动来缩小这一差距。为此,欧盟委员会将和企业、社会伙伴和教育机构一起,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共同解决这一问题。[2]

三、思考与启示

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正面临形象不佳问题。缺少投资、有限的质量管理和在晋升阶梯中“没有前途”,致使雇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持有消极的看法,学习者往往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兴趣不大。欧洲的教育和培训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适应知识社会发展和就业质量提高两种需要,能够为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提高技能的质量以及在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增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的建立、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的制定,将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相关性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和信息。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应密切关注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能力培养结构等,为各级各类工作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有效提高其就业、寻求可持续工作的能力。

欧盟始终把提高技能和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从而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优先议程。技能与资格的互认,消除了人们在欧盟成员国之间、不同教育体系中学习的障碍,促进工作流动性和终身学习,能有效缓解技能不匹配、职业流动不充分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因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继承了《里斯本战略》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通过制定“技能保证”、修订欧盟资格框架和欧洲通行证、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实施情况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不同国家和教育体系间的透明性和相互衔接,以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趋势,这必然要求人员和劳务的自由跨境流动,而技能和资格的透明与互认是首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可借鉴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相关举措,通过构建政府、行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参照欧洲资格框架和欧盟成员国的国家资格体系制定我国的技能和资格框架体系,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注释:

①第三国公民通常指处于申请他国绿卡过渡时期的移民。在欧洲,第三国公民通常与“外国国民”和“非欧盟国家的外国国民”一起使用,指既不来自当前居住的欧洲国家,也不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个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