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管家银行;私人银行;商业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49-03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一、把握私人银行经营的实质,理清发展思路
私人银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众多业务中最高端的理财服务,是为那些财富金字塔顶端的富豪们专门服务的,通常只有国际级银行集团或金融集团才能提供该服务。私人银行在欧美国家已经有百年历史,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学者LynBicker于1996年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通常意义上的银行机构的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或贵宾理财,大多数是一些中产阶层以上的人,在瑞士银行、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客户至少要有100万美元银行可以接受的资产,才可以在私人银行部开户;美国最大的私人银行摩根大通,开户底线是500万美元。而摩根斯坦利私人银行部,除了高达500万美元的最低开户限额之外,还要求其私人银行客户最低净资产达到2500万美元,同时必须拥有1000万美元流动资产。而一些第三方的私人银行对象多是属于社会上真正的超级富豪。在国外,私人银行开户金额的底线通常是100万美元,而且每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服务的是真正的顶尖高端私人客户。
私人银行起源于17世纪初欧洲的一些金匠,最初是由私人独资或合伙投资经营的非股份公司形式的银行,属个人所有,由家族控制,一般以私人名字命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银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充分显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形成超越于一般金融业务的强大竞争能力。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够达到银行普通零售业务的10倍左右,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
起源于欧洲时期的私人银行,正努力挤上中国经济腾飞的列车,在中国市场上大力“跑马圈地”,并将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私人银行是顶尖级富人银行,是财富管理的最高阶段。但由于私人银行刚刚步入中国,一些银行从业人员以及银行客户都对私人银行的概念以及服务内涵没能真正把握,有的将私人银行和当前流行的财富管理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别。从概念上来说,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有五大区别。准入标准:私人银行准入标准100万美元,财富管理50万元人民币;理财业务人员:财富管理工作的人员是理财经理,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是私人银行家;产品服务:私人银行对一个人就可能定制一个产品,财富管理至少是对一类人;服务渠道:私人银行比财富管理更私密珍贵,全都是一个个单独的房间;服务提供:私人银行提供“1+1”服务,财富管理提供一对一服务。同时,私人银行也不同于零售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是高净资产的富裕客户,零售银行客户是资产和财富规模很低的一般性客户,两者在管理体系、产品结构和服务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二、私人银行在中国有巨大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私人银行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中国中产阶层正以罕见的速度增长。中国的财富在过去五年中以23%的速度增长,在过去的一年则达到31.2%的速度。波士顿咨询公司2007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2万个,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这个数字有望在2011年达到60.9万个。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适时出台了让人民拥有和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政策,物权法进一步加强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从长期看个人财富的未来增长空间巨大,私人银行必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寻求业务突破的新大陆。
(二)私人银行可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
私人银行服务对象是个性化客户,高端客户不仅在许多行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富裕阶层也有较广的社交面。如果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好,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商业银行就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口碑,并通过高端客户影响他所在的整个行业以及社交圈,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品牌提升带来很大影响,促进商业银行服务特色的培育和市场形象的提升。反过来,品牌形象的提升,会极大地推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私人银行业务可推进银行业务联动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公司业务是解决商业银行目前生存问题的业务,私人业务是关系银行未来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私人业务对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客户关系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公司业务和中间业务等均具有很好推动作用。首先,私人银行和公司业务有紧密的联动关系。因为富豪阶层通常也是企业创始人或者公司高管阶层,私人银行业务往往能够成为对公业务开展非常重要的关键。针对富人的私人银行业务如果进展顺利,会极大地促使其对私人服务的认可,进而取得对整个银行品牌认可的功效,为公司业务的合作奠定基础。其次,私人银行业务可以带动中间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在为富裕阶层提供服务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债券、保险、基金等相关业务营销与渗透,进而推动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扩大和商业银行资金运营业务的发展,进而带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
(四)私人银行是撬动商业银行转型的有力杠杆
在国际银行业中,私人银行业务是最赚钱、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私人银行客户的人均利润是大众零售客户人均利润的10倍左右。普华永道报告称,亚太和东欧地区增长最为迅速。据接受调查的首席执行官们预计,该地区管理下的资产规模每年将增长34%。在私人银行业务上,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收入以及120%的利润,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客户分层的深化、投资领域的拓宽和混业经营的形成,针对高端客户特殊需求提供综合的私人银行服务,是促进国内商业银行实现转型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中国不到1%的家庭拥有全国近70%的个人财富总量,最富有的0.1%的家庭(资产超过100万美元)掌控着全中国约40%以上的财富,私人银行业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国内银行必须从现在开始,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以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为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结构的调整和战略转型。这不仅直接带来商业银行高端金融服务水准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极大地提升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三、树立“为平民服务、为富人理财”思想,从高端客户做起,探索管家银行的经营模式
在国外,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银行除帮助客户管理庞大的资产(如投资规划、避税、继承等)外,还提供并购案的建议及标的,甚至还提供收藏鉴定,代表客户到拍卖场所竞标古董。除此之外,私人银行业务还以人性化服务为特色,比如帮客户订机票、缴物业费,甚至替客户做订奶、遛狗之类的事情。有比喻说,成为私人银行的客户,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私人管家,这种私密与周到的管家式服务,也正是富人阶层需要私人银行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服务内容无限延伸。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主要以产品的销售为主,而对于私人银行来说,理财仅仅是一小部分,服务涵盖了其他方面的金融服务,包括向客户提供一些不对普通投资者开放的投资机会,如某些对冲基金、股权投资机会等,帮助客户避开投资资格的限制,直接增加服务价值;还包括与客户个人及家庭生活相关的一些非金融领域的服务,比如代表客户到拍卖场竞标古董,陪客户品鉴红酒,甚至提供心理辅导等。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私人银行家和后台专家顾问,几乎可以为客户打理生活中大到财务管理、投资决策,小到订机票、接送子女等一切事情。私人银行被称为富翁的“账房先生”,它所提供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
二是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零售银行服务主要采取的是营业柜台服务的方式,而私人银行更是针对客户人生不同阶段和重要问题诸如婚丧嫁娶、教育、健康医疗保险、搬家、财产投资管理、旅游、退休计划管理等提供“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私人银行已不仅是单纯出售柜台金融产品的“金融百货店”,而且是针对顶级富人的贴身服务,是客户财富的管家和事业上的助手。
三是更加突出服务的私密性和个性化。私人银行家掌管着客户的真正财产,而这些通常是不为人知的。私人银行的会客厅永远是处于私密的小房间,更多时候客户根本不露面,而是让其私人银行经理“上门服务”。由于私人银行家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财富增值的渠道,重要的是提供个性化服务,要为客户生活中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私人银行经理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财富管理专业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生活品位和人生阅历及鉴赏水平,能够为客户提供个人物品选购、娱乐休闲、服饰选配等方面建议;客户要出国,私人银行经理安排整个行程的机票、酒店预订以及信用卡申办各项具体事务;客户生病,要找渠道安排住院、寻找有经验的医师;还有为客户孩子进入名校学习寻找途径等。实际上,私人银行家实际上扮演了客户贴身管家的角色。
四是组织机构的变化。传统零售银行对客户的服务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导致信息无法沟通,资源不能共享。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如美国的美洲银行、花旗银行,英国的国民西敏寺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德国的德累斯登银行等都纷纷成立私人银行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支持。
四、以管家银行的思维筹划私人银行发展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大力发展私人银行。国内商业银行要提高对私人银行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作为今后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私人银行业务改革和发展的策略与计划,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拓展个人银行业务。积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高效率运行。
(二)培养管家型的私人银行经理团队。私人银行客户需要的是真正有益于财富规划和事业发展的优秀金融专家和生活顾问,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高。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要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了解保险知识、熟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甚至还要懂古董鉴赏、营养知识、舞蹈艺术等等。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还要有较高的生活品位,成为能够与富豪在较高层面上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管家或朋友。
(三)构建高效率的组织管理体系。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尤其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灵活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集约经营控制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探索个人银行事业部制改革,在组织架构上设置垂直领导的独立业务单元,构建起以业务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四)加强零售银行的基础建设。零售银行业务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一家银行只有在零售业务领域、特别是个人理财方面发展的比较充分、成熟,才有条件和资质去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近年来,国内零售银行业务受到各家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银行的格外重视,均被列入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一些银行逐渐形成的各自的经营特色,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零售银行的发展,拉开了分割个人客户和业务市场的商战序幕,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国外直销银行发展概述
所谓直销银行是指没有实体网络,而是通过互联网、电话、ATMs、信件和手机等渠道提供远距离金融服务。由于没有实体网点的巨大成本,直销银行能够以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服务费吸引大量的客户存款 。
优势
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便利性优势。
首先,直销银行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直销银行完全没有实体网点(即使有也很少),不需要配置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节约大量物理网点所需的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因此,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在比传统的有物理网点的银行较低的利差水平上实现相差盈利。以ING Direct为例,其净息差水平低于母公司20bp左右(成立之初,由于规模扩张的需要低于母公司50bp左右)。
其次,直销银行还具有传统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便利性优势。对于零售银行来说,便利为王,完善、便捷的服务网络一直以来是传统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业务模式,直销银行正在逐步削弱传统银行在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直销银行打破了时间、地域和网点等的限制,客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远程渠道获得银行产品和服务。而且,直销银行也开始设立少量分支机构,在最大限度保留低成本优势的前提下满足部分客户对于传统实体银行安全感的偏好。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更多的是满足部分客户社交和交流的需要。
发展成果
由于成本和便利性方面显著的优势,直销银行正在日益为广大客户所接收,市场份额在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不断扩大。根据美国银行家协会(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2013年的调查,偏爱直销银行的客户已经从2007年的21%增加到2013年的61%,而偏爱实体网点的客户比例则从39%下降到18%。TNS公司2012年的研究报告《直销银行与未来的消费者银行(Direct Banks and the Future of Consumer Banking)》表明,之前的5年里直销银行是美国银行业市场中唯一的赢家。四家最大直销银行的存款规模增长超过一倍,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更重要的是,直销银行正在逐步侵蚀传统银行最优质的客户基础,其客户群更加年轻、平均收入水平更高,拥有更多的可投资资产。
德国的直销银行也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据统计,德国直销银行的客户规模在2000年到2012年间扩大了3倍,从400万增长至约1600万;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1820万人。
中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
2013年9月18日,北京银行宣布开通国内首家直销银行;2014年2月28日,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上线。目前,国内已有12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推出了直销银行(见表1)。但当前国内的直销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独立的运营机制。由于监管法规限制,我国的直销银行尚无法成立独立的法人机构。目前,12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中的大部分是作为特定部门或二级部门运作,不仅无法实现独立运营,部分甚至可能都无法实现独立核算。这样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由于成本收入核算都是与传统银行混为一体,无法体现直销银行的成本优势。即使直销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定价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也会被理解为牺牲传统银行渠道收益的结果。二是难以跳出传统银行发展的思维定势,无法脱离传统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最多是传统商业银行多元化渠道中的一个次要补充甚至是重叠建设部分。
缺少完善的产品体系。目前,我国直销银行的产品尚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没有一家直销银行具备完整的产品线。当前,12家直销银行推出的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几类:第一大类是货币基金业务,属于类余额宝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商业银行面对余额宝冲击的应激反应。第二类是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其定价与传统银行的实体渠道相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其功能也完全没有超出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的范围。第三类是少量的互联网创新业务。如包商银行“小马bank”的P2P模式,重庆银行的“DIY贷”。总体而言,目前的直销银行还只能算是传统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与集中。
获客能力面临严重挑战。目前,12家银行的直销银行中,大部分采用银行官网(PC+移动终端)和独立APP两个接入端口,拥有独立品牌的只有6家。与传统渠道区分不明显,仍然遵循传统的银行经营理念,缺乏独立品牌,必然使直销银行的获客能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银行官网的客户流量规模普遍较小,即使有也主要是以银行原有客户为主,如何将这些已有客户转化为直销银行客户,如何将直销银行向这些客户以外的潜在客户进行推介,都是直销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独立APP的宣传、推广与运营,更多的是是传统银行业务网络化、移动互联化的简单延伸,并没有完全采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模式。直销银行如果不能在获客能力方面实现突破,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规模经济,就很难实现经营上的可持续性,只能沦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虚拟渠道之外的一个补充渠道,甚至是重复建设部分。
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业务的策略
从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看,直销银行是新市场进入者拓展目标市场有效工具。但对我国的中小银行来说,要充分发挥直销银行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直销银行战略定位。直销银行不仅仅是传统银行虚拟渠道部分销售功能的整合与集中,而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之前,必须要对如下问题有清醒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直销银行是原有渠道(包括实体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的补充,还是新的独立渠道?直销银行的目标是以更好的满足银行已有客户的需求为主,还是要以开发获取新的客户群为主?直销银行将如何处理与银行已有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的关系?如何在本地市场和异地市场采取差异化的推广策略?不同的定位意味着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投入,最终也将带来不同的产出。
选择独立运营模式。虽然受监管政策的限制,我国的直销银行目前不具备成立独立法人机构的可行性,但这应该是直销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采用独立的事业部机制运作,其目标是成为独立法人机构;北京银行董事会已经通过《关于设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议案》,同意设立法人直销银行。在无法成为独立法人的情况下,直销银行可以采取独立运营的模式,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这既是直销银行发挥成本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的必要保障。
发挥多渠道整合优势。多渠道整合首先是线上与线下渠道的协调问题。直销银行提供的一般是标准化的、简单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多的复杂的、高增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提高客户粘性。这些正是传统银行线下实体网点的优势。目前,国际上的直销银行已经开始由线上走向线下,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其次是如何打通直销银行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其它各种虚拟渠道之间的区隔。这既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既有的资源优势。
完善更新技术和流程。短期看,制约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主要是监管政策等外部因素,比如面签制度导致直销银行难以直接落地,非独立法人导致直销银行不能独立运营,利率非市场化导致直销银行无法自主利率定价等。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准入政策的放宽,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而从长期来看,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技术与流程的更新与完善才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直销银行进行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而未来,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用于改造银行业务流程,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才是直销银行发展的关键。
电子银行业务既面临传统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因素,由于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上的突破和改变,电子银行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具有战略风险、网络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种类。作为高风险行业,电子银行的风险伴随着电子化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扩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电子银行风险防范体系,不断优化风险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次限度,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积极完善电子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监管措施,防范法律风险我国正式加入WTO后,既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应将电子银行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人民银行、银监会、信息产业部等力量开展公关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事业从事电子银行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快法律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应针对网银的通信安全、控制权的法律责任、存款保险、保护机制、争端的适应条文等问题加以立法。二是制定有关数字化,电子货币的发行、支付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电子银行业务结算、电子设备使用等规范和标准。立法机关要密切关注电子银行的发展动态和科技创新,集中力量研究、制定与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如“加密法”、“电子证据法”等。
应完善监管制度,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改变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方式,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依据电子银行业务功能实施响应的监管,可以提高监管部门利用市场手段进行创新产品监管的能力,使得功能性的金融监管与基于网络背景的电子银行这两种表面上的对立关系演变成为协调关系。此外,监管部门除了制定行之有效、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外,还应加快自身电子化建设步伐,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非现场监测,以不断适应金融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商业银行要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政策法规,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新业务研究进展,及时报批或报备。要对照最新的各项政策法规,及时修订更新制度办法、改造产品,全面落实反洗钱、国际收支申报等具体要求。同时,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央行监管也逐渐向全球一体化迈进,我国央行也应积极与各国监管当局通力合作,加强国际金融同业的协作和沟通交流,合作组建国际间同业风险防范组织,共同研究探讨监管协作的思路和措施,确保依法合规、健康持续开展业务。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客户风险教育、创造有利电子银行发展的社会环境电子银行涉及很多概念和领域,包括银行的网络系统安全、银行卡持有率、客户使用习惯等等,这些因素均对电子支付业务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据调查,电子银行的用户群定位于20-35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消费能力。在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网络消费的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相关问题成为广大用户的关注焦点。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软硬件环境和深厚的社会氛围作支持。因此应运用综合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法律、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来提升整个社会的信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信用支持体系。
加强客户的风险教育,将客户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可以采用安全视频讲座、安全宣传折页、有奖知识问答、电话银行定向外拨等多种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要不断地加强对客户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培训,使客户可以熟练掌握应用登录密码、U盾、手机验证码,以及其他各类辅助的安全检测工具,引导客户高度重视数字证书、短信认证、余额变动提醒、防钓鱼软件等客户端安全工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客户的安全防护意识和防范欺诈手段的能力。
2、加大技术研发,加强内控管理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系统也极易遭受病毒和黑客层出不穷的攻击,银行业的传统风险将在网络环境中不断放大。因此,商业银行一是要大力发展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有效降低电子银行发展的技术选择风险和安全风险系数;加强网络基础建设,研发与时俱进的网络安全措施,防止对主机系统和数据库的非法入侵,同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完善数据灾备机制。二是要健全基础管理,建立健全电子银行业务制度及岗位权限制约,避免管理制度漏洞。要加强关键环节、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防止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要严把客户开户关口,严格审核签约身份,从源头上防范各类欺诈风险;要逐步建立电子银行业务自查自纠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
二、电子银行安全问题
理顺电子银行反欺诈策略,科学辩证的看待电子银行安全问题,统筹兼顾风险控制与客户体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从追求"零风险"转移到确保"风险可控"的目标上来,要在安全与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设立合理的区间,将电子银行业务安全策略从单纯依靠事前防范,转移到事中控制和事后赔付上,决不能片面强调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客户的便利换来所谓的安全。
要不断增强安全力量,升级安全产品,加强在线风险监控,对异常交易、大额交易、频繁交易建立实时监控制度,并及时总结归纳外部欺诈的行为特点,及时更新风险监控系统数据信息,根据业务风险动态及时调整安全策略,持续不断研究安全储备产品,根据风险情况适时投产。在加强银行后台反欺诈系统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客户端控制环节,简化安全产品的使用流程、简化客户操作步骤,改善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