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

绘画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绘画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绘画专业论文

第1篇

(一)两书简明评价书一整体结构合理

写作思路清晰,每章的小结部分简明扼要,易于理解。作者抓住首章所提五个观点,从社会文化对人类学习的变化影响角度回答了以下问题:1.教师如何学会教学;2.教师如何认识语言;3.教师如何教授第二语言;4.在语言教师职业中始终存在并一直变化的更广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宏观结构;5.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由什么构成。紧紧围绕教师这个主体,以社会文化的影响为根本立论,从教学方式、内容、理念、环境等因素入手,解答了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语言教师的发展诉求和困境,其理论与实践范例具有较强指导意义。书二为论文合集,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支持,研究内容丰富,涉及文化意识强化、教师身份认同、教师概念发展、教学理念转化、策略性中介手段、教师发展范例、课程改革实践等。多篇论文以个案研究为例,从理论综述到实验过程,记述详略得当,使读者能够把握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目的,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书虽研究视角多样,但社会文化理论却表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将研究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给读者启示。

(二)两书理论、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

理论层面上,两书皆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将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概念:调节理论(也称中介理论,Mediation)、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Scaffolding)等与实例结合进行诠释。该理论源自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学说,认为个人的学习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知识源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高艳,2008)Vygotsky在人类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建立了一种辩证关系,认为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依赖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语言与其他社会文化符号产物的调节关系,这就是调节理论,其要义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工具中介的。教师如何利用语言作为调节中介开展教学活动来提高授课水平,成为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点。活动理论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个体或者群体在特殊情境下采取哪种活动”。该方向的研究从活动、行动和操作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活动是情境,行动是以目的为导向的行为,而操作方法是完成一个活动的方式。(秦丽莉、戴炜栋,2013)语言教师的教学涉及了活动理论的三个层面:课堂教学是情境,围绕教学目的实施的教学步骤是行为,而利用教学手段组织的课堂活动是操作方法。因此关注语言教师教学实践以促进专业发展与活动理论息息相关。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发展水平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潜在发展水平是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Karen&Paula,2011:6)ZPD涉及学习者的当前能力水平和潜在能力水平,而这一潜在能力水平达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有能力强于该学习者的他人,如教师、家长、同伴等的协助或引导。(刘学惠,2011)这一情形常被喻为“支架”,通过搭建“支架”,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互助、合作、引导等关系,可以促进教学、增强交流。实践层面上,两书提供大量个案研究,从数据的采集到分析都给出详尽的描述,所提及的开放访谈、课堂观察、刺激回忆、反思日志、教师自述、集体会议、教学计划等数据收集方式,具有较高参考价值。重点介绍的专业发展范例,如:批判性朋辈小组、课例研究等讨论了教师自述的本质,实验结果证明这些范例对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发现教学弊端、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等效果显著。作者呈现的案例,从问题提出、理论阐释、实践过程到结果讨论,给教师教育的实施者、语言教师自身等进行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在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探索实践的过程,同时需要宏观环境、客观条件的支持。通过两本著作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语言教师要重视自身概念的发展和认知的提高。两书都强调语言教师概念的发展和认知的提高,例如:书一第二至五章,书二第五至七章。语言教师的概念和认知涵盖多方内容,如:认识论的转向、学习的概念深化、教师身份的认知、语言的特性等。教师概念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早期学到的关于语言、教学等的知识,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伴随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内容、学生反映、教学要求等会冲击教学观念。在社会文化视角下,作为受文化、历史、社会影响的个体,教师的学习、教学源自其在课堂和学校的社会性实践。面临来自学校环境、专业水平、学生需求等各方面的挑战,作为语言教师要及时调整心态,提高教师身份认同,将自己融入社会文化情境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概念和认知,才能实现专业持续发展。

2.合作和反思是语言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有效途径。两书用了较多篇幅论述了合作和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理论框架到具体实施形式都给以深刻启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为彼此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观察、评价的伙伴,反思、倾诉的对象以及提高、发展的机会。教师可以互为观察者、指导者、协调者、辅助者,通过组对进行课堂观摩、集体备课、彼此评课、互相访谈等,在交流、反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同事间的交流也可以建立一个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的平台,寻找身份认同。合作式的教学,既可以分享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又可以共同面对困境,在心理上有一个同舟共济的伙伴,营造合作文化。反思可以是同伴之间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而撰写教学反思日志是促进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日志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师对于授课思路的整理、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人教学困惑甚至是教师情感的流露等等。反思日志可以为教师提供一面审视个人的镜子,既可以重新梳理教学过程,也可以直面自身问题,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我,提高教学水平。

3.重视语言教师培训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两书探讨的多个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外极为重视教师培训,项目重实践、内容多元化、制度常态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比而言,国内语言教师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培训与国外差距甚大。我国语言教师多为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理论层面的教学概念、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知识的储备,还是实践层面的教学任务设计、课堂活动组织、管理手段等的学习,都缺乏系统训练。而书中提到的培训方式,如:短期集中培训、学术论坛、网上学习与交流、参观教育项目等,都是值得借鉴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在语言教师进修、访学、交流、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教师进行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给予资金帮助和管理制度上的倾斜。只有客观大环境认识到教师教育的意义,不断完善服务条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实现。

三、结语

第2篇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

3小结

第3篇

1.1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与应用实践不甚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为推广素质教育,适应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通识教育课时增加,专业课课时减少的现象。一些公办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园林花卉学单理论课时就有福建农林大学该课程学时理论是50、实验20,实习7天,而其独立学院东方学院该课程的理论学时为60、实验10,实习10天。而一些高职院校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花卉学理论也有70学时,实践1周。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48,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内容繁多的综合性课程,且随着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内容更新快,面临这样一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急需调整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满足于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的需要。目前,北航北海学院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北林刘燕主编的经典教材《园林花卉学》,主要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部分包括绪论、园林花卉分类、生态因子、栽培设施、园林花卉繁殖、园林花卉花期调控6部分,学时数为12,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花卉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各论部分为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水生花卉、岩生花卉、室内花卉、兰科花卉、仙人掌和多浆植物、食虫和蕨类植物9部分,学时数为36,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常见园林花卉种类500种以上,并掌握其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和园林用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园林花卉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是要求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足够的园林花卉材料,花卉理论知识只需掌握了解。因此需调整总论和各论部分的学时数,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识别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并能应用。

1.2课堂教学形式需调整完善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广泛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图片资料通过动态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但是同时因为其信息量大,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忙于笔记,无暇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极易感到疲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与直观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探索结合其他教学形式去弥补多媒体的弊端,来提高教学效果。

1.3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识别园林花卉种类,掌握其观赏特点和园林用途,这些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现场教学实践,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掌握园林花卉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般本科院校园林花卉学基本都会保证有一周甚至更多的实践时间,而北海学院却在2010届制定的园林专业培养计划中园林花卉学只有理论48学时,缺乏实践教学对实现教学目标极其不利。

2林专业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总论和各论的比例遵循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园林花卉种类,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总论和各论部分的课时数进行相应调整,总论部分由原来的12学时,压缩到8学时,其中,绪论2学时,园林花卉分类2学时,生态因子1学时,园林花卉繁殖2学时,园林花卉花期调控1学时,栽培设施学生自学;各论部分由原来的36增加到40课时,其中,一二年生花卉6课时,宿根花卉6课时,球根花卉6学时,水生花卉4学时,岩生花卉2学时,室内花卉8学时,兰科花卉4学时,仙人掌和多浆4学时,食虫和蕨类4学时。通过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掌握园林花卉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掌握园林花卉种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增减,穿插新技术、新知识及新成果让学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知识和设计方法,增长学识。结合地方特色,在各论的教学内容中,还会增加园林花卉应用形式的介绍,如近年出现的新的花卉品种和种类,新的节日用花等,应用于垂直绿化、花艺造型设计中焦点花等应用形式,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花卉的用途,以便与后续课程如《园林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的衔接。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好地连贯性印象,更牢固地掌握并应用知识。

2.2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辅相成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园林花卉学的教学中用于向学生展示花卉图片,花卉的识别特征、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语言和网络多媒体直观图像及文字的互补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花卉的相关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播放一些园林花卉相关知识光盘,如荷兰花卉产业、荷兰球根花卉,使学生了解荷兰的花卉生产产业概况及球根花卉的生长周期。但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设施,也有其弊端,如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消化不了易形成思维惰性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保留传统的板书形式去完善多媒体教学的不足。板书内容主要体现了章节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多媒体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对课程重点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和难点,也可以有时间思考和消化,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2.2启发式教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气氛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启发式提问讨论式答疑悟道理论理解及传授时序上的调整(先案例后理论)从而达到“易学、爱学、会学”,进而能够“自我理论创新”。如在讲授时,提出“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其中草本花卉有哪几种?”,“陶渊明关于的诗词有哪些?”等问题,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老师点评后补充完善,扩展花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又能通过回顾思考对园林树木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其联系和归纳的能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开辟第二课堂,导入娱乐式教学毕竟课程课时有限,学生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几百种花卉及其应用并非易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媒介,每个班级建立自己的Q群空间、微信等互动方式,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所见到的相关花卉图片、知识,同学间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建立自己或群体的图片信息库,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这种在玩乐中学习,更易让学生通过展示自我而获得成就感,也会更热衷于学习。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把课程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3校内外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实践教学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花卉材料可看、可闻、可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花卉材料繁殖,不仅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调整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增加园林花卉学的实践课时16学时。通过积极拓建园林花卉校内实习基地,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开展与园林花圃生产基地合作等、做到“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把校外实践环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作业形式(不占实践课时),组织学生课余时间以小组形式去调查花卉市场,完成调查报告并作出PPT展示,教师进行评阅并反馈给学生;另一部分为园林花卉繁殖实训4学时和组织学生进行当地花卉生产基地实习、不同公园及城市广场花境配置12学时。

2.4完善评价体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考试和课程学习多元评价,满足学生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正能量。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都是期末考试来定论,传统的园林花卉学考核方式为平时20%+期末考试80%,书面考试往往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在期末的时候埋头于背书应付考试的悲剧。因此,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原有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为:平时20%+作业30%+期末考试50%。在考核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侧重与考核学生对综合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如对某节日、花坛、花镜等花卉应用的实例设计及布置上,真正体现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标及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