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课的教学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 案例教学 方法改进 限制条件克服措施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迅速被推广到法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渐高。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劳动法知识的应用。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教学效果也突出反映在案例教学方面。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同时,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内容涉及的很多是劳动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其适用要求具备精准、唯一且具有底限性的特征,因而凸显了案例教学在巩固课程知识方面的重要性。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效果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首创并应用于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并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不同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学,而应该将管理学元素与法学元素结合起来应用到案例教学中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表是笔者教授的三个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章节测验成绩统计结果,学生关于劳动合同管理的章节内容的平均成绩是最高的,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的内容教师应用的案例教学内容是最丰富的,由此可见,案例教学确实是迅速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备注:1.教学方法分理论教学(L)和实践教学(S)两种,案例教学包含在实践教学中;2.教学手段分传统教学(C)和多媒体教学(D)两种。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是连接实践和理论的桥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案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1.对案例的应用模拟可以实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过于抽象,辅助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
2.对案例的排比分析有助于梳理理论知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性与关联性。教师通过对关联案例的比较、综合案例的分析,建立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论知识体系,快速地提升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
3.对案例的理论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主干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应用效果。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源于理论、用于理论的教学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对案例的价值导向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专业学习导向并非基础理论研究。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应用,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本课程的应用价值。借鉴马克思的商品使用价值理论的精髓,当一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能迅速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案例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对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的要求。
(一)案例选取要有典型性。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的特征。
1.针对劳动纠纷的多发点选取案例。比如对工资制度的案例教学应该结合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展开。除此之外,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可以重点分析的现实问题还有:劳动合同管理中关于劳动合同形式、试用期、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期限等。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企业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展开调研,梳理出问题多发点,选择性地摘取案例分析点,最终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展开针对性分析。
2.结合学生的就业实践选取案例。所有的高校毕业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在如今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选取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比较可取的办法是与学生保持网络联系或通讯联系、与学生就业管理部门保持密切联系。
3.学会从社会热点话题中选取案例。这一类问题比较容易截取,比如针对规避劳动合同法的华为解雇风波,河南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还有当下热门的“萝卜招”等社会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选取案例的依据。此类问题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在研讨式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应用度很高。
4.注重点面结合地选取案例。对于单元学习而言,选取一些足以说明对应的知识点的小型案例实施教学进度控制。此外,教师要适时地选取一些综合性案例展开分析,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综合性案例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宜采用研讨式、情境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一、重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课程的选择中,要密切重视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之间实现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合理融入生活化、劳动的元素。劳动技术课程,要将教学部门所规定的项目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制订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发展。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融入教学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另外,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培养,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视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德育
在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总是充满着许多问题。这显得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变得非常重要。学生德育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加强德育,能够让学生重视劳动课程,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及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室中讲劳动技术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的手工制作,融合爱国的道德情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道德熏陶。
三、加强创新,将鼓励运用到劳动技术课程中
1.从授知识到授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书本中显而易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也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不去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创新。这明显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我们在教学思想上,首先要改变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继而以教授新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学中,学生势必会亲自动手进行制作,这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技巧来应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防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素养和能力。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是进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鼓励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式实际化,加强实践教学
任何事情离不开实践。当然,在学习中也不例外。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深入到课程教学之外,亲身体验劳动的难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知识的真谛。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心灵深处进行深化,最后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修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劳动技术课程可以让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劳动教育 思想教育 创造因素 积极主动性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校3—6年级安排了劳动课程,每周各年级一节,并根据大纲对各年级的不同要求,按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下面谈谈我在劳动课的教学中,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
一、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
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向学生传授工艺技术,而且积极捕捉上述内容因素,尤其思想教育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有机地渗透到劳动课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剪喜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剪字?你见到最多的剪字是什么字?“喜”多用于什么场合?因为有了上述讨论,所以学生们在剪字时极为认真、小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劳动课要选择一些尽可能做到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亲手操作的知识进行教学。例如:五年级学到《种蕃茄》一课时,老师感到城市学生没见过怎样种蕃茄,并且老师也不熟识这方面的知识,讲起来抽象,有难度。于是老师们经过讨,这节课选择种大蒜的教学内容。老师们找来几个花盆,装上土,提来一桶水,准备一把蒜瓣放在讲坛上。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松软的土壤里动手种蒜瓣,并告诉学生怎样施肥,怎样浇水,保持怎样的密度。接着让学生口述种大蒜的要领,最后让学生分组轮流动手种大蒜,又布置作业,回家在阳台上的花盆里,门前的花园中,菜哇上种大蒜。这样动手动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到简单的劳动知识,也没有照搬课本的内容,而是结合本地实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了劳动课的教学任务。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对学生来讲,新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工具、材料、任务和要求都摆在学生面前,如何多快好省地进行加工,这里面蕴含着大量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比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创新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而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比如,加固扫帚,圆形扫帚和扁形扫帚的捆绑,不能采用同一方法。
上这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发散性思维,尽量多地提出扫帚的捆绑方法。学生们积极思索,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种方法,有的方法虽然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思维的成果,他们很兴奋。然后,我再引导学生筛选经济、简单、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捆绑,用实践来检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最后,验收和评比,哪个捆得结实?方法是什么?此时学生发言踊跃。这节课,就加固方法而言,已大大超过教材规定的内容。
四、重视学生劳动成果,提高学生劳动兴趣和认真态度
以往,学生们认为劳动课是副课,应付一下,教师给个成绩就行了。因此,部分学生上劳动课很不认真,劳动成果也很不像样,更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们把劳动课当作一种练习课,其劳动成果也自然是练习品,没什么价值。改变这种现状,关键要让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发挥作用。我在课后,总想法把学生的劳动成果利用起来。比如,用学生做的纸花纸链布置教室,用学生加固的扫帚打扫教室等等。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有了正式的作用,其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也注意了劳动成果的质量。
五、课内外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堂教学有其时空上的局限性,对有些内容,课上只能进行理论讲授,不能当堂实践,而家庭教育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自然的灵活的实际活动。充分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实践训练,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纯技术技能传授的不足,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拣菜、淘米等教学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操作过程的讲解、传授方法,具体的实践可以在家里进行。我和学生家长建立了联系,通过家长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操作、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有的学生竟从此养成了好习惯,成了家长的好帮手。
关键词: 劳动课堂 兴趣 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对人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它能推动人们寻找知识,激励人们用心钻研,从而提高学习与工作质量,可见激发与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劳动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学生对每一门学科的态度都不一样,这取决于外在诱因和内在兴趣的差异。因此,劳技学科要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任课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运用电化教学,呈现课堂的个性风格
劳动课虽然是动手操作课,但需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因而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枯燥乏味,如果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劳动课堂,使教学媒体多元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参与感知,以激活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印章》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解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但由于学生的制作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刻得快的学生想开快车,刻得慢的学生因跟不上而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刻印章的过程制作成课件,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先播放一遍刻章制作的全过程,这样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做,动作慢的、心里没底的学生,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又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是一种一般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高功效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作用。
二、重视导课和结课艺术
一节成功的课从一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新课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在上《印章》一课时,导入部分是这样的,提问:谁能为大家介绍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以此引起学生对中国印的关注,播放一段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宣传片,主要目的一是希望学生对印章的基本情况有感性认识;二是引出一个与“中国印”有关的故事,2003年3月2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用中国人的方式认可了中国送审的会徽,在会徽样本上加盖了自己的中国印章“罗格之印”。切题:联想“罗格之印”,让世界惊叹中国印的魅力。作为中国人,你有自己的名字印吗?如果有,是自己刻制的吗?如果没有,想不想自己刻一枚印章?学生发言踊跃,兴致很高,在导入新课的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及奥运知识。例如:在教学《粉笔微雕》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在你们出去游玩时,当看到古朴典雅的建筑物时;当看到雕刻精美秀雅的家具和工艺品时,都由衷惊叹,你们在赞叹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样雕刻的,采用什么方法雕刻的。我们先来看一些作品(展示作品,吸引学生兴趣),你们想不想用你们的双手刻出满意的作品呢?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课堂小结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
在《印章》一课中:学生刻好以后,开展“真情30秒”活动,由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结束语:中国印让世界感动,父母情让儿女感动,回报世界我们用2008奥运会来证明,回报父母我们应该……这样的小结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怎样才爱劳动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不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说:“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说:“人类的劳动是唯一真正的财富”。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怕劳动、苦劳动变为喜劳动、乐劳动,这样便可以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现就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劳动,提高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1、激发爱劳动,从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开始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了。作为教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是名人说的,也是我们大家的共识。路边、操场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树叶、花草,我就让学生在休息日收集各式树叶、花草,并且找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找四叶草等,然后专门设计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树叶、花草拼图,是否找到叶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否找到四叶草,在这一节课当中学生表现得很出色,同学们互相帮助,提出不同的意见,拼出来的作品活灵活现,淋漓尽致,都很有创作的灵感,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片叶脉完全相同的树叶”,找到四叶草将是很幸运的,这样的课程内容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爱劳动
从小学生天生爱玩特点入手,把劳动技术教育与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相结合,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比赛:我们的口号是“比赛比赛赛出风格赛出成绩。”是激励学生好胜心,取得优良劳动成果的手段,是利用情感动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成功的喜悦得到增强,因此,爱劳动效率会有很大提高。比赛的方式有个人比赛、团体比赛、自我比赛和能力分组比赛。如“课前可采用小组进行材料准备,进行尝试性实践,课中针对劳动过程开展个人或团体比赛,课后对劳动成果开展评比,使自己在不断比赛中提高、超越。表演: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事先让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表演小组,然后根据特长选定内容。由于内容形式不受限制,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表演时学生总能拿出各自的拿手好戏。如:叠衣服表演、拌凉菜表演、茶艺表演,插花表演等。这样,通过多次的准备、多次的表演练习,学生的技能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3、培养积极的爱劳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1)、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的方法是对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开头要教学生方法,鼓励孩子干好。可以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维持他们的劳动热情,事情做完后,要检查并给予评价,给于一些适合的物质奖励,评选“优秀项目生”等形式,以表扬为主,允许失败,并要给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要为孩子参加劳动而感到自豪,当他们体会到劳动带给他的成功之后,学生的劳动热情会越来越高。(2)、劳动课里对于比较枯燥的课程,教师要创设愉悦的情境,增添劳动实践的乐趣。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如: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3)、音像配合,比如用幻灯、录相演示劳动技能的操作过程,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锻炼,受到熏陶。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
4、让学生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
手的运动可使人的大脑变得聪明灵巧,我发现要使学生们很容易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他们折纸、废物利用无疑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于是在以后的劳动课上我就教他们用纸折一些小玩意儿,用易拉罐,矿泉水瓶、充电器线等制作一些艺术品。以使他们对劳动课产生兴趣。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以后就会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期待劳动课的到来。
5、作品展示,“展”出学生劳动成果
作品展示是一种分享和相互学习的方式,人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劳作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期望获得荣誉,学生也不例外。他们都很愿意将自己付诸心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为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会使他们精神上受到鼓舞,坚定努力成功的信心。第一在课堂上展示,第二、教室里设立展示台,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付出就有回报”。同时,展示的过程也是分享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能相互启迪、发现不足、冒出新的灵感等等。只要我们肯动脑子,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便能心情愉快地去学,学得更有劲头,自信高涨。作品展示机会要平等,即使是未完成的作品,我们也要允许学生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闪光点,“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一位伟人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作为劳技教师,我们必须从内心认可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展示它们,对小学生而言,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就意味着作品被老师同学、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身心愉悦,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创作活动中去。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那一块小小的展示台,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让每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及时获得反馈,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在执教了《小风筝》一课后,我和学生一起挑选了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有燕子风筝,有花蝴蝶风筝,有大鲸鱼风筝,有长龙风筝……作品被选中的学生就觉得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当他们向别的学生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时,内心的成就感与自信便油然而生。
二、怎样才会动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动手。如教学《水果拼盘》一课,打开计算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拼盘实例,让学生一幅幅的欣赏。
栩栩如生的拼盘令学生无比惊奇,猜想一定出自艺术家之手。在学生不息地赞美声中,我适时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有的说,我真想吃;有的说,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做一盘该多好啊!看到学生议论纷纷,我接着问:"同学们,像这样的拼盘,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做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进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提高劳动课的教学质量,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不可忽视的,根据教学内容插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能达到这个目的。它不仅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使他们由最初的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而且通过优美的音乐陶冶情操,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如:《制作望远镜》一课,当我把制作方法讲完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动手制作。因为整个制作过程需较长的时间,这就使课堂气氛显得较为沉闷。此时,播放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边制作边欣赏,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的创造力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也在这"有声有色"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3、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生活与劳动》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形成学习认知的难点,又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大可能通过观看和实践的方法来突破这些教学难点。这时用课件展示学生认知的过程,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种蚕豆》一课,因为学生从小不下地干活,对于农活大多一无所知,再加上蚕豆有六个生长环节:⑴选种;⑵浸种;⑶播种;⑷浇水施肥;⑸田间管理;⑹收获等内容多,任务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若照本宣读,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认识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把学生带到田间进行实地观察,也只能看到蚕豆的某一个生长环节,无法形成整体形象。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件,播放蚕豆生长的全过程,学生一边看一边听解说词,短短的几十分钟,把蚕豆的六个生长环节观察了解得清清楚楚,并且使学生记忆深刻。课件的使用,使蚕豆的生长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部在限于课堂,学生耳闻目睹,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既可使学生观察到事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之实效。
4、化静为动,活跃思维
积极的学习过程,通常以兴趣作为先导。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借用录像化静为动,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缝制针线包》一课,可先选用这样一段录像让学生观赏:邓奶奶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给补睡衣。那绣有红五星的针线包放在身旁的笸萝里,邓奶奶把它随身带着,学生在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作风的同时,会对针线包获得直观的感受,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学起来就会非常主动积极。
5、拓展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知识面
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具有传信息的特点和功能,使教学手段不断趋向现代化,使教学内容大大超过教材的实际范围,拓宽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劳动教材涉及面广,劳动种类繁多,再加上城乡、地域差别,教材中某些内容虽耳闻却未曾目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认识农业机械,就可发挥录放机、电视机的作用。课前制作录像片,录制各种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如翻土、播种、除草及收获的景象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录像片段。这类录像内容,对城市的学生大开眼界,不仅可以目睹农村丰收的景象,而且还拓展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这类枯燥乏味课的厌学的情绪,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真正理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从小立志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为发展农业做贡献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劳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教学的全过程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贯彻、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背景;范式
Abstract:in today's employment pressure is very heavy,but not to the recruitment of staff,under such a contradictory background,to enhance the students' social experience,to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deas and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urriculum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comprehensive practice curriculum so as 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a in a way,its standardization,system will be put on the agenda.In this paper,characteristics and paradigm for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aiming to cultivate our
Keywords:background,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paradigm
综合实践课程是以培养人的实际劳动能力核心理念,以自由、独立、自主的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并以服务社会为主题,进行相关学习活动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让人们不再空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将书本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社会实践的方式体验书本,印证书本,又由书本带动社会实践,让书本与社会完美的结合起来。
1.综合实践课程的背景
综合实践课程是由于就业与求职社会新的教育改革的发起,用原有的劳动课为基础改造孕育而生。劳动课强调学生要有动手能力,而综合实践课是要求学生自己实践,提高社会意识和训练综合能力,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作铺垫。
2.综合实践课程的特征
2.1理论性
综合实践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能够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及解决,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部份指导,让人们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综合实践课中的实践结果又会回馈给理论,修正理论,完善理论,使得理论更加完善,更具有全面性,为社会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
2.2广泛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为人们提供社会指导并解决讨论社会问题的学科,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然要包括大量的题材,各种各样的知识学说,以及普通、特殊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3综合性
当一件事物具有了理论性和综合性之后,那么它也就自然而然的具备了综合性。同时,它为社会服务,所以其核心至始至终都是社会,而社会又包括了自然与人文,理论性又将这些有机的整合起来,所以其综合性贯穿始终,所以也正是其具有综合性,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不受专业的限制,学习综合性知识,提高自我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社会中立足。
3.综合实践课程的范式
范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辩证思想,二是具体的成就,三是作为一种工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我认为是三者的结合。首先,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是教育改革的成果,其次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样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让人深思的思想方式,它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让人们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上。
4.综合实践课程对老师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对原来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做出合理的改变。原本的教育只需要按照大纲进行教导,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使得其覆盖面特别广泛,跨专业也特别多,且同学的方向也各有各的不同,使得教师根本没有大纲依赖。教学模式的改变让教师无法照搬原来的教学方式。评价分数也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了,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冲破了原来的填鸭式教育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让书本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也能自主学习,并自己实践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训练自身的辩证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加迅速的融入社会中。(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1]胡怡芳.系统化综合实践课程开发背景与范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75-78.
我通过对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压强和浮力知识的学习时,进行比较,其中(11)班学生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我都引导并督促他们在课前先根据课本内容把自己不太懂的内容和物理现象采取自制教具来进行实验验证来保证结论,课后的一些习题也通过自己设计的教具也来进行巩固验证,另外的一个班(12)班,我依然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授,结果一段时间后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兴趣动手实验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区别,通过详细的比较,我认为自制教具在物理课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许多学生掌握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从八年级到九年级感到物理课越来越难学,最后,对物理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但是许多物理课教的制作难度是非常小的,太多教学生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都是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方法能自主完成的,这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的教具制作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到了许多的物理知识,达到了在乐趣中学习物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物理知识的效果。
2.自制教具大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物理分组实验课的效果一直是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接触的手工课劳动课等较少再加上对实验的要去目的没有掌握到位,所以一进实验室出现的场景是:平时认真学习,听话的学生在认真的看别人实验等实验结果,而一些学习基础差,动手能力“过强”的学生又在占着实验器材在无实验目的的在胡乱操纵,只有一部分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把实验器材按目的要求组装造成实验课纪律乱,效果差。但随着自制教具学生的增加实验,实验课的主动操作人员大大增加使你整个班级的实验操能力大为提高
3.自制教具大大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一代学生是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他们过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越生活,因而它们生活有理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较差,电视中,报纸上屡次报导了大学生开学时需要父母请假去陪送,因为他们有能力考上大学,但无能力去做买车票看车次,甚至报到,到校时交学费,铺床铺这样基本自理能力都没有,而通过自制教具参与到教学中以来,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很少出现过自行车钥匙丢了,叫家长来开锁;板凳坏了,叫家长来修等,简单的生活小问题无法解决的现象。
【关键词】学困生;劳技教学;转化
学困生,对于老师来讲蕴含着熟悉且又具有挑战的含义,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学困生显得格外醒目。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习惯、智力、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不同层次的学困生。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挥每一个学生个人才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关注学困生,重视学困生转化,提高学困生的动手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劳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在这工作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深究的问题:如何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转化劳技课中的“学困生”?
一、关爱“学困生”,加强心理辅导
1.忽视类。劳技课,日益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对于一些不了解该门课程的人来说就只是一门纯粹的劳动课,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装饰课!为此,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操作就认真操作一下,不愿意操作则敷衍一下。转化这种类型的学困生我们首先要从他们的思想意识开始,扭转他们对于劳技课的不恰当理解,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利用课堂的自身优点替自己宣传,给学生开辟自由创意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天地,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2.信心缺乏类。每个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不同的,潜能的发挥也是不同的,作品的诞生都融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我们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做的都非常优秀是不现实的,总是存在一批所谓的学困生,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就是觉得自己做的太差,经常不愿意“丢人现眼”,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在与这类学生交流时要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落后的原因,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转化“学困生”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意识的科目,其课程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培养劳动的观念和习惯,这个有效性怎样体现在学困生身上?
1.兴趣引路,让学困生爱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每一个哪怕成绩感觉已经无药可救的学生都有感兴趣的方面。传统的强迫灌输、死记硬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只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比如有趣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些看似不太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变着法子让学生感兴趣。记得在进行剪纸教学时,如果很枯燥的要求学生剪个动物或人物学生是不会抱有很大热情的,我就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剪个自己的生肖或是剪个班级中的某个同学,当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质疑相伴,让学困生想学。基于学困生“学困”的事实,教师要让他们自觉想学,对学习知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解决,选择学困生感兴趣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两点:
鼓励学困生大胆质疑。善于质疑的学生他的思维相对活跃,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问题,而对于学困生,他们却提不出问题,其实他们不是没有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自信,不敢提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无论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与否,都应给与积极评价,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予学困生质疑的时间。由于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学困生无论在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相对来讲都比人慢一拍,教师不能因为上课时间的紧促而剥夺学困生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质疑勇气,每节课都要给与学困生质疑的时间。
3.方法考究,让学困生善学。学困生不善于学习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方法是比较重要而且随意性比较大的,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才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尝试,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学困生容易掌握的方法,学困生在一种别致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到了乐趣,那么他就会对本学科知识开始感兴趣,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牢牢抓住学困生的胃口,那让他们参与劳动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三、 转化“学困生”,贵在持之以恒
我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本学期全勤,没有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承担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五年级两个班的劳动课的教学任务,所任教的学生总人数182人,每周12节正课,2节自习课。并且能够顾全大局,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用功学习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上,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每次到市里听课参加培训学习,都争取坐个看得清楚的好座位,以便能更好地作记录。本学期共听课26节,在本校上公开课2节。其中《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本学期写论文、教后记、教学反思、评课以及学习摘抄有《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梯形的认识》教学后记、“师道尊严新说”读后感、对李老师“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评课、学习“师德师风”、“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文章 内容摘抄等。其中《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送市里参加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教后记:《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协助同事制作课件。我还在课余的时间里,经常到有关教育的网站查找学习的资料,浏览教育同行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教学札记和参与教学论坛的讨论。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用爱育人
虽然我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例如;对学生不愿佩戴校牌的现象,教育学生自觉佩戴校牌是一种爱学校、爱班级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丢人的事。遇到学生因小事打架,我会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在走道里发现一个废弃的食品袋,我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亲自弯下腰把废弃的食品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生病住院,我用自己的钱买水果到医院探望,给予亲切的关怀和问候。我班有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时常没有作业本,家长没时间管,我买作业本给他,让他有本子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们,时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四、 用心教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 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 ,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我在上梯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来拼梯形,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机会探索,并有所发现。学生们拼出了个各种不同的梯形,我再让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学生有独特见解的,我给予恰当的肯定,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用七巧板拼梯形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上课的第一工作就是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偷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就创设了到商场购物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一一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然后让学生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算出这两件商品应付的钱数,要求在作业本上列出横式、竖式。比一比,谁列的算式最多,算得又对,谁就是大赢家。学生们兴奋起来,把课堂当超市,兴致勃勃地边选购商品,边写算式,非常认真。我看到那积极参与的热烈场面,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联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每节新授课的导入时,一方面应尽量挖掘教材的创新要素,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除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动手、动脑、动口。教学时,首先,教师可预先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资料,并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同时采用看图说话,自我介绍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讨论学习的兴趣。虽然课程内容丰富,但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势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还需通过课堂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担任情境中的角色,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思考如何达到情境要求,其它学生观看后作适当的评价。通过此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
二、贴近生活,开展实际教育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学中,将教学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让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呈现,对引导学生用独有的心理和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如教学爱护公共设施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教学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课时,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等。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良好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思想、情感、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
2.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注入式,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倡导启发式教学,创造自由、民主的教学空气,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发表各种见解。
3、教学方法要充满情趣
懂得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个精心的设问,一个及时的鼓励,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巧妙的板书等等,这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本学期全勤,没有因个人私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承担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五年级两个班的劳动课的教学任务,所任教的学生总人数182人,每周12节正课,2节自习课。并且能够顾全大局,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用功学习。
“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上,积极争取学习的机会。每次到市里听课参加培训学习,都争取坐个看得清楚的好座位,以便能更好地作记录。本学期共听课26节,在本校上公开课2节。其中《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本学期写论文、教后记、教学反思、评课以及学习摘抄有《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梯形的认识》教学后记、“师道尊严新说”读后感、对李老师“正方体表面积”一课的评课、学习“师德师风”、“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如何转化后进生”的文章内容摘抄等。其中《浅谈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机智》送市里参加论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教后记:《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发展》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此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协助同事制作课件。我还在课余的时间里,经常到有关教育的网站查找学习的资料,浏览教育同行的优秀教案、课件、论文、教学札记和参与教学论坛的讨论。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用爱育人。
虽然我已经不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例如;对学生不愿佩戴校牌的现象,教育学生自觉佩戴校牌是一种爱学校、爱班级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丢人的事。遇到学生因小事打架,我会主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要学会关爱他人。有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在走道里发现一个废弃的食品袋,我没有叫学生去捡,而是亲自弯下腰把废弃的食品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有的学生生病住院,我用自己的钱买水果到医院探望,给予亲切的关怀和问候。我班有个学习落后的学生,时常没有作业本,家长没时间管,我买作业本给他,让他有本子完成作业。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我没有放弃他们,时常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学习。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四、用心教学。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我在上梯形的认识一课时,通过让学生用七巧板来拼梯形,使他们在活动中,有机会探索,并有所发现。学生们拼出了个各种不同的梯形,我再让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学生有独特见解的,我给予恰当的肯定,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学生在用七巧板拼梯形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上课的第一工作就是使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偷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就创设了到商场购物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一一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然后让学生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算出这两件商品应付的钱数,要求在作业本上列出横式、竖式。比一比,谁列的算式最多,算得又对,谁就是大赢家。学生们兴奋起来,把课堂当超市,兴致勃勃地边选购商品,边写算式,非常认真。我看到那积极参与的热烈场面,连平时不爱写作业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新教学大纲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主动地调动相关知识,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正是如此努力地实现着这个目标。
一、手工教学意义
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手的劳动和手的发展开始的。俗话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会思考。”高度阐述了手和脑的作用。当今,社会上的泥匠、木匠、竹匠、漆匠、铁匠等三百六十行,通俗的讲是手艺人,我们把这些行当都称为手工艺。
我们要讲的“手工”,就是这些项目中的一部分,里面的经验和技能,经过筛选和设计,是比较适合学校学生口味的。手工作为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制作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促使学生更加心灵手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从事生产劳动、发明创造与美化生活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有着内在联系;现在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地方课、实践活动课包括劳技课、科技课、美术课等都少不了手工制作。因此,手工在教育领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亲自体验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相信会开拓创新,手脑并用,也为孩子们的动手、动脑、创新、探索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二、手工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手工制作的创意空间是无止境的,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创作欲望。
2.形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尤其是手、眼、脑的协调运用。
3.通过动手制作,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通过艺术美化学生的心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与探索精神。
5.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手工教学材料
手工制作的材料种类可以分为三种,1.面状材料,所谓面状材料就是以长宽变化为特征的材料,如各种纸、布、木板及铁板等;2.线状材料,就是只有长度变化的材料,如各种线、绳、棍、丝状材料等;3.块状材料,就是立体形态的材料,如黏土、陶泥、石膏、纸浆等。这样归类和认识手工制作材料更便于选择时创新和拓展,有利于手工制作新材料的开发。不同材料因其不同的材质、特性和质感而具有不同的成型方法和造型种类。像平时讲的纸工、布艺、绳结、泥工和废品再利用等都是我们开发利用的好材料。
四、手工教学内容
目前根据教科书上的内容,劳动技术课,实践活动课,美术课,科技课等里面都少不了有手工制作的内容,其类型丰富,情趣韵味十足,有很多内容符合城乡学校适用,如:贴画类,编织类,造型类,泥塑类,雕刻类,发明类等。
五、手工教学方法
1.鼓励式教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针对学生的胆怯心理,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这句话改为“我能行”。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我真棒”!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进步不断鼓励:你真棒!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2.启发式教学。我们手工制作的教学,可以采用“看一看”,首先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实物;“想一想”,通过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制作过程以及相关方面的思维扩散;“说一说”,让学生说出自己制作的想法,并做到有条理;“做一做”,通过动手实践,做出自己的作品;“乐一乐”,学生在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都怀有快乐的心情。
六、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
手工制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仿造手工,一种是创造手工。前者是模仿制作或者是按工作图样施工,是一种习惯性的手工制作,重在学习掌握制作技术和认识手工制作规律。后者是根据手工品种的原理设计制作,创造新品种,属于创造性手工制作,重在锻炼创造意识与创造思维。这里面涵盖了怎样提高学习创作方法与发挥创作才能,怎样提高艺术创作能力、技术创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如果在学习手工创作过程中,在设计、制作方面还不是十分完美,但是构思新颖,材质运用巧妙,情思、技巧达到意趣天成、率真自然,就是一件好作品。
手工创作的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意图:手工创作的首要条件是创作意愿和激情,不论是自身需要还是社会需要,不论是实用的目的还是表现的目的,总要形成自觉的或自发的创作意图,才能进入具体的酝酿构思阶段。因此意图的出现既是创作的前提,又是创作的开端。
2.要有构思:就是通过形象和思维,对手工作品的造型、结构、色彩、装饰、成品效果、性能等进行全面的计划与思考。这是一种实现创作意图,开辟创作道路,提高形象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
3.要有设计:设计就是构思进一步具体化,设计一般通过完成设计图来体现。如直观图和制作图。
本文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分析了当前成人高教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同时,联系我国成人高教的办学实际,论述了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
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才或人才资本将成为第一资源、人才和知识归于一体,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有没有必要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如何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本文拟对成人髙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当前,在成人髙等教育领域内,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之一,成人髙等教育尤其是业余大专班不必要或不需要开展素质教育。其理由是:业余大专班学生大多是在职干部和职工,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他们来校学习的目的是提髙专业理论水平,有的甚至只是来取得文凭,因而无需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即取消平时测验、甚至学期结束考试都应取消,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误区之三,素质教育就是减少理论课程或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而增加劳动课程和时数就是开展技术培训,提髙动手能力。误区之四,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各种科技小组活动与文娱体育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归根到底是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淸。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二、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条件
1.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知识挑战的需要。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面临的是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带来的挑战。这种挑战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第―,物质生产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现实生产力仍处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二个补课阶段的矛盾。第二,科学技术髙度发展的需要与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矛盾。第三,人的素质普遍提髙,劳动力结构趋向高知识化的需要与目前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的矛盾。第四,知识作为主导资本最终取代金融资本居于核心地位的需要与目前金融资本仍处在核心地位的矛盾。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知识的挑战及其引发的矛盾,正确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提髙全体人民的素质,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而基础则是教育,不仅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髙等教育和成人髙等教育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髙素质的髙级专业人才的需要。
2.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性强的“应用型”髙级专业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品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提髙全体国民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实现成人髙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3.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核心,以市场竞争力为主要表现形式,按经济规律运转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发展规律就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消亡,优胜劣汰。国办成人髙等教育正面临民办髙校等社会力量办学的冲击和成人自学考试的冲击以及行业办学的冲击。各种办学实体对成人生源的争夺,使成人教育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办成人髙等教育必须适应教育市场的需要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同时,要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强化教学管理。这既是培养髙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适应和开发成人教育市场的需要。
4.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现在的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专家的设想,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生动实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了全社会的共鸣。二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各种实验、试点和研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素质教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广大师生的一种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各地推行素质教育试点的经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三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各地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学和电化教学的声光效果及各种模拟教学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四是从成人生源的组成来看,推行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成人学生中在职干部和职工仍然是成人髙等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有的是单位的各级领导和业务骨干。但专业文化理论基础较差。另有一些是从中专和技校毕业生中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一些文化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差,这两类学生基础不一,良莠不齐,只有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转化为适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
三、成人高等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应有以下主要特征:
1.思想道德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
一是要培养学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精神。
2.职业能力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是要培养学生达到髙等教育文化理论的要求。二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课堂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二是要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三是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先进的实验手段提髙课堂教学效果。
4.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是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二是要培养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三是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各种演讲会,文娱汇演,体育比赛、专题讲座、科技活动、参观调研等活动。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使学生开阔视野,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髙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5.完善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髙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是除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外,还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二是要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以2.5:4:3.5为宜,做到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专业技能较强,能达到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三是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和教育技术手段,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各种模拟教学等等。四是建立素质教育的管理机制。使素质教育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素质教育体系。
作者:刘桂春 秦燕江 单位:江西宜丰二中 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少兵,秦燕江.试论成人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J].航空教育,2002(7).
[2]黄文高.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1998(5).
关键词:师生替换;小学数学;数学兴趣
讲台在学生的记忆中是权威的存在,这一点在小学生的认知中尤其突出,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这三尺讲台上为学生答疑解惑、讲授知识。数学课堂上,黑板上满满的公式,各种各样的例题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起音乐课、自然课、劳动课这些科目来说,数学课就显得相当枯燥了,数字与数字之间让人头脑发热、精神萎靡,所以,数学兴趣一直是数学老师注重培养的东西。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数学,创造出来许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比如,用实物来讲解立体图形,用实际操作硬币来计算概率,用画图方式来表现题意,用生活实例来融入数学要点等。都是将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或者与生活有关的真实情景和数学结合起来,让小学生更形象、具体地理解每一节数学课的知识,这些方法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只有建立起浓厚的数学兴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专心致志,课后做到查漏补缺,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事无巨细,长此以往的坚持,数学成绩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对于数学学习也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本文重点介绍一种新的兴趣激励方法,即让学生代替老师走向数学讲台。老师在课后经常会留一些作业或者在课上留一些例题来让学生练习,之后对于答案往往是老师直接在黑板上讲解或公布,这样的一个过程仍旧无法摆脱枯燥,只是非常刻板地让学生去对答案,如果能够积极鼓励学生或者是指定学生走向讲台,以老师的身份向下面的同学讲解习题,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方法,方法的对错也由同学们来指出甚至是提出意见,最后再由老师整理归纳,做出最后结论。这样一来,不仅使同学们有动力去思考,驱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激发最大的能力去解答数学题,也有益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站在讲台上面对自己的同学,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方法,如果方法巧妙或者有想法,老师应该在一旁给予鼓励,如果方法有错,老师也可以借此给予学生激励,长此以往,同学们对数学的自主思考能力就会渐渐地养成,而对数学的兴趣也会借由想展现自己这种动力驱使而逐渐培养起来,让学生走向讲台,有机会成为讲台的主人公,大胆积极地表现自己,在数学的殿堂里让思维碰撞出火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竞争,整个课堂会充满活力,老师也会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以最充沛的精力完成教学任务。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切实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千万不能因为让学生“上台讲课”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老师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时,务必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不能照抄照搬,“拿来就用”,不然不仅不能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反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让学生代替老师走向数学讲台”是利用了小学生对讲台的猎奇心理以及对数学的敬畏感,在老师协助、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解出数学难题的兴趣激励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单独开辟出课间时间让同学们以这种方式享受数学、感悟数学,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自我能力的展现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当兴趣融入数学,当数学迸发激情,学生心中的数学之壤也将开出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