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第1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南桥生态治理经济效益

时展的主要趋势。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需要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上海市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缘,濒江临海,境内江、河、湖、塘相间,水网交织,上海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近年来,上海市平原河道面临诸多问题:一是人水争地,侵占河道;二是水质污染,生态恶化;三是护岸硬化,生态退化。因此河道生态治理是加强平原河网地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国内对河道生态治理的研究[1~4]大多集中在生态治理的定义、功能的描述,或是过分关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本身,而往往忽视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经济效益[5]研究。本文结合上海市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与大家一起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区域概况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新城[6]规划范围为北至大叶公路,东至浦星公路,南至G1501,西至南沙港和沪杭公路,总面积71.3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75万人。新城的空间结构为“一核联四片、一环串两带”,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其水系规划主要水系格局为“三纵横一网十二湖”。金汇港、南竹港、南横泾“三纵”和浦南运河“一横”四条干河贯穿新城城区;“一网”为规划支河呈现纵横交织的自然河网生态布局;“十二湖”是南桥新城的生态核心和城市景观区的集中体现,其中“上海之鱼”水系对提升新城景观水平、打造新城核心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故河道的生态治理垫定了南桥新城以“低碳・生态,智慧・宜居”城市发展理念的基石,以此提升南桥新城的等级和综合实力。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目标及程序

2.1 河道生态治理原则

1)植物合理配置原则:通过合理的水生、湿生及旱生植物配置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2)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原则: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景观等综合功能。

3)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2河道生态治理目标

河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认识,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目标往往最终或最深入的是恢复河流的本质[7]。河道的生态治理是位于河道防洪排涝整治、河道用水等一系列目标协调之上,同时兼顾河道自身所持有的自然特点及人文价值等目标。南桥新城区域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根据城市功能区打造具有水乡特色的用水、亲水、戏水、观水、人水相融的江南“海派新水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2.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的主要程序

南桥新城区域现状河道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早期缺乏水系统一规划以及建设时间的差异导致河道生态治理参差不齐,局部功能性驳岸也遭到破坏,部分新建区的河道生态较为完善。

借助南桥新城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通过对新城水系统一规划,明确水系生态治理标准,结合新城区域开发建设,对新城水系分期分段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打造江南“海派新水乡”。

结合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河道生态治理设计主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1)资料收集。对南桥新城周边水系的生境与环境进行调查,收集河道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河道自然风景、人文风景及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等基础资料,为河道的生态治理设计奠定基础。

2)现状分析。通过对新城水系现状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梳理和分析评估,查找问题的根源,针对性的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和对策。如随着新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地增加,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严重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使河道水质受到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水藻繁殖,绿水、秀水已不复存在等问题,应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污水处理办法。

3)目标制定。结合新城区域功能分区,制定治理目标。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目标是以防洪排涝为基础,以人水和谐为原则,合理确定人与河道的占地面积、人与生物用水量的划分,保护和改善河道的结构和形态,改善和保护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使该区域有代表性的生物或群落回归河流和岸带。结合南桥新城城市建设的不同功能分区与周边用地性质(商业、工业、农业、居住),对不同区域的河道或河段制定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标准。新城水系按分级分区分段进行生态治理规划,按综合分级、同级分区、一区多段分别制定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标准,明确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内容和任务。

4)规划设计。河道平面规划和断面设计是以自然生态为基调,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平原河网水位变幅较小、流速低,故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采用了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结构形式及生态型的工程材料或是能够满足生态恢复要求的基础材料,河道断面设计主要有梯形断面、矩形(直立式)断面和复式断面,生态护岸主要采用草皮护坡、干砌石、生态石笼、生态混凝土(砌块)等。

5)长效管养。对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制定改进措施,为后期的河道规划设计积累宝贵经验。制定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长效管养机制,确保南桥新城水系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3河道生态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系属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具有多方面的难以定量计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实施后,周边环境景观大大改善,工程的防汛、排涝等综合效益可以充分发挥,较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南桥新城水系是浦东片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桥新城周边水系工程实施后可以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和防汛能力,减少因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确保周边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使居民能集中精力安心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2)南桥新城水系整治后,进一步完善防汛、排涝、水资源调度体系。同时,为营造亲水型水环境,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创造了基础条件,具有一定的潜在效益。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南桥新城水系的生态治理,提高了区域的防洪排涝标准,同时也改善了空气通道,对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提高了南桥新城的土地价值,改善了旅游投资环境,促进了新城的经济发展,为提高区域等级和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季永兴, 刘水芹, 张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1,8(4):25-28.

[2] 崔树彬, 汪义杰, 张云, 陈军.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指导[M]. 2011,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 周明耀, 赵瑞龙, 徐方. 城镇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3(1):88-92.

[4] 牛德东, 牛政. 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19(6):87-88.

[5] 彭静, 张祥伟, 日本河道环境治理经济效益评价[J]. 国外水利, 2004.11:63-66.

第2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专业的生态水利研究也不断推进,以期将生态水利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现阶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到河道治理的每一环节,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及其应用。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针对当前的水利工程环境破坏现象,河道治理工程着重从理念入手进行了理念革新,提出了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工程理念,现代的城市河道治理一改传统的观念,着重进行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提出了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目标在于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指导河道治理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生态水利新理念集以人为本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将更加广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二、河流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河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原则如下: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

治理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主要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势与岸坡稳定。水清:通过综合整治,结合河道两岸污水直排处理,达到水面清洁,满足水功能区功能,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水质逐步改善。岸绿: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治应为植物护坡,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景美:通过水系沟通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色。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一)、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第3篇

关键词:论述;生态景观;河道综合治理;应用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第4篇

【关键词】城乡小流域;河道;现状;治理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49-0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垃圾、污水、农药等缺少监管和治理,不仅使城乡小流域内的河道受到污染,甚至流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饮用水安全也受到威胁,出现用水危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进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而,采取措施治理城乡小流域河道污染等问题,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目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小河道的现状

城乡小流域河道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河道的破坏程度加大,缺少监管和治理的垃圾、生活用水、农作物灌溉、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内,使流域内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受到污染,使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化肥、农药、白色薄膜、除草剂等的使用,进一步加剧河道水污染,引发水安全危机;河道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流水质普遍下降,其自身净化能力下降,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频频告急。[1]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水安全危机,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现状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实现人与水和谐,保证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实现人与水和谐。

(二)城乡小河道存在的问题

1、河道淤积

河道淤积是城乡小流域河道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河道淤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河道本身就有一定的含沙量,长期的积淀,造成河道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有限,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的频率不是太高,河道里的水流不出去,而外面的水又进不去,无法交换,导致河道的泥沙一直积淀。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等物质,随意地排放到河道中,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生活垃圾,未消化的生活垃圾大量沉积在河床底部。长期作用以后,尤其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同样会对河床产生明显的淤积。

2、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差

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另一严重的问题就是河道水受到污染,水质变差,城乡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引发水安全危机。[2]究其原因,河道水污染的影响因素中人为因素占主要,人们日常的生活垃圾、地下水管道的脏水、化肥、农药等随意排入河道,使河道里的水受到污染、变臭,河道水质严重下降,而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无法消化这些垃圾,与外界水体交换的次数变少等,导致河道水环境形势日趋恶化,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3、河道缺少绿化建设

据相关数据显示,城乡小流域河道的绿化覆盖率低,这种现象的存在易造成河道水土流失,给城乡居民生活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目前,城乡居民生活在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的环境里,生命健康面临着威胁,提高河道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二、城乡小流域河道治理措施

针对城乡小流域河道存在的河道淤积、河道水污染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的治理措施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

河道淤积不仅有河道本身的原因,也与人为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加强河道整治,疏通河道是势在必行的,否则造成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具体的疏通河道的做法很多,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首先,必须减少生活垃圾等的排放,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对随意丢弃垃圾的严惩不贷。其次,因地制宜地建立河提,疏浚河道,使河道水流畅通无阻。河道疏浚可以采用泥浆泵清淤的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施工手段,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减低工程造价,节约控制成本。[3]

(二)治理河道水污染,改善河道水质

河道水污染,给城乡居民造成严重困扰。应加强河道水污染治理力度,改善河道水质,保证居民的正常安全生活用水。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惩罚那些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等的人,坚持水污染谁治理,减少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也要做好河道疏浚工作,使河道水与外界水体进行交换,调节水质,充分发挥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还城乡居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用水。

(三)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造林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河道,提高河道植被覆盖率,又能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其实,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不仅有助于改善城乡小流域河道的淤积和水污染问题,而且还能发挥植物的作用,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净化城乡空气、改善城乡土地结构、平衡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总之,城乡小流域河道在城乡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人们对河道的破坏而造成的河道淤积、水环境受到污染,水质下降和河道绿化面积小等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整治、疏通河道,改善水质,植树造林,提高河道绿化面积,使城乡居民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用水安全,最终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池大锋.小流域河道治理技术方案的探讨――以晋安区小流域河道治理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24-26.

第5篇

关键词:武安;水系;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武安水系规则综合说明

1.1 基本情况

1.1.1 武安概况

武安位于河北省南部,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洺河上游。武安市地处山区,是海河子牙河水系的洺河发源地,洺河在武安市境内主要有三条支流,分别是:南洺河、北洺河和马会河。武安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1.1.2 武安市总体规划

宗旨是:区域统筹,城乡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突出市区的中心地位,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型城市。

综合考虑城市区位、交通、安全、景观环境、经济、地形地貌和工程地质等因素,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为“东接、西扩、南延、北拓”。

1.1.3 河流概况

武安市地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洺河上游。武安市地处山区,是海河子牙河水系的洺河发源地,洺河在武安市境内主要有三条支流,分别是:南洺河、北洺河和马会河。

1.2 基本原则及任务

统筹考虑、综合治理的原则;河道治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原则;新旧结合、远近结合原则;效益原则;技术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原则。

本次规划主要是对武安市市区段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南洺湖周边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心城区周围的群山生态绿化和尾矿生态修复,依托山体,有机组织城市建筑群与自然山体对景,形成通视廊道,体现山城特色。

1.3工程规划

河道现状断面形式为基础,根据不同河段的地形、地势,结合武安市城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1.4 工程管理

由武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防汛调度预案,武安市水利局负责对该段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城市防洪的调度进行节制闸及橡胶坝的启闭。本工程为防洪、灌溉、休闲、旅游等综合利用工程,工程的防洪安全是第一位,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是重中之重,工程管理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维修、调度等规程、规定,并依法管理、严格执行。

1.5 工程投资匡算及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主要效益为防洪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其次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工程实施后,一则提高了河道的行洪标准,减免洪灾损失,二则改善了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沿岸居民的身心健康;三则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的魅力,带动了河道两岸土地增值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武安市的招商引资和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武安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工业立市、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步建成了以冶金为主导多业并进的工业体系。

2 规划原则及任务

2.1 规划目的

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南、北洺河及玉带河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综合效益。

2.2 基本原则

统筹考虑、综合治理的原则;河道治理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原则;新旧结合、远近结合原则;效益原则;技术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原则。

2.3 规划任务

对于市区段段河道,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美化等方面的需要,丰富断面形式,在适当河段扩大河道断面,增加景观水面,两岸设交通路。

3 工程规划

3.1 河道治理规划

3.1.1 河道水力要素的确定

根据各段流量不同,结合现状已建护坝,在充分利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如维持北洺河铁矿河道治理段的护坝),分段确定河道宽度,然后根据各段设计纵坡,确定设计河底高程。最后采用推求水面线的方法即能量方程法推算各断面水深、流速等水力要素。

3.1.2 水面线推求

河道设计水面线,南、北洺河及玉带河治理段均采用矩形断面,河道经清淤后,根据设计纵坡、断面及设计洪水流量,计算不同断面处的水深。

能量守恒方程式法主要理论依据是伯诺里能量守恒方程式,从下游断面向上游断面逐段推算水位,最终得出整个河段的水面线。

3.1.3 方案比较

本次河道治理工程堤防设计进行了两个方案的比较:

(1)土堤

若采用土堤,则为保证河道断面具有足够的过流能力,断面需加大,土方工程量大,且占地多,而现状洺河河道两侧滩地已大量被厂矿及村庄所开发利用,若重新征地非常困难;再者洺河河道上游段河道主槽摆动频繁,若采用土堤,由于行洪时流速大,水流淘刷堤脚严重,一方面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另一方面加大水土流失,因此不可取。

(2)混凝土堤

土堤较经济,但断面较大,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存在着征地问题。混凝土堤相对来说断面较小,施工较为方便,且施工质量较容易控制,综合考虑,本次方案采用混凝土堤防护,根据各河段设计防洪标准的洪峰流量,河道设计为多种断面,河床均为梯形断面,两侧堤防为混凝土挡土墙。挡墙外侧回填卵石土,分层夯实。

3.1.4 堤防设计

河道治理段河床采用梯形断面,拟建河床防洪墙采用混凝土挡土墙,外侧用砂卵石回填;现状已建浆砌石挡土墙的河段若挡墙质量尚好并且满足设计标准的行洪要求的维持不变。

3.2 河道建筑物规划

新建橡胶坝:规划于玉带河城区段上新建橡胶坝3座,可以使城区段玉带河形成阶梯式生态水面。橡胶坝为枕式橡胶坝,设计坝高4m,坝长50m。

4 工程管理

4.1 管理机构

由武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防汛调度预案,武安市水利局负责对该段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根据城市防洪的调度进行节制闸及橡胶坝的启闭。

4.2 管理办法

本工程为防洪、灌溉、休闲、旅游等综合利用工程,工程的防洪安全是第一位,保证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是重中之重,工程管理单位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维修、调度等规程、规定,并依法管理、严格执行。

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河道堤防的巡查,对闸涵等工程管护,对枢纽建筑物进行维修保养,做好各项工程岁修维护。依法查处向河渠乱排污、破坏水利工程等不法行为,保证工程良好运行。

要加强对沿河单位、群众的宣传报道,使大家充分认识实施这项工程的重要意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工程建设中来,共同把这项利市利民的好事抓实办好。利用广播、电视、民间秧歌等多种形式,教育群众尤其是那些自我行为能力低下的沿岸居民,树立安全意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避免溺水事件发生。

5 工程投资匡算及效益分析

5.1 投资匡算

工程投资匡算以现行的设计标准、规范、定额为依据,并参照已建同类工程投资指标,采用综合单价的形式,进行本次工程规划的投资匡算。

本工程总投资30595万元,其中南洺河6118万元、北洺河11137万元、玉带河13340万元。

5.2 工程效益分析

工程实施后,在防洪安全、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效益。

5.2.1 防洪效益

通过合理的调度,可以对洪水起到一定的削峰调蓄作用。

全段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提高河道现有防洪标准,减免洪灾损失,可以确保在20年一遇的情况下,河道沿岸村民和武安市县城居民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秩序稳定。

5.2.2 生态效益

武安市地处华北,降水偏少,气候干燥,风沙较多。本工程实施后,将大大增加武安市境内的水面面积和绿化面积,生态效益明显,通过橡胶坝梯阶蓄水,可以在市区内形成生态景观带,增加了生态水面、绿地,结合两岸的景观建设,能起到稀释污水、改善水质、减少灰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将大大改善城区水林生态环境,有利于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同时,结合城市规划,滨水区域可建成集供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亲水景观,营造出秀美的水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味,优化旅游资源配置,进而带动投资环境和县城面貌的改善。

5.2.3 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一则由于水面的增加、环境的改善,将在城区内形成风景优美的景观水带,使城市品位得以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吸引外来资金发挥作用;二则通过河道的治理,可以沿河在适当地段增设水上旅游项目,比如在河道纵坡由陡变缓段,水流由急变慢,适合开展漂流项目。

随着城区两岸环境的改善,肯定会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和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催生出拉动城市发展的经济带,让武安市成为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中原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

[1]陈雷,张在明,施工降水设计及其对邻近建筑的影响[J].岩土工程师,1995,7(01): 24-28.

第6篇

关键词:河道;水文化;思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iv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ew period water culture, Shanting District, West Town in the key state of medium and small rivers cross Henan branch (Dragon) foundation treatment project on further expansion of ideas, do the river water, on the territory of the Dragon Hehe further deepen governance, do a good job with the the river engineering measures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formed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v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words: River; water cultur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V1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基本情况

西集镇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南部,是山亭区门户乡镇,位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滕州市、山亭区四区(市)的中间位置,枣木高速公路、枣济省道和店徐一级公路“三条黄金通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西集镇文化底蕴深厚,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遗址和历代墓葬均有发掘,龟山寨、普照寺、扳倒井、汉代古墓群、梁王城等文化景点众多,伏里土陶、西集羊肉汤、酱驴肉等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前景广阔。

龙河作为西集镇的母亲河,培育了五千年的西集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河道防洪能力逐年下降,工程角度的治理工作实已经势在必行。在对龙河实施工程治理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结合工程建设综合考虑河道生态文化建设,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构建体系,改善了城镇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2 具体做法

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借鉴台儿庄运河古城存古复古创古的理念,采用《清明上河图》之形,科学论证,高标准规划,逐渐恢复西集镇“暨国故都,龙河古镇”的繁华景象,在龙河河畔打造独具西集民俗风情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让沉睡千年的龙河文化重放异彩。

2.1坚持河道治理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随着河道整治工程的逐步实施,逐渐恢复龙河上游的扳倒井、梁王城、神山汉墓遗址等历史遗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建设开发龙河中游的太阳岛湿地公园、龙河生态庄园,打造群众休闲游玩的新景点;整合龙河下游的古集、庙会、普照寺、龟山寨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特色旅游。上中下游串珠成线,形成以龙河河道为轴心,伏羲文化、西集羊汤、伏里土陶、民俗风情、驳岸景致、佛教古刹等多种历史、人文元素相融合的“一河、一岛、一寺、三区、三古、三桥、四街”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带。

2.2坚持河道治理与旅游休闲相融合

将8公里长的龙河分三段布局,按照“首段存古、中段创古、末段复古”原则,打造“扳倒井、梁王城、普照寺、龟山寨、奶奶庙、龙河街市、土陶作坊、太阳岛湿地公园”等景区,分别对应“三山夹一景、戏台高七层、翼德勒马看古槐、一碑压两山、奶奶庙台十三层、血柏有九颗、没有十字街、大桥十八孔”等古西集八景;同时,建设伏里土陶博物馆、普照禅院、王东槐书院、贾三近碑刻长廊等20个景点,恢复每年春、冬两季古庙会,举办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节、古玩字画交易节、乡村生态旅游采摘节、踏春登山节、龙河泼水节等节会活动,激活旅游市场,提升聚集人气,创造出南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北有“暨国故都,龙河古镇”的旅游品牌。

2.3 坚持河道治理与商贸物流相融合

对河道两岸原有街道进行重新规划改造,总体承袭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做到“复古有章,仿古有样,博采众长”,规划建设“四条街”,即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朝阳商业一条街,主要布局五金电器、布匹绸缎、宾馆酒楼、理发沐浴、医药门诊、五谷杂粮等传统商业店铺;以欧式建筑为主的顺河美食一条街,主要布局西集羊汤馆、酒吧、茶社、咖啡、西点等中西式餐饮店铺;以水乡建筑为主的文化步行一条街,主要布局土陶玉器、古玩字画、奇石根雕、花鸟宠物,重点发展陶瓷、古玩字画交易与展销;以山区民居为主的民俗风情一条街,主要布局塑编、草编、泥塑、面人、布鞋等民间工艺品店铺,重现古暨国物阜民康、商贾云集的繁荣盛景。

2.4 坚持河道治理与城镇建设相融合

在完成现有龙河治理工程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开敞式绿地、小品、驳岸、停车场、橡胶坝,配套实施沿河绿化、亮化、美化、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工程。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龙河管护的意见》,规范龙河沿岸建筑秩序。积极组织沿岸9个村群众开展社会捐绿活动,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不断聚集人气、激发灵气、提升城镇滨水自然品味。实现巨龙河与店韩路“一河一路”的城镇交织互融,使西集成为“魅力之镇”、“幸福之镇”、“清明之镇”。

3 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通过对龙河流域的工程措施整治逐步做好河岸两岸生态整治,通过治理,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防止了两岸崩塌,输沙能力增强,减少了水土流失及泥沙淤积;改善了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河流水质,满足当地灌溉供水的工程要求,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了河流生态效益。

3.2 社会效益

通过河道综合整治,不仅调整了河岸两侧生态环境,还调整了社会两岸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调动了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为两岸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其经济状况得到明显好转。

3.3 经济效益

工程完工后,可有效防止洪水灾患的发生,减少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还可向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龙河风景区而言,还可向中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游览观光景点,促进了地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有关企业和厂商的投资信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7篇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郊及农村集镇人口聚集区内的河流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些中小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和丧失,不仅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削弱,甚至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深受影响。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后,湖北省宜都市根据“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思路,科学治理生态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基础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取得初步成效。笔者围绕“防洪、生态、社会、效益、景观”主题, 就如何树立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做如下探讨。

生态整治原则

河道生态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一种“尊重与默契”。河道整治如何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收到水生态持久良好的效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生态河流”应该是怎样一副新面孔?

(1)以人的安全为本。要有的放矢对河道实施防水、排水、引水等工程规划整治,以保证防洪安全和抗旱需要。

(2)以河流自然属性为准。在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现有的形态、地势、水文等条件,因地制宜辅之以人工修复,而非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河流,随意裁弯取直,改变原貌。

(3)以河流生态功能为基。充分考虑河流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维持自然平衡的生物链,保护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使河流始终处于流动的健康状态。因人类活动已经受到破坏而“衰竭”的河流也要在生态治理中使其“返老还童”。

(4)以民众亲水活动为辅。河道是天然的,人是活动的,河道的天然流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两者兼顾,既要保护河流生态景观,也要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便。

生态整治原则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重点已从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转移,山洪灾害成为防汛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小河流因其防洪标准低,是各地防汛的薄弱环节。山洪防汛的难点可以用“弱、急、散”三个字概括。“弱”,即堤防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山洪沟堤防标准低,防洪工程薄弱,日常管理薄弱,汛时险情隐患多。“急”,即汛情急,承雨面积大而行洪河道窄,遇暴雨河水陡涨,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散”,即分布广,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汛期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样集中力量全线防守,加之测预报等设施不足,很难及时应对大洪大涝。

宜都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根据中小河流的属性及特点,转变治水理念,按照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规划10年内完成39条中小河流和80条一般山洪沟整治,其中有24条中小河流被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整治范围,计划投资2.37亿元, 在8个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并为下一步大规模整治提供试点经验。2012年起逐年分期治理,目前完成整治的河流经受了暴雨考验。

生态整治与管护措施同步

树立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整治,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1)加强生态护坡,确保防洪安全。岸坡与水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水流对岸坡有冲刷作用,岸坡对水流有阻碍作用,两者在作用与反作用之间转换。河道治理,岸坡的防护是首要问题。建设堤防,以往人们习惯于浆砌石、混凝土这些传统思维来设计,然而在强力阻水护岸同时,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或者是今年冲毁明年重建。事实上自然植被对岸坡的保护能力往往大于人为方式,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能使护坡更稳定,更具有抗冲能力。宜都市九道河生态治理项目设计中,人为因素让位于自然法则,除了对直接威胁公路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基本是尽量少用干砌石、浆砌石,采用人为护坡的堤段,也是以护堤脚为主,岸坡尽量保存原生植被或补种植物,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冲固坡保安全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形态,不搞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历史走向和天然习性,不与水硬拼。

(2)保护水生生命,恢复生态功能。河滩是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河道最重要的部分。生态治理河道的目的就是在保证河道防洪功能基础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由于浆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坏了生物原有生态面貌,水草植物没有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九道河生态治理围绕为各种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来设计,做到堤脚植物保护、河滩水草不割、河中泥沙少清,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营造一个适合水陆两生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确保河道系统内的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选用适合鱼类生存的卵石护岸堤脚,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保证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

(3)河畅兼备蓄引,抗旱防汛并举。传统的河道治理中,混凝土护岸同时也对河内的石头全部清除,这样虽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也会加速水流对下游的冲击和破坏。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往往比人为建设的堤防阻挡洪水的能力更强,水流的方向往往在自然中形成,更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宜都市喀斯特地貌遍布,常常是暴雨来得急、去得快,陡涨陡落,汛时水多,汛后水少,河床上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凼、幽潭也就成了人们平时浣洗的水源,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人们还陆续在河流上修建小型拦水坝,蓄水防旱。九道河生态治理除了对河道中的少数阻水桥墩、壅水涵洞等混凝土建筑部分拆除或改造外,基本保持河床原貌,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自然的水路,有的地方还形成微小湿地,这样就使河流地表水常汇、河中水常流、地下水常融,雨季水留住,旱季不断流,水生态系统完好。

(四)突出文化意识,营造水利旅游环境。一是文化元素。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是软实力,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潜移默化。作为水文化的一部分,中小河流生态设计为发展旅游和休闲业提供了可能。中小河流生态设计应与水文化交融,既展示水文化应有的魅力,也可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河道生态景观设计要有旅游开发的超前意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可将堤滩草茂之地留作自然牧场,配套建设湿地公园及人文景观,这样就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美丽景观。再如一些农房民居、农用器具,以及石碾石夯等水利遗产,在中小河流设计中,也应作为生态元素有意识地加入。

二是水利元素。要有水利形象设计意识,流域内的部分工程建设应与水文化结合,体现水利风格,涵闸、桥梁、水位尺等地方应有醒目的水利标识或水文化符号,树立水利新形象。雨量站、自动预报系统等高科技建筑物或防洪要地,还应实行封闭管理,依法保护水利设施。

第8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保林及封禁治理设计方案;应用与分析

1.工程概况

阿不都拉河流域总面积6255.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800km2,流域内辖四乡、三场即阿西尔乡、阿不都拉乡、喀拉哈巴克乡、博孜达克农场和恰合吉牧场、也门勒乡、窝依加依劳牧场,总人口为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0.3万人,主要由汉、哈、维和达翰尔等少数民族组成。

阿不都拉河奴拉段总面积1421.23hm2,水土流失面积800.35hm2,占总面积的56.31%。本次将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奴拉段作为重点治理区,合计治理面积306.67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32%。

2.基本资料

2.1气象

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5.9℃,多年最冷月平均气温-12.4℃,多年平均降水量289.6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93.1mm,一日最大降水量56.9mm,最大冻土深度1.46m。多年平均风速1.8-3.1m/s,无霜冻日数147天。

2.2水文

根据水文资料阿不都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18×108m3,P=50%和P=75%年份河道来水量分别为0.9423×108m3,0.7262×108m3,全流域地下水总补给量0.9076×108m3,可开采量0.5846×108m3,泉水量0.61×108m3(包括喀浪古尔河和锡伯图河侧向补给)。详见下表1。

2.3工程地质条件

塔城盆地是一个新生代山间凹陷,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继续不断下陷,堆积了厚达几十至上百米的卵石、砾石、砂和土层,形成了从四周向中部分布的含水层,构成了一个水文地质盆地,根据自治区水文地质大队对塔城盆地水文地质分析,由于塔尔巴哈台山山前有一粘土组成的不透砂层以隆起,阻止山间裂隙水流向山前倾斜平原,因而平原区的泉水、地下水绝大部分是河流出山口后后沿河床、渠道、田间等渗漏形成,阿不都拉流域地处塔城盆地西北部,受北和西北两面山区河水影响,泉水较多。依据自治区水文地质队调查资料、阿不都拉流域可分三大水文地质单元,其中山区是地下水的补给区,洪积平原即是地下水的补给区也是地下水的径流区,冲积平原则是地下水的排泄区。

阿不都拉河流域潜水深藏带分布于洪积平原上、中部,埋藏深度50m 以下,涌水量少,渗透系数10~20m/d,潜水浅藏带位于洪积平原下部,以黄土岗地南缘为界,南北宽8~12km,由西向东延长达100km,潜水层为中更新统冰水沉积层与上更新统洪积平原下部;其它地方属中等富水区,岗地北面的浅藏带,潜水层主要是更新统洪积卵砾石与含粉土砾石,岗地以南潜水层主要为更新统,洪积平原承压水主要分布在潜水浅藏带,含水层以砂砾石与粉土砾石为主,隔水顶板以亚粘土为主,局部为厚层亚砂土,浅层承压水顶板埋深10~30m,局部30~50m,深层承压水顶板埋深50~120m,洪积平原黄土岗地井孔资料表明系一个自流带。

冲积平原的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埋藏深度浅,都在5m以内,潜砂层以都是全新统冲积层,加尔苏河两岸是富水性中等含水层,厚度10m,渗透系数一般为3~20m/d,在冲积平原沼涌起地区附近,潜水层为亚砂土、亚粘砾质砂夹层,矿化度达2.23g/L,冲积平原承压水主要分布在叶尔盖提河东西的冲积平原内,井孔资料表明浅层为全新统冲积层,深层为更新统冲积层,浅层埋藏在21~38m之间,含水厚度20m,两层承压水都为淡水。

3.工程设计

3.1工程总体布置

本次治理措施以种植水保林、经果林及封禁治理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供给水源以保证水保林及草场生长。

3.2水保林和封禁治理工程

3.2.1荒坡造林工程

为了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选择在水土流失严重并有一定治理条件的奴拉村,村东南角种植水保林带6.67 hm2,村南种植经果林50hm2。

水保林及15hm2经果林利用渠道来浇灌;剩余35hm2经果林用有压滴灌进行浇灌。

3.2.2封禁治理工程

该项目区北至喀拉窝依西村,南至地区草原站,西至加尔苏河道,东至喀拉窝依东村。为了保护阿不都拉河下游草场的植被,预防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对本水土流失的地段,修建混凝土桩刺铁丝围栏。围栏长度9.6km,封禁治理面积250hm2。

4.工程方案分析

4.1所选水保林治理工程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

项目区采用水保林治理工程,将减轻沟蚀割切、吞蚀土地,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使阿不都拉河两岸的土地和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使下游河道能正常泄洪。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使表层土不直接暴露在风力之下,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地表的侵蚀,为当地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4.2所选封禁治理方案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

通过围封禁牧,植被不致被重复践踏,能使其正常生长,结籽繁殖。

4.3所选两种设计方案有效促进当地水圈、土圈、气圈、生物圈等的生态效益

4.3.1水圈生态效益

各项治理依照规划逐步实施的同时相应的保水能力逐渐增大,地表径流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洪水总量将减少,降雨经过生物措施的截流渗入地下,补给土壤,增加常流水量,形成水圈生态良性循环。

4.3.2土圈生态效益

随各项治理措施的增加,保土能力将逐年增大,土壤的水分、氮、磷、钾有机质也免于流失,相对的土壤肥力增大,在水肥气热作用下,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使土壤孔隙率提高,加快有机质的熟化,增加植物的有效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形成土圈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4.3.3气圈生态效益

随着水保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林、草面积不断扩大,林区、林网附近的风力将会明显减弱,小气候形成,温度变幅减少,湿度将相对增大,减轻地霜冻和干热风的危害,提高农业产量,有利于经济林的生长。

第9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水利;环境保护

前言

生态水利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主线,发挥生态效益,利用河道流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消除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生态水利对河道治理的积极作用

1.1 生态水利能够实现水资源污染治理

目前,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对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已成为我国水利事业的首要目标。生态水利作为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建设,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能改变河道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河道治理的目的。相比其他河道治理方法,生态水利具有天然、环保的优势,其所达到的效果,也正是河道治理效果的最佳目标,目前,没有一种河道治理方法能达到生态水利对河道治理的效果,这也是为何很多河道治理方法都要辅之以生态水利的原因。

1.2 生态水利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生活对水资源需求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得以建设,其对水力资源的利用也趋向综合性,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实现多元化。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水利工程无法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效果,反之却带来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河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以生态水利为基础的河道治理,能够在实现河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变为现实,这对人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 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途径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容,支持着世间万物的生存与繁衍。在实际生活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确保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使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这种良性循环状态,就必须控制好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水作为万物之源,其在生态环境系统当中的作用性无可比拟,做好对其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以,以生态水利为基础的河道治理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途径。

2 生态水利河道治理途径

2.1 生态河堤的建设

生态河堤是指通过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和人工护岸,使其能在保持河床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兼顾河道与河岸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解功能,在实现对河道有效治理的同时,达到抗洪防涝和水土保持的目的。

2.1.1 生态河堤类型 根据目前我国水利部门的实际技术水平与工作效果来看,生态河堤主要有 3 大类型。

1)自然原型护岸。此类河堤是指通过人工作用,实现对河提自然原型的恢复和对河道的治理与生态保护,具体栽植物种有芦苇、水杨、柳树等。

2)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与自然原型护岸基本相同,但相比于自然原型护岸,其又增加了天然材料进行护底,以确保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效果。

3)人工自然型护岸。此类护岸完全依靠人工对河岸实际生态环境的研究、调查,而为河道构建起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护岸类型。

2.1.2 生态河堤建设原则 生态河堤建设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性原则。在进行生态河堤建设时,需尽量选用自然材料,以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2)亲水性原则。生态河堤作为以河道为基础的岸堤建设,其必须要保证岸堤植物的亲水性,才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进而达到生态河堤建设效果。3)协调性原则。生态河堤是以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护岸建设,为保证其与河道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性,必须要确保生态河堤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2.2 自然化河流建设

自然化河流建设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体现相关水系功能,又要满足河流原始自然风情与生态环境的构造。

2.2.1 自然化河流建设原则 自然化河流建设以自然为主,因此其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建设原则。需要注意的就是自然化河流的建设要尽量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动力来对河道进行治理,让河道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

2.2.2 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 从河道组成部分角度分析,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主要有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两种。其中,河道治理主要是通过对河道流路、河床物理特性等方面的改善,实现对自然河流状态的构建,使河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保证河床的多孔化表现,确保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从而使河道及其周围的生物物种多样化发展,达到真正的自然化表现状态。

3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以人工的方式刻意地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而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即生物链关系,生物同生物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工改造后的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到环境、人、河道生物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将生态水利理念应用到河道治理工程中。

3. 1 生态护坡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 3 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 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3. 2 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可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在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种植各种野生的水体植物。起到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能是河道水域的生态系统更加多样性和异质性。丰富水域生物群落的种类。

3. 3 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此外作为城市河道,不仅仅需要防洪等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在生态水利构建河道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河道周围的景观建设。可通过栽种花草,美化水面来实现。

总结

生态水利作为以水利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理念,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为百姓带来的不仅是用水质量和安全性的提升,更是河道生态环境水平的改变,这种积极改变是其他任何河道治理方法都无法达到。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对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把握,对症下药,保证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效果,促使河道恢复生机,水资源回到甘醇、清亮的状态,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2004( 10) : 3,4 - 7.

第10篇

关键词:堤防;生态;曲水

前言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兴建年代久远加之长时间的使用和缺乏良好的修缮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的堤防工程防洪能力较为薄弱。为提高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防洪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生态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在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堤防建设与城市整体风格和生态建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在完成河道整治后发挥出更为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的堤防工程在实现防洪功能的同时发挥出生态调节和沿河景观的重要作用。

1 生态堤防的含义

生态堤防主要指的是在堤防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通过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生物以及美学等的多学科的穿插运用在堤防的设计、建设中充分的循序自然环境的规律在充分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完成沿河堤防工程的设计建设。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全长约44km左右,沿河植被良好。因此在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的修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河段生态良好的优势,建设生态堤防。

2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修建了沿河防洪堤坝,由于修建年代久远且长时间缺乏良好的管理修缮使得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近些年来出现了多次险情因此需要尽快的完成对于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堤防工程的整治,提高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保障民众的正常生活。图们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发展与朝鲜的跨境贸易通过构建坚实的防洪体系可以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生态堤防设计

3.1 生态堤防的设计及建设原则

生态资源是地球赋予当地的客观的生态资源。在生态堤防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堤防工程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在实现防洪需求的同时做好河流流域生态效益的保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建筑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原则,生态堤防的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其防洪能力,因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过程中要以河流的有效治理为主线,生态建设为主导,确保生态堤防能够取得较高的防洪能力。(2)生态原则,在生态堤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确保生态堤防的防洪需求外还需要做好沿河生态效益的保护,尤其是对于一些流速较高的河道需要降低河道的流速从而维持河流的生态健康以及河道周围环境的保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生态治水”思路与主线,在体现生态堤防防洪能力的同时在堤防周边构建适宜动植物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3)体现良好的亲水性,在生态堤防的设计中通过设置相关的观赏和活性性的场所以便使得民众能够更好的从堤坝上欣赏堤坝周边良好的水景。

3.2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生态堤防的设计

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地质构造稳定,沿堤线地下水中并未出现明显的断层且地下水位较浅。对于沿河所存在的砂壤土层和砂砾石层都可以作为新建的堤防工程的地基用以实现对于堤防工程的保护。对于建设中所使用筑堤料可以在堤防区河道内就近开采充分发挥生态堤防的建设优势,构建堤防、生态的有机统一体。

在嘎呀河图们市城区段生态堤防的设计中,堤顶宽度设置为6m基座以上设1.0m高花岗岩石制栏杆,背水侧设30(高)×20(宽)cm花岗岩路缘石,并在堤顶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护坡从护脚至设计洪水位采用12cm厚连锁预制块护坡,本次设计桩号3+680m~4+751m段采用钢筋混凝土悬壁式挡土墙结构。在堤坝的生态设计中,对于堤坝施工中的水土保持问题:由于堤坝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堤坝周边原有地貌的改变和植被的破坏从而带来一定的生态问题。因此在堤防的生态设计中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堤防工程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此外在堤防整治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河道的行洪能力,以满足本区域堤防防洪需求。本河段地质状况复杂,周边覆盖的林地以及弯曲的河道对堤防工程的生态堤防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本段工程位于嘎呀河图们市曲水段右岸,工程治理总长度为7526m。其中堤防工程治理长度为4138m。堤防走向与现今河道走向相契合,在堤防的整治设计中除设计有堤防外还设计有涵洞5座、排洪涵洞4座。

在堤防工程的设计中从生态堤防的角度出发除了考虑到堤防的防洪能力外还需要结合堤防工程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需求突出防洪工程在景观、城市生态保护中所发挥出的重要的作用等方面共同入手做好对于堤防工程的设计。在堤防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上主要选用的是生态连锁砖(连锁预制块)护坡。此方案充分考了到了堤防工程中对于防洪需求、河道及延河边生态、工程质量和周边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充分满足了生态堤防的需求,对于堤防工程中的护坡主要采用的是12cm厚生态连锁砖护坡,砼标号为C25、F200,下铺15cm厚砂垫层及无纺布,设计洪水位以上部分为草皮护坡,腐殖土厚度为20cm。相较于蜂巢约束系统更为适宜北方地区的生态及气候条件。在堤防工程的堤防结构上主要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土墙结构形似,在节省堤防工程建设面积的同时良好的保护了周边环境并将低了堤防工程的建设投资。同时针对堤防工程施工中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将其分为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等几个阶段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措施的制定,其中在自然恢复期由于堤防工程施工已经完成,由于施工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强度大为降低,在这一阶段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采用植被覆盖、表土覆盖等的措施来减少因自然环境所引起的水土流失。此外还需要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治理措施与复垦利用相结合,从而在堤坝施工区域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植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

在生态堤坝的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生态堤防的边缘效应。在传统的堤防中并未对河流到滩涂到陆地这一完整的生态系统加以考虑,从而使得在堤防设计建设完成后将水生系统与陆生系统人为的加以阻隔,从而使得堤防建设完成后沿河湿地大量的遭到破坏、流失,沿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在生态堤防的设计之初就需要对上述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生态堤防的设计时协调好自认景观与人为景观的结构特性,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4 结束语

生态堤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体现堤防防洪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河岸生态链的完善,将堤防、河岸滩涂生态系统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得实现堤防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冬舟,陆惠萍,仓基俊,等.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库区生态堤防设计[J].中国水利,2013(14):26-28.

第11篇

关键词:河道规划设计;自然环境;水利工程;生态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5.017

1生态水利工程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其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河道的质量,提升河道工程的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具体涉及生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等的应用,实现对河道工程的科学性设计及规划,确保河道的正常通航、排污,增强河道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在现阶段河道规划工作中,进行生态理念、人文理念、文化理念等的结合直分必要,这是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涵,实现河道规划建设与周边水文环境的结合,实现河道的科学性设置,实现河道内生态的平衡性。

2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原则

2.1开发与治理相结合

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实行开发及治理并重原则的结合是必要的,实现河道区域开发与周边景观生态性的结合,进而适应河道整治工作的要求,打造河道周边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居住。在这个过程中,将河道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给居民提供更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河道规划长远性设计方案的制定是必要的,实现河道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河道规划设计的同步进行,确保河道周边环境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实现自然资源与人类开发建设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制定规范性、科学性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为后续规划及建设留出余地。

2.3以人为本原则

在河道规划设计及景观建设过程中,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必要的,在河道规划建设中,需要考虑工程的生态、娱乐等功能,实现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对生态用地的利用效率,确保河道景观规划环节与生态环境保护环节的结合。

3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方案

3.1提升对生态发展的重视

健全河道规划设计准备体系,有利于提升河道的整体规划效益,这需要在河道规划设计之前积极收集各类资料,积极组织相关设计人员进行讨论,及时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实现河道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性发展,实现休闲景观、生态景观、河道建设等模块功能的共同发挥,这需要深入分析河道环境的大气状况、水|状况、人文气息状况,实现河道生态建设的发展。

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的综合性考虑是必要的,深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充分发挥景观建设的生态,满足后续河道规划及建设工作的要求,提升河道水利景观的观赏性,维护其自然景观的生态多样性。

3.2城市景观与市民休闲相结合

在河道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周边居民对生态质量的要求,实现居民休闲生活与景观建设的结合。这需要结合本区域建筑风格及景观形式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实现水利工程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突出本区域河道规划设计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周边居民休闲设施、景观建设、水利工程规划结合起来,提升周边居民的景观亲近感。比如在景观规划中加入相应的座椅及亭廊,在其附近种植富有特色的花草树木,提升河道水利工程项目的可观赏性、生态性,这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河道规划及设计原则。

城市环境形象与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必须进行河道工程的整体性规划及改进,充分发挥景观的环境功能,实现对生态环境面貌的合理性改变。这需要以艺术美的思想进行河道的规划及设计,做好河道环境中各类建筑设施的分析工作。

断面及驳岸是河道规划设计的关键组成环节,其对景观设计的整体效益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不同需求,必须综合考虑断面及驳岸亲水性,这需要根据本区域实际河道环境,进行亲水平台及护岸工程的设计,增强河道的整体规划功能,提升河道的防洪效益,提高河道周边景观的亲水性,满足人们休息、亲水等生活休闲需求。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降低滩地的高程,扩大防洪面积,充分发挥河滩的防洪功能,实现河道规划整体效益的增强。

4结语

河道是一个完整性的生态体系,其河道规划及设计水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深远,因此需要以生态水利工程为基础进行河道的规划设计,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优化河道规划设计方案,适应现阶段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韦光林.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思考[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05).

[2]郑美燕.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生态环境因素[J].广东水利水电,2013,(04).

第12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第13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做法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识码: A

一、流域概况

清水沟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牛首山东麓东干渠南边,上游有黄羊子沟和扁担沟的洪水经东干渠上的泄水闸排入其中,清水沟由南向北流经利通区高闸镇、马莲渠乡、金银滩镇、巴浪湖农场、上桥镇,穿过吴忠市城区至古城镇党家河村流入黄河,沿途有86条灌溉退水沟道汇入其中。清水沟控制流域面积307.73km2,全长为27.3km,平均比降1/1309。入黄河口处高程1113.98m。清水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00mm,多年平均流量9.04m3/s,实测最大流量87.3m3/s,年径流量2.85亿m3,水文特征为干旱,径流小,泥沙大,径流模数101万m3/km2,多年平均输沙量72.13万吨,年输沙模数2571t/akm2。

流域上游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土质疏松,易受水冲刷、风沙侵蚀。河道现状防洪标准低,缺乏控导设施,流域内发生的大洪水冲刷河道两岸,造成河道切向侵蚀,滑坡、坍塌时有发生,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造纸企业随意排放工业污水,沿岸农村居民在沟道两侧堆放杂物、倾倒垃圾,挤占河道,使水流不畅,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破坏了两岸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城市形象。根据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清水沟治理工程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治理过程

1.规划目标

吴忠市利通区将清水沟治理工程纳入 “十二五”规划,提出依托宁夏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利用水利、交通、园林等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打造“黄河金岸”,实现“滨河首善之区”的建设目标。

2、工程规划

工程设计按照沟渠路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在总体布局上,服从城乡防洪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农村段维持原河道河势不变,采取草桩护坡、生态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对位配置,做到主沟修堤防,归顺水势, 固定河床,堤顶筑路,河堤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城市过境段采取干砌石护坡和城市绿化美化措施、在突出城市防洪作用的同时,又能体现“塞上江南”的“水文化、水环境”特色。

3.治理成果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治理实施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从2010年开始投资开工建设到2013年竣工,经历3年工程建设,完成河道清水沟治理工程计划治理清水沟26.6km,其中柳桩草土体护坡20.4km,干砌石护坡5.9km,浆砌石护坡0.3km,配套建筑物91座,新建防汛抢险道路20.71km。累计完成河道土方284万方,石方4.42万方,混凝土完成0.052万方,种树苹果、杨树、旱柳15.5 hm2,种草19.9 hm2,整个流域实行了闭合治理,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三、治理成效

1.显著的防洪效益

工程的实施,使清水沟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较大程度地提高东干渠上游沟道泄洪防洪能力,改变沿岸地区防洪安全和31.4万亩农田的排水问题,减轻沿河7个乡镇18个行政村2.8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主要跨河桥渡建筑物因沟道泥沙杂物淤积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项目实施后,拦泥减沙效率达 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的2500t/(km2・a)降低到 500 t/(km2・a)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 80%,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 30%提高到 64%,人工造林成活率达80%,工程完好率达90%以上。

2.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清水沟道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排泄下泄洪水及农田日常排水。工程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证流域生态可持续稳定发展,减缓灌溉期灌区作物用水与湿地用水矛盾,对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保护湿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工程区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建立了地下潜水的排水通道。沟道排水带走水土盐分、防止土壤盐碱化,项目区的土壤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和治理,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共认的社会效益

清水沟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通过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使清水沟具有防洪、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满足了人们休息、交通、生活及生产需要。二是流域内各乡镇沿岸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交通道路、防洪安全、村容村貌等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中小河流项目的顺利实施,2010年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筹措资金等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办公室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认真落实了各项安全责任,确保施工安全。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治理

根据清水沟实际现状,规划农村河道整治应本着整治河道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近期应急治理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草桩护坡、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由过去单一的工程措施向以“预防保护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生物措施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使农村河道两岸成为沿河村民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空间。城市段过境段,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在堤防建设中融入景观建筑物,邻近城市的河道边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从河道两岸清淤向河道生态护岸,绿化、清淤、清障、管护并举的综合整治转变。

3、严格标准,强化监管

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四制”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实施责任书和安全施工责任书,委托自治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同时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督导、村民代表监督、群众直接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财政局、水务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施工段进行技术指导,全过程监督工程质量;监理单位实行全程监理,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项目建设涉及的乡镇组成由村民代表和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员参加的监管小组,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依法清除行洪障碍

依据水法防洪法及河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河道管理范围违章建筑的排查登记工作,分清责任主体,制定清障计划,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令设障责任者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并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起到以点带面的震慑作用。

5、加强河道污水治理

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同环保局严格依照水法的相关规定,对排污口进行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对排污口的查处封堵力度,减少沿岸企业随意排放污水,满足河道生态性和人民群众安全性、亲水性、休闲性的综合需求。

6、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为保证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利通区积极探索中小河流确权划界的具体办法,创新中小河流建后管护模式,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利通区清水沟运行工程管理机构,由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负责,高闸镇、金积镇、金银滩镇、古城镇5个水利工作站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分片负责各片区的建后运行管护。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核算工程年维修费为18.05万元,并将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清水沟治理工程的实施,提高了防洪标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危害,改变农业排水条件,发挥了应有的工程效益,但也存在着防洪标准低,工程治理措施不高、污水治理不够、水土流失态保护基础设施依然脆弱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切实抓好项目规划设计,搞好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人文景观等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大上游企业污水的严格监管,制定污水排放管理规定,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后期运行管护顺利推进。四是强化建后管理,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河流治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结论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对保护利通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清新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水城市奠定基础,形成一个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第14篇

河道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人类即依赖河道哺育生存发展,同时又受到河道洪涝的侵害。 “除水害、兴水利”是河道治理的目标,防洪、排涝作为河道基本功能,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重中之重,但人们较少关注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维护,于是牺牲了河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退化了河道的生态功能。生态护岸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修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是生态河道治理的关键。

关键词:河道治理、防洪排涝、生态护岸、人水和谐。

1 生态护岸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1 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传统河道护岸仅仅发挥了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而生态护岸采用植物或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型式,对河道岸坡进行防护,集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于一体,相对传统护岸有很大进步。生态护岸的优点主要包括:

1.1.1 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生态护岸采用自然材料,透水透气性强,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界面,可以有效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循环途径根据水位发生变化。夏季丰水季节,当较大洪水进入河道,洪水通过透水层大量地向河岸及河底渗透存储,削减了洪峰量,增加了地下水量,减轻了洪灾危害。

而当枯水季节到来时,储存在河岸、河底的水反渗入河,对调节水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生态护岸中大量采用根系发达的固土植物,其在水土保持方面又有很好的效果,护岸的抗冲性能大大加强。

1.1.2 改善水质及水体的自净能力

传统的护岸由于渗透性差,破坏了河流――岸坡――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不利于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减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态护岸所采用的植被以及环保材料加强了护坡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河流――岸坡――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了河流水质。

1.1.3 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首先,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养水源、改善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护岸的渗透性有利于维持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河道水生态系统平衡,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栖息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促进了河道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1.2 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21 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水利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的河道应当是自然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护岸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对河道的重新认识和合理改造,它保持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又满足了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是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绿色发展的现代城市的迫切要求。是现代社会人类期望回归自然、渴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水景观建设的最简单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

2 鹿泉区河道特点

石家庄市鹿泉区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低山丘陵区,东部为平原,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地形条件优越,总面积603平方公里。

区内所辖的主要行洪河道有四条,分别是古运河、太平河、金河、┖樱四条河道境内全长79.8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

古运河:位于平原区,河床和边坡均为土质,堤岸不规则,河道上游河槽深且宽,河道下游河床呈宽浅型,河底纵坡小,河漫滩较发育,枯水期河道内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河床冲淤变化无常。

太平河:太平河是唯一穿越城区的河道,上游段处于山区,河床较宽,河底坡降较大;下游段处于平原区,受两岸建筑和耕地限制,河床变窄,纵坡较缓。太平河已按照防洪标准进行了初步治理,正在实施的太平河景观提升工程实现了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工程集蓄水、生态、景观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鹿泉区一道亮丽的河道水景观。

金河、┖犹氐悖捍搴佣纬ぃ沿线侵占河道现象严重,河床普遍较窄,河岸无护砌,河道纵坡较大,横断面呈“V”或“U”型,河道淤塞严重,洪枯变幅大。

3 河道生态护岸

3.1 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生态河道治理首先应满足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同时维护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遵循自然规律,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治理原则:首先满足河道堤防的稳定和安全要求,护岸材料多孔透气性好、自然环保、经济适用,岸坡植被根据气候、水位、景观要求选择,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需求。治理应做到:河道不断流,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水质不恶化。

3.2 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分人工原型护岸和人工自然型护岸两种类型。

人工原型护岸是在河岸栽植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的植物保护河岸,保持自然堤岸特性的护岸。主要采用乔灌混交,发挥乔木与灌木的自身生长特性,充分利用高低错落的空间和光照条件,以达到最佳郁闭效果。同时利用植物舒展而发达的根系稳固堤岸,增强其抵抗洪水、保护河堤的能力。

人工自然型护岸采用透水透气的工程材料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岸进行防护。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如在设计洪水位现以下采用石笼、木桩或干砌块石,其上筑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上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生态护岸防护型式应根据岸坡材质、岸坡高度及边坡、洪水位高度、流速、冲刷力、透水性、天然环保、经济适用等原则进行选择。

生态护岸常用的材料有纯植物护岸、干砌石护岸、生态砖、纤维织物袋、格宾网石笼护砌等。格宾网石笼生态护岸观赏性强,透水透气性好,易于植物生长,抗冲刷能力强,胀缩变形适应性好,坚固耐用,是理想的护岸材料。

4 结论

生态护岸是集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改善了河流水质,十分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给人们提供了自然优美的河道环境,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生态护岸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的关注和喜爱,不断被推广完善。

参考文献

[1] 雷雨,冉春旺,马瑛. 河道生态治理初探[J]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15(4);322-324.

[2] 吕 松,汪 伟. 京山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5(1);45-46.

[3] 金 苗,王光社,武 晟等. 兴庆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J] .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8;708-710.

第15篇

【关键词】:杨庄河道;设计理念;效益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Qinhuangdao in northern industrial zone,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industrial zone of Yangzhuang river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past, river, spirit of ecology, respect for nature, people and water,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not only to ensure the flood safety of the river on both sides, also add a beautiful landscape for the area.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re very significant.Key words: Yangzhuang River; design philosophy;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V14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前言 北部工业区杨庄河属于秦皇岛市大汤河支流——小河子的中游部分,自北向南贯穿北部工业区。治理河段长度1.6km,现状河道起伏较大、宽窄不一、曲折多弯,河道纵坡1/300,河道两岸无堤防,行洪能力较低。随着北部工业区的不断发展,按照该区规划,需对杨庄河道进行治理,河道治理后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营造人水和谐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周边地区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升区域竞争力。

1、河道总体设计理念

以往的治河理念,由于城市用地紧缺,为了增加建设用地,河道滨水地带被侵占,,河到宽度越来越小,为了满足防洪安全,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河道的生态功能逐渐衰退,天然的河道被渠道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胁迫,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自然河流的渠化使生态环境单调化

直线型的人工河道取代了原有蜿蜒性的自然河道,河道断面为简单的矩形和梯形断面,原来深潭与浅滩交错的格局可以支持多样化的生物群落,渠化的河道生态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种类减少。

水流的侧向连通受到阻隔

传统的河道堤防把水流完全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切断了河流与侧向水的连通,使得河流附近湿地的营养物质过滤和吸收过程受到阻碍。

溶解氧模式变化造成生物退化

人工河道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生生物窒息而亡。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河道的曲折多弯为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基础。河道的多样性特征不仅自然美观,减少了人工的痕迹,符合河道自然走势规律,而且可以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提供保障,从而满足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此外河道的蜿蜒性增加了河道长度,减慢了河流水流流速,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有利于净化水质。

本工程河道治理本着生态、自然、人水和谐的理念,尽量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河道走向的单一性。河道治理总长度1.6km。两岸规划路面与河底高差5~6.5m,设计堤顶高程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堤顶高程和工业区规划地面高程综合确定,河道治理设计为突出景观效果,河道采用复式断面,并为景观设计提供基础地形条件。河道由深槽、亲水平台、岸坡组成,河道深槽及亲水平台采用浆砌石护砌,岸坡采用缓坡,中部设休闲步道将岸坡分成上下两部分,下部采用植草砖护坡,上部采用植物护坡。休闲步道以下河道断面可满足10年一遇洪水行洪。

2、河道纵断面设计

本工程河道纵断面设计为浅滩和深潭交替的形式,更具生态功能。由于浅滩和深潭可产生急流和缓流多种水流条件,有利于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在浅滩地带,水流速度快,促进河水充氧,河床细颗粒被冲走,形成多样性孔隙空间,有利于水生昆虫和藻类等生物的生存,浅滩有时可露出水面,可为鱼类等提卵栖息地,通过过滤、曝气和生物膜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

3、河道横断面设计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为满足河道防洪标准要求,岸墙较高,导致水、陆生态系统隔离,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且亲水性差。

本工程河道断面型式的选择首先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满足河道的生态景观,亲水性创造条件。河道断面采用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设置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护岸护岸高度,对护岸结构的要求也有所降低。

3.1河道深槽

河道深槽采用梯形断面型式,沿河道中心线左右摆动布置,河槽深度1.8m。边坡为浆砌石护砌,表面用料石砌筑亲水台阶。在河道深槽中每隔200m建一座挡水溢流小坝,挡水高度0.8m,平时蓄水形成12.6~17.6m宽的景观水面,蓄水深度0.6~0.8m。

河底铺设600mm厚砂卵石层,要求砂卵石最大粒径不超过150mm,河底纵坡为1/1000。两岸亲水台阶基础采用M10浆砌MU30块石砌筑,下设150mm厚级配碎石垫层,要求粒径5~20mm,亲水台阶表层镶贴花岗岩剁斧石。浆砌石基础中每隔3m设一处0.2×0.2m透水孔,内填粒径5~20mm级配碎石。

在深槽两侧种植适合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等,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河流主要是减缓河流的流速,促进颗粒物的沉降,媳妇水中的氮、磷,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抑制藻类的生长。

3.2挡水坝

河道深槽内共设九座挡水坝,其中1~8号坝为景观挡水坝,坝上下游河底高差为0.4m,相邻两坝之间河底纵坡为1/1000,蓄满水后可形成具有层次感、立体感的跌水景观带。9号坝设在新G102桥上游,坝体较高,主要用于拦砂截污,坝上游两岸设有排污管进水口及拍门,当上游河道水质被污染时,开启拍门将污水导向下游污水管网,最大限度的保证坝下游已治理段河道的景观水质。

挡水坝坝体采用M10浆砌MU30块石砌筑,外包C25F150混凝土。坝两端做成台阶状,表层镶贴花岗岩细料石,以便与坝上下游亲水台阶护岸相接。坝顶沿坝长方向设人行跳石,采用花岗岩剁斧石,规格600×300×200mm,埋入混凝土中40mm,外露160mm,净距0.3m,供行人通行。在坝体中心底部位置埋设de200 PVC泄水管,供河道清淤时泄水使用,进水口管顶高程与上游河底齐平,出水口管底高程与下游河底齐平,进水口处安装拍门,并设集水池。

3.3亲水平台

为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实现人水和谐,在河道深槽与河道岸坡之间设置2.5~7.5m宽的亲水平台,并用亲水平台挡墙将平台与岸坡绿化带分隔开,挡墙高出平台地面0.4~0.78m。当洪水较小时,河道深槽、亲水平台可形成25m宽的行洪过水断面。

亲水平台铺装由上到下依次为透水砖、100mm厚水稳,200mm厚级配碎石,要求粒径5~20mm;对应挡水坝段范围内表层铺装150mm厚花岗岩剁斧石,下设400mm厚M10浆砌石基础。

在相邻两坝段之间亲水平台中部设有1.2m宽的亲水步道,亲水步道采用透水砖铺设。

亲水平台挡墙采用M10浆砌MU30块石砌筑,基础埋深0.9m,外露迎水面砌筑花岗岩粗料石,压顶采用花岗岩细料石。

两岸亲水平台下埋设DN800钢筋混凝土排污水管道,进水口设在9号坝上游,出水口设在1号坝下游,并沿管道方向每隔25m设有一个检查井。

3.4河道岸坡

传统的河道护岸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忽视了对河道生态系统及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 即所谓的河道被硬化,阻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横向联系,破坏了水生和湿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也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变成了封闭水体,不利于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要求。 本工程河道岸坡采用缓坡(1:3~1:6)与规划地面相连,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岸坡坡面可以进行景观绿化,种植花草及小型灌木,有利于水生动物、两栖动物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维持河道的自净能力,通过植被的过滤和吸收,有利于降低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而且成本低,岸坡单侧坡面宽度14.5m。坡面中部设1.0m宽休闲步道,将岸坡分隔成上下两部分。亲水平台挡墙与休闲步道之间绿化带采用植草砖护坡,以增强抗冲刷能力。岸坡坡顶设有坡顶挡墙,高出设计堤顶0.6m,采用M10浆砌MU30块石砌筑,压顶采用花岗岩细料石。正对挡水坝的两岸岸坡设有下河台阶,台阶踏步均为花岗岩剁斧石,台阶基础采用M10浆砌MU30块石,砌筑厚度不小于400mm。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