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基本财会知识范文

基本财会知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基本财会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基本财会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医院;新会计制度;成本核算;财会管理

眼下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需要,我国于2010年开始试点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经近几年来各地的时间可以看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成本费用科目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医院财会成本核算的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积极影响

(一)对成本核算进行了有效规范

新会计制度中对医院会计权责给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其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会计要素,其中包括有资产、负债、收入净资产以及费用支出。彻底取消了收实现制,对费用和收入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配比,有效改善了传统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谨慎性、配比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定会计科目也发生了变化,促使科目可以和成本相互对应,例如:将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扣科目关联到一起,这样可以直接且明显的反映出固定资产地损耗和使用情况。取消部分会计科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例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改变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的核算方式,调整了传统的药品售价核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了医院的虚假开支,大大提高了药品的根本职能。

(二)实现了科学化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强调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每一项费用的支出都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预算说明。新制度对于和国家的对接比较注重,这种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本核算的实施。除此之外也完善了财务报表内容,加强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一一俱全,有效提高了医院财政报表的合法性以及所发表文书的公允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成本核算的基础较差,成本核算意识严重不足。甚至有些职工一致认为成本核算工作是财会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业务扯不上丝毫关系,使成本核算工作遭到了严重忽视。导致在医院管理过程中频频出现注重收入忽略支出现象。不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二)医院成本管理尚未明确职能,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对于成本核算都不是很重视,并未全过程的实施,只是事后在进行核算,这样一来成本核算所反映的信息也只局限于事后成本,对于事前和事中成本来说并未有清楚的揭示和分析,同时缺乏严格的成本考核。对于药品、材料、物资等的耗费没有控制,一味购入,不计产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占用、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医院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极具多样性和专业性,分工较为精细,使得成本核算包含超大的数据信息量,同时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按照项目收费,成本要素一时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手工核算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只能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在成本管理体系上尚未完整,缺乏科学性,有待改进。

三、对于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缓解成本信息的局限性

新制度规定成本价格必须要在医疗服务价格之上,道理上来讲成本不能完全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太高群众肯定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为了降低价格而降低服务质量也是违背伦理道德与医疗改革要求的,再一点如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因此医院可以据此实施“差别定价法”,以成本为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定价法”,根据差别进行买单,根据基本原则提供医疗服务,对于难以解决的费用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除此之外新制度的实施也重新规定了药品的核算方法,实施个体计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影响着药品的生产效率,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药品采购进行计量。

(二)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由于医院职工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较高的认识,因此领导层必须要将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作为重点,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很多的医院职工

都认为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毫无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成本核算工作就会难以完成根本目标,严重者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未来发展,对此,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必须要从多方面实施,大力提倡相关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最新要求,从多方面增强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会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加强计算机等信息软件的技能教育,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实施。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新会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建立在旧制度之上的,尚未完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缺乏严格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核算质量。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应该在很多方面结合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以医院的实际事务为基础,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尽可能的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满足新制度的最新要求。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制度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医院内部必须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有效改善,使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4):170-172.

[2]胡静,李诗,李长庭.简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5):48-49.

[3]刘敬华.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4):88-90

[4]蓝艳娜.试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5):91-92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会计目标 会计职能 会计教育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校需要重新评估现有的会计教育体系,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期望。本文从现有传统会计理论及教育存在的局限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和职能重构及本科会计人员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会计理论及教育存在的局限性

(一)会计目标局限性

会计目标即是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既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体现,又要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綦好东、杨志强,2004)。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之下,通过设立账簿、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到最后生成会计报表,这种折叠式的信息生成模式是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其提供的信息主要用于投资和信贷决策以及用于解除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即通常所谓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基于未来导向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两种系统之间缺少有效的整合,这与泛会计或者说大会计学科是存在冲突的,特别是互联网的背景下,会计数据处理的技术不断变革,使得会计信息的处理更为高效、快捷、实时和经济,一些简单和重复的结构化工作被计算机所替代,相应的流程也更为规范,会计人员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目标观,局限在对经济活动的结果性反映,很少涉及到与提高企业价值决策的信息需求,就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二)传统会计职能的局限性

传统的会计学教材一般把财务会计的职能分为核算和监督,这主要源于马克思关于“簿记”是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启发,但是何为会计职能,似乎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会计的职能与会计所处的外部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自马克思提出簿记观念以后,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互联网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被颠覆,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特别是以供应为主的商业模式逐步被以需求为主的商业模式所替代,人们开始探索对会计职业和会计职能进行新的诠释,会计的职能也面临着派生问题。

(三)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传统性

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基本上以技术导向、效用导向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围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和会计资格类考试来设置会计主干课程,这种设置能够实现与相关的考试对接,但是也会引起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拼盘化,不同主干课程相关性小,导致学生缺少跨学科的意识,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社会各界期望会计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范畴,而是要进一步扩大合格的人才,在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这将对传统的会计学科体系构成冲击。

(四)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知识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和课室,技术的先进性已经使得新的教育模式成为可能。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进入会计职业的胜任能力框架》中提出了三种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从该框架可以看出,会计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沟通技能、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伦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传统的会计教育是基于内容驱动型的,主要围绕教材甚至把教材视为向学生传授显性知识的唯一机制,教育的过程也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知识的传授过程,这种形式的教育忽略或弱化了教育本体论的问题,“教”与“学”的矛盾不断呈现。学生只是单向的被动接受者,所学与所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要通过机械记忆等表层学习,掌握正确的答案就能获取较高的成绩,这种考试反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单向知识提供机制。过度强调技能的培训会导致学生难以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会计的边界去思考问题,教育与职业发展的不同步性造成了会计毕业生难以较好面对动态的环境挑战,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则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了一方面会计专业红红火火,但另一方面社会又抱怨缺少合格的会计人员的现象。

二、“互联网+”背景下会计本科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会计的发展依存于特定的环境,同时会计也会反作用环境。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进一步深入,会计理论将发生裂变,会计职能也将面临转型和延伸拓展。在互联网时代,会计除提供传统的事后信息以外,需要承接更为广泛的职能。会计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信息提供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相应的学历教育也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改革。

(一)会计目标和职能的重构

如何强化组织绩效管理,提升组织价值,是管理层关注的重要问题,会计人员需要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正如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1965)在《会计理论》中指出:“实用主义论的优点之一是,会计只在切合实用时才算尽了它的职能。但它必须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会计师懂得对他们的本企业或委托人以及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最为有用的是什么。”对于企业而言, 通过会计提供的各类信息实现企业的增值,从而做大利益相关者蛋糕。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应将会计目标提供投资和信贷决策有关的信息拓展为资源配置等商业决策所需的信息,着重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商业模式的变迁决定了会计除了反映营业主体资源、资源变动及其变动的历史信息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在研究与分析会计职能的问题时,能否分为两个层次来进行,即把会计的职能分为基本的职能和派生职能。我们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控制;它们的派生职能有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等(吴水澎,1996)。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该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分析、控制、预测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这与传统的会计多职能论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拓展会计职能,以应对会计所处环境的变化。

(二)转变会计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韩延明,2003)。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必须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审视会计的教育理念。会计教育理念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在会计教育过程中所应传授的理性认识及观念体系(栾甫贵,2013)。会计理念与会计行为本质密切相关,在会计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对会计行为本质众说纷纭,最有代表意义的观点包括:会计技术(艺术)论、会计信息论、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系统论,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会计信息论已经成为大家所认可的主流理论。目前很多会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的属性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会计就是一门技术,在其教育理念中总是将技术的东西作为其讲授的重点,而忽略了“育”的内涵,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了解隐含的背景信息,也就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现行知识体系更新较快的年代,一旦在课堂所接受的知识陈旧过时,学生便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计作为特定时空下的社会关系的体现,本身也会对时空具有反作用力,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定位于具有厚实的基础和应有的职业素养。企业管理流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其决策都需要不同的信息为之服务,而这些信息一部分来自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更多的是来自价值驱动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共同为实现企业增值提供相关的信息源,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并改进业务流程,从而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相应的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也需要有一个质的变化,特别是加快实现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实现会计人员从被动的信息提供者到主动的信息提供者或是企业合作伙伴转变。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一点,为组织创造价值是会计工作的最终职业使命,会计教育不能因为固有的学科藩篱和专业认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自我设限,局限于将学生培养成传统的数据加工者,而忽视对其后续职业成长极为重要的通用能力等的训练(杨政等,2012)。

(三)建立面向未来和需求的课程体系

就目前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而言,会计的主干课程套用职称资格考试无可厚非,因为会计教育的源动力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而社会往往以相关的证书作为会计人员水平高低的信号,但是仅仅围绕职称或资格考试来设计课程,将会造成知识体系的碎片化,且容易造成缺位和错位的现象。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概念,并将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后,不同的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价值链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后来布兰德伯格(Brandenburger)和纳尔波夫(Nalebuff)在价值链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网(value net)管理模型,价值网管理模型突破了价值链的线性思维的缺陷,从网的结构观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分析,而有效的会计职能应当反映企业价值网上的价值的变化并对未来做出预测,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数据挖掘和价值发现中的重要功能,不断实现价值增值。会计不再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而是一种价值管理活动。它涵盖了信息系统的内容,经济信息系统只是价值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准确的说是一种价值管理信息系统(陈良华等,2013)。从这种意义上而言,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的增值管理活动和价值管理信息系统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企业价值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实时而不是滞后的信息为多目标决策服务,而这些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来自管理会计人员。因此在现有的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不应过度强调会计、财务和管理的边界,必须打破传统的“小会计学科”的局限,在突出学科完整性的同时强化“泛会计”的理念来设计会计课程。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价值管理(泛会计)信息依据的要素很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成本、成本、资产等传统会计要素,而且要包括消费者服务、市场进入、生产率、生产周期、质量、时间等更多的新的会计管理要素(陈良华等,2013)。泛会计概念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的范式,其信息需求是多元、异质性和开放的,而在传统课程体系下的信息是相互割裂的,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效应。IFAC的会员团体应有可靠的程序保证职业会计师具备职业胜任能力,并把职业能力解构为三个部分:技术胜任能力(Technical Competence)、职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和职业价值观、伦理和态度(Professional Values, Ethics and Attitude)(刘h、黄莉、杨丹,2014)。以上述三种能力的构建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在确保会计教育与会计职称或资格考试有机协调和融合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新技术变革与价值管理活动重新架构会计课程,在遵从“博雅教育”实质的基础上强化通识教育,特别是关于人文素养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同时必须将商业伦理作为必修课,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社会和伦理的含义,特别是从技术理性和道德理性双重角度进行决策,同时要围绕泛会计的价值管理设计课程群模块,如沟通技能、商业模式、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电子商务、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咨询、信息技术等,将管理会计课程群拓展为管理会计基础、中级管理会计和高级管理会计,进一步打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边界,实现有机融合,在必修课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增设选修模块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潜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会计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的期望。

(四)大力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也正是很多高校的短板。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教学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的讲解,很少考虑到具体的情景,加之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讲授的知识点都围绕教材展开,学习过程就是单向的传输和接受的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期望差距较大,教师、学生、社会三者都存在不满意的现象。泛会计所需的信息不仅包括了事后反映和核算的相关信息,更需要实时的评价和反馈等信息,这就必须培育会计人员决策和参与决策的能力,就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但这些能力又主要来自于实践,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产学研中心,通过学界和业界的合作,共同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解决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会计教育和会计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求变,更新理论知识结构,实现基于知识型的会计教育向流程导向转变,以职业能力构建为导向,强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引进案例教学,通过讨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认知能力、逻辑推理、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无法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教师的在职进修或者在产学研研究中心从事相关实践,并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支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为整合会计课程、会计研究、会计实践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

(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教学资源

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中,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商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已经是会计教育必须面临的关键问题。传统面对面的讲授方法无法解决时空约束的问题,学生也难以获得个性化的反馈和帮助。基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情景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学习的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而教育者也应主动利用虚拟的教育环境,整合会计教育与信息和通讯技术,主动高效利用微博、微信和慕课等互联网支持的学习资源,实现在一个开放的、灵动的环境中充分利用时空的弹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者,实现课外非正式的交互学习和面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长期职业竞争的能力。

总之,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组织业务和运作方式,在该背景下,会计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过于强调会计技能的培养难以适应快速改变的商业环境,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是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的主要任务,本科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泛会计”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的引进等方面加快改革,以进一步适应全球化和互联网新形势的挑战。X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2]吴水澎等.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09).

[4]陈良华,李志华,张P.会计理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6]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01).

[7]刘h,黄莉,杨丹.会计师胜任能力解构及其培养――基于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的探索[J].会计研究,2014,(5).

第3篇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分支形成后,会计便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所组成。从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来看,财务会计应定期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则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会计报表。鉴于此,西方会计学家一般把财务会计称为外部会计或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内部会计或对内报告会计。这一观点,基本上为我国会计学者所接受。

笔者认为,依据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把财务会计称为对外报告会计,把管理会计称为对内报告会计,这只是对会计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只能说明两者一个方面的差异,并未揭示它们的本质差别。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只能从会计对象与会计目的上去寻找。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对象,我国会计学界把它界定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关于管理会计的对象,许多人对其进行过探讨,如“现金流动说”、“价值差量说”、“资金流量说”,等等。尽管众说纷纭,但也都没离开资金范畴。简言之,就总体而言,财务会计对象与管理会计对象都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那么,两者的区别又何在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总体内部的差异。

资金运动具有两重性。一是价值增殖性。在商品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其投入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必须在运动中不断地增殖,这是资金的一般属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资金的增殖过程。没有资金的增殖,企业就失去了生存与的基础,投资者也就失去了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资金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资金及其运动,必然体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如产权关系、债权关系、分配关系等。资金运动只能在特定的经济关系中进行,并在运动中再现这些关系,否则,资金运动就失却了存在的条件,这是资金及其运动的特殊规定性。从这一属性出发,可以说资金的运动过程也是特定的经济关系的运动过程。

资金及其运动客观地存在着价值增殖和特定经济关系运动这两重属性。从本质上说,财务会计是以后者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亦即作为其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财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基本目的正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关系,维护人们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与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则是以前者、即以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其存在基础的。价值增殖是资金的属性,但价值的增殖并不是自发地进行的,而是一种在人的参与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们只有对价值增值过程进行的运筹、规划与控制,才能实现增殖并达到预期目标。

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价值增殖则是经济效益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财务会计是以资金运动中的经济关系为对象,以维护相关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则是以价值增殖运动为对象,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这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这里应提及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也只是就它们的对象与目的的主要方面而言。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作为会计工作的两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是一种“分工不分家”的关系。

在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加以区分的同时,必然要涉及到对成本会计的认识。成本作为资金运动的一个环节,作为资金投入的一项内容,它既与资金运动中的利益关系相联系,又与资金运动中的效益成果相联系。就成本的前一性质而言,它应属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实际成本的高低、真伪,直接对实际利润发生,对各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发生影响。因而在有关法规中,对成本的列支范围、开支标准、补偿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成本的后一性质而言,它又属于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管理会计学中人们研究成本习性,量、本、利关系,成本控制等,以求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国外会计学中,产品实际成本的核算与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分属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这一做法也为上述观点的成立提供了旁证。在我国出现的把有关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内容独立出来,成立成本会计学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会计教学的系统性而作出的一种选择。既然如此,成本会计就应该既具有财务会计的某些特点,又具有管理会计的某些特点。而在会计实务中,实际成本的核算是不可能脱离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

二、财务区别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具有不同的特点。那么,决定它们各自特点的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只能是会计对象的性质与会计目的。下面便以此为依据,对财务会计不同于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试析如下:

第一,财务会计必须以国家或行业组织制定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作为其工作的准绳与规范。这一不同于管理会计的特点,是由财务会计核算的特定对象和目的所决定的。既然财务会计是要对资金运动中的关系进行确认、计量与反映,那么,便只有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才能保证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不受侵害,才能为各利益相关者所认可。

第二,财务会计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因为财务会计处理的每笔业务都与人们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实行严格的凭证制度,才有可能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各种侵犯财产的行为发生,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三,财务会计实行定型的会计模式。由于财务会计工作直接涉及到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所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并要对其工作质量,即会计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客观性进行检验。为了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有章可循和便于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财务会计需要定型的会计模式。

第四,会计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会计方法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会计核算结果的变化。为了避免由于轻易变动会计方法而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或以变动会计方法为手段去谋求某些相关者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各国的会计准则均规定,财务会计选用某种会计方法后,一般不得轻易变动。如确有改动的必要而变动会计方法时,一般需要在会计报表中作出说明。

三、正确认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意义

从本质上揭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无论是对会计,还是对会计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正确认识会计的目的。通过前面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本质区别的,笔者认为会计的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会计的双重目的,简要地说就是“利益”目的和“效益”目的。勿庸置疑,会计对象的二重性必然规定着会计目的二重性。以来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会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也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说在我国设立管理型会计与开展管理型会计活动,充分地体现了讲求经济效益这一会计目的的话,那么,全面实施会计准则与新会计制度,以便使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适应变化了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利益关系,则充分体现了维护一定经济利益关系这另一会计目的。

第4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39-02

自从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局势的动荡、紧缩,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少企业的发展陷入僵局。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实力,打破国际、国内发展僵局是亟待企业解决的难题。在会计成本控制下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是能有效解决难题的手段之一。成本控制本身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重要的作用。

一、何谓企业成本控制

要想探究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之下的财务合理化模式,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企业成本控制,以及其与财务合理化有什么关系。

(一)基本概念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是指一个企业,事先通过成本会计等不同的方法,预算出企业可供利用的生产成本金额,之后再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根据对比之后所得的结果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所收获的成果进行客观、可靠的分析和评价。

正确理解企业成本控制需要弄清楚成本、控制,及其之间的关系。成本指的是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某个生产目标而投入的费用。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是一个企业进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总体费用投入,狭义的成本是企业在进行某一特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控制是针对成本而言的,指的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的控制对象进行各种类型的转换,使其向企业既定的生产目标发展。

成本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企业中,成本控制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对企业产生的总的成本费用的控制,以达到利用最低的生产成本,创造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的结果。狭义的成本控制指对企业某一生产经营环节进行费用管控,以保证企业的实际成本不会超出预期花费。

(二)三大导向

强化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指引下,会计成本控制的强化应该树立以三个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1.树立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众所周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是“利润=收入―成本”,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以最小的成本消耗实现收入的最大化。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局势判断,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理想,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呈下降趋势,于是就对企业降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成本控制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一方面要求企业解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市场信息的有效获取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从业人员加强忧患意识,树立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的整体工作效率。

2.树立以个人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企业能从多方面创造效益,而任何一个企业效益的创造与员工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企业更多地是要重视人力资源,树立以个人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将个人效益与企业的整体效益结合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现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树立以新形势下的生态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因此,不管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以生态为导向,自觉树立以新形势下的生态为导向的企业意识。生态观表面上看与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关系不大,然而一些事实表明并非如此,比如:地面塌陷、雾霾严重、水污染等等。企业只有将生态成本考虑进去,才能更加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三)与财务的关系

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属于财务合理化的构建范畴,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而存在。建立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依据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只有在会计成本控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才是合理的。

二、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探究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花费和资金流动一般要经历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能够及时地了解资金去向和耗费金额,从而也就能在客观上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为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提供可能。具体而合理的财务模式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成本管控,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一)意义所在

制定并落实财务合理化模式对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的现代化来说至关重要。就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构建财务合理化模式不仅能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还能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长远而健康的发展打下经济根基。

(二)构建概述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下的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构建内容涉及多方面,然而在大体上,可以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

1.财务合理化定位

在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之下的财务合理化定位需要依据成本控制来进行。上述内容分析到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需要树立三个导向的企业意识,因此,财务合理化模式的定位也需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员工的个人效益,以及新形势下的生态效益。针对企业经济效益,财务合理化模式的定位主要是解决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企业的市场了解能力。在个人效益方面,财务合理化模式的定位主要是在工资预算和激励机制上。以效率第一兼顾公平为原则,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缩小内部收入的差距,通过集约化资金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实现合理化定位考虑到生态效益,就需要企业提高技术、改善管理,财务管理的资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同时兼顾成本控制。

2.合理机制的确立

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多个部门联合机制来共同推进。我国企业在工业产值、实现利税方面在全国占据着较大比重,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碰到了新的困难。财务管理在监督并控制企业经济活动大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财务合理化模式相关机制的确立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参与其中,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多方努力,共同推进,是财务合理化模式的一大保障,也是一大特色。

3.作用边界的构建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很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必要的企业日常资金管控,还涉及到企业资金的筹集。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之下的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确立财务管理的作用边界,以防影响整体的财务管理大局。由此,考虑到成本控制的内容和需要,财务合理化模式的边界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企业资金的预算管控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资金的安排和监督。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考虑企业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构建较为可靠和实际。

4.重点和难点分析

结合当今全球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来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产能结构和生产工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在会计成本控制下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思想,重点对购进新设备、新工艺的成本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资金预算、核算和项目审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

由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有效获取出现问题,容易出现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引起企业的成本估算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因此,在会计成本控制下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的难点就在于解决成本控制中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资金使用监管的误差。

(三)办法探究

从在会计成本控制下构建财务合理化模式提出至今,已经被应用到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果实。由财务合理化模式实现企业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究其办法,以下三点很重要:

1.对于资金使用绩效,严格评定

资金的使用绩效可以根据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得到,但这种计算方法太笼统,不利于掌握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情况。因此,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制定规定时间内可供企业量化的具体指标。严格评定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掌握企业的经济动脉,对发展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2.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陈出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企业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但是现如今,传统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陈出新,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刻不容缓。变“集权式”为“分权式”,实现网络化、虚拟化,增强电子货币的使用等等,都能有利于企业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构建。通过推陈出新,能够帮助企业紧紧抓住市场和经济的脉络,及时发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3.实行资金使用的分段管控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前后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先后实现了货币职能――购买,生产职能――商品生产,以及商品职能――物物对换。因此,针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分段管控的职能,能够细化成本控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企业各个部门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对于资金的利用,完成成本控制工作,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5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从现行规定看,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企业在发生外汇业务后可以自由选择结汇或者不结汇,但实际情况是,近些年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升值趋势和压力不断增加,造成企业储备美元的意愿下降,企业完成外汇业务后,通常都选择结汇,以实现保值,结汇是企业通常的选择。所以,分析企业外汇会计处理过程以及报表中的外汇资产时,会计分录的编制在举例中通常采用企业更常见的结汇形式,并以最主要外汇形成——商品交换为主进行分析,对外来投资等形式暂且忽略。同时,为了分析时更加容易理解,企业外汇所涉及会计处理不再考虑汇率变动和手续费等因素,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为了更能体现实际情况,例中外汇都假设为美元。

通常情况下,企业外汇会计业务涉及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基本外汇业务的简化处理过程举例如下。

[例1]某企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外币交易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发生两笔涉及进出口的业务,期初进口原材料600吨,每吨价格2000美元,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6.5元人民币,并支付进口关税1000000元人民币,进口增值税2000000元人民币,货款已经支付,关税和增值税由银行存款支付。期中出口销售商品1000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200美元,该商品计算成本为1000元人民币,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6.5元人民币,企业享受出口免征关税和增值税优惠,货款已收到,企业在当期结汇,结汇时汇率仍为1美元=6.5元人民币(为了计算方便,此例假设三个时点的汇率相同),企业在当期期末不保留外汇收入。

由于企业当期结汇,不保留外汇收入,所以进口时要购入外汇,即换汇。其进口业务会计分录如下(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

企业进行上述会计处理后,会形成收汇与付汇的差额80万美元(进口付汇120万美元,出口收汇200万美元),企业在本期进出口业务实现利润300万元人民币,通过结汇以人民币形式获得现金流和资产,其财富已实现,储备在企业并归企业所有和支配。

由于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所以从整体看,所有涉外企业在会计期间经过类似上例的会计处理后,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会形成差额,此差额经过结汇后企业以人民币获得了差额并增加了企业财富,财富归于社会,并在社会中流通。

二、中央银行参与后涉及的进出口会计处理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如表1)。分析表中中央银行的会计要素,结合我国目前的结售汇制度并以典型和最直接的进出口贸易为例分析。

承例1,假设该企业进出口业务涉及三个当事方,即出口企业、进口企业和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中央银行),三方在涉及进出口业务时其会计处理过程及资产变化情况如下(为方便分析,会计处理进行了简化,即不考虑收入、成本等影响利润的因素和税收等因素):

经过上述会计处理过程,对于国内企业,结合例1前面会计处理,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即国内企业在实现与国外企业进出口业务后,通过与中央银行的结汇和换汇交易,将进出口业务实现的增值(或称为利润)已兑换为人民币转移到企业,中央银行参与的结汇和换汇交易未出现将企业财富截留的过程。

中央银行在企业结汇和换汇后,资产负债表中的美元资产(外汇)增加80万美元,与美元资产(外汇)等额增加的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央行负债(央行票据),在这一外汇储备实现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只是通过发行债务或者票据获得人民币后从企业手中购买美元,中央银行起到货币转换作用,自身只是货币符号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同增。同时,从中央银行对进出口业务的会计处理及资产变化,可以看到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两个基本途径:第一是贸易顺差,这里可以称为数量差,即出口增加的美元资产(外汇)大于进口支付的美元资产(外汇),差额停留在中央银行报表美元资产(外汇)项目,形成外汇储备,这是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最主要形式;第二是出口之后,在某个期间或某一截止日还未形成有效的进口与之相对应,这样的差额是由于时间造成的,这里可以称为时间差,时间差直接形成外汇储备,但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会形成进口与之对应。通过两种基本途径,中央银行基本外汇储备形成,并和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分离,分离后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未占有企业财富或社会财富,只是中央银行资产报表上外汇的增加和负债的增加,且是等额增加。

三、外汇储备的使用及财富本质

近些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且我国政府所持美元债权也不断增加以及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社会上有许多呼声,主张我国政府应将所持美元债权减少并大量购买国外资产,或者将外汇储备用于增加国内福利,或者购买外国福利用于国民享受等等。这些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对外汇储备本质的错误认识。

首先,从财务视角看,伴随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增加的是负债的等值增加,这样的同增同减,只是改换了资产的存在空间,而非财富的增加,也就是中央银行只不过是利用手中借来(主要通过发债)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下了美元资产,付出了人民币,这只是数字和币种符号的改变而已,如果非要将中央银行所持美元用于消费,就会导致一份财富企业消费一次,在中央银行控制下再消费一次,财富被虚拟并进行消费后,通货膨胀产生。

其次,假设将美元债权减少后大量进口国内所需生产生活物资,表面上看,似乎是将我国中央银行所持的美元资产进行与国外物资的交换,而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国内商业银行借钱(最终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实现)后到国际市场上消费,这会造成整个世界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角度看,中央银行若将美元资产在国内赠出后投入消费,结果是消费结束后资产表中资产消失,而负债无法解决,不符合会计基本常识,如果以人民欠债的形式分配美元资产让国民享受国外资产,将会使国内人民变成中央银行债务人,其实就是国内欠债消费。

再次,如果将央行所持的美元资产直接购买国外福利然后发放给国民享受,这种福利必须到国外才能享受,大规模的享受国外福利,不但有国外能否承担的问题,同样还是产生“分资产”的问题,结果仍然是央行无钱可兑付商业银行,若依靠增发行货币,结构性膨胀随即产生。

国内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仅有出口或者出口大于进口,企业获得利润,并通过结汇使利润归于企业,企业财富实现。同时,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外汇)迅速增加,伴随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增加的还有等额负债的增加,这是外汇储备形成的实质。从会计处理视角对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分析后,要明确外汇储备作为财富已经分配与企业,不能随意用来再次消费,理性的解决外汇储备是央行将外汇储备通过增加正常的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业务,增加国内急需和短缺物资的进口,逐渐消化外汇储备,实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即使作为我国外汇储备主体的美元不断贬值,中央银行也只能进行外汇存在形式的改变,而不能改变外汇储备本质进行随意消费。

参考文献:

第6篇

要想探究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之下的财务合理化模式,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企业成本控制,以及其与财务合理化有什么关系。

(一)基本概念

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是指一个企业,事先通过成本会计等不同的方法,预算出企业可供利用的生产成本金额,之后再与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根据对比之后所得的结果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所收获的成果进行客观、可靠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理解企业成本控制需要弄清楚成本、控制,及其之间的关系。成本指的是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某个生产目标而投入的费用。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是一个企业进行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总体费用投入,狭义的成本是企业在进行某一特定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控制是针对成本而言的,指的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的控制对象进行各种类型的转换,使其向企业既定的生产目标发展。成本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企业中,成本控制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对企业产生的总的成本费用的控制,以达到利用最低的生产成本,创造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的结果。狭义的成本控制指对企业某一生产经营环节进行费用管控,以保证企业的实际成本不会超出预期花费。

(二)三大导向

强化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指引下,会计成本控制的强化应该树立以三个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1.树立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众所周知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是“利润=收入—成本”,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以最小的成本消耗实现收入的最大化。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局势判断,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不理想,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呈下降趋势,于是就对企业降低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成本控制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一方面要求企业解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市场信息的有效获取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要求企业从业人员加强忧患意识,树立竞争意识,提高个人的整体工作效率。

2.树立以个人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企业能从多方面创造效益,而任何一个企业效益的创造与员工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企业更多地是要重视人力资源,树立以个人效益为导向的企业意识,将个人效益与企业的整体效益结合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现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树立以新形势下的生态为导向的企业意识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因此,不管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以生态为导向,自觉树立以新形势下的生态为导向的企业意识。生态观表面上看与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关系不大,然而一些事实表明并非如此,比如:地面塌陷、雾霾严重、水污染等等。企业只有将生态成本考虑进去,才能更加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三)与财务的关系

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属于财务合理化的构建范畴,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基础而存在。建立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依据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只有在会计成本控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才是合理的。

二、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探究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花费和资金流动一般要经历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能够及时地了解资金去向和耗费金额,从而也就能在客观上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为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提供可能。具体而合理的财务模式构建能够有效地实现成本管控,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一)意义所在

制定并落实财务合理化模式对于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的现代化来说至关重要。就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构建财务合理化模式不仅能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还能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长远而健康的发展打下经济根基。

(二)构建概述

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下的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构建内容涉及多方面,然而在大体上,可以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

1.财务合理化定位

在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之下的财务合理化定位需要依据成本控制来进行。上述内容分析到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需要树立三个导向的企业意识,因此,财务合理化模式的定位也需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员工的个人效益,以及新形势下的生态效益。针对企业经济效益,财务合理化模式的定位主要是解决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企业的市场了解能力。在个人效益方面,财务合理化模式的定位主要是在工资预算和激励机制上。以效率第一兼顾公平为原则,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缩小内部收入的差距,通过集约化资金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实现合理化定位考虑到生态效益,就需要企业提高技术、改善管理,财务管理的资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同时兼顾成本控制。

2.合理机制的确立

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多个部门联合机制来共同推进。我国企业在工业产值、实现利税方面在全国占据着较大比重,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碰到了新的困难。财务管理在监督并控制企业经济活动大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企业而言,财务合理化模式相关机制的确立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参与其中,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多方努力,共同推进,是财务合理化模式的一大保障,也是一大特色。

3.作用边界的构建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很多,覆盖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必要的企业日常资金管控,还涉及到企业资金的筹集。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控制之下的财务合理化模式,需要确立财务管理的作用边界,以防影响整体的财务管理大局。由此,考虑到成本控制的内容和需要,财务合理化模式的边界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企业资金的预算管控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资金的安排和监督。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考虑企业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构建较为可靠和实际。

4.重点和难点分析

结合当今全球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来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产能结构和生产工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在会计成本控制下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思想,重点对购进新设备、新工艺的成本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资金预算、核算和项目审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由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有效获取出现问题,容易出现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引起企业的成本估算失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因此,在会计成本控制下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的难点就在于解决成本控制中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资金使用监管的误差。

(三)办法探究

从在会计成本控制下构建财务合理化模式提出至今,已经被应用到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果实。由财务合理化模式实现企业成本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究其办法,以下三点很重要:

1.对于资金使用绩效,严格评定

资金的使用绩效可以根据企业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得到,但这种计算方法太笼统,不利于掌握各个部门的成本控制情况。因此,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应该制定规定时间内可供企业量化的具体指标。严格评定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掌握企业的经济动脉,对发展企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2.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陈出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的企业经济发展模式上的。但是现如今,传统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改变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陈出新,实现财务合理化模式刻不容缓。变“集权式”为“分权式”,实现网络化、虚拟化,增强电子货币的使用等等,都能有利于企业财务合理化模式的构建。通过推陈出新,能够帮助企业紧紧抓住市场和经济的脉络,及时发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3.实行资金使用的分段管控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前后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先后实现了货币职能———购买,生产职能———商品生产,以及商品职能———物物对换。因此,针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分段管控的职能,能够细化成本控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企业各个部门有目的、有方向地完成对于资金的利用,完成成本控制工作,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7-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财务管理不但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性强,加之非财会专业学生相关先修课程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正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会专业而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理财实践进行基本分析和操作,从而培养具有现财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将财务管理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大部分都是参照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对财务管理与非财会专业的联系认识不清。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非财会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要.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在内容上注意了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财务管

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等课程之后,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而对非财会专业来说,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时,通常只开设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有的甚至只开设会计学原理,由于没有前期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作铺垫,财会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困难,很多原理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将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区分开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上通常也不作区分。财务管理课程不分专业,通常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时普遍感觉很吃力,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非财会专业与财会专业相比,两者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异,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就很难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太专业、太系统,进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四)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这种做法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由于先前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的互动,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而且教学中实际案例较少,使学生感到财务管理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深入学习不顺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些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补充一些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活动只是辅助其实施管理能力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学目标是培养懂财会、会用财会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可以拓展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但是不需要全面掌握,只需从财务管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出发,了解财务管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主要以基础性教程为主,而且书中的理论要成熟、案例要生动、习题要简练。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通过学习,学生需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完善培养方案,处理好各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内容和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很多只学过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就会存在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安排课程时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往往只学过会计学原理,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增加相关会计类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适量引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未学习财务管理之前,他们所具有的往往是一种朴素而不稳定的兴趣,一旦在深入学习不顺利,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要求,以案例教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使学生充分理解的重要教学形式,是一种易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典型的企业财务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理论的理解,扩展知识面,训练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且由于案例源于实践,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锻炼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先制定好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涉及主要知识点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时的有限,所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放在课外。教师必须精选案例,降低案例专业性,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学生采用分组讨论,为每一个组员分配任务;讨论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和帮助,为讨论创造自由宽松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适当总结,并要求各组同学写出案例报告。

(四)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核,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质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与之匹配就无法真正落实其教育理念。针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将期末考试改为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激发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

第8篇

【关键词】财务人员 培养路径 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社会发展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来看,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业务知识积累薄弱、学历水平低、业务技能不精通等诸多情况。再加之部分财会人员自身道德问题、财会监督力度相对较差等影响,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财会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较低。这种现状直接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由此,笔者认为加强新时期财会人员素质现状的研究,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财会人员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一、新时期财会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应当满足于既得成就,而是应当把目光着眼于目前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之上。

首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财会人员具有着较高的法律意识。目前,从我国财会人员整体法律意识来看,还尚待提升。目前关于我国财会犯罪的相关报道中,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财会人员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再加之财会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经济活动具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往往与大量的现金、支票紧密接触,如果不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对其行为进行自控,则很容易受到腐败思想的诱惑,产生多种多样的经济问题,进而导致犯罪现象的产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威胁。目前,部分财会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违反相关规定、违反国家法律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财会人员要具有着较强的法律意识,如果仅仅从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入手,放松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则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其次,从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道德水准来看,部分财会人员道德素质亟待提升。任何职业的从业者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道德。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以及思想水平还处于一个相对偏低的水平。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原因造成了部分财会从业人员在违反个人职业道德行为时,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其行为为我国经济活动带来的威胁,例如,作为财会人员而言,其工作往往会受到单位以及具体的个人的诱惑或者威胁,单位之中的监督不力以及执法不严(监督单位与被监督单位之间往往具有着较强的裙带关系)这使得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长期以来被“定义”为习惯,进而使职业道德行为弱化,甚至直接导致财会人员在意识形态领域认为这是“正常”的,这直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威胁,值得我们深思。

二、提升财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必要性

财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新秩序的构建以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解决财会信息失真问题之根本。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会信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提财会信息失真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相关部门进行科学财务决策的重要条件。如果财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则往往会导致财会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失控,进而很难面对那些失真的数据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同时,财会信息失真还会直接掩盖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使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很难根据相关的数据,制定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而导致经济决策失误,而且还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还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由此可见,提升财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三、新时期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路径

结合笔者对于大量文献的阅读以及工作的实际经验,认为新时期财会人员素质要求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共同发展。众所周知,个体的思想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实际行动。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于个体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财会人员的培养要能够立足于其意识形态的培养。将法律意识、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相综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财会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共同发展。综合各种方法,笔者认为加强相关培训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相关培训,同时辅之相关的实践对加强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政治思想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业务素质。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作为合格的现代财会工作人员之所以能够立足于财会工作岗位,必须具有着较为扎实的财会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财会账务处理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以及相应的预测、分析、决策等相关能力。现代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其内涵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拓展。财会人员的视野需要开阔,即财会人员不能够仅仅将视野放在本专业之内,而是应当放眼“世界”。财会人员的知识构成应当是一个以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多个学科(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国际金融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共同组成的星形知识结构。

第三,加强培养财会人员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大量信息犹如潮水般的汹涌而至,财会人员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是在学校之中学习到的,许多财会人员迈出学校后便没有再进行专门的理论学习。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财会人员在学校所接受的知识后逐渐陈旧,虽然伴随着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熟练程度的提升,但是,陈旧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到财会人员在面对新现象、新问题的解决方式。长此以往,则很难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培养财会人员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具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财会人员没有一定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根本无法跟上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从而也就无法实现财会的如实反映与实时监督职能。

第四,要提高从业人员和财务机构的整体素质。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财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对高效科学管理的要求。决策者需要设置一定的进入资格和提供持续的培养,强调集团内财务人才的合理流动。二是要建立起各级财务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以确保财务管理中心作用的实现。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革新,我国新时期财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法律意识问题、财会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能力等。提升新时期财会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促成我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只有我们将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却很棘手的问题加以合理思考与解决,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财会人员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东.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李玲.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J].财会研究,2009(19).

[3]杨慧娟.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的途径探析[J].现代商业,2008(33).

[4]刘冬梅.浅谈会计人员的素质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第9篇

近年来,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有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理论与实际脱钩。财会人员不深入生产实际了解林业生产的特性,导致财务管理理论与林业生产实际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使成本核算和预算定额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知识更新较慢,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认为只要能把现有的会计事项处理了就行,满足于现状,没有创新意识;计算机操作水平低下,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会计核算方面的作用。

2林业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的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掌握林业相关知识,贯彻执行《会计法》和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秉公办事。

2.2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财会人员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会计理论,在处理会计事项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不断创新,使会计的各项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2.3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当前实现会计电算化势在必行,合格的财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运用计算机来处理单位的日常核算,将财会人员从繁杂的会计数据整理加工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针对本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制程序、存储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等。

2.4具有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通常需要编写年度财务预算、分析年终决算、进行工作总结,等等。这些都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简捷、明快、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

2.5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财会人员在工作中不仅需要面对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而且经常要与工商、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打交道,只有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切实做好财务工作。

3提高林业财会人员素质的途径

3.1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把它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财会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无论何时,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是一名财会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必须知法守法、廉洁自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财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岗位,把工作视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依法办事。

3.2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计量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尽快掌握新的会计准则。同时,还应树立创新意识,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林业而言,财会人员不仅要学好财务知识,还应该熟悉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掌握每项林业工程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电算化已成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运作最基本的形式,会计人员只有将计算机网络知识与会计知识相结合,才能满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要求。总之,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

3.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财会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涉及面宽,必须具有会计理论、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业务处理中,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管理财务工作时,要体现出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对财会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方面对新制度、新业务等新知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进行分层次、分批培训,将新知识尽快传达给基层财会人员;另一方面,针对各级审计、财务检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总结,利用会计例会等形式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另外,可组织本单位财会人员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尽快提高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3.4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

林业财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财务基础知识和会计理论比较欠缺。各单位应鼓励财会人员参加财会专业的函授学习或自学考试以及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取得学历证书和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财会人员,要给予一定奖励。

第10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其不仅加大了会计工作的任务量,同时也为财会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就如何提高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企业单位 财务管理 会计人员 综合素质

在我国企业单位财会从业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这就要求企业单位财会人员思想观念必须发生转变,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下,本文就对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现状及素质问题

(一)法律意识淡薄,知识面较窄

我国企业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其在日常的财会工作中,很少实行岗位的轮换。财会人员虽然能够充分掌握、灵活运用其所处岗位的专业技能,但对于其他部门与岗位的业务知识缺乏了解,从而难以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知识面较为狭隘。一些企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往往法律意识不足,对于国家、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视而不见。此外,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责任,盲目听从上级办事,对于自身的利益与职权不够了解。

(二)财会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其内部财会队伍的人均年龄较高、业务水平不一,甚至有一些财会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缺少完备的财会核算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年龄较大,对于新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较慢,一些财会工作还停留在守旧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模式中。与此同时,虽然财会队伍每年都在吸取新鲜血液,招聘了一些应届大学生,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其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有效利用,财会工作已然在沿用守旧模式,从而难以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企业单位针对其内部的财会人员,虽然每年都开展了教育、培训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加上部分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从而难以达到培训效果。而一些财会人员即使参加了职称考核、学历教育,但由于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至实际的工作中。此外,由于财会人员掌管企业单位的资金、账目,其往往存在自以为是、态度恶劣、嚣张跋扈的现象,基本职业道德丧失。一些企业实际的财会工作,已然停留在事后核算的模式上,使财会人员难以及时、准确的向上级领导提供数据信息,财会管理缺乏有效性,无法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企业应针对内部的财会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培养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日常财会工作的态度,从而使财会人员对于自身所处岗位,能够充分行使其职权与职责,更加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以此保证正常的财会工作纪律、质量与效率,从而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工作环境。

(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作为一切财会工作的基础,企业需要定期开展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首先,应根据企业自身会计活动的特点与情况,针对常规的财会工作,进一步巩固基本知识。其次,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围绕新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展开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财会人员,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提升业务水平,才能确保事前预测的全面性、事中核算的真实性,以及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准确性、有效性,从而更好的的完成财会工作。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交流的频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定期组织海外培训、深造,学习更加先进的业务技术、全新的知识与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实现。财会人员应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措施等法律、规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财会工作更加严谨、合法。在市场经济下,若要成为全能型综合素质人才,财会人员应对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理念、流程有一定的认识,以便参与经营管理,实行监督职能。

(三)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临近,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财会工作的改革。现代企业为实现财会工作信息化,应针对计算机系统、电算技术、网络系统、财会软件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展开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财会人员熟练操作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存储、财务分析与报表的编制等基本的财会工作流程。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财会工作信息化将是我国企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四)严格执行用人选拔制,实施奖惩机制

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招聘环节,作为保证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的第一关,应严格执行用人选拔制,从中挑选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新进人才并持证上岗。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企业单位应定期开展业务考核,根据其结果实施奖惩制度,增加所有财会人员的紧迫感、提高财会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违规操作、不负责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整个财会团队素质的提高,由此确保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此外,还可执行约束机制,针对各个财会岗位制定责任目标,提出具体的约束性标准与条件并签订责任状,对于违反规定、没有实现责任目标的财会人员,给予适当处罚,以此警示他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时间长、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企业单位应充分了解、正确认识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作用及意义,深入持久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第11篇

【关键词】财会人员 继续教育 数学课程

一、前言

有关数学教育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学历教育阶段,也有一部分涉于继续教育,而少见于针对某一行业的在职人员的终身教育,本文则是专门探讨在职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中的数学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扩展。从理论上说,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即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说“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从实际上说,财会工作是一种与数学关系密切的行业,从业人员的数学素质对工作的影响甚大,如在后文中所表述的,一目前财会人员的数学素质尚待加强,对此需要从理论上到实际操作上作系统的研究,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种探讨。

二、数学教育对财会人员的意义

数学的理性精神对形成人的道德素质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首先对真善美的追求,会使人自觉地遵守纪律、法制和社会公德;其次,从思想方面看,纪律、法制和社会公德本身是一个公理系统,而行为规范则是从这个公理系统演绎出的命题,数学的熏陶会使人自然地进行这种演绎,比方说每事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纪和公德。

财会人员从事财会工作必须遵守会计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时刻考虑有无违法的地方。会计法规对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财会人员守法工作,才有可能根绝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许多不协因素。数学的理性精神对财会人员养成守法习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数学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形成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数学作为文化首先在于它的理性精神:.此外,数学是一种知识,也包含着技能,不论人们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越来越多了。

对于财会人员来说,基本的数字运算是财会工作最基本的技能。加减乘除是每个财会人员每天的工作都必须要面对的。统计等数学知识的运用也是每个财会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而当今社会的财会人员当然已不仅仅只需要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了,电子计算机在财会工作中的广泛运用把广大财会人员从烦琐的复杂的数字运算中解脱出来,同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的心理可分为认知心理和非认知心理。数学对于认知心理,如归纳、推理的重要意义是人所共知的。由于数学的理性精神,数学对非认知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学生,对一道难题,刻苦钻研,最终终于解决,这就是意志的培养,养成了不畏困难的习惯,日后在工作中也就有坚定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一点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财会人员也不例外。财会工作往往单调、烦琐,又由于工作涉及到经济利益,往往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一些困难,这时候,坚定的意志对财会人员是有很大帮助的。坚定财会工作的信念,拒绝不良诱惑,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这不是每一个财会人员说做就能做到的。数学的理性精神对这方面是很有意义的。

三、现职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

(一)联合办班

办学单位与地方高校联合办班,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师资源与办学单位自己的硬件资源相结合,节约了成本且大大提高了办学质量,这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种继续教育方式;

(二)专题集中学习

这主要包括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等培训班,这种集中专题学习的方式现在采用得比较多,也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如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就是主要采用的这种方式;

(三)网络教学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模式正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为现代远程网络教学模式。教育部将“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振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可以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方式,可以节约成本等,它的诸多优点决定其必然是未来继续教育的主要手段;

四、提高的关键

当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适应岗位转变的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今后能否适应职业变化,取决于自己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潜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后劲的学习观念,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于财会人员而言,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知识与技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说会计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很多所学过的知识就已经过时,象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知识作为无形资产计价、金融衍生品的计量等知识,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期间普遍还来不及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毕业生只有通过在参加工作后的再学习,才能掌握能让自己胜任工作的这一系列更新的知识。在这里笔者认为在财会人员中应该提倡自我教育,学习不仅仅只针对每年一次的继续教育,平时在工作中对已更新的知识的自觉学习以及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当今的财会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楚廷.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口.现代教育研究,1996(3).

[2]伯特兰.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创新人才; 本科财会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7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119- 02

0 引 言

21世纪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利益与风险共生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挑战,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高等教育法》第5条强调“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要求民族高校“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财会人才是知识经济对会计、财务教学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在为财会职能发挥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给民族高校财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高校传统财会教育模式培养的财会人才已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更难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任。因此,创新我国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已势在必行。

1 民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型本科财会教学创新动因

1.1 问题动因

1.1.1 培养目标模糊导致会计、财务教育层次界线不清

我国会计、财务教育已形成以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为主要层次的教育体系。国家将民族高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民族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各民族高校将会计硕士和博士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与民族高校本科会计、财务教育之间缺乏层次性,使各层次之间培养目标划分不清,无法对各层次教育目标予以准确定位。

1.1.2 课程设置缺陷致使教学内容陈旧

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在:① 课程之间衔接缺陷。有些课程之间存在较多重复,而有些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遗漏。如“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复;“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在所得税、或有事项等业务核算内容方面很难界定清楚。② 重视新会计制度接轨,忽视理论知识系统传授。新会计制度、准则的不断变迁使教师总是忙于将新增知识点编入教科书讲授给学生,忽视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难以为部分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做准备。③ 教材建设滞后性造成财会教学内容陈旧。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教材内容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动,财政部已的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教学内容中很难找到。

1.1.3 呆板的教学方法与单调的考核方式

各民族高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课堂讲授,“老师讲,学生听”。虽然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开始在民族高校会计教学中应用,但应用范围狭窄、应用层次较低。造成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少,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严重滞后。同时,单调、呆板而僵化的闭卷考试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其成绩真实性有待商榷,更挫伤了具备创新性思维而又学习刻苦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环境动因

1.2.1 会计环境变迁对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影响

民族高校会计教学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系统。在全球化、网络化、高新技术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民族高校教师只有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合理组织财会教学,才能增强会计学生对财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新时期创新型会计人才。具体而言:①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由此而带来的会计标准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财会教育全球化,昭示着新一轮财会教育改革的到来。② 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将改变会计主体组织结构,也必然要求财会教学内容、方法等都要进行创新。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金融市场发展,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环境会计、证券公司会计、保险会计将成为民族高校财会教学的重要内容,民族高校财会教学必须相应增添和充实这方面教学内容。④ 会计职能和领域的拓展将使企业集团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合并会计、破产会计逐渐成为会计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要求财会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变革,也对财会学生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2.2 会计环境变迁对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新要求

这些新要求集中体现在:① 民族高校财会本科生不仅要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能力,更应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② 将提高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求新知识能力。③ 应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具备开展国际经济交往所需的会计、税收、金融、贸易、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等方面知识。④ 培养通用型财会人才。财会本科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种行业、各种组织形式、各种所有制企业会计工作。这要求财会教育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上。

2 民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型本科财会教学创新基本思路

2.1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创新的行动指南。实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创新,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财会教育观。基本思路在于创造性培育以下5观念: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全面教学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观、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兼顾的互动教育观、“厚基础,宽口径”的整体化教育观。

2.2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

(1) 调整和优化财会教学课程体系。具体而言:按照财会“通才”教育要求,开设综合性课程和一定比例选修课程;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加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教学,构建公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干专业课实验和专业选修课实验四大实验模块,形成基本专业能力训练、核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层次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2) 增设素质教育课和学术讲座课。根据培养创新型财会人才要求,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开设学生自学课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开设一些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

(3) 优化整合会计教学内容。要适应会计创新教育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财会教学内容以凸显教学内容的“非稳定结构”。另外,要根据系统科学原则,整合会计教学内容。

2.3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方法

财会教学方法创新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等创新教学方法。限于篇幅,仅探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激励为主要目的,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检验答案3个环节,使学生掌握知识和科学思维并了解创造性活动特点和程序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4种情况:① 复习式问题教学,即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和深化已学过的知识。这种方式在会计教学中已广泛采用。② 启发式问题教学,即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探求新知识。这种方式一般在讲授新教学内容之前采用。③ 诊断性问题教学,即通过提问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采用。④ 激励性问题教学。即通过提问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4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考试制度

(1)考试内容创新。应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科学合理确定考试内容,同时考试内容体现一定研讨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由发挥,以培养、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最后,考试内容具备一定可选性。

(2) 考核方式创新。创造更多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考试方法:加强日常考核,全面、综合反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完善闭卷考试方式,适当提倡开卷考试或二者结合;改革考试题型,注重对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考核;丰富考核方式,适当采用撰写论文等其他形式。

(3) 评分制度创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应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以体现成绩结构多元化、评分标准灵活化、评分制度科学化。

(4) 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通过信息输入信息控制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形成一个闭合回路。考试信息反馈系统应包括试卷分析制度、评估制度、重考制度等内容。

3 创新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3.1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知识只有加上运用知识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实践方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会计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这种对培养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知识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并使之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

3.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知识层次是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理论知识学习始终是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会计学又是一门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不强或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其工作结果提供的是大量滞后信息和错误信息,就可能影响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会计本科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处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培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传统会计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受制于教学方式,有什么样教学内容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即内容决定方式。现代会计教育提倡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上的教学互动。这是对创新教育所应采取教学方式的基本概括,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方法、学识、人格鼓励、影响着学生,学生同样以鲜明个性及敢于向过去和现实挑战的勇气鼓舞着教师,使教师再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学的再次创新。

3.4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各有其特点和职能,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会计教学体系。在处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问题上,应遵循以下原则:① 第二课堂必须是在第一课堂之后;②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进行;③ 第二课堂必须注重专业知识运用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④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定点与不定点等多种形式进行,以紧密配合第一课堂教学。

4 结束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市场的发展、会计职能与领域的拓展、国外教育机构的竞争都对我国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提出新挑战,同时也使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原本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为此,民族高校本科财会教学必须开展财会教学创新以培养创新型会计与财务人才,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教学双方的共振效应,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宏. 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第13篇

摘 要 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自身工作的需求。文章概述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明确了财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并重点就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提升途径做出分析论述,意在为财会人员的素质优化提供思路与支持。

关键词 财会人员 职业判断 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日益深化,财政部出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很多内容涉及到职业判断,这对于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但就当前情况来看,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乐观,同新形势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进行探讨,来寻求该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财会人员的能力提升、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概述

会计职业判断指的是会计人员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同企业自身目标和特点相结合,运用其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对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原则等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归结来讲,即会计人员对准则、制度的把握和理解的能力,属于现代社会下,财会人员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素质。

二、财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财会人员一定要以法律、制度、准则为准绳,同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发生的实际业务,作出公正、公平、客观的判断。财会人员应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企业利益、确保企业资产的增值性和盈利性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作为应尽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利益的维护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为代价,在这一点上,财会人员一定要坚定立场,对外来强加意志,予以驳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当对方不接受相关建议时,财会人员也一定要稳住,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及时的上报。

三、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的提升途径分析

(一)树立、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

职业判断意识的树立是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及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财会人员具备了职业判断意识,才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职业判断的内涵,进而促进自身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才能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因此,财会人员应转变思维和观念,强化对职业判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制度、准则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认真领会,持久深入地学习,来确保自身业务知识的持续更新。只有这样,职业判断才能为财会人员所用,成为其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二)强化职业操守和道德教育,为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对于许多会计核算的处理,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这为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提供了广阔空间,如财会人员道德缺失,其职业判断就极有可能失真。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财会人员职业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将财会人员的职业操守放在首位,来促进其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为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条件。

(三)不断学习,依靠知识更新,来提升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第一,财会人员应当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会计原则的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职业判断恰当运用的基本前提;第二,对会计各主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且对于同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外汇、金融、生产经营、贸易、经济等知识应逐步掌握;第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对继续教育认真对待。新制度、法规、政策的不断出台,要求财会人员对继续教育加以重视,来将其作为知识不断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只有将新准则学好,才能运用的好,财会人员的职责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素质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应当对新准则中的内容不断学习,对新、旧准则间的差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有哪些新增内容,会计处理的不同有那些,对企业会计核算有那些影响等。

(四)强化会计实践和执业经验积累,来提升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财会人员只有以足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进取开拓,才能促进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十分必要,对于财会人员掌握、深入理解会计理论十分有利。同时,职业判断的运用,要求财会人员具备适应复杂会计环境的能力,但这一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出于对此方面的考虑,应当对传统会计岗位终身不变的形式加以改变,实行“岗位轮换制”,有必要时可将转换扩展到不同会计部门之间,从而使财会人员的能力更加全面,为职业判断的运用提供丰富资源。

结语: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学习、总结,来充实、提升自己。作为财会人员的一项重要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十分关键,参考上述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未来的会计管理中发挥应有效益。

参考文献:

第14篇

为使水务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县级水利工程的专项投资逐年加大。相应地,水利基建专款的会计核算监督工作任务也更加艰巨。但由于县级财会人员掌握知识不够全面、综合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核算监督工作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日益规范的水利基建专款核算监督工作呢?下面,仅就本人近十年的工作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县级水利基建专款核算监督工作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主要表现有三个特征: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县级财会人员知识单一,除财会知识外,不注重必要的水利知识及财会法规的全面系统学习,造成监督能力不强。

(二)对工程支出审核把关不严,不能严格按照基建审核程序的要求进行系统全面地审核与监督;财务部门只是简单的记账工具,缺乏对工程项目合理性、真实性、准确性及相关手续完备性的严格检查。

(三)对拨出专款的跟踪检查力度不够。

二、县级财会人员如何做好水利基建专款核算监督工作

(一)做好水利基建专款的核算监督工作,首先要掌握三种相关专业知识。1.具有过硬的基建会计知识。这是对水利基建专款核算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基建会计不同于行政事业、工业、商业等会计,有一套适合水利基建程序核算要求的专门的会计科目及相应规定。例如:基建会计是通过“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它投资”等科目来归集和分配所有基建投资的,而工业会计则是通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来反映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及效益。因此要做好水利基建专款的会计核算监督工作,财会人员要通过参加培训班或自学等方式,熟练掌握基建会计的知识体系,包括设置使用的会计科目、每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及核算要求、待摊投资的分配方法、财务报表及财务决算的编制方法、交付使用资产的移交及其它相关事项等等。2.掌握相关的水利知识,具备预决算准确性、真实性的审核能力。要做好水利基建专款的核算监督,财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基建会计知识,还要掌握大量的水利专业知识。不具备水利知识,监督工作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某些具体工作中,在水利定额之内已给付的工程项目资金,在定额之外又予以单独支付,出现了重复计算,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低效,不懂水利知识的财会人员是检查不出来的。要做好水利基建专款的核算监督工作,要学习水利知识,掌握基建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规定、概预算的编制方法、定额的种类、来源及组成内容;审核工程概预算、决算单中定额的使用是否合理、工程量的计量方法是否正确、实地检验申报的工程量是否真实等。3.具有法律知识,掌握与基本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确保水利基建专款发挥应有的效益,国家对基建程序中的各种工作都作出了专门规定。因此财会人员要掌握基本的会计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国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水利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监理法、合同法、水利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晓法律,依法办事,既可准确无误地保证核算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又可通过运用法律武器,提高监督工作能力,坚决抵制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行为。

(二)严格遵守基建的审核、核算程序,谨慎认真,严把支出关。1.做好准备工作。在设立账簿开始核算之前,县级财会人员要认真阅读项目建议书、科研报告及该项目的立项批准文件、拨款文件等,掌握批复的建设内容及文件精神,以备审核实际建设的工程是否与文件精神及批复的建设内容相符。仔细阅读工程项目概预算,掌握基建工程的整体框架及具体内容,并据以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2.要认真办理每一笔拨款业务,严把以下几道支出审核关。(1)审核该笔投资是否为工程预算书中所列投资,并确定该笔投资所应归属的工程项目名称。对于预算外变更的项目,审核查看是否按原批准渠道进行了变更审批,是否具有相应的变更批复文件。(2)审核收款单位提供的票据是否为已税正式发票,白条入账是明令禁止的;审核票据填写内容是否准确无误。(3)审核需提供的工程结算资料是否齐全,工程结算单中定额的使用是否准确,实地核验申报的工程量是否真实,计算是否准确。(4)审核签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检查签字审批卡上是否具有工程计量人员、工程监理人员、经办人员、项目主管人员、项目负责人的签字审批。(5)严格遵守基建管理办法,对需要进行政府集中采购的,审核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政府集中采购;需要进行招投标的,是否按规定进行了招投标;需要签定合同的工程项目,是否按规定签定了工程合同。

只有经过严格审核无误的工程项目,我们才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办理拨款、登记账簿。此外我们还要做好日常物资收发的核算,按时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参加竣工清理,如实填写竣工清理清单;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进行认真审核;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等等。

第15篇

关键词:财会专业 大学生就业 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应届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季”。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应针对专业性很强的财会专业,提高培养质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能力培养不足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一定误区,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而高校对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方面也存在问题。高校所构建的财会专业知识结构不健全,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不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与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财会专业的知识结构比较狭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过分重视专业化程度,对知识结构的通用性重视不足。二是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指导。三是课程结构设置多年不变,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影响学生对未来财会发展趋势的把握。

(三)财会专业教学力量薄弱

随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思想的深入人心,财会专业学历教育发展迅猛。一方面培养了大批财会专业人才,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等,又未做好充足准备,特别是师资方面,教学水平的受限明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使毕业生的实操能力不高,影响了就业前景。

(四)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财会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需要熟练地掌握并准确地加以运用,课堂教学之余还需要实践过程。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表现在:财会岗位是单位中的特殊岗位,岗位责任重大,很少有单位为财会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高校只好在校内模拟实际情景让学生演练。但校内模拟教学方式单一、模拟资料不够完善、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等,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二、毕业生能力与培养质量的分析

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麦克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将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共35项;职业工作能力根据中国大学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分为621个职业。笔者参照麦克思-中国2009-2011届大学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认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工作能力的主要内容

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包括:理解和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理解和交流能力包括:理解性阅读、积极聆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学习方法、理解他人和服务他人;科学思维能力包括:针对性写作、数学解法、科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管理能力包括:绩效监管、协调安排、说服他人、解决复杂的问题、判断和决策、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分析能力包括:新产品构思、技术设计、设备选择、质量控制分析、操作监控、操作与控制、设备维护、疑难排解、系统分析、系统评估;动手能力包括:安装能力、电脑编程、维修机器和系统。

(二)本科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重要度和满足度分析

麦克思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毕业生对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也有所不同,下表是毕业生普遍认同的重要部分能力的评价。

(三)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认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大学生毕业工作三年后,基本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步入较稳定的职业生涯,能对自身应具备的工作能力有较客观的评判。调查显示,毕业三年后的本科生认为重要的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等。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协调安排、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分别被不同专业毕业生列为第三重要能力。毕业生对工作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的分析,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提高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要制定出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科学方法,通过进行培养质量跟踪研究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使用评价的跟踪研究,为设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一)做好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1.制定科学、实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财会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在制定与修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首先,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对于同类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其次,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第三,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课内与课外学时比例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时比例等。鼓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适度放开相关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选择权、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和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重点把握课程体系的搭建与课程模块的设置。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大体由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课程体系组成。适度调整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确保必修学分不受影响;完善素质拓展课模块课程体系,探讨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和学分获取方式,缓解课程容量不足与学生的选课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增加“特色化课程”模块,充实“创新与创业”课程模块。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必修学分总量不变的条件下,设计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的体系和知识;拓展专业课程平台,加大专业选修课实际开课门数,拓宽学生的选课范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二)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

1.继续推进公共课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压缩课内学时学分,科学合理分配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缓解教学时数与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加的矛盾。

2.积极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改革,用经营、管理科学及社会人文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教育取代传统单一的纯财会教育。探讨和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方案,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运用数学思维及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就业市场的不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用案例法、分析法、思辩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三)加强财会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财会专业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双重角色意识。财会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从业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始终把握财会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政策,保证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高校应出台相应制度,规范财会专业教师在校授课、企业在会计师事务所挂职等校内外行为。通过实践活动,教师可增加阅历、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也可积累丰富的案例,提高专业教学水平。高校在财会专业教师职称评定、考核时,不仅只针对教学,还应将教师在企业挂职的表现和业绩进行加权加以考核。同时向教师出台优惠的津贴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减轻教师参与产、学、研的成本。

2.拉长企业导师在校授课时间。为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许多高校会不定期地聘请社会业界精英为学生做讲座和报告。高校应专门设立一门课程,让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向学生传授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强调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各种社会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通识素养,同时参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物色企业所需人才,并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加强对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引导,提升就业力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财会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维,知识的全面发展会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会计作为一种较为严谨的经济活动,高校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2.拓宽就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建立“一站式”服务,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广泛的招聘信息、实施应聘技能培训等,帮助毕业生成功获取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