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交客流;疏解组织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65-2

1 概述

随着城市轨道数量的逐渐增多,人们的出行已经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城市楼房建设的逐渐增多,城市轨道的逐渐增多,人们的乘车出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的车辆越来越多,人们在出行的时候会遇到严重的交通阻塞,浪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去等车,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与之前的轨道建设目的越行越远。

2 城市轨道交通需要进行疏解和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往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现在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及时的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客流疏解和优化已经成为现阶段重要的发展目标。

我国现在基本国情就是国民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城市进成化不断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口迅速的膨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现在交通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城市轨道交通以运输量大、成本低、安全准时、快捷舒适并且还具有很高的节能资源,正是因为这种优势,人们才将城市轨道作为公共交通方式,还能够有效的解决交通的问题,大规模的发展城市已经将其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第一选择。交通枢纽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主要设备,所以采用疏解客流量方式非常满足迅速膨胀的交通需求,首先的任务就是保证旅客的乘车安全和换乘的便捷,给乘客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轨道交通的阻塞问题没有有效的方式将其彻底的解决,在交通枢纽站客流组织的疏解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复杂的问题,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才导致现在的轨道交通出现严重的阻塞,还有就是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目前,国家轨道交通想要对交通进行正确的疏解,虽然改善了客流组织,但是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一遇到其他的影响因素,交通问题就会显现出存在的较多弊端,体现了疏解客流组织能力的不足,甚至是遇到火灾、寒暑假、大型活动等等这些紧急情况时,就一定会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出现非常混乱的局面,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乘车,甚至有一些人因为这件事会耽误重要的会议和面试,造成最终的失败。所以建立健全一个行之有效的行车方针,能够制订一套能够进行紧急疏解客流量的制度方案成为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一定遇到火灾等危害时,在人流非常密集的地方进行人流疏散,耽误的时间太长,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威胁到更多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拥堵的环境中如果出现危害,人们会产生较为恐惧的心里,会造成人们的绝望的心理出现,这非常不利于乘客自己想办法自救,从而选择了不恰当的自救办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非常不利于乘客的疏解,为乘客的疏解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对客流组织进行疏解就成为轨道交通重要的解决问题。所以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的生命损失,避免在拥堵的环境中造成群集事故的发生,从车站的规划设计、疏解客流组织设定方案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定一套最为正确的疏解方法,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3 疏解客流组织的设计方法

通过对国外的轨道交通疏解方式的借鉴,我们也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设计方式,保证了客流量正确的疏解,相对于国外方面的轨道交通,我国的轨道交通方面就不具有优势,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方面,所以我国借鉴了国外交通轨道的仿真软件进行交通运营情况的仿真,这种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找到我们国家轨道交通疏解过程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并且应用这种方法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轨道交通换乘的问题,为换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这种软件的不断应用,我们已经提出了有效的优化设计,提高了换车的效率,为人们的乘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国外的仿真软件已经非常的成熟,但是我国因为不想要照抄照搬国外的设计方式,我们自己也投入了深入的研究,争取找到更加有效的办法进行疏解客流量,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所以仿真软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环节。

4 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是主要将目标放在了换乘客组织的优化当中,但是这个阶段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在进行优化的时候对产生的干扰问题考虑的非常不充分,结果使得矛盾更加突出。还有就是枢纽站的客流引导和服务的设备建设得非常不合理,在通行时疏解能力不足,就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换车耽误的时间较长,绕行现象非常的严重。在交通枢纽站更多的注意的是乘客流,忽视了非乘客流,所以因为疏解对象的忽视较多造成了严重的堵塞过程。

在进行优化设计的时候,提出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客流组织工作的优化和改善,为后期的处理提供便利的条件,从客流量运行枢纽的过程中设立重要的配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客流量的疏解,保证每个乘客可以找到自己的行走方向,不要在车站停留过多的时间,如果人们都在不断的寻找方向,就会造成人群的集结,造成人群的拥堵,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规划乘客的行走路线,采用交通的仿真软件对发达的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才是最重要的,对枢纽站的客流量组织进行优化,提供更高端的设计方式。

在进行客流量的疏解路线的规划设计时采用了三种有效的方式:平面交叉疏解、立体交叉疏解、源头控制。还调整了客服设备的配制和属性,进行设备数量的合理配制,调转了设备的运转速度,改变了设备的衔接方向,优化了乘客的组织管理。首先就是控制了进站出站的乘客数量,规定了乘客的进站时间,提高了流转的速度,主要提高人们的行走速度,避免出现乘客的停滞时间,就会使得路口运行比较通畅。采用了引导法,在各个车站设立了广播系统,加大对人们的服务,帮助人们尽快走到目的地,有效避免了乘客出现停滞造成堵塞的现象。

通过对传统模式下公交换乘疏散的特性分析可知,缓解枢纽区域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加强轨道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设计,尤其是针对那些设施分散、功能离散、管理涣散的枢纽区域,更需要对其区域进行设计优化以及功能的整合,其中包括结点设计、控制设计、公交优先设计等。这样可以提高公共交通换乘的便捷性,进而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的服务水平,从而一方面提高轨道交通枢纽交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促使交通方式的转移,使更多的乘客从私家车向公交车转移,这两方面均可以使枢纽的疏解度得到提高。枢纽疏解度指单位时间内枢纽疏解的客流量,又可称之为疏解速度。由此可知当疏解时间一定的时候,疏解速度越大,所疏解的有效客流就越多,因此就能有效地解决枢纽区域的拥堵问题,从而缓解道路的拥堵。轨道交通枢纽的吸引范围也得到了加强和扩大,同时也会集散更多的客流量。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口的膨胀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缺乏,城市轨道数量的增加同时还提高了人们出现不方便的概率,就连去一个比较近的地方都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这种现状的存在造成了人们出行的极大不方便,所以为了达到建设轨道的最终目的,我们就必须对枢纽站的客流量组织进行疏解和优化,提出更加有效的设计方式,减少客流量的拥堵现状的出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 考 文 献

[1] 马国荣.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统发展方向[D].成安大学,2012.

[2] 葛宏伟.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问题分析[J].城市轨道,2012(4):99.

第2篇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迅速增加,由于当前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方式难以满通需求,导致城市道路拥堵现象大量存在。近年来,随着不少国内外道路建设、交通管理相关人士提出了人性化交通和无障碍交通等理念,许多大城市纷纷将当年改成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平面信号交叉口重新恢复,这使得原本就占据城市道路交叉较大比例的平面信号交叉,以后更将成为城市道路交叉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充分注重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充分挖掘其潜力,使其更好地为城市交通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工程对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2 城市道路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2.1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定义及类型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指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车种和分流向,并使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性,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全的运行状态。

道路交通组织分为微观道路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和宏观交通组织其中微观交通组织涉及的对象多集中在单点上,主要有交叉通组织、环岛交通组织和立交交通组织等;区域交通组织涉及的对象多集中在线和面上,如主干道的交通组织、重点区域的交通组织等;宏观交通组织多是从政策和总体调控的高度予以控制,如机动车保有量的控制,公交优先政策、净化车种和经济调控等 本文阐述的信号交叉通组织属于微观交通组织范畴。

2.2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信号交叉通组织是整体交通组织的基础,包括路口放行方法确定、路口渠化设计和路口信号设计等主要内容,具体流程见图1。其中虚线部分指的是计算机仿真过程,因为现代的交通组织方案在实施以前常用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用于检测方案的可实施性。流程图中主要内容如下:

(1)交叉通调查调查是进行交通组织的基础,调查一般包括交通量、饱和交通量、延误、队长度等。目的是得到交叉口的基本信息,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图 1 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示意图

(2)放行方法确定。放行方法是指在交叉口非机动车、行人与机动车的放行所采取的模式,不同类型的交叉口所采取的模式不同,但一个城市最好选择1种,以免太多,导致道路使用者无法适应。

(3)渠化设计。渠化设计是对交叉口进行空间分离,主要设计有交通岛、导向车道设置、交通标志标线。

(4)信号设计。根据放行方法和渠化设计的方案,再考虑交通量的分布,进行信号设计,包括信号相位、信号相序、信号配时。

(5)其它配套设计。主要包括标志标线和公交站点一体化的设计。

(6)综合优化设计。结合前面的所有设计,进行

综合考虑,最后制定最优方案。

3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

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主要包括交叉口放行方法设计、交叉口渠化设计及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等主要内容。

3.1路口放行方法设计

路口放行方法的确定,指特定路口机动车放行方法与非机动车放行方法的组合。近年来,在交通管理实践中,我国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管理特点,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交叉口时的特点和要求,对放行方法进行实践和研究,形成以下4种模式:

(1)时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行人相位放行模式。

(2)空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机动车相位放行模式。

(3)时空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禁驶区放行模式。

(4)综合放行模式。需要注意,一个城市中最好只设计1种放行方法,

最多不宜超过2种 如果1个交叉口1种走法,道路使用者将无法适应,其结果必定造成交通秩序混乱。

3.2交叉口渠化设计

交叉口渠化,指对同一平面上行驶的各种交通流,采取各种物理分离的措施,可使不同速度的交通流按所划分的车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渠化是交通组织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渠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车辆行驶、减少车流冲突、保护行人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作用是明确不同交通流的空间路权,重点是控制冲突点的位置,做到“寸土必争”,尽量减少交叉冲突点的个数或将其转化为交织冲突点,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常用的渠化手段有交通岛、隔离墩、交通标志、地面标线、车道划分、路口拓宽等。交叉口渠化设计流程如图2 所示

图 2 信号交叉口渠化设计流程示意图

3.3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

交叉口的信号设计很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路口内的冲突点,控制路口内冲突,明确不同流向、不同种类交通流通过路口的时间权。根据放行方法和渠化设计确定信号相位,根据路口冲突情况和路口内空闲时间最少的要求确定信号相序,根据各流向上到达的流量情况确定信号配时及周期,做到“分秒必争”。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交叉口信号设计流程示意图

3.4优化方案仿真及评价

由于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中涉及道路的物理改造(如渠化中的路口拓宽、交通岛、隔离墩和地面标线等),一旦调整,短期内很难恢复。另外,交叉口的连续功能决定了一旦优化方案不切实际,势必影响整个道路及周边路网,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优化方案实施前最好利用仿真对优化方案做一个评估,在确定方案确实可行的情况下再予以实施,以免对道路交通及周边路网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的交通仿真,从产生之初就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交叉口仿真属于微观仿真范畴,微观仿真软件的代表是VISSIM,它是由德国PTV 公司开发的城市道路交通流仿真软件,被广泛运用于优化交通区域内的交通行为评估、轻轨系统并入城市道路网络的可行性分析、公共汽车及轻轨车站规划容量和效果评价,还可用于公交专用道等优先措施的分析。关于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案的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路口通行能力、平均等待时间、平均行车速度及车辆排队长度等。

4 小结

信号交叉口是我国城市道路交叉的重要形式,业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在交叉口渠化及信号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国外的道路运行情况和国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存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情况,所以国外的道路渠化及信号设计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优化设计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信号交叉口优化设计的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1]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第3篇

[关键词]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交通组织;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3-0046-02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有T形、Y形、十字形、X形、环形等。车辆通过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时因驶向不同,相互交叉形成冲突点。而每一个冲突点都是一个潜在的交通事故点。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管理。通常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组织、环行交通组织,用各种交通岛(分车岛、中心岛、导向岛和安全岛)、交通标志、道路交通标线等组织城市道路交通。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组织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相交道路上车辆及行人的交通安全并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总结起来就是合理组织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设置合理的车道数,按规范要求布置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岛、信号灯及各种交通标志标线,使交通流在交叉口有序组织起来,顺利安全通过道路交叉口。

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用交通标志标线、高出路面的各种构造物、护栏、分隔带、隔离墩及其他设施和方法,对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的交通流进行疏导、隔离和规制。使交通实体像水流一样顺着一定方向和线路,互不干扰、安全有序地运行,以达到分离和规制交通的目的,称为道路交通组织渠化。

常见的平面交叉口渠化分离方式有物理分离、车种分离、车速分离。

道路交通渠化分离实施时,必须通过科学、全面、系统、深入的道路交通资源、条件和交通流等,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探寻其存在成因及应对办法,结合交通信号控制、标志疏导及道路改造等措施,同时采取现场调勘、反复论证、优化调整。才能实现充分利用道路固有交通条件、有效提高通行能力、切实改善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为达到以上目的,渠化交通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各种因素:人的特性、交通特性、交叉口的几何及物理条件。

城市道路交叉口车道条数及车道宽度交通组织:

车道条数:应由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信号灯控制方式、车道通行能力、高峰小时交通量以及交叉口几何条件等因素综合决定。但基本原则为承担主要交通流的车道数应不少于道路路段的车道数,驶出道路交叉口的车道数不少于驶入道路交叉口的直行车道数”。

车道宽度:车辆通过道路平面交叉口时,因交通管制及信号控制,车速会低于路段车速,因此可考虑适当减小靠近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车道宽度,靠近交叉口车道宽度比路段车道宽度可减小约2050 cm。对于大型车通行的道路平面交叉口,进口段车道宽度一般可采用3. 25--3. 50 m,对于小客车通行的道路平面交叉口车道,宽度可缩至2. 80~3. 00 m。在道路交叉口出口段,车辆会加速通过,车道宽度应适当加宽,一般要求与路段车道等宽。当渠化组织中道路宽度紧张时,直行车道宽度可以缩窄至2. 75 m(小型车)或3.00 m(大型车)。

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拓宽渠化组织: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拓宽渠化组织是最常用的道路交通组织方法之一。在多相位控制的道路平面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同时应保证直行车流的通行畅通。在城市道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拓宽渠化组织设计时,除了对道路交叉口进口道拓宽,也可对道路交叉口出口进行拓宽,交叉口出口道拓宽的方式是增设机动车道。拓宽的车道数的基本原则为:

(1)当路段双向四车道或双向六车道时,交叉口进口道至少设置三车道;

(2)当路段双向六车道时,交叉口进口道至少应为四车道;

(3)当路段双向两车道时,交叉口进口道至少设置两车道;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的组合:任何一个交叉口都不可能只用一项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只有将这些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依据交叉口的具体条件进行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于每一个城市道路交叉口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每一个道路交叉口的位置、几何、交通条件都是不同的。一般的方法总结如下。

(1)任何道路交叉口都有以下渠化组织标志标线:车道行驶方向指示标志,道路中心线,车道界线,车道边线,人行横道线,停止线等。

(2)-般的道路交叉口都会进行导向车道的设置。不管拓宽与否,导向车道必须配以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车道行驶方向指示标志,导向车道线,导向箭头,有禁限的应设置相应的禁令标志和禁止掉头标志标线。

(3)交通复杂的交叉口一般都设置交通岛,交通岛在车流行驶的死角位置,形状、类型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做决定。

(4)非机动车对机动车干扰较大的交叉口,除了应用上述措施可设置非机动车禁驶区标线或中心圈来规范非机动车的行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有些方面只是涉及了一些皮毛。本次的研究侧重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的一些具体措施,建议读者在本文的理论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翟忠民,任福田,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

[2]赵恩堂,颜健民,张树升,严宝杰,交通工程学讲义[M].西安公路学院.1 984

[3]王炜,郭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0

[4]李美玲,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第4篇

关键词:交叉口道路渠化信号配时

中图分类号:U41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日益严重,滞后的交通状况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交叉口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发生地[1]。单点交叉通信号控制占城市交叉口的90%以上,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好单点交叉口的交通[2]。本文针对西安市北关地区的交通特点,以自强路十字为研究对象,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渠划方案,并结合渠划方案对信号配时进行优化。将交叉口渠划与信号配时优化协调起来,以提高交叉口的服务水平,改善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况。

1.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

1.1. 交通组织优化的基本概念

交通组织优化是指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综合运用交通工程规划、交通限制和管理等措施,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行状态[3]。交通组织优化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考虑宏观交通组织优化的原则;(2)道路交通分离的原则;(3)道路交通流量均分的原则;(4)道路交通连续的原则;(5)道路交通总量削减的原则;(6)公共交通优先通行的原则;(7)排障导流的原则。

1.2. 信号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流程

信号交叉通组织属于微观交通组织范畴。作为整体交通组织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如下:(1)交叉通调查。调查作为交通组织的基础,一般包括交通量、饱和交通量、延误、排队长度等的调查;(2)渠划设计。渠划设计是对交叉口进行空间分离,主要设计有交通岛、导向车道设置、交通标志标线;(3)信号设计。根据渠划设计的方案,结合交通量的分布,进行信号设计,包括信号相位、信号相序、信号配时;(4)综合优化设计。结合前面的所有设计,进行综合考虑,最后制定出最优方案。

2.自强路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交叉口几何现状

该交叉口位于西安市南北中轴线上,距北门盘道约300米。东西方向为自强路,南北方向为北关正街。路口西北角是华润万家超市,其余皆为住宅楼。该交叉口道路几何现状见表1。

表1 交叉口道路几何现状图

2.2 调查数据

2.2.1交通状况调查

表2 自强路十字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表

表2是从自强路十字的调查数据中,选取高峰时刻具有代表的1h流量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高峰小时进入此交叉口的交通量为7299pcu,交叉口趋于饱和,南北进口道的交通量远大于东西进口道,且以直行车辆为主。交通组成方面,以小汽车为主,公交车次之,客车和货车很少。该交叉口非机动车、行人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进入交叉口的自行车为4704辆。此外,高峰小时车辆在交叉口入口处大量排队,北进口排队长度约200米,南进口、东进口排队长度约50米,西进口排队长度约70米。

2.2.2信号配时调查

该交叉口采用二相位控制方式,左转均为许可型。高峰时期信号配时方案为:信号周期长142s,南北方向绿灯96s,红灯44s,黄灯2s;东西方向绿灯41s,黄灯2s,红灯99s,未设全红时间。

3.交叉口渠划与信号配时优化方案设计

3.1交叉口渠划方案

在对自强路十字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渠划方案如下:(1)压缩非机动车道、拓宽道路以增加东西进口道车道数,使西进口车道数增加为3条(划分左转、直行、右转车道),东进口车道数增加为两条,设置左转专用车道;(2)北关正街的交通组成中公交车所占比例较大,建议在北关正街上明确划分公交专用道,为公共交通的优先行驶提供保障;(3)北关正街路幅较宽,为了确保过街行人的安全,应在南北进口处设置安全岛;(4)该交叉口自行车数量较多,建议明确自行车行驶轨迹,并采用二次过街的方法;(5)行人过街横道两端缺乏无障碍处理,建议在人行横道两端进行无障碍改造,体现“以人为本”。

3.2信号配时方案

自强路十字采用两相位,周期采用142s时,延误很大,高峰时刻大量车辆在交叉口前排队,因此,有必要对此交叉口重新进行信号配时。在渠划方案的基础上,利用Synchro仿真软件进行信号配时得到优化后的配时方案为:信号周期长105s,其中,南北方向绿灯65 s,红灯38s,黄灯2s;东西方向绿灯32 s,红灯71s,黄灯2s。

5.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平面信号交叉口组织优化设计的流程,在此基础上对自强路十字的道路状况,交通管控情况进行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交叉口渠划和信号配时两个方面进行组织优化,以便车辆能够快速、安全的通过该交叉口。

参考文献

[1] 王秋平,谭学龙,张生瑞.城市单点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6): 60-64.

第5篇

关键词:交通组织 冲突点 左转弯专用道

0 前言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转弯车流不仅是产生冲突点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直行方向车流顺畅通行的主要因素。合理的使用各种转弯车流交通渠化设计方法,对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叉口车辆的延误以及提高整个城市路网的通行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 平面交叉通冲突分析

平面交叉通组织优化,是指在有限的交叉口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间、分空间使用交叉口,使交叉口各交通流始终处于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状态,也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甚至消除交叉口内各股车流之间的冲突。

根据冲突本身对车流运行的影响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分流 (2)合流(3)相交

(1)分流(2)合流 (3)相交

相交是三种冲突中最为严重最为危险的一种,交通事故多以此形式发生。相交又有三种情况:

直行与直行

直行与左转

左转与左转

其中,对向直行车流之间的冲突在交叉口路宽足够的情况下基本很少发生,竞争方向直行车流之间的冲突可以通过设置交通信号予以避免。然而由于驾驶员对左转弯车辆的行驶特性判断较差,所以一旦在无信号或者简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发生有左转弯车辆参与的冲突,其转化为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很大。

(1)冲突点的空间分离

一般常采用交通渠化的方法,把随机冲突点固定下来,利用路口的导流带、导向线、导向车道以及停车线、人行横道等交通标线,缩小路口冲突范围,隔离不同车种、流向的交通流,把空间上冲突点的个数降至最低,为时间分离打好基础。

(2)冲突点的时间分离对空间渠化以后仍然无法消除的冲突点,可以采用信号控制的方式,使冲突交通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冲突点从而达到消除冲突的目的。

2 平面交叉口转弯车流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通常来说,在实际工作当中,平面交叉口转弯车流交通组织的优化方法如下:

2.1 交通调查

调查是进行交通组织的基础,包括交叉口道路几何条件调查和交通条件调查。交叉口道路几何条件调查包括道路等级、断面形式、设计车速、红线宽度、单向车道数、机动车道数、机非分隔带宽、非机动车道宽和人行横道宽等。交通条件调查一般包括交通量、饱和交通量、延误、排队长度等。

2.2 左转弯导向车道交通组织优化

左转车道可以减轻与左转弯有关的交通事故(包括左转弯时的侧面相撞和追尾),排除左转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以及为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相位提供条件。

2.2.1 左转车道设置原则如下:

1)据国外研究统计资料,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次干路以上的各等级道路相交,其交叉口某进口道左转流量大于200veh/h时或者一个信号周期左转车辆数大于3,且路口拓宽车道不受限时,一般均应设置左转车道,且左转车道优先于右转车道设置;

2)对于单向单车道,进口道只可能增设一条车道,且直行车和右转车较左转车比例很大时,为使进口车的利用更为均衡,左转车可不考虑占用专门车道而是与直行车混合为直左车道;

3)次要道路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流量小于150―180veh/h或者一个信号周期进口道左转车辆不足3辆或路口拓宽受限时,也不设置左转专用车道,而是采用直左混合车道。

2.2.2 左转车道设置的常用方法:

1)没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可以采用拓宽路口方式增设左转车道;

2)窄分隔带的城区道路,将进口道的车道线适当偏移设置左转车道;

3)有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时,压缩分隔带的宽度设置左转车道;

4)按前述根据车辆大小和车速,压缩原路段车道宽度以增设进口道左转车道。

2.2.3 导向车道的设置

由于车道宽度是车辆宽度加上行驶的侧向余宽而决定的,因此车道宽度除了要受行驶速度的影响外,还因根据此车道的车种组成(大型车混入率等)、相邻车道上行驶的车辆、缘石、护栏、等路侧障碍物的位置及高度等条件而不同。进口道展宽段每条车道的宽度可以较路段上略窄,并根据交通量中车种比例加以确定,一般可以取2.75-3.5m/lane。新建及改建交叉口时车道宜取高值,治理性的交叉口在用地条件受到限制的地方,一条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75m。混入普通汽车和铰接车的车道左转专用车道宽度可采用3.5m,最小3.25m。

为更好地控制和引导车流顺畅地通过交叉口,当进口道横断面中心线偏移或车道功能发生变化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必要的路面导流标线。

2.2.4 拓宽车道长度的计算

为了使最后一辆左转车能在左转车排队最后端安全停车,左转车道长度应为排队长度与车辆减速所需长速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lw=ls+max{l’m,lt}(3-1)

式中:

lw ――左转车道长度(m);

ls――左转车排队长度(m),与排队中的车辆数及车身长度有关;

l’m――左转车减速所需长度(m),其计算公式为:

l’m =(v2-vt2)/26a (3-2)

式中:

lt――过渡段长度(m),可采用横移一个车道所需时间3s计算,

lt=v×3/3.6=v/1.2(3-3)

v――路段主要设计车辆的计算行车速度(km/h);

v――减速后的左转车速(km/h);

a――减速度(m/s2)。

2.3右转弯导向车道交通组织优化

2.3.1右转弯车流交通组织方法

在交叉口处,车辆的右转弯运动经常会与左转弯或者直行的车辆共同使用一条车道。一辆右转机动车的驾驶员能否较为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其直接决定于驾驶员所驾驶的车辆所处的车道的使用性质。因此,一条右转专用车道的使用可以减少交叉口右转车辆的平均延误。《交通工程手册》中指出设置右转专用车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下面四个:

1)右转车的流量;

2)右转时导致的追尾碰撞事故的相关记录数据;

3)道路上的车速;

4)交叉口附近的土地使用条件。

是否设置一条右转专用车道来减少车辆运行时的交通延误,还要依赖于交叉口采用的信号控制类型和信号配时设置,以及行人交通对其的影响。此外,针对右转车辆进行合适的入口设置要以道路的设计小时流量、右转的最低流量以及道路上的平均车速为基础。

2.3.2 右转车道与相交道路合流特性的优化方法

1)从几何条件来说,由于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右转车流量较小的交叉口,一般采用右转车流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共用车道的方法。对于右转车流量较高的交叉口,相交道路上经常会另外增加一条车道,用来作为右转车流的加速车道,以便在与相交道路车流融合之前,右转车辆充分加速到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合流所需要的速度。

2)从管理控制方法来说,为了减少右转弯车流对相交道路上车流的干扰,可以在右转车道上增加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等,此外还可以对右转车流进行信号控制,即增加右转控制信号灯。

3 案例:深圳观平路观澜新田环岛交通整治工程

项目概况:深圳观澜新田环岛位于观平路观澜街道与平湖街道分界处,环观南路与观平路十字交叉,现状交叉路口为环形平面交叉的交通组织形式。环观南路是观澜街道的外环道路,主要承担经观澜街道的过境交通,现状道路为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为60km/h;,观平路是深圳东西向主干道,平湖至观澜段现为双向四车道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为40km/h。由于观平路(平湖段)的交通量已经出现超负荷运行状态,加上环形平面交叉交通组织设施不完善,导致现状交通异常混乱,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周边居民的生活。

原因分析:环形交叉口相对于红绿灯管制的交叉口避免了发生周期性的交通阻滞,并消灭了交叉口的冲突点,仅存在车辆进出路口的交织点,是一种自行调节的渠化交通形式,但由于环形交叉口逆时针运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随着交通流左转比例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环观南路2004年通车,2008年进行改造设计,通过交通量观测,预测到达道路设计年限的2024年转向交通量如下:

通过如上转向交通量分析不难看出各方向左转交通量和环观南路直行交通量占据比例较大,环形交叉的平面交叉形式已不能满通量要求,因此整治后采用十字交叉,并采取如下措施:

1)破除环形交叉中心岛、增设进出口道,设置渠化岛,渠化设置如下:

左转渠化:根据转向交通量调查,环观南路(南)往观平路(西)、观平路(东)往环观南路(南)和环观南路(北)往观平路(东)三个方向的左转交通量超过300pcu/h,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左转交通量超过300pcu/h时,应考虑设置两条左转专用车道;而观平路(西)往环观南路(北)方向左转交通量不足300pcu/h,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左转交通量超过200pcu/h时,应考虑设置一条左转专用车道;

右转渠化:设置右转弯专用道,以消除直行交通量候车影响。

2)完善交通标志、标线、护栏等交通设施;

3)设置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4 小结

第6篇

关键词: 交通组织与管理; 地铁施工; 道路交通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demand for large capacity, less land occupation of the subway traffic is growing, many big city have been or are preparing to build the subway, but the subway line generally after guest flow is larger in the city center area, and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which will result in greater impact on city traffic, therefore in the subway during the period of construction, how to through traffic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n traffic construction problems worthy of our study.

Keywords: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bway construction; road traffic;

中图分类号: U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活力。而地铁可以缓解高增长的客流,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同时增强市区各主要集散点的直达性,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并且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节约资源,促进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但地铁工程规模浩大,建设工期长,影响范围广,施工期间占用道路并影响相关道路交通,施工车辆及建筑物的拆迁、附近居民投诉等也会对地铁施工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非常重要。

2 交通组织的原则

2.1 保障重点工程顺利进行的原则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施工方式, 什么样的交通组织方式, 施工期间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需要社会的支持, 在发生冲突时, 应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为原则。

2.2 保证行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优先通过的原则

交通组织方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施工期间在需封闭的道路上应预留行人通道, 尽量减少慢行交通绕行距离。公交车辆应尽量做到不改道,即使施工带来交通不便, 居民也可先步行再换乘公交车完成出行。如果必须对公交线路或站点作出调整, 则一定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

2.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稳定性是指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不能轻易更改, 否则会影响方案的有效性, 群众也很难适应, 影响公众利益。但组织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根据方案实施后交通的实际状况作出相应的更改, 即适应性。

2.4 系统最优的原则

交通作为一个系统, 除要考虑单点通行效益外,更要使交通系统的整体达到最优。因此, 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也一样, 应在保证对整体交通状况无太大影响的前提下, 保证单点或单线交通效益的最优化。

2.5 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建筑的拆迁、改建, 减少投资的原则

3 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地铁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施工占道对交通的影响、施工方法对交通的影响、施工范围内拆迁交通设施对交通的影响、施工管理对交通的影响及其他施工组织方面对交通的影响等方面。下面主要探讨施工占道及施工方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3.1 施工占道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第一种情况是完全封闭道路。此种情况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最大, 道路完全断流, 原有的交通压力完全转移到了影响区域内的其他道路之上, 公交线路也需要重新调整, 亦影响到周边建筑的对外交通及行人的正常通行。故对施工期间是否需要完全封闭道路要慎重考虑, 尤其是要考虑用地性质及安全等因素。

第二种情况是施工占用部分道路, 造成道路通行能力减小, 容易形成交通瓶颈, 部分交通流量转移到影响区域的其他道路上, 会影响周边道路的交通环境, 公交站点及线路可能需要调整, 亦影响周边建筑物的对外交通及行人的正常通行。由于道路通行能力减小, 为增加道路宽度, 可能会涉及到道路的断面改造。

第三种情况是施工基本上不占用道路。此种情况对道路交通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出入施工场地的车辆可能会对相邻道路的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根据地铁施工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 施工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 明挖法。明挖法即在地面直接敞口开挖, 待建设完成后回填基坑或恢复地面。如果开挖范围占用道路, 将造成交通断流和瓶颈。此种施工方法占用道路历时最长, 对交通的影响最大, 施工还容易产生噪音,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但其施工造价相对较低。

第二类,暗挖法、盾构法和矿山法( 新奥法) 。从开挖地面程度分析, 盾构法和矿山法(新奥法)实质为暗挖法, 此类方法不开挖地面, 全部在地下横向开挖和修建隧道结构, 基本上是在地下作业, 施工造价相对较高, 很少占用道路资源, 不干扰地面道路交通, 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这是目前城市市区轨道交通施工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三类,盖挖法。盖挖法即半明挖半暗挖法,是由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 将顶部封闭, 其余的下面工程和隧道结构均在地下作业。地面开挖时如果占用道路, 也会造成交通断流和瓶颈, 但历时较短, 可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 其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介于以上两类方法之间。

城市地铁的施工应经过分析所经地区的用地功能、道路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 权衡施工造价, 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做到既能节约资金, 又能尽量减少对道路交通和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4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确立的步骤

4.1 影响范围的确定

对于地铁站点施工来说, 会直接影响到与其相连的交叉口和道路, 使交通压力产生转移, 进而会影响到更多的道路及交叉口; 对于站点间的线路施工, 会影响到与其平行和相交的若干条道路, 一般为沿线两侧各750m左右, 但这个范围不是严格的,应根据城市出行者能忍耐的绕行距离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而定。

4.2 背景资料的搜集及研究

确定交通组织方案前, 要做好背景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具体要搜集和了解以下情况:

a) 影响区域内道路与交叉口现状及规划情况( 道路现状包括道路交通现状与几何特征, 其中道路交通状况包括道路平均流量、高峰小时交通量以及不同车种的交通量等, 而几何特征即指横断面形式、分割带宽度、道路等级、车道划分与车道宽等, 交叉口现状即指了解影响区域各交叉口类型、渠化与信号配时情况以及流量等);

b)过境交通情况;

c)影响区域内用地现状与规划情况;

d)影响区域内公交情况, 包括公交线路、站点

位置、运营情况等;

e)道路及公交标志、标线的设置情况;

f)施工工艺及流程。

4.3 道路网交通需求的预测

根据调查资料, 对施工期间影响区域内道路网交通需求进行预测( 包括施工车辆带来的交通压力) , 并判断道路是否可以接受由于施工造成的交通压力的转移。

4.4 交通组织方案的建立及其优化

根据地铁总体设计和车站区间的建设计划及调查资料, 以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总体原则为指导, 建立交通组织方案并进行优化评选。值得注意的是, 最终确定的组织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方案制定步骤如图1所示。

5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施工期间对某一条道路实施禁限措施的目的,是要降低这条道路的交通压力。在禁限时, 应参考相邻道路的交通压力和车种构成, 统一考虑禁限措施, 避免出现流量置换效应。流量的置换效应是指, 若在某一条道路上对某种车辆禁限, 那么这些车辆就会到相邻的未禁限道路上行驶, 增加了这些道路的交通量, 而不被限制的车辆就会到禁限道路上行驶, 两条道路的交通压力很快又接近了, 从而导致实质上禁限措施没有发挥作用。由于禁限组织存在置换效应, 故要求两条相通的相邻道路, 禁限车种要尽可能趋于一致。

5.2 若城市交通规划中要修建或拓宽的道路, 恰好可承担施工期间的交通分流, 则建议提前修建或拓宽。

5.3 要确保施工安全,不可片面的为了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而造成交通事故。另外,对施工影响区域的道路指示标志要及时改造, 避免因过时或错误的信息而导致交通事故。

5.4 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应提前较长时间向市民公示, 预先告知市民项目的起终时间、影响范围、交通组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6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及管理对策

6.1 交通分流

要充分挖掘现有道路资源的交通潜力,合理引导施工期间被占用道路的交通流量,使其分流到其他可分流的道路上。对于过境交通流, 在禁限区域上游有分流条件的路口, 应给予预示, 提前通过引导标志等进行引导, 避免其进入施工影响区域。

6.2 施工影响区域内的交通总量控制

施工影响区域内的交通总量控制具体为:

a)实施停车需求管理: 通过停车需求管理达到“以静制动”的目的;

b)采取车种禁限、时段禁限的措施: 禁限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正常出行而牺牲局部利益的做法, 即在某些区域、路段、时段内禁止某些车种通行。

6.3 贯彻和完善均衡的交通管理手段, 如错开高峰、限制高峰交通量、扩大夜运、组织单向交通等

6.4 交通语言设施

交通语言是交通系统和用路者之间通讯的工具, 从交通系统向用路者提供信息的角度讲, 交通语言设施包括交通标志、道路标线、可变信息板等。为保证交通组织方案有效、顺利的进行, 施工期间要有科学的、完备的临时配套交通标志设施(如施工警告标志、指路、指示、禁令标志等)。交通标志和标线一般都有通用标准, 但施工期间临时性的标志可灵活设置。除此之外, 应在某些重要路段及路口设置可变信息板, 及时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信息。

6.5 公交线路及站点的调整

施工期间一定要保持公交的畅通行驶, 对公交线路尽量不做太大的调整, 但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本着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也可作适当调整, 主要有:

a)线路起终点的改变以及线路的改变;

b)发车频率及公交车辆类型的改变, 如在施工路段, 不方便大体积的公交车通过, 可改为占地小、上下层的公交车辆;

c)公交站牌的重新设立及指示标志的设置等。

6.6 加强施工管理

避免施工车辆进入的高峰时段与相邻道路交通高峰时段重叠, 要合理设置施工车辆的运输线路,尽量设置在交通量相对较小的道路上。另外, 一些大型车辆可能需要专门的运输通道才能完成运输,对其需进行专门的组织与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交通组织

一、引言

为使车辆在城市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区域能按渠化交通的原则组织起来,顺利进出建筑,本文研究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措施。国内外对道路交通组织措施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如何将这些措施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的交通管理与组织,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应遵守的原则,然后从区域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和微观交通组织3方面,提出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具体应用措施,最后用交通仿真方法对交通组织措施进行评价选优。

二、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原则

(一)交通分流

根据大型公建与周边道路的基本特性与功能要求,明确出入口处不同方式交通流的出行特征,合理组织出入口处的交通流线,做到人流、车流相互分离,不产生冲突干扰。

(二)交通协调

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综合功能需求,合理划分其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出入通组织使得大型公共建筑的内部交通流线与外部交通流线衔接顺畅,避免产生流线间相互干扰。

(三)交通效率

充分考虑不同出行目的、不同车型的机动车交通特性,出入通组织体现交通流向布置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辆在大型公共建筑内部及建筑周边道路的绕行与冲突,提高通行效率。

(四)交通优先

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应保证公共建筑的交通组织服从局部路网的交通要求,以干道交通优先为首要原则,保证邻接干道交通流的连续性。

三、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

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包括区域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和微观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涉及到如何从区域上针对多个大型公共建筑的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为从一个路段上多个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考虑,对路段采取的交通组织措施。微观交通组织指的是对单个大型公共建筑的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受区域交通组织的约束,微观交通组织符合路段交通组织的要求。

(一)区域交通组织研究

依据区域内不同道路等级、功能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机动车交通、自行车、行人等交通系统的整体组织。

1、机动车区域交通组织。机动车区域交通组织包括确定机动车单向行驶路段、机动车交通管制路段和机动车禁止转弯交叉口。机动车单向行驶路段只允许机动车进行单向行驶,减少了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冲突点。实行单向通行后,单向通行道路上运行条件得到改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交通管制包括车辆限行、路权限定、停车规定等限制措施。当路段两侧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特殊情况下生成大量机动车交通时,可用简洁明了的交通管制措施来调整交通组织策略。在交叉口处,适当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某一类型车辆左转或右转通行,可以减少行车延误。交叉口处实行禁止转弯策略,有利于控制大型公共建筑生成交通流线的流量流向,有效地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

2、自行车区域交通组织。自行车区域交通组织是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实行机非分离。自行车主通道的设置为最主要的自行车区域交通组织措施。自行车主通道是以支路为主体的自行车交通系统,禁止大量机动车的驶入。当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所处路段两侧有大量的自行车交通,严重影响了机动车出行时,应考虑在周边支路设置一条自行车主通道,从而限定自行车的通行权。

3、行人区域交通组织。行人区域交通组织是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实行人车分离。步行专用路的设置为最主要的行人区域交通组织措施。大型公共建筑集中的CBD区域内应考虑设置步行专用路,禁止车辆驶入,实现人车分离,保证行人的通行权。

(二)路段交通组织研究

当路段两侧存在密集的大型公共建筑时,需要从路段的角度出发,针对两侧多个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的交通出入情况,进行路段交通组织。这里的路段指交叉口之间路口导向车道以外的道路。

1、路段机非隔离。对任何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方案,只要出入口相衔接的路段允许非机动车通行,就应采用机非隔离措施。常见的机非隔离措施包括交通标线和固体分隔设施。对机非交通流量均较小的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衔接路段可采用交通标线进行机非隔离,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时,衔接路段就必须采用固体分隔设施。

2、路段车道组织。路段车道组织措施包括连续右转车道和连续双向左转车道的设置等。连续右转车道是一条在城市道路上临时开辟的车道,只服务于右转进入周边地块的车辆,便于车辆右转进出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连续双向左转车道是设置在道路中央的一条专用车道,只服务于左转进入大型公共建筑的车辆。

3、路段公交组织。路段公交组织包括公交停靠站组织和公交车道组织。公交停靠站点应设置在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上游的适当位置,与出入口的间距要考虑出入口影响长度与公交车安全进出站交织长度的要求。公交车道组织的典型措施为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置。公交专用道是在多车道道路上开辟一条甚至多条车道为公交车所专用。专用道可以设在道路两侧,也可设在道路中央。

(三)微观交通组织研究

微观交通组织是对单个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交通组织。

1、机动车微观交通组织。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的机动车微观交通组织措施包括左转港湾式车道设置,直行辅助车道设置,右转港湾式车道设置和交通管制措施。左转港湾式车道指在中央分隔带上开辟一条左转专用车道,使得左转进入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的车辆能够及时减速,并且在高峰时段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排队。大型公共建筑吸引大量的机动车交通,有足够的中央分隔带宽度,且满足出入口间距,可以设置左转港湾式车道。直行辅助车道指在路段直行车道被左转进入大型公共建筑的车辆占用时,为直行车辆提供的一条辅助车道。此车道多是将车行道临时拓宽得到,具体形式见图1。直行辅助车道针对车辆跟驰现象设置,有占地面积小,尾撞可能性,路段直行通行效率高等优点。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衔接路段为宽度窄,车道较少的支路时,可以采用直行辅助车道。右转港湾式车道针对车辆分流现象,将右转车辆从直行车辆中分离出来,减轻右转车与直行车的尾撞危险,提高交通安全性,提高通行能力,减少行车延误。大型公共建筑吸引大量的右转机动车交通量,右转交通严重阻碍了直行交通,且有足够的道路红线宽度时,可采用右转港湾式车道,便于车辆分流。出入通管制措施可包括限制车辆流向,限制出入车型,实行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出入通。在高峰时段或特殊时期,可对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通行的机动车交通采取这些交通管制措施。

2、自行车微观交通组织。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应该限制自行车通行,减轻出入口的机动车交通压力。可因为各种具体原因,有时也不得不允许自行车使用机动车出入口。这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在机动车出入口处,自行车必须低速通行;采用隔离标线或固体隔离设施,要求自行车必须严格遵守;采用诱导标线或方向岛,使得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冲突点尽可能远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冲突点;保证自行车骑车人的视距,避免发生机非碰撞。具体采取的措施要根据出入口处道路特征和交通特征来决定。

3、行人微观交通组织。步行交通是最难控制的交通方式,若不能禁止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的步行交通,就必须考虑采用合理的行人微观交通组织方式对步行交通进行约束。行人微观交通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确定明确的通行空间给行人,确保人车隔离,并且步行流线应尽量简单;机动车出入口处人行道连续,合理诱导步行交通;跨越机动车出入口时人行横道位置设置得当,减少行人的步行距离。

四、交通仿真评价

在交通组织方法具体应用时,可以用微观交通仿真方法评价其合理性。建议采用交通仿真软件实现交通组织方法仿真评价。基本过程如下:

(一)仿真输入

输入基本模型,如路网结构、车辆组成、渠化措施、行人交通量等数据。输入交通仿真参数,如排队消散车头间距、启动损失时间、可插车间隙、司机熟悉度、车速、加速度、车辆运力等数据。

(二)仿真输出

在对不同方案输入基本数据后,经交通仿真,可以得到各方案的评价指标数值。评价指标包括排队长度、行车延误、停车延误等。

(三)比较选优

通过分析这些评价指标值,可以得出最优交通组织方案。

五、结束语

本文研究得到了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的一般方案,列举了诸多有不同适用性的交通组织措施,有助于在一定出入口布局方案下,对该区域进行交通组织优化。

参考文献:

1、卓曦.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及交通组织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换乘站;客流组织;仿真技术原理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从单线规划建设进入到网络化整体规划建设,从整个线网协调统一、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在线网的交会或交叉地段处理好线间的换乘和相互联络等的问题必将带来极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乘客在旅途中换乘是不可避免的。换乘站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位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交叉点或汇合点处,其功能是把线网中各独立运营的线路搭接起来,使线网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整体,为乘客换乘其他线的列车创造方便条件。

一、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概念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是指出行者为到达目的地,进行轨道交通问的换乘或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一种行为活动。轨道交通换乘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换乘、轨道交通与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换剩。本文中的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特指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

二、大客流条件下换乘站客运组织工作

2.1换乘站布局特点

1)车站规模大:换乘站除包括各条线路的站台、站厅外,一般还有多个地面出人口及通道、广场等。车站内设置一套以上的行车设备、车站客运设备、车站机电和消防设备等。因此,从空间分布而言,换乘站的面积及空间体积要大于一般轨道交通车站。

2)车站设备数量大种类多:由于换乘站规模大、乘客数量多,因此使车站的设备数量大、种类多。车站连接的线路越多,设备的种类也越多、越复杂。

3)换乘流线多样:换乘站作为交通枢纽,可选换的乘车路径多,包括出站客流与道路公交的换乘路径。站内不同出入口的开启、关闭状况直接影响换乘客流的路径选择。

2.2换乘站大客流特征

1)客流总量大:大型活动的召开能吸引广大游客,春节和“黄金周”的临近会引导客流集中分布、密集出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有效的公共交通方式,承担着大部分的旅客运输,而换乘站作为大城市交通线网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大客流集散、换乘的主要场所,因此客流总量显著增加。

2)客流结构复杂: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在大客流情况下,客流结构中具有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乘车习惯和对车站不同熟悉程度的各种乘客,复杂的客流结构直接影响其在换乘站的活动,进而影响车站客运组织工作。

3)客流流线的多向性:换乘站客流根据不同的作业流程可分为进站客流、出站客流、换乘客流以及社会客流,在换乘站不同的出人口、通道内形成了复杂的客流流线,具有多向性特征。

三、换乘站大客流组织的仿真方案优化的关键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发的StaPass仿真软件图,通过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特点、习惯、环境心理等进行研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模式,将作为个体的乘客、作为载体的列车和作为平台的车站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乘客出行的特点和在站内的运动规律。该仿真软件以全新的“流向设置”方式替代了传统仿真系统“流线设置”方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客观性。它已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分布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为车站设施的优化布置提供了依据。其具体仿真流程如下:

3.2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方案优化的关键问题分析

1)确定车站关键客流。换乘站爆发大客流时,可能会出现大量非本地乘客。他们对车站环境、布局较为陌生,而换乘站的客流流线多向,不同类型客流各自在站的运动过程差异大。哪一类型的客流滞留现象最严重,导致车站拥堵、流动不畅的,即为关键客流。

2)定位车站能力瓶颈。换乘站在已有设施情况下,车站的能力瓶颈一般为车站通行能力最小的设施设备。但车站设备的理论通行能力与实际通行能力均存在差异,站厅层和站台层的理论安全容量值也较为粗糙。通过仿真可以发现,车站哪一区域最先开始拥堵,即为能力瓶颈环节。

3)获取车站通行能力。本文将大型换乘站通行能力定义为在车站相关换乘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车站所能消化的最大换乘客流量。一般来说,车站能力的影响因素是自动扶梯、楼梯、通道、自动售检票设备的能力,以及站厅、站台的安全容量等。而理论分析中,如换乘通道能力、车站安全容量等是难以确定的;应用车站客流仿真系统可通过设定自动扶梯速度、绘制换乘通道流线,就能准确得到大客流发生时车站的实际消化能力。车站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与动态仿真方法的比较见表2所示。

4)优化客流组织方案。对车站已有客流组织方案进行优化改善(如加强引导,发售返程车票等),并通过仿真手段对改善方案进行校验;对比方案改善前后结果,就能进一步检验改善方案的适用性与优化效果。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突发大客流时,若车站客流组织工作缺乏合理的方案和车站工作重点,势必导致行人流间断、冲突、拥堵以及在人群密集状况下的安全隐患。因此把握车站客流组织工作重点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重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的仿真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

第9篇

一、平面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结合近年来交通工程建设与使用的情况调查来看,道路平交口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交通安全,如:道路平交口面积大,并严重欠缺渠化的设计,道路平交口的面积越大,车辆行驶至道路平交口处时车轨迹就越会混乱,车与车之间冲突不断增加;道路平交口对向车道两端的距离过长,人行横道也就会变得很长,而在信号灯的有限时间内,按照正常新人速度很难在固定的通行时间内顺利过道,加大行人的危险性;道路平交口处交通管理控制缺少合理性、有效性,在道路平交口范围内,相关的机动车、非机动车通信信号设施较少,导致行人与车辆随意性大,车流量、人流量混乱。

二、道路平交口的交通特征

道路平交口处的交通特征主要有:车辆流动性强,车辆类型多,尤其是公交车、小型汽车非常多,并且临近道路平交口处常设有公交站点,因此行人流动量也非常大,道路平交通混乱,非机动车干扰明显,无论是行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其危险性都非常高。

三、道路平交口的交通工程改善措施

改善道路平交口是提高交通道路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针对如何改善道路平交口设计进行研究,并从交通安全管理、交通通行组织等方面进行科学改进,以此提高道路平交口设计的科学性,下面是对道路平交通安全管理与道路平交通组织设计两种改善措施进行简单探析。

1、平交口的交通管理方式

平交口常用的交通管理方式主要有主路优先交叉、停车让行控制交叉、无优先交叉和信号灯控制交叉4种。道路功能、等级、交通量有明显差别的2条道路相交或交通量较大的T形口,采用主路优先交叉的管理方式;交叉口视距不良时,采用停车让行控制交叉的方式;相交道路等级低、交通量小时,采用无优先交叉的方式。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采用信号灯控制交叉的方式:①交通量均大的同等级道路相交:②道路虽有等级区别但交通量大,主路优先易出事故;③主路交通量大,无足够间隙供次要道路车辆行驶。

2、平交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1)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车种和不同行驶方向的左转、直行和右转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各就各位,分道行驶;平交应保证进出口道车道数的均衡,原则上出口道车道数大于等于进口道的车道数;进口道直行车流在交叉口范围内不改变驾驶方向。

(2)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实行交通管制,在规定时间内不准左转;变左转为右转。

(3)渠化交通组织

渠化交通,即通过设置交通标线、标志和交通岛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一种方法。在此方面,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渠化非机动车禁驶区和非机动车左转弯停止线;②进口方向设置机非隔离设施;③设置交通岛对交通进行组织管理;④在平交口一定距离范围内扩宽行车道,以便让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分道停候和行驶;⑤完善标志、标线。

(4)行人交通组织

平交口是行人和车辆汇集的地方,容易产生交通阻塞现象。因此,除了合理布置行人横道外,还应该把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加宽,同时,尽量不要将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设在交叉口处。除此之外,在过街人行横道比较长时,应当在人行横道线中央设立行人等待区,供行人二次过街使用,确保行人过街的安全。

四、实例应用分析

本文以某市转盘道路平交口为例,依据其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所列举的道路平交口的交通工程改善方法,对该平交口进行改善。转盘道路由东路、西路、南路和北高速4条公路相交,采用无主路优先交通组织方式,环岛采用花坛结构。

1、平交口存在的问题

该平交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环岛路段的标线及标线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②车辆在环岛范围内超速行驶,特别是从北路和西路进入环岛的车辆;③发生事故的外地车辆所占比例较高,与指路标志信息不明确和设置位置不醒目有关;④减速震荡标线距交叉口(危险源)越近,震荡标线道数设置反而越少,影响车辆在交叉口路段的降速;⑤交叉口入口路段未设置停止线;⑥标志之间存在遮挡现象(比如人行横道指示标志与让行标志均采用单柱式,标志间距离过短)。

2、平交口的优化设计

(1)设计思路

完善路段标志、标线的设置,完善指路标志信息和设置位置。

(2)设计方案

西路段设计方案:进入交叉口采用二级阶梯限速,分别限速30km/h、50km/h;拆除指路标志,并在距人行横道线90m处新增一个单悬臂指路标志;为更好地指引车辆行驶,在西路往南方向新增一单立柱指路标志;西路进入交叉口设置9组,每组3道震荡标线;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停车让行线。

(3)南段设计方案

进入交叉口采用二级阶梯限速,分别限速30km/h、50km/h;拆除指路标志,并在距人行横道线90m处新增一个单悬臂指路标志;为更好地指引车辆行驶,在南路往东路方向新增单立柱式指路标志;南路进入交叉口设置9组,每组3道震荡标线;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停车让行线。

(4)东段设计方案

进入交叉口采用二级阶梯限速,分别限速30km/h、50km/h;為更好地指引车辆行驶,在东路往北路高速方向新增一单立柱指路标志;东路进入交叉口设置9组,每组3道震荡标线;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停车线和禁止变换车道标线。

(5)北高速段设计方案

第10篇

摘 要:本文以金华市八一北街北苑路段为实例进行了交通组织优化研究,在调查、分析八一北街北苑路段的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交通组织优化方式。

关键词:金华;主干道;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34-01

一、八一北街北苑路段现状

根据各种运输方式“十二五”的规划目标和建设重点,浙江省金华市在未来5年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共需投资980.3亿元,其中公路投资337.8亿元。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加快“浙中崛起”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必须大力实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这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近年来金华市区道路交通不断完善并优化们交谈状况得到空前改善,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私家车数量迅猛增加,以及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还较薄弱,交通拥堵状况将进一步凸显。

北苑立交桥--世贸路段每天高峰期拥堵情况比较严重,目前由于铁路的阻隔,八一北街北苑路段已经相当拥挤,车流量很大,在杭长客专走向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部分路段封闭施工,交通压力更大,往往会出现拥堵现象,特别是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期。研究八一北街北苑路段交通组织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二、八一北街北苑路段现状分析

根据现场勘测,可以得到八一北街北苑-世贸路段存在以下问题:

(一)通行能力不足,主要是八一北街由于受江北老城区客观条件限制,宽度不过25m,仅为八一南街的一半宽。虽然八一北街已改为单行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但最右侧的机动车道经常被电动自行车、自行车“霸占”。该进口道比较窄,而且现今非机动车辆市区八一北街北苑红绿灯路段,南往北非机动车道划出一半路面,作为右转弯的机动车道。八一北街北进口道只有3条,最右边的那一条属于右转专用车道,直行和左转的车道只有2条,而该进口道的车流比较大。所以,在这个道路上的通行能力不足。

(二)金华市城市进程大大加快,轨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区域多位于交通负荷度高的城市中心地区,且施工期间需占用的道路面积相对较多,施工时间较长,其对周边的城市交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巨大。

(三)由八一北街南进口道进入的非机动车,在去往八一北街北方向,没有确切的非机动车通道,只能沿着进口道方向逆行。应该设计非机动车道或者进行渠化,非机动车道是弱势群体,应该有专门的车道行驶,避免有机动车发生冲突。由于八一北街非机动车道存在坡度,许多骑电动自行车的市民不愿意走非机动车道,而是行驶到了机动车道上,这样给机动车行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类现象不应归咎为市民素质不高,而与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缺陷有关。

(四)通过对交叉口的实地调查也发现许多问题,可在优化过程中从车道的功能划分、路面标志标线、行人过街等三个方面来进行,从而达到真正的优化目的。八一北街北苑-世贸路段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在服务水平上,基本上处于中等偏下,该交叉口在早高峰期间,出现拥堵,而且秩序混乱,需要进行重新渠化设计,来改善这里的交通状况,让这里的交通达到更加和谐的现状。

三、交通组织优化方式

(一)拓宽车道设施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观测可以,八一北街交叉口的机动车车道的拓宽在理论上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道路上并没有给予该交叉口拓宽的空间,所以八一北街在拓宽进口道方面应该考虑压缩宽度的方法。而八一北街北出口本来出口道就小,所以没办法缩小出口道,只能进行拓宽,由于车道的拓宽与车道的功能划分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车道功能划分之前,根据八一北街道路的车速大小对交叉口做出调整。

在八一北街北的进口道车速的平均值为14km/h,根据现场勘测可得,八一北街北的进口道车道宽为3m,缩小为2.75m。这样可以多加一条车道,作为右转专用车道,这样增加车道的方法来来缓解交通过大的压力。

(二)导流线设计

八一北街―新华街―回溪街交叉口的安全渠化问题,也可以通过设置导流线,引导车辆正确的出行,在八一北街南的左转问题上,八一北街南的左转进入单行道回溪街与八一进入新华街发生交会,因此需要进行设置专门的导流线,以引导车辆正确安全的行驶。除此之外,由于交叉口面积较大,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在八一北街北出口左转设置待转区域。

(三)人行横道设计

人行横道设置的距离长短和信号相位时间长短有直接联系。因此,尽量缩短人行步道长度,会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由于左右转车辆从人行横道的位置开始加速,所以对行人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另外,对于行人来说绕的路也比较远。从根本上来说,交叉口面积变大,会使得交叉口通行能力降低人行横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0m,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人过街需求和行人过街横道设计通行能力适当增加。

(四)施工区设计

当施工区的车速限制与正常行驶车速相比,减小幅度大于16km/h,必须在最低的限速标志前增设提示标志,以使驾驶员提前逐步降低车辆速度。限制速度应考虑到路上通行的绝大多数车辆的速度,不宜过低。解除限制速度标志设置在施工区终点,在丰亭西路西进口开设左转通道,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增加通行能力。

(五)交叉口环岛设计

八一北街-新华街-回溪街交叉口可以考虑增加环岛设置,来增加通行能力。但是由于该地区混合交通结构,增加环岛时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产生完全是交叉冲突,不加信号难以将冲突分离。

[参考文献]

[1]曲秋莳.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及仿真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安旭、陶联侦.城市道路与儿童游戏场地的理想关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第11篇

全力打造景区良好交通秩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特制定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平安畅通建设为动力,以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5A级景区为载体,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包干,联合执法、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学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文明、安全、畅通的交通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目标任务

禁限大货车、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入城管理。1.优化景区道路交通。

项目施工车辆冒装、弃渣沿街散落、野蛮行驶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2.针对公交车、出租车不文明行为。解决无序运行、管理混乱问题。

提升国家级景区形象。优化区域内全面实施交通大循环,3.规范景区交通管理。强化对各类交通违法违规现象查处力度,提高驾驶员文明行车意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为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5A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成立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张力任组长、副县长陈爱军任副组长,为确保优化景区道路交通的顺利实施。县政府办、法制办、办、督查巡察办、公安局、市政局、交委、城乡建委、农委、商务局、发改委、旅游局、景区管委会、镇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由县公安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交巡警大队长陈辉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三、优化区域及规范重点

(一)优化区域。优化区域为我县景区范围路段。

(二)规范重点。对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和核载0.5吨以上货车、车身高2.4米以上货车实施禁限通行。

1.指定车型禁限通行。禁止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和核载0.5吨以上货车、车身高2.4米以上货车在7:00至21:00进入优化区域。

即:以三角塔为入口至岔路口路段直行和沿途各路口右转弯至城东大道通行;其他车辆单向循环通行线路与以往不变。2.单向循环通行。禁限车型在禁限时段内禁止进入禁限区域。禁限时段以外实行指定线路单向通行。

不受禁限约束。3.特殊车辆实行持证通行。居民日常生活品配送车、垃圾清运车、施工车辆等经审批后可持证通行。

进出口必须是从三角塔进入,4.蔬菜运送车辆设固定场所。将蔬菜运送车辆中转地转移至货运停车场。卸货后从停车场经三角塔出城。

四、方法步骤

共分为三个阶段。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从4月1日起至6月30日结束。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日至4月9日)

落实工作人员,研究制定优化方案。召开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动员大会,县电视台播放、报》刊登《通告》成员单位召开物流及货运等企业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车辆巡回宣传。

(二)整治规范阶段(4月10日至6月20日。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由县政府组织。严厉查处各类交通违章行为。

3天内将停车场清理规范和平场,1.交通设施完善组。由县市政局负责。可确保80-100台货车停靠,负责停靠山、方向需进城卸货车辆,对县城道路标志标线及安全管理设施进行规范设计整治。由县公安局负责在城外()完善提示性标识,为整治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抽调交巡警10人、运管执法5人、市政监察5人,2.城外整治组。由公安局牵头。分5个执法队,包干负责重点路口、重点地段的整治(另行制定方案)

抽调交巡警6人、运管执法10人、市政监察8人,3.城内整治组。由县交委牵头。分3个执法队,交巡警、运管、市政各明确1人负责,加强县城内交通秩序整治,重点开展客运市场整治和管理(方案另行制定)

市政、交巡警、运管配合进行整治(方案另行制定)4.施工车辆规范组。由县城乡建委牵头。

发改委、镇政府配合,5.信息掌控组。由商务局牵头。负责对县城物资供应、物价波动进行监控,保障县城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严厉打击借机哄抬物价行为。

公安局、交委、市政局、镇政府配合。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解释疏导工作,6.疏导稳控组。由县办牵头。对无理取闹、寻衅滋事、违法上访的组织者和挑头者进行教育打击,同时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工作。

电视台、报社各派1名记者参加。负责编印活动简报及其他宣传资料,宣传报道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每天跟踪采访,电视台、报》设立专栏,4月20日前每天跟踪报道。同时利用标语、宣传车、宣传资料进行多种形式宣传。

对阶段工作进行督查,督察巡查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巡察办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巩固提高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

建章立制,总结经验。确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12篇

全力打造景区良好交通秩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特制定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平安畅通建设为动力,以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5A级景区为载体,按照政府牵头、部门包干,联合执法、疏堵结合、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学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文明、安全、畅通的交通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目标任务

禁限大货车、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入城管理。1.优化景区道路交通。

项目施工车辆冒装、弃渣沿街散落、野蛮行驶等行为进行专项整治,2.针对公交车、出租车不文明行为。解决无序运行、管理混乱问题。

提升国家级景区形象。优化区域内全面实施交通大循环,3.规范景区交通管理。强化对各类交通违法违规现象查处力度,提高驾驶员文明行车意识,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为创建国家级山水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5A景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成立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张力任组长、副县长陈爱军任副组长,为确保优化景区道路交通的顺利实施。县政府办、法制办、办、督查巡察办、公安局、市政局、交委、城乡建委、农委、商务局、发改委、旅游局、景区管委会、镇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公安局交巡警大队)由县公安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交巡警大队长陈辉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三、优化区域及规范重点

(一)优化区域。优化区域为我县景区范围路段。

(二)规范重点。对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和核载0.5吨以上货车、车身高2.4米以上货车实施禁限通行。

1.指定车型禁限通行。禁止拖拉机、三轮车(货运)和核载0.5吨以上货车、车身高2.4米以上货车在7:00至21:00进入优化区域。

即:以三角塔为入口至岔路口路段直行和沿途各路口右转弯至城东大道通行;其他车辆单向循环通行线路与以往不变。2.单向循环通行。禁限车型在禁限时段内禁止进入禁限区域。禁限时段以外实行指定线路单向通行。

不受禁限约束。3.特殊车辆实行持证通行。居民日常生活品配送车、垃圾清运车、施工车辆等经审批后可持证通行。

进出口必须是从三角塔进入,4.蔬菜运送车辆设固定场所。将蔬菜运送车辆中转地转移至货运停车场。卸货后从停车场经三角塔出城。

四、方法步骤

共分为三个阶段。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从4月1日起至6月30日结束。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日至4月9日)

落实工作人员,研究制定优化方案。召开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动员大会,县电视台播放、报》刊登《通告》成员单位召开物流及货运等企业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车辆巡回宣传。

(二)整治规范阶段(4月10日至6月20日。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优化景区道路交通工作由县政府组织。严厉查处各类交通违章行为。

3天内将停车场清理规范和平场,1.交通设施完善组。由县市政局负责。可确保80-100台货车停靠,负责停靠山、方向需进城卸货车辆,对县城道路标志标线及安全管理设施进行规范设计整治。由县公安局负责在城外()完善提示性标识,为整治工作提供硬件保障。

抽调交巡警10人、运管执法5人、市政监察5人,2.城外整治组。由公安局牵头。分5个执法队,包干负责重点路口、重点地段的整治(另行制定方案)

抽调交巡警6人、运管执法10人、市政监察8人,3.城内整治组。由县交委牵头。分3个执法队,交巡警、运管、市政各明确1人负责,加强县城内交通秩序整治,重点开展客运市场整治和管理(方案另行制定)

市政、交巡警、运管配合进行整治(方案另行制定)4.施工车辆规范组。由县城乡建委牵头。

发改委、镇政府配合,5.信息掌控组。由商务局牵头。负责对县城物资供应、物价波动进行监控,保障县城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严厉打击借机哄抬物价行为。

公安局、交委、市政局、镇政府配合。负责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解释疏导工作,6.疏导稳控组。由县办牵头。对无理取闹、寻衅滋事、违法上访的组织者和挑头者进行教育打击,同时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工作。

电视台、报社各派1名记者参加。负责编印活动简报及其他宣传资料,7.宣传报道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每天跟踪采访,电视台、报》设立专栏,4月20日前每天跟踪报道。同时利用标语、宣传车、宣传资料进行多种形式宣传。

对阶段工作进行督查,8.督察巡查组。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巡察办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巩固提高阶段(6月21日至6月30日)

建章立制,总结经验。确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13篇

关键词:道路施工;组织;设计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道路施工工程大量产生,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道路施工必然要占用车道,这就会干扰交通秩序,降低道路通行能力,让城市交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传统道路施工采取优化施工工艺、加强交通管理和梳理平行分流道路为主的交通组织方法。主要依据管理者的经验来进行方案设计,主观性太强,缺乏科学决策。传统道路施工交通组织的方法难以满足区域大规模道路施工的要求。本研究是为了通过科学的进行交通设计和规划,妥善处理施工与交通的矛盾,在保证顺利开展施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道路施工对城市交通造成的影响。

1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目标和原则

1.1 规划设计目标

道路施工的开展,打破了现状道路交通的平衡;交通组织就是在重现分配道路时空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整个区域的道路交通正常运行,最大限度缩短车辆绕行时间,充分利用道路资源;并且,将道路施工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在研究交通组织方案时,要从路网分流为重点,充分考虑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组织方案和临时道路管制措施,对施工和交通关系进行协调。

1.2 规划设计原则

交通组织规划与设计,要以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保证交通的通畅、便利、安全、效率以及环境协调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时间、空间资源和投资资源,优化设计现有的和未来即将建设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系统,设计选择最优化的交通改善方案,在设计道路施工交通组织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1.2.1“占一还一”原则

道路施工会必然会占用车道,使得道路通行能力降低;所以,在进行道路施工时,尽量在允许的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临时通道的开辟,实现“占一还一”,保证道路通行能力。

1.2.2 行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优先通行原则

让行人、非机动车和公共车辆优先通行体现了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重要理念。原则上,尽量不改变公交车辆的线路,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出行便捷性,而且公共交通服务范围的稳定性也要予以重视;如不得不进行改道,则应该在原站点,给予乘客以指引和说明。

1.2.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对交通影响分析、交通冲突技术、管理与控制和交通配流等相关理论进行综合运用,尽量科学制定交通组织方案;另外,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以便取得良好的效果,保证交通组织方案的实施。

2 交通组织方法

2.1 宏观交通组织

2.1.1 交通分流

交通分流是根据交通流的类别和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交通作出的分离和疏导。

1)时间分流:在时间上,交通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周期性。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要想尽可能保证交通道路通畅性,就要对不同种类和性质车辆进行引导和控制,充分利用非高峰时间来缓解交通压力。

2)空间分流:施工道路上的车流主要构成部分有三个:第一,施工道路沿线的穿越型车辆,具体来说就是穿越施工道路起迄点但不在区域内的车辆。第二,施工道路沿线的内部车辆,就是说在施工道路沿线区域内的车辆。第三,施工道路间的穿越性车辆,就是在施工道路之间来往的车辆。为了使施工道路的交通量减少,要将施工道路穿越性车辆进行疏散,使其到路网中;充分利用同施工道路相互平行的道路,让车辆在平行道路上运行;对于区域内车辆应当采取相近路网让其得以出行。

2.1.2 政策引导

1)公共交通政策。在道路施工期间,要依据道路施工工艺,对沿线公交车辆停靠站,进行局部调整。道路施工过程中,行人安全和道路通畅要予以重点保障,所以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行人转移出施工道路。可以通过缩短公交车辆发车时间间隔、延长运营时间等方式来实现。

2)单双号管理。如果道路的交通压力较为沉重,可以通过单双号的方式来机动车辆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将车牌号末尾数字的同日期的结合起来,单号日期通行的单号车辆,双号同理。

3)其他政策措施。结合具体情况,还可将施工道路承担的交通量以其他方式转移出去,比如,利用现有铁路资源,在施工期间增开临时内部客、货运专线等。

2.1.3 交通管理

为实现穿越性车辆的疏散,更大限度的进行空间交通分流,应当将交通诱导系统设置在道路,让车辆向其他道路分流。

1)及时施工信息。为了顺利实施交通组织方案,要对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等在内的新闻媒体以及交通诱导标志进行充分利用,及时施工信息,引起行人和车辆的注意。另外,做好引导工作,让车辆提前选择通行路线,避开施工道路,从而是交通压力得到缓解。

2)将分流诱导标志设置在上游分叉口处,以便能够增加更多的分流道路;另外,对上游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调整,使分流方向车辆的通行时间延长,并进行相应的交通管制。

2.2 微观交通组织

微观交通组织是指进行施工道路内部的改善和优化。

2.2.1 施工道路沿线交通组织

1)将保证直行交通作为施工道路沿线的交通组织;

2)在同施工道路相交汇的道路进行禁止左转的管制工作,并且采取在交叉口先右转再掉头的方式来解决禁止左后车辆绕行的问题,通过引调头区的设置就可以实现;

3)对车速进行相应的限制,严禁在路边停靠车辆,从而保证道路的通常和安全。

2.2.2 施工车辆交通组织

对施工车辆进行交通组织,必须满足道路施工的最低要求,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大型货车是施工运输的主体车辆,要有效降低的其对道路交通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交通分离策略实现,比如可以通过架设便桥、修建临时施工车辆专用道,实现施工道路交通流和施工车流的分离。

结语

道路交通施工组织非常复杂,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建设、交通、规知和施工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完整的施工组织方案应包括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工艺、施工周期和交通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它的制定需要多方配合,相互合作,需要经过多次的从施工条件到方案设计再到评价反馈的操作流程。所以,道路施工交通组织应当由交通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作为主要负责人,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协调沟通,结合道路施工的实际状况,不断的对其进行反馈和调整。施工前提条件、排序计划,在众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下,有可能会发生多次变动,所以道路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务必能进行弹性处理,以便能够应对各种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刘莹,于艳辉,姚旭. 桥梁改造对城市交通影响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05)

[2]张建荣. 道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初探[J].才智.2010(25)

[3]李俊彬. 城市道路施工期交通组织研究[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1(08)

[4]谭小灵,杨葛飚. 道路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的分析和对策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3)

第14篇

关键词:客运枢纽;交通组织

1 客运枢纽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瑞金,道路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运输枢纽规划与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着综合运输网络整体效益的发挥,制约着运输方式的交通网络的交汇点,城市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合以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作效率,合理高效的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是改善和提高城市客运交通系统运输效率乃至整个城市交通综合运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客运枢纽是一个实现交通功能转换的场所,是城市对内、外交通的结合部。其负担着长途、短途和城市内部交通的客流转换的任务。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作用,犹如交叉口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作用,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瓶颈,是解决城市客运交通问题和提高城市空间资源有效使用的关键之处。

在传统的5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在人们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公路客运枢纽是公路旅客运输上的节点,是道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客运枢纽的一部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枢纽交通组织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发挥公路主枢纽的各项功能,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外代表公路运输业开展客运业务经营活动,直接为旅客服务;对内负责运输车辆的组织喝运用,合理安排人力运力。它是客运生产计划的执行者,即是生产单位,又是服务部门。担负着组织生产、为旅客服务、管理线路和传输信息等服务。

2 研究意义

城市客运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关键性环节,是不同运输方式的交通网络的交汇点,是客流集散、换乘的场所。在城市交通复杂的大系统中,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功能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大,也是城市交通中最复杂多变、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部分。客运枢纽往往是交通系统的瓶颈,是各种交通方式与客流联系的咽喉部位,对各种交通方式组织不当、对行人和旅客引导不合理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和混乱。

特别是以前,我国在建设客运交通枢纽的时候没有考虑交通组织的问题,以及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以至于我国不少的客运枢纽布局分散、停靠场地不足、人车混行、流线交叉、与各种交通方式协接失调、拥挤不堪、交通组织较混乱。客运枢纽的高校运行,在于枢纽停车场、公交站点、公交线路及人行通道的人性化、合理化布局与组织设计。在火车站、汽车站这种大型客运枢纽中,停车场及公交站点、线路的合理布设,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的合理管理,会大大减少客运场站内以及场站外的站前广场上的车流、人流的拥挤、使乘客快速有效的完成换乘;同时,便利的人行通道系统及指示标牌将会更加清晰地引导乘客在最短的时间内换乘所需要的交通方式,以减少乘客在站内停留的时间。以加快枢纽交通流集散速度和提高旅客满意度为准则,进行城市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研究不仅对在建枢纽有指导决策作用,而且对已建枢纽有调整优化的作用,因此,对客运枢纽交通组织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客运枢纽已经从地面空间向地下空间发展,为方便旅客换乘,减少旅客步行距离,客运枢纽设置各种步行通道等将旅客和换乘交通方式之间连接起来,实现不出站换乘;在客运枢纽区域,把社会车辆和出租车与客运枢纽相连接;把枢纽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考虑,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立体的交通网络。可以看出,国外在进行客运枢纽交通组织时,主要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在客运枢纽的布置、进出流线组织和乘客的便捷换乘。

3.2 国内

国内在枢纽规划上的研究起步相对国外较晚,研究内容页集中与枢纽场站的布局优化方法、枢纽规模的预测方法、枢纽布局的评价方法、枢纽的运营及体制建设,对客运站的交通组织问题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城市都意识到交通组织在客运枢纽中的地位,相应的以交通组织为前提建设了许多大型客运枢纽,运行效率良好。枢纽是城市综合客运体系中各种交通方式衔接的关键,也是居民出行的重要节点。有效的协调城市客运枢纽设施与客流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衔接各种交通方式,能够提高枢纽运营效率和城市居民的出行水平,从而加速交通现代化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对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研究集中于对火车站的旅客换乘、枢纽多功能化和一体化研究,使乘客在不用走出枢纽就可以完成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对公路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研究还很少。随着人们对交通的需求日益旺盛,作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客运枢纽呈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显得也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彭辉,朱力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及规划[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15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

Abstract:Thispaperisproceededfromthecharacteristic,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oftheprojectmanagementofurbanrailtransportation,emphasizesthenecessityofthe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tellsaboutthemaincontentsofthe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suchasthetrainofthought,targetsystem,tasksystemandorganizingsystem,highlightsthekeypointsof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intermsofintegratingtargets,linkinguptasks,optimizingfunctions,controllingcosts,renovatingorganizationandconstructionofintegrated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Keywords:UrbanrailtransportationLife-cycleIntegratedmanagement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等)是属于集多工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从单一的线路布置,发展到采用先进技术组成的复杂而通畅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城市交通建设引入了立体布局的概念,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都有了迅速发展,很多大城市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的困境,都纷纷在策划并修建大、中运量的地铁或轻轨交通项目。我国大陆现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共计约250余km。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深圳、大连、武汉、重庆、长春等,共计约300余km。沈阳、成都、杭州、苏州、西安、哈尔滨等也在积极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全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达数千km。

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1.1.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1.1.2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①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②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所用高新技术领域;③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人民币;④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⑤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⑥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1.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难度大

对项目业主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的管理单元(要素)繁杂,包括项目组成的各种资源(人、财、物、信息),包括项目的各种组织形态(单元、部门、单位),包括各种技术(设计、施工、制造、运营)等。

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

上述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是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证明,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考虑集成化管理。我们将集成化管理的内涵描述为:集成化管理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理单元(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成体)的行为和过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集成体)不是管理单元(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的再构造和再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从本质上讲,集成化管理强调集成体形成后的整体优化性、功能倍增性、共同进化性、相互协同性、结构层次性等。集成化管理的效应最终体现在管理活动的经济效果上,主要包括聚集经济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等。同样,基于复杂系统的管理必须面向全寿命周期。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是指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作为一个完整过程,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和制约成为一体,必须加以全面考虑。

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的特点就是必须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应该面向项目涉及到的各种管理单元(要素),包括项目资源、组织、技术等,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进行整合,考虑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管理,提高项目的整体功能和管理效应。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个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涉及到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根据各参与方在整个工程中管理内容和重点的不同,一般分为两个管理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业主方项目管理,它是业主对项目建设、运营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始终,涵盖项目全部,管理的内容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终结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建设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项目投产运营,在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系统中,业主方项目管理始终处在核心位置。第二层次是实施方项目管理,它是受业主委托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单位、运营单位实施项目中标签约的那一部分工作内容,所以,他们属于对工程项目的局部管理。本文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特指业主方项目管理。

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及其集成化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是将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整体来考虑,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全过程,它可定义为对整个线网系统的考虑,也可定义为对一条线路的考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策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项目定义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运营管理阶段(运营准备、运营使用)。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想是要求项目策划、建设面向运营,要求项目策划、建设和运营的资源、组织、技术、过程一体化,即在项目的策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运营的情况,通过工程项目的策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充分结合,使工程项目面向运营最终功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

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大致有以下2种模式。一是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管理模式,即投资以政府控股公司为主,建设、运营分别由几家公司参与竞争,政府负责监管;二是以政府投资为主,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即以政府为主负责资本金投入,一家法人公司负责融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其存在的问题是,“四分开”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责任主体对工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进行定义、分析、集成和管理,没有解决全系统管理的完整性和全过程管理的一致性,削弱了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内在联系;“一体化”管理模式中业主没有解决通过市场对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的选择性和竞争性,没有解决全寿命周期不同环节的制约和监管,削弱了对工程效率的比较、分析、选择和控制。要加快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必须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必须针对这些存在问题认真研究,探讨解决方法。

2.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必要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或者使建设项目策划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相互分离,或者使管理者的选择缺少竞争性,导致不少弊端。其主要表现在或者使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的成本、接收、功能目标脱节,最终用户需求自决策阶段开始定义偏离,项目参与各方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很好地为全寿命周期目标的实现服务,对不同阶段的任务不能进行很好的衔接,对不同任务之间界面很难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生成的信息不能共享;或者使业主不能利用竞争提高管理效率,不能通过相互制衡来规避风险。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尝试用信息集成、过程集成、技术集成、供应链集成、内部业务集成、外部资源集成和工具集成等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变革,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已经十分必要。

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和内容

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思路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主要是将现行管理模式中相对分离的建设项目决策阶段业主方开发管理(DM)、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建设管理(OPM)和运营阶段业主方物业运营管理(FM),运用管理集成思想,在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集成,建立业主开发管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集成化的管理系统,同时解决业主主体利用市场进行充分选择管理者的问题,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整体功能的优化和整体价值的提升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

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内容主要由目标系统、任务系统、组织系统几个方面组成。

3.2.1目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系统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①应从建设项目的整体出发,反映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要求,既包括建设期的目标,更注重运营期的目标;

②应有较大的包容性,既注重业主和用户的需求,也应包括其它相关方的需求;

③应体现对社会的贡献,反映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对项目的要求。

目标系统包括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建设目标着重指向工程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投资控制目标。运营目标着重指向服务质量目标、运营成本目标、经济收益目标。资源利用目标强调整合延伸资源,创造延伸收益。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是指对上述目标的整合,着重体现功能目标、费用目标、时间目标、社会目标的统一。全寿命周期功能目标着眼于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目标的统一性,涉及设计质量、施工质量、运营质量、使用功能等,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标准、安全保证的优化。全寿命周期费用目标整合了建设投资、运营成本、运营收益、延伸收益目标,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全寿命周期时间目标包括设计寿命期、建设工期、服务寿命期目标,涉及工程物理寿命与经济寿命的相互关系,追求合理延长物理寿命和正确把握经济寿命。全寿命周期社会目标主要强调项目的社会效应,追求各方满意、环境协调、资源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2.2任务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任务系统主要包括过程管理任务、接口管理任务、信息管理任务。

1)过程管理任务

过程管理任务是任务系统的主体,主要涉及:①项目策划;②项目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前期工作计划,招标计划,工期计划,质量计划,资金计划,资源计划)、各任务分项计划、计划管理;③任务结构分解,包括建设任务结构分解(线网规划、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程验收、资源利用准备、运营筹备)、运营任务结构分解(运营乘务、车辆保障、设施设备)、资源利用任务结构分解(房地产、广告媒介、商贸、通信、咨询);④项目筹资与财务管理,包括筹资模式与方案、财务管理方法与方案;⑤项目招标,包括招标范围、招标模式、招标方案;⑥合同管理,包括合同分类、合同管理模式、合同结构内容、合同风险防范、合同管理方案;⑦项目实施控制,包括总体控制和各任务分项控制,涉及工期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资源控制、安全控制;⑧调试与验收,包括单系统调试、系统总联调、工程与设备验收;⑨运营管理,包括运营模式、运营组织、运营方案、安全保障。

2)接口管理任务

接口管理是任务系统的界面联系,主要涉及接口特点、接口条件、各任务间接口、各任务内接口、接口整合、接口方案。

3)信息管理任务

信息管理是任务系统的交互平台,主要涉及信息标准化(任务结构分解与编码规则)、信息沟通(不同组织、不同过程、不同方面的沟通与信息共享)、信息集成化(基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集成平台框架技术)。

3.2.3组织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是指业主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建设管理组织模式、运营管理组织模式和资源利用管理组织模式。他既涉及不同管理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业主对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又涉及同一组织中的整合。

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主要包括:①不同阶段目标、任务下的项目组织选择;②不同项目组织管理目标的一致性;③管理任务的衔接性;④管理界面的协调性。在同一组织中主要考虑:①岗位设置,包括岗位横向结构(任务部门、职能部门、岗位分解、岗位职责)、岗位纵向结构(扁平化与垂直化、分权与集权)、岗位设置原则(因事设岗、权责对应、指挥集中)、岗位设置方案;②人员配备、考核、培训,包括配备原则(因岗择人、因物器使、择优选用、能级对应)、考核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观察过程、注重结果、考核与奖惩升迁相结合)、培训原则(更新知识、强化观念、加强沟通、发展潜能)、实施方案;③组织文化与制度建设,强调文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与优化;④力量整合,突出整合组织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优化。

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的重点主要有: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任务衔接、功能优化、费用控制、组织创新和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4.1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整合着重解决建设期投资、进度、质量目标与运营服务目标的脱节,使建设目标、运营目标、资源利用目标服从于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最终突出交通功能目标,优化费用效益目标,重视服务寿命目标,提升社会发展目标。

4.2全寿命周期任务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任务系统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十分重视各任务的衔接,既要做好不同主体所承担任务的衔接,又要处理好同一主体所承担任务的各种接口关系,特别应注意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等任务的衔接。

4.3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功能优化应着重功能分析,力求用较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全寿命周期功能,提升全寿命周期价值。可以用价值工程的基本表达式V=F/C进行功能优化的分析,其中V代表全寿命周期价值,F代表全寿命周期功能,C代表全寿命周期费用。轨道交通工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合理的全寿命功能实现、经济的全寿命周期费用下全寿命价值的提升,思路应放在确定全寿命周期功能的合理匹配,追求全寿命周期费用降低上。尤其是功能定位要全面反映工程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规定和潜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应该包括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环境要求、经济性、美观性等诸多方面,这种满足应贯穿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以实现合理的需要、适度的满足。要注意功能的匹配,保持功能结构的合理。要着重对工程的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外观功能等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定位,保证工程实施的功能前提是正确的,确保基本功能,重视辅助功能,兼顾外观功能。功能优化的最好时机是在工程的决策和实施阶段,功能优化的效果检验和提升是在工程的运营阶段。

4.4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期费用控制,①是指项目业主和管理者在投资决策、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资源利用中,在确保功能实现和优化及收益较大化的同时,使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合理并最小化,从而实现全寿命周期费用和收益的统一及优化。②是对项目全过程费用的控制,其控制流程应贯穿项目的决策、建设、运营、开发全过程,通过对项目费用的计划、贯彻、执行、反馈、纠偏、修正和再贯彻这样一个循环管理程序,尽量将项目费用控制在系统最小的范围内。③也是对项目全方位费用的控制,项目管理者要有效地处理项目的费用目标与项目其它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功能、时间、收益等目标的关系,以实现合理功能、时间、收益条件下的费用优化,从而达到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费用控制主要考虑以下方面。①分析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结构和控制重点。要从整个系统的结构中分析其全寿命费用的构成,了解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大小,确定整个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的比例结构。根据费用比重分析法(也称ABC分析法)的原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整个系统10%—20%的部分其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很高,可定位为A类,作为重点控制考虑,其余可定位为B类和C类,作为次要和一般控制考虑。各个部分的建设费用(一次性投资)和使用费用的比例也有很大差异,可考虑将不同部分的建设费用或使用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的重点。系统的全寿命周期分为策划、建设、运营等过程,根据经验,越是项目的前期,费用节约的可能性越大,越应该成为费用控制的重点。②分析系统各部分的费用结构和组成。要从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中分析建设费用和使用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功能分析指导下寻找合理的结合点,确定系统各部分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纵向结构。③分析系统各部分建设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要重视招标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要充分利用强有力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来降低费用。④分析系统各部分使用费用降低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措施等。要研究不同的运营维护和设备维修模式,考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对降低费用的作用。⑤分析全寿命周期费用与全寿命周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找收益减费用的最大化。

4.5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重点,应解决业主在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优化下项目管理组织的选择;解决业主在不同阶段、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中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管理任务的衔接性、管理组织的互补性。无论选择何种组织管理模式,应是以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为主体,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或集成管理班子,对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进行一体化考虑。在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阶段,业主可通过市场选择或委托的方式确定一个管理方或自己作为管理方,既作为全寿命周期的集成管理者,又承担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等具体的管理任务,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业主要加强对管理质量、效益的监管和考核,及时纠偏,提高效率。

当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又具备了多个投资主体和可供选择的多个管理者时,业主或业主联合体可通过市场选择的方式,确定一个独立的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方,全面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中需要集成整合的一体化问题,并委托或与其一起通过市场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或某条线路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方;业主或业主联合体也可直接选择不同的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并与其共同建立一个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联合班子,全面考虑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不管何种组织模式,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班子全面考虑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问题,这是全寿命周期组织创新的核心。这一组织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业主。

4.6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要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组织或整合建设管理方、运营管理方组成联合班子,运用公共的、统一的、信息共享的平台,始终全面地考虑全寿命周期的集成问题,以实现全寿命周期总体目标。这一平台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一个城市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参与方为用户对象,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处理,为所有参与各方提供信息服务,辅助其进行决策、控制、实施的集成化人机系统。这一系统构建应由业主推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组织或委托专门班子进行实施。

参考文献:

[1]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何清华,陈发标,芦勇.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和组织[J].基建优化,2001,22(2):38-40.

[3]清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4):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