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的构成要素范文

德育的构成要素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的构成要素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的构成要素

第1篇

[关键词] 沟通 外观形象 肢体语言语气语调 语言

有效的沟通是在商业中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要提升沟通能力首先应该要了解沟通的构成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精研沟通的技巧,最后还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和运用这些技巧。由理论研究者提出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沟通的一个公式是:沟通=55%外观形象和肢体语言+38%语气语调+7%语言内容。这个公式揭示了沟通的三个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在沟通中的重要程度。如要提高沟通能力,应从公式中的三方面入手反复练习沟通的技巧。

一、外观形象和肢体语言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比包括言语在内的任何其他东西更能反映人们内心的感受。作为心灵之镜的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眼神、其他面部动作。(1)常向他人投以有感染力的微笑。站在镜子前练习最灿烂、最迷人的微笑,然后向顾客、上司、同事、家人投以这种微笑。结果会令人惊喜万分。(2)学会用眼睛说话。交流中运用目光传达信息是很重要的,而学会读懂别人目光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也很重要。人们兴奋时两眼发光,悲伤时眼圈发红、眼泪上涌,仇恨时两眼圆睁。交谈时目光游移,不敢对视别人的眼睛,会使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有些人当别人和他打招呼时,他总是眼睛盯着地面应付一声,这是不自信的表现。(3)注视他人的眼睛。有意识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时地眨眨眼。在谈话中不断地与对方进行目光接触。与对方的目光接触暗示着对对方的诚实与兴趣,以及对对方怀有的亲近感。避免目光接触则传达了厌恶、不喜欢、不赞同的意思。(4)将成功写在脸上。人们长时间所持有的表情逐渐凝固在脸上。应该学的表情是:脸上的表情仿佛告诉人们他们每天都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2.肢体语言。(1)与人交谈时正面对着他人。(2)保持良好的站姿。抬头挺胸、站直身体、坐姿端正是思想正派的外在体现。如果靠着一面平直的墙站立时,肩部、臀部、脚后跟都能与墙接触,那就说明拥有良好的站姿。站立时放平肩膀,扬起下巴,收腹胎头。(3)自信地握手。握手力度要适中。太轻说明缺乏自信,用力过猛则暗示态度傲慢。

3.外观形象。人的形象非常重要。人们总是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第一印象判断人并不准确,但很多时候人们确实会凭第一印象对人做出评判。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主要取决于衣着及面部表情,其次是言谈举止,最后才是性格。(1)整洁。出门前检查自己,确保身体洁净;牙一定要刷干净;指甲修剪整齐并保持干净;保持头发干净整洁;尽量化淡妆;清除口气。(2)衣着传递信息。穿着打扮的目的是为了能融入更大范围的人群,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自己。从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判断他的职位、目的,以及成功的潜能。因此从头到脚的衣着打扮都得留意。不要想着成功后再多花些钱将自己打扮的精神些,而是先将自己打扮的精神抖擞,然后才能获得成功。传统的、经典的服饰在社交场合得体大方并且职业。(3)过分修饰总比不修饰好。选服饰时,尽量选择能增加自己魅力且合身的服装,切忌穿破损的衣物。(4)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物。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某些无法改变的特征,比如肤色、身高、体形、生理缺陷等,如果不能改变某些特征,就应该接受并喜欢它。

二、语气语调

柔和的声音表示坦诚友善,人们激动时声音会颤抖,同情时使用低沉的声音,阴阳怪气的语调通常在冷嘲热讽时使用。用鼻音哼声则代表傲慢、冷漠、恼怒、鄙视、缺乏诚意。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练习,会使语气语调更受人欢迎。

1.语调低沉明朗。明朗、低沉、愉快的语调最能吸引人。

2.发音清晰,段落分明。

3.语速要时快时慢,恰如其分。感性的场面语速可以加快,理性的场面语速相应放慢。

4.音量大小适中。太大会造成压迫感,使人反感;太小则表示自信不足,说服力不强。

5.配合愉快的笑声。

6.措辞高雅,发音正确。

三、语言内容

1.谈论关于对方的话题。每个人最喜欢的话题是他自己。和别人谈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时,马上就会获得他们的尊重和喜欢。当开始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时,就会很善于与人相处。在谈话中要越来越少地使用“我、我的”这些字眼,而要越来越多地使用“你,你的”这些字眼。话题可以是别人的家庭、职业、休闲、金钱等。

2.赞同人们。人们喜欢赞同自己而不是反对自己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起别人的反对,只有聪明人才会赞同别人,即使觉得对方有错。只有学会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才能创造和谐。应注意:(1)培养赞同人们的态度。(2)如果赞同人们,要让人们知道。(3)除非绝对有必要,否则不要告诉别人不同意见。(4)绝对不要争辩。争辩中任何人都不会赢,而损失可能会更多。

3.聆听人们。人们被聆听的需要远远大于聆听别人的需要。一个好的聆听者在任何时候都比一个好的谈话者更受人欢迎。如果真心关心别人,聆听不是难事。聆听的关键是关心,大多数人际关系技巧就是关心和礼貌的实际运作。

4.赞扬人们。真诚的赞美是使人内心保持坚强的燃料,它使人快乐。每一次称赞别人,会使赞美者自己同时得到快乐和满足。快乐的人比较容易相处,也比不快乐的人有更高的生产力。赞美要: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要称赞事实而不是人。

5.感激人们。如果真诚地感谢他人,并让人们知道感谢他们,他们下一次就会以加倍的努力来回应的,因此要学会说谢谢。(1)当说谢谢的时候,要诚心诚意。(2)大声说。不要吞吞吐吐或降低声音。(3)说谢谢时注视对方的眼睛。(4)寻找感谢人们的机会。寻找机会感谢别人做的但其他人很少称赞的细微事情。

参考文献:

[1]成大为:世界10位营销大事经典讲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

第2篇

【关键词】篮球文化;中学;构成要素;构建策略

中学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良好的中学篮球文化,不但有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鉴于此,本文就针对中学篮球文化的构成要素和构建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一、中学篮球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园篮球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场域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具体来说,校园篮球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存在空间,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以各种形式的篮球活动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与校园文化精神相贯通的文化子系统。中学篮球文化是校园篮球文化的下位概念,与校园篮球文化的概念相对应,中学篮球文化就是以中学校园为存在空间,以中学生和中学教职工为参与主体,在各种形式的篮球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总结、积淀、创新与发展,所创造和形成的中学篮球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各种篮球制度的总和。

二、中学篮球文化的构成要素

根据中学篮球文化的概念可知,中学篮球文化是中学篮球物质环境、精神风貌以及各种篮球制度的总和。所以,相应的中学篮球文化这一文化子系统也主要包括了中学篮球物质文化、中学篮球精神文化以及中学篮球制度文化等三个主要的构成要素。其中,中学篮球物质文化,是中学篮球文化的外化,也是中学篮球文化系统中的表层文化,其通常表现为与篮球运动相关的、外在的、具体的、物质化的文化和事物。例如:学校的篮球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等均属于中学篮球物质文化的范畴;其次是中学篮球的精神文化。中学篮球的精神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中学师生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以及理想信仰等的总和。中学篮球精神文化是中学篮球文化的核心要素,其不但是中学篮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还会对中学篮球制度文化和中学篮球物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制约作用。最后是中学篮球制度文化。中学篮球制度文化指的就是在中学篮球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学校篮球活动的管理制度和规则规范,例如,篮球运动规则、篮球赛制以及学校的篮球活动管理制度等等均属于中学篮球制度文化的范畴。

三、中学篮球文化的构建策略

首先,重视篮球精神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构建理念。原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在中国篮球文化论坛上针对篮球文化的构建问题,曾经专门指出“构建篮球文化,首先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开展中学篮球文化构建工作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由于构建中学篮球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中学篮球文化构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篮球精神文化建设,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工作的基本前提,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构建和形成将篮球思想观念和理想信仰融为一体的中学篮球精神文化。例如: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篮球运动热情,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篮球知识我来讲”、“篮球宣传我来做”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篮球精神文化的构建活动中,成为学校篮球精神文化构建与传播的一份子。

其次,重视篮球物质文化建设,为中学篮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良好的校园篮球物质文化环境,是确保中学篮球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有效激发学生篮球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在开展中学篮球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篮球物质文化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学校的篮球硬件设施,为学生篮球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为中学篮球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再次,重视篮球制度文化建设,为中学篮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开展中学篮球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关于学校篮球运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并在日常组织开展篮球活动时切实的进行贯彻落实,才能够确保中学篮球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中学篮球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各部分,其形成与发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促进中学篮球文化系统的有效构建,教师不但要正确了解中学篮球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中学篮球文化的构建策略,以确保中学篮球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3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成本构成要素;预算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8-0151-02

电力能源的使用加快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之一。其中,电力工程的4大核心功能分别是生产、输送、分配和变压,这些功能的存在已经可以满足电力资源供应的要求。在城镇地区的电网已经基本规划完整之后,许多早期的中小型电力工程也逐渐开始扩大自己的规模,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我国有望建成大中小型规模共同发展的新电网体系,并且主要是围绕大型规模的电网展开活动。大型电网的建设势必要投入大量资金,为了更好地节约资源,在电力工程中严格控制成本则是首要关键。

1 电力工程成本的构成要素

工程成本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其中包括有原材料、辅助材料的购买资金,构配件、施工机器设备的购买、管理、维修等各种费用,员工工资、奖金及其组织、管理费用等,这些所有的费用加起来才构成了工程成本。工程承包一般包含有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利润和税金这4个方面,其工程的总造价是所有工程费用的总和,在与工程的承包与建设单位进行结算的时候,这就作为结算

依据。

在电力施工单位中,直接费用占了整个施工项目工程总成本的6~7成不等,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工程的总成本开支很容易受到直接费用的影响,其直接费用越高,总成本支出也就越高。

1.1 直接工程费用

直接工程费用在整个工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涵盖内容也比较复杂,它包括了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各种费用。

1.1.1 人工费。人工费包括了参与电力工程建设所有环节的人员支出费用,例如工资、奖金、工资附加费、劳动保护费等。并且,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参与人员基本不使用临时员工,所以,人工费用的弹性比较小,最重要的是将劳务分包工作安排好。

1.1.2 材料费。材料费用主要是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等各种材料所需费用,除了这些材料的出厂价格之外,还包括物流费用、材料损耗、保管费等。材料费在整个直接工程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一般占到了直接费用的50%左右。

1.1.3 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也就是设备费,包括了设备的维护、修理、折旧、安装等各个环节所需的费用。施工机械使用费在整个成本控制中难以管理,其波动性较大。若是能够很好地对设备进行管理,那么电力工程中的总体成本也会更易于控制。

1.2 间接工程费用

间接工程费用,顾名思义也就是不直接使用工程资金,而是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组织管理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支出。间接工程费用一般包括规费和企业的管理费用,规费是在国家政策之下必须缴纳的费用,其费用多少一般已经固定。而企业管理费则是建设单位的日常费用,企业管理费在多数情况下会分摊一部分的企业建设项目成本。企业管理费用在电力施工单位中不便于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企业性质和其营运模式的

影响。

1.3 利润

这里的利润是指在电力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收益,但是实际利润需要在全部收益的基础之上减去各种费用的支出。

1.4 税金

税金是有国家政府规定的,在电力工程建设的工程造价中,税金包括有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教育附加费等各种税费。

2 电力工程成本的控制措施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为了控制成本,一般是由财务部门事先制定一系列可实施的调控方案来减少自己的投入量。但是这样系统的成本控制所涉及到的区域非常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合理控制成本。在成本控制中,加强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措施之一,其实施方法主要是在资金还未正式应用之前就开始进行成本控制,这样能获得较为出色的管理效果。

图1 某送电线路工程成本构成分布图

如图1,在某送电线路工程的成本构成分布图中,其材料成本最高,已经高达66.75%,其次是建设用地征租成本。其材料相关成本、建设用地征租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三者共占据了此次总成本的90%以上,这也是目前电力工程总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2.1 制定成本标准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早期成本控制一直不太理想,因此,施工单位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拟定成本预算的控制标准。要想明确一个电力工程项目中的成本预算,就要在项目展开之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预算目标,尽可能地将资金的使用控制在小范围之内。

2.2 组织成本控制

预算方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一般是指引后续工作开展的方向标,因此,在编制预算之前相关部门一定要事先根据此次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展开工作,首先就是要明确此次电力工程的发展方向,然后再根据发展方向拟定预算。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电网工程建设时,相关部门所制定的预算方案也各不相同。在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可以开始展开预算控制,通过组织成本的控制来提高成本利用率。

2.3 加强成本控制

相关部门制定出来的预算方案并不是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环节,上交就可以了的。预算方案所制定出来的参照标准要严格执行,这样才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本控制效果。例如在资金收支需要进行调配来配合项目资金的周转时,要严格按照编制好的预算方案来一步一步执行,用原有的规矩来指导成本控制。施工作为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应该来辅助完成成本强化控制这一过程。

2.4 降低成本投入

在很多企业家看来,大量的成本投入可以得到更好的项目质量保证,但其实不然。占到直接成本近5成的材料费用就需要降低成本的投入。成本预算方案一般是在电力工程项目展开之前就需要拟定好的,这时候,制定成本预算的有关部门就要协调好材料采购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材料的采购进行详细探讨,并最大限度地将这一成本控制到最少,同时也要保证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收益能够得到提升。

3 电力工程中标准成本制定方法

制定标准成本是需要对整个电力工程项目建设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并且是在经过精确测量与考察之后而制定的最优成本。如图2,电力工程项目标准成本的制定流程图:标准成本一般是经由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制定,其依据主要是根据电力施工企业已经完成的项目中出现的成本状况,算出各项成本的单日支出数额的均值作为即将开始的新的项目中的单日标准成本。然后在将该项目的施工总天数乘以已经算得的单日标准成本,所计算出来的数值就为该工程项目中的标准成本。

图2 电力工程项目标准成本的制定流程图

4 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的建设非常重要,这关乎了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电能传输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与企业的生产运作离不开。目前我国的整个电力市场仍然受到政府的掌控,在日益增多的电力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控制成本,以便减少资金的浪费。因此,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控制方案要在计划中得以实施,全面调控整个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胜祥.新时期电力工程改造阶段的成本控制[J].财会信息,2011,(13).

[2] 王大宇.电力工程成本构成的基本要素与管理[J].建筑产业规划,2010,(12).

[3] 袁益民.浅谈工程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内在联系[J].陕西建筑经济,2011,(5).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素质 构成要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根本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1]这里用“基本”强调教师素质的“底线”,也就是说,缺乏或者没有达到这些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国内学者认为教师素质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素质是身心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就其相互联系来看,一般而言,身心品质是外在行为的基础,外在行为是身心品质的外化;就其差别来看,身心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内在”的要求,行为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外在”的期待。其次,从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对教师身心和行为品质的期待取决于对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2]据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素养和品质,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路人,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和品德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些年来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其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修为,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语言和知识的同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觉悟和信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对学生的关爱。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会怀着满腔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平台,教师应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身做范,才能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语言基本功技能

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首要条件,它包括口齿清晰,准确的发音,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系统的语法知识,充足的词汇,以及良好的阅读能力及翻译能力,还包括较好的文学素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扎实的基本功和魅力征服学生,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上都受益匪浅,而且一个有着良好英语素养的教师在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变“要我学英语”为“我要学英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强化教学效果。

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渊博的知识,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各门学科之间不断渗透融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储备上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是全面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具备全面而深厚的知识背景,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教师终身学习和富足精神生活的基础。[3]

英语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历史文化、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表达形式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4]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积累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渊博的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以有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成功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学设计。目前英语教学方法如下: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等。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安排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从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为己所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具有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教师首先就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而且学生之间的基础和能力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将教育规律和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勤奋的工作精神和革新的勇气,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思考,并积极进行更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多想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一点在教师的创造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它表现形式多样,如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具备较好创造性思维品格的教师思维一般呈现出独创性、灵活性及流畅性的特点。这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自身知识储备中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触类旁通,相互借鉴,这样,在教学上的创新活动才更新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创造性教育能力。英语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善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并行之有效;善于根据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做出机智的教学监控。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提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真心、上心、细心的基本职业素养,还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新时代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培养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英语教学效果的强弱,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因此,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迎接新时期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

[2]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第5篇

关键词:建筑 结构设计 过程 注意事项

建筑结构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作为设计人员,要掌握结构设计的过程,保证设计结构的安全,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下面就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流程与设计思路进行简要阐述。

一、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

建筑结构设计的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结构方案阶段,结构计算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方案阶段的内容为: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建筑场地的类别及建筑的高度和层数来确定建筑的结构形式(例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混合结构等等以及由这些结构来组合而成的结构形式)。确定了结构的形式之后就要根据不同结构形式的特点和要求来布置结构的承重体系和受力构件。

结构计算阶段的内容为:首先,荷载的计算。荷载包括外部荷载(例如,风荷载,雪荷载,施工荷载,地下水的荷载,地震荷载,人防荷载等等)和内部荷载(例如,结构的自重荷载,使用荷载,装修荷载等等)上述荷载的计算要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和规定采用不同的组合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等来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组合计算。其次,构件的试算。根据计算出的荷载值,构造措施要求,使用要求及各种计算手册上推荐的试算方法来初步确定构件的截面。

再次,内力的计算,根据确定的构件截面和荷载值来进行内力的计算,包括弯矩,剪力,扭矩,轴心压力及拉力等等。最后,构件的计算。根据计算出的结构内力及规范对构件的要求和限制(比如,轴压比,剪跨比,跨高比,裂缝和挠度等等)来复核结构试算的构件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和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则要调整构件的截面或布置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二、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阳角问题

(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可砍成直角或斜角。

(2)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分不变,阳角不必加辐射筋。

2、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井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

3、关于梁、板的计算跨度 一般的手册或教科书上所讲的计算跨度,如净跨的1.1倍等,这些规定和概念仅适用于常规的结构设计,在应用日广的宽扁梁中是不合适的。梁板结构,简单点讲,可认为是在梁的中心线上有一刚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将梁板统一认为是一变截面板。在扁梁结构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时,应将计算长度取至梁中心,选梁中心处的弯距和梁厚,及梁边弯距和板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借用台阶式独立基础变截面处的概念)柱子也可认为是超大截面梁,所以梁配筋时应取柱边弯距。削峰是正常的,不削峰才有问题。

4、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部分被人工清除。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5、抗震缝应加大,经统计,按规范要求设的防震缝在地震时有40%发生了碰撞。故应增大抗震缝间距。

6、关于回弹再压缩 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部分被人工清除。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如独立基础,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7、主梁有次梁处加附加筋:一般应优先加箍筋,附加箍筋可认为是:主梁箍筋在次梁截面范围无法加箍筋或箍筋短缺,在次梁两侧补上,象板上洞口附加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应绝对。规范说的清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也就是说,位于梁上的集中力如梁上柱、梁上后做的梁如水箱下的垫梁不必加附加筋。位于梁下部的集中力应加附加筋。但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荷载较大时,应加附加筋。

当主梁高度很高,次梁截面很小、荷载很小时,如快接近板上附加暗梁,主梁可不加附加筋。还有当主次梁截面均很大,如工艺要求形成的主次深梁,而荷载相对不大,主梁也可不加附加筋。总的原则,当主梁上次梁开裂后,从次梁的受压区顶至主梁底的截面高度的混凝土加箍筋能承受次梁产生的剪力时,主梁可不加附加筋。梁上集中力,产生的剪力在整个梁范围内是一样,所以抗剪满足,集中力处自然满足。主次深梁及次梁相对主梁截面、荷载较小时,也可满足。

8、一般情况下,悬挑梁宜做成等截面,尤其出挑长度较短时。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加大施工难度。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当然,外露的大挑梁,可适当变截面,使感官效果好些。

9、当建筑大多数房间较小,而仅一两处房间较大时,如按大房间确定基础板厚会造成浪费,而按小房间确定则造成配筋困难,当承载力能满足要求时,可在大房间中部垫聚苯卸载,按小房间确定基础板厚。

总之,结构设计是个系统、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从一个个基本的构件算起,做到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规范和规程的含义,并密切配合其它专业来进行设计,在工作中应事无巨细,善于反思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侯力更主编.砌体结构设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8.

第6篇

【关键词】现代美学;构成要素;应用

对我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现代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都应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前提,综合考虑美学的民族性影响以及与外来思想相互融入这两方面内容。为此,我们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状况归纳如下:前半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启蒙思想,而后半期则是为了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能够唤醒人类的心灵和愉快情感的特质,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美学,是探析人内心这种特定的情感,分析该情感的形成原因、过程及本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这里,本文认为应把握住美的几个基本特征:美,实质上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同样,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且来源于客观世界。正是由于美的这种客观属性,使得人类在观察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特定的审美心理以及某种特定的美学规律、标准。例如,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并掌握了自然物质材料间存在的各种组合方式和期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归纳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法则,这类法则即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结晶,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二、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一)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

1. 形式美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态产生的一种抽象知觉,形式因素(如物体的形、色、声等)既表现为物体的实质性内容,同时也隐藏着某些观念内容。人类可通过其视觉感官来接受形式因素,以及它带来的物质刺激,并从中领会审美的愉悦。例如,某个物体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律,将其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察该物体的形式美的同时,也能领会其中的某种情感。

2. 立体美

(1)比例。比例,即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局部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一个整体通常都是由多个不同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线条可以改变物体原有的比例,其具有竖线加高、横线加宽的特点,也就是垂直线能通过改变物体的比例来获得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2)韵律。韵律听觉艺术主要是运用韵律来获得和谐的效果。尤其是在版面设计中,韵律感一般会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如文字、图片等根据某种规则排列开来,使整个版面布局能达到统一、平衡的效果。

3. 技术美

技术美通常被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中,它通过新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方式,如电镀、拉丝、抛光等,能有效提高整个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巧妙的产品结构,实际上是技术与设计灵感的完美融合,如汽车的飞速、稳定等,都能刺激人类的审美认知及内心的愉悦感受,这些都属于技术美的范围。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技术美感的实现需要以技术和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为支撑。

4. 意象与意境美

意象、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两大重要概念,也是一对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广泛的美学概念,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入现代美学后,美学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被纳入到了西学的认识领域,同时也激发出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美学特性。此外,从整体角度来看,现代美学还要求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间的和谐统一,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创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二)现代美学的特征

首先,应用性。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为哲学为主导,基于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不过哲学家们并不等同于艺术家,他们自身缺乏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哲学家们的理论很难为艺术创作、欣赏提供指导。19世纪以来,美学逐步发展且日益成熟,并同各类艺术创作融合,各领域的美学由此而生。相似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初期,美学也开始将眼光放在现实应用方面,很快便形成了设计美学。基于此,现实应用性成为设计美学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

其次,审美性。设计活动是在现实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与其功能性相关的是审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主要体现为:设计是一种美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因此,设计美学中研究的艺术性内容,与视觉美学和造型艺术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从实际应用的层面上分析,设计是将一项计划、设想或方法,运用视觉语言的形式予以呈现。鉴于此,这种视觉语言也拥有艺术化的特征,也能体现出设计美中的某些特征。除符合功能性的基本要求外,审美性也是现代设计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第7篇

关键词: 体育比赛 士气 构成

士气,并非军事领域所特有,凡是群众性的活动,均有士气的存在。体育比赛也不例外,士气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确实存在于体育比赛中,对比赛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士气是比赛的伴侣,只要有体育比赛,它就在比赛当中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士气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体力、精力、能力等潜在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并以其不断变换的身姿、特有的功能制约着每一场比赛的结局。那么,体育比赛的士气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我认为,士气是由复杂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认识、情感、意志和凝聚力是构成士气的四大要素。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的。其中认识是产生士气的基础,情感是发动的直接动因,而意志是士气的最高表现,凝聚力是士气形成、发动、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认识要素

所谓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只有当人认识到了客观世界,认识到了自己同客观现实的关系,才会有与之相联系的外显行为。具备了这个条件,对运动员群体来说,在比赛中才会产生士气。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运动员认识活动的独特作用,才能有军人群体士气的发生和发展。体育比赛的士气和运动员的认识成正比,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在比赛中团队的士气就越高。认识是构成比赛士气的首要因素,就其内容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比赛性质和本场比赛重要性的了解。一般来说,比赛是运动员经过长期辛苦的训练后展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时刻,只要运动员能够正确理解比赛、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比赛就能使士气高涨。在比赛中,应通过各种手段使参赛运动员认识本场比赛在整个系列赛或者联赛当中的地位,这一点对比赛士气的产生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对阵西班牙的那场比赛中,所有运动员都认识到了那场比赛对于中国男篮的影响,表现出了绝对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虽败犹荣。其次是科学的共同信仰。共同的信仰是一个团队内聚力的源泉,而只有科学的信仰,才能赋予共同信仰以正确的方向,它是士气认识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共同信仰才能使运动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持久、旺盛的士气。最后是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价值是表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指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运动员除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外,还有特殊的价值,那就是为国家争得荣誉,为他所在的团队赢得比赛,这也是运动员所必须体现的价值。如果每个运动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国家和所在团队需要你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奋勇拼搏,由这样的运动员组成的团队,就必定士气高涨。

二、情感要素

情感是人类特有而高度发展的心理体验,它一旦产生就有明确的方向性,个体如此,体育团队也是这样。运动员的情感是运动员对比赛情况、比赛任务、比赛目标、比赛变化的一种独特的反映形式,是运动员对他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态度的一种表现,比赛的士气不能离开运动员的情感而存在。体育比赛士气的情感要素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对祖国或体育团队强烈的爱

当运动员和自己的团队长时间共同拼搏、共同挥洒汗水时都会深爱着自己所在的团队,为了团队的荣誉顽强拼搏,为了集体的荣誉奉献自己。当比赛上升到国际比赛时,对国家的爱就超过了一切。纵观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世世代代的儿女无不把热爱祖国当作应有的崇高品质。热爱祖国的情感,是运动员的最高情感,也是构成高昂士气情感要素的重要内容。热爱祖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我国运动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尤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记得当孔令辉在夺得世界冠军后不断亲吻胸前的国旗;当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注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哼唱国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2.对运动项目的热爱

每个运动员都会深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这是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建立起来的对运动项目的深厚感情,正是有了这份感情,在比赛中才会产生高昂的士气,因此对运动项目的爱也是士气情感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情感不仅能让运动员在比赛时士气高涨,而且能让运动员长时期地保持极高的战斗士气。正是对乒乓球的热爱,才使得邓亚萍连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三、意志要素

意志是士气最高、最集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想取得胜利,意志的参与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运动员的意志是组成比赛士气极为重要的方面,没有意志,士气就失去了骨架和支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意志主要表现为坚强、顽强、坚韧和坚定。

坚强是士气意志要素的首要表现,是面对对方迅猛进攻的抵御力,即不怕对方猛烈的进攻。在比赛时经常会遇到比自己实力强的对手,面对对手的攻势队员意志越坚强,抵抗力越强,比赛士气也就越高。顽强是士气意志要素的进一步表现,它是指对方连续进攻的抵御能力,特别是在比赛较为激烈时,哪方能够顽强地坚持下去哪方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坚韧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意志要素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在形势极为不利或者与对方实力相差悬殊时的抵抗力。一场比赛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场上队员、裁判、教练和观众影响等,在比赛中很难保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队员在不利的情况下表现出坚韧精神往往能发挥惊人的潜力。坚定是士气意志要素的基础,是意志的最高层次表现。不论是在实力远远高于对手还是与对方相差悬殊时都要坚定信念,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充分发挥坚强、顽强和坚韧等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

四、凝聚力要素

体育比赛中的凝聚力主要是指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团体项目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凝聚力,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士气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运动员的凝聚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号召力和约束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亲和力是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相融洽,队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心理相容,则会产生亲和力。亲和力强,团队队员相互间的冲突、埋怨等消极情绪就会很少出现,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友谊,满足了这些情感上的需要,就会产生高昂的比赛士气。号召力是在比赛中队员信任、爱戴和服从教练或者队长的一种心理合力。一个有较强号召力的运动团队,队员之间交流通畅,内部协调一致,为比赛胜利顽强拼搏。约束力是指运动团队中的个体在行动上受到团队规范约束的心理合力。“三从一大”体育训练原则中的“从严”就是要求队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有了约束力,无疑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和现在国球乒乓球队的严格都向我们证明,严明的纪律是训练和比赛必不可少的法宝。

五、结语

士气研究最早开始于军事士气研究,“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有气则实,无气则虚”,士气对执行任务、队伍建设和目标实现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士气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就受到军事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现在士气这个术语涉及面很广,可见于军事、体育、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关于对体育比赛士气的兴趣与研究与日俱增。体育比赛士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各种体育项目的士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先从它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为了体现对体育比赛士气研究的深入性,我们今后可从士气的培养、激发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掌握体育比赛士气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韩秋风.士气论[M].白山出版社,1992.12.

[2]颜志龙.比赛士气之研究与测量工具之发展[J].应用心理研究,1999,(1).

[3]赵锡顺.论士气[J].社会学研究,1994,(4).

第8篇

对于意思表示的具体构成要素,我国学者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主张四要素论,即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行为意思和表示行为①或者是目的意思、效果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有的学者主张三要素论,比如说,认为意思表示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三要素构成,或认为意思表示是由效果意思、表示意识与表示行为三要素构成。由上可以看出,对于外在要件表示行为学者们都是认同的,但是由于内在意思一般比较复杂,人们很难判断,所以大家都是各执己见,因此争议较多。依据德国传统民法理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可以抽象为下列五项:(1)目的意思,又称基础效果意思; (2)效果意思; (3)表示意识; (4)行为意思; (5)表示行为。其中前四项是内在意思要素,最后一项为外在表示要素。下文笔者会从自己的理解深入分析意思表示的内在构成要素。

目的意思,是指行为人想产生某种事实上(或经济上)实际效果的意思②。如房屋买卖合同,当事人为给予的直接目的,对出卖人而言在于取得房屋价金的所有权;对买受人而言在于取得合同标的物(房屋)的所有权。此直接目的即为民法理论中所说基础效果意思也就是目的意思。③目的意思指的是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它将效果意思所追求的法律关系的后果具体化特定化,目的意思作为效果意思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又可以称为基础效果意思。目的意思可以独立存在。在生活实践中,广泛存在着仅为目的意思表达的情形。比如说,A许诺B在B考上大学时送他一辆车。此时,A的许诺仅仅具有目的意思,并无受法律拘束的效果意思,B考上大学时并不能因此而取得法律上的请求权。或者是,在合同成立之前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协议都是仅仅具有目的意思,此时的协议都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也即没有效果意思在里面。因此,"目的意思的表示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法律意义,而意思表示的首要价值正在于'目的意思事实之通知'"④。

效果意思,是表意人希望将目的意思获得法律的保护,即想产生具体特定法律上效果的意思。当事人的这一内心意愿即为效果意思,因此,效果意思是对目的意思法律化的结果。效果意思指向法律后果的具体内容,故其内涵很丰富。单方行为只涉及一方,其效果意思应具备的基本内容较易于确定。而合同则比较复杂。合同最基本包括要约与承诺两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效果意思方面的最低要求都应具有要素方面的内容,而且应一致。要素是有名合同所必备的成份。因有关于其要素之意思一致,始得为该种之契约。⑤因此,在确认要素时,关键要看何种内容是决定该合同类型的必备内容。比如买卖合同,至少应具备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与支付价金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这二者即为买卖合同的要素。如果有人对他人表达了购买对方某件物品的意图,然而并未明确价款事项,显然此种表示是欠缺要素的,不能成立效果意思,也就不是意思表示从而无法构成要约。因此,具有要素的效果意思也是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之一。

行为意思,是指行为人在为行为时须受到自己意识的指引,例如有意识的言谈,有意识的举止,有意识的沉默等。所以,表示行为必须是受到意志控制的行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识做出的,即不具备行为意思,则行为人仅具有意思表示的外观,不能实质上成立意思表示。欠缺行为意思的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粹的机械条件反射、睡眠中所为的行为、在直接身体强制下的行为。此处直接身体强制与精神强制是有区别的。所谓精神强制即通常所说的胁迫。是指某人对他人以如其不从事某种交易就将施以一定的危害行为相要胁,致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并从而为的意思表示。在此种情形下,受胁迫的一方虽然意思表示的自由受到了外部的干扰,但是由于其行为仍受到其意志的控制,即受胁迫方尚拥有选择的自由。在此情况下,意思表示的成立不因此而受影响,但是受胁迫方可以通过行使撤销权来避免对自己的不利。

表示意识是指表意人基于自己意志的支配而为效果意思表示的意图。台湾学者谓之"表意人为意思表示时,有使存于内部之效力意思与其表现于外部之行为相联络的意思。"⑥比如,房屋买卖合同中,买受人基于目的意思的具体内容,产生了设立房屋所有权买卖法律关系的效果意思,并且认识到据此向出卖人作出购买表示将会产生的法律后果,仍主动向对方发出要约。这种基于表意人意志支配下的进行效果意思表示的意欲,即为表示意识。而且,表意人只要一般性地意识到表示行为是在法律领域之内,会产生一定范围的法律效果即可成立表示意识,并不要求其具有对明确具体法律后果的认识, 比如,本想捐助100元但是在捐助册上误写成1000元,这种情况下,表意人也存在表示意识。

根据以上对各个要素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之所以在理论中会存在三要素或者是四要素或者是其他的不同观点,是因为所谓的这些各个不同的要素之间,其实都是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与区别的,比如说,效果意思与表示意识的不同之处在于,效果意思是指表意人想要发出能够产生某种具体法律效果的意思,还拿买卖来说,行为人希望产生支付价金的义务,并希望获得请求对方交付标的物的权利,这就具有了效果意思;而表示意识只要表意人意识到其表示能够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并不属于纯粹的社会行为即可,并不要求意识到具体的法律后果。目的意思是行为人想产生某种事实上(或经济上)实际效果的意思,也即是表意人意识到其表示能够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的内容。因此,目的意思加上表示意识就等于效果意思了。目的意思和表示意识相当于效果意思。另外,针对上文中学者的观点中的表示意思,相当于行为意思加上表示意识。史尚宽先生认为,表示意识,与欲为此外部行为的行为意思相结合,构成表示意思.表示意思并非是与行为意思相互并列独立存在的意思,而是伴有表示意识的行为意思。⑦行为意思是指行为人出于自愿进行某行为,表示意识是指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法律上的效果。所以,如果行为人既具有行为意思又具有表示意识,可以认定行为人愿意为某种具有法律行为上意义的表示。行为人的这种意愿就是表示意思。所以说,表示意思等于行为意思加上表示意识。综上,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应为效果意思,行为意思和表示行为。

注释:

①李开国·民法总则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28-229

②Pawlowski.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Heidelberg: C.F. Muller Verlag, 1998, 196

③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226页

④董安生. 民事法律行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3-170

⑤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⑥郑玉波.民法总则[M] 台北:三民书局, 1979: 2441

⑦史尚宽:,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348-349.

参考文献:

[1]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米健.意思表示分析[J].法学研究,2004.

[4]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朱庆育.意思表示解释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徐明.浅谈民事法律行为之意思表示[J].中国商界. 2009

[7]宋振远.浅析民事法律行为之"默示".法制与社会.2009

第9篇

CarlMitcham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新教学媒介的运用,还包括与之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教育系统的利用。教育技术应用必须将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融合在一起,这需要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过程来实现。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情境并发挥作用,不仅强调现代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还应体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理念的完善。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特点

1.中介性。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技术手段,这是由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性、文化性决定的。技术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着明显的物理形态,还具有内在的知识内涵,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促进人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文化属性,其包含的文化体系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者沟通的桥梁。

2.价值性。

现代教育技术之所以广泛应用是因为其承载了知识传递的作用,其价值具体表现为教育效率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既包括技术本身,又包括技术的应用方法和过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育体系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一台电脑,而是具有文字编辑、影音资料、人机交互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反,如果多媒体教学系统没有这些功能,则对于教育教学而言就是毫无价值的废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价值性集中体现在其承载的教育功能。

3.过程性。

从教育技术应用自身过程来看,其在教育系统的应用需要一个教学媒介选择、教学信息整理、教学内容设计等步骤,这个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时间序列。从教育技术应用的作用发挥来看,教育技术应用必须为教师、学生所掌握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结构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内涵及特点揭示了教育技术的结构要素,96页图是对这一体系的整体描述。主体要素,即人的要素,包括了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主要为教师与学生。客体要素,即物的要素,主要指教育的媒介。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要素涉及主体对客体的操作、反馈等。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个体因素等。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要素即人的要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并不仅仅强调现代技术的重要性,也重视参与主体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呈现、接受则需要教师、学生的合作与互动。从教师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可以便于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理,辅助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但如果仅仅依靠计算机网络的记忆、存储、展示功能,用录像代替讲解,用录音代替范读,就会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走向另一个极端,使课堂失去活力,使学生失去想象力。教师必须通过丰富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以教育教学目标为指导,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努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彰显,同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通过教育技术进行知识的拓展,搜集相关信息,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为此,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目的,应用现有技术手段改进学习方法,用所学知识、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技术应用的有关伦理、文化与社会问题,形成正确使用教育技术的态度和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客体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客体就是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育相关人员所使用的技术对象的物的要素,这里既包括教育技术的物化形态,如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程、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源等),还包括应用教育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方法、过程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为教育主体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丰富的知识形式,便于教育主体的感知、理解、交流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着教育和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主体会对教育技术进行反作用,它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得以不断改进与完善。同时,在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存在操作理念、操作方法方面的互动,教师会通过教授的方式来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偏好,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反馈也促使教师不断改变技术使用的方法来实现教与学的协调。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功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本身的成熟程度、技术应用者的个体因素以及技术所处的支撑环境条件等。下面分别探讨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四类要素。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理环境要素。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物理环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量、操作的便捷性、设计的人性化、应用的时间及空间灵活性等,这些内容直接决定着现代教育技术是否被应用以及应用的广度,如数字网络图书馆的兴起正是因为它克服了传统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来获取所需资料。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环境要素。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通过不断学习来进行充电,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常态。受制于工作时间、学习地点的限制,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或者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成为一种必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需求不断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师个体要素。

教师在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个人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程度都影响着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个体要素的作用,通过选择优秀的教师教育内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环境,学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减小教师个体差异对教育技术应用的影响。

4.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学生个体要素。

第10篇

本文对舞台设计的支点确定、动作轨迹、区域划分、时空处理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提高舞台环境的整体性,解决观演双方存在的空间矛盾,促进舞台艺术表现魅力。结合设计构成中点、线、面及空间的理论,分别对舞台道具、布景、灯光等要素的功能与组织进行研究,从局部出发论述各要素对舞台整体的影响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利用设计构成理论来指导舞台设计,能够大幅度提升舞台要素组织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舞台环境。

关键词:

舞台设计 设计构成要素 功能 环境

中图分类号:J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82-02

舞台设计通常叉被称作为布景设计或舞美设计,是通过对舞台、幕景、道具、机械设备、灯光等一系列事物根据艺术形式、情节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组合而形成的舞台环境空间。舞台设计仍属于设计领域中的一部分,更深层次地进行剖析其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分支范畴。而论及到设计就不得不提设计中的几大要素,即点、线、面、空间等,任何设计的基础归结起来也就是这几大要素的排列与整合。提高要素组织安排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设计的美学性、实用性及合理性等特征,从而提升设计内在与外在的品质和价值。

一 确定舞台环境中的支点

1.1 设计构成中点的概念

点在设计中是一切形态的构成基础,是创造基本形式的核心元素,是形状的在环境中的视觉单位。点在视觉印象上可被区别为单点、双点、多点群这三种主要形式,三种形式所呈现的视觉感受也各有不同。首先单点若置于环境或视域中,由于其强烈的集中性和突出性则容易吸引视觉的注意力。同样单点也可以通过其在环境中的位置,来影响整体画面及受众的感受。双点则会影响到人们观赏的视觉转换,当两点具有不同尺寸时,受众的注意力会先集中于较大的一点上,随后视线会逐渐转移到小点上,这样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性。最后是多点群,通过对各点大小、位置进行组合,会营造出运动感、节奏感或是出现透视的空间感(如图1),观众便会随着点位置的变化来寻找视觉中心。同时多点集中于环境中某一位置则更会加深画面的集中性,有利于表现环境的主题。

1.2根据点的性质确定舞台支点

舞台支点是控制或提醒表演者完成某动作、某故事情节的辅事物,规定者演绎者何时、何位置来进行怎样的表演,是舞台艺术中某一桥段的展开中心,同时舞台支点也是集中观众视觉焦点的重要元素,引导观演者视觉中心随着故事情节进行改变,能够有效地帮助观众对舞台、艺术内容进行把握。

支点的种类主要分为固定支点与活动支点,前者一般被固定在舞台上,而后者则常使用移动道具等。支点的形式却有很多,如桌椅、台阶、光束等多种多样,要根据艺术内容进行选择,但是支点的设计与位置安排应遵循设计构成的原则。例如利用单点的基本属性,当故事情节需要凸显出某一重点或者需要突出演绎者面部表情时,应将舞台中的支点控制为一个,并要将支点尽可能地与观众接近,这样既能保证让观演者完全投入到故事的某一桥段中充分理解故事所流露出的实质与情感,避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又能提升舞台环境的中心性便于情节与动作的开展。(图2)表示的就是舞台支点,故事情节主要发生在一张条形凳上,为了突出故事人物的情绪和面部表情,舞台上只留有板凳和桌子,幕景也是蓝灰色幕帘,更加衬托出入物着装特点,在这种舞台场景的设置中,观众的视觉焦点完全被单一支点所吸引,没有过多的装饰性道具和绚丽的背景凸显出故事人物的情感交流,使故事情节流露出简洁而又丰富的情绪内涵,让观众更加容易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情。

二 控制舞台环境中动作轨迹

2.1设计构成中线的概念

线是点运动轨迹的集合,在设计构成中是最具有表现力、形式最为丰富的要素。线具有长度、宽度、方向等特点,其中方向性是线的灵魂,也是线在设计中的价值。线可分为直线与曲线,方向上可分为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及斜方向,不同形式、不同方向的线能够表达出不同的视觉特征与感情。直线具有刚锐、锋利、紧张、简明的特点,曲线则具有优雅、灵动、活跃、柔和等特点。同时各个方向的线会表现出上升、下降、聚集、发散等心理感受。线便依靠其这些属性特点为观赏者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性格特征。

2.2根据线的性质控制动作轨迹

设计出与舞台艺术内容相辅相成的动作轨迹对于舞台整体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线的特性,发挥线的视觉特征能够有效地提升舞台动作轨迹设计的效果,良好地规范演员动作路线并对观演者的视线移动起到控制作用,引导观众进入舞台环境中领会艺术魅力,亦会为故事情节增添环境气氛,提升故事的交融性。譬如利用倾斜角较大的直线作为动作轨迹时可营造出高大、悲壮、肃穆等气氛的舞台环境,增强了路径的延续性和时间性,在心理上不断冲击着观众,使之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层次的印象与了解(如图3)。

三 划分舞台环境中的区域

3.1设计构成中面的概念

面是线运动轨迹的集合,可分为平面与曲面。面具有一定的幅度性,也正是因为面在各方向上存在这一特点才会产生长短、曲直的变化,最终造就了不同形态的面。同时面不仅具有位置、方向、长宽度等特征,其还有着自身独有的基本特征就是量感,通过面积大小的不同能够营造出或是压抑、舒畅,或是平缓、跳跃的气氛,起到增加环境变化的作用…。通过对面进行分割与规划能够实现区分主次、从属等一系列关系的目标,处理好环境中各个区域、单体元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环境的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重要内容与核心环节。

3.2根据面的性质划分舞台区域

在舞台环境中区域主要是由机械装置、幕景、道具、灯光等事物根据艺术情节的需要而形成的表演者活动空间,也就是通过对舞台平面的分割与规划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空间区域,并根据演员动作设计安排与观众的视线将这些区域分别定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舞台中心区域,叉被称作为表演黄金地带,通常是故事主要情节发生的所在地,也是主角进行表演的核心地带。当代舞台设计利用舞台机械、现代化灯光设备、全息投影技术等可将舞台分割成简明、复杂、个性强烈的区域,使舞台空间更显丰富。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来对舞台区域进行划分,始终要遵循面分隔的合理性原则,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舞台空间的利用率,还能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气氛烘托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可将其中部分或是带有某种深层寓意需要观众进行琢磨的部分表演区域放大,通过面积量的调整来提高此区域在舞台总体中的比重,弱化其他区域的面积来突出情节的重要性,使观众的目光集中在该区域上细心品味故事带来的心灵共鸣。灯光、立面的巧妙性运用也会营造出区域间强烈的对比,二者可为舞台区域的划分提供面形状的变化。例如灯光投射出的几何形光束既能突出视觉中心的位置,又能为舞台区域增添艺术效果。再如若采用高而细长的立面形状围成表演区域则会营造出上升、高耸、庄严的精神感受,使观演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舞台区域划分中,面的概念还体现在幕景设计、平台或台阶的罗列组合、道具形式、灯光虚实等方面上,通过对这些舞台元素的合理安排并按照设计构成的原则进行设计更是会创造出高低、纵横、疏密、曲直的形态空间,为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四处理舞台环境中的时空关系

4.1设计构成中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人们可以感知到的形象化的一种事物存在的形式,是由实体媒介组合形成的。人们感知空间的存在是依靠实体媒介物所产生的关系来进行的,实体通过有序或无序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了空间,空间所呈现出来的是实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们感受实体相互运动的重要环境。空间的限定性、通透性及参与性是其三个基本特征,由此可以得知,应当分别从空间内部与外部进行观察,领略空间外部形态与内在实质。空间将人带入不同感官世界,只有在清楚了解并深刻认识实体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到空间提供的不同情绪感受。如空间中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物体,外观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或密集或松散,时而宽旷时而狭窄,并最终作用于整体空间场,从而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也正是这种丰富的变化造就了空间能够呈现出更加强烈的感官效果。

4.2根据空间的性质处理舞台时空关系

舞台艺术是空间与时间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舞台空间会随着故事情节、动作展开的需要产生变化,这样才能保证舞台艺术的连续性与流动性。空间的变化可通过活动的舞台、道具、幕景、灯光、动作、台词甚至是人来对故事环境进行改变,营造出故事某一情节中人物关系、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就是说处理故事内容与舞台环境的关系(如图4)。舞台空间的转变是表演场景的变换,对故事内容的延续、表演的速度与节奏起到控制作用。根据空间构成理论处理舞台时空关系首先应强调空间中实体元素的内容和意义能够被观众所理解与接受,这样才能让观演者体会到舞台空间转变,否则在短时间内观众无法理解转变的实质从而影响到观影效果。其次应重视空间中舞台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小、形态、位置等属性的变化突出空间转变的对比关系,使其更加明显地使观众意识到故事内容产生了改变。最后在时间变换上应着重突出服装、人物造型、布景特色等元素的时代性,符合人们对历史的印象与认识。总之想要良好地处理舞台时空关系就必须让舞台元素快速地被观演者所识别,这样才能促进故事情节顺利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 设计 创新

现代体育课堂的核心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路线,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向性和指导性[1]。而传统的体育是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缺少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做出有效的客观评价。体育课堂的设计与创新,可以改变这一问题。体育课堂的创新,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的缺陷,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是不相同的,

1 体育课堂的特点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的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组织形式变化多样。体育课堂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影响,场地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此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培养意志品质,完善自我。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竞争精神,通过规则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的品质,通过在运动中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等带来的空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同时,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课堂是身体锻练、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础。体育课堂中所获得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可广泛地运用到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去。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许多专门知识、技术与战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往往都要通过体育课堂的形式来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原理也是身体锻炼和运动训练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

2 体育课堂设计的作用

体育课堂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施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体育课堂设计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课堂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主要包括学年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设计,课堂设计等。

课堂设计能加强课堂教学的预习性和计划性。一节课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的设计不充分,就会造成体育课堂的前松后紧,使学生难以接受,而充分的备课,认真的做好教学设计能有效的克服体育教学工作的随意性[2]。

课堂设计的过程是钻研,更是教师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设计中钻研课标,教材,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因此,教师只要认认真真进行教学设计,他的文化科学素养,思维能力,业务水平就会不断提高[3]。

3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并且细化。目标的细化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条件,即在什么情况下到底目标,三是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就是结果。最后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达成率高质量就高。

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合作探究,发挥主动创造能力,教师不光是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而是改变程序,让学生感悟与体验。

4 体育课堂创新的作用

体育课堂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重视体育课堂具体方式方法,包括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传授健身原理学法,运动技术的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以致将现代体育教学与未来健康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接受性。课程设置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4)。

5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教学创新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5)。

参考文献:

[1]高嵘.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4期.

[2]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全.论教学设计的逻辑生长点.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第12篇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联系,城市群空间结构,结构要素,城市流强度

Abstrac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d understanding,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element nodes, channel, flow, and conducte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matrix,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model i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spatia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Keywords: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act area,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elements of the urban flow intensity

TU98

1.研究背景

党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部地区成为国家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思在2004年3月的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2005年,国家正式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和支持中部崛起。在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部战略崛起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审议通过,纲要强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促进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十纲要的通过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的基本态势。因此,有必要在区域联系分析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在区域联系视角下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职能结构和规模等级,并通过对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区域协调发展引导策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3.城市群相关概念

姚士谋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对城市群的定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综合体”。[1]

城市群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层面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规模、城市职能,在形成多层面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各城市的各种结构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4.国外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4.1古典区位理论

杜能(J·V· Thunen,1826)提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同心圆农业环带结构的原理,后人又将其修正而建立了新的杜能结构模式,使之不仅能应用于单个城市市场,而且能应用于都市化城市工业带[2]。

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和廖士(A.Losch)分别于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是从区位格局着眼,阐述城市和其他级别中心地等级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克里斯塔勒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 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构成的网络体系。[3]

M.M.Webber(1964)基于L.D.Foley(1964)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框架,提出城市空间结构是形式和过程的概念框架[4]。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和“动态活动空间”。

4.2经济学家对空间结构理论的丰富

在20世纪60年代,以阿隆索(W.Alonso)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学派,基于古典的价格和地租理论,提出了区位、地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经济学理论。运用地租竞价曲线来分析城市内部居住分布的空间分异模式,为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

克鲁格曼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对空间结构的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他针对区域经济学中所 提出的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的相关原则前提,建立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相关理论模型,把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理论纳入到当时主流的经济学领域,这样同时也弥补了当时主流的经济学对地理空间概念的忽视,这些忽视在某些程度上让当时学者无法去解释经济空间这种现象。

国内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杨吾扬在1986年发表了《论城市地域结构》一文,他在文中提出城市的地域结构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这种模式是城市地域的理想化结构模式,第二种模式为分散集团式,这种模式是多各中心组团的模式,第三种为多层向心的城镇体系模式。

顾朝林是我国最早对城市群概念进行定义的学者,他将我国地域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块状城市密集区,第二中为条状城市密集区第三种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他对地域结构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城镇体系的分布形态,区域中核心城市规模和区域内总的城市数量的多少。

城市群概念定义之后,我国学者姚士谋对城市群的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特征,在这个基础之上,以城市组合的区域空间形态为特征对城市群进行了划分,将城市群划分为组团城市群、带状城市群、分散式城市群、集群式城市群四种类型。

6.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6.1节点

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县级及以上城市为14个,通过对其城市功能的归纳,把14个城市分为3类节点:省际节点、区域节点、群内节点。

图1 长株潭区域城市节点分布图

6.2 通道

通道是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它是城市群节点之间相互联系和交流的渠道,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中,通道主要是指交通线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

长株潭城市已基本形成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湘江干流航道、黄花机场为骨架,通过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连接城市群区域内和区域以外各市州。

6.3 要素流

城市各要素之间联系是通过城市要素“流”的扩散和集聚作用来实现的,这些城市流包括劳动力流、物质流、资本流和信息流。

6.4 基质

区域内基质指区域空间结构、空间属性、空间资源等内容对城市群区域内的发展的作用,强调区域中各物质或非物质因素的流动融合,各因素对区域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对区域发展。本次研究主要选取长株潭主要城市城市化水平的均质分布来进行分析。

图2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均质分布图(自绘)

城市流强度

城市流强度不仅准确反映了城市外向功能产生的聚射能量的大小,还反映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城市流强度公式为:F=·E

F:城市流强度

N: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E,主要取决于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Lqij,G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在本文研究中G的数据选取定位长株潭城市群从业人员总数;G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Gi为i城市从业人员数量;Gj为长株潭城市群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5]

公式为

Gij/Gi

Lqij=—— (i=1,2,……n;j=1,2,……m)

Gj/G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及Eij=0;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外向功能

当区位商Lqij>1的情况之下,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计算方式如下:

Eij = Gij -Gi·( Gj/G)

那么,i城市m个部门的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Ei = Eij

i城市的功能效率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即

Ni=GDPi/Gi

通过对i城市外向功能量Ei和功能效率Ni的计算结构,可以得出i城市城市流强度Fi,公式为:

Fi=Ni·Ei =(GDPi/Gi)·Ei= GDPi·(Ei/Gi)

= GDPi · Ki

Ki为i城市总外向功能量在城市群总外向功能量的比例,能够充分反应出城市总共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主要城市12行业部门2009年从业人员数量作为数据,通过公式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1 长株潭区域主要城市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2009)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

8.1 呈现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三中心态势

无论是空间结构要素节点、通道、城市流和基质四个方面的定性分析,还是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结果,长沙市区都体现出了长株潭区域绝对核心作用,中心性作用明显,虽然株洲市区、湘潭市区在各项分析数据中相比长沙市区差距较大,但是远高于城市群内各城市,次中心地位也凸显出来,总之,长株潭城市群三中心格局基本形成。

8.2 形成多条空间发展轴线

在节点、通道两个结构要素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了宁乡—长沙—浏阳的东西发展轴、湘潭—湘乡市——韶山发展轴线,株洲—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发展轴,这些发展轴线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并通过中心城市的组织,城市群空间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8.3 空间结构呈现层次等级

长株潭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根据聚集作用和辐射影响力来看,呈现三层结构等级:第一层级为长沙市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三市中心性极大的中心城市,这三个城市各自影响着各自片区的同时,城市间又通过相互联系,达到互补、共享的作用;第二层级为以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醴陵市,这些城市作为靠近三个中心城市的周边城市,其因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的关系,通过产业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迅速,成为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三层级为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株洲县等,这些城市属于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在区域联系中联系作用力较弱,也是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影响较小的区域。

9 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引导策略

9.1 加强株洲市区、湘潭市区的次核心作用

长沙市区在长株潭区域的核心作用非常明显,在长株潭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加强长沙市区核心优势,进一步把长沙市区打造成长株潭区域核心城市,逐渐发挥其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在中部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结合现状,加大对长株潭区域中次核心城市株洲市区、湘潭市区的发展力度,缩小其与长沙市区以及中部其他核心城市的差距,发挥其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其城市特色产业和行业部门的投入,让其充分发挥其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让长株潭城市群三核心的作用更加强大。

9.2 完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形成“多圈层”模式

长株潭区域空间结构主要轴线已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加强县市之间的联系,在总体上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网络联系“多圈层”格局,着眼于未来,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系统网络、功能联系带为发展轴线,以各种生产要素流、各级交通和通讯线路为联系的城市体系空间网络格局。

9.2 统筹城乡,充分挖掘城市的发展潜力

韶山市、炎陵县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应当进一步发挥其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产业为依托,调整其空间结构布局,通过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系统,加大与中心城市、其他县市之间的联系,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其产业和城市潜力,进一步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为推动区域和城市群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其农业优势、劳动力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地区和区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缩小城乡差距,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提供劳动力和生产要素保障。

结语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中部战略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之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舍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4

[2]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第13篇

关键词: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构成要素;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06-02

一、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语言产生的阶段,不同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安德森的三阶段模型。安德森三阶段模型: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语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1]310。在三个阶段中,决定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产生说话意念时,在脑海里首先出现的并不是人们实际听到的完整的、展开的语句,而是一些词或词组片段,这些词或词组便是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与简略性的特点,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1]286。由于内部言语不直接用于交流,因此不必考虑是否被别人理解,它常常以压缩、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例如,某教师准备就某个问题展开讲解,他的大脑思维会立刻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与这一问题相关的以关键词为核心的“语点”,形成内部语言。而在他的思维内部,这个“语点”甚至可以只是一个熟悉的词或一个短词组,但它可以代替一系列的意思,甚至代表一个完整的涵义,并在教师外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

2.语言编码能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内部言语属自我传播,无法被学生了解,只有将内部言语转换为社会公认的特定语言符号,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这一过程便是语言编码。语言编码能力就是将思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外化的能力。从语法方面,教师应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教学用语,对语言进行编码时应做到成分完整、结构清晰、词语位置恰当。在逻辑层面,要求教师在语言编码时不能违背思维的规律。从接受性的角度看,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现实中,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不是想要表达什么就能说出什么,也不能做到说出了什么便是表达了什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个人的语言编码能力不足。

3.有声语言表达能力

与日常人际传播相比,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应更清晰、更高效。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不仅对语言内容有所要求,还要对声音形式有所要求。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说出来悦耳动听,有的人说出来却让人昏昏欲睡,这也证明了有声表达形式在语言传播中的重要性。著名语言学家徐世荣说:“有声语言要比书面语言丰富得多,丰富的是什么?是语音。”[2]教师应重视声音的音高、音量以及语速的变化和组合,要通过语流松紧疏密的变化来传情达意,做到音随意转、气随情变、抑扬顿挫、和谐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策略

1.内部言语组织能力的提高策略

教师的内部言语组织能力取决于思维品质和信息储备。思维品质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来实现的。信息储备来源于教师的日常积累,它是一种持久的内在力量。

(1)思维训练策略

思维是表达的前提,教师要想迅速做出言语反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这是提高内部言语组织能力的前提条件。当教师的思维具有清晰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时,他才可能在产生讲话的意向时,迅速明确意向的中心点。中心点虽然不是具体的语言内容,但它是思想的内核。只有具备了思想的内核,才能进一步抓住语点主干,并选择词句。为了提高思维品质,教师首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加工,做到思维灵活、思路畅达。其次,要加强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养成多层次、多方向、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具体训练措施有阅读论文和散文、撰写教学反思日志等。阅读论文能够强化教师的逻辑分析能力,阅读散文能够培养教师感悟和观察的能力,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能够提高思维的系统性,这些行为有助于增加教师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信息储备策略

过去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信息储备包括知识和观念两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量及其对语言材料的掌握、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等对其内部言语组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信息储备量少或不稳固,其在提取、激活相应的信息时就会感到困难或速度缓慢,更谈不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了。卡耐基说:“即使是再伟大的演说者,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及得自书本的资料。”[3]任何需要提高自己语言表述能力的人,都需要以听、读等各种方式扩大自身的信息存储量,这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经之路。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与词语,在表达时大脑才能做出迅速反应,产生明确的内部语言;否则,则会出现由于内部言语组织混乱、语点不清晰而引起的词不达意的现象。

2.语言编码能力的提高策略

内部言语产生后,教师需要通过对语言进行编码来实现由内部思想向外化的语言符号的转换。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生动性和审美语感,增加学生的瞬时信息接受量,提高语言传播的效果。

(1)语法规则策略

熟悉语法规则是教师语言编码能力提高的基本要求。语法规则是语言规则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师缺乏语法知识,便会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结构混乱、搭配不当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语言的正确性,还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甚至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提高自身的语法运用的水平,教师不仅需要熟记语法规则,还要通过大量阅读,理解不同语境中的语法现象,并通过经常性的反思审视自身存在的语法问题。在确保语法使用正确的前提下,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运用不能像日常聊天那样随意,需要注重内容的集中性、条理性和有序性;否则,即使语法正确,逻辑上的混乱也会导致教师不能清晰地表达信息含义,让学生难以接受。

(2)字词提炼策略

对字词进行准确提炼是教师语言表达在可接受层次的要求。表达准确、生动是交流有效的基本前提,教师课堂教学不是想到哪讲到哪,好的教学语言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却能体现出教师独具匠心的缜密思考。在词语选择上应尽可能准确、贴切、得体,尽量将书面文字词语换成经过加工的精粹口语;在句式选择上要尽量简短明快,少用倒装句和长句,更不能照搬书面语,应做到既通俗生动,又要规范有序;还应防止出现无意义的重复,不论是习惯性的对句末词语的重复,还是口头禅的重复,其本身都是一种语言杂质,会使学生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形成抗拒心理。

(3)修辞策略

修辞能帮助教师达到语言运用的理想境界。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描摹、借代、比拟、对比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使语言表达更为鲜明、形象、生动。以比喻为例,它利用师生双方的共同体验,激发学生的联想,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以浅喻深,或以熟喻生,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浅显化,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清晰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运用要与教学表达的需要相结合,不可为了刻意追求修辞而节外生枝或离题延伸,从而影响教学内容的表达。

(4)变换句式策略

句式的变换体现了教师运用语言的创造性。变换句式是语言编码技巧之一,是一种语言对思想的“包装”,而这种“包装”往往有利于使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首先,通过变换句式可以使语气表达更为强烈。例如,通过使用“岂不”、“难道”、“为什么”、“哪里”等词语可以变直陈句为疑问、反问、设问等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通过“不得不”、“无不”等词语,可以把肯定句式变为双重否定句式,加重了句子的语气,能产生特别引人注意的效果。其次,通过变换句式可以使教学语言从平淡的常规用法中脱颖而出,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次,恰当进行句式变换,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紧凑,语气更贯通。如“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这句话前面两个分句是主动句式,后一分句改为被动句式,既保证了三个分句陈述对象的一致,同时也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3.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在头脑中组织好的言语序列只有通过有声语言传递出来,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师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瞬时信息接收量。“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教师只有练好气,才能发出优美而响亮的声音。教师除了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外,还应运用好以下策略。

(1)语音吐字把握策略

教师语音吐字的清晰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语言内容的辨析。清晰的吐字发音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能以无形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年轻教师经过学习都能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但部分教师在吐字习惯方面却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过于自然的状态,给人以“吃字”、“秃噜字”的感觉,评课人常常以语速过快对其下评论。事实上,导致教师“秃噜字”的主要原因是由教师唇舌无力引起的发音不到位、字音清晰度下降。另一个倾向是刻意追求每个字的字正腔圆,结果使声音形式刻板僵硬,缺少灵气,毫无美感。为克服这两种倾向,教师应尽量做到:咬字紧而不死,吐字力度灵活,掌握强弱不同的多种吐字技巧;应保证各个音素齐整完全,不能使发音含混于有无之间;咬每一个字时,“出口”和“收音”都要分明,做到“吐字如吐珠”,要将每个音节都送到学生的耳朵里。

(2)声韵传情表达策略

教师有声语言的表达应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赋予声音以生命力,使其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传导出教师的意图。抑扬指语句的起伏高低,根据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语势可以上扬、下抑或保持不变;顿挫使教师语言层次更清晰,更有立体感,有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逻辑停顿之分。语法停顿是语法结构需要的自然停顿,感情停顿可以满足教师表达情感的需要,逻辑停顿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语义和逻辑关系;轻重是对语音强弱的处理,或增强,或减弱,若能恰当运用,可以突显词语的语义特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缓急指教师语速上的变化,缓与急是相对而言的,这里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教师语速受讲解内容的制约,过快或过慢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为此教师应避免使用缺乏对比的单一语速,尽可能缓中有急、急中有缓,通过语速的快慢变化,将内容和思想的差异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0.

第14篇

摘 要 体育教学系统具有集合性、环境制约性、动态性、整体性以及目的性等特征,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系统。体育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构成要素组成,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确保体育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研究,分析了体育教学系统构成要素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体育教学系统 构成要素 教学效果 研究

“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并不由最最高的木板决定,而是决定于最短的木板,这就说明在某一系统中,一个薄弱的要素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水平。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各要素之间水平一致,却因为各要素之间配合不好,也就说木桶木板高度一样,却因为木板相互之间有缝隙,也会导致木桶的容量无法达到预定的高度。“木桶理论”也可以应用到体育教学系统之中,如果要研究该系统,就必须分析各构成要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笔者就以此为论述点,研究分析各要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的表现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尤其是体育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有着一定的不同点,也就是说体育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语言,还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影响学生,教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所以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多用,其能力的发展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师在授课时需要不断亲自示范,这是由体育教师的特点所决定的。在体育课中,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这样一个互动的体育教学过程是其他学科教师所不具备的。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能够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只有具备了科研能力才能通过这一能力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并且还可以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发展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否则会因为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使得个人能力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就无从提起。第三,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保障好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讲解示范能力和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第四,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样化的,不仅存在于体育知识上面,还包括一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优良品质。

二、学生素质对体育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素质将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学计划也必须根据学生素质来制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从学生方面来说,最显著的就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年龄的高低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的差异性。高年级学生不论是性格、思想还是骨骼、肌肉、心脑血管等都比低年级成熟,因此他们比低年级更适应较大的运动量。并且随着年纪的不断提高,这样的表现将更加明显。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知识的储备和铺垫将使得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加省心省力。不仅如此,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来看,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与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的学习效果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成败。高素质的学生能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事半功倍,不仅能够节省教师的精力,还能够带动周边其他学生的学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此可以说明,学生的素质对于体育教学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而进行制定与选择。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能够有效的增强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使其机体得到有效的锻炼。换句话说,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内容如果要进一步影响体育教学,在其制定与选择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个体差异性纳入到考虑范畴;第三,实事求是,必须符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不能好高骛远,超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第四,选定教学内容时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情况,善于观察生活,并在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实现创新;第五,教学内容的开发可以体现科学性和民族性,从而保障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延续。

四、教学目的的制定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分析

体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体现,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对体育教学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它决定了体育教学前进的方向。笔者认为,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提倡教学目的的制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要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二,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体育教学以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是一个将知识传授与技能练习融合在一起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必须体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教学的需求。

五、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系统具有集合性、环境制约性、动态性、整体性以及目的性等特征,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也正因为这样,只有通过分析,充分认清该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才能真正保障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贾东晨,马磊.论课堂体育教学各要素的最优化[J].陕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2).

第1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争议 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s on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Constitu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WU T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but whether this is due to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cludes relationships exist, or beca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it? Inquiry found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remise of some unresolved issues. I believe that the general conclusion can not be give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mall environment" to specific analysi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controversy; constituent elements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进行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展无法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开展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更为其顺利进行直至受教育者的真正内化于内提供精神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展开及目的实现的必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界定与划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的研究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本文力图剖析学界观点的分歧,并探讨其深层原因。

1 学界对于该问题的主要分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与划分的研究时日已久,早在学科初创时期就有学者提出三要素说,在学科发展时期出现了四要素说,在学科繁荣时期有的学者还提出了五要素说、六要素说、八要素说等等,这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要素还是外在条件。

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如,陆庆壬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①这些构成要素。甚至有学者就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至于教育环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不能将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然而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则是不适当的。”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体构成。”③还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体一要素”说,“三体”即三个相互并列的实体: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一要素”即教育媒介。④

2 争议产生的原因

笔者整理分析,以上两种主要观点都承认这样一个说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多种要素的运动组合相关,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等,但是对这些要素归属位置和相互关系的认识稍显不同。其争论的关键在于虽然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时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空间是何关系,是包涵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抑或是其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时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两种主要观点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对一些前提性问题的理解存在不同,而最大的前提就是必须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究竟是什么。而这个界定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的环境论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充分考虑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对环境的积极能动作用的基础上,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这里指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活动和发生作用的外部空间,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全过程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影响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就像一个大锅盖一样笼罩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小环境,是指教育主体有目的倾向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选择、加工甚至重组的小氛围、小境遇。通过这种加工改造进而感染、激励、鼓舞、促进人们,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环境、空间环境、语言环境、心理氛围(也可以说成是心理环境)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这种小环境(内部环境)的选择性、创设性和调控性都是出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目的。由此看出,所谓的“大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可以叫成“外环境”,而“小环境”则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我们也可称之为“内环境”或者说是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成要素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于不同应用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 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小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小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系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第一,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系统论强调关联性与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独立系统,内含众多子系统,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这一外在空间内运行,利用“大环境”下的各项物质条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第二,从反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囊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维教育时间与教育空间诸多要素,这样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覆盖庞大的内容体系,包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开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影响因子与精神影响因子。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作为一个如此多元的环境系统,只能也必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必要外在条件,而不可能作为其内在组成部分而存在。

从微观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构成要素。第一,从内外因角度分析,内外因不可或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并共同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具有选择性,它能够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所认识、理解、利用和改造、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既作用于教育者又作用于教育对象,并且共同制约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服务。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的选择性体现在,教育主体所创立的具体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并且教育主体会在选择的过程中选择积极的、适当的、能够适应环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和条件,在教育“小环境”的作用下,结合人的品格发展规律和教育对象自身特点,开展多层次教育,使内外因能够真正统一结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活动中。第二,从自觉影响与自发影响的角度分析。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教育主客体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在教育大环境下进行,这种教育大环境往往是既定的,但这种大环境中存在较多的自发因素。现代教育强调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面对大环境中的诸多自发因素,教育主体可以对其进行有益改造,通过选择、利用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来规避或减少大环境中自发因素的影响,以自觉性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第三,从人的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来分析。不论是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还是新的思想品德状态,都离不开教育“小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下的自发因素需要靠创设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来得以优化,教育主客体的自觉能动作用需要通过创设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而得以发挥,这种经过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自身也成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对教育对象的熏陶感染有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诸要素。

注释

①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16.

②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