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校专业建设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校专业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思路

传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和民俗特色的继承人才,是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首要目标。职业院校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新时期,国家也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建设的联系,建立文化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并大力提倡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

一、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确保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和传统文艺,其中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等,民间传统工艺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要。民间传统工艺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精神和审美倾向。我国古代人民利用物质精心打造工艺品,美化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民间传统工艺体现了国人的精神追求。地域性是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特点。各地区和民族的民间传统工艺都代表了各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各种各样,具有较强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代表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于创造的传统美德。

二、职校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各地区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地区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纷纷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但目前部分职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其应该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对专业建设的思想进行创新,更好地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才培养为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材编写和开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设教学体系过程中,职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设置,优化教学环境,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并将其作为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核心。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结合传统工艺师的优秀特点,寻找不同工艺制作的方法。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写和开发,在教材编写和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并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技艺。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职校要结合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建设符合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2.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

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虽然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且代表了地区和民俗的形象,但就目前专业设置而言,影响力和规模小是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的专业认知较少,因此报读该专业的学生也相对较少。解决该现象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各校相互联合。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提高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常情况下,各校间联合发展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域内所有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种是开设专业种类相同的职业学校联合。

3.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对该专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不仅要大力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还需要更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果学校加强了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但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也会影响到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就目前而言,该专业的师资来源均为民间,各大院校还未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民间传统工艺技能的师资力量。因此只有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才能为院校提供更多的师资。

三、结语

目前职业学校民族传统工艺专业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民族传统工艺专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以往传授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途径是师徒传授,在新时期,通过教学体系改革等多种方式实现该专业建设,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的民间传统工艺人才,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扬.浅论中职民间工艺专业建设.职业,2013(33).

[2]董馥伊.民族间传统工艺数字化教学的思考.装饰,2013(6).

第2篇

从目前来看,平台的开发企业已产业化和规模化,高校只需直接购买服务即可。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建设阶段注意的问题

1.平台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块,资金投入很大,因此对于平台系统开发商提供给校方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习平台模块,校方要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现有规模,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于平台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软件开发商的平台系统所面对的对象更符合本院教学实际,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免得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对于其平台所提供的实验数据要求要符合学校所在经济区域的特点,否则在运行当中达不到最好的仿真模拟效果。

2.开发方完成平台调试安装之后,对于系统的维护使用,教学应用及授课流程,要有专业人员为校方提供全面的人员培训。可以采用上公开课的方式,使得校方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硬件设备的配置要件,服务器的部署规律,网络环境的搭建原则,以方便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并向教师示范教学应用的详细流程,使得校方相关专业的授课老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资源达到最好地实践教学效果。

3.平台的开发方要有实力保证高质量的售后服务,包括通讯热线和网络远程技术支持与现场服务相结合。要求其对平台系统能够提供版本升级,提供的备用数据库应该可以即时更新,而且应该采用开放的系统模式使得授课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由调整相关数据。

(二)运行阶段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高职院校在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中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大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和对其正常经营秩序的考虑,往往对接收人员培训并不积极,就算勉强接收下来也往往视作负担,导致接受培训人员大多只能在企业的服务性事务方面消磨宝贵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拿不出大量的办学资金用于人员下企业顶岗实习。不仅是学生找实习单位不容易,教师的顶岗实习机会也很有限,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还一直在打造之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此平台的建设使用,也能使教师队伍得到锻炼。所以院校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老师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运作模式,然后回过头来再积极参与平台实训课程的内容开发。院校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组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认真参加平台软件使用的培训,让整个系统的各个模块都能充分运作起来。老师们要自觉转换自身角色,由教学主导者变成实践指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综合实训平台的实践和学生产生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不断得以提升。在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中应该做到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的失误,而且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法甚至是全新的思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风范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平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专业、学科的界限,教师设计实验项目时要求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进行整合,所以指导老师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要能够突破所购平台原有的资料限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指导书。同时,学生的组织形式决定了教授本课程的教师也应该是来自多个相关专业,一起组成一个专业全面的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科学地分工协作来共同指导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及在实验中的综合应用。由于这些课程与学院传统的课程完全不同,需要打破日常规划,研究全新的适应教学实际的课程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

2.注意学生组织方式的转变。跨专业综合实习实训平台是模拟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模型。旨在摆脱高职院校原有的以单专业软件模拟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实践手段单一,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也很少能将相关行业各个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相互串联的短板。如果实验时仍按照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那么一次教学可能只面向一个专业,此平台的跨专业特色就得不到体现,而且其他相关专业的系统模块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以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为例: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要与开户银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信息中心、供应商等一系列经济组织发生复杂的关联。要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就需要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等专业的学生共同介入相应职业角色,才能最终达成仿真实践。比如我们在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的时候,却没有工商、税务、财务等相关专业角色衔接,显然就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达到综合专业实训的教学目标。据此,本课程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组织,就需要采用跨专业形式,即多个专业的学生分工协作。要求学生们不仅要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业务实践,还要关注并逐渐熟悉相关联专业的业务运作流程。通过各相关专业学生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训练项目,使学生们对整个真实的企业经营过程有一个具象的把握,并从中检验自己的应用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方面的能力。这也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指导教师团队可以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班级和专业的界限按照教学进度统一实践。

第3篇

专业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了其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陶冶性、约束性、导向性和规范性,能够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促进专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不断吸纳企业文化元素[2],对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及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服务岗位为标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加快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有助于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提升。通过企业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岗位为标准,教师可以把来自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学案例融入课堂中来,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职业能力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当中,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感受企业文化,规范思想行为,使他们逐步适应、习惯和自觉执行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和素质要求,从而缩短校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实现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思路和措施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更是推动专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主要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文秘(商务秘书)专业文化建设为例,研究基于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思路和相应的措施[3]。据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理念下,通过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努力营造职场化的专业文化氛围,达到文化视野下的校企零距离的自然对接。

(一)校企文化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或者企业的需求,教育教学内容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是技能的培养和实践,第二是文化的引领和熏陶。我院在平时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务处要求系部在学生的第二课堂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对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讲解,同时吸纳企业中一些与文秘专业相关的业务骨干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化教材的开发或者毕业设计的指导等。与此同时为同学们创设真实氛围的教学环境,开展一体化的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使教学过程变为生产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同学们通过学习亲身体验职场化的教学氛围。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增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同学们良好的职业习惯,铸就同学们过硬的职业素质,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成人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近三年来,文秘(商务秘书)专业发展依托校企共建为平台,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知名企业培养了214名文秘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表1。

(二)校企文化融合,营造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就业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加快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文秘(商务秘书)作为我院立项建设的重点专业,对整个专业群的建设起着引领作用,学院通过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营造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南京是长三角重要的经济发展纽带,笔者所在的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与地方产业紧密融合,通过建设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实训环境、提炼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理念和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等多种途径,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尽快适应由“校园人”向“企业人”的快速转变。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营造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对民办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10年以来,我院教务处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制定了《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这一做法实施三年来,成效显著,我院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稳步上升,如表1所示。

(三)校企文化融合,有利于推进“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

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随着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更凸显出专业文化建设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判断一个专业建设是否成熟,除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以及实训条件的先进性以外,还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因为“师资兴则学校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如图1所示,不断推进我院文秘(商务秘书)专业“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一支稳定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已经逐渐形成,校内专业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占一定的比例,另外还邀请了一些企业的文秘相关专业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到我们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中来,并且现在不断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4]。

第4篇

1.目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中职学校受传统办学观念的束缚,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向含糊不清,教学计划安排理论课时占的比例较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结合行业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匮乏,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使营销人才市场结构性人才比例严重失衡。

1.2 市场营销教学理论与营销实践严重脱节。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从事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并没有真正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只会讲而不会做是普遍现象,缺乏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教师队伍,制约着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深入企业参加营销实践活动的时间较少,所以在教学中营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较严重,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营销问题,难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1.3 缺乏与市场营销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内容一一讲解,学生被动去听,即使采用一些营销案例教学,也缺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问题的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只不过起到师生双边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营销基本技能的训练,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1.4 校内营销实训室建设与校外营销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据调查,到目前为止,中职学校几乎没有与当今企业要求相适应的营销实训室。究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学校对市场营销专业资金投入较小,另一方面是营销专业实训室的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有的学校不积极创造有力条件支持专业教师认真思考、研究营销实训室如何组建,才能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从而制约着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同时,缺少校外营销实训基地,这无疑是影响实践性较强的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2.加强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营销人才。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能胜任营销工作的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一切活动和措施办法都要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以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营销基本理论知识、营销基本技能强、素质高为特点,以就业教育为目的,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并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大胆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市场营销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3 建立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使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定期深入企业体验营销实践,尤其要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与营销全过程,克服教师只会讲不会做的现象。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使提高专业教师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每学期要聘请企业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人员给学生上课,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外聘教师的课时比例应占专业课时比例20%以上。同时加大对教师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的力度,现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有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有企业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4 建立和完善校内市场营销专业模拟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室可以建立一个模拟营销公司,下设若干个部门,如市场部,营销策划部,业务部等,并有相应管理制度。各部门人员分工完全由学生担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可以进行开业庆典、促销活动方案、营销策划等一系列营销活动。学生定期轮换各种角色,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实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技能得到综合训练。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是建设中职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是与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把学生定期送到企业去实践。在企业实习中,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传帮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使学生的营销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以运用并予以纠正,使学校与企业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学生的营销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第5篇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以传承研究我国各地民间传统工艺,培养具有民俗特色和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才为目标的艺术类专业。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指导意见促进各职业院校相应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重视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承担起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给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带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对推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保护好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专业,助推各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之后,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地方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起了各自具有民俗特色的专业。如何做好发展好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个职业院校面临和急需解决的课,在此,结合本人在民间工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经历谈谈几个认识,抛砖迎玉,共同探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要明确民俗性特点

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民俗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审美和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物质生活,同时亦在挖掘物质的美,通过制造工艺品来装饰生活环境,展示精神层的追求。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民间传统工艺是以不同地域的人们“物以致用” “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作出来的工艺。这决定着民间传统工艺具有相对独立的工艺性,也至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繁多。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强烈的民俗性特点,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之余为丰富精神生活。是美化生活环境等而进行装饰工艺制作的产物,保留传统的朴质的手工工艺特点,民俗民风审美情趣浓重。民间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亦体现在其民俗民风及传统制作的手工工艺特征。

二、民间传统专业建设改革相关途径与思考

民间传统工艺作为职业院校专业也仅仅是近十多年的事,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更是开设时间短,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专业建设还非常不成熟。另外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各个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就统一的标准,目前的基本这状况是十所职业院校就有十个不一样的民间传统工艺方向、十个专业教学大纲、十个民间工艺专业教材。这主要受民间传统工艺的地域性、民俗性特点所决定。

民间传统工艺建设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寻求联合发展、开拓渠道,完善教学。

一是加强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这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编写与开发。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路线图,这关系传统民间工艺人才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到民间传统工艺的独特专业特性,关系到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传承性,同时还关系到人才发展性和民间传统工艺延续性。教学模式改革要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合适传授方法及环境设置,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核心部分,要寻求适合不同工艺制作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借鉴传统工艺师徒的一些优秀有效的特点等等。教材编写与开发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重要的内容,按课程体系开发民间传统工艺教材及相关方向教材,但必须注意教材开发的实用性和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艺挖掘。

二是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校级联合,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社会的办学影响力,形成办学合力,实现专业在社会的认知度。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认知中是特色专业、地方民俗专业的形象,普遍规模小,影响力小,甚或是边缘学科专业。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招生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各地办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学校在专业招生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家长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方向认知度少,学生报读的人也少。要改变这种现象,需提高民间传统工艺在社会的认知度、影响力。校校联合是是尽快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

校际联合发展,通过开设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共同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力。校际联合发展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类是同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的联合发展。就是通过开设有相同门类的职业学校,如开设有石雕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教材、借鉴专业教学模式及实训实习设计,建立专业教育协会、教育集团等等。此类联合可跨地区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类联合发展就是区域内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所有职业学校的联合,这是不同种类的民间传统工艺的联合,目的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探讨,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平台开拓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更是离不开校企合作。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专业师资来源和培养需要社会及企业的支持,民间传统工艺人才一直来源于民间,师资必须通过民间来,目前还没有哪所大专院校能培养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能师资。职业学校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教师队伍通常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决,这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拓展。

第6篇

1.时间。从2013年~2014年,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逐渐构建起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院级特色专业。从2015年~2017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建设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2.层次。与同类学校、专业相比,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3.规模。从2013年~2015年招生总人数达到310人以上;从2015年~2017年争取招生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

4.实习实训基地。计划在5年内增加景观设计创意中心、景观工程公司等两个实训基地(工作室),增加高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2间,图书馆再增加园林景观类书籍2000册,校企合作单位再增加2家规模较大、行内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与长沙园林景观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

二、建设思路

通过广泛调查、认真研究,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将来行业人才需求前景,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模式,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校企合作课程为龙头,力争更多教研创作成果;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硬软结合,以现有实习实训室更新改造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开展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的技能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就业顶岗实习的相关内容。2)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在课程开发、实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与公司合作,继续开展与长沙绿洲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空间设计’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并争取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教学科研奖。3)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立项为基础,面向基层一线拓展“产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如:与企业合作,逐步融入或加大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跟本专业市场、行业发展步伐,根据岗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广开门路,拓展渠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对办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本专业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并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1)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是目前设计艺术教育领域都在探讨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本专业结合我院实际,长沙及湖南行业、合作企业的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套“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a.“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初级阶段为软件操作的“学练”,以案例导入,分解主要操作方法与步骤,边学边练———“学中做”;课程后期,以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际项目案例为作业选题,让学生在实做中去寻找方法去学习技能,教师指导为辅,从“学中做”过渡到“做中学”阶段。

b.“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把来自于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典型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二是将面向学生的专业设计竞赛选题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c.“企培鉴成效、以培促就、以培促教、校企双赢”的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基本情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培训后都能具备设计行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熟悉园林行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能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要求协助主案设计师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全程介入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公司的实习、试用时间,学生进入公司就能上手操作,努力做到校企间的零接轨;同时,在以企业人员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学校派专职教师参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学习企业一线经验与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2)“实践为师”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实践成为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构成本专业实践教学主线,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做兼职业务、假期打工、参与设计项目等。

3)“教、学、做、鉴”融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落实和推广“双证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贯穿到对应的课程中去。提高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通过率。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的“专兼结合、引进(招聘)与培养结合”建设方针,本系鼓励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任教师水平,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良性建设。主要表现在学历提升、挂职锻炼与技能提升、教学技巧提升三方面。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2)教师总量稳中略增,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到2017年,争取师生比达到1∶12左右。3)通过培养、选留和引进等途径,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在3年~5年内努力使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完善合理。4)重点培养2名~3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得到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力争2017年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达90%。5)已于2011年~2013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Adobe,3DMAX,AutoCAD等ITAT技能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参赛,获得了佳绩。计划在2013年~2015年间,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从而促进上机操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6)为新教师、青年教师安排公开课,组织老教师听课评点,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室及建设。在2013年~2015年,计划在已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材料实训室的基础之上,陆续再建景观设计创意中心等实训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电脑进行更新换代,数量达到4间。在2015年~2017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内容,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实训。根据专业需求增建如苗圃实训室等专业实习实训室,从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就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在2013年~2015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顶岗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改革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内引外联,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3)教学设备配置规划。a.增加计算机80台以上,保证教学用机保持在160台以上。b.根据学校整体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计划再建4个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c.专业图书资料和教材。计划学院馆藏图书中艺术设计(景观)专业纸质图书达到400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30000册以上。本专业在教材选用方案方面将更加规范,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要在70%以上。配合专业各课程建设,逐步制定创新、实用教材的编写规划。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资料。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与开发。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第7篇

关键词:日喀则职业学校师资建设 设施设备建设

中图分类号: U4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科学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态势。在80%以上人口是农牧民,让这一部分人掌握一技之长,多一项致富增收的技能,这就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了。针对职校中的汽修专业,其加强汽修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培训水平,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需要,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

一、我校加强汽修专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2009年3月30日,总理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要大力发展”。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伴随着普九任务的完成和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趋势,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寓意深远,极具紧迫性。据中华英才网2004年5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据2010年统计,拉萨市每12人就拥有一辆私人汽车,是全国平均拥有量的3倍。而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日喀则有一百多家汽修厂,从业人员仅一千多人,对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

从上面的引用数据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汽修专业建设要适应汽车市场的需要,真正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培养什么,力求在办学方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努力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零距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建校10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多样办学;以服务为宗旨,不拘一格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学校领导班子带领下,广大教职员工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将我校打造成了一所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一流并在后藏大地享有盛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汽修专业的发展。先后有7人参加国家级,省级汽车维修培训;其中2人派到德国进修学习。建设了一间汽修厂,四间实训室,一间仿真实训室。但是由于职校毕竟底子薄,在基础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和设施是职业教育缺一不可的。教学质量即教师质量。职业教育要想稳步发展,其师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思想的贯彻者,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教育政策的实施者,学校中大量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必备条件,只有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使专业健康发展。专业的特色,关键是师资的特色;专业的质量,关键是师资的质量。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有别于其他教育层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经验。迄今为止,师资问题,特别是专业师资仍然是制约我校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因素。

1、师资队伍现状

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尤其缺少“双师型”教师。我校汽修专业现专职教师只有4人。师资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截止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有601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少,没有形成较强团队和合理梯队。“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数的比例偏低,只有3.21%。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己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我校汽修专业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转型的,缺乏理论和实践锻炼,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水平较低。因此,“双师型”教师培训任务非常艰巨与紧迫。

(2)、数量不足,近几年我校招生不断扩大,我校2011年面向全区招收1950名普通中专生、400名成人中专生,面向本地区招收300名职业高中生。招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3)、专业教师实践机会少,尽管《职业教育法》已出台多年,但是由于没有鼓励性和强制性的政策制度,真正愿意与学校“联姻”的产业组织还不多,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教师能够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机会不多。我校汽修厂现有一家企业经营,但是由于没有鼓励性和强制性的制度,教师实践机会还是很少。

(4)、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缺乏切实有力的制度,如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建设的积极性。

(二)设施设备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学生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必要的教学设施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如现代化装备的专业教室、用于教学与生产实习的实验室和实验场地,以及对口的企业、行业实习基地等等。那种“黑板上修车”,教室里学来的“操作技能”是适应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事业单位不欢迎这样的学生,从而造成一些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缺乏、教学手段落后、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声誉。良好的教学设施、完善的实验条件和配套的实习基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是职业教育办学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1、设施设备建设现状

2009年底,各级职业院校在校生5000余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1357人。初职在校生26000余人。各类县级职业培训培训量达到3万余人次。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基本接近6.43:3.57,但与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确定的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4:6的目标正好相反,在5年内实现大的扭转和进行大幅度的规模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2006―2010年,中央财政向自治区职业院校投入资金3.1亿余元,支持6所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1所,建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2个。“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级财政投入职业教育专项经费1.19亿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职教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四大计划,资金投入基本覆盖了区内高等职业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我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通过中央财政支持投资280多万元,建设了汽修厂、实训室等。今后继续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和如何利用好现有条件是关键。

2、我校汽修专业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虽然近几年国家及自治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几个实训室,但我校专业教学设施还是达不到国家的标准要求。专业教学设施普遍缺乏,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实践教学无法正常开展,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从教学设施看,个别学科条件得到改善,配备较为齐全。但有的学科则因为设施的技术档次落后,学过的东西到社会上不能用。有的则因为设施数量过少,而“只能看、不能动手”,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另外,职业教育很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操作机会和条件,没有足够的、合适的实习场所。投入不足是制约我校汽修专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与企业、行业联系不足

缺乏创造条件、积极协调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能动性。缺乏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这里的产学结合教育一般是指学校与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互为依赖、互为支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合作最关键的是真正的合作、双赢的合作;而不是学校的单边行为,经济部门的做秀;产学合作的实质内容是:学校主导、双向参与、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但目前不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缺少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经营单位等合作的新途径,没有扩展、开辟产业与就业的新空间,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和社会影响力。不能较好的让企业完全参与进来,企业没有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学校不能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岗位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就业环境。

(3)教学现代化有待加强

教学模式落后,方法单一,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黑板上“维修”的现象较为普遍。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职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突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4)模块化教学有待完善

职业教育还在套用以往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体制等老方法;缺少 “大专业、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和“实训与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摆脱不掉书本、课堂的制约。还是运用原有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与企业需求之间没有形成“无缝对接”,从而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和市场竞争力。

三、措施及建议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企业挂职实践,实现双师培养常态化

学校应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轮训,并制订详细的挂职实践计划和管理办法。使教师到企业实践常态化,确保每一位专业教师均能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去修车,真正体会这些工作岗位的辛酸苦辣,肯定会极大地促进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学期我们有机会到学校汽修厂参观学习,对我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帮助很大。十二五期间,我校对专业教师定向培养,拟规定每年至少有2个月到企业实践。我们要利用好每次实践机会。

2、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面对21世纪对教育的严峻挑战,单靠教师本人刻苦地自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为教师创造新的继续学习的环境。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教师培训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的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由于近些年来,我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教师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窘态,因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除了教师本人的个人努力之外,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该多层次、多渠道、有计划的进行教师的再教育。不要让继续教育与培训流于形式.因此,针对以上种种因素,学校要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使教师意识到这种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的良好途径。

当前,为确保“双证书”制的顺利实施,学校可以把是否具有“双证书”做为评职晋级的先决条件之一,以调动专业课教师提高实践与动手能力的积极性。从2007年起,我校每年有教师到内地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汽修培训,对我校师资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相继有4位教师获得了汽车维修等级证书,但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还是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教育厅在2011―2015年,每年培训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300名左右,用5年的时间将我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轮训一遍。每年选派的300名教师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20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30名,县级职教中心教师150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遇,提高我校的师资力量。

3、加强人才引进

主要途径有:①、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中录用;②、可以大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将他们培养成学校新型的师德好、技术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形成知识、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专兼教师队伍,稳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能力,最终建立起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在此,要强调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的专业教师,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在我校十二五规划里有引进优秀人才计划,本人认为以现有的师资力量,从社会和学校引进优秀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设施设备建设

(l)加强多渠道筹集资金

职业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又强调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配合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验、实习、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与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密不可分的。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设施方面的投入,属于高成本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我校通过各种途径在汽修专业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我校要想发展更大、更快、更好,就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2)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

为了学生有实习机会、实习场地、实习用品,提高实习质量,学校还应重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的合作。值得效仿的是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和瑞士“三元制”办学模式,理论学习在学校,实际操作在企业。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又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都是受益者,一举多得,是非常值得探索的合作办学之路。我校从今年开始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今后探索合作形式,合作机制是我校汽修专业的重要课题。

(3)加强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陈旧的教学方式己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了。大规模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所有的学校来说,不管它们己经发展到怎样的水平,都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均意识到硬件设施的配套可以使专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为充足的生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各学校都在利用有限的经费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加大了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只有教学设施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熟练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现我校汽修专业教师能很好的利用计算机,未来我们实施“无尘”化教学是汽修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4)加强科学合理的布局

以本地区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突出“学中做、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按照培养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创设与企业相近的情境,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建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实训室、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实训室、汽车一级维护实训和钳工实习室等。才能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为使日喀则职校汽修专业更好、更快、更强的发展,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政策,在师资建设、设施设备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方面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越友 琼达卓玛职业教育发展探究

2、张济民 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发展

3、李清连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4、楼世洲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5、斯英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研究

第8篇

一、现状分析

现状一:计算机专业的现状.现在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专业.但只是开设了而已,课程设置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的东西好像很多,但什么都不懂,即使懂却什么都不精,根本就不能适应社会的用工需求。

现状二:学生的现状。大家都知道,我校招收的学生一部分来自贵州,他们的基础很差,且不说英语和数学,甚至很多学生连计算机都没有摸过。更重要的他们的逻辑思维不高。不过欣喜的是他们踏实,认真。重庆的学生也是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懒,调皮,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接收能力强。

现状三:学校师资的现状。学校现在拥有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他们对教学的敬业和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个人。但是,教师们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向深和精的方面去发展,导致老师们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

二、主要任务与措施

1.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生源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但计算机专业技术发展却日新月异。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需不断地改进教学计划,计划将根据生源情况和计算机专业发展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目前针对学生中既有升学愿望又需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现实,制定符合当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非常必然的,在照顾升学同学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应用型科目的教学。

2.师资管理方面

计算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很广,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拟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让教师在计算机专业不同方面中选择一二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成为该方向的名师和骨干老师,真正实现“一专多能”。 每个专业课程方向拟安排2―3位专业老师,在该课程方向上要做出成绩,成为该类课程的名师和带头人。同时各课程方向形成竞争激励机制,老师集中精力研究某类课程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及实验手段,有利于提高该专业课程方向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

另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每年可选送1-2位专业教师到高校培养(主要针对动漫和影视制作),二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主要是网络),或者请公司或者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来针对性的培训教师。

3.实验室规划建设

实验室规划建设对于计算机专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实验、实践方面加大力度,建设的实验室规划如下:

实验室设置共分大类:

①学生机房;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③网络实验室。

目前我校学生机房的管理较为成熟也较有经验,今后在实验室如何管理、如何开发实验等方面要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要形成一套适合我校生源特点的实验手段和办法,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和教师的潜能。拟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各实验室规划与设计,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和规范的实验系统。

4.抓好高职考教学

第9篇

农机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农机部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个体农机专业户和农业机械化第一线,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机械新产品试验,从事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及各类农业机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以及从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汽车、农机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2 我区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

淮阴区拥有近70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4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3万公顷,蔬菜面积2.3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近60万吨, 在稳定粮食增产的同时,该区以蔬菜、牛蒡、冬枣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累计实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40万亩。 “十一五”期间,调优农业结构,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灌自如、道路通畅”的开发效应,如今,淮阴区有机凌桥大米、袁集辣椒、丁集黄瓜、棉花庄西瓜、刘老庄蔬果和精品苗木、赵集粉丝品牌农产品已斐声省内外,金银花、葡萄、食用菌、香瓜、山药、冬枣、牛蒡、水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2010年至2020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0万亩。规划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北,淮涟、竹络坝两个国家大型灌区之内,土地总面积63.89万亩,其中耕地规划区涉及王兴、棉花庄、丁集、五里、徐溜、渔沟、吴集、西宋集、新渡、老张集、凌桥、袁集、刘老庄、古寨、三树15个乡镇、98个行政村。项目实施后,可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69.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1.2%。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可改善灌溉面积24.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5.65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18.44万亩,新灌溉面积1.5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4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3440万公斤,产值约6980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16359万元。①

3 农机维护专业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的内容

3.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学校坚持“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向,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3.2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线农机手

该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的各种理论知识、工艺技术进一步与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学生毕业时会使用与维护下列机械:农用拖拉(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57页)机、增氧机、秸秆打捆机、玉米收割机、田园管理机、插秧机、旋耕机、静电喷雾器、鱼塘投饲机、条饰机、水田秸秆还田机、园盘式开沟机、机动喷雾器、农用叉车、秸秆还田机、农用垃圾车、农用汽车、园林机械。逢农忙时节,培训的农机手还会主动走入田间,为村民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3 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如学校成立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将秸秆粉碎机与收割机合为一体操作,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秸杆具有良好的粉碎效果,同时合理利用秸秆打捆机,把秸秆捆用作沼气原料,可用于秸秆发电,以及人造板材的制造。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充分发挥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的特性,合理开发秸秆的价值,并且在农田作业中,秸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破解秸秆焚烧难题,为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农村做了贡献,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再如:设施农业装备机械化技术,围绕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设施栽培,推广应用温湿度控制、电动卷帘、气肥增施、田园管理等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由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工厂型发展;机械化畜牧养殖技术,围绕猪、鸡、牛、羊等养殖业开展机械化养殖设施、机械化饲草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应用。

4 农业现代化对农机维护专业的影响

4.1 影响专业建设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对区内的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的调查,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我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现代科技的载体,它技术含量高,操作、维修、保养都有一套成熟的技术要求,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操作与维修技能,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农机维护专业确定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2 影响专业教学内容

一是影响教学进度安排,我区许多农业受生长周期与季节的影响,教学进度的安排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收割机的教学,只有在收获的季节,才能结合生产实际,将成本与利润、驾驶与维修、劳动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中有所掌握、领悟,比平时课堂上讲授、看视频,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影响教学内容,如:插秧机的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水稻都采用种植技术,不需要插秧这一过程,教插秧机的使用,也是纸上谈兵,学会了也无处使用,所以干脆不用教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了。

4.3 影响专业规模

第10篇

一、农村职校汽修专业现状[SS]

随着汽车的普及,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开设汽修专业,农村职校也不例外。然而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农机维修专业转化而来或是刚刚起步的新专业,教学实训设备几乎没有或是相对落后,无法承担当前中职课改所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农村职校汽修专业教师主要源于高校毕业生或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他们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要求。高校出来的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由物理、机械等专业转型过来的,又没有系统学习汽车的相关知识,只能教授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只能由教学多年的教师来完成,比如农村职校汽修的核心课程由原来教学摩托车修理多年的教师完成。

农村职校学生主要由初中分流出来的学困生和因家庭经济而造成的贫困生组成。不管是学困生还是贫困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强、心理自卑。其实他们只是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其他方面并不差,甚至在学习技能、生活自理方面更胜一筹。

二、当前教学模式[SS]

虽然大家都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现在多数农村职校汽修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带学生在实训室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曾经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其特点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由于中职生缺乏对汽修结构抽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进行,造成理论跟实践严重脱节,因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去形成系统的综合技能,容易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实训画面。实训教师也不得不反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不但浪费了时间,最后也完成不教学任务,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这种模式也违背了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着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和学会学习的要求,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三、“滚动”教学模式[S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两者都强调了职业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授之以渔”。目前许多城市中职学校采用角色调换的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农村汽车市场的发展,农村职校汽修专业完全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滚动”教学模式。

所谓“滚动式教学”就是使学生轮流成为课堂相应内容的主角、文本主要导读者和疑难问题解惑者。这里的“滚动”一词,包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自身各种素质之间及教材知识点与学生操作能力间的相互带动发展。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下,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进行滚动式模块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及技能,完成应知、应会技能的培养。具体方法是把整个年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大组,大组再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训任务,任务完成后跟其他小组互换完成另一个任务,直到这大组的全部成员轮流完成相应模块,再跟别的大组更换学习其他模块,这样就完成一个滚动教学过程。比如以汽车底盘实训为例,底盘分成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三大模块,其中传动系模块有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任务,转向系模块有转向器、转向操作机构两个任务,制动系模块有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两个任务。把整个年级九个班学生分成A、B、C三大组,A组在两个月里学习传动系模块,B组学习转向系模块,C组学习制动系模块。A组学生分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对应完成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四个任务,相互更换完成任务,在此期间B、C两组类似A组的做法,直到A组学生全部完成传动系模块,A、B、C三组再相互交换学习模块,这样就完成了汽车底盘的滚动模块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点:每位教师就专门在一个模块教室教学,是固定不动的,减少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和以往教师间上课抢实训设备、教室等现象的发生;学生是流动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避免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的发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合理使用实训设备,实训教室不再发生空荡荡现象。

二)学校教学与企业见习同质化

在校学习期间二年级学生利用上半学期或下半学期2~3个月的时间在校外合作汽车企业工作岗位见习中,采取“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在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中按“滚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行为,促进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企业,适应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特别是在专业行为特征上接近企业的生产管理要求,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较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时代的汽修专业教师应不断根据汽修企业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更多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模式中去,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总之,“滚动式”教学模式[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实物、 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关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使中职生越来越受企业青睐。

参考文献:

[1]关志伟.现代职业教育汽车类专业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11篇

(一)专业设置PC时代特征明显

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修订版,在此修订版中,信息技术类专业主要有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等,体现了典型的PC时代特征。2013年行业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方案中虽然对一些现在非常流行的技术有所涉及,但从整体方案上看,仍属于蜻蜓点水。以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专业为例:专业方向分为计算机维护维修、计算机外设和数码产品维护维修两个方向,专业核心课程10门、专业方向课程6门,与移动终端有关联的课程只有“常用平台操作系统使用与管理”和“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维修”两门,总课时192课时。专业实训室建议配置部分平板电脑,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对移动终端、智能终端以及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硬件配置、机器架构几乎没有考虑,体现显著的PC时代特征。

(二)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经过多年的专业培训以及从国家到地方的专业技能大赛的洗礼,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类专业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基本上能满足PC时代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某些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企业工程师的水平。但是面对后PC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技能,很多教师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iphone Os・Android系统这些新型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是怎么回事,怎么对其进行维护?SSD固态硬盘怎样工作,其与传统硬盘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平板电脑的ARM架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后PC时代的知识对于现在的计算机教师来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相关计算机的教材也不能有所体现。

(三)专业实训空间几乎为空白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训空间最多的设备就是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码设备,平板电脑未能在专业实训空间中出现,与之配套的实训室构建方案以及实训项目还是一片空白,实训空间怎么建,建好后怎么用,均没有建设性意见。

二、后PC时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的思考

据Gartner报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为9.68亿台,同比增长了42.3%;平板电脑总销量为1.95亿台,同比增长了69.8%;PC机总销量为3.16亿台,同比下降10%,智能移动终端的销量远远超过PC。这些销售数据显示:智能终端的销售量在稳步上升,而PC机的销售量呈下降趋势。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平板电脑将会大踏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挤占传统PC的生存空间。

思考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需要慢慢改变

权威数据已经表明:虽然平板电脑的进入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但PC仍然是人们工作场所最方便的工具,平板电脑的优势更体现在其移动与娱乐特性上。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而言,很多的专业方向并不需要立马进行调整与改造,如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与数码产品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市场论证后的调整,在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虚拟技术以及电脑架构和新的硬件知识等。

思考二:启动师资培训与教材修订

新的知识、新的技术需要通过教师才能转化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度以及前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学校专业教材由于知识的时效性,需要不定期地进行修订,使最新的知识与前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及时体现,才能使学生紧跟前沿技术,掌握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思考三:构建专业实训空间

专业教学的支撑是专业师资与专业实训空间。由于学校对专业的认识度以及前瞻性的理解不够,专业的平板电脑和移动终端的实训空间在职业学校尚未出现,甚至都没有专业的公司能拿出实训空间的构建方案。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专业公司进行专业调研、专业分析,共同拿出专业实训空间方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思考四:应考虑到可能消亡的行业

第12篇

关键词:德育网络化建设 网络专业 技能教学 结合 共赢

一、职校德育需要网络化建设

众所周知,网络是把“双刃剑”,职校德育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关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职校德育对策,显然不是“堵”,而应在加强阵地意识的前提下,根据“充分利用,因势利导”的原则,用现代网络技术去拓展职校德育的空间和渠道,充分有效地实现职校德育网络化。笔者所在职校的德育网络化建设有以下两个主旨:一是通过建设校园网并在网上开辟德育新天地,唱响网络德育主旋律,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让校园网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展示自我的舞台和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二是通过建立学校德育信息传输网络,推动和促成专业学区及学区班级的德育网络化,不仅使职校德育能与时代脉搏合拍,具有先进性,更能使其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班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以及实习、就业指导实际,凸显针对性与实效性。

此外,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还给网络专业学生提供了技能实践的机会。职校大多设有网络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网络专业)。即便在没有设置该专业的职校,随着各行各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在现代网络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专业都开设了网络技术课程。既然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那么让网络专业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建设网站、维护网站、设计网页、展示作品,便是给了学生很好的学习技能、练习技能和施展技能的实践训练机会。由于地点在学校,使得此种实践训练十分便捷;由于德育网络化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使得此种实践训练的质量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准;由于校园网络需要经常维护、网页需要常换常新,使得此种实践训练具有长期性;由于任务上的高要求和信息上的准确性,使得在实践训练中学生往往要与教师一起操作和管理,这就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方面更有机会面对面地接受教师的指导、点拨,教师能手把手地进行技能传授的示范、帮助,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二、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的途径

1.让技能教学的项目任务结合学校德育活动

笔者所在职校的网络专业在技能教学中确定了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某项任务为具体行为目标,以任务贯穿“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全过程。这使技能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很强,学生也在实实在在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网络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与学校德育活动(含全校性德育主题活动)的结合来设计、布置网络技能教学中的“项目任务”。例如,在“网页设计和制作”的技能教学中,结合学校开展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诚信教育活动等德育主题活动,以设计和制作“绍兴名人精神代代相传”“交通安全图标”“文明从小事做起”“社交礼仪”等网页为各个项目任务,让学生从制订完成任务的计划,到在网上收集和处理信息,最终形成既能彰显网络技术课程所要求的有关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德育主题活动内容的比较完美的作品。同时,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也是一种“项目任务作业”,即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个与学校某一德育活动内容相关的比较小的项目任务,如制作感恩教师或父母的网上新年或生日贺卡、编辑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相关的网上班刊、编辑与创业教育活动相关的电脑小报、设计与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相关的网上宣传广告或公益广告等。以上学生制作的优秀绘图作品或网页作品由学校德育部门组织评选后,即在校园网上展示。

2.学生通过建设主题教育网站实践网络技能

为了通过在学校主题教育网站上开展富有高尚情操、高雅风趣和发人深省的各种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就要靠网络专业学生运用网络技能,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学校主题教育网站的网页。笔者所在的职校在主题教育网站的网页上设立了学生频道、团委园地、心理咨询、视频点播、德育活动、学生社团、德育论坛、教师信箱、校长信箱等诸多版块。如“视频点播”版块中,就有菁菁校园系列心理辅导片、学校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专题片、生命安全教育专题片等,供学生自己选择,在线观看;又如“学生社团”栏目展示的是全校50多个学生社团多姿多彩、发挥学生特长和张扬学生个性的社团活动,还有学校每学年对各社团网页、博客进行评比的结果及评语;而在“学生频道”版块的“专业论坛”栏目中,不仅有与优秀学习网站的链接,学生个人还可在其上发表演说。以上主题教育网站的技术支撑均由网络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网络专业的许多学生在值班服务、网页制作、硬件维修时动足了脑筋,他们锲而不舍地解决难题,发挥了技能实践的最佳水平,并有所创新。有的学生在某个全校性主题德育活动结束以后,把活动过程中那些精彩纷呈的场面制成电子专辑,在学校主题教育网站中刊登。广大学生对此种图文并茂的电子专辑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或同学活动的身影,觉得格外亲切,这使在线阅读成了他们再一次接受教育的过程。

3.学生用网络技能为各学区德育网络化服务

笔者所在职校网络专业的学生平时被分散到全校各个专业学区,一般在每个专业学区安排3名左右的学生到该学区帮助实现学区德育网络化。在他们的协作和帮助下,各学区的网页不但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学区群星榜、学区风云榜、学区活动风采、学区教师信箱、网上家长论坛等栏目,在首页中有了Flash形式的滚动显示,更加夺人眼球,而且还运用程序设计技术设立了学区内每日德育检查反馈系统。同时,各专业学区内的各个班级提出策划与设计班级德育网络化的建议,由网络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制作班级网页。如建立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其成长过程中的闪光事迹、学业成绩;设立评比专栏,公布班级各项评比候选学生的优秀事迹及评定结果;开辟班干部经验交流区,畅谈班集体建设中服务工作的心得体会,以促进自我思考和相互启迪;设置向家长汇报栏,家长点击后即可了解班级开展的各项工作、活动情况和班级风貌,还可浏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精彩表现。

4.学生运用软件应用技能为教育和就业服务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网络专业的学生选好、用好软件,不但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德育信息传输网络,还可以为教育活动和就业指导提供有效服务。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博客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并加强家校联系。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博客表达自己的看法,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博客成为学校、家长了解学生个人和群体思想状况的窗口。博客既能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又能建立起学校及班主任与家长的网络联系热线,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二是利用网络及网络能够产生的互动效应,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展开各种全校性的德育活动。如“网上主题班会”,能使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呈现出“全校一课”的场景,造就在“主会场”的主讲人与在“分会场”的班级师生之间的完全“互动”。又如网上心理对话使得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既安全、便捷,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等限制,又可消除学生的顾虑,体现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三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选择或开发实用软件为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进行网上选举、网上调查和网上评选等。例如其中的网上调查活动,可利用软件的网上“投票”功能,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网上调查,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策划、开展学生喜爱、内容鲜活的德育主题活动。四是网络专业师生在设计、建立本专业的实习就业网页、实习班级网页和实习学生QQ群以后,将经验和模式向全校推广。一般来说,职校三年制学习的第三学年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阶段,实习网页即可用于第三学年的实习阶段。其中实习就业指导网页可设置实习信息、实习园地、招聘信息、实习之星、创业事迹、政策法规、就业指导和友情链接等版块,实习班级网页可设置班级实习目标、学生实习资料、班级德育花絮和学生自我展示等版块,而实习学生QQ群则是指可通过QQ作师生时空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实习心理辅导和牵线家校联系。网络专业学生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随时更新以上各网页及其版块,在做到及时信息的同时,还能实现页面设计和谐、标志清晰、图片搭配合理、动态结合有序、整体布局美观,既有权威、实用资料的转载,又有学校师生原创的作品,且访问便捷。

5.学生应用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职校德育网络化实现以后,必须通过技术手段对全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尤其是纠正不良上网行为,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使得各种不良行为很难被觉察,而一旦出了问题也不易跟踪来源。于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与监控的技术任务便由网络专业师生来承担。首先,教师通过让学生加强对“网络原理”“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配置”等三门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达到这一目的。“网络原理”是让学生了解在上网浏览网页、游戏、聊天、购物时数据在网络上的传输过程和格式,以便应用网络监控软件,抓取网络数据后进行追踪分析。“网络操作系统”是让学生明白每种网络都有相应的服务存在,这些服务运行于网络操作系统端,操作系统通过日志文件记录各种访问行为,因而可以利用分析日志文件得到非法访问的相关信息。而“网络设备配置”则是让学生从网络设备的角度去看待配置过程,并由此掌握对网络数据流的监控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其次,师生共同设计“校内网络”“国内网络”和“国际网络”三种访问权限,给不同的对象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IP和安全证书的控制,限制某些网络的访问;通过DNS控制,对某些特定的网址不解析,或者解析到指定的网页,由此控制对非法网站的访问。再次,由师生共同安装、管理网络信息过滤软件,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网络过滤软件可以对IP进行限制,即限制非法信息在网上的公布与传播,限制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毒害,同时也能够限制学生通过网络不良信息。此外,让学生学会设置硬件防火墙,对校园网和外部互联网络进行必要的逻辑隔离。由于机器容易因为各种漏洞而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而防火墙可以使内部IP隐藏起来,能够有效防范外界黑客对校内机器的控制,从而使外界利用学生机器进行非法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小结

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能够同时解决“职校如何凭借自身力量搞好德育网络化建设”和“职校如何让网络专业学生拥有比较理想的技能教学实训场所和机会”两个问题。经笔者所在职校的实践证明,这二者结合后,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使得职校既能通过德育网络化建设立德树人,又能实现比较快捷、高效地培养IT市场所需要的技能型网络专业人才的愿景,从而形成职校德育网络化建设与网络专业技能教学共赢的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范源清.网络时代职校德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陈淼芳.杜威的德育观及其对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7(2月下).

[3]庄永敏.道德主体性培养途径的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2006(7).

[4]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工作场景教学模式”初探[J].职教论坛,2008(2).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13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动态视角

专业建设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职校内涵发展、上台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社会声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得到显现。目前,专业建设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所职校和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志。

目前,从我们绍兴县的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应该说通过网点的调整和重点职校的创建,学校的规模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大,专业的开设也有了相对的集中,但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相对照,光做大学校规模是远不够的,我认为:在做大学校规模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做大且做精现在已相对集中的专业,继而达到做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但也应该看到,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不仅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样,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期望,更是教育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学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课程的改革、专业目标的确定上,就必须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出发。建立起一个有专业、课程、目标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体系,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与企业的要求。以下三个动态视角就是我对专业建设的初浅认识:

动态视角一:专业设置要新

专业设置要与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建立在以专业调整的基础上,做到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做大做优专业为目标,在巩固老专业、传统专业的基础上,在最大限度地避免低层次的扩大规模,要通过调整,开发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新专业,使专业设置达到最优,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创办自己的特色。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寻求教育的内在规律,是要让教育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有用的人。所以,课程改革的前提应该是保证教育过程的平稳、健康、正常。

但是,目前好像存在着一些偏激与浮躁。把课程改革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规定在一定时间段之内要出成果。不是探索课程改革所应该走的光明而有前途的道路,而是把课程改革当作一场疾风暴雨的运动,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力图追寻课程改革的光环与金杯。仿佛是教育官员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只要下定决心,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就一定能够跨上课程改革的同一个平台,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课程改革就一定能够把教育存在的问题全部改掉。

既然是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课程改革就不应该有成功和失败之说。按照内在的规律办事,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就必然是循序渐进的,就必然是稳定发展的。教育只有在稳定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发展。稳定出质量、稳定出效益。

动态视角二:专业设施要精

实习实训设施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必要条件,学校应该在加快校内教学实习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强同企业合作,建立固定的多层次的生产实习基地,为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校内实习实训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专业老师的课程教学实习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适用于学生的见习与生产(毕业)实习。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促进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产业部门的合作,积极实行产教结合。要采取激励政策,让企业界、科技界及社会各有关方面通过参与校董事会、专业顾问委员会等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工作,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在目前形势下的职业教育与企业产教合作的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形成有利于产教结合的新机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发展依靠职业教育的紧密关系,力争创建互动、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二是要建立由企业参与的学校董事会,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三是要组建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工人组成的学生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动态视角三:专业师资要优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学校建设的水平和专业的发展潜能。针对当前专业教师偏少,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学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在教师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氛围及激励机制,使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技能型”;“专家型”。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技术专业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1]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还不能妥善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许多专业建设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在专业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人性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乏力,而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场地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一地的适应,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建设的特色不鲜明,等等。在此,拟就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些看法。

一、专业设置的原则

普通高校专业建设的一般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与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契合的。[2]相对而言,高职教育专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这类人才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的做法。深职院在专业设置的原则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 (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

所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鉴于深圳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深职院确定了与物流、电子信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重点优势专业。再如,深圳的服装、家具、珠宝首饰、印刷包装、酒店旅游业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深职院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家具设计、首饰设计、图文信息工程、现代包装工程、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与此同时,深职院还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社会急需的短线专业,以小批量、高频率、快节奏为特点为社会培养一些特殊行业的急需人才。

所谓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广告设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如针对深圳市的大、中型商场较多,但缺乏既懂软件管理,又懂硬件管理的商场管理人才,深职院就开设了商场管理专业,而没有像普通高校那样去设置商业管理专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的较大差异。

所谓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有些专业的设置不完全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而是根据技术领域(包括管理技术)设置的,如电子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印刷技术专业等。第二,即使是针对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要考虑其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技术含量较少的专业应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开设,或由短期培训去解决,而不必放在全日制的高职院校。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原则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知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深职院在近几年设置的专业中,也采用了学科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具体方法有三种:(1)将不同的学科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外贸与国际结算、航运与港口管理等。(2)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3)“先合后分”,即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实践表明,深职院通过上述原则建设起来的专业群体初步显示出了以下特色:第一,专业口径宽窄并举;第二,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第三,重点突出,特色较为明显,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仍停留在一般性目标上,对各专业到底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具体培养目标,对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对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背景下所需人才的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新要求缺乏应有的研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3]“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界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研究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新世纪将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科技化的趋势,在国际竞争中,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职业和岗位不仅变化更加频繁,个人择业、创业的自由度日益增大,而且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体系还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 (如美国近5年中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岗位);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要求大大提高,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与具有各种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个人的工作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也不可能是纯专业性的,而必须接触和处理大量对于本人来说是非专业性的问题。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高职院校只有更加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技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

当然,上述这些都只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共同要求。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具体操作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因而不同专业还要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各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专业与社会职业群的内在联系及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以增强其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深职院城市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面向园林绿化企事业单位、花卉生产和销售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学专科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园林绿化设计、园林管理、花卉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园林花卉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园林设计与施工、绿化养护、花卉生产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应该说,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体现了应用性技术专门人才的共性要求,又凸显了某个专业具体化、个性化的培养规格要求。

三、专业结构与布局

大学中的专业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不居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或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据有关资料统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从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 8887个增至13344个。其中,信息类专业点的增长幅度是70.01%,生物科学专业点增长75.97%;有 69%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点达415个,是布点最多的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尤其是应用文科类专业发展迅速,在布点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有6个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4]据我们对深圳的调查,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数和各类专业点数的增减情况也大体相似。如2002年深圳市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为71个,在这些专业点中,工业技术类专业40个,占56.3%,管理类、艺术设计类及为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31个,占43.7%。在这些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依次是;管理类专业 726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类专业719人、电子通信工程技术类专业661人、外语专业626人、经济类专业623人、艺术与设计类专业476人、生物应用工程技术专业466人、机电工程技术类专业400人、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400人、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280人。可见,高职教育的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虽然不能准确地反映社会职业需求,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类别与设置越来越贴近经济社会的需求,大体上折射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一些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需求量大的所谓的“热门”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布点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建设的产出效益,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实现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间的合理布局。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一些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争办热门专业。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各类院校的新设专业大多雷同,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第一,在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有必要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与调控,规划区域性的专业结构及布局。(1)当地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点。(2)制定专业设置条例,规定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社会办学机构设置专业时,政府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3)成立区域性的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统筹协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区域性专业建设审议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打破狭隘的地区和行业界限,对本区域内各高职校需新设的专业,根据各校的优势及所属行业部门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对各校新设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审查、评议与检查,防止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并协助各校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对各校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样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专业建设宏观调控的力度,合理规划专业布点,促进各校建立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而充分地发挥规模效益,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质量。

第二,妥善处理专业建设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稳定性是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和客观需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中的师资建设、教材建设 (包括教学资料的积累)、实训(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完善等,都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专业建设的规模、水平和质量与专业建设的稳定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稳定性,要上规模、上水平是不可能的。但专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社会对各种类型、规格、质量的人才的需求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变动性是绝对的。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四、特色优势专业建设

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而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与特色优势专业的确定,则主要受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职业需求的影响。由于在经济建设中各地区产业基本齐全,加之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性的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多设置了门类齐全的专业,而且为了扩大办学规模,纷纷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结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的专业是不现实的,而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些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则是完全可能的。

特色优势专业是指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特色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看一个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否有特色和优势,主要看它是否具备了如下三要素。

(1)前瞻性。具有前瞻性特征的特色优势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是能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新兴主导和支柱产业的专业。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面对动态的市场经济和变化着的职业世界,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必须采取多形式、多学制、多规格的灵活办学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动态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应用人才。但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看,则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具有较高的技术、科技含量,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或是与区域内在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占绝对优势的产业相适应;或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在比较长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这样的专业可能投入多,但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可以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成熟专业。

(2)技术性。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它提供的课程在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前瞻性方面要弱一些,但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方面则明显具有优势;它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比,虽然同为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技术型人才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能应用智力技能完成任务;技能型人才则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主要依靠动作技能进行工作。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选择一些应用性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和新技术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外,其所设的专业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含量,能承担在自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开展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工作,其实训设备及教授的技术也必须是代表现代生产的前沿性技术设施及高新技术。

(3)示范性。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性就是要有独特的专业建设理念和超前的专业建设意识: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定位准确;在人才培养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方法上,有新颖性,尤其体现以人为本,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课程体系、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尤其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上,有独创性,尤其重视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及参与技术开发与创新等,获得职业经验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2] 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3—4).

[3] 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第15篇

高等职业教育担当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技术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在中原经济区产业链的发展中,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中原经济区发展链条与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智力链的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宏大的中原经济区发展链的人才需求,建设高职校际专业集群,才能更好地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链的智力支撑。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其职业能力对应产业群、城市群的发展和提升,是中原经济区的集聚效应、规模效益、优势互补、整体效应、综合竞争力得以形成的人力资源基础。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从系统优化、规模整合、资源配置方面,与中原经济区产业链联接,可以规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制约作用。依据高职教产合作协会建设发展平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衔接。它克服了校内专业集群与中原经济区对应、衔接的局限,信息的判断更准确,对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更有量化的定位,对应市场的能力更强。高技术人才培养中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使校际专业集群得以和中原经济区系统衔接,作为城市群产业群发展的智力支撑得以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相协调、相融合。作为大区域经济内的校际专业集群,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形成的合力,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内的专业集群无法比拟的。在智力支撑上,人才质量要比一个高职院校内的专业集群培养得更高,能力也会更强。

二、病职校际专业集群建设要使集群效应最大化

产业群的发展,使产业的集聚、融合、产业系统更加优化,也使产业链的发展得以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原经济区产生的集群效应也更充分。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对应城市群、产业群的建设发展,使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沿着产业链、智力链集群发展轨迹演进、提升和持续,使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培养结构对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对应中原经济区产业企业的企业岗位、职业技术标准,从而使校际专业集群效应最大化。

三、外部规模经济

一个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校内教学资源配置、结构优化、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水平,与其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对区域经济、产业群职业结构状况、人才市文/郑哲场需求的把握准确度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表明,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近几年在教师资源提升、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改革方面有很大进展,但在对区域经济、城市产业群、人才需求结构把握方面需提高。高职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就是要解决高职院校办学外部不经济、信息的过滤和判断不;隹确问题。建设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就是要通过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个发展平台,实现与中原经济区发展信息的对接。一个大区域经济内的城市群,其高等职业院校地理位置集中,信息沟通快,资源流动便捷。建立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改革、发展的平台,形成集群运行发展机制,使一个城市群区域经济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和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链对接。校企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架构内合作,实行教产合作、产学研结合,这样就能更好地过滤、判断信息,形成产业链和智力链结构认同、价值认同、供求均衡,从中原经济区所需要的人才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出发,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校际专业集群的建设发展架构,达到外部经济。

四、优势可补,实现溢出效应

依托高职教产合作协会这个平台,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的各高职院校专业,在系统内流动、开放、交流机制形成的前提下,使教师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与中原经济区对应。高职院校教师可到中原经济区内另一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其产学研是处在融合状态的,这一高职院校教师把自已学校的职业教育价值观、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技术经验和研究,与所在流动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融合,共升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的高职教育价值理念。通过这种对接,管理和教学的优势会得到互补。溢出效应的产生,将使整个校际专业集群成为受益者。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和中原经济区对接得更有效,高职院校对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把握得更准确,对高职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会更高。

五、学习机制,挤压效应

在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在系统开放和流动机制下,教师资源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的信息交流是持续的,这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交流和融合,由此,产生这种交流、融合、学习、共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方法、学生实践技术能力培养的学习机制,从而也产生了挤压效应,集群内某一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会带动集群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创新,使校际专业集群具有了发展的可持续性,集群专业达到共升、共荣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