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未来企业发展趋势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存状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一般特点。中小企业中70%以上是私人企业,是由个体商贩、家族传统手工业者、或者是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而来的民营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技能单一、专业度低、理论水平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简单、松散,基本是老板直接面对员工的家长模式,经营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传统的管理方式,不适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急需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行业中不占主导地位,基本还是劳动密集型辅助企业,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先进尖端设备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缺失,竞争力较弱。
(二)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遇到了生存问题,尤其是技术含量偏低的企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用工费用的增加,生存艰难,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扶持和政策支持,却又不能像大企业那样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和政府协调,很难跟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在这一方面脱节,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直接关系到生存。2.强者横强,弱者艰难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在二次创业中,走在科技前沿的互联网、传媒、科研、物流等行业发展迅速。而生产加工型企业受到来自市场、资金、用工以及国家结构调整的挤压,生存困难。3.中国金融体系的设计是完全服务于大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国企。虽然国家要求各大银行要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是进展缓慢,远水难解近渴,现状仍然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或者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尽管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其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令人振奋的。
1.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接纳的大学毕业生逐年提高,而且随着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吸引更多的高智能人才充实进来。同时,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中低端劳动者的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来源。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中小企业的未来有着相当的发展空间。
2.因经济危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定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带来不竭的动力。可以看到,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科技创新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其数量已占到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30%以上。
3.中小企业准入门槛低,船小好掉头,适应能力强。增加中小企业的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是大趋势,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我们相信,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数量会以两位数字增长。
二、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政策给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中小企业的未来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地维护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由于中小企业处于弱势,生存和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很难通过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融资、装备、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但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更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
2.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98.7%来自银行贷款。政府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问题。未来的大趋势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民营中小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融资服务体系,民间融资合法化,逐渐从地下转到地上。
(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企业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后劲以及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但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更会制约企业未来长远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多方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这一现状,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综合解决中小企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矛盾
产业结构、地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调是困扰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政企不分、政资不清、产权模糊,导致企业不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也为结构调整带来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行为,解决结构矛盾,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四)兼顾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中小企业现有数量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60%以上,在出口贸易中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中小企业还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吸收了大量富裕劳动力,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企业同样肩负着社会责任,两者密不可分。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社会效益,中小企业在未来的运行中就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挤压。优秀的创利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口碑才是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成长壮大,对增加政府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繁荣一方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生存境况堪忧。中小企业只有依托政府的强力支撑,创建现代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竟争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姚芳芳,齐兴.加强政策力度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3(0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信息处理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42-02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为依据,顺应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未来社会对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方向。
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1)实验科研阶段。1983年以前,企业的电算化基本上属于缓慢发展阶段,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阶段。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进行工资核算的单项会计业务核算。1979年长春一汽大规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自发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大致从1983年到1989年左右。这一时期正是新技术革命浪潮遍及时期。然而,在此期间企业会计电算化在理论、经验、人员培训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大部分单位采用自己开发的会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造成了许多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的存在。为此,我国开始进行了会计电算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研究工作。1989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第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法规性文件《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使得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沿着一条规范化的道路前进。
2.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1)由事后核算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转变。会计软件由简单的数值计算发展到全面数值核算进而到具有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财政部评审的会计软件有40余种,加上各省财政部门认可并使用的,总计达200多种,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实用、高效、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会计软件。(2)现有会计电算化水平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表现为:首先传统的手工账与会计电算化处理手段两种核算形式中仍在相当多的单位并存,真正实现甩账的单位并不多,会计核算效率低。其次会计软件管理功能开发不足或没有开发,且多数单位虽采用了具有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但只应用了其中的一些核算功能,相当一部分的管理功能则处于闲置状态,系统资源浪费极大。
二、目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会计电算化的思想认识不够。首先,由于企业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其次,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但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系统做个性化的调整和设置。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而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只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虽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 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的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3.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许多会计电算化单位没有严密的基础管理工作制度。首先,在人员分工上,企业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没有严格权限限制措施,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篡改数据留下隐患。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十分不完善,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其次,从档案资料管理上,许多单位对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导致不少的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以至于造成企业财务信息泄密。
4.财务软件的使用混乱。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之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各自向软件开发商购买的,甚至有的软件开发商还别出心裁地搞出各自的特色,结果使会计电算化所用财务软件比较混乱,就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使用方法的不一样,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
三、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
目前会计电算化规模和管理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今后发展趋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电算化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一方面,以机代账单位将逐步增多。现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已经成了一个自发的要求,各单位在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后,一般在3个月后大都能够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加强“人机系统”,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仅有一个良好的软件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套与之紧密结合的组织措施,同时需要会计人员的准确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与可靠。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期,重点放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应该把工作中心放在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操作能力的人才方面,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与软件的应用并驾齐驱,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
3.做好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基础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保存是否完整等。为了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首先,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责任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维护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其次,要做好财务信息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数据输入输出的管理、备份数据的管理、存档数据的管理和保密规程等方面。也就是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做好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至少两套,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等工作。
4.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首先,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逐步实现统一,以解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相互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为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服务。其次,随着宏观管理工作的逐步开展,经验的积累,以会计软件的开发、验收规范,各种标准账表文件为主体的电算化管理制度体系将逐步形成与完善。
综上所述,从会计电算化发展来看,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信息时代,要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总之,21世纪的会计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何日胜.论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财政研究,2007(8)
2.赵刚.当前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会计之友,2007(35)
3.王秀丽.浅谈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今日科苑,2008(02)
4.郭晓鸣.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及实施浅谈.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01)
5.胡振宇.企业会计电算化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中),2007(03)
6.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7.王桂华.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代商业,2008(12)
8.赵晓诗.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和发展.电大理工,2007(01)
9.刘志.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10.贾睿.浅谈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6)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 ;问题 ;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水平越来越高,对于很多的现代企业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会随之加深。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露头角,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以便更精确的掌握经济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而开拓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认清自己所面临的环境和困境,进行经营模式的研究和改进,借鉴以往成功的经营管理案例和经验,对现有的产品以及经营方式进行科学化、信息化的变革,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做出长远的打算。由此也可以看出,正确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将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1 企业的运营管理所面临的环境
1.1 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价格都在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增长和提高,相对的,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在进行相应的增长,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持续发展。在现在的买卖关系网中,买方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所以说这就对企业产品的服务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下去,需要企业投入足够的力量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实践,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受众群体。因此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向就要做出改变,必须从比较单一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多样化、高质量、小批量的生产,这对企业不仅仅是考验,也是挑战。
1.2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从我国加入到WTO以来,虽然说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不断地增高,但是企业所面临的也是更加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由于现在市场比较繁杂,所形成的竞争方式也不尽相同。现在的竞争内容不仅仅是表面降低价格、降低产品质量、客户的需求以及售后服务这些方面,最核心的竞争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上。这些都对企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高要求。
1.3 现代科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推动着企业不断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用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并博得买家的认同和好评。谁有更新兴的产品和完善的售后服务,谁就会有市场的竞争力。所以说,现代企业不断地面临着运营模式和策略的重大抉择,不断得根据市场对现有的运营模式和理念进行重新设计、组合以及调整。
2 企业运营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2.1 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科学技术的研发占有非常高的比重,是企业在竞争中取得先机的关键。根据相关的调研发现,技术创新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产品研发中占有近百分之80的贡献率。在我国一些较发达的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都占据重要的位置。由此表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想要实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2.1.1 培养技术人才是关键
企业想要进步发展,获得利益,人才是核心。一切技术的产生都是源于人的发明和创造。一个企业没有创新型人才,也就没有什么未来和进步的空间。所以企业要多培养人才、运用人才、留住人才。
2.1.2 为技术创新增加资金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为技术创新、技术人才投入大量的资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每年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足够的经费,以保证企业的产品技术在同类型的企业中保持竞争力。
2.1.3 鼓励技术发明创造
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要善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于那些积极研究发明创造,为公司产品带来利益的人才进行同等价值的奖励。不止是为了鼓励他们,同时也是为了留住他们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先进的产品设计也是企业保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2 树立企业危机的运营管理模式
作为风险经济的一员,在经营的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有破产的风险,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树立风险意识和加强应对风险的预警机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有很多,也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面对企业风险的最佳办法就是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运营管理模式,一旦出现危机,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坚实的人员管理会最先适应混乱的市场,找到突破口,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要加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做到实时监控,实时调整。
2.3 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企业运营管理模式也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正规的公司,重要的管理层会引导大家认识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转变大家的观念,树立对公司的信心,教给大家踏实、有责任心的工作理念。当然,公司也会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绩效奖惩制度,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和热情。企业也会定期开展职工综合素质培训班,增强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3 企业运营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企业管理层更加专业化、人才化
随着第四产业的兴起,全球的经济已经慢慢步入信息化、技术化的轨道。特别是我国现代的企业,也正在面临着信息化、电子化、技术化的重大变革。新型的产业也将会取代“人工”产业,因此,企业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会变得越来越高。企业不仅仅会要求管理层有高学历,也会对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更专业化,人才化的要求和挑战。只有他们更加的专业化,才会培养、引进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壮大提供“源泉”。
3.2 企业产品由质量型过渡到产品名牌化
最初的企业产品注重的是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产品的全部不再是质量,而是产品的名牌化。产品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质量代表的是产量,而产品名牌化代表的是效益。a品的名牌化使商品具有生命,对于消费者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这也是名牌文化的深厚内涵。简单举个例子来说,肯德基“品质+服务+价格+清洁”的理念也正是商品文化内涵的发展和延续。所以说现代新兴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就很难发展下去,而这恰恰也是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3 企业的规模开始向集团化靠近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企业都在进行着跨国的生产和销售,这不仅仅为他们带来了机遇,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司的经营发展面临着不断深化、兼并,而这种全球一体化的企业模式也正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4 结语
综上所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流中,企业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营管理体制就要清楚自己所面临的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优秀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时的对现有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改变,以最好的姿态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余源鹏.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J].机械工业出本社,2012(09)
[2]陈浩.试论企业全面成本管理[J].上海财税,2012(04)
[3]荆新.财务管理学[J].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12)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现状;趋势
1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原因
工业机器人是集多种高端科技与一体的自动化的装备,从第一台机器人的问世到今天,机器人的制作工艺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在创新。机器人这一产业以可观的速度一直在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必定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机器人的发展也有了良好的势头。尤其是在进入90年代后,人们的思想慢慢的与国际接轨,机器人产品的销量也就保持了每年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工业生产方面。工业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大大加大了产品的质量,减少了人工操作生产的不合格率。而且机器人的动力来源于电力,只要有电就可以不知疲惫的持续工作,大大较少了劳动力的使用,在工厂工作的员工只要时不时的观看机器人是否在正常工作即可。工作人员不必再在有危险的地方进行工作,降低了工厂车间内发生事故的概率,为职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迅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让使用机器人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现在的机器人大多还是由人工操作的,不操作就无法独立的完成工作。但是机器人的研究越来越向着人工智能的方面发展了,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中输入相应的程序,它就能够像人一样的进行工作了。人们在工作时可能会出现记忆错误导致工作不能完成,但是机器人不会,它们的记忆是永久性的,会一直存在在它们的程序中直到它们无法在工作,要进行销毁重造时。
2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2.1国外的发展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研制成功是在美国,它的出现是机器人出现在现实世界的开端。在此之前,关于机器人印象我们都还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荧幕上。机器人出现之后日本人就对这个技术产生了兴趣,在日本国内,工业机器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日本的人口少,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利,工业机器人的出现缓解了日本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使日本的经济得以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让日本凭借着工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处于强者地位。就目前来看,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技术趋于成熟,但是优势还是重点集中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的身上,他们有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机器人质量高,可操作性强,不容易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机器人这一行业中,在国际上有名望的企业也大多也来自于美国、日本或者欧洲国家。现在全球几乎全部的工业工厂都有机器人的出现,在过去的几年里,机器人在工业发展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技术也日渐成熟,机器人的价格也在没有出现一开始的涨幅趋势,而是在每年不断地下降。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各国的技术工程师正在致力于研究具有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有思想的可以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新型拟人化机器人。这种新型机器人的出现必将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人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为轻松,我们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工业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它不仅仅局限的服务于传统的制造业,还服务于其他行业。机器人可以进行采矿,农业,建筑等相关行业,在抢险救灾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家用型的机器人进入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当中,机器人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在家里帮助主人做家务,人们也不用担心与保姆不熟悉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的事件的发生。机器人在军事领域也得以运用,许多可能存在生命危险的事情由机器人代替,减少了国家军事人才的损失。
2.2国内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也飞快的发展,为了与那些工业化发达的国家缩短距离,我国政府也对发展这项新型的科技进行了鼓励与支持。在进行机器人的研究时我们应该借鉴与吸取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进行突破,以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要多向其他国家学习,毕竟我们的生产技术还不太成熟,技术人员对生产技术把握的还不是很好。现在在国内有上百家的单位进行着机器人事业的研发工作,数十家企业专门从事机器人的制造生产。在国家的支持下中科院有专门研究相关技术的部门,在许多重点大学加设机器人研发的相关课程的讲授,允许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大学生加入研究工作。
3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工业机器人研究技术的成熟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已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了机械加工、电子产品加工、橡胶塑料制造与木材制造等产业,甚至还在食品加工产业中存在。在进行机器人的研究时我们要看到其他发达国家与我们之间存在的差距和我们自身存在的优势。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国家付出了多大的心血,给出了多少经济的支持,希望能够吸引高新科技人才为国家效力。我国生产的部分机器人的技术已经成熟,国内的企业要对本国的产业给予支持,不要一位的相信外国产品,要弘扬国产机器人。
4结语
就我国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与机遇,迎接与克服这一挑战就能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力地位。抓住这次机遇,努力进行研发工作,力求能使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鄂俊强,李志辉.一种新型汽车喷漆机器人[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1(02)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 LNG 国际贸易 流体化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02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利用,其在未来能源供应中也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1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总量约2.4亿t,多数国际机构预测,2030年前后天然气可能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
虽然引进管道天然气有诸多优势,例如输送量大、连续供应、覆盖面广等,但是由于受到运输距离、地理条件及政治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将天然气经过液化后以船运的形式输送到需求市场,将比管道天然气的运输经济性更好。同时,进口液化天然气,买方在建好接收站设施后,可以选择多种来自不同资源地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并不局限于单一资源供应商,提高了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及灵活性,使供应更加安全稳定。
自20世纪人们开始生产使用液化天然气以来,由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因素的不断改变,液化天然气市场也随之不断发生着变化,液化天然气贸易也从最开始的单一点对点贸易向更加流体化的贸易形式演变,深入分析和认识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发展方向,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
1 液化天然气简介
液化天然气是将天然气经过处理后再将其冷却至其沸点(-161.5?℃)所得到的液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00。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仅为煤的50%和20%,污染为液化石油气的1/4,煤的1/800。见表1。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液化天然气的利用具有高效和经济的特点,在发电中,天然气的热能利用率可达55%,高于燃油和煤,尤其是对调峰电厂而言,天然气取代燃油的优势非常明显。用于发电是目前液化天然气的最主要工业用途,此外,液化天然气还应用于陶瓷玻璃生产、居民用气和车船燃料等
方面。
2 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历史沿革及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液化天然气产量和贸易量迅速增加,国际市场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影响市场供需平衡的因素不断增多,不确定性增大,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也得到了不断发展。
(1)2000-2011年国际市场变化及影响因素
2000年以来,世界LNG贸易量从2000年的1亿t,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2.4亿t,国际市场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2001-2004年的买方市场,随后转变为2005-2008年的卖方市场,再演变为2009-2010年的短期资源买方市场、长期资源均衡市场,再到2011年后的短期卖方市场。
自2000年以来,突发事件的发生成为促使液化天然气国际市场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诱因。
2007年7月日本地震导致刈羽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加速了液化天然气国际市场向卖方倾斜的速度,2008年底-2009年初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短期内各主要买家液化天然气需求骤减,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得国际市场形势转向供过于求的状态,2011年3月日本地震后发生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导致日本短期内关闭了其所有核电站项目,由于核能发电量占到日本总发电量的30%,甚至有些日本电力企业的核电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50%左右,核电设施的关停使得日本国内发电企业不得不加大使用化石燃料弥补核电损失,使得短期内日本液化天然气需求迅速提升,液化天然气短期市场价格也随之高涨,使得国际市场形势再次转变为供应偏紧。这些均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走势。
(2)发展新趋势
资源供应灵活性不断加大,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为使各自资源供应及来源更加灵活,均希望能够更加灵活地履行供货或接货义务。卖方希望可以选择更多资源来源地,从而增强其通过优化资源供应的方式来提高其满足用户需求并获得更多利润的能力。买方希望通过增加卸载地的数量及可转运范围,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接收站运行或下游市场变化而导致其无法接货所产生的照付不议义务。
此外,由于买家间合作的不断增多,卸载地灵活性使得买家间可以通过资源互换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或避免接收站运行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部分买家需求增加而推高短期液化天然气市场价格的风险。所以,近年来液化天然气贸易中出现了更加灵活的转运操作,这使得最初的点对点贸易,向更加灵活的流体贸易转变,增加了资源流动性,提高了资源供应的安全稳定性。
全球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不断增大,世界液化天然气消费地区主要分为亚洲、欧洲和北美三个细分市场。除亚洲外,欧洲和北美市场均有代表性的管道天然气价格指数,所以供应到这两个市场的液化天然气均参考相应的管道天然气价格指数来定价。但由于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流动性的加大,原本点对点分别供应到三个细分市场的资源,由于各地需求的不断变化及转运获取更高利润的驱使,使得三地间资源不断流动,某一市场的需求改变必将促使全球液化天然气资源流向产生变化。
例如,由于日本2011年地震海啸发生及后续的核危机导致核电机组关停,远东地区特别是日本的液化天然气需求骤增,致使亚洲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从震前的11~1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骤升至当年冬季的18~1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低迷、管道天然气供应稳定及页岩气生产充足,欧洲及北美液化天然气销售价格仍在较低位徘徊,致使卖方将大量原定于卸载至欧洲和北美的液化天然气资源转运至亚洲以获取更高利润。
3 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
3.1 未来市场供需情况展望
(1)需求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开始重视到液化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性,截止到2011年,全球已有液化天然气进口国约25个,若考虑到目前在建的接收站项目,预计到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将达40个以上,其中包括像以色列、波兰和新加坡等新兴市场,同时也包括了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由出口国转向进口的国家。
据预测,考虑到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的需要以及由于日本福岛核危机引发的各国限核政策的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总需求可达4.0亿t/年左右,亚洲仍然是全球贸易中的第一大市场,预计进口量约为2.3亿t。
(2)供应方面
截止到2011年,传统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为19个,总供给量约为2.5亿t/年,其中卡塔尔以7700万t/年的出口量占据第一把交椅。澳大利亚目前出口能力约为2430万t/年,
其在建及计划出口能力约为8600万t/年,预计到2020年,澳大利亚将取代卡塔尔成为全球液化天然气第一大出口国。
与此同时,新兴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也不断涌现,近年来大量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的发现和开发,使得全球非常规天然气可开采储量达约6242万亿立方英尺,另外据最新数据表明,东非地区天然气储量可能高达约441万亿立方英尺,这些使得一批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国家着手规划液化天然气出口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量页岩气的发现的成功开发,美国由液化天然气进口国转向出口,其正在将部分已建成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设施改造为出口液化设施,计划将国产的页岩气液化后出口海外。截止到目前,美国规划液化项目有12个,规划总产能超过1亿t/年。
据此预测,如果规划和计划项目均按期投产,到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总量将达4.5亿t/年左右。
3.2 未来液化天然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根据长期供需预测,未来市场仍将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但由于如自然灾害、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同时考虑到为规避可能出现的接收站运行和市场需求变化问题,为降低运行成本,获取更高利润及满足额外市场需求,买卖双方均会要求更多的灵活性,比如买卖双方可分别制定相应多个满足供需要求的卸载港和装载港,以及更加灵活的向规定卸载地以外地区的全球转运操作,即未来贸易模式将进一步向流体化形式
转变。
同时,相对于长期不确定因素偏多,买卖双方对于中短期市场变化的预见性稍高,因此在未完全确定长期需求前,并为规避长期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中将出现更多的供应年限在15年以下的中短期液化天然气贸易,而非15年以上的长期购销贸易。因此,在未来的液化天然气贸易中,中短期和现货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重将日益增加。
此外,由于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内各细分市场的相互形象日益加深,为满足供需平衡,资源从一个市场转运至另一市场的操作将日益增多,卖方所要求的全球资源组合供应以及买方所要求的更加灵活的转运操作也将进一步促使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向更加流体化的方向发展,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气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4 结语
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日益复杂多变,全球各细分市场相互作用将继续加深,全球资源转运、中短期及现货资源购销贸易将出现的更加频繁,买卖双方均会要求更加灵活的操作以确保各自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获取更高利润,液化天然气贸易朝着更加流体化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郑洪.日本地震对世界和我国LNG产业的影响[J].国际石油经济.
[2] Platts LNG Daily’s Terminal Tracker.2012.
[3] LNG in World Market A monthly Report on Commercial & Technical Development.2012.
论文摘要: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众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纷纷倒闭。因此资金的融通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本文也将对企业的融资进行探讨。
企业的融资活动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资金就谈不上企业资本的运动,没有资本的运动,就更谈不上企业创造效益。因此,融资活动是企业资本运动的基础。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我国企业多年,学者们也一直在争论到底如何才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在经济危机困扰我国企业的今天,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也试图通过对企业融资的现状进行研究,最后提出解决融资难的建议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目前企业的生存做出贡献。
企业不易获得融资应该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一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二是外部的条件制约因素。
一、企业自身问题原因
1.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缺陷
很多企业都是家族化经营,离现代规范化企业运作相差很远。尤其是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也成为我国超过20%的企业在成立后两年内失败,超过50%的企业在成立四年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大银行)向其实施贷款的主要因素。
2.企业整体借贷信誉度偏低
这是由部分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企业还贷意识欠佳所造成的一个扩大化影响。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详细的、专门针对企业的金融信用档案。也很难有其他可行途径来鉴别中小企业的信用度。这就迫使银行对企业普遍采取惜贷政策。也使部分需要资金借贷、信用良好的企业很难从银行借到资金。最终加重了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以充当贷款抵押物的不动产
在国内,不动产几乎是实践中惟一被银行等贷款机构认可的抵押物。但目前我国仍然实行土地的公有制。导致很多私有企业不可能拥有可用做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或房屋建筑。况且银行为降低其经营风险,又不太可能在企业没有抵押物,又缺乏信用担保的情况下借钱给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和成长性,导致企业内部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和存量设备,这使得中小企业面临更加紧缩的融资瓶颈。
4.企业对银行贷款操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和观念上的缺位
过去我国企业融资主要靠原始资本的累积和对个人借贷等其它简单的直接融资方式,有人把银行当成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企业,而将与政府机关办事的那套方法应用到与银行打交道之中。还有人把银行与当铺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把某笔则产或产权抵押给银行才能贷到款。这种观念的缺位造成了在贷款过程中与银行配合时造成了不必要的摩擦和成本。企业不能很好地配合银行提供必要的信贷信息,以及签署法律文件等。导致银行因为无法获得真实的经营信息如财务报表。即使企业经营不错、市场潜力巨大,但是银行最后也不得不放弃
贷款。
二、外部条件制约因素
1.民间金融长期受打压,企业对它的资金依赖存在巨大风险
由于政府更多地担心民间金融存在的负面影响,诸如资金市场被一些不良分子所利用,偏离正常轨道,扰乱金融和社会秩序等。所以政府部门长期对民间金融保持一种压制的政策,使得民间金融被迫长期在“地下”活动。但企业迫于资金不足的压力,仍然向其进行借贷。这种处于监管缺失效的交易行为,无疑会加重企业融资的风险性,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民间金融的尴尬现状实际上也恶化了企业的融资环境。
2.逆向选择的作用
银行在对企业贷款过程中,为了节约搜索个别企业信用的成本,将各中小企业的风险和财务均化。这就造成有好的经营预期、风险小的优质企业不愿承担较高的贷款交易成本,而退出贷款交易,另寻其他融资途径。这样在银行贷款市场上仅存在风险高、业绩差的劣质企业,虽然这只是在极端情况下,但是也影响了其他企业的融资活动。
3.银行的经营理念尚未转变
过去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充分就业的源泉。作为国有的商业银行在国有企业增长乏力、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对其的金融支持是一种注资行为,而非一种商业行为。在国有银行商业化后,更多的只是组织形式的变化。其经营观念、职能及运作方式等方面并未彻底改变。当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相悖时,政府会出来干预,扶持国有企业,引导经济增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行为就是被动的。它不取决于银行对信贷项目本身的选择及信贷风险收益,而取决于国有企业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或国家的金融偏好。出现了贷款向国有企业一边倒的倾向使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来自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
4.银行承受风险能力有限
由于国内的股票等资本市场不成熟,而且风险高、收益小及相关的政策限制,国有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仅仅停留在存贷差。从而造成银行抵抗风险能力与国外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相差甚远。在银行贷款决策时注重成本规模效益和风险最小化原则,因而进一步减小了企业贷款融资的可能性。即使企业能申请,中小企业为配合银行严格的审核工作所投入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即模型中的各种费用,而这些费用都是沉没成本。
三、解决融资难的建议和未来的趋势发展
1.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是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美国的经验,建议由企业管理局负责审核,成立企业投资公司。根据中国特点,从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的创业投资资金渠道。设立的途径:一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应急资金,成立的投资公司主要是起到投资导向作用;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金融机构和私营金融机构设立风险基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真正实现企业投资的多元化。
2.积极完善已建立的中小企业板市场
国际上成熟的证券市场与新兴市场大都设有二板市场(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监管要求严格、具有明显的高技术产业导向等特点),主要针对中小成长性新兴公司而设立,其上市要求一般比“一板”宽一些。国际上最有名的二板市场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我国目前正着力于建立创业板市场,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带来春天。
建立第二板市场,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重要一环。二板市场的出现,适应了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急切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个极大的支持,它的发展同高新产业的发展一样已呈不可逆转之势。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融资渠道也好,二板市场也好。尽管对不少中小企业助了一臂之力,但确实能利用这两个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仍为数很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部门的中小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仍然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努力拼博。
3.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
企业的自身信用建设是指企业有无意愿偿还所融资的债务或者偿还债务的能力高低,以及是否有意愿向初始投资者分配其应得的利益或者承诺。企业应实质性的遵从财务会计透明化,以实际行动展现自身的资信,并努力真实地得到权威资信评估体系或机构的认可和同行的赞赏,打消投资者的资信忧虑,为企业融资扫除最后的“瓶颈”。就企业自身而言,应该扫除企业在“契约整合”上的发展障碍,在经营上努力提升水准,规避和善用风险,求得企业的水续发展来吸引投资者,打通融资架道、拓展融资渠道。
4.我国证券市场将会更加规范和法制化
在将来的证券市场发展中,制度建设和规范融资等经济行为将成为重中之重。制度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没有最基本的制度作保证,就不会有规范的经济行为,当然少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颁布执行。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建设,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继续支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增加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股权分置改革历经几年时间基本完成,效果也初步体现,但是还要积极推进配套的相关机制,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为中小投资者才是资金的掌握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财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只要留住中小投资者,资金紧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谢启标.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的对策探讨金融论坛[J].财贸经济,2005(2)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许多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是和我国当时短缺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有着密切关系的。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从短缺转入相对过剩.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之后.企业的经营出现归核化的趋势。所以.近十几年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众多企业遵从的主旋律.但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和行业的成熟.国外大企业纷纷到国内投资建厂.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适应全球化的趋势.适时实施多元化经营又重新摆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层的面前。
1、多元化经营的概述
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多元化经营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领域多元化和资本形成多元化多元化作为一种经营战略.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自身能力、风险因素、利润的基础上,寻求自身与市场机会的最优结合。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中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相当大的一部分都采用并实施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2、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分析
纵观我国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不管是大集团企业招兵买马、扩张地盘.欲建起一艘巨型航母,还是中小型企业投资经营.欲小有斩获或企图就势转行.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以下一些或多或少的硬伤:
(1)盲目进入非相关多元化行业。依据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多元化经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两种。相关多元化是指在现有的产品和市场之外开拓新的产品.但产品和自身已有的技术、市场、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相关因素:非相关多元化是指脱离现有的行业.进入与现有产品、市场、技术等自有条件均无关的其他行业。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在市场的机会与诱惑面前,许多起决策作用的领导,自信心容易膨胀。在忘却自身实际、不熟悉其他行业运作规律的情况下。毅然踏入其他行业.而面对新的行业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最终为其所累。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巨人集团”.一颗璀璨的新星.伴随着向房地产这一陌生领域的迈进.伴随着巨人科技大厦从l2层拔高到70层.巨人集团在一片危机声中轰然倒地。
(2)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过早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任何企业的成功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只有企业自身具备进入当前市场的能力时.多元化经营才能获得成功。任何与企业成长规律相违背的发展行为.都注定要陷入困境一个企业正常的成长路线是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和产业扩张、结构调整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积累自身经营优势.形成自己的根基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企业的领导层来说,本应该心如止水,淡然观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方向不明、资源分散可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阶段.甚至于创立阶段就按耐不住寂寞.急于做大做强的心情.过早地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一个没有根基的灌木丛。
(3)多元化扩展速度过快.企业管理逐渐失控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国内大型的制造型企业还很少有进人世界500强的2009年排名第499名的中国铝业集团,它的营业收入为185.79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销售额.靠单一产品的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显然是办不到的。所以.该公司在做大做强铝业的同时.积极向其他有色金属产业拓展.而且还拓展了建筑、市政公用等行业工程规划、咨询、设计以及工程承包和监理等业务。
由此可见.进行多元化经营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企业缺乏的准备工作且进军速度非常快如太阳神企业从吹响多元化发展的号角后.一年内上马了包括石油、房地产、酒店、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二十来个项目,另外,在云南、新疆等地相继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收购活动。结果内部相应管理跟不上,导致企业也快速衰落。
多元化经营.初始阶段扩张速度不宜过快.在从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中,其中有许多艰苦的、细致的工作要做。诸如资源分配、管理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是否要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目标是否要变化、企业经营业务主次排队问题等等.都需要纳入进来作全盘的考虑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必然要面对多个产品市场.这就无形中间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监管难度.同时也致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更加复杂.给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难度而我国过去多元化经营的实践一再重复这样一种现象.企业的领导者进人一个陌生的领域之后.由于对新的行业不熟悉.在业务方向的把握上不准确.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往往出现失误这种事件不断地在各个层面发生.最终结果无一不是对企业的管理上一步步失控。
3、多元化经营需要慎重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对于专业化来说.多元化经营有着很多的优势.它避免了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各项事业可以“百花齐放”.多条线路盈利,同时.它们相互之间还能够起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进而提高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使强者更强。在进行产业扩张.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要想出现掌控良好的局面.以下几项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1)认清自身实际情况,坚持培育核心竞争力不动摇古希腊德尔斐神殿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它一直在向人们诠释.自我认知一直是挑战人类智慧的梦魇这一命题对于企业来说.认清企业发展阶段、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领先度、在同行业内的排名等一系列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这一系列问题都搞清楚了.那么方向也就明确了.行动也就务实了企业处在创立阶段或发展阶段.那就先静下心来专业化.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
目前的主要任务来抓因为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不仅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产,还包括企业的形象、品牌等无形资产:同时保证核心业务能够提供新业务在新的领域盈利前所需要不断投入的各种资源。
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核心业务的充分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但是核心业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核心业务也要不断地淘汰更新.从而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永葆青春,散发活力。具体来讲.就是先集中发展核心产品。再借其力发展相关多元化产品.随着老产品的过度竞争.外部环境变化.再从相关多元化产品中培育核心产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企业的良性发展。
(2)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所涉及的各行业之问的相关性对多元化,经营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有好到差的选择依次是:内在相关多元化、外在相关多元化、内在非相关多元化和外在非相关多元化在选择相关多元化时.还要考虑该产业有没有迅速做大的可能性.那些市场容量小、市场分散,很难做到几亿、几十亿的产业.这不是很适合进入的。
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又可以节约经营资源.它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团队、品牌、营销网络等资源。而如果产业间缺乏关联性.企业的管理层对它不熟悉、不了解.认识不到其在经营过程中的困难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困境在转行过程中很多失败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3)把握多元化经营的途径、增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多元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投资新建和并购两种投资新建是实力比较雄厚、有较多闲置资本的企业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周期比较长、成本也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大。与此相比.通过购买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产权。而达到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行为却具有较多的优势通过并购可以得到被并购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如2009年.中石化以75.6亿美元价格成功收购瑞士的阿达克斯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的强制性收购.
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39项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其中包括第10号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准则》(以下简称“年金准则”)。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而言,这是一项全新的准则。我国的年金准则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IAS26中的相关规定,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设定受益计划上,因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然而,借鉴IAS26并不表示我国年金准则缺乏应有的个性.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我国年金准则在一些方面甚至更具创新精神。我国准则的特性还体现在披露方面比IAS26更为详细,在会计处理上更具可操作性。
企业年金基金:国际准则与我国准则之比较
1.关于准则范围与基本定义
IAS26中的退休福利计划是指企业对雇员在其终止服务时或终止服务后,向其提供退休福利的安排(或按年支付或一次付清),该退休福利或雇主为此提供的金额,应在雇员退休之前,根据有关文件的条款或企业的惯例加以确定或估算。IAS26主要规范退休后福利计划的投资计价和财务报表列报。退休后福利计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指根据基金的提存额及其投资收益确定退休福利支付金额的退休福利计划。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通常以职工收入和(或)供职年限为基础,确定退休福利支付金额的退休福利计划。
IAS26第9款和第10款指明了两种特殊情况下准则适用的问题。第1种情况是指那些没有正式的协议为依据的退休福利计划,准则认为非正式的退休福利计划也适用于与正式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基础。对这一做法的原因,准则解释道:虽然有些退休福利计划是非正式的,但由于雇主的既定惯例,已承担一定程度上的义务。 尽管有些退休福利计划允许雇主限制自己对计划的责任,然而,雇主若要留用雇员,往往很难取消退休福利计划。第2种情况是指除雇主外还有其他资助者的退休福利计划,IAS26也适用于这种福利计划财务报表的编制。
与国际准则提供的两种退休福利计划方案相比,我国退休福利计划中只有设定提存计划。2004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陆续《企业年金试行办法》(20号令)、《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23号令)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24号令)等法规,将企业年金确定为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形式,且均为设定提存计划。由此可见,我国将准则的名称定为“企业年金”是与我国退休福利计划中只有设定提存计划这一实际情况相一致的。
在“受托人”涵义方面,IAS26与我国年金准则也存在差异。许多退休福利计划规定设立单独的基金,将提存金投入该基金,并从中支付退休福利。这类基金可以由单独的基金资产管理机构经营。在有的国家,这类基金资产管理机构被称为“受托人”。在IAS26的受托人概念中,不论是否构成信托关系,都可以称之为受托人,范围显然要宽泛许多。而我国的受托人概念必须是一种信托关系。我国财政部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明确指出:企业和职工作为委托人将企业年金基金委托给受托人管理运作是一种信托行为。企业年金基金作为一种信托财产,必须存入企业年金专户。《解释》还明确了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等概念。按照规定,获得年金基金管理服务主体资格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证。
2005年8月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受托人的首批认证情况为:法人受托机构为5家,包括华宝信托、中信信托、中诚信托、平安养老和太平养老;同时批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人为包括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内的首批15家;批准企业年金基金的托管人首批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6家;批准账户管理人首批为包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在内的11家。
2.关于准则的会计处理
IAS26侧重于对财务报表列报的规范,很少规定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IAS26规定退休后福利计划所持投资应以公允价值计价。如果是有价证券,公允价值就是市场价值。当对计划所持有的投资难以估计公允价值时,应说明不采用公允价值的理由。那些具有固定赎回价值的证券,可以按到期前固定回报率确定的最终赎回价值的金额列示。当难以估计计划所持有投资的公允价值时,例如在完全拥有一家企业时,应说明不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对按市场价值或公允价值以外的金额列示的投资,一般还应揭示公允价值。基金营运所用的资产,应根据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核算。
与IAS26相比,我国年金准则对企业年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的会计处理均进行了具体规范,同样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并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作了相应规范。我国年金准则规定:基金的投资在初始和后续计量时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初始日进行投资时,以交易日支付的成交价款作为公允价值;估值日对投资进行估值时,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调整原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存在活跃市场,以市场报价作为公允价值;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采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这与IAS26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也反映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3.关于企业年金的财务报表列报
IAS26要求无论是设定收益计划还是设定提存计划的财务报表,都应当包括三方面内容:可用于福利的净资产变动表、重要会计政策的概述、对计划及其当期变动影响的说明。我国年金准则要求编制企业年金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和附注,与IAS26的规定是一致的。鉴于企业年金是独立的会计主体,其报表格式及内容不同于企业报表,为了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我国年金准则还在附录中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的格式(作为准则的附录)。
IAS26区分设定收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对财务报表的内容分别作了要求。设定提存计划的报告目标是定期提供有关退休福利计划及其投资业绩的信息。在设定提存计划下,提供的财务报表应包括一份可用于福利的净资产的报表和一份有关注资政策的说明。通常提供的报表应当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本期重要活动、与计划相关的变动影响以及该计划成员、条款和状况的说明;二是报告本期交易、投资业绩和退休福利计划期末财务状况的报表;三是有关投资政策的说明。
IAS26对披露作了详细规范.例如,针对可用于福利的净资产表,IAS26要求应当披露资产的估价基础、超过可用于福利的净资产5%或超过某一类别或类型证券金额5%的单项投资的详细信息。我国年金准则第20条列示了附注中应披露的信息: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及重大变化;投资种类、金额及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各类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例;可能使投资价值受到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除此之外,在《解释》中又增加了应当披露的内容:(1)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主要包括:会计年度、记账本位币、会计计量所运用的计量基础;(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及差错更正的说明;(3)重要报表项目的说明,包括:货币资金、买入返售证券、债券投资、基金投资、股票投资、其他投资、其他资产、卖出回购证券款、支出受益人待遇、受托人管理费、托管人管理费、投资管理人管理费、其他应付款等;(4)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5)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市场风险等。由此可见,我国年金准则所要求的披露规范不仅比IAS26更为详细和具体,且有创新之处,例如,规定附注中披露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体现我国对年金基金运营风险和安全的重视。这也是我国准则考虑到报表相关利益者(尤其是年金基金委托方、相关参加年金的员工等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体现。
我国准则与IAS26的未来发展
1.关于年金准则在未来几年修订的趋势
在未来,随着我国年金的蓬勃发展会不会产生设定受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并存的局面呢?
设定受益计划与设定提存计划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的投资风险和物价变动风险等由企业承担,而后者由员工个人承担。设定提存计划事先确定每期的缴费金额或比例,职工对个人账户拥有投资决策权,并承担由此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回报计入个人账户,退休金水平取决于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的缴费金额及其投资收益,因此退休金并不确定。这种设定提存计划下,个人能随时清楚地了解到自己退休金账户中金额的数量而不是像设定受益计划那样含糊不清,同时企业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设定提存计划成为各国年金计划采用的主流模式.美国的401(K)和香港特区的强积金计划都是设定提存计划。我国未来年金运作方式可能继续采用类似于设定提存计划的方式,因此年金准则在未来几年增加对设定受益计划规范的可能性不大。
我国年金准则除了存在对设定受益计划规范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是现行准则释》对相关问题阐述的不明确。一是资产负债表中报表编制单位如何添列的问题。按照《解释》规定:托管人向委托人和受托人提交的年度企业年金基金财务会计报告均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样的规定是否意味着同一份年度财务报告要经两次审计?如果是两次审计过程,受托人向委托人提交财务报告的时间限制是每季度终了15日内和年度结束45日内,而托管人向受托人提交财务报告的时限是每季终了10日内和年度终了30日内,这样算来,如果托管人按照要求以最迟日期在第30日向受托人提交报告,那么受托人只剩下15天时间向委托人提交报告。在短短15天内再次经过审计是否仓促。或者准则的本意是同一张报告只经一次审计就足够了,而在《解释》中却没有明确说明。
2.IAS26未来的修订趋势
我国的年金准则可能将保持相对稳定,不过,IAS26却可能被改进。2006年7月,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简称IASB)的议程中又增加了雇员退休福利方面的议题。这个议题也是 IASB 和FASB(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达成的谅解备忘录计划之内的部分。这个具有路标意义的备忘录旨在指明IFRS和美国的 GAAP之间在2006至2008年之间趋同的方向与步骤。议题包括对退休福利计划会计所有方面进行基本的评论。未来4年里,将考虑设定提存和设定受益计划的概念、现金余额计划会计处理以及信息的表达与披露等方面的问题。目标是在2010年前一个能显著改进养老金会计的过渡性准则。但是,委员会同时指出:为了不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该部分的议题将是非持续性的。由于FASB已经发起了对养老金会计的全面考察,IASB将对FASB的活动进行追踪。IASB还乐观地预见FASB同IASB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个能够两者“趋同”的准则。
截至2006年11月,负责准则的解释公告的IASB下属机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所列示的\不会被列入IFRIC议程的准则名单中就有IAS26。对于这样做的原因,IFRIC对外公布的解释指出,IAS26现存的论题并不具有优先考虑地位。之所以这样解释,是因为IFRIC认为IAS26存在的矛盾是外在的和形式上的。这种外在矛盾是指IAS26第9款和第8款对准则适用范围表述的不一致。IAS26第9款规定:有些退休福利计划还有除雇主以外的其他资助者,本准则也适用于这类退休福利计划的财务报表。也就是说准则试图涵盖各种类型的福利计划。然而,IAS26第8款将退休福利计划定义为:“主体在雇员退休时或退休后,向雇员提供退休福利的安排”,也就是说第8款定义的范围要小。IFRIC认为,虽然如此,但IAS26所要表达之意义却是清晰的,因此,只需在适当时间进行文字表述和编辑上的处理即可。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责任会计报告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078-02
一、引言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单位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二、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1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社会责任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 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老性大大增加。
3 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缺少有关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信息的披露。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少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行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估计和判断等“不确定性”充斥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
4 缺少责任会计报告。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自身环境的关系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求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对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这样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财务报告中应加入经济责任观念。从会计角度来讲,较为系统地专门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核心之一的自然资源形成、开发、运用、存储、保护和再生产的经济效益核算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理论探讨
1 使用多栏式报告模式。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能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的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因此,应当引入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
2 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为支柱。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
3 加强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内容:(1)产品或服务提供情况。揭示企业给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合格产品的情况,以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品的性能、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信息。(2)参与环境保护情况。披露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及企业采取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3)社区贡献。揭示企业使用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其他资源的情况,及对社区做出相应的贡献,如提供人财物资助、发展社区的公共事业、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等。(4)公益捐赠。披露企业在参与公益活动如助学救灾、参与解决公共危机等方面的情况。(5)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情况。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6)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披露企业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如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条件等:人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既会形成社会成本,也能转化为社会资产。
4 加强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可以改年报为月报;使财务报表的项目、结构进一步国际化,推广全球化战略财务报告,加强现行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在财务报表结构安排上,将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分开反映,提供最能反映企业经营趋势的信息等等以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关键词:乡镇企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严峻挑战;发展路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30-2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效卓越、贡献很大。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乡镇企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不断深化改革和开拓创新,已经和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新的变化。
1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生产力水平将对较低等一问题制约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当前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农业供给了大量生产资料,为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运输、供销等各项服务,支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部分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销售问题,减少了农民对于粮食滞销的担忧,并且产品不仅仅局限于初级产品,为农村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1.2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占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简单的农业生产中。衡量工业化的标志包括工业的产值比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构成等,所以说现实中存在一定问题,我国要实现工业化,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如果将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带来住房、交通、生活供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难题。因此,要实现工业化,在保证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目前,乡镇企业已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实行城乡一体化,工农一体化,工贸一体化是实现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3 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要实现强国之路,最根本是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乡镇企业最根本的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富裕了农民,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并且使国民经济上升了一个台阶,为国家增强了经济实力,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1.4 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一些农村落后的状态,提高了农民收入,解决了许多政府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乡镇企业把现代工业文明注入广大农村,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大军,使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是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为自己增收,农民富裕了,精神状态也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是稳定农村社会、提高管理效率,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坚实物质基础。
2 乡镇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2.1 经济全球化对乡镇企业影响巨大
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带动力商品、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国际竞争加强,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2 国内消费市场供大于求
由于城市消费结构升级速度逐渐放缓,农村消费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又明显不足,导致许多工业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已逐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城乡市场销售不旺,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对乡镇企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2.3 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约束型产业、低附加值产业向外转移,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劣势,无论在资源上还是在区域环境上,西部乡镇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中西部地区始终相对于东部存在很大差距。
2.4 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这种调整是在商品过剩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压力下进行的,多数通过资产重组、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垄断经营、削减过度竞争等方式实现,这种调整对于资源型、一般加工型的小型乡镇企业的负面影响很大。
2.5 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素质低水平差
乡镇企业内部干部职工是以农民为主,他们很少有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相对来说,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制约,使之缺乏商品经济时期的观念与素质。不少生产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学习,业务技术知识欠缺,以及仍然受到乡土观念、家族观念、裙带观念的影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制度上仍有不足,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经营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
3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发展路线
3.1 围绕农民就业增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
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技术创新、技能培训和质量标准工作,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要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建设,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行业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提高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规模,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真正做好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
3.2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加入新兴产业发展链条,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碳环保、以及农村、农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或通过推动乡镇企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服务等方式,帮助乡镇企业参与到新兴产业发展当中。
3.3 围绕农业、农村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各类服务业,主攻方向放在农业、农村产业链的延伸上,重点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和农产品初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包装等产业,以及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商贸、物流、信息、旅游、餐饮等服务业。
3.4 围绕市场多元化,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开拓国内市场要紧跟市场需求,结合汽车下乡、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特别是要注重开发能有效拉动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搭建各种展会、贸易洽谈会、采购会等服务平台,开展促销活动;引导乡镇企业采取销售、连锁销售、直邮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主动开拓市场。
3.5 围绕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坚决关停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引导乡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兴办循环利用资源产业,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重点培植一批节能企业和清洁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6 围绕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中西部开发
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和省际、市际、县际之间的对口合作,促进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要利用综合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利用产业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利用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转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使乡镇企业工业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参考文献
[1] 万宝瑞.把乡镇企业推向新世纪.CSSCI学术.
【关键词】机械齿轮;加工工艺;发展趋势
1.齿轮加工
1.1 锻造制坯 当前汽车齿轮的制造技术中,热模锻仍然是齿轮件广泛使用的毛坯锻造工艺。近年来,楔横轧技术在轴类加工上得到了大范围推广。这项技术特别适合为比较复杂的阶梯轴类制坯,它不仅精度较高、后序加工余量小,而且生产效率高。
1.2 正火 这一工艺的目的是获得适合后序齿轮切削加工的硬度和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以有效减少热处理变形。一般的正火由于受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使得工件冷却速度和冷却的均匀性难以控制,造成硬度散差大,金相组织不均匀,直接影响金属切削加工和最终热处理,使得热变形大而无规律,零件质量无法控制。为此,采用等温正火工艺。实践证明,采用等温正火有效改变了一般正火的弊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1.3 车削加工 为了满足高精度齿轮加工的定位要求,齿坯的加丁全部采用数控车床,使用机械夹紧不重磨车刀,实现了在一次装夹下孔径、端面及外径加T同步完成,既保证了内孔与端面的垂直度要求,又保证了大批量齿坯生产的尺寸离散小,从而提高了齿坯精度,确保了后序齿轮的加工质量。另外,数控车床加工的高效率还大大减少了设备数量,经济性好。
1.4 滚、插齿 加工齿部所用设备仍大量采用普通滚齿机和插齿机,虽然调整维护方便,但生产效率较低,若完成较大产能需要多机同时生产。随着涂层技术的发展,滚刀、捅刀刃磨后的再次涂镀非常方便地进行,经过涂镀的刀具能够明显地提高使用寿命,一般能提高9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换刀次数和刃磨时间,效益显著。对于差动挂轮,进给,刀架角度等参数的合理凋整,能保证后续加工质量稳定。
1.5 剃齿 径向剃齿技术以其效率高、设计齿形和齿向的修形要求易于实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大批量汽车齿轮生产中。
1.6 热处理 汽车齿轮要求渗碳淬火,以保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对于热处理后不冉进行磨齿加工的产品,稳定可靠的热处理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1.7 磨削加工 主要是对经过热处理的齿轮内孔、端面、轴的外径等部分进行精加t,以提高尺寸精度和减小形位公差。齿轮加工采用节圆夹具定位夹紧,能有效保证齿部与安装基准的加工精度,获得满意的产品质量。
1.8 修整 这是变速器、驱动桥齿轮装配前对齿部进行磕碰毛刺的检查清理,以消除它们在装配后引起噪声异响;并且通过单对啮合听声音或在综合检查仪上观察啮合偏差来完成。
2.齿轮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齿轮加工行业对制造精度、生产效率、清洁生产、提高质量的要求,制齿机床及制齿技术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2.1 数控化 由于通过将机床的各运动轴进行CNC控制及部分轴间进行联动后,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了机床的功能,如滚削小锥度及鼓形齿轮等变得极为简单。2)缩短了传动链,同时采用半闭环或全闭环控制后,通过数控补偿可以提高各轴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及唧值,增加了机床的可靠性。3)换品种时,由于省去了计算及换分齿挂轮及差动挂轮、进给及主轴换挡的时间,插齿机还省去了换斜导轨的时间,从而减少了辅助加工时间,增加了机床的柔性。4)由于机械结构变得简单了,可以设计得更有利于提高机床的刚性及使热变形降到最底。5)各轴间没有机械联系,结构设计变得典型化,更利于实施模块化设计及制造。
2.2 高速高效 当前的齿轮加工制造中广泛应用齿轮加工机床,如滚齿机、插齿机及磨齿机的高速化主要是指机床拥有高的刀具主轴转速和高的工作台转速,它们是提高切削效率的主要指标。传统机械滚齿机的滚刀主轴速度通常最高为500r/rain,工作台转速最高为32r/min。随着齿轮加工刀具性能的提高,齿轮加工机床的高速、高效切削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成熟,齿轮滚齿切削速度由100m/min发展到500~600m/min,切削进给速度由3~4mm/r发展到20mm/r,这使滚齿机主轴的最高转速可达5500r/min,工作台最高转速可达800r/min,机床部件移动速度也高达10m/min;大功率主轴系统使机床可运用直径和长度均较大的砂轮进行磨削,有利于增加砂轮寿命,也有利于操作者选择最优的磨削参数来完成磨削加工。
2.3 高精度 齿轮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插齿、滚齿、剃齿、磨齿、研齿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由采用了高精度、具有预加负荷的高刚性直线导轨、滚珠丝杆、滚动轴承、电主轴、力矩电动机及数控技术,使高速加工条件下的齿轮加工机床精度得到保证并有所提高。电主轴精度一般为径向振摆0.002mm,轴向0.001mm,环形转矩伺服电动机定位精度达0.5'''',重复定位精度达0.01'''';直线运动轴的定位精度小于0.008mm,重复定位精度小于0.005mm.滚齿及插齿尽管为粗加工,但在高速切削的条件下仍能达到DIN6~7级精度,为其后的精加T丁序获得高精度提供了保证。
2.4 绿色环保 切削过程中应用切削液可提高刀具寿命,改善加工表面质量和利于排出切削热而不致引起机床的热变形。但是,在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液的飞溅和形成的油雾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操作者的健康特别有害,为此,通常是将加下区用护罩封闭起来,安装上油雾分离器,使排出的只是不含油的雾,而切削油则重新流回机床内循环利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因为变质切削液的更换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湿式齿轮加工中消耗的切削液及切削液附加装置的费用占加工成本的20%左右,采用高速干式切削能提高2—3倍以上的加下效率,刀具的使用寿命是湿式切削的2—5倍,因此,干式切削降低了单件齿轮的加工成本。高速干式切削既可减少切削液的消耗和冷却处理装备,又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齿轮的制造成本。
2.5 智能化 数字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的智能化水平更高。齿轮加机床要实现误差补偿、温度补偿、自动平衡、防撞功能、过载保护、有无T件自动识别、装夹工件是否正确、工件是否已加工过、对齿啮合、加工余量分配、刀具磨损、在线精密检测、自动修整砂轮、零编程界面、多功能加工软件、切削下艺专家系统、机器人在机床间搬运工件时的自动识别、远程控制、远程诊断等功能,虽然智能化是齿轮机床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复杂零件加工、精密加T和实现无人化生产的基础,但还必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多层因素,催生智慧物流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万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26倍。物流业增加值每多一个百分点,就会多1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基础产业。2009年2月25日,金融危机时,国务院就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惟一入选的三产行业。
电商网购业务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物流业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然而物流行业相对的落后状态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时下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7%,美国上世纪就已低于10%。而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市场研究公司 Yankee Group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 4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 3.5%,只要看看堆满空集装箱的世界港口和跑冤枉路的集装箱卡车就能明白这一点。
此外,低效的物流供应链消耗了更多的油料,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污染环境,损伤了产品竞争力。我们知道,汽车、轮船、飞机每天都在陆地、水面和天空留下碳排放的足迹,不但产生油费,还增加了成本。为发展绿色产业,时下英国的零售商会在产品包装上粘贴一条标签,标明碳排放量,当产品价格都一样时,顾客会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专家认为,也许不久之后,欧美国家会在碳排放标准上设置门槛,如果中国产品碳排放量达不到标准,或将失去出口的资格。为此,欧美零售商、消费者将来会选择更多来自巴西、墨西哥的产品,因为来自中国的产品运输路线太长,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大为增加经营成本。
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进我国物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成本降压、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的多层因素的推动下下,催生了智能物流(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 ILS)。智能物流,又被称作智慧物流,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智慧物流”风生水起,应用广泛成效明显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制造企业、零售企业的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 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采用了最新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而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
随着全球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广泛推广,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等亦纷纷进入国内一些企业和公用单位应用领域。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先进物联网技术特征,打造智慧物流。
时下,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实现智慧物流,以较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一是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二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三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四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德隆物流公司每辆配送车上都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网络与客户共享物流信息。被德隆物流运载的产品则在包装中嵌入RFID芯片,芯片具有识别各种产品特性的功能。通过芯片,在物流过程中,不只是物流公司,相关的物流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物流货物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而物流货物上的芯片,装卸时会自动收集物流货物内容的信息,卸货检验后,用嵌有RFID的托盘,经过读取通道,放置到具有读取设备的货架,物品信息就自动记入了信息系统,实现精确定位、入库,缩短了物流作业时间,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目前,中远物流包揽了几乎所有家电企业的物流配送,如海尔、海信、康佳等。以海信为例,中远在西安、沈阳、天津等都设有制造工厂,如何把每一台冰箱以最优的路径、最低的成本、最低的碳排放量,准确无误地送到全国近八千个销售商手中,对中远物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后来中远采用IBM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创建先进的自动化物流中心,基本实现了机器人队码垛,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分拣线上开展自动分拣,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整个物流作业与生产制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系统。通过智慧物流系统,中远成功将全国分销配送中心的数量从100个降至40个,分销成本削减23%,节约了25%的燃料,并减少了10%~15%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283公顷阔叶林。
食品跟踪与追溯解决方案也是目前国内智慧物流的一个亮点。如在一个现代超市,各种食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拿起一只苹果,再用扫描器对准苹果的条形码,瞬间,电脑屏幕上就出现了“运输”、“果园”、“超市”三个项目。点击“果园”后,苹果的生产厂商名称、生产时间、农药喷洒时间及数量、采摘入库时间、装车出库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再点击“运输”,运输公司名称、驾驶人及行驶路线等信息便自动展现在记者面前,而那些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食品,还可以通过点击运输过程中的不同地点,轻松获知温度、湿度等情况。
而目前,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
企业如何创建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我们离智慧物流或已不远。先进的企业及其CIO应洞悉未来,先人一步,提前布局,把建设智慧物流迅速上升为企业战略,抢占先机,全面建设推广智慧物流,使之成为驱动企业未来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而未来在引进物联网、推进智慧物流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应如何未雨绸缪,遵循怎样的推进步伐、建设内容,创建企业智慧物流管理系统?愚以为:
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是企业建立信息化建设和智慧物流的基础。尤其是数据采集挖掘、商业智能方面,更要做好功课,对数据采集、跟踪分析进行建模,为智慧物流的关键应用打好基础。
二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目前企业传统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传递迟缓,运行时间长,部门之间协调性差,组织缺乏柔性,制约了智慧物流建设的步伐。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客户的利益和资源的保护为出发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管理理论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包括观念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和再造、无边界组织建设、工作流程优化(主要指对客户关系管理、办公自动化和智能监测等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三是重点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每当识读器扫描到一个EPC(电子编码系统)标签所承载的物品制品的信息时,收集到的数据将传递到整个Savant系统,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从而实现物流作业的无纸化。而物流跟踪系统则以Savant系统作为支撑,主要包括对象名解析服务和实体标记语言,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以保证产品流通安全,提高物流效率。当然,创建信息采集跟踪系统,要先做好智慧物流管理系统的选型工作,而其中信息采集跟踪子系统是重点考察内容。
四是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车辆调度:提供送货派车管理、安检记录等功能,对配备车辆实现订单的灵活装载;车辆管理:管理员可以新增、修改、删除、查询车辆信息,并且随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信息,监控车队的行驶轨迹,可避免车辆遇劫或丢失,并可设置车辆超速告警以及进出特定区域告警;监控司机、外勤人员实时位置信息以及查看历史轨迹;划定告警区域,进出相关区域都会有告警信息,并可设置电子签到,并最终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实现车辆人员智能管理,还要能做到高峰期车辆分流控制系统,避免车辆的闲置。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可以通过预订分流、送货分流和返程分流实行三级分流。高峰期车辆分流功能能够均衡车辆的分布,降低物流对油费、资源、自然的破坏,有效确保客户单位的满意度,对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车辆人员智能管理也是智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模式,在选型采购要加以甄别,选好选优。
五是做好智能订单管理。推广智慧物流一个重点就是要实现智能订单管理,一是让公司呼叫中心员工或系统管理员接到客户发(取)货请求后,录入客户地址和联系方式等客户信息,管理员就可查询、派送该公司的订单;二是通过GPS/GPSone定位某个区域范围内的派送员,将订单任务指派给最合适的派送员,而派送员通过手机短信来接受任务和执行任务;三是系统还要能提供条码扫描和上传签名拍照的功能,提高派送效率。
六是积极推广战略联盟。智慧物流建设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各相关企业、IT公司等通过签订协议契约而结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具有节省成本、积聚资源、降低风险、增强物流企业竞争力等优势,还可以弥补建设“物流企业”所需资金、技术、人才之不足。
七是制定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智慧物流的建设不仅要加强企业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企业尤其是物流企业应在物联网基础上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这样才能有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瘟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对智慧物流建设的冲击,尽力避免或减少对客户单位、零售终端、消费者和各相关人员的人生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实现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 企业财务 财务会计报告 发展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企业财务报告是一项能反映出企业发展现状和现金流量走向的文件,通常以书面形式存在,它能客观地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从而反映出企业在这段时间内的收支情况和育婴情况,并能够为企业下一阶段的计划产生指导性作用。下面本文将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和要求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的研究,可以使企业能够根据其构成特点,对其产生的问题和反映出的企业运营问题以及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向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读,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完善自身运营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快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财务报告主要有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几个部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财务会计报告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就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它也是整个财务会计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以日常会计业务核算信息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编制方法和格式要求对核算信息加以整理、汇总生成的报表,主要用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基础、编制方法及其涉及的主要项目进行详细解释的书面文件。
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是指为了解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提供的书面说明材料。
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需要从其生成及使用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其生成必须严格按照这三点作出要求。合法性,对外提供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执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根据会计报表的种类和格式,规范编制报表内容;真实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数据信息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经济事实进行全面揭示,杜绝粉饰报表、弄虚作假的情况;完整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必须能够完整、连续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二、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弊端和局限性
现如今,市场环境及市场局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必须跟随这种变化的脚步才能使自身不被市场发展的浪潮所吞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在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变化的同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局限性,这些弊端将严重后果影响企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不但会对企业现状的反映情况造成误差,影响管理层对企业管理强化措施的实施,同时会使管理层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走向判断失误,并且对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产生偏差,造成企业发展障碍。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信息的单一性,无法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今天,企业组织形式在市场竞争当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大量增多。
(二)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只有具备时效性的信息,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如果信息过于滞后,那么很有可能使企业错失商机,而会计信息滞后.则会造成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幅下降。
(三)会计信息以货币计量为主.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等成为了企业资产和价值的重要部分,加之企业信誉、声誉、产品销售渠道等因素也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以货币计量为基础的现行财务会计报表,已经无法全面反映这些内容和因素。
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变革,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这种随企业而生有推动企业成长的产物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其暴露出的漏洞的基础上,必然会出现破而后立的现象,如果不发展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财务报告必然会围绕着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要目标而向更优秀的方向发展。
(一)发展分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分层次财务会计报告模式成为了未来发展趋势之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涵盖全部符合相关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标准的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中涵盖所有符合相关性、可定义性和可靠性标准的信息,以及不能可靠计量的无形资产、知识资本等信息;财务会计报告中涵盖所有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标准的信息,以及不符合可计量性、可定义性的衍生金融产品等信息。
(二)发展交互式报告系统
交互式报告系统是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交互式报告系统下,可以有效缩短编制时间、减少报告周期.使企业可以根据决策需要和经营状况合理调整报告的时间.提高报告的可靠性和实效性。此外,交互式报告系统还可以让信息使用者参与到报告生成过程中,让企业管理者监督财务信息的变动,从而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财务报告应当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予以重视.而若是仍由会计部门负责所有的信息披露。则有可能影响实际工作效率。为此,应采取分布式报告的方式.让各个相关部门都一并参与到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工作当中。
结束语: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研究与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对企业的资金财务状况进行统计归纳,能够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和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能够有效地知道企业管理者和领导层对企业现阶段状况和未来走向的把握与调控,从而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保持企业现有状况的良好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功能,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实行的,其发展趋势向多样化、层次化、实时化以及更高的保密性和互动性前进,到时将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外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动力。
关键词:公用事业 企业财务 核算模式
随着我国公用事业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由于财务部门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从根本上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未来时间里,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从而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模式,以此来促进企业未来健康、稳定的发展。
1 公用事业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1.1 公用事业企业的概念 公用事业企业主要是从公用事业演变而来的,所谓公用事业,指的是具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的总称,公用事业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了社会发展中各个方面的公共服务,比如说交通运输、民政服务、城市绿化以及水电燃气等。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社会各个领域对公用事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公用事业便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盈利或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利用社会资源,保障城市运行,实行独立核算的组织,这种组织就被称之为公用事业企业。这些企业与公用事业相同,涉及到多个方面,目前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市政工程建设公司,水利、电力等城市服务运营商等。
1.2 公用事业企业的特点 从上述对公用事业企业的概念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它是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民生,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以及回收期长等。此外,公用事业企业的特点还体现在其本身的性质上,由于其来源于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大多数公用事业企业兴办过程中所需的费用都是由国家承担的,而且公用事业企业有非常明显的企业性质,大部分以盈利为目的,实行独立核算。
2 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
随着企业发展对会计核算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的发展也逐渐被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就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会计核算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化 会计管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点环节,为了确保会计管理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更好的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以管理为中心的会计体系。何谓以管理为中心的会计体系,指的就是工作人员要从管理的大层面入手,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目前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来看,会计核算的管理化体系建立要求主要包括5个部分,即会计组织系统的调控性、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管理系统的知识性、市场系统的服务性以及人才系统的竞争性。只有将这5个部分在管理体系中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管理。
2.2 信息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应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相关的数据信息通过加工和整理之后,将其与其他单位在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促进相关技术的优化与完善。在整个核算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建设脚步,要求核算的数据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全面的。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也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2.3 法制化 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计工作的依法治理也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因为如此,会计核算的法制化也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所谓会计核算法制化,主要指的是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会计核算工作必须是合法的,此处所说的“合法”,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核算工作,而且还要根据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会计核算有关的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以此来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法制化。
2.4 规范化 目前,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不断扩大,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加强会计核算规范化也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规范化,主要指的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严格依据相关准则和程序进行操作,根据现有准则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进行相同的核算工作。
3 公用事业企业财务核算模式的构想
就我国目前公用事业企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会计核算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采用一种适当的财务核算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为了能够将此目标充分完成,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财务核算模式进行建立。
3.1 统分结合的思想 通过对公用事业企业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这类企业具有企业和事业的双重属性,不仅需要为城市基础建设提供服务,而且还要配合政府机构的总体规划。如果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在投资预算上采用总体集中核算会更有利,但是由于公用事业企业涉及到的范围较广,这种总体集中核算的方式就不合适了,需要采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这样的构想,能够让每个业务单位仍然是独立的核算单位,而集中核算的财务中心的存在,可以使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核算工作有专人负责。这些专业人员,既是总部财务人员,又同时是在某一专业方面兼任多个业务单位的财务工作者,不仅能够做到人才集中化、分工细致化,而且还能做到岗位专业化,更有利于管理的规范化。
3.2 管理方面的集中核算 通过业务的分开核算可以将单纯的经营业务分配到下属单位进行核算,但是,一个企业涉及的不只是具体的经营业务,对于公用事业企业来说还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算、人员薪酬、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这类业务往往不经常发生,但是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势必要有一个专门的面向管理的财务核算部门。按照设想,可以在企业总部下设财务核算中心,配备各类专业财务人员,专人负责具体分管核算业务,例如,专人负责投资的预算决算、企业贷款、薪资福利、管理办公、财务分析等方面的核算及管理。
3.3 该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统分结合的会计核算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用事业企业的发展,但是却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信息传递的问题上,由于该核算模式中,任何一个人员都有可能会涉及到相关的财务问题,往往容易造成混乱,信息传递也不能准确进行。另一方面是难度的把控上,尽管在总体方面能够进行有效监督,但是对于各业务单位的具体业务数据可能会存在管理上的漏洞。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公用事业企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传统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也必然会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公用事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了解会计核算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核算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思,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使会计核算的作用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水明.关于公用事业企业财务核算模式的构想[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2]王智灵.公用事业单位改制中财务部门的作用浅析――以污水处理单位改制为例[J].财会研究,2012(03).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企业;私营建筑企业;公有制建筑企业
一、引言
当前建筑经济受建筑企业经营模式、改制合理性以及法制环境等问题的影响,使得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进程受到了阻碍。基于此,相关建设者应根据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谋求新的趋势方向,即绿色化、全球化以及工业化。这样一来,建筑企业就能针对运营问题,以优化建筑行业法制环境、加大公有制建筑企业改革管理力度以及提高材料设备应用科学性等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内容,建设人员应在其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途径道路,以缩短其目标达成时间。
二、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在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单就青海省建筑业的总产值就达到将近20亿元。据相关统计证实,该省建筑业产值是以每年增长10%的状态向前发展的,这就使得建筑经济在全省范围内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从可观的建筑经济发展成果来看,地区私营建筑经济以及公有制建筑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建设发展过程中,这两者建筑经济体制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中私营建筑经济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法制环境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规模的局限性。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因缺乏法律保护而受到部门机构乱收费乱罚款的影响。私营建筑规模偏小,使得其防范风险的手段和经营模式较为单一。此情况,使得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公有制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存在贪污和经济改制不合理的现象,这就导致建筑经济资金大量流失,从而使建筑工程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目标。上述几种情况,均阻碍了当前建筑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相关人员应谋求新方向,以实现发展局限性的突破。
三、建筑经济发展趋势
1.建筑经济发展趋势--绿色化。“十二五”期间,发展建筑经济的建设者开始认识到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因此,在未来绿色建筑的作用目标可从应用环保节能型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注重资源利用效率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实现。在应用环保节能型施工材料设备时,其不仅要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要求,还要具备无污染、低能耗的作用效果。对于绿色建筑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建设者可通过优化节能型、环保型的建筑结构设计,来提高水、土地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利用效率。此过程,建筑结构设计者要遵循“开源节流”的原则。在进行实际建设的过程中,人员还要注重周边环境的保护,即通过尽可能的减少施工噪音,来降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此外,还要在设计中加入人性化设计因素,以满足当前建筑用户不断增加的舒适度需求。绿色建筑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方向,建设人员应加大科研力度,以增强新兴建筑材料技术的作用稳定性。2.建筑经济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建筑经济也应跟上其进程。就我国目前的全球化发展环境,自加入WTO以来建筑行业经济建设市场就得到了极大拓宽。因此,建筑经济发展人员应在明确自身不足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稳定性、耐久性。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科学技术的优化应用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发展建设的一席之地。2013年,同志提出了“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带,也证实了这一发展趋势方向。建筑经济建设者应积极参加国外经营文化论坛,进而在交流学习中细化全球化建设方向的实践道路,从而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找出符合本土化建设的措施方法。3.建筑经济发展趋势--工业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筑行业经济也应根据自身建设情况,找到跳出瓶颈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是建筑业实践科学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内容趋势,相关建设者要改变自身的思维意识,从而从深化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升建筑业进行工业制造的水平。其作用方向主要集中在运输水平、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这种发展趋势将大幅度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即产品的人性化设计水平、建筑基础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均能在工业化建筑经济发展趋势下得到实现。工业化建筑经济发展趋势目标的实现,需要建设者把眼光从先进的技术内容应用转移到自身发展条件上来。即按照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普及科学技术;改良建筑管理制度,从而适应全球化、绿色化的市场经营现状。此实践过程,建筑经济发展建设人员需将创新技术应用作为基本原则,这是转换到工业化发展方向上的重要依据。
四、未来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1.优化建筑行业法制环境。当前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相关法律法规或是其他监督管理制度跟不上节奏。此情况,使得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巨额利益,这就导致建筑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局限性。为此,建筑业建设人员应根据建筑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督管理制度。这一趋势,是使建筑企业朝着健康稳定的状态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建设者应将其重视起来。2.加大公有制建筑企业的改革管理力度。公有制建筑企业的改革,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产权制度的作用对象,从而找出责任单位,这就能有效避免建筑企业因而导致国有资本流失问题的出现。其次,企业管理者还要加大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从而实现提升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目标。最后,政府部门应将经营管理方向等方面的职权下放,从而使公有制建筑企业摆脱以往经营过程的束缚。3.提高建筑材料设备应用科学性。随着建筑行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的需求与消耗成为了阻碍建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问题。因此,建设人员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其作用于能源使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当中。例如,设计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方案内容的确定既要满足当前人们对其应用的舒适度需求,还要提高材料设备使用的效率。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是实现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趋势目标的关键。4.改进私营建筑企业发展模式。私营建筑企业是我国建筑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其当前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设人员可将改进企业发展模式作为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私营建筑企业提供保护,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模式改革的有效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经济与建筑企业发展趋势的实践需根据建筑行业当前的发展建设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的改良当前经营建设模式的弊端。此过程,建筑经济发展建设者应明确绿色化、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已经成为未来行业建设的必然方向,并将其体现在政策制度条例中。这样一来,建筑企业就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的调整内容包括:优化建筑行业法制环境、加大公有制建筑企业的改革管理力度、提高建筑材料设备应用科学性以及改进私营建筑企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伟.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102-104.
[2]毕天平,杨雪梅,高东燕.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形势分析[J].建筑经济,2016,04:5-7.
[3]王晓虹.中国当代建筑经济及建筑企业发展的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15.
[4]王洪波.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及对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