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道德的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发现;引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10-02
1 自闭症儿童概述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一般发生在儿童早期,是一种由于自身生理因素、周围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而形成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具体体现在其感知觉、语言、行为等多方面。
自闭症儿童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兴趣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与重复为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及未来[1]。他们常常表现迟钝,但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喜好或恐惧,总是专注于一个方面,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
2 对自闭症儿童的常规治疗与护理
对自闭症儿童,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爱心、信心、耐心是治疗的关键[2]。虽然目前还没有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但是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方法,会使自闭症儿童的症状有所改善。
瑞士研究人员通过对1200多名自闭症儿童为期26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遗传基因是儿童自闭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而在遗传学上进行辅导,能够对自闭症儿童的产生进行预防。
药物对自闭症儿童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是药物治疗仅仅对个别症状有效,如使用安定可以缓解短期严重失眠的症状。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仅仅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根治自闭症。
相对于前两种方法,心理指引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通过对患儿的引导、交流、鼓励,使患儿能明白对他的要求,让他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从而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他的情绪稳定,培养更大的参与动机。
音乐治疗对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情感交往问题、注意力问题及语言障碍问题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4]。
3 历史上在儿童期患有自闭症的伟人[5]
英国媒体曾报道:“著名的精神病学家菲茨杰拉指出,政界、科学界和艺术界的许多伟人都是因为有自闭症特征最后才取得了成功。”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几乎不开口说话、工作过于专注偏执、冷漠和坏脾气。主要成就: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裔物理学家, 九岁时讲话还是不通畅、讲话都必须经过吃力的思考、成为讲师后讲话也仍含糊不清。主要成就: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贝多芬,德国音乐家,严肃傲然、出了名的坏脾气。主要作品:《英雄》、《命运》、《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奥地利音乐家,靠直觉感觉表达自己、兴趣爱好怪异。主要作品:《唐璜》、《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安徒生,丹麦文学家,很少与人交往、容易产生幻想、做事过于偏执。主要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康德,德国哲学家,奇怪的行为习惯、做事过于偏执、对人表现冷漠。主要成就: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戴高乐,法国政治家,生性好斗。主要成就:法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主义;杰斐逊,美国政治家,怪异的行为习惯、怪异的思维方式。主要成就:起草了《独立宣言》、当选并连任美国总统;陈景润,中国数学家,口齿不清、性格内向、工作过于专注偏执。主要成就: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并攻破“1+2”。
由于自闭症成功的理由:英国精神病教授菲茨杰拉德将约一千六百名自闭症患者的特征和名人的生平事迹作比较,得出自闭症特征使许多伟人达致成功。理由一:天才多有自闭症。菲茨杰拉德曾在伦敦的一个会议上指出,自闭症、创造力和才华有着相同的基因因素。他说:“精神病也有好的一面。我指的是引致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基因,创造力实质上也是源于相同基因。我们目前还不知道那是什么基因,也不知道有多少基因。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关基因。”理由二:一意孤行反而易获突破。菲茨杰拉德说:“这些基因塑造出的是集中力强的人,他们与学校制度格格不入,社交技巧差,与人交流时缺乏眼神接触。他们很偏执,喜欢反对他人,但也很有道德操守。他们为一个论题会付出二三十年的努力,不受其他人想法的左右。”
4 对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的发现
由以上的伟人事例可以看出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才能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因此,在常规护理中,对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的发现,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伟大到改变了我们整个世界。
当自闭症儿童被普遍认为是有病的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通过与自闭症儿童的交流能够容易地得到他最常重复的词,并从中获取有利信息,从而得知他的兴趣所在,发掘出他的特殊才能。与其家人沟通也是一种能够较好得到有利信息的途径,能够掌握自闭症儿童平日中的生活习惯及特殊癖好,对于发现其独特才能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5 对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的引导
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才能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在于对其特殊才能的正确引导。由于不同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6],发现到的特殊才能也是大不一样,所以引导的方式也要引人而异。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将自己的发现与自闭症儿童的家人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定向培养,把他的特殊才能真正地挖掘出来。
在日常的护理中,也要特别注意对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的引导,鼓励他在他才能所在的一面继续发展。但是自闭症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别人交流,这时就需要爱心、耐心地对待他们,并且要做的坚持。当他每次做得好时,要及时表扬,及时地奖励他,可以使自闭症儿童在这一方面树立自信心,并且对他独特才能所在的方面有更多的兴趣,使其有更深入的发展。
6 发现并引导自闭症儿童特殊才能的意义
现今社会中,对自闭症儿童仍存在歧视的现象,许多家长把自闭症儿童当做是一个负担。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去发现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才能,并正确地将其进行引导培养,不仅能够使得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看法。当自闭症儿童往他们特殊才能所在的方面不断发展时,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得到了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自身自闭症的缓解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翁永振,主编.精神障碍典型病例分析[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李雪荣,陈劲梅,主编.孤独症诊疗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国家新闻出版.[J].中国保健营养,2008年(7)
[4] 陈菀,主编.儿童音乐治疗理论与应用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胥燕(1962-),女,外科护士长,高年资主管护师,从事外科、妇儿科、眼科及内科临床护理工作。
【摘要】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是危急重症,“水火不留情,屎尿逼死人”。患者前来住院年龄大,病情重,危急生命,需要我们及时给与帮助护理。首先给与心理安慰及尿留的护理,诱导排尿,或针刺或按摩,无效者立即给与导尿……
【关键词】尿潴留;特殊护理;导尿
前列腺增生病情严重者,可致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除,这就是尿潴留。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膀胱高度膨胀,延至脐部。患者常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24~48小时未解小便。查体可见耻骨上膀胱区膨隆,扪及囊样包块,叩诊呈实音,有压痛。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108例。其护理质量可影响患者的康复,对围手术期之尿路感染、膀胱感染的控制非常关键。
1 尿潴留的护理
1.1 诱导排尿:可听流水音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或40~50摄氏度温水坐浴,嘱患者将前阴及会浸泡在温水中20~30分钟。或用食盐、小茴香炒热熨膀胱区15~20分钟。或按摩下腹部,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区,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轻轻按摩30~50次,促使腹肌松弛。
1.2 按摩或针刺穴位: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护士先用手掌根部按其气海穴,用力要先轻后重,以腹部温热感为宜,或把双手搓热后,用鱼际肌按揉水道穴;然后用拇指指腹分别按揉患者左右阳陵泉,三阴交,阴谷穴,按揉频率不要太快,下肢出现酸胀感为宜。必要时针刺中极穴,三阴交、关元、气海、水道等穴位。
2 尿潴留之导尿
使用上述物理方法诱导排尿无效时,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一手用纱布包住将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口。另一只手持血管钳夹消毒棉球再次消毒尿道口、及冠状沟。然后一手用无菌纱布固定并提起,使之与腹壁呈60度角,将弯盘置于洞巾口旁,嘱患者张口呼吸,用血管钳夹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尿道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2cm,将尿液引入尿袋中,固定留置尿管。
3 导尿后的护理
(1)第1次导尿不能超过1000ml: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的患者,常常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大量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可先放500ml左右,过15~20分钟后再300~500ml,最后排空膀胱。
(2)冲洗膀胱,防止感染:潴留的尿液对膀胱的刺激,容易引起尿路及膀胱感染。导尿排空尿液后,用
生理盐水500~1000ml冲洗一次膀胱,以预防其感染。
(3)多饮水,重建排尿功能:本类患者多大数年龄较大,术后体质虚弱,加之留置尿管的牵拉,活动受限,我们应给予生活上协助,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为病人解决难题,嘱多饮水,每日2000ml左右,多排尿,保持尿道通畅,定时排尿,重建排尿功能。
【关键词】离焦模糊;MATLAB;倒谱分析
Abstract:When taking a photo,the image capture system usually fails to record the images precisely for various reasons,thus the photos are easy to be blurry.Defocused image is one of the common blurry images.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cepstrum analysis method,which is used to analyze various blurry models of blurs.The cepstrum analyzing experiment using MATLAB shows that cepstrum analysis can estimate blurred parameters more correctly.It is clear that the cepstrum analysis will provide a guidance in the work of all image examination.
Key words:Defocus Blur;MATLAB;Cepstrum Analysis
1.引言
图像拍摄记录的过程中,图像捕获系统因各种原因常常不能精确成像,故而极易产生模糊图像,又称退化图像。其中,又以离焦模糊图像较为典型。对于离焦模糊图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光学系统在成像过程中,调焦操作不准确,调焦不实、光学系统误差造成的。
目前,针对模糊图像的模糊参数(点扩展函数)的估计出现了多种算法[1][2]。离焦模糊方面,Fujiwara等人采用的小波变换的方法[3],主要针对离焦模糊半径对图像细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李征等人采用逆滤波法结合遗传算法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复原进行了研究,杨鑫等人采用维纳滤波结合复小波变换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复原进行了研究[4]。这些工作对模糊图像的复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实用性不强。
当原图像未知,我们需要点扩散函数信息以重组模糊的图像。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算法逐渐被引入,这对模糊图像的复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针对众多的图像复原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而倒谱分析具有更为准确的优点。目前,经常采用的倒谱分析方法主要是先确定出频率域中模糊特征参数,再转换至倒谱,评估出精确的点扩散函数,最后进行逆向运算方法得到清晰的图像。近年来,随着倒谱分析方法在图像分析领域中的成功运用,智能型模糊图像复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例如,在公安、司法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模糊图像处理问题(模糊的现场指纹图像、监控录像中的人物脸部图像或者车辆牌照图像等等)。刑事技术人员如果能在图像复原工作中运用倒谱分析技术,对低质量的模糊图像进行倒谱分析,推测出准确的模糊参数,并运用一定的复原算法进行增强处理,使模糊图像中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凸显出来,就能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为证实犯罪提供依据。
2.运用倒谱分析鉴别模糊图像特征
2.1 倒谱分析基础
对图像的频谱进行对数运算后,再对其运算数据进行反傅里叶变换,由此获得的数据即为该图像的倒谱[5]。根据上述定义,一幅模糊图像的倒谱可以表示为:
式中,是的傅里叶变换,即为的频谱。
为了下面讨论问题的方便,将模糊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消除加性噪声的干扰。在可忽略加性噪声的前提下,即可获得模糊图像的倒谱为:
其中,倒谱是将卷积映射成加法,由上式可得,模糊图像的倒谱即为原始图像的倒谱和传递函数的倒谱之和。如此,通过倒谱计算可以将原始图像和退化系统地倒谱特征明显地区分出来,而复原图像的倒谱可以近似看做:
最后,根据倒谱的定义,由已知复原图像的倒谱进行逆向运算,便可得出复原图像。
在二维平面内,利用灰度投影将倒谱的幅值映射为0-255的灰度值分布,称为倒谱图像。倒谱图像是原点对称图形,原始图像的倒谱幅值衰减极快,几乎只在原点附近极小的区域集中。在获得各项模糊参数后,构建模糊图像退化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利用倒谱相减的方法对模糊图像进行复原[6] [7]。
2.2 离焦模糊图像的倒谱特征及参数测定
离焦模糊模型的倒谱是一系列不断衰减的周期性圆环,见图1。在图中,第一个中心圆的半径通常等于。
在图2中,像素点255为模糊图像的倒谱中心,像素点0.220661为此模糊图像倒谱离中心的最近尖峰植,可以比较方便地从图中得出,此离焦模糊模型在倒谱的离焦半径:
,为5个像素。
3.利用MATLAB编制的模糊图像倒谱分析程序
Im=imread(‘d:\原始模糊图像.jpg’);
figure,imshow(Im);title(‘原始模糊图像’);
f=double(Im);
g=fft2(f);
lg=log(abs(g));
g=fftshift(g);
Og=abs(255*g/max(max(abs(g))));
figure;imshow(Og);title(‘模糊图像频谱’);
cepg=ifft2(lg);
Om=fftshift(cepg);
Outim=abs(255*Om/max(max(abs(Om))));
figure,imshow(Outim);title(‘模糊图像的倒谱’);
subplot(1,3,1);imshow(Im);title(‘原始模糊图像’);
subplot(1,3,2);imshow(Og);title(‘模糊图像频谱’);
subplot(1,3,3);imshow(Outim);title(‘模糊图像的倒谱’);
4.实验及分析
4.1 实验:针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倒谱特征分析
(1)运用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对清晰图像进行模拟离焦模糊处理
利用Photoshop CS6图像处理软件滤镜工具,选择离焦半径为3,相应的离焦模糊图像如图3所示。
图3 原始图像和原始高焦模糊图像比较图
(2)运用MATLAB 7.6.0软件编制的模糊图像倒谱分析程序进行离焦模糊特征分析,测定特征参数利用MATLAB 7.6.0软件对模糊车尾车牌图像进行倒谱分析程序,测定特征参数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原始高焦模糊图像及其倒谱比较图
在图4中,像素点255为模糊图像的倒谱中心,像素点0.306551为此模糊图像倒谱离中心的最近尖峰植,则此离焦模糊模型在倒谱的离
焦半径,为3.5个像素,误差0.5个像素。
4.2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车尾车牌图像同样利用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进行了模拟离焦模糊处理,经过倒谱分析后,发现与模拟量多出了0.5个像素。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相机在拍摄时就未准确对焦,导致原始图像就有轻微离焦现象,加上之后的模拟离焦量,得出的倒谱分析值高出了0.5个像素。
5.结论
综上所述,图像的倒谱运算是将空间域的原始图像与退化系统的卷积运算和频率域的频谱乘积运算,转化为倒谱的相加运算。这一转化过程可以有效地抑制逆滤波运算的病态特征和系统噪声的干扰,进而改善了模糊图像的复原效果。
本文对离焦模糊图像在倒谱域进行研究,并根据各类模糊图像在倒谱中的特征,测出各项模糊参数,为复原模糊图像提供必不可少依据。通过实验分析可以看到,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本文的倒谱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它已成为使用计算机来识别各类模糊图像的一种途径。通过对模糊图像的识别、复原,得到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满足司法鉴定要求,特别适合公安实践部门现场物证拍摄的后期处理工作。
虽然倒谱分析模糊图像的方法已证明可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在现实运用中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以便在日后更好地为刑事图像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翔,叶修梓,张三元.基于小波的车牌汉字特征提取[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8(10):12-18.
[2]肖泉,丁兴号,廖英豪.一种有效保持边缘特征的散焦模糊图像复原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0(7):270-272.
[3]FUJIWARA H,ZHANG Z,MIYAKE T.Defocused image restoration using translation invariant wavelet transform[C].Proceeddings of Sice-Icas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2006.
[4]石明珠,许廷发,梁炯,李相民.单幅模糊图像点扩散函数估计的梯度倒谱分析方法研究[M].物理学报,2013.
[5]谢飞,车宏,蔡猛,张红刚.一种基于倒频谱鉴别模糊参数的图像复原算法[M].电光与控制,2011.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道德;调查
护理人员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影响和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根本态度,影响和制约着护理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作用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职业道德作为护士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职护生的培养往往重技能轻素养,尤其是对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足。为优化中职护生的培养模式,深化中职德育改革,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背景及基本方法
1.调查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学校的主体专业。随着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不加甄别的吸取已经严重影响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分析是基础。
2.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中12级女生90名,为已实习一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13级女生50名,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14级女生90名,为入校学习一个学期的学生,共调查 230人,收回有效问卷 221份,有效应答率为 99%。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岁。
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经过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调查问卷主要从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对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解,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表1.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选项
题目 较差 一般 较好 很好
您觉得当今社会道德现状 53(23.98%) 145(65.61%) 19(8.60%) 4(1.81%)
您觉得医护职业道德现状 25(11.31%) 136(61.54%) 53(23.98%) 7(3.17%)
您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 11(4.98%) 108(48.87%) 90(40.72%) 12(5.43%)
从表1可见,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的职业道德评价不高。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职业道德现状,一方面反映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水平的要求。说明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其主观及客观的必要性。
2.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度分析
表2. 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分析
选项
题目 强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强烈同意
我的职业是被人们所看重的 21(9.50%) 45(20.36%) 142(64.25%) 13(5.88%)
护理工作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9(4.07%) 44(19.91%) 144(65.16%) 24(10.86%)
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34(15.38%) 170(76.92%) 15(6.79%) 2(0.90%)
护生职业认同感就是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表2显示,有部分护生内心对护理工作极度不认同, 25%以上学生认为护理工作不能实现人生价值,7%以上学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表3. 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态度
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 救死扶伤,解除人们的疾苦 就业好,比较稳定 父母之命 自己随便决定
46(20.81%) 124 (56.11%) 38(17.19%) 13(5.88%)
您目前对学习护理专业的态度 非常喜欢并热衷于学习 提不起学习兴趣,强迫自己学习 讨厌护理专业,学习非常痛苦
95(42.99%) 118(53.39%) 8(3.62%)
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不是基于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或利于就业的角度。因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4显示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后,对个人职业规划却越来越模糊,只有69.23%同学明确表示初次就业岗位为护理,仅有31.67%的学生明确护理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表4. 中职护生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态度
毕业后您会从事护理工作吗 是 否 不确定
153(69.23%) 12(5.43%) 56(25.34%)
如果条件允许,您会将护士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吗 会 没考虑过,先做再说 肯定不会,有机会跳槽或转行
70(31.67%) 121(54.75%) 30(13.57%)
3.中职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中职护生已认识到护理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评价较差,13.57%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该类教育,6.57%的学生认为未接受过该类教育,表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漏洞。
4.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表5.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选项
题目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您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1.81%) 18(8.14%) 114(51.58%) 84(38.01%)
您能做到对病人热情并负责吗 5(2.26%) 20(9.05%) 78(35.29%) 118(53.39%)
您会为了提高经验而在病人身上做不必要的操作 174(78.73%) 28(12.67%) 10(4.52%) 9(4.07%)
当无人在场时,您能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吗 21(9.50%) 20(9.05%) 70(31.67%) 110(49.77%)
当病人遇到困难时,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12(5.43%) 23(10.41%) 83(37.56%) 103(46.61%)
您实习期间有迟到或早退过吗 50(56.18%) 39(43.82%) 0() 0()
由表5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护理职业道德的内涵,但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意愿却有明显差异。
5.中职护生道德行为
表6.中职护生道德行为及自我评价
选项
题目 经常/基本符合 偶尔/不清楚 没有/完全不符合
您在平时和同学交谈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吗 23(10.41%) 168(76.02%) 0(13.57%)
您平时进出教室或宿舍时能做到轻手轻脚关门吗 153(69.23%) 58(26.24%) 10(4.52%)
您认为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吗 113(51.13%) 80(36.20%) 28(12.67%)
表6显示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护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生经过专业教育对护士言谈举止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但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表现为道德知行上的不一致,但护生自身也能意识到这种差距和不一致。
三、结论及对策
以上调查显示中职护生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好,主动积极向上,但消极因素或不适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表现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分析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需求、心理状况、行为规范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改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系统教育,经过内化,然后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形成职业习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中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目前中职院校均开设德育课程,但缺少具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护理专业对职业道德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搭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卫生法律法规、护理伦理等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的内容,专业课教学是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要求等,为其将来走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景德育提高职业德育实效
说教式单项的德育灌输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失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好方法,但是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情境德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能够感动、感染和感化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情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和提升。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设计系统化的情景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情景中得以感悟和提升,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开展具专业特色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让护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陶冶职业道德、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组织护生观看南丁格尔传记等录像,组织师生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举办 “5・12”国际护士节的各项活动以及授帽仪式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福利中心提供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角色有深入理解,培养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仁爱、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程舟群,冯小君,王丽. 高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认知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27-128
[2]李玲. 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 100-101
[3]王芳婷,廉军孝,张燕鸣,周璇,金瑞,王燕. 老年护理专业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5):1688-1691
[4]王金国,王曼莉,赵要松,刘石磊.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5):393-395
[5]马长永,郭照江,马晓.在读医学本科生职业道德思想养成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5-88
[6]徐萍,罗金艳,项颖卿. 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要想有效地在德育课中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1导向性原则
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因此她们很容易受到教学活动的熏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长期熏陶之下,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与教学活动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和思想道德观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来引导护理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唯有如此,活动教学法的职业道德培养功能才可以有效得到实现和发挥。反之则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1.2高品位原则
目前,在社会中充斥着大量低俗的社会文化,这种低俗的社会文化在无形中也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所以,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高品位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制那些不良的低俗社会文化,为我们的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活动教学法实施的高品位原则最主要的应该体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方面。在德育活动当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高尚的职业道德。
1.3开放性原则
纵观当代,我们可以明确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开放性。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去获取相关的社会信息。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要具备开放性的特征,这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学习的需要。那些闭关自守的、封闭型的德育活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来说是无益的。除此之外,生活在校园之内的护理专业学生也迫切希望可以了解外面社会的信息。因此,营造一个具备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德育活动必须遵循开放的原则。我们应该尽量创新德育活动的各种形态,促使护理专业可以通过这些德育活动来了解外面的信息,接受外界信息的有效刺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2运用活动教学法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以下活动方式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2.1利用模拟护理活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了有效利用活动教学法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实施一些模拟护理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护理环境中探索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模拟护理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大脑中建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建立这样的职业道德之后,学生就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护理服务,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使自己的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在模拟护理活动当中,德育课教师可以把护理分为三级管理体制,即德育课教师为护理部主任,组长为科护士长,小组长为病房护士长,其他的同学扮演护士和病人。在护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具体表现,随时更换其具体职位,体验在不同岗位上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模拟护理活动中,同学们很容易产生重技术、轻基础的观念,基于此种情况,德育课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为护士和患者两个角色,让同学们在护士和患者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验到患者的痛苦,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护理服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在一次模拟护理活动中,可故意安排一名同学当患者,并且不断地找护理人员的麻烦。患者一会儿让护理人员帮助自己倒水,一会儿要求护理人员帮自己上厕所,一会儿让护理人员开空调,一会儿让护理人员开电视。这名扮演护理人员的同学经过多次的折腾脾气有点上来了,对患者横加指责,说患者不应该老要求自己做事,因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这样,患者和护士大吵起来。模拟护理活动到此结束后让其他观看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会说:“护理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要忍受患者的折磨。”有的同学会说:“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为患者尽心服务,不应该发脾气。”有的则会说“:护理人员遇到无理取闹的患者的时候应该耐心服务,这是护理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就这样,在同学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无形中建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运用案例分析活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德育课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来完成。这种活动方式比较简单易行,在教室内通过师生双方的讨论即可完成。所以,此种活动教学法也是德育课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为了有效提高和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举下面这一案例:患者76岁,为女性,患有慢支合并肺气肿,被医院安排在内科8号病室7号床。患者入院之后,医生对其实施了抗感染治疗,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但是,在这名女性患者入院之后的第五天,由于当值的护理人员在做晚班治疗的时候,没有进行仔细的三查七对,错误地把同病房9号床的青霉素给7号床的病人进行注射,护理人员在注射青霉素药剂0.1ml的时候,发现自己注射错了针剂,立刻停止。但是,出现这种错误之后该名护理人员既没有向当天的值班医生汇报亦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了病人的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仍然是不治身亡。上述事件在医院当中显然属于一级医疗事故,护理人员在给该名患者注射青霉素的时候没有认真地进行三查七对而致使病人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这个病例显然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粗心大意所造成的,是对病人的不尊重和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缺乏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讲述完这个案例之后,还可能再举另外一个案例:抗击非典英雄叶欣,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她曾经连续很多天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那些天当中她肩负检查、抢救、治疗、护理等工作,最后由于过度疲劳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她热爱的护理事业。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案例的说明,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伟大,给同学们的内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也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护理人员。为了有效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中经常组织一些护理案例分析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也深受学生喜爱。
2.3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活动教学法要想充分发挥其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护理专业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内化为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信念。基于此种情况,德育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名人名言以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条幅张贴在教室内。护理专业学生长期受到这些名人名言和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染,在内心深处一定会产生一种激情和向往。在这样的情感激发下,这种激情和向往便会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它们的德育熏陶。另外,德育课教师还可以组织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打造一个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文化长廊。在这个文化长廊内主要展示护理人员如何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护理病人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让学生放飞理想、张扬个性;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打造一个护士风采栏,把每一个具备优秀职业道德护士的详情进行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她们的优秀职业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在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坚决做到时刻以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为根本,放手让全体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参与到德育活动过程当中,引导同学们的职业道德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比如,教室布置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要体现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寝室也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装饰设计,体现各自的职业道德个性和理想追求。这些都可以充分体现不同学生个人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道德氛围。在活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让护理专业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护理专业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例如,德育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墙报上开发一些诸如“优秀护士简介”、“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模范”等栏目不断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还可以在黑板报中设置“道德学习广角”、“道德知识博览”等栏目展示一些职业道德知识,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心时刻与外界的信息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结语
关键词: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7-02
1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成分构成的,4个成分缺一不可,职业道德的最终指向是职业道德行动[2]。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3]。社会主义护德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基本护德原则[4]。
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护士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质量和医疗水平,影响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护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医院、爱病人、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病人秘密等方面[5];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职业道德转化为护理人员的内在品质,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生的实习阶段是由护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6],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实习护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实践。
3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服务意识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医院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领导为员工服务,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护士热情、对工作敬业,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别人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7]。日本富士虎之门整形外科病院的第一条院训就是“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8]。2010年1月22日,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活动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医院临床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与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要求各医院夯实护理基础,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并将整理床单位、洗脸、梳头等列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彻底改变护理工作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9]。由此看来,中国护理事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首先就要使护理服务理念与国际接轨。护生实习期间初次深入接触医院和病人,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其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3.2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st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发展阶段。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1020年)》以全国护理工作回忆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在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0]。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实习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3.3慎独精神的培养。“慎独”来源于我国古代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能够谨慎行事,坚持原则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11]。“慎独”是护理道德的一种境界,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很多护理工作通常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由护士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护士是否具有慎独精神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护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慎独”原则,另一方面,目前实习护生慎独意识普遍不强,更突显了培养其慎独精神的重要性。
3.4职业礼仪的培养。护理礼仪属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认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既是护理工作者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12]。护理礼仪除具有一般礼仪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护理专业的文化特征,是护理专业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护理行为过程中的艺术[13]。有调查发现,88.7l%的医生认为护士职业形象将影响医护质量,19.35%的医生对护士目前职业形象的看法为“一般化”,1.62%的医生认为“不满意”,护士形象状况与病人的需求、医师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14]。而实习护生作为医院的间接组成部分,其职业礼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形象,在实习阶段对护生进行职业礼仪培养,既可以弥补了护生校内教学方面的不足,又可以提升护生自身素质,维护护生自身和医院形象。
4护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4.1国外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在护理发展史上,从1983年起,就有一门等同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道德教育课程,之后经过重新考虑,护理道德教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的道德教育课程也在1995年被淘汰[1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注重实效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院校开始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也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9年3月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进一步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③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美国的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学校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德国的医学院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16]。
4.2国内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标准和专业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甚少[17],而且目前护理道德教育面临来自市场经济、患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护理教育中“重专业,轻道德”的影响[18]。在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用于指导护理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没有调查结果来反映香港本科护士对职业道德准则的认知情况[19]。因此,加强我国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好做法。
5展望
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患关系逐渐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的人本模式转变,作为调整护患关系行为规范的护理职业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苏爱华,张玲,万学英,徐迎春.浅谈护理工作中的道德美[J].社区医学杂志,2007,5(01S):66-67
[2]孙云霞,傅增智.带教情景的建构与实习护生的道德认知[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8,24:155-156
[3]王玉兰.护士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08-509
[4]刘彩英.浅谈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J].内蒙古中医药,2005,9:52
[5]吴美琴,刘喜梅.导师制运用于护生带教[J].CHINESE NURSIN G RESEARCH,2005,3:556
[6]王斌全,商临萍,金瑞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情感培养[J].护理研究,2005,19(1):80-81
[7]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5,19(9):1704-1705
[8]王亚琴.《日本医院护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11:42-45
[9]冯蓉.我们今天怎么做护理之五我的人生、我的专业、我的职责我做主(中)[J].当代护士,2010,11:4-8
[10]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及对策[N].护理学报,2010-11-27(133)
[11]段成花.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7-58
[12]李玉,侯继丹.加强护生礼仪教育与形体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率[J].吉林医学,2009,30(24)
[1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20)
[14]李玲.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01-103
[15]Fariba Borhani, Fatemeh Alhani, Easa Mohammadi and Abbas Abbaszadeh.Professional Eth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 the role of nursing instructors [J]. J Med Ethics Hist Med, 2010, 3:3
[16]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21):30-32
[17]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6,20(5):1202-1204
现代护理从医院走向社会,从治疗疾病走向预防疾病,从救护生命到注重生命质量。为适应现代护理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其教学目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为根本,满足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技术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技术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怕累、不怕脏的思想,已不能适应今天护理教育的现状,现代护理教育观念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思想,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质,另一方面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能力的创新和人文素质。而护理伦理教育就是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护理伦理教育包括伦理学基础、原则、关系伦理、伦理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因此利用护理伦理课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为有力,效果也更好。教师要教书育人,树立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而伦理教育也是对道德教育的一种补充,使得德育教育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作者体会到在授业中育人既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教育因素,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又可防止脱离专业知识教育而进行空洞说教式的倾向。这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一贯的道德行为有深远的意义。
护理伦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着护理学精神和护理道德规范。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演绎护理精神的可贵,在对学生进行护理伦理及心理学教育中,健全他们的心里,筑起心里防御屏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现在入学的中职学生与统招统分的时期相比,学生的差异性很大,素质有所下降,这是社会、家庭、个人经历背景等造成的。我们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对学生思想实际,配合学校抓学生管理工作。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曾专门制定并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15~20岁,这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显著变化的时期,从心理学上说,此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她们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终身。我们在教育中通过护理伦理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挥,和未来人生的顺利发展。
护理伦理课中讲到护理伦理学基础、护理伦理范畴及护理伦理修养等内容,学生要想掌握并运用好,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所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做起,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自尊、自爱、自信等性格特征,更主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论何时,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尽职尽责,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检验。然而由于社会、工作环境及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护士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未能做到爱岗敬业。在我校调查中,存在一个现象,高职护士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对待专业的态度及日常行为的自律性上都强于中专护士生,这说明基础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高、中职学生的区别。因此,鼓励中等护士生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提高学历层次,道德修养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以为我国护理领导者及护理实践者们所认同,国家卫生部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科学课程,加强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那么护理伦理教育融汇其他学科内容,利用课间实习及高一届学生进入医院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的实例经验,在学生中生动的讲授,并在教育中注重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择业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加强美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形象的一个途径。护理美学的开展能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专业事业的神圣感。我们通过加强形体、姿势动作、语言等训练来扩展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并用表演式教学法开展“培养良好审美情趣”为主题的讲座,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南丁格尔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道出了护士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工作。我们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要具备高品位、高修养、高素质的风采。这样的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提高护理伦理学教学质量,达到良好教学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能力。实际现成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为讲好课要广泛的涉猎资料、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杂志等获得最新知识,而且教师之间要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授课内容。并且要一改以往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伦理学范畴等的学习,从知晓、理解到情感内化认同,在外化为行动,进而使学生的天赋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要改变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习惯,而是以协调员和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感情,这样把伦理课和思想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知、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由此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中都要渗透教书育人的思想。
在学习护理伦理学课中,学生有个困惑,即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道德和利益,奉献与实惠的问题,熟人现象红包问题,护士与医生的分配不均等问题,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里,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来正确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树立起观念准则,升华护德境界。
【关键词】理论;伦理学;护理体会1护理伦理学与护士的伦理素质
1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道德的科学近年来,随着人们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及对医务人员道德要求的不断变化,由伦理知识缺乏所诱发的医疗纠纷不断发生,使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看到了伦理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伦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伦理学已从遵循守侯患者的行动规则演化到生命伦理学内一个确定的探究领域。护士的伦理素质护士的伦理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指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必须具备谦虚诚实的品质和稳重大方、富有同情心与外在形象。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借口歧视和刁难患者,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工作是集一所医院有效管理、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一体的服务窗口。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心声,深知医患接触是完成医疗服务过程的基本特征,持续改进服务接触及延伸护理服务,给广大患者最贴心的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怎样做好服务接触,应对措施和体会如下:先入为主,患者可从整个就诊过程中,就诊流程是否合理,医疗水平的高低,各项检查、化验结果是否快捷;从患者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病房建设及设施是合理化、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好与坏也在此形成,并从中认识到优化设施及环境、加强接触及延伸护理工作对提高社会效益和工作质量是最基本的保证。
2医患和谐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动宣传医院及各专业科室的特色,获取信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树立高尚医德情操。一专多能,团队协作,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医疗服务,可形成一种对医院的公信力。
3护理伦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3.1认真对待患者的投诉投诉可以发现患者的需求,让护理人员有转化的机会。医院设有办公室、大厅值班主任、纠分办公室等科室。建立投诉管理系统,及时受理患者的投诉,解决问题。如患者投诉有的科室布局不合理,化验、检查科室距离较远,患者往返就诊很不方便。医院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患者遇到的实际困难入手,进行病房流程的再造和优化,调整有关科室布局,把患者流量多的科室,如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增加诊察室,扩大候诊区,把辅助检查科室就近设置在相关科室旁,这种管理理念使门诊朝着医疗人性化迈进。
3.2优化病房信息化服务管理,提高与患者接触服务的改进随着国家整体卫生政策的调整和国外医疗模式的影响,病房各项建设及服务也在不断提高,我院在筹建新门诊医技大楼外,在原门诊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流的体检科,满足全市各层次人员的体检。结合微笑服务,一声亲切的称呼瞬间拉近了心理距离,门诊病案室、挂号室、收费等朝着信息化管理转变,这也是和患者接触服务的一个改进。
3.3延伸服务,提高门诊护理服务品牌服务品牌是有人文性医疗服务构成。患者步入病房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护士的言行仪表、服务都能给患者带来安全信任感,要想给患者营造良好的心理效应,除改善服务态度外,要改变单纯叫号工作,延伸服务。由于心内科患者多,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都经历过人多拥挤的场面,不能及时看上病,对于这些医院也做过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通过集思广义,院领导制定了切实有效方法,调整布局。实施后的病房井井有条,舒适整洁,赢得了患者的称赞。在病房住院的患者中,大部分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自我保健等一些健康知识。在与患者接触中,除需求看病快捷、安全、知情、疗效好,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几乎是100%。患者需要认识了解疾病,得到正确科学的指导,掌握驾驭疾病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利用版报、电教形式及时宣传健康知识和一些新的科学信息。在接纳患者咨询中,进行健康教育,并积极组织就诊的患者参与医院组织的公益性健康知识讲座,如心血管、内分泌知识讲座、心理学知识讲座。通过参与,对患者和家属启发很大,受到好评,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4结论有人类就必然有护理,有护理就有伦理问题。护理学是在护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护理实践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活动,由于护理的侧重点不同,护理理论家创立了许多护理理论和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十分完善的理论概念。随着护理实践的发展,护理有了一个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的新认识,使护理尽可能地为患者和健康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伦理道德素质对护理质量的高低体现着医院、医护人员的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沿。我们在工作中应认真遵循医德规范,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护理工作者。因此,除了要加强护理和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学习外,更要在护理的实践中,以护理伦理为一项道德的指引,切实树立高尚医德情操;严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卫生法规;一专多能,团队协作;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等护理伦理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的服务接触是护理工作朝着医疗人性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l]日国恩.
【关键词】现代;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医疗保健认识的增加,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妇女、儿童是健康保健的重点人群,而妇幼保健院负担着妇女儿童的医疗、健康保健工作,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应该积极探索满足现代人群保健需求护理管理方法。笔者对本院妇幼保健护理管理的方法及经验进行了总结,现阐述如下:
1.妇幼保健院的发展现状
社区妇幼保健院负责妇女儿童相关疾病的防治、提高社区内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已达到提高整体人口素质水平的目的。在妇幼保健院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做好妇女儿童的护理工作,并通过访问了解家庭成员的状况,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2]。由于现在医疗市场发展迅速,竞争相当激烈,各种专科医院及三甲医院占据着主导地位,妇幼保健院处于弱势地位。随着人们对妇幼保健的重视,妇幼保健院的患者及具有保健需求的人群不断增加,就诊量激增,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工作量很大,数量不足,并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护理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等不足;另外在职的护理人员中缺乏科学的培训机制,存在相当一大部分的低学历、低职称、低素质的护士,各种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患者或保健人群对健康的需求。
2.妇幼保健院的工作内容[3]
妇幼保健院的工作内容主要有:①做好优生、优育的宣传,负责婚前医学检查、围产保健及产前诊断;②做好遗传疾病及出生缺陷的预防、监测、患病率的调查等;③对接生新方法进行推广,采集孕产妇的信息并施行系统的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④对常见的妊娠并发症进行监测及控制,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⑤对妇女的常见疾病进行防治,分析发病原因,根据病因实施治疗,提高治愈率;⑥做好妇女经、孕、产、哺乳、更年期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宣传并提供咨询;⑦对婴幼儿的健康进行管理,对儿童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进行积极防治,宣传科学育儿及母乳喂养的好处,做好免疫接种以及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⑧推广计划生育节育措施,对育龄夫妇的安全节育措施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节育手术的普及率并提高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3.护理管理方法
3.1 加强护理人员仪表仪态的管理。妇幼保健院护理人员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妇女和儿童,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积极适应妇女、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在语言、行为、衣着等方面从患者需求出发,以使患者产生良好感觉,增加护理人员于患者的亲近感,减少恐惧陌生感[4],护士人员应穿着颜色温馨的护理制服,保持微笑,举止文雅大方,对患者做到亲人们的关怀与问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3.2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妇幼保健院的服务对象多数是妇女儿童,她们的心理素质较弱,具有易哭、易怒、怕痛、自制力差、无自理能力等特征[5]。因此,妇幼保健院的护理人员需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及精湛过硬的操作技术,应加强护士继续教育及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可通过组织专业技术操作比赛及理论考核等方式、安排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培训,对有学习动力及愿望的护士,合理安排排班,鼓励她们在业余时间参加函授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3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现代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护士应对待病人如亲人,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护理管理要做到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自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在科室内形成无私奉献、和谐向上的氛围。
3.4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护理人员工作记录卡,记录出勤的工作时数、工作量及质量,每月进行汇总评比,表现良好者给予适当鼓励;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差错及时进行报告,给予适当处罚;建立业务学习考核制度,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及“三基”训练,定期进行考核及检查;建立患者满意度问卷制度,对每一位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考核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4.小结
护士是医疗保健活动中与患者或服务对象接触最密切、对患者影响最大的因素[6],因此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妇幼保健院的服务质量及声誉。因此,应积极对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妇幼保健服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崔纪芬.谈谈现代社区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0):197.
[2] 陆丽屏.浅谈新时期基层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3):62-63.
[3] 周玉蓉.现代妇幼保健院的护理管理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4):14-15.
[4] 刘素华,崔英.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特点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与健康,2001,17(8):131.
【关键词】 道德教育;渗透;内科护理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D296.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3-03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而且社会要求的迅速发展,护理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尤为突显重要,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于护理技术层面的完备和精湛,更是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我们的护理教学不能在单一的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护理教学的老师也不再是单一的“答疑解惑”型的教师,务必要在护理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我们师者也必须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1 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的难题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更是为我们的护理教学带来了道德教育的渗透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1.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是女性,而且多为青春期,并且具备青春期特质――叛逆、独立、处在心理负重期。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中职学生在中职入学以前由于学习观念、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好,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厌世、心理负重,使得其形成了厌学心理,也就缺乏了相应的道德观念。
1.2 中职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环因素境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受新的冲击。首先,信息网络化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中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中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2 道德教育学科渗透的重要性
2.1 为学生求职和职业生存的根本要求:在科学技术和护理技术日益进步和更新的现代社会,如何使得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就必须医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和道德修养素质,才能护理学生有机会更好地为病患者的进行护理服务。
2.2 是中职学校培养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型人才为特点,很容易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部分医学生认为只有专业重要,而忽略了道德修养的培养,实习中服务态度不好、挑三拣四、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职业道德境界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2.3 是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在目前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德育教育,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杜绝社会不正之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在“内科护理学”教育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的体会
3.1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学科教学道德教育渗透的保证: 在整个护理工作实施当中,许多工作不是有形可见的,没有质和量的限制,靠的是护理人员高度责任感和自觉性,这种责任感和自觉性就来源于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具备崇高的伦理道德是开展整体护理教学的保证。在内科护理学专业是一个系统、复杂、完备的学科教学中无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就对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感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首当其冲的要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独善其身,兼爱天下――势必为我们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养成。对于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的中职学生的关爱就成为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学中对于病人的关爱首先应来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而去弥补学生在成长中长期匮乏的家庭关爱和社会关爱。让其做到独善其身,才能兼爱天下,关爱身边的病人。
3.2 “防微杜渐”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充分体现职业道德: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树立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是护生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帮助护生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利用伦理、道德的引导就尤为重要:首先使学生树立“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理解患者由于疾病可能引起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去主动发现他们的需要。在病人护理的细节中要有相应的道德体现,在护理和诊疗过程中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病人的身体,不伤害病人的心理,不伤害病人的“钱包”。最后从人性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患者,关爱患者,护理患者,给患者人性化的关怀与照顾,使患者得到护理人员从心理上、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减轻恐惧感、孤独感,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真正让病人心情舒畅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3.3 将内科护理学渗透道德教育纳入学科建设当中: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中贯穿道德教育,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其次通过道德教育,学生掌握了护患沟通和人际沟通技巧;内科护理学和德育的结合,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率得到了提高。在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当中,道德教育再只是单学科的发展和简单的赘述,应当把道德教育列入到护理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在我们“内科护理学”这样的主干学科当中更应将道德教育列入我们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中。
3.3.1 将道德教育纳入“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 在制定“内科护理学”学科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能在单纯的强调单调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必须有机的将道德教育融入计划当中。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将道德教育结合相关疾病知识,而不是单一的进行道德教育的累述,为学生的医学学习树立正确的道路。
3.3.2 道德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学科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对于护理学生的要求不在是单纯的重理论,重技术,更注重学生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在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在依靠经济利益支撑的环境下,能否建立良好的道德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崭露头角势必要通过护理专业的资格考试,而目前资格考试当中也将道德教育融入了各个学科的考试内容。
3.3.3 调整认知结构,确立健康的道德观念: 认知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一个人是否有正确、健康的认知方式,直接关系到他的道德观念。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某些道德观念的欠缺和错误。中职学生的特殊身体和心理特征,使得学生厌倦了说直白的说教式道德教育。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会改变学生对于道德标准的判断。在进行“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讲解,也要借助学科专业知识调整和增加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进行“糖尿病病人的护理”饮食护理的教学中,将是否指注重通过简单的饮食控制和调整来保障我们的护理质量,还是在保证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的调整和控制病人的饮食结构,来让学生参与病人护理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判断。
3.3.4 锻炼坚强的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改变道德观念: 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提高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富有幽默感;坦率真诚、不怕暴露自我,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为人正直、不卑不亢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健全的人格是健康的道德观念的最要保证和前提。“内科护理学”知识面和道德评判涉及广泛,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将要遇到诸多困难和挫折。能否具备坚强的意志就成为了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的标准。
3.3.5 融入集体,体验道德教育: 现代“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和应用,使得护理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当中,特别是“内科护理学”的学习当中,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和发挥。但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长期处于“空巢家庭”,加之入学前后进入了青春期,使得学生习惯了独立思考,甚至排外现象。对于道德标准和判断的错误也比比皆是。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无一例外的每个疾病个病人的护理都应该是集体行为。例如对于肺结核病人的护理中,处于孤立与其他医护人员的学生将难以完成整个护理工作甚至危及患者和医护生命安全。
3.3.6 志存高远,确立奋斗目标: 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也是建立高尚道德标准耳朵前提。具有明确的理想欧尚的道德标准,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的专业中,从而感到生活的美好。因此,确定正确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红.浅谈人性化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 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 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 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 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 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 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 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1.1转变观念,灵活安排排班: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再教育培训和考核。单人值班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1.2加强儿科护士的规范化培养:特别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努力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实行“一带一”制度,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笔记,无菌技术操作,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的留置,鼻导管吸氧等考核项目,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制造各项操作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严格规范进行“三查七对”等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做到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紧张而有序,同时加强团队及个人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患者时,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以及科室之间需相互协调和配合。
1.3设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每天清点维护,定时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出入科室实行登记等,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1.4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流程,使护士认识到管理风险的普遍存在,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1.5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操作,提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及时发现在护理服务细节中存在的隐患,把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防范,注意每一个细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准、更精。
1.6提高护患沟通措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头发不过肩,给患者以庄重的仪表。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一次穿刺失败需要再次穿刺时规范化语言是“对不起,让您的宝宝受苦了”。避免生、冷、硬语言。当患者或者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
1.7对护士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需要,掌握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尽量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1.8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按规定程序修改护理记录。如果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2小结
怎样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呢?这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此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观念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在护理专业的医德教育中,还要注意医德观念的培养。“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其实就是行医者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学生只有知道、了解它,才能很好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做到对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对患者家属负责,对全社会负责。
2、护理医德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
护理任务完成的好坏,最终体现于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从医务工作角度上来说,主要取决于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医德水平,护理人员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士对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从而制约着护士的护理行为和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服务要求高、技术性强、责任重大,如果护士缺乏对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缺乏对病人的同情,是难以胜任工作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理医德就是要引导护理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观念,自觉尊重和爱护病人,严格遵守护理规章制度,刻苦钻研护理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3、重视医德理论教育
医德理论教学是从理论的层面对护理专业进行医德培养,对促进他们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患者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德课堂教学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患者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护理专业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
4、密切结合专业教育,加强医德实践教育
医德教育只能将医德实践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医德实践活动增强医德学习的动机,增进医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引起重视。心理护理需要通过护患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而良好的人护患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护理医德之上的,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医德情感,才可能充分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并在与病人融洽相处中,发现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心理护理是通过护士的态度行为、语言来完成的,只有亲切善良、美好的言行举止,才能给病人温暖、慰藉、信心和力量,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最佳心境,必定对病人健康地重返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注意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的整合系统。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二者的双向沟通和相互支撑,全面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护理专业医德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增强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医德榜样
作为医学院校,要站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高度来深化医德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作用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应特别重视培训教师,使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而且又有高尚的医德,用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医德楷模,只要有这些优秀楷模才能够复制出医德高尚的学生
7、加强专业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