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丽乡村建设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据统计,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较大,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但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应运而生,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例如,乡村建设质量与速度发展步不协调、目标不明确、管理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在农村中浮现,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长[1]。从国家战略性角度思考,国内外学术界对美丽乡村建设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及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美丽乡村的概念内涵
乡村是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因素汇集的一个整体, 是人类从古至今经过发展形成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乡村是一个地域范围,将乡村的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可称之为乡村地域,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历史古镇也属于乡村领域。“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而提出的,可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这成为“美丽乡村”的最高目标,其深层内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美丽乡村”中所强调的“美丽”,可归纳为乡村的环境优美、经济富美、景色秀美、民风淳美[2]。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体现在生态、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表现,它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概念,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在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建立一个对农村居民有利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等而努力,是一项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的的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解读和执行方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政策执行中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最终的执行是否能够顺利,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均取决于是否得到大众的支持与赞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政策执行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一些村庄对建设的政策方面理解的不够全面,从而找不到可实施的方案,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缓慢,影响其发展。
(二)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其文化层次的高低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但是我国乡村建设的文化培育还是有些欠缺,应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乡村文化娱乐胜过,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统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因为乡村居民的收入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民主管理意识在乡村中长久发展,但是在某些时间点、某些方面,在村务管理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基层组织职能发挥不够全面从而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导致村民产生误解和猜测。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应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成果转化水平,要积极指引企业、科研单位、甚至个人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不断激发群众创新能力[3]。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松散的农户团结起来,提升村民抵抗风险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乡村形成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一个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还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应有的内容。实现村民自制目标,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同时将现有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执行到位。可选择个别乡镇来尝试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到村到户,通过奖惩手段引导、调动、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发展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江苏省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耕地资源贫乏,曾经被称为 “江苏最穷最小村庄”。永联村为解决全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搞集体经济,经过多种尝试,敏锐地抓住轧钢这个行业,实现了永联村经济上跨越式的发展。“生态保护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浙江省高家堂村。该村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山区村。努力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村,该村依靠丰富的竹林资源建设生态型高效毛竹林现代园,规模化养殖竹林鸡,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使本村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承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河南省平乐村。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着“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背景,以牡丹画为龙头产业,形成书画展览、书画装裱、书画培训、牡丹观赏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人,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休闲旅游型模式”以代表的是贵州省的纳灰村,该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贵州地区主要的产粮区。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特色花卉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也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型模式”以代表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岩村。该地区典型的山区地貌,早期非常贫困。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富裕生态家园”之路,同时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连片环境整治,加强污染治理。红岩村以科技农业生产为龙头,逐步拓展了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型模式的范本。
五、结论
总结纵观多年来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学者们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地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和发展模式并揭示了各乡村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探讨了中国乡村建设的道路模式,为推进中国乡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但目前乡村建设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重视的多是地域的个性差异,而对其形成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多局限于乡村发展某一方面的内容或特征,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三是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环境资源、旅游文化方面,较少揭示乡村建设中其他影响因素。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应加强对美丽乡村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提高美丽乡村研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东升.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 延边党校学报,2015,06:52-54.
关键词:概念规划;村庄;发展空间;详细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20世纪90 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也有称“战略规划”、 “战略性空间规划”以及“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最早的实践以“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代表。
2概念规划及其发展态势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概念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它更加强调对城市发展问题的诊断,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经营的建议等,以作为城市法定总体规划制定或修编的前期准备。这种新型规划较法定规划更少形式和内容上的约束,赋予规划师更加自由发挥的空间。
3规划愿景
安吉县鹤鹿溪、六庄村地区及其周边是安吉县内一片非常完整的黄浦江源头区域的近郊农耕区,其间风景优美、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非常适合农耕文化系列的旅游开发。该区块既可以填补安吉平原地区旅游开发欠缺的空白,又可以优化提升安吉旅游产业。
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蔓延的问题,保护及有效利用农田,并在保护乡村地区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安吉旅游新的增长点以及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4安吉美丽乡村―鹤鹿溪、六庄村空间发展概念规划与村庄详细设计
4.1基地现状
本规划区处在安吉县县城西部边缘,距县城递铺镇约8公里,距孝丰镇约4.5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8.2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黄浦江源头的南溪、西溪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区内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皆较为丰富,鹤鹿溪是一条具有观光、休闲、游览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鹤鹿溪漂流项目在经营;鹤鹿溪村周围分布着诸乐三、胡宗南旧居。
4.2规划目标
建设富有特色的集高新农业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功能的安吉县平原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落。
4.3规划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理念
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等现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2)“珠落玉盘”状田园村落布局理念
现状六庄村的村落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无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规划依托这种散落形态形成“珠落玉盘”状的村落布局,每个村落形成8―10户左右的小型聚落,每个聚落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村落周边为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样散步在大片的农田中间,形成宛如画卷的田园村落布局。
3)农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单元村落设计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历来文人墨客欣赏、描述的对象,是田园美景的点睛之处,规划认为单个村落的形态、内容、环境、建筑等均应围绕农耕文化展开,塑造农村特有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特征和古朴的农村地域风貌。
4)“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组织理念
规划对现有的田埂、机耕路等进行梳理,形成“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采用小断面、高密度的形式,强化田园风格,强调低速慢行,营造宜人尺度。
4.4总体规划(见图1)
4.4.1功能分区
规划将本区划分为三大职能区域,五个功能分区。三大职能区域分别为生产、旅游、生活职能;五个功能分区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为:
A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水上运动项目及优美的自然水岸风光展示,为主要旅游项目之一。
B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黄浦江源漂流景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之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未来鹤鹿溪、六庄及其自然村农居拆迁安置地。
C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用地全为基本农田,规划确定为保护区块。
D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刘庄村及其周边区块规划确定为展示平原地区农耕文化以及安吉美丽乡村的旅游开发区块。
E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该分区主要以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果蔬基地,不仅解决安吉县城自身的农产品供应,还尽可能做到出口,创造经济效益。
图1总体形态示意
4.4.2开发控制要求
本规划区域是有别于城市建设区、风景旅游区、纯生态保护区的特殊区域,结合旅游、生态、生活三大职能,借用生态区敏感等级划分理念,将本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敏感区为绝对保护区,是生态环境极好,本无建设的区域,如南溪滨水区、基本农田区、果蔬种植区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0%。二级敏感区为相对保护区,即原来有一定量的建设用地,但是其相对于整个区块来说建设量的比重较小,仍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界定与控制较模糊和困难,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无依据性,规划从现状建设用地量和生态敏感次级控制区的经验规定将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15%。三级敏感区为村庄建设区,该区域为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现状建设了大量的农民住宅,规划利用这一特征,将其划为建设区。通过现状实测已建建设用地比重和农户户数数据,规划建设用地比例确定为40%。
4.5 鹤鹿溪、浦前“特色小镇”
鹤鹿溪、浦前村是本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村落,达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个郊区小镇的规模,但村内公共配套设施发展不全,没有正规的农贸市场,商业设施仅为小杂货铺,医疗设施不全等等,配套设施及村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规划立足本区旅游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意在将鹤鹿溪、浦前村规划成为堪比欧洲、美洲风情小镇的“特色小镇”,其主要特色为:
古朴、典雅的胡宗南、诸氏故居;
充满生活气息的鹤鹿溪古溪;
独特的民居建设方式;
优美的鹤鹿溪景观带和充满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闲和村民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医疗、体育、娱乐、教育等。
4.6 村落农耕文化展示区
针对农耕文化展示区,采用示范点详细设计的方法,选择了三个较有特色、有一定规模、乡村气息较为浓厚的村落,即六庄村、南庄村和十庄村。(见图2)
图2 农耕村落示范点指标与控制
5结语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综合体,特别是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急剧演替的过程中,规划面临着新的现实要求和变革压力。概念规划走向微观化的尝试过程可能预示着理性规划,这需要众多规划界人士、更多的规划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魏清泉,吴超.概念规划的特点、原则和方法[J].规划师,2003,8(19):20-24.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