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医院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行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证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符合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对于医院自身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业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成本,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实现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来说,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经济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滞后、管理知识匮乏,缺乏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2绩效管理概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绩效管理概述
医院绩效管理指的是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和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的动态管理流程,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实现医院既定的战略目标。随着绩效管理的推行,各行各业中都有着自己的创新使用,医院管理体系中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有360度反馈法、平衡计分卡法以及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反馈法是由英特尔公司首先提出并实施的,基于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员工的行政管理,而且还能够通过多角度了解、考核员工的业绩,让员工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通过该方法的使用,还能够不断促成团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平衡记分卡法在财务指标的考核基础上引进能够驱动财务业绩的因素,包括内部的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相比360度反馈法,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了动因指标和结果指标、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争取各指标之间达到平衡。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战略实施的手段,是把企业的宏观决策经过不断地分解形成短期的目标,能够检测宏观战略的执行效果。本方法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的绩效统一起来。一般通过成功要素法、标杆基准法策略目标分解法确立关键绩效指标。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推行,对医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量化个人的工作业绩以及医院的院风建设、经济效益、医护管理和质量。医院通过绩效管理能够让职工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与医院的绩效目标息息相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感到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自觉地做好工作。从而能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员工受到激励,能够更好地服从医院企业的管理,更有利于医院管理模式的推行。
(2)绩效管理可以规范医护质量。
绩效管理中医疗质量的考核指标有很多,包括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日等。其中平均住院日是考核医院医疗技术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通过绩效考评制度,使员工工作和服务质量与薪酬挂钩,从而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促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精益求精,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2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支结余与业务收支比重不确定。
目前的医保结算有定额支付、总量控制及两者之间的3种方式。定额支付指的是按照病人数量进行结算,不用考虑病情以及花销的多少,费用是固定的。总量控制指的是医保费用是固定的,无论医院等级如何、服务质量如何、病人数量多少,比较稳定。收支结余业务和业务收支的比重不确定,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混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内容。
大部分的医院在具体绩效管理实行中,没有深化对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也没有把员工个人的考核和医院单位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这在医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是很危险的。
(3)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过于随意,内容还不够全面,测评系统使用的方法在方式、内容和思路上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远度和深度上也都过于片面,从而未能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及考核体系,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导致员工在具体的考核时感到不公平或者不合理,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存在部分员工钻空子,比如开单提成等现象,这些都降低了医院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民主参与是绩效管理的精髓所在,有效的反馈和沟通够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推进。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医院管理机构和员工个人之间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够熟悉彼此的情况,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也可以监督员工的业务完成情况,提高效率,改善行为。
3建议措施及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3.1建议措施
(1)杜绝医务人员额外获利的机会。
医疗企业是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医务人员额外获利导致的矛盾。绩效管理首先要体现公平公正,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对药品回扣现象坚决查处,使医护人员医风医德大力回升。医院内部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减少内部同事之间不平衡的心理,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
(2)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
在持续沟通的原则下,将医院的长期目标不断融入到管理系统中,融入到员工个人目标、管理层职能和管理制度中。不能仅仅在绩效考核方面做文章,必须首先认识到全体目标。在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下,医院各科室、各单位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考核,从而实现医院整体的战略目标。
(3)加强绩效辅导的沟通交流。
管理层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个人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困难,采取一系列方法帮助员工完成个人目标;找到绩效体系中欠缺的地方,通过不断的优化改进,丰富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增强绩效管理体系的可实施性;同时监督员工的完成情况,给予激励。另一方面,员工也要主动把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进行汇报,从个人角度更能够发现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部分,更有针对性。
(4)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公平性的最好体现,其制定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员工能否明确个人目标,并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制定时应当遵循公平、科学、有效、可实施的原则。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要通过各部门、各管理者以及与员工的不断沟通交流,增加三者的互动,达到共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5)加强成本控制。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在奖励支出、医药引进以及其他项目上通过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控制,一些辅项目如材料费、会务费等也要加以核算,制定最高定额,确保投入的合理性。在水、电方面也可以考虑进行合理的优化。成本控制,还在于合理的制度,比如住院房间的安排、手术室的安排,尽量发挥出各种资源的价值,减小隐形的开支。
(6)引进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
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往往只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利益分配,这不利于公立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考核经济绩效与非经济绩效,并逐步加大非经济绩效的考核力度,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互动。
3.2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医院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能够引起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重视,便于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推行;其次,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经济管理的一大部分,对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与改进;最后,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与推行,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个人与医院的沟通,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一体化的推行。
4结语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其主要特点是农村地区相当幅员辽阔,农民群众人数众多,所以也就形成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以及繁荣,确保各地的农村经济均能实现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并对其经济结构实施持续不断的调整以及优化。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繁荣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实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管理当中取得发展。唯有实现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式之构建,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始终沿着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进而确保经济的发展能够始终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就这一意义而言,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极为重要。
1 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实施自觉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其最根本的依据是本地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当地市场环境和经济方针政策。其最基本的前提是明确生产发展的目标,其管理的过程是对再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要素加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因此,农村经济管理是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方针指引之下,依据本地区的各项条件以及市场经济环境,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且采用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控之过程。
2 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
对农村经济所实施的管理,应当具有总体上的管理思路以及要求,主要是要需要围绕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综合效益之提升和农民群众收入之增加,与此同时,在落实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切实保持管理监督和执法这一主线,进而实现农村经营体制之创新。要坚持遵守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并且持续探索农村经济管理之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及新方式,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对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
3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1)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不仅要建立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互适应的现代管理监督机制,而且还应当在强化对农村财务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审计职能之强化,并且对目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要积极推行农村委托制,并且在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电算化试点,并且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保障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且保证集体财产之安全。目前,农民群众的减负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落实,主要是对农村地区负担反弹进行有力防治。在具体监管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了对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等方面的管理、农民负担督查、承担以及负面事件之查处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落实。与此同时,还需对农民群众的负担实施专项治理,并且加以强化,对有关制度加以落实与健全。
(2)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之建设。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必须紧紧地围绕农村地区的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按照农村市场发展之要求,实现各类形式上的农民群体专业合作,加强相关专业合作之中的示范以及试点工作,重点是强化当地的规范与培育等工作,对于专业合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且做好合理的推广,以便于提升农民对于农村市场进入之程度;但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必须要转变工作机制,确保机构队伍中的稳定性,并且对社会化服务制度的组织形式开展更加积极的探究,同时还包括了对民主管理机制、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开展探讨,以便于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4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上的意阶段性。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上,要有效观测贯彻落实我国相关农村政策,并且对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与制度化,加上以及长期的和谐稳定,这也是当前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护与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繁荣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群体的收入,切实解决农村矛盾十分重要的保证。这就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相关指导与领导,把农村经济管理视为新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
(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要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保持稳定,尤其是乡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应当做到合理地定编、定岗,保障每一乡镇均有专人承担起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责任。要按照国家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把人员经费以及业务经费等全部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行政监督职责以及行政执法指导职责等,采用更加有效的举措,积极改善与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手段。同时,要不断强化人才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极大变化,为此,要下大力气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具备相当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开拓进取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三)健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规章制度
要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执法水平,依据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加快农村经管工作制度建设,要围绕着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的规定,在规范化建设、制度化建设上狠下工夫。要建立起以下三项工作制度。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各地应当依据各自实际,明确当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健全完善符合本地实情的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并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履行好自身在农村经济管理执法中的职责。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最后是要建立完善快速而准确的信息反馈以及办案机制。要依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之中所牵涉到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观察点与联系点,及时地预测与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早地向党委和政府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从而让问题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
(四)改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要按照当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要大力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农户与龙头企业、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抓手。为此,一定要大力抓好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发挥出典型示范与带动作用。
(五)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是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管理的主体。有鉴于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都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切实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切切实实地负起相应的职责,全力以赴地调解当地农村土地承包中所出现的纠纷,并且大力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其次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要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全面掌握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信息,着重解决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制定出积极引导、规范与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见建议;最后是要指签订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
(六)全力化解村级债务管理困境
首先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化解现有债务。要运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资产盘活以及纠错减债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目前的债务。其次是要切实防止新债的发生。要强化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机制。对于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应当做到量力而行,并且全面杜绝各类超越其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和达标工程等。最后是大力争取国家所给予的政策倾斜。在现有的村级债务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用在了农村义务教育、维稳、河道治理、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当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上,有鉴于此,应当建议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帮助村级组织化解自身的债务。
(七)加大村级转移支付的投入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虽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会造成村级收入在短期内有所减少,影响基层村级组织正常工作职能的更好发挥。所以,国家应当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加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的良性运转。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村民公益事业建设的步伐,真正地让农村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村群众,从而确保基层政府的各项职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辉煌,吴秋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11(33).
[2]邹积川.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对农村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儒家生态伦理
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方面要利用自然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大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如何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成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弥补以上企业管理制度的不足,对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地启示意义。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局限性分析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在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时,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
经济学家马歇尔(1910)首次提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庇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企业为进行生产所支付的成本称为私人成本。当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该企业的活动就产生了负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把环境污染和开发资源的成本转移给他人或者搭他人治理和修复环境资源的便车,外部性便成为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
以庇古为代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基于环境的外部性,政府干预是有必要的,在干预方式上他们(除了庇古)主张立法或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此外,庇古还主张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进行环境管理,即所谓的“庇古税”。 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政府干预及命令―控制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例如我国的“三同时”制度以及排污收费制度。
2、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科斯。产权理论认为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当,从而使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经济学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具备以下两个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消费中无排他性。河流、空气等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不具备使用的排他性,也没有明确的产权。所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效益原则任意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弃物。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私人之间所达成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从而排除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市场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
(二)企业环境责任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分析
外部性理论及产权理论充分论证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两种理论各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及其相应制度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的命令―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许多企业的抵抗,政府实施面临很多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几乎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迫使每个企业承担相同的污染控制份额或实施相同的技术标准,忽视了企业间的差异。二是此种管制方法缺乏灵活性,增加了企业成本却不能增加企业效益。另外,该规制工具下的绩效标准需要政府承担非常高的监管成本。
产权理论也存在局限性。首先,产权理论的适用环境是高度发达的市场化经济,这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条件是不具备的;其次,外部性问题的复杂性可能使协商成本非常高,甚至使协商无法进行;另外,对环境资源进行产权界定非常困难或成本很高。
二、儒家生态伦理学是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新视角
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都属于正式制度。利用正式制度对环境进行管制有其特有优势:一是正式制度具有实施的强制性,企业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关经济活动;二是正式制度对企业的规定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便于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经济活动,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但是,利用正式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式制度不可避免会存在漏洞,导致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正式制度是一种外部约束,当企业面临巨大利润诱惑时,它可能就会冲破这种外部约束而污染环境。
要想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管齐下”。以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通过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和建设,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而将这种环保意识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信念,使人们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指导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内容上看,它汇聚了古代先贤宝贵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从作用方式上看,儒家生态伦理是一种内在影响力。它以倡导的方式,通过影响和转变人们的环保理念,使他们将这种思想自觉的转化为环保行为。从涵盖范围上看,儒家生态伦理可以填补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并柔化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三、儒家生态伦理精髓及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一)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
1、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其思想中却包含这一观点,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后世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有书:“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礼记・郊特性》也有记载:“阴阳合而万物得。”儒家生态伦理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儒家主张自然界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支配。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2、顺时节用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人类应该节制欲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儒家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荀子・天论》中有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3、知命畏天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所谈的天论的命即“天命”。《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揭示天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认为,“知命畏天”是君子应具的美德。他强调君子应该遵循自然万物变化之规律。孔子认为人不仅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懂得“畏天命”,小人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正是由于许多人不遵从自然规律,缺乏敬畏之心才出现了社会上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至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知命畏天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更应该秉承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培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伦理意识,这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1、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中心主义”也随之逐步膨胀起来,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所有者,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自然环境随意处置。然而,儒家思想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与自然界一样,我们只是整个宇宙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无知与贪婪,大自然已经发出了警告,近年来的雾霾、全球气温异常等就是对我们的提醒。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更应当秉承先人“天人合一”之思想,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实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顺时节用思想的指导意义
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时令的强调,对动植物的惜生。儒家强调人类在利用万物时,要遵从万物生长发育的天理,对万物加以合理地爱护性地、节约地利用。其思想核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儒家“顺时节用“思想对我国企业地长远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应当树立顺时节用思想,适时适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企业应牢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提高资源是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农林牧渔企业更应该树立顺时节用思想。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过度地采伐、放牧、捕捞等必定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唯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才有“材木不可胜用也”。
3、知命畏天思想的指导意义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法人主体,只有敬畏自然,才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置自然环境于不顾。而且积极的履行环境责任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尽的义务。而只有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可以实现长远发展。在企业中管理者起着领导决策作用,更应该以儒家的君子之德要求自己。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始终保持对自然及环境的敬畏之心,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融入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之中。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但是其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如果企业能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更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努力践行,这对于解除我们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会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伦理化的实现[J].理论学刊,2005(05).
[2] 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3] (美)戴斯・贾斯丁.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 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任俊华 刘晓华.生态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建立节约型社会,而高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当下的新形势下,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型校园的构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资金的节约,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能精细到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能理顺每一对财务关系,实施资金运转的最优化,资金使用的最大化,推进节约型高校的构建。
二、当前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构建的会计制度相对简单粗放
高校会计制度是在国家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等规定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制定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精细化管理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规范、责任和评价机制、岗位分配体系,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需要规范会计内部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实是,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都较简单粗放,过于笼统,没有精细化的规定。如关于学校专项资金的管理上,虽然规定了自己的使用范围,但是没有明确这些范围之间的资金比例,同样会造成资金使用失衡的问题。
2.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和分配的不合理
岗位设置:目前国内高校的财务管理机构和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主要是处办、综合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科室,其他如收费、基建财务、产业财务、招标办、固定资产管理以及电算化等科室设置的不多。从这些设置的岗位上可以看出,高校并没有形成内外安全保障的岗位机制,存在岗位重复设置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岗位分配:高校在岗位分配上同一些企业一样,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并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受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人员配备不齐全以及校园一卡通、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开展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的会计人员身兼数岗,严重影响了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财务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低
国家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必须全面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高校,高校数字化校园逐步形成,高校的财务工作除了财务本身,还与教务、人事、水电、房产、图书管理、科研等部门有很强的联系。但是事实是财务部门在信息化的使用和分享上并没有和这些职能部门实现信息对接、共享和利用,在整个精细化管理中的信息利用率较低。同时,随着网上业务的发展,目前高校财务部门提供的网上信息服务还停留在业务的查询功能,还未实现网络交换利用。
4.未形成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工作的缺失制约了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发展,主要原因有会计人员自身以及高校。高校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成立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即便有也大多形式化,没有真正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会计工作人员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业务能力不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高,没有形成对会计监督的意识。另一方面是繁琐的账务核算工作,让工作人员缺少开展监督工作的实践,使高校内部的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不仅影响了精细化管理的开展,还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
三、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有效的实施途径
1.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保障会计工作精细化
首先,高校管理者和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本校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制定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管理制度。其次,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规范、责任和评价机制、岗位分配体系。最后,必须以规范化为中小,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为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岗位业务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岗位业务流程必须避免岗位间隙、重叠等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保障精细化管理在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运用。
2.细化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人员的分配岗位设置
(1)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有合理的岗位设置。针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主要是对学校资金的预算、决算、运用核算以及资金的安全流动管理,高校在设置岗位上可以根据这些情况,以企业财务岗位设置为参照,设置出以财务处为领导,计划科、会计科、资金管理科和综合管理科为主的岗位体系。其中为了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会计科的岗位设置上应有会计核算、经费发放、
(2)人员分配。合理的岗位,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分配,才能更大的发挥会计工作在高校内部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在会计人员岗位分配上,可以在内部控制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下,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确定不相容的岗位和职务,明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和责任,促进岗位工作人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是专业很强的一项技术管理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开展会计培训、业务研讨会、检查业务汇报等形式,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以更好的促进精细化管理在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顺利开展,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3.信息共享,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利用率
首先,高校必须加强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宣传,帮助各部门树立信息和资源共享、全局管理的意识。其次,要大力推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实施财务、教务、人事、水电、房产、图书管理、科研等部门的信息对接。再次,在信息的选择上要提供一些使用较为便捷,易于理解的信息。最后,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为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构建监督机制,强化会计监督工作
(1)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设计力度。审计部门一旦成立,就要履行自身的职责,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审核、监督;对那些专业性较强、规模较大的业务工作必须跟踪调研,实行全程管理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功能,提高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保障精细化管理在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中的有效开展。
(2)高校的各级财务部门必须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加强对各基层会计单位基础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必须定期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审核、清查,规范会计行为,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正措施,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同时,要对各基层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实施奖惩制度,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
四、结语
关键字:低碳会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
“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出现。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对企业经济活动和内容产生影响,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很好地利用这一经济形势,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公司本身竞争优势、市场份额及其利润各方面,如此一来,为了保证碳数据的质量,碳会计则为基础。碳会计最早是在2008年,由Stewart Jones教授提出的,他将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及碳固会计,即碳会计(Carbon Accounting),随着低碳经济的风靡,随即出现了低碳会计。结合现代会计的含义,对低碳会计定义为一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减排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科学。其作用在于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企业自然资本效率和披露社会效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与传统会计体系相比,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的确认,会计报告及其披露均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一、低碳经济下的会计目标
从低碳经济下会计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看,低碳会计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目标,即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利用会计手段,促使会计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能源开发等各种手段进行低消耗、低排放生产,在生产中要自觉地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并积极治理污染,降低环境污染,最终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要求,并发展生态经济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层次是具体目标,即充分披露有关会计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如提供与碳会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相关的会计信息,即披露环境资源流存量、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化;了解环境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了解环境投资金额、投资管理情况;了解环境费用支出金额及其具体用途等。使得政府能及时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减耗方面的执行情况;使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层能够充分了解企业低碳会计实施情况,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决策依据。
二、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
低碳会计下的会计主体假设既要秉承传统会计假设,又要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低碳经济下会计主体假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核算时,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环境资金,企业内部的资源消耗,污染事项,等都考虑在内;另一方面,从全球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是共同关注的话题,所以也要充分考虑本会计主体同整个社会及其他会计主体关于环境问题的联系,从宏观层面把握环境问题。
(二)持续经营。
传统会计中,该假设认为企业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但企业走上低碳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碳排放量,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假设是低碳会计构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性约束。
(三)会计分期。
将一个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平均划分为连续的期间,称作会计期间。在低碳经济下,会计也需要分期,但要不仅要涉及到传统的会计周期,还要考虑到企业污染治理周期,而且许多降低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支出很难正确分摊得到各个收益期中。所以说对低碳会计而言,环境保护收益期的确认和计量将会是会计分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计量假设。
货币是主要的会计计量单位,但是对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却不能用货币计量的。
例如涉及到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由于存在一个范围和年限问题,很难用货币来衡量。这就要求会计计量的形式多样化,不仅仅包括货币计量模式,同时应该包括实物计量模式,劳动计量模式等非货币模式。对于企业的碳排放量,应当设定碳单元,用以计量企业的减排量。并且对每一碳单元根据国际市场价格情况,核定每一碳单元的价格,从而可以将企业的碳排放量纳入企业的利润表中进行计量。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量化到报表中,这就导致企业业务很难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计量,就必须提供财务报表之外的低碳经济对环境的会计报表,以保证财务报告的充分性和各会计要素的可比性。
三、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确认
企业业务范围内与低碳经济行为相关的项目应当相应地计量并计入六大会计要素中,结合传统会计的定义,对低碳经济下的会计要素做如下定义:
低碳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由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能为企业提供低碳处理和环境保护的资产。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处理污染而购置的专门设备或者兴建的场所;为低碳生产购置的日常材料或低值易耗品;为低碳治理和保护而专门购入的专利技术等。
低碳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且与低碳生产相关的现时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为进行低碳生产,清洁能源利用而发生的长、短期借款、应付的资源环保税费、治理环境发生的应付账款等。
低碳权益指企业所拥有的清洁能源、治理资本、接受的环保投资或捐赠、节能环保基金等。
低碳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可直接归集于节能减排、能源节约所形成的非主营业务收入、低碳环保奖励等。
低碳成本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为节能减排、低碳生产而发生的支出。如低碳生产而形成的工、料耗费;环境保护治理费用、补偿费用,低碳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低碳利润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低碳收入扣除低碳成本、税金后的净额,反映企业低碳效益。
四、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报告与披露
会计信息的披露通常包括两种形式,财务报告和单独报告。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不外乎这两种形式:
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将能够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低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在相应的科目中,并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一些无法以货币形式量化的信息,则在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存货-碳含量,在损益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像低碳项目、产品含碳量等信息也可在附注中列报。在附注中,还可以用财务评价指标来披露低碳信息。
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对于无法量化的项目可以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可以采用数量、文字、图形和技术指标结合的方式;既简便又容易操作更直观地企业的低碳信息。这种方式既能更好的反映企业诸如能源消耗强度,污染治理支出,环境保护措施等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同时还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低碳会计体系。将低碳经济用合适准确的会计语言表达出来,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窦春志.加强绿色会计发展助力低碳经济发展[J].今日科苑,2010(10)
[2]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8)
关键词:经济管理 制度 理念
一、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
1.对经济管理认识不够
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对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只重视企业的盈利情况,对于企业的其他发展方面没有足够的关注,最终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2.经济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一味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以往的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在经济管理中还是采用原来的管理方式,没有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进行管理,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与当前的经济环境相适应,阻碍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经济管理组织不到位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管理,并且企业的组织管理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中来看,虽然设置了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经济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较少,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情况没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加上经济管理部门中岗位设置不合理最终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管理秩序,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
4.没有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需要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甚至在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本没有制定经济管理制度,都是按照企业领导者的意愿以及经济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的管理。而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经济管理制度,但是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有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执行力下降,并不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出路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
在新的社会形势中企业要向提高自己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要对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在进行企业的各种决策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在综合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另外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新观念,使他们在工作中能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经济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
2.明确经济管理目标,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要其量化,需要制定明确的经济管理目标,不仅针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目标,而且根据企业不同部门制定具体的经济管理目标,然后建立经济管理责任制,将经济管理目标逐级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于完成经济目标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员工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将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制度化,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对于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处理,降低企业的损失,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是对企业中的人员进行任用和调动,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从经济管理中来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要安排合适的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中,要针对经济管理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的聘用中不仅需要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结论: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要想解决经济管理面临的困境,就需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采用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尉金珍.浅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理念创新[J].中国机电工业,2009(08)
[2] 马威.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创新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5)
中储粮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重要载体,企业的发展与定位必须适应社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统计工作作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当前中储粮统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难点,直接影响统计工作的发展与定位。
1.统计数据资料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统计数据信息需求主体多元化,统计数据从原来定期只向上级主管部门与企业管理者等提供,变成向企业内部与外部一大批相关部门提供,需求主体日益增多;二是统计数据的用途逐步延伸中储粮管理的各个领域,统计数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
2.统计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统计数据的协调性还很差,统计核算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存在一定的缺口;二是统计分析的内容比较单一,统计分析的范围较小;三是统计调研分析的水平不高,对统计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对企业业务管理中新情况、新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因素分析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等;四是针对企业的管理,统计的预警、预测还比较薄弱,统计监督体系还不够全面、科学等。
3.统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工作协调性比较弱。统计机构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建设与统计队伍的凝聚力。中储粮的统计机构虽然设立,但从直属库到分公司都不是独立的部门,造成了统计工作与各部门的协调性比较弱,统计数据取得的渠道不够畅通,重复劳动严重,队伍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4.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中储粮总公司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统计工作流程电子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实施,大大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建设步伐。但由于企业统计信息需求的成倍增长和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现行统计工作一大部分还靠原始手工汇总,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
5.统计工作重心转型进展缓慢。一是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部分企业统计工作还处在只单纯为上级部门上报统计报表,将统计工作运用于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不高;二是统计工作的重点虽然已发生转移,但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不够,质量不高;三是统计工作的重心转型后,从管理的角度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方法,工作的标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使转型后的统计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运用什么方法、使用什么手段、这些都是统计工作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二、如何提升统计工作在中储粮经营管理中的定位
1.加强完善三个统计基础工作,确立坚实的统计工作平台
1.1加强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建立科学核算行业标准。一是要加强统计核算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扩宽统计范畴,改变现行统计对反映企业外部信息、企业发展等统计领域不健全的现象。二是要加强统计核算体系的数据协调性,改变当前专业数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统计核算体系的适用性,对于每一项新业务核算体系的设置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形成统计专业核算标准,建立一套政策性粮食应急处理统计办法,及时反映紧急状态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使统计工作更适应当前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
1.2加强完善统计管理体制,创建优良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从统计管理体制上对统计机构进行统一行政划分,改变由于统计机构设置的依附性带来的有名无实的工作环境现状。二是要加强统计工作的沟通能力,加强与企业其它部门的有效协调,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作为手段保障;三是要加强统计法制管理的力度,有效避免由于客观原因给统计数据带来的行政干扰。
1.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营造勇于创新、稳定、和谐的行业氛围。一是要加强统计队伍的凝聚力与活力,培养统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大量输入统计工作专业人员创造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行业风气;二是从行政管理上,给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行业保障,提高统计人员待遇,建立岗位职称制度,提升统计岗位的向心力;三是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拓宽统计人员的发展方向。
2.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努力实现统计工作的两个提升
2.1提升统计信息产品质量,深化信息产品决策与指导作用。一方面要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一是统计分析要具有实用性;二是要有指导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公司的统计信息产品平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热点问题与运行情况定期。大力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把统计调研分析工作向企业经营管理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制更高层次拓展,为统计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2.2提升统计监督检查的作用,强化统计工作参与管理手段。一是有效实现统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紧密结合,通过增加统计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其预测预警、辅助决策、监督检查等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搞活经营和科学管理。二是我们要结合实际建立统计监督检查体系,以此作为参与管理的手段;三是成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检查部门,负责统计监督检查工作的研发、组织与开展,通过监督检查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使统计的作用充满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使统计监督检查作为一种工具,努力提升统计工作在中储粮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3.不断探索统计工作的发展理念,完成统计工作重心的三种转型
3.1统计的工作形式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迈进。一是要认真研究了解、跟踪企业管理过程需要什么统计信息,把企业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系统性作为统计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建设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新的经济形势下;二是从企业动态与静态、纵向与横向、内部与外部、局部与整体的统计资料下手,根据统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解决企业统计什么的问题,注意统计信息搜集、传输、整理、分析、预测、决策、控制、评价等问题,加快统计资料向信息转化的过程。
3.2统计的系统规划要从事后反映向决策规划未来过渡。要有效利用统计数据资源,真实的记录过去,准确地分析现在,合理地规划未来。也就是利用事后性的经验,对经营中的操作进行控制和指导,对企业未来进行前瞻性分析,不再局限于对结果的滞后反映和单纯提供统计数据,而是进一步利用各种信息资料预测、规划未来,并对企业管理活动按规定目标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评价。只有实现了这一过渡,统计才具有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关键词: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关系
财政政策作为财政宏观调控的工具,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国财政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当一国出现经济萎缩、有效需求不足时,其财政通常采用扩大财政支出等办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一国出现经济发展过热、有效需求过剩时,其财政常采用降低财政支出等办法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财政支出的主要目的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财政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及其所造成的耗费,表现出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特殊性质。从满足现代国家职能需要的角度来看,财政支出的目的不外乎有三点:政治目的、社会目的、经济目的。
二、经济增长的一般分解
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在现代社会的国家、联邦体系中,这些经济实体的经济总产量一般以GDP来衡量。若Yt用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t-1则总产量意义下经济增长率可以表示为:Rt=Yt-Yt-1/Yt-1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一般表示为:Yt=F(AtKtBtLt,CGt)式中,Yt、Lt、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有效劳动量和投入的有效资。本量,At和Bt分别衡量资本和劳动在物质部门中的效率指数,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Bt取决于生产中劳动力的综合人力资本水平。Gt表示公共部门投资所形成的。
三、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1.财政支出与资本供给
财政支出增加的资本供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财政的购买性支出直接形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而参与经济循环,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时,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将显著地拉动经济增长,这也是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的方式。(2)财政支出提高了社会资本有效供给。财政生产性支出能直接构成社会的资本供给,当社会的投资信心和需求不足时,财政的投资能够起到带动社会投资的效应。(3)财政支出能提高社会资本的生产效率。特别是财政对一些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譬如交通、能源、通讯和其他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外溢程度高,私人投资很难实现,而这些设施又相当重要,但这些基础设施的收益外溢到相关地区或产业的各类其他社会生产资本上时,就能显著地提高这些资本的生产效率。
2.财政支出与人力资本供给
财政支出影响有效人力资本供给,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影响人力资本供给,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效应是最大的,而且是最持久的,也是收益外溢性最大的。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体现在教育投资,还包括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营养等诸多方面的支出。财政的这些支出能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财政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投资提高了劳动力供给的层次,这样就提高了劳动供给的深度,使各种不同的劳动者有所求,不同的工作岗位有所需。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的学习能力更强,适应新技术的能力更好,技术性教育则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生产率。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细,知识愈来愈专业化,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教育投资对劳动力供给显得越来越重要。(2)财政对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及营养方面的投资则可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劳动力的有效供给。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可以减少疾病和旷工,提高劳动的有效供给,文化消费可以让劳动者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良好的营养、体育等条件可以促进劳动者的恢复,加快劳动力的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延长劳动力的使用寿命,提高劳动供给水平和生产效率。
3.财政提供的公共服务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
关键词:城建档案 档案管理 困境及出路
前 言
城建档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真实记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建档案工作的外延和内涵也不断拓展和深化。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建档案管理的内容日趋复杂。面对新形势下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为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科学、全面、迅速发展,应积极探索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出路。如何进行城建档案管理是当前城建档案工作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其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及出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概述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
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致使城建档案管理陷入困境。城建档案管理的困境,主要是由于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和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其具体内容如下:
1.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
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致使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执法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法制建设不健全制约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条款上进一步对城建档案工作给予了支持,同时也拓展了城建档案的服务地域,如:城市、乡村都纳入了城建档案的业务范畴,但相应的实施细则尚无进一步修订或完善。另外,城建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较低,使得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过缓,也造成了档案管理法制建设的不健全。
2.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
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也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瓶颈。在城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说来,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观念亟待转变。在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足,在城建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的阶段,不利于现代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硬件投入滞后。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对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不足,使得城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三是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开发过于缓慢。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开发至关重要,当前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无法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需要。
3.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也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档案收集来源不均衡。总的来说,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在管理权限上,专业部门内部档案收集较多,而外部收集较少,档案资源收集容易存在漏项、空白的地方。另外,在档案资源处理方面,城建档案工作也存在着不规范的地方。盲目收集和没有分类管理,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城建档案管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优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城建档案管理的出路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城建档案管理水平,改善城建档案管理的现状,针对当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城建档案管理的出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
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是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城建档案管理中,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应加大城建档案管理的执法力度。对于不够完善的城建档案管理办法,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完善,制订出实施细则,明确权利义务, 障城建档案管理,为城建档案的行政执法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对于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的宣传也必不可少。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应有针对性地利用宣传媒体,加大对执法的宣传力度,调整内外部执法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协作,积极参与执法;对于多发、贯发违法案件重点突破,加大责任追究及处罚,使行政执法健康有序地发展。
2.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城建档案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加大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宣传,提高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不断优化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城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大其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介入力度,切实加快观念的转变。二是要加大城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对城建管理信息化而言,要结合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现代化办公设施,逐步搭建档案资源流转、利用平台,缩短档案资源归档的周期,提高城建档案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利用率。三是要加大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开发。在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城建档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开发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应对横向和纵向的档案信息管理实施分步开发,优先满足小区域既有档案资源的信息化需求,并兼顾大区域信息化开发的过渡,同时,统筹规划大区域信息化系统的研发,为整体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持。
3.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
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实施目标管理,规范档案资源的收集、处理。要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首先,要统筹安排城建档案资源的收集。把资源收集纳入目标管理,统一规划收集的对象、结构和层次,制定相应目标,分阶段达标;严格按照城建档案管理分类大纲逐步堵漏补空;认真分析资源分布结构,有重点地突破资源收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其次,积极推行档案资源收集方式的多元化。对于能够纳入特种载体收集的资源,力求搭建微机化或网络化管理平台进行采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为资源使用、服务提供保障;同时,对符合既有收集资源向特种资源转换条件的,逐步进行载体转换。再此,要加强档案资源的规范化处理。做好档案分类研究,把好关口,分清层次,做好档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统一,杜绝垃圾资源的侵入;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收集、处理的工作流程,结合多元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提高管理效率;另外,还要加强档案管理的检查督促。采用平推检查和互检的方式予以监督与交流。
结 语
总之,城建档案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与城建档案管理体制密不可分。在进行城建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应健全城建档案管理法制建设、完善城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城建档案管理整理工作,不断探索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关于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城建档案.2009(01)
[2]吴召艳.论城建档案工作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外建筑.2009(03)
[3]王伟征.试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9(07)
[4]王洪云.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档案.2009(03)
关键词:财务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153-02
1716年在法国创设的通用银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财务公司。此后,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的发展,财务公司逐步成长为一种普遍的金融组织形式。1987年,中国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财务公司成立,开启了企业集团自办金融、探索产融结合道路的先河。二十多年来,财务公司先后经历了初期、快速和规范等三个成长阶段,在实现企业集团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增强集团融资能力、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财务公司由于天然具有混业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优势,具有开展销售融资、商业信贷、金融租赁、投资金融机构、理财顾问等业务的功能,还起到在拓展集团业务、促进集团经营的、服务集团创新等重要作用。
一、财务公司的定义及功能定位
在西方,财务公司最初因生产企业向市场消费者提供购买消费品的融资服务而产生。由于各国金融制度不同以及对财务公司的重视程度不同,国际上关于财务公司的定义还不统一,甚至类似机构的英文名称也不相同,如Finance Company、Finance Service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把财务公司定义为“任何一个公司(不包括银行、信用联合体、储蓄和贷款协会以及共同储蓄银行),如果其资产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由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应收账款组成,如销售财务应收款、家庭或个人的私人现金贷款、中短期商业信用、房地产二次抵押贷款等,则该公司就成为财务公司”。德国把银行以外的一切金融机构统称为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是指出于商业目的而为他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或者一定程度上需要一个商业组织的事业。此外,英国、中国香港等对财务公司均有不同定义,体现各经济体经济水平和金融体系的差异。根据2004年9月1日新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2004年5号令),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定义是,以加强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见,尽管各国各地区对财务公司的定义不同,但其资金来源均相对局限,实质都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功能定位上看,国外财务公司大都以所属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服务对象,但并不局限于企业集团。国外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提供融资、信贷、租赁等,但市场参与度还深化到参与收购兼并、占领终端消费市场,呈现出由专业化服务向综合化服务的延伸趋势。中国的财务公司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主要由一些重点大型企业集团提出申请,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为企业集团及其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国的财务公司由其企业集团出资成立;二是具有特定的内部服务对象,即集团的各个成员单位;三是存贷款业务的特殊性。中国财务公司不得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以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及同业拆借为主,在资金运用上以向成员单位提供中长期贷款为主,还负责办理成员单位内部结算。因此,中国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为:实现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结算,增强集团内部资金融通和调剂能力,提高集团整体资金周转及使用效率,为集团及成员单位提供公司理财和融资顾问等服务。例如,海尔集团将海尔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为“集约化金融服务、集团化金融管理、集成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司库型资金管理、信用型信贷服务、投行型财务顾问三族鼎立;专业化金融产品、个性化综合服务、供应链延伸三大进程”,颇具典型性。
二、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财务公司具有产业和金融的双重属性。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壮大还有其特殊环境和历程。如上文所述,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重要功能,在其经营管理中应重点关注和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自身利益与集团利益的关系。作为定位为“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非银行内部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与所属企业集团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成为集团及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结算中心、融资中心和财务顾问,将财务公司自身利益与企业集团整体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财务公司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应主要考虑集团的整体利益,发挥1+1>2的优势,其次才考虑自身的经营业绩。财务公司的经营离不开集团,比如提高集团资金率、担任成员单位理财顾问、银行保险业务等都需要依靠集团强力支持。通俗地比喻,企业集团和财务公司的关系相当于“脑”和“手”的关系,脑指挥手、手服务于脑,切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当然,强调集团整体利益,并不是集团可以对财务进行任意的行政干预,而是通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内控制度、详尽的管理流程来实行。财务公司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其独立的法人格必须尊重、独立的财产权和利益诉求必须得到保护。
2.自身利益与集团其他成员单位利益的关系。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比较而言其承担的职责和应发挥的作用与集团其他成员单位确有很大不同。但这并不能改变财务公司仍然是集团所属企业的性质。与其他成员单位相比,只是经营对象不同、在集团内部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低上下的区别。如果说财务公司有其特殊性的话,就体现在它为集团和各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方面。因此,财务公司应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以快捷、周到、安全、节约的金融服务来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取得成员单位的信任和支持,争取利益上互存共赢。
3.提高经营效率与增加委托成本的关系。企业治理一直面临委托问题。钱颖一教授曾指出,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建立层层的“二级法人”(如分支机构、子公司、合资公司、股份公司等)摆脱政府的控制,将坏账和冗员转嫁到母公司,同时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在原企业形成的社会关系在“二级法人”中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的控制被放大了。如果企业集团在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时将专业性的决策下放,可能提高经营和决策的有效性,但也带来成本的增加。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的重要平台,可以缓解集团与各成员企业之间的内部问题,但同时也会产生财务公司自身与企业集团之间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风险监管与约束,通过完成的评级系统和资信等级系统,重点防范资金风险,发挥财务公司的积极作用。
4.强化内部资金市场与弱化成员企业管理层激励的关系。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实际上为了在集团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加快其内部资本的运转,节约资金成本。但同时也带来了削弱对成员企业管理层考核和激励的问题。相对于集中的外部资金提供者而言,企业集团对内部资本市场拥有所有权,因而监督动机更强。但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也会降低集团对所属成员企业管理层经营业绩的控制能力,从而削弱对集团所属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也就是说,这种内部市场有可能实现内部企业的相互补贴,甚至涉及关联交易问题,从而导致考核集团成员企业的真实业绩变得更加困难,以至可能弱化对成员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因此,要正确处理这两者关系,做好关联方交易的等级管理和依法披露,尽量避免通过财务公司进行集团内部的相互补贴。
5.服从金融监管与服务集团战略的关系。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因其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必须严格服从政府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和各项要求。新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设立和变更条件、经营范围、资产负债比例、内控及财务会计制度等做了详细规定,这些监管措施都是出于对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以及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而设定的。对此,财务公司需严格遵守。同时,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投资设立的二级企业,是集团下属的为集团和各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其经营活动必须服从集团的战略需要,发挥好协同作用。比如,财务公司的融资规模要满足集团及成员的年度资金总需求,资金投放要符合集团产业调整和资产布局的方向,成员单位的融资成本要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等。这里,还要正确处理好“法律许可”与“集团同意”的关系。根据监管机构的管理办法,财务公司可以开展规定范围内的全部业务。但是,企业集团出于发展战略、结构调整、风险偏好等考虑,以及对财务公司自身经营能力、技术平台、人员素质的评估,可以在这个业务范围内做出选择并对财务加以明确规定和限制。
三、结语
产融结合是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其实质就是建立内部资金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益。财务公司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一项具有帕累托最优性质的金融创新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财务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正确处理好自身利益与总部利益、自身利益与其他成员单位利益、提高经营效率与增加委托成本、强化内部资金市场与弱化成员企业管理层激励、服从金融监管与服务集团战略等几个重要关系,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杜胜利,王宏淼.财务公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保龙.财务公司发展模式的中外比较和借鉴[J].会计之友,2009,(2).
[3] 杜胜利.国际财务公司发展趋势和海尔财务公司的发展模式[J].会计研究,2005,(5).
【关键词】物业管理;竞争;有序;管理体系
当前,物业管理对我国人民来说可谓并不陌生。从建筑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物业管理是为“人”而服务的;然而,从物业管理企业的角度来看,大多数企业认为他们的管理工作仅是针对建筑主体的管理,即对“物”的管理。由此,这也造成了管理者与业主之间的矛盾。进而,从物业管理的行业角度来看,竞争激烈是这一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境况。近年来,我国物业管理的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说其实并不成熟,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业主,以及企业监管部门都还没能理顺各自的权责关系。因此,要进一步推动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建立竞争有序的物业管理体系。本文探讨了这一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并基于企业角度探讨了体系的践行,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并为推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而献计献策。
一、竞争有序物业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法律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建立物业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的现行法律,其中,《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来源。那么,其与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体系构建又存在着哪些关联呢?笔者认为,第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对业主的权责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共包括专有部分所有权、共有部分共有权和共同管理权三个部分。而物业管理企业在工作实践中应以法律为依据,充分把握自身职能,加强自身在专业部分的建设,这就能够有效避免在管理中与业主发生权责冲突。第二,以上述为依据,划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主客体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在实践中需明晰自身职责,并在构建管理体系过程中树立一种理念,而这种理念即是服务。在现行法律中,业主既是物业管理的权利主体,又是物业管理的责任主体。其有权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来参与对建筑主体维护工作,因此,在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实践中,其与业主是主、客体关系,其中,企业是物业管理的客体,而业主才是物业管理的主体。
2、服务理念
从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实质来看,其管理对象是以建筑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涵盖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即是对“物”的管理。然而,这些基础设施是服务居民(业主)日常生活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工作应当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对“物”的管理为实质的。在工作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应树立服务理念,并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将“服务”作为基本宗旨,让广大职工树立起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构建起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进而,也才能得到居民或业主的配合,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竞争意识
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之下,物业管理企业应树立起充分的竞争意识,并合理分析市场,制定符合自身状况的发展战略。在工作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应深入剖析市场现状,了解市场的态势,剖析哪种运营模式能够适应竞争的冲击。研究证实,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评价标准一是服务态度,二是服务内容,第三才是服务实效。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物业管理企业也将对员工的服务态度转化当做自身建设的重头戏来抓。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中竞争意识已普遍树立,而缺乏竞争意识的企业势必会在竞争中落于下风,甚至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二、竞争有序物业管理体系的构建
1、完善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从内部环境来看,加强自身建设是当前许多物业管理企业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其中,建设的核心主要在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岗位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员工的职责,用制度加强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部门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使其首先成为一个极具能量的整体,从而加强工作效率和提升工作质量;②薪资制度,将绩效管理和奖罚制度融入制度中,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③教育培训制度,在制度中体现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内容,将对员工的素质培训当做一项生产任务来管理,从投入产出视角加大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
2、建立合作物业管理模式
2003年我国颁发了《物业管理条例》,“条例”中明确了物业管理的主体与从属单位(企业),这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是一项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资源。在工作实践中,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常常会遇到业主不配合企业工作、不缴纳管理费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地产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物业的配套设施上做文章,压缩配套设施的投入成本,导致一些物业的配套设施(或设备)要么质量无法保障,要么设施迟迟难以到位,这也给物业管理企业制造了障碍,并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投入。面对这种状况,物业管理企业可结合我国《物业管理条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联系与物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共同管理,从而提升管理力度和服务质量。
例如,物业管理企业可加强与地产开发商的联系,共同解决物业配套设施或设备存在的问题。物业管理企业对于在管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要找准责任主体,如确实是由地产开发商所造成的问题,可与其积极与其展开对话交流,让地产开发商协助物业管理企业来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物业管理企业可与地产开发商协定由开发商提供资金,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人力,并负责对地产开发商进行宣传。如此,则既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减少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压力,又能够提升地产开发商的声誉,从而达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一目的。
3、以试运行管理模式积极探索
在工作实践中,物业管理企业应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优化内部结构,调整发展战略,以试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开拓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并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可行之路。
在当代的管理理论中,试运行是高效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管理体系框架的支撑之一。那么,试运行应当试什么?笔者认为,第一,尝试制度建设是否完善;第二,尝试战略规划是否可行;第三,尝试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第四,尝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否能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此外,在进行试运营管理的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要建立管理评审机制,以业主的满意度和物业的合理增值为评价标准,以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为主要方法,全面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总结管理业绩,从而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和提高管理质量。
【结 语】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物业管理行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保障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创设高效的管理模式,才能提升物业管理质量,进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玉倩. 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探析[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6, (3): 58-59.
[2] 王建廷, 庄俊鹏. 建立竞争有序物业管理体系的探讨[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998, 4(4): 57-62.
[3] 佚名. 建立有序竞争 良性发展的物业服务收费机制[J]. 蜀都房地产, 2004, (8): 32-33.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学理论;经济价值;
1、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技术及产业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但是,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当前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理论及方法并不是非常完善,基于此,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于这一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代表了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提出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确保能源的安全,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低碳经济来说,其实质在于创建更多的能源清洁机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发展更多的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以及低碳服务,使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出现一个统一的局面。要想做好这一工作,最为关键的是加强技术的创新以及制度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其具有经济性、目标性以及技术性这三个特征。具体来说,经济性主要是指低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机制及经济原则,不得出现因发展低碳经济而导致人们生活条件下降的情况。目标性则是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上,使其不会给人类的生存及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至于技术性则是指我们应通过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有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管理以及低碳城市这5个要素构成。
3、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结合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气候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学,在构建低碳经济理论的初步设想中,又涉及到了很多经济学模型和理论。正是有这些理论上的支持,才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下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进行具体的分析:
3.1低碳经济的理论依据
首先,针对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它们都属于三高一低往三低一高进行转变的模式,也就是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投入以及低效率往低消耗、低排放、低投入以及高效率转变,这一点和低碳经济是一致的,而且这四种经济形势都表达了经济活动应遵循生态规律这一理念,虽然研究的角度是有区别的,但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可以说是其他三种经济形势的一种发展,基于此,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有着巨大的联系。
其次,对于气候经济学,它和低碳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气候经济学主要通过对气候的变化进行考察,探寻气候和经济的关系,而低碳经济则是主要探寻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两者可以说内涵是一致的,仅仅是表述方法的问题,也正因为此,当其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主要是以气候经济学作为基础。
第三,至于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规律进行探索,进而确保经济活动不仅能够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获取最佳环境效益。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它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之间研究内容的交叉比较严重,很多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都存在着借鉴和参考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现象。
3.2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
当前低碳经济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利用传统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等基本方法进行分析,比如边际分析、结构分析、弹性分析、结构分析、总量分析、均衡分析等;其次,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某些分析方法进行借鉴,将其应用到低碳经济研究之中,比如波及性分析、效益-成本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碳足迹、碳贸易、碳权和碳金融、碳循环等;最后则是使用制度学分析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全球变暖主要由一些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过度导致的,影响却覆盖了其他的国家,这和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效应的延伸有一定类似,加之气候本身具有全球公用品的属性,因此,借用制度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的相关研究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灵感。
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的构建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多,针对不同的研究角度所涉及的模型也非常多,本文很难对其进行一一赘述,这里仅以低碳经济研究中政策评估阶段的模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
在政策运行的过程中,政策评估属于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我们进行政策调整的依据,也是确保政策科学化的保证。依据评价目的及着眼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政策评价模式分为效果模式、职业化模式以及经济模式这三类。其中,效果模式又包括附带效果模式、目标达成模式、综合评价模式、无目标评价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以及顾客导向评价模式;经济模式有可以细分为生产率模式以及效率模式这两类;至于职业化模式,主要的着眼点是评估的执行者,较为典型的就是同行评议。
在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总评分的计算:设指标层中的第i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值是Wi,评分是si,那么对于政策最后评价的总分S是:
其中,假如S大于0,则说明政策是积极的,具有一定的成效,而且S值越大则表示政策的实施效果越强;假如S小于0,则代表着政策效果为负面的,我们应及时的对政策进行改进。另外,应用这一公式我们可以对政策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根据其得分对其效果及内在原因进行分析,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政策的去向。
4、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4.1提供国际经济合作困境的解决思路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主要经济理论有传统经济理论以及新国际贸易理论。从这些理论来看,国际经济合作对于经济效益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从生态效益方面分析则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合作则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国家在将一些技术制造环节转移到欠发达过程时由于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及能源结构较为落后,很可能出现资源过度开发、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传统经济理论尚没有有效的途径来避免这种问题。而低碳经济则提出了碳交易、碳贸易等国际经济合作方法,对于解决这一困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2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模式由于缺乏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出现了问题,甚至已经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当前的很多国家一味的强调GDP,也加重了这一问题,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亟需一种新的模式。而以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以及循环经济等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具有很广的涉及领域,其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如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革新,这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
4.3对消费方式的转变起到引导效果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倡导低碳经济可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在生活消费中对低碳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这对于改善当前过度开发的问题有很强的改善效果,基于此,低碳经济对消费方式的转变将起到引导效果。
4.4为解决环境问题拓宽了途径
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仅仅靠道德上的约束是没法实现的。真正的途径应该冲法律约束及利益引导方面出发,而低碳经济中碳交易、碳贸易以及碳关税等办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具体解决途径。
4.5对相关经济学研究起到了丰富的作用
当前的低碳经济中,很多概念还不是很完善,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对相关经济性研究起到了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效果,未来随着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相信将会给相关经济学研究起到更多的影响。
5、结语
低碳经济的研究对于改善当前的环境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进队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在大的层次上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深入。基于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探索,借鉴更多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使其更好的应用到低碳经济之中。
参考文献
[1] 曹海霞,张复明. 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 生产力研究. 2010(03)
[2] 渠慎宁,郭朝先.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12)
关键词:滨水景观;现状分析;南京玄武湖;沿长江段景观资源;规划设计
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河流、湖泊、海洋往往与城市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规律一般为:发展、繁荣、衰败、复兴,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文化”的过程。滨水地区,特别是滨临通航水道的地区,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空间,也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地区。
南京是滨江城市,但是它起源于秦淮河,滨水区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夫子庙为龙头的南京“十里秦淮”风光带改造建设颇有成效;玄武湖景区周边有紫金山及其余脉、明代城墙、神策门公园、红山以及一些现代城市景观,一起构成了南京古都风貌的总体格局,是南京城市意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南京沿江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滨江景观特色尚未得到相应的开发建设。随着省、市加快沿江发展战略的实施,滨江景观建设遇到了难得的开发建设机遇,滨江景观建设不仅应纳入沿江开发总体战略,并且应与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战略等同步推进,全面打造南京滨江城市形象。
一、南京市滨水景观资源现状分析:
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长江南京段从江宁铜井镇南开始,至江宁营防乡东为止,长95km,自然岸线总长198.2km,其中南岸长98.8km,北岸长99.4km。秦淮河全长103公里;到南京武定门外分两股,一股为干流,称外秦淮河,绕城经中华门、水西门、定淮门外由三汊河注入长江;又一股称内秦淮河,由通济门东水关入城,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经夫子庙文德桥至水西门西水关出城,与干流汇集,北支即古运渎、经内桥至张公桥出涵洞口入干流。从南京历史上首先出现的城池,如 “越城”(前临秦淮河,后倚雨花台)、“冶城”(今朝天宫地区),到六朝建邺、建康都城、南唐的金陵城、明代南京城等可以看出,源于人们利用、驾驭长江的技术和能力的不足,南京历史上的城市建设一直是沿秦淮河发展。
(一) 滨水景观资源
1、南京沿长江段景观资源:
长江南京段沿江两岸,有山、水、洲、矶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顺江而下,有沿江而卧的三山矶、西控长江的狮子山、雄伟俊秀的幕府山、峭壁独兀的燕子矶、壮观秀丽的栖霞山和江中陆地江心洲、八卦洲,还有作为滨江景观背景的老山、顶山和宝华山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在沿江两岸还分布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狮子山阅江楼、龙江宝船厂遗址、火车轮渡所、南京长江大桥、现代化港口、电视塔、南京长江三桥等,构成了南京长江段层次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滨江景观资源。
2、玄武湖周边景观资源:
玄武湖景区将山、水、城、林景观融于一体,湖周边有紫金山及其余脉覆舟山、鸡笼山、北极阁、鼓楼、明代城墙、神策门公园、红山以及一些现代城市景观,如火车站、国展中心、太阳宫、金陵御花园等。玄武湖公园一直以广袤的湖水和点缀在其间的岛屿的自然地形为主要特色。湖内以原有的三座神山为雏形,形成了今天的五洲:西北为梁洲、东北为翠洲、东南为菱洲、西南为环洲、环洲包围的樱洲。五洲均覆盖着丰富自然的植被,亭台楼阁和文物古迹错落分布。
3、秦淮河夫子庙周边景观资源:
秦淮河古称淮水,据说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古时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秦淮河是扬子江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10公里,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它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和民俗于一体。秦淮风光最著名的是盛行于明代的灯船。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古建筑群、白鹭洲、中华门城堡,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景观,可谓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河房厅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趣和魅力。由于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关心,“十里秦淮”经过十年努力,如今以内秦淮河为轴线,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具有明清风格、庙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游、商业、服务等多功能相结合的秦淮风光景区。以崭新的风姿出现在南京城,日益显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庙和秦淮风光带被国家旅游局作为“中国旅游最好景点”推向国际旅游市场。
三、南京滨水景观资源的主要规划思想:
(一)滨水景观资源主要规划思想和方法:
(1)有机组合不同景观要素,形成由实景、背景和虚景等二至三个层次丰富的城市滨江景观。第一层次为实景,由洲地景观、田园风光、港口景观、大桥景观等组成。第二层次为背景,由城市景观、工业景观、山体景观等构成。第三层次为虚景,主要由远景山体景观如紫金山、老山等构成。
(2)重点塑造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景点,成为沿江景观的重要视点,标志性景点周围,根据观景视域保护需要,设立环境控制区。主要标志性景点近景有三山矶、燕子矶、幕府山、南京长江大桥、二桥及三桥等,中景有狮子山、阅江楼、规划河西新区标志性城市建筑等。
(3)体现城市滨江特色,规划亲水,近水、远水主要观江点。主要观江点周围应设立环境控制区,提供较好的观江氛围,观江视域内所有建设,都应以不影响观江效果为原则。亲水观江点有三山矶、江心洲、八卦洲、燕子矶等;近水观江点有南京长江大桥及大桥公园、二桥及二桥公园、河西滨江绿带、幕燕滨江路等;远水观江点有电视塔、狮子山、幕府山等。
关键词:皖南文化;自驾旅游;徽州印象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11-0060-03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for Self-driving Tour Spot of Southern Anhui Region
XIE Yu-jie1, HE Yi2(1. Wuh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Sciences, Wuhan 430205, China 2. Wuhan Botanical Garden Horticulture Center,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 analyzed the Southern Anhui region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oroughly, Southern Anhui as the emblem cultur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root place, is breeding the unique cultural makings, is being full of weather-beaten and prolonged culture selfcontrol, and the people living in downtown of the city has formed a sharp contras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ecological background of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south of anhui,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design principles, and then integrated by making a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design of the "plane" "color" generalization "stereo" overall visual Angle design between body contact, eventually forming a whole landscape planning.
Key words :the culture of southern Anhui;self-driving tour;the impression of Anhui
Internet :.cn
自驾游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其组织形式多样化,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景观也以游客的体验性为主要的设计主旨。在皖南地域,其独特的文化韵味直接影响了旅游景观的规划和发展,因此,自驾游旅游景观不仅要符合现代人生活的需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加深旅游的地域性文化体验。
怎样使旅游过程尽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而达到完美?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提高旅游景点设计的创意指数、舒适指数、方便指数,对于皖南这个有着特殊性历史性文化文明的旅游景点来说,设计的特色所体现的文化韵味有着一定的方向性和主题性。
一、“文化构成”――背景透视
(一)皖南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伊利尔沙里宁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凝固的文化形态。
因此,文化的发展也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皖南这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发展也必然存在于徽文化的发展中,也就决定了景观环境的设计必然融于徽文化的特色,只有在皖南地域景观设计中尊崇这种文化素养,才能最大化的释放其艺术魅力。
相对应的,徽州文化决定了徽州民居在整体外观上的特点是:黛瓦、粉壁、黑墙边。在景观规划的设计上,并不要求一些特异的设计想法,只需要在整体方向上强调黑白灰色调的和谐统一,营造乡村古朴风格的民俗气息,保持平静安逸的心理情感。
(二)皖南区域生态背景分析
在皖南地域环境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村落的整体设计规划、民居建筑的风格及材料、乡村生产性景观、室内空间家具陈设等。可以说生态思想在空间营造中是首要的规划设计原则。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址环境上考虑山水自然条件
在皖南有着“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的说法,可以看出人们对“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它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选址的过程中应该以尊重天然地理环境为主,选择依山傍水、抱山环水的天然地理条件,才能为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肥”“秀”“宁”。
这种地理条件必然决定了其地域的景观设计特点。如土壤条件合适种植丘陵山区作物,设计中选择的植物配置也必须是适合山地地形;水源条件是以河流的自然水源、钻井的人工水源为主,设计中就可以优化临水景观,优化水井元素带来的特色节点,并采用原生态的传统材料和低技术手段,用以体现更原汁原味的特色,符合朴实的生态审美观;交通条件是以青石板羊肠小道为主,这样,整体交通的设计点就着重于材质的选择上和路线走向的流线规划上,因此,这些条件都连锁性的牵引着整个景观的设计重点。
2.从地形地貌条件上考虑整体规划
由于皖南地区属于丘陵地貌,可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由此可以看出多山是主要的环境特点。因此,在景观设计规划时,要求合理的安排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比例关系,不能给自然环境带来承载压力,在经济技术指标上应标有明确的要求,例如建筑密度9.8%、绿地率40%、容积率0.40。
3.从宏观规划造型上采用仿生自然
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城乡无论集中或者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都经常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皖南村落体现结合仿生自然的设计就是在整体规划形态上对自然生态事物的模仿,例如宏村规划像牛形。
4.从细部结构材料上考虑简单古朴
皖南民居的建筑结构简单,都是砖砌墙、木质廊架和青砖铺路。在设计过程中,建筑材料可选用当地盛产的竹木、砖瓦、青石等原生态材料,就地取材,价廉物美,属于生态型、环保型、低能耗型。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符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这种大范围的主要建筑构造决定了周围附属景观的细节样式,必须也是符合自然生态环保的特性,在具体的方案中,木质的绿篱必须取代较现代的金属围栏,防腐木户外地板、青石板块必须取代户外块砖等细节部分。
此外,再加上小青瓦的点缀,使得村落民宅呈现出黑、白、灰的颜色层次,富于变化。共同掩映在翠山绿水间,形成了完整的和谐的村落景观。
总之,整体格调上显得自然古朴典雅。
二、“平面构成”――规划构思
总的来说,景点规划设计必须重点遵循两点原则:一是合理性方向(尊重自然科学与地域文化);二是“绿色”最大化(尊重自然生态)。具体化内容为符合规律、因地制宜、满足功能、密度适宜、种类多样化、保护利用等。
(1)合理性方向(尊重自然与地域文化):要求皖南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完成高度地协调统一,形成较为完整的徽州旅游景观。
皖南自驾旅游的吸引目标和观赏目标,主要存在于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等方面。因此,旅游区域内的一些建筑物、公共设施服务系统等景观元素,都应该处于从属的地位,以凸显和支持核心景观为宗旨。其中,环境小品(如指示牌、视觉广告等)应与整体景观相协调,景观节点应与核心景观文化相统一,使其最终成为提升皖南景观文化特色吸引力的主要方面。
(2)“绿色”最大化(尊重自然生态):景观的主要构成元素分为软景和硬景,而且都必须具备较独特的吸引力。硬景中的“绿色”体现在材质上,景观方案可选取小青瓦、青石路板、木块汀步等素材,这些无不是纯生态的构件;软景中的“绿色”重点体现在植物配置上,植物的高低、远近、疏密等不同空间层次的栽种搭配、造型都给人律动、活力的心理触感。
三、“色彩构成”――色调布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然。”师法自然是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自发和有效的途径。
(一)景观色彩的知觉
皖南某自驾游景观设计的整体色彩为黑、白、灰、绿四种色彩,不同的色彩印象诱发给人知觉感受也不同:黑色,无,庄严、深远、力量;白色,无,寂静、古朴、素雅;灰色,寂寞、冷淡、柔和、高雅;绿色,生长色,平和、清爽、春天、新鲜、健康。
黑、白、灰一直被认为是配色方案中最具经典的搭配,体现在皖南地区更具特色,加之绿色软景的配置,可使整个景点的色彩涌现出动感和活力。
(二)景观色彩的解构
自然界中有着万紫千红的色彩,经过千姿百态的分解组合又形成另一道色彩光景。然而,色彩元素之间的搭配不仅没有显得混乱,反而表现出更加和谐、统一的秩序感。
皖南旅游景点在黑白灰整体色调前提下,绿树红花的搭配栽植带给人的是另一抹色彩感受,映衬着各种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关系,形成整体画面。
四、“立体构成”――节点构架
自驾游这种旅游形式的发展虽然给游客带来了压力的释放、美景的欣赏、乡村生活的体验,同时也映射出了亟需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交通问题,这就对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环境问题,自驾游不仅有大量消费垃圾产生,更严重的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噪音的刺激,尾气的排放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了游客的身体健康,而噪音也容易对旅游活动的氛围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必然决定了在旅游区的景观规划中采用的人性化的设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交通设施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一些与皖南区域文化相吻合的标志设计,例如公路标识、路线指引、停车区域等;在土壤、天气气候等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把最新技术运用到设计道路、标识等措施上来。
(2)环境问题方面: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不管是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等种类的植物,都要在景观设计整体性美观、安全适宜的大条件下尽可能的扩大绿化面积。更关键的是要保护原有生态植物,积极补植,保持长期性的后期养护工作。
总之,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景观元素(如地形地势、水景、置石、植物配置、建筑小品等)的合理规划,来营造与皖南文化相融合的景观艺术。
五、小结
皖南某自驾游景点的景观设计是建立在徽文化的思想基础、徽元素的景观基础、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基础、素雅内敛的情感基础、与自然等价交换的景观价值基础之上的,同时,把X轴的横向景观、Y轴的纵向景观与Z轴的时间空间层次效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丰富的区间和进深,绘制最精彩的体验型瞬间。
设计从文化背景整体着手,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把分散的颗粒元素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到整个景区中,符合主体化、情感化、生态化的景观设计理念,再从细部上具体的分析定义,进行理性化综合,形成独特的皖南自驾游景点景观规划设计的磁场,来顺利完成吸引游客的最终目标和任务。总的来说,整个设计应遵循“总―分―总”的设计思维模式。
总之,皖南自驾游景点景观设计不仅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要与徽州文化特色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刘丹黎,邱扶东.自驾车旅游发展研究[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吴承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9).
[关键词]系统及系统场;系统场控;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27-05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规划研究》(200607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系统科学的产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及研究方法和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系统运行效果的多势效性为我们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基础,系统场控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为开展系统行为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本文拟在对系统及系统场控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场控功能规划和设计,构建确保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总体框架。
一、系统及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化
1.对系统含义的理解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系统特征。昝廷全教授在其《系统经济学进展》一书中将经济系统定义为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把经济元的集合称为经济系统的硬部,把经济元之间的关系称为其软部。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就是构成系统经济元各主体之间,按照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系统元,即系统要素。这部分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而且表现为明显的层次性,它们可以是构成某一复杂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也可以是各子系统中的具体要素。第二部分是构成系统元之间的关系,即系统元之间的藕合性质。系统构成包括有不同层次的众多系统元,这些系统元之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藕合关系,正是这种不同性质藕合关系的总体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第三部分是系统元之间特定藕合关系条件下质和量上的协调性。
2.系统功能及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化
传统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藕合性质(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能,这种决定性是唯一的。然而,这种惟一性只决定了系统功能的性质,而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在特定藕合关系基础上物流水平和质量方面的协调性和差异性,却决定了系统输入输出功能实现程度上的区别。事实上,系统在保持其特定结构条件下可以容纳多种运行态,每一种运行态都对应着不同量度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实际中系统功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质和量上的协调程度,这就是系统功能的势态演变。由此,我们引入了系统效率的概念,系统效率是指系统在其特定的特征尺度范围内,系统功能与价值实现程度与其可能最大值的比率。社会经济系统在保持其特征尺度条件下的势效差异性,既可以体现在效能释放速率上的区别,也可以体现为效能释放总体水平上的多势态性(图1)。上述社会经济系统功能实现过程的多势效性,为我们开展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模式和状态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系统场及系统场控的作用机理
1.系统场与系统场控
“场”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物理学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物质存在形式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物理学中,“场”是指某种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具有标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是标量场,具有矢量特征的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是矢量场,如重力场、电场、磁场等。“场”的概念已应用于物理学领域,而且随着人们生产实践的需要,“场”的概念也在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渗透,结合数学方法,场论在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于自然科学中的“场”是一种实物场,但其概念、思想和研究“场”的方法却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来源于人们对物质认识的深化,物质的概念不仅仅是人们已知或未知的任何有形的实物态物质,而且还包括无形的、区别于实物态物质的诸如社会价值观等的场态社会物质,称之为社会场。
系统场是基于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和思想,以观念意识、制度、政策法规等为场源要素构建起来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影响对象系统行为及效果的一种社会场。系统场作为一种社会场,它具有社会场的一般特征:在整个社会中弥漫了一种社会场态物质,即社会场,而不是存在绝对的社会虚空;任何社会场中都存在社会力,即社会场力或称社会力;任何社会场都存在场力线,即社会空间是布满场力线的社会场;社会场在其运动、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类似于人的意志,且不以社会元素的人或集团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行为特征,它对真正进入社会的人们而言,具有同化他们与由社会场决定的心态或人格系统相协调的“目的性”。系统场除了具有一般社会场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主要表现为:①系统特性。系统场的系统特性不仅表现为它以现实系统为作用对象,控制和影响系统对象的运行方式、运行效果及系统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要求作为场源的各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必须保持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以保证系统场的整体功能;②场性或称场向特性。所谓系统场的场性是指对系统对象的导向属性,是系统场功能性质的规定性。在构建现实的系统场时,由于其所要控制的系统对象的类型和层次不同,价值取向差异,决定了系统控制的目标不同,往往表现为所构建的系统场的场性有所区别。例如,基于经济发展系统构建的系统场性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场性特征,基于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的系统场性则更多地趋向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而基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这一更高层次的大系统来构建的系统场性,则会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作为其系统场的场性表现;③构成场源要素的多层次性。构成系统场的场源要素很多,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场源(政策法规类);二级场源(制度类);三级场源(思想、观念和意识类或称文化类),这些不同层次的场源要素在场性和场向功能的确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④场力的可叠加性。即不同的场源要素在特定系统空间内所产生的场力是可以叠加的,这种叠加作用将会导致总体场力的增强或削弱。
2.多元系统场的作用方式分析
由于构成系统场的场源要素众多,而且这些场源要素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因而,这些场源要素对受控系统对象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式。
(1)串行模式或称递进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如三级场源、二级场源、一级场源之间的作用构成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关系。这种递进关系中某一场源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影响到系统对象的行为和效果,因为场源要素之间的这种结构特点,使得某一场源要素产生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后续影响场的传递才能作用于对象系统,如果后续影响场存在“瓶颈效应”或“木桶短板效应”,则该影响场的作用力得不到传递或完全传递,从而不能改变对象系统的运行行为。
(2)并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同一层次中的各个场源要素对场中对象系统的直接作用方式,如政策层次中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市场政策、资源政策等对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作用过程。并行模式中各要素影响场不构成逻辑顺序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作用于系统对象,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效果之和就构成整体的影响效果。并行模式中是力量决定论,对系统对象影响力大的场,产生加强的影响效果,成为主要的影响场;对系统对象影响小的场,则产生较小的影响效果,成为一般性的影响场。
(3)交叉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表现为同一层次内部各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可能表现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要素影响场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从而不断提高或抑制对系统对象行为的影响作用。交叉互动模式中,当某一影响场发生变化,会使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行为受到激励或抑制;同时,这一影响场的变化会促进另一个或另一些影响场发生变化,从而又导致对系统对象的影响发生变化。如此交互作用,不断影响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机制和行为。不同场源要素影响场之间的这种交叉互动作用是存在的,如制度和技术都是场源要素,它们的影响场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时间内,制度的创新能使技术创新呈线性轨迹成长,而技术创新的自源性成长却呈非线性成长,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使技术创新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一般情况下,制度创新是阶段性的,即制度总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基本内容的创新,以后制度的完善是逐步的,这种情况使技术创新总体上呈现波动向上的运动趋势。
(4)协同模式。协同模式是指构成系统场各场源要素的影响场之间共同作用于受控系统对象,由于各影响场之间的配套和协作,产生大于各影响场独立作用的效果之合,即I(x1+x2+…+xn)>I(x1)+I(x2)+…+I(xn)(式中I表示影响度)。如构成系统场的政策法规类要素、制度类要素和思想意识观念类要素之间的配套协同性,能够使得所形成的系统场场强增大和场力增强,对场中受控的社会经济系统对象产生更大的影响效果,实现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3.场中系统对象的受控行为分析
由以上的系统结构分析可知,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系统元、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质的规定性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质和量的协调性三部分构成。系统要素之间数量和质量上的协调程度差异,形成了不同协调程度的等级序列,这些等级序列构成了系统的不同相态,具有相同功能性质的系统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功能效果发挥程度,则反映了系统功能的不同势态序列。通过系统场的设计和优化,目的在于构建基于系统场控的系统管理机制,使受控系统对象通过系统要素的相态跃迁,实现系统运行满意的势态效果,即实现系统运行较高的系统效率。
系统场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类第三层次场源要素、制度类第二层次场源要素、政策法规类第一层次场源要素和组织与监控类的运行操作要素,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质的要素,对场中受控系统对象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政策法规类场源要素对系统对象产生直接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力或称拉力和各项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来实现的;制度类要素属于上层建筑层次的场源要素,它是通过不同的制度体制,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市场体制、管理体制等为系统对象的运行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背景环境,它对系统对象作用是通过间接的影响力来实现其调控功能的;思想、观念、意识、价值观等第三层次场源要素是属于文化层面的要素,它对系统对象的作用是通过营造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背景,影响系统对象中人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来产生凝聚力实现对系统的影响。这三个层次的场源要素中,越是处于较高层次的要素,对具体受控对象的作用方式越间接,但其影响程度越深远。组织监控类要素不是构成系统场的具体场源要素,而是系统场发挥管理机制作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要素,它的作用是通过建立与系统场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组织,来实施对系统对象实际运行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保障系统场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构建及组织监控的实施,构成了对这一系统的系统场控过程,具体系统的场控作用方式如下图(图2)。
系统场的建立及系统场控的实施,使系统场中的受控系统处于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之中,系统对象的受控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系统对象在各种政策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引导力的作用下,服从物理学中的合力规律,即平行四边形准则,系统对象将沿着其合力方向运行;第二,系统对象在法律法规类场源要素影响场约束力及场控过程的监督控制下,会对其可能存在的负向力产生约束和抵消,消除系统负向力作用下的不良行为;第三,系统对象在制度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影响力的作用下,会对偏离场向的力产生力矩作用,使其发生旋转,最终与场性方向一致,增大系统目标方向上的合力;第四,系统对象在思想、观念、意识类场源要素影响场凝聚力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协同量,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
三、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功能的规划与设计
1.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设计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设计包括系统场性(或称场向)设计和系统场源要素体系设计两部分:
(1)系统场性设计。系统场性设计实际上就是设计系统场的作用方向和目标。系统场性对场中受控系统对象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很关键的,场性是否体现了科学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将直接决定系统对象的运行方向和效果。现实中,由于场性设计的不同,就会表现出逆向场和正向场的区别,当系统场性为积极、正确的方向,就会对场中系统对象运行过程中的逆向演生性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朝着高效率势态发展;反之,当系统场性为消极、错误的方向,则会使系统对象的逆向演生性得到加强,而正向的发展要求会在场滞的作用下产生抑制作用,表现为管理机制对系统运行的阻碍作用,因此,一个逆向场的存在,比没有系统场存在的情况更糟糕。系统场性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科学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意识和价值观的指导下,以制度条件为基础,来合理规划和设计系统场导向下的利益分配趋向。是系统场导向下的利益方向构筑,这种利益分配趋势的导向,会使受控系统对象在其趋利性要求的作用下,向着引导的方向运行。
(2)系统场源要素设计。系统场源要素设计是在既定的场性目标要求下,构建系统完善的场源要素,在这些场源要素所形成的影响场的作用下,引导和规范系统对象的表现和行为的过程。系统场源要素的设计要依据受控系统对象发展阶段和运行的状态特征来确定,当系统对象处于发展演化的质变阶段时,此时的系统场设计不仅表现为一套全新系统场源要素的构建,同时要求构建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准确把握未来系统发展变化的场性要求和场源要素匹配条件;当系统对象处于某一确定的系统特征尺度范围内时,此时的场源要素设计任务主要表现为在既定场性目标要求下对场源要素的调整和完善。同时,系统场源要素的设计,依据场源要素的种类不同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对于政策类场源要素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样才能引导系统对象的未来走向;对于法律法规类场源要素,则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是随着受控系统对象在实际运行过程出现的不同问题,来不断地规范和完善。
2.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功能评价
系统场的规划和设计完成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必须要开展系统场控功能的预测与评价。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场控功能评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系统场控功能实现效果的预测与评价。一种战略的提出,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分析和预测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即战略、政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这一研究和评价过程包含实施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实施时机的设计和选择、实施效果的预测与测算、实施风险的分析与评估等等内容。对于方案实施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是其中的关键内容,这一过程既要包括正向效果的分析,还要包括不利影响的预测,在此基础上,一般采用费用――效益或费用――效率评价方法,对其实施的损益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论证。
(2)系统场场源要素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评价。无论是新设计和构筑的系统场结构,还是在原有系统场结构基础上的修订与完善,都存在着场源要素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评价。配套性评价是基于既定的场性目标要求下,不同层次的场源要素之间、同一层次的场源要素内部的匹配性和完善性要求,只有构筑起系统、配套的场源要素体系,才能形成同一目标导向上的影响场,对系统对象产生好的控制效果;协调性评价是指对新构场源要素之间,以及新构建要素与原有系统场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并通过对场源要素的调整、改造等途径,消除它们之间的抵触、冲突和漏洞,实现场源要素的和谐性和目标一致性,完善系统场的整体功能。
3.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场控组织结构优化
系统场构建及相应的评价论证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实施问题,即系统场发挥功效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组织结构变革和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两个关键环节。
(1)组织结构变革。系统场控体系建立以后,进行系统场控实施的组织结构设计已成为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场控实施组织结构的设计,往往是在现有组织结构基础上,围绕场控设计的功能和要求,对现有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重组与整合,使之适应新的战略、政策、法规体现的管理程序和要求。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就是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系统发展方式和目标的重大转移,对旧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重建。伴随着国家重大战略调整,配套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国家先后多次进行了管理组织结构的重构和协调,使得各级管理组织职能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管理任务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场控实施和监督,涉及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不同领域,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场控实施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一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划与设计,一是要明确场控职能实现的目标和要求;二是管理职能的科学划分与界定,处理好管理职能相对完整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三是依据场控系统对象的运行目标和要求,规划具体的管理点和监控环节;四是设置具体的管理职能部门和人员选配。
(2)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基于不同的系统运行目标要求,其管理监控的职能要求和管理监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是不同的。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目标要求不仅仅是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社会的和谐稳定、矿产资源的持续供应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同目标其相应的管理和监控的业务流程自成体系。而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更高层次,其管理和监控的目标要求是在保障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上各个方面目标之间的协调和共赢,这就要求必须站在这一大系统的层次,打破原来各自相对封闭的业务流程体系,开展大系统层次上的管理监控业务流程再造。这一过程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场结构的分解和场控任务划分;二是明确各项管理目标;三是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划;四是设计管理监控业务流程;五是管理监控过程的信息流向及反馈途径;六是规划业务种类和明确职责范围;七是设计管理组织形式和设定职能部门;八是测算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九是确定各部门人员类型和编制;十是编制各部门管理监控工作制度和文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图(图3)。
四、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管理机制总体框架
基于以上系统场不同层次场源要素构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为总体目标,从思想、观念、意识等场源要素层次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规划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制定和实施了科技创新战略;从协调发展的意识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从加入WTO的决策和实现,确立了融入全球经济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从制度要素层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开展了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众多体制方面的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制度贡献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在以上要素的作用和要求下,在政策、法律法规层次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我国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政策体系和法律规范。从系统场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要求上,国家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级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调整和重组,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职能和功能要求。上述内容,构成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系统场控条件(图4)。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区域更高层次系统层面上的发展规划,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宏观层次的管理调控机制,以往基于子系统要素层次构建的任何管理机制,都不能够提供这一宏观层次系统运行的调控机能。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宏观管理机制是以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为目标,以社会经济的总体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国家和地区持续的体制改革为背景,以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调控为手段,以具体的组织管理和监控为保障。其中,政策法规机制是构成系统场控过程的直接场源要素,是构建系统运行管理机制的主体,它又可进一步以产业、市场、科技、消费四个方面为基础,形成产业政策法规机制、市场政策法规机制、科技政策法规机制和消费政策法规机制。
[参考文献]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武义青,贾雨文.经济系统运行效能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闫军印,赵国杰.基于系统特征尺度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与决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78-81.
[5]花建锋.市场能量释放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3.
[6]刘家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
[7]闫军印,孙班军,孙卫东,等.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8]杨先卫,阎 理.基于场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探讨[J].经济地理,2006, 26(1):20-22.
[9]闫军印,李彩华.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及其运行机制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 30(3):412-414.
Research on the Manag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Social & Economic System Based on Systemic Fields Controlling
YanJunyin1,Ma Lusui2
(1.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2.Children’s Hospital of Hebei, Shijiazhuang05003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