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

高校双创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双创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双创教育

第1篇

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通过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1,2]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也是高校教育的人口大省,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及其庞大。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以及原有经济模式的改革和调整,新常态经济模式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特别是一些优质岗位,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高校毕业生创业代替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就业形势的紧张,大学毕业生必须转换思路变被动等待就业机会为主动创造就业机会以顺应这种趋势,而如何使我们大学生有能力去顺应这种趋势,有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也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3]

随着河南省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传统的重理论,重形式,重局部等现象仍然给“双创”教育真正从校园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落实,造成了巨大的阻力。使得学生“双创”素质的培养缺乏,导致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脱节。[4,5]

因此针对河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其“双创”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研究。研究的流程如图1。

1 “双创”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双创”教育体制核心指导思想的构建。为了缓解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的就业压力,提升国家竞争力,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等相关国家部门多次召开“双创”工作指导及动员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双创”的主力军、大学毕业生,成为重要的建设高地。

因此,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基础上,高校领导层需要紧跟国家发展的趋势和导向,积极研究、制定基于“双创”教育的办学思路、办学路线和基本内涵,制定维护和支持大学“双创”教育建设的相关条例,创办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平台。政策的制定是关键,体制的构建是保障;为“双创”教育的推动提供方向和依据。

首先,政策的制定要以活跃教师的思维为先导,教师如何引导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思维墨守成规,没有“双创”的意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政策的制定不仅要关注学生,同时要关注教师的思维导向和训练。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除了教学,要有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新创业的自我训练和提高,同时在这些创新创业项目中,引入学生参与,带动带领大学生开展双创的实践培训。

其次,政策的制定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年轻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目前学分制实行以来,评价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学分。学分够了,学生毕业了。培养“双创”大学生,需要把“双创”能力体现在学分上。以工科专业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设计,也占了大量的学分和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收效甚微。可以将课程设计纳入该门理论课一起考查,只有实践和理论课同时通过,这门课程才算是修读合格。可以将用于课程设计的学分,用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探索,创新成果以及与创业相关的项目来获得这些学分。政策的制定,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学分入手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双创”能力。

第二,开发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强化“双创”技能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

“双创”教育的成功展开,需要有一套高效,优秀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双创通识课的开设,该课程面向所有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从基础层面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课程的设置,要以实例和课堂实践教学为主。在设计课堂实践环节中,重视设计题目的创新性。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设计题目不能过于复杂。以简单易操作的任务为载体,以创新或者创业为向导打造有趣生动的课堂。播种“双创”意识的种子,激发出“双创”动力。

二是面向具有“双创”潜质的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培养其基本的知识、技巧和技能。从“双创”意识的种子,到双创学生专业系统的培养。这个需要在有初步“双创”素质的潜质生中开设专业的培训课程,让潜质生的实践有理论指导,使得潜质生的素质水平上一个新档次。

三是面向定向大学生的实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设计项目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创业。这一点是理论的升华,也是“双创”素质培养的实践检验。将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在项目活动进行运用。项目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创新和创业成果的体现,通过项目活动的设计,要能够解决新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思路,以取得较好的当前效益和潜在效益为评价指标。

第三,构建一个由校内、校外、互联网创业综合一起的实训网络。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校?仁挡傺盗坊?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课题带入实验室,让学生用专业知识研究解决企业的课题,同时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检验,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达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格局。

(2)校内创业平台的搭建。由学校提供进行创业的场地和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扶持政策例如创业基金,以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具有“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来此创业,同时对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对应的基金支持。

(3)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的设立。联合国内、省内的成熟型企业,建成一批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比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更全面地锻炼学生。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之前,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检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双创”素质的能力。

(4)互联网创业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便于利用该平台接受“双创”教育同时利用该平台进行“双创”的锻炼。因此要建好、用好互联网创业平台。根据国家产业发展的趋势,依托电商平台强化“双创”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一种新方式。

2 “双创”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现

第一、学科竞赛的进一步推进,使得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

学科竞赛是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应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学以致用,走向工作岗位的前期实践锻炼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河南省境内学科竞赛组织的较少,在学生中参与不够广泛,应当进一步推进学科竞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同时提高学科竞赛的指导水平,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校应该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学科竞赛的初赛选拔平台,通过评选优秀的学科竞赛团队和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市,省,国家,国际的学科竞赛。推动大学生建立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意识。

同时要不断优化学科竞赛的题目,以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毕业之后,走上社会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第二、推进书香校园行活动,围绕“双创”主题,开展大学生素质培训教育。

通过阅读和演讲活动,学习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思路。通过大学生辩论赛,明辩思路,明晰理念,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树立先进的创业意识。

第三、举办“双创”论坛,营造创业氛围。

定期举办“双创”论坛,邀请一些企业专家、行业学者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同时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讲授自身成功的经验,创业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双创型”;成人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当前我国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坚持“创新”的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发展理念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自高考扩招以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为了缓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积极倡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鉴于此,高校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人才(即“双创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我国高校“双创型”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还有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我国实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背景

(一)国家“双创型”的实践活动为“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提供可能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较快、较大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发展大多采取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注重规模建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度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领域没能真正地占据主控地位。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持续发展,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然而,要实现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尽早地开展“双创型”成人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持续和科学发展需要依据“双创型”成人教育来实现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政府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逐渐由原来的业余教育转化为一种专业化的、规范的教育类型,其在提升国民素质、发展专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构建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的本质转变为“实用型和补偿性”的教育,被作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补充。1999年高校的扩招以来,高校内成人教育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日益增加,其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加。例如,为了抢夺生源,很多高校降低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致使成人教育的人才质量受到社会的质疑,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任度不断下降,成人学习者的社会就业难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成人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就必须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培养成人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三)高校有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是国家各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生力军。高校内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具有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等的原动力,高校的价值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实施“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将这些创新要素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当前国家倡导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有责任也有能力推进和落实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高校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正是落实高校创新职责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一)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成人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所高校中都设有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者部门,成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夜大教育、函授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等。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资教育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湖南大学等在远程教育领域发挥开创性的作用。当前,国家在高校发展领域提出“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将精力置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而忽视“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甚至在“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表现出发展热情不高的现象,具体体现在:

1.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自实施高考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层级教育纷纷开始出现扩招的态势,本科生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甚至博士研究生也开始出现扩招。很多高校将成人教育领域的教育资源撤回,将其有限的办学资源完全投入这些全日制教育的范畴;有的高校为了建设“研究型”,甚至在其学校内部取消了成人教育;有的高校认为,成人教育已经步入发展的没落期,发展成人教育会影响学校的未来生存等。有鉴于此,很多高校不愿发展成人教育。高校的这些举措和行为严重地挫伤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机会,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在成人教育领域投入的教育资源不足

成人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愿参加成人教育。第二,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高校内各级管理部门、附属部门以及教辅部门等都将成人教育作为附属产业看待,对其重视度不够,将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搬进成人教育的范围,使得成人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和活力。第三,实践性教育资源的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3.成人教育的效益与其高校自身的定位不相匹配

高校的职责和价值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这一切的实现则主要依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只有培养“双创型”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与此同时,高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只有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才能体现其意义,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则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双创型”成人劳动者。“双创型”成人劳动者的形成势必需要“双创型”成人教育的支撑,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则与社会的期望相去甚远,与高校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二)问题原因剖析

1.高校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够科学,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认为成人教育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补充性的教育;高校是实施正规教育的地方;发展成人教育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不符合;成人教育应该由那些社会办学机构去承担。绝大多数高校认为成人教育与其“高大上”的教育使命不相符合,没有认识到“双创型”成人教育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成人教育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2.高校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

我国很多高校将自身的发展定位锁定在“高”上,将其发展定位于培养学士、硕士甚至博士等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都强调高水平,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必须投入巨资,追求高、精、尖;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服务对象要具有高的知名度,要求高回报。高校的这些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致使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等又出现就业难;在技术方面,高大上的技术和理论经常被束之高阁,而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术却一项难求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定位不准确,导致其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

绝大多数高校只重视教师在高校内的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等学历教育领域的工作,而不将教师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劳动付出纳入教师的工作量中;没有专门针对成人教育的管理部门,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这些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机制建设方面的僵化严重地制约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致使高校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4.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不灵敏

对成人教育的认识不科学、重视度不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不准确,高校内相关机制建设僵化,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势必导致高校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及时和不灵敏,导致高校对社会在人才需求的量与质、技术的高新与实用性以及服务需求成本与效益等方面应对不灵敏。

三、“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准确定位“双创型”成人教育的使命

高校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具有强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推进国家成人教育发展领域也应该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首先,高校要积极发挥其引领和规划的重要使命,规划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内容、实施方案等,与此同时,还要为其他的成人教育实施主体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次,高校要积极地履行并推动其帮扶职责。高校不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还应与其他的高校、办学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相互合作,在改善自身成人教育办学的同时,也帮助那些成人教育发展不够理想的组织和机构,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面得到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得到优化,在教育质量方面得到提高。最后,高校要履行好其在成人教育中的监督和评价的职责,在技术以及业务等层面提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为教育部门行使决策提供依据。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对“双创型”成人教育资源的投入

1.整合教师资源,加大教师资源的投入

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任务。将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优化,通过“双创型”教育的形式传递给成人学习者,并通过成人学习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的新使命。因此,我国在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一支既具有高大上理论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整合学科专业资源,加大学科专业资源的投入

当前,一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研究基地以及实验室等都集中在高校,尤其是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如果能将这些高校中的这些学科专业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将各类优势的学科和专业资源通过“双创型”成人教育传递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然会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高校内部也要做好对成人教育的学科专业方面的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设特色专业等。

3.整合并加大科研基地和科研成果资源的投入

各高校,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技园的作用,将科技园作为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科技园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国家能够获得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探索出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等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人学习者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扩展,素质能够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如若能够将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向成人教育领域推广,势必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全社会开展创新和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4.整合并加大各类社会资源的投入

高校,尤其是那些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与其他的高校、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联合办学,共同致力于“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组织、运行以及评价等方面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我国成人教育的“双创型”发展。

(三)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加强“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必须理顺成人教育的机制。第一,要理顺有助于提高“双创型”成人教育中教育主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的相关机制和体制;第二,要理顺有助于提升成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相关体制和机制,使成人学习者主动、自愿、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第三,要理顺社会在培养人、运用人以及评价人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社会构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以及“学者有其用、能者有其位”的社会风气,凸显“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四)积极推进“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国际性合作

首先,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在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方面的经验,可以采用“派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成人学习者能够有机会体验发达国家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等;其次,要充分发挥我国重点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向其他国家传播我们发展“双创型”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增强我国“双创型”成人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参考文献:

[1]韩永剑.比较学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2(15):12-15.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第3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学平台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02

Abstract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venture, the highly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is a comprehensive tas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 this paper,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r in one" mechanism of path analysis,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re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latform; curriculum reform; talent training

1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的实施,为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带来了时代机遇,也带来了时代的挑战。“双创”背景有利于学生个体拓宽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教育者在了解“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理念与制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组织制度模式,通过“双创”时代的特征,确保学生能更好找准自身的定位,从不同视角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更好地学会独立思考,实现能力提升与价值创造,最终实现创造力的提升。

就现状而言,“双创”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处全球化激烈竞争中的中国,对人才的创新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新要求。(1)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化发展的需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着力于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面对“双创”背景的挑战,综合型高校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主动研发相关的培养计划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造和独立研究,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

2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成效与特点

2.1 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成效

为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主要集中开展“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切实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基于创业实训视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该校创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转变,有效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强化大学生专业性、综合型实践训练,从而夯实该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基于学术科研视角,为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研究生两级设立两级“创新基金”;基于多样化实践视角,学校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无线电侧向锦标竞赛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学校创建多样、多量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新教育。集合多方位视角,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战”四位融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创新教育。

综合“四位一体”式创新教育体系近年创新教育成果,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成效颇丰:截止目前,学校已有40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基金”共资助项目1000余项,资助经费近40万元,且已有多项成果运用至生产环节;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98项、省级奖励489项;学校创业超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每年为在校学生提供2000余人实践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四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奠定了夯实基础,为其学生创新实践显著成效提供了环境支持。

2.2西南科技大学“四位一体”创新教育的特点

西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四位一体”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综合型大学的鲜明特点:(1)高效整合资源。学校在落实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采取项目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这大大提升了其资源的调配与利用率;同时,在资源匹配的过程中将学生兴趣导向与校方审核把关密切结合,提升了项目运营的效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让真正对学术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得到了更多的锻炼。(2)注重人才培训。以研究生创新基金为例:2014年资助学生139人,2015年增至141人;两年间,在我校创新基金支撑下,发表SCI、EI收录论文78篇、申请专利25项。从学生参与创新基金成效来看,学生们除学术成果外,学术兴趣、思维方式上也获得诸多收获,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念,并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3)注重社会成效。近五年来,学生获得学科竞赛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目,孵化创业企51家等。我校创新教育不仅获得学术、兴趣的实际成效,更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

3 “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形成路径

总结来说,西南科技大学创新教育的“四位一体”机制形成主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构建创新教育专业实践体系、改革创新教育成效评估体系、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具体而言,即为多方整合资源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评估―优化”循环路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教育实效性(如图1所示)。

3.1 打造特色创新教育课程

创新教育课程的规划,体现了高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向,从源头上把握创新教育发展脉络。特色创新教育课程应当满足独立性和综合型:(1)满足独立性,综合型高校中学科繁多,院系间专业特色分明,特色教育课程必须深入挖掘创新教育课程专业性、科研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2)满足综合型,21世纪是高科技、高融合世纪,单一学科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加强学科与学科间交叉教学,从而形成不同学科间互补、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综合型、全能型人才建设。

3.2 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模拟。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奠定基础能力训练基础,打造综合素质培养核心,坚持创新精神教育主线。通过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生产实训―创新实训”创新教育实训环节,最终形成一体式开放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学生通过四个实训环节中,可快速、系统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同时通过学校创新教育,掌握丰富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3 优化创新教育组织架构

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组织架构涉及多方面、多管理层:学校层,综合型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实力、充分接洽社会,从而统领学生在校内外的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学院层面,成立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充分结合学院教学资源、导师资源、教学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调动学院创新教育工作中心;学生层,形成创新教育相关的实践协会,从学生间形成积极的调动力。

3.4 改革创新教育考评标准体系

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不能停留于精神嘉奖,更应当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加入创新教育队伍中;调动学生自我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综合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效性提升。综合型高校中,创新教育的考核标准必须聚焦于科学、精准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型考核的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教育评估体系的效用。

4 推动“双创”背景下综合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的对策建议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科学地布局培养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创新教育上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本身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满足创新教育目标的前提之下,更好地与专业课程里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融合,为培养综合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搭建起由基础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第二课堂教学所组成的“三元式”高校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类综合培训+科研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4.2 创新校企联合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加速推进教学活动和企业制造生产实践相结合,采取“合作教育”的形式:将制造认知、制造实习等实际操作课程放到企业生产前线来开展,建立一整套包含产品认识、技术认识、文化认识等的实践课程教育模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和实际生产之间的结合;通过建设创新实践教育基地等方法,将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纳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模块和项目中,实现产学研用的循环发展。

4.3 探索企业介入机制,创新科技竞赛实训机制

充分利用好社会广泛的资源,拓展高校的创新教育平台。借助省部共建这一重要契合点,提升以高校为中心,结合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及科研单位所进行的创新、培养、实践平台,促进高校与地方企业多方面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社团发展中。

4.4 构建有效管理机制,推进综合资源高效整合

积极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以及引进社会上成功的创业者或团队为高校学生举办学术讲座和实践类专题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同时,强化学生头脑中的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水平。鼓励高校教师专注实施“卓越课堂教学计划”;给予外出进修培训和调研学习的教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的优化提升,为学生搭建起多元化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 人民论坛,2014.20:253-255.

[2] 陆岸.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再思考――以“第二课堂”学生工作手段创新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4.9:110-116.

[3] 杜占元.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促进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7.

[4] 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28-32.

第4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10-04

笔者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截至2015年,共显示期刊文献143篇。其中大体上是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双创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研究等等,文章大多是相关理论的归纳演绎。研究往往局限于理论层面,与高职的实际发展缺乏紧密联系,而且143篇文章中核心论文不到10篇。当然,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匮乏也有客观原因, “创新创业”的概念直到2010年才正式提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尚未开展双创教育,尚无经验可谈。因此,以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对现阶段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争论进行分析也颇具价值。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其职教思想也是学术瑰宝,对当今的职教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较长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成为教育界研究的对象。对黄炎培的研究虽不及、陶行知等教育家,但也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现象。大量关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开拓了笔者的思路,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范式,其中也有不少需要警惕的误区,诸如“功利主义”和“拿来主义”等。我们不能因为论文需要,随意裁剪、拼接黄炎培之观点,孤立地、片面地看待问题,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能放弃独立思考,对前人的研究亦步亦趋,对参考文献有参无考。

要讨论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应该明确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创新创业观首先体现在他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中,从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到宣传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在面对国外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时,黄炎培坚持“精神上不失自尊自信,方法上还需择善而存”[1],其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即他创业的创新;从办小学堂、职业教育、职业指导所,再到农村教学试验区,这便是他创新的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无疑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导向。同时,黄炎培为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校训“敬业乐群”,是教导学生要摒弃“非议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的传统思想,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责任心和创造力,一来可以解决社会最困难的生计问题,二来可以推动国家的复兴。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指导要考虑到人类个性,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2]他认为只有使青年个性得到发展,思想得到丰富,才能改造旧社会,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创新创业观的体现。创新创业,既体现在黄炎培教育思想自身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他对学生培养的认知和定位中。

二、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五个争论点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争论,主要有“泛化”和“窄化”两种。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外延模糊的概念。有学者对其做广义的界定,认为“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既不是原先的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这样的理念四平八稳,看似公允,但是仔细思辨,这样的理解实在有失偏颇并且让中国的创业教育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产生了明显的误导。”[3]正是为了避免这种四平八稳的“泛化”,有学者对其做狭义的、观点鲜明的、导向明确的界定,提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但@无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窄化”了,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推进”。

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王占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努力做到‘素质型’与‘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兼顾,这并不是为了‘四平八稳’,而是根据我国国情采取的实际措施。”[4]也有学者主张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独立地辩证看待,“偏重于在高等院校突出创新教育,在职业技术学校突出创业教育”。[5]总体而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三种理解,将其等同于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此外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根本。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的争论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伊始,便有很多高职院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2004年职教界针对当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个人需求、社会需求脱轨的状况,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才得以突破瓶颈,实现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改变了高等教育生态。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依然要坚持这一基本导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下,已经局部形成了唯“就业论”的不良之风,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只看重学生能否签订“三方协议”,提高学校就业率,谋取更多教学资源,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此外,也有学校为了落实好“就业导向”,将就业的关键聚焦在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异化成岗前培训。这样的职业教育重技能、轻人文,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将职业教育拉出泥潭的举措,所以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必要性的争论

随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全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那么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它有利于解决高职院校的就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学偏重于专业技能培训是它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要义,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也并不是人人都向往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否具有普适性还值得探讨。

(四)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任教资格的争论

创新创业教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综合知识,也包括操作层面的实践知识,它要求教师对“双创”既有系统的理论认知,又有一定的实战经验。校内专职教师缺乏创业经验,企业家一般不会辍商从教,高校系统中目前也没有能输出师资理论的相关师范类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十分匮乏。高职院校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部分专业教师兼职理论授课,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举办报告、讲座。有人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异于“纸上谈兵”和“企业宣讲”,它唯一用途就是用来应付“政府文件”。

(五)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中以赛促教的争论

自1997年“创业计划竞赛”与创业教育一同被引进国内,“创业计划竞赛”近20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诸多争论。如今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有人认为要坚持“以赛促教”,它是实施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有助于学生在创业阶段之前系统地学习、交流创新创业,能促进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能营造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社会的创新创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以赛促教”已经演变成类似“应试教育”的“应赛教育”,学校为了获得奖牌以证明或提高“办学水平”而过度重视大赛,学生为了“保研”“获取奖学金或学分”而加入竞赛,功利化的“以赛促教”将违背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

(一)双创教育是传授技能陶冶精神的素质教育

在不同的时期,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内涵解释有不同的特点。从提倡实用主义到倡导职业教育,再到后来“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黄炎培逐渐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相对完整的概念,即“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之方法,依人人之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提到,“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同时,他也认同杜威的观点,不同意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或是针对某种职业进行的岗前培训,不能“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重技术而忽略人文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范畴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该是以教授谋生技能为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是以职业型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二)双创教育要以“谋生”和“乐业”为导向

如今职业教育已向终身教育发展,双创教育同样如此,就业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就业培训既包括岗前也包括职后,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双创教育不能是“万能”教育,只能联系到具体的职业,于是将双创教育的功能导向确立为就业并无不妥。但双创教育毕竟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是根本,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必须考虑到个人需求;否则,仅从社会功能维度考虑双创教育价值导向会多少倾向于功利化。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统一在一起,他将“个人谋生之准备”确立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说过“语以抽象的实用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7],处于萌芽阶段的双创教育,也需要“惊心动目”,把个人生计置于突出地位,有利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双创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同时,黄炎培也多次强调,“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一种“机械教育”,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业教育要教授学生“谋生”,还要帮助其“乐业”。那么,双创教育的价值导向应该是重视个人需求的职业导向,这里提到的“职业导向”,其含义正是黄炎培所说的“使有业者乐业”。

(三)双创教育要全面推进也要兼顾个性

显而易见,上文提及“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论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是狭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或创业教育,也不是创新的创业教育,我们全面推进的应该是广义的创新创业教育,它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能力培养手段。创新创业作为“求学、谋事、创业”的一种方法,它理应面向全体学生,但教学内容中也有“创业认知,资源开发,创业风险,企业管理”等内容,此时则应考虑到“人类个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应该承担着“职业指导”的作用,正如黄炎培所说,职业指导既要“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只有这样“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的乐趣”。[8]可见,从广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是有必要全面推进的,但在落实的具体层面,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

(四)双创教学需社会力量全程参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由何人来教存在争议,但是学校必须联合社会力量的思想是一致的。黄炎培也一直鼓励教师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可以提倡教员储蓄;也可使教员借此考知社会状况,改良其教授;三可使教员于前途有希望,不至感其生涯之枯寂”。[9]他还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看职业界的需要”,“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10]同理,创新创业教育聘请企业教师,不能只是“上课教师”,前期的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定位等都需要企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企业教师的授课才能避免成为“企业宣讲会”。他也强调“教育为专门职业,苟非性之所近与积有学历经验者,未必尽人胜任也”,可见黄炎培是鼓励师范生任教的,创新创业教育因其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更应如此。

(五)以赛促教要统一“平民化”与“社会化”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做到“做W合一”,正如黄炎培所说“真正学问不在书本上,而在事事物物上,故称求学为读书,实为错误”。[11]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做”的一种有效途径理应重视。与此同时,黄炎培始终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平民化”“社会化”的方针,首先职业教育要“重视平民问题”,“要解决平民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看重社会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创新创业大赛应该积极开展,也应该注意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少数学生的大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学生都应接触各种竞赛,那么从赛事设置上就应该避免创新创业“竞赛班”的出现;(2)创新创业大赛的内容应该多问问“职业界”,否则参赛作品必定学院气浓厚,比赛结果也并不能代表市场的选择,学生还是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3)创新创业大赛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以赛促教”要体现在“做学合一”“手脑并用”的各个环节,不能有奖牌、有证书、有“分量”的竞赛就重视,日常教学中的比赛就不组织、不重视,“以赛促教”要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异化成功利性的“应赛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7]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13).

[5]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8]黄炎培.《职业指导号》的介绍语[J].教育与职业,1919(15).

[9]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0]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

第5篇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双平台 交叉课程培育

在我国,创业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其已经逐渐形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并逐渐向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双平台教育模式,各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参与创业教育培训,以此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加创业技能。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着手为学生提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基地,形成一种教育知识与创业技能相结合的双平台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展开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现在济南职业学院的在校生在完成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就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我行我创”的创业设计大赛的优秀表现到本校创业学院中学习。在比赛中,成绩优异者便有机会来到创业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相关学习与培训,通过考核者可以按原专业毕业。创业学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过一系列策划与研究申报创业专业,使得该专业最终成为一个具有专业培养与跨专业培养同时进行,社会服务与知识教育并行的教育双模式。并且该学院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还为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和社会有志青年提供短期的创业培训机会与创业教育服务,这其中包括在校学生、农民、退伍军人与待业人员等。此时,这种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创业学院的服务能力进行完善并推广此类经验,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社会与学校中的资源是构建创业教育平台的基本要素。其实质是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教学这两大平台建设。其中,后者要运用创业激励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让学生利用好政策优势自主创业。在教育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针对不同情况调整教育方法,面对低年级学生实行鼓励教育;面对高年级学生对其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而且在教学计划上要将平时的知识教育与创业教育一同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当中,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高职学习生涯。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制订交叉学科培育方案,并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在专业课程教育上,要让创业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向学生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创业成功典型故事向学生介绍有关创业机会等。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邀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或鼓励、指导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让他们在比赛中成长,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另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研究,对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关实验培训班,对其进行创业方面的培养,因材施教效果更佳。如项目风险评估、行业切入点的分析和论证等。支持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创业实训项目自主实践,学校建立合理的创业指导教师制度,利用有利条件,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业指导。

对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平台的建构与巩固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是构建和巩固该平台的基础,是创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市场调查机会得到锻炼,而企业从中得到学生带来的服务或创收,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目标。在创业教育中指导学生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因为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顾客的感受永远是最重要的,所以及时进行市场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市场调查时,为了让结果更具代表性,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同类企业的经营模式等,并对顾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为企业在市场中定位的确立打好坚实基础。在创业教育的最后,学校应与企业互动,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创业项目的市场、设备、生产流程、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指导学生到相关部门注册创业公司,为他们今后成功创业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创业项目的切入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市场竞争力,是成功创业的奠基石。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在当前教育体系中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双平台。因为截止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无法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软件和硬件设施无法达到标准,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满足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业教育。若过分强调创业教育,则必然会给现行教育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如下展示的创业教育双平台的构建过程:

第6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双语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58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Bilingual Teaching

YANG Jun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and difficulties in bilingual teaching,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erefore, set up the difference in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mphasize training and use of bilingual teachers, encourage the introduction and adaptation of foreign textbook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hole language teaching mode, which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task.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被列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观测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无疑在如何服务社会上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此,双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双语课程得到了快速推广。

1 高校双语教学实施目标和主要作用

高校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既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在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实施双语教学。2005 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教育部、财政部仅在2008-2010 年就批准了403 门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相当多的重点大学在本科教育中都先后开设了数百门双语教学课程,几乎所有本科院校也都为本科学生开出了一定数量的双语教学课程,尤其是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中外合作项目利用对外开放的便利渠道和特别资源,逐步把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发展成为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

本科教育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锻炼学生外语沟通能力,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加速国际化人才培养。双语课程可帮助学生学习外国文化,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构建使用外语独立阅读和国际沟通的基础,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2)学习国外先进理念、知识和技术。学生通过双语课程学习,可直接了解本专业外国的发展动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有助于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满足我国各行各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高端人才的需求。(3)适应国际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愿意来华学习文化、语言和知识,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愿继续留下或来华学习和工作。大学必然是他们的首选。为此,高校双语课程将起着无可替代的传播作用。(4)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教育向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学校向国际化迈出必将首先获得先入优势。优秀的双语教学将显著提高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本科教育中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笔者比较同意早期学者的意见。双语教学中的双语,指的是“像母语一样掌握的两门或多门语言”,能够用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就学科专业问题进行自如的沟通和交流。笔者在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验证了有关学者的观点。在使用两种语言给对外语还不够熟练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或者说用两种语言给出同一信息时,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学生就会本能地等待母语传递的信息,而放弃外语传递的信息。所以,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是全外语的教学,而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教学。在母语加外语的教学方式下,外语对学生的信息刺激或许是非常有限的,而母语授课的时间恰恰又被外语授课时间所占用。这就等于外语加母语的双语教学是以牺牲专业授课时间为代价的。这并非是教育管理部们提倡双语教学的初衷。因此,以适宜的模式实施双语教学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3.3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单一。在专业课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课堂教学存在着三种常见现象。(1)教师照书念得多,自己讲得少。专业课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和公式原理,大多双语教师虽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和外语水平,但离母语的水平毕竟还有相当的距离。为此,还很难做到对专业知识用外语进行思维,对专业知识进行自如讲解,实现两种语言间的自然切换。如此时间一久,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就消耗无余。(2)教师解释词意多,内容发挥少。双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外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教师比较担心的是学生能否理解英语表达的专业知识的概念。因此,教师常常都会在专业概念词汇上花较多时间进行解释,或因时间受限,或因专业受限,而不会或不能在专业内容上进行扩展发挥。(3)教师满堂灌的多,学生说的少。最常见的双语课堂教学方法也如同传统的汉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从上课铃响讲到下课铃响。教师很辛苦,很卖力气。不少学生不想、不愿或不能张嘴,教师未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还有的教师甚至担心,自己讲得少,会被认为教学不卖力,课堂混时间,课程含金量低。

3.4 缺乏足够的规划研究

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推广。首先,在查看不少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不少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多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采用汉语授课,只有一、两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这种语言转换的突然性必然导致学生的不适应性。这种课程布局往往会产生双语教学边缘化效应,损耗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影响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再则,按照大多学校的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课一般都在三、四年级开设,并且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一般选修课设置。专业课又被设为考试课,选修课常被设为考查课。双语课程大都按选修课设定,学分少,学时短,多为考查课。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分出主次,抓重放轻。同时,从另一方面,还有些问题值得商榷,比如:是否必要在专升本教育中实施双语教学?是否必要在各学科中均等开展双语教学?传统专业课有无必要实施课堂双语教学?等等。另外,在当前形势下,高年级学生常常又被就业或考研问题所困扰,一般都不愿在专业双语选修课和考查课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多认为这些课程不挂科就可以。这一教学环境严重影响着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双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很难顺利推动。

4 推动高校双语课程教学创新的若干建议

在本科教育中推动双语课程创新教学涉及诸多因素。现仅从教师课堂教学维度提出以下建议,与同行商榷,以期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建立科学的双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双语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对双语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以便促进双语教育发展,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双语教学评价要根据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可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次,从专业、语言、方法、效果四个维度,建立较为科学的、完整的、可应用的、区别于一般专业课和语言课教学的评价指标,并实事求是地确定合情合理的指标权重,从而有效激励和引导双语教师,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重视优秀双语课程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教师是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人。双语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质量。可适时引入外国先进教育资源,催生杂交优化效应。重视和支持留学回国教师的工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学习和提高专业及外语水平,提高和保护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了解和认可双语课教师的工作与付出。加强同行交流,营造学术氛围,为优秀双语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条件。

(3)鼓励引进外版教材和改编外版教材。双语教材是双语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不少大学在这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比如,清华大学现有500多门核心课程采用了外国著名高校的优秀教材作为教材或辅助教材,复旦大学前后从哈佛大学引进7600多种教材。然而,在不少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少认识分歧或障碍。要不断引进外国教材,保持教材知识的前沿性。

(4)提倡专业双语课程外语全程化教学。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中完全使用外语授课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如果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学生上课时较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目前,两种语言混合型的模式虽然容许存在,但只能当作权宜之计、无奈之举,而不能看成是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只有在地道的外语环境中才能逐步使外语成为思维语言,实现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反应,要跟踪学生的双语课程学习效果。

河南省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西方管理理论建设项目,2015-01

参考文献

[1] 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29):35-41.

[2] 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54-61.

[3] 谈多娇.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教育研究,2010(10):91-94.

[4] 余其俊,撞梓豪,韦江雄.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1-33.

[5] 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3):51-55.

[6] 马小玲.双语教学评价研究概述[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3):22-3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双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本科院校虽然依然是学生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是却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加上当前社会对于应用技术的注重,更多的学生开始倾向于选择高职高专作为自己未来发展深造的基地,并在高职高专中学习更加实用的技术和知识应对未来就职过程中企业的需要。高职高专也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教学也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高职高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的质量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运用双语对此专业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让学生们在双语的基础上学习更加先进的技术,阅读的资料也更加广泛。因此,高职高专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是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双语校本教材的质量高,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

二、开发双语校本的原则

第一,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很多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高专学习之后,其依然保持着天然的童真之心。虽然学生看似长大成人,但是其依然是一名学生,还未真正走入社会,其依然保持着欢乐的童趣和天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双语教本开发的时候,就需要保持教材的趣味性。只有有趣的内容才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材的趣味性是教材开发过程中所应当注重的一个原则。

第二,注重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贴近性。只有与生活相关联的内容才能真正被学生们所接受,这些内容也将会成为学生们生活中所经常接触到的知识,成为学生们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双语教本在进行开发的时候,要注重其与学生们生活的关联,很多抽象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事物描述而得以具象化。

第三,注重内容的条理性。教师在编写双语校本教材的时候要注重内容的条理性,只有内容具有条理性,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具有逻辑性,学习起来才能做到切实有效。教师在进行教材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导读内容的设计,做好设计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教材设计的时候要依照教材的目标进行编写,保证其教材的设计符合教学的需要。其内容的条理性是双语校本教材服务学生的重要基础。

第四,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双语教材的应用目的是不为了让学生单纯学习知识,其更重要的是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因此,其内容的编写要注重其应用性,只有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意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高,学生进行双语教材的学习才切实有效。

三、高职高专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制造业都在不断发展,尤其国外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所掌握的技术也更加先进。因此,阅读国外的各种资料,掌握国外的各种先进制造技术非常关键。不仅是双语教学的目的,更是双脚本教材开发的重要目标。但是,当前阶段,国内在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教师自身能力需要提高。当前高职高专进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为英语老师。英语教师的英语功底较好,但是其对于先进制造技术则并不了解。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选择了先进制造技术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可是英语教学能力则显现出不足。寻找到既具有先进制造技术能力的教师,又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的教师非常困难,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不仅让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大缺陷,同样让校本教材的开发出现困难。先进制造专业的教师无法真正了解教材的含义,能够阅读教材的英语教师对于专业术语又无从真正掌握。[1]

第二,教材结构体系混乱。当前所使用的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教材在内容的编写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条理性,但是其结构体系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混乱的,或者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将会给学生的学习思维造成混乱,让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专业思维,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也无法将知识进行合理应用。所学习的知识仅仅成为“纸上的兵”,难以发挥实用的价值。[2]

第三,实践环节不足。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未来企业或者单位的需要,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实用性技能,能够在毕业之时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很好的应用。但是,当前的教材在实践环节的编写方面还存在不足,实践内容较少,或者教材中所列明的实践内容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实现,教材中的实践仅仅停留在教材中,难以转化成为现实。[3]

四、高职高专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

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提高,是对教材应用价值的体现。教师在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的时候,一方面要符合双语教材制定原则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实际,从而让教材的价值能够获得充分的展现,让其在教学中进行更好的应用。

第一,注重原版教材的引进。教学最好的教材,莫过于对原版教材的使用。尤其对于先进制造技术专业来说,能够获得原版教材的使用,等于让学生直接与国外的先进制造教学工作进行直接接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应用的魅力。国外所使用的教材相比较国内来说质量较高,对其进行引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对教材中偏难部分,或者理论部分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学生对于教材能够通透的、深刻的理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普遍来说其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进行原版教材引用的时候,要进行甄别和选择,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4]

第二,在原版教材基础上进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引进的教材进行直接使用,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对教材进行改良和改进,让其满足国内学生的需要,符合教学实情。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对教材进行在改编。比如,可以对原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对于难度过高,学生根本无从接受或者理解的部分予以删除,对于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进行简化,或者形象化处理,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便捷。[5同时,教师还要对原版教材进行本土化“建设”,将国内的先进制造技术融入其中,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比国内和国外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差别和差距,从而让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内化、深化。[6]

第三,优化教材结构体系。教师在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结构体系建设、规划和优化。教材的机构体系将会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结构体系,也将会形成学生头脑中的学习思维,因此,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教材的教学应用来说非常重要。教师一方面可以参考英文原版教材的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体系构建,以方便学生学习为主。教师在进行结构体系优化的时候要立足实际,结合学生基本情况,并对有关资料进行通篇了解。因此,教材结构体系的优化需要教师深厚的功底做基础,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7]

第四,增加教材的实践环节。任何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实践过程的注重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先进制造技术双语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实践的环节,将实践的过程纳入到教材的结构体系中,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的环节需要教师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所掌握,在当前高职高专实践、实习的情况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编创。[8]同时,实践环节不适宜特别困难,最好能够做到简单易行,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践,也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进行实践,从而增加教材中实践环节的灵活性。

五、结束语

先进制造技术虽然具有非常枯燥的理论内容,但是其还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专业学科,并且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联系,还需要跨出国门,与国外的制造技术“挂钩”学习。所以,此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双语校本教材进行研究、开发和编制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要此方面进行潜心研究、刻苦钻研,让教材的编制和创作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艳.EGP+ESP模式下中职校本教材《晨读英语》的开发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4,30:40-42.[2]刘鹏娟.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4:91.[3]钦方,饶坤罗.高职物流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以《3D货代情景实训操作》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9:35-36.

[4]韩立红.高校“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25-27.

[5]王琪.高职航海类专业双语校本教材开发实践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5,01:8-11.

[6]李红伟,陈东.人体解剖学双语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08:132-133.

[7]陈丽霞.培育学校双语特色促进学校持续发展[J].华夏教师,2015,11:10-11.

第8篇

1 双语教学的涵义[1]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的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

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1沉浸式双语教学

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

1.2过渡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

1.3保留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

基于我院高校师生的英语水平层次及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采取的仍然是保留式双语教学。随着教学环境及英语水平的提高,下一阶段开展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采用英文专业教材,教学课件采用英文,学生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方式,只在专业重点和难点部分给予中文解释。由于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因为英语水平而限制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的意义[1]

2.1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距离,中国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其语言能力却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入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各学校师生都在重视外语的学习。西医主要发源于西方,医学院校则更应该重视外语的教学工作。目前我院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中澳班学生迫切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教师。可以说,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本文由收集整理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从容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3 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3.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学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学者是最理想、最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

3.2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率很重要。三年制一年级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较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这对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了预习准备。如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3关于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完全统一的三年制普及型双语教材,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着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来编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疆;双语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4-02

在应对当前幼儿园师资紧张问题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下文简称:院校)陆续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学前教育教学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学前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令人担忧的现状,一般从中师类学校升格而来的院校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但结合新疆本地院校实际来看,似乎各地教学经验都难以被新疆各院校所复制,其根本就在于双语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植根性。由此,笔者试图就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就区域植根性而言,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留在新疆工作,民汉合园在新疆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那么如何将汉语、维吾尔语融入到学前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就存在难度;并且,如何定位双语教学的目标导向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见,单纯谈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本文主题讨论没有太多帮助。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以下将在目的、手段、效果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一)双语教学的目的

在保护民族语言的民族政策下,双语教学目的一目了然。但从院校层面来看,其目的仍存在于这样两个方面:(1)提升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在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方面能够既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又能使民族地区的孩子具备汉语能力,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语言基础。其一是掌握双语,既掌握汉语,又懂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达到双语兼通;其二是以两种语言为中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时应以语言和教育活动的整合为基本实施方式,不要为学双语而学双语;其三是为少数民族儿童打开生活的视界,实现幼儿教育的成长取向。(2)增强学前专业学生服务新疆的能力。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都需要在熟练运用双语的基础上才能满足当地幼儿教育的需要。新疆实施学前双语教育的主要困难在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南疆三地州及农牧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大多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的乡或村仍是清一色的少数民族,根本没有汉族人家居住,这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汉语。另外,当地能够胜任汉语教学的教师也很少。针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政府给了很多的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走进这些地区,从基层教育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从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抓起,真真正正地改善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的面貌。

(二)双语教学的手段

有关双语教学手段的应用较为难以把握,这不仅在于学前教育本身的课程特征使然,也在于如何对双语教育建立起合理的课程结构配比。所谓课程结构配比是指在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中如何植入双语的问题。根据笔者的体会,在理论教学中可偏向于汉语教学,而在技能教学中则需要偏向于双语训练。而这一问题的根本仍是适当地学习汉语,但要将学前语言教育重点放在口语的学习上,以习得良好的语言范式和准确的发音,实现儿童教育与语言学习的统一为主。在采取措施推进汉语教育时,不仅要加强幼儿园的硬件建设,更要加强汉语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多媒体教学,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儿童另一重要的双语学习途径。

(三)双语教学的效果

如何评价双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从教学手段中可知,双语教学侧重于在技能教学中来完成,因此,这一效果评价活动也主要通过技能测评来实现,汉语教学则主要在于理论教学环节,这可通过常规考试来实现。

二、认识引导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定位

根据以上所述,教学模式创新定位可在一般和特殊层面来进行。以下以技能教学为考察对象。

(一)对于教学目的定位

1.岗位意识。严格来说,任何教师岗位都存在着自身的岗位意识。但对于面向幼儿教育岗位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须建立有关师德、师风的职业素养,还需增强自身的耐心。幼儿教师所须具备的教学耐心,不仅归因于学前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也是从事文体类教学所必备的岗位素质。从目前高职技能教学现状来看,似乎并没有特别关注“耐心”这一要素。

2.职业能力。这里并不讨论岗位技能要求,其属于常规要求范畴。而是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来展开讨论。具体而言,技能教学还应带有启发性元素,从而激励学生有意识地自主探索幼儿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不难看出,其将形成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于教学手段的定位

分年级设计技能任务或项目,这是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但是任务内容的具体设计,却在各类高职学校略有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年级应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二、三年级在巩固岗位技能的同时,还应逐步进行岗位意识和个人教学创新能力训练。实践表明,不管学校如何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但若与市场需求脱节,都将无法建立起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提升校内技能能力的同时,应主动、积极地与幼儿园实体建立合作关系。不言而喻,后者需要在学校管理层公权力的影响下才能有效实施。

(三)对于教学效果的定位

如何证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具有合理性,则需要对其最终的教学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对象不仅是该专业的学生,也包括参与技能的教师。对于前者的考核措施应改变传统重视报告撰写的特点,而应加大“才艺展示”的力度。

三、定位驱动下的路径构建

在上述创新定位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双语教学模式的路径构建如下所述。

(一)对新疆幼儿教育现状调研

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出发点应界定为推动新疆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而这依赖于对目前教学现状的调研。唯有通过调研才能获取双语结合的契合点。通过调研发现,在技能教学方面需要针对幼儿民族歌舞训练方面下功夫。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则需要在编导、演唱等方面获得专业知识。但从应用的出发点来看,应加大双语在歌舞专业训练中的应用,而对于舞蹈编导训练中可广泛使用汉语。

(二)完善双语的教学手段应用

双语教学是结合新疆实际而做出的,这在全国其他地方很难找到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但要遵循一个原则,双语教学不应割裂开来,而是针对特定教学内容来进行应用。上文已经就技能中的歌舞方面进行讨论,指出应倾向于维语教学。然而,在理论教学方面(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则可以使用汉语,这也有利于引进当前先进的文献资料。对于维吾尔族和汉族学生来说,有关双语能力的提升则依赖于自身的不断训练来实现。

(三)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在上文中已经谈到,可根据不同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工作。由于一、二、三年级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上存在课程内容差异,因此,可针对一、二年级加大维吾尔语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价,而对于三年级学生则应综合测评他们的双语教学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中,应围绕着对新疆幼儿教育现状调研、完善双语的教学手段应用、建立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张曾莲.基于准公共产品和生均幼儿培养成本的学前教育定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1-22.

[2]李杰瑜.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仍不均衡[J].上海人大月刊,2011,(5):10-11.

第10篇

体育是高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学校应改变传统体育教育公共课程观念,教师应重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并以生产管理服务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高校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满足体能与职业双需求下的教学创新呢,以下笔者就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视职业发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长期的高校教育中,体育一直被作为公共课程之一运用于高校素质教育中。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多为学生开展一些简单且基础的体育训练以期达到提升学生体育智育的目的。但面对将来激励的社会竞争,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足以满足与提高学生心理承受与身体素质需求。为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素质,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以培养高职业素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将所教学生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对高校学生职业性的体育训练。如: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学习专业的不同对其采用不同强度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并有意识有针对的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的体育发展更具专业化,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创设职业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优化体育课堂,构建合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设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优化体育课堂构建合理教学体系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为其设置相关体育锻炼。如:教师可以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结合标准为不同专业与体育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类型与强度的体育训练。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课堂。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课程与学生相对专业就业单位结合体育教学相关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设置相关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置相关教学设计。通过以上形式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职业体能与职业双向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中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机械,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高校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将教学职业能力训练融入体能教学训练中。如:教师在传授学生相关体育知识与技能时,可以在课前备课阶段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查阅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直观、形象的讲解体育技能相关理论知识、职业病征与运动保健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识与理解。在内容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丰富体育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讲解职业病与未来职业的特点并亲自传授并为学生示范相关的体育技能技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另外,不同专业教师训练重点应不同。如:旅游、市场营销等专业体育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形体与耐力的训练。文秘、计算机等专业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腰部与颈部的训练。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强化理论教学,增设网络体育课堂

在传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而忽视体育理论知识与职业病预防知识的训练,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体育项目中蕴含的体育知识与体育精神。对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能与职业双需求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设网络体育课堂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同时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职业体能的客观认知。

随着当前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课堂并取得一定成就。故相关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为学生创设网络体育课堂,为班级学生提供一个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平台。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体育课堂中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自由浏览学习。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该平台中互相交流,以此实现为学生线上讲解、答疑辅助等教学工作,同时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交流。

五、改进传统考核,重视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高校体育课程时间有限,仅靠短短的上课时间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高校体育体能与职业双需求下的创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进传统体育考核模式,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的双向提升。

教师可以: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考核标准,如:教师可以将体育活动与社会相结合,通过一些课外技能竞赛、体育体能竞赛等活动项目展开考核,有组织、有计划的展开相关的体育锻炼,通过这样的形式有效促进学生体能与职业能力的双向提升。另外,教师在体育考核中应设立一些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其通过改进与完善逐渐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9-01

前言

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二十多年,起步较晚,缺乏教学经验,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了使学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新管理理念,高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国际水平和贯彻实施教改措施。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现状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4号文件,决定在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到今天为止,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双语教学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成果评价只通过考试这一种方法进行,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大部分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一般是教师先用英语把教材朗读一遍,然后详细讲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和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流于形式,忽视质量的提高

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不同,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双语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轨,为学生创造接触外国最新学术成果和创新教学理念的机会,外语只是教学中的一门工具。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很多双语教学课程,虽然开设了课程,高校却并不重视双语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在接受教学检查和专业评估时才会重视教学的进行,教学流于形式。

(三)师资力量不充足

充足的师资力量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在动力,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但目前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双语交流难度大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普遍是从小学开始,学生到了大学后,基本上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般只重视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积累,完全忽视了口语的练习,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学生学得非常困难,由于口语能力的缺乏,他们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不够充分,无法完整真实表达学习需求,因此就容易丧失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缺乏双语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从国外引进,属于英语原版教材,虽然语言纯正、与生活贴合度高、可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但是不符合我国的教育情况,教材内容与我国的课程标准不相符,也超出了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阻碍了教学的开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扩充教学资源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我国教育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应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充教学资源。双语教学的进行首先是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加入案例、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二)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双语教学需要具备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对于教学计划的安排要首先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根据平均水平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先安排简单的课程,然后再适时增加课程比重和难度。

(三)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双语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且能自由切换两种语言。为了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创新,高校必须重视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可以采取的举措有:建立双语教学师资培训体系,对教师展开定期培训,集中学习,组织教师到他校观摩,学习先进经验。

(四)结合本国实际教育情况,编写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都是英文原版教材,虽然知识丰富,可读性和实用性很强,与生活贴合度高,但与我国生活情况不相符,学生虽然能从这些英文原版教材中学习到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科研成果,但由于能力和智力水平的限制,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英文原版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应结合本校教学情况,自主编写专业的双语教学教材,并配之以中文辅助教材,降低教材难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重要举措,它为学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新管理理念创造了平台,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教材的缺乏、教学人才的缺乏和学生水平的差异等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职业体能;教学;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职业体能,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基本成熟,属于培养职业和体能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体能训练中忽略了职业性,不利于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与职业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重视职业发展

在体能和职业双需求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在高校的教育中,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是很重视,因此在创新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职能和体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校在发展中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体育在发展中需要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职业性的体育培养,根据学生具体专业的差异,采用更加实用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安排不同内容的职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的发展更加专业化,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的体育教育需要结合职业的发展所需求,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体能教育的开展中,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强度等。

高校在创新体育教学体育中需要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来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体育锻炼,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特色体育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在教学体系的开展中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事业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设置,不断完善教学课程的能力标准,分析课程、就业单位以及体育部分的相关压球等,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模拟职业情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形式方面,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可以将学生的职能体系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高校体育教学处体系的完善中需要加强职业体能理论相关的学习,职业和体能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理论知识等,向学生传授运动保健、职业病以及技能训练相关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和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可以向学生讲解职相关的职业病、未来的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对体能的要求等,并与学生共同积极探讨相关的锻炼方法等,为学生体能训练做好铺垫。

在相关职业体能的培训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职业来设置体能教学内容等。如针对流动变资类职业,在工作中身体不断处于运动状态,需要随时变换姿势,如旅欧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与之相关的关键体能要求要不以及持久力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包括形体训练、力量和耐力的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等;静态站姿类专业,在工作中,要求处于静止状态,相关的专业包括酒店管理、保安等,关键的体能包括腰部、腹部以及平衡能力等,在体育训练中可以采用形体训练、健身瑜伽O方式;静态坐姿类职业要求在工作中处于静止坐立姿势,如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等,关键的体能包括颈部、要不以及上肢等,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形体训练以及球类训练中;针对车间操作类专业,对学生的四肢力量、身体灵敏度有很高的要求,在体育锻炼中可以采用拓展训练、球类训练等。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中,为保证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更加明白,需要开展职业情景模拟,为学生制定具体的体能要求,在日常的体能训练中,增加职业操作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学校内可以定期开展情景模拟,加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在模拟情景的社会中,需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生活体验和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未来的职业生活和工作背景,完善自身的不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重视课外活动,改进考核模式

在教学的开展中,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仅仅依靠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来达到,显然不太现实,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需要与课内教学结合在一起,学校在课外活动的布置中可以与社会仅仅结合在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技能竞赛以及课外体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展开,保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体育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课程机构,全面提高职业体能。

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教学体系的效果得到体现,必须改变传统的体育考核模式。建议在职业体能考试中在包括活动参与部分、专项技能部分以及体育理论部分等,在理论部分的考评中,可以采用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方面的考核采用课堂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活动方面的培训可以根据学生平常的表现来评价。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现代社会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教学体系,科学定位人才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体能,确保学生能够同时具有职业技术和体能,从而保证学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士赵,李娟.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2):68-70.

第13篇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面临急剧增长的人才市场,企业在人才选择上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困难是当前高校大学生踏入社会面临的首要难题,也是高校教育革新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实践技术以及道德素养等,我国教育部曾指出“要提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综合而言,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双创”教育相关概念及特征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概念。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人们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谓“双创”教育,指的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双创”教育中,创新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将学生的能力变为生产力,引导学生将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付诸于实践行动。简单来说,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够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以引进、模仿为主,与自身情况、发展目标等方面难以有效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大学生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双创”教育的研究,并不断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完善。

大学生双创教育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双创”教育逐步发展,大部分高校越来越重视“双创”教育,在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明确“双创”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特色。“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原则,其主张“知行合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其主要具备了以下特征:①“双创”教育实`创业教育中,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与社会、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②由于我国大力倡导“双创”教育,各项政策非常宽泛,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未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实践、积累的机会;③“双创”教育始终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④由于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的全面支持,“双创”教育的良好发展能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化,激发市场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

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双创”教育专业课程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双创”教育缺乏准确认知,对其定位不明确,多数情况下主要将其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并未设置单独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创”教育的教学上,课时较少且课程较为分散,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整体教学缺少系统性、专业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较好的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知识,且缺少创业教育实践机会,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双创”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的师资团队十分欠缺,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极度欠缺,大部分教师在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较弱,甚至存在其他教师代为授课的现象。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新意,大多偏向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创业经验,教学内容匮乏,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聘请成功的创业人士进行授课,但由于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大学生开展具有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思想全面健康发展、政治素质和能力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契合点。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健康、品德优异、具备创新精神和崇高理想的高质量人才。而大学生双创教育主要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思政教育有着一定的共同点。当前,大多高校在协同育人系统中都会促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合作,结合二者的教育手段与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思想品德。同时,思政教育能够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方法,有利于双创教育中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双创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14篇

关键词:双创教育;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策略

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称,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以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是推动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在上个世纪末期,国际教育认为创新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在传入到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双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最近今年当中我国逐渐意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我国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为高校学生提供国家级的创新创业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创新实训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3]。在“十三五”中这一战略决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同时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也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于国家对双创教育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双创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现阶段高校对于双创教育也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6年全国超过1256家高校率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大赛的成果也得到了有效的转化。此外,高校内部也逐渐加大了对双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力度,许多高校都已经着手建立双创教育体系。但是从现阶段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内容来看,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是自成体系,与现阶段已有的高校教育体系之间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参与双创教育的高校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双创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普及程度不高[4]。其次,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都立足于专业课,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涉及相对较少。例如,几乎没有高校将高等数学纳入到双创教育体系当中。这种教育体系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为薄弱,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创新创业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创教育已经突破了其原有的狭隘范畴,并不是以学生成功的建立一家企业或者申请发明专利为标准,双创教育同时还鼓励学生要以岗位为基础,实现岗位双创。同时在企业建立与发明创造中专业技术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现阶段高校的教育体系来看,许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必须接受高等数学教学,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高等数学学习不扎实必然会导致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幅度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1]。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单纯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繁多、复杂,对于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双创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数学本身是一种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学生在进行高等数学学习时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对于双创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大部分高校在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时,往往仅仅关注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时代性与时效性,如果不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其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思维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一)实现高等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数学是教育的基础,一直以来其教学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从高等数学的教育内容来看,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许多高等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具备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满足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在实际中不同专业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经济学专业侧重于概率统计的学习,部分理工科专业则侧重于微积分、微分方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教育目标的影响,大部分高校都会为所有学生提供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所有对数学具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所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完全相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6]。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目标转变成为双创教育下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双创教育中数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在于必要知识的获取。因此,高等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转向实用性,即高等数学教育应该是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并不在于辅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为所有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高等数学教育是完全同质化的,根据双创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的教育目标,现阶段必须要实现高等数学教育内容的转变。由于高等数学的体系相对较为完整,同时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相对较强,后续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之上。例如,只有完成不定积分的学习才能进一步学习定积分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来说曲线、曲面积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完全不会涉及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此,简化教学内容是现阶段高等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体系的完整性也使得这一简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要与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即高等数学教师需要遵循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在不影响数学学习逻辑的前提之下,尽量减少非必要的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7]。其次,针对于高等数学教师还必须要认识到双创教育对实用性的需求,尽量降低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对微分中值定理进行了大量的详细证明,证明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较为繁琐,但是在实际中,学生只需要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就行了,并不需要对其证明过程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教师应该删减微分中值定理证明过程教学,而强化学生微分中值定理使用技能教学。

(三)将双创教育融合到高等数学教育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

双创教育需要立足于客观实际,高等数学也是一种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现双创教育与高等数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过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才能实现。所谓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具体的任务目标,实现高等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首先,高校需要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在课堂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教育,而通过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特定的工作任务研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研究型高等数学教育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而并不是直接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必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15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双导三融;双创;人才培养

中D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40

职业教育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培养双创人才的先天优势。然而根据麦克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比例。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通应用、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双创”人才责任重大。

1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双创”人才培养顺应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其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智力支撑;

再次,顺应当代民生所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最后,顺应当前职教改革,是职业教育系统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唤。

2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2.1“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不够明确

尽管当前“双创”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目标导向不够明确,致使双创教育在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并未能得到真正贯彻。一方面双创能力还未纳入师资考核范围,双创人才培养未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传统的单一考试制度仍然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2“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系统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区分不大,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却存在较大难度,致使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只是以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程来代替双创教育,片面地理解了双创教育所应涵盖的内容体系。

2.3“双创”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不够合理

从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机构设置来看,不少高校并未设专门的“双创”人才培养指导机构和队伍,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不够,导致大量创业项目没有度过“孵化期”便夭折。此外,制度、资金、场地的缺失,也使学校的创业大赛形式重于实质。双创教育平台的乏力难以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

2.4“双创”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从地方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属于从大学门再到大学门的“双门”教师,严重缺乏既有企业从业经历又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因此,对学生实施“双创”教育的能力明显不足,其相应的教育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3地方本科高校“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明确正确的目标导向对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又与高职专科层次有明显差异。它既应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特征,又应突出重应用,强技能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行业特征。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更应致力于将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到“双创”能力的育人体系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把产教融合、内外融合、学创融合的“三融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第一、二、三课堂层层驱动,努力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质量化和效益化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3.2.1校企“双导师制”的引领是双创人才培养的灵魂

“双导师制”,即在地方本科教育中,分别由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两类导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学校和企业两类导师分别从专业的不同角度出发,联手打造双创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必须兼具职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校内外导师,组建立一支“双创”人才培养队伍,通过实施“双导师制”融会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引领无疑是对职业教育序列内本科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

3.2.2产教、内外、学创贯穿的“三融合”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手段

“三融合”,即产教融合、内外融合、学创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的协同育人机制,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提升紧密融合、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应用紧密融合、创新创业认知学习与体验孵化紧密融合,不断实施理――实――创一体化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发展后劲。

3.2.3第一、二、三课堂的平台搭建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建立完善的双创人才培养指导机构,把“双导三融”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贯穿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二、三课堂。通过第一课堂,加强学生对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双创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养成;强化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双创论坛、双创实践、双创竞赛,多角度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有力帮扶;深化第三课堂,分层次、分阶段为学生的认知实习、阶段实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通过真抓实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全方位考评及反馈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实现的有力保证

改革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核制度,实施多角度、全方位考评及反馈机制。首先,高校要积极设立由学校领导、企业精英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双创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客观、公正地监督,并突出强化其执行力。其次,推行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实施360度全方位评价。即学生、家长与社会评价、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评价、学生双创能力的质与量的评价等,并通过不断反馈、总结、改进、提升,反复优化评价体系,确保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4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应紧密围绕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大胆实施职业教育改革,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特色,重点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师资建设、运行机制优化等全方位辐射和延伸,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5〕36号[Z].

[2]李鑫,李政洋.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7).

[3]隋博文.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