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独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独特的教育方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独特的教育方法

第1篇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第2篇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第3篇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着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风格 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21-02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李如密,2002)。同时教学风格又是在达到相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所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头脑中内隐的对教与学规则的认知框架的反映。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它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独特的教学风格往往也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个人魅力(潘懋元,1991)。

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目标。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教师,用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深深的去思考和研究。

1 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备要素

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必须要具备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两点:一是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即身正;二是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修养才能,即学高(胡炼. 2007)。只有培养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备要素都具备了,才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1.1 人格精神

人格精神是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在素养的外显精神品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作为一种真正的事业,对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去认识、去追求、去创造,在追求和创造中享受乐趣。并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有激情就能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有激情就能滋润每一颗心灵,激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炬。教师的人格精神是培养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应所具备的首要因素。

1.2 关爱之心

教师的关爱之心就是师爱,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对学生具有一颗宽容的心、一颗赏识的心,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师者倾情去爱自己的学生,以父母之爱对其关心、爱护,使学生在校如家,享受到师者父母之爱,学生自然会与老师亲近,做一名教师首先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宽容和尊重自己的学生,是取得学生信任和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人”,从而“信其道”。

1.3 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

大学的教学过程更富有研究性、探索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互动性、创造性。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众多的科研成果往往一开始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各学科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研究兴趣,及时吸收科学最新成果走近学科前沿,培养其创新和探索精神。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仅仅只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的,必须也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学博取才能满足他们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求,所以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要想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

1.4 创新意识与时代气息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教师,他们的学科素质教育艺术中必然蕴含着智慧和创造。创新,不仅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包括对已形成的教学风格的突破和创新,只有不断创造,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的生机和活力。另外,作为高校教师要时时获取最新信息,更新理念,掌握现代技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身上始终散发着时代气息,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尊重。

1.5 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不同教师有不同的风格,哪一种风格更适合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都不相同,它表现为人的自然性的类型差异,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独特的色彩,这也是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基础。我们要有能力来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监听、自我调节。经常对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进行认识感觉和评价,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在测定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能力、气质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以达到教学风格发展过程的和谐统一,根据自己先天的个性气质和后天的各种要素,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在教学时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独特的方法,从而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1.6 持之以恒的精神

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培养和形成的,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都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和学科素质教育艺术实践,逐步培养和积累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所要求的必备素质,遵循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需步逐,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2 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需步逐

不同的学者基于对教学风格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演讲与讨论、集体中心与教师中心;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和求美型;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等等(章康有,1996)。但无论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怎样划分其形成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和几个必须的步逐。

2.1 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阶段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主体结构正在向高学历方向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的教师准入门槛定位于博土学位获得者。他们大多未接受过教师专业教育,关于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感悟较肤浅。所以要培养和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首先要学习教育的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师追求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前提。

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了解教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使自己的各个教学环节切实符合知识结构的科学体系。练好基本功,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对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而一个想成为有独特风格的教师,则更应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因为要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有一套工作的方法。教师只有在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了解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所要必备的要素,树立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关爱之心,培养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自己专业学习和研究,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的形成,有意识的训练和提高自我意识、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做好理论铺垫。【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从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所必备要素和必需步逐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了高校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指出高校教师必须要经过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和在实践中不断的模仿学习、自我意识、、反复定型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风格 教学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21-02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李如密,2002)。同时教学风格又是在达到相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所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头脑中内隐的对教与学规则的认知框架的反映。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它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乃至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独特的教学风格往往也彰显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独特个人魅力(潘懋元,1991)。

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目标。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教师,用创新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深深的去思考和研究。

1 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备要素

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必须要具备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有两点:一是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即身正;二是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修养才能,即学高(胡炼. 2007)。只有培养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备要素都具备了,才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1.1 人格精神

人格精神是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在素养的外显精神品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作为一种真正的事业,对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去认识、去追求、去创造,在追求和创造中享受乐趣。并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充满激情,激情是一切艺术风格之母,有激情就能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有激情就能滋润每一颗心灵,激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炬。教师的人格精神是培养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应所具备的首要因素。

1.2 关爱之心

教师的关爱之心就是师爱,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对学生具有一颗宽容的心、一颗赏识的心,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师者倾情去爱自己的学生,以父母之爱对其关心、爱护,使学生在校如家,享受到师者父母之爱,学生自然会与老师亲近,做一名教师首先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宽容和尊重自己的学生,是取得学生信任和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人”,从而“信其道”。

1.3 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

大学的教学过程更富有研究性、探索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互动性、创造性。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众多的科研成果往往一开始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介绍最新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各学科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研究兴趣,及时吸收科学最新成果走近学科前沿,培养其创新和探索精神。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仅仅只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的,必须也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学博取才能满足他们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求,所以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要想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

1.4 创新意识与时代气息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有创新型教师。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教师,他们的学科素质教育艺术中必然蕴含着智慧和创造。创新,不仅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突破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包括对已形成的教学风格的突破和创新,只有不断创造,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的生机和活力。另外,作为高校教师要时时获取最新信息,更新理念,掌握现代技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身上始终散发着时代气息,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尊重。

1.5 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不同教师有不同的风格,哪一种风格更适合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都不相同,它表现为人的自然性的类型差异,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独特的色彩,这也是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基础。我们要有能力来进行自我意识,自我监听、自我调节。经常对自己的心理、思维以及行动过程、内容、结果进行认识感觉和评价,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目的。在测定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能力、气质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来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以达到教学风格发展过程的和谐统一,根据自己先天的个性气质和后天的各种要素,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在教学时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独特的方法,从而培养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1.6 持之以恒的精神

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培养和形成的,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都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育基本规律的探索和学科素质教育艺术实践,逐步培养和积累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所要求的必备素质,遵循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需步逐,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2 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必需步逐

不同的学者基于对教学风格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演讲与讨论、集体中心与教师中心;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和求美型;启迪型、探索型、善导型、合作型、暗示型、表演型、感染型和综合型等等(章康有,1996)。但无论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怎样划分其形成都要经过两个阶段和几个必须的步逐。

2.1 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阶段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主体结构正在向高学历方向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的教师准入门槛定位于博土学位获得者。他们大多未接受过教师专业教育,关于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来自于短暂的岗前培训,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感悟较肤浅。所以要培养和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首先要学习教育的基本规律,练好基本功,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这是教师追求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前提。

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了解教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使自己的各个教学环节切实符合知识结构的科学体系。练好基本功,掌握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对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而一个想成为有独特风格的教师,则更应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因为要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有一套工作的方法。教师只有在娴熟地运用教学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要了解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所要必备的要素,树立自己的人格精神和关爱之心,培养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自己专业学习和研究,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气息的形成,有意识的训练和提高自我意识、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为培养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做好理论铺垫。

2.2 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逐:

2.2.1 模仿学习

由于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所以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初期必须模仿和学习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借鉴他人的风格和魅力。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经验,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缺乏的因素。

2.2.2 自我意识

随着教师的积极努力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自我意识阶段。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中的优势,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教学个性特征开始外露,尝试进行改革与创新,向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挑战,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2.3 反复定型

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意识、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教育学理论,不断的探索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逐步形成自己独特教学行为和方法并反复进行教学效果和评价的检验,教学个性明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2.2.4 风格形成

通过反复定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也就标志着一个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的形成。

3 结论

高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魅力是他的学科素质在教育艺术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特色,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学科素质教育艺术个性的稳定状态的标志。一个高校教师的教学从“无风格”到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必须要具备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必须要经过教育的基本规律学习和在实践中不断的模仿学习、自我意识、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反复定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04).

[2] 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初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3] 李定仁.试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1,(03).

[4] 刘灵燕,李建超,骆腾.高校教师教育现状与体制创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

第5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历史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的方法概念,常常把“方”与“法”“术”“矩”“器”等字相连,十分注意方法实质的多个层面:“‘法’有标准、原则、规范等涵义,强调了方法的理论依据、客观尺度;‘方’与‘术’有规矩、做法、程式的涵义,凸显了方法的应用性、操作性内容;而它与‘矩’‘器’等字的联系,则强化了方法的质测性与工具性的意义。”[1]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及观念、理论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包含了研究者在进行高等教育研究(以下简称“高教研究”)的活动进程中所遵循的标准、应坚守的原则和应符合的规范,是高教研究者进行高教研究的手段和工具。对于研究方法理解与使用,是研究者非常重要的学术素养,高教研究同样如此。我国正在由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呼唤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也必将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每一次重大理论观点的生成总伴随着方法的更新,所谓“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因此,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总结和展望,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1983年,高等教育学学科成立,在学科建立初期,关于其地位合法性的讨论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初,高等教育学先行者们按照传统的经典学科框架的标准来进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把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作为本学科是否成立的重要依据。很多高教研究者为了寻求学科存在的依据,企图寻找一种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3]从高等教育研究对象本质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反映现代科学的本上的机械主义、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不可能取得成功。研究对象的复杂、开放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有一种唯一的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高等教育研究。

从对学科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这种唯一独特的方法论阶段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有意义的。最初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是一种原始的、整体的、肤浅的认识;方法是盲目的借鉴,缺乏规范。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把握逐步深入,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寻找符合自己研究对象特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方法的确立和规范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学科地位,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思路。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仿照传统的经典学科框架的标准来进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无可厚非。这种对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的追求,加深了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二、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研究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步认识到: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不是区别一个学科的依据,也不应该是一个学科独立的必要条件。事实上,纵观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没有一个人文社会类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成立已经有一两百年历史的经典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并未有像经典物理学一样有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像物理学一样形成了完善的线性知识体系。

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潘懋元指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也许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所有的灯光都照射,眼睛往整个舞台前后漫游。但是学科的观点是非用不可的,因为我们正是在专家们所发展形成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高等教育的研究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手边没有进行这种研究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观点,没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所提供的观察方法,我们将不得不发明它们。”[4]这种研究方法范式的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研究与时俱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显然,传统的经典学科框架模式不符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要求。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更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学科框架相对、系统的对象和多元方法观的要求。例如:关于1999年高校扩招,对于这么重大的事件,完全有必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研究、论证。多学科研究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多学科研究方法可能不是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研究方法,但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并非是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筐里的知识取出,像扔馒头或苹果一样扔进高等教育知识那个空荡荡的筐子里,它是一种不同知识混合在一个面团里发酵的过程,是一种化合反应或光合作用的过程”。[5]

2.多学科研究方法借鉴了多个学科的方法,但不是多个“唯一独特方法”的简单相加。“跨学科的研究则是将不同学科的视角进行融合,通过交流、沟通、协调提出一套新的、与各学科单一研究不同的理论的整合”。[6]

虽然,有不少学者对多学科研究方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但是,“研究方法尚未成形,研究规范尚待建立。既缺少严格的科学实证研究,也缺乏严肃的理论思辨研究,见得更多的倒是个人经验的阐发和主观感受的描述”。[7]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的研究缺少真正的理论的整合,“真正多学科之路应是:对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多个问题用多个学科观点进行研究,对高等教育中的同一问题运用多个学科观点加以研究;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多学科观点进行联系与整合研究。恰恰第三步具有重要意义,却被忽视了”。[8]

三、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未来

纵观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我有理由认为,高等教育必将走向有结构的多学科研究范式。相对的、系统的对象观要求多种研究方法的共同参与。现在的科学型认为,学科对象之间相互渗透,并且每一个对象以全息摄影的方式包含整个世界的各个方面。仔细研究高等教育对象,就会发现,从纵向来看,高等教育研究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整体研究层次,高等学校层次,高等学校教学层次和个人学习、心理层次。从横向来看,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的各个部门培养专门人才,它必须同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系统交流不断变化着的信息,受社会各有关系统制约并为之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从内在来看是由各种专业组成的,每种专业都是一门或宽或窄、或单一或综合的学科,并且联系着其他有关学科,它必须同各门学科交流信息,并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9]这种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不仅表现为教育研究需要多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方法,而且表现为这些方法主要使用范围的分布是有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10]“在自然科学里,不同学科之间在方法上的借鉴源自于各个学科在对象上的逻辑等级顺序和还原的必要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里,这种方法的借鉴并不是因为学科之间存在逻辑等级顺序(例如我们从未看到一位经济学家认为他所研究的事实可以还原为语言学,或相反),而是因为人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和综合性”。[11]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事理研究”,是探究人所做事情的行事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它既要说明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还要讲出如何做。它包含价值、事实、行为三大方面。所以,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的活动性存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性存在、高等教育的反思性存在。根据这种研究对象的特征,提出了混合研究方法,指研究者或研究团队在同一研究中围绕研究问题综合调配或混合使用思辨研究、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没有考虑具体研究对象特点和特殊要求所带来的方法混合之要素、方式和结构的不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另外,因为混合方法没有考虑研究对象、任务和混合的结构等问题,所以它在主张方法多元的同时披上了一层方法任意论的色彩。“当前学科框架正在转变,学科研究方法已经从唯一独特走向多元合作。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不是意味着方法的任意性和无序性,而是特定结构的方法组合”。[12]不管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如何划分,这种有结构的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性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的多层次、系统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结构性。因此多学科研究方法组合意味着方法不是任意的,不是杂乱无序的,也不是固定死板的,而是有层次、有结构的。

有结构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基于对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性更进一步认识,但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弊病依然存在,如多学科研究本质上仍然是(多个)单一学科研究,它难以打破多学科之间的分割和藩篱;多学科研究泛滥的时候,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研究不致成为其他学科的殖民地,保持自身的学术独立性;多学科研究作为多个不同视角的拼凑,如何能保证高等教育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内聚性;多学科研究如何有效地协调统一各种不同的研究兴趣和力量也是不易解决的难题。[13]这些难题有待于高教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理论探讨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导致目前高等教育研究“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因此,提升高等教育研究须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入手。[14]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是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一个重要视角。加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以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现实课题为切入点,主动开展多学科研究;第二,高等教育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应当以未来为价值取向;第三,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要反映现代特点;第四,建立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的制度化保障机制。[15]从这个视角,可以加强高教研究者的学科自省意识,吸收别的学科营养,从而完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目前,对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还有待深入,有结构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鸿骊.科学方法要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4.

[2]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445.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

[5]李政涛.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6.

[6]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7]周川.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读《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05-107.

[8]周玲.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多学科研究范式的引入与高等教育立场的坚守[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8-72.

[9]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1):68.

[10]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1.

[11][瑞士]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6.

[12]刘小强.再论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组合──与田虎伟同志商榷[J].中国高教研究,2008,(4):57-59.

[13]陈伟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评价和超越─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尝试性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3,(7):80-84.

第6篇

关键词:校外教育;儿童音乐;教育活动;问题探究

校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领域。校外音乐教育与校内教育相比同样重要,校外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声乐、器乐、舞蹈三个方面,是一种通过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工具以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方面的潜能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学生的方法。目前,以我们活动中心为主要代表形式的校外教育机构,正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现根据个人的观点,对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在校外教育中开展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提出了以下新的思考:

一、校外音乐教育要有其独特的魅力

教育的独特魅力能更好地吸引儿童,提高儿童的热情和主动性,优美的音乐,应该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陶冶情操。实践对于儿童音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每一位孩子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对于我们的音乐课外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帮助。儿童只有在自己亲自的动手实践中才能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具体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校外音乐教育中将学生的动手实践列为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内容。可以利用一些节日,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组织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它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头脑,亲自实践,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音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外音乐教育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为主

校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内音乐教学略有不同。因为校外音乐教育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为主,让学生对于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毕竟音乐与其他抽象的、难懂的学科来说有所不同,音乐主要强调的是灵感。正所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作为教师,要学会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拨动学生这根独特的琴弦,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同时,构建民主、和谐的气氛对于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来说同样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更自由地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加以有效的解决。由此可见,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对于校外音乐教育来讲至关重要。

三、校外音乐教育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要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提高,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面前的必修课程,也是我们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是漫无目的的,更不是无迹可寻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竞赛、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等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在校外音乐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

校外音乐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它的组织方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在校外活动中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在校外音乐教育中,例如,我们活动中心等新颖的、以系统的方式教授学生音乐方面的技能技巧的一些教育活动场所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也是积极有效地贯彻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第7篇

众所周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的有效。这就得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而教师要想仅有的45分钟课堂能高效完成,不仅要充满爱心、要有责任感、要有职业追求、还要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最重要的是反思!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并有效的实施反思性教学。在反思中感知学生的学,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已有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这才是教师最有效的教学!新课程需要这样的教学反思!

那么教师如何最有效的实施反思性教学呢?其实,教师在上完一节课以后,应该主动询问同学的反应,仔细分析学生的测评结果,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率。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对 教学反思都能准确把握,我就是这样,我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

一、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愿反思,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2)无效反思,无效反思即无成效的反思。反思不深刻。反思效果低效,甚致无效。大量的反思只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教材的运用、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今后教学的影响等方面的思考却不是很多。

(3)重教学方法,轻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反思的范围很狭窄,反思的层次也很低。

二、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向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端正思想,明确反思目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以便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2)提高认识,勤于反思。首先,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或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动机。

(3)加强学习,掌握反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的自我检查、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中,课后反思也相当的重要。课后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

三、意义有以下三点

(1)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的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地、循序渐进的将研究结果和理论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疏漏、失误之处。

第8篇

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概念范畴;理论体系

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比较成熟的标志,并非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都能成为学科,一般认为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标志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有特定的研究对象;②有特定的研究方法;③有独特的概念范畴;④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鲜明“个性”特征,我们可以从标志学科建立的四个方面来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特性。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对该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又可以“打消”有人因为国外没有设置这一学科或该学科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对该学科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疑虑。

一、独特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解决的特殊矛盾,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能。

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显然,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和该领域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研究如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肯定要研究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应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很多。研究人的自然属性的有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有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等,他们研究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的某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也只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特定领域——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则需要从研究领域中复杂的矛盾运动中去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中,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始终伴随着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始终,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间的矛盾等。但“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民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制约着其他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基本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和发展的主要动因。要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又必须对如何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正是以这“两大规律”为研究对象,承担了其他学科无法完成的任务。在其他临近学科中,如:政治学中政治社会化研究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给公民的政治文化传送过程;教育学中的德育研究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品质。他们的研究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虽有一定的重叠性,但都只是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把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思想政治品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把握,完整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使其与其它临近学科区别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存在和发展。

二、独特的研究方法

方法之于理论犹如手段之于目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科学,方法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突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建立自己概念、范畴和规律的逻辑体系中,在使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中,既借鉴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又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出自身特有的方法。如:文献法、社会调查法、矛盾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系统综合法等。

三、独特的概念范畴

第9篇

社区美术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提升社区成员整体的审美素养,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所有成员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使成员对社区更具有归属感与认同感,再协同起来建设新型社区。而作为社区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参与对象与服务对象,老人与少年都是相对比较弱势、需要被关注的群体,青壮年的参与人数和参与欲望都还非常有限,这对于社区美术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将老人群体与少年群体作为社区美术教育的对象外,还应采取相关的措施,将发展对象扩展至社区中的青壮年群体,吸引他们参与社区美术教育,从而使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都得到有效缓解。社区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提升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美术教育的关注度,再根据每位成员对于美术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及其实际需求,采取上门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社区成员在闲暇时的兴趣爱好,再借由美术交流、绘画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社区活动。

2.发展和推广社区美术丰富、独特的品牌文化

发展和推广社区美术丰富、独特的品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第一,加大社区美术的宣传力度,发挥其宣传优势。第二,针对社区中的各种民间风俗文化,应给予支持和发扬。民间风俗文化是不可忽略的瑰宝,在对其深入挖掘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保护,并以此作为基础,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促使社区成员整体的精神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样。第三,发展和推广社区美术丰富、独特的品牌文化还应该将社区美术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发挥出来。社区美术教育具备学校教育所欠缺的优势。从受益对象方面来说,社区美术教育的受益群体是社区内所有的成员,旨在为其提供更加优质、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同时,社区美术教育又是对学校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延伸,其教育群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型的对象,而是广泛的社区全体成员。而在时间方面,社区美术教育的开展时间更加灵活,具有终身性,不再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这些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还能够使社区成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建立健全社区美术教育管理机制并引进综合性人才

第10篇

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童年的价值在哪里?虽然每一个关心儿童成长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每一个人由于视角不同,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两类:其一认为,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让孩子能享受快乐的童年;其二认为,儿童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为今后的成长做好准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认同以上两种观点的基本内涵。但如果细致地分析,我们就需要接着思考: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固然是应当的,但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呢?只是赞赏孩子,孩子就能快乐吗?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暂且不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是否妥当,关于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也需要细致地加以探讨。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唯一的,这个“唯一”表示的是“一去不复返”,儿童教育不同于产品生产,是不可重复的,因此,我们对儿童教育需要倍加细心;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儿童也是唯一的,这个“唯一”表示的是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孩子生而“与众不同”,如果在后天的教育中,我们努力将孩子塑造得“千人一面”,那反而是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怎样让孩子保持“与众不同”的天性,怎样让儿童感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惊喜,甚至在孩子长大后,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所谓让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是要让儿童敢于表达自己,善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能在群体中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活泼是儿童的天性,儿童需要通过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能力,由此而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当儿童有充分的机会与他人交往,在群体中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时,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因此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二、为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创造条件

儿童生而与众不同,但儿童的天性只为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他们能否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还需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在学校教育情景中,怎样才能为儿童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呢?

1.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和丰富的环境

除了教师和家长之外,环境可以说是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中的环境包括了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部分。在物理环境方面,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宽敞、明亮、安全的活动空间,既包括户内的课室环境,也包括户外的自然环境。在这些环境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和适宜幼儿特点的活动材料,允许幼儿自己选择喜爱的活动。幼儿园活动中,既要有集体游戏活动,也要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要确保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活动的权利。因此,幼儿园要提供多种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类型,其中一种方法是将室内活动区域分为不同的区角,为幼儿的自主活动选择提供条件。

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教师为幼儿营造的心理环境更为重要。在心理环境营造方面,教师首先要能够接纳幼儿的情绪感受。情绪感受是个体由感而发、随境而变的。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景中,幼儿有时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如害怕、愤怒、悲伤等。对于这些消极情绪,不少教师会表现出否认的态度,例如“好孩子不哭!”或“这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有些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感受,可能是出于激励或鼓励幼儿的良好动机。但是,如果幼儿的情绪感受经常性地被否认,这种外在的评价就会逐渐转变成为幼儿的内在自我评价,幼儿因而会怀疑自己,并逐渐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绪,甚至因为担心受到同样的负面评价,进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纳幼儿的感受就是站在幼儿的角度,对幼儿的情绪感受表示理解。例如,“如果我是你,妈妈离开了我也会感到伤心”。接纳幼儿的感受并不等同于认同幼儿的感受,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例如,对于孩子在妈妈离开后伤心的情绪感受,教师可以接着说:“这里还有老师和很多小朋友呢,我们可以一起玩得很开心的。”通过这种引导,一方面让幼儿能接受自己,另一方面,又将引导幼儿体验积极的情绪。接纳幼儿的情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没有顾虑地表现真实的自己。儿童敢于并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是儿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我的基础。

2.教师协助幼儿发展自己的能力,鼓励幼儿能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

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丰富的环境,只是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外在的条件。幼儿要快乐地成长成为独特的个体,关键还在于幼儿能力的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幼儿教师认识和评价幼儿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肯定了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特长。正因为如此,幼儿对于在群体活动中所共同经历的同一现象,很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表现方式。例如,对于“窗外的风和雨”,有些幼儿善于用言语表达,他们能够编一个风与雨的故事;有些幼儿善于用绘画表达,他们能画一幅风与雨的图画;有些幼儿善于用动作表达,他们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风与雨的飘摇……教师要激励幼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幼儿用其他方式表现自己的能力,使幼儿的其他智能得到相当均衡的发展,并为幼儿所特长的智能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尽管幼儿所擅长的智能不同,但我们认为,对于所有幼儿来说,都必须关注其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自然观察智能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虽然是较晚才提出来的一种智能,但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可以说它是其他智能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还是对社会交往的观察,每一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例如,对同一片树叶,有些幼儿会侧重对颜色的感知,有些则侧重对形状的感知,有些则会更多地感知到树叶的动态变化。每个幼儿的观察都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对于“一片树叶可以做什么”,每一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变成小船,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变成雨伞,有的想象树叶可以当被子。作为幼儿教师,对于每一个幼儿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想象,都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当我们认同了幼儿的能力的不同,并以此同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我们就一方面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同时,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合作和相互学习。从根本上说,能力的提高是幼儿得到快乐之本。如果对幼儿的赞赏脱离了幼儿能力的培养,那么幼儿所得到的快乐必定是短暂的和缥缈的。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现幼儿所擅长的表达方式呢?教师要发现幼儿的独特之处,除了与家长交流的途径外,归根到底必须依据平时对幼儿的系统观察。为此,幼儿园应该为每一个幼儿建立成长档案袋(portfolio),借以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成长过程。档案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表。教师可以每天集中观察2—3名幼儿,对每位幼儿集中观察5-10分钟。当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之后,每位幼儿的特点也就跃然纸上。教师可以根据日常观察记录的资料,参考家长反馈的信息,为幼儿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3.教师要为幼儿表达自己创造机会

幼儿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要发展自己独特的智能之外,还必须有充分的表现机会。幼儿的能力和自信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群体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因此,教师为幼儿表达创造机会,归根到底就是为幼儿创设活动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有两个基本特点:(1)活动情景的设计隐含了适合幼儿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设计的。当活动情景的问题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最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通过情景描述和提供游戏操作材料等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利用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尝试实施自己构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过程,让幼儿检验自己的构想,或者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我纠错的能力。(2)活动情景是合作性和体现群体性的。群体活动能最好地体现幼儿的独特性,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例如,在戏剧表演活动中,有些言语能力较优秀的幼儿可以担任主持人,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复制设计和制作背景画,等等。

除了通过创设活动情景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外,教师还要确保让每一个幼儿(尤其是能力较弱的幼儿)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混龄活动,安排一位在中班与同龄幼儿相比能力稍弱的幼儿,为小班幼儿进行活动示范。

三、改进引导幼儿的方式,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

儿童要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除了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还必须愿意表达。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关键在于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方式,尤其是教师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的提问内容和方式。

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内容上要基于幼儿现有的经验水平,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法。例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观察到可以用手触碰放在平地上的乒乓球而使乒乓球滚动起来。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幼儿:“如果我们不用手,怎样让地板上的乒乓球滚动起来呢?”由于教师的问题包含了幼儿已有的经验,而又稍微超越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也即符合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这类问题是幼儿感兴趣而且愿意探索的。

要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还必须让幼儿能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幼儿的表达得到积极的反馈时,幼儿就会增强进一步表达的意愿。例如,在绘本故事阅读中,教师在故事讲述的中间,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线索,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幼儿的预测和故事的进展吻合或接近时,将会给幼儿带来一份欣喜。

教育是一份个性化很强的育人工作。儿童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发展幼儿独特的潜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使每一位幼儿敢于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愿意表达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或许,这才是儿童教育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Janice Beaty.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评价[M].郑福明,费广洪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侯丽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11篇

一位妈妈抱怨说,儿子总是被小叔家的儿子欺负,孩子无助的样子是让她很心疼,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很常见,当自家宝宝遇到了一个零规矩的孩子,我们不能教导孩子打别人,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又不能插手管,他们主动打我们怎么办?该不该还手?很多育儿书上都说,应该教会孩子以礼服人,君子动口不动手。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同事。一天,她的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打了,当时双方父母都在场,但是对方父母却没有反应,同事家的宝宝在哭,我的同事毫不犹豫就打过去,并且说,你家宝宝打我家的孩子了,既然你不管,就由我来替你管,当场给人家下不来台。

这一举动当时引起了围观者激烈的反响和讨论,有的妈妈认为不能干涉孩子的事情;有的认为打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不可思议的;也有的认为提倡打孩子的父母,这其实是黔驴技穷没有办法教孩子的下下策;更有甚者,拿出一堆育儿书,说所有的育儿规则中几乎都没有如此说法。

就我个人而言,不完全赞同我同事的做法,但是她对于外在的事件不因为面子而姑息,不因为是孩子而忍让,我倒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态度。打人是万万不对的,但是对待非常之事、非常之人、非常之时,就应对欺负者做出强硬的举动。

如果孩子不会对“挨打”这一事件作出正确的反应――求助大人,适度反抗,情绪反应等,而是一味隐忍,只知道逃避,显然也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身体受伤都是小事,久而久之会形成情绪问题,万一由此导致孩子心智上的缺失――如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弱者是受人欺负的,打人是不讨人喜欢的,我只有忍耐这一种办法可以选择等等。那么,“你永远不可以打人”“打人是最低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打人是不对的”“打人是没风度”等一些所谓高尚的行为规则有什么意义?

成年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喜欢遭到无理由的欺负,对于一些人一些事,我们部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自我保护机制;既然如此,我们却教育孩子不能打人,要忍让,这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高尚,最终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沦为无益孩子成长的镜花水月。

至于育儿书,当今畅销的、流行的,我基本都粗略读过。尹建莉从不打孩子,而狼爸说孩子不打不成才,所以育儿书给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在根本意义上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根基就在你和你的孩子自身,你适不适合?你的孩子适不适合?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个体,怎么指望适合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成为教育所有孩子的万能法宝呢?

第12篇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班主任;学生沟通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学生在校情况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因此,不能运用原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初中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或者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进而有效解决。

一、以身作则进行有效沟通

在教学中,班主任处于整个班级领导者的位置。班主任是除了班级管理工作之外,也是一名教师。所以,对于班主任来讲,其本质上,既是知识的教授者,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思想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监护者。同时,在这个位置中班主任也担负着班级学习情况和日常活动的开展工作。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比,小学班主任教育基本上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教育工作,而对于初中班主任工作来讲,则更为灵活、广泛。

在教学中,作为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所有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沟通时,班主任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一个人的形象是个人素质及其修养的体现。所以,必须形成良好的形象,从而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并且让沟通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想要提升沟通的效率,首先就要树立好个人形象。

二、用倾听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段时期学生也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这种处事方式一味地批评和否认,

会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初中教学中,针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因其具有较充沛的精力和独特的思维模式,并且具有“倔强”的性格,有着无尽的“创造力”等。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和指导教学能力及细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和指导教学。因此,作为初中班主任必须用心倾听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要与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得到其认可和信任。所以,初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首先要学会去倾听,认真去倾听,从而为之后的沟通工作奠定基础。

三、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沟通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段时期,学生对于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没有具体的认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逐渐将原有的“只看成绩”向全面发展不断转型。因此在教学中,初中班主任除教学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此阶段学生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班主任应该“因人而异”地教学,作为初中班主任,要时刻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日常情况,从而更好地为每个学生选好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

发展。

初中班主任的沟通主要是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而作为班主任我们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他们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具有不一样的思维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并且,他们总是用比较独特的方法去对待身边的事物。这种独特的行为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创新。但是,在这种“创新”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方式。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对于初中班主任来说,要时刻将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不断反映给家长,进而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在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因此,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思想和兴趣性格等进行了解,并且,要同家长相互配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自尊心的时期,但是,在这段时期中学生又非常脆弱,其思维有可能会走向极端。因此,初中班主任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有不断地提高沟通能力,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才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 学习;探索;创造;反思;再创造;内化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91-01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开卷的第一句话就是:“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的全部艺术。”然而,教学艺术最终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表现来完成的。物理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获得课堂教学的最优效果,使学生如醉如痴,心旷神怡,如沐春风,除了通过各种途径探求和掌握物理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外,还必须力求达到物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思维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课堂教学艺术风格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式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其本质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1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风格形成因素

一般说来,影响物理教师课堂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

1.1 内在因素:

①品德因素。物理教师品德修养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热爱与责任心。它对于课堂教学境界的开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清醒的自我意识与顽强的科学研究精神,是物理教师形成教学风格的必备条件。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注重反思教学,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②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其知识的存储量、广度、深度、系统性以及各种知识之间复杂而特殊的关系。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系统掌握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物理学、物理学史、物理学方法论等)与专业技能(物理实验理论与技能,物理实验教学仪器的设计

与研制技能,指导物理科技活动的技能等)之外,还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等),这些都是教师形成课堂教学艺术风格的知识基础。

③思维品质。课堂教学活动要求物理教师的思维品质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物理思维――善于观察和捕捉物理现象的各个细节,并能迅速归纳、综合、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与条理性;教学思维――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并以此迅速恰当地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素材,提炼加工成为物理教学中的“小品”,用以活化物理知识,活跃物理课堂教学。物理教师的思维品质对于形成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④经验因素。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教学经验的积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学年限。物理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程度有关,但二者并不成正比。因为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成果的标志,仅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

1.2 外在因素

①教学对象。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智力水平、观察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力、求知欲以及对教师的信息反馈功能等的差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发挥与创新。不同的教学对象要求物理教师不仅要有纵向的知识业务能力,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较

高的横向的课堂教学艺术。

②教学的环境与条件。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学条件(物理实验室规模、实验仪器与设备、实验人员的素质以与教师的配合程度)的好坏,也影响着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物理教师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形成适应于该种环境与条件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它虽然受到外在诸因素的一定制约,但物理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内在因素,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就定能形成鲜明而独特的物理课堂教学艺术风格。

2 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

物理教师从初教,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2.1 摹仿――学习――借鉴阶段

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开始总是摹仿,套用别人的成功经验。摹仿既是人们的一种本能行为,又是们学习的重要途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摹仿成份较多,创造性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特点、障碍因素等还处于了解和认识阶段,教学活动是被动的。但摹仿不应是机械的,要注意消化吸收,善于琢磨,在摹仿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以充实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立”因素。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无论别人经验多么好,总该领略它的精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要是生搬硬套,学习好经验可能得到坏结果。”

2.2 独立一创造一反思一再创造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摆脱了完全摹仿别人,能独立进行教学工作。由于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教学的能力,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形成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物理教学语言与表达艺术、教师板书艺术、实验演示与示范艺术等,教学思维与物理思维敏捷性增强。在这一阶段物理教师教学的个性特征开始比较自由地明显外露和发挥,并且在物理课堂教学艺术上不断有所创新和开创。课堂教学艺术开始在教学中发挥其功能效应,当课堂教学艺术的独创性在物理教学中呈稳定状态的表现时,教师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

2.3 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教学阶段

这一阶段,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教学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教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语言、体态语等的结合目臻完善,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教学行为已经内化、教学风格转化为随意性,这时的教学就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学中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教学过程的开展有序和谐。

参考文献

[1] 物理教学论.广西经验出版社 1996.12

第14篇

一、从平等友爱做起。培养民主的亲和力

素质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罗素在他的《教育与美好生活》一文中写道:“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爱可以说是一个教师自强不息、永远充满进取精神的力量之源……笔者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学生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平时只是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和父母交流,直接得到父母的关爱很少。有一些学生缺乏倾诉内心世界的合适对象,情感、心理得不到及时向外渲泄。产生自闭、自卑、意志消沉、厌学等心理问题。针对班里这样的学生,语文老师不但要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更要用行动倾注对他们的爱.把他们当傲自己的孩子看待,使他们感到温暖。寝室里。轻轻地为学生掖上滑落的被角;餐厅里,认真品尝着学生们的饭菜;诊室里,跑前跑后,问医抓药,嘘寒问暖;炎炎夏日,悄悄地在教室内外撒上清水,以防中暑;草坪上,闪动着师生亲切谈心的身影;办公室里,有着师生热烈讨论的场景;学生你成功了。教师为你加油;你失意了,教师为你抚慰。

二、从业余爱好做起.培养对学生的吸引力

语文教师要有高雅而广泛的兴趣,和谐而优雅的审美品位。青少年学生爱好广泛且热情高涨。他们尤其佩服那些有多种才艺的老师。语文若能展现教师自身的闪光点,就会获得学生的兴趣认同。为此。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才情秉赋,塑造起有业余爱好的个体形象,培养对学生的兴趣吸引力。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才情学识。用自己的才情学识影响学生。季羡林说过这样的话:“真正优秀的人生,不是从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由优秀的教师熏陶出来的.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熏陶出一流的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当终身与书为友。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是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虽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文思敏捷,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感情细腻柔婉。也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鲁迅、巴金、矛盾、郭沫若等文学大家,但对文章水平的高下一点不懂。也是让人看不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一个教师如果知识储备不足,专业修养不够。教学就会捉襟见肘。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向师效应”吸引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喜爱。

三、从严谨治学做起。培养教学的吸引力

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地方就是教学艺术,语文教师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是培养个性魅力最本质的东西。语文教师的个性首先应该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金过程,对语文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隽永独特和鲜明形成一种张力、一种风格,感染学生,震撼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教学方法单一、讲述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教师会为学生喜爱亲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交给学生学好语文的方法、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学好语文首先贵在平时的点滴积累.让学生坚持做摘抄就是积累的好办法。另外。多读、多写、多记也是学好语文的一贯方法。古人日:“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既要读得“进去”还耍写得“出来”。多写就是勤练笔。写日记就是练笔的好方法。当然读的过程也是反恩的过程,只有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有所得,写读后感就是很好的途径。多记就是知识的储存和占有过程。多读、多写、多记都是知识的积累过程。这“三多”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长期坚持之中。学生的知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最终能够化为自己的,就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倾注心血,从以上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能让学生乐学。会学。

第15篇

关键词: 数学美 以美怡情 以美促智 以美启真 以美促善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要,数学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美。从古到今,数学美一直是数学家讨论的课题,在当代大多数工作者看来,数学美的确存在,并且在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及艺术创造等活动中被普遍应用。数学有很多美的特征,过去多数提法是:简单性、对称性、和谐性、奇异性等。现在也有人说:“这些不是数学的特征,而是数学的表现形式,数学的特征应当是:客观性、主观性、物质性、相对性、绝对性。”数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数学,它包含着许许多多美的因素,教师该如何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让学生享受数学美,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

一、数学教学要遵循以美怡情的原则

所谓以美怡情,即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数学美的揭示及数学教学的艺术体现,愉悦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充分揭示数学美

“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推销员,他的责任就是使学生相信数学是有趣的,使他们感到讨论的题目是有趣的,值得努力去做。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这是最佳动机”。数学的审美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数学一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一门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学科,似乎与美无关。但事实恰恰相反,数学是美的、多变的、活泼的。中学数学中有大量反映数学美的题材,教师要充分揭示数学美。因为学生是好奇的,数学中的美妙常常可以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让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里来,当他们更进一层了解这种美妙的来由,他们会感到无比愉悦。

2.体现教学艺术

凡是有兴趣于某事物,人们总会想办法去接近他,认识他,获得他。教师讲课要有审美魅力,让学生有兴趣。这种兴趣产生于教学中的艺术性、趣味性、惊奇性等的精神感受。美感和兴趣虽然并非一回事,但美的东西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却是事实。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感染力,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试看如下的几何开头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考虑为什么球架要造成三角形?为什么车轮要造成圆形?为什么蜜蜂要把窝建成正六边行?这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非常想知道答案。于是教师画出各种图形,并介绍它们各自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数学教学要遵循以美促智的原则

所谓以美促智,即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思维结构,但是数学却不像艺术那样外显。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个人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很难把数学中的审美对象的真正意蕴充分表现出来。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深入挖掘、精心提炼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中内蕴的独特品质。 爱美是人的天性,在青少年时期尤为突出。所以在中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很重要,它直接关联到创造能力。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善于挖掘那些表面上不明显的美的特征,但是通过理性思考后却能领悟到美的题材,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与逻辑美。

三、数学教学要遵循以美启真的原则

“美是真理的光辉”。所谓以美启真,即是通过数学美育,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美学方法,在美的指引下追求真。

美与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统一关系。黑格尔曾说:“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罗丹也说过:“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科学家凭美的直觉可以在理智抓住真理之前先领悟其中显现出的美,并以美为中介现实地获取真。科学家能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发明创造,这种创造能力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小逐渐培养起来的。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洛登塔尔曾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在创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欣赏美,并以美为媒介来掌握数学知识。

1.揭示数学的补美法

当一种科学理论在数学方面没有达到美的境界时,就必须继续创造发展,使之完美,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方法叫补美法。科学的补美法既具有美学价值,又具有方法论意义,这是因为补美思想具有直觉性:凭美的直觉常常能在把握真理之前先领悟其中显现出来的美;统一性:补美思想在科学发现中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主要是由于美与真、善之间存在微妙的统一;创造性:科学创造的过程就是一种臻美的过程,常始于美感上的不适或不和谐感,而终结于更美的科学理论、思想的确立或和谐感的满足。

2.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解题的美学方法

一道数学题有时候有多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题意所给出的信息及隐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寻找题目的突破口,着手解题。学生思维很活跃的,但有时会走错方向,使解题走入一个死胡同,或方法很繁琐。所以练习解题时,寻找最精通的方法和学会多种解题技巧与方法是很必要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若能从一道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可以收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效果。

四、数学教学要遵循以美促善的原则

所谓以美促善,即是通过数学美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心灵趋向善,走向人格的完善。

一个人的美德可以使人完美,就如数学美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境界,升华智力。一些教育家和哲学家发现“数学教育能使粗心的青年变得细心,使性格暴躁的人变得温顺起来”,“数学还教会人们客观地、公正地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数学家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可以给予以上的一切。”

参考文献:

[1]杨恩寰.审美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叶学良.教育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