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发热患儿的护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发热患儿的护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发热患儿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小儿;发热;治疗;护理

在小儿时期,发热属于是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由于诱发发热的病因有很多,进而使得发热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另外,由于小儿时期患儿的免疫能力较弱,因而还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因而需要对其采取及时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进而及时、有效的缓解发热症状。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2例发热患儿行护理干预,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自于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2例临床发热患儿,其中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龄为30d~12岁(平均为4.5岁);其中高热惊厥患儿为8例,烫、烧伤患儿为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 47例,肺炎患儿14例。

1.2 治疗方法

药物降温。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退热药物:美林、泰诺林以及退热栓剂等。我们建议:患儿为1~3岁,则可使用泰诺林退热剂,患儿年龄≥2岁,可使用美林退热剂;物理降温。采取温盐水(28℃~32℃)灌肠,给患儿灌入100~300ml的0.9%生理盐水,在灌肠后30min后便可排便,进而可促进排除毒素及缓解发热;温水擦拭,可采用33℃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以此来刺激其血管而促进其扩张,这样可起到散热的作用[1]。

2 护理及体会

2.1 环境与饮食护理

对于小儿发热病症,临床环境与饮食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发热患儿需要静卧休息,保证其充足的睡眠,以此来弥补耗损及消除疲劳;病房室温最好控制在19℃~23℃为宜,而湿度则控制在50℃~65℃为宜,病房内需保持空气的流通性。

小儿在发热时期,需给予饮用白开水,以此来稀释病菌所产生的毒素并将之排除;由于患儿发热时可能会减少消化道分泌液,导致食欲下降,因而需要给予患儿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流质性食物,同时可适量添加一些蔬菜(如:西红柿、豆芽、芹菜、南瓜等等),以此来补充维生素[2]。

2.3观察患儿病情

护理人员在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患儿的体温(一般每间隔4h测量一次,若为高热或高热惊厥需每间隔2h测量一次)。若患儿出汗,则需立即更换衣服,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避免因捂汗而引发虚脱,而在更换衣服时需注意保暖;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及生命指征情况,若出现异常则需立即进行处理。

2.4药物发热反应护理

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寒战以及肢端冰冷等现象;在确认属于是输液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时,则需立即停止输原液,同时更换原液体和输液器再次进行输液,另外需时刻保持输液管道的通畅性[3]。对于在输液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需做好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并做到“三查七对”(三查:摆药前查、摆药中查、摆药后查;七对:时间、姓名、药名、床号、规格、剂量、用法),另外在药物配伍在时需注意药物禁忌及药物的浓度与剂量,配制药物需遵循“现配现用”原则。

2.5心理护理

若孩子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家长一日内去医院三四次, 迫切要求医生给孩子多次肌注退热针,甚至不合理的应用激素类药物进行解热,这些过度治疗都可造成严重后果,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发热恐惧症”,因而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对家长及患儿讲解关于发热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规护理方法,以此来有效缓解发热恐惧症,进而使得患儿能够获得合理的临床治疗。

3结果

本文72例临床发热患儿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均治愈出院。通过对社区患儿家长进行随访,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83.33%(60/72)。

4讨论

对于发热患儿,由于其长时间发热可能会增加糖蛋白的分解代谢,这样将影响大脑的功能,另外还可导致患儿体内的蛋白质出现不足,这对患儿抗体形成、损伤组织修复、激素合成以及酶活性等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发热还可能增高患儿中枢神经的兴奋程度,进而导致患儿出现不安情绪、幻觉、睡眠质量差以及头痛等并发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惊厥现象。

为了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发热症状,避免发生上述并发症状,我们需要对该病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的开展合理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呼吸、脉搏)变化情况,以防止因体温聚降而引起患儿虚脱,甚至是急性循环障碍症状[4]。在本文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72例临床发热患儿经过临床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治愈达到100%,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状,均治愈出院。而通过对社区患儿家长进行随访,患儿及家长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83.33%(60/72)。由此可知,采取合理的社区治疗与护理干预对发热患儿的恢复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郝丽娜.患儿发热不同时期的护理[J].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382.

[2] 刘爱玲. 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 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10:68.

第2篇

【关键词】小儿烧伤;高热;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69-01

小儿烧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意外损伤,小儿烧伤后发热是常见并发症,伤势越重、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在治疗烧伤过程中如何观察、护理好患儿,避免因高热惊厥及加重创面损伤,直接影响烧伤患儿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烧伤后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度烧伤患儿,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3月-6岁,平均年龄21±12岁,创面深Ⅱ度烧伤,烧伤面积:10%-35%,平均175±26%。致伤原因:热液烫伤18例,火焰伤7例。伤后1h-24h入院,本组患儿中入院时无其他疾病。

12治疗方法烧伤患儿在住院早期给以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创面换药等治疗及实施有效的护理。

2结果

发热发生于伤后8-24h者2例,伤后24h-3d者8例,10-16d者15例;中等度热(381℃-39℃)13例,高热(391℃-41℃)4例(包括2例于伤后48-72发生惊厥),持续低热(371℃-38℃),上述患者经精心护理,25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

3发热原因

31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能力差,受刺激易发生高热,由于髓鞘生成不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平衡,发生高热时,兴奋泛化导致小儿出现惊厥[1]。

32电解质紊乱患儿烧伤面积越大,创面渗出越多,早期因补液不足患儿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至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可因补充高张液导致脑细胞脱水,而出现高热,甚至惊厥。于伤后10多个小时入院就出现高热。

33吸收热烧伤后72h进入回吸收期,大量毒素吸收,而产生吸收热。烧伤后肠道毒素、细菌毒素、细菌越过肠黏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从而引起高热或全身感染。

34换药热烧伤创面清创、浸浴、涂药时冷热刺激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创面大量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通过触摸入血产生高热,换药热一般在换药后几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3-5小时,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逐渐下降。

35感染烧伤后3-4周创面溶痂,大量细菌繁殖,引出创面脓毒血症,大量炎性介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引起发热。感染引起发热是烧伤患者发热最主要原因。

36创面包扎过多、环境温度高烧伤破坏了皮肤汗腺的散热功能,导致散热功能下降而致体温升高,创面包扎过多、过厚或采用暴露疗法室温过高(>30℃),可导致病儿高热。

37输液输血反应、烧伤后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感染均可引起发热,长期应用抗菌素,也可引起发热。

4护理

41基础护理减少人员流动,加强病房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室温维持恒定,防止寒冷刺激引起产热过多,勿长期灯烤,覆盖物过多。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发现异常要立即向医生进行报告。加强饮食护理,给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稀粥、果汁,菜汁,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要给患儿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少油腻、同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加强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早日愈合。

42早期及时补液纠正脱水,警惕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脑水肿发生,通过早期肠道营养,饮食改善电解质紊乱。定期复查血离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43创面护理烧伤创面护理对烧伤患者来说非常重要,烧伤早期不要过度冷疗,待休克期平稳度过行清创术,清创前给予适量的止痛药物,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时间,去除坏死组织、分泌物、剪开泡皮放出渗出液避免炎症介质刺激创面,保持创周皮肤清洁避免污染,有效控制感染。采用浸泡疗法时,水温适宜,勿过热或冷,增加局部刺激。换药时观察创面变化,进行创面培养。

44高热护理当体温上升到39℃时,应及时进行降温处理。发热首选物理降温,冷敷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降低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或放置体表大血管处,持续时间15-20分钟;温水擦浴时水温在32-34℃之间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部位擦澡,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50%酒精擦澡方法同前。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45药物降温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型、剂量、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给药。常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药物,如安瑞克、安痛定、精氨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或安乃近滴鼻。不主张用激素类药物,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情况,出汗多可能引起虚脱。合理地安排输液时间与速度,保证血液中有效的药物浓度,补充血容量,排除体内毒素。

46惊厥发作护理2例惊厥发作均为大发作,患儿有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或上翻,面部、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动;由于喉肌痉挛致气道不畅,屏气及口唇青紫,也可见阵发性哭闹、尖叫。惊厥控制后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颜面、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明显时可给予面罩吸氧,不明显时可予鼻塞吸氧。及时进行小流量吸氧对改善脑细胞的低氧十分重要[2]。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3]。小儿烧伤后发热,原因多方面,发热时间、持续时间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及细致的护理,才能及时、正确地降温,促进烧伤创面早日愈合,降低因高热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茂华小儿高热惊厥82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0(31):1570-1571

第3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呼吸道感染;小儿;发热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若发热症状严重时,可使患儿出现抽搐、惊厥等情况,患儿家长极易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运用科学、可信、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愿望与需求,并结合临床护理的经验,给予患儿最佳、有效的护理[1]。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患儿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在2-12岁,平均年龄为4.6±1.7岁。患儿就诊的体温在38-39.8℃,平均温度为38.5±0.2℃。排除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儿。两组患儿是在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组,所以年龄、性别、体温等方面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数据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干预:①提出问题:第一,给予患儿退热药物30分钟后,仍没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家长心里会很焦灼,易引发护患矛盾。第二,当患儿熟睡时,仍采用肛温测量方法,易引发家长不满,也不利于患儿恢复。②需要解决问题:第一,肛温与腋温的差异。第二,对于病情不同的发热患儿,应采取的降温措施。第三,降温措施实施后起效时间应为多少。③循证支持:采用退热、体温、发热、小儿等关键词,从知网查询文献47篇,根据文献的科学性,同时结合临床经验与患儿具体情况,确定结论。④护理干预:第一,体温测量方法。有资料报道[2],对997例患儿进行不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其体温差异结果显示,当外界温度达25℃时,肛温比腋温高0.3℃,若外界温度低于25℃时,腋下温度与肛温相差较多且不固定。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将室温调整为25℃,并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其了解肛温测量的准确性与重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另外在患儿熟睡时,采取腋温测量方法,结果酌情加上0.3-0.5℃做为患儿的体温测量值;在患儿清醒时,采用肛温的测量方法。第二,退热方法:首先,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向其讲解小儿发热相关知识以及体温骤降危害等,缓解其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另外,对体温≤38.5℃的患儿,暂不给予退热药物,指导其多饮水及对症处理,严密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情况。对患儿体温≥38.5℃的患儿,遵医嘱给予口服药物,同时给予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的酒精擦浴。对超高热且伴全身的中度症状患儿,给予温水擦浴降温,暂不给予退热药物。对四肢冰凉症状的患儿,采取药物降温治疗,给予保暖。对始终不能够退热的患儿,重复给予药物进行降温,并补充水分。第三,体温测量的时间:物理降温后30分钟给予患儿测量体温;药物降温1小时给予患儿测量体温[3]。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将χ±s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行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定标准为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炎症,常感染的部位为鼻腔、喉、咽等,其病发率较高且不受条件的约束[4]。若患儿高热处理不当,会造成脑部、肾脏等器官损害[5]。我们在采用循证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发热因素给予综合性考虑,同时采取了较多预防性措施,提高了治疗的效果与家长的满意度。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肛温测量方法,因其忽视了患儿与家长的感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我们采用全身温水擦浴与局部酒精擦浴降温方法,提高了降温效果,同时也减轻了患儿身体大面积接触到酒精,而引起刺激性的反应,这样更有利于热散发。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体征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说明了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融洽了护患间的关系,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8(03):23-24.

[2]刘桂苹.浅谈儿科传染病发热时降温措施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02):157-158.

[3]许逢梅.例谈询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