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第1篇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劳动者的重任。然而,目前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原因分析

1.办学条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薄弱的

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实训场所严重缺失,甚至一些国家示范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比不上民办培训部,数控专业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还在用老掉牙的普通车床;汽车专业没有多少台发动机和整车;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毫无动手能力,三年所学还不如到民办培训部三个月学的内容多。

其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中职学校提前为学生做好转岗转业的准备很有必要。

2.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

一些学校前几年要完成三年职教攻坚任务,盲目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上去了,可是教学质量却是连年下滑,造成毕业生质量低下,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目前在国内,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学校根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训练基地。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学生,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当然是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服务。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办学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大多都是依靠私人关系建立的合作关系,合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安排学校的一些毕业生,没有形成制度上的突破,这对中职校的后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构建职教集团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思路和模式老化,重理论,轻技能。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三段式”的影响下,甚至变相成为文化补习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趋势。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

转贴于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中职学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专业、机电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专业,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如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行业存在非常可观的潜力,是值得探索和开发的领域。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的最响的口号,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比例严重偏低。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无法解决教师融入产业现场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弱化问题日渐突出。

现阶段职业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一是让教师深入工厂实际,学习工厂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使教师系统的掌握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二是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 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三、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各地区各职校将出现大面积的整合兼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影响,全国总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中的人数将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各职校间的合作兼并,做强做大,重新布局将是今后中职校的命运。

2.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

未来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中职校的合作办学,企业不仅乐意接受实习生,而且把企业文化带到学校,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名副其实。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做出必要的规定。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3.实行灵活学制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财税专业;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财税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税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形成熟练运用本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试就中职财税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谈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中职学校财税专业的现状

第一:招生难,生源不减

第二:就业忧,找准定位。

第三:层次低,注重实用。

第四:生源差,精讲多练。

第五:师资强,能讲会训。

二、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足,表现为在财税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动手操作,导致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要适应社会发展对财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要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切实把实践性教学当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事来抓。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使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明确模拟实验类教学的学时、要求和做法,监督、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不断扩大实践性教学领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三、开拓创新实践性教学,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基础

财税专业课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要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财税专业特点、学校的模拟实训条件及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开拓创新,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就此我认为可进行如下的尝试。

(1)创建新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体系

(2)抓住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3)实践性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对应

(4)改进措施基本构想

1、整合课程:内容要真正从学科型转变为横向实用型。首先,财税专业课程要下决心删减一些难、繁、高层次岗位、实用价值不大的教学内容,补充岗位必需的技能操作规程内容。其次,在提高财税课程的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开设一定量的与财税专业相关的扩展性课程,使学生不至于局限在一个点上,以扩展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2、改革方法手段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专业潜能,在教学方法上,逐步从以教学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能力培养型教育,大力提倡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改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通过教室的多媒体系统,教师可以演示课件、介绍各学科基本原理;通过多媒体电算财税模拟实验室,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增强动手能力等。

3)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力度。

第一阶段,进行数字大、小写强化训练。训练内容是:按照财务工作的要求,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对大、小写数字的标准化进行训练。

第二阶段,计算技术技能训练。通过计算技术的技术训练,使学生掌握珠算的基本算法及计算器使用、点钞的基本技能,达到所规定的等级标准。

第三阶段,微机基础操作技术训练。通过增加学生上机时间、举办操作竞赛、晋级考核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提高微机的操作技术和速度。

3、定期举行财税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掌握财税技能的兴趣,形成一个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能的氛围。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

“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学生。要搞好实践性教学,必须有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财税专业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际业务操作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内容的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专业工作实践,并力争提高层次,聘请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示范各种账表的填制技巧,系统介绍操作规范的内容,将实际操作的要求和技巧传授给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四.建立完备的模拟室和巩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保证

完备的财税模拟室和巩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地,是搞好实践性教学的有力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练的机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和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业务联系,为学校提供教育支持,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指导,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提高了财税业务水平,而且有助于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企业经济业务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五.强化实践技能考核,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第3篇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概念 现状 困境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提出的历史较短,并且这个提法是综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特定的背景,带有中国特色的。

我国目前虽然对“双师型”教师有一些研究,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其内涵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概括起来,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双证”说。

“双证”就是指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该界定的特点是强调了“双师型”职业教师必须重视实践。但是有研究者质疑,“双证”是否就等同与“双师”。一方面,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还很不健全、不完善。比如,当前的证书还远没有覆盖所有的行业、产业和职业,必然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取得相应的证书。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资格证书,就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一些教师就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证书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双能(素质)”说。

持该观点的论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又同时具备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三)“叠加”说。

显然,这种观点是对“双证”说和“双能”说的概括和平衡。认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又有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

(四)“双职称”说。

“双职称”即讲师的职称及工程师的职称。与“双证书”相类似的是,在形式上“双职称”同样要求教师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但针对这一观点,有研究者提出反对意见,“‘讲师’与‘工程师’的区别不是理论与实践的区别,而是行业与职业的不同”。[[1]

(五)“双层次”说。

“双层次”教师中第一个层是指能力之师,即:经师(经典专业知识)+技师(精湛专业技术);第二层次是指素质之师,即: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具体来讲就是作为各级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2]

(六)“特定”说。

与以上几种观点不同,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提法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有关,这个特点就是职业院校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职业教育才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目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缺乏稳定性。

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迅速扩大。这些使得职业教育对教师数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导致“双师型”教师普遍工作量繁重,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的要求下,往往只能求量舍质。繁杂的教学工作使得教师自身没有更多的时间进修提高。同时,职教师资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贫困、偏远地区、欠发达的学校师资引进极其困难,整体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发达地区、待遇较好的学校,一些热门专业、高技能高职称教师不但引进难,而且流失快。

(二)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

“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本身条件要素的数量构成比例及其组合关系,如‘双师型’教师的年龄、学历、职务、性别、职称等各种数量比例,以及‘双师型’教师群体内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3]首先在职称结构上,虽然无论是在教师类还是专业技术类高级职称的比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跟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严重偏向理论教学和传统专业,新设专业和实训课指导教师职称偏低,人数偏少。其次,从学历结构来看,专任教师本科率没有达到100%。职业院校,尤其一些是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本科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电大函授、网络函授得到的,而这类纯学历教育含金量普遍较低。另外,职业院校中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则更少。最后从“双师型”教师的类型结构来看,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和从事实习指导的教师的比例不协调。如2009年年底,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中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占35%,从事实习指导课的占33%,从事理论课和实习指导课一体化教学的占32%。由此可以看出,在职业院校中,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和真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只是流于形式。

(三)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作用不明显。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聘请兼职教师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的师资队伍,壮大学校的教学力量,另一方面起到以专带兼、以兼促专、专兼结合,共同提高的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意见》(教高厅[2002]5号文)中指出:“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严重地违背了这一初衷。首先,校外兼职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很低,与国外兼职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30%的标准相差甚远。其次,从兼职教师的来源看,由于职业学校难以承受聘请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和优秀技术人员的高昂费用,为了降低办学成本,大多聘请一些高校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部分在校研究生多数只能兼职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学,而非实习指导课。职业院校没有正确把握国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质精神,仅仅是为了解决日常课堂教学教师的数量不足问题或者是为了使学校中的兼职教师达到一定的比例。最后,由于兼职教师不属于学校在编人员,他们不实行坐班制,没有固定的办公环境,学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规范管理。

(四)教师的培养机制有缺陷。

首先是职业教师培养基地单一,基本是依靠学校。目前在我国建立的国家、省、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网络中,主体仍然是学校,很少有企业的参与。但是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自身的培养场所的条件较为简陋,或缺乏先进的设施设备、实训材料投入不足等,难以实现培养的目的。其次,每年能参加继续教育或接受继续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另外,没有探索出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规律的培养模式,而是基本沿用普通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因此有学科化的倾向。必须认识到,职业教师的培训应该走产学合作之路,应该重点强调实践环节而非理论课程,否则就背离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本质要求。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分析

(一)教育观念的偏差。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实践中一直是“重学术,轻技能”。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但是至今,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是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体现了重论文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倾向。目前国家还缺乏对“双师型”教师权威的、统一的认定标准,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师范院校及研究者,根据各自角度制定或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把拥有教师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而忽视对其实践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等的考察,错误地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考证和职称评审上,忽视了自身实际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工作量较重。

近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人数增加远远赶不上在校生增加的速度,这距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提出的师生平均比1:14的要求相差甚远。并且职教教师面对的生源比普通学校差,管理难度大,消耗的精力多。他们不仅要承担每周14到20节不等的课时,还要负责学生的实习、毕业实践及毕业设计。部分专业课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的工作。师资紧缺,工作繁重,造成了专业课教师难以走出校门进行脱产进修或进入企业顶岗实践。尽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是其待遇却与教师的实际付出不相符。与其他行业相比,职业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比公务员、技术人员低;与普通教师相比,“双师型”教师在工资待遇、晋升职称等方面没有政策的倾斜,导致教师心理不平衡,难以安心教学工作。

(三)培训渠道不畅通。

首先,职教师资的培训规模小,机会少。目前,我国的职教师资的培养任务主要还是依赖于八所职技高师及部分普通高校里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远远不能满足全国约1.7万所职业学校的需要。而职业教育专业种类多,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数量相对较少,继续教育的专业性非常强,学校难以解决其继续教育问题。其次,未能落实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我国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还处于浅层次阶段。追根究底,企业不肯承担责任的原因是在合作中,企业不能获得切实的利益。和发达国家的制度不同,我国历来没有校企合作的历史传统和经验,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或规定,对那些愿意承担“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这一重大责任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企业如果不愿意接受“双师型”教师的生产实践,那么学校难以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项目开发。在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职业不断派生,学校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设新专业,但是社会不能同步配套这些专业的知识标准或培训单位,因此这些专业的教师就难以参加系统的专门学习,难以获得相应技能的培训。

(四)缺乏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

首先是“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也提出了“双师素质”的行政标准,但实际上,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缺少对职业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和相关工作经历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内,“双师型”教师认定要求不严。虽然现在已经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纳入对合格学校评估、示范性学校评定的指标之中,但是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存在很多漏洞。部分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不惜降低标准,让一些不合格的教师进入“双师型”队伍。其次是教师管理体制不完善。尤其是对兼职教师疏于管理。目前兼职教师数量少,在对其聘用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使得兼职教师的工作责任性不强,队伍很不稳定。最后,“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还是普通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都套用这一个标准,完全没有体现“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及时地给予重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我们应该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完善政策和制度体系、注重教师的培训、加强校企合作、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等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易玉屏,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现状 创新 项目教学 多媒体

Pract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tu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

Luo Houzhao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uty accountant speci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roposed will practice the teaching link penetration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out,advocated the case teaching,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will widely apply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will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the support system,will train accountant vigorously the specializ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teaching Multimedi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4-03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新世纪的中职会计教育,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传统的以强调学科为主线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在教学内容上:轻实践,重理论;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且实践性课时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一贯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负担,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的任务应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原则。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杜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相应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4 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基地严重缺乏。

资金投人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已开设会计专业但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即使有会计实践、实训基地,也把标准定在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评估的最低线。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然而会计专业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在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重金。

2.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2.1 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应将会计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理论,不会应用,那可真是“书呆子”。书是死的,我们老师必须把它教活,让学生学活。例如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神听下去。本人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账簿的填制”一节时,仅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按照要求,模拟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账簿填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走近实践,改变被动的灌输式教育,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点一滴地领会课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书本知识烙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一部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2.2 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人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适应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就为教师征订多版教材和参考资料,组织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和到企业调查,与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会计实务举例和习题练习中应用本地丝绸行业的会计资料为实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购物时收到的发票、提货单、收款收据、各种车船机票、领料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工资单等,在熟悉这些凭证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假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如伪造凭证、发票与存根不一致、私人购买物品开为单位购买等等,此时可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如:先准备几张购进物资的发票,让学生学会审核原始凭证,如购进某材料2000 千克,单价200 元,共计400000 元,从发票上看符合原凭证的有关要求,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但仔细审核单价便可发现,近期同类材料单价为150 元,两者相差50 元,仅50元差价使总成本比原来多10000 元,该单位应采取什么办法查明原因呢? 可私下查证核实,是经办人获得了10000 元的额外收入,讲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这样就把原始凭证审核相关内容讲到了实处。

2.3 尝试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展项目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按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改方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重新构建以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为抓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干,会计岗位业务为平台,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课程结构体系,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的经济业务作引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会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熏陶等;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及时、动态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重复内容(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整合、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整合;将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经济法统一设置为财经法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地的产业背景,以纺织企业的会计资料为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的项目课程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对06级会计班的《财务会计》采用分项目式的模块教学,形成了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4.1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

2.4.2 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一个缓解会计实训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任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占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而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比例接近1∶1。可见,聘用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4.3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我国会计理论在日新月异变更,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也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新时期的教师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在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教学部门都设立“科研小团队”,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帮弱,以老带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加快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在教学中去。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将有效地把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织起来,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我校为了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投资建购买了现成的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同时还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校外内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大投入,在校内原有的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再新建开票及税务申报实训室、模拟银行、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国际经贸实训室等,努力成为大市经贸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基地,与我镇的几家大型进行了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中职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社会需求为己任,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达到会计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俊梅.项目课程开发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7.9

第5篇

【摘 要】男性幼儿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和幼儿园能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造成幼儿园男性教师流失很大。因此,为男教师创立职业后续发展的有利环境,促进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改善幼儿园教师群体生态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幼儿园;男性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TC20090108);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新课程下师范生职业素能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一直是女性教师的天下,国外和国内普遍存在男性幼师缺失的现象。幼儿园男教师的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思维灵活,给幼儿教育带来了另一种教育的风格,也为培养出更全面、和谐、平衡发展的下一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与幼儿园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等,常使男幼儿教师入职比例较低和入职后流失严重。幼儿园如何吸引、留住男性幼儿教师,与幼儿园能否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密切相关。

一、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

1.我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我国自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如陈鹤琴、张宗林、陶行知、张雪门等男性从事于幼儿园教育工作了,他们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中间大多人只从事理论研究,而真正在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

目前,我国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男教师的数量少,真正在幼儿园上岗的男教师更少。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左右,其中男教师有63034名,约占总人数的6.5%”,而在这约6万人中真正在教学岗位上的男性还不到1万人,实际只占约2.1%,其余多为幼儿园的后勤人员。

二是地域分布和承担职位分布不平衡。在地域分布上来看,一方面幼儿园男教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多、内陆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私立幼儿园多、公办幼儿园少。另一方面,男教师带班较少,大多是配班老师、体育老师,担任科学等专门领域的教育教学或者负责园内多媒体等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以及各种后勤工作等。

三是男教师的流失明显。尤其是2~3年教龄的男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男教师的从业时间较短,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经验能力等因素相关。其中,经过调查发现,男性教师入职后的和谐、积极、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是留住男幼儿教师的必要条件。

2.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群体特点。据200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比例为:日本约为7%,美国约为10%,荷兰、澳大利亚为6%,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约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由此看来,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日本,出生人口降幅达28.7%的同时男教师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增幅达12.7%。而且幼儿园男教师的年龄呈下降趋势,“2004年60岁以上的男教师的比例由1998年的43.4%下降到了37.8%”。在俄罗斯,退伍军人是幼儿园男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军人能弥补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漏洞,帮助孩子塑造坚强的性格,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以上的现状分析显示,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不够和谐、合理,男性教师的整体就业比例较低,这种局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培养和谐、平衡发展的新一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男性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紧迫性,积极创造适合的职业环境帮助男性教师立足学前教育,乐于从教并能长期从教。

二、幼儿园男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是其持续从教的主要动力

1.和谐的职业环境关注了男教师的集体认同感。由于幼儿园男性较少,男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感受得不到同伴的理解和倾诉,他们心中便有很深的失落感,心理上问题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辞职。

幼儿园应尽量通过创建和谐的园内社会环境,使得女性教师群体接纳男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获得集体的认同感。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利于发挥男教师特长的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围棋赛、郊游、球类赛等,帮助男教师展现他们的价值,增进男性群体和女性之间的融合,丰富幼儿园文化,给幼儿园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2.引导性的职业环境促进了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园坚持工作的男教师大都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科学探究领域和创新体育活动中。男教师刚毅、大度、机智、独立、灵活的教育优势会更有利于塑造幼儿和谐、健康的人格。

因此,要发挥男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给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引导他们走上从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激发了男教师工作创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男性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自尊心较强,如果长时间在同一岗位重复工作而没有变化,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和倦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另外,从男性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渴望变化和改革。合理利用男性的这些特点,尊重他们在工作中合理创新的想法,积极支持他们进行合理创新的实践,会增强他们积极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给个人带来更大的价值存在感,也增强了他们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

三、为男教师创建和谐、引导性、发展性职业环境的措施

1.关注男教师的职业信念培养。在职业观念上, 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幼儿园应积极倡导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现代育人理念, 把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南, 形成“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基本价值理念。让男教师在理想的感召下形成奉献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让自觉追求、不断进取的品质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导价值观。

2.帮助男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男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他们乐于从教、长期从教,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男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地规划,提高学习效率,以免事倍功半。也可以邀请有关嘉宾与男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规划的主题研讨活动,分享成长的快乐,消除存在的疑惑,激励他们保持男儿本色,在自己的性别优势上创造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坚定“立足从教,终身从教”。

3.对男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适时关注男性教师的心理动向,结合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优势以及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努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4.为男教师在管理和工作上提供适当的自由。首先,要让男教师参与带班或给主班老师配班,并尽量安排男教师带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帮助其尽快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孩子的一般特点和个性。

当然,在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情况下,本着全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男教师积极的教育影响,幼儿园还可以为男教师提供适合其的带班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带班模式,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男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5.加强政策扶持和社会宣传,使男性教师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要提高男教师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在大众的生活中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鼓励男教师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有机会贡献他们的能力和才智,不断促进男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组织定期培训,并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

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我们习惯把“企业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排斥在职教范畴之外。我们不明白,既然可以把“在职教师培训”视为师范教育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企业的职工培训”也视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如果这个“小职教观”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在大职教观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在职教发展中走向片面、极端的危险性便不可避免[1]。

一、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三种路径模式:政府主导,行业主导和市场主导。而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为主的发展路径还行不通,又由于职业教育市场尚未成熟,完全以市场主导的路径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也还不行,因而我国职业教育在很长的时间还需走政府主导的老路子。可政府主导作用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主导的“外控式”干预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并未使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生存机制。因而,如何对职业教育实行管理并协调好政府主导下政府、院校和市场的“三角关系”已成为职业教育管理亟待研究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①制定法规和提供政策环境;投入经费;协调政府宏观统筹;统筹规划;统筹高职院校及专业布局;统筹学制、招生、就业、职业准入制度等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协调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种关系。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彭军认为: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行业、企业参与进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依托市场办学,实现产学有效结合,依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改革。③构建理性与效率的“内控”型管理。吴景松、赵银生、董辉认为:职业教育构建理性与效率的“内控”型管理可以使其获得持续发展,搭建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平台;加强高职院校理念建设;优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

1. 政策支持与经费体系层面

要推行上述基本战略,从行政管理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以保障上述具体措施得以实施。首先,要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状况,必须对现行的职教管理体制作结构上的改革;我国台湾“技职教育”中职、高职“一条龙”统筹的管理体制,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3]。其次,在职教管理职能上,也需作出相应的变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与经济体制关系最密切的职教之管理,应该表现出“开放”、“灵活”和“有效调控”的特性。

2.政府层面

(1)提供公共物品。这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任何人均可享用但无须付出代价,同时其使用不损害其他人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有共享性以及非排他性。由于公共物品使用的共享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可能造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并应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在现代市场国家,政府应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道路桥梁、基础研究和公共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大量直接投资。当然,对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也可以采取招标、外包等方式组织私人部门来提供。(2)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经济追逐的是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不能控制经济的周期波动、持续失业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具有短期性,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通过政府的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5]。(3)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其他人的使用会减少或限制另外的人使用,这就导致了外部的不经济。共有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公共地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分使用共有资源。市场机制不能充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必须以政府的强制性权力为基础,通过直接管制或者实行收费,将污染降低到最小,减轻过度使用等问题。

3.学校与企业层面

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这是职业教育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如何做到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来办学,同样需要政策来保障。所以,正如前面所述,政府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从创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角度,认真梳理各项相关法律法规,重视相关立法工作,通过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使学习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法律做依据,有法制做保障。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除了制定法律强制社会各主体都来参与职业教育之外,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也就是作为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者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从长远的利益、社会效益甚至是眼前利益看,都同样有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政府对各行为主体的约束既包括政策引导,也包括惩处,还包括奖励。

第7篇

【关键词】双师型,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对策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有待更新。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基础性问题认识不足,已经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的整体水平和“双师型”教师个体水平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首先,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数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生产的实践经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传授,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开展。其次是很多教师本身对成为 “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重视,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或因教学任务过重,或因学校资金困难,多年没有外出学习进修。再次,在一些高校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能落实,比如学校不够重视,或者企业不太支持。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的满足水平较低,而且工资水平低、报酬不合理在其工作积极性受挫的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如何改变高校教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是一项很迫切的任务。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进行了改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大,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因此出现了专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另外,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也是一个普遍问题。表现为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而且,在实践课兼职教师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过硬而理论欠缺,实践过硬而表达能力欠缺,水平够用而发挥作用欠缺的现象。

(五)培训渠道不通畅。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是我国专门的“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缺乏规范的完整的师资培养计划,缺乏职业教育方向的师范教育。二是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资源较为有限,教材资源匮乏、培训基地设备资源陈旧老化以及培训经费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其次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是培训机会少,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课务,无暇再参加培训。二是受经费所限,去国外培训也很困难。三是校企产教融合不紧。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但进入实质性合作还不多,校企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档次规模。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高职教育是应用型、技能型、能力型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拥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还要拥有工程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领导应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做出整体规划和部署。在指导“双师型”教师队伍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贯彻“能力本位”原则。

(二)兼职教师配备。一方面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师专业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在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其实在实践中聘请专家到校任教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外聘专家进行管理。为此,职业院校首先要对外聘人员进行遴选,做到宁缺毋滥;其次,要与外聘人员签订协议,并纳入到学校教师系统的管理中;再次,要与外聘人员所在单位进行沟通,争取实践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对于不履行相应职责的外聘人员要及时清理,以防止对其他外聘人员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力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渠道

1、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基地培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了加快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批准建立了天津、上海等多个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基地,旨在提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目前,我国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已经发展到5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近几十家企业实训基地。这些基地拥有相关的实训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得到职业技能的专门培训。

2、开拓与国外院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师资培养的国际合作也在逐步扩大,教师到国外参加职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

3、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仍然是“双师型“教师培训实践的最佳渠道,然而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校企合作并不热衷。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合作力度,给予企业一定的资源共享,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够获得实惠,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四)实施福利工程。高职院校要生存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应提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资收入,扩大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工资津贴在国家专项教育拨款中的比例,尽可能解除教师后顾之忧。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劳动,做一名真正称职的教师非常辛苦,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在工资、奖励、福利等方面向教师倾斜,对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黄辉.高校教研室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关系辨析[J].高教论坛,2010,(2)

[3]李颖,马筱聪,高殿荣.CDIO改革环境下青年教师培养问题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0(4):33―35.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护理;“双师型”教师;现状

一、对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是在2004年5月卫生部和教育部颁布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之后即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中。

“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双证”说,“双能力”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和“双层次”说[1]。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认同的就是“双层次”说,该理论认为“双师型”护理教师一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是优秀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即注重教师能力的同时强调教师的素质。

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80%的护士为中专毕业生[2],而高等护理教育环节薄弱。由此可见,中等护理教育仍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体。亦是我国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

护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护生毕业时既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对护生的培养者护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职教教师的来源有5条渠道。其中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是职业师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来源状况可以简化为“学校一学校”的过程,没有专业实践这一环节。因此,直接助长了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3]。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关键。他们一方面传授护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也能很好的解决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脱节的问题。

“双师型”护理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双师型”护理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能接触最前沿的护理理论与实践。注意临床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临床实践,更新教学设备,研究方向也就不再局限于教学方面,而向临床方面不断拓展,拓宽了护理专职教师的研究层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4]。

三、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也在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常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选聘具有一定职称的临床护士担任护理教学工作。很多中职院校会从其附属医院挑选一些热爱本职工作和护理教育事业,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护理专业的教学。

这样的“双师型”护理教师据吴友凤和沈军[5]的研究大多存在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过大的主要问题,减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还存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知识水平的压力及家庭的不支持等的自身因素。

(二)组织专职护理教师到临床实习,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该方法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培养青年专职护理教师的主要途径,青年护理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临床实践极度匮乏。因此,中职院校一般会安排每位新任教师到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上讲台。同时,这一时期的临床实践结束后,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安排其利用寒暑假继续进行临床实践。

徐仁华[6]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师调查研究表明。这类的“双师型”护理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和时间冲突,无法同时协调学校和医院的工作;其次,教师自身成长需要与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存在矛盾,繁琐的护理各班次的工作难以让他们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增进其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再次,激励机制的缺乏不利于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由于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多数教师缺乏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

(三)产学合作,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

该方法是学校和医院合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联合培养护理师资。医院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为医院临床护理教师教育和培训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各有不同,在其培养和要求上也就不尽相同。对于教师的选拨和管理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学校与医院联系不紧密,产教结合的模式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四、对策

(一)加大制度改革,提高床护比,建立激励机制

很多医院的床护比达不到卫生部规定的最低比例,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医疗卫生机构应进行制度改革,打破编制的限制,积极招聘合格的临床护士。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护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在其职称评定,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扩大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中职院校的护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外出培训的机会少,学校应增加护理教师数量,尤其是护理专业课教师。同时提供专供的教学经费,为教师提供时间和经济的保证。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合理调整教师的年龄结构,增加老教师数量,使老中青三代的比例协调。

(三)建立长效机制,培养教师能力,促进教师的转变

学校要注重校内培养与院外进修相结合,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培养关系。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的选拨、考核标准和奖励管理政策,使“双师型”护理教师在培养、管理等方面有章可循,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尽管“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职院校已经势在必行。应该进一步探索其内涵、培养、考评等方面的内容。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有力地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濮阳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腊梅,申艳,王玉香.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特别关注,2009,10: 5-7

[2] 王晓霞,阎成美,肖,云,等.展望2l世纪之护理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497―498

[3] 张新宇,腾斌,杜鹃,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3):236―237.

[4] 魏洁,庄丽琴,钟冬民,魏影清.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3,:9-10

第9篇

关键词: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现状 建议

为加快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理清职业院校在使用“双师型”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选择了地处贫困地区的河池市一所职业学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访谈和文献调查法对这所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快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总量规模及结构。

依照中国职教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的解释,“双师型”教师一般包括三种类型。其中①类“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高级技术等级及以上认证的教师;②类“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职称且具有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③类“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职称且有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教师。调查显示:被调查学校专任教师(含兼职)22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比率为84%。其中属于“双师型”教师5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仅23.6%,而且主要以②类“双师型”教师为主。(见表1)

(二)“双师型”教师来源及结构。

52名“双师型”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只有少部分从企业调入。另有一部分是从企业中被聘请为兼职教师的。(见表2)

(三)“双师型”教师职称结构。

52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主要以初、中级为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严重不足,且全部是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见表3)

(四)“双师型”教师学历结构。

52名“双师型”教师的学历主要以本科为主,硕士6人,还有少量专科学历。(见表4)

(五)“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

52名“双师型”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合理。(见表5)

(六)“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情况。

大多数“双师型”教师既从事理论课教学又从事实习课教学,单纯从事实习课教学的教师很少,仅为3.8%,这反映出实习教学还没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所占比例仅为31.3%。(见表6)

二、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数量偏少。

从调查数据来看,“双师型”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3.62%,在专业课教师中也只占31.32%,而且这两者均包括学校聘请的教师在内。

(二)来源单一。

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多数教师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77%。大部分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在教学中边教边积累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结构不尽合理。

从统计的情况看,除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外,“双师型”讲师的职称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呈正态分布,且全部为副高级职称。从学历结构上看,以本科为主,硕士约11.5%,还有少量专科学历,即学历偏低。这意味着同等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学历不达标。

(四)进修培训环节薄弱。

由于近年学校大搞硬件建设,使原本就存在的经费不足更显严重,因此难以承受大面积培训教师的费用。加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多青年教师授课时数为20―24节课/周,经常是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时间外出学习,因而大多数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较少。

(五)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提高的制度尚未建立。

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要经常化、制度化地到对口企业接受现代技术的培训锻炼,以获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但调查表明,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没有形成制度。

(六)人事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河池地区的职业院校人事归属地方管理,虽然地方也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但是迫于现有人事制度的限制和经费编制的约束,学校的用人自还受到束缚,人员流动困难。一方面导致需要的人进不来,特别是一些有特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很难调入,另一方面不需要的人进来了,尤其是上级的一些主管部门强迫调入一些后勤人员,严重占据教师编制,致使一些从事教学多年的“双师型”教师入不了编制,造成教师稳定性差,影响到“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发展。

三、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引进人才,合理调整教师结构。

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是有效解决现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重要手段。因此,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争取在大学毕业生中择优引进一批学历高、技能强、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扩大教师总体规模,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也要打破身份限制从区域内各类技术岗位上择优引进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获得技师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要建立区域高技能人才资源库,继续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或聘用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获得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另外,在政府整体人才引进布局中,应考虑到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政府引进、院校使用的方式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的层次。

(二)多渠道培训教师,促进普通师资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总体而言缺乏吸引人才的区域优势,因而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根本渠道还在于自身的培养。因此,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增加师资培训经费,选送教师到区内外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或骨干企业进行转型培训,也可以以系部为单位,与企业成立专业培训机构,专职负责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考试,促进教师自觉地接受转型测试。而对于能够成功转型的“双师型”教师则要给与相应的奖励,提高普通教师参与转型的积极性。另外,也要建立相应考核激励机制,促使教师重视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重视学历的提升,为改善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奠定基础。

(三)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要求出发,理顺人事管理权限,改革人事制度,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证。一是要切实按照师生比的要求,以文件形式确定各院校的编制数,科学合理设定人事编制。必要的时候,为保证职业院校发展需要,还应该适当扩大职业院校教师编制,为职业院校引进教师,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到企业实践提供保证。二是要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切实扩大职业院校用人自,保证职业院校能够引入“进而可用”的专业教师,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同时要赋予院校多种用人形式,切实打破用人上的身份限制和行业限制。三是要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力度,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吸引高校和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

(四)加强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双师型”教师发展提供保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职业院校本身。因此,各类职业院校要切实从自身做起,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为“双师型”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一是要制定好“双师型”队伍建设规划,从教师转型、职称评定、学历提升等方面,建立竞争、激励、考核机制,鼓励教师脱颖而出。二是要改革校内分配制度,对高职称、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要给与更多支持和奖励,对不愿意转型的教师要有一定惩戒措施,促使教师自觉转型。三是要改革教育教学体系,加大专业实习的力度,迫使教师更多地参与专业实习的指导工作,努力实现理论教学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队伍的均衡发展。四是要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安排。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其时间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2004年4月12日印发.

第10篇

关键词:廊坊 中等职业教育 制约因素 可行性 对策和建议

一、廊坊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本课题就廊坊市五所中职学校调查基本现状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硬件设施:按照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及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要求来看,各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操场用地、实验器材、图书种类和数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的数量以及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均达到标准,校内均设有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为我市的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和硬件基础。

2.可持续发展的软件环境:

(1)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重视:自2007年以来,国家每年给予中职教育的每个学生1500元的生活补助,使中职教育活跃了一些,特别是吸引了一些生活条件较差的生源,廊坊市五所中职教育学校都在此政策下受益。

(2)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全球一体化进程:外资企业、文化的引进,是很多中职学生能够很快得到就业、发展,毕业生不在定死某些固定国企、事业等就业岗位,只要就业后发挥了作用、自我价值有所实现既满足了学生的价值欲望,这些正在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3)在校生数:按办学规模要求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五所学校中只有一所粮食学校不达标,在校生为近800人,所以80%达标,利于可持续发展,但从每年招生人数看近三年来初中起点中职教育人数都在以20%递减,所以在校生有递减趋势。

(4)领导班子建设:五所学校共32个校长、副校长,9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80%具有高级职称,71%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这样的较高水平领导结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5)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五所学校专任教师均超过60人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标准,均达到40%以上,良好的师资队伍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保障,但真正技能型教学开展仍受到限制。

(6)认可度调查结果

无论学生、教师、群众,1000人次的调查,92.5%以上人认为中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的问题

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或是学校的教育问题值得商榷。

1.师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近60%,有15%不满意,还有29%的学生没有感觉。教师对自己的技能授课满意度也只有50%,对自己的理论授课满意度70%。

2.学习目标达标情况:学生学习后有50%人认为自己理论、技能只是部分达标,认为理论、技能均达标的只有10%左右,教师100%认为学生只是理论、技能部分达标。

3.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有的学校实践课多一些,资源被利用充分,有的学校近80%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25%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很合适利用,75%的教师认为少部分资源合适教学。

4.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学生对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满意度40%左右,有近30%不满意,还有近30%的人没感觉。对目前的学制年限满意度调查50%左右的人无所谓,只有近30%的学生满意。教师中45%左右满意,也有4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访谈式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学时少,课时不够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做好创造性试验、技能的训练等等。学生则认为在校时间浪费太多,课程设置不紧凑,技能培训太少或缺乏,他们想得到更多的技能培训。

5.学校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调查:56.3%的教师认为一般,认为很高的只有18.8%,还有31.3%的教师认为不高

6.对中职教育的满意度:学生有40%左右满意。

7.教师认为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问题:75%的人认为应重新定位教育目标;62.5%的教师认为应明确现行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62.5%认为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教育能力方法欠缺;37.5%的人认为应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形成合力;31.3%的教师认为是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策略与方法

8.用工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电子技术等直接进行操作的行业近75%的学生被认可,医学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及文字需要的只有47.8%被认可。

三、保障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经济形式下,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坚持我们的教育目标,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瞄准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真正做到校企充分联合,培养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职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依法加强劳动监察,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从事特殊要求职业(工种)的,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取得相应证书的,企业不得录用,不得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学校要把中级技能证书获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提供便利条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初级或中级起考等级,在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转变用人观念,克服人才“高消费”倾向,营造中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激励中职毕业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和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工作,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劳动力市场,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推荐和服务工作。中职毕业生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允许随迁户籍关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确保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广大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自学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要定期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允许学校不受编制身份限制,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要制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改进专业课教师职务评审办法,鼓励专业课教师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实验实训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3.创办和培养优秀特殊专业,灵活办学 提高中职专业竞争力。比如,廊坊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特色护理专业一直保持优秀状态,并广为人知,为学校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康复专业也是特色,但知名度不高,效果有待提高。廊坊市劳动技校的数控专业曾教学质量高,就业前景很好,为本校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瞄准市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推动了本校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4.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确保生源是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普九”目标的实现,为中职扩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断扩大中职学校规模和招生宣传力度,吸引学生报读中职学校是确保中职生源的前提。要丰富招生宣传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展示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宣传内容上力求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形势发展,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方面,阐明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趋;结合职中发展,大力宣传职中的办学目的、办学特点、办学成果、办学亮点以及发展前景,让广大群众和学生了解中职教育。要创新招生宣传方式:一是招生宣传由招生主管部门为主向发动教职工群咨群询转变。改变以往招生宣传由学校“一统到底”的方式,采取“校院配合,重心下移”的工作方式,发挥教职工在招生宣传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招生宣传由季节性为主向全年度开展转变。随着生源竞争的加剧,招生宣传工作已不再局限于高考前后,应该按照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的考生类群,将招生宣传作为日常性的工作开展。让学生知道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这里不是最差的,不是人生就定型了,不是及时行乐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起飞,成为社会的栋梁。

5.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对中职教育的管理,应从传统的惯例管理转到依法治校的轨道上来,按标准收费,禁止乱收费或罚款的情况。校园设置要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校舍和设施,满足学生的生活、受教育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艺术结合技术,兴趣发展知识。

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整理、创新社会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体制,开展调研,开发出适合中专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软件,如:教师们自制的课件、校本教材的应用效果较好。开展灵活办学,灵活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各校开展的小班课、小组实验课效果好。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靠近,达到最终教育目标,教师放下原来的架子,不是唯我独尊了,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探讨生活、学习、娱乐等问题,甚至用现代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讨论必要的音乐、歌曲、明星,做游戏的教学方式等,这样才能很好的达标。

课程设置方面来讲有待提高: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掌握最高端的技能,还有公民意识的提高,并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创造性、先进性的设置,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解决目前的教材滞后、课程设置滞后问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总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学生放任自流,实现学校和师生的自身和谐,这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6.科学设置专业,创新办学模式,校企充分联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职校深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科学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专业的适应性、灵活性和超前性,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应注重特色专业的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学习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直接获取知识结合起来。创新办学模式:要以“融入企业,对接产业”为办学方针,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一是采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行边教、边学、边实践操作,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素质或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二是采用“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学校按企业要求开设专业,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员工结构的合理化和人力资源的优化,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加强就业教育:要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科学选择,理性就业。成立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可采取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市场、邀请企业到校召开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自主创业,并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7.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和谐教学、教育,同时注重技能型实训教育教学和特色专业教学,并且加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有了市场针对性,与社会各阶层接触广泛,会全面提高就业率;行业资格证书+国际资格证书为就业目的的培训教育,也是加强职业教育的新渠道,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道,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廊坊市五所中职教育学校都重视资格证书的教育、培训,今年来就业率大大提高,获得证书的毕业生也绝大多数受到用工单位的好评。

8.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教育通道加强,社会吸引力增加。调查中学生83.5%、教师100%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可以再继续教育,学校如能给予继续教育、培训、学历升级的教育机会,则增加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中职院校升格进入全国统招行列,生源质量上升,对教师也提出挑战,进一步可以加强中职教育,利于可持续发展。如:廊坊卫生学校长期以来与高校合作的大专、本科生的培养,吸引力很多初中毕业生,以及升专后变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使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也给社会各人群更多的信任,增加了知名度或给更多的中职学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今年的招生情况大有好转,利于可持续发展。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同样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师范学生;职业认同;职业情感

高职师范生是目前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师德状况将对未来基础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了解目前高职师范生师德现状并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很有必要。以新疆职业大学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并对其中6名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该专业学生总体师德意识较强,能够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意义,并表示愿意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但与此同时,学生的师德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师范生师德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1.师德认知不全面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教师应恪守的道德规范。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长期性等特点,且对象是具有依赖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因此,师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涵也更为广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3%表示不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对于“严谨治学”“终身学习”“团结协作”和“服务意识”四项内容是否属于师德,均有超过四成的学生表示否定;31%的学生表示师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没什么不同;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师的个人修养应该属于师德的范畴,但对于教师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则超过半数的学生持概念模糊。

2.师德认知与情感失调

知、情一致,利于稳定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师德认知、师德情感以及师德行为的高度一致是师德最理想的现状。接受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师要在工作中应忠于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当问及自身现实利益与师德相冲突时的选择,93%的学生选择“应该放弃现实利益”。但当问及是否愿意舍弃教师职业时,有68%的学生表示在现实中可能会为了高收入或是轻松的工作而放弃教师行业。访谈过程中有学生表示,师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里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师德当中有些像是强加给教师的,感觉会很不情愿”,即师德认知与师德情感或是意愿不一致,这种知、情失调的现状会影响师德行为的产生,阻碍师德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业忠诚度不高

经过调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清贫、苦累;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身上承担的责任过于沉重;72%的学生认为教师有自由选择是否忠于职业;对“如果当老师太累,我会考虑改行”的表述,只有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85%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68%的学生表示在现实中可能会为了高收入或是轻松的工作而放弃教师行业。

此外,自主从业意向也会对未来职业的忠诚度造成影响。当问及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时,约60%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热爱教育行业,22%的学生是由于“工作稳定”,约12%的学生是因为“家长的选择”,还有6%的学生表示不想从事教师行业。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向,但约三成多学生的从业意向来自外部,属于不稳定因素。

二、高职师范生师德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导致师范生师德意识不高、教师职业认同度低、从业意愿低的直接原因,除了学校师德教育不到位以及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外,还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教师职业情感是指对“教师”这一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教师职业情感通常表现为从教育职业中体验到较高的满足感,以为人师表而备感欣慰、自豪,认为教师职业可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以教育人为最美好、最高尚的职业。

在师范生师德培养过程中,使其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利于其职业认同以及师德的形成与发展,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未形成积极的教师职业情感体验。例如,社会上屡屡曝出由于教师管教学生而导致师生、家校纠纷等,为教师职业带来很多负面的情感体验;也有很多教师抱怨工作内容过于繁杂、工作压力过于沉重等,以过来人的经验影响着未步入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导致其对该职业望而生畏。

2.“实用性”导致师德的缺失和职业内在意义的失落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发展,主张学以致用,重实用。但过多强调这些会导致一些异化现象,最为明显的就是过分追求所谓的实用性而致使人们只关注直接的、外在的价值。在高职师范生的培养中亦是如此,教育者有时会将教学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忽视学生在师德方面的表现如何;对学生来说,更重视的是知识、技能能够换来的收入、地位以及工作的稳定性。如此一来,本应由教学技能和师德共同构成的“两条腿走路”的师范生培养,变成了只重技能的“一边倒”。如果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技术操作层面,则很可能无法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这种缺乏教育情怀的状态则会使教师职业失去神圣感。

3.尚未形成职业认同

第12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感 英语师范生 入学动机

[作者简介]陈丽虹(1979- ),女,广东潮阳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及教师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75-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源于师范生阶段,也即职前教育阶段。职前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当前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①培养职业认同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构想,是促使师范生从学生转变成教师的关键和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基础。我国学者封子奇等人也指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师范生院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我国未来的师资水平均有影响。②由此可见,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师范生群体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外研究主要针对学生教师,③然而,国内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免费师范生群体。如丁道群等人对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④张燕等人对北京某大学714名免费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略高于中等水平。⑤而在师范生入学动机方面,马红宇等人的研究指出,师范生的入学动机包括个人特性、社会激励、就业职业因素、他人影响四个方面。⑥其中,以个人特性为主要入学动机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其次是以社会激励为动机的学生。已有文献中,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多以整体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尤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专业分布为数学、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样本地域包括北京、湖南、四川以及东北等地,而针对具体学科或专业的非免费师范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培养英语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不尽相同,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以及教育实习等表现,也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非免费)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讨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比较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与已有研究中的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程度的异同。二是借鉴马宏宇等人的研究,探讨不同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程度?以期能够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同时,为丰富不同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为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三年级的64名大学生,其生源地均为广东地区,目前已完成英语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专业训练并参加过两次教育见习,但尚未进行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

(二)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问卷改编自魏淑华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包括职业认识(6个项目)、职业情感(8个项目)、职业意志(4个项目)、职业技能(8个项目)、职业期望(7个项目)和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六个维度,共37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尺计分,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入学动机问卷。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用于考察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的开放性题目,“你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及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将均值与中性选项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M=3.806)高于中等水平(M=3),且在6个维度表现上呈不均衡状况。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职业期望均值(M=3.882)次之,职业意志均值最低(M=3.547)。

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与其六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职业认同感总体与职业认识(r=0.951,p

(二)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入学动机方面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社会激励因素并非英语师范生群体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原因。他们选择英语教育专业的入学动机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特性(占54.69%)、就业职业因素(占25%)、他人影响(占20.31%)。

为了检验不同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入学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0.250(p

对不同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个人特性因素(入学动机1)与就业职业因素(入学动机2)之间的概率为0.78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入学动机3)之间的概率为0.000

四、分析与讨论

(一)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M=3.806,p

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6个维度中以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表明英语师范生对教师群体的职业价值有较高的肯定,认为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即职业价值观越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也相应较强。职业期望均值(M=3.882)在6个维度中也相对较高,反映了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工作氛围、发展前景以及自己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有较高期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所以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期望较高。

已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反映教师“愿意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感受”。本研究中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但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均值(M=3.547)在6个维度中最低。然而,职业意志反映的是个体主观上是否愿意长期、认真、持续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曾丽红等人的研究就曾指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中,职业意志得分(M=2.97)最低,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在6个维度中相对较弱。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英语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笔者执教班级英语师范生当中,不少因为无法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无法进入稳定的公立学校而不得不放弃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

在对6个因素与职业认同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职业认识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1),即职业认识度高的师范生,其职业认同感也较强。教师职业认识可以反映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内容、待遇等方面的认知。英语师范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例如,在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介绍;教育见习过程中,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与往届毕业生的沟通等。对教师职业持有客观、充分的认识,能够增加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职业情感在6个维度中排第五位,在职业认同感中并不十分突出,这与马红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教师职业情感指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等,具体可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等。虽然英语师范生有部分从事家教工作,还有小部分在英语培训机构中担任兼职英语教师,但他们还处于职前阶段,缺乏实际教师工作经验,因此还未对教师职业产生深刻的情感。

(二)不同入学动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入学动机的3个因素中,个人特性因素所占比重最大(54.69%)。个人特性主要指学生因为自身兴趣爱好或者认为自己适合教师职业而选择师范专业。有35名英语师范生表示自己喜欢或者有兴趣当老师,还有的认为自己适合当老师。就业职业因素是指学生选择成为师范生是出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如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等。其中,有15名(占25%)英语师范生表示教师行业比较稳定或者收入稳定是他们选择。他人影响因素通常指家人、师长、朋友等人的影响。有13名(占20.31%)被试表示自己选择师范专业是由于家长建议、要求或出于家庭原因。Sugrue指出职业认同除了与个性有关,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家人、家庭因素等。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个人特性因素的被试者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最高,这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英语师范生。其次是以就业职业因素为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同时,3个不同的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着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就业职业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最高,说明以个人喜好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度较高,这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喜欢、热爱某种职业,并且认为自己适合从事该职业,才会对职业产生认同感”。但不同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的是,社会激励并未成为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之一。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以及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已有研究的免费师范生的认同感程度相近,均比较高。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最高,职业意志均值最低。(2)英语师范生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以个人特性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表明个人兴趣爱好等对于职业选择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提供如下几点参考建议:首先,基于职业意志程度在职业认同感现状中处于最低的原因,应该增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英语师范生就业意志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课程设置中建议加入就业指导,尤其是教师招聘考试指导。其次,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对于因家庭原因或父母意见而无奈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进行适当引导、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对教师行业有较高的情感意识。最后,进行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往的英语师范生专业课程以教学理论、技能培训为主,忽视了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课程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让英语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英语教师进行学习沟通,对英语教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以增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的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被试的样本偏小,64名被试者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还不足以说明广东地区英语师范生的整体现状,今后需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二是由于就读英语师范生专业的男生较少,64名被试中只有2名男生,因此本研究中未进行性别差异分析。三是测量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问卷各个项目数量不够均衡,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62.

②封子奇,姜宇,杜艳婷,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69.

③Meijer P C.The Role of Cri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M].The 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11:41.

④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4):63.

⑤张燕,赵宏玉,齐婷婷,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

⑥马红宇,蔡宇轩,唐汉,等.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结构与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3(1):49.

第13篇

(一)事业与职业的矛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首要问题是事业与职业的矛盾。教师过去被宣传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事业者,历史、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更多的是奉献。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将教师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地关注自我求取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教师价值取向逐渐偏向功利性,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事实上,教师工作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一味地要求教师奉献不切实际,但也不能背离教育的公益宗旨。一旦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需要拥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需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在高层面上定位服务观念;需要将“小我”和“大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把职业当成事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自觉养成职业道德。

(二)社会认同和职业压力的矛盾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的认同。不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社会认同的教师标准对他们造成的职业压力较小,他们所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多地来自科研。这种非同一性使得高校教师与社会期待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职业考评与师德养成的矛盾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考评并不以“是否是位好老师”为准,而是更多关注“科研上是否有贡献”。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经费、获奖成果、数量等容易量化的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师个人敬业精神、育人风貌、道德品质、人格涵养等不具有可操作性标准的软性指标,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注重外在而荒废内在的修炼。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外紧内松的矛盾

当下,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尽管外界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声不绝,但一些高校并没有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职业道德既未在教师准入中体现,也未在培育计划中凸显。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方向性

方向性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的前提。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和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在价值多元化、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舆论导向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利益,高校教师应当成为榜样。

(二)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制定有策略性的措施。当前,只教书不育人、学术不端等是亟待解决的影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问题。师德建设常提常抓,但实效性并不显著,主要就是所采取的措施没有针对性。

(三)要有高度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站位要高。高校教师所面对的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自然引领这些学生,必须有可以让他们信服的师德。以师德培养学生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因为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方式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

(一)外优生存环境

1.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优秀的教学能力、出色的科研能力,这都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并不是学历高、科研成果突出的人就可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那些对这一岗位由衷热爱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就是通过这个制度把那些真正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首先需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并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爱互助,才能彰显教育的力量。

2.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要改变当下仅凭教学、科研数量和质量评定教师的方法,一些高校已开始努力尝试改变现状并付诸行动。对教师的评价要求,既要体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理性的认识,也要体现对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的认同。只有这样,教师的自主性才能被充分激发。

3.强化高校教师思想的教育。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不间断的学习教育。加强教师思想的教育,是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冯莉通过调查得出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不如中学教师强的结论。高校教师应该承担重要的社会职责,这种社会职责由法律所规定、被社会所公认,教师不能或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

(二)内炼自我修养

1“.致知”和“践履”相结合。躬行践履、格物致知,这是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致知”就是明伦察物,学思结合;“践履”就是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养成而言,“致知”和“践履”尤为重要。“致知”和“践履”既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学术素养,还是要传递给学生的为学之本。要通过倡导的方式、方法,强化高校教师的思辨、实践能力。

第14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 职业倦怠 现状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引来很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中职教育事业当中。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根据这种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围绕教师工作相关的竞争压力大、总体工作量大,以及教师个人因素来对这个现象进行讨论。

一、工作竞争压力大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职教师1463万人。以我国的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23所学校的中职教师人数已达到2500多人。据相关调查,目前北京市很多中职老师正在流行“下班上夜校”的充电行动。照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作本身压力大、家长对老师过高的期望、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对老师学历的不断要求。但是经过调查,49%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最大的方面,还是来自于中职工作本身,因为他们要在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其重要的职责。比如很多学生厌学、基础差、课堂上难管理等问题,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解决。更有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比如学习上完全没有上进心,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性情暴躁易怒,言语行动带有攻击性等。面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这些也给中职教师无形中增大了压力。往往中职教师他们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是得不到学生们的不理解,长久下去就对中职教师照成过大的压力。

任何一个行业,当其人数达到一定的饱和之时,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身为中职教师这一职业的这样一个竞争压力大的行业,很容易使中职老师产生职业性的怠慢,容易使老师产生反感的情绪。通过相关的调查,也确定了中职教师现下人数众多,是中职教师产生倦怠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总体工作量大

另外工作压力大也是中职教师残生职业怠倦的原因之一。下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职教师的工作内容:首先包括备课、写教案,然后是上课上自习,写课后反思;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包括语文老师的批改作文);组织出题,监考,阅卷,试卷总结,满分卷展示;教师学期工作计划,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教科研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总结;学生发展报告,学生导师制计划;单元计划,单元反思,学科计划,学科总结;写政治学习笔记;每个想评职称的老师还要准备写职称论文,发表文章,制作课件,讲公开课;暑假学习培训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在我国,教师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为1300个小时以上。他们要随时处在应激状态,上课时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下课后又要管理好学生的活动安排,保障学生的安全,放学后还要提醒学生完成作业等等。

现如今中职院校课程的工作内容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而增长,课程内容也变的越来月多样化,这当然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对于中职老师来说就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同时还会出现一些例如工资奖金分配,福利待遇,职称评比等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中职教师的积极性普遍性的不高,这下现象的产生也是增加教师工作量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原因,再加上工作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较大,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就会频频出现。

三、个人的因素

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导致教师的岗位变动,离职等现象的产生,就会为学校的行政与人事工作带来很大的变动。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及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职业认同感,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同时,学校还可开办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让教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及学生的尊重,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教师更多地体验到工作乐趣,从而缓解职业的倦怠感。我们中职教师还应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中职教师去预防和走出职业的倦怠,给中职教师充分的经济保持与社会地位。使中职教师能够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诉述,中职教师的倦怠现状对我国国内的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从造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入手,从根本上激发中职教师的工作激情,从制度上真正的关心中职教师,爱护中职教师,鼓励中职教师,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的自己,使他们从自己的内心里喜欢自己的职业,从而对教师的职业更加热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使我国的中职教师职业更加蓬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04).

[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01).

[3]邱小捷,王江奇.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第15篇

关键词 师范生 从教意愿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55.5 文献标识码:A

师范生是教师职业的后备人才,我们师范生对教师的态度如何,从教意愿怎样决定了未来教师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决定了未来若干年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是指师范生在毕业后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愿意的程度。可以说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是对专业认知或职业认同显性的、综合的表现形态,是坚定师范生职业理想与信念的前提,是实现师范生由普通人向专业者过渡的动力诉求。我们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和中坚力量,我们的从教意愿关系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关系着我们是否愿意长期从教或终身从教,也对优秀师范人才是否愿意进入教师行业、在未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情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下绝大多数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持积极肯定且充满无限敬意的态度,但提到是否愿意从教时却有着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的态度。我们有必要也必须给予师范生正在面临的这一尴尬处境以足够的重视,要相信只有正视这一从教意愿的现状并解决了这样的“知行冲突”才能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当前的教育质量。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共涉及全国6省/市11所师范院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294份,有效问卷1242份。在有效问卷中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0.5%和79.5%。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8.6%、36.3%、36.3%、18.7%。城市生源学生占28.3%,农村生源学生占71.7%。调查对象来源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师范院校,数量多且调查过程中采用了分层抽样,因此可以说调查对象的成分和结构基本代表了师范生院校的总体特征。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地、学校的相关教育课程和职业指导、学生对自身适应性的主观评价、学习满意度、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家庭经济情况、教育实习、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此次问卷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性别、学业成绩、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影响、个人职业理想、职业认同感和教师职业的现状。本次笔者通过SPSS交叉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以上被调查的这些因素是否会对师范生从教意愿有影响或有显著影响。在检验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时,若pearson独立性卡方检验值sig小于0.05,则表明结果有显著性差异,通常认为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反之则无影响。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2.1性别、学业成绩、“被期待,被影响”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通过SPSS交叉表数据分析将性别、学业成绩、父母的鼓励、周围同学的影响这四个变量分别和“是否选择当老师”之间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得到的sig值分别为0.014、0.237、0.026、0.000。结果表明“性别”对“师范生是否选择当老师”有明显的影响,而且通过计算数据可得出在选择当教师的30.7%的师范生中仅有占被调查人总数的5.4%的男生选择了当教师,很显然女生更倾向于教师职业。“学业成绩”和“是否选择当老师”之间没有关系,这个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同时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学业成绩好坏会对师范生是否选择教师职业有必然影响的观念。父母的鼓励和周围同学的影响都可以被看作是“被期待,被影响”,它对师范生“是否选择当老师”有着较大影响。

2.2个人职业理想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笔者将问卷中问题涉及到最初个人职业理想是学校及教育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盈利机构、自主创业、私人企业的这六个变量分别和“是否选择当老师”之间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sig值均小于0.05且其中五个sig值为0.000,表明师范生的个人职业理想对其是否选择当老师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一个师范生最初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成为教师,那么他(她)很大可能不会选择教师职业或者说即使选择了教师职业也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意愿,更不用说拥有很强的从教意愿了。

2.3职业认同感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它包括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师范生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由数据分析显示的学生本人对教师工作和生活(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工作负担、社会地位、促进个人发展)从低到高的各个看法即职业认同感这一结果中,笔者可以得到工资水平及福利条件、工作环境及条件、工作负担、社会地位和威望、个人发展这些变量和“是否选择当老师”之间的卡方检验值sig分别为0.007、0.476、0.012、0.072、0.286,显然职业认同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是否选择教师职业。

2.4教师职业现状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从问卷中所涉及的师范生是否选择当教师受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问题分析结果中,笔者可以得到工资水平及福利条件、工作环境及条件、工资稳定程度、工作负担、教师社会地位这些变量和“是否选择当老师”之间的卡方检验值sig分别为0.096、0.123、0.004、0.028、0.254,表明“工资水平及福利条件”、“工作环境及条件”和“教师社会地位”对师范生是否当教师没有影响,而教师工作的稳定程度和工作负担是师范生在选择是否当教师时考虑最多的因素,即对师范生是否当老师有着较大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下转第13页)(上接第10页)

可以说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决定着能否真正实现师范生培养的根本目标,为了更多的师范生能够愿意从教并且是拥有强烈的从教意愿,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进:

3.1师范生自身

(1)师范生应该对教师职业有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很好的职业规划,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热情。

(2)师范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好充足的教师职业准备,提高自己的从教信念。特别是师范专业的男生不要认为教师职业只适合女生或者更适合女生,更不能因为性别原因而最终放弃从事教师职业。

(3)内因的影响是最具有力量的。师范生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良好的认同感并持肯定态度,在日常学习中有了更强的动力,才能更加自觉地朝着一名优秀教师的方向去准备和努力。

3.2师范生的家庭

师范生的家庭成员要经常鼓励师范生不断提升自我,特别是使那些最初因“被期待,被影响”而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能够逐渐真正了解教师职业,爱上教师职业,化被动为主动,培养教师情结。

3.3师范生的培养学校

(1)学校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注重教育爱、教师情感力、教师职业理想等相关课程规划,通过各个学年的不同阶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使其真正热爱教育,对教育有着足够的热情,而不是让从教成为面对就业压力而妥协于现实的选择。

(2)学校应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体验。对师范生实习的学期、时间长短、次数、地点、内容等做出最合理明确的安排,学校更应该和实习带队教师及师范生不断的讨论商量实习的相关事宜以提高师范生的从教信念和确保达到最好的实习效果。

(3)学校应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使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没有疑问更没有顾虑,使其教师职业理想得以更好地实现,进而加强和坚定后备师范生的职业理想。

3.4国家和社会对师范生的帮助

(1)国家应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并能在政策层面强化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2)国家和社会给师范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设备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基金项目:本文是大学生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20141047605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梁淼,王雪沁.关于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调查研究[J].文学教育,2014(10):49-51.

[2] 张晓辉,赵宏玉,齐婷婷.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88-90.

[3] 马乔乔,赵冬晓.新疆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25-126.

[4] 陈红彩.蓝欣职技高师院校学生从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2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