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舆情的监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在权限的交叉中,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网络环境中,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情转换的影响[J].社会科学,2010,4(16):17-19.
>>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观点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热点文件下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 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大规模文本数据情感挖掘的企业舆情研究 基于文本挖掘的网络媒体报道研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Web文本挖掘系统 基于PDCA循环的预算管理 基于PDCA循环的绩效考评 基于 PDCA 循环方法的沥青路面质量动态管理的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舆情观点挖掘研究 基于蛙鸣博弈的网络舆情与政府监管的模型浅析 基于PDCA循环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J].情报杂志,2012,31(4):54-57.
[3]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115-120.
[4]Hua Zhao,Qingtian Zeng.Micro-blog Hot Event Detection Based on Dynamic Event Model.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8041,2013:161-172.
[5]郑军.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6]陈耘可,李博,郑天翔.PDCA循环在煤炭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2013,33(2):77-79.
[7]辛敏.PDCA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医科大学,2010.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维稳 网络舆情
1.把握舆情态势,明确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笔者对网络舆情工作和管理有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对社会管理和企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局域网以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动员能力强,能使任何人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既有较强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二是网络成为共同诉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不稳定群体庞大、人员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和不确定因素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体现在首先是传播交流信息,其次是制造炒作要点,再次是串联组织事端;三是网络舆情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作。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限性比较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加之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当前维稳网络舆情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基本现状
2.1.1呈现出“上访不如上网”的趋势。网络迅速发展,在对政治经济和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从近年的维稳工作来看,网络已成为高危人群的“吸铁石”,引发的“导火索”,导致升级的“放大器”。
2.1.2维稳网络舆情内容众多复杂。局域网及周边网络围绕公司的生产建设、民生利益和各种思想等问题表现出的舆情纷繁复杂。
2.1.3不良效应波及迅速。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发表的言论既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和扩散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
2.1.4维稳网络舆情与现实访情紧密相连。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虚拟空间强大的传播性和服务功能极易将不良信息和情绪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不稳定因素。
2.2存在的问题
2.2.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是网络发展速强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三是公司对网络舆情还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和手段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2.2.2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网的监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相应的手段,与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查处、舆情的研判达不到工作要求。
2.2.3不能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的单位、部门对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回应,只注重封堵、删除,忽视正面引导和教育,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相对欠缺。
2.2.4联动处置有待加强。有的单位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工作束手无策,不能按要求处置,与内缺乏沟通协调。公司与网络攻关公司的协作、及借助有关力量和手段处置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坚强。
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通过整章建制提供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维稳工作“第二战场”的特殊作用,努力理顺“三个关系”,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取得领导与支持,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二是经常与其他兄弟企业沟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把握主动。三是与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与公安部门、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依靠政府、社会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工作建设方面形成三个系统:一是管理制度系统。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按照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的报送、预警机制、查证
与处置、奖励与惩罚等工作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日常文书系统。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报告》等常用文书;三是目标考核系统。把网络舆情工作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3.2理顺工作流程,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监测职能,增强舆情态势的掌控权。面对内部庞大的办公网、民用网用户,在法律和权限约束范围内,进行局域网、局域网上传至互联网的负面信息的检测。
二是强化分析职能,增强网情信息的甄别力。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研判,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通过强化分析职能,摸清工作对象的人员构成、舆情表现、规律动向等情况。
三是强化预警职能,增强应急处置的主动性。根据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实施分级响应,做好预警通知和超前应对准备。针对内外串联的具体情形,应及时与有关企业沟通,超前采取措施,将这起群体访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四是强化查实职能,增强管理处置的针对性。依托信息、通讯、公安等部门的技术和职能优势,进一步查实网络虚拟人员身份。针对各重点阶段不同需要,查实公司网络骨干人员,分别建立了档案,准确掌握了现实身份和基本情况,为加强管理和依法处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是强化处置职能,增强网络舆情的严肃性。 对于热点话题、网站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和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巧设关键字或词进行搜索;对于查实的有害稳定信息及时屏蔽、封堵、删除,借助网安、公安部门或相应技术进行查处,对发帖人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处置。
3.3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管理网络舆情,采用更先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司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建立企业舆情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留存,保证舆情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公司网络舆情信息的动态情况,达到及时、规范处理网络舆情的目的,确保公司网络舆情信息处理
流程的顺畅,提高了管理水平。
3.4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及方式
装业管理部门(单位)及各单位专、兼职人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等进行监监测。网络舆情监控形式:日常监测、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通过对相关舆情的监控,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舆情处置提供依据。
3.5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
针对监控发现的有害信息,首先确定网站、网页或QQ群组名称等,及时对页面内容进行复制、存储,固定有关证据。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网站管理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取得公安机关和网站管理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进一步锁定发帖人的IP地址,查证所在地区、单位、真实身份等基本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通过沟通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网站管理机构,对监控发现的涉及企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封堵、删除,向责任主体发放网络舆情查办通知单,并对查实的有害信息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4.建立舆情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