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舆情的监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迅速普及。在这种强势的信息交流技术的冲击中,网络宣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人的生产状态、交往空间以及发展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人们在经过对网络的新奇、狂热以及迷茫之后,开始重新思考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本身引起的混乱,本文以此为根据,展开讨论。
1 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爆发的特点
1.1 可控性和自由性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传输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网络渠道的畅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日渐顺畅。网络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网络也身处在社会中,网络也有自身的游戏规则,并非不受制度、纪律和条例的制约。可见,网络的控制性和自由性是相伴而生的。
1.2 及时性和互动性
网络宣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宣传。在这种多渠道的途径表达中,人们是大众信息的传播者,信息得以交互式的传播。网络宣传在实现信息海量传播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信息的交互式交流,实现了网民和网络之间的互动[1]。
1.3 多元性和丰富性
网络宣传的多元性指的是网络的舆情信息包含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再加上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实现了社会意识的自由流转。这种多元分散的状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得到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抵制不良网络宣传带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重大挑战。
1.4 外显性和隐匿性
外显性指的是网络宣传的过程中,使用的不是人的真实信息,在情绪和信息的表达过程中。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与外显性相对的是,是网络宣传的隐匿性,人们通过隐匿自己的性别、年龄以及职业,能够起到一定隐匿作用。有人就曾经说过:“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 加强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形成是社会公共事务在一定刺激下形成的。在网络舆情形成后,人们的情绪不断高涨,形成一定量度和强度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爆发式大范围内的人们群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网络舆情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网络宣传的上述特点预示着在新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具有必要性。
2.1 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进行自我意识的表达,是处于信息社会下人们进行信息表达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建立了健全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对于网络等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还是存在着不足。首先,网络媒体的政府管理机制众多,在权限的交叉中,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同时,地方政府设置的政府网站没有很好地实现舆论引导工作,网站的设置形同虚设。
2.2 网络舆论管理手段落后
就网络宣传的管理手段而言,网络技术的控制指的是利用网络技术保护进行网络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利用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利用这些正当的技术合理全面而长远地保障网络安全。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两面性的东西。新阶段,就网络舆情的监管而言,存在着众多的管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存在,是实现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的重大障碍[2]。
2.3 网络用户自律性不强
网络宣传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自律监管不周的情况。网络用户的自律是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措施,在缺乏执行手段和保障手段的工作中,难以实现有效的自律监管。
比如,网络环境中,敌人自律组织代表着强大的利益集团意志,网络宣传中出现了大量的灌水帖和删帖。为了争取一定的人气和知名度,非法经营网络宣传。个人在进行言论的传播中,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规范,使得网络舆论的整体水平不高。
2.4 网络立法不足
信息立法工作在我国一直得到重视,从我国的立法质量和立法内容上可见一斑。但是,现有的网络法律存在着立法层级低和主体缺陷的问题,没有一部基本的网络立法保障网络工程的实施。另外,网络立法还存在和兼容性不强,网络空间是日益开放化的信息化工程,兼容性的缺乏严重阻碍我国网络工程和世界网络的接轨。最后,网络立法在内容上存在着缺陷,如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广告行为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和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能够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主要是指新闻受众。牢牢把握舆情工作的主动权,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1 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和舆情监管体系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控中,实现舆情信息管理。海量的舆情信息中,通过分析热点和敏感话题,能够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管理与领导能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利用先进的搜索引擎与信息挖掘技术,通过网页的自动采集与管理、敏感词的过滤,实现相关单位的舆情监督管理。在一系列的分析管理中,确保大众互联网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3.2 推进网络建设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依靠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技术问题,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网络的安全。防范技术的加强甚至会引起某些人的猎奇心态,进行网络犯罪。通过借鉴国外的网络建设管理法律,能实现我国网络发展建设的有效推进。首先,加强非法舆论的监控,设置网络警察进行相关内容的监管。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同时,明确我国立法的目的,完善相关网络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基本法律的过程中,注意法律的兼容性问题。另外,通过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基本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3]。
3.3 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网络舆情建设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重视网络信息的宣传工作,是实现现代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和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提升网络宣传教育的战斗力和感召力。首先。构建网络思想的道德教育工作,首先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加快政府“声音”的传播,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网络舆论工作建设。其次,提升网络的思想工作水平,强化网络建设的思想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宣传和舆论工作者的形象。
4 结语
网络宣传的力量巨大,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全面掌握社情民意。通过对网络宣传和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够有效实现思想工作的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是顺应时展的大趋势。通过严格的网络舆情监管,实现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人们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发挥网络舆论对人们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情转换的影响[J].社会科学,2010,4(16):17-19.
>> 基于本体的网络舆情观点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热点文件下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 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 基于OAG循环的网络舆情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大规模文本数据情感挖掘的企业舆情研究 基于文本挖掘的网络媒体报道研究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Web文本挖掘系统 基于PDCA循环的预算管理 基于PDCA循环的绩效考评 基于 PDCA 循环方法的沥青路面质量动态管理的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引导平台设计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研究 基于Web挖掘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预测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数据挖掘的舆情观点挖掘研究 基于蛙鸣博弈的网络舆情与政府监管的模型浅析 基于PDCA循环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原因与导控策略――基于网络舆情主体心理的分析视阈[J].情报杂志,2012,31(4):54-57.
[3]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115-120.
[4]Hua Zhao,Qingtian Zeng.Micro-blog Hot Event Detection Based on Dynamic Event Model.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8041,2013:161-172.
[5]郑军.网络舆情监控的热点发现算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6]陈耘可,李博,郑天翔.PDCA循环在煤炭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经济研究,2013,33(2):77-79.
[7]辛敏.PDCA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医科大学,2010.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维稳 网络舆情
1.把握舆情态势,明确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笔者对网络舆情工作和管理有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对社会管理和企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局域网以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动员能力强,能使任何人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既有较强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二是网络成为共同诉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不稳定群体庞大、人员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和不确定因素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体现在首先是传播交流信息,其次是制造炒作要点,再次是串联组织事端;三是网络舆情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作。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限性比较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加之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当前维稳网络舆情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基本现状
2.1.1呈现出“上访不如上网”的趋势。网络迅速发展,在对政治经济和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从近年的维稳工作来看,网络已成为高危人群的“吸铁石”,引发的“导火索”,导致升级的“放大器”。
2.1.2维稳网络舆情内容众多复杂。局域网及周边网络围绕公司的生产建设、民生利益和各种思想等问题表现出的舆情纷繁复杂。
2.1.3不良效应波及迅速。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发表的言论既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和扩散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
2.1.4维稳网络舆情与现实访情紧密相连。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虚拟空间强大的传播性和服务功能极易将不良信息和情绪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不稳定因素。
2.2存在的问题
2.2.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是网络发展速强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三是公司对网络舆情还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和手段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2.2.2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网的监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相应的手段,与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查处、舆情的研判达不到工作要求。
2.2.3不能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的单位、部门对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回应,只注重封堵、删除,忽视正面引导和教育,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相对欠缺。
2.2.4联动处置有待加强。有的单位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工作束手无策,不能按要求处置,与内缺乏沟通协调。公司与网络攻关公司的协作、及借助有关力量和手段处置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坚强。
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通过整章建制提供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维稳工作“第二战场”的特殊作用,努力理顺“三个关系”,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取得领导与支持,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二是经常与其他兄弟企业沟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把握主动。三是与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与公安部门、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依靠政府、社会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工作建设方面形成三个系统:一是管理制度系统。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按照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的报送、预警机制、查证
与处置、奖励与惩罚等工作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日常文书系统。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报告》等常用文书;三是目标考核系统。把网络舆情工作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3.2理顺工作流程,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监测职能,增强舆情态势的掌控权。面对内部庞大的办公网、民用网用户,在法律和权限约束范围内,进行局域网、局域网上传至互联网的负面信息的检测。
二是强化分析职能,增强网情信息的甄别力。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研判,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通过强化分析职能,摸清工作对象的人员构成、舆情表现、规律动向等情况。
三是强化预警职能,增强应急处置的主动性。根据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实施分级响应,做好预警通知和超前应对准备。针对内外串联的具体情形,应及时与有关企业沟通,超前采取措施,将这起群体访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四是强化查实职能,增强管理处置的针对性。依托信息、通讯、公安等部门的技术和职能优势,进一步查实网络虚拟人员身份。针对各重点阶段不同需要,查实公司网络骨干人员,分别建立了档案,准确掌握了现实身份和基本情况,为加强管理和依法处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是强化处置职能,增强网络舆情的严肃性。 对于热点话题、网站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和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巧设关键字或词进行搜索;对于查实的有害稳定信息及时屏蔽、封堵、删除,借助网安、公安部门或相应技术进行查处,对发帖人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处置。
3.3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管理网络舆情,采用更先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司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建立企业舆情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留存,保证舆情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公司网络舆情信息的动态情况,达到及时、规范处理网络舆情的目的,确保公司网络舆情信息处理
流程的顺畅,提高了管理水平。
3.4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及方式
装业管理部门(单位)及各单位专、兼职人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等进行监监测。网络舆情监控形式:日常监测、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通过对相关舆情的监控,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舆情处置提供依据。
3.5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
针对监控发现的有害信息,首先确定网站、网页或QQ群组名称等,及时对页面内容进行复制、存储,固定有关证据。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网站管理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取得公安机关和网站管理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进一步锁定发帖人的IP地址,查证所在地区、单位、真实身份等基本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通过沟通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网站管理机构,对监控发现的涉及企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封堵、删除,向责任主体发放网络舆情查办通知单,并对查实的有害信息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4.建立舆情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1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校园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此引发对校园网络舆情这种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的关注,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健康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过程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网络舆情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事务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本体和舆情空间四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种事件、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通常指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环境。网络舆情空间是多层的、结构化的和复杂多变的,是主客体和空间中具有的其他基本因素之间的多维或多元的互动。舆情空间包括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虚拟空间,如校园BBS、论坛、微博等。软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
网络舆情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形成、发展、消亡四个过程。首先是社会或校园中某个话题或现象引发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关注。在得到网民的关注后,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放大作用,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或数种舆论观点。当参与人数和舆情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声音开始在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引起现实社会的共鸣,促成网络舆情的到来。而一旦热点转移或消失,该舆情热点话题随之退化或转入下一热点。
2.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网络舆情信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决策工作产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开始,到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结果被决策者利用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利用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还要经历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主体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决策数据链,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结合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萃取)、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网络舆情决策管理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环境。
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是利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网络雷达技术、元搜索技术、网页内容智能提取技术等;多文档自动摘要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片内容检索、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相似搜索与消重等技术,对校园网(新闻、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对转载频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在对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本质,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给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及特征输出为舆情监测图谱。在相关数据挖掘、监测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告。同时将生成的舆情信息存储于舆情信息数据库中,以便今后舆情信息研究的需要。
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环境中,监测环境的建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决策方针的制定、对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和实现
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处理
高校利用对校园网络的控制与管理,校园网内的舆情信息数据可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访问权限来获取。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具体为:利用网络爬虫模块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利用Lucene数据库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实现对文档文件的解析与读取。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在Lucene基础上通过添加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构建而成,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
互联网的舆情数据信息可利用元搜索引擎技术从网页数据和异构文档中获取。元搜索引擎将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结果提交给Nutch插件,与校园网舆情信息统一建立索引。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包含分词与建立索引。主要对信息采集过程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库进行读取,逐条进行数据清理,去除文本中的脚本等无用信息,提取出文本的标题、内容,并利用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创建文本模型并提供数据资源。
2.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学者们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然总结了许多应用模型,但不能较全面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在继承学者们的研究实践(如指标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选取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以达到较为全面地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目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隐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内容分析法用于网络信息的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方面。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可以在自动处理环境中深入揭示文本的隐性内容。
趋势分析通过对某一舆情话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舆情信息资料进行函数模式的转化,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某一特征的信息的数量、重要性、强度等发生变化和差异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舆情话题的趋势倾向。
指标分析用于内容分析中可以测量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热点或重点,检测偏见存在的趋势,推断信仰、信心和动机的水平等。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模型里常用的指标有热度指标、倾向性指标、预警指标。
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信息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以特征词作为分析要素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分析和推断网络传播的内容,以及言论的倾向性。
特征分析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通过对某一对象的特征词,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找出本质上的异同。例如:比较同一舆情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点、反应热度等;比较不同媒体载体报道风格的异同等。
四、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它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技术保障,使高校教育管理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以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为中心要素,构建互动的反馈响应体系,主体要素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媒介要素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图3所示。
网络舆情信息互动反馈响应体系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直接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采集并挖掘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舆情信息情报以及决策支持。在舆情分析及管。理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情报信息;舆情管理通过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决策反馈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另外,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自己的思想、需求及建议等反映给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建立交流机制。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阻隔的两大主体要素(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地建立互动关联机制,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意见可以畅通地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的总体情况呈现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因此,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国有大型企业良性舆隋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大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010年7月16日,辽宁省大连市开发区新港镇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多名参战消防官兵和公安民警经过15个小时连续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救灾过程中,大连新潜海面执行清理油污任务的消防战士坠海牺牲,令人扼腕。但与之相关的国企反应却极为麻木,鲜有慰问感谢的表态。甚至其地方分公司还在不久后召开了“7·16”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这种举动经报端披露即刻引起舆论强烈反弹。
正因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一系列失误,使火灾事故成为“导火索”,媒体的矛头开始直指这一大型垄断企业,“某某公司发文规范用词禁提垄断”“某某公司中秋节万元礼单”等负面消息不断出现,给企业的社会形象带来损失。
构建舆情管理体系的几个方面
在当前舆情环境下,一些企业也做出了积极调整,初步构建了自身的舆情管理体系。总体来说,这些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第二、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第三、组建专业舆情引导和管理机构。国有大型企业近年来不断补充相关专业人才,在原有公关(宣传)机构中建立了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调控等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在企业遇到舆情风险的时候可以提前介入,将风险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在无重大舆情时,这些部门也可以通过议程设置,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隋环境。
第四、加大舆情监控的经费投入。除上述三方面的资金投入外,还可引入第三方机制,投资购买第三方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聘请专业舆情分析与管理机构,采用更科学的方法监控网络舆情。
虽然,国有大型企业已经重视舆情并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在舆情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观念上,国有大型企业舆情管理基本上采取的是爆发后灭火加灭火后冷却的处理方式。这属于舆情封堵的思想,这样的观念虽然能够解一时的困境,但很容易在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积累更多的误解和不满,一旦再次发生舆情,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因此堵的观念是影响舆隋管理的首要因素。
舆情管理的优化建议
>> 基于电视传媒热点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工程建设优化设计研究 基于大学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测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关于网络舆情事件热点发现算法的比较分析刍议 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告警事件关联分析算法研究 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BP神经网络剪枝算法 基于热点文件下载的网络舆情信息挖掘方法研究 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方法 国内“网络舆情”领域研究热点及演变分析 舆情热点事件的正确“打开姿势” 网络热点事件的成因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舆情下热点问题的分析模型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河南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我国星级酒店经营绩效实证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润莲,兰月新,王彩华,等.网络演化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4):24-30.
[3] 曹学艳,张仙,刘牛等.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3):82-89.
[4] 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5] 王长宁,陈维勤,许浩.对微博舆情热度监测及预警的指标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3(1):126-129.
[6] 王国华,邓海峰,王雅蕾.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关联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5.
[7] 王伟,许鑫.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3):74-79.
[8] 刘勘,李晶,刘萍.基于马尔可夫链的舆情热度趋势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36):170-173.
[9] 王青,成f,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8):54-57,111.
[10] 苏国强,兰月新.基于SIR的突发事件网络谣言扩散模型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3(4):90-9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网络舆情管理 开展实践 常态化机制 建立
当前,国家对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样也将舆论引导能力当作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国有企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与舆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努力克服舆情工作的困难,将国有企业的正能量广泛传播,进而树立良好的国有企业形象。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舆情意识薄弱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舆情意识与大局意识都相对薄弱,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经验与教训也并未进行借鉴,很难对自身舆情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所以,舆情预警工作不到位[1]。另外,还有很多国企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正确,通常以鸵鸟的心态来面对舆论质疑,所以,在面对突发舆情的时候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会报告,也不会采取措施进行处置,最终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自身的防控意识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很多中央企业地区公司与其所属二级单位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单位网络舆情就会出现逆向或者是横向传染的问题,最终引发联锁反应,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防控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十分落后,而且,进而央企总部或者而是大规模地方国有企业才构建了专业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而对于央企地区公司或者是隶属省市的地方国企并不具备舆情防控机制,通常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但是,在基层单位,舆情管理工作始终呈真空状态。基于此,部分国企领导在舆情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所以,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办公设备配置经费不充足,无法构建防控工作机制,而危机处置措施与应急措施仍然需要强化[2]。
(三)引导能力不理想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始终停留在纸媒体阶段,严重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已经成为处置网络舆情的首要选择,主要采取的就是封、堵、删、瞒等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结果不理想。有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是需要主动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表达,导致其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议论会更严重,还会出现猜测,最终引发误解与对立,严重影响国企公信力。此外,很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都会影响舆论引导实际效果。
二、建立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集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与评估为一体的机制
第一,监测,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其中,监测的方式包括三种:第一,进行全天监测;第二,合理设置专业工作人员展开监测工作;第三,同媒体合作进行日常监测。
第二,分析。舆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突发事件过后,网民所发表的评论与议论,所以,一定要深入地分析舆情的具体走向。
第三,研判。针对实际收集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与判断,并且对舆论热点以及媒体的关注重点进一步研究,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热点的分布和走势进行合理地预测,更好地应对舆情[3]。
第四,预警。可以合理地划分舆情,并且合理地设置具体的应对措施,如果负面信息无法达到预警级别,那么就可以作为日常的负面信息来处理。
第五,评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在事发过程中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在事发后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正确地判断是是否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体系,可以包括以下芍郑旱谝唬构建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应合理制定舆情分级的制度,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不允许过分重视,或者是过分忽视,有效地规避在发生重大舆情时难以及时处置而形成危机。第二,构建突发事件危机的应对流程。其中,主要涉及到事前、事中与事后这三个方面。对于事前应对就是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事发以后,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来修复品牌,积极展开正面地宣传,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4]。
(三)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全面建设
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常态工作的、热点问题的以及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的。而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主动进行沟通,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沟通,以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基于此,还应当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第一时间、口径统一与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一定要与新媒体环境改革及发展相适应,进而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权,正确地分析网络舆情预警,采取措施应对,全面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肖来付.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危机应对与管理――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2] 张爱军,雷俊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以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6).
【关键词】情商 生活方式 网络使用 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为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与情商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发放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和大学生情商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调查湖南、湖北、河南、浙江等省的大学生,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问卷2148份。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对上网使用情况和情商生活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个案分析、专题设计研究、体验研究、谈话法等方式,比较分析大学生情商生活方式与网络使用的关系,了解大学生不同的上网使用情况对情商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网络与大学生情商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合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情商提供依据与指导建议。
一、网络的使用与人际交往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
从上网的主要用途来看,上网主要用于查资料、听音乐的受调查者人际交往行为习惯更健康,上网主要用于玩游戏的受调查者人际较为行为习惯更不健康,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主要用途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37,0.141,-0.134)。从上网的目的来看,上网目的为获取信息、学知识技术的受调查者人际交往行为习惯更健康,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目的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86,0.19)。从选择网友来看,人际交往行为方式与选择网友的性别和对方的知识能力有关。(相关系数为0.136,-0.121)从与网友的交流方式来看,与网友主要通过Email交流的受调查者人际交往的习惯更健康,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网友交流方式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52)。从上网地点来看,在宿舍上的受调查者人际交往更不健康,在学校机房、手机上网的受调查者人际交往更健康,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地点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73,0.193,0.202)没有拥有电脑的受调查者,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越健康。(相关系数为0.124)
可见人际交往行为习惯健康的大学生,在上网用途上主要用于查资料和听音乐而非用于游戏,在上网的目的上是为获得信息和学知识技术,在与网友的交流方式方面主要采用Email的方式交流,上网地点在学校机房、手机而非宿舍,没有拥有自己的电脑,与选择网友的性别和知识能力有一定关系。
二、网络的使用与压力管理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
从上网的主要用途来看,上网主要用于查资料、发电子邮件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健康,上网主要用于玩游戏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不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主要用途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66,0.145,-0.161)。从上网的目的来看,上网目的为获取信息、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联系和学知识技术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目的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3,0.127,0.293)。从与网友的交流方式来看,与网友主要通过Email交流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网友交流方式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23)。从上网地点来看,用手机上网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更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地点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67)
可见压力管理行为习惯健康的大学生,在上网用途上主要用于查资料和发电子邮件而非用于游戏,在上网的目的上是为获得信息、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联系和学知识技术,在与网友的交流方式方面主要采用Email的方式交流,上网地点用手机。
三、网络的使用与生命欣赏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
从上网的主要用途来看,上网主要用于查资料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健康,上网主要用于玩游戏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不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主要用途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151,-0.186)。从上网的目的来看,上网目的为获取信息、学知识技术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目的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79,0.276)。从与网友的交流方式来看,与网友主要通过Email交流的受调查者压力管理的习惯更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网友交流方式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86)。从上网地点来看,在宿舍、其他地方上网的受调查者生命欣赏行为更不健康,在学校机房上网、用手机上网的受调查者生命欣赏行为更健康,压力管理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与其他的上网地点无统计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56,-0.155,0.122,0.160)从上网时间来看,生命欣赏行为与上网时间成反比,上网时间短的受调查者生命欣赏行为更健康。(相关系数-0.155)从网络信任的朋友个数来看,生命欣赏行为与网络信任的朋友数成正比,网络上信任朋友更多的受调查者生命欣赏行为更健康。(相关系数0.182)
可见压力管理行为习惯健康的大学生,在上网用途上主要用于查资料而非用于游戏,在上网的目的上是为获得信息、学知识技术,在与网友的交流方式方面主要采用Email的方式交流,上网地点主要在学校机房和用手机而非在宿舍或其他地方,上网时间短,网络信任的朋友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据抽取;Hadoop;舆情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023-03
Abstract:The public opinion information data with massive, show data sources of unpredictability, article on the HTML page for noise reduction, sub tree construction, and then through the similarity calculation, combined with public opinion simple ontology librar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ata block identification and record the data extract, finally to Hadoop platform for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and pumping out the algorithm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n the public opinion data mining,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extraction rule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Data extraction; Hadoop; public opinions
1 概述
网络舆情是某些社会事件发生后,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民众针对其发展和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逐渐产生和发酵的社会态度,并借助于诸如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新闻跟帖等此类便捷的网络媒体进行关注、表达或宣泄。由于网络媒体的自由性和实时性,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随意性,网民针对社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借助网络媒体跟帖、转发、投票等方式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地发表观点,在极短时间造成内凝聚共识,并诱发行动,直接影响社会。[1]同时由于阅历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网民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难以认识事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并认清其心理动因,从而造成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声音占据上风。从目前各领域内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来分析,人们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爆发出的舆论能量不容小觑。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部门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舆情进行分析研究,如从政策机制、评估体系策略[2]、用户行为特征、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研究和引导;技术上主要集中在网页抓取、内容分析、语义识别、数据挖掘、主题识别与跟踪等算法的研究等。在这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影响力日益巨大的时下,网络已化身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增强器,我们应充分认识以其为载体的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对于如何快速、准确的发现互联网上潜在舆情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测、监控及正确引导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已有技术和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引入了云计算技术,对以面对与高校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的数据抽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2 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我国的网民数量、网站数量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以爆炸性的趋势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网民通过各类移动设备进行网络行为的用户占全体网民总量的90.8%,规模达到了6.06亿,其中手机占移动类网民的91%。同时,以互联网为工具进行新闻获取阅读的用户规模为5.55亿,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60亿,相较于去年年底将近增长11%。如作为网络环境下对新闻快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的微博、微信、来往等App应用借助于手机等无线设备,极大促进了网民对网络舆情的接触度和传播速度,从而使Web成为一个以大数据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信息中心。这些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的海量数据具有多样性、异构性且动态变化等特征,单纯地依赖人工的方法难以及时、迅速地完成海量web信息的收集、 web舆情的发现及进一步的跟踪。
针对网络舆情监测迫切需要分析挖掘的这些海量数据,按其信息蕴藏的深度,可分为SurFace Web和Deep Web两大类[4][5]。Surface Web是将各个独立的HTML静态网页通过超链接进行连接,其内容能够为当前的通用搜索引擎直接索引和检索而无需与网络数据库进行交互;而Deep Web面向的是网络服务器中的网络数据库,Deep Web的内容页面在被查询时才由Web服务器主动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交互而动态按照某一特定的HTML布局生成后返回给提交查询请求的访问者。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跨跃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以网络数据库形式存储的资源成指数级增长,如今人们也已访问网络数据库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和方法。[6] Deep Web形式的数据内容分布于商业、经济、计算机、教育、新闻媒体、娱乐等不同的领域;网络媒体以BBS论坛、微博、微信、来往、博客、播客、新闻、跟帖等各种形式载体和展现,此类海量存储在Deep Web背后的网络数据库数据已成为了供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辅助决策的来源。但由于网络数据库隐藏在Web服务后端的隐蔽性,及各个Deep Web站点在网页展现形式和表述质量的差异性,使得当前存储DeepWeb数据的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只能实现大约33%左右覆盖搜索,因此如何有效的、快速的且准确地在浩瀚的网络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资源成为当前舆情研究中首当解决的问题。
3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抽取的相关技术
3.1 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也称之为网页信息提取,主要是从HTML源码中去除一些如广告、标语等噪声信息,提取出标题、作者、正文等有用的信息。及时准确的信息提取为舆情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源,数据抽取在web 舆情发现中至关重要,,它为舆情系统准确地发现相关信息提供基础。信息的抽取过程按自动化程度一般可分为人工、半自动化及全自动化三种方式。网页信息抽取是一种针对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加工网页的结构实现信息数据的提取的过程。由于网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程序员构建过程的随意性和习惯性,使得信息展现的模版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的网页模版抽取规则也不尽相同,信息抽取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按其实现原理大致可分为基于HTML结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基于本体几类方式[7]。
3.2 Hadoop
Hadoop是由Apache基金会开发的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其核心为实现为海量数据提供了存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和为海量数据提供了计算能力的分布式计算MapReduce。Hadoop为程序开发者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接口,用户只需编写 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即可实现分布式计算,而无需考虑诸如由Hadoop负责处理的任务调度,负载平衡和通信等问题[8]。
HDFS是能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户不需知道文件的实际存储位置就能够访问分布在不同机器上的文件,具有高容错性、高吞吐量、能自动处理失效节点的特点。HDFS包含三种类型的角色:用以实现系统命名空间的管理和客户端文件访问管理的Name Node,用以实现管理节点文件存储的Data Node 和用于需要操作分布式文件系统文件应用程序的Client。MapReduce是包含一个主服务器Job Tracker和多个从服务器Task Tracker的主从式架构,Job Tracker是一个master服务,负责调度、监控和管理Task Tracker,并给空闲的Task Tracker分配Map任务和Reduce任务。
4 抽取框架
实现上主要对查询结果列表页和内容页进行信息提取,提取过程中使用自建的简单本地体库抽取方法来实现抽取,主要过程为:数据清洗、数据块识别,结果集抽取,抽取规则构建。
4.1 数据清洗
一般情况下,一个查询结果页面可能包含多个数据块,如宣传数据块、数据信息数据块、位置数据块、导航数据块等。其文档中含有一些对抽取没有价值的信息,如样式表标签、图片标签、命名空间标签、内容标签、表单标签、媒体标签、表格标签等,直接对此类有大量无用节点的HTML代码进行解析而生成的网页标签树会十分臃肿,因此首先将列表结果页和内容结果页文件进行“瘦身”解析成标签树,并采用广度优先遍历方法对标签树中所有节点进行降噪处理,其过程如下:从根节点开始出发,直至发现表示正文开始的body标签节点,将当前节点及其子树提取后向下遍历,判断读入节点是否是噪音节点,如果是则将该节点及其子树删除,循环直至到达树末尾。经过上述过程的降噪处理,可以将网页标签树中明显的以上所提及的无用信息标签及其间的内容删除,从而降低了计算量,并极大简化了后续算法的输入。
4.2数据块识别和数据记录集抽取
一般情况下,每个查询结果页面一般只有一块区域是用户所关心并希望可以获取的,这部分即为该页面的数据信息部分,而其他的模块则认为是对用户数据块信息顺利的获取的干扰因素,因此如何准确的识别出数据块在HTML页面的位置的至关重要。在完成对标签树清洗处理之后,我们需要发现并定位标签树中的数据块,此数据块包含查询结果。分析比较多个经过清洗生成的查询结果的标签树后发现:对于标签树中,某一父亲节点T具有越多的结构相似的子树越多,当比重超过一定的阀值,则该节点将越会是我们所关注的数据块,针对这一思想实现如何快递自动识别出的兴趣数据块,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节点T下的两颗子树T1、T2
输出:子树T1、T2的相似度Sim(T1,T2)
算法:
1)初始化SumT1、SumT2、DisumT12;
2) 循环T节点直至遍历所有的子节点{
3) 如果两个节点的标签相同{
4) Sum T1++; Sum T2++;
5) }
6) 如果两个节点的有节点但标签相同{
7) Sum T1++; Sum T2++; Disum T12++;
8) }
9) 如果T1节点树有节点而 T2节点树无节点{
10) Sum T1++; Sum T2++;Disum T12++;
11) }
12) 否则{
13) Sum T2++; Disum T12++;
14) }
15) Sim(T1,T2)=(SumT1+ SumT2- DisumT12)/( SumT1+ SumT2)
16) }
【关键词】 网瘾青少年;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横断面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13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200-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己经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缓解压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因过度使用互联网又造成部分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和聊天、看新闻等,以致引起学业荒废,情感淡漠,抑郁和孤独感增加,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对一些青少年心身发展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雷雳等把互联网给使用者的学业成绩、时间管理、睡眠等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行为模式界定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1]。
雷雳、李宏利等人通过对589名正常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认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1]。但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不同时间透视与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目前没看到相关研究。不少研究都表明,生活事件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马利艳等人对初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2]。吴文丽等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消极情绪、宣泄功能呈显著正相关[3]。生活事件问题是导致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外部诱因。本文利用心理测量工具,从时间透视和生活事件两方面探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心理特征,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预防思路和干预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后利用网瘾讲座、学校和社区调查,通过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调查分几次完成,其中一次调查为网络成瘾讲座,因人力不足,回收率较低,40%左右;其他调查在学校和社区做,回收率均为98%以上)。根据Young 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5]筛选出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网络成瘾被试60名,其中男生50 人,女生10 人;小学六年级1人,初一15人,初二10人,初三3人,高一15人,高二和高三各8人;年龄12~19 岁,平均年龄15岁。
1.2 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表包括性别、网龄、上网频率、学校、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上网地点、父母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动机。其中网络使用动机为多选题,包括:联络动机(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联系)、信息动机(获取各种信息)、交友动机(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扮演动机(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学习动机(学习知识、技能)、娱乐动机(休闲娱乐)。
1.2.2Young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4]
该卷主要内容包括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需要增加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停止或减少互联网使用会导致烦躁、焦虑、抑郁、低落和愤怒;向别人撒谎互联网的使用频度和时间;重要人际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职业机遇遭到破坏;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等。该量表的克拉巴赫一致系数为 0.75。该量表项目较少,简单易操作,被国内研究者广泛采用。Young的问卷中符合五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为确保诊断有效,本研究中若被试符合六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同时参考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结果,并将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也作为一个必须指标。
1.2.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PIUS)[5]
该卷共10 个项目,围绕互联网使用的学业活动受到伤害、消极情绪、时间管理混乱、耐受性提高等问题展开,采用1~5点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越严重。
1.2.4 时间透视简式量表(Time Perspective,TP [6]
该表共11 个项目,包括现在定向与未来定向两个维度。前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不关注时间、不喜欢计划性等项目,后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延迟满足、计划性、遵守时间列表等项目。采用1~5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越具有该时间定向特征。
1.2.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7]
该量表有27 个项目,其内容均为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包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子。统计指标包括负性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刺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若发生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按1(无影响)~5(极重度)级评定。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线形回归等。
2 结果
2.1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6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网龄为41 个月,上网频率为每周平均26 小时;来自一般学校10人,重点学校48 人,私立学校2 人;家庭经济收入:3000 元者8 人;40%被试家中有计算机,上网地点多为网吧,其次是家里;父母受教育程度90%为高中以上。
2.2 人口学因素及上网时间和动机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以PIU为因变量,对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年级、家中有无电脑情况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PI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家庭收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P0.05),事后LSD检验发现,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家庭月收入
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对有无各项上网动机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进行t检验,发现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55.3±2.5)vs.(48.1±1.4),t=2.60,P=0.012]。其他上网动机方面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的t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青少年现在定向、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PIU呈正相关,对其他因子与PIU 的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遭父母打骂两项与PIU呈正相关(r=0.37、0.33,P0.01); 未来定向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r=0.37,P0.01),现在定向与人际关系、其他、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r=0.43、0.45、0.30)。
2.4 对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以时间透视、生活事件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人际关系因子进入回归方程(P
3 讨论
3.1 青少年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以及家中有无电脑等因素不是预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这与李宏利等的研究结果[1]一致。Hall等人[8]认为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易用性不断增加,网费不断降低,互联网服务项目广泛增加以及互联网的社会预期不断增加等一些经济与技术的因素可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预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易于使用,网络成瘾的人口学特征会逐渐消失。本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性别、年龄等变量不能预测PIU,可能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社会化和普及有关。但本研究中家庭收入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一定影响。家庭收入在1000~2000 元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PIU程度显著高于
3.2 青少年上网时间、动机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与PIU呈相关,说明每周上网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卷入PIU的程度。这与已有研究结果[1]一致。从上网动机来分析,上网时具有扮演动机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显著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这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假如人的这些自身体验受到阻碍,被压抑、发生冲突,就会表现出某种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9]。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生理成长期,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满足的青少年容易进入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从中扮演着现实生活所欠缺的某种角色,弥补现实中的弱势状态,以满足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欲望。可以说,扮演动机是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状态欲求不满足的体现,这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提示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或每天消耗3~4 小时以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青少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心理动机和上网时间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指标。
3.3 生活事件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
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心理应激的反应和应付挫折与压力的手段,以缓解应激带来的情绪紧张和自我挫败感[10]。生活事件(压力)作为心理应激源是PlU形成的必要条件[11]。本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中主要有人际关系和不喜欢上学因子影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生活应激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PIU 相关显著,且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人际关系因子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有效预测变量。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l2-13]。本研究中遭父母打骂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这印证了以往研究中亲子关系不良是形成网络成瘾的重要诱因的观点[14-15]。提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建设和适应性训练。生活应激事件中的不喜欢上学因子与PIU 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一致 [16]。
3.4 时间透视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作用
生活事件属于外在诱因,而时间透视则是个体的人格因素,体现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现在定向与PIU正相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时间定向倾向于“现在定向”。雷雳、李宏利的研究也表明,现在定向占优的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 [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未来定向特征不明显,这与雷雳等人的未来定向与PIU显著负相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可能与被试群体的不同有关。网络成瘾者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现在定向占优特征远超过未来定向,其未来定向特征发挥作用会受到限制。在本文的调查中也了解到成瘾青少年大多采取现在定向的方式,满足于当前的情绪发泄,很少关注将来,即使关注未来,也往往感到前途渺茫。提示培养青少年勇于面对现实困境,减少情绪发泄的现在定向程度,加强未来定向力度,自觉抵制网络的消极诱惑。
致谢:本研究完成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陈青萍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宏利,雷雳.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29-33.
[2]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1.
[3]吴文丽,郑希付.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情绪特征、认知需要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76-82.
[4]Yo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C].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5]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心理学报,2007,39(4): 688~696.
[6]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 ,36(3):335-339.
[7]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0(1):15-19.
[8]Hall S,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Mental Health Counsel,2001,23(4):312-327.
[9]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
[10]李宏利,雷雳,王争艳.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1,4:376-381.
[11]宋.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11):758-760.
[12]范萌,白培深.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 ,2 ,35 (l): 83-85.
[13]黄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 98-99.
[14]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15]冯小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5-7.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
网络舆情就是现阶段的网络传播中,媒体大众和民众网友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关注的事件进行谈论、评论、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一种现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发表不满、传递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是确保社会稳定和民众心态阳光、健康的一种必要策略和手段。应对网络舆情应该从根源上严格筛选信息的健康程度和可传播性,对于已经造成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要通过相应的方式应对、控制。
一、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现状与载体
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受到网民数量、参与人数等因素的影响。截止到2016年的统计数据,在我国,上网网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7.1亿,手机网民总数已经高达6.56亿。这在我国15岁到60岁的成年人9.4亿的人口比重中,网民数量的比例高达76%。由此可见我国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广泛程度。通过网络、手机网络S时随地的观看消息、关注社会热点、发表言论、已经成为成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知名的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各大论坛等都在极力助推网络评论版块的发展,各种软件的手机客户端和微信、QQ也成为传播舆论的主要途径。
二、网络舆情的分类和营销
(一)社会事件和公众现象导致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虽然是在网络上传播的一种言论,但是所谈论的话题往往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网络舆论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某一社会状况和民众事件引发的大规模的谈论和思想导向。就目前网络舆情的统计分析,我国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有社会养老、薪酬保障、公共医疗等。的网络舆情主要也是反应了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有关政策策略。
(二)小道消息及虚假消息导致的负面舆情
由于社会舆情能够造成很大的社会反应和民众聚集度,有些社会事件造成的大规模网络舆情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有些不法分子就利用网络舆情造成的大规模的社会言论从中谋取不法利润。他们借助我国现阶段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现状,钻空子、走偏锋,故意、蓄意捏造虚假消息和负面报道,有些甚至存在欺诈、勒索等犯罪事实,造成民众大规模的社会反响和反对浪潮。使网络环境形成了非常不健康、不文明的状态。
(三)真人真事与社会道德弘扬的正面舆情
除了负面、恶劣的网络舆情,还存在很多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网络虽然更大比例是宣泄、、抒发不满、宣泄情绪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弘扬正能量、倡导社会善举的优良土壤。近年来,很多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乐于救人、见义勇为、绿色通道等好人好事也大量在网络中转帖、流传,大量的正面舆情不断跟帖、跟赞。网络舆情同时也宣传了很多正义、善良的新闻事件,在社会中也形成了效仿和认可的局面。
三、针对网络舆情应对的策略
(一)构筑大数据网络
要想更全面、更系统的控制网络舆情,就需要构筑大数据网络平台。目前我国网络舆情是把整个网络体系分散成一个一个的单元进行监管和控制,单元型的网络舆情监控在可控范围内能够发挥其实时控制的作用,但是由于单元型的网络监管只是局部的管控,单元和单元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隙”,在“各自为政”的单元区域网络监控的状态下,很多边缘性网络舆论言论就容易蔓延、滋生。全局性的网络监控就越来越凸显出不健全和不到位,单元型的网络控制互相之间的沟通、协调大都不到位。而且各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档次和操作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构成了信息互联的巨大阻碍。因此,构筑大数据网络成为了必然要求。只有把单元区域的网络监管统一起来,才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和掌控舆论的正面性和阳光性。有了大数据的互联互通,才能够实现数据库的完整共享并实现实时数据沟通。
(二)构建专业舆情应对体系
构建网络舆情应对体系首先应该升级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不良社会效应的网络舆情很多都是从源头开始没有监管到位。由于网络大数据的信息量和数据量不断增长,信息传递的方式方法又呈现多样化、偏门化趋势,这样给舆情监管带来非常大的工作困难。怎样通过舆情监管把舆情信息有效、正确的筛选是初步选择。一般来说,目前我国舆情监管系统存在筛选不到位,新型信息数据录入不到位,信息抓取有疏漏,人工化、原始化严重,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状况。但是面对一日万里的信息大爆发,现阶段的舆情监控水平完全不能跟上信息发展的速度。所以造成了很多负面舆情、不利言论在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才大量进行删减、屏蔽。这样的舆情效率工作低下,不利于后期舆情应对和妥善处理。
(三)完善网络舆情法律法规,落实新闻发言人体制
要想强化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还要落实新闻发言人体制。只有落实了网络舆情传播的首问责任,追究到源头,实名认证,有据可查,可以追朔源头,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蓄意传播具有恶劣影响的网络言论的不法人士依法惩罚。能够从源头就对新闻和言论的人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和约束力,每个网络言论传播人员对所传播的内容负责,从而实现舆情言论的良好控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是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高速运行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社会舆论问题,它是通过虚拟平台传递现实状况的一种体现。政府各个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从设备上、人员上和法律制度上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网络舆情监管力度,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的正确应对。
参考文献:
[1]崔智慧.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分析及引导策略[J],青年记者(中旬刊),2015,02(02):70-71.
>>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探析 食品安全网络监控系统设计研究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论健康教育在食品药品安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运用 “一票通”构筑甘肃食品安全网络 浅析食品安全网络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信任重塑与协调共生: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逻辑 增强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免疫力” 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初探 我国银行业监管与安全网构建 我国食品安全报道研究综述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对策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法律控制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4-11.
[9]丘盘连,王荣,李晓峰.从网络舆情中“淘宝”,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新闻知识,2006,(12):9-10.
[10]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7,(3):60-62.
[11]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12]刘泽西.科学面对网络舆情[N].西安日报,2009-01-19,(010).
[13]汤晓寒.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J].视听纵横,2010,(3):55-56.
[14]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16-19.
[15]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5):179-211.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时代”的发展,网络舆情在社会上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也愈发显著。本文通过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总结和指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进一步加深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和发展指导,培养大学生自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化为大学生架起丰富的网络知识体系,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使用控制力、网络文化辨别力、网络道德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的互动交流利于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意见阐述。但是多元化的网络舆情难免充斥着消极言语和不满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错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园网络舆情信息更新慢;在舆情引导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容易引发舆情危机。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发展滞后,对大学生缺乏约束力
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人才稀缺。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中缺乏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综合知识的有经验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方法老套,缺乏安全保障的校园有害信息过滤系统和强制有效的网络监控系统,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容易因缺少必要的行政及法律监控的约束,丧失伦理道德自律控制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管理不到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的、引导与监管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大学生获取第一手即时信息,致使大学生将获取信息的渠道引向他处。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充分,对大学生缺乏指引力
其一,网络舆情的引导人员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面对复杂的西方思潮,容易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宣传错误的西方价值观,诱导大学生走向歧途。其二,舆情的引导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运用不当,没有灵活、充分运用灌输法、因材施教法等方法,缺乏运用“创新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感知与接受。
(四)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高校网络舆情缺乏辨别力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型,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判断标准,容易陷入切身利益相关的“自我”当中,引发系列的同理心和共鸣。盲目的感性认知混淆了网络事件的是非、真假、偏全,对于网络认识有失偏颇,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印记。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也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手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深刻性、广泛性和渗透性。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还未形成足够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有关网络事件的舆情真伪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不良的高校网络舆情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冲击,扭曲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甚至是诱发大学生丧失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网络的匿名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力,使得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道德的管束,引发了系列的网络道德伦理新问题,如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
3.网络传播媒介形成的网络舆情负面作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沉迷于虚拟交往世界的大学生,不仅有交际障碍,还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舆论的蛊惑,变得冷漠自私。
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高校的积极关注。
三、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我们要积极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提高其时效性。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主体队伍建设
1.成立高校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和危机管理小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分层责任制负责对日常校园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对师生的网络言行做出有效的规范;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系统分析,做好预警和公关工作。
2.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信息管理员队伍,负责处理谣言、恶意灌水、攻击诽谤、歪曲消息等过激行为,确保高校网络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发挥网上评论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做到主动思想健康的贴文,引导舆情的正确方向,及时回帖;对于消极因素迅速回应,管疏结合,引导学生冷静思考、理智看待问题。
3.建立专业过硬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教师队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建设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和谐人格的形成。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社会舆情环境建设、法律法规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使大学生避免受网络校级、偏颇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网络舆情已走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要注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实价值,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队伍建设、客体教育建设、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营造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本获取;舆情监控;高校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高校里,由于用户的知识层面、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设备的普及率比较高,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
负面的网络信息往往比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高校里亦是如此。负面的网络信息散布者往往都会借助网络来更快、更广地表达其错误的观点、传播其错误的思想,并借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给当事部门、单位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通过网民的相互转载、转发、群聊等,错误的观点、思想往往会被放大、发酵,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生活,使人心惶惶,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这么说,有时网络载体已然成为负面舆情信息的放大器。高校里,由于网友的活跃程度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有的教职工都会被负面的舆情信息所迷惑并“以讹传讹”,小到影响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到影响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正是由于大学生、教职工参与程度极高,高校里的网络舆情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单位,一般情况下,学校新闻由党委宣传部管理,通知公告由办公室,学生论坛、学生博客由学生处监督,OA办公讨论区等由现代教育中心搭建、维护等。由于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于不同部门、单位,造成各部门、单位在舆情监管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监控,极易造成不良信息的广泛、迅速扩散,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另外一方面,作为高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想要在某特定时间段内及时掌握本校所有网络舆情信息将变得很难。甚至,个别分管领导还要通过与其他分管领导才能获取相对比较全面的舆情信息。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很难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第三,依照“谁建设、谁监管”原则,各舆情信息者都应该对各自所的各种信息负有监管职责。可现实情况是,高校里许多单位把网站建设好,把交流平台搭建好后,就陷入“三不管”状态,即“不更新、不维护、不监管”。这时,在防范负面的舆情信息时,做不到“及时关注、时刻警惕”的状态;另外,一旦出现负面的舆情信息时,都找不到源头,出现“扯皮”现象。缺乏统一管理,各家“各自为政”,舆情信息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监管陷入被动,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所面临的现状。
三、网页文本获取简介
网页文本获取,即通过搜索互联网相关网页,并对网页上的文本内容进行抓取。目前,互联网搜索主要包括“爬行和抓取”“索引”“搜索词处理”以及“排序”四个步骤。即派“蜘蛛”在互联网上发现新网页并抓取文件,然后跟踪该网页文件中的链接,发现更多新网页并获取文件;“蜘蛛”在抓取这些文件后,将其分解、分析,并以巨大表格形式存入数据库。此时,若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文本搜索,搜索引擎首先对用户搜索词进行判断是否有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等处理后,启动查询数据库,返回包含搜索词的页面,并根据排名算法依序呈现。
四、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介绍
某个高校范围内,能否有个小型系统专门负责网站信息的监管,做到敏感信息“及时关注、时刻警惕”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方法,可方便、实时地应对高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监控。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而包含这些网络舆情信息的网页文本往往部署在高校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读取服务器上网页文件的方式进行文本判断,而不需通过“蜘蛛”进行爬行获取了。解决了文件获取问题后,文本获取就变得简单多了。但是,可能很多网络舆情信息是写在网站程序的某个数据库中的,服务器上并没有包含该信息的相关html或htm等文件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全校所有包含类似于“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等等具有“互动”性质的网站进行梳理,得到其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并通过读取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文本获取。一旦确定各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后,只要不是新增、减少网站或是重新建设网站,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进行数据库内容的实时监控。在对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进行文本获取时,我们可以设置各种特定的词,通过文本“截取”方式进行过滤,一旦发现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中出现特定的词,即可进行相关预警,并设置显示网页文件位置或数据库名称等。
总结: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更好地服务师生,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针对高校里有可能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提出了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通过该方法,学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就可以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未雨绸缪”,即使出现负面网络舆情,也可以及时做到“亡羊补牢”,为阻止或遏制负面信息扩散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洪华,张立.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及网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1(3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超越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兴盛起来,这就是“自媒体”(We Media),也被称为“个人媒体”或者是“公民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从此概念可以看出,自媒体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电台、报纸等主流信息传播媒介,人们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目前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贴吧、社区BBS等,兼具有平民化、个性化、自主化、易操作、交互性、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自媒体时代就是指个人通过手机、网络等运用自媒体平台向特定的或者是不特定的人群传播信息的媒介时代。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舆情主体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2]。高校学生是使用自媒体平台的主流人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传递个人心情或者是网络热点新闻,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表各种意见,与各类人流互动,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知识丰富、追求新颖、崇尚个性的社会群体,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高校学生)及载体(自媒体平台)本身的特征,如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及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等特征[3]。
三、自媒体给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征,一方面,自媒体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机遇。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观点,通过互相讨论,吸收借鉴不同群体的经验,不仅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经验积累和成长,也是高校学生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引导高校学生舆情走向。另一方面,自媒体也给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出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如果网络舆情有误或者是指向偏差,就会给高校学生对事件真假善恶的辨识造成困惑,出现“以讹传讹、以谣传谣”的现象,比如2014年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发生的集体腹泻事件,因为网络谣言说“学校水污染严重,汞含量超标110倍,苯超标70倍”,造成该校14000余名在校师生集体恐慌,最后由警方调查取证出面辟谣。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就成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自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一)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加强对网络舆情和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管理,建立长久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网络监管仍然是一种被动性的、回应性的监管方式,即只有当网络上出现了某个对社会影响巨大的严重问题,政府的网络监管部门才会介入,这种事后监管达不到监管的时效性,尤其是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如果不及时介入,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损失。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立法,明确网络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媒体平台运营商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屏蔽非法网站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同时,也要完善信息公开和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二)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层面来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高校是青年学生聚集的主阵地,也是思想最为开放和活跃的地方。高校学生也是运用自媒体的主流人群。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和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来说,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保持学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对话,坚持“平等对话、互通互信”的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4]。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育人为主,“因势利导”,引导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走向。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基本工作是教书育人,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既不能对其使用自媒体发表言论置之不理、放任不管,也不能采用阻止或压制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顺着自然之性去因势利导,使人的情感、欲望自觉接受理性的引导”[5]。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要时刻关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和走向,做好研判工作,及时介入,及时公布舆情相关信息,积极做好高校学生的疏导工作。最后,完善相关应急机制。在出现舆情危机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通过相关自媒体平台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危机解决后,还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消除舆情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从高校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