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范文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译序说:李嘉图接受了斯密教条,并“以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直接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生产只受资本的限制,任何数量的资本都能投在生产的用途上,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因为生产物总是用生产物或服务来购买的,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买和卖是不会脱节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李嘉图没有看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有可能使买卖分离(但只从这方面批判李嘉图的危机理论是不够的,因为认为买卖不会脱节,就应该否认任何危机,包括局部的和普遍的,但李嘉图却承认局部危机而否认普遍的危机,所以李嘉图危机理论错误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货币理论的不正确);他也看不到固定资本的折旧和更新,从某个工厂看必然是不一致的,而从全社会看,要使其一致,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也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些并不是李嘉图独有的思想,而是萨伊的“销路说”和老穆勒的“买卖均衡说”或“供需均衡说”;李嘉图本人的“生产消费均衡说”是植根于斯密教条的,这一点译序倒没有强调。

李嘉图信奉斯密教条,认为商品中的旧价值C,是不断地分解为收入V和M的。同样,萨伊、老穆勒、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甚至是凯恩斯也是这样认为。这一教条今天仍影响着经济学界。正是由于李嘉图认为全部价值最终被分解为收入,而收入又是用于消费的,因此,即使不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而是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李嘉图认为生产同样等于消费(个人消费),这样,普遍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不可能发生了。当然在李嘉图生活的历史时代,资本主义世界还未发生普遍的危机,历史的局限性使他否认普遍的危机,以及发生这种危机的可能。在这一点上,斯密和他不同,斯密从构成收入的物质资料出发,看到有的收入是体现在生产资料如钢铁、机器等物质上的,是不能进入个人消费的。所以,斯密虽然是斯密教条的始祖,但是没有提出生产等于消费的理论。而李嘉图却完全从概念出发,得出收入可以全部进入个人消费、生产等于消费、否定普遍危机的错误结论。

二、混淆利润、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原因

《资本论》第1卷出版前,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的书最好的地方是:……研究剩余价值时,撇开了它的特殊形态……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古典经济学总是把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混淆起来,所以在这种经济学中对特殊形态的研究是乱七八糟的”。“李嘉图从来没有离开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利润(利息)和地租——同它们分别开来考察剩余价值”。除了特殊的场合,李嘉图确实是混同了平均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的。

利润和剩余价值两者在量上虽然相等,但在质上却是不同的。剩余价值是从生产和创造的角度考查的,是劳动创造的,这是科学的视角;利润是从分配和实现的角度考查的,是资本获得的,这是不科学的视角。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不同在于,生产价格包含平均利润,价值则包含剩余价值,因此混同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就必然混同生产价格和价值。

原因何在?译序对此有一段很长的解释:李嘉图“只考察了比较次要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并且将这种区别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混淆起来。因而他也就混同了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进而混同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为……地租的规律下了错误的前提”。这段解释是参考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但我认为仍需要讨论。我们知道,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区分,是从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角度着眼的,在相等的资本中,可变资本占的份额不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就不同;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区分,是从取回预付资本经历的时间着眼的,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取回的是流动资本,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取回的是固定资本,这既不涉及剩余价值的生产,也不涉及利润的获得,因为固定资本虽然有所用资本(全部)和所费资本(折旧)的差别,但是,却按全部资本获得平均利润。就是说平均利润的获得,不论是否区分或混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两组资本,只要每组资本的总数是相同的,就能获得相等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因此,两组资本的混淆并不是混同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只要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剩余价值来源就无法说明,就必然被歪曲为资本的产物,被歪曲为利润。李嘉图正是这样。至于他为什么混同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以及生产价格(自然价格)和价值,其原因是:第一,缺乏抽象力,将自由竞争中形成的平均利润看成是剩余价值。第二,对斯密的批判不彻底,当斯密说由三种收入构成价值时,他是反对的,因为他认为收人从价值分解而来;但是,当斯密拐了一个弯,说具有自然率的三种收入构成等于价值的生产价格(自然价格)时,他就接受了斯密的观点,并认为斯密作了“极为精确的讨论”。

译序又说:“利润与剩余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在只有资本全部为可变资本的条件下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这样的条件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段话是参考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但是也有译序作者自己的思想在其中。

如前所述,孤立地看,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两者在数量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当联系到“生产价格与价值”时,由于生产价格包括的是平均利润,因此,“利润与剩余价值完全一致”中的“利润”指的就应该是平均利润。那么,是否只要在资本全部为可变资本的条件下,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以及生产价格与价值就完全一致了呢?当然不是,在这个条件下,只能是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完全一致。问题在于:平均利润是社会总剩余价值由社会总资本平均分配的结果,它不可能无条件地等于个别资本中的可变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那么,要在什么条件下,平均利润才与剩余价值一致,生产价格才与价值一致呢?只有具备中位的资本有机构成和中位的资本周转时间的条件下的资本,由于所使用的可变资本是属于社会中等条件的,其生产的剩余价值才等于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并且这种生产价格,不受工资变动和利润的反变动的影响,永远等于由劳动决定的价值。它就是李嘉图孜孜以求的不变的价值尺度。

三、否认绝对地租的原因和地租的实体

译序对地租有所说明:从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各种收入的来源这一前提出发,李嘉图指出“工资等于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等于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地租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和利润的余额”。这里对利润的简单化处理,必然使地租为零。因此,不应简单地处理利润,应该提出利润差额的概念。两份农业资本之间的利润差额构成级差地租,工、农业资本之间的利润差额构成绝对地租。这样,就涉及译序对绝对地租的理解,“对于绝对地租,李嘉图是从其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出发,把它轻易地否定了。他以为,如果承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就是承认了同量劳动因其加工要素或材料的不同(如不同丰沃程度的土地)会创造出不同的价值。这样就承认了不是劳动时间,而是某种另外的东西决定价值了”。这里包含的理论逻辑是:工、农业的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即平均利润。但是,农业要缴纳的地租是多于平均利润的,那么,它们之间的差额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不是农产品的出售价格高于价值,就是劳动以外的自然因素能创造价值了。这两者都是李嘉图反对的。因此,他否认绝对地租。

但是,我认为译序对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说明,有严重的错误。我们知道,绝对地租是所有租用土地都有的,是土地私有权在经济上的表现,与土地的丰沃程度(还有位置)丝毫无关,与此有关的倒是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40年前,我提出这一点时,王老师回信说:“陈其人同志指出,括号内‘如丰沃程度的土地’几个字是不应该有的。这个意见是正确的。这句话,本来是摘自《剩余价值学说史》上的一句引文,在作文字修饰时将引号去掉了,后来又加了个注释性的括号,原意是想特别指明,将同量劳动投在不同于加r52业的劳动对象的土地上,就会创造出不同的价值。……没有想到会产生相反的解释,会想到级差地租方面去。现在既然陈其人同志指出来.就府该去掉它”。

译序正确地认为,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除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外,原因还在于,“如果承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农产品的价格就要高于价值,但这是同等价交换原理相违背的州”。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在说明重农主义的地租理论时,译序说:重农学派主张“地租来源于土地特别肥沃性的自然恩施”。不知道这种说法有何根据?据我所知,重农学派诸子都认为地租就是土地的纯产品,即从使用价值角度看的农业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这个差额是自然的恩赐,与土地的肥沃与否没有关系。当然,不毛之地是不能生产出纯产品的,也是无人耕种的。但是,这是土地被资本主义方式经营耕种的条件,而不是纯产品的产生条件。

还有一个问题:译序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总说明:“他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出发,认为地租来源于农业中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是在土地有限,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由于优等地与中等地上的农产品价格大于由劣等地条件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而产生,并固定在农业中的。农产品是按照价值出售的。决定价值的劣等地没有超额利润,当然也就不会有地租……”。这里的说明有不清楚和混乱的地方。不清楚的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我们知道,除了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只有一种大于工业资本的超额利润(其起因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它转化为绝对地租)外,其他的农业资本有两种超额利润:一种是两份农业资本之间的超额利润,它转化为级差地租,另一种是农业资本大于工业资本的超额利润,它转化为绝对地租。这里的“农业中的超额利润”指的是一种还是两种,指代不清楚。从“农产品是按照价值出售的”看,是两种地租的来源,因为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是绝对地租的来源,而优良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调节的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则是级差地租的来源。李嘉图否定绝对地租,原因是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看不到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因此,为了排除转化为绝对地租的那种超额利润,“农业中的超额利润’’最好改用李嘉图的原话:“地租总是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这里的“社会价值”应该是单个农产品的社会价值,全部农产品就按此价值出售,而这里的“农产品价格”与社会价值相对照,也应是单个农产品的价格。但是,这样一来,单个农产品价格大于单个农产品价值,而按价值出售,就不可能有任何超额利润了。如果说这里的“农产品价格”是总价格,那么,与此对照的社会价值也应是总社会价值,而只有以总价格出售,且大于总社会价值,才有超额利润。但是,译序又说:“农产品是按照价值出售的”,这就无法说明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了。

四、不提原料的原因是资本理论有缺陷和劳动价值理论不彻底

《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直接投在商品上的劳动,而且还有投在这时协助这种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即影响商品价值的,不仅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而且还有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但后者并不包括原材料。对此译序作者指出:“在李嘉图的公式中,未曾包括原材料中的劳动却是一个缺陷”。郭大力老师也认为:“没有说到这种劳动于以支出的对象,即材料之类的东西。是一种疏忽。”但这两位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仅限如此,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探讨,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原因是很深刻的,涉及到李嘉图有缺陷的资本理论和不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资本理论的缺陷:只从流通的角度将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因此,看漏了原材料。李嘉图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资本,不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将其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从流通的角度,即根据取回这些预付资本的时间长短,将其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种区分是有缺陷的,因为固定资本的特点是,使用价值全部参加劳动过程,但价值却部分地转移到商品上去,并且要在多次资本周转中才能取回。而流动资本(工资除外)的特点是,使用价值全部参加劳动过程,价值也全部转移到商品上去。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它推动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所以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但从流通的角度看,其价值和流动资本一样,在一次资本周转中便能取回,这和固定资本不同。李嘉图离开多次或一次资本周转便能取回投下的资本的价值这一点,单纯从取回时间的长短来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原因在于不理解不同部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有不同的特点。

将两种资本作这样的区分时,李嘉图没有把购买原料的资本列人流动资本,原料在这里被省略了。他说:“维持劳动的资本和投在工具、机器、厂房上的资本的比例也可能有各式各样的配合方式”。因为,在一种行业中,“流动资本(也就是用来维持劳动者生活的资本)可能很少”;在另一种行业中,所使用的资本额可能相等,但主要是用来维持劳动者的生活。在这里,他都把原料排除在外。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将“固定资本=劳动资料,流动资本:投在劳动上的资本。维持劳动的资本,是从亚当·斯密那里抄袭来的陈词滥调”。斯密的这种理论,同重农主义相比确实是后退了。重农主义正确地从生产资本出发,将投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本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前者是多年才能取回价值的,后者则是一年便能取回价值的。斯密虽然正确地将这一范畴扩大到工业部门,并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来代替原预付和年预付,但是却错误地把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和那些属于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即流通资本混同起来。

我们知道,从资本循环的角度看,资本要经过两次流通过程和一次生产过程,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斯密把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两种在流通领域的资本形式,混同于流动资本,把工人的消费资料本身,而不是把它的价值看成是流动资本。同样,重农主义也错误地认为,农业生产中消耗的消费资料的价值,会不变地转移到农产品上去。于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便不可能,这两者的对立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的区分更是不可能了。

李嘉图之所以把流动资本看成只是工人的消费资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知道,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组成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固定资本的耐久程度或使用寿命的差别,则没有这样的作用。但如果不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看,而从剩余价值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中进行分配的角度看,那么这两种差别对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则发生同等的作用。因为在相同时间内使用的等量资本,不管生产的剩余价值如何不同,分配到的剩余价值却是相同的。第二,从生产剩余价值的角度看,在资本有机构成中,同一价值量的不变资本,其中劳动资料和原料各占多少。是毫无关系的;从投下的资本何时能取回的角度看,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中,同一价值量的流动资本,其中原料和工资各占多少,也是毫无关系。从前一角度看,劳动资料和原料要放在一起,而和可变资本相对立;从后一角度看,工资和原料要放在一起,而和劳动资料的固定资本相对立。

因此,投在购买原料上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不出现在任何一方,它消失了。它不适合于放在固定资本方面,因为在取回投下的价值的方式上,它与固定资本不同,而与工资相同;它不应该放在流动资本方面,因为这样一来,从斯密流传下来的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对立混同起来的做法,就站不住脚。马克思指出:“李嘉图有丰富的逻辑本能,不会不感觉到这一点,所以,这部分资本就在他那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不彻底。马克思指出:在写上述的第三节时,第四节已经在李嘉图的脑子里。他由于混同了价值与生产价格,就认为利润率的变动,会影响生产价格(具有中等资本有机构成和中等资本周转的部门的产品例外),而利润率的变动是由工资的变动引起的,两者的变动方向相反,因此,就错误地认为,这种变动也是决定价值的因素(这样,劳动价值理论就不能坚持了)。他在《原理》第一章第四节表述到:由于资本的比例不同和资本的经历时间不同,由工资变动引起的利润反变动,其对生产价格(他误认为是价值)的影响,只限于在第一次生产过程以后。因为在李嘉图看来,第一次生产过程,产品的价值,是由活劳动和体现在生产资料上的死劳动一起决定,而在第一次生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劳动,从第二次生产过程开始就获得利润了,这利润加到产品上,其生产价格(他误为是价值)就大于由这次生产过程中生产该产品而耗费的活劳动,就是说,有劳动以外的因素参与决定价值。我们知道,原材料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就消耗掉的,这就不能成为第一次生产过程以后的积累劳动,固定资本则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存在,所以,无论利润怎样变化,原材料不会从获得利润方面影响价值,固定资本则必定从这方面影响价值。因此,有丰富逻辑能力的李嘉图,在分析生产资料的价值对商品价值的影响时,将要到下一节才能说明的问题考虑好,而将原材料从生产资料中去掉。他的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他举了这样的例子(甲例):假定两人各雇100人劳动一年,分别制造两架机器,另一农场主雇100人种植谷物,年终每架机器和谷物的价值相等,因为他们是等量劳动生产出来的(假设不消耗生产资料;下同)。下一年,一架机器所有者雇100人利用机器制造毛呢,另一架机器所有者运用机器制造棉布,农场主则和以前一样雇100人种植谷物。第二年终,毛呢和机器,棉布和机器,是200人劳动一年,或100人劳动两年的结果,谷物是100人劳动一年的结果,前两者的价值就应为后者的两倍。但李嘉图认为实际上不止两倍,因为前两者的“资本在第1年中的利润已经加入到各自的资本之中,而农场主的资本在第1年中的利润却被消费和享受掉了……商品价值的大小便不会恰好与各自所投入的劳动成比例,也就是,比例不是二比一,而是大一些,以便补偿价值较大的一种被送上市场以前所须经过的较长的时间”。例如,假定每个工人每年的工资为50镑.100人则为5000镑,平均利润率为10%,第1年终,每架机器和谷物的价值都是5000镑+(500(3镑xO.1)=5500镑。第2年终,机器作为固定资本使用,它要求产生550镑利润,则毛呢和棉布的价值都是6050镑。毛呢、棉布和谷物耗贺的劳动时间相同,前两者的价值所以比后者多550镑,那是因为他们生产时使用了价值5500镑的固定资本,它要求利润550镑。

第二,在资本结合比例不同、商品上市时间不同条件下的工资涨落。承接上述甲例,李嘉图认为工资上涨,利润就下降,但两者相加的数额不变。现在假定由于工资上涨,利润从10%下降为9%。根据工资和利润之间关系的原理,谷物的价值不变,仍为5500镑(可见它是由劳动决定的价值),毛呢和棉布的价值也是5500镑,但由机器获得的利润却从550镑(5500镑×0.1)下降为495镑(5500×O.09),利润加到毛呢和棉布上去,它们的价值(其实是生产价格)便从6050镑下降为5995镑。因此,固定资本越大,商品价值下降也就越大。如果工资下降,情况就相反。他把生产价格的变动,看成是价值的变动。毛呢和棉布的情况相同,其相对价值不变。

现在,我们进一步看到,李嘉图谈论商品价值决定中的间接劳动时,为什么只提机器之类的固定资本,而不提原料之类的流动资本的原因了。因为机器存在的时间事实上超过一次生产过程,利润率变动,利润也变动,由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也变动,而李嘉图则把它看成是价值的变动;原料存在的时间以一次,t产过程为限,此后它再也不能获取利润了。利润率的变动对它毫无影响,而在一次生产过程中,李嘉图始终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

李嘉图不了解他看到的这个现象的实质是:工资变动,即剩余价值率变动,由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也变动,其变动情况要取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他应该把机器和原料等列为不变资本,再从可变资本的变动、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来考察生产价格的变动。

第2篇

本章讲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既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属于广义的流通过程。通过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学习,了解单个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以及不能满足这些实现条件所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难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讲授时间:12学时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研究资本循环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流通过程。只有产业资本的运动,才能反映资本运动的全貌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1)含义: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资料)

(2)性质:不是一般的购买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购买的商品中包括劳动力特殊商品,这里的货币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素。

(3)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分离。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卖者是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此这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页。

(4)要求: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性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

2.生产阶段

(1)含义: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生产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2)性质:不是一般的生产阶段,而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这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又在执行资本的职能,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3)地位: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它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出新的商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3.销售阶段

(1)含义:资本家把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从而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G''''代表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性质:不是一般的销售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销售的商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3)地位:关系到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中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就是表现在货币形式上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补偿资本家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应特别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三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职能形式。

三、资本循环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生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资本循环概念的理解

1.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生产过程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资本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循环。如果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当然,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阶段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稳定。

四、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即: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页。

2.货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

最片面性: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似乎货币本身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产资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是生产过程。

3.生产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诉人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片面性: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它的公式是: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第一,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第四,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

3.商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的首要条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而不是为了价值增殖的假象。

上边讲的三种循环形式可用一个综合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形式都以一个侧面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特征,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这三种循环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

五、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产业资本在各个阶段和各种职能形式上不间断地顺利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

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经常掌握一部分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常掌握一部分生产资本,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经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即可同时处在循环的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时间上保持继起性。

这是说,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相继通过循环都三个阶段,依次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货币资本要顺序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这样,三种形式的资本即可同时进行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实现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继起以并存为条件。

每一部分的相继运行,是由各个部分资本的比列存在所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继起性的结果。

资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资本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资本价值同时地、并列处于三种形式上。每种形式都同时地、不断进行自己的循环,即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只有种三种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循环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概念

1.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页)

2.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构成

1.什么是资本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到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两部分组成。

2.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又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3.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期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等四部分构成。

(三)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等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等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或标准

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固定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步收回。

3.流动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也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转移问题,但它是资本家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中生产过程中一次补偿过来,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所以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也属于流动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时间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5.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阐明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第三,划分对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单独构成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共同构成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

(1)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是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2.)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失。引起这种磨损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发生的价值的损失。精神磨损发生的原因总起来说是科技进步,具体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7.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在产品出售后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去到价值提取并积存起来,以便在价值和物质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提取的货币资本价值叫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8.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在价值上的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计算方法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与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之和,除以与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

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家对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所获得的总剩余价值量,它通常用M来表示,M=m.v.n

4.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有两点区别:一是计算方法不同;二是说明的问题不同。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联系和区别

1.什么是个别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为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并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简称社会资本。

3.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运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相同。

4.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基本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总商品资本。

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什么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

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马克思按照最终用途,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同时,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地位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本家都把剩余价值用于生活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必须作的几点假设

第一,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第三,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

第四,没有对外贸易

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图式说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其中6000是生产资料,3000是消费资料。在6000生产资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类的再生产,1000V和10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在3000生活资料中,2000C用于再生产,500V+5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4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4000C所代表的产品为什么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全部实现呢?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下一年第一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多少不变资本?(很明显是4000,因为进行简单再生产)

(2)这4000不变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能从卖掉产品的收入中提取,因为它是转移价值)

(3)假如产品已经卖掉,已经提取4000C,生产能否进行呢?(不能。因为还需用4000C买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4)这些生产资料在社会的那些生产部门才能买到呢?(显然第一部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才生产生产资料)

这样,第一部类4000C所代表的产品就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了。

实际上第一部类各企业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卖者是从W-G,目的补偿价值;买者是G-W,目的是实物替换。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结果使第一部类价值4000的产品得到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二部类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1000V+1000M代表的产品和第二部类2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具备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两个派生或引申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对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资本家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有何区别?为什么?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这样,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为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的原理,第一部类要求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必须作如下的重新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经过重新组合,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2)派生或引申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练习: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都是100%。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进行计算,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比第二年增长百分之几?

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根据这一条件和题中的假设,第二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价值必须重新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为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而且不变,所以,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产品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样道理,第三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必须重新组合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价值率100%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9800,第三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会总产品比第二年增长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因而追加的生产资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3.要正确全面地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第3篇

本章讲的资本的流通过程,既包括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属于广义的流通过程。通过广义资本流通过程的学习,了解单个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以及不能满足这些实现条件所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

2.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难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讲授时间:12学时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研究资本循环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流通过程。只有产业资本的运动,才能反映资本运动的全貌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1)含义: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资料)

(2)性质:不是一般的购买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购买的商品中包括劳动力特殊商品,这里的货币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素。

(3)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分离。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卖者是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此这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页。

(4)要求: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性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

2.生产阶段

(1)含义: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生产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2)性质:不是一般的生产阶段,而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这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又在执行资本的职能,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3)地位: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它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出新的商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3.销售阶段

(1)含义:资本家把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从而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G''''代表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性质:不是一般的销售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销售的商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3)地位:关系到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中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就是表现在货币形式上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补偿资本家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应特别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三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职能形式。

三、资本循环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生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资本循环概念的理解

1.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生产过程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资本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循环。如果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当然,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阶段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稳定。

四、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即: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页。

2.货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

最片面性: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似乎货币本身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产资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是生产过程。

3.生产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诉人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片面性: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它的公式是: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第一,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第四,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

3.商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的首要条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而不是为了价值增殖的假象。

上边讲的三种循环形式可用一个综合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形式都以一个侧面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特征,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这三种循环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

五、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产业资本在各个阶段和各种职能形式上不间断地顺利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

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经常掌握一部分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常掌握一部分生产资本,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经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即可同时处在循环的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时间上保持继起性。

这是说,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相继通过循环都三个阶段,依次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货币资本要顺序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这样,三种形式的资本即可同时进行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实现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继起以并存为条件。

每一部分的相继运行,是由各个部分资本的比列存在所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继起性的结果。

资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资本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资本价值同时地、并列处于三种形式上。每种形式都同时地、不断进行自己的循环,即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只有种三种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循环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概念

1.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页)

2.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构成

1.什么是资本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到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两部分组成。

2.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又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3.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期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等四部分构成。

(三)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等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等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或标准

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固定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步收回。

3.流动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也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转移问题,但它是资本家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中生产过程中一次补偿过来,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所以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也属于流动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时间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5.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阐明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第三,划分对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单独构成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共同构成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

(1)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是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2.)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失。引起这种磨损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发生的价值的损失。精神磨损发生的原因总起来说是科技进步,具体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7.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在产品出售后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去到价值提取并积存起来,以便在价值和物质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提取的货币资本价值叫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8.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在价值上的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计算方法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与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之和,除以与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

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家对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所获得的总剩余价值量,它通常用M来表示,M=m.v.n

4.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有两点区别:一是计算方法不同;二是说明的问题不同。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联系和区别

1.什么是个别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为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并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简称社会资本。

3.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运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相同。

4.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基本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总商品资本。

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什么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

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马克思按照最终用途,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同时,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地位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本家都把剩余价值用于生活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必须作的几点假设

第一,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第三,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

第四,没有对外贸易

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图式说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其中6000是生产资料,3000是消费资料。在6000生产资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类的再生产,1000V和10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在3000生活资料中,2000C用于再生产,500V+5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4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4000C所代表的产品为什么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全部实现呢?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下一年第一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多少不变资本?(很明显是4000,因为进行简单再生产)

(2)这4000不变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能从卖掉产品的收入中提取,因为它是转移价值)

(3)假如产品已经卖掉,已经提取4000C,生产能否进行呢?(不能。因为还需用4000C买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4)这些生产资料在社会的那些生产部门才能买到呢?(显然第一部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才生产生产资料)

这样,第一部类4000C所代表的产品就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了。

实际上第一部类各企业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卖者是从W-G,目的补偿价值;买者是G-W,目的是实物替换。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结果使第一部类价值4000的产品得到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二部类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1000V+1000M代表的产品和第二部类2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具备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两个派生或引申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对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资本家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有何区别?为什么?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这样,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为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的原理,第一部类要求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必须作如下的重新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经过重新组合,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2)派生或引申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练习: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都是100%。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进行计算,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比第二年增长百分之几?

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根据这一条件和题中的假设,第二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价值必须重新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为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而且不变,所以,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产品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样道理,第三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必须重新组合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价值率100%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9800,第三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会总产品比第二年增长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因而追加的生产资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3.要正确全面地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