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旅游的本质范文

生态旅游的本质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旅游的本质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旅游的本质

第1篇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第2篇

【摘 要】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起源,及中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归纳出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原因。通过研究旅游及生态的概念,及阐述反映生态旅游概念共性的8个指标,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不能偏离其经济本质。国内对其概念的研究在紧随国际潮流的前提下,要把研究重点从如何吸引旅游者专向如何教育旅游者。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可以拉动目的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消费,推动就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对任何一种类型的旅游研究都不能偏离经济本质。

(三)中外生态旅游的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思路的提出距今有40余年,一些国际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参与使得生态旅游广为推崇。经过多年研究,国际上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的3大核心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将生态旅游在中国推向。

国际、国内从事生态旅游的研究机构较多,各机构的学术背景差异较大,因而在阐述生态旅游概念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这类观点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背道而驰;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核心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旅游是一个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均可以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这类概念使得生态旅游无异于大众化旅游,不利于专项研究。有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这类观点将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户外旅游,给旅游者及市场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生态旅游概念繁杂主要原因就是生态旅游概念标准的多样性。有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分析,提取了8个指标规则反映生态旅游概念的共性。这8个指标分别为:遵循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文化。

三、生态旅游概念研究的方向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全球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中,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可以拉动目的地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消费,推动就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对任何一种类型的旅游研究都不能偏离经济本质。

(三)中外生态旅游的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思路的提出距今有40余年,一些国际性组织和机构的积极参与使得生态旅游广为推崇。经过多年研究,国际上初步形成了生态旅游的3大核心理念:保护、负责任和维护社区利益。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将生态旅游在中国推向。

国际、国内从事生态旅游的研究机构较多,各机构的学术背景差异较大,因而在阐述生态旅游概念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的核心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这类观点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背道而驰;有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核心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旅游是一个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均可以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这类概念使得生态旅游无异于大众化旅游,不利于专项研究。有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这类观点将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户外旅游,给旅游者及市场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

生态旅游概念繁杂主要原因就是生态旅游概念标准的多样性。有国内学者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分析,提取了8个指标规则反映生态旅游概念的共性。这8个指标分别为:遵循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做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文化。

三、生态旅游概念研究的方向

第4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保护

一、相关概念分析

1.循环经济理论的含义、本质及遵循原则

循环经济就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按照生态规律规划、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容量,尽可能以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为来源,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融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一体经济活动,以使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少的程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得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向,实现人类活动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利用模式遵循了生态规律,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在实际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针对输入端的,旨在减少物质和能量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从而达到尽量节约资源及减少废弃物排放之目的;再利用原则:目的在于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地使用产品,延长产品从投入使用到成为垃圾的时间;资源化原则(再循环原则):就是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实现回收利用的最大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

2.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旅游新时尚,生态旅游的主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满足人们对自然区域的向往,保护其资源与环境;二要考虑经营者的经济利益,使经营者意识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并重性,从而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使旅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与传统旅游最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生态旅游区的建立则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此对生态旅游城市进行如下定义: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生态旅游城市是生态系统、旅游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体系。建设生态旅游

城市,必须要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内在联系

1.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而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1983年“生态旅游”一词被IUCN生态特别顾问谢贝洛斯理解为: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里已蕴涵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质。现今,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它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将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于旅游业各个层面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论,也是生态旅游的灵魂之所在,因而,可以说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着循环经济之路。

2.两者都以生态经济为实质内容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将经济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一个分支率先触及了循环经济的实质――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而生态旅游无论其核心理论、支撑理论,还是相关理论都体现出其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实质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真正生态化。

三、生态旅游城市的循环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无规划,造成了城市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文明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必须建设生态旅游城市,重视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就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结果,倡导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性循环。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的循环结构系统,并应该借鉴生态系统的共存原理,加强城市系统的内部循环与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高效利用,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与能源,建立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存空间的和谐统一及良睦循环。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循环经济理论是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上,应该把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城市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并实现其内部之间的循环和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建立生态城市系统,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旅游城市,要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城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休憩质量,又要确保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现代城市发展之路。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居民所共用的自然、社会资源,其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融入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综合地开发与保护,并将其与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融入一体,从而使城市旅游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城市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减少和避免过多的旅游资源破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

1.重视对城市旅游生态的综合保护

对全民进行教育和宣传,更新陈旧观念,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忽视旅游污染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对旅游城市和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治理污染源。要建立和健全旅游城市和景区的生态管理和监测机构,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培养和提高生态保护的专业技术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监测和治理。另外,还应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基金,除由国家从旅游收入中适当拨款外,主要应由游客和旅游经营单位缴纳,以弥补生态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基金也要建立有偿使用机制,使之不断增值。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保护城市旅游资源,必须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国务院己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海洋保护法》等10个有关保护生态的法规,并酝酿制定《旅游法》。各城市及其旅游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并逐步组建一支生态执法队伍,宣传生态法制,严肃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培养公民的生态法制观念,促使生态保护走上法制的轨道,蔚为风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良胜循环。

2.重点保护城市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遗产

城市是立体的图画,流动的风景线。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凝固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大众的流行文化和心理,鲜明地积淀在城市建筑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城市名胜古迹、建筑景观不一样。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城市旅游资源时要注重保护历史遗留的古城遗址、古建筑风貌,加强各名胜、景观、景点的防火、防盗、防腐蚀等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人们对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执法监督,杜绝破坏景观、景点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通过城市现代化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旅游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和享受,游客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的是城市的旅游环境,它体现着城市的物质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水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目前,各城市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并在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如各城市均在努力争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另外,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提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从而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得去、出得来,交通方便、安全、舒适的要求。再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加强了城市的法律效力,使得城市旅游能够做到依法加强管理,从而保护景点、景区的旅游设施,以及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杨正泰等:旅游景点景区开发与管理[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张广瑞等:2002~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第5篇

关键词:汉中;生态旅游;SWOT分析;策略

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1]生态旅游不是普通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从全国来看,优势并不突出,影响力不大,但与周边的干旱少雨或者天气寒冷的地区相比较,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

首先,从汉中市政府和开发商操作看,宽泛的生态旅游和普通旅游难以区分。其次,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只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最后,从市场份额看,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仍是主流,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仅限于科考,摄影,户外探险等。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优势(strength)

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气候温润;有特品级旅游资源,且体量大,景色优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强制保护了林区的生态;西汉和十天高速公路将川陕鄂之间的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观。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劣势(weakness)

对客源有较高要求,可以说是生态旅游者造就了生态旅游市场;生态资源比较脆弱,接待游客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部分生态资源已经遭到破坏;生态景区的道路标识、宣传册子等都没有注重环保教育,生态旅游如果完全是公益性的,利益相关者不能自觉保护环境。

(三)汉中生态旅游市场机遇(opportunity)

当下政府把生态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为生态旅游铺平了道路;陕西大秦岭旅游的整体开发思路,把汉中也纳入进去了;借力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治理污染的水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升旅游吸引力。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威胁(threat)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且较为成熟的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景区,对其他景区形成遮蔽效应;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开发要保留原滋原味,远离人工雕琢,需要专业人才加入;景点必须配套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救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汉中的生态旅游市场吸引力分析

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2]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大。生态旅游供应市场早期是“三S”地区,但是随着游客环境意识的高涨,旅游热点从“三S”转变成“三N”,即上山下河。

(一)汉中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品质

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按其本体属性分和自然两大块,在627个旅游单体中,拥有全部8个主类,26个亚类,占国标的83.87%。未获级的旅游资源有237个,普通级旅游资源有281个,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09个,其中:特品级有3个。[3]到目前为止,汉中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生态旅游最具核心吸引力的就是自然资源,汉中的自然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品种多,兼具南北之美。这些资源要么远离市中心空气中饱含负离子,要么碧波荡漾,要么潺潺的溪流、鸟儿婉转歌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三月佛坪满山遍野山茱萸花、西乡樱桃沟满眼粉白的樱桃花、四月汉中有壮观的油菜花海,五月鲜红欲滴的樱桃采摘季,八九月桔园黄橙橙的橘子等你来摘,十月、十一月到米仓山看红叶,十二月到二月大雪封山,别有一番肃静之美。

(二)生态旅游者对汉中旅游的心理需求

普洛格(1972)把旅游者分为两类,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追新猎奇型旅游者。不同人格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生态旅游者追求的是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的同时进入精神领域的“天堂(Nirvana)”[4],追求的是较深入的了解自然,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汉中的自然风光完全可以满足长期生活在各种嘈杂、浮躁中的白领。下面是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到汉中旅游的中外旅游者人次和收入数据,除了2003年旅游业受“非典”冲击,发展减缓外,每年到汉中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年递增。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首先做好理念营销,[5]由汉中市政府出面,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汉中印象”系列全方位点对点广告。其次就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差异营销。对第一客源市场省内的陕北、关中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地区的产品策略是:对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白领可以推出徒步,穿越的探险生态游。对这些地区的身体不太好的中老年人,推出普通的休闲观光游。对第二客源市场山西、河北、北京、东北、重庆等地,主要是打“绿色大氧吧”的牌子,对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推出空气清新愉悦的体验生态游。对第三客源市场海外的游客,我们主打“魅力历史名城”的牌子,宣传上,主要跟着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走。具体由合作旅行社对现有旅游线路针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整合,按客源市场的真实需求量身打造,获得他们的好口碑,树立起汉中旅游的品牌。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就是“天然去雕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包装。生态旅游产品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普通旅游产品在其不同生命周期,产品策略不同,生态旅游产品比较独特,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价格策略

普通品级的适合采用随行就市定价策略。特品级的,政府指导定价,等有了品牌后,可以按品牌地位心理定价。

(三)渠道策略

生态旅游渠道可以选择直销,也可以选择包销或者代销。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在客源所在地设客户咨询联系点。另一方面就是设网络咨询报名平台。最后,与国内外各个旅行社合作,设咨询点。后期,可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保护环境的宗旨灵活调整商。

(四)促销策略

主要是提供免费体验之旅。其次,是利用名人效应。利用汉中走出去的名人宣传汉中。最后,在冬季和节假日,可以对特品级生态旅游产品之外的旅游产品及衍生产品打折,比如普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土特产、住宿、餐饮、歌舞表演门票等,用普通旅游来养生态旅游。

总之,汉中的生态旅游之路,重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惠及当地民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把生态旅游作为教育民众、提升汉中城市文化品位、调整产业格局的助推剂,把汉中建设成一个物资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1).

[2]谌贻庆,毛小明,甘筱青 旅游吸引力分析及模型[J].企业经济,2005,(6).

[3]徐映雪,任志远,薛亮 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8).

第6篇

Abstract: Facing the inflict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 human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path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ecology, and advoc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following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a few related concepts, inculding, eco-tourism, green tourism, low-carbon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nd relations of them.

关键词: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

Key words: eco-tourism;green tourism;low-carbon tourism;sustainable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08-02

0 引言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者对高质量旅游环境的追求日益明显,“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应运而生。但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内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上的争论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给现实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一些混乱。一些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推广时任意冠以“生态”“绿色”“低碳”等词汇以假乱真,误导旅游者,造成损害旅游者的利益的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从理论上研讨这个问题,对这几个概念加以辨析。

1 几个概念的产生和内涵

1.1 可持续旅游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5年,可持续旅游世界发展大会签署了两个重要文件:《可持续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论述:①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③可持续旅游的目标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

1.2 生态旅游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而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然而,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

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强调了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并且认为生态旅游不是一种普通的旅游产品,而是一项专项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方式,一个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系统。

1.3 绿色旅游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它应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然而其定义却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绿色旅游应该属于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的范畴,绿色旅游是指在旅游消费、生产建设、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倡导和实行的一种保护生态环境、求得生态平衡的原则和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征:

1.3.1 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绿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依托自然资源环境,绿色旅游当然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

1.3.2 运用绿色理念,坚持绿色管理。旅游开发商以及经营商必须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3.3 倡导绿色消费。旅游者要求具有强烈环保意识与较高的环境道德水平,在旅游过程中,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不伤害动植物,严格遵守旅游点的规章制度,不带走旅游点原生态的任何东西,使环境得到保护。

1.3.4 强调“三大和谐”。绿色旅游不仅像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就像郭因先生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保证,人自身的和谐是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4 低碳旅游 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是绿色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2 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

2.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地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可持续旅游是基于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的。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

2.1.1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旅游活动方式,甚至说是一种旅游开发方式;而可持续旅游更确切的说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两者的概念属性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是本质一致。

2.1.2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2.1.3 生态旅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强调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也突出了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教育功能;而可持续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人类和谐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代际公平,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概念的产生原因一致,然而侧重点却又不同。

2.2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本质相同,都是为了实现旅游环境的“绿色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却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2.2.1 产生基础不同。就产生的基础而言,前者是传统大众旅游,后者是一般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人们意识到传统大众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之后提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旅游是建立在一般生态旅游即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大众可以参与的旅游基础之上的,对于旅游者来讲,是一次经历、一种消费方式、一种旅游形式(绿色消费);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种开发方式、一种产品形态(绿色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管理商来讲,是一种管理方法(绿色营销与管理)。

2.2.2 主题内容不同。生态旅游只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旅游则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

2.2.3 出发点不同。生态旅游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视角去认识、以旅游者生态意识的高低为标准来划分的,如把旅游者划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绿色旅游则不仅对旅游者提出要求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对相关的饭店业、交通业、邮电业、公共设施等都做要求。如绿色消费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宾馆、绿色娱乐、绿色商品等等,为了能满足旅游者绿色消费,必须要求相关的行业部门或企业绿色开发、绿色营销与经营。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从概念、内容方面看,绿色旅游应该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它完全超越了传统旅游,并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了生态旅游,从这个角度上说,“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

2.3 绿色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所谓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指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道路中,对生态旅游概念的一种升华的基础上,是重视在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消费、旅游从业人员意识等多层面进行环保的一种旅游方式。

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绿色旅游只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偏重于产业发展,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这种原则方向的具体应用。

2.4 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 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机遇。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是指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旅游。它要求通过旅游要素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与降低污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节约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低碳环保的希望全部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旅游要素当中,低碳饮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游览、低碳购物等。

因此,可以说,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方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绿色旅游的目标下,偏重于旅游过程和旅游活动中节能减排的目标。相比于绿色旅游,实现目标更具体,实现方式更容易量化,实现途径更直接,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其实现的途径或手段,四个概念本质相同,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旅游方式以及旅游开发形式。绿色旅游时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不仅强调自然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个直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稳.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系统认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张林博,张俐俐.浅析绿色旅游及在中国的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65-281.

第7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品牌营销;问题;对策

本文为宿迁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KY31)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风光秀美,景观众多。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自2006年建市以来,宿迁先后入选“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城市效益竞争力十强”,被誉为“2008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获得“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和“品牌中国金谱奖”,被评为“旅游城市新锐品牌”和“2009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名誉的获得是对宿迁城市管理及营销工作的肯定,但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如何将“生态旅游品牌名城”这一城市品牌进一步壮大做强,从而提升宿迁的软实力,带动宿迁旅游、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成了摆在宿迁全市人民面前亟须解决的一个课题。

二、宿迁“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经营过程中,在对投资、人才和旅游等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被广大城市所重视的一种城市营销手段。城市品牌是品牌理论在城市经营和城市营销中的应用,是识别不同城市、塑造不同城市的个性及形象的名称及标志等,代表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市品牌是城市经营和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品牌的打造对各类城市顾客:投资者、旅游者、市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城市可以塑造一个统一形象的品牌,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顾客、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的资源特色等打造不同的城市品牌。对于旅游者而言,宿迁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宿迁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体现。旅游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生态旅游,以其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生态需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并能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得到很多城市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另外,低碳经济、绿色消费普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旅游模式,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在这种大背景下,宿迁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是顺应当前及长远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体现。

(二)宿迁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在资源依托方面,生态旅游依托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宿迁是著名的“杨树之乡”,盛产粮食、棉花、油料、蚕茧、木材、花卉、食用菌等,所辖三县均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以意杨为主的木材成片林25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1,00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4.3%。下辖的沭阳县是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花卉苗木品种繁多。宿迁也是闻名中外的“水产之乡”,水域面积350余万亩,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水质均达国家二类标准。近年来,宿迁市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生态景点建设,依托宿迁市特有的旅游资源,陆续打造了一批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如骆马湖湖滨浴场、中运河风光带、沭阳古栗林公园、泗洪洪泽湖湿地、泗阳平原森林景区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和生态化的旅游景点等,这一切都为生态旅游城市品牌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三)宿迁市建市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也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1996年建市以来,宿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1996~2009年全市GDP累计实现4,802.62亿元,比建市之初增长5.6倍;财政收入累计实现458.23亿元,年均递增24.3%,比建市之初增长16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调整为19.3∶46.3∶34.4。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69亿元,年均递增33.1%;城乡市场繁荣稳定,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9.08亿元,年均递增13.7%。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建市之初的2,946元、1,993元增加到11,149元、6,057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治社会环境,全市现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点31家(其中4A级2家),星级旅游饭店27家(其中四星级6家),旅行社43家,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配套的发展格局和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这一切都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宿迁“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品牌的打造不但需要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支持,也需要营销举措的支持。通过各种营销手段的实施,将城市品牌深入各种城市顾客的脑海中,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形象,获取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就是城市品牌营销。目前,宿迁在“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品牌营销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城市品牌营销的理念方面。城市品牌营销的理念是通过满足城市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从而使得城市品牌的个性和形象获取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针对旅游者这类城市顾客,宿迁市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理应需要不断满足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需求,通过对旅游者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产品需求的满足,使得宿迁生态旅游城市的概念深入旅游者的心中,并得到他们的认可、赞誉和宣传。但是,这一点对于宿迁城市品牌营销者而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因为在实际的“生态旅游”城市品牌营销实践中,他们主要遵循以城市自身为中心的营销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努力地向旅游者推广城市品牌,而不太关注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理念是“生产”了什么城市生态旅游产品,就向旅游者努力“销售”什么产品,而不是根据旅游者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生态旅游产品,就努力提供什么产品。

(二)在城市品牌营销宣传方面。宿迁市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广告宣传、公关推广和网络推广等营销宣传工作,但是这些营销宣传一方面声势不够大,另一方面没有持续地进行。城市品牌营销的本质是打造城市个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所以需要长期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向旅游者进行广告宣传和营销推广,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采用一些营销宣传举措就一蹴而就。获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称号,只是宿迁城市品牌营销取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要真的把宿迁“生态旅游的品牌名城”观念深入到旅游者的心目中,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城市品牌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保等各方面应有的作用,还需要继续进行各种手段的营销宣传和推广。另外,营销宣传要形成声势,各种传统的广告、公关和现代的网络推广、事件营销等各种营销宣传手段要综合利用,努力形成立体化的宣传声势,把“生态旅游”的城市形象牢牢地印在旅游者的脑海里面,并努力得到他们的口碑宣传。顾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广告,也是最经济的广告。这一点也是宿迁市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在城市品牌营销资源依托方面。城市品牌的营销特别是主打“生态旅游”的城市品牌的营销,需要依托各种有特色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的生态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是难以打造生态旅游的城市个性的。生态旅游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宿迁市的自然资源比较富有特色,农业和工业方面的产业化和特色也比较有优势,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人文资源优势。比如,项羽文化,宿迁市并没有将敢作敢当、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勇气概的项羽精神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并打造成自己的一种城市文化特色。另外,老百姓的淳朴善良也应该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引导、开发和利用,生态不仅仅是自然的生态,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生态。

(四)在城市品牌营销管理方面。城市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协调宣传、工商、农业、环保、交通和城管等各部门,采取各种有效的营销管理举措。但是,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过程中,这往往成为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宣传部门一两个部门的事情,并没有激发其他各个部门的参与热情,发挥各部门协调工作共同打造城市品牌的整合优势。特别是在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品牌的打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宿迁“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品牌营销的对策

针对宿迁市在“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品牌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本着科学发展的原则,本文认为宿迁市的相关部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制定长远的、科学合理的城市品牌营销规划。任何长远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过程中,在城市主导部门的主导下,城市各个部门需要部门利益,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城市品牌营销的战略规划。这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品牌的营销管理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在生态旅游城市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出现重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的情况。生态旅游城市品牌营销战略规划的制定,首先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方面的生态需求;其次要充分分析自身所具备的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状况,发掘自身的特色;再次要分析各个竞争城市在城市品牌营销过程中的优劣势,在综合分析这三者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

(二)铭记“生态”的本质,牢牢把握城市顾客的内在需求。从其本质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寻根,需要文化支撑。“生态”不但包括自然环境的生态,而且还包括人文环境的生态。绿色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比如湖泊、河流、森林和绿化等,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放松身心;而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传统和风貌,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愉悦和自在,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人们日益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同时希望去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的地方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另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等,人们也希望放松自己的身心,体验心灵的“生态”。在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宿迁城市经营者要牢牢把握人们内心中的这两种“生态”需求,一方面要开发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项目,搞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各种举措净化人心,满足人们对纯净心灵的需求。比如,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的公益论坛,号召全市人民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积极奉献等,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以其来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正如安徽汤池一个小镇通过学习“弟子规”,使得人们的身心得到净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去参观访问,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

(三)持续进行营销宣传,重视口碑营销。城市的个性要得到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但需要城市资源的特色,更需要不断地向城市顾客进行营销宣传。在城市品牌打造的过程中,获得某项奖励和荣誉称号绝对不意味着城市品牌营销就成功了,只有当城市顾客的内心中真正把某种形象同该城市等同起来的时候,该城市获得良好的口碑的时候,那才说明城市品牌营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所以,宿迁市在“生态旅游品牌名城”打造的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各类广告、公关、网络和举办各类活动等长期不懈地、并要适当有一定声势地向城市顾客塑造宿迁生态旅游的城市形象。比如,宿迁市可以经常在央视或网络上做生态旅游城市形象的广告、经常举办一些有关城市生态建设的城市论坛和拍一些以宿迁城市优美环境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等等。

(四)搞好城市品牌营销的系统工程。打造城市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城市主管部门的主导,也需要产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参与,以及市民的支持。这就需要宿迁市政府树立城市品牌营销是一种整合营销的意识和理念,不断整合各个部门、各个产业和各类城市营销主体和顾客的力量,共同加入到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的建设中来。比如,市政府要以身作则,重视自然和人文的生态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及对环境保护的各种投入,重视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的打造,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另外,要重视各类人才,人才是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名城”这一城市品牌的根本,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城市品牌,不但需要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从业者,更需要高素质的城市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市民。同时,还要制定并通过生态旅游专项法规,加强环境保护,对生态旅游资源实行有序开发,使得人文、经济、生态和社会等能够和谐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段全梦等.论宿迁城市品牌的塑造[J].小城镇建设,2010.7.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近20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相当迅速,生态经济得到了很快提升。它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前景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有着显著的特征:(1)生态性。生态旅游本质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2)高品味性。旅游本身首先,是一种审美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味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是其目的,更是其特点,只有旅游者置身于生态旅游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地合一、忘却自我的旅游审美。其次,生态旅游的高品味还体现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次,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3)二重性。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同样可以实现旅游的和谐美。其次,不仅自然生态旅游地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也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4)可持续性。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生态旅游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不破坏旅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5)自然趣味性。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是由一定的地位、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气息组成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它通过登山、探险、森林浴等生态旅游形式以及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来体现。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可以进一步了解各自然要素如何发生、发展,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赋予的自然乐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国生态旅游的资源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道教名山等为代表;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等为代表;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海洋生态景区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等为代表;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等为代表。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

第一个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旅游系统较为脆弱的景区而引发的问题,诸如,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企业有意识曲解生态旅游的含义等。

第二个是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历史较短而产生的认识不清,设施,人员,法规等的不配套问题。诸如,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清,缺乏科学规划和专业人才等问题。

三、对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要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地方和旅游应学习法律、法规,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开发,要环境法律,规定哪些严禁开发,哪些可以开发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除此之外,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建设应得到保障。

(二)提高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针对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三)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旅游区生态系统状态最优,主要建设内容是生态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首先要遵守生态化原则。旅游区的检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旅游者与环境、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区复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本土化原则。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料,而且要尽量减少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设施的外观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再次生态旅游区建设要遵守简朴化原则。生态旅游时更多是追求质朴与自然协调。所以在游览区内,要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的痕迹。

(四)加大宣传,提倡文明旅游

旅游和旅游业主要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公众的自觉环境意识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内,都并不十分清楚环境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意识和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有所发展。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文明旅游。提高公众自身环境意识,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多媒体演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重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尽快培养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9篇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及需求的日益加剧和升级变化,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开展生态旅游是必然所趋,但生态旅游的开展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加强生态旅游管理是当前首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以及制约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并基础于此提出了有效改善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制约因素;有效路径

一、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一)管理决策不权威。目前,我国仅存一部1994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难以解决旅游管理中现存问题,可谓管理决策毫无权威性。

(二)未科学规划。当前,各旅游区更重视开发销售旅游产品的工作,而不重视环保问题,这种重效益轻环保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措施差。由于旅游产品期间较为严重的破坏环境,加之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项指标。

二、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种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然而开发期间受人为不合理因素影响,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长期发展受到制约。首先,部分地区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过于盲目粗放,欠缺更深层次和缜密的调查论证,对开发规划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全面考虑旅游环境与资源的接待能力和承受能力,仅受到利益驱使而盲目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严重削弱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由于理念的不准确,部分开发单位错误的认为景区精品化建设,结果不断改造宁静小路、古朴茅屋,造成景观严重的城市化、商业化和人文化现象,从而失去其原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对人们毫无吸引力。最后,还有生态旅游庸俗化、招牌化,以及低效化、理想化的惠民功能,均会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首先,规划地方旅游事业发展方向时,可聘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究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避免盲目规划,并评估可能造成的资源环境损耗与污染,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其次,建设开发旅游区时,严格遵循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坚持绿色开发,并做到因势就地的取材造景,开发过程中应采用体现景观自然风格美感和原生态的色泽、材料等,尽可能开发对生态影响最小值的项目,坚决避免开发需要破坏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的旅游项目。

(二)严格执法,加强管理。生态旅游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此外,依法处罚破坏性、盲目性建设行为,严重者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以生态旅游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教育。另外,还应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

(三)提升服务,加强宣传。生态旅游更适宜高品质追求人士,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旅游项目,急需专业完善的旅游服务机构来运转,故而有必要进一步增强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尽可能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为此,应加强生态旅游相关的普及教育,鼓励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习,使之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才能正确地向客户讲解。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现与国民环保观念和生态意识的形成巩固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相关教育宣传。这就需要,既加强旅游工作者生态道德的教育,提升其环保意识,以此起到规范游客行为的导向作用;也要强化培养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借助各类媒介及学校教育,普及宣传环保知识,使人们更加热爱自然,进而参与到自然保护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原本的教育示警作用,使旅游者在游玩中亲近、感受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从而爱护、保护大自然,进一步提升环保的生态意识。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阶段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管理决策不权威,规划建设不科学,以及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等,但作为较强系统性的一项工程,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5,(27):46-46,47.

第10篇

一、引言

旅游是人类和环境进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动,而生态旅游规划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当地的特色,景观的质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景观生态学是近些年兴起的地理学、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景观的结构上、功能上、还有演化上,都有着综合性和宏观性的区域特点。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旅游开放,提供一个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栖息的地方。景观生态学中含有重要的三个部分,分别是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一种在空间观察描述得出的点状或者块状的结构,是与周围的环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种线性的区域。就目前来看,主要是旅游产品的附属物,如旅店、休息区、景点等。廊道则是一种景观单元,在旅游区域分别分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经的地方和游客走动的区域,都是旅游内部景观类型之间的通道体系。基质是斑块镶嵌的景观生态系统或者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旅游地理环境类型,比如自然风景和森林等,对基质的清晰认知可以加强对旅游生态斑、旅游的核心区进行指导布局,有利于确保和保护旅游地的整体生态系统特点。

三、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好的生态旅游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游客在旅游时也要对环境和景观进行负责,不能破坏。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旅游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保护放在首位原则

想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可以持续的利用,就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环境这样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保护要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对保护旅游环境要树立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使得资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益也能极大增长。

(二)宏观微观结合原则

一个旅游区的规划是要与本区域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再与其周边的环境结合。旅游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系都考虑进来,是需要联合部署的,考虑到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有建设的条件等都是都需要纳入到规划中,旅游本来就是很多层次和要素之间结合相互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规划也是做到点、面、线三者结合,体现市场经济需求在规划中以市场为主,充分的发挥旅游机制在市场中的定位,带动经济水平。

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本就是一种不是比较独立的景观生态系统,在景观生态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的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对资源进行空间的配制,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是与旅游地区的景观相结合的特点,景观质量是需要得到确保的,以此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需要融合保护和开发结合的理念,对于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景观水平层次上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一种再规划,本质上包括了旅游、景观、生态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性考虑规划,核心的就是旅游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景观分类管理,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单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体协调和优化方式,确定和悬着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也是可以用这几类的元素构成整体上的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就是要在微观上体现出来,对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进行综合有效的设计。首先是对于斑的设计要考虑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是与天然景观共生度比较高,能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观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协调性。廊道的设计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同时要避免那么生态脆弱带,保护好景观。基质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

息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

五、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特点;概况

一、生态旅游含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再者,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二、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标志着生态旅游在我国产生。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870处,面积748万多公顷;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600多个,面积6000多万公顷。全国每年仅到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就达到5000多万人次。近年,我国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建立了一批具重要观光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形成自身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大致有:福建武夷山、四川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青海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观鸟旅游;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旅游;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的滑沙旅游;海南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潜水旅游;黑龙江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的火山地质旅游等。目前,生态旅游在我国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5年度1月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分会,并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为了适应发展生态旅游的需要,福建、海南、黑龙江、吉林、四川、云南等省均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旅游省的目标。

1、环境污染严重,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迅速发展,而又缺乏科学规范的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随着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景区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增多,国内许多景区内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许多景区开始了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许多的风景名胜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建设性的破坏,同时游客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景区的生态系统承载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保护意识的缺乏,使景区的景点遭到了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现阶段的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规制约。我国现阶段缺乏完善法规约束的生态旅游是一种不成熟、不规范的旅游。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管理,既涉及到保护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果没有必要的政策和行业法规制度,那就必然造成混乱和无序状态。风景名胜区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和健全有力的管理机构,政出多门,无法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体系的操作性的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3、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相对的宣传教育力量薄弱。现在很多生态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都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员,不专业的人员也就缺乏相应的意识,在经营过程中就会出现只顾及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保护的行为。游客的行为和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低下的素质导致了不文明的行为,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旅游意识。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重视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把旅游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并通过外部约束规范防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行为。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同时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的介绍,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在旅游过程中应用环境解说系统,联系景物,对旅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并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2、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制定全国性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明确生态旅游的发展思想、范围、原则、机制和资金保障等,使生态旅游开发有法可依,生态旅游活动有章可循,引导、保障和监督我国的生态旅游业步入正轨。同时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并使之更加完善。

3、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旅游形式。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阶段,首先,应对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既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与区域所在地的重点发展项目、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实施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和短期性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其次,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此外,在规划阶段还要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预约制、票价调节制、增设配套景点、拓展新旅游景点和增设多类型旅游项目等,限制游人数量或分流游客,减轻对生态环境压力,维护生态平衡。

4、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从业素质。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加其就业技能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使其能对生态旅游者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游客既能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也能使之享受到区别于普通旅游的非凡体验。

中国的生态旅游业由于起步晚、发展程度不高等原因,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生态旅游者的质量,但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由不完善到完善,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的国情不断改进,使中国的生态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长.生态旅游――新兴的无烟工业、最具活力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兴生态旅游促社区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思路 规划设计 旅游地景观

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一定尺度上对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提出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在景观的空间形态结构中,通常以斑、廊、基三元素为基础建立相关的景观生态网络结构,完成规划者对风景区从视觉景观到景观格局、功能的规划设计。

一、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特色: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景区优美的山水环境空间形态尽可能地加以保护,适度开发,力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基于对自然背景的分析,本着景观生态整体性的保证和空间异质性结构图式的设计两大基本思路,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景区规划设计,再在分区规划设计上进行旅游活动密集区与分散区的重点规划设计。这三层规划设计都基于景观的斑―廊―基结构进行,并把功能规划与结构规划结合到这三个规划设计层中去。同时,各个层次都突出其大致的主题与形象构想。

二、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高品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故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其基本目标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永续性的保护。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得到保护为主要预期结果的特殊旅游,是以毫无雕琢的自然美景为取向的旅游,绿色景区是其核心,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中心和依托。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特点,它反映了人们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未出现一个在成功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而不对旅游地造成任何影响的旅游规划。所以,织金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为了遵循生态伦理,只能进行有限量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既不应花过多精力去改变旅游地的资源条件,也不应过多地去建设旅游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实体,重点是设施组合、景点优化,使人为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维护景观的多样性并增强其自稳定性。其第二目标是实现织金洞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旅游者获得非凡体验的同时,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使社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不讲经济效益的旅游规划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在环境承载范围内,通过形象策划和广告宣传吸引大量游客是应当鼓励的,力争给生态旅游地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以促进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但这与大众化旅游“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赚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的经营理念不可同日而语。总之,实现旅游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是其开发规划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的双重目的所在。

三、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因而,景观生态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是其整体性。织金洞生态区内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资源的多样性及利用的多宜性,开发利用的多目标、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从整体出发。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从全局、综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并从“整体”上来思考与管理。同时,将人类需求同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起来,关注较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强调宏观的综合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状态。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对某一碎裂种群的保护,往往从局部的生存环境考虑,设计适宜的保护区,与此同时,人为地将它与外界隔绝。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景区生物种群的保护,必须从宏观上研究不同碎裂种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保护,如建立合理的缓冲区和生态廊道等,在加强不同栖息地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促进生物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提高物种多样性。

(三)异质与多样性原则。异质性的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土要取决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时空异质性的交互作用是导致景观生态系统演化、发展与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是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的对象多样性是在一个给定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程度。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性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既能保证旅游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又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还能使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因此,多样性既是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旅游地的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以满足都市人摆脱单调城市景观,“返朴归真”,贴近自然的渴求。

(四)生态美与自然优先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和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成鲜明对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旅游者游赏风景主要目的在于求美。而美除来自人工风景外,最重要的还是源于自然界,表现为多种自然美感,如雄伟美、险峻美、奇特美、幽深美、秀丽美、格局美、珍稀美、声响美等。从审美体系总览,它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顺适,即给游人以和谐、统一、融合、舒爽的美感;二是奇突,不平淡,即具有“超群脱俗”、“新奇夺目”的诱发力。这些美感无不产生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因此,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美化环境,增强对游人吸引力的功能。生态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命力、和谐、健康。生命力特性要求我们规划设计的旅游地景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和谐性要求旅游地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健康性要求在争取人工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无污染、无危害,使人生理、心理得到满足的健康旅游环境。总之,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体现。任何一项旅游规划都应遵循最小变动的原则,做符合原自然本质的设计,即设计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1]刘纬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初探[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04).

第13篇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提出要早于体验经济,但在《体验经济》出版后,人们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独特的、美好的情感,这和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体验的学者的看法是相反的。他们认为当时的游客并不是在追求以前那种真实的体验,而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性消费,是大众旅游的一种。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难忘的,是独特的,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谢彦君教授(1999),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内核,通过这方面的探讨可以建立旅游学研究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02年,《体验经济》在国内经翻译后出版,使旅游界的掀起了研究热潮。武虹剑,龙江智(2009)引入旅游场的概念,探讨了旅游者和旅游场之间的互动,即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实施途径。

(二)生态旅游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活动,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里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生态旅游具有五项基本特征:自然原始性、专业性、生态性、多样性和科教性。

(三)生态旅游景区

国外在对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中,更习惯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来表述,主要强调“磁性”含义。国内研究中,对于旅游景区的使用尚处在笼统模糊的阶段中,许多论文著作中出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混同的现象,甚至有些作者将旅游景区简化为旅游区,这使得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一性。邹统钎(2013)对旅游景区进行了如下定义:旅游景区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他认为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有明显的区别,旅游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景点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则不能被称为旅游目的地。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讨论情况,对生态旅游景区作如下界定:相对于一般景区而言,那些没有受到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可为游客提供休闲疗养、康乐科教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活动的区域和场所。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况

我国疆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在探讨其发展基本概况时应进行分区。首先是东部地区,可以按照地理学中的界定进行,即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东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如长白山、泰山、黄山、黑龙江、黄河、长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其次是西北地区,该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和甘肃三区一省,因为气候原因,这里遍布草原、荒漠和引人入胜的绿洲,可以开展探险、科研等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盆地地区都是我国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青藏高原以高寒景观著称,自然资源能保持较好的原始性,而且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动植物种类繁多,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是本区域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据此,我国生态旅游类型较多,主要有:“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森林考察生态旅游、地貌奇景考察生态旅游、冰川探险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滑雪生态旅游、“香格里拉探秘”生态旅游、沙漠探险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保护环境生态之旅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之感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最终目标。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不改变自然本真性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建设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截止到2015年7月5日,中国已有48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列意大利(51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目前达到428个(2015年统计数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家(2013年统计数据)。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国际情况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开发都是落后的,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体验层面上,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还不能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规划开发中。游客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活动还集中在休闲观光的层面,不能获得真正的“畅爽”之感。

2、景区生态环境承纳量过度

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2013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影响颇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过度的游客数量给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以凭借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其内涵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应将其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的期望都比较大,但因景区人数过多而对旅游项目产生腻烦心理,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进行体验的游客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景区丧失了本质上的意义,因此游客的心理承载量是生态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中应特别注重的。

3、游客与社会居民矛盾加剧

生态旅游景区处在遗产型管理模式之下,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仍然主要依赖自身的经营来维持发展,因此造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和难忘的体验式旅游意味着生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要与游客共享当地资源,并放弃原来那种“宰客”型的经营效益,这就使得二者之间矛盾愈演愈烈。

三、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对策分析

(一)构建旅游体验论的生态旅游研究体系

自1999年谢彦君教授在国内率先详细的阐述“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对其研究渐入佳境,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理论也逐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来看并不如意,旅游规划的实施者在后期的操作中往往不能真正的将旅游体验理论与生态旅游贯穿融合。其次,国内的研究理论需要在实践的指导中得到验证,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不断的补充完善,以期更好的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二)游客的体验需求应与生态资源相结合

编制恰当合理、复合生态旅游景区实际发展的旅游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先行军。旅游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今游客的体验要求,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化、定制性的服务,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旅游体验设施,保护性的开发现有的生态资源,无论是资源的空间承载量和游客的心理承载量都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旅游景区应实现利益分配主体多样化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生态旅游景区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融资,以建设和完善旅游体验相关基础设备设施。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旅游景区应着力打造和谐型的社区环境,缓解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制定颁布的规定,建立听证会机制,实现景区的民主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分配主体多样化,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结论

第14篇

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必须关注海洋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推动海洋生态旅游,这也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方向。除了海洋以外,其基本类型还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及沼泽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视域中,提倡海洋旅游资源的适度和合理的开发,密切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真正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者和谐统一,需要不断的努力。

一、海洋旅游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旅游是指人们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包括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的各类旅游形式的总称。亚热带海滨旅游是从19世纪末在地中海北岸兴起的,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则是从二战之后才兴起,但由于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发展速度惊人,拥有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海洋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东南沿海和南中国海仍然有许多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尚未开发或充分开发。太平洋中的岛屿、印度洋沿岸、非洲大陆沿岸、南美洲大陆沿海等也有许多可以开发的海洋旅游资源,这些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推动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中的地位继续上升。

此外,海洋高新技术突破和发展也将继续丰富海洋旅游活动。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新的海洋旅游活动形式不断涌现,人们能够潜入更深的海底,能够看到海床上喷发的热液与矿物的火山,甚至能够潜入北极厚厚的冰层以下,观赏亘古不变的冰川与海床。这些旅游活动和项目高新技术含量高,以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吸引着大批旅游者,带动了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海洋旅游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诸多影响,这些影响大部分是负面的。规划和开发不当,使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退化,而这恰恰是对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海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对环境影响的失控是危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旅游促销和宣传带来了大量的客源,许多海洋旅游区在旺季时,游客猛增,接待量远远超出该区域旅游的承载能力,加剧了大气水体的污染,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增加了景区环境的压力,拥挤的游人又造成了景观视觉污染,尤其是旅游“黄金周”产生的大量客流,使景区交通拥堵,大量消耗了物质和能源。

2、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海洋旅游热潮使海洋旅游开发受到了沿海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大力发展。从我国大部分沿海省市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来看,未来十几年我国将面临新一轮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的热潮,滨海、海岛、沙滩等海洋自然区域则是开发的重点。这些区域往往是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势必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3、旅游热造成基础设施压力。旅游热潮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人流拥挤和交通阻塞,影响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游览质量,给旅游地的社会和文化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游客管理措施不力,景区内随意丢弃废物、乱刻乱画等污染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的。

二、生态旅游及海洋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相比较,生态旅游是指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并重,强调适度的开发规模,保持合理的游客密度,争取最小环境影响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旨在使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与协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生态旅游肩负着保护环境的责任,是一种高品位、高档次、高格调的旅游活动。目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并继续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美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目前理论界公认的指导生态旅游发展的三大理论基石,其基本概念、观点及体现的生态旅游价值可归纳为表1。这三大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 生态旅游三大理论及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

理论 基本概念 基本观点及生态旅游价值体现

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是主要研究人与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包括人类中心论、人与自然协调论、倒退论及生态人文论。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相互协调;对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必须慎重的加以保护。

生态美理论 是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美的现象及其本质的理论,也包括对审美活动的研究 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两种。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以美的体验和对美的欣赏为出发点,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并加大保护力度。

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括公平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其生态旅游价值体现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升环保意识,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观点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海洋生态旅游除了以上述三大理论为研究基础外,还涉及到海洋科学、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清洁生产理论、旅游经济学、循环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对这些理论成果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推进海洋生态旅游的实践。

三、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较国际市场起步较晚,因此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思路上尚不成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旅游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相关的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管理运作及人们的生态认识和观念等都相对滞后,导致在旅游开发活动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资源浪费较为严重,阻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有效地遏制,污染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如有机污染、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海洋垃圾、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海洋生态环境仍不断遭到破坏。这与海洋旅游相关者(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等)的生态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不注重对生态和环保的综合考虑,缺乏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真思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缺乏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没有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互为保护作用。加上一些旅游者素质尚待提高,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二)海洋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不科学,缺乏对科学开发规律的正确把握。

快速扩张的海洋旅游需求导致游客过多,在造成对旅游目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与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资源开发评价体系,存在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问题以及海洋资源错位使用,功能重复交叉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盲目围海造地及不合理的建设已引起部分海洋旅游区沙质海岸向泥岸退化。大量适合于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被污染严重的工业、能源、港口、养殖等产业占用,自然生态无法复原,失去了发展海洋旅游的机会。海南陵水县新村港珍稀红树林因“向海要粮”(围海造田)被砍伐,濒临灭绝,造成生态严重失衡,虽然海南省正积极弥补,但是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直接导致当地生态旅游价值的消失。因此,在决策时,对旅游项目的性质、功能论证不足,定位不准确,出现功能之间的相互冲突和排斥,将导致海洋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

(三)海洋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自主和创新品牌。

目前,我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不充分,导致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海洋旅游业来讲,已经开发利用的海洋旅游资源占总资源的30%,总体经济规模排名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不完整,海洋旅游产品设计不健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些资源开发技术和设施还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缺少自主和创新品牌,导致海洋开发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海洋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或者规定,即使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一些涉及旅游的法律条款,也往往缺乏准确性,对生态旅游行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约束。

缺乏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大部分生态旅游管理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也没有长期从事旅游及环保方面的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操守、社会责任以及法制、政策方面的教育。偏远地区的海洋旅游开发基本始于本地自发开展,有比较浓重的原始色彩,由于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文化、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条件有限,其旅游策划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内耗式的竞争。此外,服务水平的缺失也给海洋旅游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旅游资源作为一切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集合,其丰裕程度和品质优良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丰厚而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也就失去了旅游地开发的基础;同样,旅游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海洋旅游的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是促进海洋旅游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1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地图 编制 研究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本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而又复杂的名词,不能简化它的科学涵义。生态旅游有三大基本要件:第一,旅游吸引物必须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论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只要能与人类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具有生态功能的自然系统,就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必须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在生态发展上是可持续的;第三,生态旅游必须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改善生计提供经济支撑。因此,本文对生态旅游的界定为:一切以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原生性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吸引物,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活动,就是生态旅游。

二、生态旅游地图

生态旅游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之一,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专门的内容。它除了具有地图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自身丰富的深层内涵,能显著地直观地表示出一种或几种旅游要素数量、质量特征的空间分布、空间移动情况,直接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所以它必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同步发展。

我们可以把生态旅游图分为生态旅游资源地图和生态旅游景区地图。生态旅游资源地图主要表示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设施、旅游规划和管理、旅游经济统计等,是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等部门使用的地图。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地图的研究、制作归根结底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属性的研究。生态旅游线路地图是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设计、规划、管理工作之后的直接为广大游客作旅游景区(点)指南之用的地图。这两个图种虽互有联系,但其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对其内容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设计旅游图时应主题明确、内容切题、层次分明,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研制生态旅游地图目的和意义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它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迎合了主流消费者“返璞归真”、“走进自然”的旅游需求。同时,它又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满足了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因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在各种标以“ 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中,由于指导思想缺乏生态内涵深度,实践中更无系统的生态技术支撑和操作监控,部分项目片面迎合市场需求,匆忙上马,决策冲动,实践盲目,最终导致了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而生态旅游最终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潜力,这是目前生态旅游区建设中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原则

生态旅游地图内容广泛,学科性、地域性、技术性和直观性较强。编制生态旅游地图,要融科学性、精确性、艺术性、形式多样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于一体。编制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严密的科学性

编制生态旅游地图应以科学性作为核心。地图内容和形式应具有科学性,资料翔实可靠,准确无误,且现势性强。另外还要体现事象的科学真实性,即反映出制图区的系统规律和区域特征。制图综合不能简单的机械舍取,要注意显示影像的本质特点,表示方法要得当,图负载量不要太大,符号设计、色彩整饰要有象征性、联想性、直观性和易读性。地图的内容要主次明显、目的明确,能体现地图的用途。

2. 较好的精确性

尽管生态旅游地图的精确度要求不像地形图那样高,但还应有一定的精确性。精确性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图的使用价值。所以即使是旅游略图或旅游示意图,也应有一定的精度。地图的数学基础决定了地图的数学精确性,所以要正确选择地图的投影和比例尺。编制生态旅游图,应选择地形图作为底图,因为地形图是精度较好的地图,且国家已基本完成全国系列的比例尺图种。在投影方面,也尽量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作为旅游地图的投影,以便保证图幅的精确性和搜集的方便性。比例尺的选择,也尽量接近地形图系列。转绘旅游要素时,定位要相对准确。

3. 完美的艺术性

地图是展现地表环境的视觉图形。这种视觉形式是否形象悦目、生动直观,主要取决于地图的线划符号和颜色的优劣。生态旅游地图除了具有科学性以外,还应具有精美的艺术性。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旅游地图科学的内容是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的,这主要通过地图整饰手段来体现。主要包括: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图面配置和地图装饰等。

4. 实用性

生态旅游地图应该面向用户,以为用户服务为宗旨,才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游客需要了解旅游区的概貌,利用旅游图来“导游”,选择线路、交通工具、用餐、住宿、游玩等;管理人员需了解旅游设施、交通、食宿的情况,服务人员需要了解旅游客流量、人员组成等问题,科研规划人员需研究旅游开发、资源分布利用、发展规划、可利用潜力及开发可行性等情况,这些都是具体实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旅游地图,就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去反映这些问题,才能突出旅游地图的实用性。

5. 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地图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风景区和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特点、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为基础。生态旅游地图的制作是以保护环境为核心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在对资源进行合理、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生态旅游地图。

五、编制生态旅游地图的工作思路

研制生态旅游图的工作思路为:⑴摸清研究区域基本情况;⑵确定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⑶确定生态旅游地图要表示的内容;⑷收集研究区内制图基础资料;⑸制作研究区域内的数字线划图;⑹利用遥感影像不同波段的叠加,解译出工作需要的各项要素并成图;⑺采集研究区内现有景区(点)的相关信息;⑻将现有景区(点)、解译出的各种要素图、研究区内的数字线划图叠加,制作出《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⑼在《阿尔山生态旅游资源图》上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⑽在叠加有各项要素的数字线划图上利用生态旅游理论进行综合编制并产生《阿尔山生态旅游景区图》。

六、结论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目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地图可直接为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杨桂华等译.生态旅游.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 杨桂华.旅游资源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

[3] 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