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质量工程与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717
1 “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现状
为切实巩固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启动高校质量工程,即“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个高校切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在国家“质量工程”建设的激励和示范辐射下,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抓手。所以,寻找“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的共同之处,建立一个管理系统来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提供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迫在眉睫。
2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的现实意义
2.1 解决多校区运行所存在的瓶颈问题。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多校区运行已成为现在高校发展的一个现状,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具有华岩校区和合川校区两个校区办公,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建立起“质量工程”管理系统,可以克服空间、时间的限制。
2.2 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对于“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建立起来之后,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校所使用,使其他高校也能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促
进“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实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
2.3 操作使用方便,易于提高工作效率。在进行系统的构建和实现的时候,充分考虑大家操作和工作的特点,采用Web技术,B/S模式,更新、扩展能力较强,无需安装客户端,只需要在能够上网的地方,打开浏览器就可以登录,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面,网络结构更加灵活,不管是教师、专家还是项目管理者都可以灵活地操作,使得手续简化,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每年项目不断增加,项目管理人员短缺,项目提交和评审时间紧迫的情况下。
3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3.1 准确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如项目评审模块,专家评审的最终结果是由系统生产的,那么数据的正确性都会影响到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备性,在提交相关数据之前系统应检查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提交到服务器后,服务器应再次检查,确保数据准确。
3.2 稳定性和可靠性。一个系统运行的稳定和流畅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是系统给客户服务的一项基本保证,系统不稳定必将给系统操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不但会增加运行成本、工作量、增加工作进度,也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系统的可靠性是一个系统准确性和客观性的保证,我们可以通过作系统冗余设备来提供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不间断供电设备来提供系统的可靠性。
3.3 速度和易用性。传统的“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而采用网上操作的“质量工程”管理系统,使操作变得简单方便,减少了环节,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节约了教师,评审专家和项目管理者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项目管理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第二,提高提交和返回数据过程的速度;第三,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
4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体系结构
4.1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我们通过分析整个“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根据实用性和操作的方便性请其划分为三大功能模块: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模块,项目评审模块,项目系统管理模块:(1)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模块。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于项目申报者即教师,在该模块中可以查看可申报的项目列表,已申报项目列表,提交项目申请,项目申请通过准予立项,提交项目的开题报告,项目中期检查报告,到最后的结题报告一系列的流程都可以在项目申报及过程管理模块中进行实现。(2)项目评审模块。项目评审模块的功能主要是进行项目的评审,主要是针对于项目的评审专家,当然在项目进行评审之前,项目管理员要把评审的指标体系设置好,同时将项目分配给评审专家,之后,评审专家登录系统,对各自分配到的项目进行评审,通过项目评审模块,评审专家可以浏览项目申报者所提交的申报材料,评审专家根据评审的指标体系即评审标准进行评价,评审专家通过系统还可以提交对项目的评审意见等。(3)项目系统管理模块。项目系统管理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管理员即系统管理员,它包括对用户进行管理,项目分类进行管理,申报项目进行管理,评审项目进行管理等,在用户管理中,主要教师、评审专家、其他项目管理员进行授权等,账号和密码的管理;在项目分类中,主要是建立起项目列表,对于要进行评审的项目进行启动和管理;在申报项目中,对教师申报的项目进行管理和审核,自动导出教师的申报表等;在评审项目中,对评审的指标体系进行设置和修改,分配评审专家等,所以,该模块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4.2 “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整个系统采用客户端、Web服务器端及数据库服务器的B/S三层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客户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教师用户,一部分为评委用户,另一部分为系统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客户端平台(浏览器)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方便了操作,也避免了系统管理人员直接使用数据库,这将增大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数据丢失的风险性。在客户端操作教师信息,评委信息,可以使教师、评委和系统管理人员以统一的客户端平台来访问数据库。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又可以简化开发过程和实际使用中的步骤。同时可为教师、评委和系统管理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以限制其对数据库的访问。
5 结束语
该系统能完成“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具有准确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并解决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系统达到了设计的初衷,并具有推广价值。运用成功之后,并推广到其它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使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质量工程”的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婉莹.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77-79.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工程;课程群;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13-03
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构成了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然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更需要质量工程技术的支持[1]。如何培养优秀的质量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了适应世界级各大企业对质量管理与质量技术人员日益严格的要求,欧美等世界著名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也纷纷推出了有关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结合企业的需要与自身的优势,在MBA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六西格玛黑带的培训课程,获得商业界与工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
2009年,中国质量协会对全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行业为主的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的作用虽然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但是我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其应用能力普遍较弱。例如,由麦肯锡公司对167家世界主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日本企业应用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DOE(试验设计)、FTA(故障树分析)的比例高达100%。而与之相对应,由中国质量协会对我国通用设备类企业的调查表明:经常应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比例仅为22.3%、20.8%和16.0%,而且做到有效运用的竟未达到50%。当前,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开始关注和重视如何培养高层次的质量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企业的迫切需要。例如,2011年11月,三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工业工程领域质量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协议,以培养质量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我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日益严格的要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各类质量专业人才的要求,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质量专业人才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角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构建立体式的教学体系以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当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希望利用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质量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服务型的企业可能更关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生产制造类的企业通常关注产品的过程能力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等质量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应考虑现代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归纳总结出各类质量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和优势,针对不同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生,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化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梳理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突出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强化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构建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针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管理统计、多元统计学、高等数理统计、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可靠性工程、Minitab软件应用等),将整个课程群归纳“专业基础课”、“质量管理核心课”、“质量工程核心课”、“软件工具课”四大课程体系,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其具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鉴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均要求较高的数理统计知识基础,因此将面向本科生的“管理统计”和面向研究生的“多元统计学”和“高等数理统计”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面向本科生的“质量管理学”和面向研究生的“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均注重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将上述三门课程纳入“质量管理的核心课”。目前,“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以及“可靠性工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上述三门课程均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是目前质量管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将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融入课堂教授、课程设计以及实验教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之中,增强学生应用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课程群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因此,在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中,还应该进一步地强化“试验设计”等选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掌握提高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诚然,将上述具有内在逻辑的基础课程放在一起仅仅是粗浅的第一步,只有注重课程内容的渗透、融合与衔接,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才能够提高整个课程群的整合化程度,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优化与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表现为对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融合。立足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大课程群的建设,以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终极目标,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重新设计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删减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更新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要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的热情。以“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所构成的质量管理核心课程群为例,目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质量管理学”课程也部分涉及六西格玛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的部分内容。因此,需要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合,特别是需要结合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地更新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例如,在新编的《质量管理学》中更新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以及全面质量。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新编教材中加入一些新的课程内容,如非正态分布的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小批量控制图等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优化与创新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方法
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实践对象,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立体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以企业所开展的六西格玛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所遇到的质量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教学案例均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曾尝试结合教学团队成员所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分时段教学法、案例组合法)进行案例教学[2],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
1998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指出:“本科教学应依照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特点,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教学。”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正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所提出的,反映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3]。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是一门融软科学与硬科学于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将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入一些经典的工业案例进行教学,取得非常积极的学习效果。在讲授部分因子试验设计时,以“如何改进热处理工艺提高钢板断裂强度问题”为中心,提出了“如何节约试验成本合理地设计试验、如何科学地获得试验数据、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如何对所获得的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问题。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师创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激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打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承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认识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应该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首先,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教学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当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例如,质量管理学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学》是江苏省的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果,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和专著五部。近五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承担了三项教学改革类的项目、指导的3名本科生荣获省级优秀本科生论文二等奖。此外,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必须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核心,进一步地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大体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4―6名主讲教师。
其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熟悉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增强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协调,实现整个课程群的高效融合。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经常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教研会议、相互听课等,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成员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自我研修等形式逐步丰富知识面,优化和提高教师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
此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改革要强调实践教学,教学团队成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应该鼓励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或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如以团队成员身份参与六西格玛项目,获取现场的工作经验[4]。
参考文献:
[1]马义中.实施连续质量改进的途径[J].工业工程,1999,
(2).
[2]宋华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合法[J].高等工程教
育,2005,(3).
[3]管清波,冯书兴.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
的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3).
论文关键词: 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目标管理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一根本要求而做出的重大工作部署”。质量工程通过任务和项目有效地驱动了各个地方、各个院校对于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重申报、轻建设”、“重书面材料、轻实际成果”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绩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项目的辐射示范效益,是教学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项目绩效管理的具体方法,在企业部门的实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理论的成熟与管理技术方法的可移植性以及质量工程的项目化特征,自然可以被教育管理部门加以借鉴和利用,成为合乎理想的项目绩效管理的制度安排。但是,教学项目的知识化工作背景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刚性的目标管理在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上必须适当因事因时因人制宜、灵活权变地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特色专业作为质量工程项目之一,其地位可谓居于全体项目之首,因为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项目均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围绕专业建设而展开,所以,以特色专业为例阐述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目标管理的权变设计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普适性的意义。
一、 目标管理的内涵和实施条件
目标管理MBO“是指人们通过确定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的实施结果进行考评、奖惩等活动,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是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它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有效整合,明确规定组织、个人应达到的具体工作目标,测量和评估最终工作结果,并对达到甚至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的组织及其人员实行奖励,从而实现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任务的管理方法和过程。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注重结果与产出,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通过目标进行管理的最大一个优点也许就是这会使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它意味着更高的工作目标,目标更远大。”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一定的条件:
第一,绩效目标设置须正确且合理。正确是指目标的设定应符合组织的长远利益,和组织的目的相一致,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是指项目设置目标的数量和评价标准应当是科学的,不能过度提高项目预期,脱离项目建设的内在规律,否则事倍功半,因为过分强调工作成果会造成目标主体的承受限度,导致承建者不择手段行为的产生。
第二,绩效目标指标应尽可能量化。为了对项目目标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管理者须设计一套足以衡量项目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指标体系,所设目标一是目标数量要明确,二是目标质量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均要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便于管理人员对项目的具体考核操作,这是目标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目标数量不明确,目标质量难以考核,则无益于评价管理工作及工作效果,难以得出科学结论。
第三,绩效评价信息应能有效获取。影响项目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绩效评价信息的获取问题。项目建设一般存在于复杂的场域,项目建设的成效判断需要从繁多庞杂的信息里撷取有效的信息才能正确。若能使分散的信息及时、客观、经济地被获取,对提高项目管理和决策的质量与效率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目标绩效的评估。绩效评估是依据项目绩效设定的指标,从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等角度对项目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是一种结果式管理,项目任务的分解是前提、标准化是依据、信息工作是关键,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二、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标管理的困境
特色专业的建设目的是“适应国民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它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与使用、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等影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元素作为建设的重点,力求通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集成取得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发挥示范和推广的作用。
采用项目化建设专业是国家在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经常性投入不足情况下采取的必要措施,对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但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尚需要不断探索。其中,项目管理必然涉及对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问题,目前还面临一定困境。
(一) 具体建设目标设置困难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最主要任务,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也就是其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高低,这一目标是明确和唯一的。但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多元的,学生质量的内涵难以刚性界定,专业人才的成长与质量水平的显现也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往往具有迟滞性,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由人的多样性、人的发展的多变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因此,落实到5年特色专业建设周期内具体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大。同时,项目的效益产出是专业团队甚至高校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绩效具体评价操作中,很难确定各自的贡献率。此外,人才培养的目标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综合选择的过程,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其间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和博弈,这使得确定可度量的绩效目标显得尤为困难。
(二) 实际建设过程监控难
1. 专业知识不对称。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项目管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委托关系,项目承建单位或负责人为人,立项单位的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可谓委托人,根据“质量工程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等契约形式来管理项目,双方均追求效用最大化,其间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尤其是在专业知识高度分化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在其专业领域可谓是专家,掌握非专业人员无法准确认知的专业建设信息,而这些信息通常是绩效评价与管理决策的重要基础。管理人员囿于专业知识的不对称,无法挑战管理对象的专业性,只能采用存在信息失真风险的间接方法揣度其建设过程及结果。
2. 信息获取困难。衡量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绩效须先收集项目组的相关绩效信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评价标准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项目组工作效果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统计和总结报告,专业负责人书面或口头汇报,教学项目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间接观察、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获取。管理部门要想有效实施监督职能,必须对被监督部门或组织的运行情况充分了解和熟稔,但管理人员工作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因为向教学管理部门提供项目建设情况的正是被管理部门。正是专业知识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加剧了监督管理的困难,直接影响了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建设效益评价。
3. 监控者监控能力和动力有限。作为面向全校或更大范围的项目监管人,对项目的监督投入时间有限,加之要全面准确地考核特色专业项目建设成效,就是说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巨大的,也即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是相当高昂的。从监控者自身的理性“经济人”出发,成本因素导致项目绩效监控缺乏足够的诱因与动力,进而影响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价。
(三) 绩效考核不易操作
教学是创造性劳动。教学项目绩效评估与科研项目不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象为物,从投入产出的效益衡量,容易量化考核,而教学项目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人是复杂的,对一个人的评价只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的实施通常以短期或阶段性为周期,目标较具体,易于分解,也就易于迅速衡量,而形成性评价则较抽象,难以分解和量化,加之测量因子跨度大、牵涉面广,对一般的教学项目建设周期而言,很难做到长期性跟踪监测与统计。
三、 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目标管理的权变设计
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化特点决定了必须对项目的实现目标有明确且有效的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要“在建设过程中对‘项目进展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等进行不定期随机检查。并以‘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情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经验分析’等为依据进行验收”。但教学项目的知识化与复杂化特性又决定了项目绩效评价不能过度追求评价结果的精度与短期效益,而应动态权变地运用评价工具,根据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客观性、多量化、易考核等原则,确定管理目标体系,完善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机制,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实现教学项目绩效的帕累托最优[注: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益,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第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法,既从事实层面进行判断更要从价值层面进行判断,也就是一方面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点在建设过程中发表的与专业建设有关的论文数、已完成和在研课题数、学术专著数、学生获奖和科研成果数、年度的学生就业率、实践活动时间数、师资建设、人员构成、学历与职称比例的动态变化等定量因子和显性因子,更要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所起的作用,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本专业领域的辐射影响力等定性因子和隐性因子。只有这样构建定量与定性两种评价机制互补的“二元互补评价机制”,才能提高特色专业项目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科学性。
第二,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教学质量工程作为一种项目化实施方式,必须按照项目的一般要求和规律实施管理,而项目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注重对结果的考核。特色专业建设任务书是对特色专业的建设绩效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尤其在预期建设成果中,它明确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量化成果,考核工作要充分依据考核对象在实施质量工程中所取得的业绩,力求能量化的具体硬性指标不含糊,避免项目验收无凭可依,从而导致项目建设流于形式等现象的产生。同时,专业建设成效是一个长期累积的历史过程,专业建设过程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因素变迁的影响。因此,在具体考核中,应高度重视考虑考核对象在实施特色专业建设中的实际工作表现,既重目标结果,亦重过程考察。
第三,自我评价与学校考评相结合。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绩效考核人员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对特色专业建设绩效的考核,必须改变绩效评估的工具性窠臼,借助项目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的社会“文化人”角色,用信任、价值、情感、社会认同等隐性激励机制驱动,把绩效评价的权利或任务交给项目组,最大化地让项目组进行建设的自我评价,这是管理的根本之道,也是实现特色专业建设效益的根本之道。当然,负责考核工作的部门要在考核对象总结个人或单位在实施质量工程方面的工作和业绩的基础上,也要根据具体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体系对考核对象进行测评,确定考核结果,不能疏于管理和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