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1篇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途径;缺陷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69-05

立本明道、化民成俗、自修自得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3个基本途径,法纪不明则是它的根本缺陷。

孝悌一端连着血缘亲情,一端连着仁爱精神,通过以孝悌为核心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从小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提出君子最根本的德性是孝悌。

孝悌是根本首先因为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人最先形成的道德关系,孝悌是沟通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纽带。孔子认为人性是由“命”和“仁”组成的。命是人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天命之谓性”(《中庸》);而仁则是后天所形成的德性和情感。如何从“命”出发达到“仁”呢?有一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具有自然的、命的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命,这种情感就是孝和悌。家庭成员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血亲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割舍不了的。人不能直接从爱自己生发出爱他人的情感,但可以从生命中本有的爱父母,爱兄弟姐妹之心生发出爱他人之心。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推及爱他人的父母兄弟,孝悌的根本上就生长出了仁爱。李泽厚认为,仁的结构包括4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血缘基础”,孝和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建起来 [1 ]。“孝悌”一端联系着“命”,一端联系着“仁”,是沟通命与仁的道德情感,是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本。

其次,“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的政治理念。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祖祖辈辈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在7 000年以前,半坡人就有了稳固的家的概念。孝的文化不是从孔子的时候开始的,传说中的尧帝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的母亲去世以后,他守孝3年。以孝著名的是舜帝。正因为舜很孝顺,才被尧帝选中做了帝位的继承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文化,孝悌是中华美德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是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家庭伦理道德和日常交往道德规范的教育。这是立本的教育。《周礼·地官·司徒》里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朱熹深得周代小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亲手编定《小学》和《童蒙须知》等小学教材。他在《小学书题》中写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亲爱、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一个社会,到了父子成仇、兄弟相残、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的地步,道德的根本就彻底动摇了,道德就彻底堕落了。“”中,孝悌谨信被认为是必须铲除的封建道德,这对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伤害极大,伤到了根本。那时,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相互揭发,人伦关系被彻底撕裂。1978年以后拨乱反正,但无论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到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没有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孝悌只在1988年颁布的《小学道德教育纲要》中在“爱人民”的主项下提到。五千年“孝悌为根本,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教育传统断绝了!根本动摇了,我们怎么可以期待学校的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小学的道德教育要树立孝悌、谨信、亲仁的根本,大学的道德教育则要教育学生明道。小学的道德教育是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大学的道德教育则是道德理性的教育。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乡三物”是行,“四术”是文,是经典。六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人的和谐品格。《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是要培养弟子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经典十分丰富,六经之外还有诸子百家、正史野史、文人文集、佛藏道藏,可谓汗牛充栋。如此巨大的宝藏蕴藏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为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智慧提供了无限选择的空间。在西方也是这样,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提倡者都主张用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理性。在美国最早提倡通识教育的赫钦斯发起了一场名著阅读运动 [2 ],对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们的大学里,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很少接触探讨人生和人类社会的人文经典。作为必修课的人文社会知识只是西方某家某派的思想。

中小学阶段缺少孝悌、谨信、亲仁的行为训练,大学阶段没有明道修身的经典名著教育,做人没有根本,做人缺乏理智,怎么可以期待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呢?

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这是中国古代礼教的精义,通过礼仪和节俗教化百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乐文明的国家。余英时说:“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礼乐传统上面,也可以单以‘礼’之一字概括之。” [3 ]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宗教文化的礼乐文化。礼教与宗教的最大区别是:它没有对唯一神的崇拜,只有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对尊者长者的恭敬;没有神秘的宗教仪轨,只有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和日常交往中的一整套礼仪;没有至高无上的宗教经典,只有《诗》《书》《礼》《乐》等世俗的文化经典。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教的作用在于建立和谐的内心秩序和社会秩序。其化民成俗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说,礼教比宗教更加理性化和人文化。人的道德行为礼仪化、习俗化之后,也就真正地社会化和理性化了。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他才是真正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夷夏之辨不在肤色,而在文化。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化的人才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代都有移风易俗,唐与汉的风俗就很不一样,但无论怎么变,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仁爱精神不会变。在礼乐文化中,存在于教育关系中的仁爱精神具体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师爱生”。这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既维护了父兄师长的尊严,又要求父兄师长以一种仁慈、友好、关爱的态度对待晚辈、弟妹和学生。

比如大学的开学典礼。《学记》里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天子派官员祭先圣先师,祭典上穿白色的皮弁服,祭芹藻之类的蔬菜,质朴简素,表示学生在先圣先师面前谦逊恭敬。先圣先师原就是志存高远,箪食瓢饮不改其志的人,死后也不会接受奢华盛大的宴请,祭祀时献上一把芹菜就行,他们仍在教育后来的学子,要淡泊,要谦逊,要敬重先圣先师之道。远古的祖先茹毛饮血,筚路蓝缕,所以要穿白色的素淡的皮弁服。这也是在教育学生要艰苦卓绝,质朴无华。《宵雅》即《诗经》里的《小雅》。开学即要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这三篇是君臣宴饮的音乐,郑玄说这是为了勉励学生做官,并且要做上下和厚的官 [4 ]。在鼓声中打开书箧,是警醒学生收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来,告诫学生对待学业要恭顺谦逊。夏楚二物则是告诫学生,如果有谁违反礼仪就要受罚,目的是收摄学生的骄纵散漫,教育他们专心学习。

礼仪活动之所以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是因为礼仪活动将圣人的思想情境化和情感化了。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亲感其情,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被感化。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这是中国古代礼教的精义。

再比如中国的节俗。节日里家人要团圆,要吃特定的食品。“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离家多远,到了春节,在外的游子就是想回家。孝悌不只是一种道德观念,更重要的它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深厚情感,没有节俗,亲情不会那么浓烈地被体验到。故乡的黄花麦果,那么让人回味无穷,是因为清明节里,存有古风的人家要用它作供的。

所以无论怎么把传统节日当成“四旧”批判,节日中的情感依旧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不是那么容易被革命的洪流冲刷干净的。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又有了假期,但节俗慢慢被人们遗忘了。还有人用黄花麦果作供吗?那蚕茧般大小的点心到底是什么味道?

美好的心灵是从小在醇美的习俗中浸染出来的。课堂上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传授道德知识,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风俗习惯和日常礼仪的浸染。如何在新时代里创造性地复兴传统的礼乐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大事。

个人私德要自修自得,用统一的、很高的私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是对个体生命和个性的不尊重。用统一的、很高的私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这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的做法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伤害道德教育。但每个人自己则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地追求完美的人格。过有德性的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

社会公德要有统一的要求,是因为社会公德所规定的行为是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能做到的。个人的私德则不同,有忠道,有恕道。“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是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底线是不害人。做人的上线是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帮助别人,为他人谋利益。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在忠与恕之间行走。超过了恕道,就会是己所不欲亦施于人,坑蒙拐骗,专门害人。超过了忠道,就会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坑蒙拐骗的人是坏人,其实超过了忠道也不见得都是什么好人,很可能也是坑蒙拐骗。过犹不及嘛。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见过的,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善人我也没见过,能够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仁、善、君子、圣人都是一些理想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无限接近它,但要持之以恒。孔子并不是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他觉得能持久追求就很不错了。能持之以恒地追求也很难,因为人有许多弱点。这些弱点概括起来都是虚荣心在作怪。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潦倒,却装作富有得很。人很容易被虚荣心蒙蔽,不再追求更高的境界。人既有虚荣心,还有诸多的缺点与无赖,如果推行理想主义的教育,很容易把人培养成为虚伪之徒。

儒家的中庸之道,子思表达得最准确。《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有“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率性之谓道”,只有根据每个人的本性率性而为,才是符合人道的。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在私德方面按照我们自己的愿望去做人。教育部门更没有权利在私德方面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修道之谓教”,教育只能对率性之道作些修整。一是使每个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扩充壮大,二是制定公共的生活准则,避免每个人因个性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小学阶段的行为训练主要是公共行为规范的训练。而大学阶段则要自觉地养成中庸之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情感没有发出是“中”,发出来而不过分是“和”。“致中和”就是修得一颗平常心。人有一颗平常心,不凭个人的喜怒哀乐干预他人,天地万物才会处在其本来的位置上,按照各自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长发育。许多人因为有偏爱或偏恨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干预了他人的自由。大爱无痕。天地无私,万物生长。致中和,其情足以容物,故其功足以成物。中庸之德,是为大德。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应该对他人的私德保持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因为网络很容易将一种情绪放大,让个人承受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要反复申论,是因为有很多的历史教训。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中,从容中道的理想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某些时候部分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中表现得非常浓厚,义与利的矛盾难以调和,个人的情感和需要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在两汉和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应有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但这样的理想成为一种普遍要求之后,只能导奖虚伪,因为没有人能止于至善,至善仅仅是一个人类永远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的理想目标。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一方面导致文质彬彬、“不愧于屋漏”的真君子圣人一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导致天下率以为伪而不知耻,见不到人真实鲜活的一面,而人的欲望却又在阴暗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或在内心纠结成阴险毒辣,最终使教育走向了理想的反面 [5 ]。中国文化最要警惕的是理想主义。一要警惕理想主义的伪装,二要警惕理想主义的浪漫。

其实,我们日常的道德格言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智慧。对待他人,要隐恶扬善:“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朱子家训》)不要揭人家的短,而要多多夸奖他人的善言善行:“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弟子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但对于自己,我们则要持之以恒地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格。这叫“严于律己”。大学阶段明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性完美的过程。在中国,个人自我修养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儒家、道家、佛家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修养方法。儒家的修养方法有:安贫乐道;反身而诚;推己及人;动心忍性;保其赤子;持志养气;惩忿窒欲;格物致知;戒慎恐惧;以物观物;识得东风;民胞物与等等。道家的修养方法有:致虚守静;见素抱朴;柔弱胜刚强;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齐物;逍遥;材与不材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等。佛家的修养方法有: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净观;不净观;破差别智;破执着等等。孔子告诫学生,不要画地为牢。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家说:“人皆有佛性。”自修自得,时或不至,曾经努力过,不愧此生;一旦豁然开朗,成就人生,则不枉过此生。

社会风气容易被金钱和权力败坏。一旦社会风气败坏,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有所不能。做人的底线要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教育只能在人的道德完善的过程中锦上添花。

一个法度废弛的国家,无论怎样加强道德教育都是徒劳的。因为道德教育是导人向善的,法律制度是阻止人为恶的。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欺行霸市,这些行为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制问题,法律和制度惩处不了这些为非作歹的行为,由政府主导的道德教育就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由学校主导的道德教育也会因无法解释理想和现实的荒谬反差而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社会生活缺乏正义,老百姓的价值信仰就会动摇,产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疑问和冲天怨气 [6 ]。一旦价值信仰出现危机,就没有了必须要这样做和一定不能这样的事情,丛林法则就会取代道德准则。当丛林法则盛行时,受苦受难的总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可以收买权力的金钱,总是在无序的竞争中失败。而那些在丛林法则中取胜的人,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在丛林法则中失败的人会因为不公平引起的失败而产生仇恨,一个被多数人仇恨的人没有尊严和安全感,总是担心仇恨的火焰会燃烧到自己的头上,只能在醉生梦死中麻痹自己的灵魂。“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众目所视,众手所指,其严乎!而最终的结果是,被压迫的老百姓起来造反,腐败的政权,重新建立新的秩序。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在一治一乱的循环中发展过来的。没有哪个腐败的政府最终不被。

在这一问题上,儒家“仁义”皆内的思想是存在缺陷的。孔子做过鲁司寇,抓的是鲁国的法制,但他并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这样会“民免而”,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为这样老百姓就会“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西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分别用两套制度来管理贵族和平民。到春秋时期,贵族统治开始衰落,孔子主张用礼来整齐老百姓,将礼乐文化推广到所有的人身上,这是一个进步。但孔子把更多的热情倾注到了仁政和德治上,并没有同等重要地强调刑政的作用。子思明确提出仁内义外,主张内外双修,但他的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他的继承者孟子的认同。孟子明确提出仁义皆内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尽其心知其性就够了。儒家中,荀子最为重视外在法规和制度对人的规范作用,但他的学生直接转向了法家,他自己也被排除在正统儒家之外。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建立起西方那样的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总是诉求于内在的良心,正义的原则常常遭到践踏,一个朝代到了后期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崩溃,以至有千千万万窦娥那样的感天动地的奇冤。人作不了主,最后只能是天来做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始终是正统,其实,中国古代的盛世都是因为在推行儒家思想的同时加强了制度建设。秦代的一整套法制被汉代继承,汉家的传家宝是“霸王道杂之”。北魏和隋朝有很多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也悉数被唐代继承,包括教育制度史上著名的科举制度。礼乐与刑政,同为国之大宝,不可偏废。

做人的底线是不犯法,做人的底线当然要靠法制来维持。道德的底线是遵守公共道德,道德的底线同样需要法制来维护。作为道德的底线,确立公共道德的原则是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所定的公共道德的条款是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能做到的。公共道德要从小培养,但在未成年之前,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主要是进行批评教育。而对于已经成年的人,发生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就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是文明国家维护公共道德的通行做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很大,个人的行为能影响的人很少,没有城市生活那么多的公共行为准则。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在农村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了城市。此外,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城市管理者无暇顾及那些公共道德行为。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公共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力,使中国人的市民素质出了名的差。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大力宣传外,恐怕只有加大处罚力度了。

今天的中国,如果我们希望国民的道德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单靠加强道德教育很难取得更大的成绩,只有首先加强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设,同时继承传统,加强立本明道的道德教育和敦风化俗的礼乐文化建设,在个人私德上让人自修自得,文明的中国才是可以期望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第2篇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新时代的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该文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析,有利于语文学科中道德教育的

发展。

1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1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深入理解学校道德教育内涵,是开展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当今,中学道德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进行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再次,幸福观教育。当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此,应加强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幸福观教育。同时,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不足,这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中学生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德育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就语文学科来说,首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材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这是促进道德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学德育目标为指南。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再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完善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使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和落实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2.1 学识素养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教学论,从中获得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其次,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次,加强实践性能力的修炼,提高自身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表达以及教学应变等能力。

2.2 心理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自信、乐观,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向,对待学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尤其不应在学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挫折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为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养的要求

首先,强化教师意识,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要有法制观念,自觉地法律法规。其次,强化改革意识。当前,语文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锤炼意志,使自己的修养意志逐步坚强起来。

3 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过学习学习作品,学习作者的伟大人格。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可对学生迸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背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视语言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内容的语言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中的字、词、句,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姿。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在语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它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情感品质和情感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比如,以“母爱”题材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育人,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强语文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讨论、辩论会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比如,阅读《史记》等名著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阅读《读者》等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一是努力改革和创新经济学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与国际接轨。中国目前的经济学教育管理制度,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模式。而要加快中国经济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必须努力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监控制度和激励机制,如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引进先进教材,传授前沿知识;规范成绩考核,实施全程式培养;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等等。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着力引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学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现代经济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师资队伍,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可能为其创造到国外研究型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案例和习题,要尽可能地挖掘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素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采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机会。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之间的流也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的大学英语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以及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自身问题的不断凸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摆上了工作议事日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也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因

1.1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无论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还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各行各业都迫切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英文写作能力,不仅能直接与外国人交流,而且能用英语进行业务谈判。这一发展形势要求高校要深化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外语人才。

1.2 高校的扩招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给高校的师资、设备、图书、教室等带来了严峻挑战与巨大压力,尤其是大学英语师资方面,由于各高校不可能按照学生增长的比率来增加英语教师人数,一个班级八十,甚至上百个学生的情况已经比较普遍,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紧张状况尤为突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在继续发展,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事实。在学生数量比较多的的情况下,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来完成庞大的教学任务与保证英语教学的质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方法就在于不断推进与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3 本身问题的凸显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因除了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外,大学英语教学本身的问题的凸显也要求其应该进行改革。虽然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比较片面等问题。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的单词与语法,但却听不懂、说不出,无法将其所学与所用联系到一起。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自身要打破瓶颈,走出困境,也必须深化改革。

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

2.1 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是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要真正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地位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主要的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指导者,而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是教师的地位更加重要,对其的要求更高。

2.2 不断修订教材与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与积极推荐下,出版社开发了多套立体化系列教材。然而由于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周期,因此在新教材使用后不久,其体例、内容等则又有可能跟不上社会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总之,大学英语教材要及时进行修订,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2.3 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保证。当前,不仅大学英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教师整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通过加强培训进修工作,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教育心理学、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所需的技能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等。加强培训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不仅能使其更好的胜任工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还能使英语教师受到学校的重视,改善其待遇,从而留住人才。

2.4 积极营一个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个高校都通过校园英语广播、大学生英语角、大学英语竞赛活动等来缓解缺少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一问题,但是这是非常单一的,只能作为教学环境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外语教学也可以首先得益于网络技术,通过丰富网络教育资源,为外语教学提供良好的立体化平台。总之,积极营造个一灵活、宽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可靠保证,也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还有统一对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认识、建立基于交网络的自主学习系统,以及多途径筹集经费等。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出路[J].煤炭高等教育,2008,(2)

[2] 陈淑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

[3] 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4] 张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3,(12)

第5篇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唯分数”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取“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每个公民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1)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2)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3)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的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又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四、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

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本质;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要求高等学校将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将它提高到与高校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高等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重要举措。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的过程。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不仅应当具备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品德修养以及积极心态等基本能力和素质。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建立在拥有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少内容通过接受单一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得到的,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就业指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好好学生万事成”的思想。我们只有从根本入手,改变学生观念,注重对文理科学学生进行“逆向”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其在社会上游刃有余,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那么就必须将这种观念根植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并在实践中指导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1)要从学生入学起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就业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创业、创新思想认识贯穿整个大学生四年,不要让学生感觉提倡创业精神是一时的冲动;(2)要使学生的创业、创新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充实。思想在观念形态的时候,仍然只是一种思想,只有将这一思想观念具体化以后,思想观念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我们商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每年要搞一次创业设计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为了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掌握了部分权威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调查数据,将此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他们为了使自己设计的企划书科学、可行,还对饭店、酒吧、相关市场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以取得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凡是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学生都认识到,如今的社会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协调能力也是不行的。(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将学生塑造成个性独立、鲜明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精神需要的是不断开拓、发奋的新时代精神,而不是遇事唯唯诺诺、事事随大流的旧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象牙塔中的以往大学生们一介书生的形象,使其树立起博学善用,能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的新形象。敢为天下先,应是大学生们的理想和追求。(4)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宠。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出现饱和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敲门砖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

(一)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缺乏创业教育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创业机会多而创业意识相对较弱的现象。当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大学生是创业还是学业,就一直是社会一个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从第一代创业大学生到现在已历经十余年,大学生创业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对其进行了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走上正确的创业大道,在创业大道上如何顺利前进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变得日益重要。

(二)创业就是开拓事业,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开创事业的素质

这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业”的含义,创业教育的本质,然后懂得创业的程序,再次是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18.7%的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赚大钱,而32.5%的大学生为了创业可以放弃自己的所学专业。可见,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业”的理解仅仅在于“物质”阶层。专家指出,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开公司经营实体就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办实体、开公司是“业”;潜心于基础理论和学术探讨也是“业”。“业”就是事业,并非特指实业,开创任何事业都可以统称为创业。学和业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学是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对高新技术等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业”的一部分。所以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大学生如何开设公司,如何办理营业执照等等,而是首先对“业”的充分认识,这应该是学生的基本的创业素质。

(三)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这一素质。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或者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等,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创业教育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专业性的指导。所以,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少专家指出,大学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做好制度安排,在目前学年制条件下,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形成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系统,始终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也要给学生继续回校学习的机会,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创业对于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就学校而言,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围绕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其实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创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性工作,这种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我们希望在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并在实践中勇敢前进,获得收获的时候,我们的创业教育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论性指导;我们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理性地创业,成功地创业;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还能造就出中国新一代年轻的知识型企业家、富翁。

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宏观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2005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成人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697.25万人,比2000年增加320.49万人,年平均增长13.1%,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04.46万人,比2000年增加283.85万人,年平均增长17.99%。同时,扩招政策的实施也使大学毕业生供需比例出现失衡,高校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十分现实的难题。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工作,从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势必在社会上产生负面舆论影响,挫伤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高校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也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让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帮助他们打消“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之一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性有余,开拓性和主动性不足;传承能力有余,创新精神不足。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这种毕业生可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但对要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这种人才规模必然难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制胜关键是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如果高等教育还囿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次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去。

(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2)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放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利用“潜在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高校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大胆尝试和创新:一是互动式学习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沟通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发创业火花,并从中领悟创业的真谛。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二是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这种培训方式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邀请一些成功创办小企业的企业主授课,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休学创业方式。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和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创办公司,高校将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学籍;四是创业实习。各高校经济及管理类专业可以设置创业实习课程并可以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或为学生提供创业贷款。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创收部分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

(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7篇

【关键词】课程规划;顶层设计;课程视阈;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0-02

【作者简介】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教师。

目前,多数学校都很重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发展,还可以推动学校发展,可以说,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中成本不高、操作简易、见效迅速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中小学的校本研修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随意,方向不明。

由于对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认识不到位,不少学校的校本研修思路不清,过程的安排缺乏条理,活动没有系统性。其实,开展研修前就要思考:这次研修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要开这几节研讨课?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一次活动与上一次有何关系?与下一次活动有何联系?一学期需要开展几次校本研修活动?分别研修什么?等等。在校本研修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再期待通过开几节课、听几场报告、看几本书、做几次培训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变革学校的培训方式,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校本研修目标明确,内容系统而有效;让教师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

2.视野狭窄,收效甚微。

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师问题,但主流却常常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虽然实在实用,但往往视野不宽,主要集中在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上,研修目标主要指向应试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成绩的改善,比较功利和短视。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校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导致校本研修与学校整体工作无法有效整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目标等关系不紧,校本研修与学校问题的关联度不大,对促进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作用。

以上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校本研修缺乏整体思考和顶层设计。什么是顶层设计呢?此概念源自于“系统工程学”,意思是从高端开始的总体设想,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包括选点、规划、实施和评价等。

那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呢?如何从课程视阈进行思考呢?

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用“课程”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项工作。西北师范大学李秉德教授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关键要素是学习的内容、规划和进程,校本研修也具有这几个要素,所以把校本研修当成课程来看是完全可以的。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序策划和逐渐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建构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个性的校本研修课程。

在操作方式上,应该把校本研修当作一门课程来规划,从课程理念、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点规划。

选点,即确定校本研修课程的起点。可以从“我是谁?我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入手,对学校及其校本研修进行定位与再认识。对学校的师资状况进行诊断,对学校的研修现状进行把脉,为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做好前测工作,选定研修的起点,保障研修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城市初中,办学理念是“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课程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基于学校情况,近年来在校本研修方面进行了系列规划和探索,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每学年确定一个研修重点,这就是“我要到哪里去”。例如:

2012-2013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理解力。2013-2014学年,重点是提升课程的重构力。2014-2015学年,重点是“坚持为促进学习而教”,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这一系列研修设计,目的在于,让教师从一个教育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课程工作者,能拥有一定的课程智慧。

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出了“三叶草”校本研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课程智慧的教师团队,“三叶”分别代表教师的课程理解力、课程执行力和课程重构力,也暗含“师德课程”、“视野课程”和“师能课程”,使教师成为“三馨教师(厚德、博学、专能)”。学校把教师发展作为校本研修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建构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研修课程。并注意四个“结合”:即实用性与学术性结合,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面向部分培训和面向全体培训结合。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可以提高课堂效益,可以促进科学管理。

2.课程实施。

课程“去哪里?怎么去?去哪里?”探究的是校本研修的重点与方向,“怎么去”思考的是校本研修的方式方法。

(1)校本研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了三个层面的校本研修。校级主题研修,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领导力;组级校本研修,重在提高研修课程的执行力;校本特色活动,重在提升研修课程的影响力。每次活动都精选研修点,精心策划研修活动,用心编制研修材料,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成效。这样的专题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改变着学校的课堂。

(2)校本特色活动。主要包括基于研修主题的专家讲座、读书交流、演讲展示、参观学习等,目的在于引领、夯实和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追求是校本研修的内核,它决定着校本研修的方向与内容。因而,校本研修的选点显得尤为重要。但“点”毕竟是“点”。如果学校只能在“点”的层面进行研修,势必会导致教师能力素养的不系统,影响研修效果。所以在设计研修活动时,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注意由浅入深地把一个个相关的、类似的“点”串起来,做到“连珠成串”,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体系。

3.课程评价。

校本研修的目标主要有两条,一是促进教师发展,二是推进学校的发展。怎么来评价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度呢?这就需要建立校本研修的评价体系。可采用定性与定量测量相结合的办法。

定性测量只要知道一个物理量的性质即可。定量测量不仅要知道变化趋势,还要确定出具体的量,即谁增加多少的时候会使另一个增加多少,进而得出确定的比例关系(或者是函数关系)。

第一,评价校本研修到底有没有促进教师的发展。可以先围绕“教师发展”确定几个测量点,如区级以上骨干数量增长幅度大、教师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撰写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篇幅显著增加、市级以上课题立项数量增长快等等。然后对每个测量点再进行定性或定量测量,如如何定义课堂教学显著进步。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进行跟踪测量。具体做法是先制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然后为课堂“建模”,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前测”和跟踪调查,看看教师的课堂变化趋势。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教材特点;组织教学;途径

由于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当前,大多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商讨。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的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如:整体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课堂纪律等常规训练。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行动,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种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记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充分地准备。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利用趣味游戏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奋地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使学生的情绪放松。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起到巩固和亏大体育课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外活动要积极投身到学生活动中去,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尊重你,支持、配合你。坚持“两操两课”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不光要强调学生快速到场做操,而且要不间断地提醒他们,做操不光是为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绩。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课间十分钟和课外活动也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指导。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添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也有效地巩固率体育教学效果,促使他们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

五、组织教学与管理如何贯穿于课堂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积累;途径研究

初中生函待教师予以语言素材积累的基本途径的系统指导。我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将语言素材积累的基本途径总结为以下三点,即:积累词汇,反复记忆;积累范例、用心领会;积累规律,举一反三。

1 积累词汇,反复记忆

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教育家孔子,就主张学生要积累词汇,初中生掌握词语需要一个内化过程,我将之分解成课外初相识,课内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这三个阶段。

1.1 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己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初中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

1.2 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可观了。通过课外积累和课堂识词相结合,使学生摆脱了积累词汇的盲目状态。每个词语经过信息编码,贮存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强化了词汇学习。

1.3 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积累范例,用心领会

2.1 积累名言。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2.2 积累成语、典故。

2.2.1 从溯源中积累成语。我国的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弄清它们的源头及含义,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才不至于张冠李戴。

2.2.2 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这一宝贵的语言资源,并适当的拓展延伸,日积月累,学生成语积累量会相当可观。

2.2.3 在运用中积累成语。学习语言,贵在感悟和运用,学习成语也不例外。学习成语,我们认为要做的“五会”: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辨析、会运用。学成语,首先要正音、正确书写,尤其对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成语应格外留意。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3 积累规律,举一反三

3.1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语法。

在现行文言文考试中,因为考试更重视文言知识的运用,而淡化语法理论,就使得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法教学,而只重视学生对字词句意思的记忆、对课文的背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记忆却往往是死记硬背,以多为荣,却杂乱无章,缺乏规律和法则。但实际上记是永远记不完的,结果往往是事倍而功半。所以必须借助于语法的学习、理解来帮助记忆。

3.2 在现代文教学中归纳特点。

现代文要掌握的语言素材积累材料非常丰富,根据其分类来归纳特点,总结规律。

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语句特色评价用词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M].王文彦远方出版社2006年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文本;冲突;共存途径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更使得其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它的“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 着实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震撼。

一、利弊谈

第一节语文课伊始,总会问学生:“什么是语文?”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以我们所教授的课文都是为探究语言文字而张本的。然而,在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号召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格局,它的运用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优势论”者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纯粹文本阅读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所教的几个班调查了一番,结论是听流行歌曲67%,看漫画34%,网络游戏18%。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感官上。而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把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就好比原来是白纸黑字,现在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教学过程了,学生自然就提起兴趣来了。

然而,当这些多媒体手段充斥几乎整个课堂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喧宾夺主了。

听过一堂《智取生辰纲》,在整个45分钟时间里,我们看了一大段《水浒传》的录像,听了教师的一段朗读,学生表现得很积极,煞是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给人感觉只是表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学习小说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其中了解文本的“双线”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仅靠影视片段,没有必要的讲授分析,学生们就会只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形象,对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缺乏品味,更谈不上了解“双线”结构了。让学生不品读课本、脱离文本看视频,欲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的。

二、冲突的人为因素

理论上,多媒体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多维直观地接触学习对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可以共存的因素。但是,为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不同程度表明两者冲突呢?造成这些冲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误把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当成了教学现代化。无论什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说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体验是根本。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的预设应该体现在讲授的过程中,而不是多媒体制作的具体流程中。

其次,不可一味“拿来”。对于网络来讲,共享资源是其优势,然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上的资源不具有权威性,正确与否还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方可以传导给学生。并且,实际教学是因人而异的,课件这类的资源还是原创的好,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

第三,答案标准化。数理化的答案可以是标准答案,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打上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造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冲突的人为因素找到之后,那也就为两者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为我们探求能有效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

三、共存途径的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共存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文本文字的感知与感悟之上的,不是一段视频,一幅图片能够解决的。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钻”这个字?得到的答案丰富多彩:有说把小草比喻成钉子的,有说说明它力量大的,还有说和“偷偷”二字相搭配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答案,都说明该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大脑进行必要的思维和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体味当时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就是好的,当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内容时,切不可剥夺他们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其二,杜绝“克隆”,弘扬个性教学。语文教学是灵动的,最能显示教师的能力和特长的,语文教学也是最注重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的现场朗读,既方便指导又具有现场的观感,更易为学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而后可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才能实现师生互动。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他人的课件,或者仅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处理的。所以要学生“感兴趣”渠道不是仅有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同样也能起到作用。

其三,合理利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对文本教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文本教学时的情境导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舒婷的《啊,母亲》一诗前,选用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导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很快进入了文本预设的情境中,方便了后来的诗歌学习。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明确。当今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不应该曲解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就全然否决了它在语文教学上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要符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为用而用”,那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就能达成共存。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2]姚焕普.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分析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9).

第12篇

关键词 绘画教学 心理教育 优势 途径

当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小学群体中,为数不少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障碍,有人将“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的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中小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

利用诸种手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非智力因素、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绘画教学凭借其有趣、生动、形象等特点和优势,在学生心理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绘画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是作者心理现实的展示,它具有深刻的心理孕育功能,绘画教学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是其他教学活动无可替代的,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线条、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线条和色彩是最基本的绘画艺术语言。线条从本质上看,是人的主观的、情感的、理性的创造。线条源自心灵,又有再度感发心灵的能力。与线条相比,色彩与心理的联系似乎更为明显。“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欧洲一位足球教练,让人将足球队员休息时的更衣室刷成蓝色,造成一种放松的氛围,而当他作赛前动员时,则让队员站在涂着红色的接待室里,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巧妙的做法。

2,绘画创作过程对心理磨练的功效。绘画创作高度自主。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

绘画作业严谨有序。对于浮躁、焦虑、粗疏等不良心理的消解和纠正很有效果。作业过程是艰苦的劳作,绘画作业常会遇到的“越描越黑”“前功尽弃”之类挫折性困难,很有助于帮助受教者增强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矫正知难而退、畏难而弃、遇难而溃的脆弱心理。

3,绘画活动中蕴含着积极地心理因素。小学绘画融入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参观画展、举办画展、绘画讲座以及教室绘画墙报、宿舍床头绘画、校园主题画廊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使参与者既是创作者、施教者,又是受教者、观赏者。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竞赛和学习,增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现代意识。

二、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定向教育”是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所谓“定向教育”是指从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出发,学生学习接受构建说、类化经验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学习为主而创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体系。

绘画艺术作品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主体的气质、性格乃至心性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这些心理因素产生各种积极变化,这就为绘画的定向教育提供了现实的依据。通过定向教育,以有效地改变、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教育定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和实验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对学生进行心理结构分析。这是通过绘画艺术教育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提。这项工作应当同有心理测试经验的心理学教师联合进行,以便使心理测定和分析的结果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13篇

【关键词】西班牙语教学 语言知识 交际能力 交际任务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A18)成果;2015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基于黑龙江地缘实际的西班牙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WY2015006-A)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1-02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语言学理论发展及其学科分支增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巴克斯(Bax,2004)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交际法不只是先进,事实上是唯一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国内西班牙语本科教学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学生的年龄心智和语言基础决定了西语本科教学既不能原封照搬中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超大量的音节、语法训练,也不能直接效仿大学英语的教改模式,进入重交际,重技能的能力训练。因此,亟需探索出符合本科生年龄心智,能够实现交际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其中重要的途径包括应用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已经验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贯彻语言知识为主,策略能力为辅,语言知识融入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结合计算机网络创造与西语本族语者直接交流的机会。

一、学习英语教改经验,将交际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之一

本世纪初以来,英语教学改革蓬勃兴起,交际教学法因其包容性而得以广泛推广和推崇,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改良可以应用到西语教学中,为西语教改服务。

1.西语教学适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大学英语教学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然而西班牙语本科教学是从零基础开始,基础教学阶段必然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为主。但在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的基础阶段仍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之间的互动,增强师生交际意识,培养交际中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需要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吸收学生参与,提供学生语言交流机会,通过长期、频繁、大量的西班牙语交流,优化习得掌握语言的过程。随着学生语言知识储备的增加,语言技能的熟练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

2.西语教学适时容忍学生错误

交际法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对学生语言错误――特别是语法错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徐强, 2000)。近些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如Byram,Kramsch提出反对教学用native speaker的语言和社会文化标准来评判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虽然这种思想受到不少人反对,但这个思路指引着我们重新思考教学中学生语言提高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自由选择和交流目的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口头表达中的错误采取高容忍的态度。西语学习在低年级基础阶段要保证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语音方面错误要及时纠正,对于语法错误要认真分析出错原因,通过强化训练避免反复出错。西语教学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可以适度放松准确性要求,这时学生语言发展处于中介语阶段,Selinker(1972)提出的“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外语,它既是外语又不完全是外国人自己说的外语,而是一种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中间语或中间阶段。这时有错必纠的做法会使学生为规避犯错误而怯于用西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学生的交际欲望,影响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训练。教师需知每位外语学习者都会经过中介语阶段。因此教学中纠错要看教学阶段和错误类型,适时对错误采取容忍的态度,树立学生语言交流兴趣和信心。

二、重视语言知识,将交际活动作为知识的载体实现两者共同发展

西班牙语本科教育中语言知识教学是核心,任何轻视或忽视语言知识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会导致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变成无稽之谈。即使在培养交际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下,语言知识仍是基础和核心,词汇和语法是语言表达之源。重视语音、语法、词汇,不等于始终把语音、语法、词汇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单独训练。在教学中,以交际任务为单位,在交际活动中融入语言知识,可以实现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言交际过程,也就是自然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两类知识:一是系统知识――语言形式特征知识、语义学、句法学、词义和连词成句的知识。二是图式知识――有关世界的知识,信念、观念、经验、文化价值等等(widdowson 1991;桂诗春,2002)。其中系统知识与图式知识结合构成了潜在的交际能力。日常语言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下面细化常见的交际双方(即听话人和说话人或作者和读者)的交际活动类型。教师可以在一二年级《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中细分课文涉及的多种交际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交际活动图式,并在图式的框架内,讲解训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西班牙语听说》课程中分阶段有计划的训练下面各交际活动涉及的语言形式和交流策略。在三四年级《高级西班牙语》、《西文报刊阅读》《西语写作》等课程中训练多种交际任务的整合完成能力,进而实践培养学生西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Hughes(2008)从测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语言听力和口语包含的信息能力和交际能力,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研究日常口头交际。书面交际与口头交际相比较,除了有时间上的延迟性,身体语言的缺失性和受话人的不确定性等交际语境因素的差别,所涉及的交际活动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将Hughes的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将交际双方需要完成的交际活动进行总结。受话人/读者交际活动中理解或获取信息的活动包括:“获取事实性信息,理解指令,理解信息寻求,理解需求,理解请求允许,理解致歉,跟随时间顺序,跟随观点论证,理解信息比较,识别理解建议,识别理解评论,识别理解理由,识别理解喜好,识别理解抱怨,识别理解推测。”Hughes(2008:161-162)交际活动的另一方说话人/作者参与在互动中的具体方式包括:“提供个人或非个人信息,描述事件,提供指令,进行对比,提供解释,进行辩论,提供所需信息,表述需求,引出帮助,寻求同意,致歉,详述想法,表达观点,论证观点,表达推测,表达抱怨,分析,总结,提供建议,表述喜好,下结论,评论,表明态度。”(Hughes 2008:114-115)

西语教师在交际活动框架中填充语言内容,以交际活动为载体以语言知识为对象,教学中实践交际教学法,将语言知识融入上述交际活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应用性。教学法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课堂气氛将得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将得以实现。

三、利用电脑网络,将交际潜能转换为交际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慕课的不断推广,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然而,外语学习基础阶段有教师亲身示范语音,课堂上师生无时差随时互动,及时回答学生提问,课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关怀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远程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

教师可以布置西语书评、书信、便条等写作任务,如要求要求学生与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某所大学的招生部门或相关学院专业咨询留学事宜。整个任务可以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要求学生书面报告其与国外大学相关人员的电子邮件往来,再设立语言、内容、格式等几个测试点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这种测试题目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的交际活动,有真实的西语输出过程、文本读者真实具体化就是国外大学的工作人员,任务是否完成有确切的判断(国外大学是否就你的信进行回复)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学生会以很大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投入到在任务执行前的知识技能讲解阶段,与外国人用西班牙语进行书面交流的测试过程中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到了锻炼。而最后基于语言、内容、格式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语言内外多个观测点的综合评价将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英文书信这部分的学习效果。

西班牙语本科专业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互动平台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中互联网载体承载的世纪范围内的西语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资料。然而,这些是以文字、图形、图片包括视频等单边的形式呈现的,交际教学在这些材料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平台,设计交际任务,为学生创作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激发学生实践语言的兴趣,提供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检验、自省西班牙语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结语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交际法展开的最初要帮助学生改变他们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的习惯,要依据课程类型和年级差异循序渐进的推进交际教学。交际教学中还应充分的关注学生,营造愉快的互动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具体年级和特定课程的教学中要找到传统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契合点,探索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保证西班牙语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x,S.The End of CLT: A Context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J].ELT Journal,2004(57).

[2]Dee L.Eldredge.Teaching Spanish,My Way[M].Xlibris,2014.

[3]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第1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4-01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文化做的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1、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基本的实习和培训,他们在实习中将由专门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进行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3、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在日本进入各个工作各位之前,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通过职业的考试才可以进入各个行业进行工作。

4、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日本的国民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日本教育,并且结合了武士道精神,坚持把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人都有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业内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保障

1、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

日本的企业内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基本现实情况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入职培训大概分为三种培训: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日本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制度塑造出的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赏,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精神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强调人品教育和情操培养,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日本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一种潜在的企业内教育力量,即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内化控制。

2、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化

日本企业正是把这种伦理化的概念运用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训练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得每个员工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因此这样充分的减少了企业内组织内耗的情况,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自己人生实现的最终理想,把自我的发展也都寄情与本企业中。

3、终身的雇佣制

长期的雇佣关系可以让员工有着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认自我的个人主义,更加注重企业整个的集体利益,尊重整个企业的集团价值。当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员工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员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约束自己的欲望,服从整个企业集团的意志行为,这样才可以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和昌盛。

4、灵活性的工种结构

所谓的“灵活性工种结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通过职场训练来学习掌握相关工种的技能技术,从而使雇员的经验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能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相关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职业教育道德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显示出了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也为日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精髓借鉴。

1、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学校职业教育和后期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这两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进入企业所接受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内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对学校内的职业道德教做一个基本的补充而且还要根据自己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让员工树立对于本企业的基本认同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成立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

需要建立每个员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带有民族危机感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不断使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体系,加强各流水线的基本激流与合作;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学习,提高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建立与我国文化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宣扬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有着自己企业的基本特色。在确立好自己的企业文化后,就应该把企业文化渗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域,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培训,而更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企业文化育应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员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方向,忠诚于企业的事业并乐于奉献。

4、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企业应该对于员工设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些长期的雇佣体制需要有详细而系统的规章制度这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和促进员工长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VBS病毒入侵方式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097-01

一、VBS脚本病毒原理分析

(一)VBS脚本病毒如何躲过杀毒软件

现在杀毒的对vbs相当敏感,只要发现对注册表的xx作,或使用vbs运行命令(加用户)就可能被杀。下面谈两种方法可以简单解决:

1.使用连接符"&",如:

Set CURObj = CreateObject("WScript.Shell")

mhk="HK"&"LM\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

CURObj.RegWrite ""&mhk&"internat.exe","internat.exe"

2.使用Execute函数(BY动鲨)

一些杀毒软件,如瑞星,它们会监视网页中的代码,一旦你创建了FSO或写注册表,即使是正常的脚本他也会报告危险,但是当年新欢乐时光也用了FSO怎么就没报警呢?原因是这个病毒使用Execute这个函数来躲过了防火墙,呵呵。病毒将这段声明代码转化为字符串,然后通过Execute(String)函数执行。

二、VBS脚本病毒如何感染、搜索文件

VBS脚本病毒一般是直接通过自我复制来感染文件的,病毒中的绝大部分代码都可以直接附加在其他同类程序的中间,譬如新欢乐时光病毒可以将自己的代码附加在.htm文件的尾部,并在顶部加入一条调用病毒代码的语句,而宏病毒则是直接生成一个文件的副本,将病毒代码拷入其中,并以原文件名作为病毒文件名的前缀,vbs作为后缀。

三、VBS脚本病毒通过网络传播的几种方式及代码分析

VBS脚本病毒之所以传播范围广,主要依赖于它的网络传播功能,一般来说,VBS脚本病毒采用如下几种方式进行传播:

1.通过Email附件传播

2.通过局域网共享传播

局域网共享传播也是一种非常普遍并且有效的网络传播方式。一般来说,为了局域网内交流方便,一定存在不少共享目录,并且具有可写权限,譬如win2000创建共享时,默认就是具有可写权限。这样病毒通过搜索这些共享目录,就可以将病毒代码传播到这些目录之中。

3.通过感染htm、asp、jsp、php等网页文件传播

如今,WWW服务已经变得非常普遍,病毒通过感染htm等文件,势必会导致所有访问过该网页的用户机器感染病毒。

四、如何防范VBS脚本病毒

(一)如何从样本中提取(加密)脚本病毒

对于没有加密的脚本病毒,我们可以直接从病毒样本中找出来,现在介绍一下如何从病毒样本中提取加密VBS脚本病毒,这里我们以新欢乐时光为例。

用JediEdit打开folder.htt。我们发现这个文件总共才93行,第一行,几行注释后,以开始,节尾。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个什么类型的文件吧!

首先,copy第88、89两行到刚才建立的.txt文件,当然如果你愿意看看新欢乐时光的执行效果,你也可以在最后输入第90行。然后在下面一行输入创建文件和将ThisText写入文件vbs代码,整个文件如下所示:

ExeString = "Afi...’ 第88行代码

Execute("Dim KeyAr... ’ 第89行代码

set fso=createobject("scripting.filesystemobject")

’ 创建一个文件系统对象

set virusfile=fso.createtextfile("resource.log",true)

’ 创建一个新文件resource.log,

用以存放解密后的病毒代码 virusfile.writeline(ThisText)

’ 将解密后的代码写入resource.log

OK!就这么简单,保存文件,将该文件后缀名.txt改为.vbs(.vbe也可以),双击,你会发现该文件目录下多了一个文件resource.log,打开这个文件,怎么样?是不是“新欢乐时光”的源代码啊!

(二)VBS脚本病毒的弱点

vbs脚本病毒由于其编写语言为脚本,因而它不会像PE文件那样方便灵活,它的运行是需要条件的(不过这种条件默认情况下就具备了)。笔者认为,VBS脚本病毒具有如下弱点:

1.绝大部分VBS脚本病毒运行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个对象:FileSystemObject。

2.VBScript代码是通过Windows Script Host来解释执行的。

3.VBS脚本病毒的运行需要其关联程序Wscript.exe的支持。

4.通过网页传播的病毒需要ActiveX的支持。

5.通过Email传播的病毒需要OE的自动发送邮件功能支持,但是绝大部分病毒都是以Email为主要传播方式的。

参考文献:

[1]喻凯,病毒发展趋势及对策[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韩莜卿,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张仁斌,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