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工业化研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rough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design and building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factory, improves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 company's living environment. The management mode should also change, and labor management should tend to be information and closed circuit, labor training should be eli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gradually clear, the construction labor mobility is reduced, the occupation training channels increases, and coope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employees of labor service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technical personnel reserves, strengthen cohesion, create enterprise brand,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P键词: 建筑工业化;建筑劳务企业;劳务用工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construction service enterprises;labor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23-03
0 引言
我国建筑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等方面的问题。建筑工业化是将建筑作为产品,采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变建造房屋为制造房屋,达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从而提高效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寿命,降低能耗,达到实现建筑生产现代化的综合目标[1]。建筑劳务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发挥作用。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现代产业化组织,建筑工业化建设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集成和全过程各阶段的生产要素的系统集成,必将对传统的建筑劳务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1 建筑工业化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区别
建筑工业化有别于传统的建筑全现场单件式生产的施工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采用成套集成生产技术,通过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实现建筑产品节能、 环保、全寿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生产方式[2]。由图1与图2对比可知,与传统的建筑生产方式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有较大区别,对建筑劳务企业的要求也出现重大变化。
①建筑劳务用工专业化提升,作业环境改变。建筑工业化生产分工更加精细,标准化设计环节、部品构件生产环节、运输流通环节、现场安装环节等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各个环节建筑劳务用工工种专业化程度极大提高。与传统生产方式建筑劳务用工工作地点集中在施工现场相比,建筑工业化生产中建筑劳务用工将分布在部品构件预制生产工厂、部品运输流通环节、安装施工现场等不同作业环境。
②建筑劳务用工需掌握BIM技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高精度要求。传统技术记录和生产难免会产生错误和误差,无法满足建筑工业化构件生产及安装的精度需要,因此要求生产及技术人员能够利用BIM技术采集构件生产中的相关信息[1],并完整地展示给制造人员或者能够完整地导入技术其他系统,提高构件的设计精度和制造精度,得以保证实现构件生产的工厂化。
③建筑工业化施工安装装配化需要记录及采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极大提高。传统的建筑生产由于采用现场生产,各受力构件可实现一次浇筑完成,对搭接的位置和顺序要求不高,可以实现及时错误修正,建筑生产的信息记录可以由人力记录完成。建筑工业化使得各构件分别预制,现场组装,在安装过程中对搭接位置和搭接顺序有极高要求。
在施工之前需要借助BIM技术实现模拟现场装配施工过程,优化安装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案编制,记录构件安装时搭接顺序,搭接位置等关键数据,确保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优化安装方案实现加快生产进度、节约人工、提高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工业化生产要求。
④建筑工业化生产资源再生环境友好。标准化构件生产回收再利用与传统建筑生产相比回收难度及成本降低,回收环节也作为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必要的一个环节,循环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
总之,建筑工业化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建筑劳务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必然对建筑劳务企业的企业经营环境、管理方式、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建筑劳务用工等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
2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环境影响
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建筑生产方式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建筑劳务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改变。建筑劳务企业现阶段主要定位为建筑总承包企业劳务分包方,建筑劳务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建筑劳务投标过程中充斥着大量违法挂靠的劳务分包企业甚至是包工头[2]。这些企业经营管理大多只负责对建筑工人的临时组织管理,对现阶段施工现场作业为主的状况下尚可以完成劳务分包工作。尽管劳务分包制度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资质挂靠现象屡禁不绝,劳务层层转包违法分包普遍存在。
建筑工I化不断发展,构件生产将逐步实现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违法挂靠劳务企业或者包工头将无法通过临时组织管理完成对精密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务用工组织,同时构件工厂化发展也意味着建筑构件生产的标准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参照普通工业化产品生产要求完善相关配套法规,逐步加强对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市场监管,杜绝违法转包分包,违法挂靠企业会被市场逐步淘汰。
3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企业管理方式影响
随着建筑市场专业化分工逐渐清晰,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工程难度和规模的提高,建筑劳务企业市场的环境逐步改善,建筑劳务企业管理方式也必将迎来诸多改变。建筑工业化将使建筑劳务企业的管理从全部工地现场施工管理,逐步转变为构件预制工厂+物流运输+工地现场组装管理+运营维护管理+再生回收管理相结合。企业管理方式将出现以下变化:
①劳务用工管理信息化。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构件逐渐由工厂生产,现场安装工人比例大大减少。工厂化生产为各地监管部门及建筑劳务企业实行实名制管理、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等提供良好条件及基础。用工管理信息化这对于解决劳务纠纷、促进建筑工人培训、完善务工人员社会福利保障等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政府部门监管乏力,劳务企业门槛过低,劳务企业管理水平偏低,承担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劳务用工管理闭路化。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产品生产趋同于普通工业产品生产。建筑劳务企业可以借鉴普通工业化产品生产工人的“闭路化”管理模式,包括入职的信息采集和培训、入职后的行动记录以及离职时手续办理三个环节。建筑劳务企业协同政府监管部门,在统一信息平台基础上对建筑劳务用工实现实名制精细化管理[3]。入职前实名制管理包括信息采集、签订合同、入场教育等方面内容,通过信息化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办理门禁出入卡实现;入职后可通过门禁信息设备记录劳务人员考勤等信息,减少劳资纠纷;离职手续包括签订退场承诺书、收回门禁卡、人员电子信息变更等方面内容,确保劳务工人劳动合同完美终结,形成完整 “闭路式”管理。
③劳务用工培养精英化。建筑工业化生产将极减少了工地现场的用工数量的同时提高了用工的质量要求。现有的粗放化培养模式将不能适应建筑劳务用工的要求,建筑劳务企业劳务用工培养定位将从现在的大众化,粗放化培养模式转变为精英化培养方式。建筑劳务企业逐步转变企业劳务用工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以适应建筑工业化生产对劳务人员技术、职业素质的更高要求,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企业营销策略,树立企业品牌。
④劳务企业管理人员职业化。目前建筑劳务企业普遍规模小,还未形成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企业普遍处于“人治”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管理人员面临的劳务用工流动性过大,多为完成一个工程临时拼凑起来,相互信任及认同感极低[4]。建筑劳务企业管理实际上由一些大小包工头凝聚松散的临时组织,管理人员形同虚设,导致建筑劳务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经验缺乏,本身流动性也较大,无法适应职业化需要。
建筑工业化工厂化生产,技术门槛的提高必然要求相应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包工头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面临精英化的技术型劳务用工,主要负责工业化建筑部件品质监管及劳务组织管理,便于与劳务用工相互信任及认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管理水平,适应建筑工业化的管理职业化要求。
4 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劳务用工影响
建筑劳务用工是建筑劳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离不开现代化、素质高、技术精的建筑劳务用工队伍。建筑工业化必然改变目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工人队伍的现状,作为建筑劳务企业核心的建筑劳务用工也将发生以下变化:
①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降低。建筑劳务用工高流动性一直是建筑劳务企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建筑工人流动性主要分为跨项目流动和跨工种流动。无论是由于福利待遇、生活环境、家庭等原因工程未竣工前而中途离开的跨项目流动,还是在跨项目工作过程中,从事一个工种作业的同时从事着其它工种作业的跨工种流动,劳务用工流动性大的主要原因是工地现场施工诸多因素制约,如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及生活环境差,工种技术要求门槛不高,组织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构件生产主要在预制工厂进行,现场只进行组装和部分现浇作业。构建工厂化生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不需要过于频繁更换作业场地,工作环境和居住地点相对固定。同时工地现场作业环境及生活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便于劳务用工融入城市,更易产生对企业归属感。劳务用工跨项目流动意愿将大大降低。建筑工业化缩短建筑施工周期,技术要求提高的同时专业分工更加明确精细,建筑劳务用工流水作业,对从事的某一工序的技能要求更高,跨工种流动的可行性极大降低。
③建筑劳务用工培训提升渠道增多。由于现场作业技术监管难以实现实时全方位监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技术门槛过低,建筑劳务企业以及建筑总承包企业由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过大,为了追求高效益,并不舍得浪费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一线技术岗位上的劳务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岗位再教育。多数建筑劳务用工培训流于形式,甚至在“包工头”带领下直接跳过培训直接参加上岗操作[2]。建筑工业化使得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降低的同时也极大提高劳务用工的技术门槛,建筑劳务企业对劳务用工的培训必要性和迫切性使得建筑劳务用工的培训数量与质量必然显著提高。
建筑工业化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建筑劳务企业与建筑施工企业、各类高校及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都应担负起建筑劳务用工培训的职责,多层次全方位拓宽培训渠道,提升建筑劳务用工的职业素质:政府监管部门联合高等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基本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筑劳务企业组织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培育以及岗位技术技能培训。培训有效开展将解决目前劳务用工职业素质过低,缺乏企业归属感的问题,满足新常态下对建筑产业工人的要求,促进建筑劳务企业技术结构升级。
③建筑劳务用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一直是建筑劳务企业和劳务用工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了能够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各地各部门为了维护建筑劳务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规定施工企业必须申请就业工人的社会保险。施工总承包或者R党邪企业对于直接雇用的工人,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按规定为其办理各种社保业务[5]。为提高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监管部门将施工劳动社会保险,强制工程服务企业、施工企业管理,保险覆盖率数据作为企业信誉等级评定标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仅建筑劳务企业甚至是劳务用工本人对缴纳社会保险积极性不高,导致建筑劳务用工社会保障水平过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劳务用工从以前多个项目频繁短期流动的临时工,变为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固定的产业化工人。建筑劳务用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参照工业化大生产的企业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强制建筑劳务企业办理员工失业保险,使得员工被辞退后可以得到经济补偿,同时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进一步降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维护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政府相关部门与建筑劳务企业协同建立针对建筑劳务用工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筑劳务用工所从事的多为高危工作,因此政府及建筑劳务企业应在建筑劳务用工在建筑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发生意外风险做预判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相应合理可行的救助政策,解决建筑劳务用工后顾之忧。
3)多方协同构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社会、企业各方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建筑劳务用工最基本生活保障,建筑劳务企业及总承包企业提供改善利措施,社会着重营造建筑劳务用工融入城市的各项福利环境,多方协同减轻建筑劳务用工生活压力。
4)构建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建筑行业是高危行业,建筑劳务用工发生劳资纠纷或者不公正待遇的情况屡屡发生。建筑工业化发展使得建筑劳务用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必将不断增强,完善的法律救助体系可以使得建筑劳务用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杜绝不理性维权,及时化解矛盾,促进建筑劳务企业和谐发展。
④建筑劳务用工后续储备提高。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建筑劳务企业对建筑劳务用工进行人才储备,成为企业的客观和主观的需要。建筑劳务用工的流动性降低以及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为建筑劳务企业进行人才储备提供客观的条件。
1)建筑生产构件化及工厂化使得人才储备成为可能。较低的流动性,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筑劳务企业在户口、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为储备人才提供基本的条件,有利于解除储备人才后顾之忧,建筑劳务用工真正成为产业化工人,能够集中精力为企业作贡献。2)构件标准化生产有利于建筑劳务企业建立储备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并实施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来留住储备人才。标准化生产有别于现场施工,通过构建生产、组装流程细分及优化,建全企业生产标准,建立一个公平、有竞争力、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绩效评估真正调动储备人才工作积极性、为建筑劳务用工提供足够的职业晋升通道和空间,留住储备人才。
5 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给建筑劳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建筑劳务企业积极适应建筑工业化带来的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从企业本身的管理方式入手,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模式,着力从建筑劳务用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闭路化管理、建筑劳务用工的精英化培养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建筑工业化的新要求。在建筑劳务用工及其管理人员机构建设方面,不断推进管理人员职业化、建筑劳务用工产业化培养,提升企业人员的技术结构等级。保持人员结构基本稳定,降低建筑劳务用工流动性,多措并举拓宽培训渠道和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强建筑劳务用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建筑劳务用工的人员储备,创建企业品牌,提升建筑工业化生产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周晓茗等.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8):14-16.
[2]贾胥永鑫.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分包制度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
[3]阎西康,常璐平,兰天,等.建筑业劳务用工产业工人化途径调查研究[J].建筑经济,2015(12):9-12.
[4]周文涛.施工总承包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运作机制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4.
[5]曲杰.社会保障体系下降低企业用工风险的基本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5):93-94.
[6]王吉飞.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现状及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7-49.
[7]吴书安,闫志刚,高云.政府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工程交易对策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1):42-45.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工厂化制造;专业化施工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 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
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概述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领域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加强了对住宅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将制造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的有效手段和最新的科技成果适当的应用到住宅建设中,提高了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工业化采用预制构件生产工业化、现场施工技术化、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建设模式,代替了传统现浇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模式,能够提高工程效率和经济效率,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是保证基础施工和吊装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造效率和速度,有利于实现建筑构件、施工工序的标准化,改善传统建造方式的设计、施工等环节相脱离的状况。建筑工业化可以实现预制化生产、装配式建造,可以从人员的培训开始将建筑工业化的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提高人员的建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标准化。建筑工业化会促进行业的协调发展,将当前建筑行业方面的设计、招投标、生产、施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融合和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1、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法规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为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的政策,从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来看,只有《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绿色建筑行动》算是较高层次的政策,一些约束力较小的规章制度和政策,对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实施效果的影响不大,只有制定完整的、针对性强的,约束力大的政策规范体系才能促进国建的建筑工业化发展,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发展情况看,国家主导和制定的严格的规范和政策体系,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措施研究和解决,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制定和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体系,针对性的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工业化工作的推进和发展。
2、建筑部品的生产问题
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构件部品和构配件生产要具有标准化的施工工艺,工业化生产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住宅质量和品质、减少资源浪费等优势,标准化的构件会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但是只注重标准化不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就会影响人们在户型选择、外观效果、舒适程度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影响建筑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制定的“建筑统一模数制”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推进了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业化的发展。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应用体系,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模数协调缺乏对住宅部品的设计、生产,施工、设备要求的指导,目前我国的部品设计和种类较多,缺乏统一的模数制度和通用体系,造成了建筑结构体系与部品、施工设备之间的模数难以协调,影响了预制构件的生产规模、施工效率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能够使建筑工业化需要的建筑构件从生产效力,建筑的安全性能和设计合理性等有很大提升。但是,由于生产技术体系不统一,没有标准的模数化标准,容易造成大规模生产强调标准化而排斥多样化,使得建筑产品和造型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对建筑的个性化和功能化需求,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结合当前的技术要求,大规模的生产还不能同时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及居民个性化的要求,强制生产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施工人才缺乏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模式会被工业化建造模式所取代,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主要依靠从事建筑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素质,才能够在建筑工业化的探索中发挥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包括施工人员和知识分子在内,对建筑工业化的概念知之甚少,现有的人才储备己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人才作为公司在快速发展时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的人才状况,企业只能择优录取和培养。”随着新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增多,并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级城市,人才无疑成了最基础的支撑要素。例如,2012年底开始,远大住工举行了数场招聘会,但收获甚少,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没有将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纳入课程培养,造成了对建筑工业化的认识不清楚,达不到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标准。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技术的成熟,基于新型的工业化技术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实际操作与应用的培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型企业如远大住工宇辉集团、西伟德等的发展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专业园区的建设如沈阳现代建筑产业园、合肥经开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都急需产业化人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人才的奉献。所以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据了解,根据我国新型现代建筑产业发展需求,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人数己经上升到了100万人。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对策
1、完善建筑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首先将我国可以根据本身的法律特征,从国家的最高法律宪法,层层制定法律、行政机关法规、行业或企业法规,根据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法律行为,行政性法规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是情况,在国家政策的框架下,针对本地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集合优势力量,形成完整配套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监管和实施,体现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其次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政策借鉴欧美、日本等的先进模式,根据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保证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税率、土地等的有效结合,制定综合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积极引导企业的产业化道路,鼓励其在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进行新技术研发和实践,实现对部分企业的兼并、重组,帮助其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产业化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可以制定用来规定具体组织实施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政策法规,在技术上、组织上为建筑企业集团、绿色材料企业等发展提供机会,融合建筑工业化的相关产业和相应企业,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方面的成熟应用,保证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2、形成工业化产品的实用体系和标准
部品建筑或住宅采用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商品,部品要实现标准化,必须从产品设计、通用部品体系、模块化、几何尺寸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实施,的建筑设计体系建筑工业化要求,以实现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立标准为了适应借鉴国内外发展工业化建筑的宝贵经验,对现在建筑部品和构件的多样性进行合理统筹、计划和控制,实现建筑部品和构配件的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并向通用化发展,综合考虑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工、材料、机械、技术的水平等的潜力,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摸索和探讨,己达到建立国家层面的预制构件生产目录的目的。
3、加强人才培养
从人才的培养上发展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应加强高素质入才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培育更多专业型人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在各高校加设工业化研究的相关课程,能够聘请相关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是更多地学生了解和深入学习建筑工业化知识,增强对于建筑工业化的兴趣,以更好的服务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家可以统筹建筑业资格考试的条件,将新技术人员纳入到资格考试中,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高工业化人才的选拔层次。对建筑业企业来说,要制定一定的补助政策,以帮助其更多的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入才,加强技术培训和审核制度,更好的培养新型技术人员。
四、建筑工业化发展方向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己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产业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施工现场建筑垃圾零排放的绿色环保需求,将持续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当前建筑工业化处于发展的热潮中,以远大住工、万科集团为首住宅产业化先进企业,己经在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建筑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也促进了国家需国制定严格规范和标准,再政策的激励和扶持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因此,对建筑工业化制约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建筑逐渐走向工业化方向,只有不断促进建筑工业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上文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后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02:1-8.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
一、引言
所谓建筑工业化,指的就是根据大工业的生产模式,对建筑业进行改造,使它从原来的纯手工业生产逐渐转变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模式。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包括: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产业化、施工过程全机械化以及组织管理规范化等,并将上述各种途径融入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得劳动生产率明显得以提高,加速建设进程,加快工程成本水平下降,以及提高建筑工程的|量与实际效用。对于当前因为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较高而导致的工业化建筑难以广泛普及的现状,本文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愈来愈全面地普及工业化建筑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二、国内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1.国内工业化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规模建设的发展时期,工业化建筑方式建设所耗时间较短、效率高,是当前时期下建筑工程建设的一个全新的建造模式。但是,国内工业化发展遇到了瓶颈期,成本方面面临着居高不下的态势,各种工业化体系成本增加量显著上升,对于不同的工业化体系而言,它们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与传统现浇体系相比,工业化体系平均成本要增多200至500元每平方米,成本差距这么大,使得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工业化建筑难以全面普及与推广。本研究认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非常显著,然而人们只看到的是工业化建筑的成本高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却很少看到工业化建筑的服役年限问题,综合成本观念并未形成。人们并未对市场对工业化的优势性能以及品质给予清晰地认识,对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增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目光不够长远。
2.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而言,其发展主要是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发挥其主导地位,政府可以不断的将资金与技术进行集中,实施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传统的半手工半机械化的建设模式完全被工厂化建设所替代。以美国为例,在工业化实际发展历程中,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业化建筑补偿机制,使得工业化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畅通、规范、有序。对于工业化建筑成本而言,对于不同生产方式以及属性的成本,如基础成本、改造宅基地成本以及土地开发利用成本E,均完全一致,由工业化而造成的成本不同点一般主要集中于建筑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方面,其中工期变短而造成的人工成本以及资金使用率等指标的下降,恰恰弥补了工业化导致的成本增量。对于欧美这样的国家而言,其国内人力成本保持较高的水平,通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实施,工人在现场工作或者操作的时间显著减少,加快了劳务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劳动力成本水平下降,从而很好地控制了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
三、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的相关因素分析
1.材料费用增量
工业化建筑建造需要增加某些材料来确保构配件正常的安装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预埋件、PE胶条以及防水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预埋件主要有吊环、套筒以及调节件等方面的内容。吊环以及调节件是组成构件安装中的辅材料,构件拆分设计对套筒的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防水胶以及PE胶条则能够很好地对建筑节点防水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其使用量则受到工业化结构体系的选型以及节点做法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材料增加费同工业化建筑体系技术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存在较好的关联性。
2.构件生产费用的增量
对于工业化建筑构件而言,一般需要在工厂之中按照严格的生产工序和流畅开展生产活动(具体流程如下图1所示)。根据如下图1所示的生产工序及流产图可以看出,工业化建筑构件在工厂内的生产需要经历台模加工及安装、钢筋及注浆管加工、钢筋骨架及网片绑扎、注浆管以及安装预埋预留、侧模安装、工序验收、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以及成品堆放等10道工序。模具的类别与周转频率均会对构件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生产成本增量产生重要的影响,模具类别与工业化的前期拆分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对建筑整体预制部位的把握对预制体系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的模具数量也随之而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之中不同类别的预制构件的数量越多,构件的类型也就随之而增多和变得更加复杂,那么模具的成本也就会随之而变高。
3.业化建筑的运输费用增量
工业化的建筑构件需从工厂运输到达项目建设地,增加的运输构件所需要的费用与运输效率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工业化建筑构件的运输效率受到构件运输距离与构件重量以及大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工业化构件设计初期,需要着重考虑构件的大小及其重量,在常规的设计过程之中,一般控制构件的重量约为5t之内,其长度均控制在5米之内(按照实际工业化建筑项目之中的经验数据进行计算),从而确保工业化建筑构件可以高效地运输至施工工地之中。除此之外,工业化建筑构件生产的厂址选取与项目所在地之间的距离关系也显得非常重要,距离效率越高,其成本增量则越低。下表1中所示的为某个区域十字型标准楼型测算的运输费用增量表:
4.现场施工费用的增量
工业化现场施工的费用增量主要包括机械费、人工安装费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机械费用控制主要体现在塔吊的布局以及选型的经济性上面。合理的塔吊选型需要与工业化构件的设计过程相结合,构件的数量与重量对吊装的效率存在较大的影响,构件设计得过多吊装效率显著降低,若构件重量设计过大,那么远端构件可能不能很好地被起吊,这均会对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成本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构件拆分设计过程中,应该将构件的数量以及重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面。建筑工业化的节点施工与传统的现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常常也需借助其他工具来辅助工程项目施工,新的施工操作方式使得工业化施工部分的人工成本也随之而显著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建筑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工业化建筑就是最近几年新型的一种全新的概念。然而,工业化建筑的普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出现了瓶颈,根源在于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较传统的建筑成本要高,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工业化建筑建造成本相关因素,旨在为工业化建筑的普及率的提高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 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 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 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 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改造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功能,原有的旧工业建筑在新条件下,部分功能丧失,建筑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空间形态化改造。通过包容重构方式提供满足信息化实施软硬件结合、感应设施的技术架构。
二、建筑设施设计
在智慧建筑的设计中,强调的是在设计之初,即完成信息化集成设计,在施工图阶段信息化相关机房、布线、感应设备区域、设备空间即完全融入图纸,满足智慧建筑复杂需求的。相关细节设计在完成旧工业建筑体的立面、结构整体改造后,同样需要注意水、暖、电、景观等工程的适应性改造,由于旧工业建筑体的原有水、暖、电、景观方案均是为工业功能实现,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应根据改造目标所需功能进行设计。
三、改造设计示例
(一)状况调研
待改造旧建筑体为原有蜂窝煤加工厂,位于大兴区北研垡村东北,临黄徐路(双向两车道)中段,距离京开高速匝道入口及京开辅路6.8公里距离南六环海子角匝道入口7.8公里,距离南中轴路1.5公里,距离大广高速8公里。智能分拣中心用地为15.1亩。主要为原有蜂窝煤厂原址,主体为工业用地,建有少量民宅。
(二)改造设计
对智能分拣中心的规划以快消品的存储、分拣为主要功能。将原有门口空地纳入规划范围,增加土地面积406平米,园区整体占地达到15.1亩。根据智能分拣中心实现存储周转的功能,提出功能平整表,如表1所示。其中,此处规划建筑面积总计6,299平米,容积率达到61.8%。充分利用该地块的优势。建筑仓库与厂房的结构为于高架库专用的标准库房,根据仓储及配送需要,智能分拣中心内要符合18米长挂车的出入需求,同时道路应该满足车辆通行需求,智能分拣中心规划道路如表2所示。改造后的建筑体及园区完全能够承载功能需求。
(三)改造效果
改造后的设计效果如图2所示。改造后的智能分拣中心具备智能分析,无接触射频扫描等技术,全面覆盖网络,以仓储管理系统(WMI)为核心的智能化分拣中心。
四、结论
1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时代毋庸置疑是信息的时代,全球范围内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同国外先进的建筑企业来说,国内的很多大型的施工企业在施工技术领域其实并没有较大的落后,落后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上。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管理者思想落后,信息化意识不强。许多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及信息化管理软件,而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有效运作、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和费用。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只愿意在硬件上进行花费和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软实力”才是当今建筑企业发展需要做到和必须做到的。并且中国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巨大,企业管理者思想的落后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信息化人才稀缺。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企业的发展归根究底还是要靠人来实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当前时代人才是较为稀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更少,懂得信息技术又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素养并且还了解建筑行业发展运营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人才的稀缺直接制约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还不高。目前单机版桌面软件居多,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除OA系统、财务、招投标软件应用较广外,其他相对复杂的高端应用系统应用比例较低。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过程控制,导致企业“信息孤岛”、集成应用水平低、资源不能共享,效果不佳。其实当前信息建设不畅未必是技术上的原因,很多企业自身思维较为狭隘,不愿意进行分享,那么这种情况下信息网络的建立较为迟缓也是能够理解的。
第四,信息化内部支撑配套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工作没有标准化,施工管理中现场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许多企业没有养成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建筑企业与其他的企业有一定的差别,它无法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时按点进行施工活动,也无法保证施工人员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总结起来就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当前是较为混乱的,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具备信息化的条件,即便进行信息化的尝试效果也不会太好。
第五,项目信息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计划不准确、记录不完整、信息利用率低、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决策和调整不及时、成本监控力度低等方面。其实归根究底还是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真正正地将管理当成重要的一项工作去做,他们的观念严重滞后于当前师弟啊的发展。而这种信息管理的粗放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向前发展。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第一,重构企业管理系统,使之符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或企业级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纳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盘考虑。当前要想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必要的系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和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需要企业创造出适合信息化发展的条件和环境,用更加科学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来确保信息化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包括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确定、信息化管理组织设置、信息化管理组织职能分解、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化管理信息流程、信息化管理规章。对于任何一项工作来说,体系都是最为重要的,它直接关系着这项活动的成败。要想实现信息化,就必须建立起信息化建设的体系,用较为科学规范的章程来进行具体的信息化的工作。
第三,建设项目信息的标准化。我国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只有建立起标准,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上才能够更具备可能性和现实性。
第四,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买不来的,必须自己设计。在建立系统的过程中要让信息化管理人员参与设计,而不是将系统设计好或买来给他们。与此同时,在系统设计及投入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大家熟悉管理系统的运作。必须自己进行设计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只有企业自身才知道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化要素是什么,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本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
第五,建立适合现代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文化。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组织文化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企业文化当前在传统的企业当中发展地较为迅速,但是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迎合信息化管理的趋势,也应当建立起企业组织文化体系,将整个组织体系打破重构,为实现信息化创造出条件。
第六,基于战略目标的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直是由管理需求和技术发展两个引擎驱动的。从管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出现、企业本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需要解决是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一)招投标竞争问题
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使得招投标竞争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与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导致最低价中标的方式成为主流。为了获得项目,施工企业使用尽量压低标价的方式,有时候甚至出现投标报价比工程预算、工程成本还低的现象,导致利润低、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等问题。
(二)资金周转问题
1.项目投入大,战线长
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具有较长的周期,并且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能及时回流。另外,施工项目并不仅仅在一个地区进行,具有较大的地域跨度,影响了资金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下属企业账户较多、资金利用率低,导致母公司不能对资金进行有效、及时调度,增加财务费用,阻碍企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2.资金垫付现象严重
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的市场上不良竞争与恶意压价等多种问题,施工企业为了发展有时不得不接受“无形规则”,例如资金垫付。为了把握住施工的机会,施工企业只能进行资金的垫付。在工程款不到位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能自行拿出资金保证施工的进行。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进行垫付的资金应得的收益减少,在工程完工后,该部分资金很有可能不能技术收回,变成拖欠款。
3.保证金交纳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建设单位一般会将能否进行足额保证金的交纳作为判断施工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工程承包的依据。为了避免施工企业违约,建设单位通常会要求施工单位在投保前交纳投标保证金,中标后交纳履约保证金。金额大约为中标价的十分之一,特别是履约保证金资金占用时间较长。但是关于保证金的交纳比例、方式等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现状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压力,阻碍资金的运转。
4.资金筹措方式不足
施工企业在融资上存在一些困难。一方面,从债权融资来看,建设单位长期不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债务压力不断增大,负债率持续升高,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资金发放时并不青睐施工企业。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利润率不高,在税后所剩下的资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资金缺口。这种局面导致施工企业不仅不能从银行获得资金,也不能进行社会融资,资金筹措存在困难。
(三)缺乏统一资金管理
施工企业项目比较多,并且相对分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调配增加了难度。虽然该类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问题并且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对资金的使用、开支制定了一些计划,但是由于工程具有跨地域、周期长等特征,施工企业不能对每个项目部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导致资金管理不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降低资金使用与管理计划的可控制性与实际操作性,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经常发生银行账户过多、备用金不能妥善管理、工程结算延迟等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
(一)精细化资金管理的特征
1.全员性
在资金精细化管理中,施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处于主体地位。精细化管理主张有效落实责任、进行刚性管理、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关注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将重点细节作为着力点,提高研究与把握细节的系统性,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的执行能力,保证目标能够被快速实现。所以,精细化资金管理需要施工企业中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
2.外延性
外延化即为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要与生产与施工中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将以往的资金管理中的优势部分与现代精细化管理思想进行结合,最终整合成效率高、新颖的管理方式。
3.现代性
精细化的资金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使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式。该种管理方式要求企业每个项目之间进行联系与沟通。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软件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加快资金流动速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资金管理策略
1.融合信息化管理
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资金的效率与质量。由于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比较强,项目比较分散等特征,所以在进行资金管理时使用分级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同时具有明显的缺点。企业的总部很难对下属单位与每个项目部的资金核算进行监督管理与有效控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智能计算机,提高资金管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针对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使用科学、适用的财务管理软件能够对资金管理的程序与细节进行有效优化,减少甚至避免资金管理中的不当做法,尽量减少资金管理产生的费用。加强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现存的缺陷,并且逐渐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整体水平。
2.实施集中管理
在精细化资金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施工企业应该集中管理资金。具体措施包括:设置资金结算中心,负责统一规划、筹集、使用与管理资金;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对每个项目部与下属单位的资金进行集中调配与管理,防止出现资金闲置、私设账户等问题,保证财务账目能够对所有收支情况记录在册;使用分级审批方式对资金的支出进行管理。集中管理资金,能够将本来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由企业总部来管理。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资金的集约化与规模化优势,加快资金流动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对资金预算进行定期编制,分析一定时间之内的资金收支情况,并且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对出现资金收支的项目进行落实与执行,保证资金能够被科学合理利用,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并且能够实现内部经营活动的协调。加强资金预算的管理能够有效管理资金的运行,对项目进行监督。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情况及绩效考核等问题也不能被忽略。
4.强化应收账款催收力度
针对企业内部与外部拖欠的有关款项,要逐个进行清查与管理,并且加大拖欠款项的催收力度,保证资金能够安全回收;指派专人进行拖欠款项的催收工作,确保责任的落实,并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对人员形成激励作用;对于长期被拖欠并且情况相对复杂的款项,要求助于法律,进行欠款的追讨。另外,为了进一步减轻资金产生的压力,可以利用保理、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方式,并且加强对保证金催收与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视。在投标工作中,应该将合同与招标文件作为依据进行投标保证金的支付,并对支付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在中标后进行保证金收回?r,要按照招标文件中制定的时间与方式进行。
5.加强银企合作扩大融资来源
施工企业不仅需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还要进行“开源”。只有重视经济能力建设,建立优质的信誉,并且与银行紧密合作,才能使资金的来源途径得到拓宽。银行作为施工资金重要的资金来源,加强与其的联系具有现实意义。施工企业通过对借入资金与自我资金的比例进行调整,获取银行的支持,能够优化资金结构,节约资金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所以,加强企业信誉的塑造,并且与银行建立良好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实现资金精细化管理十分必要。另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开拓其它的资金来源途径,例如资产证券化、信托基金等方式,使资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降低资金成本。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施工生产方式和施工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企业。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指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以及各个阶段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过程。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离散性、单件性、流动性、非标准性等特点,加之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内涵丰富,所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1、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数量剧增,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精确,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内在需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2、信息化管理能够同时、实时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批量信息,实现对建筑施工项目中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全面的监督以提高施工监管质量。
3、建筑项目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的公共平台,有利于建筑项目参建各方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更有助于各部门、各层级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从而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4、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存储与项目有关的全部信息,从而可以实现对以往项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也便于对历史资料信息的查找和利用,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在将来的施工中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企业的管理人员从知识上和意识上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的作用,只知道计算机能帮助我们编辑、打印文件,辅助财务处理,辅助预算,辅助设计等单项应用,不知道信息系统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变革,不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能带给我们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能为我们做什么,就意识不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就不会去研究、实施管理信息系统。
2、信息化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不完善
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许多的企业往往重视首次开发,而不重视后期项目的跟进;满足于简单的网上办公,忽视信息资源的存储、交换、分析、统计、工作提醒等功能。目前国内没有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统一的推广的应用管理系统,各施工企业的管模式师和管理方法又不尽相同,软件开发公司对系统的开发也往往是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进行开发,而对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模式、方法不甚了解,在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和漏洞,而企业在推广新的软件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企业适应并发现问题后,往往又需要重新定制开发,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企业在巨大的投入面前往往会止步,造成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不完善,无法发挥其更强的的功能和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对于多数的企业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往往使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某一个或几个单元,没有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应用;而对于一些企业和项目的管理者来说,往往也是满足于文件的、邮件的接收等基本信息传递,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不多,造成推广应用及对信息化系统深层次开发积的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造成的人员素质的高低不平,对信息化内容的分析、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南方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信息发达,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对信息化的理解和管理水平相对偏低,对全国来说整体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整体管理水平的现状,造成了无法充分发挥和享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企业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1、加强人员的管理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不仅应注重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还应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来促进提高项目经理自身的素质。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更加快速的实现工程的工期和经济目标。
2、完善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用
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信息化应用技术软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应用,深度开发系统功能,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和完善,并根据流程对系统进行完善;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程序,明确各级信息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输入输出内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更加注重现场管理,信息化的管理必须是现场管理,系统应更加切合现场管理需求进行定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达到不再现场而能了解现场的目的,掌控现场。所以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应注重现场开发;制定更加系统化的应用开发规划,如果一个系统没有3-5年的应用,那么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应该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不断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系统化的解决,如果不系统的解决问题,将每天疲于应对“点”的问题,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功能。
3、创新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
资金管理的信息化,可以根据承接工程的进度来划分成本预算,从而对项目的总资金分配与施工各阶段支出,形成统筹化管理。对资金的进项、使用与临时的资金变动等信息,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实施有效的调整,严格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金使用混乱等情况出现。实行企业资金信息化管理,可以增加施工支出的透明度,强化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由于信息具有记录功能,因此,资金计划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据可查,且比普通的纸质凭证与记录依据更易保存,从而督促企业项目资金的合理开支,严格成本控制理念,降低高额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风险。
4、以多元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市场营销网络化企业
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以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内外部电子邮件系统等多种途径,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信息交换渠道,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通过网络化运作取得巨大的成效。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建立一整套市场营销的新模式。首先,拓宽建筑市场信息渠道,扭转过去被动接受工程信息为主动寻找信息;其次,通过应用大量先进的专业软件如预算软件、清单报价软件、网络图制作软件等,规范市场营销工作,提高招投标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推进,企业在整体信息化的要求上会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大大的提高了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最终达到建设工程项目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麟.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参与阅读推广工作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监控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许多企业也将推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促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建筑企业相对落后,信息技术还没有渗透到这类企业中,导致此类企业的管理相对落后。信息管理的构造,方式和技术还停留在陈旧的形式上,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唯有掌握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优化的业务程序后,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经营空间,实行管理创新,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提升该类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通过以会计的信息系统化作为基础,实现一种全新的电算化,并运用网络信息管理,进行财务方面的核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监督和有效管理,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功能,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和具有时效性。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体现在财务管理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的企业发展需求,更具综合性,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的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一)财务信息的实时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都是将数据以纸质的方式体现出来。例如在施工企业如果进行例行检查,想要查看一个单位的年度报表,这份报表并不能立即能看到,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为会计需要进行整理和汇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实施了财务信息技术,那么财务方面所有的报表都会收集在这个体系里,想要查看可随时上网下载,同时还能与外部系统协同工作,例如网银、采购管理、OA等系统。只要连接网络,需要什么信息实时就可以用到,非常便捷。该体系能够直接和企业内部交易系统相连接,如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还可以通过银行等外部系统实行数据的互换,拓宽了交易的渠道,为工作人员节省了时间不用天天跑银行。使用财务信息化技术可以立即反映每个业务的施工情况,通过编制最新的盈利报告,完成信息的实时更新。在该体系中,财务报表和数据可以同步上传,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障了投资者的权益。
(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数据资源共享是财务信息管理的主要特征。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重要的软件和数据存储备份的信息是由有关部门统一维护,其他部门不能随意查看或是下载这些信息,进而保障了信息的安全。但是同一个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共享数据和资料,从而解决网络不兼容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各种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同时也使办公成本降低,还可以让财务人员跨平台进行操作,节约了时间成本。
(三)工作流程的可视性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具有很多新的特点,如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各部门要互相协调工作,同时带动和协调施工企业整体业务,这样才能达到财务管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电子签名的审批和认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所以应把各种报表和表格扫描进入该体系,形成统一的格式。这样,企业领导需要登录企业信息平台,对财务方面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向,而企业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变革和完善。
(一)财务信息化需求不明确
我国的许多施工企业,对信息的需求不明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没法正常进行,停滞不前。相关财务管理者长期使用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性逐渐养成,突然改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后,工作方式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导致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接纳新的工作方式。特别是对以前没有任何电脑操作经验的财务人员来说,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艰难。他们完全不明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大致框架是什么,这样就会出现信息化需求不明确,不能按时按点完成工作,导致浪费时间。
(二)制度不健全
从总体上说,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在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上,由于大家各司其职,工作任务不同,所以制定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同时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还没有系统地指导,也没有被相关部门进行规范,导致信息系统不完善,没有合理的管理依据。
(三)财务信息化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为了将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到工作中,企业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因为在此之前,很多的财务人员对于电脑的操作水平远远不足,之前一直是手工入账,突然转变入账模式,很多人会存在不适应。并且尽可能多启用年轻人,因为他们学东西快,而且容易上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引入到工作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关人员。懂财务的不懂电脑,懂电脑的不懂财务,所以企业要综合培养既懂财务又懂电脑的人才,唯有这种方式才能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
(四)上级主管部门缺少财务信息化技术监控手段
施工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决定和管理基层财务时,应当在充分有效的前提下,取得有效的信息。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平台和制度的可控源,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不能对下属单位提交财务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误区。
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一)对财务的信息化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6个系统,分别是:财务管理系统,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完成会计决策的智能化,更好的分析数据资源;全面预算系统,能够运用多维的数据库,将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剖析;标准成本系统,对不同产品的成本增长点进行分析;存货控制系统,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其提供可靠地存货管理方案;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绩效与信息化结合,预先制定绩效总的目标,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实现对每个人业绩的实时考评。作为施工企业,首先要明确财务信息化的需求,要熟悉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操作流程以及六大财务信息框架的构成系统,从而确保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发展,那么就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制约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环境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时产生变化,因此要时刻对其进行调整。财务信息管理分为软硬件两部分,管理系统是软件部分,唯有完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不管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施工企业实施财务信息管理也是如此,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运用。因此,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打造和培养,多采取激励政策,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发展。
(四)改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规范体系
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与很多相关联的企业都有财务方面的联系,比较系统化。因此,对于这类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有比较完善和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五)财务信息系统设计为监控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不仅是统计报表类的工作,还需要对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所以,在建设这类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时就需要考虑一些实际业务信息的搜集,以便建立合适的监督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形成全面提升的综合平台。其中,财务管理信息化构建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阻止消息的泄露。并且对于相关人员的缺失,则需要不断的引进和培养,这才有利于施工企业动态管理的形成,促进中国建筑企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海鹰.信息化形势下施工企业财务管控刍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1(02).
[2]陈仕莲.关于施工企业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3]张建伟.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5).
关键词:成本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xpounds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hope that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words: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筑施工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各方面均占有很大优势的国外同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迅速提升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流程和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施工成本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2.1.正确理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2.1.1如何理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1)如何理解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应用于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有对施工项目部的生产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使生产和管理成本降低。
(2)如何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有效地收集、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将使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和高效率化,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改变现今的服务观念。
2.1.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反映了施工企业在施工活动过程中的经济效果,通过对施工工程成本的计算、复核和分析,从而反映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水平,也就是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完整科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成本的相关信息。并且还能反映出施工及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工作方式,降低施工工程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实现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
以前,施工企业只能依靠管理人员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工作效率非常低,工作量较大,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目前,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成本信息化管理,使企业每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有机结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且进行有效的资料处理,从而改变业务运作时间长、产生的信息产生误差大和滞后状况,从而能实现动态成本控制管理,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最终实现。
2.1.3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效率
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进行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在进行成本管理中,信息化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还会带会工作方法的变化,是对企业生产组织的一种变革和企业员工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提,它的运作也需要成本的投入。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进行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要做出必要投入,企业的短期效益将无法与此长期目标进行相比,企业决策对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性。
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进行选择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高效性的信息化方案,从而才能避免出现使施工企业出现劳民伤财的现象。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成本管理上,只有通过科学统筹安排,才能确保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以最低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去实现高效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力。
2.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摘要:通过对目前中国农民工分析研究,总结目前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据此,以重庆市农民工为例,初步建立以劳务公司为中心的精益化管理模式,为以后在农民工管理方面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农民工;精益化;管理模式
一、引言:
目前中国现有农民工2.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有1.5亿之,据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农民工占整个行业的80%左右,是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本文将对目前农民工管理存在问题及已有研究农民工管理模式的文献进行整理,并针对重庆市自身特点建立符合重庆市农民工的精益化管理模式,以期能够为重庆市相关管理部门及以后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二、现阶段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劳动合同管理不规范
建筑业中,大部分的农民工,对是否需要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没有相关的意识,“李一凡[1]”等认为一些农民工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文化知识,维权意识淡薄,认为劳动合同不重要,甚至有的农民工居然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合同。在对农民工是否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调查中显示:仅有36%的人与施工单位签订了书面合同。农民工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还很淡薄。
2、企业不重视农民工的管理
大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农民工的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的工作安排不合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时间;据调查报告显示,每周工作时间在65小时以上的占到30%。很多企业过于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对于建筑业的工人,他们每天的作业强度很大,却不能够得到应有的工资回报,也会引起农民工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冲突。
3、对于劳务分包问题
很多劳务分包公司并没有起到其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一些总承包公司也没有进行专业的劳务分包。有实行劳务分包的企业以包代管,劳务分包与此同时也就流于形式。并且现在劳务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务公司基本不参与实际管理,只是走走形式,可行的行业管理制度非常不健全。
4、住房状况调查
穆薇[2]等对于农民工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自己有房的只占少数,大多数人居住在施工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或者选择与人合租等方式。对于建筑业中的农民工,因工作环境较差,一般居住在工地板房,也舍不得买空调等电器。
5、社会方面存在问题
从目前看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有些地方虽然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但是却执法不严,流于形式。
(2)在社会保障角度上,大部分农民工除了在家乡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之外,并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
(3)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边缘化”并且享受不到很多城市人口可以享受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
对于建筑业中农民工的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无序的管理现状,无论是对农民工自身安全、建筑业发展及城市进步都是一个非常严重并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城市中“弱势群体”,需要寻求一种符合其自身特点并可以长期沿用下去的管理模式。以重庆市为例,分析重庆市农民工特点,创新农民工管理模式。
三、创新管理模式
重庆2012年农民工总数为914.9万人,针对重庆自身特点,建立以劳务公司为主要农民工管理中心的新的管理模式,各参与方具体责任:
1、劳务部门需要做的工作
对于该管理模式,劳务公司处于中心地位,其对上进行农民工信息汇报,对下进行建筑企业农民工工作安排。此模式发挥好劳务公司的作用,将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放到了一个规范化、组织化的程度上。
(1)劳务公司对前来应聘并有相关技能的农民工提供资料信息卡供其填写备案。备案成功后,管理中心会对农民工发放其劳务用工卡,劳务公司工作人员根据其用工卡进行信息录入并将其与工资卡进行绑定。
(2)农民工工作安排,对录入信息的农民工档案进行存档,并根据其工作意向进行工作安排,安排工作应尽可能符合务工者自身要求。
(3)工作安排后需由劳务公司出面与建筑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及相关保险类型。劳动合同需经务工者当事人同意后方可签订。
(4)建立工资支付担保制度,要求与其注册农民工签订合同的建筑单位需预先在农民工管理中心所指定的账户中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当建筑单位有欠薪行为发生时,该账户便启动生效。
2、政府部门需做的工作
(1)建立的劳务公司应由政府劳务部门直接管理,对于没有按照规定对务工者进行管理的公司给予相应惩罚。
(2)建立务工者信息库,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就医及住房保障等投入。逐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农民工就医保障卫生投入,实行社会保险与劳动合同挂钩制度,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类保险与劳动合同挂钩,做到一并缴纳。
(3)建立农民工投诉受理机制,开通农民工投诉受理电话,实行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涉及农民工投诉案件进行优选受理和解决。
3、建筑单位工作
(1)将公司主要信息及所需务工人员数量、工种类型录入劳务公司档案管理库,并及时更新信息。
(2)根据劳务公司所提供的劳务人员简历情况对务工者进行面试筛选,符合要求的便可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3)做到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实行标准工作制度,配合劳务公司对务工者办理建筑业相关保险。
四、总结与展望
如何减少因农民工事情而发生的问题,一直是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做好农民工的管理则是减少问题发生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于农民工的管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建立了以劳务公司为中心的农民工管理模式,希望能够对以后在农民工管理模式研究中提供相应帮助。(作者单位:1.重庆交通大学;2.重庆中央公园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所谓会计电算化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其他自动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会计实务当中,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是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效率及准确率,通过自动化的办公系统替代过去人工操作,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到来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一次划时代的大革命。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及应用让企业现代化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一、会计电算化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特点,造成了项目工地分散、人员及机械设备流动性强、项目内部的地域跨度也较大,因此企业总部想要及时获取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其困难性可想而知。过去传统的会计信息汇报渠道多是通过电话进行,项目点通过电话汇报具体情况,总部用专人进行记录、整理、汇总等一系列工作,这一环节不仅耗时长、工作量巨大,而且也会因为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经常造成会计信息在传递与汇总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遗漏及错误。这样陈旧落后的会计工作及办事效率在新时期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中难以表现出积极效果。会计电算化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在空间、时间上面的无阻碍快速传递,能够最大限度的解放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并且通过计算机系统的精确处理,能够极大的避免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及延时问题,从而为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做出更为科学的企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数据基础。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步骤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其自身的财务会计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许多特点与难点,所以在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而进行详细周密的安排,从而帮助会计电算化更好更快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前、后两个阶段的推进工作。
(一)前期工作
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管理思路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工作方式及工作工具上的转变,所以在切实推行之前。
首先就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进行提升。要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的电算化工作流程设计。在工作流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先对企业现有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条件有一个切实的了解,然后对企业目前及将来所从事的各种生产经营项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这些项目及经济活动的特点来进行工作流程设计,这样才能保证本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模式符合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
其次是要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与规划,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想要切实搞好这项工作就离不开对工作目标、工作细则以及保障措施的筹备与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目标必须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的发展规模,否则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将不会长久,甚至反而会拖企业发展的后腿。在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上面,要进行严格的权责划分与岗位内容制定,要拿出切实可行的人员安排、责任定位以及目标完成时间等计划。最后是在工作推行的保障制度制定上面,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如软件硬件升级维护费用、专业化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的培训费用等,做好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有序开展的一切资金准备。
再次是要进行具体操作软件的选择与设计,这一部分在前期准备工作当中尤为重要,因为就算是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其发展方式、业务操作方式、人员操作习惯及企业发展思路等等都有着巨大差别,目前市面上的会计电算化操作软件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是企业如果不加考虑的拿来就用,可能会出现不符合企业发展现状,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找不到对应项目和操作模块等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升。一般来说,对于操作软件的选择有直接购买和专门定制两种。直接购买能够省去软件开发的一大笔费用,所以对于没有太多特殊要求的一般企业,可以通过仔细分析与挑选,在市面上直接购买基本能够符合企业使用实际的成品软件,但是为了避免软件与企业发展实际出现冲突的问题发生,所以在挑选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软件是否具有拓展性,因为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软件也需要能够具有拓展性,以适应不同时期的企业发展需求。(2)软件内部业务模块设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有些软件内部有网络销售模块,但是有些企业并未涉及网络营销,这就属于模块设计与企业发展实际不符。(3)加强对软件的演示与测试部分的把关,企业在正式购买使用某款软件之前,一定要切实了解软件内部结构、操作流程及其他相关问题,在演示阶段要仔细分析、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开发商仔细询问,如果将疑问带到实际工作当中,就有可能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及经济活动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影响。
此外,对于自身具有足够经济实力或者发展方式的确大大区别与其他的企业来说,定制软件虽然会花费更多资金成本,但是量身定制的软件必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实际需求,所以是选择购买还是定制,就要根据企业具体实际而定。
第四,为了更好的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推进,对相关会计工作人员的电算化操作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都是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但人工操作与自动化操作之间的区别相当明显,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凭经验而出现错误操作,就必须在正式推行之前进行严格的人员培训。同时要加强对会计技能与计算机操作技能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工作。
最后是要制定出符合会计电算化推行的相应的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制度的内容要充分保证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的统一性、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只有出台了符合工作实际的相应制度,才能保证新的工作方式与工作观念得到切实贯彻。
(二)后期发展工作
在企业正式推行会计电算化工作之后,不代表就万无一失可以高枕无忧了。毕竟世界经济和信息科技都在不断更新与换代当中。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可谓是一日千里。所以想要切实发挥出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软件的改造与升级,如加强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方面的改造、加强对合同管理方面的功能提升、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管理方面的水平提升等等,这些功能都要全面的反映在会计电算化操作软件的内容上面。只有不断的提升操作软件的功能以及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也才能切实提升企业的现代化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结束语
关键词: 建筑;企业;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8002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的管理方式。正是因为精细化管理具有诸多优点,去年3月份,国务院国资委全面开展了管理提升活动,计划用两年时间,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笔者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实际,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1.1 精细管理是企业做强做优,提升整体竞争力的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经济总量世界排名大幅前进,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实力也显著增强,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年增多。2011年我国共有69家企业上榜,仅次于美国,创下年度入围数量历史纪录。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工程建设领域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建、中交、中冶赫然在列。但是,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带有明显的垄断性和市场依赖性,要么得益于国家支持,掌握着强大的国内资源优势;要么依赖于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得益于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500强企业排名是以企业营业收入作为排序标准,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主要依靠国家资源、垄断地位和国内市场的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我国国有的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管理水平跟不上,创新能力不强,盈利水平较低,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所以,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现实需要。
1.2 精细管理是企业转变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需要
目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急剧升高,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企业很难再持续实现高增长。同时,诸多施工企业自身仍然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模式不规划,责任界线不清晰,执行过程乏力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导致该赚的钱没赚到、不该流失的效益白流失、亏损项目治而不止、安全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这种形势下,只有加强精细化管理,扎扎实实地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抵御市场波动风险,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发展质量,这是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应对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
1.3 精细管理是企业提升实力,确保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升华,是增强员工对精细化管理认同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精细化管理制度执行力的保证。精细化管理讲求的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所以施工企业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把企业的文化理念、价值追求融入到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案中,按照“精、准、严、细”的要求,明晰岗位设置和考核标准,以严密的制度规范、精细化的操作、严格的考核,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规范受控,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精细化的实施就是要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它是运用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等方法,对企业管理各方面进行控制,使企业管理精确、高效、协调运行。
2.1 精细化的指导思想和重点
精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事事有目标、责任有岗位、操作有标准、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考核、奖罚有依据、惩处要及时”为原则;以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细化标准、全员考核为重点,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推进,使其覆盖全员、全过程、全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和水平。
2.2 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
精细化管理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不能一蹴而就,否则欲速则不达。精细化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两年内达到管理升级的目标。
第一阶段,系统梳理,明确重点(2个月)。各职能部门依据本部门管理职责,抓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梳理、明确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责任岗位、支持文件、业务流程、风险识别及防控、工作表单、工作目标、考核评价等事项,为有效推进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组织宣贯,强力推进(3个月)。为使广大员工进一步明确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意义及重点任务,应成立宣贯小组,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宣贯工作;各部门要利用系统内部会议及专项检查等形式宣贯指导,确保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展板、专栏等载体,大力做好宣传,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
第三阶段,有效实施、定期评估(1年半)。各部门应结合项目管理认证、专项检查、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加强跟踪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优化和改进,确保方案有效实施,并分阶段对各单位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审查验收阶段性工作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考核,固化成果(1个月)。全面总结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绩,明确改进目标及改进措施,不断汲取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固化经实践检验、执行有效的成果,摒弃与现代企业管理不相适应的部分,研究制定新的精细化推进重点。
2.3 制作经典案例引导落实精细化
针对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工作,分别编制典型案例,将客观理性的规章制度条文与鲜活、生动的管理案例相结合,更好地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推广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扩展和完善案例库。
2.4 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的考核
为促进精细化管理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必须明确每一项重点业务的责任岗位、工作目标,考核评价小组结合经营绩效考核、项目管理认证、业务系统检查评比、部门KPI绩效考核以及员工绩效考核,以精细化管理重点工作为标准,全方位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考核评价。
3 精细化管理最终目标